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道教經典

道教經典

時間:2012-05-03 16:45:02來源:作者: 瀏覽次數:1183

元朝《茅山志》道山冊內列有數百種上清派經書,由於年代久遠,散佚眾多,現在,《正統道藏》和其他書籍中收錄有茅山上清派經書情況。茅山最早有記有志是宋仁宗嘉祐中(1060年)前後,句容縣知事陳倩修《句曲山總記》;元朝張天雨著《茅山記》。這兩種志書,因年代久遠,屢次戰亂,均皆亡佚。現存的有元代茅山上清派第45代宗師劉大彬撰《茅山志》,還有清朝笪重光重修本《茅山志》,其中元代《茅山志》收入《正統道藏》。

一、道經

(一)《三茅真君加封事典》

此書為宋理宗時張大淳編。此書編於丁卯(1267年),序由張大淳撰,編成此書,「以彰三君之靈異」、「朝聖之尊崇」。本書分上、下兩卷,上卷所錄告敕、表狀、祝文及所賜儀物名單;下卷禮醮科儀、謝表、進碑表。此書收入《正統道藏》洞真部譜錄類。(見文物出版社等出版《道藏》收入第3冊第88頁)

(二)《九天三茅司命仙燈儀》

本科儀用於供奉三茅真君。三茅真君「糾仙凡之功過,掌生死之權衡」。茅山宗信徒若按法選擇吉日,點照仙燈,虔誠啟奏三茅真君,焚香誦經,即可消災解厄,保命長生。本儀出自元末明初。此儀收入《正統道藏》洞真部威儀類。(《道藏》第3冊第406頁

(三)《三茅帝君寶懺》

《三茅帝君寶懺》又稱《茅山帝君寶懺》。簡稱《三茅寶懺》。該經元《茅山志》無記述,推測為元朝以後出現的道書,其與柳守元編撰的《三茅真君法懺》不同。其經卷首題曰「民國第一甲子(1924)孟夏月」,即知此經版本情況。卷首懺序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南林蔣大治作。《三茅寶懺》包括《三茅真君誦義》(八方神咒等)、《九天靈寶金華沖慧度人保命茅真君真經》、《三茅真君寶誥》、《三茅真君垂訓文》、《三茅真君聖號》等篇目。《三茅寶懺》卷末附有公元1877年張鶴峰後記,主要敘述他自幼在茅山元符宮隱仙樓出家,受業於師,他經常聽師傅說:「經懺中惟《三茅真經》、《三茅寶懺》,乃應化真君得道之源,道教中第一要宗也,須朝夕虔誦。」他還說原經懺早已失傳,因自幼熟讀《三茅真君寶懺》,憑藉記憶抄寫數卷,以續道脈。

《九 天靈寶金華沖慧度人保命茅君真經》簡稱《三茅經》。經中稱讚元始天尊的法力,悟道眾生要驅除貪、嗔、痴三毒,清靜心靈,純真自然,具備赤子之心,才能心與 道合,與物相通,經中警勸大地眾生,作善是福,行惡禍臨。「吾巡九天,監臨萬國,善紀青編,惡紀黑籍。」並勸天下信士,守虛養神,離諸紅塵,立志修真。

《祖師九天司命三茅真君滅罪寶懺》簡稱《三茅懺》。懺文卷首是三茅真君聖號以及句曲山真君、仙官、帝君、道君、真人、神祇等尊神名號。稱句曲山「脈通地肺之天,實上聖之玄居,乃真仙之福地」。次述謹按真科,焚香謝過,伏念求懺悔平生以來過失,奉誦真經,如對聖前,一心懺悔,祈願三茅真君,隨機赴感,罪滅福生。

《三茅真君垂訓文》講述太虛之中一氣流行,靈而有性,人物均稟賦了道性。若常心息相依,神氣相合,即可與道合一。同時,在修道的過程中,要多立善功。反之,雖明理修真,卻有不順境遇阻礙修真。由此可見,立善功在修道中的重要性。

附:

《九天靈寶金華沖慧度人保命茅君真經》

爾 時茅君及諸仙曹,在玉清宮中寶珠之內,得受元始天尊妙旨。是時,山海藏雲,林木獻瑞,十方諸天,各駕獅象鳳鸞,浮空而下。三界四府,神將天兵,百千萬億, 各各仗劍持斧,圍繞法輪,幽明朗徹,超度洞玄,梵氣旋箕,靈風郁秀。演書丹篆,字各一丈二尺,字吐金光,焰含五色,照滿無極世界,光中無礙,一時十方諸 地,善惡男女,川澤丘陵,山河草木,飛潛躍走,蠢動含靈,有情無情,光中復現種種金蓮,蓮中道化太和真一之氣,度接群盲,所有眾生,十方煩惱冤障,一切果 報因由,皆令盪除,及諸酆亡魂,所受罪業,盡蒙釋放。承斯道光所及,三邪驅逐,八識消滅,淆淆純純,妙合無倫。杳杳冥冥,性歸虛湛。得此慧力,守魄煉精, 止念滌情。養無相體,入七寶鏡。有無相通,物我相同,其往無在,其來無從,妙化太極。天地賦形,二氣混合,無為之功,無為氣化,氣化精靈,精靈神固,神固 形存。陽升陰降,包含太空。陰陽互合,胎孕以生。赤子之心,抱元還真。返虛復靜,氣馭形神。形動神靜,與道相通。谷虛應聲,心虛應神,神虛應氣,氣虛應 精,虛極則明,明極則瑩。超乎精神,而無死生。道非有心,有心氣更。道非無心,無心邪侵。靜默厥中,神無喪傾。希夷忘形,歸我之宗。浮沉恍惚,渺漠如雲。 一陽變化,充溢氤氳。陰復生陽,陽復生陰,流戊就己,變化無窮。運籌斗柄,萬怪潛蹤。回光混合,萬神仰恭。精從內守,氣自外生。以氣馭精,可以長生。取二 候奧,合一元功。今之世人,任幻飄蓬,財色種種,恩愛重重。五賊外染,七情內攻。耽荒熾欲,貪戀昌榮。吾因凡念,遂列朝簪,忽然頓悟,棄職修心。窒慾以 靜,幸遇元君,授道降魔,煉丹保生,玉符護體,金章服榮,名留仙府,位充真君。十萬天兵,侍衛我身。慧光朗朗,沖透幽昏。玉清簡籙, 玉皇侍晨,社令九州,掌執雷霆,岳瀆功曹,盡屬樞衡。憐諸世苦,夕死朝生,五濁惡染,三塗罪征。不識輪迴,隨心造營。吾核善惡,法令嚴明。神有過愆,降秩 天廷。人有罪惡,削奪壽齡,減除衣祿,殃及子孫。若神有功,奏報加升。若人有功,紫府標名,鬼神密佑,所願咸成。人心合聖,正大光明。仁義溥博,忠君孝 親。損己利物,濟苦憐貧,福資三塗,恩及四生。積功累行,布德修心,必加紀錄,申奏超升,職居天府,拔出塵蒙。若人奸佞,忤君逆親,專行酷暴,不念困窮, 陰謀暗險,玩蔑天民,殺害物命,忍殄生靈,天符抄紀,奪祿誅魂,水火疾疫,災體殃身,重罰雷府,馘斬分靈,永墮地獄,難出苦淪。人心機巧,神目昭明,陰報 不錯,罪遺後昆。世人學道,必正天君。心不曖昧,道自來臻。吾巡九天,監臨萬國,善紀青編,惡注黑籍。神光朗照,遍滿覆載。人有私心,天無曲宥。欲修吾 道,先除障欲。以諂事神,神不降福。普勸人天,晨夕警惕。守虛養靜,天親有德,默受玄微,拔爾火宅。諦聽堅修,吾降咫尺,土地城隍,隨在護守。信受奉行, 恩及三宥。九天靈寶金華沖慧度人保命茅君真經。終。

(四)《三茅寶卷》

此書一名《三茅帝君寶卷》,一名《三茅帝君宣化度世寶卷》。分上、下兩卷,未署名,為清朝流傳於世的道書。民國時期,茅山九霄宮滕瑞芝在卷首序言說:「此卷字字樸實,苦心點化,乃有益世道之書。」此書原由上海宏大善書局印刷於民國12年(1923年)冬月。下卷收有茅山靈驗記與靈驗妙方190方,為中草藥方劑。該書以三茅真君修道故事為依據,勸人存心修善,孝敬父母,立功積德,修成正果,逍遙快樂。其書特點通俗易懂,容易被一般信眾接受。

(五)《度人經》

《度 人經》,全稱《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又稱《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經文卷首說,道言昔於始青天中碧落空歌大浮黎 土,受元始度人無量上品妙,元始天尊當說是經,周回十過,以召十方無量度人天尊。道言,即太上玉晨道君、靈寶天尊所說經法;始青天中,即東北之天;碧落空 歌,火之象;大浮黎土,土之象。經文主旨是說,元始天尊初降清微,示現寶珠呈瑞,內納諸天大神、上聖高尊、妙行真人,並以玉宸大道付授道君。元始天尊高居 九天,默運宇宙,有十種不可思議的功德,且倡導「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的道旨,強調仙道貴生、貴實、貴度。經中說世間「保真者少,迷惑者多」。讚頌《度人 經》上天所寶,秘於玄都紫微上宮,依玄科四萬劫一傳。若善男信女,齋戒奉真,依戒律告盟十天,然後才能誦閱寶經。從元始天尊說經的法語中,可知其無邊的智 慧。元朝陳致虛《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注》認為,此經有道用,有世法,「道用者,依之修行而登仙;世法者,精勤誦念而求福。」又說:「靈寶者,此 玉晨道君受元始玄一之氣化生,位尊靈寶之號。無量度人者,元始天尊自浩劫以來,化生諸天,生成萬有,世人由之而得度者,算喻莫及。」 《度人經》被後世修道之士奉為萬法之宗,群經之首,並列道教經書總集《道藏》卷首。經中還闡述宇宙的生成,並施教度人;舉陳消災、辟邪、鎮魔之方,以盡祈 禱濟度之用;論保形養神,長生成真之方。

(六)《高上玉皇本行集經》

本經簡稱《玉皇經》、《皇經》。全經分三卷五品,卷上為《清微天宮神通品》,宣示玉皇大帝分身化形,大顯神通,為十方演說清靜解脫之道,並述元始天尊在清微天宮法會演說玉皇修道證真經過。遠 古時期,一個光嚴妙樂國,國王凈德和王后寶月老年無子,誠心祈禱上天,後夢太上道君抱一嬰兒與王后,夢醒而有孕,於丙午年正月九日誕生。太子長大後繼承王 位,不久舍國到普明香嚴山中修道,功德圓滿,後經過三千劫始證金仙,又經過億劫,始證玉帝。稱「帝身即道身也,非常體也,是無量功德之身,是清靜自然之 身,是神明堅固不壞真空無上法身,威靈恢廓,名聲周遍,無幽不開,神奇堂堂,難可稱焉。」(卷上)卷中為太上光明圓滿大神咒品和玉皇功德品。大神咒是玉帝 授於天地始祖五老上帝,分東、南、西、北、中五篇,是元始之妙言,玉皇之真誥。上制天機,中檢五靈,下策地祇。本咒為本經的主要經文。卷下為天真護持品和報應品,闡述奉經者會得到十方帝君及其神將的感應和蔭佑,可得三十種玄妙功德,誹謗或不信者會受到種種惡報。

《道藏》還收有張良校正本《高上玉皇本行集經》3卷,內有釋義。《高上玉皇本行經髓》是該經的節本。《道藏輯要》箕集收有文昌帝君等注本4種。

(七)《玉皇宥罪賜福寶懺》

本 懺題「雷霆猛吏都督辛漢臣著」為宋代始尊奉的雷神。另外,懺中多次提及的「昊天玉皇大帝」,為宋徽宗賜封玉皇的尊號。此懺為弟子上奏三清三境天尊、昊天玉 皇大帝、聖父聖母、至聖至真等以求平生悔過懺罪,消災護福。寶懺內有懺文八章,各章格式相似,主要讚頌玉皇大帝功德,表達虔誠心愿,懇請諸帝諸聖,宥罪賜 福。

(八)《黃庭內景經》

 茅山上清派認為,《黃庭經》為茅山上清派第一代宗師魏華存元君傳授。《黃庭經》分《黃庭內景經》、《黃庭外景經》及《黃庭中景經》。簡稱《內景》、《外 景》、《中景》。在兩晉南北朝時期,《黃庭經》無內外篇之分,《內景》與《外景》就其思想內容來說,大體一致,只是《外景》較簡約。

《黃 庭經》重在存思黃庭,煉養丹田。關於黃庭,梁丘子說:「黃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人中地中;內指人,即腦中心中脾中,故曰黃 庭。」陳攖寧《黃庭經講義》說:「臍內空處,即黃庭也。」自古以來,道教煉養家十分重視《黃庭經》的玄理,很多修士把《黃庭經》作為學修並進的重要道書, 認為是必修的課程之一。

(九)《黃庭外景經》

該 經又稱《太上黃庭外景經》。李涵虛祖師說:老君常念玉文,嘗即內景刪繁就簡,作為七言,仍然取名黃庭,別名題外景,內外乃前後之稱,非指身中內外。以第一 章為例,太上以虛無為本,上下前後之間,其中有一虛無圈子,人能守此呼吸深入丹田,養他家玉池中先天至清之水,以灌我家靈根,靈根固則丹基立矣。其經《道 藏》收有數家注本,清朝李涵虛祖師以丹霞、青霞二元君秘本作注受到好評。

(十)《上清大洞真經》

該經為茅山上清派古傳之本,此經列上清諸經之首,是上清派最根本的經典,又稱《上清大洞真經本十九章經》、《太上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三天龍書》、《九天太真道經》。簡稱《大洞真經》、《大洞玉經》。傳東晉興寧三年(365年) 魏華存元君和上清派仙真降授茅山宗師楊羲。卷首有茅山上清二十三代宗師觀妙先生朱自英序,同時還有茅山上清三十八代宗師蔣宗瑛校勘。朱自英說:此經之作, 乃自玄微十方元始天王所運氣撰集。陳景元《上清大洞真經玉訣義序》中說:「南極紫元君降授清虛真人,清虛真人傳授南嶽魏夫人曰:子自不在山中隱身清齋,虛 中吐納者,則《大洞真經》不可妄讀也。」魏華存元君傳此經於楊羲宗師後,楊又傳許謐。因出楊羲之手書,故今人所說撰作者可能為楊羲。此經是東晉後期出現的 一部重要的道經,奉此寶經者逐漸形成了道教上清派。此經三十九章,又稱《三十九章經》。據稱上清三十九帝各著經一章,認為上天之神與體內之神是相溝通的, 精思修持,可以相互感應,以致天真下降,與體相契;此經主張存思誦經,咽津服氣,微祝書符,集諸法於一體,由此反映了上清派眾術合修的煉養法則和修道途 徑。此經收入《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2003年,華夏出版社出版《中華道藏》收入卷首。

(十一)《真誥》

《真 誥》系晉代扶乩降筆,由楊羲、許謐等書寫記錄,先由顧歡撰訂,後陶弘景重新搜集敘述,並略加註解而成書。《真誥·翼真檢》說:「真誥者,真人口授之誥也, 猶如佛經皆言佛說,而顧玄平(顧歡)謂為《真跡》,當言真人之手書跡也,亦可言真人之所行事迹也」(卷19頁)。陳國符《道藏源流考》認為,《真誥》卷1 至18,確為晉人撰述,卷19及20為弘景所述,此說有待進一步考證。《真誥》全書分為7篇:運題象第一,甄命授第二,協昌期第三,稽神樞第四,闡幽微第 五,握真輔第六,翼真檢第七。經中多述早期上清派天神真人仙妃來往天上人間,陰曹陽界,給道徒傳授明道修玄之理,或說理以論道,或贈詩答賦,或指明修鍊方 法,並詳述上清經傳授源流,是早期上清派各種方術的集大成者,對後世道教影響深遠。《真誥》的修真方術以存神守真一及胎息為主,即存天神與己神合而為一。 同時,兼服氣、服符、誦咒、辟穀、食葯、步罡、朝斗、守戒、行善及按摩等。由此,可知茅山上清派早期修鍊之道是諸術同修,這有別於其他道派。

(十二)《登真隱訣》

《登 真隱訣》陶弘景撰。據《華陽隱居傳》及《茅山志》卷9《道山冊》記述:《登真隱訣》24卷,今本只3卷,大部分已亡佚。劉師培《讀道藏記》說,《道藏》里 《上清明堂元真經訣》及《上清三真旨要玉訣》疑皆本書的缺卷,可備查。該道書卷首題《玄洲上卿蘇君傳訣》,卷中為眾真受訣,有雲林夫人、紫微夫人、南嶽夫 人等。卷下為誦《黃庭經》法及《入靜》、《章符》、《請官》三章。此書系楊羲、許謐所書,陶弘景就諸降筆,編撰而成。此書主旨倡導修真之士若要成仙,須得 道家秘訣,習其訣者,當循序而進。守真一之法,佩真符五年,與真一相見等,言人身頭有九宮,明堂為九宮之首宮,洞房為二宮,並為三一尊君棲息之所;眾真受 訣主要是存思、內視、服氣、服符、誦咒及日常養生起居叩齒、咽津、摩面、理髮等法;《入靜》、《章符》、《請官》3章,傳正一真人口訣,即天師道治病、制 鬼之要言,主張為人治病先須入靜,再上章請神君官將,驅邪消殃,解除百病。

(十三)《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

《真靈位業圖》以圖譜形式,按天界位次及地上品位,將上清諸神排列為七個階層,每一層都有一名主神排列於中位,其餘尊神分別排列於左位右位,總稱玉清三元宮。

 第一層中位:上合虛皇道君,應號元始天尊(原按:右玉清境,元始天尊為主,以下道君,皆得策命學道,號令群真,太微天帝來授事,並不與下界相關白,九宮以上上清,以下高真仙官,皆得朝宴焉。)以上諸神29位。

第二層以上清高聖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為主神的上清諸神10位。排列有魏華存、許穆、許翙等上清派宗師。

第三層以太極金闕帝君為主神的太極金闕諸神8位。排列有徐來勒、葛玄等靈寶派所尊的仙人。

 第四層以太清太上老君為主的太清境諸神17位。排列有以張道陵為代表的天師道所尊的天師。

 第五層以九宮尚書為主神的天宮仙宮6位。

 第六層以祐禁朗定錄真君中茅君為主神的地上仙真17位。

 第七層以酆都北陰大帝為主神的陰曹諸官88位。

 由此,經陶弘景排列上天至地上天神地祇次序後,顯然成為一個統屬明確的真靈譜系。同時,也從中反映了茅山上清派神靈崇拜體系的大致情況,但在三清尊神中,元始天尊居靈寶天尊、道德天尊之上。另《真靈位業圖》以圖譜形式,列舉上清派所奉神靈仙真名號,陶弘景排列了上天至地上天神地祇次序的真靈譜系,反映了道教信仰眾多神靈的大致情況。

(十四)《養性延命錄》

《養性延命錄》陶弘景編撰,收集了上自黃帝、神農以來,下及魏晉之際道家養生至理。全書分上、下卷,上卷為《教誡》、《食誡》、《雜誡祈禳》;下卷為《服氣療病》、《導引按摩》等,書中多言修身養性延年益壽之方。上 卷主要講養生之道,以《神農經》講「食葯」、《道德經》講「養神」、《莊子·養生篇》講「養生」等,指出:「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斃。」主張養身在動,養 心在靜,提倡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度」。以「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來喻養生的道理,指出清心寡欲,知足常樂,少生煩惱,保持良好心態,即能長生 久視。下卷主要講保健之道,闡述「服元氣於子後,時導引於閑室,攝養無虧,兼餌良藥,則百年耆壽,是常分也」。認為服氣調理精神,則疾病不生,導引能氣 順,保氣能得道,按摩能舒筋活血。通過一系列修鍊,達到強身健體、祛除百病、長壽延生的目的。

(十五)《周氏冥通記》

《四庫全書》本作《冥通記》,題梁周子良撰。明朝胡震亨、毛晉合訂本署陶弘景撰。本書四卷。卷1有陶弘景呈梁武帝關於此記的由來。文中體例與《真誥》相似,有人認為後人假託周子良撰。書中有周氏傳略:周氏即周子良,河南人,寓居丹陽。南齊明帝建武四年(497年)生,年12即為陶弘景弟子,受經籙符圖。19歲時忽通真靈,常在夢中或獨自與神真相見,並密受冥旨,其於梁武帝天監十五年(516年)去世,年僅20歲。此書主要記述其與神真交往接談之事,記載神真之告誡及授經籙等事,前3卷記24事,卷4記通靈諸事目錄。書中記述有保命府趙丞、茅君兄弟、中嶽仙人洪先生、女仙李飛華等數十人。收入《正統道藏》洞真部。文物出版社等出版《道藏》第5冊第518頁。

(十六)《太上升玄消災護命妙經頌》

唐司馬承禎撰,簡稱《消災護命妙經》。頌為五言四句,頌中直指心源,倡導「心源是元始」、「真性號神王」。強調真性即是天性,人人自有,不須外求,清靜六根,即可達到忘形恍惚,進入人我兩忘的境界——神鬼不能窺。收入《正統道藏》洞真部讚頌類。

(十七)《道德經》

《道德經》為道家和道教重要經典。道教尊稱《道德真經》。道德經》的作者是先秦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據《史記》記載,老子為春秋時期周守藏的史官。河上公《老子章句》將其分為81章,前37章為《道經》,後44章為《德經》。道教推崇河上公《老子章句》。

《道 德經》是道家和道教重要的典籍,尤其東漢道教創立後更是道教信士修持的法寶,幾千年來在中國傳統文化和道教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道德經》不僅是中國千 百年來的優秀文化遺產,而且也是世界性的文化遺產。《道德經》是道教教義和修持的行為準則,其經主旨是在論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和萬事萬物的根本,是一 切行為的準則。德是道所賦予的自然屬性,同時又是道的具體體現,強調尊道貴德,主張既要修道又要積德,即道德並行。祖天師張道陵開創的正一道和王重陽祖師 開創的全真道,均提倡信徒要讀誦 《道德經》。《正統道藏》收有數十種《道德經》注本。

(十八)《陰符經》

《陰符經》舊題黃帝撰。《道藏》洞真部本文類收有20種《陰符經》經注,其中題《黃帝陰符經三皇玉訣》最為精妙。其經為道教最重要的經書之一,是後世修道之士日常誦習的經書之一。《陰符經》全文300字, 分三篇或三章。上篇言神仙抱一之道,中篇言富國安民之法,下篇言強兵戰勝之術。三篇又分別簡稱演道章、演法章與演術章。道教認為,《陰符經》的宗旨是在論 說宇宙的生成和修鍊養生的法則。即如何使人掌握長生久視的奧秘。《黃帝陰符經集解》說:「陰者,性之宗;符者,命之本,此陰符之宗。內以修身,外治家國, 包羅天地,總御群方,古今得道仙真,皆因此義,以至於無為矣。」 曾為此經作注的修道之士有宋朝王道淵、任照一,元朝劉處玄真人等。今天,道教界仍然很重視《陰符經》,認為它是僅次於《道德經》的一部重要的道經。

(十九)《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簡稱《清靜經》。據道經記載是東華帝君所授。現傳《清靜經》注本有杜光庭、王道淵等多種注本。《雲笈七籤》卷17收 錄《清靜經》題曰《老君清靜心經》。注本中,推崇水精子增注的混然纂圖本。混然子即王階,一字道淵,善於教化世人歸真,為著名高道,其注《太上老君說常清 靜纂圖註解》,收入《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全真道興起後,修真之士極為重視《清靜經》,如金代侯善淵真人、元代李道純真人等均為真經作注,弘揚道法清 靜之旨。道教清修之士,以此寶經作為早晚必誦的功課之一,被收入《玄門日誦早晚功課經》里。所以,《清靜經》能十分廣泛地在道教界和社會上流傳和誦念。此 經旨意是在闡發大道運化和清靜之妙,認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若人效法天道,清靜身心,排除雜念,不生妄心,守靜內觀,自能與道相合。同時,經中 強調清靜為入道之門,堅持修真,在大道慈愛的感召下,「為化眾生,名為得道」。歸善向道,出離生死,即是該經的主旨。

(二十)《抱朴子》

葛 洪著。其書對戰國以來的神仙思想作了系統而全面的總結,是集諸方術之大成者,在中國道教史上曾產生過重大影響。《抱朴子》內篇講「神仙方葯,鬼怪變化,養 生延年,禳邪卻禍」;外篇講「人間得失,世事臧否」。他提出道的本體曰「玄」,視玄為自然之始祖,玄和道一樣,是天地萬物產生的最初根源。其書將早期道教 思想系統化,並與儒家思想相結合,認為修道要以忠孝仁信為本。同時,強調要廣修功德,大積善功。積善立功,慈心於物,成為求長生,證大道的必由之路。否 則,不能長生。書中神仙可學、長生可致的理論,至今對道門中人堅定道心,淡泊名利,具足正信,仍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其思想本是以神仙修鍊為內,儒術應世為外。該書繼承和發展了東漢以來的煉丹法術,對以後道教煉丹術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它對研究中國煉丹史以及古代化學提供了寶貴的史料。

(二十一)《關聖帝君桃園明聖經》

關 聖帝君,簡稱關帝,是道教崇奉的重要護法天神。《三國志》載:關羽,字雲長,東漢末人,儀錶威武,武藝超群,與劉備、張飛桃園義結三兄弟。關聖帝君是集忠 孝節義於一身的典型代表,從宋代起就受到歷朝帝王的尊崇,宋哲宗封為「顯靈王」,明至清都列入國家祀典。傳世道經還有《覺世經》等。關帝精忠大義,護國佑 民,既是武神,又是財神,司命祿,佑科舉,治病除災,驅邪辟惡,深得各界人士的信奉。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封為三界伏魔大帝忠義神威遠震天尊。該書收入1992年巴蜀書社出版《藏外道書》第4冊內。

(二十二)《關聖帝君覺世經》

《覺世經》全稱《關聖帝君覺世經》又稱《關聖帝君覺世寶訓》。此經在道教界和社會上流傳廣泛,其經與《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合稱《三聖經》。許多道教界信士均能背誦這三種經書。可見,此經在道教信士中極受重視。1992年,巴蜀書社出版的《藏外道書·戒律善書類》收集在第4冊,題《覺世經注證》。

《覺 世經》倡導人生在世間,頂天立地,首要盡忠盡孝,立德立功,堅固天生本有良心,仰天無愧,俯地無欺。如此,立於天地之間,生活在世上,才有生機。反之,昧 良心,行惡事,雖生猶死。即「身雖在世,是謂偷生。」強調「心即神,神即心。無愧心,無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不欺自心,即是不欺神。經中認為,人 的一舉一動,幽冥處都有神靈監察,不可在人看不到的暗室中欺詐,或作惡事。明處暗處,都要心存正念,力心善事。經中號召世人要「敬天地,禮神明,奉祖先, 孝雙親,重師尊,愛兄弟,信朋友,睦宗族,和鄉鄰,教子孫,時行方便,廣積陰功」。如此向善,必逢凶化吉,諸事吉祥,冥冥之中,上蒼護佑。天道好還,即天 道不負回心向善之人。

(二十三)《文昌帝君陰騭文》

文 昌帝君,道教神名。據《化書》記載:文昌帝君,初生於周武王時,姓張名善,為第一世,後累代降生,勸世歸善行化達十七世。《歷代神仙通鑒》稱其「上主三十 三天仙籍,中主人間壽夭禍福,下主十八地獄輪迴」。文昌帝君在道教神系中地位甚高,相傳為中國古代科舉士子的保護神。過去,各地建有許多文昌廟,奉祀文昌 帝君。清朝每年古歷二月初三日,逢文昌帝君誕辰,朝廷要派官員前往文昌廟祭祀。元仁宗正祐三年(1316),加封文昌帝君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

《文昌帝君陰騭文》簡稱《陰騭文》,又稱《丹桂籍》。《藏外道書》第12冊 內收集有《文昌帝君陰騭文注》、《陰騭文像注》、《丹桂籍注案》、《陰騭文圖證》。其文與《太上感應篇》、《覺世經》合稱《三聖經》。此外,在道教界還流 傳有《文昌帝君戒淫文》、《文昌帝君勸孝文》、《文昌帝君勸行保富逐貧文》、《文昌帝君舊窗聖訓》、《文昌帝君訓孝格》等。

(二十四)《三官經》

《三官經》全稱《太上三元賜福赦罪解厄消災延生保命妙經》,是道教全真、正一信士日常誦習的經書之一。三官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

經 中稱:救苦大仙在大羅天上,九氣紫微天宮,集會三元天、地、水官,三界四府,眾聖曹官,考較司,同諸仙眾,請說經法,救拔眾生,放大光明,照見天下萬國九 州之地,江河湖海之內,閻浮世界之中。受苦眾生,造惡非善,廣結冤讎。多行不足,財交不明。不敬天地、日、月、三光;呵風罵雨,欺神滅像;瞞天昧地,褻瀆 聖賢;不敬父母、伯叔六親;奸盜邪淫,不忠不孝;非禮非義,斷絕往來恩路;不敬五穀,穢污糟踐;不行正道,大斗小稱,明瞞暗騙,橫言曲語;白口咒詛,怨天 恨地;不恤己身,不修片善。天不容,地不載。致生惡毒,多起瘟蝗;多招訟非,輕重難逃;故作事因,得此過報。 

經中說:此等眾生,遭刑苦難,若有善男信女,皈依三元,齋戒三年圓滿,發心轉誦此經,三五十遍,千五百遍,踴躍懺悔,悔過愆尤。即有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於是,地官至七月十五日,即與獄囚地獄受苦眾生,除罪簿,滅惡根,削死名,上生籍。

經 中道君說:世界眾生,招瘟惹災,毒氣流行,眾生染著,皆是造惡非善,冤讎相併,致生惡疾,若誦此經,病即痊癒。天下眾生,若遇江河湖海,舟航商賈,風波洶 涌,驚惶憂懼。若誦此經,皈依天地水官水府眾聖,即使風恬浪靜,水途安妥,舟航穩載,繩纜堅牢,所謀順遂,諸聖擁護,萬神賜福。誦念此經時,酌水獻花,其 福自應。家有此經,宅舍光明,災難無侵。佩帶此經,萬神擁護,鬼祟永滅。心念不空,福力自然,神力扶持,隨心應口。此經共計一千六百七十五字,字字真詮, 句句消愆,行行滅罪,卷卷賜福。一切諸天上帝、三界十方眾聖,聞說此經,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功德無邊。《三官經》收入天津古籍出版社等出版的《道藏》第34冊。

(二十五)《北斗經》

《北斗經》全稱《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它和《三官經》同是道教全真、正一信士日常誦習的經書之一。其經稱永壽元年(155年)正月七日,太上老君化身下降於蜀,授與天師北斗本命經訣,人之性命皆憑道生,罪福善惡皆屬天司,謂北斗三官五帝九府四司薦福消災,司世人罪福善惡。可 以本命之日,修齋設醮,啟祝北斗、三官、五帝、九府、四司,薦福消災。奏章懇願,虔誠獻禮,種種香華,時新五果,隨世威儀,清凈壇宇,或於觀宇,或在家 庭,請行法事。功德深重,不可具陳。念此大聖北斗七元真君名號,當得罪業消除,災哀洗盪,福壽資命,善果臻身。凡有急難,可以焚香誦經,剋期安泰。

經 中老君說:北辰垂象,而眾星拱之,為造化之樞機,作人神之主宰。宣威三界,統御萬靈,判人間善惡之期,司陰府是非之日。有回死注生之功,有消災度厄之力。 上至帝王,下及庶人,尊卑雖則殊途,命分俱無差別。凡夫在世,迷謬者多,不知身屬北斗,命由天府。有災有患,不知解謝之門;祈福祈生,莫曉歸真之路。致使 魂神被系,禍患來纏,或重病不痊,若有此危厄,如何救解?急須投告北斗,醮謝真君及轉真經,認本命真君,方獲安泰,以至康榮。凡見北斗真形,頂禮恭敬。

北斗第一陽明貪狼太星君(子生人屬之);北斗第二陰精巨門元星君(丑亥生人屬之);北斗第三真人祿存真星君(寅戍生人屬之);北斗第四玄冥文曲紐星君(卯酉生人屬之);北斗第五丹元廉貞綱星君(辰申生人屬之);北斗第六北極武曲紀星君(巳未生人屬之);北斗第七天關破軍關星君(午生人屬之)。持經之人,常持誦七元真君所屬尊號,善功圓滿,亦降吉祥。

老 君還說:凡人性命五體,悉屬本命星官主掌。本命神將,本宿星官,常垂蔭佑,主持人命,使保天年。凡俗無知,終身不悟。本命真官,每歲六度降在人間,降日為 本命限期。有南陵使者三千人,北斗真君七千神將。本命真官降駕,眾真悉來擁護,可以消災懺罪,請福延生,隨力章醮,福德增崇。其有本命限期將至,自身不 知,不設齋醮,不修香火,此為輕生迷本,不貴人身。天司奪祿,減算除年,多致夭喪。迷誤之者,雖遇經訣,懷不信心,毀謗真文。如此之人,身謝之後,淪沒三 途,漂沉諸趣,永失人身,深可悲哀,自致斯苦。若本命之日,能修齋醮,善達天司,一時於本命限期,開轉真經,廣陳供養,使三生常為男子身,富貴聰明,人中 殊勝。其有生身果薄,雖在人中,貧窮下賤,縱知本命,無力修崇,能酌水獻花,冥心望北極,稽首禮拜,念本命真君名號者,亦不虛過,本命限期,皆得延生注 福,系系人身,災厄蠲除,獲福無量。

《正統道藏》中現存《北斗經》注本有五代和北宋等數種。《北斗經》今收入天津古籍出版社等出版的《道藏》第11冊。

(二十六)《太上感應篇》

《太上感應篇》簡稱《感應篇》。《正統道藏》收鄭清之贊《太上感應篇》30卷。《宋史·藝文志》著錄《感應篇》1卷。《藏外道書·戒律善書類》第12冊內收有《太上感應篇注》、《太上感應篇圖說》、《太上感應篇集注》、《太上感應篇引經箋注》、《太上感應篇纘義》及《太上感應篇直講》。《重刊道藏輯要尾集》收有《太上感應篇集注》。道教信士認為《感應篇》為太上老君所傳授。

《太 上感應篇集注》卷首說:「太上者,道門至尊之稱也。由此動彼謂之感,由彼答此謂之應,言善惡感動,天地必有報應也。」《太上感應篇直講》序說:《感應篇》 起初在《道藏》中,到了宋真宗皇帝,賜錢百萬,命工匠刊刻,以至後來大顯於世。當時文人學士及各界信眾都極力崇奉此篇聖經。「明朝世宗皇帝,亦作序頒行。 清朝順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世祖章皇帝欽諭刊刻《感應篇》頒賜群臣,並舉貢生監,皆得遍及,歷朝隆奉如此,豈獨人間寶貴哉,上蒼之尊重是篇也。」(見第375頁)。《感應篇》主旨是說:天地間有司過之神,三台北斗神、灶君神、人身三屍神等錄人善惡,分毫必奏;行善,天必賜福;作惡,天必降禍。依人所犯輕重,以奪其算紀。有功德於世者,在世延年;始終如一,大功蓋世者,天官賜福。經文注釋里說,百日為一算,十二年為一紀。

《感應篇》前半篇勸善,說大綱;後半篇戒惡,說細目。太極真人說:太上垂訓,感應之篇,日誦一遍,滅罪消愆。受持一月,福祿彌堅。行之一年,七祖升天。久行不怠,壽命延綿,天神恭敬,名列諸仙。《藏外道書》第12冊內有《太上感應直講》。

(二十七)《玄綱論》

《玄綱論》為唐朝著名道士吳筠撰。《玄綱論》全文33章, 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明道德章,認為道為「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倡導修真悟道之士,應內懷道德,以純樸為先,戒除奸巧是非之心。 同時強調天地人物、靈仙鬼神,皆以道德為生成之本。中篇辨法教,論述學道修真的原理及怎樣體察天道與證道的方法,尤其解釋了世俗人對修道的各種疑慮,號召 慧眼修士,悟道要勇猛進精,以「至靜為宗,精思為用」。下篇析疑滯,用一問一答形式,指出「自古至忠、至孝、至貞、至廉,有大功及物者,皆有所得,不同常 流」。明確有大功大德,超人之舉者,必得道果。收入《正統道藏》太玄部。

(二十八)《坐忘論》

 唐朝司馬承禎撰。《坐忘論》是一部修道明理、入室煉養的道書,其書卷首說:「人之所貴者,生也;生之所貴者,道也。人之有道,如魚之有水。」這就是說世間 第一件可貴的事,就是生存在世間,最可貴的是明道修真。人在道中,如魚在水中一樣。人離不開道,人以呼吸寄生,吐故納新,無時不在道中。本論「坐忘」之 旨:「離形去智,同於大通,是謂坐忘。夫坐忘者,何所不忘哉,內不覺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與道冥一,萬慮皆遣。」按修習次第,《坐忘論》分《信敬》、 《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得道》7章。

(二十九)《邱祖垂訓文》

《邱祖垂訓文》為茅山全真派道士學習的重要經典之一。邱祖,諱處機,道號長春真人,登州棲霞(今山東)人,金末元初著名高道,全真道「北七真之一」。19歲出家,立志修真,拜全真祖師王重陽為師,先後在陝西隴縣龍門洞及寶雞磻溪洞穴,苦修道成。應元太祖召請,行程萬里到西域大雪山。元太祖問如何治理天下,告以敬天愛民為本;問長生久視之道,告以清心寡欲為要。備受太祖禮榮,尊稱「神仙」。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詔贈「長春全德主教真人」,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又封為「長春全德化明應真君」。邱祖開創全真道龍門派,著有《大丹直指》2卷、《磻溪集》6卷等道書。《邱祖垂訓文》主要講三乘之法。道 教認為,修道因悟性根性等不一,所以,修道的方法及證道的結果不同。《邱祖垂訓文》說:夫上乘者,修真養性,苦志參玄,證虛無之妙道,悟金丹之大理,發天 地之正氣,出塵世之冤愆,廣施恩義,多行方便,只候三千功滿,八百行圓。然後,身超三界,位列天仙;中乘者,禮懺誦經,秉燭演教,誦太上之玄科,拜天尊之 寶號,志心忐忑於聖前,虔誠齋戒於廊廟,清靜身心,闡揚大道,一念純真,常行久操,亦以功滿德就,臨命終時,必有天神擁護,或送轉皇宮,或投生宰府,或作 相而位列三台,或為君而名登九五,那時萬民敬迓,四海歸服,人中殊勝,豈不尊乎;下乘者,建宮蓋觀,印經造像,修橋補路,施茶奉湯,戒殺放生,存慈悲心, 舍葯施財,絕慳貪之妄,或尊師敬友,接待往來,或愛老憫貧,周濟窮困,或秉燭誦經,或焚香禮聖,亦待功行庶完,數盡壽終,即有仙童接引,脫化陽世為人,生 於富貴之家,受用隨心所欲,一生享福無窮,那時豈不快哉。

二、志書

 (一)元朝《茅山志》

元朝《茅山志》,原為12篇15卷,收入《正統道藏》洞真部記傳類為33卷。題上清嗣宗師劉大彬編撰。劉號「玉虛子」,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為茅山上清派第四十五代宗師。自云:「大彬登壇一紀,始克修證,傳宗經籙。又五載,而成是書。」 泰定四年(1327年)玄教大宗師吳全節序:「是書前後凡二十年始成。」此 書非一時一人所造。錢大昕《元史·藝文志》著錄張天雨《茅山志》15卷。張氏為元末茅山著名道士,撰有《山世集》、《碧岩玄會錄》、《玄品錄》、《老氏經 集傳幽文》、《尋山志》等。至治二年(1322年)劉大彬主茅山崇壽觀,正是《茅山志》修撰之時。此書成於元泰定元年(1324年)。此前,已有若干茅山 志書,但甚簡略。北宋《崇文總目》著錄《茅山新小記》一卷:嘉祐(1056-1063年)中,陳倩知句容縣,曾校修《句曲山總記》;南宋紹興二十年 (1150年),南豐人曾恂和茅山山門都道正傅霄又重修《茅山記》4卷。所書「山水祠宇,粗錄名號而已;考古述事;則猶略焉。」《茅山志》即據舊志增修編纂而成,於元泰定天曆(1324-1329年)間刊行。元末板毀,明永樂元年(1403年)重刊。成化二年(1466年)板復毀,六年重刊。《四庫全書總目》地理類存目著錄之浙江孫仰曾家藏本,亦15卷,系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玉晨觀刊本。

《正統道藏》所收《茅山志》,系據元刊本。志前有趙世延、吳全節、劉大彬三序,略述撰志之緣起及概要。卷1至卷4《誥副墨》,錄歷代詔誥,並附表奏。卷5《三神紀》,記三茅真君(茅盈、茅固、茅衷)世系及事迹。卷6、7《括神區篇》,敘茅山地理形勝和自然景觀。卷8《稽古篇》,稽考仙真、道士之遺迹。卷9《道山冊》,著錄茅山道書目。卷10至12《上清品》,記述茅山仙真及祖師傳記。卷13、14《仙曹署》,記茅山神仙宮府。卷15、16《采真游》,記隱遁茅山之著名道士和隱士的事迹。 卷17、18《樓觀部》,記茅山宮觀、山房、庵院若干處。卷19《靈植檢》,記茅山神芝奇葯、名花異卉。卷20至27《錄金石》,集錄梁、唐、宋、元朝碑文,少數只列碑目。卷28至33《金薤編》,記錄歷代茅山詩詞及著作。

《茅山志》上清派經目有《上清大洞真經》、《真誥》、《坐忘論》、《三玄異同論》、《玄綱論》等200多 部著作,但很多已散佚。醫學專著有《本草集著》、《葯總訣》、《肘後備急方》、《太清玉石丹藥集要》、《太清諸草木方集要》、《本草音義》、《名醫別錄》 等等。科技方面的有《算數藝術雜事》、《煉化雜術》、《天儀說要》等。《茅山志》記載歷代著名碑刻五十多塊。有梁武帝時《三茅真君九錫碑》、梁文帝撰文並 書《陶先生朱陽館碑》、陶弘景手書《上清真人許長史舊館壇碑》、邵陵王蕭綸撰《梁解其中散大夫貞白先生陶隱居碑》、梁昭明太子撰《華陽隱居墓銘碑》、陶弘 景撰《曲林館銘》、《長沙館銘》。《茅山志》收錄有歷代帝王與茅山道士直接書信的文字。如梁武帝與陶弘景論書,唐玄宗和唐肅宗與李玄靜,宋徽宗與劉混康等 往來書信。

《茅 山志》收錄的《衛靈咒》和《三茅誥》兩首唐宋時期的道教科儀,在齋醮科儀中至今茅山道士仍在演奏。《茅山志》還詳盡地記載了歷代名人雅士葛洪、陶弘景、顧 況、韓愈、陸龜蒙、皮日休、王安石、范仲淹等明清等大量膾炙人口的詩篇;還記載了茅山久遠修道事迹和眾多的自然景觀,如上古人展上公在茅山伏龍溪修鍊的遺 址「白李溪」;楚威王遊憩處「楚王澗」;秦始皇登茅山北陲,埋白璧一雙的良常山;西漢茅君來茅山結廬修道的「下泊宮」;旅遊景點如喜客泉、華陽洞、仙人 洞、李真人丹井、葛洪丹井、洗心池、豢龍池、望母山等。

該志是研究茅山上清派及茅山道士與歷代帝王關係的第一手資料。其中反映了梁、唐、宋三代茅山宗的鼎盛及至元朝久盛不衰達一千年的歷史事實。此志特點是內容豐富,編排得當,故在道教名山諸志中佔有突出地位。

(二)清朝《茅山志》

清代著名書畫家笪重光於1669年重修《茅山志》13卷,近30萬字,題「郁岡真隱笪蟾光審編」。於1877年、1898年兩次重刻。

笪重光重修《茅山志》,花費了10年時間。他在自序中寫道「余之山棲十載而志是山也。」對於該志書的編修,「以本山志記為稿,益以邑志,旁搜於名記,廣輿記及道藏與諸家文集,乃敢僭成是書」。

關於清《茅山志》,著名學者陳國符說:「是志刪節劉志(元朝劉大彬《茅山志》)而紊其條貫,除稍增輯明清文獻外,無可取者。」 但此志必定記載了元末至清朝茅山道教有關歷史。

(三)民國《茅山志輯要》

1921年,江導岷訂輯《茅山志輯要》,由上海民益熒記印刷廠印製。首頁為郁岡笪重光序,貴溪徐子慎序;中為三茅真君紀系,宮觀泉洞記;末為選錄梁唐宋元明名人詩詞。該志為清笪重光《茅山志》的節錄本。


推薦閱讀:

國學經典名言和譯文
中華經典 | 從《論語》看孔子這個人
一句話經典語錄:我們聽過無數的道理,卻仍舊過不好這一生。
經典語錄:最傷人的話一般都出自最溫暖的嘴
歐美十大經典勵志電影,每一部都震撼你的靈魂,沒看過的趕緊收藏

TAG:經典 | 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