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觀:杜鵑聲里斜陽暮
|踏莎行|
作者/[宋]秦觀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注釋】
⑴踏莎行:詞牌名。 ⑵郴州:今屬湖南。 ⑶霧失樓台:暮靄沉沉,樓台消失在濃霧中。 ⑷月迷津渡:月色朦朧,渡口迷失不見。 ⑸桃源望斷無尋處:拚命尋找也看不見理想的桃花源。桃源:語出晉陶淵明《桃花源記》,指生活安樂、合乎理想的地方。無尋處:找不到。 ⑹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 ⑺杜鵑:鳥名,相傳其鳴叫聲像人言「不如歸去」,容易勾起人的思鄉之情。 ⑻驛寄梅花:陸凱在《贈范曄》:「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這裡作者是將自己比作范曄,表示收到了來自遠方的問候。 ⑼魚傳尺素:東漢蔡邕的《飲馬長城窟行》中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另外,古時舟車勞頓,信件很容易損壞,古人便將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將信匣刻成魚形,美觀而又方便攜帶。「魚傳尺素」成了傳遞書信的又一個代名詞。這裡也表示接到朋友問候的意思。 ⑽砌:堆積。無重數:數不盡。 ⑾郴江:源發黃岑山,北流經此……下流會來水及自豹水入湘江。」幸自:本自,本來是。 ⑿為誰流下瀟湘去:為什麼要流到瀟湘去呢?意思是連郴江都耐不住寂寞何況人呢?為誰:為什麼。瀟湘,瀟水和湘水,是湖南境內的兩條河流,合流後稱湘江,又稱瀟湘。
【譯文】
霧迷濛,樓台依稀難辨,月色朦朧,渡口也隱匿不見。望盡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無處覓尋。怎能忍受得了獨居在孤寂的客館,春寒料峭,斜陽西下,杜鵑聲聲哀鳴! 遠方的友人的音信,寄來了溫暖的關心和囑咐,卻平添了我深深的別恨離愁。郴江啊,你就繞著你的郴山流得了,為什麼偏偏要流到瀟湘去呢?
【賞析】
上片寫謫居中寂寞凄冷的環境。開頭三句,緣情寫景,劈面推開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銷魂的畫面:漫天迷霧隱去了樓台,月色朦朧中,渡口顯得迷茫難辨。詞人站在旅舍觀望應該已經很久了,他目尋當年陶淵明筆下的那塊世外桃源,已是無處可尋了。當然,這是作者意想中的景象,因為緊接著的兩句是「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詞人閉居孤館,只有想像中才能看得到「津渡」。
下片由敘實開始,寫遠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寄梅傳素,遠方的親友送來安慰的信息,按理應該欣喜為是,但身為貶謫之詞人,北歸無望,卻「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每一封裹寄著親友慰安的書信,觸動的總是詞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響的是對往昔生活的追憶和痛省今時困苦處境的一曲曲凄傷哀婉的歌。一切安慰均無濟於事。離恨猶如「恨」牆高砌,使人不勝負擔。如此深重難排的苦恨中,迸發出最後二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從表面上看,這兩句似乎是即景抒情,但實際上,那山山水水彷彿活了,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無情的山水似乎也能聽懂人語,詞人痴痴問詢郴江:你本來生活自己的故土,和郴山歡聚一起,究竟為了誰而竟自離鄉背井。
【作者】
秦觀(1049-1100)字太虛,又字少游,別號邗溝居士,世稱淮海先生。漢族,北宋高郵(今江蘇)人,一 生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託身世,感人至深。秦觀生前行蹤所至之處,多有遺迹。
推薦閱讀:
※杜鵑:Acup禁慾系才是高階美
※杜鵑花的鑒賞與養護管理,值得收藏
※你為什麼喜歡杜鵑?
TAG:杜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