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奈公有人格 英雄無命亦天心
梁啟超蔡鍔二人的關係,早期是師生,中期乃同僚,後期則為戰友。作為師生,他們相親相敬;作為同僚,他們共生共榮;作為戰友,他們同進同退。雖然兩人的政見從來沒有完全一致過,但深情厚意貫穿始終。同樣的「救中國」之信念,同樣的「興中國」之期許,把他們緊緊連在一起。
梁啟超是清末民初一度執改良派牛耳的人,這個被譽為「輿論界權威」和「領袖名流」的人,一生在海內外演講無算,到了晚年又做起教書匠,專門在北大授課,他的學生——無論是入室弟子,課堂學生還是講壇聽眾——可謂數不勝數。而他的第一愛徒,則非蔡鍔莫屬。
1916年底,蔡鍔的靈柩從日本運抵上海,梁啟超在公祭大會上致悼詞時泣不成聲。此後,梁啟超的書房「飲冰室」中一直懸掛著這位弟子的遺像。這份哀思與深情,旁人實難體會。蔡鍔去世後,為了緬懷他高尚的精神,照顧他年幼的子女,梁啟超還發起創立了松坡圖書館和蔡公遺孤教養協會。
30歲之前,梁啟超是個 「革命派」,但在1903年遊歷美洲之後。梁啟超在舊金山專門對當地華人做了一番調研,他認為華人有三短:「一無政治能力,二保守心太重,三無高尚之目的」。因此返抵日本後,梁氏將「革命排滿」束之高閣,轉而傾心君主立憲。
蔡鍔(1882-1916)一生從未加入同盟會,也始終不是國民黨黨員。在退出統一共和黨之後,他在《為軍人干涉政社事通電》中聲明,「軍人不黨」。他畢其一生所踐行的,是護國戰爭中他親手寫下的「四項主張」的第一條:「與全國國民戮力擁護共和國體,使帝制永不發生於中國。」
蔡鍔最大的功績,便是1915年12月的護國革命。12月22日晚,他和另外37人歃血為盟,其誓詞為:「擁護共和,吾輩之責。興師起義,誓滅國賊。成敗利鈍,與同休戚。萬苦千辛,捨命不渝。凡我同人,堅持定力。有渝此盟,神明必殛。」而在護國戰爭接近尾聲之時,蔡鍔多次表示將功成身退。1916年6月6日,袁世凱病逝,護國戰爭結束。蔡鍔被繼任的民國大總統黎元洪任命為四川督軍兼省長。但他很快辭職,飄然東瀛,在當年11月病逝於彼。
「丹心應結平權果;碧血長開革命花」 ——馮玉祥挽秋瑾聯
馮玉祥的一生,歷經了效忠清王朝、參加辛亥革命、加入國民黨、合作共產黨等在思想上和行動上的多次轉變。
1907年,因組織光復軍準備起義,秋瑾事泄被捕,就義於紹興軒亭口。此聯為馮玉祥紀念秋瑾而作。馮玉祥認為秋瑾赤膽忠心、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在反封建統治、反對男尊女卑的鬥爭中,開出自由之花,結出平等之果,將會激勵更多的人投身民主革命。
公誼不妨私,平日政見分馳,肝膽至今推摯友
一身能敵萬,可惜霸才無命,死生從古困英雄
——楊度挽黃興聯
近代史上的楊度,因做過宣統朝的學部副大臣而被稱為「帝制餘孽」;又因曾為袁世凱鋪陳帝制,被當作「籌安首領」遭民國政府通緝;而到了晚年又秘密加入共產黨,被周恩來稱為「楊度同志」,身世可謂複雜。但他歸根到底是個文人。
楊度與黃興是一對肝膽相照的好朋友。黃興主張推翻清廷,建立共和,這與楊度主張不符。辛亥革命後,黃興曾多次勸楊度加入國民黨,都為楊度婉謝。兩人儘管政見不同,但在人格上卻互相尊重,真誠相待。
三尺劍萬言書,美雨歐風志不磨,天地有正氣,豪傑自牢籠,數十年季子舌鋒,效庄生索筆
五丈原一坡土,卧龍躍馬今何在,冠蓋盪京華,斯人獨憔悴,灑幾點萇弘血淚,向屈子招魂
——孫中山挽宋教仁聯
1913年3月20日,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在上海滬寧火車站遭遇暗殺。
雖然宋教仁與孫中山有著不同的政見,但是,兩人還是惺惺相惜。宋教仁被暗殺之後,孫中山便發動二次革命討伐袁世凱,而他挽宋教仁的對聯,更可看出對國民黨失去一堪比「卧龍」人物的痛惜之情。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