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人生讀一通鑒足矣--資治通鑒,解開人類規律的核武器>2

第15節

在吳起的改革下,楚國變成了一個超級強國。但是,改革是通過利益的重新分配來盤活國家的力量,失去利益的舊貴族就成了吳起的死對頭,對吳起恨之入骨。所以,楚悼王一去世,屍骨尚未寒,他們對吳起群起攻之,吳起抱著王屍死於亂劍之下。雖說聰明的吳起抱著王屍受戳,因為殃及王屍,仇人們被大量滅族,也算為自己報了仇,但是,為什麼英雄總是走投無路呢?

利益,利益製造死敵!

吳起為了追求個人理想,埋葬於社會大環境之下,嗚呼,吳起的一生,是追求的一生,奮鬥的一生,輝煌的一生;同時也是辛酸的一生,無奈的一生,悲哀的一生!他為了理想,追求不止,奮鬥不息,登上了人生的高峰。但是,山有多高,影有多長,他也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為了學業,冒著天下之大不諱母死不奔喪;為了抓住機遇,殘忍地砍下了老婆的腦袋,難道中夜醒來,不曾遭受良心的譴責?為了推行他的治國理念,實現人生價值,最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下面是柏楊的評論,複製於下:

吳起何負於魯國?被疑逃亡。何負於魏國?又被疑逃亡。何負於楚王國?更遭殺身之禍。吳起的遭遇,正是一個封建社會中,心直口快,胸無城府,卻既有能力而又正直的知識分子的悲劇。殺妻求將,從稍後再沒有人抓這個小辮子,可證明只不過是政客們所使用的一種斗臭手段。魯國在他手中不再受侵略,魏國在他手中強大,衰老的楚王國在他手中得到重生。忠心耿耿,才幹之高,歷史上很難找到匹敵,竟不容於當世,不禁為吳起悲,也為那些國家悲。伏到國王屍體之旁,能在死後復仇,這種智謀,也無人可及。如果有一個國家能對他始終重用,歷史可能重寫。

日期:2010-04-1916:31:21

●●42.常勝將軍的秘密——吳起和他的士兵

《通鑒》這部書實在是太好了,它不僅告訴你社會人性的規律,也告訴你戰爭成敗的規律,對於喜歡軍事的朋友,也是一部頂級的教科書。

我曾經從中總結過戰爭成敗的原因,很多,但勝利的主要原因還是政治順應民心,治理英明,用人風氣好,講究紀律,賞罰嚴明,將士同甘共苦象開國時,政治上順應民心,用人上論功提拔,這樣一來往往士氣高昂,人才輩出,失敗反而是意外;政治爛透時,往往庸人當道,壞蛋得勢,賞罰不公,獎懲不明,軍隊往往人心散亂,鬥志全無,充滿各種各樣問題,打勝仗很難,往往是很意外,即使一個優秀的統帥,也很難有所作為。

如果我們不考慮其他因素,光看統帥的所作所為,我發現,成功的統帥大多相似:和將士同甘共苦、賞罰公平、謹慎周密……而失敗的將領也大多類似,只不過他們共同的做法往往和成功的將領反著做,如果有興趣,你可以做個研究。我舉個例子,比如賞罰公平的話,能幹的人提拔上去,那麼,他的能量就得到了發揮,他負責的整批人往往會有效率和幹勁,好比在獅子的帶領下,一群綿羊都會變成一群獅子;相反,在豬的帶領下,一群獅子還打不過一群綿羊。

有人說,我們又不去打仗,明白這些道理有什麼用呢?其實,這些軍事上成敗的道理,和我們做企業管理、政治管理本質上是一回事,明白了透徹了,你就掌握了管理的竅門。

好了,下面我們來看看吳起的治軍。大家知道林彪仗打得好,但從歷史地位看,我想不會超越吳起,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吳起的篇章叫:孫子吳起列傳。和孫子放在一起的,如果說孫子是軍事界的孔子,那麼說吳起相當於亞聖孟子,我想未必不可吧。其實從歷史記錄來看,文治武功地位還是吳起更為顯赫。

吳起作為一個林彪級的統帥,和最下等的士兵吃一樣的伙食,穿同樣的衣服,睡覺也和士兵一樣,以地為床,以天為被;行軍不騎馬,你們小跑前進,我也一樣,同志們,敢和我比試嗎?你們要備乾糧,哼,看看我的肩頭總之,統帥吳起和最下等兵吳起,不但同名,而且同人。士兵有生瘡潰爛的,吳司令長官還親自用嘴巴為他吸膿。

讀者朋友們,如果吳起是你的指揮官,你能為他做什麼?就是把他當自己人親人,在戰爭面前,你願意為你的親人做什麼呢?就是拚命!這就是士為知己者死的原因。人一旦拚命起來,就相當於一只猛虎,一群人都拚命,等於是一群猛虎,那麼,等待虎狼之師的命運是什麼?不用說,絕大多數的情況下,就是大勝仗!

光這一點,你想想,如果你單位的領導也和吳起一樣做,你們這些做下屬的會怎樣反應?所以,當那個生瘡的士兵寫雞毛信告訴他媽媽時,他媽媽當時就哭了,鄰居們都說:「二蛋他媽,這是咱們小二蛋的光榮啊."他媽說:「眾位高鄰,你們有所不知,當年吳司令也是這麼替孩子她爹吸過,結果他爹上了戰場,十頭牛都拉不回頭。現在他又替俺家蛋蛋吸膿,我不知道蛋蛋接下來會死在哪裡了。嗚嗚嗚」

呵呵,寫得搞笑了一點,但基本意思和書上是一樣的。當然,這裡僅僅是他治軍的一個方面而已,還不包括他的指揮等很多方面,但就是這一個方面,足以讓人窺見管理奧秘之一斑。

日期:2010-04-1917:28:37

●●43.吳起論險——「德」的本質是什麼

魏文侯去世後,他的兒子魏武侯繼位。

前387年,魏武侯在吳起等陪同下視察黃河天險,船到中流,他回頭對吳起說:「太壯美了,河山如此堅固,簡直是我魏國的寶貝啊!」這時,吳起說:「真正堅固的是仁德,而不是天險……」接著,吳起給武侯舉了夏桀商紂等暴君的例子,怎麼仁德不修,雖然佔據了各種各樣牢固至極的天險,照樣落得國破人亡的下場。最後,吳起道:「如果大王您不修仁德,恐怕到時候和您同船的人,都會變成您的敵人。」說得魏武侯心中懍然。

從這裡可以看出,吳起不僅是軍事巨人,而且是極具頭腦的政治家,並且是個正直的人,他不是順旨阿諛,而是用心良苦提出自己的忠告。可惜的是,在那種社會裡,正直的好人往往沒有好下場,很可能因為他要施行「德」政才導致觸犯權貴,到處不能容身直到招來殺身橫禍;當然,也正是因為這樣,他才在事業上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輝煌的成功!

我們知道,中國的歷史歷來推崇以德取天下,以德治天下,劉邦推翻秦朝,是仁德對殘暴的勝利,李世民朱元璋mao太祖的勝利都是這樣。

仁德的威力,足以超越天險,但這個仁德既看不見,又摸不著,具體是什麼東西呢?我認為仁德就是愛心、責任、公正等!

為什麼愛心責任公正等會有這麼大的威力呢?因為,愛心使人民得到滋養;責任使自己得到約束;公正保證了人民的正當利益和摧毀了社會上所有不正當的行為。

那又為什麼能夠產生這麼大的威力呢?因為這樣做最終的結果就是:有利於人民!有利於人民就會得到廣大人民的支持,原因說白了就是:人性趨利!人民代表了最大多數人力,所以人民的力量是每一個國家最強大最根本的力量,得到人民的支持就是獲得了最強大的靠山,而由於人的能動性創造力是無窮的,所以,任何天險在人民的群體力量面前,是根本微不足道的!

這就是在德不在險的秘密!

有的人覺得,要有利於老百姓不是很簡單嗎?錯了,由於人性的自私,有特權遲早會走向腐敗,數千年改朝換代的歷史已經證明:做到有利於老百姓恰恰是最困難最不可能的事情,而有的國家做到了,他們就走在世界的前面,變成了發達國家。

所以,治理國家是這樣,那麼如何治理公司去贏得天下呢?本質上是一樣的。

所以,我認為德的本質應該是:公正合理地保護人民的正當利益!

關鍵詞是:公正、合理、正當……

核心是一個字:利!符合人的慾望。

日期:2010-04-2021:11:57

●●44之二十八:

1.中國房價的趨勢

第16節

我前面有篇文章分析了中國房價的趨勢:在中國這個政治環境里,如果特權抑制不了,最後必然演變成權貴經濟,絕大多數民營經濟無法壯大,政府和權貴為了自身的生存也好,發財也好,拉動經濟形勢也好,唯一的主要途徑就是搞房地產,所以,中國經濟未來的主要方向只有:城市化——通過房價上漲來發橫財和進行城市化,通過城市化來維持經濟形勢。中國房價的未來只有一個字:漲!

2、中國房價怎麼漲?漲哪裡?

這才是真正我們關心的地方,知道了這點,很有利於我們買房子。中國房價怎麼漲呢?我目前想明白的主要還是漲郊區,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市區的房子有限,炒得太高也不利於公司和個人的生存,經濟發展並不利,這不是國家希望看到的,國家希望看到的是既讓老百姓勉強買得起房子,又自己發財,而且可以長期發下去,那就是不斷地城市化,所以將來的房價就是郊區不斷地和城市接近。炒房的思路就是不斷地換成郊區的房子。

3.房價什麼時候會跌

房價不可能一直漲,總有休息的時候,雖然說只要權力制度不變,中國房價每一次下跌都是買入的機會。

那麼什麼時候跌呢?就是拉動中國經濟的其他幾輛馬車發動的時候,政府就會適度控制房價,比如出口形勢大好的時候,就是你暫時告別房地產的時候。因為這個時候,政府有了其他的牌可打,會暫時平抑一下,但長期來看,中國的房地產依然只有一個字:漲!不然,除非中國的權力制度發生變化,其他行業尤其民營經濟蓬勃發展起來。

日期:2010-04-3007:17:33

●●45.齊威王的大鍋——獎懲決定行為,決定社會前途

因為人是趨利的。

想要左右人們的行為,只要用行動劃清利益的界限就可以了:哪些行為會獲得利益,哪些行為會得到懲罰。那麼,趨利避害的結果,就是迫使人們乖乖地做某些事,而不敢做另一些事!

其實,也就是獎懲決定人們的行為,決定社會的前途。

縮小到公司管理層面,道理也是一樣的。

今天說的齊威王的故事,就是獎懲決定行為的例證。

我們知道,齊威王在戰國時期也算一代霸主,孫臏斗龐涓就是在他領導下獲得的成功。那麼,齊威王是怎樣讓他的國家走向強大的呢。有一個我們所熟悉的故事:——

齊威王召見即墨大夫,對他講:「自從你到了即墨,每天都有人說你壞話。而我派人去查看,卻發現你那裡田野開闢,百姓足食,官員無事,我知道這是因為你沒有賄賂我身邊人的緣故。」於是,賞賜封邑萬家。又召見阿城的大夫,對他說:「自從你去了阿城,每天都有人說你的好話。而我派人查看的結果,卻發現你那裡田野荒蕪,百姓貧苦。趙國攻甄(瓦-改-耳),你不去救,衛國取薛陵,你不知道。我知你除了賄賂我左右,什麼功績都沒有。」即命人將他及進言者扔進大鍋煮死。於是,大臣震怖,人人求實,不敢偽飾。從此齊國大治,稱雄天下。

了解故事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明白其中的道理。

為什麼這樣一來,齊國就會大治呢?那是因為,當弄虛作假會有生命危險的時候,很少會有人敢弄虛作假腐敗了,出於避害的本性;而當實幹會成為社會的成功者的時候,出於趨利的本性,大家都爭相實幹,這個社會還不能大治嗎?

說白了,就是有效的獎懲決定行為,決定社會前途!

所以說,管理國家難嗎?從理論上來講,說難也不難。

首先,也就是最主要的就是管理者的態度,特別是高層有無徹底想解決問題的決心,象在本文中的齊威王的動真格的決心。其次,是方法。但只要管理層又足夠的決心,找到方法是不難的,人定勝天嘛,人類的智慧是無窮的。

其實管理國家是不難的,很簡單,就是弄清事實,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然而,我們普遍印象是國家治理極其複雜龐大。為什麼呢?就是人們的私慾,天下本無事,有事儘力公平合理解決了就是,真正人力所不能解決的是少數的,但因為私慾的作怪,本來簡單的問題牽涉到個人利益,就變得錯綜複雜,盤根錯節:就會有問題不讓你發現;發現了不讓你找到原因;找到了不讓你處罰;處罰了不讓你執行;執行了不讓你合理。於是,社會就會出現巨大的不公平:少數的利益階層和它寄生的宿主——多數的被剝削階層的分化。

所以管理者就要針對性地採取措施:設立進言部門,監察部門,司法部門等等,然而這些部門還是會腐敗的。管理者就要果斷地殺雞警猴。

人是趨利的動物,當他們真正受到威脅時,就會收斂,大家都收斂的結果就是社會風氣變好了;如果管理者處罰不力,那麼腐敗者決不會自己收手,相反會展開腐敗比賽,迅速蔓延,表現為整個社會風氣很腐敗。

所以社會風氣既不是思維也不是傳統的產物,而是國家管理的產物,本質上是利益的產物,文化也是。

天下本無事,私慾擾亂之。

日期:2010-05-0118:28:55

●●46.河床決定水流,利益主導行為——再說齊威王的大鍋

齊威王把禍害百姓弄虛作假的行賄者扔進大鍋煮殺,其動真格的決心令人拍案叫好,這樣做法的價值在於哪裡呢?

其實人的慾望就像河水一樣,河水是避堅就虛:無孔不鑽,無虛不入,遇堅則退。人的慾望也是同樣:見利則進,遇害則退,因為人是會思考的趨利動物。

所以,一旦某種行為對人不利,人就會通過分析尋找有利的行為。當齊威王對不干事搞歪門邪道的人用大鍋煮殺,對治理有功者不吝重獎,那麼人們趨利思維的結果就是選擇干實事,而不敢去搞歪門邪道了。當整個社會幹實事的人成為利益階層,那麼人們就爭著去干實事了,干實事的人多了,自然整個國家就發達了,人們以做實事為榮,這個社會的風氣就好了。所以,社會風氣實由統治階級決定,社會風氣的好壞,其實反映了統治階級的實幹程度。

所以,齊威王堅持這樣治理的結果,國家必然強盛,而一旦放鬆,國家必將陷入腐敗動亂。這一點可以說在唐玄宗身上有集中的體現,這就是人治社會的特徵:統治者的意志行為左右整個社會的人的命運。碰到好的統治者尚可過日子,而大多數統治者由於人性貪慾享樂的特點,必然是造成社會貧困混亂,病入膏肓,想治也不可能,只有努力延緩滅亡的時間而已。如癌症病人。可以想像,中國幾千年來,總體上那有什麼文明,基本上都是落後黑暗的,就算在開明的朝代,其政體依舊黑暗無比,落後無比,人們的命運在決定於掌權者的意志。象齊威王煮壞人固然令我們讀者痛快,但無需通過法律,其實是何等可怕的事,因為換個不好的君王,天下又會有多少慘劇。所以現代社會,即使明明是殺人犯,也要通過依法來處決,這樣的做法,對廣大人們的生命是何等的保障,做法是何等的進步啊。非過去數千年的成就能及今天之萬一。

這就是利益引導國民的行為,好比河床決定水流。

要是引申到經濟學上,那就是價格可以引導人們的行為。一樣東西價格上漲,必然提供的人增加,然後價格下來,人們的需求得到滿足。為什麼二戰後德國柏林一片廢墟,生活用品能夠得到迅速的供應,就是因為東西匱乏導致價格上漲,而趨利的商人紛紛帶著商品前來提供的結果。我記得中國古代有一個故事:京城長安缺糧,要從江南運來,然後器具各種東西投入大效率低,因為路途不但遙遠,而且山河阻隔,極其不易。後來有個大臣提出:大力提高糧價,結果很快,經常到處是糧食。為什麼,就是趨利的結果,經濟學上把這背後的推力叫做「無形的手」。所以,價格是很重要很重要的核心,它發威的根源就是人是趨利的。

由於人的自私自利性,總體而言,利益主導行為是人類社會的主要規律。

日期:2010-05-0320:18:53

●●47.之二十九:

軍隊,權力,國家和私有制的起源;以及我認為的政治的本質一.人類的發動機——慾望

讀《資治通鑒》最大的感受,就是在一次又一次歷史的重演當中,引發思索,終於發現一切現象的根源:慾望!主要是自私的慾望!

第17節

可以說,慾望是人類社會的最核心,與動物的慾望不同的是人類有更高的智慧和更高級的生理條件為支撐。經濟學中最核心的幾個概念之一——需求,就是慾望的體現。人類社會的發展史本質上是人類慾望的體現史,是人類為實現其慾望的爭鬥史、選擇史、學習史……從發展的表象來看,也可以說是不斷的分工史——根據需要而必然產生分工。

政治、權力、階級就是慾望推動的分工的結果.二.權力的起源

我相信只要有一定數量的群居和一定水平的智力或意識,人類哪怕是在動物階段也可以產生原始的政權了,看《動物世界》,有時就會發現這方面的證明,比如猴群,以及其他物種。

1.人類群體的形成

從單一個體身上分析權力,是沒有必要的,因為權力主要體現在對外界的支配力,所以,讓我們先來閑聊一下群體的形成吧。

現在的人類起源史主要是後人考古分析想像的結果,其實,我們自己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像,只要合理,也許真理竟然掌握在我們手裡。試著想想我們的始祖們,我覺得群體的形成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從一個猿的群體,陸續先後變成了人,形成人的群體。

第二種,先行進化的一男一女繁衍出一個小群體,再形成大群體。我覺得傳說中伏曦女媧兄妹交配的故事,其實是這種想像力的結果。為什麼說是兄妹呢?顯然只想到了最早的第一、二個人,但這一種人類產生的想像是相當貧瘠的,為什麼最早形成的偏偏是一男一女呢?為什麼不說是母子猿或父女猿先形成了人,再交配繁衍呢?可見這裡有很多主觀的忌諱摻雜在裡面,遠不如第一種解釋來得合理。完成了最早形成人的第一步,接下去之後形成群體的過程,後面這種情況也是合理的。我覺得人類人態的始祖處在人猿混處的群體可能性大,而像伏曦女媧,包括軒轅黃帝不過是某種光榮的寄託,特別對那些統治者而言,總不能說他們的祖先從畜牲變來吧,當然要說天生神人,如黃帝,生而能言,見風就跑,無所不能。呵呵,總之,一定數量的人的群體必然會形成,最後,會出現許許多多這樣的群體,並且群體內部的分裂和外部的合併都會發生,同時必然會發生對稀有資源的爭奪,從內部到外部都可以發生競爭現象,這過程中由於體力智力和各種因素合力的差異,必然會有支配與被支配現象發生,這就是權力的雛形。

權力隨著群體的壯大,可支配力的增大而增大,但當職業軍隊形成之後,權力走上了騰飛之路。

2.軍隊和階級的形成——分工和競爭的結果原始社會的群體面臨著諸多困難,這些困難同時也是促使他們發展前進的推動力:衣食住行生育醫療……當中最重要的是資源尤其是食物的獲取與分配,這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的分工,還有掠奪紛爭,最後的結果是產生有人指揮主持,有人生產和其他,形成了初始的權力和初始的階層裂痕,隨著分工的深入,從兼職走向專職,並且越分越細,形成比如生產的人.統計的人.分配的人.管東西的人.執行懲罰的人,接生的人.看病的人等分工。

最重要的是軍隊的形成,因為軍隊是政治的支柱,是社會最重要的支配力量。由於當時極其低下的生產力,導致資源極度貧乏,人與人之間的爭鬥可想而知會非常的尖銳,我認為軍隊萌芽於生產之餘的偷竊與反偷竊,掠奪與反掠奪,以及執行懲罰維持秩序實現內部保護的需要。隨著群體規模擴大形成部落,軍隊從兼職走向專職,規模越來越大,軍隊的形成提高了權力的支配力。與此同時,又產生相應的分工,分工的同時資源也在被不同的利用:如造武器.釀酒.舞蹈……乃至將來****的產生,只要有不同需求就會有分工。分工產生了崗位:主持者、軍隊、生產者從權力的角度來講,可分為有權力的崗位和無權力的崗位,導致出現有權力的人和無權力的人的分化。當部落通過自身壯大或外部兼并,發展到一定規模的時候,根據分工需要配置人員,慢慢形成國家的雛形。

3.私有制的形成

擁有權力的人越來越處在主動不受約束的地位(權力使人超人化),趨利自私的本性使權力必然遲早被私有化,必然淪為私家工具,使權力最終為私人服務,必然形成私有制。我相信私有制不是在有多餘財產的時候才有的,而是只要出現支配力與被支配現象,就具備私有制的能力了。

權力使群體慢慢分裂成階級:能夠獲得原本不屬於自己利益的統治集團和失去原本屬於自己利益的被統治集團,也就是形成階級——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4.國家的形成

在競爭階段,很多大大小小的小國家式的部落之間出於利益的爭奪和長期安全的慾望等各種原因,必然會走向兼并,最後形成屈指可數的幾個寡頭(寡頭壟斷階段),形成傳統觀念中所謂的國家,寡頭的首領就是國王。寡頭之間出於長期利益的考慮在某種導火索的引爆下必然會發生新的兼并戰爭,最終走向極端的壟斷,形成大一統國家,誕生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並出於維護統治的目的神化自己為天子等。當然這種壟斷將來會經常在分與合中反覆循環.這就是權力軍隊階級國家私有制的形成史,關鍵是人類自私的本性導致權力私有化,而且導致這種私有化在沒有外來壓力的情況下,數千年都走不出來,一個極其值得研究的命題就是:近代文明緣何起源於歐洲.三、政治的本質我認為政治就是政權治理的學問,政治的本質是爭奪權力並利用權力。政權是社會最根本的支配權,政治就是利用政權支配社會資源為所有者服務。

日期:2010-05-0418:53:38

●●48.二王論寶——在權力不受制約時代,吾愛珠寶,有何不可?齊威王和魏惠王一起打獵。惠王問:「不知貴國有啥寶貝,可以跟兄弟透露一下?」齊威王很謙虛:「我們哪裡有什麼寶貝."惠王道:「兄弟我國土雖小,倒還有直徑達一寸的明珠十顆,前後可以照亮十二輛車子。偌大的齊國怎麼會沒有呢?」齊威王道:「不好意思。我眼裡的寶和你說的有所不同。我有個臣子叫檀子,讓他守南城,楚國不敢來犯,泗水十二國都來朝見;我有個臣子叫盼子,讓他守高唐,趙人不敢來河裡捕魚;我有個臣子叫黔夫,讓他鎮守徐州(河北大城縣),結果燕國人在北門焚香祈禱,趙國人在西門焚香祈禱,都想加入我齊國國籍,最後印了七千多張綠卡;我還有個臣子叫種首,讓他出任公安部長,結果毛賊都集體蒸發了。這四位同志,都照到千里之外去了,哪止十二輛破車這點距離啊!」說得惠王到處找地逢。

看來魏惠王是混混碰上勞模了,自己不好好乾本職工作,玩物喪志,結果被挖苦一頓,的確活該,看來平時聊天要臭味相投的才對。

呵呵,開個玩笑。

但是,言歸正傳,魏惠王之吾愛珠寶,有何不可呢?為什麼要批評他呢?即使是君王也有他的業餘愛好啊?

問題就是怕玩物喪志,愛屋及烏,因為那是個權力不受制約的專制時代,作為一個君主,沒有人來制約他的權力,他的一舉一動,愛好言行,都會對這個國家的管理用人產生影響,對舉國人們的生活水平產生影響,哪怕不對也沒有辦法。

舉例來說:如果君王喜歡珠寶,那些阿諛之人就會通過搜集珠寶來討好他,由於人性的情感反應,他慢慢地就會報答提拔這些人,導致真正干實事的人會減少提拔的機會,趨利的結果,那麼社會上干實事的人會越來越少,投機分子越來越多,人們把更多的精力流向這裡而離開正事,隨之社會越來越腐敗,人們越來越受剝削。在極權社會裡,這是一個極易發生的正常規律。一來歷史上有太多這樣而衰落的故事,二就是人性中的惰性:人性易耽於享樂而苦於實幹,這種情況是個順流而下的高概率事件。

所以,魏惠王之吾愛珠寶,有何不可,是不可以的,要挨批的,因為你是一個君王,沒有人制約你的作為,而你的作為又牽涉到廣大國民的命運。

第18節

在當今社會,由於體制關係,可以說大大小小不同程度的「君王」林立,這個問題雖然在嚴重程度上不及過去,但是還是一樣存在的,是非常值得警惕的事情。

日期:2010-05-0518:41:06

●●48.之三十:

《到底是誰創造了歷史》

記得我們念書的時候,教科書上是這麼說的,人民群眾創造了歷史,不知道我有沒有記錯,我想應該是沒記錯。

其實這個結論是有問題的,我現在有初步的想法,先把它寫出來,待以後再完善。

問題在哪裡呢?

一、人民群眾包不包括統治階級?

如果人民群眾的概念不包括統治階級,那麼這個結論明顯是錯誤的,沒必要繼續談這個問題了,你只要翻翻歷史書,那些對歷史有重大影響的事件,主角往往都是帝王將相和官僚,怎麼可以把他們排除在外呢?如果人民群眾也包括統治階級,比如說統治階級也來自於人民群眾,那麼,我們就可以進一步探討了。

二、如果承認人民群眾也包括了統治階級,那麼,就不好理解了,因為通常的理解,人民群眾往往是不包括統治階級的,甚至在歷史上絕大多數時期是對立的,如其這樣,乾脆不如說「人類創造了歷史」,不要再說「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容易混淆概念,你說是不是?

三、我們再來看看歷史的軌跡

我們可以發現,權力越大的個人或機構,其決定往往對歷史的走向影響很大,比如說,安史之亂對唐朝甚至中國歷史有重大的影響,難道可以這麼說:人民群眾創造了這段歷史。我想還是不恰當的,就這段歷史而言,統治階級的決定對局面的影響,在裡面起到了更決定性的作用,人民群眾只是奉陪者,絕大多數人的命運是被動的不由自主的……再去看所有對中國歷史有重大影響的事件,人民群眾在裡面起到的作用往往不是主導性的,而是從屬性的。

人民群眾由於人數上的絕對優勢,他們的確蘊藏著橫掃一切的力量,但這股力量要發揮出來,需要有人將它組織起來,用權力將它安排指揮出來,如果指揮不當,又將歸於失敗,比如黃巢起義,太平天國起義……

仔細想想看吧,不知你覺得我說得有沒有道理,我的結論是:人類都是歷史的創造者,主要是成年人;權力擁有者才是歷史的主創者,尤其是權力越大的人!

為什麼我們讀史的時候,主角都是帝王將相而不是人民群眾,這不是偶然的,因為他們對歷史的影響更大,他們才是歷史的主角!

日期:2010-05-0519:42:31

●●50.子思論衛

一.用人的標準子思是孔子的孫子,儒家思想的重要傳承人。

子思對衛侯說:「苟變有指揮五百乘的軍事才幹。」衛侯說:「我也知道。但是他在做地方官去百姓家裡收稅時,貪吃人家二個雞蛋。」子思道:「唉,聖賢用人,就像木匠選木材,取其所長,棄其所短。當今亂世,要的是能用兵的將才,你怎麼可以為了二個雞蛋就放棄這樣的人才呢?這事希望不要傳到國外。」衛侯道:「多謝您的指點。」

這裡就提出了用人的標準問題。

用人有什麼標準嗎?有的地方以道德為用人的標準,道德不佳,才能再好也棄如敝履,如這裡的衛侯;有的地方以才幹為用人的標準,如果夠能幹,人品不佳也可接受。

那麼,在過去的亂世,如果你是君王,在德與才矛盾的時候,你會怎麼考慮呢?在今天,如果你是老闆,你又會怎麼用人呢?我覺得需要結合目標,權衡得失,綜合考慮才是。我想:對於態度比能力重要的崗位,還是以人品作為用人的前提;對於能力為第一重要的崗位,如果面臨道德不佳的人,我覺得還是要進一步慎重考慮,如果他的人品不會給目標和社會造成損害,那麼還是應當使用的;如果你無法保證或控制的話,還是忍痛割愛為好。

正如上文所講:聖賢用人,就像木匠選木材,取其所長,棄其所短。加上一句:根據形勢需要!

二、拍馬屁現象——二千年前的人性和現在有什麼不同嗎

衛侯不管說錯什麼做錯什麼,得到的都是群臣萬眾一詞的頌揚。子思說:「我看你們這個衛國,真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公丘懿子說:「哪裡是這樣啊?」子思道:「主子總自以為是,臣下不敢進不同的意見。做對而自以為是,尚且令人不敢進言;何況做錯了,還要別人頌揚自己,後果不堪設想啊。主子不管事情做得對與不對,都要聽到別人的歌頌;臣子不管有理沒理,一味地奉承拍馬。主昏臣諛,這麼下去,要亡國的啊。」

子思對衛侯說:「你的國事一天不如一天了。」衛侯道:「為什麼?」子思道:「你說話自以為是,你的臣下沒有人敢說半個不字;你的臣下又自以為是,而其下又沒有人敢有異義。上上下下一片歌功頌德,全是馬屁。拍的人得到榮華富貴,不拍的人有飛來橫禍。那麼,除了馬屁,真正治國的良策從何而來呢?《詩經》說:『都說自己聖賢,誰分辨烏鴉的雌雄?』好像說的是你們呢。」

這種情形,看著是何等的熟悉,不光過去是這樣,現在何嘗不是這樣呢?不過是環境因素導致的數量和程度的輕重不同而已,本質上是一樣的。其實人性的規律,古今中外都是一樣的:趨利!只要社會大環境接近,發生的故事也一樣接近。那些大臣的行為,不過是那種環境下面為了自己利益著想的結果,有那樣專制的環境,就一定會上演這樣的故事,二千年來也不能逃脫規律。

而作為衛侯這樣的統治者,喜歡挺好話,也是非常的正常,今人也不例外。

大凡人呢,往往喜歡聽好話,一種原因是好話使自己有成就感,是對自己的認可;還有種原因呢,是對自己權力地位的臣服。不管哪方面,都體現了自己的重要性,對個人的心靈而言,是爽歪歪的滋補,但是對事實社會而言,則未必。

如果一個平民喜歡聽好話,即使好話違背了事實,帶來的影響往往也是有限的;但如果統治者喜歡聽好話,特別是假的好話也一樣歡迎甚至更受歡迎,那麼,後果是嚴重的。首先,會影響他身邊的大臣不說真話,不幹實事,(想要說真話的大臣則會被疏遠打擊,摒棄於權力的邊緣),繼而利益引導的結果,造成全國範圍內的馬屁之風,到處心術不正的拍馬者執政,腐敗則加速遍及全國矣,導致生產分配全無效率,那麼一個國家就要滅亡了。

如果在一個民主的社會,權力受到制約,一旦因此造成整個社會的不良後果,執政者會被驅逐下台,不良風氣就會受到抑制。而在極權專制的帝制社會裡,由於人性的弱點,執政喜歡聽好話就會演變出全社會拍馬屁之風,實事沒人干,則生產越來越少,剝削越來越烈,結果要麼是等到個人死亡新人糾偏,要麼是王朝滅亡。

另外,根據一刀切的道理,反對我的人首先是不向我示好的人,所以為了表示忠心,示好表忠成為專制社會最普遍的形式主義,不管事實和各人真實想法,為了個人私利的表忠,不論對錯都可以做出決策擁護,全然不計社會後果。

拍馬屁現象,歷時數千年而永不絕,可見人性的規律,只可制約,無法消滅!

日期:2010-05-0719:16:00

●●51.之三十一:

我對於企業管理的理解

本文主要還是代表我個人的想法而已,主要的認識還是來源於《通鑒》裡面對人性的了解,可以應用於治軍,也可以用來企業管理。

實事求是,弄清事實——

才是第一重要的事,為一切行為之前提

制度是河床,決定河水的走向

慾望是河水,哪裡有利哪裡鑽——

人都是會思考的逐利者,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所以分配與獎懲決定了大眾的行為:如果勤勞誠實行為是社會的獲利者,那麼大眾就會選擇勤勞與誠實,鄙視不道德失利者;如果不道德的行為是社會的得利者,人們就會選擇不道德,鄙視勤勞誠實的行為是傻瓜。

第19節

所以,獎懲和分配製度的執行是治理國家與企業的根本所在!社會上大眾的行為是這種制度執行情況的反饋。

老闆只要做好一件事:

做好對管理者的監督與獎懲,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機制。

(前提:多聽多溝通-弄清事實-公正執行)

管理者只要做好三件事:

1.多聽多溝通,弄清事實——公正公平的前提

2.獎懲與分配——決定人們行為選擇方向和工作動力

3.培訓員工,協助他們成就工作目標——員工的成功企業最得利

納言是頭等大事之一

從史上看,明君最善於聽取廣泛的意見,納言是最重要的大事之一,所以要科學鼓勵獎勵獻言獻策的人。

天下本無事,私慾擾亂之

天下事本來並不難,也不複雜,但為何變複雜的呢?因為天下本無事,私慾擾亂之。所以,首先一定要有求實的基本態度,先弄清事實後,再獎懲!所以要多聽多溝通,納言!

制度是第二步的事,是為了讓人們明白利害關係所在,從而制度的河床引導私慾的河水的走向,為我所用!

讓員工做自己的老闆

就是定好制度,嚴格執行,讓員工自己的表現來決定自己的命運,就是做自己的老闆!企業只要做好公平執行制度 平時培訓幫助員工成功 加大宣傳獎勵好員工使獲得更好的金錢與地位以引導人們的逐利方向!

這就是傳銷企業極易成功的最核心機密!

能上能下的用人制度——

制度能否建立與發威看用人制度是否能上能下!使上層有危機,下層有希望!——

不公平執行一切空談!——

姑息養奸個別人,毀掉的是整個企業與所有員工對制度的信任和對自己好行為前途的懷疑。

(複雜的事情簡單做;簡單的事情堅持做;久而久之就成了習慣,就成了定位,就成了文化)

日期:2010-05-0818:50:06

●●52.商鞅變法的啟示(一)——社會從來不缺人才

秦孝公剛剛接手秦國時,面臨的是一個爛攤子,國家地處邊陲,窮困落後,被視為蠻荒部落,毫無國際地位,所有國際會議基本上被排斥在外.秦孝公是個極富進取心的君主,有感於過去穆公時代的強大和今日的落魄,深為痛苦,決定通過廣招人才來發奮圖強。於是他張榜許以重利向國際社會招募賢才,消息傳出,天下懷才不遇之人紛紛前往,其中有個人,就是後來名垂青史的大改革家商鞅。

曾經看到這樣的報道:二十一世紀最缺的是人才。

錯了,其實這個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人才。

翻開《通鑒》,幾乎每一個朝代都有各種各樣的人才,可見世上從來不缺人才,只不過形勢不同需要不同而已。

可為什麼經常有缺乏人才的感嘆呢?其實,缺的不是人才,而是有效需求,只要看看秦孝公,一旦製造有效需求,人才便紛至沓來,可見世上並不缺人才。所謂有效需求就是:a、對人才來講產生利益吸引。b、提供易於達到發掘的暢通渠道.

只要社會提供有效需求,就一定會有人才供應,所謂時勢造英雄,這是為什麼呢?在於二個方面:一.人性趨利的必然結果,會形成一種趨利性流向,造成人才的供給。二.人的能動性。就算知識結構不對口,由於人是會思考會學習的有意識動物,只要有效需求存在,假以時日,人就會通過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符合需求方的條件,現在招考就是這種情況。

為什麼在過去封建社會常常缺乏治世良臣導致遍地腐敗呢?

其實這根本不是缺乏人才的原因,而是那種制度下需要人才的類型不同,那種制度下需要的是會討好上司的人才,而不是干實事的人才,注意:人才有很多種,會建設的是人才,會破壞的也是人才,只看符不符合需要而已。

在今天,經常有企業嘆沒有人才,其實原因在於:

1.不能提供有效需求——包括:一、利益吸引力不夠,所謂鳳凰不落無金之地也;二、缺乏易於發掘的暢通渠道:如果腐敗瀰漫,真正干實事的人才就很少有機會出頭,有表現也很難往上提拔,打擊了有幹事之才而不合乎社會標準的真正治世良材,勝出的是另一種人才——適應另類需要的人才。所以我認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非也,而是跑馬場不常有,舞台不常有」,提供什麼樣的舞台就有什麼樣的人才。

2.培養人才需要時間:如果是冷門行業轉熱,則會導致人才缺乏,但這種缺乏是暫時的,只要有效需求存在,給與一定時間,必然就會有供應。

3.環境對人才培養的支持或打擊:這其實是次要的,只要存在有效需求,這一點是附屬的。

和秦孝公同理,燕昭王出重金開放渠道,於是就吸引大量人才到來,其中就有樂毅。所以,只要製造有效需求,何愁沒有人才,時間問題而已!進一步說,就算沒有商鞅樂毅,也會有其他人頂上,只要你有效需求不變。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的描寫,因為唐明皇喜歡女色,得寵則全家一榮俱榮,雞犬升天,致使社會「不重生男重生女」,就是典型的例子,因為利益驅動嘛,只不過生兒子生女兒很難由自己決定罷了,其供給的心態是一樣的。

俗話說鳳凰不落無金之地,就是有真正的利益提供才有真正的人才到來。司馬遷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點出了人類趨利的本性。

所謂時勢造英雄就是社會產生有效需求,造成利益所在,人心趨之,成功者謂之英雄。這就是時勢造英雄的實質。

日期:2010-05-1418:05:10

●●53.商鞅變法的啟示(二)——從商鞅之死看極權制下的人物命運

商鞅死得很慘:車裂——類似於五馬分屍,真的很悲哀,做出了那麼巨大的貢獻,落得這樣結果!

但是商鞅為什麼會這樣死呢?我覺得有幾大原因:

第一:最根本的就是失去了靠山。

在不講法治的極權社會裡,權力大的決定權力小者的命運,商鞅作為一個臣子,沒有取得連秦王都敬畏的權力,所以,一旦失去靠山,就處於被動的地位了!

第二:得罪太多。

主要在兩個方面:a——改革本身帶來的得罪。改革就是利益的再分配,有人得利,必定有人失利。得利的自然是現在的當權者為主導的,失利者必然是過去的當權者!當形勢逆轉的時候,命運隨之顛覆。b——個人肆意帶來的得罪。一個人得勢的時候,剋制自己的慾望就會變得如逆水行舟,很難很痛苦,在這種情況下容易做過分的打擊鎮壓,帶來仇恨。

第三:權力鬥爭是最殘酷的戰場,以及權力的放大效應。

因為a——權力決定一切的社會裡,相對於人們對它的慾望,權力變成了最最寶貝最最珍稀的資源,必定帶來殘酷的競爭。b——權力的槓桿作用。有了權力,就可以放大自己的力量,造成的打擊也是可以放大的;反過來,失去權力是受到的打擊也是可以放大的。c——斬草除根的需要,為了防止你翻身,力求一勞永逸,以永久解除威脅為上策!

第四:形勢是動態的,在不斷地此消彼長。一個臣子想要一輩子獲得穩固的權力幾乎是不可能的,特別是處於鬥爭中心的人。就像兩支軍隊打仗打個幾十年,一方要想永遠取勝幾乎是不可能的,一旦失利,就可能是致命的。所以,有句話叫「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其實大多數根本不需要三十年就顛覆了。可見,在帝制的極權社會裡,生命的風險極大!

說到底,不管是商鞅的死,還是韓信到岳飛到李善長等,最主要的原因只有一個:帝制社會——也就是極權專制到極端的社會,這是很恐怖的,他帶來的不僅是許多臣子的命運不保,更是普天下老百姓被剝削到悲慘至極的命運!

可以說,產皇帝的制度是世界上最黑暗恐怖的制度!所以,我們就知道了,近代中國的先輩為什麼要推翻帝制——比如當袁世凱稱帝的時候,全中國都要造反了!

日期:2010-05-1620:32:00

第20節

●●54.商鞅變法的啟示(三)——個人成功的因素

商鞅的結局很不好,死法令人嘆息,但這不能掩蓋他在事業上的輝煌,自從變法以後,秦國國運為之改變,從一個被看不起的落後的邊陲窮國,一躍而執天下之牛耳,從此走上了吞併天下的道路,直到秦始皇滅亡六國,達到輝煌的頂點!

毋庸置疑,商鞅是歷史上的大成功者,其成就足以笑傲古今,千古敬服!

即使是這樣的一個驚世奇才,起初在魏國上班時,並沒有得到重用,當欣賞他的魏相在臨死前向魏王推薦時,也沒被魏王當一回事,直到秦孝公登上秦國的王座,向天下發出招賢令,商鞅才由魏赴秦,終於一展宏圖,名垂青史。如果沒有碰上秦孝公這樣的明主,可能也就泯然眾臣,消失於歷史的長河之中了。

所以一個人的成功是個很值得研究的課題。

我覺得一個人的成功不外乎內因和外因——內因主要包括個人的素質、性格、意志、興趣、努力……等,屬於個人內部的因素;外因主要包括天時、地利、人和、運氣等。

像商鞅,內因超強,但外在條件不具備時,也只能埋沒於眾人當中,少有人知,所以,成功是一個綜合的因素。

現在的普通家庭特別重視孩子的學業教育,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文憑高低學校好壞與找工作未來發展有著極大的關係,出於生存與發展的壓力,不得不特別重視學業教育,不然的話,大多數人英語數學等是根本用不著化那麼大的精力去學的,因為工作後,有多少人在用呢。不得不這樣做,不過是為了爭個名次,進個好一點的學校,這種教育真的是非常可悲,而人們的這種被動的行為,就是人性趨利的體現。

隨著形勢的改變,當文憑學校與個人前途的關聯度下降的時候,作為家長,我覺得有必要弄明白成功的因素,重新調整孩子的教育,使之更加適應這個社會。

在外因差不多的情況下,內因強的肯定更有利;而當外因不同的情況下,內因強的未必佔優。

過去有過一種現象,就是第十名現象,意思是讀書時候,成績最好的不一定最有出息,而多數最有出息的往往是處於第十名左右的。呵呵,的確很有意思。其實造成這種因素的主要原因不是個人的內因差異,而是外因,外因不同,等於站的跑道不同,不同的跑道有不同的起跑線和方向,為什麼第一名有出息的少呢?因為他們太容易找到安穩的工作了嘛。所以,有時候是外因更加重要。

再比如說,現在央企和民企的命運,央企財大氣粗的原因主要不在於其內部效率高,而是它站在有利的跑道上,為什麼它可以佔據有利的跑道呢?就看背後的權力了;還有像現在那些發財的人們,有的是內因差異,比如那些能幹的人大膽的人,有的是外因差異,比如那些靠權力發財的人們,其發財的速度足以超越絕大多數才華橫溢並且辛苦付出的能人……

所以,要明白各種成功的因素,弄清楚不同的因素在各自的環境里重要性的差別,會有利於自己的發展和孩子的培養。

日期:2010-05-1821:01:12

●●55.田子方論「驕」

我們先來百度一下田子方:田子方,名無地,初事魏文候,繼任齊相國。國富民強,齊國大治,其為人也,剛毅果決,傲王侯而輕富貴,聞名諸侯,聲望名於當世。世稱田氏後裔,有子方之遺風焉。

在魏,是傑出的魏文侯的良師益友;赴齊,而齊國大治。可見是個安邦定國的高人。

他是怎麼看待做人當中的某些問題的呢?我們來看一則有趣的故事:——

魏文侯的公子魏擊出行,途中遇見國師田子方,下車伏拜行禮。田子方卻不作回禮。魏擊怒氣沖沖地對田子方說:「富貴的人能對人驕傲呢,還是貧賤的人能對人驕傲?」田子方說:「當然是貧賤的人能對人驕傲啦,富貴的人哪裡敢對人驕傲呢!國君對人驕傲就將亡國,大夫對人驕傲就將失去采地。失去國家的人,沒有聽說有以國主對待他的;失去采地的人,也沒有聽說有以家主對待他的。貧賤的游士呢,話不聽,行為不合意,就穿上鞋子告辭了,到哪裡得不到貧賤呢!」魏擊於是謝罪。(譯文偷懶複製自百度)

呵呵,說得很好,也很有意思,我們從小也學過驕傲使人落後,謙虛使人進步的格言,其實,二千年前的古人也早已明白了這個道理,也說明古今人性的規律是不變的。

雖然說富貴者不可以驕傲,否則會失去很多,其實貧賤者也是不可以驕傲的,富貴者失去的是富貴,而貧賤者失去的是機會,貧而且驕,不是自甘墮落,就是狂妄無知。

任何一個有進取心的人,都應該謙虛謹慎,多聽少說,好學善思。

日期:2010-05-1918:34:33

●●56.驕傲和謙虛——話說大海的力量

過去繁體的「驕」是這麼寫的:驕——騎著高頭大馬,頭頂著天空,高高在上,它的含義就是自高自大。自高自大會帶來什麼後果呢?會帶來自以為是,不知道向別人求教;會帶來目空一切,不知道尊重別人……結果是自己越來越無知,而幫手越來越少,仇家越來越多……最終自己擁有的越來越少,離成功越來越遠。

越是高風險的地方,驕傲的代價越慘重,特別是權力的中心,一切得失都會被放大。

相反的,謙,就是謙卑的意思,虛,就是讓出空間的意思,結果呢?你可以看看大海,知道大海為什麼如此浩瀚,深邃,蘊含無窮的力量嗎?因為它永遠是謙卑的,所以百川歸之,造就它無窮的力量。

日期:2010-05-1919:36:03

●●57.孫臏和龐涓——親兄弟如手足,把兄弟如衣服

這世上有些很經典的話,總能讓人津津樂道,但很多人往往忘了,有些話是有前提的,比如,據傳劉備曾經說過: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

這句話是很有影響力的,的確,對劉備來說,非常正確,因為他要打江山做皇帝,要兄弟們賣命,失去了兄弟就會像失去手足一樣地痛苦,寸步難行,春秋大夢都要變成空屁;而有了兄弟就一切都有了,什麼女人,當然就如同衣服,想穿就穿,想脫就脫了。

所以劉備是可以說這個話的,對他來說,兄弟遠比女人重要。

但是普通人不可以,你我不可以,你可不能為了借錢給把兄弟,「啪」地一巴掌把老婆打個跟斗。雖說普通人也和劉備一樣是利益主義者,但是,各人的處境不同,這個話用到你身上就多半不靈了。對普通人而言,老婆才是比兄弟更重要的,你又不打江山,你又不立幫派,你被打了,可以報警,沒有兄弟日子還能過,沒有老婆照顧才不好過,起碼老婆對你的兒子是最好的。

除非你是要做大事業的,是要過換老婆像換衣服一樣隨心的生活的。

當然我得聲明,我不是提倡人們不要兄弟要老婆,而是說:在沒有做錯的前提下,還是要優先照顧你的至親,包括你的好老婆!因為這個人哪,還是有親疏利害之分的,親兄弟大多數情況下還是要親逾把兄弟,老婆大多數情況下還是要親逾兄弟的,因為利益的關係,利益主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其實,應該說「親兄弟如手足,把兄弟如衣服」才對,現實中已經有太多的證明,把兄弟是用來利用的,記得上次看一個罪犯訪談的電視,記者問罪犯:你怎麼對得起你的朋友?罪犯不假思索就回答:朋友都是拿來利用的!

哦,天哪,現代如此,古代的兄弟何嘗不是如此,蓋人性不變是也,比如孫臏和龐涓。

第21節

孫臏和龐涓據說是同學,都是鬼谷子的學生,學的專業都是:戰爭的藝術!雖說兩人親如兄弟,其實龐涓內心深藏著一種痛,就是妒忌孫臏比自己強。後來龐涓做了魏國的大將,於是把孫臏招來,表面是要為其安排工作,實則是設法將他陷害——結果「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好好的孫臏變成了一個殘疾人。後來孫臏設法逃到故土齊國,以才華取得齊威王的器重,成為齊國的軍事智囊。公元前353年,龐涓攻趙,圍趙都邯鄲,孫臏設「圍魏救趙」之計,逼魏師迴轉,然後大破之。後十三年,魏與趙攻韓,韓向齊求援,孫臏又設計了個「減灶逃兵之計」,麻痹龐涓,將他誘到馬陵道(今山東莘縣),萬弩射殺之,並生擒魏國太子,打得魏國從此一蹶不振。

孫臏和龐涓的故事,已經過去了二千多年,不知真實性如何,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有的所謂的朋友,表面上很好,內心卻未必如此,特別是在利益面前。

其實,大多數情況下,親情還是最可靠的!

日期:2010-05-2312:10:11

●●58.張儀戲楚之一——有了金剛鑽,再攬瓷器活

量入為出是大多數人都在自覺遵循的常識,是一種理智和保守的行為,這樣的做法有時可能會使你感到活得不夠舒暢,但也往往會使你避免進一步的痛苦。

有些人的失敗,源於自己放棄理智和保守,讓無知和幻想做主,沒有金剛鑽,也攬瓷器活,為什麼會這樣?這樣的人不是缺乏自控能力,就是沒有自知之明,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不管是在歷史上還是我們身邊,都有這樣的人。

張儀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縱橫家的楷模,所謂縱橫家,我個人以為,就是這樣的一種人——外交家兼騙子,他們可以影響別國的外交,威力很大,但是名譽不好,有點像現在做銷售的。

公元前313年,秦王準備攻打齊國,但是非常忌憚齊、楚的聯合,張儀受秦惠王的委託,前去楚國離間齊楚的關係,他到了楚國,對楚懷王說:秦國願與楚國結成兄弟之國,只要楚國斷絕與齊國的關係,並送商於六百里之地。楚懷王聽了很高興,於是不顧大臣的反對派人去斷絕與齊國的關係。與齊國翻臉後,又派人赴秦索地,結果張儀耍賴,故意墮車不朝三個月,楚王以為秦嫌自己與齊臉翻得還不夠絕,再派人去辱罵齊王,直到把事情做絕為止,然後,張儀上朝來了,楚使問他要地,張儀來個不認賬。可見,縱橫家的騙子性質。

楚懷王被戲弄後大怒,派大軍與秦戰于丹陽,結果很遺憾,楚師大敗,被斬首八萬,高級將領通通被俘,並丟漢中!

懷王更怒,起舉國之兵,再戰於藍田,又大敗。韓、魏趁機襲楚。懷王只好強忍屈辱割讓兩座城池向秦國求和。

所以說,沒有金剛鑽,莫攬瓷器活,楚懷王缺乏自知之明,為了點蠅頭小利,導致更大的損失,做事欠缺理智和保守。

騙子有時候是防不勝防的,但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也不能光怪罪於騙子,如果自己能夠做到理智和保守,不想入非非心存僥倖,做自己有把握的事,賺自己有把握的錢,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生活中的很多麻煩是可以避免的。

良好的態度可以幫我們避免很多問題。

保持良好的態度,其實是一種人生的大智慧。

日期:2010-05-2911:34:56

●●59.張儀戲楚之二——製造別人的需求是最重要的推銷原則

人最關心的是什麼?自己的利益!

人性是趨利避害的。一般來說,利益總是多多益善,沒有一個正常人會嫌利益太多,除非小到他/她不感興趣;反過來,同理,也沒有一個正常的人會嫌傷害太少。

工作生活當中,如果談話要引起一個人的關注,莫過於關係到他/她的利益;如果想讓一個陌生的人來關心你,莫過於讓他/她相信這是為了其自己。

這是沒有辦法的,因為人性的特點。

當然,做得好很不簡單,但即使做不到,道理還是可以明白的。

下面,我們來看看史上頂級的忽悠高手張儀的表演吧。

製造別人的需求之一:

通過利益引誘楚懷王,破壞了齊楚的聯合。這是前文的內容,這裡不再重述。只不過是赤裸裸的欺騙,手段太過卑鄙,不能讓人稱道。可以想像在那個時代,戰爭與外交主要是赤裸裸集團利益,為了利益而不擇手段,並非為民眾牟利,所以秦國歷史上這麼不受民眾歡迎,除了後來的暴政,估計統一過程中戰爭手段也是不合民心的。

製造別人的需求之二:

楚懷王經此忽悠和打擊,恨張儀入骨。公元前311年,秦惠王想要和楚王換地,楚王說:只要得到張儀,情願白送。可見痛恨的程度。秦惠王很喜歡張儀,不答應,但出乎意料的是張儀自告奮勇要來楚國。到楚後,楚懷王立馬把他打入大牢準備殺掉。這時,新的故事來了,楚國的靳尚找到懷王的愛妾鄭袖:「娘娘你知道嗎,聽說秦王很愛張儀,為了贖回他,準備拿上庸的土地和秦國最漂亮的女人來交換。大王得到了地自然感激秦國,那麼秦女的地位就有可能超過娘娘了。」這一來,鄭袖著急了,天天在懷王面前哭哭啼啼要求釋放張儀,還誇張儀是忠誠為主。懷王無奈,只好將張儀放了,看來真是個情天大聖,懂得憐香惜肉。這自然是張儀的安排,所以說:張儀製造了鄭袖的需求!當然,類似的故事歷史上使用太濫,不知是否真實,我有點懷疑。

製造別人的需求之三:

欣賞張儀的秦惠王去世後,兒子武王即位,武王很不喜歡張儀這種大忽悠,政敵見勢,紛紛彈劾,張儀知道秦國是待不住了,該抽身了,於是他對武王說:「我日夜替大王考慮,以為只有東方動蕩,才對秦國最有利。臣聽說齊王恨我入骨,臣到了哪裡,齊國定然會來攻打。臣願以賤軀置魏,齊國一定來伐,齊魏打起來,我秦國就可以一心對付韓國,入三川,挾周王,索取天下圖籍,這是成王稱霸的大事啊。」武王一聽即將變成廢鐵的張儀還能起到金剛鑽的作用,自然求之不得。

這樣,張儀就來到魏國,果然齊國的軍隊聞風就來了,魏王嚇壞了,張儀卻很輕鬆:「大王啊,您甭擔心,您該操的不是心,是女人!」魏王感動地說:「張愛卿,你真是理解寡人哪!」張儀於是派心腹入楚,讓楚使告於齊王:「小子,你上當了!這是張儀和秦王串通好的陰謀,就是要讓你們兩家打起來,好讓秦國趁機奪取三川,張儀拜託我代他謝謝你噢!」齊王一聽,就一個字:撤!

於是張儀安心做他的魏國宰相,一年後見上帝去了。

從張儀的行為可知,縱橫家並不是很光彩的角色,但是,人各為其主,有非也有是,當然,最終主要也是為了自己;不過,有道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也不能光責怪張儀,最主要還是當時的形勢需要;再退一步說,從古至今,外交家哪有誠實的,誠實做不了外交家。

不可否認,張儀真是不得了的人才,呼風喚雨,出生入死,進退自如!

從張儀的故事我們可以明白,推銷最主要的立足點在於製造別人的需求,這一點需要我們切記!

最後再粗粗淺議張儀的成功之道和懷王的失敗之道如下:

張儀的成功之道:

1.自身的聰明

2.強大的後台支撐

3.善於利用形勢——挖掘別人的需求,放大別人的貪慾

4.精心編製的關係網

懷王的失敗之道:

1.自己的素質不行,貪婪不保守,為了小小的戰術利益,竟然放棄長遠的戰略利益,理智與保守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像郎咸平分析香港地產四大天王成功的最大共性時,使用的詞就是:保守!

2.不善納諫;作為領導,也沒有組建一支忠誠英明的智囊隊伍,在忽悠面前,只有陳軫一人反對,眾皆祝賀,可見他用的是一幫阿諛的自私之徒,包括被收買的靳尚,這麼脆弱的根基,怪不得一戰即敗,晦氣的是無數枉死的戰士。

日期:2010-05-3008:45:54

●●60.甘茂的煩惱——成功的不易:有時候會做人比會做事重要

秦武王派甘茂赴魏國,意在說服魏國一起伐韓。甘茂去後,託人帶信給秦王:魏國已經同意了,不過還是取消這次行動吧。

第22節

秦王很奇怪,與甘茂在息壤相見,問怎麼回事。甘茂說:我們要打的地方,其實不止是一個縣,相當於地級市,一時半會是打不下來的,要是不能在短時間內打下來,朝中反對我的人就會出來阻撓這次行動。當年,曾子的母親在織布,一個人跑來說:曾媽媽,你兒子殺人了。曾母不相信:我兒子這麼好的人怎麼會殺人呢,你們胡說。過了一會,又有人跑來了,不好了,不好了,你兒子殺人了。曾母吃驚得不敢響了,接著又有一個人跑來說:你兒子完了,殺了人了,等著官府來抓吧。曾母一聽,嚇得扔下機子跳牆逃走了。臣的為人,怎麼能和曾子相比呢,所以,如果他們再三講我的壞話,您總有一天要動搖的。秦王說:不會的,不會的。甘茂說:不行,除非我們訂個約定,當年樂羊伐中山,回來魏文侯示謗書一筐,沒有君王的堅定支持,樂羊這麼能成功呢!於是,二人就訂了個約。

後來戰爭沒有進展,秦王果然受影響要動搖收兵了,甘茂以息壤之約提醒,秦王醒悟,改為增兵,終於大破韓軍。

甘茂的成功,與其說是做事的成功,不如說是做人的成功。

我經常在關注一些人成功的因素,從政治、軍事到財界等,包括今天影壇歌壇一些我們熟知的明星,我覺得其中相當一些人的成功並不是因為他的業務能力有多出色,而是他們做人方面的確有其可取之處。

在很多情況下,我覺得會做人比會做事更重要,因為相對而言,事是死的,人是活的,事情只要你處理態度正確,多數還是容易解決的,不能解決也可以請教別人,所以做事主要還是方式方法態度的問題,而很多事的難易又是有人為因素在裡頭。

這裡的甘茂,雖然能幹,如果秦王不繼續給他機會呢?豈不是要半途而廢變失敗嗎?在人際關係複雜的地方,做人遠比做事重要。有的人即使業務很好,得不到領導的支持,又有什麼用呢?像古代的吳起,選擇了一次又一次的出走,最後,還是慘遭殺戮。當然以吳起的智慧,我認為他不是不懂做人,而是不想那麼地做人。

有時候,做人和做事又會有衝突,不成互補。比如,你要做事就會得罪領導,不得罪領導又無法做事。那只有看你自己要什麼或者怎麼平衡了。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絕大部分時間裡,國家利益和民眾利益往往不是領導關心的內容,會做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會做人,你是替誰服務的比你的服務質量重要。現代社會呢,我不知道,大家自己看著辦了。

呵呵,說了半天,就一個意思:會做事,更要會做人!

日期:2010-05-3009:06:27

●●61.曾母跳牆的教訓——要把90%的精力花在弄清事實上前文當中,甘茂講了一則曾母跳牆的故事,文字不多,卻具有非常深刻的現實意義。

曾母為什麼跳牆呢?很簡單,她以為兒子殺人了!她看見兒子殺人了嗎?沒有!她是怎麼知道兒子殺人的呢?因為有三個人都來跟她講同一件事——她兒子殺人了。

可見,一個人的判斷是多麼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特別是在沒有必要提高警惕的情況下,當事人沒有條件親眼目睹的時候,一個人的信息主要依靠中間渠道傳播,一旦傳播渠道蒙人,那麼,判斷就會出現錯誤。如果事情發生在一個普通百姓身上,後果往往有限;但是,如果當事人是一國之主呢?這讓人想起餓死幾千萬人的放衛星運動,只要簡單地深入群眾去調查,就可以知道真相,卻因為具有決策權的人深居雲深處,在某些心術不正、個人利益至上的陰險小人的引導下,下出了截然錯誤的結論。在這件事情當中,難的並不是方法,而是獲取事實,因為事實被人為歪曲雲遮霧罩了。

在平常的生活當中,為什麼有些人容易上當受騙?因為他不知道事實真相。為什麼那麼多人會發生矛盾誤解?因為他要麼自己誤解,要麼受別人影響而誤解。

我認為,只要能夠弄清事實,這世界上多數矛盾問題都可以輕鬆地解決。

所以,陳雲說過:要把90%的精力花在弄清事實上。這句話說得非常了不起,其實大多數問題往往產生於沒弄清事實上,採取措施恰恰不是最難的事情!這句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牢記的!

那麼,怎樣才能有助於我們弄清事實呢?我覺得前人已經教導我們好多了: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為什麼我們很多人總是做不到呢?主要是因為我們的修養,自信,剋制力等等健全人格和態度方面有問題。

所以,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處世態度比培養能力更重要,能力有限,可以藉助他人的力量,人格不健全,卻會給自己和社會帶來傷害,很容易的事情也會變得複雜。

日期:2010-05-3115:57:12

●●62.人才不論出身學歷,好用就是硬道理——話說孟嘗脫險

這年頭有個偏見,似乎一談到人才,就想到什麼名校高學歷,要是博士海歸,更加以為是人才,持有這種偏見的人,我估計往往自己在這方面能力比較欠缺,內心深處信心不足,以至於盲目崇拜。造成這種局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乃是我國國情,由於我國企事業單位不同於民營企業,招人方面做不到量才使用,只好退而求其次,搞一刀切,按學校學歷取材,免得眾口難調,實在是沒有辦法的下策,結果在社會上加劇了某種畸形的觀念。

事實上,學歷不等於能力。

我把不管實際需要,以這種思維來招人的企業主,稱之為現代袁紹。為什麼呢?先看看袁紹是怎樣一個人:——

當董卓的猛將華雄切瓜似地把袁紹身邊的大將咔嚓了時,袁紹陷入苦悶,深憾顏良文丑不在身邊,這時,關公跳將出來:待俺去收拾了他!袁紹問:你什麼學歷?關公道:俺小學畢業!袁紹道:你奶奶的耍俺啊,滾一邊去!倒是曹操講究實際,建議:是騾子是馬拉出去遛遛!並倒酒一杯遞給關羽壯行,關羽道:慢,先待俺去廢了那鳥人。結果酒尚未冷,關羽已提華雄腦袋進賬。要是按照袁紹的邏輯,關羽連上陣的資格都沒有,豈不是錯過了這個大好將才不說,更壞了大事。

所以在用人上面,我特別欣賞家電巨頭海爾的一句名言:賽馬而不相馬!這句話我是讚不絕口啊,說得太好了,真是太好了!

其實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人才,我認為的人才標準就是:有用的就是人才!什麼高學歷啊等等,只代表專業資歷,不代表能力。

所以,作為一個管理者要放棄成見,根據實際需要來不拘一格用人才。

下面我們來看看孟嘗君的用人術:

孟嘗君是齊國皇族,自然有實力廣招門客,和廣大民眾貧困潦倒相比,可見那時豪門佔有財富的程度。但孟嘗君招人不拘一格、不分貴賤,待遇方面,更是讓人佩服,連門客吃得都和他一樣,深得天下人望。

當時的秦昭王對他也很仰慕,以交換人質的手段請他相秦,但是不久有人說:孟嘗君既然這麼賢,又是齊國貴族,他考慮問題必定先齊後秦。秦王於是決定殺掉他。

就這樣,一場解救行動開始了。

孟嘗君託人向秦王寵姬求救,寵姬的條件要求得到孟嘗君的白毛狐裘大衣。這下為難了,因為孟嘗君的那件大衣早就獻給秦王了。雖然如此,孟嘗君平時慷慨大方,手下多奇能異士,還是有人設法鑽進秦王的寶庫把它偷了出來。於是,寵姬言於秦王,放歸孟嘗君。不久,秦王又後悔了,派人去追回。孟嘗君星夜奔到邊關,誰知太早,關門緊閉,無法出城。按關法只有雞叫了才開。這時離開關時間還早得很,孟嘗君憂心如焚。這時,門客中有個善於雞鳴的人,裝雞叫了起來,引得附近的雞都跟著起鬨。於是,關門大開,孟嘗君終於逃回齊國。

我曾經看到過一篇文章,諷刺孟嘗君用的是一幫雞摸狗盜的人,我覺得真是無聊透頂,難道讓那些士大夫去做這些事嗎,他也不想想,自己每天吃的白米飯,還是滿身臭汗的農民用糞肥澆灌出來的呢。

其實,所謂人才,就是適用的人能用的人,何必在乎學歷,何必在乎出身,好用就是硬道理!

日期:2010-06-0120:09:48

●●63.請動用你的智慧去改變局面——資源整合的力量:公孫戌說孟嘗君

第23節

孟嘗君出使楚國,懷王送給他一張象牙寶床。護送牙床的登徒直很害怕,他怕萬一牙床損壞一點點,就是賣妻賣兒都賠不起。於是他找到孟嘗君的門客公孫戌,提出只要讓他免於這個任務,願以祖傳寶劍相謝。公孫戌答應了,他去對孟嘗君說:「那些小國所以紛紛邀請您去相國,是因為您的仁義、清廉,能夠賑濟貧困,存亡繼絕,但您現在剛到楚國就接受牙床,那麼,你要去的其他國家就會苦惱給您準備什麼的寶物啊?」孟嘗君聽了,很受震動,於是拒絕了楚國的牙床。

這個故事裡,登徒直的資源是祖傳寶劍,公孫戌的資源是他和孟嘗君的關係和自己的智慧。登徒直想要的是取消任務,公孫戌想要的是寶劍,孟嘗君想要的是名譽。當都只是個體行動的時候,誰的需求也得不到滿足,當資源整合到一起的時候,各得所需,皆大歡喜!

所以,聰明的人要懂得利用資源去解決問題,實現自己的目標。

商業中尤其需要這樣的整合,提高整個社會的效率。

日期:2010-06-1312:54:50

●●64.人人言利國危乎——孟子見梁惠王

孟子見梁惠王,王說:「老頭,不遠千里而來,不知為吾國帶來什麼好處?」孟子道:「何必言必稱好處呢,如果大王您,光想著為自己的國謀好處,您的臣子光想著為自己的家謀好處,您的老百姓光想著為自身謀好處,人人言利,這個國家就危險了。其實仁義才是最要緊的,從來沒有講仁的人拋棄父母,也沒有講義的人卻不顧君王的。」王曰善。

這是個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

孟子說得對嗎?從理想的角度而言,他說得沒錯,就像要實現某個主義一樣,要大公無私,不要自私自利;但是從現實的角度而言,他的話其實是廢話,好比人叫人去掉私慾一樣的道理,根本是不可能的。

人之趨利,就像水有重力而趨低,是其本性。

在權力集中專制的國家,從長期來看,權力有多集中,社會就會發展到多腐敗,有權的靠權力為自己牟利,沒權的攀附權力為自己牟利,趨利是最正常不過的人性現象,即使在我們身邊,一個微不足道的科長,也是如此,媚上欺下,借用其微細的一丁點權力,也要為自己搜刮,趨利之無情、冷漠、貪婪,讓人對社會感受著一種毫無希望的悲哀,而在某些地方,還在進行著自欺欺人式的國學教育:「人之初,性本善」,善嗎?回答這些可笑行為的結果就是無情地滅亡。

真正的問題不在於人性趨利,因為人性無法消滅,趨利的慾望既是罪惡之源也是幸福之源,而在於權力制度對趨利行為的獎懲,可以說,在專制制度下,少數人掌握權力,人人趨利的結果必然是利於少數人而不利於多數人,則國危,這是必然的無可更改的命運,孟子講仁義,不過是紙上談兵而已;在民主制度下,權力屬於多數人,人人趨利的結果是利於多數人而不利於少數人,則國興矣!

趨利的慾望是人類社會的發動機,有慾望,才有追求、創造、勞動、鬥爭,沒有慾望,人類社會等同於木石的世界,一片死寂,千年如一矣。

日期:2010-06-1313:36:35

●●65.孟子的偉大——民心是成大事的法寶

燕國內亂,君相相爭。

齊王問孟子:「我想吞掉燕國,可以嗎?」孟子說:「如果燕國的老百姓希望這樣,那你就去吞掉吧;如果燕國的老百姓反對,那你就放棄。」

孟子的衡量標準就是:民心。

無疑,孟子是偉大的,把民心抬到如此的高度,非常了不起。而幾千年的歷史,也一而再再而三地證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

民心為什麼如此重要呢?因為,民眾是一個國家絕大多數人組成的最大的利益趨同集團,是一個國家民族的根基,蘊藏著最強大的力量。

而其實,這個集團一樣是趨利避害的。當你給予它好處,出於趨利的本性,它就會擁護你,你就會獲得一個國家最強大最根本力量的支持,你就是最強大的;當你剝削它傷害它,它就會離你而去,你即使再強大,在民心面前,也是紙老虎而已,因為在一個國家內部,最強大最根本力量選擇反抗的時候,註定一切它的對立面都將被橫掃。

民眾的利益是一個政權生存的根本,所以民心是至上的。

對於企業而言,民眾的支持也是它生存的根本,所以,以服務於民眾創建企業,是其生命力的保證,是不可逆轉的主流,大勢。

在民主制度下,由於民眾是國家的主人,所以其得民心是先天帶來的基因。

日期:2010-06-1318:12:12

●●66.高薪不能養廉的真正原因——在於逃過懲罰的可能性大小,而不是貪腐成本

在權力缺少制約的情況下面,高薪相對於貪腐收益而言,是微不足道可以忽略的,所以,這種情況下高薪不能養廉;在權力受到制約的情況下,高薪會增加貪腐的成本,似乎會有效果,但問題是反過來想,底薪就會增加貪腐的可能嗎,那麼如何來解釋毛時代的廉潔呢,相對而言現在是高薪更腐敗啊。

所以,我覺得高薪養廉是個假象(暫不討論極端的底薪),關鍵的原因在於——權力只要有一點不受制約,它永遠會給你製造腐敗的機會,會一次次地源源不斷地給你帶來誘惑,一次次地考驗你的自控力,而自控自己簡直如逆水行舟,經得住幾次考驗沒有問題,但是伴隨特權而來的是自始至終的誘惑,源源不斷存在的誘惑趨勢,只有打擊力帶來的恐懼才是抵禦誘惑的真正盾牌,收益成本比再怎麼著,只要存在逃脫懲罰的機會,收益成本比在各種誘惑面前都是沒有多大作用的,這才是高薪不能養廉的秘密。

其實,決定腐敗的不是收益-成本比,而是權力不受制約的程度帶來的逃過懲罰的可能性。因為在不斷的各種各樣的誘惑面前,成本收益比是不足道的,在誘惑的衝動面前,太容易被拋到腦後了,哪怕只是一次不值錢的誘惑,你一時喜歡導致的衝動足以讓你忘記收益成本比。

結論:只有逃過懲罰的可能性大小才是真正的決定因素。

結論:只有逃過懲罰的可能性大小才是真正的決定因素。

結論:只有逃過懲罰的可能性大小才是真正的決定因素。

而逃脫懲罰的關鍵在於特權大小、靠山關係網等,而不是成本,在保護網面前,貪腐是不需要成本的。

這個結論,就可以解釋清楚毛時代廉潔的原因了。

日期:2010-06-2319:32:21

●●66.利益使人瘋狂——趙武靈王感情用事的後果

有句話叫「久病床前無孝子」,就是說,即使是你的親生父母,當他們的健康在不斷吞噬掉你的利益的時候,你也會有失去孝心的一天。這種情況,在貧窮的古代社會,是非常普遍的;現代社會,富裕一點的地方還好,貧窮地區,照樣非常普遍。這是利益驅動的被迫選擇。

所以,總的來說,物質是道德的支柱,撇開利益講道德,如空中樓閣。

生活中一些普通的利益,尚且可以使親情淪喪,那麼,巨大的利益呢?

好色是每一個正常男人的天性,今天的男人是這樣,二千年前的趙武靈王也不例外,其實,人性的慾望大致相同,不論古今中外。與我們普通人不同的是,趙武靈王貴為國王,當然,喜歡國中哪個女人都可以輕鬆得到。趙武靈王迷上了一個女人——吳廣的女兒孟姚,史稱吳娃,那是公元前310年,迷得可謂一塌糊塗,「為不出者數歲」,不知是不出宮門還是不出遠門。後來吳娃幫他生了個兒子趙何,趙武靈王鍾愛至極。到了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廢掉太子章,傳國於小兒子趙何,自己做太上皇,號稱主父。從時間上推斷,趙何最多十歲左右。

順便分析一下,為什麼說女人是禍水呢?因為男人為了喜歡的女人,容易失去理智,感情用事,形成新的利益格局,造成得失雙方的爭奪與仇恨,釀出禍患,特別是在巨大的權力或經濟利益當中,鬥爭尤其激烈。所以,做人千萬要理性,不可感情用事。因為感情喜好下的選擇,往往不講究公正合理有用,從而與原來的勢力或客觀衝突,產生不可預計的後果。

趙武靈王就為他的感情用事付出了致命的代價。

太子趙章是個強壯驕奢勢力龐大的人,失去王位後,心理極度失衡,一心想要殺死弟弟趙何,奪回王位。大臣李兌覺察到這個情況,再三提醒趙王何的輔相肥義和叔叔公子成。

第24節

有一次在開御前會議時,趙武靈王看見大兒子向小兒子朝拜時的抑鬱之態,心裡感到非常難過和愧疚,盤算著把趙國一分為二,讓大兒子也得到王位。但是,還沒等到他的想法實施,事情就發生了。

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攜同趙何,出遊沙丘,分別住在兩座行宮。趙章和他的黨羽認為機會成熟,採取行動,假傳太上皇命令,召喚趙何進宮。趙何的侍從信期按肥義的囑託,先行通知肥義,於是肥義先去,中伏被殺。信期立刻動員戒備,雙方血戰。恰巧趙成、李兌,從首都邯鄲率軍趕到,再火急徵調附近駐軍參戰,趙章不敵,逃到趙武靈王處,趙武靈王把他藏在行宮之內。大軍進入行宮,搜出趙章處決。事後,公子成和李兌非常害怕,兩人商量道:「我們包圍太上皇的行宮,是大逆不道的死罪,一旦撤圍,我們全家都要被殺頭。」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下令行宮人員:「先出來的有賞,後出來的格殺。」宮人們霎時間一鬨而散。趙武靈王也想出宮,卻被阻在宮門之內。廣大的行宮之中,只剩下他一個人,沒有伴侶、沒有飲食,飢餓難忍之際,只好爬到屋檐樹上,搜索鳥蛋或剛孵出的雛鳥下肚。這樣支持了三個多月,凡是可以吃的東西,全都吃光,最後竟活活餓死。英武一世的趙武靈王,就這樣送掉了自己的性命。

利益,有時就是殺人的刀。太子章為了王位的巨大利益,想要殺死自己的弟弟,結果自己丟了性命不說,還害許多人送命;公子成和李兌為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把趙武靈王活活餓死不論是主動,還是被動的選擇,利益使人瘋狂。

在現今社會當中,為了利益殺人、打架、親人反目、道德淪喪天下之大,數不勝數。

所以,有一段這樣的話「金子!黃黃的、閃光的、寶貴的金子!這麼多的黃金,就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丑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變成高貴,老人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啊!你們這些天神啊,為什麼要給我這些東西呢?啊!它會把你們的祭司和僕人從你們身旁拉走,把壯士頭顱底下的枕頭抽走;這黃色的努力可以使異教聯盟,同宗分裂;他可以使受詛咒的人呢得福,使害著灰白色的癩病的人呢為眾人所敬愛;他可以使竊賊得到高爵顯位,和元老們分庭抗禮;它可以使雞皮黃臉的寡婦重做新娘,及時她的尊容會使那身染惡瘡的人呢見了嘔吐,有了這東西也會恢復三春的嬌艷」

黃金,就是利益的代名詞。

為什麼會發出這樣的詛咒?

因為,利益左右人們的行為,它可以使人瘋狂!

日期:2010-06-2922:15:17

●●67.實用才是硬道理,求實利不要圖虛名——趙武靈王易服

趙武靈王考慮到趙國是四面受敵之地,想要壯大騎兵的力量來加強軍事實力,他發覺胡人的服裝很有利於發展騎兵,決定先從自身帶頭做起,然後讓百姓改穿胡服練習騎射。這一決定遭到國人的反對,包括公子成這樣的重量級人物,公子成認為:我們才是文明之邦,應該讓那些蠻夷來仰慕學習,怎麼反而我們去模仿他們的穿著呢。於是,趙武靈王從趙國的形勢需要,對之進行了耐心的說服,公子成明白了這樣做的意義後,也帶頭穿起了胡服,使趙王的易服改革得以順利實施。這樣一來,趙國的軍事力量得到了大大的加強,很快嘗到了甜頭。

趙武靈王的確是個很有魄力和自信的人,在實際需要面前,他可以打破形式的束縛,打破面子的束縛,專註於實利,我覺得這樣的人才是容易成功的人。

在這社會上,有的人特別注重面子,為了面子可以犧牲實利,打腫臉充胖子;有的人注重形式,為了形式可以放棄內容;有的人拘泥於習慣性思維,很難根據實際需要靈活改變自己的觀念……這些人往往不是第一流的人才,成不了大氣候,即使開端順利,到一定時候就會撞牆。

面子是很重要,但當它與實利發生衝突的時候,必須犧牲面子,切不可犧牲實利來成全面子,這樣會得不嘗失,經常做這樣事情的人,才是真正的傻子,因為他在做減法,與成功背道而馳,這樣的人往往表面聰明,實質上愚蠢且骨子裡缺乏自信。

不管白貓黑貓,會捉老鼠就是好貓,發展才是硬道理。真正想要強大自己的話,哪裡都可以發現值得他學習的東西,即使在卑微的地方,即使在他的敵人那裡,即使在他的手下敗將身上。

敢於打破那些虛假束縛,直指實利的人,具有成功者的根基。

日期:2010-07-0516:54:25

●●68.權力乃利益之母,利益乃陰謀之母,可知,權力是陰謀的奶奶——話說燕王讓國

燕易王死後,燕噲即位,任用子之為相,子之看到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進行得都很順利,又看到燕噲軟弱無能,就長了野心。這時,齊宣王派蘇秦的弟弟蘇代出使燕國,本來蘇秦就與子之有姻親關係,蘇代也與子之交好。燕王問蘇代:「齊宣王是什麼樣的人?」蘇代說:「肯定不能稱霸。」燕王說:「為什麼?」蘇代說:「他不信任他的大臣。」蘇代這話是欺騙燕王讓他信任子之,結果燕王加強了對子之的信任。事後,子之贈送蘇代了兩千多兩銀子。子之的黨羽鹿毛壽對燕王說:「人們都說帝堯很賢明,因為他能把天下讓給別人。現在您要是把燕國讓給子之,這樣您就和帝堯有了同樣的美名。」燕王於是把國家讓給子之,子之掌握權力。有人進一步說:「大禹曾經要把天下讓給益,但是讓自己的兒子啟參與國家管理,禹老的時候,說啟不足以領導天下,把天下傳給益。結果啟聯合故舊殺掉了益,奪取天下。天下人說禹名義上把天下讓給益,實際上讓啟自己奪取。現在大王您把國家交給了子之,但是官吏都是太子的人,您是名義上給子之,實際上太子管事。」於是燕王把俸祿在三百石以上的官印全部收繳,交給子之。子之開始面南背北,象國君一樣地處理政務,燕王老邁不聽國政,反而象臣子一樣聽命於子之。

人搞陰謀是為了什麼?利益!主要就是為了利益,雖然也有人做損人而不利己的事,只是為了讓自己心中痛快——這也許可以算作精神上的利吧。

利益主導行為,陰謀也好,謊言也好,都是包涵在行為裡面的東西,是利益催生了他們,所以說利益是陰謀的媽媽。

為什麼權力場上多陰謀,因為權力乃利益之母,權力決定了利益,所以說權力又是陰謀的奶奶。

利益越大的地方,越是容易製造陰謀的地方,為什麼說樹大招風?就是這個原因。

那麼,是不是一個人要是發了大財,就容易不安全?其實應該是這樣的。所以要保障利益所有者的安全,就要加大法治的力度,根本在於權力對其的支持程度。

日期:2010-07-0517:12:07

●●69.利用自己的資源,藉助別人的力量:成功不見得一定要自己能力強——燕昭王復仇

燕國內亂,民不聊生,齊軍長驅直入,瞬間山河破碎。

本來指望齊軍救民於水火,誰知帶來的是新的災難,於是,燕人轉而選擇抵抗,奮力將齊軍趕走。燕昭王經歷了無數坎坷與鬥爭,就在這個時侯繼承了王位,可他面臨的是一個爛攤子。燕昭王痛定思痛,決定一邊弔死問故,收拾民心;一邊廣招賢才,富國強兵。在重金懸賞、舉國努力之下,很多人才紛紛投奔燕國,其中就有樂毅——後來諸葛亮在隆中自比的兩個人「管毅」中的後者,可見這是一個什麼樣猛人。前者是管仲,更是一個中國歷史上的超級牛人。

在燕國君臣的發憤圖強共同努力之下,三十年後,樂毅率領燕軍攻入臨淄,破齊國。燕昭王完成了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的復仇,可謂強人。

第25節

我覺得一個領導者的成功,首先源於他的態度和胸襟。很多正確的做法並不是很難的事情,比如:用人唯賢,按勞分配,公平執法,安撫百姓,難的是領導者缺乏一個好的態度胸襟,來允許這些正確的措施的存在。態度其實比能力更重要,因為這世上真正的難事只是極少數,只要有好的態度,人們在很多事情上都可以成功。但是為什麼那麼多人做不到呢?往往是因為惰性好惡,喜歡放縱而難以自控。燕國的復興可以說是從燕昭王的態度開始的。

有了好的態度,其次就是要講方法,極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懂得利用自己的資源:每個人不可能面面俱長,自己沒有某些方面的能力不要緊,但你要能利用好你的資源去換取那些東西,包括引進人才;每個地盤也不是什麼都有,這就需要你利用好自己的資源去獲取。

日期:2010-07-0718:35:56

●●70.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權力越大的地方,越要小心用人,因為權力有放大效應——燕昭王父子的差距

樂毅指揮以燕為主的多國部隊攻破齊國,為燕國報了齊國的破國之仇,除了還有兩座小城攻了三年都沒有解決,功勛之高,無與倫比。有人向燕昭王說:「七十多座城池一下都攻下來了,怎麼兩座殘城總拿不下來,這樂毅有野心,在收買齊人之心,想要做齊王,大王你要想辦法收拾他。」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奇怪,哪怕你貢獻再大,人品再好,照樣有人要搞掉你。燕昭王聽後,辦了個大酒會,把進言的人叫來,訓斥道:「當年燕國國破家亡,我痛徹心肺,招募賢才,想能成此大功者,當和他共享王位。今天樂毅幫我達成這個願望,就算他當齊王,也是應該的……」說完,當場把進讒者處死,並以王家規格大獎大尊樂毅家族,封樂毅為齊王。樂毅堅辭不受,感激涕零,願以死報。燕昭王的舉動,讓天下君民都感到敬畏,沒人敢打燕國的主意。後來,燕昭王去世,兒子惠王即位,這惠王早先就不喜歡樂毅,齊人趁機散布謠言,說樂毅有野心,要做齊王。燕惠王就派騎劫接替樂毅,樂毅害怕被殺,就逃往趙國去了。結果在騎劫帶領下,燕兵慘敗,被趕出齊國,惠王后悔不已。

燕惠王一個心胸狹窄的決定,導致損失慘重,反觀燕昭王英明的處理方式,其心胸氣度令人敬佩不已。

有時候覺得人類真是奇怪的動物,從外表上看,長相差得並不多,而內心上,其實差距也是微小的,但就是這麼一點微小的差別,卻可以產生失之千里的結局來。為什麼會這樣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權力具有放大效應。如果不同的想法發生在大多數常人身上,結果也是大同小異,但是,發生在掌握絕大權力的人身上,那差別就大了,因為當權力越大,可以動用社會的資源越多,對社會的影響面和程度就越大,一旦決策失誤,後果波及面會很嚴重,最明顯的例子就體現在戰場上,統帥個人一個念頭的錯誤,或者一個性格上的缺陷,足以讓數萬人白白送命。

可見,不管是政府還是公司,在有重要權力的崗位上,一定要選好人,用對人,並嚴厲監督獎懲好他們,才能把傷害降到最低。雖說像燕惠王子承父業的處境下,用人沒有多少選擇餘地,但反映出來的問題都是一樣的道理。

日期:2010-07-1219:29:34

●●71.利益決定人際之:人情必然澆薄的理由——田單和齊襄王

齊國被燕國攻破後,齊王出逃,不久被人殺死,兒子法章逃到別人家裡,做起了傭人,後被齊國舊臣找出來,繼承王位作為齊國未亡的象徵,這就是齊襄王。當時的齊國,七十多個城池已經落入燕軍手裡,只剩下兩座殘城,國家幾乎已經淪亡。率領齊人抵抗燕軍的領袖叫做田單,這個人足智多謀,威望卓著,在他的領導下,與燕軍展開了艱苦卓絕的鬥爭,後來趁燕昭王去世,燕國內部出現矛盾分化、樂毅出走之際,將燕軍擊潰,收復了齊國,把襄王迎入臨淄。

田單對於齊國,可謂有再造之功,功高蓋齊。齊襄王封田單為安平君,並任以相位。但是,慢慢地矛盾就來了。

田單有一次看見一個老頭過了河,凍得走不動了,就解下自己的裘皮大衣給他穿,齊襄王知道了,懷疑田單在收買人心,想要圖謀自己的江山,非常厭惡。可見,在利益形成威脅時,即使是大恩人,也會被敵視。幸好,這個矛盾通過別人的建議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齊襄王對田單厭惡,自然會有小人跳出來撈好處,所謂見風使舵也,這樣的人哪裡都會有,齊王身邊更不用說了,跳出來九個。他們設計讓齊王派人去楚國,這個人選叫貂勃,是安平君推薦上來的人。貂勃到了楚國,楚王非常高興,熱情挽留,這一呆就是幾個月,其中不排除是陰謀。九個奸臣對齊王說:貂勃只是個普通官員,怎麼可以呆那麼久,不會和田單拉攏楚國在搞什麼陰謀吧。齊王心裡早就有病,聽了這話自然很不開心。有一天,齊王心裡不爽,對侍衛說:「去,把田單叫來。」田單為了表明心跡,脫去帽子、赤腳、光背而入,退而請死罪。過了五天,齊王對田單說:「你沒罪,沒有必要那樣的。」一個不似道歉的安慰。

貂勃從楚國回來,齊王為他接風,興至酒酣時,吩咐旁邊的人道:「去,把田單叫來!」這時,貂勃聽了急忙離席,稽首道:「大王自問比得上周文王嗎?」齊王道:「沒法比!」貂勃道:「齊桓公呢?」齊王道:「也沒法比!」貂勃道:「是啊。臣也知道不能比。但是,周文王尊他的宰相姜子牙為『太公』,齊桓公叫管仲稱『仲父』,而大王你居然直呼丞相『單』,怎麼會說出這種亡國的話呢?自古以來,誰有宰相這樣的力挽狂瀾於既倒的匡扶之功呢?當年燕國入侵,大王不能守住社稷,逃到城陽山中躲起來。宰相憑即墨三里之地,區區七千人馬,大敗燕軍,復我齊國千里疆土。當時,如果他要自立為王,誰會反對。而偏偏要把大王與娘娘從山中接出來,扶上寶座。今天你一切都到手了就開始說『去,把田單叫來』,嬰兒也不會這樣沒良心啊。您如果不殺掉這九個小人,等著亡國吧。」齊襄王這時忽然明白了,於是殺了那幾個奸臣,流放了他們的家人。

雖然說齊襄王后來做了正確的事情,但是要是沒有貂勃的忠言,結果未必。總之,在利益競爭面前,人情之澆薄可見一斑,哪怕面對的是恩人。

幾乎每個正常人是帶著兩樣東西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慾望和實現慾望的能力。如果老天賜給了****望,卻沒有賜予他實現慾望的能力,他必將懷著痛苦而死。

如果有什麼力量能夠幫助他實現慾望,那麼這種力量對他來說就是「利」,使他滿足快樂,使他樂於接受靠近;如果某種力量阻礙他實現慾望甚至相反,那麼,這種力量就是威脅,就是「害」,他就會擔憂害怕,甚至去摧毀這種力量,所謂趨利避害是也。

所以,如果有人來和他競爭「利」,這個人就會成為他相應程度上的敵人,發展到極端的程度就是選擇毀滅對手生命;如果這個對手,另一方面,又是他的支持者,那麼大多數人在理性權衡得失的同時,還要伴隨非理性的情緒衝動,得失程度和衝動程度決定彼此關係,但衝動主要還是由利益得失帶來,常處於附屬地位。

分析利益得失的製造者,大概有陌生人、朋友、親人等,在利益得失的壓力面前,他們都在天平的那頭,什麼感情恩情最後絕大多數都要服從利益得失,哪怕是至親,在利益得失的天平下,關係照樣會跟著利益變化,不過是時間問題,在極端情況下,表現最為突出,如趙武靈王之死中的骨肉相殘。

其實,感情只是一根繩子:和陌生人的感情大多脆如絲;和朋友的感情大多是草繩;和親人的感情大多如鋼索大意如此,當然,也有少數例外,畢竟人的想法大同之外還有小異。但是,不管是什麼繩子,在不同大小損害利益的石頭,在不同時長的打壓下,都會發生相應斷裂性趨勢;相反,利益獲得有利於改善人際關係。

第26節

這裡要強調的是,利益獲得帶來的人際改善的程度,總體上一定弱於利益失去導致的人際變差的程度。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人性自私的必然性,還有資源稀缺性-慾望無窮性的矛盾,每個外人都是你潛在的利益競爭者,所以,註定人與人之間存在著潛在的敵視,就像地心引力使東西往下掉的趨勢。所以,人即使對於自己的恩人,也不能消除這種深埋在潛意識深處的潛在的敵視,表現出來就是:人情澆薄。這是必然的,尤其在利益爭奪激烈的環境里。當然,在公正分配的環境里,人際關係必然會友好得多。

總結而言,利益主導人際關係,由於利益總是稀缺的,所以人情總體上必然澆薄。在公正的法治環境里,相互侵佔受抑,人際關係必然會友好一些,在富裕的環境里,人情也會友好一些,在貧窮的地方,人情澆薄則會非常顯著,所以,在貧困不堪的古代中國,人情豈止澆薄,簡直刻薄無情,醜陋無法想像。

日期:2010-07-1515:43:44

●●72.欲練神功,必先自宮——話說改革我以前並沒有把金庸先生的這句話和改革聯繫在一起,但當我把它們想到一塊兒的時候,我不得不再次對金庸表達我的崇拜之情,不得不承認金庸是個不世出的奇才。我今天想到了什麼呢?今天我去辦事情,看到停在政府機構外面的各種豪車,心裡想:如果車子買得實在一點,可以省下多少錢啊;如果讓那些老爺們公車不能私用,又能省下多少錢為老百姓辦實事啊;如果老爺們一律不許用公車,那又會怎麼樣呢,他們天天乘公交,坐火車,騎電動車,那又多麼能夠接近老百姓啊,至少能夠讓他們有機會體會老百姓的辛苦,體會買火車票的困難,從而讓他們少腐敗一些。我有個認識的人,她的老公是一個副局長的司機,開奧迪。這種副局長,人民根本不需要他,卻還要給他配豪車,司機,他是在為人民服務嗎???有這樣為人民服務的嗎???我就這麼想著,又去了另一個辦事處,然後回到家裡。回到家裡的時候,我的情緒還在那種思緒里,我想起了我們單位的改革,改革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是當官有權的拿得越多,所以,如果哪個單位要改革,我覺得老百姓只有一種選擇:反對!你想想,領導要改革,那肯定是有好處拿才同意改,如果是你老百姓要為自己改革,他會同意好處往你口袋跑嗎?那是不可能的嘛,最簡單想一想就知道了。像我們這種事業單位的改革還只是毛毛雨,看看企業的改革,老百姓下崗,老總成為億萬富翁,那才叫狠!這樣的改革遍地都是,權變成錢都不用受到懲罰,怎麼可能懲罰呢?那麼多人在上面蓋了章,要處理就像掘地瓜,要掘就一串全部拔掉,怎麼可能呢?沒法處理,砍掉下半身上半身還能活嗎?所以,我覺得中國根本不用改革,真正想要改革,政府先砍掉自己的權力才是正道,這樣才能讓財富必然遲早向權力轉移的規律,沒有用武之地,其實也不是沒有用武之地,而是用向廣大老百姓。我懷疑現在的改革和三十年前的改革有本質的不同,同樣掛著改革的旗號,那個時候的改革是政府放權,屬於真正的改革;現在的改革,是打著改革的名義實現財富向權力轉移的過程,本質上根本沒有改革。真正想要改革,必先自己廢掉自己的權力,於是我想到了「欲練神功,必先自宮」,太妙了,絕哉,金庸!

日期:2010-07-1515:44:07

●●72.欲練神功,必先自宮——話說改革

我以前並沒有把金庸先生的這句話和改革聯繫在一起,但當我把它們想到一塊兒的時候,我不得不再次對金庸表達我的崇拜之情,不得不承認金庸是個不世出的奇才。我今天想到了什麼呢?今天我去辦事情,看到停在政府機構外面的各種豪車,心裡想:如果車子買得實在一點,可以省下多少錢啊;如果讓那些老爺們公車不能私用,又能省下多少錢為老百姓辦實事啊;如果老爺們一律不許用公車,那又會怎麼樣呢,他們天天乘公交,坐火車,騎電動車,那又多麼能夠接近老百姓啊,至少能夠讓他們有機會體會老百姓的辛苦,體會買火車票的困難,從而讓他們少腐敗一些。我有個認識的人,她的老公是一個副局長的司機,開奧迪。這種副局長,人民根本不需要他,卻還要給他配豪車,司機,他是在為人民服務嗎???有這樣為人民服務的嗎???我就這麼想著,又去了另一個辦事處,然後回到家裡。回到家裡的時候,我的情緒還在那種思緒里,我想起了我們單位的改革,改革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是當官有權的拿得越多,所以,如果哪個單位要改革,我覺得老百姓只有一種選擇:反對!你想想,領導要改革,那肯定是有好處拿才同意改,如果是你老百姓要為自己改革,他會同意好處往你口袋跑嗎?那是不可能的嘛,最簡單想一想就知道了。像我們這種事業單位的改革還只是毛毛雨,看看企業的改革,老百姓下崗,老總成為億萬富翁,那才叫狠!這樣的改革遍地都是,權變成錢都不用受到懲罰,怎麼可能懲罰呢?那麼多人在上面蓋了章,要處理就像掘地瓜,要掘就一串全部拔掉,怎麼可能呢?沒法處理,砍掉下半身上半身還能活嗎?所以,我覺得中國根本不用改革,真正想要改革,政府先砍掉自己的權力才是正道,這樣才能讓財富必然遲早向權力轉移的規律,沒有用武之地,其實也不是沒有用武之地,而是用向廣大老百姓。我懷疑現在的改革和三十年前的改革有本質的不同,同樣掛著改革的旗號,那個時候的改革是政府放權,屬於真正的改革;現在的改革,是打著改革的名義實現財富向權力轉移的過程,本質上根本沒有改革。真正想要改革,必先自己廢掉自己的權力,於是我想到了「欲練神功,必先自宮」,太妙了,絕哉,金庸!

日期:2010-07-1515:47:00

●●72.欲練神功,必先自宮——話說改革

我以前並沒有把金庸先生的這句話和改革聯繫在一起,但當我把它們想到一塊兒的時候,我不得不再次對金庸表達我的崇拜之情,不得不承認金庸是個不世出的奇才。

我今天想到了什麼呢?今天我去辦事情,看到停在政府機構外面的各種豪車,心裡想:如果車子買得實在一點,可以省下多少錢啊;如果讓那些老爺們公車不能私用,又能省下多少錢為老百姓辦實事啊;如果老爺們一律不許用公車,那又會怎麼樣呢,他們天天乘公交,坐火車,騎電動車,那又多麼能夠接近老百姓啊,至少能夠讓他們有機會體會老百姓的辛苦,體會買火車票的困難,從而讓他們少腐敗一些。我有個認識的人,她的老公是一個副局長的司機,開奧迪。這種副局長,人民根本不需要他,卻還要給他配豪車,司機,他是在為人民服務嗎???有這樣為人民服務的嗎???

我就這麼想著,又去了另一個辦事處,然後回到家裡。回到家裡的時候,我的情緒還在那種思緒里,我想起了我們單位的改革,改革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是當官有權的拿得越多,所以,如果哪個單位要改革,我覺得老百姓只有一種選擇:反對!你想想,領導要改革,那肯定是有好處拿才同意改,如果是你老百姓要為自己改革,他會同意好處往你口袋跑嗎?那是不可能的嘛,最簡單想一想就知道了。像我們這種事業單位的改革還只是毛毛雨,看看企業的改革,老百姓下崗,老總成為億萬富翁,那才叫狠!這樣的改革遍地都是,權變成錢都不用受到懲罰,怎麼可能懲罰呢?那麼多人在上面蓋了章,要處理就像掘地瓜,要掘就一串全部拔掉,怎麼可能呢?沒法處理,砍掉下半身上半身還能活嗎?

所以,我覺得中國根本不用改革,真正想要改革,政府先砍掉自己的權力才是正道,這樣才能讓財富必然遲早向權力轉移的規律,沒有用武之地,其實也不是沒有用武之地,而是用向廣大老百姓。

我懷疑現在的改革和三十年前的改革有本質的不同,同樣掛著改革的旗號,那個時候的改革是政府放權,屬於真正的改革;現在的改革,是打著改革的名義實現財富向權力轉移的過程,本質上根本沒有改革。

所以,真正想要改革,必先自己廢掉自己的權力,於是我想到了「欲練神功,必先自宮」,太妙了,絕哉,金庸!

日期:2010-07-2118:45:50

●●73.外交工作的崇高和卑劣——黃歇使秦

第27節

公元前約273年,秦國擺平韓魏,欲挾大勝之勢直取楚國。這時,楚國派出使者黃歇,通過拍之以功,喻之以理,戒之以昔,動之以鄰,較之以得,誘之以利,鼓唇搖舌之間,終於打動秦國,消彌了一場大戰,體現了外交的崇高。

一般我們心目中的英雄,總是推崇那些指揮千軍萬馬、用兵如神的統帥,他們真正地體現了人類頂級的智慧、果敢、勇氣……等等,而不太願意把耍嘴皮子的外交家看成英雄。

現在我覺得,其實這是一種偏見。

戰爭是為了什麼?為了征服與反征服,通過屠殺大量年輕的生命來實現!

想想,如果不用付出大量生命的代價,而實現征服與反征服的勝利,難道不是最大的善嗎?

孫子說:不戰而屈人之兵,上之上也。光憑這一句話,孫子就堪稱偉人。

我覺得外交家就是某種程度上實現這句話的人,通過外交手段來解決問題,避開軍事上的互相殘殺,就算他未能最終阻止戰爭,這樣的外交工作也是崇高的,因為人類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善待生命!

當然,反面的外交工作也是卑劣的,比如說,為了製造戰爭的外交,為了延長罪惡政權的外交。

但不管如何,相對而言,外交工作崇高的一面還是比較容易被忽略的,我覺得有必要為它叫屈。

日期:2010-07-2119:03:53

●●74.利益主導行為——黃歇不死的原因

利益主導常人的行為,利益也一樣主導國家的行為:——

楚頃襄王病危,但太子還在秦國做人質。

太子的親信黃歇對秦相范雎說:「希望您能放太子回國,太子回國必為楚君,出於感激,無論秦國還是您個人都有很大的好處。不然,他只是咸陽的一介平民,相比之下,秦國會失去太多。」范雎彙報秦王,秦王決定先派太子的師傅回國探探情況。

黃歇又對太子道:「秦國不讓你回去無非是為了要挾好處,但你要是無法及時回國,萬一國王去世,你不在,恐怕王位不再屬於你了,你還是逃吧。」於是太子便服裝扮成馬夫溜出秦國。

期間,黃歇為配合太子出逃,假稱太子生病,把訪客都擋回去,瞞過別人耳目。等估計太子已安全出逃,才向秦王坦白請死。秦王大怒,要殺了黃歇,但這時范雎道:「事到如今,殺他不如放他,他一回國,必然重用,這樣可以改善同楚國的關係。」

如果不是為了利益,殺一百個黃歇也無所謂,但是,利益面前,就要考慮得與失了。因為人是會思考的趨利者,通過利益的權衡,秦國就這樣放了黃歇一條生路。

日期:2010-07-2119:35:21

●●75.為什麼法紀不行,則國家弱——趙奢斥平原君

趙奢是趙國的稅務官,去平原君家收稅,遭到了其管家的拒絕。平原君是國王的弟弟,權傾朝野,管家們氣焰囂張,按我們目前的社會形勢來看,再正常不過了。但趙奢愣是個與眾不同的人,竟然將阻撓繳稅的平原君家九個相關人員砍了。即使按現代社會的做人哲學來看,敢殺國家領袖家族的管事,的確是腦子進水了。

趙奢看來真不是一般人。

平原君知道後,非常生氣,準備殺掉趙奢。

但趙奢毫不懼怕,理直氣壯地對平原君說:「你身為王公貴族,不帶頭守法,還要破壞法紀,法紀不行,則趙國弱,趙國弱則其他各國要來侵略,趙國就會滅亡。你該帶頭守法才對,法令行則國強,國強才有你在國際上的地位啊。」

平原君聽了,大受震動,不但沒有殺趙奢,還向國王推薦重用。

趙奢後來成為趙國抗秦的一代名將,他的兒子就是紙上談兵的趙括。

一、勇氣來自哪裡

我們常常佩服那些有勇氣的人,其實,同樣的勇氣表現,卻有不同的原因。我所能想到的是以下幾點:

1.來自於外界的影響或壓力。比如說,上了戰場時的不顧性命的衝殺,一種是來自壓力,不沖會被「正軍法」,一種來自部隊的氣氛,比如大家的革命獻身精神,寧可死在陣地,也決不後退逃生。

2.來自胸有成竹的自信。有句話叫「藝高人膽大」,有些充滿勇氣的冒險表現,在常人看來非常勇敢,其實在當事者本身看來卻是平常表現,並沒有冒多大險,因為藝高,他有信心有把握,並不像旁觀者看來是在冒險。這種勇氣源於自知之明的自信。

3.來自於不顧生死的信念。對有的人來說,信念比生命還重要,為了信念,可以以身犯險,生死都無所謂了,這又是一種勇氣的源泉。

當然還有其他,我只想到了這幾點。你覺得趙奢的行為屬於哪一種呢?

二.為什麼法紀不行,則國家弱

正常情況下,一個國家的法紀是用來懲惡揚善的。讓壞人得到懲罰,好人得到獎勵,那麼,處於趨利避害的人性的必然的規律,這個國家做壞事的人和行為就會越來越少,做好事的人和行為就會越來越多,這個國家就會興旺發達起來。

法紀不行,就意味著惡沒有得到懲罰,善沒有得到獎勵,那麼,同樣處於人性趨利避害的必然規律,做壞事的人和行為就會越來越多,好事的人和行為就會越來越少,國家自然趨向衰敗。

這就是法紀不行,則國家弱的根本原因。

中國目前腐敗遍地,為什麼?就是法紀不行,大多數壞蛋狗官得不到懲罰,有懲罰也只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造成好人不出頭,很多人都想做壞人,不想做好人。所以,中國目前的人均生活質量排名世界上一百多位,很正常的結果。

日期:2010-07-2721:49:15

●●76.如果不講法律——史上強人范雎的悲劇

以前看香港片,經常看見一些黑社會老大,雖然作惡多端,但在法庭上因為證據不足,只好給予釋放,大搖大擺地走出來。那時候想,要是沒有法律的死規定,那多好哇!

但是,真要是沒有法律的死規定,會怎麼樣呢?可以說,後果更嚴重!人為說了算的結果就是:感情用事、利益用事,導致冤獄橫生,甚至草菅人命。所以,按法律的死規定辦事,雖然也有欠靈活的時候,但更多的情況在於保障人們的權利。

我們來隨便聊聊范雎的話題。

范雎在魏國做官,有一次跟著代表團出使齊國。在齊國期間,不知是出於個人欣賞原因,還是別的原因,齊王特意給范雎送來牛酒財物等。團長須賈知道了,懷疑范雎被齊國收買做了魏奸,回到國內,須賈向宰相魏齊報告。魏齊震怒,把范雎嚴刑拷打,打得肋骨折斷,牙齒破裂。范雎裝死,魏齊命人把范雎用竹席捲起來扔進廁所,讓人在他身上小便。可謂慘不忍睹。

半夜裡,范雎對看守講:只要能救我出去,願以重金酬謝。人都是趨利的,看守有這個發財的機會自然不願錯過,他趁魏齊酒醉的時候前去報告:報相爺,犯人已死!魏齊於是醉酗酗手一揮:扔!范雎就這樣被扔進了他好朋友鄭安平的馬車,消失了。後來逃到秦國,改名張祿,做到了秦國的宰相,叱詫風雲,威震天下,並最終取得魏齊腦袋為自己報了仇。

看完范雎的命運,我們就知道了為什麼要講法律要講證據,如果不講法律,就會讓大量缺少權力保護的人們,陷入極其悲慘的境地。按法律辦事,其實就是為了保護絕大多數民眾的權利。

另,范雎雖然說後來得以改變命運,為自己成功復仇,充滿傳奇色彩,但這種復仇不具備通常性,對常人而言,一輩子都不太可能有這樣的機會。至於魏齊,光單獨看這個事,如果真是出於公心,倒未必一定該死。這個發生在二千年前的故事,對現代社會依然具有借鑒意義。

日期:2010-07-2722:01:27

●●77.一句話改變命運的現象——須賈逃生

人生有很多意外,有時候無意中的一句話,足以偷偷改變一個人甚至多個人的命運。比如一個案子:某人無意中說了一句話,結果被一個不相干的人聽在心裡,去犯了案子,結果罪犯還沒抓到,說話的人幾乎已經家破人亡了。這就是一句話改變一批人的命運。

第28節

又看到過這樣的報道,一個大老闆想找個講信用的生意代理人,他故意多算錢給別人,結果人家還回來了,於是那個人就獲得了這個改變他一生命運的機會。我好像記得有一個叫吳正的香港儒商在他的傳記里發生過類似的故事。

所以,要知道,有時候一生命運的轉折點,僅僅在於一句話或一件小事。

須賈到秦國去求見張祿丞相,他不知道這個張祿丞相就是他當年揭發的部下范雎。范雎知道後,故意換上一身落魄衣裳,去驛館見須賈。須賈一看,大吃一驚,沒有想到范雎還活著,於是將他留下吃飯,看到他衣衫寒酸,又贈以綈袍一件。

據說就是這麼一番念舊舉動,范雎放棄了殺須賈的念頭,須賈得以活著返回魏國。試想,如果須賈勢利一些,無情一些,那麼,他的生命就要划上句號了。

不管故事的可信度如何,人生,的確還有很多偶然的因素,再比如談戀愛,或許一樁很小的事情,一句隨意的話,就可能導致想法改變,波及機會得失,一生相關。

日期:2010-07-3108:51:51

●●78.一點讀後感

這是網上的一篇東西,電視講主錢文忠的,複製如下——

第一,在唐太宗統治時期,君臣關係特別好。

唐太宗和魏徵等著名大臣的關係非常好,唐太宗有一個叫「納諫」的習慣,也可以說是制度規定或經常性的行為,使他和大臣之間保持非常良好的關係,這種良好的君臣關係在以前和以後的歷史時代很少能夠看到。因為我們通過讀物、正規的史料記載或者電視電影更多看到的是君臣、大臣之間經常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上面是勾心鬥角,下面是爾虞我詐,為一己之私置民族大義於不顧。我們習慣用這種觀點看整個歷史和所有政治,認為中國歷史從來就是一片黑暗。唐太宗時代不是這樣,君臣關係良好,彼此之間如同親人,1300年之後,我們重新看這段歷史仍會受到感動。

第二,在唐太宗統治時期,社會關係很和諧。

我們經常講的社會關係其實就是階級關係,即統治集團如何對待社會的弱勢群體、勞苦大眾。社會關係是否健康,是否美好,主要的表現方面,是看那些最普通的勞苦大眾的生活怎樣、在國家的地位怎樣以及統治集團在制定政策時是否注意到勞苦大眾。

我們不能不動容的是,唐太宗時期,最高的統治集團從唐太宗本人開始,很注意老百姓的生活,很注意他的政策是否能得到百姓的擁護。在碰到問題時主要從自身尋找原因,而不是把責任歸到百姓身上。

比如事情做錯了,不會把責任歸於百姓,而是先從自身尋找原因。唐太宗曾和大臣討論一個問題:現在社會治安很差、犯罪的人很多,如何控制犯罪呢?這是朝廷要考慮的問題,有人提出大亂之後人心不古,應當施行嚴刑峻法,用殘酷的法律實施最殘酷的打擊,老百姓不敢犯罪,就完成了「去賊」的任務。

唐太宗不同意,他說:「應當分析為什麼百姓會犯罪。凡是人,不管是大人物還是小人物,所有的人都有廉恥之心,為什麼他們不要廉恥去犯罪?一定是生活無著,被生活所迫。老百姓的生活為何會成為這樣?一定是政府工作做不好,國家要求的太多,盤剝太多。嚴刑峻法是治標不治本,最根本要從朝廷找原因,應當減輕對百姓的要求,減輕百姓的負擔。如果所有的百姓都安居樂業,就不會有人去犯罪。應當從我開始做,我的要求就要降低減少,國家也要降低減少要求,輕徭薄賦。」

想一想,到今天我們對待犯罪這樣的社會問題,是不是都這麼看待的?1300年之後,我們是否達到唐太宗的水準?唐太宗知道國家是個系統,各種因素互相影響,如果考慮到百姓的切身利益,政策在那樣的生產力狀況下,在那樣的技術條件下,也能達到比較完美的狀態。貞觀四年的時候,全國人口不到300萬戶,也就只有200多萬戶,全國犯死刑的不過幾十人,史書評價說那時候刑法快用不到了,因為犯罪率很低。在貞觀時代即使是犯罪的人,信守諾言的素質也是很高的。

貞觀六年時有300多死囚,皇帝和大臣入秋最後一次看望死刑犯,是審判的最後一道程序。前面所有的大臣判完之後,皇帝要親自過一遍。如果一個死刑犯在皇帝面前喊冤,這個案子必須從頭再審,為的是防止法官判案不公。貞觀六年的時候唐太宗到大理寺「入秋」,300多死刑犯沒有一個人喊冤,大家都認為自己的案子法官的審判是公平的,自己沒有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皇帝覺得大理寺的法官很稱職,在判案時能夠秉公執法,皇帝很欣慰。於是皇帝和300多死刑犯有一個生死之約:給這些死刑犯放一年假,明年秋天再到監獄報到。每個死刑犯都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得到了將近一年的假期,這也就是我們現在常問的一個問題:如果你的生命還有一年,你將怎麼樣度過?唐太宗時代是300多死囚來回答的問題——

感想:

一、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蓋棺定論!死了才能對他進行全面評介,的確,唐太宗祖上的功德,超強的天才和完美的人格,千古罕見,我想普天下最驕傲的人應該是他的老子李淵,生兒如此,一生何求,被稱為千古一帝,不算過譽。

但是,相較於其他的開國皇帝,有一點還是要注意的,就是太宗只活了五十歲,如果活八十歲呢?他還會是那個樣子嗎?

二、前面我在答覆一個網友問題「怎樣才能避免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我說了「嚴懲和監督」,我今天看了上面的文章,我覺得我的回答還缺少了另一面,嚴打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為他們找到出路,就像唐太宗說的:他們為什麼要去犯罪?這是我的原因!

三、至於死刑犯事情,可見那時社會風氣之正氣,清澈,實乃千古一帝之水平。但這種情況靠人主個人治理,註定是不長久的,因為在缺乏足夠壓力下,和人的惰性衝突的事情是不可能長期維持的。

日期:2010-07-3108:59:16

●●79.權力主導了歷史方向——更精確分析「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嗎?」

我偶爾翻看前面的文章,覺得有少數地方還可以講得更到位一點,比如:

一.民眾的概念?

我前面講到民眾是一國內部最大群體的利益趨同集團——

我認為更精確的講法應該是:權力趨同集團!

二.誰創造了歷史?人民群眾創造了歷史對嗎?

我覺得正確答案是:權力主導了歷史!那麼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講法對不對呢?其實,今天我有更精確的答案:這句話還是要服從於前面的話——「權力主導歷史」,當人民群眾真正團結一致,形成實力的時候,才是他們主導歷史的時刻,而歷史上,除了被逼到造反等情況之外,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人民群眾都是散沙一盤,沒有形成真正的實力,所以,歷史主要是有統治階級創造的;少數時候,比如造反,人民群眾也創造了歷史,而且在他們創造歷史之後,不久,又會內部分化,形成新的被統治者群體——又一批人民群眾!

所以,真正核心的只有一句話:權力創造了歷史!

一定要攤到什麼人的頭上,就看那一時期權力的分布情況,主要掌控在誰的手裡!

日期:2010-07-3109:33:35

●●80.距離產生美

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句話,我覺得很有道理。

就像人,天天在一起,難免要發生摩擦,久而久之,日積月累,矛盾就會越來越深,所以,天天在一起的人之間,反而缺少「美感」,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夫妻之間會變得平淡,大多數同事之間,會失去「吸引」力。

而有了距離,你通常只會在需要的時候,找朋友聯繫:——

「喂,晚上一起搓麻將!」,搓頓麻將吃個夜宵,消磨了,開心了——

有事情了,給朋友打個電話,「兄弟,過來幫個忙」,事情搞定了,兄弟真好啊。

第29節

—— 碰到煩心事,「晚上陪我聊聊天吧」,「嗯,好的,好的」,於是,喝喝茶,聊聊天,解解悶,臨出門還搶著付錢——

碰到美女,「哇塞,身材真不錯」,留戀往返,想入非非……

要是天天在一起,那就不一樣了:——

累積得多了,別人會覺得你怎麼老煩人呢?——

怎麼總是我付錢呢?——

我幫了你的忙,我有幫忙的時候,你難道沒看見,也不主動一下?——

你怎麼這麼說話呢?——

這個女人,還美女?這麼自私的八婆……

慢慢地,互相之間抱怨就多了,何況還有利益衝突的時候,這就是天天在一起的壞處。

那麼,退回來說,就算有距離,時間長了,累積得就會越多,無形中有距離在縮短的效果,所以又有個說法叫「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

所以,你想想,歷史上君臣之間,同僚之間,身處最大的利益中心——權力場,怎麼可能長期相處得好呢!

不考慮利益,總的來說,距離產生美還是很有道理的。

日期:2010-08-0117:47:01

●●81.權力決定獎懲,獎懲決定利益,利益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社會風氣

從標題就可以知道權力的厲害,有個詞叫「權柄」,柄是什麼地位呢?一把刀有個柄,抓住了柄你就操控了這把刀,「權」是不是也有「柄」的意思呢?我建議查查這些字的本義,其實說文解字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有「權」就會有威「力」,所以權和力被自然地連在一起,權力好比是食物鏈的頂部,掌控著其他的事物,那麼,權力會被什麼掌控呢?另外一種權力!就像在自然界,能夠吃獅子的是另外一頭獅子,或者相當於獅子的一群狼的集團軍。

人是趨利避害的理性動物,如果發現努力做事得不到好的回報,那麼整個社會就會慢慢地放棄努力做事的行為,擴散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不幹實事的風氣,就像現在的科研是很典型的例子;如果做壞事得到暴利後,不但不用受到懲罰,還可以成為社會的顯貴,那麼,整個社會就會崇尚做壞事,而不以為恥,做好事的反而成了傻瓜。

對社會行為的獎懲決定了人們行為的選擇,從而形成社會風氣,風氣其實是利益的產物,是慾望的趨利選擇。

經常看到報道,出事無人去管,管了不作追究,比如河南最近報道的億萬資產流失,其實,明擺著是集體的腐爛,居然不用受到懲罰,那麼,這種行為的泛濫是必然的,腐敗風氣的傳播更是加速度的;比如,像曾經報道過的山西黑煤窯責任人一年後又復出當官,這樣的事其他領域也到處有,這等於是在向全國當官的說:出了事有什麼關係,照樣風頭一過,回來當官。既然你對人民犯罪不用受到懲罰,那麼,可想而知,在利益驅動下,會有多少人前赴後繼。這個影響太壞了。那麼,政府的公信力在老百姓的心中可想而知了。

現在很多的巨額貪污犯以及一些惡性殺人犯,都不用判處死刑了,看來社會真是「進步」了。這種「進步」的後果,就是鼓勵更多的人起來貪腐,民眾更多地為這些人埋單。

貪污腐敗以權謀私而不用受到多少懲罰,將會有多少民眾的利益被剝奪,以中國之大,官員之多,我早已不敢想像!


推薦閱讀:

小偷入別墅行竊順走《資治通鑒》獲業主捐1萬元
一起讀資治通鑒 / 小飛象9 / 第11頁
《續資治通鑒》評論(十四)
《資治通鑒》管窺(16) 張耳與陳餘

TAG:人類 | 人生 | 武器 | 核武器 | 資治通鑒 | 規律 | 引用 | 核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