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虛法師:《洞見和真相》——《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1~8)

2014-05-13龍象講堂-大虛法師無行沙門 大虛敬述緣起 希望好,請大家合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重新坐到這個講台上,看到大家,心裡感覺很高興。那麼,從今天開始,諸位大德,諸位菩薩,你們又要和師父一起深入經藏,一起來學習佛法了,這次我們要學習的是這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我覺得,我們大家今天能夠舒舒服服地坐在這個地方聽經,首先,應該要感謝一下本道場的幾位護法居士,大家要感謝他們,因為如果沒有他們地「壓迫」和催促,這部經典你們可能還沒這麼快聽到。

前段時間,大家可能都知道,我一直在整理《維摩詰經》的講稿,那個工作量出乎意料的大,我又不能交給別人做,所以沒辦法,最後只好自己辛苦。其實按照我的本意,我是很想早點兒跟大家講解這部經典的,但奈何師父才智有限,精力縮水啊,一心不能二用,所以拖著拖著就拖到今天了。幸好,在師父往生前,今晚終於可以開講了,呵呵,很有點「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味道。總算沒有讓大伙兒太失望,我對我之前的拖拉向大家表示歉意,雖然師父是無心的,但還是要請大家見諒!因為說實話,你們居士那種急於聞法、渴求正法的心,對我而言,實在是一種很大的鞭策和激勵!你們這種心是非常難得、非常寶貴的,是你們大家給了我這樣一個上報四重恩的機會,所以,師父要在這裡對你們說一聲「阿彌陀佛」,表示感謝!謝謝大家!

今天好像有不少新來的居士,既然有新人,那有個問題我就要事先說明一下了。熟悉我的居士都知道,我講東西的時候時不時就愛開開玩笑,說些笑話,那樣做純粹是性格使然,同時也是為了讓大家放輕鬆些,本身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用意。在法上,我其實是很嚴肅,甚至可以說是很嚴厲的,我不會亂說那些違背了義經典、誤導眾生的昏話!我有時候跟你們開開玩笑,一方面是因為這個世界上的確有很多可笑之人,可笑之事,不笑不行;另一方面,我一直有個觀點,個人觀點,我一直認為,這輩子我們能碰到佛法,尤其是能碰到凈土法門,那真的是太幸運、太有福了!我覺得,這是人生中最值得開懷暢飲、最值得歡喜大笑的一件事!在這麼苦痛的人生中,還能有什麼,是比這個更值得慶幸的呢?你們還能在人生中找到比這更好的好事嗎?找不到吧?所以怎麼可能不開心?所以我每次講東西的時候,總喜歡給大家說兩句笑話,那是因為,我希望,你們也能從佛法中聽出歡喜開心的味道來,而不是說大家越聽越打瞌睡,越聽越覺得佛法很枯燥、很無聊,那就糟糕了,那說明是我把佛法講壞了,是師父沒有把佛法講到大家的心裡去。

不過話說回來,講東西的時候,為了活躍氣氛,適當的輕鬆幽默是可以的,玩笑歸玩笑,玩笑可以開,但在法上就不能隨便開玩笑了,尤其是在根本知見和重大原則上,那更是絲毫不能說笑的,那絕對要遵照佛陀的了義經典來,不能馬虎,不能師心自用,更不能胡亂曲解。因為我是這樣慎重的態度,你們以前聽過我講東西的居士就知道了,因為我是這樣慎重的態度,所以你們新來的居士,第一次聽我講東西的居士,大家大可以放心聽講,不必多慮。當然,有時候限於水平,我可能也會有辭不達意,講不到、甚至講錯的地方,如果你們發現有這種情況,那我希望你們能在下課後馬上告訴我,幫助師父改正,我會非常感謝!關於這一點,我們的某些居士、某些同學就做得比較好了,像山東有一位老菩薩就經常幫我改正錯誤,我那個《指月真髓》裡面有好些錯別字,忙中出錯,那就是她帶著老花眼鏡幫我改過來的,像這種做法就對了。

這次講經,我打算是這樣的,我將以這一部《觀無量壽佛經》為主,圍繞這部經典,結合《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再結合《念佛圓通章》、《往生論》、《觀經四帖疏》等等,我會把這些相關的經論,參揉在一起,掰碎、融合了給大家講。我想盡量,把凈土法門的理路從頭到尾、從淺到深給大家都梳理一遍,把這個架構明確下來,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斷除大家的疑網,斷除你們的懷疑;另一方面,是為了糾正某些同修的偏見甚至是邪見。我希望大家從此以後,都能步上凈土修行的正軌。在這條回家的路上,我希望每一個人都能走得很順利,不走錯路,少走彎路,而且每個人都能走得很輕鬆、很愉快,如果能這樣的話,那師父就可以安息了。(眾笑)

所以我這次講經,實際上講的不僅僅是一部經,應該說是好幾部。說實話,有時候我都覺得,諸位大德真是太有福報了!在這個群魔亂舞的末法時代,你們還能聽到這麼偉大的經典,碰到這麼了義的法門,那得要多大的善根福德因緣啊!所以,我希望大家來聽經的時候,是懷著一種珍重心來的,要重視,要生稀有想和難遭遇想。我希望通過這次講經,能給大家把凈土和凈土法門,全面而深入地介紹一遍。希望在佛陀的加持下,每一個有緣聞法的人,都能由此開悟心眼,開啟正知正見,進而樹立起你們自己對凈土法門的不共信心!這個才是我最希望看到的,這個才是師父講經的目的,最大的目的,最大的祈求!

那麼,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進入本經,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兩千多年前,那位菩提樹下的苦行僧,我們的佛陀,那顆無限浩瀚的慈悲心靈,他給我們留下的,到底是何等寶貴的財富,何等偉大的洞見!

希望大家注意,事關生死解脫大事,所以,請大家要打起精神用心聽了!

(2)凈土三經的關係2014-05-14龍象講堂-大虛法師凈土三經的關係我們現在手裡拿的這部經典,全名叫做《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一般我們都把它簡稱為《觀經》或《觀無量壽佛經》,少了「佛說」兩個字。那麼顧名思義,這部經典是我們的老師、我們的導師釋迦牟尼佛當年親口宣說、親口開講的,主講人是佛陀。不像有些經典,有時候是菩薩說的,有時候是阿羅漢說的,有時候甚至是什麼天仙鬼神說的,像我們之前講的《維摩詰經》,那部經典的主人公就不是佛陀,而是維摩居士。在這部《觀無量壽佛經》里,佛陀很慈悲,他告訴了我們很多觀照、觀想極樂凈土和無量壽佛,也就是阿彌陀佛的方法,實際上,佛陀教給我們的,是一個善用心靈力量,善用心靈創造力的方法。所謂「心心相印」、「心佛不二」,佛陀其實是很直接的,他已經替我們把如來果地的境界,把那扇大門給打開了。老人家很巧妙地,運用形而下最淺顯的文字,層層推進,為我們彰顯了形而上道最深奧的至理。佛陀在這部經典里用很大的篇幅,為韋提希夫人很詳細地闡釋了十六種觀念法門,比如說對凈土的境界,寶樹、蓮華、八功德水,你該如何觀想,對如來和兩位大士的報身聖相,你又該如何觀想,乃至九品境界如何劃分,念佛功德如何殊勝,惡業眾生如何往生等等,事無巨細,幾乎所有的修法、所有的關鍵佛陀都談到了。這部經典還有一個很特殊的地方,那就是它的緣起,它的緣起比較特殊。本經緣起於古印度的一場逆倫慘劇,一場宮廷政變,裡面的人物,裡面的故事情節非常經典,堪稱是這部經典中的「經典」。它的故事內容充滿了戲劇性,有看過這部經典的居士就應該知道,我們大概可以這樣形容,借用一個專業術語,那就是該故事充滿了「張力」,它的故事性、可看性很強,很有說頭,如果能把它拍成電影的話,我相信這部電影一定會很好看,不見得比《阿育王》差。這場宮廷政變的最終結局,有點像我們唐朝時候的「玄武門事變」,最後都是兒子奪了老子的皇位,並把老子給軟禁起來了。不過我們的唐太宗李世民,這位「千古一帝」有點兒不同,他沒有本經的阿闍世王那麼絕情,他只殺兄弟,倒沒有想過要殺父親,這點差別很大。這個故事的具體內容我們等晚些時候再講,總而言之,這部《觀經》是我們求生凈土的凈宗學人不可不看、不可不讀的一部經典。雖然才短短几千字,前後幾頁紙,比很多大乘經典都短,但就是這幾千字、幾頁紙,已經道盡了世出世間的因果至理,囊括了橫超生死的無上義趣!如果我們想要深入凈土,深入凈土法門的話,那麼這部經典就是必學的,必須要研究。有點奇怪,不知道為什麼,每次只要提到這個《觀經》,我都會想起廬山的慧遠大師,按道理我應該想起善導大師才對,很奇怪!慧遠大師是我們凈土宗的第一代祖師,大家應該聽說過他吧?凈宗初祖,慧遠大師,他是一千六百年前的東晉人,中年以後的他一直居住在廬山的東林寺,三十多年來,慧遠大師一直呆在山裡邊,從來沒有出去過。他每次送客,最多只送到那個虎溪,東林寺門前有條虎溪,他每次只送到那個虎溪就停止了。慧遠大師的心思基本上全撲在了凈土法門的修行上,他專心一志地觀想極樂世界,觀想阿彌陀佛,那個時候這部《觀經》還沒有翻譯過來,所以慧遠大師那時修持的念佛三昧,主要是出自於另外一部大乘經典:《般舟三昧經》,這部經典是支讖大師翻譯的。這部經典裡面講的念佛三昧和《觀經》裡面講的念佛三昧,義理完全一樣,依此修行,然後有所成就的慧遠大師,曾經在一生之中,三次親眼看見西方三聖顯現不可思議的微妙境界,但是大師的為人非常穩重,他從來沒有向旁人多嘴說過哪怕一句半句,一直到往生前,要走了,他才對身邊的親隨弟子稍微提了那麼一下。大家這裡要注意,古德的行持,真正的大德就是這樣的,這是他們的示範,給我們做的一個示範,他們就算證到再高的境界也不會到處亂說。不像我們現在,很多人才有一點點小功能、小神通,才看到一點點光影幻相,不過是在石頭上留了一個什麼手印、腳印、大腿印的,還不知道真假呢,就開始自欺欺人,自吹自擂了。把這些東西當成有道、當成有修行的標誌來宣傳是很危險的,因為搞不好就會誤導眾生、誤人子弟,所以從佛陀到菩薩到歷代祖師,對這種事情的態度向來都是很批斥的,這點希望大家了解。我們講回慧遠大師。話說隨著時間的流逝,慧遠大師在廬山已經不知不覺住了很多年了,這位老人家創立了一個白蓮社,總共有一百二十三人加入。據歷史記載,裡面有很多都是當時的大名人,大多是當時才華橫溢的俊傑人物,一時俊傑。他們志同道合,在慧遠大師的感召下,聚集在一起共同發願,立誓求生西方極樂,這在當時是一個很大的盛事,這可能也是我們凈土宗最早的一個念佛團體。這樣過了很久,在東晉某年的某一天,七月底的一個夜晚,正在般若台——東林寺旁邊有一個般若台——正在般若台旁邊精進修行的慧遠大師,當他從禪定中出定、出來的時候,無意中一抬頭,他突然就看見了一個很不可思議的神奇瑞相。他看見阿彌陀佛現無邊身,廣大的身相遍滿虛空,在那種清凈無比的圓光中,有無數的化佛,充滿了無數的化佛,而站在佛陀的身邊,左右兩邊相對而立的,就是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大師還見到了相伴而來的極樂世界的水流啊、光明啊,共有十四道,它們在虛空中上下迴旋,發出苦、空、無常、無我的法音,清凈法音,很好聽。這個時候阿彌陀佛就告訴慧遠大師說:「我以本願力的緣故,前來安慰你,你在七日之後,當生我國。」哦,很不得了!同一時間,大師還看到了原來白蓮社中,在他之前比較早往生的幾個道友,像什麼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劉遺民等等,這些老朋友,一個兩個都站在阿彌陀佛的身旁,他們紛紛向慧遠作揖問訊說:「大師發心最早,你為什麼卻來得最晚呢?」慧遠大師一看,就知道自己的因緣到了,娑婆世界的因緣到了,於是他就告訴弟子法凈、惠寶說:「我從最初到廬山,安居到今天,幾十年中,我曾經三次見到西方三聖的聖相,今天又再次見到,那麼,看來我往生凈土是決定無疑的了!」這就叫做預知時至。就這樣,在交代了一些事情後,到八月六日,這個歷史記載得很清楚,整整七天之後,佛陀不是說七天之後來接他嗎?慧遠大師就這麼端坐著,自在往生了。這裡我想告訴大家一點,慧遠大師當年親眼看見的那些不可思議境界,並不是什麼幻覺,大家不要錯解了,不能這樣簡單草率地去理解,因為這些境界,在我們這部《觀經》裡面都有很明確的記載,佛陀曾經對這個極樂凈土的境界進行了非常詳細地描述。看過《金剛經》的都知道,雖然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妙有和妄有畢竟是不同的,妙有和妄有在本質上是不同的,一個是天,一個是地;一個是無漏功德福慧所聚,那就是凈土;一個是有漏無常生滅幻法,也就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這兩者不存在什麼可比性。在歷史上,凡是依照《觀經》如法修持、老實修持的人,我們看《凈土聖賢錄》就知道了,他們在成就以後,也都同樣看到過類似的凈土瑞相,沒有一個例外的,所以凈土的存在,凈土的莊嚴和殊勝是經得起實踐考驗的。我們每一個人,如果你願意相信,願意去做,那麼你就可以自己實證到它!不是空想,不是幻想。如果說師父沒有理解錯的話,我們或許可以這麼說,我們手頭這部《觀經》,整部《觀經》,從頭到尾,實際上就是一部指導我們了解心靈奧秘,並開啟心靈創造力的教科書,這是一部非凡而嚴謹的教科書!在這本薄薄的經典里,蘊涵了佛陀真空妙有、空有不二的無上解脫智!大智慧!所以修學凈土的諸位菩薩,如果說你們到今天——可能有很多人——如果說你們到今天都還沒有看過這部經典的話,那麼從現在開始,希望大家就不要再錯過了。這部經典是這樣的重要,而和它一樣重要、不可不提的經典還有兩部,那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這三部經典里,可能大家最不熟悉的就是這部《觀經》了。我個人認為,這三部經典是講一就必須講二的,你講《觀經》,其它兩部經典你也得講到了,你講《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的時候也一樣。這三部經典是一個很完整的、有機的整體,它們互相補充,彼此發揚,自然構成了一個很完備的體系。因此,這三部經典歷來又被稱為「凈土三經」,它們共同構成了我們佛教凈土宗的理論根基和修持源頭,千百年來,一直被尊為凈土宗的正依經典。民國的時候,一代高僧印光大師在三經的基礎之上,又添加了《楞嚴經》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還有《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以及印度天親菩薩著作的《往生論》,這幾部經論就合稱為「五經一論」。這是給大家介紹一下相關的一些知識,跟這部經典相關的一些知識。按照印光老和尚的意思,凡是修學凈土、求生凈土的人,除非你不識字,否則這五經一論你是必看的。不看的話,搞不好你就會盲修瞎練,修著修著就有可能修歪了。所以聞思的功夫、聽經聞法很重要就是這樣,尤其是凈土法門,尤其是這個念佛易行之道,它的義理實在是太深邃了,太博大了,難信難解,不可思議,那完全是如來、是佛陀果地的境界,一般人不研究經論、不聽講的話,怎麼可能搞得懂?自己的行持、修行又不到,叫你老實念佛你又做不到,所以十個念佛人裡面,搞不好誤解誤行、繞彎子走錯路的可能就有七八個。在五經一論中,至少至少,這凈土三經是必看的,原典是必看的!我很強調這點,古德其實也一樣的強調。在清代,有一個叫做彭紹升的大居士,這是一位現居士身的大菩薩,他曾經評論凈土三經說:「此三經者,如鼎三足,不讀小本,不入信門;不讀大本,不入願門;不讀《觀經》,不能成就三昧門。三經合,而凈土資糧備矣。」什麼意思呢,他的意思是說,這個凈土三經就像寶鼎的三足,三經是缺一不可的。你不看小本《阿彌陀經》的話,你不會知道信心念佛的重要;你不看大本《無量壽經》的話,你不會知道彌陀願力的偉大;而你不看《觀經》的話呢,你就不會知道念佛三昧的諸多行門是怎樣成就的、它的境界又是怎樣殊勝不可思議的。要三經相合,三經同參,那往生凈土的「信願行」三資糧才能完全具足,再也沒有什麼缺憾。所以這三部經典是必看的,現在至少是必聽的。嗯,是不是信息量太大了,一下子?大家要靜下心來慢慢聽,先把這一些必要的、理論的東西給大家介紹一下,這還只是簡單的介紹哦,師父還沒有太羅嗦,介紹完這個再講故事。那麼,在三經之中,據說,《無量壽經》是佛陀講得最早的一部,《觀經》排第二,《阿彌陀經》講得最晚。在這個先後次第的順序裡面,似乎也包含了佛陀的某種良苦用心。有研究三經的居士,不知道你們發現沒有,在三部經典之間,有一種很明顯的關係,一種層層遞進的關係,有一種脈絡,這三部經典宣講的側重點雖然各不相同,但它們的核心思想卻是完全一致的。順便說一句,三經中的《無量壽經》,這部《無量壽經》,指的是曹魏康僧鎧大師翻譯的那個版本,不是什麼會集本,這點大家要注意。老和尚一生弘法,嗯,名字我們就不提了,老和尚一生弘法,這個利益眾生的功德很大,這點是不容抹煞的,但老和尚在法本的選擇上的確有不太嚴謹的地方,這一點就不足以為萬世法了。真正的修行者,以真理為師,錯了就錯了,沒有什麼好爭辯的,如果修行者連這樣的心胸都不具備,那還怎麼解脫、還怎麼求證大道啊?所以我們看到前輩的過失,要懂得回過頭來反觀自省,自己不要犯同樣的錯誤。在這個法本的選擇上,我們應該「依佛依法不依人」,明白嗎?千百年來無數祖師大德依止修行的法本,我們後人沒有必要、也沒有資格去改變它,這樣做至少能保證一點——不出偏,不容易出岔子!這個很重要,在法上多慎重一點,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在三經中,《無量壽經》可以說是一部本源性的經典。佛陀在這部經典裡面,很詳細地介紹了阿彌陀佛和西方凈土的來歷,比如四十八願是怎麼來的,法藏比丘又是如何依願修行的,最後經過無央數劫的勤苦努力,法藏比丘終於大悲成就無上佛果,大用成就極樂莊嚴,四十八願,願願成就,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最終圓成了無上佛道!他不但自己成為了法界本尊阿彌陀佛,更重要的是,他還為十方一切眾生,為我們,開顯出了一個常樂我凈、無礙無染的終極境界,那就是超越時空、超越生死、無量光壽的極樂世界!這個世界是從阿彌陀佛的清凈自性中自然流露出來的,它是不生不滅的實相世界,這個世界是真實的無漏果報所成就的實報莊嚴土——一大串專業術語。由於它是從阿彌陀佛的自受用凈土——「常寂光凈土」中自然彰顯、自然流露出來的,所以它呈現出來的生命境界是一種超越時空、無量光壽的不可思議狀態,難以形容,難以想像,難信難解,這麼多個「難」——遠離一切計度分別。換句話說,阿彌陀佛和極樂凈土所彰顯的這個無量光壽境界,它實際上代表的就是我們一切眾生的「本來」、「本然」,了解嗎?它實際上就是我們眾生的生命實相,禪宗祖師經常提及的「本來面目」,講的其實也是它。這個生命境界所指向的,它所指向的,我個人認為,並不僅僅是「圓滿報身」的層面,而是無上佛果——「清凈法身」的層面!「無量光壽」真正指的,其實是這個!所以凈土法門是很了不起的,它是如來果地的境界,果地的修法,佛陀依此不知道攝受了多少有情,接引了多少眾生。根據這部經典的開示,凡是至心信樂凈土,願意去,願意念佛的眾生,十念乃至一念,最後統統都能往生,統統都能回家。是故,這部《無量壽經》的重要性在三經中是居於首位的,如果沒有它的話,就不會有我們現在的凈土宗,甚至也不會有往生這件事情,所以這部經典可以說是凈土宗千年法脈的源頭,它是源頭,它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那麼《觀經》呢,《觀經》就稍微有點兒不同了,《觀經》是一部承上啟下的、展開性的經典,它有時候又被稱為「十六觀經」。因為佛陀在本經中,由於眾生的根器不同,信解不同,所以他老人家很有針對性的,特別為我們詳細開演了十六種觀想、觀像和念佛的實修方法,後世眾生如果依此修行的話,那往生是絕對沒有問題的!這些實修方法的次第差別,境界深淺,佛陀在經文里都交代得很清楚。而本經最精彩、也最重要的,看過這部經典的都知道,就是那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以及往生之後「蓮分九品」的開示,這些開示里隱含了一個「萬法唯心造」、「心凈則佛土凈」的究竟至理,隱隱和《維摩詰經》、和《華嚴經》遙相呼應,所以我以前經常說,大乘了義經典都是相通的。在這部經典里,由於它詳細介紹了那麼多回歸凈土的方法,幾乎可以說是無機不攝、萬法兼收,它差不多把所有根器的眾生都「一網打盡」了,所以《觀經》一直被定性為一部比較全面的、展開性的、實修派的經典。這裡面最難得、最可貴的,是《觀經》裡面很明確地開顯了凈土法門,尤其是念佛法門圓頓橫超、全仗佛力的無上理趣——我說得這麼慢,應該能聽清楚吧?——因此,這部經典的內容也是非常了不起的,這是一部能救拔地獄罪苦眾生的經典。而且,這部經典是屬於大乘頓教的,它講的不是什麼漸修漸悟的法門,它講的當生、即生成就的圓頓大法,不是漸法。所以,我覺得這樣一部經典,它的重要性無論怎麼強調,再怎麼強調都不會過份!大概在三十年前,台灣有一位道源老法師、道源長老,老人家曾經說過那麼一段話,他說,在這個凈土三經中,十六觀經是重要之中最重要的。如果凈土宗沒有這個十六觀經的話,不用外道搗蛋,僅僅憑禪宗,就可以將凈土宗打倒了。呵呵,老法師的觀點很有意思,他還說,禪宗自六祖以後,風行全國,倡導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幸好,我們凈土宗這個十六觀經裡面,有「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句話,不是心外求佛,不是心外求凈土,我自心即是佛,我自心即是凈土。十六觀經有這兩句話,有這兩句明文,任何高深的道理,也超不過這兩句去。所以老和尚說,凈土宗不會被任何力量所消滅,即在此也——老和尚以前還半文半白的說話,他說原因就在這裡。老法師的這段話,說實話我很深以為然,我認為老人家說的一點沒錯,非常正確,所以這部《觀經》怎麼可能不給大家講呢?這樣一部經典必須要講!但是我希望大家也要用心來聽才對。至於三經的最後一部經典《阿彌陀經》,那就不用說了,這是一部結論性的經典——你們現在知道我在講什麼嗎?我從《無量壽經》、《觀經》,然後講到《阿彌陀經》,這是給你們把三經的理路,把這個次第給理清楚,這個很有用的,你們不要以為這個對修行沒用。那麼,這部《阿彌陀經》,結論性的經典,學佛的人,尤其是老居士,大家對它肯定是非常熟悉了,熟悉得不能再熟悉。這部經典的譯文雖然比較簡短,但它的內涵卻很豐富,才幾句話就把凈土的殊勝和修持的關鍵給點出來了。在凈土三經中,《阿彌陀經》應該是最晚宣講的,講得最晚,這是佛陀不問自說的唯一一部經典,好像是唯一一部。別的經典都是有人問,有人啟請,有各種各樣的因緣,然後佛陀才說,但是好像只有這一部《阿彌陀經》,是沒人問,佛陀自己說出來的,好像是唯一的一部。那麼在《無量壽經》以及《觀經》裡面,佛陀開示了那麼多的修法,像什麼三輩往生、凈業三福、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持齋戒、供養三寶、觀佛像、觀蓮花,等等等等,這麼多修法,在《阿彌陀經》裡面卻一概不談,這就是所謂的「正直舍方便,唯說無上道」了——無量法門,統統擱舍,萬千方便,唯論「持名」,這是祖師的一個結論。一切回歸彌陀本願,單提一句聖號,普攝法界有情,這就是《阿彌陀經》的特色。因為《阿彌陀經》是這樣強調的,也因為這個持名念佛,它本身的不可思議和簡單易行,所以後來慢慢的,這個持名念佛就變成了我們凈土宗最主要、也是最多人修持的一個法門,其它法門的光芒都被掩蓋掉了。這也是大勢所趨,勢所必然,很正常的一件事。可能有人會問,有居士會問,在凈土三經中,師父為什麼非要選擇《觀經》,而不選擇《無量壽經》或《阿彌陀經》來給大家開講呢?說實話,這裡面倒也沒有什麼太特別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這兩部經典講解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很多大德都講過,很多法師都講得很好、很到位,比如說台灣的法藏法師、香港的法宣法師、東林寺的大安法師,這幾位大德講得都非常之好,正知正見,所以我認為自己就沒有必要再去錦上添花了。相比之下,講這部《觀經》的人就少得出奇了,可謂是寥寥無幾,這似乎反映出了大家的一種態度,反映出了大家對這部《觀經》的一種有意無意的、忽視的態度。凈土三經裡面,其它兩部經典你們可個能都看過,甚至反覆看過,但看過《觀經》的有幾個?請舉手,你看,百分之十不到,這是一種有意無意的、忽視的態度,我覺得很不應該。當然,這裡面可能也是有道理的,可能這跟《觀經》一直給人一種比較難講、也比較難修的感覺有關,它裡面談到的那些實修法門,除了念佛法門之外,其它觀想、觀像的法門,好像很早以前就沒有幾個人去實修了,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面對一座寶山,面對凈土三經中承上啟下的這麼一部經典、寶典、寶山,卻不能深入,平白放過,這是不是很笨啊,諸位大德?這實在是太笨了!這不是修行者該有的風格,不是修行者該做的事。所以,我想嘗試著,把這部經典用比較現代的語言、現代的方式給大家重新演繹一遍,如果能讓大家重新認識《觀經》,如果能引起大家對《觀經》的真正重視,那這次講經的目的就算是達到了,這是我的一個希望。(3)大師的故事2015-11-26龍象講堂-大虛法師大師的故事在歷史上,註疏、講解這部《觀無量壽佛經》的大德其實是非常多的,歷史上有很多。像有名的,比如智者大師、吉藏大師、四明尊者等等,這些大德,他們都註疏過這部經典,他們的註疏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他們的註疏在所有註解中都是佼佼者,但其中最最著名的,還是要數唐朝的善導大師,因為善導大師寫了一本《觀經四帖疏》,有居士看過嗎?《觀經四帖疏》,呵呵,《觀經》都沒幾個人看過,《觀經四帖疏》可能看過的人就更少了。但是這本《四帖疏》是非常重要的,這本疏號稱是「楷定古今」之作,這本疏一出來,凈土法門「全仗佛力」和「專稱佛名」的兩大核心要義就被確定下來了,這兩大核心要義的確定是從這本疏開始的——《觀經四帖疏》,是從這本註疏開始的,善導大師的功勞。天下修行者從此趨之若鶩,對念佛法門再無懷疑,千百年來,因此而得利者不知凡幾。因為這本書,也因為善導大師自身的德行修為,所以大師後來就被求生凈土的修行者公認、尊奉為了我們凈土宗的第二代祖師。我們前面講的廬山慧遠大師是第一代祖師,善導大師是第二代。這個善導大師的故事,我覺得很有必要跟大家說一說,因為大師不但是我們凈土宗理論的奠基者和集大成者,同時,在凈土法門的實際修持上,他還是一位千古罕見的大成就者。據記載,善導大師的祖籍就在山東淄博的臨淄地區,和你們山東籍的居士是老鄉,你們有一個好老鄉。而且,大師在十歲的時候,小小年紀,就依止山東的一位法師出家了,好像叫做明勝法師,這說明善導大師的善根因緣很深厚,宿有善根,小小年紀就入門了。剛開始,大師修學的是三論宗的經典,其它宗派的經典,他的師父也讓他經常讀誦《法華經》和《維摩詰經》,但是他一直沒有找到自己在實修上面應該全力用功的法門。一直到他受戒以後,有一次他很偶然地進入了受戒寺院的藏經樓,大師一看,呀,這麼巧,他就想到了自己心中那個懸置了很久的問題,所以他乾脆就趁勢,跪在了藏經樓的大藏經前,默默祈禱,祈求佛力加庇,給他指示一條明確的修行道路。祈禱完後,他就在藏經樓的書山卷海中憑感覺這麼一抽,隨便一抽,隨便拿了一部經典,打開一看,就是這部《觀無量壽佛經》。大師這下子高興極了,他心想,看來我今後的歸宿就是在凈土、就是凈土了。所以從此以後,善導大師就依照這部《觀經》,依照上面講述的方法開始努力用功,開始精進修持起來。古德就是這樣子的,一旦修行,全力以赴,一旦全力以赴修行,那麼很快,沒有幾年,他的觀想功夫、念佛功夫就成就了。善導大師經常能在定中,清清楚楚地看見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寶相,什麼樓閣、金台、蓮池之類的,種種殊勝無比的境界難描難繪,和佛陀在經典裡面講的一模一樣,所以善導大師對凈土、對凈土法門的這個信心,絕對信心,是從實踐體驗中來的,不是迷信,更不是柏拉圖式的浪漫幻想。曾經有一次,在唐朝那個時候,當時的中州,具體不知道在哪裡,當時的中州有一個西京寺,一個寺廟,善導大師正在和某位金剛法師辯論念佛法門的優劣好壞,知道吧?有人喜歡辯論嘛,辯論這個凈土法門到底是真是假?到底是殊勝還是不殊勝?當時可能是因為那位法師對念佛法門有所疑謗,有懷疑,甚至有誹謗,不懂就誹謗,所以善導大師就給他好心講解一些道理。這樣的人,不管是出家還是在家,從古到今,這樣的人有很多,他們既不研究相關經論,既不聞思,也不實踐修證,一聽到凈土法門,一聽到這個念佛法門,就說,哦?就這麼簡單的幾個字,就這麼簡單念念就能往生,就能了生死啊?不可能吧?很多人都是這樣的想法。他們不知道,這幾個字,沒錯,是很簡單,六個字,寫在紙上很簡單,說出來也很簡單,誰也不會覺得它有什麼特別的。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但就是這六個字,它一旦和信心、和心性相結合,那就大不簡單了!這實際上是心地法門啊,了解嗎?這個念佛法門,它可不是哪個人停留在口頭上隨便念念就能整明白的。這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它所指向的,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偉大而深沉的奧秘,那是埋藏在我們所有眾生內心最深處的、最大、最了不起的秘密!這六個字代表和蘊含了非常偉大的精神力量,只是普普通通六個字。所以,凈土法門,念佛法門,不客氣地說,根本不是那些小根小器、小智小慧的人能弄明白的,這是大乘圓頓法門!那麼,善導大師給那個法師講啊講,他很快也發現了這個問題,他給那位金剛法師才解說了沒幾句,就發現對方根本聽不進去,人死心眼兒、認死理的時候就是這樣的,所以大師後來也懶得講了,他乾脆就發誓說:「如果念佛往生這件事情是真實不虛的,那麼殿堂內的所有諸佛聖像就請你們放出光來,證明此事!如果往生這件事是虛妄的,那麼就請你們和我一起下地獄吧。」善導大師一發狠,就說了這個話。結果這話剛說完,話音未落,當時寺院殿堂裡邊的所有佛菩薩聖像,居然真的就大放光明起來!那個金剛法師一看,親眼看到,事實為證,這才無話可說、心服口服了。這在當時是很轟動的一件事,所以,只要真有信心啊,就會真有感應,這個佛菩薩的威德神力真是不可思議的!善導大師雖然說他自己已經修成了這個觀想法門,但他後來真正提倡的,卻不是觀想法門,而是持名念佛一法。大師在他自己那個《觀經四帖疏》里,在第三卷中,他寫到:「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意思是說,各種修行法門都是很好的——當然好啦,都是佛陀說的,對吧?——各種修行法門都是很好的,但是如果和持名念佛相比較的話,那就完全沒辦法比了。這個判斷,我相信是來自於大師多年的親身體驗,因為《觀經》的十六觀他都修成了,觀想、觀像、持名念佛,他都修成了,所以他自己有一個很直觀的比較。這一比他就發現,佛陀講的其它法門好不好?當然好!但是對定慧淺薄的凡夫,尤其是對末法時代、對末後世的那些業障深重的凡夫來說,這些法門可以說是太難修、太難修,太難成就了。只有這個信願念佛之道,善導大師說:「惟此法門,速超生死!」不但速超生死,還能以凡夫心直接往生彌陀報土,這就很稀有、很稀奇了!按照善導大師的說法,阿彌陀佛為我們眾生創建的這個西方凈土,是實報莊嚴土來的,不是方便有餘土,也不是凡聖同居土。而阿彌陀佛示現的,則是報身佛,不是化身佛。我們凡夫之所以能夠往生這個報土,去到這個世界,一下子越過凡聖同居土和方便有餘土,一下子越過那麼多鴻溝,這完全是因為阿彌陀佛的慈悲攝受,這完全是佛力加持的結果。這個世界按道理,本來是只有法身大士、大菩薩才能進去的,阿羅漢都進不去,說實話,我們凡夫就更甭想了,所以這個法門有多殊勝、有多難得?善導大師後來之所以專弘持名,就是因為他從這個簡單易行的念佛法門裡,深刻感受到了佛陀救護一切眾生的慈悲本懷——本懷,了解嗎?否則他老人家自己這個觀想法門已經成就了,他已經修成,那他為什麼不提倡這個啊?對不對?像善導大師這種人,這種真正的大成就者,是絕對不會亂說話的,這點希望大家明白。其實,我們只要稍微分析一下這個《無量壽經》的四十八大願,就可以看出阿彌陀佛的這句名號到底有多重要了,這樣子你們才會明白善導大師提倡持名念佛的苦心。在四十八願裡面,嗯,先說明一點,阿彌陀佛的這個四十八願是一個完整的整體,願願關聯,不可或缺,不可以人為的分割取捨。四十八願的每一願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這些非常重要的的大願裡面,卻有一個核心,有一個核心大願,那就是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願」,這是本願中的本願,號稱「大願中王」。圍繞這個核心,跟彌陀名號有直接關係的大願,總共有十四願之多,幾乎佔了四十八願的三分之一,這說明了什麼?有人思考過嗎?彌陀本願的真正要點是什麼?這個在《無量壽經》里並沒有明確宣說的答案,在我們這部《觀經》裡面卻說到了,那就是佛陀在《觀經》的最後叮囑阿難的那句話,你們翻到最後可以看到——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裡面,對這句經文的解釋是:「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是善導大師的理解,這個理解完全正確,我舉雙手雙腳贊成!為什麼說佛陀的本願是希望大家一向專念、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呢?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這是最易行持,最易往生,最易了生脫死,最易普渡眾生的一個法門,所謂「萬修萬人去」啊,它是最能暢佛本懷的修法,因為它能救度最多的眾生,所以這是佛陀的核心本願,乃至十方諸佛的本願統統都是這個,其實都是這個,和這個不相違背。因此,善導大師的思想是有一個發展變化過程的,他從最初的觀想、觀像念佛到後來的提倡持名念佛,可以說,這個是他在凈土法門的實修探索中,一個很大的跨越,是一種質的改變。善導大師的後半生,在實修方法上,他給眾生示現的狀態,除了專一念佛之外,還是專一念佛,不再修觀想,不再修其它法門了,除了念佛,還是念佛。大師念佛不像我們,這位老人家在修持上是異常精進的。據記載,善導大師每次長跪念佛,他是跪著的,知道嗎?長跪念佛,他長跪念佛的的時候,他不念到這個力氣枯竭啊,那是絕不罷休的,絕不停止。他冬天念佛,長安那邊,那個時候的長安,西安、西北那邊,零下幾十度,他居然可以念到汗流浹背,由此可見大師用功之勇猛。大家這裡要注意,我問你們一個問題,以善導大師這樣的根器,這樣的智慧,他還這樣拚命地念佛,難道他不知道凈土往生是「全仗佛力」的道理嗎?他這樣做不知道算不算是自力呢?這兩個問題我建議你們先好好想一想,自己先參一參,正確答案我們後面再說。那麼,由於大師是這樣的用功,所以日積月累下來,那個道力就不得了了,非同凡響。大師曾經在大眾面前公開演示,他每念一聲佛號,就會有一道光明從口裡射出來,「阿彌陀佛」,就有一道光明,肉眼看得見的,一聲佛號,一道光明,他念十聲佛號,就會有十道光明,乃至百聲千聲,亦復如是,這就很神奇了。善導大師示現這樣的瑞相,並不是為了嘩眾取寵,搏取名聞利養,他是為了激發大眾的信心,為了激勵大家誠心念佛,精進辦道,這點大家要清楚。那麼這件事情發生之後,大師就被當時的人尊稱為「光明和尚」和「光明善導」了,他住的寺院也因此被皇帝賜名為「光明寺」,還賜了他一個大大的匾額。大師在長安弘化的那些年,被他影響教化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據《往生傳》裡面講:「士女奉者,其數無量。」信奉他的人,男男女女,「其數無量」,度化的人已經沒有辦法計算了。在另一部《往生西方略傳》中,則有記載說:「三年之後,長安城中就已經被念佛的人給充滿了。」大家要曉得,我們大唐王朝的這個都城長安,現在的西安,那絕對是當時的世界第一大城,所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這就是形容長安的。這樣的城市,常住加流動,那得有多少人口啊?念佛的人居然可以充滿這個城市,那是一個什麼概念?所以大師以一己之力,他居然能把佛法傳播到這個程度,那隻能用不可思議來形容!那麼在善導大師的弟子中,受大師感化,和大師一樣精進修持的人非常多,有一生讀誦《阿彌陀經》十萬卷乃至五十萬卷的,有每日念佛數萬聲乃至十萬聲的,其中一生證得念佛三昧的人不計其數,臨終顯現瑞相、往生凈土的人,也不計其數!根據這樣的歷史記載,那麼大家可以自己去發揮想像了,當年善導大師對凈土、對念佛法門的鼎力弘揚,那究竟會是怎樣的一種盛況空前?那真是非常的了不起!這裡講個故事,很好玩的一個故事,很有意思。當時在長安城,有一個姓京的屠夫,北京的「京」,很少見的姓,他是一個殺豬宰牛的屠夫。因為善導大師勸人吃素念佛啊,那個信奉的人實在是太多了,以至於滿城斷肉。呵呵,滿城斷肉,大家都不怎麼吃肉了,買肉的人越來越少,那賣肉的就沒生意啦,賣肉的沒生意,那殺豬的屠夫也就被迫下崗了。所以這個姓京的屠夫他非常氣憤,他很恨這個善導大師,他有一天就持刀入寺,帶著他的殺豬刀到寺廟裡來,他要幹嘛呢?他要找善導大師算賬,他打算豁出自己的一條命去,一命賠一命,也要想辦法把善導大師給宰了,他心裡就動了這樣的惡念。結果呢,他才見到善導大師,還沒來得及罵上兩句,善導大師就指著這個西方的天空,告訴他說,「你看!」大師沒有跟他廢話,只是告訴他說:「你看!」這個姓京的屠夫扭頭一看,哇,不得了,只見西方的天空中突然出現了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那種清凈莊嚴的壯觀景象,那種無法形容的攝受力和震撼力!大家如果也能見到,相信你們就會明白了,那是可以粉碎一切執著的偉大境界!這個姓京的屠夫,當下「咣啷」一聲,這個屠刀就掉地上了。這個本來滿心殺機,很惡的一個人,當下被感動得,立刻跪地向大師頂禮求懺悔,而且呢,他馬上就回心發願說:「我要立刻求往生!馬上走!」這個屠夫的性格說實話很急,比我還急,說得不好聽是有點兒極端,他還真的就拋下了一切。他爬到寺廟外邊的一棵高樹上,站在很高的地方,就面向西方大聲念佛,然後就從樹上「嗯」——跳下來,死了。說實話,這種精神很可取,但這種行為很不可取,容易引起誤會,大家千萬不要傻呼呼地跑去亂模仿。幸好,當時在場有很多人,大家都同時看到了一個很奇異的景象,有一尊化佛引導著一個天童子模樣的人,從這個屠夫的頂門「嗯」,就這樣出去了,大家都看到,證明這位屠夫居士已經蒙佛接引,順利往生了,還算好。這件事情也很經典,在當時曾經一傳十、十傳百,上過長安「新聞快報」的頭版頭條,轟動一時。從這件事情我們可以看出,善導大師當年在長安弘化的法席之盛、攝眾之廣和影響之深,那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所以後來有很多大德都感慨說,像善導大師這樣的人啊,如果他不是阿彌陀佛的化身,那也必定是某某大菩薩的化身!不是彌陀,就是觀音,不是勢至,就是普賢,總而言之,你們只要去看看他一生的這個言傳和身教就曉得了,那絕對是佛菩薩才能有、才會有的大權示現!這個觀點我認為一點沒誇張,我又要舉雙手雙腳贊同了。善導大師據記載,他是在六十九歲的時候預知時至往生的,不過關於這方面的記載,歷史上總共有三種不同的說法。第一種說法,是根據《佛祖統紀》的記載,善導大師是在柳樹上自殺的。大師有一天忽然對人說:「此身可厭,吾將西歸。」這個身體很討厭,我將要往生西方了,回家。所以他就爬到寺院門前的柳樹上,向這個西方祝禱說:「願佛接我,菩薩助我,令我不失正念,不存恐懼,得生安養。」安養就是極樂世界,說完大師就從樹上跳下來往生了。這個記載,我個人認為很有問題,第一,善導大師的行為有問題;第二,大師那幾句話裡面透露出來的見地有問題,那完全不像是大師這種程度的人該說的話,什麼叫「不失正念,不存恐懼」啊?對不對?開玩笑的事!像善導大師這樣的人還會去擔心什麼正念和恐懼的問題嗎?好幾年前,曾有一個禪宗的師父問我,他說,善導大師的修行那麼好,他走的時候為什麼不好好走,幹嘛非要從樹上跳下來自殺呢?至於嘛?這個師父的心裡就起了疑惑了。說實話,我當時也覺得很奇怪,因為很不應該,反差太大,按照大師的修持和為人,他再怎麼著都不至於這樣做啊?對吧?這個疑惑我一直到好幾年後才搞明白。我們先來看看第二種說法。第二種說法是根據《蓮宗寶鑒》第四卷的記載,善導大師還真是在柳樹上往生的,只不過他向西祈禱、祝願完畢後,並沒有跳下來自殺,而是站在柳樹上「端身立化」了,他站在柳樹上,站著往生了。這個說法雖然比第一個說法神奇一些、美好一些,但我認為也不可信。這兩種說法,據我所知,其實都是以訛傳訛,那根本就是我們前面講的那個京屠夫的故事的翻版,還記得嗎?那個京屠夫不是也在樹上跳下來往生的嗎?這個故事不曉得被什麼人移花接木,硬套到了大師的身上,編這種故事的人,不管他的用心有多良善、有多好,我認為這個人的心術都是很有問題的!尤其是第一種說法,不知道誤導了多少人,讓很多人對大師產生誤會,所以這種做法,這種好心,我們不敢恭維!那麼根據第三種說法,根據《香光閣隨筆》的記載,善導大師根本就不是像前面那兩種說法那樣,不是那樣走的,大師實際上和很多祖師大德一樣,走得很正常。大師在往生前,他所住的寺院正在他的監督下畫壁畫,畫那個凈土變相圖,他忽然呢,畫著畫著,他突然有一天就很著急,就催促大家、命令大家說,你們要儘快完成!弟子就問他為什麼,他回答說:「吾將西歸,可住兩三夕而已。」我只能再住兩三天,我就要往生了。結果兩三天後,善導大師就忽然示現了一點小小的病相,一點小小的疾病,然後他就回到房間里,把這個房門掩上,躺在床上沒多久,就「怡然而逝」了——這是原文,「怡然而逝」,很安祥地,帶著微笑走了。大師往生之後,「身體柔軟,容光如常」,那個樣子沒變,房間里呢,「異香音樂,久而方歇」,房間裡邊還能聞到很奇異的香味,聽到很奇妙的音樂,很久很久才消失,這個正是決定往生的瑞相啊,對不對?像這個記載,我認為才是關於善導大師往生的正確記載,前面那兩種說法多少都有點兒扯,不可信。之所以跟大家講這麼多、介紹這麼多善導大師的往事,那是因為我們往後講《觀經》的時候,不可避免的,肯定要引用到大師寫的《觀經四帖疏》,裡面有很多很寶貴的開示,都是已經成為定論的東西,我們往下講解的時候,會給大家作進一步的詳細介紹。(4)無量壽的秘密2015-11-26龍象講堂-大虛法師無量壽的秘密現在我們回到經題,呵呵,終於講到經題了,回到經題:《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這個「無量壽佛」其實是個簡稱,全稱是「無量光壽佛」,他就是我們經常念叨的阿彌陀佛,我們的至心皈依處!這個「阿彌陀」是梵語的發音,韓國人的念法跟我們好像不太一樣,他們是念阿彌「達」佛,好像是這樣子,發這個音。阿彌陀佛簡單翻譯成中文的話,就是「無量光壽佛」的意思,除了無量光和無量壽之外,其實他還有無量智慧、無量福德、無量慈悲、無量神通、無量德能、無量變化、無量創造、無量圓滿......等等等等,有這麼多含義。這個名稱裡邊有無量的含義,我們根本說不完,僅僅是「光明」一項,阿彌陀佛就有十二種說法,《無量壽經》上講的,什麼無礙光、無邊光、清凈光、歡喜光、智慧光、不斷光、超日月光等等,所以阿彌陀佛又被尊稱為「十二光如來」。由於佛陀的名號里含藏有這麼多意義,所以很多時候乾脆就不翻了,就算要翻,也只能像《無量壽經》和《觀經》那樣,選一個最扼要、最點題的名字來翻。很巧,兩部經典的譯經大師,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無量壽」這個名號,釋迦牟尼佛在經文里也交代過,最好要用這個做經題。那麼問題來啦,這些譯經的古德,包括佛陀,他們為什麼不選擇「無量光」這個名字,而偏偏要選擇「無量壽」來做經題呢?大家有想過這個問題嗎?我個人認為,這裡面其實隱藏了一個很深的用意。有很多人都說,「無量壽」,顧名思義嘛,無量壽命,壽命無量,說明這尊佛陀擁有無限的壽命,他可以活得很長很長,活得時間很久很久;往生到他那個凈土的眾生呢,個個都能和他一樣的,活得很長很長,活得時間很久很久,一直活到你成佛,你都不用再輪迴了,是不是這樣理解的啊,很多人?這種理解、這種說法的確很誘人,對比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對比我們那百八十年的壽命,乃至對比天道最長的壽命——無色界非想非非想天的八萬大劫,極樂凈土的壽命那都是太長太長了,那是真正的「萬歲萬歲萬萬歲」!無量的「萬歲萬歲萬萬歲」!但問題是,這種說法、這種理解正確嗎?很多人對「無量壽」都是這麼理解、這麼想的,你們中的某些人可能也不例外吧?有這樣想的請舉手,以為無量壽就是活得時間很長很長。不過這種理解倒也不能怪你們,因為大家已經習慣了站在時間的框架內、站在時間的架構內去思考問題,我們已經習慣了這樣去思考問題。以為這個無量壽就是壽命無量,以為永遠活下去就是永恆,是不是這樣?實際上,不客氣地說,這是一種外道的見解,這是一種錯解!這就是典型的「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那有很多外道的修行者,他們執著這個肉體和精神的生命形態,以為這個就是「我」,所以他們想方設法、千方百計地想要延長這個色身的壽命。他們認為有生不一定必有死,生死並不是天經地義的,這個人只要能一直活著,不老不死,還能隨心所欲,飛天遁地,變化萬千,那應該就是解脫了。這個是很多外道、是他們所能想像的生命最高境界,這個想法可能和很多人很相像,可能和你們中間某些居士很相像,以為長生不死就是「無量壽」。所以這些修行者,奮起鑽研,「別求生理」——這是《楞嚴經》裡面的話——他們努力在這個身心上去探索,刻意追求肉體長生。他們指望通過某種方法,把這個無常的身心複合體修鍊得「與天同壽」,乃至說破碎虛空,羽化登仙,這些詞大家可能都很熟悉了。他們以為這個就是得道,他們以為這樣就能超出生死了,從此就可以逍遙自在,不再受這個宇宙定律的支配。還別說,歷史上還真有不少的修行者,由於他們的努力,他們發現了這個身心的很多很多奧秘,他們成功地延長了很大的壽命、很長的壽命。按照佛陀的講法,這一類的修行者修得好的話,活個千把萬年那是不成問題的,《楞嚴經》上面講的。關於他們的傳說記載,古時候似乎特別多,那些什麼神仙方士,現在就比較少見了。這裡我有一個問題,我的問題是,這一類修行者的想法和精神雖然很可嘉,但是,他們花畢生精力所追逐的,那種長生不死的生命狀態真的就是解脫嗎?長生不死就是究竟解脫嗎?而且,在物質宇宙,在我們這個宇宙,真的有長生不死這回事嗎?物質宇宙尚且有毀滅的一天,有成住壞空,那這個渺小的肉體你就算再長生,又能長生到哪裡去?其實說到底,這類修行者他們思考問題的出發點,仍然是站在一種身心小我的角度,仍然是出於對自我形相的認同。換句話說,他們在根子上,仍然有我執我相我見,仍然有人我眾生的分別心。有分別心就一定會有種種顛倒妄想,就一定會有種種貪嗔煩惱,這是肯定的,這代表他們仍然活在一種二元對立的幻相里,所以這怎麼可能會是解脫呢?這種活在二元幻相里的人,他的身心不可避免地,聽清楚,他的身心不可避免地,肯定會受制於時空的虛擬模式——我用的詞夠現代了吧——肯定會受制於時空的虛擬模式,所以他們怎麼可能得到解脫呢?這幾個出發點一錯,那後面的修行基本上就不用問了,那當然就全錯了。這一類的修行者,他們不知道用這個無常生滅的妄心,是不可能永遠堅固這個無常生滅的肉體的,而且,在無常虛妄的時空里,根本就沒有他們想像中的那種永恆,所以,他們的種種努力,種種追逐,到頭來,註定了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很可惜!大家不要以為我是在批斥外道,說他們不好,貶低他們,我不是這個意思。我只是說,這一類修行者的想法和做法,並不能真正地趨入無限的解脫境界,他們只是在堅固我執。他們想方設法拚命堅固的,其實是一個根本不可能堅固,也沒有必要去堅固的幻法,所謂「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個怎麼可能堅固呢?對不對?不過大家不要因此看不起外道,這個外道的修行者並不是什麼壞人,外道不是邪道,更不是魔道,他們只是在這個知見上不太對頭。很多外道的宗教也很提倡行善積德,有些外道知見的修行者,他們的德行修養、精神境界,甚至比我們很多自詡為佛教徒的人都要高。再說了,所謂的這個外道內道,並不是以三皈依為劃分標準的,別說三皈依了,就算你已經受了三壇大戒,受了菩薩戒,如果說你們的內心深處知見不正,如果你的欲求想法正好是我們上面說的那種,呵呵,那麼不好意思,你也是個外道!你和他們一樣,你們追逐的,都是自我成就之道,是自我,而不是無我涅槃的正覺之道。所以,大家要好好地反省檢查一下自己,不要搞錯走偏了。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無量壽呢?簡而言之——簡單說,我們只能簡單說,點到為止——我們一切眾生的那個「妙明真心」,那個真如本性,圓滿覺性,那才是真正的無量壽!十方諸佛,包括我們的阿彌陀佛,他們證入的全是這個!諸佛證入都是同一個真如本性,明白嗎?要證入這個真如本性、涅槃妙心,嚴格來講,靠的不是在身心上用功,但也不離身心,禪宗祖師講,「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也不依」,真正要在心地上用功是這樣的。希望大家了解,我們佛道修行者所追求的,並不是身心自我的成就,恰恰相反,佛道修行者最想做的,就是把這個狹隘分裂的身心小我,丟到陰溝里去!如果我們想要發現佛性,想要發現真如本性,那就必須把這個孤立的自我、假我徹底放下——自我必須死去,否則你們永遠也不會發現那個無量光壽的「真我」,這個是很重要的修行要點。講到這個真我,「常樂我凈」的真我,大家最好不要去想像它,你們不要去想像它的樣子,因為你無論怎麼想像都不是、都不對的。你站在自我的角度去想像它,你所能想像到的其實還是自我,你充其量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無限大的「大我」,但這個「大我」還是自我啊,對不對?那不過是一個比較大的自我罷了,這並不是佛陀給我們講的法身「真我」,所以大家最好不要自己胡思亂想,我們要按照佛陀的教導來。講到這裡我想起一句話,這句話是十二世紀德國的一位神秘主義大師愛克哈特說的,他說:「人類最大的力量,就是不去使用他的力量。」有意思嗎?聽得懂嗎?我們人類最大的力量,就是不去使用他的力量!這個見地很了不起!這實際上是禪宗的一種修法,「狂心頓歇」!當你的心停止,你這個妄心停止,當你停止所有的追逐,停止所有的分別,停止所有的妄想,當你不去使用這股造作的、妄造的力量,你一旦真正停止,那會怎麼樣?那就會像波浪回歸大海一樣,你的自我幻相會很自然的消失,你會重新成為你無法想像的無限,成為大海!成為大海之後,沒完哦,這個時候你再重新起用,不管幹嘛都好,那就是佛菩薩的無邊妙用、無量妙用了。這個時侯才是妙用,不是妄用,不是亂用。不過可惜的是,這個修法對修行者的根器要求實在太高了,它需要的是一種頓悟,否則你沒辦法契入那種大死大活的境界。所以,對我們一般人來講,這個修法並不合適,因為我們妄想造作的這顆心,我們這個習慣,我們向外追逐的這顆心根本沒辦法停止,那怎麼辦?我們停止不了怎麼辦?你一天到晚打妄想,停止不了怎麼辦?沒怎麼辦,既然停止不了,那就不要停!我們妄想執著的這股力量,力量本身是沒有對錯的,它本身並沒有錯,它的本質其實是一種創造力,只不過被我們用在了錯誤的地方,我們把它變成了造惡的破壞力,我們因此把世界、把生命搞得一團糟,你們敢不承認?所以佛陀告訴我們,這個力量你只要善用就對了,停不下來沒關係,你只要善用,那就對了。善用的原則是無執和慈悲,只有無所執著、充滿慈悲的心靈才能真正發揮出生命的創造力。這個時候我們的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就會轉變成可以成就眾生、成就凈土的「成所做智」,第六意識會轉變成「能善分別」、如理思維的「妙觀察智」,第七識會轉變為同體大悲、了無分別的平等性智,第八識呢,則會轉變為清凈圓明、圓照一切的「大圓鏡智」,這個時候,無垠無限的整個法界都會轉變為幻垢消除、真如不二的「法界體性智」,妄識轉為智慧,分別識轉為無分別智,大機大用徹底現前,這才是真正的善用,佛菩薩的善用。那麼,至於具體的善用方法,那就有很多了,像什麼修福修慧、六度萬行、三十七菩提道品等等,我們講《維摩詰經》的時候都講過的,方法很多,數不過來,但是其中有一種方法對我們來說應該是最好的,因為那是最適合我們這些業障鬼子的,所以它是最好的——那就是念佛!像本經講的念佛,不管是觀想念佛、觀像念佛,還是持名念佛都好,這些都是佛陀給我們介紹的最頂尖的善用心力的方法。佛陀的設計是很巧妙的,這個道理說白了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與其讓眾生稀里糊塗地亂用這股力量來打妄想,倒不如把它就地一轉,用它來念佛、想佛、想凈土,這樣一來,眾生的這個心自然就能和佛心佛力相呼應、相對接了,這才是契入真如實相的正確方法、最佳方法之一!所以,相信的,有信心的,你只要老老實實地按照佛陀的教導去做就對了,這樣遲早有一天,隨著這個心境的專一和拓展,隨著你自己修行的心境的專一和拓展,特別是隨著凈土現前,那時你就會恍然大悟,哦,原來心的真相是這樣的,這時自我破除,幻相破除,你也就得到解脫了。所以這部《觀經》給我們講的,其實是一種很巧妙地「直接轉換」的方法,轉換原理就是「心佛不二」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是只有佛陀的慧眼才能看透的真相,也只有佛陀才能給我們開示這樣的修法,我們前面之所以講《觀經》是大乘頓教的圓頓法門,它圓頓就圓頓在這裡。講到這裡就讓我想起了另外一個問題。長期以來,大家都應該聽說過的,在我們佛教界一直有一種很流行的說法,大家都人云亦云地認為,佛陀教給我們的修行方法大概可以分為那麼三大類,那就是自力修法——第一個,第二個是他力修法,第三個是自他二力相結合的修法。我們的這個持名念佛法門,就被定義為他力修法,全仗佛力嘛,他力修法;這個觀想觀像的念佛法門,還有禪宗,這些修法則被定義為比較純粹的自力修法,要靠自力突破,自力的修法;那麼密宗的上師本尊呢,這種則是比較明顯的自他二力相結合的修法,大家是不是這樣認為的?對吧,一般都是這樣講的。但實際上,這種區分,這種分類定義,我認為並不太準確,這種劃分方法存在著很大的誤區,容易誤導修行者。因為佛陀教導的所有修行方法,嚴格來講,並不存在什麼自力和他力的分別概念,佛陀在經典里似乎從來沒有這樣說過。這種「自力」的提法,很容易讓修行者產生一種「我要靠自己的修行力量得到解脫」,「我要用功」、「我要努力」、「我要怎樣怎樣」,很容易產生這樣的想法,抱著這種念頭去修行的人,搞不好修了半天,其實只是在強化我執,鞏固自我,這就很麻煩了。很多人之所以越修越執著,越修越古怪,就是因為這點上沒搞清楚,他一直在自我的牢籠里打轉轉、轉圈圈,這樣的修持想要得到無上解脫,想要得到究竟解脫啊,哼哼,恐怕難如登天!而「他力」的提法呢,這種提法也很有問題,因為這是一種二元分別的、自他相隔的提法——他力,不是我的。大家要明白一點,佛力並不是「他力」哦,佛陀從來沒有這樣說過,佛力並不是外在於我們的一股其他的力量,這點千萬不要搞錯了!佛力是來自於真實而覺醒的妙明真心,它是徹底的、覺悟的「道」的力量,圓滿廣大,含攝一切,同時又超越一切!這個力量是「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的,這句話是我們這部《觀經》裡面的一句話,很點題的一句話——「遍入一切眾生心想」,所以它怎麼可能會是「他力」呢?對不對?我們眾生所以為的「自力」,我們平常所以為的自力,自我的力量,這個才是「他力」呢,因為那根本就不是我們真正的力量,那只是無明幻構的業力,是因緣所起的,會變化的,會消失,那個不是「自力」,明白嗎?比如說,你們在座的某某居士,上輩子是個很強壯有力的老爺們,或者你是一頭很兇猛的獅子、老虎,但是這一輩子你一轉生,咦?你卻變成了一個個子矮矮、愛哭鼻子的小女人,手無縛雞之力,跟老公打架也打不贏,那麼你上輩子的那個自力在哪裡呢?你這輩子是女人,但下輩子你一不留神變成東方不敗,那個自力又在哪裡呢?所以,要說自力,佛力才是真正的自力!那是所有眾生真正的自力!念佛為什麼容易往生啊?其中一個根本道理就在這裡,自性如來對自性眾生的救度,那當然是很簡單的一件事啦,對不對?因此,大家以前聽到的那些關於自力和他力的說法,那只是祖師大德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希望大家了解。佛陀教導給我們的所有的修行方法,其中普遍強調、最強調的,第一步就是破除我執和我相。可以說,佛教的修行方法,全部都是為了破除自我和自力而特別設計的,毫無例外,你們仔細想想看是不是這樣?我們所謂的自我和自力,還有我們的個性其實都是幻相來的,無常的幻相,生命的幻相,所以無論是大乘還是小乘,無論是禪宗還是凈土,無論是修福還是修慧,無論哪個修法,你們可以隨便去找一個來看看,你看看它們的最終目的,是不是為了引導你破除我執,破除自力的?所以在佛法里哪有什麼自力修法和他力修法的分別呢?這種分別,這種說法,我認為是不符合佛意、不準確的。倒是在「破除自我和自力」的統一大前提下,我們可以把佛陀的教導大致歸納為三大類,哪三大類呢?這個破除自我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具體怎麼破除那就很有講究了,那必須要針對眾生的根器來,這樣一來就有了千差萬別的各種修行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三大類:第一是正觀無我,智慧洞察之道:以禪宗和天台止觀、小乘的各類禪觀和三十七菩提道品為代表;第二是一心皈命,信願臣服之道:以持名念佛法門為代表;第三是心佛不二、無限創造之道:以各種觀想和觀像法門為代表,我們這部《觀經》裡面講的大致就是屬於這一類。這些法門似乎都可以統攝在大乘佛法的六度萬行里,當然,我這個分法可能有點粗糙,不太準確,應該還有其它更好的分類方法,但是不管怎樣,這些法門統統都是為了破除自我和自力的迷執而特別設立的,這點應當可以肯定。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修行者一旦通過這些方法突破自我,突破幻相,那麼他就會有一種很直接的體驗,這個時候他會直接體驗到個體「靈魂」的死亡,自我的死亡,以及生命最真實本質的蘇醒,真相開始顯現。在禪宗里,這種體驗被稱之為「明心見性」,在我們凈土宗呢,這種體驗則被稱為「花開見佛」,這兩者的意思其實都是一樣的,都是指修行者直接「看到」了自己的真如本性,直接「看到」了自己就是佛!這種經驗往往是非常戲劇化的,但也有可能非常簡單,對這種狀況有一個比較直白的說法就是,你啊,你就像突然從夢中驚醒過來一樣,你會發現你自己的生命,其實並不是這個身體,不是這個渺小的身體,而是你所看到和沒有看到的一切,超越所有想像和覺知的一切!你,以及這個宇宙,以及萬事萬物,真的就是一體的,真的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你並不是變成和佛、和眾生是一體的,明白嗎?而是你本來就是那個狀態,你本來就在那個狀態,只不過從前的你一直沒有發覺罷了。那麼,伴隨著這份經驗,這份發現,隨之而來的是一種非常明晰的體悟——你的小我、自我真的死了!你真的死了!呵呵,聽起來很恐怖,這個詞,實際上這是好事。禪宗祖師把這種狀態稱之為「大死」,沒有自我的「大死」,就不會有無我的「大活」,「大死一番才有大活」,了解嗎?這時的修行者,他所體驗到的,才是真正的永恆,才是真正的無量壽。不過需要說明一點,這個永恆,這個無量壽,之前我們也講過了,並不是時間的永續,並不是說你可以活得很長、活得無限長,這實際上是一種很恐怖的概念,俗稱的「老不死」指的就是這個。真正的永恆,聽清楚,真正的永恆,其實並不是時間的無限延長,而是時間的消失!完全的消失!在那個沒有時間感的永恆的當下,那個才是真正的無量壽。所以,佛陀講的無量壽,並不是一般人所以為的,是一種可以在時間的長流中持續不斷、永恆存在的生命狀態,不是這麼回事。無量壽是指活在當下,活在沒有時間感的當下,這個當下是超越歷史、演變和一切時空的。這個無量壽的法身「真我」,它是當下最純粹、最渾然圓滿的無限存在,難以形容,不可思議!對它來講,時間是不存在的,或者說,所有的時間都是一個時間,過去、現在和未來是同時存在的,這是最不符合邏輯、最讓人難以理解的地方,但這個就是真相,沒有辦法!其實在《華嚴經》裡面,在很多大乘了義經典裡面,都談到過或隱隱約約暗示過這方面的道理。像《華嚴經》裡面就說得很清楚,佛陀說,十方三世——聽清楚——十方三世是「同時炳現」、「一時俱現」的。在諸佛的境界里,一剎那即能含攝無窮的時間,無窮的時間普能含攝於一剎那,乃至光光互照,大小互容,諸佛的一毛孔中就含藏了整個法界,無限法界中又含藏了不可計數的世界諸佛,這些世界的諸佛毛孔中同樣也含藏了整個法界,這個法界里的每一個世界又都返回容攝了十方諸佛,這樣不斷不斷地交互容攝,最終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盡顯無盡緣起的不可思議華嚴境界。而這個就是諸佛的境界,也是阿彌陀佛無量光壽的極樂境界,聽得懂嗎?聽不懂沒關係,先種個種子。我們一旦能夠往生凈土,往生到這個境界,我們一旦回家,那這些我們現在還搞不清楚、想不明白的東西,這個境界,這個道理,到時候你們就可以自己親身體會到了。到時候記得給我來封感謝信,給師父來封感謝信。(眾笑)所以,大家平時完全沒必要想太多,想不明白就不要想了,與其浪費時間想那麼多,倒不如多多念佛,好好念佛,這才是最實際、最聰明的,要懂得依仗這句佛號所蘊涵的無上佛力的加持,儘快把自我和自力的妄心打掉,把幻相打掉,把懷疑打掉,這樣你們往生就不會有任何問題了。(5)新嘗試 真打假2015-11-26龍象講堂-大虛法師新嘗試 真打假好,下面我們回到經文,經題解釋完畢,我們回到經文。我們先來看本經的翻譯,翻譯本經的是劉宋時候的畺良耶舍大師。這個劉宋是南北朝時期,宋、齊、梁、陳的那個「宋」。這個「宋」是由東晉的大將,東晉時候有一個大將叫劉裕的,他把東晉皇帝廢掉後自己創立了這麼一個國家——「宋」,一個小國家,不是後來趙匡胤的那個大宋。那麼歷史上,關於畺良耶舍大師的記載並不太多,我們只知道他是印度西域那邊過來的,而且,他像唐玄奘一樣,是一位精通經律論三藏的大法師。畺良耶舍大師大概是在劉宋元嘉年間,應皇帝的恭請,在揚州、現在的揚州翻譯的這部經典。雖然說大師並沒有像其他人那樣留下很多故事供我們緬懷,但是就憑大師翻譯的這部經典,就憑這部文辭優美的經典,已足以讓我們在千百載之下,向大師表示深深地感恩和頂禮了,所以等一會兒下課之後,大家要向大師、向大師給我們翻譯的這個無上大智慧好好頂個禮,不要忘了。下面我們就正式進入本經的正文。一開始是序,從「如是我聞」開始,一直到「教我觀於清凈業處」,這一大段都是本經的序分。大家可能已經發現了,我講經的時候,不太喜歡按照嚴格的程序來,因為那套程序是天台宗的祖師制訂的,像什麼五重玄義,釋名、辯體、明宗、論用、判教等等,一溜,歷來講經的法師基本上都是按照這個程序來的,像上回仁修法師給你們講《阿彌陀經》,就是按照這個程序來的。這種講法很嚴謹、很細膩,有它很明顯的優點,但同時,有時候卻顯得有點兒「模式化」。法師如果說死板板地按照這個程序照本宣科的話,那麼搞不好啊,你就會把好好的佛經,把本來很活潑靈動、很有趣味的這個真理給講「死」了。這樣的講經我看過很多,真理一旦被組織,佛法一旦變成模式,那麼聽的人往往就會覺得很枯燥了。尤其在這個時代,尤其是對你們,諸位菩薩,你們是已經習慣了快餐文化、習慣了輕鬆閱讀的現代菩薩,如果法師還是一成不變,還是按照那種嚴格的、古老的模式來講的話,那麼這種講法的吸引力和成效到底有多大呢?能聽得進去的人又有多少呢?這兩個問題恐怕是要打個大大問號的。當然了,這只是我個人的一點淺見,不見得正確,但是因為我有這樣的想法,所以師父才開始嘗試著,用一種更自然、更生動的方式,來給大家詮釋佛經,詮釋佛法。我希望能讓大家都了解一點,在佛法裡面除了真和智,除了善和愛之外,還有一種有如行雲流水般的、生動的美,甚至,還有一種能讓人開懷大笑的樂!明白嗎?所以,諸位菩薩,特別是某些菩薩,請你們來聽經的時候,你們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法上就好,其它與解脫無關的東西,我認為你們就沒必要留意太多了,希望你們能體諒師父的用心。這次講經,我會盡量只講主題,只講要點,我會把佛法的要點,把跟修行、跟生死有關的要點提出來,直探驪珠,其它不太重要的旁枝末節我們輕輕帶過就好,我不會啰里啰嗦講太多,這點事先說明。下面請大家看經文。「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三萬二千,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如是我聞」,這是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開場白了,一般來講,這句話它代表的是阿難尊者的人格保證,因為這些經典基本上都是他回憶、口述的嘛,對不對?所以,「如是我聞」這句話,代表的是阿難尊者的人格保證,我們可以從這個角度來理解。他保證下面的經文內容都是他親身經歷、親耳聽到的,至少,是得到了佛陀的印證和印可的。這個有點兒像我們現在的質量檢查一樣,蓋章,「如是我聞」一蓋,產品的質量和品牌的信譽度就得到保證了。不過很可惜,有一點可惜又討厭的是,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很多事情都是這樣的,越是質量好信譽高的東西,大家就越愛去仿冒。尤其是像佛經這麼有影響力,這麼有號召力,這麼多人崇拜,但偏偏沒有知識產權保護的文化產品,那假冒偽劣的就更多了。在佛教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很多偽經,偽造的經典,像什麼《佛說天地八陽神咒經》,有的居士可能都看過,還有什麼《血盆經》、《地母經》等等,這些偽經歷史上不知道迷惑了多少人,它們也是用「如是我聞」開頭的。不過幸好有一點,假冒佛經,就像所有的偽劣產品一樣,不管外包裝再怎麼相似,那裡面的產品質量也相似不了。佛經的文字你可以仿冒,但佛經的義理,尤其是了義佛經的義理,那都是相通的,那是佛說的究竟的東西,那種高深的生命境界,那種文字般若,邪門歪道根本沒辦法模仿得了。所以,大家如果以後萬一碰到那種文字粗鄙,連話都說不清楚的經典,那就要小心了;還有,那種你從來沒有看過的、來歷不明的經典,那也要小心,特別是一些所謂的秘密法本,後人的論著,有時候,越是吹得厲害的越要小心。不要輕易相信那個向你推薦的人,因為搞不好他也是個糊塗蛋!在這種事情上我們要絕對地依法不依人,要以公認的、歷代祖師大德都認可的那種了義經典,來作為選擇和判斷的標準,符合的我們就學,不符合的我們就放到一邊,這樣子就算你今生不能成就——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事,除非你自己不好好依教奉行——這樣就算你今生不能成就,那至少也不會走偏了,不會出錯,不會被誤導到地獄裡去!這點很重要,這種理智很重要!這是最根本的見地和原則,牢記這點你們就不會被騙了,任何人都騙不了你們!很多聰明人,我見過的,很多有福報的聰明人之所以最後會誤入歧途,求升反墮,淪為魔子魔孫,他們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在這點上沒有把握好。那麼,師父下面給大家推薦幾部可以作為參照物的經典,我給你們推薦幾部經典,大家最好能把它們的名字都記住了,得空最好都看看。這幾部經典都是經過歷史檢驗的,屬於那種絕對沒有問題的經典,所以它們可以說是照妖鏡,任何邪說魔說,你只要拿它們來一照、一對比,那就清清楚楚,無所遁形了。這些經典,我們的凈土五經算是一份,其它如《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楞伽經》、《金剛經》、《圓覺經》、《維摩詰經》、《心經》、《涅槃經》、《大寶積經》等等,類似的經典還有很多,但是有這十部經典,再加上凈土的五部,我們能把握這些就已經足夠了,對很多居士來說已經足夠了。希望大家明白一點,凡是跟這十五部經典中任何一部說的法理義理相違背的經論,那很可能就是有問題的,建議大家對這種經論最好敬而遠之,不要隨便地依止修學,因為這樣做比較保險,比較妥當。希望大家以後,能把心眼擦亮一點,要有擇法眼,不要再被那些似是而非的、亂七八糟的偽經偽論給忽悠了。往下,「一時」,我們來看看「一時」的道理。「一時」往淺了說,是指本經故事發生的那個時間,往深了說,「一時」是指時間的奧秘,這個道理我們在講《維摩詰經》的時候講過的,那個「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的故事,還記得嗎?像我們前面講的無量壽的道理,其實也就是「一時」的道理,不過這個道理不那麼好講就是了,語言很難解釋清楚,因為那個境界,或者說那個「地方」,不是靠語言和思維能達到的。除非你真正悟道了,要不就是你曾經對「道」有過一瞥,至少至少,你也要是一個解悟的、大開圓解的人,否則你永遠也不可能、也不會知道「一時」到底是什麼意思。修行者通過修行,這個時間的幻相一旦突破,修行者一旦回歸「一時」的狀態,那個無量光壽的光明覺性就會自然顯發,所以這種證悟是很殊勝的。在我們這個物質宇宙,二元時空,時間感可以說是眾生最大的束縛之一,而渴望永恆、渴望突破時間限制的那種欲求,則是我們人類最大的無明之一。我們每個人都很害怕生命的中斷,害怕死亡,每個人都想無量壽,但每個人都找不到正確的方法。這個方法,不謙虛地說,只有在佛法里才有,在本經就有。不然你們以為,佛陀為什麼會把「無量壽」這三個字,特別提出來作為經題啊?這裡面其實是有很深用意的,大家要留意。在本經故事開始的時候,這個時侯,佛陀大概已經有七十多歲了,老人家已經開始步入這個肉體生命的晚年。這一年,佛陀正在王舍城東北面的耆闍崛山中安居、度夏。王舍城是當時位於中印度的摩揭陀國的首都,一個大城市。而耆闍崛山翻譯成中文的話,大家就會覺得很熟悉了,因為耆闍崛山就是靈鷲山,簡稱靈山。這座山的形狀有點像鷲鳥的頭,你們看動物世界,就應該知道鷲鳥長什麼樣了,那個頭,所以它有時候又叫做鷲頭山。這是非常有名的一個佛教聖地,佛陀當年經常在這個地方給眾生講經說法,有很多經典,像《法華經》、《大般若經》、《金光明經》,還有《無量壽經》都是在這個地方說的。傳說中的「拈花一笑」,禪宗的那個典故,「拈花一笑」,據傳也是在這個地方發生的。根據台灣道源長老的說法,他有一年去印度朝聖,他曾經特意去了一趟靈鷲山,去朝拜。他發現靈鷲山早就大變樣了,現在的靈鷲山已經不再是佛經上記載的那個樣子。比如佛陀當年講《法華經》的那個地方,道源長老說,那裡不但草木凋零,而且很早以前,那個地方本來是有一個陡崖的,有個懸崖,但是很早以前,那個懸崖就已經變成了平地,這種滄海桑田的變化讓老和尚很是感慨,所謂「曹溪路遠,鷲嶺雲深,此處故人音杳」,所以老人家在那裡很是唏噓了一番。但是,在本經開始的那一年,靈鷲山還是很美的,原來的靈鷲山還是很美的,因為有佛陀在!很奇怪,只要有佛陀在的地方,似乎連空氣都會變得純凈莊嚴許多,那顆偉大的心靈,他的光芒所到之處,無論到哪裡,哪裡即成凈土!當時一直跟隨在佛陀身邊的大比丘僧、出家人,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左右,他們大都是跟隨了佛陀很多年的耆宿長老,都是有大成就的老修行。同時,經常來聽法的,隱形或不隱形的菩薩一共有三萬二千之多,這個數字和《維摩詰經》一樣。這麼多菩薩,他們公認、公推的代表人物只有一位,那就是文殊師利法王子,也就是文殊菩薩。因為他的智慧和德行,也因為他證入的那個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所以他很順理成章地成為了菩薩們的首座、上首。這裡注意,文殊菩薩的出場,暗示了本經的一個要點,那就是本經的修法內容,本經的內容,非大智慧者莫能理解,你沒有足夠的智慧是不可能信解的。對本經,對十六觀法門,沒有很大的善根因緣,沒有相應的福德智慧,一般人根本就不可能相信它!他們只會把這本經典當做誇張的神話,翻翻看看,看不懂,就丟掉了。所以對本經,如果你連最基本的智慧判斷,連最基本的信心都沒有,那往後的修持就不用說了,那是不可能修得好的。因此,本經和所有的大乘經典一樣,那都是需要大智慧來領悟的,要以「智為先導」,這點提請大家注意。(6)一個謊言引發的血案2016-02-17龍象講堂-大虛法師一個謊言引發的血案往下,看經文。「爾時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闍世,隨順調達惡友之教。收執父王頻婆娑羅,幽閉置於七重室內,制諸群臣,一不得往。」畢竟是娑婆世界,雖然在靈鷲山中因為佛陀和僧團的光臨,呈現出一片安祥和樂的凈土氣象,但是近在咫尺的王舍城內,卻發生了一件和「主旋律」不太相符的事情,一件大事。一場殺父囚母的逆倫慘劇、宮廷政變,就在佛陀的眼皮子底下悄悄發生了。當時在王舍城有一個叫做阿闍世的人,他是當朝儲君,王太子,未來王位的唯一繼承人。但是因為他誤交損友提婆達多——這個「調達」就是提婆達多——阿闍世聽信了提婆達多的讒言、謊言和教唆,結果他就悍然起兵,利用他多年培植的勢力,突然發動,一舉就控制了整個王舍城,並且把他的父親,原來的國王頻婆娑羅王給抓住、關起來了,關在了一個不見天日的、很幽深黑暗的牢房裡,不知道是不是地牢。這個阿闍世以新王的身份,運用種種鐵腕手段,很迅速地控制了朝廷的各個要害部門,他下令,任何大臣沒有他的允許,誰都不能去見老國王,否則處以極刑!這樣一來,人人自危,那對老國王的死活下落,大家自然就提都不敢再提了。這次事件的幕後黑手提婆達多,這位仁兄在我們佛教史上,可謂是大名鼎鼎的一個人物,典型的反面人物。他是阿難的親哥哥,佛陀的堂弟,王族出身的貴公子,同時他還是一位現了僧相的出家人。這樣一位身份尊貴的「人中龍鳳」,他幹什麼不好,他為什麼偏偏要蠱惑阿闍世王謀逆篡位,留下千古罵名呢?他忽悠阿闍世王的時候,又是怎麼說的呢?這個故事說起來就有點兒長了,大家想聽嗎?不鼓掌我不講!(眾笑,鼓掌)慚愧慚愧,沒有心有靈犀嘛,你看你們,唉,配合不默契。(眾笑)據佛經記載,提婆達多當初,他是以看上去很神奇的神通變化迷惑的阿闍世,阿闍世那時還是太子,他一看到提婆達多那麼神通廣大,一會兒變這,一會兒變那的,他又沒有正知正見,所以他就以為提婆達多是得道的聖人,這樣就被騙了。提婆達多在騙取了阿闍世的信任後,就開始慢慢地在他耳邊蠱惑他,灌輸他一些不好的理念,最後他對阿闍世撒了一個彌天大謊,提婆達多說:「殿下,國王年紀老邁,國王年紀已經很大了,按道理應該退位讓賢了,該讓你來作新王才對啊。世尊那邊也是同樣的情況,他的精力也已經大不如前了,他很快就會退休了,那個時候就會由我來領導大家,就會由我來作新佛領導大家。等你做國王以後,護我的法,我們新王新佛,攜手共治天下,豈不快哉?」提婆達多的想法很美好。當時摩揭陀國的這個老國王頻婆娑羅王,他和佛陀一樣,也已經步入晚年了,這個年紀很大,是個老人。但是他不知道為什麼,他遲遲地不肯把這個王位傳給兒子阿闍世,估計這種情況讓年富力強的太子,心裡邊多少積壓了一些不舒服的感覺——山東話,「憋得慌」。所以阿闍世聽提婆達多這麼一說,感覺正合心意,他就說:「這樣好是好,我也很想早點兒作國王,但是我的父親還活得好好的,君臨天下,這個怎麼辦呢?」咋辦涅?呵呵,阿闍世很有意思。這時他就沒想到了,他沒有想到這個提婆達多語出驚人,他說,自古以來——我們現在看電視劇經常看到的,這種對話、台詞——提婆達多說,自古以來,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你不妨發動政變,把老國王給囚禁起來、抓起來殺掉算了!反正他根本就不會傳位給你,因為他巴不得你早點兒死掉呢!提婆達多這樣說。那阿闍世聽到,聞言當然是大吃一驚啦,嚇了一大跳,就急忙問他為什麼這樣說?提婆達多很會演戲,他故意長嘆一聲,搖搖頭說:「我說這話是有道理的,這是你們之間的一場因果報應,是你和你父親之間的一場因果報應,你知道你為什麼叫阿闍世嗎?」提婆達多就問阿闍世。講到這裡說明一下,阿闍世,在梵語裡邊,印度的梵語裡邊有好幾個意思,你怎麼理解都可以。一個正常的意思是「善見」,善於見到高深的道理,別人不了解的道理,他都能了解,所以叫善見,這個名字其實很好的,意義很好。此外還有另一個意思,那就不太妙了,就是「未生怨」,意思是還沒有出生就是冤家,就有怨。提婆達多就故意扭曲利用了這個意思,他說:「當年,你還在母胎的時候,有一個算命先生說,你將來一定會害父害母(有反骨,呵呵,腦後有反骨),所以才給你起名叫未生怨——阿闍世。你父親知道這件事情後,就天天想辦法害你,他想把你打掉,是王后、是你的母親拼了老命才把你留下的。等你出生以後,這個老國王喪心病狂,有一天他居然趁人不備,把你從樓上故意摔下來,要摔死你!幸虧你福大命大,一點事兒沒有,只折斷了一節小手指,所以你的小名才叫折指,不然你以為你為什麼叫折指啊?這件事情很多人都知道的,不信你可以去問問看!所以,你和你父親之間,實在是只有怨而沒有恩啊,你怎麼能夠忍氣吞聲,不報這個深仇大恨呢?」就這樣,提婆達多悉悉索索,悉悉索索,巧舌如簧,不斷地鼓搗,不斷地鼓動,最後終於把這個年輕氣盛的阿闍世給說動了,這才有了前頭的那一幕。其實據我分析,除了一點莫須有的仇恨和恐懼之外,真正讓阿闍世下定這個篡位決心的,還是他內心深處對王位、對權力的那種極度渴望,這才是促使他謀逆弒父的最大原因。那種對權力的渴望,就像野火一樣的,一旦被點燃,就再也沒有辦法熄滅了。阿闍世把老父親關起來後,經文講,他不允許任何人給父親送水送飯,他那意思,是想把老國王給活活餓死。所以你們看,當一個人被慾望和仇恨蒙蔽了雙眼,當一個人如果連最基本的做人的良心都喪失的時候,那真是什麼樣可怕的事情都會做出來的!這種事情,類似的事情,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不知道發生過多少次,不知道上演過多少回,這就是娑婆世界,五濁惡世,我們可愛的人類就是這樣的。活在二元分別幻相里的眾生,每一個人,包括我們,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其實都和阿闍世王是一樣的,我們這裡啊(指心),我們這裡埋藏了無數瘋狂的種子,我們只不過還不具備這個緣分和條件,還沒有爆發出來而已。所以,大家讀經聽經的時候,要有一種警惕感,要懂得迴光返照,我們聽了別人的故事,要曉得回過頭來反觀自己,這樣學佛才有用。其實真說起來,阿闍世王實際上是被提婆達多給忽悠了,被忽悠了,提婆達多告訴他的那番話,根本就是一個謊言。阿闍世的父親頻婆娑羅王,對這個唯一的兒子,唯一的繼承人,實際上寶貝得要死,愛得要死,所以他怎麼可能會把兒子從樓上丟下來傷害他呢?他手指受傷是因為另外的因緣。不過等阿闍世王明白這個道理的時候,那已經是很多年以後了,大錯早已鑄成,他再也見不到最疼愛他的父親了。但是幸好,阿闍世王后來去找佛陀求了懺悔,佛陀說,本來你命終之後是決定要墮地獄的,但是因為你至誠懺悔的緣故,你會像那個觸地就彈的皮球一樣,在墮入地獄的那一瞬間,你就會超出地獄,然後往生到欲界天的兜率陀天。這麼說來,這個阿闍世的結局還不算太差,還能往生到欲界天,不過這已經是另外一個故事了,我們到此打住,就不多說了。(7)佛門猶大提婆達多2015-11-25龍象講堂-大虛法師佛門猶大提婆達多值得一提的,倒是提婆達多的故事。表面上看來,提婆達多他蠱惑阿闍世王的時候,一副完全為他著想的口氣,但實際上他真正的目標指向的是佛陀,他是沖著佛陀來的,他想絆倒的其實是佛陀!所以在王舍城的這場政治風波之後,很快地,提婆達多就和阿闍世王聯手,又接連導演出了兩出讓世人震驚莫名的大戲,那就是刺殺佛陀、出佛身血事件和破和合僧、分裂僧團事件。有的人可能很奇怪,提婆達多這個人,這個出身這麼高貴的一個人,為什麼放著好好的小日子不過,非要和大慈大悲的佛陀過不去呢?這裡面的前因後果說起來故事就很多了,你們想聽嗎?(眾笑,鼓掌)我也覺得有必要跟大家說一說,不過不能說得太詳細了,簡單說說就好,這樣以人為鑒,以史為鏡,也許能讓大家從中學習到一些好東西。根據佛經記載,佛陀和提婆達多之間的確是有著很深的宿世恩怨的,但是他們的恩怨是一種很奇怪的狀態,跟一般人那種糾纏不清的恩怨還不太一樣。據佛陀說,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世,提婆達多曾經做過他的師父,那時提婆達多是一個什麼什麼仙人,是一個很有成就的大修行人,釋迦牟尼——那個時候當然不叫什麼釋迦牟尼了——釋迦牟尼是他的愛徒,這個師徒倆人的關係可以說是非常融洽的,關係非常好。但這個師父由於愛徒心切,就像父母一樣太望子成龍了,所以他就發了一個大願,一個和平常人不太一樣的大願,他說,為了讓徒弟你早日成就,早日成佛,那麼,我會在以後的生生世世轉生為你的冤家債主,跟你作對,磨練你,幫助你修行忍辱。這個師父說到做到,從此以後,他就變成了自己最心愛徒弟的最大的死對頭!呵呵,搞不好你們家裡,你們那位「枕邊人」,可能也是這樣子來的。(眾笑)那麼,佛陀在這種反面教育的刺激和幫助下,千生萬劫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還真的就比原先預計的早了百劫成佛,所以佛陀的這個「軍功章」里,他師父至少有一半的功勞。像這種菩薩,他們的苦心,他們的慈悲,有時候真的很難讓人理解,太不可思議了,這種示現,我們一般凡夫學不了。提婆達多因為發了這樣的大願,所以他在輪迴里每一次都把佛陀害得很慘。比如有一次,那也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事了,那個時候也有一位佛陀出世,等這位佛陀涅槃以後,他的弟子就各自分開,自己修行去了。其中有一個出家人,他獨自住在很僻靜的森林裡邊,在森林的深處用功,大森林裡邊很安靜,沒有人,不受干擾,他的修行非常刻苦,非常精進,精進到什麼程度?精進到連衣服都不洗的程度,沒時間去想這些事情。大家都知道,這個衣服穿在人的身上,穿在這個臭皮囊上,要是老不洗老不換的話,像我們的某某法師那樣,有味道還罷了,最可怕的是很容易長虱子、長跳蚤。我們出家人靜坐的時候,強調身心放鬆,如果這個時候突然有一隻虱子、或者跳蚤跑出來,「嗯」給你來那麼一口,咬上那麼一下,那就麻大煩了。所以,這個出家師父就和這個身上的跳蚤談判,說我打坐的時候,你要是不騷擾我的話呢,那麼等我出定以後,我就隨便讓你咬,讓你隨便享用——哦,這個慈悲心——如何?跳蚤一聽,有這種好事?這個跳蚤當然同意啦,換了你是跳蚤你也同意啊。(眾笑)於是大家、雙方就本著這個平等互助的精神,簽訂了一份供銷合同。沒過多久,這個跳蚤的朋友虱子、一隻小虱子來串門兒,這個虱子看到跳蚤長得肥肥大大的,很富態的樣子,就問了,他說老朋友,你最近在哪裡發財呀?這個跳蚤就說了,我傍了一個大款,(眾笑)前不久剛和他簽訂了合同,除了有些時候不能干擾他的工作,其它時間隨便我怎樣吃都行。這個虱子就很羨慕,他說,哇,你真是太幸福了,我也很想過你這樣的神仙日子。跳蚤一聽,心中莫名一動,很莫名奇妙地一動,於是他就裝出一副很慷慨激昂地樣子就說了,我們哥倆兒誰跟誰啊,我的就是你的,諾,那個大款就在那邊坐著呢,你現在就可以去吃他的、喝他的,請隨意享用。這隻虱子的性格有點兒單純,說得不好聽是有點兒缺心眼兒,它聽跳蚤這麼一說,它就這麼信了,不知道人心險惡。再說它肚子也很餓了,餓得厲害,所以它就沒怎麼客氣,這隻虱子就興高采烈地直奔那位師父,直接就過去了。那位師父本來正在坐禪坐得好好的,突然感到一陣——嗯?這麼癢?難忍的刺癢,不由得禪心大亂。這下子這個師父就火大了,他以為是那隻跳蚤違約,所以一時無明火起,他乾脆就脫下衣服,把從來不洗的那個衣服,脫下來就扔到了火堆上,燒掉了。那隻可憐的虱子就這樣被燒死了,它到死都不知道這個跳蚤為什麼要害它。那麼,時間如同流水一樣的,時間又過了很久很久,那個出家師父終於功德圓滿,成佛了,成就了無上佛道,這個師父就是我們娑婆世界賢劫七佛之一的迦葉佛。那隻輕信朋友的虱子,和那隻很有心機的跳蚤,經過無數次的輪迴轉世,也都得到了人身,他們後來又碰到了一起。那隻虱子呢,就是我們的釋迦牟尼佛,那隻跳蚤呢,就是提婆達多。呵呵,害人的提婆達多,很過份,當跳蚤的時候都不放過佛陀。等到了今世,兩人變成了堂兄弟,一塊兒長大,一塊兒玩耍,按道理,他們之間應該是心無芥蒂、兩小無猜才對。但可惜的是,雖然隔陰之迷能夠把前世的記憶給封藏了,但那股流傳下來的業力習氣還是讓提婆達多一見到佛陀,就有一種天生的仇視感。據說提婆達多的名字,梵語翻譯過來是「天熱」的意思,你們不要以為他出生的時候天氣很熱,所以才取的這個名字,不是的。印度在熱帶,熱是正常的,不熱那才奇怪了。提婆達多是農曆的四月七號出生的,這個生日比佛陀早一天,佛陀是四月八號,當然年份不一樣。他出生的那天,很奇怪,這個天道的無數天人天女,紛紛覺得心頭——怎麼回事兒?怎麼覺得莫名其妙地發熱、起煩惱呢?天人都有神通,於是乎就那麼一看,哦,原來是這小子!這個傢伙以後會給佛陀和僧團帶來很大的麻煩,因緣如此,這是誰都沒有辦法的事情。這裡希望大家明白一點,因緣法則在娑婆世界,那是誰也不能強行改變的!就算是天人護法也不行,為什麼?因為提婆達多的因緣只能由佛陀他們自己去化解,否則搞不好會更麻煩,你強行插手的話,搞不好會更麻煩。所以,提婆達多並沒有被龍天護法掐死在搖籃里,他順利出生,成為了一個嬰兒。剛生下來,提婆達多就具備傳說中最吉祥如意的三十種生理特徵,三十二相裡邊他有三十相,比佛陀只少兩相,這個已經很了不起了,明白嗎?說明這個人的福德因緣、來歷那也是很可觀的。毫無疑問,這個孩子打小就是屬於那種天才型的人物,他從小就顯示出非凡的才智,學什麼都是一學就會,一會就精,不管是文才還是武藝,提婆達多樣樣精通,他可以說是王族子弟中的一位佼佼者,堪稱是文武雙全。而且,他長大後還是一個人見人愛的超級大帥哥,三十種相好啊,開玩笑,那當然比什麼湯姆.克魯斯、貝克漢姆都要帥多了。但是呢,可恨的是,和太子悉達多一比,他就不行了。太子是比他更天才的人物,不但一生下來就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而且還有仙人預言說,太子如果不成為轉輪聖王的話,那他就一定會成為三界最偉大的佛陀。這個太子的文才武藝、天賦的相貌品格,無一不在提婆達多之上。在當時的古印度,在全世界,乃至在三千大千世界裡,可以說,我們就找不到一個能和太子比肩的人!這是事實,不是誇張,換了一般人那是吹牛,但換了佛陀就不同了,那是真得不能再真的真相!佛陀那種圓滿示現的殊勝之處,那種圓滿的狀態,我其實講得還簡單了。這裡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說說看,一個天才他最痛恨的會是什麼?腦筋急轉彎,呵呵。尤其是一個小心眼的天才,他最痛恨的會是什麼?那就是比他還天才的天才啊!對不對?就像周瑜恨諸葛亮,「既生瑜,何生亮」,對吧?所以提婆達多的心裡其實是非常嫉恨太子的,這種嫉恨累積到一定程度,控制不住,碰到因緣就會爆發出來了。傳說——僅僅是傳說,有那麼一次,對這個少年太子深懷敬仰的一個叫做薛舍離城的這些老百姓們,他們給王宮送來了一頭長得很漂亮、很少見的大白象,他們想把這個大白象獻給悉達多太子,讓他高興高興。古時候,像這種白馬、白象、白獅子、白老虎之類的動物,往往都被視為吉兆,這個大家知道嗎?但是這個吉兆卻在王宮的外面,這頭大白象被提婆達多給攔住了。因為提婆達多一眼就看上了這頭大白象,他心裡很想佔為己有,於是他就問那些送象的老百姓,你們這頭大白象是送給誰的啊?一般來講,稍微有點政治經驗、稍微懂得做人一點的都會順著這個話茬往下說,哦,那當然是送給您的了,尊敬的王子。可是這群老百姓卻很樸實,要不就是他們在裝傻,他們居然老老實實地稟告說,這頭大白象是獻給我們最敬愛的太子悉達多殿下的,因為有預言說他將成為全世界最偉大的主宰。提婆達多一聽就火了,火冒三丈,雷霆震怒,他抽出皮鞭就抽打那些老百姓,嘴裡還罵道:「太子現在還不是世界的主宰呢,你們這麼早就送這個白象來幹什麼?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哦,氣壞了。那些老百姓苦著臉不敢回嘴,王子打他們,哪裡敢回嘴啊,更不敢還手。提婆達多這個時候轉過身來,再看那頭大象,他是越看越可愛,越看越歡喜,同時也越看越搓火,心裡很搓火。提婆達多大概有這麼一個做人的原則,那就是自己得不到的,別人也休想得到!所以他在鬱悶之下,暗運神功——師父現在是在說書,講單口相聲——提婆達多暗運神功,他抬手就給了那大白象一拳,然後就揚長而去了。可憐的大白象,它身為吉祥如意的象徵,卻保護不了自己的平安,居然一拳之下,就這麼被打死了,論噸重的屍體就這樣倒在了王宮的大門前。從這件事情上,我們至少可見看出兩點,第一、提婆達多的功夫很厲害,天生神力;第二、這個人的心胸個性是非常狹隘、非常殘暴的,這種人很可怕!其實按照佛經的記載,在太子悉達多出家修行之前,提婆達多對太子並沒有表現出什麼很明顯的敵對情緒,並沒有,這從政治的角度來看是很好理解的。乃至到佛陀成道以後的很多年,提婆達多也沒有跟佛陀發生過什麼很直接的、大的矛盾,他甚至還半情不願地拜佛陀為師,在佛陀的教法中剃度出家了。提婆達多出家以後,前十二年,他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舉動,他和大眾同吃同住,在僧團里過著很有規律的出家生活。而且他持戒很精嚴,修行很精進,憑著天賦的聰慧,他對佛陀開示的所有法門,不但一聽就懂,而且還能牢牢記住,在這一點上他和阿難是一樣的。提婆達多還特別愛修禪定,他在禪定上下過很深的功夫,佛經上講他晝夜六時,一天二十四小時,除了佈道、聽法和化緣之外,一般都安住在禪定的修行境界中,這種努力是十分難得的。當年就連智慧第一的尊者舍利弗,也曾經很真心實意地稱讚過他,說他「聰明廣學,有大神力」。有一次,大眾集會,聽佛陀說法,法會結束後,有很多人當場證得阿羅漢道,提婆達多雖然精進修行十二年,卻沒有證得任何果位,他看著那些人,那些人以前在他的眼裡根本不如他,現在卻都超過了他,那當然心裡邊的這個滋味就不好受了,百般滋味在心裡邊翻騰。就在這一瞬間,他的心裡忽然產生了一種很強烈地想要證明自己的不服之心,這個我執我相一起,偏差就開始了,修行就開始往歪處走了。後來有一件事情更加刺激了他的這種心理,有一天,八大龍王之一的——佛經裡邊講的有八大龍王——八大龍王之一的阿耨達龍王邀請佛陀和僧團到龍宮去應供,龍王哦,這個是真的,不是在說神話。佛陀率領阿羅漢們就去了,但是提婆達多和那些沒有神通的出家人卻去不了,沒辦法去。這件事情對提婆達多的打擊是最大的,實在是太大了,他覺得非常羞恥,羞恥之極,他甚至覺得每個人都在嘲笑他。本來,一個人知道慚愧羞恥並不是一件什麼壞事,特別對修行者來說更是這樣,知道自己不行,沉下心來好好自我反省,或者請教師長同學,找出問題,然後繼續努力用功就OK了嘛,對不對?但是提婆達多偏不,他選擇了一個很錯誤的方向,很錯誤的方法,他跑去找到佛陀,強烈要求一定要學習神通,他很天真,他以為只要有神通就能讓大家心服口服了。這其實反映出了提婆達多的一個心理,這是大凡天資很好、很自大驕傲的人都有的一個共同心理,那就是一旦碰到挫折,碰到過不去的坎啊,他們就會開始懷疑自己,開始自卑了,所以他們才會很敏感地急於向別人證明自己。佛陀見提婆達多前來居然是想學習神通的,那佛陀是何等人物啊,佛陀立刻就知道他的知見已經走偏了,捨本逐末,非智者所為,所以佛陀沒有同意他的要求,反而勸他要多多修習「苦、空、無常、無我」的四念處。佛陀告訴他的其實是正理,但是這樣一來,提婆達多對佛陀就起了恨意了,他認為佛陀是在藏私。這時他壓抑了很久的,從前對佛陀的種種嫉恨心理就開始慢慢出來了,這就讓他的頭腦中隱隱約約地產生了某種很可怕的想法。提婆達多後來挨個找遍了所有已經修成阿羅漢的師兄師弟,他很誠懇地逐一拜訪他們,懇請他們教自己神通,但很令人失望的是,所有的阿羅漢、諸大阿羅漢無一例外地、毫不猶豫地都回絕了他。說起來應該算是佛門的劫數,佛門的一個劫數,就在提婆達多灰心喪氣,以為這輩子都學不到神通的時候,他無意中碰到個熟人,他不抱希望地隨口那麼一問,咦?卻問到了。這個大概就是古人說的「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這個撞到槍口上的熟人叫做十力迦葉,他是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還是前輩。提婆達多碰到他的時候,他剛剛雲遊回來,有很多事情他都不知道,而且他也沒有拿神通來觀察一下提婆達多的心理。他認為這是佛陀的堂弟,又是老修行,所以提婆達多才一開口,這個十力迦葉尊者二話沒說就同意了,他把壓箱底的絕活都毫無保留地教給了提婆達多。像這種,就是典型的好心辦壞事了,又叫做「君子可欺之以方」。等學會神通後,提婆達多就開始找靠山了,他選擇了誘惑王舍城的太子阿闍世。為什麼他不直接去找這個國王頻婆娑羅呢?這裡面的原因據我分析,大概有兩個,第一,國王頻婆娑羅親近佛陀很多年,他對佛陀的信心和感情都很深,對佛法的悟解也不錯,迷惑他的話,搞不好會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得不償失。第二,太子年輕識淺,雖然說太子看上去也很信佛,但他的這個信卻是迷信,他信的是佛陀的神通,信的是佛陀的這種能力,這個是他信的、崇拜的基礎。最初,阿闍世只不過是出於對父親、對父王的遵從,不得已才跑去聽佛陀講經說法,他雖然表面上很恭敬頂禮,但內心並不真正信服,這大概是少年人都有的性格通病。後來有一天,阿闍世騎著大象出去遊玩,遠遠地就望見佛陀站在遠方,站在很遠的高處,他還沒反應過來,他騎的那頭大象「撲通」一聲就跪到地上去了,還「哞哞」的叫著就向佛陀遙遙作禮。還有一次,阿闍世換了另外一頭大象出去,路上又碰到佛陀,結果那頭大象也是一樣的,「撲通」就跪下了,舉著鼻子向佛陀頂禮。這兩次經歷就讓阿闍世對佛陀產生了很強的信心,不過可惜的是,他對佛陀的這種「信」,與其說是信,倒不如說是一種對神通的盲目崇拜,他並沒有因此進一步深入學習佛法,轉迷信為正信,他後來之所以會被提婆達多的神通變化迷惑、誤導,主要原因就在這裡,這個根子就在這裡,他的這種心態是很有問題的。果然,後面的事實就證明,提婆達多隻不過是略施手段,就把阿闍世王玩弄於股掌之上了。隨著阿闍世對他的恭敬供養,提婆達多的心理也越來越驕橫,日漸驕橫,他內心深處潛藏的那些惡業種子,終於在某一天全面爆發了,他居然想要取佛陀而代之,在被佛陀呵斥拒絕後,他就起了大噁心了。所謂一步錯,步步錯,提婆達多知道阿闍世雖然相信自己,但這個國王頻婆娑羅信奉的卻是佛陀,他認為頻婆娑羅是一個危險人物,將來一定會對他不利,他想要打倒佛陀的話,那就必須要先打倒頻婆娑羅。這樣就出現了我們前面講的那一幕,阿闍世被他騙得溜溜的,被他騙得溜溜轉,好好一個孝子,最後竟然變成了一個人神共憤的逆子。而最不妙的是提婆達多的下場,他後來好幾次暗算佛陀失敗,死不悔改,最終自作自受,生墮地獄,就這樣結束了他作為反面教材的一生。像這些故事,跟本經的主旨關係已經不是太大,所以我們就簡單講講,略過不提了。以上這些,大概就是提婆達多教唆阿闍世造反篡位的前因和後果,下面,我們繼續往下看經文。(8)王后的N個問題2015-11-25龍象講堂-大虛法師王后的N個問題「國太夫人名韋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凈,以酥蜜和麥,用塗其身,諸瓔珞中,盛葡萄漿,密以上王。」這時阿闍世的母親,頻婆娑羅王的王后韋提希夫人,這個老人家、老太太,她知道丈夫被兒子給關了起來,沒有人送飯,也沒有人送水,她就很擔心,幾十年夫妻了嘛,那份敬愛親情可不是假的。所以她就想出了一個瞞天過海的辦法,她把自己的這個身體洗乾淨,然後用牛奶調和蜂蜜,然後再和小麥做的炒麵混合,做成一種糊狀的食物,塗在身上,外邊穿上衣服,不給人看見。她又將身上佩戴的瓔珞挖空,然後裝滿清水和葡萄汁。這樣子準備完畢後,韋提希夫人就去探望丈夫了。因為阿闍世王並沒有說過不準母親去看父親,所以看守的侍衛也就睜隻眼閉隻眼地放行了。不過這些大內侍衛他們也不是傻瓜,他們早就發覺了王后的異常,再聞到王后身上有種很奇怪的香味,什麼牛奶、酥蜜、炒麵的香味,哪裡還有不懷疑的道理?這些細節雖然經文里沒有講,但是我們想都可以想像得到。這些侍衛也沒辦法,他們又能怎樣?攔也攔不住,搜身也不可能,那是王后,所以他們乾脆就選擇了暫時性失明、裝傻,就這樣讓韋提希夫人過去了,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們也沒有向上邊馬上彙報。「爾時大王食麥飲漿,求水漱口,漱口畢已,合掌恭敬,向耆闍崛山,遙禮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連是吾親友,願興慈悲,授我八戒。」這個頻婆娑羅王吃喝完畢後,就用清水漱口,表示尊重,然後他雙手合什,恭恭敬敬地向著靈鷲山的方向跪了下去,遙禮佛陀,並且他祈求道,大目犍連是我平常時時親近的一個善友,我希望大目犍連能夠慈悲哀愍於我,傳授我八關齋戒。頻婆娑羅王這個時侯,他的政治經驗告訴他,這次他可能很難倖免了,所以他才希望平常比較親近的目犍連尊者能夠前來,幫助他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有這個意思在。目犍連尊者在佛陀的弟子中,大家可能也比較了解,他是被稱為神通第一的大阿羅漢,這裡頻婆娑羅王說他「是吾親友」,這個「親友」不是親戚的意思,不要搞錯,而是經常親近的「善友」的意思,所以說我們都是「親友」,大家都是善友。而這個「八戒」呢,是指八關齋戒,不是指天蓬元帥豬八戒,這個大家更不要搞錯了。所謂八關齋戒,可以說是一種讓在家人臨時受的出家戒,很多居士可能都受過。像你們一般居士,都為這個家事所累,有的人想出家可能已經晚了,不能出,不能出又想體驗一下出家人的生活,那怎麼辦呢?所以佛陀慈悲,特別給在家居士開設了這樣一個方便法門,八關齋戒是一個方便法門,給大家臨時受個一天一夜的八關齋戒,那麼在持戒的那段時間內,這個在家人過的基本上就是出家人的生活。這個受持八關齋戒的功德很大,但是具體內容我們就不多講了,因為這個無關本經的宏旨,跟本經的主題關係不是特別大,所以你們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查一下相關資料。「時目犍連如鷹隼飛,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樓那,為王說法。如是時間,經三七日,王食麥蜜,得聞法故,顏色和悅。」頻婆娑羅王這邊才一祈禱,那邊佛陀和目犍連就知道了。目犍連尊者立刻就施展神通,疾如鷹隼,彈指之間就來到了這個頻婆娑羅王的牢房。而且他每天都要來上這麼一回,就像固定的航班,每天從靈鷲山出發,飛到頻婆娑羅那兒,直到傳授完八戒他才離開。這裡面有一個問題,不知道你們想到了沒有,為什麼這些有大神通的阿羅漢不直接施展他們的能力,把這個頻婆娑羅王給救出去就算了呢?相信他們要是出手的話,天上天下應該沒有人能攔得住他們!對吧?但是,這是一般人的想法,這些透視因果的聖賢實際上是不會做這種事的,不會輕易做這種事,他們不會用他們的超能力來強行干擾人世間業力因緣的流轉,這裡面是有很深道理的,主要原因大概有二:第一,神通不敵業力,就算他們想干擾,實際上也干擾不了。強行插手的話,之前我們說過了,強行插手的話,搞不好會把這個事情變得更糟糕!就像當年釋迦族被滅族,佛陀的那個家族,整個釋迦王族,包括整個國家的很多老百姓都被滅族。那個時候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他也想要救他們,於是就用自己的這個缽裝了五百人,結果這五百人最後全部都化成了血水,到了還是死了,死得更慘!所以因果不能亂干擾,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我們人世間之所以會有這樣那樣的因果報應,其實說白了,說到底,這完全是我們眾生自己的選擇!是我們選擇了造業,選擇了受苦,那麼,根據「生命自由意志原則」——還記得嗎?我們講《維摩詰經》的時候講過的,根據這個「生命自由意志原則」,眾生有做夢的權力、有做夢的自由和做夢的能力,除非他們選擇改變,除非我們選擇改變,除非當事人選擇解脫,否則佛菩薩絕對會尊重眾生的選擇,尊重我們的選擇,這就是慈悲!這就是「恆順眾生」!佛菩薩只會講經說法,給眾生把這個道理講清楚,講明白了,讓你自己、引導你自己做出選擇,要怎麼做是你的事,他們絕對不會控制你,強行改變你,這就叫做「恆順眾生」,這叫慈悲。因為佛菩薩很清楚,一切只是一場大夢而已,這個夢有什麼好改變的呢?說到底,再怎麼改變也還是夢,眾生真正需要的只是覺醒,從夢裡覺醒!而不是改變,再怎麼改變那也還是在夢裡,治標不治本,沒什麼大用。所以,佛陀很慈悲地,他老人家特別安排了阿羅漢中「說法第一」的富樓那尊者,去給這個頻婆娑羅王講解佛法,開小灶。佛陀知道受戒固然能給人帶來福德,帶來安慰,但是要想徹底解除心裡的煩惱和痛苦,還得靠說法,說法聽法才能明理,明理才能如法修持,修持才能解脫,這個道理實際上是很簡單、很清楚的。所以,雖然頻婆娑羅王並沒有什麼額外的請求,但是佛陀還是針對他做出了特別的安排。就這樣,這個受戒聞法的日子一共持續了二十一天,天天如此。頻婆娑羅王在這段時間裡,每天都能吃到王后冒險送來的東西,雖然量不大,但是維持生命是沒有問題的,而且他每天還能聽到兩大阿羅漢專門為他講解的佛法,這個福報太大了!可謂是不幸中的大幸!他自己也覺身心獲益匪淺,精神上很愉快,所以這個二十幾天的牢獄禁閉生活,不但沒有摧殘打擊到他,反而讓他臉上的氣色變得比以前更好了,「顏色和悅」。不過可惜的是,「好花不長開,好景不常在」,關鍵時刻,阿闍世王出現了,他的這個寶貝兒子出現了。「時阿闍世問守門者:父王今者,猶存在耶?時守門人白言:大王!國太夫人身塗麥蜜,瓔珞盛漿,持用上王;沙門目連及富樓那,從空而來,為王說法,不可禁制。時阿闍世聞此語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賊,與賊為伴。沙門惡人,幻惑咒術,令此惡王多日不死!即執利劍,欲害其母。」這一大段,阿闍世本來估摸著,他估計父親應該已經餓死了吧,一個人不吃飯不喝水,按常理七天就可以把他餓死,最長的餓個三七二十一天也就可以了。但是阿闍世沒有想到,父親不但活得好好的,而且看上去氣色比他還好,這就讓他有點難以接受了,所以他就惡狠狠地責問這個守門的侍衛:「我父親怎麼回事?怎麼到現在還活著呢?」因為侍衛知道阿闍世的手段毒辣,不敢隱瞞,所以他就如實稟報了,他說:「大王啊,我們也沒有辦法!太后天天都在身上暗藏食物和飲水,帶進密室,供老國王食用。而佛陀的弟子目犍連尊者和富樓那尊者,兩大阿羅漢,每天都從虛空中飛來,給老國王講解佛法。他們一個是太后,一個是具有神通力的阿羅漢,我們不敢阻止,也阻止不了啊。」阿闍世王聞言大怒,居然很失態地罵起了自己的母親:「我母是賊!」他怎麼會罵自己的母親是賊呢?那是因為他認為自己的父親是賊,是一個曾經想要摔死他的惡賊,這個我們昨天講了,現在母親不僅不站在他這邊幫他,還「與賊為伴」,那麼順理成章的這個母親當然也就是賊了,這是阿闍世的邏輯思維。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阿闍世對他的父親誤會有多大,唉,前面提婆達多真是害人不淺!而且很明顯,這個時候的阿闍世已經喪失了理智,他完全被氣糊塗了,他還順口把出家人也給罵了,「沙門惡人」,這個口業造得很大。這一邊,阿闍世是越想越生氣,越想越衝動,他居然拔出隨身佩帶的利劍,衝出去,想要找到母親,把母親給殺了——這個瘋子!這個時侯,只能用這個詞、用這兩個字來形容他,這個人一顛倒起來啊,那真是比什麼都可怕的!「時有一臣名曰月光,聰明多智,及與耆婆,為王作禮,白言:大王!臣聞毗陀論經說,劫初已來,有諸惡王,貪國位故,殺害其父一萬八千,未曾聞有無道害母。王今為此殺逆之事,污剎利種,臣不忍聞,是旃陀羅。我等不宜復住於此。時二大臣說此語竟,以手按劍,卻行而退。」幸好在這個時候,有兩個一直跟在阿闍世王身邊的大臣,站出來攔住了他。其中有一個大臣叫做月光,這個人是以聰明多智聞名天下的,他和阿闍世王的異母弟弟耆婆王子,兩人心意相通,不約而同地上前向阿闍世王行禮,就勸阻這個阿闍世王,他們說:「大王啊,我們做臣子的,自幼學習婆羅門聖典《毗陀論經》,上面說,自天地初分,有國家開始建立,王子因為貪戀王權而弒父篡位的,大約有一萬八千人。但是,從來沒有聽說過,有哪個暴君惡王會殺害自己的母親的。大王今天要是敢做這樣大逆不道的事,那就是玷污了高貴的剎利王種,墮落成了最低賤的旃陀羅賤民。」這個旃陀羅在古印度是最低賤的賤民,是古印度種姓制度中地位最底下的人,比奴隸都不如的,所以現在這兩個臣子就這樣說,他們還說:「我們不願和這樣殺害母親的賤民為伍,請大王允許我們告辭離去,我們不會和你再住在一起了!」說完這番話,這兩個大臣就很防備地,用手按著自己的寶劍,倒退著往外走去,這反映了他們的一種提防心理。「時阿闍世,驚怖惶懼,告耆婆言:汝不為我耶?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王聞此語,懺悔求救,即便舍劍,止不害母。敕語內官,閉置深宮,不令復出。」阿闍世王也是很機敏、很勢力的一個人,他一看到自己最厲害的兩個大臣作出這樣的舉動,頓時就驚慌失措起來,他為什麼怕呢?因為這兩個大臣深得民心,在摩揭陀國深得民心,這兩個人如果反對他的話,那麼滿朝文武和老百姓搞不好也會跟著反他,那他的這個國王就做不成了,所以阿闍世王一看情況不對,他就服軟了,向耆婆服軟了,他說:「你怎麼不幫我了呢?」耆婆是阿闍世王的小弟,也是佛經上講過的很有名的神醫,醫術高明,平常耆婆和阿闍世的關係最好,兩個人關係很好,那麼耆婆就回答說:「大王,你身為王者,做事千萬千萬要謹慎,你可不能殺害自己的母親啊!」阿闍世聽到這句話,冷靜下來,終於冷靜下來,心裡也開始有點後悔了,於是他就請求兩位大臣的寬恕,並且當場就把這個寶劍給丟掉了,表示自己已經沒有害母之心。但是他下令皇宮裡的內官,把太后安排到後院深宮裡去居住,派人嚴加看管,從即日起,不準踏出宮門一步。這就是所謂的「最是無情帝王家」了,為了權位,這個人情人性少得可憐。「時韋提希,被幽閉已,愁憂憔悴,遙向耆闍崛山為佛作禮,而作是言:如來世尊,在昔之時,恆遣阿難,來慰問我;我今愁憂,世尊威重,無由得見,願遣目連,尊者阿難,與我相見。作是語已,悲泣雨淚,遙向佛禮。」韋提希夫人被兒子軟禁深宮,沒有辦法再給丈夫偷送賴以維生的食物和飲水,那麼她自然就很憂愁、很擔心,憂愁擔心之下,這個人就變得很憔悴。於是,她朝靈鷲山的方向跪下,遙遙禮拜佛陀,並祈求道:「大慈大悲的如來世尊啊,以前您經常派遣阿難尊者來開導安慰我,現在我是這樣的痛苦憂愁,世尊,您的威德深重,人天共仰,我不敢妄求得見,只祈求您能讓目連尊者和阿難尊者來看看我,那我就滿足了。」這是韋提希夫人的祈禱。祈禱完畢,韋提希夫人壓抑不住心中的悲傷,淚如雨下,她就深深地向著靈鷲山的方向禮拜了下去。「未舉頭頃,爾時世尊,在耆闍崛山,知韋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犍連,及以阿難,從空而來。」韋提希夫人禮拜佛陀,她這個頭還沒有抬起來呢,佛陀在靈鷲山就已經知道了。佛陀有他心通,九法界一切眾生其實都活在佛陀的心裡,活在如來藏的心裡,所以眾生的心念,如來悉知悉見。我們現在想什麼,佛陀也完全知道,我們念佛,佛陀也知道。因此這裡韋提希夫人才一動念,佛陀立刻就曉得了,他立刻就做出了安排,帶著目犍連尊者和阿難從空中就過來了。大家注意這句「從空而來」,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佛陀施展神通,從虛空中飛過來,可以理解成這個意思。但是它還有另外一個意思,那就是暗指諸佛菩薩、諸大阿羅漢都是從空性中化現出來的,因為真空,所以妙有,隨緣顯現,無所障礙。我們眾生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也是「從空而來」的,真的哦,從空性中化現出來的,這點大家要了解。「佛從耆闍崛山沒,於王宮出。時韋提希禮已,舉頭見世尊釋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寶蓮華,目連侍左,阿難侍右,釋梵護世諸天,在虛空中,普雨天華,持用供養。」佛陀的神通很了不起,老人家從靈鷲山以他心通了知了韋提希的心念,到以神足通出現在這個軟禁韋提希夫人的深宮中,也就是低頭抬頭的那麼一點時間,一彈指。按照經典的說法,佛陀的肉身在靈鷲山忽然隱沒的同時,他就已經達到韋提希的王宮了,顯隱同時,這裡面是有很深道理的。這個時候韋提希一抬頭,就看見了我們的釋迦牟尼佛,身放紫金光明,坐在百寶蓮華上,左邊是目連尊者,右邊是阿難尊者,此外還有帝釋天、大梵天王,以及四大天王帶著各自的眷屬護衛在四周,他們在虛空中飛舞著灑下各種美麗的天華,作為對佛陀的供養。說實話,這個驚喜對韋提希夫人來說,實在是太大太大了!「時韋提希見佛世尊,自絕瓔珞,舉身投地,號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惡子?世尊!復有何等因緣,與提婆達多,共為眷屬?唯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此濁惡世,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願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今向世尊,五體投地,求哀懺悔,唯願佛日,教我觀於清凈業處。」佛陀如果不親自來的話,韋提希夫人可能還沒那麼悲痛,她看見世尊居然出乎意料地不請自來,那個驚喜和感動就太大了!佛陀的慈悲,讓韋提希夫人情不自禁地,一把就扯斷了自己身上佩戴的所有珠寶瓔珞,不要這些東西,表示她出離的決心,然後「噗通」一聲撲倒在地,奮不顧身地向佛陀行這個五體投地的大禮,不是一般的頂禮,而是五體投地的大禮。她忍不住放聲大哭,就像在外面受了很大委屈的孩子,回到家裡一見到父親就哭訴開了,她接連問了佛陀好幾個問題,她說:世尊啊,我上輩子到底造了什麼孽,才生下了這麼一個不孝逆子?世尊啊,您又是為了什麼因緣,才和提婆達多這樣的惡人成為眷屬的呢?——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昨天我們說過了,今天就不重複了——然後韋提希夫人說,希望世尊,您能為我廣說諸佛凈土,給我介紹一個永遠沒有憂愁、沒有煩惱的地方,我當決志往生,遠離這個痛苦不堪的五濁惡世。這個閻浮提世界,好人少,惡人多,到處都是三惡道的眾生,到處都是狠毒邪惡之輩,就連我自己親生的兒子,也是這樣的人(這個的確很痛苦)。我來世再也不願意見到這些惡人,再也不願意聽到這些惡聲。所以她就祈求世尊,我現在向您至誠懇切地求哀懺悔,五體投地求哀懺悔,懺悔我過往的所有罪業!只希望像太陽一樣慈悲普照的您,能以無上智慧,無上佛力,教導我正確觀照清凈業處的方法。換句話說,韋提希夫人最後一句話的意思是,我該如何做,才能往生到那些清凈無染的、由凈業所成的世界呢?這個問題也是我們所有眾生的問題,所有想要離苦得樂,想要自在解脫的眾生,我們共同的問題就是這個!注意聽哦,當然不想解脫的人就不用注意聽了,你可以睡覺,躺在後邊可以打呼嚕,(眾笑)沒關係,只要呼嚕不要太響就行了。

推薦閱讀:

99%的中國人不知道的歷史真相
婆媳為啥撕破臉,三點告訴你真相
揭破東林黨的醜化:萬曆和天啟朝施政真相如何?
刁大明:還原一場更為接近事實的選舉真相
從前五集淺評TVB劇集《真相》

TAG:真相 | 佛經 | 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