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毛尖
【綜述】 信陽毛尖茶是我國傳統名茶之一,也是河南省著名的土特產之一。因其條索細秀、圓直有峰尖、白滿披而得名「毛尖」,又因產地在信陽故名「信陽毛尖」。素來以「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色綠」的獨特風格而飲譽中外,早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獎,1959年被譽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1982、1986、1990年連續三次被商業部評為全國名茶,1985年榮獲國家質量獎銀質獎,1990年信陽毛尖又榮獲國家質量獎金質獎, 1999年在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上榮獲金獎。 信陽毛尖品質優異,炒制工藝獨特。全國茶學專業大、中專統編教材《制茶學》等及眾多的茶學專著如《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茶業卷》、《中國茶經》、《中國茶學辭典》、《中國名優茶選集》、《茶業大全》、《中國名茶志》、《中國茶葉大辭典》等均收錄入冊。 信陽毛尖外形細、圓、光、直、峰苗挺秀,色澤翠綠光潤、白毫顯露;內質湯色嫩綠明亮,香氣鮮濃持久、有熟板栗香,滋味鮮濃、爽口、回甘生津,葉底嫩綠明亮、勻整。【歷史】 信陽茶區是我國的一個古老茶區,產茶歷史悠久,一般認為起於東周時期,距今已有20000多年了。唐朝信陽已盛產茶葉,公元760—780年間,我國茶學家陸羽撰寫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把信陽劃為當時八大茶區之一的淮南茶區:「淮南以光州(今潢川,光山一帶)上,……」。唐《地理志》載:義陽郡(今信陽市平橋區、浉河區)土貢品有茶。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曾有「淮南茶,信陽第一」的讚譽。 據考證,信陽毛尖獨特風格的形成是在20世紀初。清代光緒末年(公元1905-1909)季邑蔡竹賢提倡開山種茶,先後成立元貞(震雷山)、廣益、裕申、宏濟(車雲)、博厚、森林、龍潭、廣生等八大茶社,發展茶園近30ha,逐漸改進完善了信陽毛尖的炒制工藝,產區也不斷擴大。【現狀】 據統計,目前全市茶園總面積60萬畝,開採投產48萬畝,茶葉總產量1400多萬公斤,總產值6億元,社會總收入(包括加工、包裝、貯藏、銷售經營增值)10億元以上,年創農業效益2.5億元,創附加效益1.2億元。全市8個縣區、128個鄉鎮、1235個村生產茶葉,萬畝茶鄉12個,集中連片千畝以上茶園15處,國有茶場10個,鄉村專業茶場及個體茶場1200多個,中小型出口茶葉加工廠12座,茶葉龍頭企業10個,茶葉專業自由貿易市場100餘處,在全國各大中城市建立銷售網點3000餘處,專業經銷人員1.8萬人。全市種茶農戶18萬戶,從業人口約70萬人。茶葉已成為信陽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優勢產業、特色產業。【存儲】 乾燥、密封、低溫、無異味。【產地】 歷史上信陽毛尖主產現在的信陽市浉河區、平橋區和羅山區,「五雲(車雲山、集雲山、連雲山、天雲山、雲霧山)、兩潭(黑龍潭、白龍潭)、一寨(何家寨)、一山(震雷山)、一寺(靈山寺)」逐步成為信陽毛尖的著名產地。1984年後,各產茶縣推廣信陽毛尖炒制技術,生產的茶葉稱「河南毛尖」。1994年1月,原信陽地區行署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充分發揮信陽茶葉生產的資源優勢,經專家論證,決定將信陽地區(現信陽市)按信陽毛尖工藝、品質要求生產的茶葉統稱為信陽毛尖。信陽毛尖的產區擴大到信陽市8個縣、區,成為我國第一大名茶生產基地。 2003年,信陽市人民政府將信陽毛尖茶的產地界定如下:北到淮河;南到大別山北坡的潭家河、李家寨、蘇河、卡房、箭廠河、田鋪、周河、長竹園、伏山、蘇仙石、陳琳子等鄉鎮沿線;西到桐柏山與大別山連接處的王崗、高梁店、吳家店、遊河、董家河、師河港等鄉鎮沿線;東到固始縣泉河流域的陳集、泉河鋪、張廣廟、黎集等鄉鎮。具體包括:浉河區、平橋區、羅山縣、光山縣、新縣、商城縣、固始縣、潢川縣管轄的128個產茶鄉鎮。北緯31°23′—32°24′,東經113°45′—115°55′。【綜述】 信陽毛尖茶是我國傳統名茶之一,也是河南省著名的土特產之一。因其條索細秀、圓直有峰尖、白滿披而得名「毛尖」,又因產地在信陽故名「信陽毛尖」。素來以「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色綠」的獨特風格而飲譽中外,早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獎,1959年被譽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1982、1986、1990年連續三次被商業部評為全國名茶,1985年榮獲國家質量獎銀質獎,1990年信陽毛尖又榮獲國家質量獎金質獎, 1999年在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上榮獲金獎。 信陽毛尖品質優異,炒制工藝獨特。全國茶學專業大、中專統編教材《制茶學》等及眾多的茶學專著如《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茶業卷》、《中國茶經》、《中國茶學辭典》、《中國名優茶選集》、《茶業大全》、《中國名茶志》、《中國茶葉大辭典》等均收錄入冊。 信陽毛尖外形細、圓、光、直、峰苗挺秀,色澤翠綠光潤、白毫顯露;內質湯色嫩綠明亮,香氣鮮濃持久、有熟板栗香,滋味鮮濃、爽口、回甘生津,葉底嫩綠明亮、勻整。【歷史】 信陽茶區是我國的一個古老茶區,產茶歷史悠久,一般認為起於東周時期,距今已有20000多年了。唐朝信陽已盛產茶葉,公元760—780年間,我國茶學家陸羽撰寫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把信陽劃為當時八大茶區之一的淮南茶區:「淮南以光州(今潢川,光山一帶)上,……」。唐《地理志》載:義陽郡(今信陽市平橋區、浉河區)土貢品有茶。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曾有「淮南茶,信陽第一」的讚譽。 據考證,信陽毛尖獨特風格的形成是在20世紀初。清代光緒末年(公元1905-1909)季邑蔡竹賢提倡開山種茶,先後成立元貞(震雷山)、廣益、裕申、宏濟(車雲)、博厚、森林、龍潭、廣生等八大茶社,發展茶園近30ha,逐漸改進完善了信陽毛尖的炒制工藝,產區也不斷擴大。【現狀】 據統計,目前全市茶園總面積60萬畝,開採投產48萬畝,茶葉總產量1400多萬公斤,總產值6億元,社會總收入(包括加工、包裝、貯藏、銷售經營增值)10億元以上,年創農業效益2.5億元,創附加效益1.2億元。全市8個縣區、128個鄉鎮、1235個村生產茶葉,萬畝茶鄉12個,集中連片千畝以上茶園15處,國有茶場10個,鄉村專業茶場及個體茶場1200多個,中小型出口茶葉加工廠12座,茶葉龍頭企業10個,茶葉專業自由貿易市場100餘處,在全國各大中城市建立銷售網點3000餘處,專業經銷人員1.8萬人。全市種茶農戶18萬戶,從業人口約70萬人。茶葉已成為信陽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優勢產業、特色產業。【存儲】 乾燥、密封、低溫、無異味。【產地】 歷史上信陽毛尖主產現在的信陽市浉河區、平橋區和羅山區,「五雲(車雲山、集雲山、連雲山、天雲山、雲霧山)、兩潭(黑龍潭、白龍潭)、一寨(何家寨)、一山(震雷山)、一寺(靈山寺)」逐步成為信陽毛尖的著名產地。1984年後,各產茶縣推廣信陽毛尖炒制技術,生產的茶葉稱「河南毛尖」。1994年1月,原信陽地區行署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充分發揮信陽茶葉生產的資源優勢,經專家論證,決定將信陽地區(現信陽市)按信陽毛尖工藝、品質要求生產的茶葉統稱為信陽毛尖。信陽毛尖的產區擴大到信陽市8個縣、區,成為我國第一大名茶生產基地。 2003年,信陽市人民政府將信陽毛尖茶的產地界定如下:北到淮河;南到大別山北坡的潭家河、李家寨、蘇河、卡房、箭廠河、田鋪、周河、長竹園、伏山、蘇仙石、陳琳子等鄉鎮沿線;西到桐柏山與大別山連接處的王崗、高梁店、吳家店、遊河、董家河、師河港等鄉鎮沿線;東到固始縣泉河流域的陳集、泉河鋪、張廣廟、黎集等鄉鎮。具體包括:浉河區、平橋區、羅山縣、光山縣、新縣、商城縣、固始縣、潢川縣管轄的128個產茶鄉鎮。北緯31°23′—32°24′,東經113°45′—115°55′。
【等級】 信陽毛尖茶以其鮮葉采期和工藝質量分為以下級別:a) 春茶類:分為特優、特級、一級、二級、三級。b) 夏秋茶類:分為一級、二級、三級。鮮葉品質特徵級別 芽 葉 組 成特優(春) 95% 以上一芽一葉初展特級(春) 85% 以上一芽一葉初展,其餘為一芽一葉一級(春) 80% 以上一芽一葉,其餘為一芽二葉初展二級(春) 75% 以上一芽二葉初展,其餘為一芽二葉和同等嫩度的對夾葉三級(春) 70% 以上一芽二葉,其餘為同等嫩度的單葉或對夾葉一級(夏秋) 80% 以上一芽一葉,其餘為一芽二葉初展二級(夏秋) 75% 以上一芽二葉初展,其餘為一芽二葉和同等嫩度的對夾葉三級(夏秋) 70% 以上一芽二葉,其餘為同等嫩度的單葉或對夾葉【採摘】 優質的鮮葉原料是炒制名茶的基礎。信陽毛尖對鮮葉要求細嫩、勻整,特級采1芽1葉初展,炒制1Kg信陽毛尖需10萬多個芽頭;一級1芽2葉初展;二、三級1芽2葉為主,兼采2葉嫩對夾葉。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發的珍品特優茶要求更為細嫩嚴格,只採芽頭。 鮮葉採回後應適當攤放,茶多酚發生輕微的氧化,可降低成茶的苦澀味;蛋白質水解,氨基酸含量增加;澱粉的水解,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散發部分青草氣的芳香物質,這些均有利於提高毛尖茶的香味。攤放不能太厚,一般為3cm;時間不能太長,一般以4-10h為宜,當含水量達70%左右時,即可炒制,當天鮮葉當天炒完。【製法】 ㈠手工製作方法: 1.篩分 將採摘的鮮葉按不同品種的鮮葉、晴天葉與雨水葉、上午采和下午採的鮮葉分別用網眼竹編篩子進行分級,剔出碎葉及其他異物,分別盛放。2.攤放 將篩分後的鮮葉,依次攤在室內通風、潔凈的竹編簸箕籃上,厚度宜(5~10)cm , 雨水葉或含水量高的鮮葉宜薄攤,晴天葉或中午、下午採用的鮮葉宜厚攤,每隔1 h左右輕翻一次,室內溫度在 25℃以下,防太陽光照射。攤放時間根據鮮葉級別控制在(2~6)h為宜,待青氣散失,葉質變軟,鮮葉失水量10% 左右時便可付制,當天的鮮葉應當天製作完畢。3.生鍋 採用炒茶專用鐵鍋,鍋口面直徑84cm(事先磨洗光滑無銹),生鍋呈35°左右傾斜,鍋台前方高40cm左右,便於操作,後壁高1m以上,與牆貼合。生鍋用干木柴作燃料,鍋溫宜(140~160)℃,每鍋投鮮葉量500g左右,以手掌心試探鍋溫,掌心距鍋心(3~5)cm,有燙手感即投鮮葉,用茶把(細軟竹枝紮成的圓帚)稍快反覆挑翻青葉,經(3~4)min,待青葉軟綿後,用茶把尖收攏青葉,在鍋中轉圈輕揉裹條(將殺青適度的茶葉,用茶把在鍋內順斜鍋自然旋轉),動作由輕、慢逐步加重、加快,不時抖動挑散,反覆進行。青葉進一步軟綿捲縮,初步形成泡松條索,嫩莖折不斷,然後用茶把儘快將茶葉全部掃入熟鍋。生鍋歷時(7~10)min,茶葉含水率約55% 左右。雨、露水鮮葉,火溫提高(10~15)℃,勤翻多抖,嫩葉水分較多,火溫稍高,動作宜輕。4.熟鍋 與生鍋規格一致,與生鍋並列排列,呈40°傾斜。在接納生鍋轉來的茶葉後緊接操作。鍋溫(80~100)℃,開始仍用茶把操作,並以把尖先把茶團打散,然後以把尖團揉茶葉,繼續「裹揉」,不時挑散,反覆進行,約(3~4)min後,茶條進一步緊縮,茶把稍放平,進行「趕條」。待茶條稍緊直,互不相粘時,即用手 「理條」(掌心向下,拇指與食指稍張開成「八」字形,其餘三指與食指併攏,稍向內彎曲,成抓東西的虎口狀。抓起鍋中部分茶葉稍握緊,以抓滿手心為宜。然後於鍋心10 cm高左右,手腕使勁,將手中部分茶葉從「虎口」甩出,撒開拋到茶鍋上沿,茶條則順斜鍋自然滾回鍋心),如此反覆進行,逐漸形成緊細、圓直、光潤的外形。全部過程的操作歷時約(7~10)min,含水量30% 左右時,立即清掃出鍋,攤在簸箕上。5.初烘 將熟鍋陸續出來的4~5鍋茶葉作為一烘,均勻攤開,厚度以2cm為宜,選用優質無煙木炭,燒著後用薄灰鋪蓋控制火溫,火溫宜(90~100)℃。根據火溫大小,每(5~8)min 輕輕翻動一次,經(20~25)min,待茶條定型,手抓茶條,稍感戳手,含水量為15% 左右,即可下炕。6.攤涼 初烘後的茶葉,置於室內及時攤涼在大簸箕內 4h 以上,厚度宜 30cm 左右,待復烘。7.復烘 將攤涼後的茶葉再均勻攤在茶烘上(厚度以(4~5)cm為宜),輕輕於茶炕上(火溫以(60~65)℃為宜),每烘攤葉量2.5kg 左右,每隔10min 左右輕翻拌一次。待茶條固定,用手揉茶葉即成粉末樣,方可下炕,復烘30min 左右,含水量控制在7% 。8.毛茶整理 復烘後的毛茶攤放在工作台上,將茶葉中的黃片、老枝梗及非茶類夾雜物剔出,然後進行分級。9.再復烘 將茶葉進一步乾燥,達到含水量 6% 以下。厚度宜(5~6)cm,溫度60℃ 左右,每烘攤茶2.5kg 左右,每隔10min左右手摸茶葉有熱感即翻烘一次。經30min左右,待茶香顯露,手捏成碎末即下烘。分級、分批攤放於大簸箕,適當攤涼後及時裝進潔凈專用的大茶桶密封,存放於乾燥、低溫、衛生的室內。2.機械加工方法:1.篩分 將採摘的鮮葉按不同的品種、不同等級、不同的採摘時間進行分類分等,剔除異物,分別攤放。2.攤放 將篩選後的鮮葉,依次攤在室內通風、潔凈的竹編簸箕籃上,厚度宜(5~10)cm , 雨水葉或含水量高的鮮葉宜薄攤,晴天葉或中午、下午採用的鮮葉宜厚攤,每隔1h左右輕翻一次,室內溫度在 25℃ 以下,防太陽光照射。攤放時間根據鮮葉級別控制在(2~6)h為宜,攤放待青氣散失,葉質變軟,鮮葉失水量10% 左右時便可付制,當天的鮮葉應當天製作完畢。3.殺青 機械殺青宜採用適制名優綠茶的滾筒殺青機,使用時,點燃爐火後即需開機啟動,使轉筒均勻受熱,待筒內有少量火星跳動即可。開動輸送帶送葉,根據溫度指示進行投葉,不同等級的鮮葉或含水量不同的鮮葉要求溫度不一,進葉口溫度宜控制在(120~130)℃,可通過殺青機輸送帶上的勻葉器來控制投葉量,從鮮葉投入至出葉約1.5~2min 。殺青葉含水量控制在60% 左右,殺青適度的標誌是葉色暗綠,手捏葉質柔軟,略有粘性,緊握成團,略有彈性,青氣消失,略帶茶香。4.揉捻 機械揉捻宜使用適制名優綠茶的揉捻機,殺青葉適當攤涼,宜冷揉。投葉量視原料的嫩度及機型而定。揉捻時間高檔茶控制在(10~15)min,中低檔茶控制在(20~25)min。根據葉質老嫩適當加壓,應達到揉捻葉表面粘有茶汁,用手握後有粘濕的感覺。5.解塊 機械解塊宜使用適制名優綠茶的茶葉解塊機,將揉捻成塊的葉團解散。6.理條 機械設備宜使用適制名優條形綠茶的理條機,理條時間不宜過長,溫度控制在(90~100)℃,投葉量不宜過多,以投葉量(0.5~0.75)kg、時間為5min 左右為宜。7.初烘 機械設備宜使用適制名優綠茶的網帶式或鏈板式連續烘乾機,根據茶葉品質,初烘溫度進風口宜控制在(120~130)℃,時間(10~15)min,含水量在(15~20)% 為宜。攤涼 將初烘後的茶葉,置於室內及時充分攤涼4h以上。8.復烘 復烘仍在烘乾機中進行,溫度以(90~100)℃為宜,含水量在6% 以下。
【功效】 信陽毛尖具有多種功能作用。信陽毛尖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生物鹼、茶多酚、糖尖、有機酸、芳香物質和維生物A、B1、B2、C、K、P、PP等以及水溶性礦物質。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腦、去膩消食、抑制動脈粥樣硬化以及防癌、防治壞血病和護御放射性元素等多種功能;常喝毛尖茶,能降低血壓。茶葉內含的咖啡鹼和兒茶素能促使人體血管壁鬆弛,並能增血管有效直徑,使血管壁保持一定彈性,消除脈管痙攣。毛尖茶中的一氨基丁酸對鬆弛血管壁的效應更顯著;臨床證實,大多數高血壓患者血壓增高受血管緊張素所控制,一旦抑制住血管緊張素活力,就能達到降壓作用;喝茶能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含量。茶葉中的兒茶素類物質,對人體總膽固醇、遊離膽固醇總類脂和甘油三酸脂含量均有明顯的降低作用。常飲茶的人血液中膽固醇含量比不飲茶的人要低三分之一左右。 能促進脂類物質轉化吸收。由於茶葉中具有嘌呤鹼、腺嘌呤等到生物鹼,這些生物鹼可與磷酸、戊糖等物質形成核甘酸,核甘酸類物中的ATP、GTP等化合物對脂類物質的代謝起著重要作用,尤其對含氮化合物具有極妙的分解、轉化作用,使其分解轉化成可溶性吸收物質,從而達到消脂作用。 具有凈化人體消化器官的作用。茶葉中的黃烷醇可使人體消化道鬆弛,凈化消化道器官中微生物及其它有害物質,同時還對胃、腎、肝臟履行特殊的凈化作用,不但有助於脂肪等物質的消化,而且還能預防消化器官疾病的發生。 具有顯著的抗癌物質的突變作用。由於茶葉中抗氧化組合提取物GAT有抑制黃曲霉素、苯並吡等致癌物質的突變作用,故有抑制腫瘤轉移的效應;茶葉中含有大量EGCG,它能有效地抑制人體中促瘤劑活性,可有效地防癌細胞的生成;茶葉提取物T—8750劑對胃腺癌細胞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亞硝胺及亞硝基化合物,是公認的主要致癌物質,而茶葉中所含的茶多酚是阻斷硝基化合物的主要活性物質。茶葉中茶多酚的含量越多,抗癌作用也就越強。【主要成份】 化學成分 含量1 化學成分 含量茶多酚 24.13 L-EGC 1.703氨基酸 4.15 D.L-GC 1.440咖啡鹼 4.44 L-EC 2.484可溶性糖 3.07 L-EGCG 5.766水浸出物 43.4 L-ECG 2.306灰分 4.99 兒茶素總量13.749葉綠素a 0.424 葉綠素總量 0.744葉綠素b 0.320 類胡蘿蔔素 0.0281【推薦飲法】 用水:純凈水器皿:玻璃杯,容量200~250毫升茶量:3~4克瀹法:下投一水:85~90度,1分鐘,留根1/3續水;二水:85度以上,1分鐘以上,留根1/3續水;三水:85度以上,1分鐘以上,留根續水。余水:85度以上,泡時隨感,留根隨意續水。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