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代詩歌的分類
3、古代詩歌的分類
中國詩歌源遠流長,優秀作品極為豐富。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歌詞。古人所說的「詩言志,歌詠言」,就是指詩和歌的作用。今人所說的詩歌,主要是偏義指稱詩而言,而所說的詩詞,則是指詩和歌詞。
古代詩歌如果按內容分,有抒情詩、敘事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等;按結構形式分,有格律詩、自由詩;按時間分有新詩和舊詩;從其它角度還可分為哲理詩、打油詩、諷刺詩等。
除可按內容劃分外,古代詩歌還可按句式分為:四言詩、五言詩、六言詩、七言詩、雜言詩等;按體裁分為:楚辭體、樂府體、歌行體、格律體等;按聲律要求標準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下面我們重點了解一下什麼是古體詩和近體詩:
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唐代以前,寫詩不講究平仄、對仗,用韻自由,句式句數不拘,每句則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後世使用古體詩、七言者較多),唐人因而將這類詩歌稱為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請注意,這裡是用唐人的觀點來看的),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為絕句和律詩兩類,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例如,起源於南北朝、成熟於唐初的律詩,每首四聯八句,每句字數必須相同,可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詩定格基礎上加以鋪排延續到十句以上,則稱排律,除首末兩聯外,上下句都需對仗,也有隔句相對的,稱為「扇面對」。再如,絕句僅為四句兩聯,又稱絕詩、截句、斷句,平仄、押韻、對偶都有一定要求。
春歸 (排律詩)
【唐】杜甫
苔徑臨江竹, 茅檐覆地花。
別來頻甲子, 倏忽又春華。
倚杖看孤石, 傾壺就淺沙。
遠鷗浮水靜, 輕燕受風斜。
世路雖多梗, 吾生亦有涯。
此身醒復醉, 乘興即為家。
以格律嚴整計,格律詩中除律詩、絕句外,尚包括詞和曲,但近體詩只稱律詩絕句而不含詞曲,故嚴格地說,廣義的格律詩不能全等於近體詩。
與廣義相對的格律體裁相對的詩歌體裁,則有楚辭體、樂府體、歌行體等。
楚辭體,是戰國時期楚國屈原所創的一種詩歌形式,其特點是運用楚地方言、聲韻,具有濃厚的楚地色彩。東漢劉向編輯的《楚辭》,全書十七篇,以屈原作品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離騷》為代表作,後人因此又稱「楚辭體」為「騷體」。我們可以通過屈原的《九歌 國殤》為例來感受一下楚辭的藝術風格:
九歌 國殤 (騷體詩)
【戰國 楚】屈原
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土爭先。
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墜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樂府體,是指漢魏到唐五代樂府機關搜集保存而傳下來的可配樂的歌辭。
歌行體,是樂府詩的一種變體。漢、魏以後的樂府詩,題名為「歌」、「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並無嚴格區別,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節、格律一般都比較自由,形式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以後遂有「歌行」一體。到了唐代,初唐詩人寫樂府詩,除沿用漢魏六朝樂府舊題外,已有少數詩人另立新題,雖辭為樂府,已不限於聲律,故稱新樂府。此類詩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發展。如杜甫的《悲陳陶》、《哀江頭》、《兵車行》、《麗人行》等,白居易的許多作品,其形式採用樂府歌行體,大多三言、七言錯雜運用。
長歌行 (漢樂府)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在這些分類中,對於我們初學者來說,最應該注意的就是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差異,我們在以後的篇章里還會進一步學習。對於其他的分類,大體上了解即可,不必過多的探究(當然,隨著學習過程的進展,以後還是可以適當的進行研究的)。
而且,無論是哪一分類,我們都要以揣摩、理解、體味詩中的意境為主,這樣才能得到學詩的真味,從而提高自己的古詩(詞)欣賞水平。
【作業與練習】
1、複習,進一步掌握關於古代詩歌分類的知識。
2、搜集以前學過的古詩詞,看看它們分別應該屬於哪一類,然後邊讀邊體味。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