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科常用的中醫治療法——中藥保留灌腸

1

中藥灌腸法指將中藥湯劑,自肛門灌入直腸結腸,使藥物直達病所,藥液保留腸道內,通過腸粘膜吸收以治療和預防多種疾病的治療方法。其歷史悠久,是祖國傳統醫學治療方法之一。早在漢代《傷寒論》中即載有:「陽明病,若發汗,小便自利,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

灌腸法是除口服以外的另一種給藥方法,不僅能夠起到通便的作用,還能清除體內堆積的廢物,是祛邪外出的重要途徑之一,具有清熱解毒、軟堅散結、泄濁排毒、活血化瘀等作用。在此小編向大家介紹一下中藥灌腸法可適用於消化科哪些疾病。

上圖來源於:www.baike.baidu.com

便秘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ipation,FC)指缺乏器質性病因,沒有結構異常或代謝障礙,又除外腸易激綜合征的慢性便秘。《景岳全書·秘結》提出便秘的辨證論治:「陽結者邪有餘,宜攻宜瀉者也;陰結者正不足,宜補宜滋者也。知斯二者即知秘結之綱領矣。」向腸腔內注入藥液可軟化干硬的糞便,同時刺激直腸上的牽張感受器,通過反覆刺激可產生積極的生物反饋作用,用以恢復正常的排便反射。灌腸治療FC是運用水曰潤下的特性,助大腸通降,祛大腸之燥結,達到理氣通腑,潤腸通便的作用,同時發揮中藥的優勢達到標本兼治的作用。

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屬於炎症性腸病(IBD),以反覆發生的腸道潰瘍為特徵,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粘液血便。潰瘍性結腸炎反覆發作,可導致嚴重併發症,為臨床治療的難題。改良中藥保留灌腸法能夠避開肝臟的首過效應,在腸系膜、門靜脈系統使血葯濃度穩定,不僅達到了局部治療的效果,而且避免了全身性毒副作用的發生。研究發現改良中藥灌腸法能改善患者癥狀,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降低治療後的複發率。

腸梗阻

中醫認為,腸梗阻是由於「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干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臨床可根據患者疼痛特點進行辨證治療,如「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須下之,宜大承氣湯」。結合近代醫家總結出的「以通為用」的治療原則,方選大承氣湯以攻積導滯,瀉熱通便。大承氣湯灌腸能夠行氣、祛瘀、散結,現代藥理實驗表明:大承氣湯可增加內臟血流,使梗阻腸管缺氧低灌流狀態得到改善,改善微循環保護腸黏膜屏障,促進腸蠕動,減少對水、鈉吸收,清除、抑制腸道細菌,拮抗炎症介質,減輕內毒素血症,調節機體免疫功能。

腸道息肉

腸道息肉是腸道表面隆起性病變,主要見於大腸(結腸和直腸)。我國醫學對於結腸類病變早有記載,認為本病的發生一方面是由於正氣內虛,先天稟賦不足,另一方面是由於七情不和、飲食不節、感受外邪,從而使脾胃損傷所致。該病會對患者的身體產生一定的影響,使大便性質改變,出現一系列臨床表現。因結腸息肉具有一定的惡變率,若治療不及時,則會成為身體健康的隱患。目前臨床上手術療法是治療此病的主要方法,但術後病情複發率較高的問題仍未得到有效的解決。而手術結合中藥保留灌腸法治療結腸息肉的療效顯著,可降低患者病情的複發率,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近年來,人們對直腸在營養吸收功能方面有了一些新的認識。現代醫學發現,直腸周圍有豐富的動靜脈、淋巴叢,中藥混合於直腸分泌液中,通過粘膜吸收,能夠避免酸、鹼、酶的影響,大大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此外,由於中藥灌腸法的不斷改進,使其操作更加簡易,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

腹腔感染

腹腔感染的發生可由於細菌性痢疾、急性腹膜炎、急性胰腺炎等疾病。中醫素有「六腑以降為順,以通為用」的思想, 因腹腔感染而出現的腹痛、腹脹,腸功能障礙、腹腔膿腫以及微循環、凝血異常等都屬於「腑實」和「血瘀 」的病理範疇。中藥學研究表明,葛根、黃芩、黃連均具有明顯的抗菌、消炎、抗病毒作用。從 「促進吸收 」角度來說,中藥灌腸可加快腹腔感染灶的清除,促進細菌、蛋白性滲液、腐敗組織分解產物、內毒素等物質的吸收,有利於致病物質從腹腔向循環系統排出。

肺部感染

根據中醫的藏象理論,肺與大腸相表裡,肺主肅降,「行氣於腑」則六腑之氣皆通,傳化糟粕,實現大腸「傳導之官,變化出焉」的功能;同理,大腸傳導功能正常,則有助於肺的肅降,兩者生理病理密切相關。臨床治療肺炎高熱兼有便秘的患者,可採用宣上通下的治法,宣通肺氣有助於腑氣下行,腑氣通暢又利於肺氣宣發,使肺部實熱從大便而下,有釜底抽薪之效,能夠改善大腸功能及肺部氣血瘀滯,有利於肺部感染的控制和損傷的修復。

保留灌腸的注意事項有以下幾點:

(1)操作前要排空二便。

(2)灌腸過程中可能會有脹、滿、輕微疼痛。

(3)灌腸液保留1小時以上為宜,時間長有利於藥物的吸收。

(4)灌腸葯汁溫度要適中,一般39~41°C,液面距離肛門不超過30cm。

(5)灌腸時患者取左側卧位(必要時根據病情選擇右側卧位),充分暴露肛門,墊單于臀下,置墊枕以抬高臀部10cm,將肛管塗些石蠟油,插肛管時,可囑患者張口呼吸以使肛門鬆弛,便於肛管順利進入,插入約10~15厘米緩慢滴入藥液(滴注速度應視病情而定),滴注時間15~20分鐘,過程中隨時觀察詢問患者耐受情況,如有不適或便意,及時調節滴注速度,必要時終止滴注。中藥灌腸藥量不宜超過200ml。灌完後患者俯卧一會兒,然後向右側卧,儘可能不要解出葯汁,以便使葯汁在腸內吸收而起效用。

(6)肛門、直腸、結腸術後、大便失禁、孕婦急腹症和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禁用。

(7)慢性痢疾,病變多在直腸和乙狀結腸,宜採取左側卧位,插入深度15~20cm為宜;潰瘍性結腸炎病變多在乙狀結腸或降結腸,插入深度18~25cm;阿米巴痢疾病變多在回盲部,應取右側卧位

(8)當患者出現脈搏細速、面色蒼白、出冷汗、劇烈腹痛、心慌等,應立即停止灌腸並採取相應急救措施。

參考文獻:

[1]王聰一.中藥灌腸法的臨床應用體會[J].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9,24(03):78-79.

[2]張青,章燕珍,張琳.中藥灌腸法在不同疾病中的應用進展[J].亞太傳統醫藥,2012,8(05):206-207.

公眾號聲明


推薦閱讀:

弦歌堂艾灸品牌體驗店加盟
中醫師承拜師公證流程及所需材料
宮寒是個偽概念
兒童性早熟的中醫治療(關愛下一代)
中醫治療糖尿病的29個驗方

TAG:中醫 | 中藥 | 消化 | 中醫治療 | 治療 | 消化科 | 灌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