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之「十六觀」及「三輩九品」壁畫概述
「十六觀」壁畫 靈山海會 《觀經》乃佛陀在耆闍崛山中,為一千二百五十弟子及三萬菩薩所說。耆闍崛山又名靈鷲山、靈山,在王舍城之東北側。釋尊之肉身於八十歲而入涅槃後,其法身仍常於靈山說法。 靈鷲山之得名,一說山頂之形狀似鷲鳥,另說有眾多鷲鳥棲于山頂。住劫末時,大三災火起,世界全被燒毀,唯有此靈山不受毀壞,常住安穩,天人充滿。 幽禁父王 王舍城國君頻婆娑羅王老來無子,知道仙人將於三年後壽終投生為己子,急不可待而殺害仙人命,希望其子能提早出生。後來從占卜師處知道兒子出世將對自己不利,於是又欲殺子免除後患。王於太子出生時,將子從高處摔下,惟太子大難不死,只折小指,王無奈為其取名阿闍世。阿闍世長大後,受提婆達多教唆,幽禁父王,不供飲食而置父於死地。 頻婆娑羅王以己為一國之君,便草菅仙人命,故受仙人隔世報復,證明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夫人密探 韋提希夫人與頻婆王夫妻情深,不值逆子所為,偷以蜜糗及蒲桃漿塗於身上,秘密前往以活王命。 加惡弒母 夫人秘密接濟大王之事,被阿闍世發現,拔劍欲誅殺生母。被月光及耆婆兩位大臣勸諫而停止。二大臣說,古來只有為貪國而弒父之子,未聞無道誅母之君,母既無權供其奪,無故殺母是下賤人之行為,二臣說罷,便欲離去,阿闍世惶恐不已,打消弒母念頭。 韋提哀請 人生最傷痛者,莫過於遭遇倫常慘變。韋提希夫人被兒子禁錮於深宮,失卻自由。夫人一面牽掛丈夫命懸一線,一面痛恨提婆達多不仁、兒子大逆不道,又不能往謁世尊訴苦,惟向虛空遙拜,哀請佛陀遣阿難及目連相見。世尊知夫人意,即率二人從空赴請,為韋提希展示諸佛凈土,夫人屬意阿彌陀佛及其凈土,求望得見,世尊於是開示三福之因,以及十六種得見彌陀佛和往生彼國之觀想法。 (一)日觀 佛告訴韋提希,欲見阿彌陀佛,先作「日觀」。 彌陀佛國相隔我們十萬億佛土,位於我們的西面,日輪落於西方,表極樂日輪長照。娑婆是暗宅,唯有朗日才能滅除黑暗,故要將心安住於日光中,寄想極樂世界。 善導大師說: 觀想前跏趺正坐,將右腳放在左髀上,左足安右髀上,左手安右手上,身體正直,口合上,舌頂上齶,令咽喉及鼻中氣道暢通。接著觀身體乃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內外本來空無一物,心想著將四大散向西方,又想身之五蘊皆空,唯有識大。心漸漸凝定後,慢慢轉心觀於日。利根的人,一坐即能看見如鏡子般大的明相,明相上將見到己身業障輕重相,一者黑障,二者黃障,三者白障,三種障礙能令日光不得清朗。如眾生業障,蒙蔽凈心,不能令心明照。行者若見此相,即須嚴飾道場:安置佛像,清凈洗浴,著凈衣,燒名香,向佛像前懺悔罪業,真心慚愧自責時,會悲涕流淚。然後再坐。如果前面三礙障已除,所見之境朗然明凈。一經懺悔,業障即除,是利根人,名頓滅障。懺後但除黑障,或懺後除黃白等障,或但除白障,名漸除,不名頓滅,需要勤心再懺。修行凈土者,應知道彌陀之依正莊嚴,若不識此境,即觀看如懸鼓之日光,行住坐卧,禮念憶想,不久之間,即得定心,定中能見此日時,即得三昧定樂,繼續攝心令定,不得貪取,若起貪心,心水即動,凈境即失,便見暗黑,或青黃赤白等色,應想此搖動不安之境,因我貪心動念,致使凈境動滅,便從頭再來,動相即除,但要警惕不得再起貪心,開目閉目,專住於日,名為初觀,如觀日不見日,是心與境不相應,是為邪觀。 (二)水觀 極樂是凈土,依正莊嚴,因彌陀佛等行無偏,能感地輪映徹,故其世界儘是欄網行樹,金繩界道,池水樓閣,琉璃寶地,內外映徹;而娑婆世界是穢土,人心不平,故國土亦高低不平,無數山丘坑陷,令不得平。如欲令平,惟有想水住心,轉水成冰,轉冰成琉璃地。 善導大師謂: 修水觀者,可於靜處取一大滿碗水,放床前地上,身坐床上,低頭看水,會看見有一白物,如豆般大,一心觀看這白點,初時見不到甚麼,漸漸看見面像,再細心看,漸而見面上眼耳鼻口等,欲知己心動或不動,但觀水動不動便知。 待水靜時,取一粒米,投於水中,其水波即動,再投豆於水中,水波較大,接著投棗,其波更大,白點及眼耳鼻等皆隱沒不現。碗表身體器官,水比喻自心,水波則比喻亂想煩惱,波浪漸平時,即已放下萬緣,住心一境。水靜境現,即心不攀緣,故無亂。所緣之境不動,內外恬靜。但看水動不動相,即知自心是否安住。能見水靜不動,是為正觀,否則是邪觀。 (三)地觀 前面修日觀及水觀時,除食時間外,閉目開目都不令散失,才算成功,接著粗觀極樂國土。 萬物皆依地而住,故寶地長寶物。我們之土地,凸凹不平,只有沙石樓房依住;極樂國土有琉璃、白玉、紫金白銀、無量雜寶間雜為地,互相照曜,不同之光色,互相輝映而不雜亂,七寶池林依住其中。 極樂國土,黃金作道,狀似金繩,除金道外,更有多種雜寶作道,一一雜寶中,有五百色光,光變成千萬光明台、千萬樓閣、千萬華幢、美妙音樂,鼓樂發音轉為說法之相,遍滿空中。有寶雲寶蓋於空中隨風而轉,聖眾在空中飛旋,互相往來。帶惑業往生,蓮華未開者,合掌處於華胎中,迨業障消盡,蓮華自開,身金色之行者,下金台禮佛,法侶迎入大會,瞻仰世尊。 除睡眠時,閉目開目晝夜常念凈土之相,心不疑惑,住心於寶地,能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壽終必生彼國。 (四)寶樹觀 《阿彌陀經》云:「七重行樹,七重羅網。」 彌陀凈國,廣闊無邊,寶樹寶林豈止七行為數量。七重者,以黃金為根,紫金為莖,白銀為枝,瑪瑙為條,珊瑚為葉,白玉為華,真珠為果。如是七重,互為根莖枝條葉華果等,故稱七重。彼國之林樹雖然很多,但行行整直而不雜亂。一一樹高三十二萬里,無老死,亦無小生,亦無初生漸長者,同時俱生,數量一致。 此寶樹乃自彌陀無漏心中流出,故無生、死、漸長之事。樹上有明珠網覆蓋,有七寶果,華實開時:不從內出,自然而有。一一樹葉,色相不同,葉量大小,等無差別:葉之妙華,色比天金,互相顯照。 觀寶樹時,將心安住境中,先觀樹根,次想莖枝,乃至華果,次想宮殿,次想童子瓔珞,次想葉量華果光色,次想幡蓋廣現佛事。一一次第觀已,了了分明。 寶樹連暉,網簾空殿,華分千色,果現他方。是為樹觀。 (五)寶池觀 俗語云:「牡丹雖好,仍需綠葉扶持。」寶樹雖精,若無池水,亦不為之好。極樂凈土,不但有池,池岸由七寶合成,其寶柔軟,由如意珠王所生,故名寶水。寶水有八種好處,故名八功德水:一者水色清凈潤澤,是色攝;二者不臭,是香攝;三者輕,四者冷,五者軟,是觸入攝;六者美味,是味入攝;七者飲時調適,八者飲已無患,是法入攝。 寶池底純黃金色,渠下底由雜寶成,渠內有無數寶華,摩尼寶水流注華間,尋樹上下,微波相觸而出妙聲,聲中皆說妙法,故又名如意水。寶水上岸,尋樹枝華果葉等,相觸亦出妙聲,聲中皆說妙法,或說眾生苦事,覺動菩薩大悲,勸令引他,或說人天等法,或說二乘等法,或說地前地上等法,或說佛地三身等法。 寶池之如意珠內出金光,光化作百寶之鳥,鳥聲哀雅,同聲讚歎念佛法僧。佛是眾生無上大師,除邪向正;法是眾生無上良藥,能斷煩惱毒病;僧是眾生無上福田,但使傾心,四事不憚疲勞。寶珠前生八味之水,後出種種金光,破暗除昏,到處作佛事。是為八功德水想。 (六)寶樓觀 凈土雖有寶流灌注,但若無寶樓宮閣,亦未得為精。不但有寶樓,且有五百億寶樓。此樓閣中,有無數諸天在彈奏音樂,有無數樂器,懸於虛空,不鼓而自鳴。此樂器所發出之音聲,都在教說念佛法僧三寶。 往生該國之眾生,得生已來,罪障以除,身器清凈,應佛本心。能作此觀者,可滅除無量億劫極重惡業,命終之後,必生彼國。 (七)華座觀 如來教作華座觀,別有密意。因娑婆苦界,雜惡同居,八苦相燒,詐親含笑,六賊常隨,三惡火坑,故應厭離而羨極樂,想佛之前,先想華座。 觀華座前,行者先於佛像前,至心懺悔所造之罪,即於靜處,面向西方,正坐跏趺,方法同前,將心安住,徐徐轉心想彼寶地雜色分明,初想勿亂想多境,唯觀最多一尺,不分日夜,行住坐卧,身口意業,常與定合,此定即易得。 得定後,可以見到寶華莊嚴,一一華葉有眾寶色,一一葉有眾寶脈,一一脈有眾多光,一一光化成寶蓋。 次想華台,想台上眾寶,及珠網等;次想台上四柱寶幢;次想幢上寶幔;次想幔上寶珠雜色光明,遍佈於寶地上,遍滿虛空。寶珠種種變化,或變作金剛台,或變作珠網,華雲寶樂,遍滿十方。如此妙境皆是阿彌陀佛為法藏菩薩時之願力所成,若念彼佛,先觀此華座,能滅除五萬億劫生死之罪,必生極樂世界。 華依寶地,葉間奇珍,台瑩四幢,光施佛事。是為華座觀。 (八)像觀 如來教法,觀佛先觀像,觀像先觀華座。 一切法從心想生,是心是佛,觀佛作佛。韋提希憶想佛時,佛即感應,從虛空來赴請。 憶想佛時,先當想像。閉目開目見一金色佛像坐寶華座上。見極樂國七寶莊嚴寶地、寶池、寶樹,諸天寶縵覆蓋樹上,眾寶羅網,滿虛空中。在佛之左右邊各有一大蓮華,觀世音菩薩像放光坐左華座,大勢至菩薩像坐右華座,其金色光照諸寶樹,一一樹下亦有三蓮華,諸蓮華上各有一佛二菩薩像,遍滿彼國。流水禽鳴,皆說妙法。作是觀者,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 釋尊因地修行時,結跏趺坐一日一夜而觀佛像,終於悟出如來像是非覺非知,一切諸法,亦復非覺非知,由此而得五通。 (九)真身觀 觀像以後,當更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 觀佛身金色,佛身量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身相有六: (一)眉間毫相大如須彌山 (二)眼相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 (三)毛孔出光,如須彌山 (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 (五)化佛有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化佛 (六)一一化佛有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 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有八萬四千隨形好,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見無量壽佛,如同見十方諸佛,是名念佛三昧。 作此觀者,壽終生諸佛前,得無生忍。是故智者,應當繫心諦觀無量壽佛。 (十)觀音觀 觀佛真身後,其次觀觀世音菩薩。 (一)觀世音菩薩身長八十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 (二)身紫金色 (三)頂有肉髻,與佛螺髻不同 (四)項有圓光,圓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釋迦牟尼佛 (五)有五百化菩薩及無量諸天為侍者 (六)身光普現五道眾生 (七)頂上有毗楞伽摩尼天冠,天冠中有一立化佛 (八)面如閻浮檀金色 (九)眉間毫相,有七寶色 (十)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有無量無數百千化佛 (十一)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 (十二)臂如紅蓮華色,有八十億微妙光明,以為瓔珞 (十三)掌有五百億雜蓮華色 (十四)一一指端有八萬四千畫,尤如印文 (十五)一一畫有八萬四千色 (十六)一一色有八萬四千光,其光柔軟,普照一切,以此寶手,接引眾生 (十七)足下有千輻輪相,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台 (十八)下足時有金剛摩尼華 (十九)其餘身相眾好與佛無異,唯頂上下至不及世尊,師徒位別,果願未圓,致使二相有不同之處。 觀觀世音菩薩者,不遇諸禍,除無數劫生死之罪。聞此菩薩名都獲無量福,何況諦觀。 觀觀世音菩薩,當先觀頂上肉髻,次觀天冠。其餘眾相亦次第觀之。熟習以後,便如觀己掌中。 (十一)勢至觀 次觀大勢至菩薩。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凈妙光明,故又名無邊光菩薩。菩薩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是故名大勢至。 (一)大勢至菩薩身量大小亦如觀世音 (二)身紫金色 (三)圓光面各二百二十五由旬,舉身光明照十方國,有緣者得見 (四)此菩薩天冠有五百寶蓮華 (五)一一寶華有五百寶台 (六)一一台中,十方諸佛凈妙國土,皆於中現 (七)頂上肉髻如缽頭摩花 (八)於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 (九)余諸身相如觀世音等無有異 (十)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當地動處各有五百億寶花 (十一)一一寶花莊嚴高顯,如極樂世界 大勢至菩薩威力頗大,坐時可以動搖他國,無數無量壽佛、無數觀世音、大勢至,皆悉分身,雲集極樂國土,側塞空中,坐蓮華座,演說妙法,度苦眾生。 作此觀者,除無數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不處胞胎,常游諸佛凈妙國土。 (十二)普觀 凝心入觀,觀想己身往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於蓮華中結跏趺坐,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蓮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自身想,眼目開想,見佛菩薩滿虛空中,聽水鳥樹林及諸佛,演說十二部經,若出定時,憶持不失。能觀見此事,即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 (十三)雜想觀 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於一丈六之像,或觀於池水華上,或在寶宮寶閣內,或在寶林寶樹下,或在寶台寶殿中,或在虛空寶雲華蓋之內,住心想之,皆作化佛想。觀像以表真,想水以表地,此是如來教眾生,易境轉心入觀,容易得成。凡夫心小境大,難於得成,因此佛勸觀於小。無量壽佛,身量無邊,不是凡夫心力所及,因阿彌陀佛願重,有憶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都得無量福,何況觀佛,具足身相。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所現之形皆真金色,圓光化佛及寶蓮花。如前所說,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於一切處身同,眾生但觀頭相,便知是觀世音或是大勢至,因觀世音頭上有一化佛,勢至頭上有一寶瓶,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是為雜想觀。 (十四)上輩觀 上輩三品是四五六地菩薩,現出家沙門身,奉行六波羅蜜,不虧經戒,其心精進,不瞋不怒,不近女色,齋戒清凈,心不貪慕,為眾所尊敬,至誠發願往生阿彌陀佛國,念佛不斷,於卧夢中,見阿彌陀佛及諸菩薩、阿羅漢,命欲終時,佛來接引往生彼國,即得不退轉菩薩位。贊云: 上輩分三品以深,命終諸佛賜光臨。 華台迎接生安養,知是圓宗十信心。 (十五)中輩觀 中輩往生者,是小乘根器,上善凡夫。持五戒八戒,或一日一夜小戒,迴向發願往生,可得中輩生。不遇佛法之人,雖行孝養,但無心希求出離,直到臨終遇善知識勸令往生,行者因勸回心即得往生,此為宿種今熟,故亦得中輩往生。贊云: 中輩生為五品人,外修戒檢內修真。 命終五道橫超出,便作西方無漏身。 (十六)下輩觀 下輩人是大乘始學凡夫,隨過輕重分為三品,此三品人不識佛法,沒有世俗二種善根,唯知作惡,無有慚愧之念,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教令念佛,即得阿彌陀佛遣化佛菩薩或蓮華來迎,即得往生。但如此惡人觸目皆是,遇善緣故得往生;若不遇善,定入三塗不可出。贊云: 凡夫雖造業多端,落日池邊曾想觀。 名字即人生凈土,當知非易亦非難。
「三輩九品」壁畫 極樂國土是凡聖同居之地,有凈土,亦有穢土,因眾生根機不同,發心有別,念佛深淺亦異,故分有「三輩九品」階位,分別為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 (一)夫人悟道 《觀經》乃釋迦牟尼佛為韋提希夫人說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之法門,夫人聞已即證悟而得無生法忍,五百侍女聞法發心,亦皆得往生。 (二)上品上生 上品上生者,發三種心:1、至誠心,2、深心,3、迴向發願心,可得上品上生。復有三種眾生,亦可上品上生:1、慈心不殺,具諸戒行,2、讀誦大乘方等經典,3、修行六念,迴向發願往生。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彼國,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菩薩、無數化佛及無量聖眾執金剛台來迎。生彼國後,聞法即悟無生法忍,遍游佛國,得諸佛授記。贊曰: 慈心不殺持眾戒,讀誦大乘方等經。 修行六念迴向願,臨終化佛悉來迎。 (三)上品中生 上品中生者,未能讀誦經典,但深信因果,又深入研究第一義理,能安住其心於中道,不為二邊所驚動,六根清凈。命終時,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菩薩、一千化佛及無量聖眾以紫金台來迎。一宿花開,經七日,得不退轉位,即能飛至十方諸佛所,經一小劫證無生法忍,得諸佛授記。贊曰: 不必受持方等經,解第一義明因果。 紫金台現命終時,自見身於台上坐。 (四)上品下生 上品下生者,亦發三心,不能讀誦大乘經典,但不謗大乘,深信因果,迴向、發願。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五百化佛及諸菩薩持金蓮華來迎,經一日一夜,蓮華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過二十一日後,塵沙煩惱俱斷,便聞法音,經三小劫遊歷十方諸國,登初地,得百法明門。贊曰: 深信因果奉大乘,但發無上菩提意。 以此功德回願生,生已當住歡喜地。 (五)中品上生 中品上生者,持五戒八戒齋外,尚修行其他戒律,不造五逆諸惡,迴向發願求生西方極樂。此人伏欲界惑,不起破戒煩惱及惡業,臨命終時,得阿彌陀佛與諸聖眾放光迎接,坐蓮華台生極樂國,即得羅漢道。贊曰: 受持五戒八戒齋,修行諸戒迴向願。 命終生彼聞法音,應時即得阿羅漢。 (六)中品中生 中品中生者,持一日一夜小戒或具足戒,威儀無缺,迴向發願求生極樂。此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來迎,乘七寶蓮華往生西方。七日華開聞法,即得須陀洹果,經半劫成阿羅漢。贊曰: 若人至心一日夜,持戒持齋無破缺。 以此功德回願生,七日華敷成記莂。 (七)中品下生 中品下生之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修行仁義。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為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及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行者至心信樂,即得往生。經七日,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菩薩說法,聞法即得須陀洹果,過一小劫成阿羅漢。贊曰: 孝養父母行仁義,臨終復遇善知識。 廣說彌陀大願因,屈伸臂頃生彼國。 (八)下品上生 下品上生之眾生,作惡多端,雖無誹謗方等經典,但造惡而不慚愧,幸有善因,臨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除千劫極重惡業。善知識復教行者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即除五十億劫生死重罪。罪除後,佛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菩薩來迎。行者乘寶蓮花,隨化佛後生寶池,經四十九日蓮華乃開,即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得百法明門,入於初地。贊曰: 若人雖不謗尊經,造眾惡業無慚愧。 臨終遇勸念彌陀,生彼十劫得初地。 (九)下品中生 下品中生之人,受佛戒而毀破,更偷常住物,不凈說法,無慚愧心,應墮地獄。命終時,地獄猛火現前,遇善知識,為說彌陀國土十力威德,贊佛及戒定慧。此人聞已,即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地獄猛火,化為涼風吹來天華,華上有化佛菩薩來迎,行者隨化佛往生七寶池蓮華中,經六劫蓮花乃開,花開時聽觀世音、大勢至菩薩為說大乘經典,行者聞法,即發無上道心。贊曰: 若有眾生犯眾戒,盜取僧祇三寶物。 臨終遇勸念彌陀,一念頃間生彼國。 (十)下品下生 下品下生人,造五逆十惡及眾惡,應墮惡道受苦。惟因舊宿善緣成熟,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妙法,教令念佛,但此人為苦所逼,不遑念佛,知識又教至心稱念無量壽佛,如是十念,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命終時,大金蓮花來迎至極樂世界。行者於蓮花住滿十二大劫,花開聞觀世音、大勢至菩薩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即發無上菩提心。贊曰: 有作五逆十惡業,應墮地獄受諸苦。 臨終遇勸念彌陀,決定超生於彼土。 (本文及中心彩頁壁畫來源自《香港荃灣西方寺七寶鑲嵌藝術壁畫〈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之「十六觀」及「三輩九品」》一書,文字略有改動)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墓室壁畫之——隋唐時期
※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畫(八)—《中亞古寺出土壁畫》1948年
※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畫(五)—《中亞古寺出土壁畫》194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