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噶瑪巴教授《普賢行願品》釋論之開示(第一堂課)視頻
教授: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
日期:2010年12月15日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正覺大塔前
藏譯中:妙融法師
審訂:堪布羅卓丹傑
一個頂禮,圓滿七支供養
依「普賢十大願」,精進地運用自己的身語意,讓一切眾生真正獲得快樂,遠離痛苦。
這是第28屆祈願法會,首先我要向在座的仁波切、僧伽大眾以及在家男女弟子們問候,祝福各位吉祥如意。今天大家能來到聖地金剛座,我感到非常歡喜。
今天是祈願法會的第一天,在這第二支香的時段,我要解說〈普賢行願品〉。這是波卡仁波切在金剛座播下的種子,至今每年都不斷奉誦的祈願文,它是整個祈願法會的精髓重點,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普賢行願品〉的必要與重要性。
今天,我們聚集在賢劫千佛都將在此成佛的聖地,都是因為我們的福德,希望大家能以無誤的心態與行為來聽聞佛法。
我沒有能力讓在座的各位都因為這堂講說而獲得利益及啟發,但是由於這責任落到我身上,所以我會以熱忱與不造作的心儘力而為。一個說法者,就算他滿身罪業,如果他說的話是有利益的,那麼把他的話放在心上,對我們都是有幫助的;有時就算是五、六歲的小孩子,也會說出蘊含深刻道理的話。不過,我再謙虛下去就落入世間八法,好像自己很厲害而故作謙虛、裝模作樣了。總之,如果我說的有任何錯誤,請大家都能安忍原諒,不要生起煩惱,同樣保持清凈的動機。
華嚴經,經中之王
〈普賢行願品〉出自《華嚴經》。《華嚴經》是大乘的經王,也是大乘經中最廣、最長的一部經文,但佛陀在宣說《華嚴經》時,卻只用了21天。《華嚴經》的卷數與品數分別為81卷、40卷還有50卷等不同版本。現在人世間里最長的版本,應該是81卷的《華嚴經》,這個版本只有漢文沒有藏文版,最初有10萬偈頌,翻譯出來的卻只有4萬5千個偈頌,所以也非完整的《華嚴經》。
佛陀宣說《華嚴經》,有「七處九會」之說。最初是佛陀成道時,在菩提樹下講說了六品,第二次是在普光明殿講說了六品,另外也在一些天界,如帝釋天、夜摩天、兜率天等處講說了其它幾品,之後又回到普光明殿說了幾品。總之佛陀在七個地點,總共九次法會上講說了這一部《華嚴經》。
《華嚴經》流傳與傳譯
早在西藏盛行佛法之前,佛法就已經在中國弘揚與盛行,而《華嚴經》也在中國廣泛流傳,其中以〈普賢行願品〉、〈凈行品〉、〈梵行品〉等最為人所知,因此,有關這三品的研究與論著眾多且齊全。
以上我說了一些漢地佛教的看法,因為大乘佛法最初是從印度傳到中國和西藏,形成漢傳與藏傳佛教。當然,我並不精通漢傳佛教,所以分享的部分,可能有許多錯誤,請各位給予指教。
依照漢傳佛教賢德們的說法,當時龍樹菩薩到龍宮迎請的是《華嚴經》,然而藏傳佛教的說法,是迎請了《大般若經》。我相信漢傳佛教的這種說法,是根據印度佛教的傳統,並非隨意杜撰的。當時迎請的大乘《華嚴經》有廣、中、略三本,以現代的說法就是上、中、下三冊。
最廣的,也就是上冊的內容,有等同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的偈頌,這是人間所沒有的,中冊應該也沒有。而下冊共有10萬個偈頌,其中4萬5千偈流傳到中國,大概就是前面提到的81卷《華嚴經》,另外還有5萬5千偈頌尚在印度,沒有傳到中國來。至於藏文版的《華嚴經》,約有40多卷。總而言之,《華嚴經》是大乘至為重要的一部經典。
接下來要講〈普賢行願品〉了,這是我們平時經常念誦的祈願文,但偶爾一個人念誦時,卻有可能一下子念不出來,甚至其中的「七支供養」都想不起來。第十三世大寶法王曾經帶著侍者一起去楚布寺附近名為德千仰日的地方朝聖,此處是第三世大寶法王閉關的一個聖地。法王的侍者名叫蔣采,是曾在楚布寺當過糾察師的僧人,心腸不錯但是沒什麼知識,因此,一路上他總是嘮嘮叨叨、問東問西。走著走著,他們來到一個很神聖的山洞,進入山洞後,法王就說:「今天能來到這神聖的地方,真是很有福氣的事,你來念誦一下普賢七支供養吧。」結果這位侍者反問:「什麼是七支供養呀?」法王就說:「就是從『所有十方世界中』開始念的呀!」結果侍者念來念去,總是在幾句里打轉,繞來繞去念不完。於是又問:「沒有簡短一點的嗎?」實在沒辦法了,法王就要他念一遍:
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
隨喜懺悔諸善根,迴向眾生及佛道。
平常大家一起念時,都能跟著背出整個祈願文,獨自念誦時,卻往往無法完整背誦,可見在文詞上,〈普賢行願品〉有其難度。《華嚴》是義深文廣的大乘法,真不是我們能馬上理解領會的,因此在念誦〈普賢行願品〉時,若能邊念誦邊思維其道理,這樣會更有意義,不然,既念不好又不懂意義,那就很可惜了。
了解意義再持誦,利益更大
我們現在並不是沒有機會學習〈普賢行願品〉,這個註解的傳承至今還完好的保存著。例如過去印度的陳那大師、釋迦賢大師等,對〈普賢行願品〉都做過很多注釋:藏傳佛教的格魯、薩迦、噶舉、寧瑪四大教派當中,也有豐富的注釋本,例如棉東蒼巴大師所寫的簡短《普賢行願品釋論》,就是一本精要易懂的論著,我們應該多去閱讀。祈願法會總是念誦此經,如果我們不懂祈願文的意義,實在是不行的。
關於這次我講說〈普賢行願品〉的綱要,因為《華嚴經》中普賢菩薩發了十個大願,漢傳講經主要是以這「十大願」為大綱;這次我也想參考漢傳大師,依據「普賢十大願」做為大綱來講說〈普賢行願品〉會比較清楚。如果依照藏譯的印度論著,其中的分類非常繁瑣,一個標題又會引申出其它的小標題,這會讓現場的口譯員很頭痛;從聽者的角度來看,也會不知如何去對應主題,搞不清楚到底講到哪裡;其實講白了,我自己也會比較輕鬆。
在漢傳佛教關於《華嚴經》的眾多論著當中,最著名的是「清涼國師」的論著。「清涼」名號的由來是因為他在五台山住了很久,而五台山又叫「清涼山」,因此得名。清涼國師撰著的《華嚴疏鈔》,可說是華嚴經注中最有名的。另外也有一種說法,認為清涼國師就是普賢菩薩的化身。
清涼國師很長壽,至於他到底活到多少歲數,一直沒有確定的說法,有人說活到121歲,也有人說是104歲,總之他一生經歷了九個朝代,並成為七個皇朝的國師,藏文典籍《漢土佛教史》的作者工布查布,也在其著作中特別對清涼國師給予讚歎和著墨,他可說是一位極為殊勝的大菩薩。
藏譯的印度論著中,比較重要的是印度陳那大師的版本,各家論師多以他的釋論和分類做為經注的基礎與準則。其中內容最多的一本〈普賢行願品〉論著,是由卻些阿闍黎所著,卻此阿闍黎的經注習慣,總是喜歡寫得詳盡且深廣。
今天,我主要以漢傳佛教《華嚴經》序分的「普賢十大願」分類結構講說〈普賢行願品〉,中間若有需要做詳細解釋,便會參考印度與西藏大師的經注版本來說明。以下會按照頂禮、稱讚、供養等順序講說「普賢十大願」:
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
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
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第一大願,禮敬諸佛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獅子,
我以清凈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以上祈願文,若以普賢十大願來說,是屬於第一大願,就是禮敬諸佛,若以祈願文的綱要來看,是屬於頂禮。從漢傳佛教《華嚴經》的分類來看,意頂禮和身頂禮,是歸類在頂禮支當中,語的頂禮,則是歸類在第二大願的稱讚如來中。
總之,當我們踏上解脫道,尤其是成就遍知佛果的修持旅程時,需要的是修持道法,是真正的實修,而不是口頭上說說。實修的意思,就是要在內心不斷累積成佛的因緣條件,種下成佛的種子。
積福除障,七支供養最殊勝
修行之道最主要的順緣,在於積聚資糧,也就是積聚福慧兩種資糧,並且要消除逆緣,也就是凈除罪障。如果不具備這樣積資凈障的俱生緣,僅僅是做一些觀修,或者轉化自心,是很難生起證悟的。所以積聚資糧、凈除罪障是極為重要的。積資凈障的方法很多,大乘法中,最殊勝的就是七支供養。針對七支供養修持,說得最清楚詳盡的就是〈普賢行願品〉。在七支供養當中,包含有積聚福德,以及凈除罪障兩個部分。
很多人可能覺得頂禮、讚歎、供養等七支法,看來很簡單,因此覺得不是很重要。但各位要知道,佛經當中提到,每一個菩薩前往各個凈土聽聞佛陀說法的時候,主要的修持就是七支供養。由此可見,七支供養不是一般的修持,而是十方一切菩薩們修行的精華,是極為重要的修持。
1.頂禮:在一個頂禮當中,其實包含整個七支供養的修持,也就是透過一次頂禮,達到七支供養的修行。當我們用身語意,以虔敬之心來禮拜時,即是做到了頂禮。
2.供養:如果我們的身語意都有著信心和恭敬,則十方諸佛菩薩都會歡喜,令諸佛菩薩歡喜就是供養。因此,供養並不是準備一大堆的東西擺放在供桌上而已,供養的意義在於透過獻供的行為或物品,讓對方開心與歡喜。
3.懺悔:因為諸佛菩薩的歡喜,使我們的資糧圓滿、罪障消除,於是這就成為了懺悔。
4.隨喜:由於積資凈障了,我們自然會生起一股歡喜心,而隨喜也自然的產生。
5.請轉法輪:積聚資糧、凈除罪障,能使我們準備好,成為有緣能夠領受教法的容器。因為佛陀的無誤遍知,就算沒有祈請轉法輪,佛陀也自然的會為我們說法。簡單來說,就是當我們聽話乖巧了,佛陀自然就會說法,其實轉法輪對佛陀而言,由於他本身了知一切知識,該證的已證、該斷的已斷,所以並不需要對自己轉什麼法輪。佛陀轉法輪是為了有緣的眾生,但是弟子們如果不接受、不想要,佛陀也不會勉強地轉法輪。所以請轉法輪,意思是我們準備好了,願意接受了,於是佛陀才能對我們轉動法輪。
6.請佛住世:請佛住世的原因是,不論佛陀住在任何國土,都有其度化眾生的因緣與需要,如果沒有必要性和特定的因緣,佛陀不會特別住於某個國土。簡單來說就是佛陀很忙,所以不會沒事待在一個地方,佔一個位子。另外佛陀也不會沒原因、沒道理的行佛事業,佛陀的一切作為都是為了眾生,然而,若不需要為眾生做什麼,佛陀也不會住彼世間。因此佛陀是否住世,完全取決於眾生。當我們準備好,身語意帶著誠意來請佛住世、請轉法輪,佛陀便會接受我們的請求。
7.迴向:最後,將以上所作所為而積聚的廣大福德,迴向證得圓滿無上菩提。於是,我們只有一個「頂禮」當中,便完整了「七支」的修持。這是一個善妙的殊勝法門,能夠幫助我們圓滿一切的功德。
若要說到頂禮的利益,那就不可思議的。在《業報差別經》中提到頂禮有十種功德,而寂天菩薩也在《集學論》中說,頂禮一拜時,身體所覆蓋的大地,等於能成為八萬四千由旬黃金大地微塵數轉輪聖王的利益。所以過去一些上師表示,若思維頂禮的意義,就會覺得自己的身體真是太小了,如果身體高大一些,下面所包含的黃金大地也會廣大一些,那麼利益將會大一些。這樣來看,似乎大禮拜確實有其必要性,因為做小禮拜,身體覆蓋的面積,比大禮拜少了許多。同樣,我們也並不真正了解什麼是轉輪聖王,有的人覺得,大概就像美國總統一樣吧,有權有勢,但是,就算是美國總統,也不見得很開心。總之,頂禮的利益是很殊勝的。
雙手合十的意義與功德
接下來要講一個發生在中國上海的故事,過去我也說過,因為這是真實的事情,所以報紙也曾報導過。
有個做屠宰生意的養豬戶,在他臨終時,來了一位遊方的僧人,為他講說因果及佛法的道理,於是這位養豬戶臨終時,心中對佛法生起信心,最後他在一隻手高舉做合十的姿勢中死去。過了一陣子,養豬戶的一家人分別做了同一個夢,在夢中,父親回來跟大家說:「明天我會投胎到鄰居養豬戶的豬圈裡,成為一隻小豬。這隻剛出生的小豬會長著一隻人手,看到這隻有人手的小豬時,請大家一定要救它!」
隔天這家人跑去鄰居的豬圈一查看,果真有一隻長著人手的小豬出生,他們趕緊將這隻小豬要來,並送到寺院放生的園地里去放生。在這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僅只是一隻手當胸合十,就有這等功德利益,要是這位父親不曾在死前虔誠地單舉一隻手,那他的家人也不可能因此找到他,而這只是單手合十的功德呢!
佛教徒都有雙手合十的習慣,在律典中說,合十時,雙掌要中空,不是完全緊貼在一起。雙掌中空的意思是代表著無我、空性與法身;然而重點是我們自身也必須符合這合掌的意義,不然就只是做做樣子而已,那就好像拿著一支手機,自己在那兒說這個按鍵代表法身,那個按鍵代表空性一樣,這根本是毫無意義。例如有些上師會講說法帽所代表的意義,例如外在代表別解脫戒、內在代表菩薩戒,秘密代表金剛乘戒律,一方面是代表著祖師大德們的加持,這可不是隨便哪個人說說就算數,因為這樣是無法具有加持力的。然而,從另一方面來說,各種象徵比喻有沒有意義,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心,心中要有些感受才行;心改變,再加上行為改變,這時各種象徵和比喻才有意義。
合掌中空,代表空性法身;合掌的手形,象徵色身;雙掌合十,代表智慧與方便雙運的道法,未生能夠生起,已生起進而能夠更加進步。藏傳佛法的傳統,會將雙掌分別置於頭頂、喉間,這是依於密乘的道理;雙掌置於頭頂,象徵打開頂輪脈結,成就諸佛的相好莊嚴,尤其是成就佛陀的頂髻相。雙掌置於喉間,也就是喉結附近的位置,代表著解開喉輪的脈結,具足六十四妙音,成就喉部如法螺的緣起。雙掌置於心間,是指兩乳的中央,這是代表能夠解開心輪的脈結,成就諸佛心意——遍知智慧的緣起。因此這些行為從積極面來說,是成就善妙的緣起,從消極面來說,則是凈除身口意三門的罪障。
以密乘來說,象徵意義更是殊勝了。例如合掌的時候,右手五個手指的五脈和左手五個手指的五氣,如此左右氣脈的相合,能夠將一切主要和支分的氣,匯聚到心間的脈輪。然而,就像之前提到,只是口頭說說,並不會讓某個作為變得更加殊勝,重點還是在於自己的實修,唯有實修,能讓一切的象徵有意義。
頂禮別毛躁,小心嚇到上師
藏、漢大乘佛教頂禮的傳統是三起三伏,也就是每拜下去一次,就要起身一次,總共三次,據說這也是藏地與漢地特別的頂禮傳統。印度則沒有這樣的方式,過去長年住在印度的漢族譯師,在他們的文獻記載當中提到,印度的頂禮是跪在地上,三次雙掌伏地頂禮,不需要站起身來。
藏傳佛教當中大禮拜的傳統,在顯乘經典中曾提到,善財童子如木倒地一般的頂禮,這就表示,即便是顯乘也有大禮拜的出處來源。以密乘來說,大禮拜時必須持氣而拜,因此能夠全身伏地又起。但是過去我在西藏,看到一些華人法友來見我,一見到我就重重的拜倒在地上,發出很大的聲音,當時我真是嚇了一跳,擔心那人會不會因此腦出血。有些人的頂禮,還真的是會嚇到上師呢!
因此要知道,頂禮是表示對上師與三寶的恭敬,而我們現在的頂禮,有時會嚇到上師,有時則會讓人感冒,因為急急忙忙的禮拜,會揚起很多灰塵,當然三寶不會感冒,不過上師可是會的,所以頂禮時要特別注意不要毛躁、激動。以上是頂禮的一個總說。
身語意的頂禮
如果詳細來說,第一個偈文是略說身語意的頂禮:對於所有十方世界中,過去、現在、未來的人中之尊、諸佛如來,我們都要去頂禮。
接著,頂禮的方式是什麼呢?這是第二個偈文: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1.身的頂禮:這一偈主要在講身的頂禮。一個微塵當中,有無量的佛菩薩,這個不可思議的境界要怎麼說才好呢?就像在一個針的尖端上,即使是那麼一小點的地方,就有廣大十方世界微塵數的諸佛菩薩存在著。
講到微塵,科學家發現的微塵愈來愈小,是我們肉眼完全看不到的。平時我們以為已經很小的跳蚤,若是跟科學家發現的微小粒子比起來,跳蚤就像高山了。這裡我們可以想,有如最微細塵埃的地方,就有著無量凈土的諸佛菩薩,而且就在自己的前方,若能這樣思考,就能知道現在這金剛座的範圍中,或者我們每個人的面前,有數不清的佛菩薩們存在。
講到《華嚴經》所提到的微塵數時,就得從科學的角度來解說一下。我們生存的地球屬於太陽系,而在這太陽系中,地球是第三個行星。一個太陽系裡,可以裝載一億個地球。但是跟銀河系比起來,也就是凌晨我們看到天空時,有點白霧霧的一小區,能容納的行星就是數不勝數、千億萬億的數量了。銀河系有多大呢?若要計算的話,就要用光速來計算,也就是光的速度走十萬光年的距離。
光速有多快呢?例如太陽光照射到地球,大概八分鐘的時間便能到達。在一秒之間,光的速度就能繞著地球走七圈,同樣在一秒之內,光速能走三十萬公里遠的距離。光的速度這麼快,但是還是要十萬個光年的時間,才能走完整個銀河系,銀河系就是這麼大的範圍。
不過若是跟一個宇宙比起來,銀河系也不過是其中的一粒米,我們甚至無法知道,在一個宇宙中到底有多少個銀河系、太陽系。於是在沒法形容的情況下,科學家只能說,宇宙中的星系、星球比地球的微塵數都多。整個宇宙,也就是所謂的三千大千世界。因此,我們頂禮的時候,就要讓自己的身體化現成為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般眾多,並且讓這每一個身體,都向著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般的諸佛頂禮。
當然我們現在無法真的化身無數,只能觀想而已。但佛菩薩的神通廣大不可思議,加上我們眾生的妄念分別不可思議,我們記妄念是無盡無際的,由於這兩種不可思議的結合,於是當我們認為、想著自己成為微塵數般眾多,加上祈求佛菩薩神通力的加持,在這樣因緣具足的情況之下,就能真的發揮出力量,以上是身的頂禮。
2.意的頂禮:以下是講意的頂禮偈文: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這一偈講意的頂禮。就像我剛剛提過,在一個針尖上,就有著廣大微塵數的諸佛;其實科學家也說,整個宇宙也是由微塵所組成的。不光是佛陀,每一尊佛的周圍,還有菩薩、聲聞比丘等億萬海數的眷屬圍繞,這一切海會聖眾都都在一微塵中存在著,這是意的頂禮。
第二大願,稱讚如來
3.語的頂禮:至於語的頂禮是以下偈文: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就像之前提到,這個偈文,可以屬於第一大願的禮敬諸佛,同時也是第二大願的讚歎如來。
有些上師說,無量數化身,又化出無量數頭,再化出無量數嘴,以前聽到這種說法覺得很難接受,因為這樣來觀想真是太恐怖了!一個人具有無數的頭已經夠可怕,還要觀想化出無量的嘴,這真是太困難了。一些道次第的大師們也認為那樣的觀想比較不容易,我的想法是,無量數化身,也就是無量數的頭、以及無量數的嘴。因此每一個化身只有一個頭,一個頭上只有一張嘴,一張嘴裡只有一條舌頭,然後贊說無量諸佛的功德。
並且,不僅是讚歎一次而已,而是無量次的讚歎:也不是在一個地方讚歎而已,而是同時在無量的地方讚歎。現代有些人就說,普賢行願的贊佛方法,就是先想好讚美詞,然後放到網路上,於是就有很多人能看到。總之,普賢行願的修持,是讓自己的心能多大就多大,能說多少就說多少,完全沒有設限的去禮佛、贊佛。為何要這樣做呢?因為大乘的發心、大悲心比天空還寬,比法界還廣,因此要先訓練我們心,讓我們的心先熟練所謂的廣大。光只是想要寬廣並沒有用,需要有些方法練習,而這方法就是我們剛剛所說的觀想,於是心自然就能練習只得更寬廣。
剛開始,我們先對自己座位前方的一個微塵生起慈悲心、智慧心,然後慢慢讓慈悲與智慧的光芒遍照一切微塵,最後再讓智慧與慈悲心的光芒遍撒一切生命,這就是一個練習的過程。
無所求、無分別,才是真頂禮
剛剛說了這麼多關於「頂禮」的教導,這裡要注意的一點是,我們到佛堂,來到佛陀聖像前雙膝跪地、雙手合掌,虔誠向佛陀頂禮,但是,心中卻帶著有所求的心態,這樣就不算是真的頂禮了,畢竟佛陀不需要我們的討好,而且拜佛的人多得是,我們不論拜不拜佛,對佛陀來說不會多一個或少一個。其實我們禮拜是為了替自己積聚福德、凈除罪障,因此是為了轉化我們自己,並不是要去改變佛陀什麼。頂禮的真義在於恭敬、尊重他人的功德,所以沒有一個眾生是完全沒有任何功德的,就像佛陀說:「不會有絕對好的眾生,也沒有絕對壞的眾生。」因此,一點優點功德都沒有的眾生,是不存在的。
一個學法的人要像蜜蜂采蜜一樣,蜜蜂不會隨便什麼都去採取收集,它的目標是花朵的精華、花朵的營養,也就是花蜜,因此學法人也要如蜜蜂一樣,用智慧與信心,去汲取值得學習的、值得效法的部分。
對於任何一個眾生,就算只有一點點的優點與好的特質,我們也要對他生起敬重恭敬的心,去讚歎、支持,若能這麼做,才是如同〈普賢行願品〉中所說,做到真正的頂禮與讚歎。不然,我們只不過是拜神的人,並不算是真正追隨佛菩薩學習、修持正法的人。
所以不要光只是往上看,同時也要往下去看看,只是向上去讚頌,卻向下欺凌,這就很不對了。現在有很多人,聽到某些地方或某些人遭遇苦難,反而手舞足蹈、拍手叫好或旁觀看戲,甚至要拿酒來助興慶祝,這真是很糟糕。
尤其是剛剛提到廣大國土,這裡不光是指這個世間,而是說所有國土世間的一切眾生,對於他們的功德善業,我們都要去隨喜,並且頂禮讚嘆。首先我們要對功德較大、善業較大的對象去頂禮讚頌,然後慢慢的也能對一切眾生都頂禮與讚歎,這才是普賢行願的道理所在。不然只是頂禮讚美佛陀,其他的完全不理不管,這可不是普賢行願的精神。
菩提心的禪修
接下來我們一起禪修。既然我們是實修的傳承,我想大家應該都知道怎麼去禪修了,這裡我們要禪修的是菩提心。
首先我們要想,就像是自己坐在飛機里,從高空往下俯視整片大地的時候,會看到無量的房子,無量的家庭。但是當我們站在地面的時候,卻只能看到前後的景物。從天空往下看,有時也會想,怎麼會有這麼多人呢?這麼多房子,是怎麼蓋起來的呢?
在大地上居住的人們,雖然想要幸福快樂,卻很少人能真正獲得幸福快樂。至今為止,人人都在為了追求幸福而辛苦努力著,甚至冒險犯難的拼著命,卻仍然無法獲得究竟的幸福快樂,也因此,多在不滿足及失望中度過一生。
這原因是眾生因心迷惑而產生,讓我們的心迷惑的不是外在或他人,不是因為衣服穿錯而迷惑,也不是因為說錯話而迷惑,最主要的迷惑來自我們的想法,因為錯誤的思想、想法而迷惑了。也就是說我們不知道要透過什麼因,才能夠得到善的結果,以及什麼因,會得到壞的結果。由於不知道這一點,所以做了壞的因,卻期待得到好的結果,做了善的因,卻以為會得到壞的結果,甚至還寧願拋棄善因,如此完全顛倒是非、顛倒因果,於是我們的痛苦無盡、迷惑無盡。
由於迷惑無邊,所以並非一日、一月、一年,而是多生多世都在受苦當中。若有救怙者還好,但是連能救怙我們的人都沒有,比如說身體病了可以看醫生,然而不是人人都能獲得醫療救治,沒藥可吃或沒錢治病的人成千上萬。最大迷惑的根源是心,因此最重要的就是讓心不要再迷惑。可是人們不知該如何鼓勵自己,對他人抱著期待,卻又無法真的相信,於是就在這種矛盾中想要離苦得樂,卻無樂且受苦,對於這樣的眾生,我們要生起憐憫之心,並且發願,我要精進地運用自己的身語意,讓一切眾生真正獲得快樂,遠離痛苦。帶著這樣的思維,我們一起來禪修三分鐘。
(法王引導大眾禪修,三分鐘後,法王擊磬請大眾出定)
法王噶瑪巴教授《普賢行願品》釋論之開示(第一堂課)視頻
來源:法王噶瑪巴《普賢行願品》釋論p18—P40
推薦閱讀:
※20171115飲食養生匯視頻和筆記:張光武,膝蓋疼,髖關節損傷
※令人拍案叫絕的視頻:
※100套舞蹈視頻
※天線寶寶中文版高清裡面的叮叮代表什麼?
※一個視頻帶你了解 Python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