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大話西遊》重映:一款產品如何深入人心20年

商界導讀:闊別20年之久,《大話西遊》即將再度搬上銀幕,影迷的支持,也日益升溫。一部電影,為何能深入人心20年?或許,除了周星馳本身,通過情感營銷的啟示,我們能找到答案。

  【商界招商網 文/楊雷】

  《大話西遊》再度回歸熒屏,朋友圈迅速流傳這樣一則消息:《泰坦尼克號》2012年重映,它給了我15年,我也沒找到那個一起去看的人;如今《大話西遊》也要重映了,它給了我20年,我還是一個人。

  段子的字裡行間,刺破了80後一代記憶的閘門,經典的形象清晰倒帶逆流:可愛的葡萄、喋喋不休的三藏、魅惑的春十三娘、痴情的白晶晶、悲情的紫霞仙子,還有那個表面風流倜儻,內心至情至性的至尊寶。

  從1994首映至今,不覺20年倏然而過。20年里,我們走過許多路,行過許多橋,流連過許多風景,遺忘過許多路人。歲月的霜刀雪劍,早把你、我、他刻畫得已非昨日容顏;曾經的稚氣少年,也已變成一個人的丈夫,和另一個人的父親。但心中有些印記與念想,卻始終不曾被歲月的浪潮所湮滅,比如,至尊寶說的那句:「我愛你」、「一萬年」。

  《大話西遊》的重映,將於本月24號開始,但截止目前,這已成為一個爆棚的熱點,網友紛紛回復跟帖,「重溫無厘頭」、「那些年欠星爺的電影票該還了」、「如果非要票房,我希望是一萬億」等評論和留言如雪花般鋪滿各大媒體。

  一個歷時20年前的產品,何以人們對它的熱情,會隨時間的流逝卻有增無減?究其主導因素,其實無外兩點:一個獨一無二的周星馳,和一份綿長的影迷情感。

  金字招牌:周星馳

  前些日子,一篇名為《為什麼這麼多人黑周星馳》的文章爆紅網路。該文為替周星馳鳴不平,劍尖直指黑道大佬向華強。向太陳嵐坐不住了,站出來炮轟周星馳種種過往不是,並發出「10日通牒」;就在16日凌晨,陳嵐又展開新一輪攻勢,影射「藍潔瑛變瘋拜周星馳所賜」。

  若是換一個人,這些甚囂塵上的語言攻擊,可能早就促使網友大罵被攻擊者「滾出娛樂圈」;而結果,網友的回應,卻讓陳嵐一次次打自己臉,因為這個人是周星馳,觀眾親切稱呼他為「星爺」。

  星爺的故事,在《為什麼這麼多人黑周星馳》里已差不多完整鋪陳,筆者毋須多作贅述;而星爺的為人到底怎樣,陳嵐的炮轟是否屬實,我們也毋須多作糾纏,因為如今的星爺,已然是一個活字招牌,深入觀眾內心,不可撼動。

  一個不苟言談、憚於拋頭露面的人,何以如此受大眾歡迎?其實,答案早在他的影視作品中反映出來:他不是為了編故事而拍電影,而是用電影敘述自己的故事。

  生於19世紀末期的卓別林,一生經歷過花童、理髮店小工、報童、印刷工等職業,在他後來的《城市之光》、《摩登時代》等經典作品裡,卓別林間或將這些職業經歷穿插其中,等電影上映後,引來無數人的歡笑與淚水——因為觀眾感同身受。

  周星馳亦大體如是,他當過辦公室助理、做過臨時演員、主持過兒童節目、跑過龍套,這些甘苦不足為他人所道的經歷,成為他後來電影大獲成功的最重要推動力。《逃學威龍》里的囂張叛逆,《食神》里自我爆棚的虛榮心,《喜劇之王》里的自我演繹,到《長江七號》里的苦中作樂,無不間接披露世態的林林總總,無不直接影射人民的市井苦樂。幾十年的自我沉澱,他的作品已不再是電影,而是我們吃穿度用的生活,身邊觸手可及的油鹽柴米。當電影膠片的切換成為人們生活的軌跡,當觀眾將電影里的角色視為生活中的自己,那這個角色,無疑就是最大的成功,是足以讓人跨越時代、心甘情願去看重映的最大的招牌。

  2003年,《時代周刊》這樣點評周星馳:「如果說中國有查理·卓別林的話,那就是周星馳。」兩個人都是自我不同國度的喜劇招牌,不同的是,一個在戲中不言不語,一個在戲外緘口沉默。對於他們,過多語言或許並不重要,因為他們的故事,無論戲裡戲外,都能無聲勝有聲。

  影迷的情感生意

  重映《大話西遊》,是華夏公司策劃活動之一。華夏連續推出兩季「那些年錯過的電影」活動中,《大話西遊》是第二季中的第一部電影。

  市場的熱烈回應,在重映之前,業已應證了華夏公司的成功;為什麼影迷會買賬?除了周星馳的魅力,這部電影本身在20年里無時不刻在向影迷販售著一種情感,關於念舊,關於情感需求,關於個性化,關於情懷。

  1、情感包裝:念舊

  前段時間,筆者一個同事又把《大話西遊》看了一遍,這是他第三遍看了。第一遍是在小時候,那時候覺得搞笑;第二遍是大學時,再看已經笑不出來;而第三遍,卻是看得他淚流滿面。

  相信對於大多數影迷,也有類似經歷,其實這就是人的一種懷舊心理。當人們逐漸長大,在無休止的學習、工作、承擔家庭責任的時候,都會產生各種焦慮和煩惱,轉而懷念小時候的無憂無慮,看電影,則是其中之一;周星馳的電影,則是電影里不可抹滅的一個符號。

  華夏公司的第一步,就是揪住影迷的懷舊的「痛點」。藉助人們懷念的90年代文化,以「與廣大影迷穿越時空,重拾遺落的電影夢」的懷舊因素為主旋律,從而刺激影迷的觀影慾望。雖是老調重彈,但懷舊文化的注入,使得《大話西遊》產品本身升級,從而很輕鬆就能將人們懷舊的情結打開,去影院重溫當年的感動。

  做其它產品,特別是非流行性的產品,也跟《大話西遊》類似。採用一般營銷手段,很難有稱心的結果。此時,如果能將產品包裝出強烈的「懷舊」因素,集精神內涵、文化底蘊於一體,給消費者以美感和遐想,或許,能取得出人意料的結果。

  2、情感挖掘:情感需求

  一個真正的好電影,就如《大話西遊》,是可以同時滿足不同段年齡的人一同觀看,給人以不同的感受,而不會留人以詬病。就如筆者同事,小時候、上學、工作,不同時期觀影,會有不同的雜陳滋味。

  這樣的電影,就如同一本好書,無論過了十年八載,或者半個世紀,一樣為人津津樂道,甚至受用終身,因為它在不同的時候,滿足了人的不同情感需求。

  而《大話西遊》本身,關於情感的橋段實在數不勝數:漫漫長夜與白晶晶的幽會,懸崖上與白晶晶的纏綿,不能抓住紫霞仙子遠去時的痛苦,以及深情道出的那句「我希望是一萬年」……華夏公司利用此片重溫影迷內心,無疑是上佳的選擇。

  很多產品,不具有《大話西遊》這樣覆蓋人群廣泛的優勢,因此相對而言,很難打開市場。其實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巨大阻力,只是一個「理性」的問題。要消除這層阻力,不妨從人性的另一面——感性,作為切入點入手。

  市場經濟的繁榮,使得現代人的消費素質越來越理性,沒在全面權衡之前,絕對不會入手。營銷需要做的,就是挖掘產品的故事性、觀賞性、實用性等,讓產品變成有情感、會「交流」的「活物」,與消費者的情感需求產生共鳴,讓感性缺口決堤,從而衝破消費者的理性防禦。

  3、情感價格定位:個性化與情懷

  《大話西遊》的個性化,自是不必多說,貼上了「周星馳」的標籤,即便被棄置於萬千電影中,也會閃著奪目光澤,吸引影迷觀看。

  而情懷,則決定了《大話西遊》的定位如何。表面上看,這只是一場嬉笑打罵的鬧劇,除了流傳於鄉間市井,上不得大的檯面場合;但隨著膠片的變換,為情所困、情義兩難全、抱憾終身、遠走他鄉……這一幕幕,多麼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與感情經歷相似!至此,《大話西遊》的情懷展露無遺:這是一個講述人生經歷的悲情故事。

  第一季「那些年錯過的電影」的大獲成功,全面詮釋了華夏公司對於操刀個性化與情懷的無比嫻熟:老謀子《紅高粱》的絕望,霍建起《那山那人那狗》的溫情,以及何平《雙旗鎮刀客》的濃郁古龍風……這樣的情感營銷高手做幕後推手,《大話西遊》重映無怪乎能取得現下的火爆。

  再看產品營銷,個性化是首要條件,是區別於其它產品的識別碼;而情懷,則是真正拉大產品市場的感染力和傳播力,是定位產品市場價格的主導力量。不同的產品,要恰到好處地賦予其不同的產品情懷:咖啡的浪漫,香水的奢侈,跑車的華貴……再結合本身的個性化,那麼情感營銷勢必將產品定位於較高的價位。

  當然,以上無論哪一種情感營銷,若要深入人心多年,首要前提,是你得有一個好的產品。

  後記:

  從2012年《泰坦尼克號》的重映,到《午夜凶鈴3D》,再到「那些年錯過的電影」第二季的《大話西遊》,電影發行公司「炒冷飯」似乎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當中大部分都取得令人咋舌的不俗成績,當然也不乏小部分的敗走麥城。

  其實電影,無非就是娛樂,有娛樂,就有情感。合理利用情感營銷,讓情感綻放,讓「冷飯」升溫,達到娛人娛己的效果,電影最終必將獲得不俗成績——至少,不會敗得很慘。


推薦閱讀:

確保食品、藥品及其他健康產品的安全
星巴克創始人:品牌從0到1,到底是靠產品還是靠人?
網路爬蟲(1)-初始BeautifulSoup
各位項目經理&產品經理正在用哪些管理工具?
指尖陀螺活不過今夏?它有什麼可以值得借鑒的嗎?爆款複製?

TAG:產品 | 人心 | 西遊 | 大話西遊 | 焦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