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給媽媽的兩封信

轉自http://blog.sina.com.cn/chenxujun媽媽: 你讀過《親愛的安德烈》了嗎?我還沒有,只是斷斷續續地在報紙上讀過其中的幾封信。如何是愛,如何才是親子之愛,父母和兒女都需要學習,而且可能需要學習一輩子。 前不久我參加了一個心理工作坊,收穫很大。有一個學員,是一個四十歲的單身母親。她抱怨前夫不愛她,抱怨十六歲的女兒不親她,不太肯上她那兒去,連幫著洗碗都不肯。老師提了很多問題,她也一一作答。最後老師說:你的問題,是潛意識中把你前夫當成「父親」的角色,把你女兒當成「母親」的角色。父親、母親,這是多大的一個責任!你的前夫承擔得起兩個角色的重擔嗎?你的女兒才十六歲,她能接受有一個四十歲的女兒嗎?從這個學員說話的神態來看,確實非常孩子氣,很會撒嬌,渴望被哄被關注。老師說她的心智只有十四歲。當老師拒絕為她單獨做個案的時候,她說話的姿態、纏著不放拚命撒嬌的神態,確實如此。 前兩天,胡因夢(台灣人,原為電影明星,曾與李敖結婚,後分手;近年從事推廣身心靈修行、寫作、翻譯,最早把克里希那穆提的學說引入華人世界;自傳《生命的不可思議》,剖析了自已的內心轉變)來廣州。我陪她吃飯,席間有一母親帶著女兒。小姑娘一看就很聰明,很活潑。母親也是很有修養和風度的,長得也漂亮。有孩子在場,免不了會講一些關於孩子的話題。這位母親和大部分的母親一樣,誇起孩子來頗為得意:畫畫如何有天份,唱歌如何好聽,舞蹈也是非常棒,就連圍棋水平,也不一般。 哦,真好。我問小姑娘:小朋友,你參加幾個課外班啊?她告訴我參加四個班:繪畫、唱歌、舞蹈、圍棋。那是你自己選的嗎?她搖搖頭。那如果你自己能選擇,你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答案我記不真切了,大概是她不太喜歡唱歌、圍棋。 問題來了。為什麼要把她的課外時間用來參加這麼多的班?為什麼要讓她參加自己不感興趣的班?為什麼不讓她專註於發展自己喜歡的繪畫?(胡老師看了她當場的塗塗畫畫,覺得她對色彩和線條很敏感;並直白地說沒覺得她有唱歌的天份) 母親說:爸爸也不主張她參加不喜歡的唱歌班。但只要她認真唱,那唱得可好了;她又被選拔為合唱團的領唱了,合唱團又是全國有名的,不唱實在太可惜了。母親把太多的個人慾望加諸女兒身上。是你的需要還是她的需要?中國的很多孩子,都背負著幫父母實現夢想的重擔。父母從別人誇讚孩子的話語中,享受虛榮。 最近碟市上有一部紀錄片《請為我投票》。故事發生在武漢的一所小學,三年級一班班主任宣布要直選班長了。於是雷磊、程程和曉菲三個候選人,展開了一場選戰。拉幫結派、相互詆毀、收買同學,背後實際上是家長之間的角逐。生活的真實就是這樣。 也許有人要問了:孩子的心智還不成熟啊,他怎麼知道自己的天份?他怎麼能作出正確的選擇?很巧,昨天中午的飯桌上,就有個媽媽這樣說。我回答:你真正地了解他嗎?你知道他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嗎?如果孩子都念小學了,但你還不了解他真正的興趣,還不知道他有沒有天份,天份在哪裡,那麼,你需要學習。父母的責任是引導和輔助,而不是包辦代替。 媽媽又疑惑了:如果我們不幫他決定,日後他長大了,會不會怪我們,當初你們要是讓我學畫畫多好啊,逼我學唱歌多好啊...... 是的,包辦代替下的孩子,日後也許會有這樣的抱怨。而心智不成熟的家長,也通常會有這樣的焦慮和想像。孩子的人生,是他的人生。你牽手陪他走一程,給他溫暖,給他愛,最終的目的是讓他獨立成長,而不是拿起剪刀和鐵絲,把他修剪綁縛成你滿意的盆景。我們從上一輩那裡繼承了這一門「手藝」,如果沒有學習,沒有覺醒,免不了把自己的家也開成一個個「病梅館」。 媽媽,有點扯遠了。因為你做過老師,我想你不會反感這樣的話題,而且以往我們的交流,你是部分認同這樣的觀點的。 我想和你討論另一個話題:父母之愛有沒有條件? 上面所講到家長種種之行為,都是在「愛」的名義下進行的。「這是為你好啊!」很多父母有這個口頭禪。這真的是「愛」嗎?你試試看,不照他們的意思辦。打,罵,訓斥,給臉色,當然,有時是苦苦哀求:小祖宗哎,求求你了! 有句話,因愛生恨。我並不認為那是真正的愛。真正的愛,怎麼可能轉為恨,怎麼可能轉為暴力,怎麼可能轉為歇斯底里呢?那只是一種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控制不了自己想控制的,從內心潛意識升起的「恨」,這種恨用溫柔的蜜糖包裹著,但隨時轉化成毒藥。 我們可以嘗試去觀察我的情感背後,究竟是什麼在驅使。不斷、反覆、深入地抽絲剝繭,去找到真相。 我記得你說過,媽媽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不求報答的。 是的,很多小說、詩歌都是這樣描繪的,母親的愛,像剖了自己的心,化為指引孩子走出黑夜密林的燈。可是,如果我們稍稍涉獵一點心理學,就會得出一個結論:沒有無條件的愛。愛不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愛是需要學習的。通過學習,我們把限制我們去愛的框框打破,把條件改善,我們愛的能力就得到提升。 這幾年,你一直非常關心我。我時時刻刻銘記在心;但是,老實說,這種「愛」對我有點壓力。你給我的信、郵件、簡訊,洋溢著牽掛,而不是我需要的「理解和信任」。你對我的牽掛,遠遠超出了親生母親對我的關心。我早就是一個成年人了,我有自己的人生。我的人生路,只能我自己走,誰也沒法代替。 你在想我年老時,身體不適時,應該有誰照顧;甚至在設想你來照顧;你要求行蹤不定的我,告訴你身在何方;你告訴我,經常想起我就會哭泣;你請求我千萬不要不理你、和你斷絕關係;你努力了解我感興趣的一切東西,努力走進我的生活。 可是,媽媽,「你」在哪裡?你的獨立的人生在哪裡?難道你的生活,一定需要有那麼一個人依靠,不是父母,就是丈夫,或是兒女?如果無條件的愛,換來的是永遠放不下的牽掛、經常哭泣、害怕失去的恐懼,那意味著什麼?我欣賞你對學生的熱忱;我欣賞你的反省精神;我欣賞你不斷學習、活到老學到老的勁頭;我欣賞你對民生的關注,你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女性,完全可以有更積極的人生。 我不會不理你,我相信命運讓我們相識是有原因的;我在學習,如何與你自在地相處;我在學習,如何愛。媽媽,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我們能不能做一回同學?我坦誠地告訴你我心裡的壓力,分析並不一定正確,但我們可以相互討論,共同學習。 我推薦你讀弗洛姆《愛的藝術》。他說愛情有兩種模式,其一: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其二: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你覺得成熟的愛,應該是怎麼樣的呢? 很久沒有給你寫長信了。廣州最近來了冷空氣,氣溫下降,但陽光明媚,讓人心情開朗。2009將是忙碌的一年,我會在南北穿梭,和新舊同事們開創一片新的天地。困難很多,但是我已有了一幫非常棒的同事,他們個個是我的老師。有這個團隊,我覺得沒有什麼困難克服不了。請你祝福我吧,媽媽,我的新同學! 我想再次引紀伯倫的詩,作為此信的結尾: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而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他用儘力氣將你拉開,使他們的箭射得又快又遠。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媽媽:昨天我寄給你兩本書:《生命的不可思議》、《愛的藝術》。謝謝你收到我的第一封信後,能非常冷靜,並且不介意我把信公開在博客上,更理解我的用意。你知道嗎,這個博客一開始也是因為你開的,是你建議我把工作、生活中的思考和更多人分享,寫工作日記。

你那麼疼愛的我,誇讚的我,是有著很多缺點的。「他」經常會犯錯誤,愚昧無知,沾沾自喜,雖然「他」在儘力地覺察、反省,在努力改進,但不良的習性時不時還會冒出頭來。我很擔心你我的相處中,我給你的信中,這個「他」還會自以為是,會犯錯誤,會傷害到你。你能這麼冷靜,我心中有塊石頭落了地。

我沒有幾次能大大方方地對你叫出「媽媽」這兩個字,因為以前,這個稱呼只屬於我生母。在那麼偶然的機會裡(我記得我們第一次相遇是在機場),我們認識了。作為一個在中國探索生態旅遊的後輩,得到你和X先生的嘉許和支持,於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在這方面,給我力量的還有陳志華老先生。你們這種對年輕人的厚愛,我深深地心領,並立志學習你們的風範,也願意把這種提攜、鼓勵傳達給更多的年輕人。

媽媽,我愛你,是因為你像所有慈祥的老人。生活在他們身上刻劃雕琢,他們承受了很多的磨難,但此刻他給我們的,是平和、安祥、包容。我從你身上,愛他們,愛所有慈祥的老人,愛這個世界。我愛你,還因為你這個特別的個體。幾十年批判鬥爭的年代過來,你還相信有「愛」,你總是以善良的一面去猜度人,雖然屢屢吃虧,但我要告訴你,不是你錯了,是這個世道錯了!你滿懷愛心、多年從事的孤兒收養工作,使得一個個小生命能在更好的環境下健康生長,你在傳遞愛,也在鼓舞著我向你學習。作為從教多年的老教師,你對學生的愛,對教育的反思,是現在在職的很多教師都缺失的。

你經常說,在向我學習。媽媽,我也在向你學習。你年逾古稀,還堅持大量的閱讀。時時反省自己。收到你一封封手寫的信,一本本寄來的書,經常的叮嚀簡訊,你說「收養了我」,我感動的同時也有惶恐:我承受得起嗎?承受得起你對我那麼好嗎?

媽媽,必須向你承認,一度我心裡有點混亂。為什麼混亂?最近學習海靈格(德國心理學家)的家庭系統排列,我有點收穫,和你分享一下。這本書叫《不能承受的幸福---如何釋放家庭愛的力量》,我抄一段書:

親密關係中的幸福快樂,在於關係裡面的付出和接受是否平衡----平衡可以用「生意」的角度來打比方,平衡的另外一個意思,是說我這筆「生意」的結存多少,結存少意味著利潤低;結存越大,快樂的程度也越深。但非常不利的是,我們會因此更緊密地捆綁在一起。任何人想擁有自由的話,應該只付出和接受很少。也就是說,少付出,少接受。但是,施和受是有限度的,只能在對方能接受和回報的相等程度內。如果一方付出多於另一方能夠回報的話,那個伴侶關係會感覺到很痛苦,很大壓力,反而回報的越來越少,最終令這種不平衡的狀態,持續擴大。關係之中只有付出,或者是另一方只有索取的話,是註定要失敗的。到某個點上,任何一方忍受不住這種不平衡狀態的會離開,因為不平衡的狀態創造了巨大的壓力,需要緩解。出乎意料的是,離開或者中斷這段關係的人,竟然是那些接受太多的人。

媽媽,這段話是講親密伴侶關係的,但我覺得解釋了我為何有壓力的部分原因:對你我來說,「媽媽」和「兒子」這兩個角色是需要重新確立的。我是一個獨立的成人,我已經過了可以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恨不得獨佔媽媽全部的愛的年紀;而你出於對我的疼愛,恨不得補償童年未曾扶育我的「損失」。你經常說,在街上看到一個小孩,就會想像我小時候的樣子。

媽媽,你的愛是「溺愛」。你強調這種愛是不求任何回報的,但是,這種不求任何回報的愛,是並不能讓我坦然接受的。這就是我的壓力。也許你討厭感情的施與受用「做生意」來衡量,這僅僅是一個心理的分析,我認為是有道理的。

我的壓力還來自於你對我的「唯一」。你是如此地信賴我,把我當作可以傾訴心裡話的「唯一」。很少接觸電腦的你,專門買了電腦;不用手機的你,專門買了手機;不會打字的你,給我寫長長的郵件......媽媽,我願意傾聽,我願意分擔你的憂慮,但是,我承受不起這個「唯一」。你是我尊敬的長輩之一,但不是唯一。你聽到這句話,心裡難過不難過,會不會掉淚?如果會,不求對等、不求回報的愛就得打一個問號;如果不會,那我心中又一塊石頭落地。因為我沒法對等地去給你這個「唯一」的地位,潛意識有內疚,覺得似乎辜負了你。這就形成一種壓力。這種唯一是否造成了一種依賴?這對你並不是好事,我一時又找不到合適的解決辦法,這又是一種壓力。

這些,就是我內心的探究,是我想和你共同探索愛的努力。你信中說傷害了我,不,你並沒有傷害我。我要感謝上天賜你和我認識,讓我有這麼一個機會,和你攜手共同去了解一段特別的親子之愛。我也願意把我收到的這份愛意,在日後的生活中傳達給更多的母親,更多的孩子。

媽媽,說來很巧,昨天收到一個電話,邀請我去北京開會。我打算在一個特別的日子裡去看望你,大大方方地擁抱你,對你親口表達我的感恩。我也相信你最終會理解我的心意,相信我們一定能找到一種更自在的方式,表達我們對彼此的愛。
推薦閱讀:

准媽媽產前注意8不要
媽媽,不要那樣吼我好嗎?
如果你家寶寶有這些表現,說明他真的很愛媽媽
兒童褲子裁剪圖大全 媽媽們的獨家秘笈(圖)
媽媽裝——呢子外套和中長款打底衫,附多組數據裁剪圖

TAG: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