吳式太極拳「攬雀尾」「按竅運身」的練法——陳惠良 陳易合

吳式太極拳「攬雀尾」「按竅運身」的練法——陳惠良 陳易合 根據吳式太極拳著名武術家王培生有關著作及歷次講課錄音、筆記和我們平時學習、體悟整理據了解,前人學拳,學完一式,上、下、內、外,都達標了(指符合基礎入門中、正、安、舒、輕、靈、圓、活八字要求),老師才教下一式。楊老(禹霆)認為:「一式太極,式式太極」。他曾說:「老架八十三式,共326動,循規蹈矩,不急不躁學完一套得三年零一季,即三年零三個月」(言下之意:扎紮實實,功夫才能上身——整理者)。 前不久,我們《在太極拳運動心靜用意「按竅運身」起勢(予備式)的練法》一文中,介紹了吳式太極拳著名武術家王培生老師授課中強調心靜用意「按竅運身」的理念和起勢(予備式)的具體練法。從學練的情況來看,不少習練者(包括我們自己在內),起初,覺得很新穎,好是好,就是有些煩瑣。不如依勢模仿、比比劃劃很快學完一套便捷。王老師在一次答記者問「功夫如何才能練到上乘時」曾談到:「要想練出精深的功夫,一方面要有好的傳授,方法正確,路子對頭;另方面對學練者來說,則需要有恆心、毅力和百折不饒的精神以及專心致志的態度,不懈怠,不躐等」。王老師還一針見血的指出:「現在學拳的人都有一個通病,貪多,求快。今天練了這個明天又想練那個;上一個式子還未熟,就想強習下一式;姿勢還未達到準確,又求用法;推手未全,就想比劃大捛;刀劍未精,又惦著要學粘桿。諸如此類,以致乖謬成型,反致一事無成」。他認為,「太極拳是內家拳,心靜用意,以意為先。其功夫乃是太極拳的理念和汗水加時間。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一層一層拾級而上。俗云:萬丈高樓平地起,不是一朝一夕所能築成的。一切事情都是這樣,學習太極拳也不例外」。反觀我們的習練情況,學拳時聽老師講課,倒也很專心,甚至聽到緊要處欣喜異常興奮不已,可時過境遷,個人練時,往住又缺乏耐性,不能自覺地完全按老師所講,一絲不苟嚴格以求,更談不到像前輩們那樣下一番苦功夫了。 三豐祖師在「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中說:「學太極拳為入道之基。入道,以養心定性、聚氣斂神為主,故習此拳,亦須如此。若心不能安、氣不能聚、心性不相接,神氣不相交,則全身之四體百脈,莫不盡死,雖依勢作用,法無效也」。這篇百餘字的短文,內涵極豐:(1)它涉及到「拳以載道」、「拳與道合」的問題。「拳」與「道」兩者之間,乃是一種「象於外而藏於內」的表裡、本末的關係。不管太極拳是文練還是武練,其最終目的都是透過表象而深究其本,即 「求道」、「悟道」、「證道」。乃是身心兼修,特別是心性的一種修為。如用太極先哲李道子在《授秘歌》中精闢地表述即是:『盡性立命』。它不但鍛煉人的體魄,而更主要的是不斷修練著人的靈魂」。正如著名的武俠小說家金庸先生所說:「練太極拳,練的主要不是拳腳的功夫,而是頭腦中、心靈中的功夫」又說:「最高境界的太極拳,乃是修養一種沖淡平和的人生境界」。總之,對習練者來說,道與拳,此兩者既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捨本逐末;(2)涉及到太極拳最主要的特點:「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太極拳乃研求一氣伸縮之道。拳之開合動靜,即據此氣而生,放伸收縮之妙,即由此氣而出」(孫祿堂宗師語)。因此,楊式太極拳在台灣的開拓者鄭曼青則認為:「太極拳運動「運而後動,如蒸氣火車然,借氣之力運而後動,與肢體的局部之動大相逕庭」 。經云:「先在心,後在身、意氣君來骨肉臣」。記得,八十年代中,王培生老師在接受《中國日報》英文版記者採訪時也說過:「太極拳與其說是肢體的運動,不如說是心意的鍛煉」(也有人把後面這句話翻譯成——「不如說是一種心態」;此外,「太極拳的基本構想,在世界任何拳術、武功、搏擊方法中是獨一無二的」(金庸先生語)。長期以來,人們不去認真揣摩太極拳作為內家拳種之一及其特點,以致 「雖依勢作用,法無效也」,習練很久,仍不得其門而入。形成「學如牛毛,成如麟角」、「學者眾,成者唏」的狀況, 基於此。吳家後人(吳鑒泉之子吳公藻)在其專著《太極拳講義》里諄諄告誡習練者:「基礎最關重要,其姿勢務求正確,而中正安舒,其動作必須緩和,而輕靈園活,此系入門之徑」。但通常除極少數有夙慧的人外,人們大都急於求成、好高騖遠很少在這方面一絲不苟認真下苦功夫。這是必須引以為戒的! 關於王培生老師傳授 「攬雀尾」(共八動)的具體練法如下: 1、左抱七星(掤手) 起勢的最後一動為「兩掌下采」。承上式 ,松腰,意想(有動之意,無動之形)命門找右環跳,尾骶骨與右腳跟上下對正;同時松左肩,墜左肘,左掌以大拇指肚引導,經地下向前上方抬起(實際上是左肩找右胯、左肘找右膝、左手找右腳,——即外三合),至拇指與鼻尖前後對正為度,接著左掌微微向後翻轉,掌心斜坡向內(即左少商穴對正左鼻孔),眼神從左大指上方向前作平遠視。這時體重完全移於右腳;同時右掌在左掌心向後翻轉、中指和無名相貼時,將自動抬起、右掌中指尖貼近左臂彎處,掌心斜向左下方(這叫異性相吸:陽掌找陰掌);繼而墜右肘(右肘找左膝,先合後分),左膝就欲往上起,接著再松右肩(右肩找左胯,也是先合後分,分時往右側後——上提)意在右肩。此時左腿將自動向前伸出,腳跟著地不著力,腳尖回夠鼻尖。(這叫左抱七星,也叫左掤手。七星,北斗七星。頭是紫徽星,不動,頭跟左肩、左肘、左手是「四顆方星」(勺兒);左胯、左膝、左腳是斜三星,也是通常說的「勺把兒」。右手、左腿為虛。虛者動,實者靜,右手指肚跟左腳趾蓋,要上下相合,這才穩。歷來很多前輩把「抱七星」當作太極拳的一個樁功——「川字步樁」——來練。(註:凡是「意想」,都是精神專註,「有動之意,無動之形」,或云:「動之於未形」。可運用五內心法:內想、內視、內聽、內察、內息。發揮想像,感覺愈具體愈好。) 2、右掌打擠 承上式。松右肩,墜右肘,右掌向前推至掌心與左掌脈門相貼;同時左掌以小指引導而下落,肘尖即上移,以左臂平屈於胸前為度,左掌掌心向後,指尖朝右;右掌掌心向前,指尖朝天,以食指指尖與鼻尖前後對正;同時左腳逐漸平,左膝前弓;右腿胯、膝、足、逐節往身後舒展開去,後(右)腳跟外展,後(右)腳掌虛懸松落地面,以腳掌,將要離開又不離開地面為度,切忌後腿緊繃蹬直;體重在左腿;兩眼從右食指上方向前作平遠視;意在夾脊。 要點:屈膝(左膝)前弓,平送腰胯(兩乳頭跟兩氣沖穴四點垂直),夾脊往前腳面上落時,身形必須端正,手上不使力;再就是,打擠前,意想左手食指指捎延長線,走一弧形與自己的右眉梢相接,繼而「心意」又按原路返回,經左手食指指捎到左肘尖(這樣一想,裡面的氣是圓的);與此同時,還必須觀照右掌與左小臂的交叉處與前腳(左腳)上下對正(也就是把前腳擱在兩手十字交叉處的中間)。 3、右抱七星(掤手)承上式,左掌不動,右掌掌根由左手脈門沿左大指邊緣斜坡向上起,到右手背與眼睛相平,眼睛一看右手食指商陽穴,以左腳腳跟為軸,腳前掌內扣45度,面向正西,隨之尾骶骨順著左腳後跟往下坐,右腳後跟虛起內旋;右手小指為軸大指外展,右掌心向左側後翻轉,中指和無名指相貼,右大指少商穴對正鼻尖,實際上是右小臂外旋(陽掌變陰掌);與此同時,左臂內旋,掌心斜向右下方(陰掌變陽掌),中指尖順著右臂滑向右曲池(即貼近右臂彎處),繼而墜左肘(左肘找右膝,先合後分,分時意想左肘從左曲池到左少海往左側後下方墜落,右膝將有上起之意;接著再松左肩(左肩找右胯,也是先合後分,分時意想左肩頭往左側後——上提),意在左肩。這時右腿將自動向前伸出,腳跟著地不著力,腳尖回夠鼻尖;眼神從右大指上方向前作平遠視;體重完全寄於右腳。(註:小臂外旋——可以治便秘,尤其是對上了年紀的人。) 4、左掌打擠 動作與第二動相同,只是左右肢相反,方向有別(此式面向正西)。體重在右腿;兩眼從左手食指上方向前作平遠視;意在夾脊。要點:必須注意,打擠時,夾脊往前腳面上落,兩手並不使力,只是順勢往前盪出。因為此式的下一動是右掌回捋,所以王師要求:右掌往前盪出翻轉向下的過程中,先意想右手大姆指指甲蓋托天,指縫中滋出一指多長的嫩肉芽(即指甲心往前延伸);接著意想右手食指指甲蓋托天,食指指縫中滋出一指多長的嫩肉芽;繼而意想右 手中指指甲蓋托天,中指指縫中滋出一指多長的嫩肉芽;最後再 意想無名指和小指指甲蓋同時托天,無名指和小指縫中各滋出一指多長的嫩肉芽(實際上這時的右掌,已經不知不覺,在非常舒松的情況下完全翻轉朝下了,但卻不是有意為之)。(註:經云:「意氣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一會兒意想指甲蓋托天、迅即又意想……;以及前面第二動左掌打擠前,要求先想左手食指指捎延長線,走一弧形與自己的右眉梢相接,這些都是「意氣」的變換,能產生虛實變化和圓活之趣;把左腳擱在兩手十字交叉處的中間、平送腰胯、夾脊往前腳面上落、眼神向前作平遠視以及後(右)腿逐節往後舒直腳掌虛懸松落地面等——也都是為了使身體的間架結構合理,協調,陰陽對立統一,打出整勁。當然,將來熟練後,「體」的問題完全解決了,動之得法,就可以練什麼扔什麼,因為「過了河,無需再背著船了」。用時「一想就是」,以致「動就是法」、「不思而得,不勉而中」。) 5、右掌回捋 第四動左掌打擠定勢時:體重在右腿,右腿屈膝前弓,成右弓箭步;右掌掌心向下,左掌掌心向上,中指扶右腕脈門處,右臂向西北方向舒直,右手大指與右腳小趾上下成一直線,高與右耳垂平;意在右掌心,雙目注視右手食指指尖。 承上式,先意想右掌向前(朝西北方)延長出去一個手掌的長度;待感覺到後(左)腿有反映時,接著由右小指引領,按先後順序、意想小指肚落地、無名指指肚落地、中指指肚落地、食指指肚落地、大指指肚落地,最後是右掌心落地,此時將會感到後腳掌完全落實於地面;繼而意想墜右肘,從身後找左膝與左膝相合;松右肩從身後找左胯,與左胯相合;此時將會感到後(左)、後(左)膝蓋、後(左)胯、節節松落,體重逐漸後移,從(右)弓步變成(左)坐步;同時自然而然右掌循外弧形線向左後下成斜坡式回捋,左掌中指仍扶腕隨之;右肘貼近右肋旁時,意想肘尖從右曲池到右少海向右側後下墜落;腰向左後下松力(即微微往左後下轉動);右腳尖自動翹起;右掌心自動翻轉向上(好似托著一塊豆腐);左掌心隨之翻轉向下;豎腰立頂,目視右食指尖,意在右掌心。 要點:虛實變換——弓步變坐步,腳下陰陽的變化,必須嚴加註意,包括右掌的回捋,所有肢體動作及其變化,都是心靜用意,以意為先,意動形隨,內氣催動外形的結果。也就是:「順乎自然求自然」。 6、右掌前掤 承上式,右掌(好似托著一塊豆腐)以食指引領,從右肋旁循內弧形線經左腹溝氣沖穴往左前上舒伸,高與左肩齊平,左掌中指始終扶右腕隨之;右掌從右肋往左肋移動的過程中,松腰落胯收小腹(好似讓出道兒)同時,仍需注意頂不能丟(切忌彎腰撅臀);當右掌從左肋往上運行至左肩前時,右腳逐漸落平;繼而眼神、右掌、腰胯隨右膝屈膝前弓、整體一致往右前方移動,至右臂伸直,右掌小指與右腳小趾上下在一條直線上,高度與右肩齊平;體重在右腳,意在右掌心,眼神看右食指尖。 (註:右手掌心朝上,不使力,從右肋循內弧形線往左前上舒伸,松腰落胯,意想左腳心(湧泉)松沉入地(猶如一滴墨汁落在宣紙上,向四面八方滲透開去,此時會有一種「氣騰然」的感覺悠然而生)。這也叫挒(挒:有上挒,下挒之分。此式為上挒,手心朝上想往上去,但決不能往上使力,王師比喻:「右掌(好似托著一塊豆腐)以食指引領」,可想而知,此時手上並沒有多大分量,關鍵是手與腳相合以後,腳立即主動與之分開,往下松落)。另外,這裡還暗含著有一肘。因左掌中指始終扶腕隨之,在右掌從右肋往左前上舒伸的過程中,只要需要,左手中指移至右臂彎處,右小臂一屈,意想右勞宮與右肩井相合,眼神一看,就是一肘。(打肘決不是外形上用肘去頂人家。首先(第一)必須豎腰立頂;其次(第二)是意想勞宮穴與同一側的肩井穴相合;更重要的就是,(第三)眼神必須同時順著肘尖的方向看去。再就是:如果打右肘,在第一、第三兩個條件都具備的情況下,若先意想右勞宮與左肩井相合,就 「空了」對方一下,如迅即意想右勞宮與右肩井相合,將立即打出很強勁的肘勁。這就是虛實變化的一種效應。) 7、右掌後掤 承上式,先意想右掌心從身後去與左腳心相合);繼而墜右肘(右肘從身後去與左膝相合);松右肩(右肩從身後去與左胯相合),此時將會感到後(左)腳腕、後(左)膝蓋、後(左)胯、節節松落,身向後坐,成左坐步式,右腳隨之尖上揚,回夠鼻尖,右腳跟虛沾地面;與此同時,右掌以食指引領向左後方劃一圓弧,左掌隨之,至右掌轉到右耳旁、大指及中指與右眼角成一直線,眼神看右手食指指尖,體重在左腳,意在右掌掌心。 要點:外形動作是虎口張開的右仰掌,向右後方劃一圓弧。經云:「尾閭帶胯肘,勁源自上手」。意在尾閭,以會陰為軸心旋轉,尾閭劃一小圈兒,帶動右環跳(胯)劃一中圈兒,右肘尖(少海穴)劃一大圈兒。三者一致,同時轉動。手頭上後掤的勁兒(也可以說是向後掛的一種勁兒),就出來了! 8、右掌前按 承上式(體重在左腳,意在右掌掌心。眼神看右手食指指尖)。松右肩(氣到肘),墜右肘(氣到腕),右手心一空(氣到手),待右大指落得跟右嘴角齊平,想一想右地倉,再想左地倉,意想右大指從右地倉經左地倉,往前追眼神,腰隨之轉動,右腳也將同時自扣,朝正南落平;繼而屈膝略蹲,尾骶骨對正右後腳跟,松腰落胯往下坐,脊背後倚,右掌以大指引領自然向前按出。用王老師常說的話就是:「坐一坐,靠一靠」;接著身、手、眼神整體一致同時向右微轉,至右掌根與右腳尖上下相對為度。 要點:右掌前按,絕不是右掌使力往前推,訣竅就在 :「坐一坐,靠一靠」。特別是「松腰落胯往下坐」以後,「脊背向後的倚靠」,實際上,這就是太極拳所崇尚的對立統一規侓 ——「有上有下」、「有前有後」、「有左有右」以及「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等不同於一般拳種的獨特之處。另外,這一式的「右掌前按」,出掌的時候,一切都集中在右手大指肚上,感覺大指肚就是整個手掌(包括全身),這也是值得留意的地方。
推薦閱讀:

張晉僖:陰陽學說在太極拳虛實中的妙用
從陳王廷與「蔣發」畫像 已表明陳家溝太極拳源於蔣發的事實
《太極拳論》釋義
太極拳法巧破三勢
太極拳的這8大關係,你明白了幾條?

TAG:太極拳 | 太極 | 肝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