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第十集)凈空法師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十集)  1996/10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5-011-0010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六面,最後一行,從最後一句看起:。

  【彌勒。若有勤修智斷行者。智出生者。智成就者。不作世業營眾務者。我說是人。住如來教。】

  佛在這一部經上一開端,為我們說出末法時期四眾弟子,不僅是在家,也包括出家,給我們說了十二種毛病。這十二種就是本經裡面所說的內容,這一些毛病的病根都發生在業障深重。什麼叫做業障?我們必須要搞清楚。每一位同修都希望著消業障,也不斷的尋求種種方式來消業障,結果業障有沒有消除,自己並不曉得。嚴格的講,什麼叫業障,恐怕都沒有搞清楚,那個業障有沒有消除,你怎麼會知道?

  業就是造作,造作的範圍非常廣泛。言語是造作,身體一舉一動也是造作,心裏面所有的念頭還是造作,所以「身語意」就把所有一切的造作統統都包括了,這叫三業。一切造作大別可以分為善業、惡業與凈業。善、惡業都是障!障什麼?障礙我們明心見性,障礙我們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叫做障!我們仔細去想一想,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不是天天在做業障?無始劫以來業障就很重了,在這一生當中,可以說一直活到今天,依舊是天天在造業。

  學佛了,佛教給我們離開一切善、惡業,修凈業。我們真的修凈業了嗎?千萬不要以為,我每天念幾部《無量壽經》,念幾遍《彌陀經》,念幾聲佛號,這就修凈業了。凈業是心清凈。你的心不清凈,念佛也是在造業,讀經還是在造業,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你造的是善業,還是惡業?非常難講。仔細展開經卷比照比照,自己就知道了,這是根本的原因,業障深重。

  業障從哪裡消起,多少人沒找出門道。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第一,不求他過;第二,不舉人罪,從這裡消起,真正學佛從這個地方學起。第一句的意思,不要找別人的過失,不要看別人過失。第二句不要說別人的過失,我們想想對不對?非常正確!這個業障消不掉,第一是口業,口裡面天天說人是非,第二是天天心裏面專看別人毛病,你修的什麼行?所以念佛、讀經都不是凈業。

  《無量壽經》教給我們修行三大綱領,把口業擺在第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跟這個經上講的沒有兩樣。我們真的想修行,真的想在這一生當中往生不退去作佛,你要從這個地方做起。要記住佛在這個經上的教訓,句句都非常重要。世尊把這兩句擺在最前端,說明這個最重要!還是看別人毛病,還是說別人是非,那就是世尊講的你的罪業太重了,業障太重了,改不過來,老毛病時時犯,這還得了!全經裡面,我們看到眾務過失佛說的最多。昨天一天講這一樁事情,今天這一段經文還是講這一樁事情,才知道這個事情要緊,不能不知道!

  請看經文,佛叫著彌勒菩薩,「若有勤修智斷行者,智出生者,智成就者」,這三句是說修行的成績,三種成就。

  第一種「智斷」。斷是斷煩惱!這是功夫淺的,總算他有成就了。諸位要曉得,智從哪裡來的?智是從清凈心來的。你的心不清凈,哪裡有智慧?心不清凈說有智慧,經上講這是世智辯聰,不是真智慧!因為你的智慧、辯才是從煩惱裡面生的,這個煩惱就是從你的分別、執著裡面生的。真正智慧是離妄想、分別、執著,那個生起來才是真智慧。

  真智慧能斷煩惱,「智斷行者」。在宗門裡面,這樣的功夫叫「觀照」,觀照的功夫得力了。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面,這個功夫叫功夫成片,我們念佛的功夫初得力了。但是在其他法門功夫達到這個階段,不能算成就,為什麼?出不了三界。他的功夫這個地方斷,不是真的斷,是伏斷,他不是滅斷。伏斷煩惱功夫淺,譬如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六道裡面的色界天、無色界天就是這個階段,他能把煩惱伏住,但是出不了三界。如果是念佛法門,有這樣的功夫就決定得生。這個凈宗叫「易行道」,容易就在此地。其他的法門,這種功夫不能出三界。念佛法門有這個功夫就可以往生了,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就決定得生。

  功夫更增一層,就是「智出生者」。這個智是般若智慧,出生了,智慧透出來了,這就是「照住」。前面是觀照,這是照住。凈宗裡面稱為事一心不亂,這是三昧現前,念佛法門裡就稱之為念佛三昧!

  「智成就者」這是「照見」,這是高段的功夫了,也是理一心不亂。

  「智出生」,見思煩惱斷了,那不是伏,是斷了。由此可知,照一般經上所講,他的地位就是阿羅漢。「智成就」地位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這是修學三種成就淺深不同,總算是有了功夫了。

  這種修行人必然是「不作世業營眾務者」,他們不會做。即使去做,那是示現,是利益眾生,不是自己喜歡去做。凡夫喜歡干這些事情,經營這一些世間的事業。所謂世間事業,這種事業不能了生死、出三界都叫做世間事業。

  「我說是人,住如來教」。「住如來教」,就是心安住在如來教誨之中,這是《普賢行願品》裡面所說的「如教修行」。佛怎樣教,我們就怎麼做。如教修行的菩薩,這是諸佛所護念的、諸佛所讚歎的。

  【若有菩薩。樂作世業營於眾務。為所不應。我說是人住於生死。是故菩薩不應親近。】

  「若有菩薩,樂作世業營於眾務」。樂是愛好,喜歡作世間的事業,經營許許多多的事務。眾是眾多,務是事務。他喜歡做這些,而這些都是如來所禁止的。

  「為所不應」,佛說這是不應該做的。為什麼不應該?前面長行講了二十種過失,佛接著又說了二十種偈頌,重頌這些事情不應當做,他還是喜歡去做。

  「我說是人,住於生死」。「住於生死」,依舊搞六道輪迴,他出不了三界。

  「是故菩薩不應親近」。這個菩薩是講初業菩薩,初發心的菩薩不應該去親近他、不應該去效法他。換句話說,不能跟他學。

  下面一段佛就說得更明白更清楚了,我們再要聽不懂,那就沒法子了。

  【彌勒。若有菩薩。多營眾務造七寶塔。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如是菩薩。不能令我而生歡喜。亦非供養恭敬於我。】

  「彌勒,若有菩薩,多營眾務」,這個都是初業菩薩,喜歡經營許許多多世俗的事務。

  哪些是世俗的事務?佛在這裡舉一個例子「造七寶塔」。你們仔細想想這個例子,造七寶塔,你說這是佛事還是世間事?

  造多少個七寶塔?「遍滿三千大千世界」,這個造得多!諺語常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能救人一個命,那個功德比造一座寶塔還要殊勝!這個地方造七寶塔是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他造這麼多。

  佛說:「如是菩薩,不能令我而生歡喜,亦非供養恭敬於我」,這是佛親口說的。做這些事情佛並不喜歡,佛也不認為這對他恭敬供養,沒有這回事情。

  由此我們就聯想到,古時候梁武帝曾經造寺四百八十所,度僧十多萬人。達摩祖師那個時候到中國來,跟梁武帝見了面,梁武帝誇耀他的功德,給達摩祖師說:「我在佛門做了這麼多事情,建了四百八十個寺廟,度僧幾十萬人,我的功德大不大?」你看就跟經里前面講的,這個話要現在講,就是值得驕傲!哪裡曉得達摩祖師說的話,跟佛講的沒兩樣:「並無功德。」為什麼沒有功德?我們讀了這一段經文就知道了。那是世間的眾務,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充其量是修一點三界有漏的福報,他做的是這個事情。

  我們再想一想,《無量壽經》上的世饒王,人家高明。世饒王是阿彌陀佛的前身,他比梁武帝高明太多了。他聽佛講經說法,覺悟、明白了,捨棄王位,出家修道!他的願心不可思議、慈悲不可思議,修成證果之後,建立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最好的修學環境,以這個環境提供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有願成佛的眾生,他都歡迎到這個地方來修學。梁武帝四百八十所寺廟,度僧幾十萬人,怎麼能跟他相比?不能跟阿彌陀佛比!你說彌陀度多少眾生?諸佛如來合起來也算不清楚。一個是喜歡世間這些事務,誇耀自己的功德,其實並無功德。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去反省的,這不是恭敬供養如來,這是在造業,造生死之業。

  【彌勒。若有菩薩。於波羅蜜相應之法。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讀誦修行為人演說。是人乃為供養於我。何以故。諸佛菩提從多聞生。不從眾務而得生也。】

  「彌勒,若有菩薩,於波羅蜜相應之法,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讀誦修行為人演說,是人乃為供養於我」。佛這個說法,我們在大乘經上讀得太多了。中國人最喜歡讀誦的無過於《金剛經》。不但學佛的人一定讀過,不學佛的人,這個世間念書人也喜歡念《金剛經》。《金剛經》上這一句話重複了十幾遍;重複這麼多遍,這一句話就是非常要緊的話。佛怕你一遍、二遍記不住,一再重複,讓你印象深刻,這個要緊!它的前提是「於波羅蜜相應之法」。

  世尊講《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二十二年說了些什麼?能不能用一句話將它說出來?這不用我們去說,佛自己說出來了:《般若心經》最後一句,「無智亦無得」。二十二年般若就是說「無智亦無得」。「無智」是說能空,「無得」是講所空,能所皆空。《金剛經》上講得透澈,「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是無智。這個心的作用是智,萬法皆空,因緣所生,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是無所得。能所皆空,你的心是乾淨的,真正才到一塵不染,才是真正沒事了。

  《金剛經》上講的破四相、破四見,果然契入能所皆空,那才是究竟圓滿的境界。起心動念,還有我、還有人,你沒空。沒有空,就是於波羅蜜法不相應。所以大家常常懷疑,為什麼受持一四句偈,那個功德超過人家布施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都不如他受持四句偈的功德?我們常常懷疑。沒有想到佛說受持四句偈,前面有個大前提在,必須是事實真相完全看清楚、通達明了,契入能所俱不可得的這個境界,這個時候受持一四句偈,那個功德是無量無邊,他稱性。

  「讀誦修行為人演說」,讀誦修行是自利,為人演說是利他,正是菩薩道,自行化他!這個人這樣去做,這是真正供養佛、真正禮讚佛。佛接受!

  下面佛為我們說出所以然的道理來,為什麼?「何以故?諸佛菩提從多聞生,不從眾務而得生也」。這個話說得夠明白夠清楚了。,諸位要記住,「多聞」就是受持一四句偈。由此可知,這個多聞不是廣學多聞,是一四句偈不斷去重複的多聞。我們在這裡要看清楚,他講的是受持一四句偈。

  我們今天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一天念幾千遍、念幾萬遍,這叫多聞!為什麼要念這麼多遍?實在講,還沒懂!一天念幾千遍、幾萬遍,這一句阿彌陀佛還是不懂。讀誦,是念了,有沒有修行?沒有修行。所以這個修行,還是口在修;除了口之外,心不相應,心裏面還是是非人我,身也不相應。

  怎樣與這一句佛號念得相應?心跟阿彌陀佛的心是一樣的,願跟阿彌陀佛的願是一樣的,你的一切造作跟阿彌陀佛的造作是一樣,身語意果然與阿彌陀佛相應,那你就成功了,你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阿彌陀佛存的是什麼心、發的是什麼願,都在《無量壽經》上,你去讀誦。讀了要明了、要解義,解了要照做。百分之百的做到,那你就是阿彌陀佛。

  說老實話,阿彌陀佛不是一個人,無量無邊!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都是阿彌陀佛。不是阿彌陀佛怎麼能生到極樂世界?身語意三業像阿彌陀佛、如阿彌陀佛,這才行、這才可以!

  所以從多聞,不從眾務。這個眾務裡面說到造七寶塔,遍滿三千大千世界,還是搞六道輪迴,依舊不能了生死。佛在此地這說得太清楚太明顯了。

  【彌勒。若有菩薩勤營眾務。令彼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等營於眾務。當知是人。增長業障無諸福利。何以故。如是所說三種福業。一切皆從智慧而生。是故彌勒。營事菩薩。於彼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所。不應障礙為作留難。】

  「彌勒,若有菩薩勤營眾務」。勤是很勤奮,營是經營,很勤奮的經營這一些世法的事務。建道場是世務,造七寶塔也是世務。

  「令彼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等營於眾務」。有一個這樣的菩薩,喜歡干這些事情,他有福報,他有威德。再有一些菩薩可能是他的學生,可能是他的徒子徒孫,或者是依止於他的,這一些有讀誦修行演說的這一些小菩薩,他也教這一些人營於眾務。

  「當知是人,增長業障無諸福利」。「是人」是有威德的,喜歡經營世務的菩薩,乃至於讀誦演說的、依止的,都隨著他一同去經營事務了。這一些人統統都是「增長業障無諸福利」。佛這一句說得是重了一些,這個福利是出世法的福利,他沒有。如果是世間法的福利,他有一點。出世間的那個大福報、大利益,那他是一點都沒有。

  「何以故?如是所說三種福業」。「三種福業」就是讀誦、修行、演說。這三種福業「一切皆從智慧而生」。換句話說,不從多營眾務而生,不從這個生。

  這一樁事情,理很深,境界很細,要很細心很冷靜的去觀察,你才能體會到。體會到佛的慈悲,體會到佛的真實教誨。粗心大意的人看不出來,看了還不以為然。現代這個社會上,大家眼睛裡面所看的是什麼?慈善、救濟、福利的事業高過一切,為舉世人所讚歎、所恭敬。你要是讀誦修行演說,沒人理你,誰瞧得起你!認為你是自了漢。為什麼會有這個錯覺?這個理太深,事太微細,不是一般肉眼凡夫能夠見得到。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清楚、他看得明白。沒有真智慧的人,看不出來!

  「是故彌勒」,叫彌勒,也是提醒我們。

  「營事菩薩」,經營這些事務的菩薩。

  「於彼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所,不應障礙為作留難」。事務再多,事務再忙,也不能拉他們來幫忙,也不能耽誤他們的修行,這是正確的。不要去障礙他,不要去為難他,這就是功德的較量,比較!他們是做的正經事,辦正道!

  「讀誦修行演說菩薩,於修禪定諸菩薩所,不應障礙為作留難」。這個地方你就能看得出來,修禪定的菩薩比前面讀誦、修行、演說要高一等了。讀誦、修行、演說是初學的菩薩,這裡講的是依教修行的菩薩。修禪定的菩薩,他是功夫已經成就了。

  你參禪,你還沒得定。那個得定的,那比你參禪的要高!同樣一個道理,你得定還沒開智慧,智慧開了比得定的又要高!如果以天台大師的話來說,這兩句他們的境界就非常明顯、很清楚。天台大師說:「能說不能行」,讀誦修行演說的菩薩,他這個階段是能說不能行。他是修行,修行沒有成績;念佛沒有得一心,修禪沒有得定。他是真干,他不是不幹,天天在干,但是成績沒有拿出來。他是在真干,沒錯,他的功夫還不到。修禪定的,人家這個功夫成就了。

  修禪定是老修的,不應該障礙他,不應該為難他。不但不可以障礙、為難,而且要護持他,他的成就就是自己的福德!如果自己勇猛精進的話,這個福德就轉變成功德,這是我們要曉得的。你要是障礙、為難,你造的罪業就跟經開端上講的一樣,墮到阿鼻地獄可有得受了!

  我們再看後面,佛愈說愈清楚,愈說愈明白。

  【彌勒。若一閻浮提營事菩薩。於一讀誦修行演說菩薩之所。應當親近供養承事。若一閻浮提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等。於一勤修禪定菩薩。亦當親近供養承事。如是善業。如來隨喜。如來悅可。若於勤修智慧菩薩。承事供養。當獲無量福德之聚。何以故。智慧之業無上最勝。超過一切三界所行。是故彌勒。若有菩薩發起精進。於智慧中當勤修習。】

  「彌勒,若一閻浮提營事菩薩」。我們不說多,就把這個閻浮提當作咱們地球;我們整個地球上,這一些經營事務這些菩薩,「於一讀誦修行演說菩薩之所,應當親近供養承事」。這是佛教導我們的,我們有沒有這樣去做?有沒有動這個念頭?有沒有發這個心?我們這個念頭為什麼生不起來,心為什麼發不出來?要好好的去想想。

  「若一閻浮提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等,於一勤修禪定菩薩,亦當親近供養承事」。這是比自己高的。此地講這個「修禪定」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你們一看修禪定,就是參禪的,那你這個看的範圍太窄小,狹義的。他是廣義的。

  佛法的修學,無論是哪一個宗派,無論是哪一個法門,常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方法、手段不相同,但是修行的原理原則相同。修什麼?都是修戒定慧。什麼叫戒?八萬四千法門是戒,戒是方法、手段。所以不要一看到戒,大概是五戒、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條,那你就糟了,你不解如來所說義。戒定慧三學,戒是方法、手段,樞紐是定。因戒得定,因定開慧。

  所以這個地方的禪定是戒定慧的定。怎麼曉得?因為底下講到慧。由此可知,前面講的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那就是持戒的。你用戒定慧三學來看,這是戒,勤修禪定這是定,下面「若於勤修智慧菩薩」,這是慧。戒定慧三學非常明顯。

  也就是說,你修行功夫得力,就是禪定。我們念佛人得清凈心、得一心不亂,你就是禪定菩薩。你從前面就升到禪定菩薩。認真修行,還沒有得定,戒定慧三學你在第一個字上。你認真修學,你沒有得定,看到真正得定的人,真正得清凈心的菩薩,這一閻浮提依教修行的人,要遇到一個真正修行、得清凈心成就的人,你也要親近供養承事。

  「如是善業,如來隨喜,如來悅可」。這是善事!什麼叫善?這才是真善,佛喜歡。

  「若於勤修智慧菩薩」。你看,這是很明顯的戒定慧三學,這是達到最高層的因定開慧。智慧開了,宗門裡面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們凈土宗講的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

  遇到這樣的菩薩,「承事供養,當獲無量福德之聚」。

  所以佛法的修學,不管你學哪一個宗派,不管你學哪一個法門,總綱領是戒定慧,總原則是覺正凈。你看,一入佛門受三歸,三歸是什麼?三歸是老師把修行的方向、修行的總綱領傳授給你,這叫三寶。這個三寶是自性三寶,這才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自性佛,就是覺而不迷;自性法,就是正而不邪;自性僧,就是凈而不染。三寶是「覺、正、凈」。

  「何以故?智慧之業無上最勝,超過一切三界所行」。這是告訴你,這樣才能出三界。智慧不成就,怎麼能出三界?我們今天想在這一生智慧成就,說老實話,不可能!你心裏面怎麼想都是打妄想。

  昨天我提到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我們很佩服他,他見五祖說他要作佛。我們同修裡面有沒有敢說我要作佛?縱然你也學會了,我要作佛,你跟惠能一樣不一樣?惠能作佛,有條件作佛。人家在旁邊念《金剛經》,他不認識字,聽了幾句,他就大徹大悟。我們就沒有能力,我們《金剛經》念上幾千遍都不開悟,還是糊裡糊塗的。這就是說他作得了佛,我們作不了佛。我們要跟他一樣,我作佛是作個糊塗佛,不是真的!那個樣子學不得,學了就有過失。

  但是末法時期,真正發心想作佛的有一條路,世尊告訴我們,老實念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我們念佛只求往生不退成佛,這是成佛的捷徑,這個法子我們有分。我們要不依靠這個法門,那都是妄想、分別、執著,不是真實的。自己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你要問真正想修行,斷惡修善,從哪裡做起?這一部經就是告訴你應當怎麼樣去做。

  我跟大家宣布《金剛經》講理論,教你看破、教你放下。這一部經完全在講事相,教你怎麼過日子,你如何在社會上工作,如何處事待人接物,說得瑣瑣碎碎很詳細。哪些與般若相應,哪些與煩惱相應。與煩惱相應是生死輪迴業,與般若相應,那就是佛菩薩的事業。

  所以,這個經要認真學習、要深入的去探討。我們講席的時間短,不能深講,不能細講,點到為止,意思在提醒諸位同修,你們回家認真努力去學習,要真做!你肯做,你會發現字字句句裡面含無量義。

  「是故彌勒,若有菩薩發起精進,於智慧中當勤修習」。真正發心行菩薩道,一定要以真實智慧為自己修學的目標。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你懂得這個意思了。

  再看底下這一段,略說戲論的過失有二十。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善說初業菩薩樂於憒鬧、世話、睡眠、眾務過失。世尊。云何名為戲論中過。若觀察時令諸菩薩當得住於寂靜無諸諍論。】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善說初業菩薩樂於憒鬧、世話、睡眠、眾務過失」,這幾句話是總結世尊前面所講的。末法時期,初發心的菩薩喜歡這些,這些都是過失,無量無邊的過失。

  這些過失佛都說了,戲論的過失佛沒說。所以此地要問「云何名為戲論中過?若觀察時令諸菩薩當得住於寂靜無諸諍論」。如果菩薩明白戲論的過失,他一定能夠舍於戲論,安住在寂靜無諍論處,這個與道心就相應、與清凈心相應。下面是世尊的開示:

  【佛言彌勒。初業菩薩。戲論過失。無量無邊。我今略說有二十種。云何名為二十種過。一者於現在生多諸苦惱。二者增長瞋恚退失忍辱。三者為諸怨對之所惱害。四者魔及魔民皆生歡喜。五者未生善根皆悉不生。六者已生善根能令退失。七者增諸斗諍怨競之心。八者造作地獄惡趣之業。九者當得醜陋不善之果。十者舌不柔軟言詞謇澀。十一者所受教法不能憶持。十二者於未聞經聞之不悟。十三者諸善知識皆悉舍離。十四者諸惡知識速當值遇。十五者修行於道難得出離。十六者不悅意語數數常聞。十七者在在所生多諸疑惑。十八者常生難處不聞正法。十九者修行白法多有障礙。二十者於所受用多諸怨嫉。彌勒。是為菩薩耽著戲論二十種過。】

  「戲論」這兩個字的含義很深很廣,簡單的說就是不真實的意思,無有實益。於出世間法,乃至於世間法都沒有真實的利益,這一些言語、論說都稱之為戲論。佛歸納為二十種過失。

  「一者,於現在生多諸苦惱」。為什麼戲論會多諸苦惱?中國的聖人也曉得這個事情。孔老夫子教學,四科裡面,「言語」就列在第二。孔夫子教學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個是言語,你才曉得言語的重要。言語不謹慎就變成戲論了,戲論帶給你無邊的苦惱。

  「二者,增長瞋恚退失忍辱」。這都是戲論的過失。

  「三者,為諸怨對之所惱害」。你所得罪的人,跟人有過節的這些人,他要來陷害你,他要叫你生煩惱。

  「四者,魔及魔民皆生歡喜」。為什麼佛菩薩看到不歡喜,妖魔鬼怪看到很歡喜?妖魔鬼怪就喜歡戲論,你跟他是同一類的。

  「五者,未生善根皆悉不生」。這個好懂。

  「六者,已生善根能令退失」。一切善法都從它而生,這稱之為「善根」。佛在經上給我們講,世法善根有三種:無貪,無瞋,無痴,這叫三善根,世間的善法都是從這兒生的。出世間的善法是精進。諸位要記住,精是純而不雜,進是進步,生出世法的善根。

  我們看到有人很勤奮、很努力、很勇猛,但他不是精進,他叫雜進,亂七八糟,什麼都學,這是亂進、雜進,那不是佛經上講的。佛經上講精進,一門深入。縱然智慧開了,證得深位菩薩的果位,他表現的還是精進。

  這個諸位讀《華嚴》就看到了。你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都是法身大士,其中等覺菩薩很多,他所表現的也都是一門精進。善財童子去參訪,他就說他自己在無量法門當中,只選擇一門來修學。其他的,我還不知道,你向別人去請教。自己謙虛,讚歎別人!表現的是精進,不是雜進,不是亂進。深位菩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初學!

  「法門無量誓願學」,四弘誓願裡面講的沒錯,怕大家誤會了。你看到這個,趕緊一切法門同時都去學,你還認為你是依教奉行,其實你錯了。為什麼?前面還有兩條,你做到了沒有?「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願你發了沒有?天天念這四句偈,有口無心。「眾生無邊誓願度」,每天都念,在佛菩薩面前發這個願,看到這個眾生討厭,那個眾生嫌棄,你那個「眾生無邊誓願度」,底下還要加註解:這個我不度他,那個我不度他。你不是干這些嗎?「煩惱無盡誓願斷」,哪一條煩惱你斷了?

  所以,你要有真實的願心,煩惱斷盡才能學無量法門,那是第三個階段。煩惱沒有斷,學那麼多的法門,清涼大師說得很好,他老人家在《華嚴經疏鈔》裡面講的,他有兩句話說得好,「有解無行」,你學得很多,你沒有修行,就是你沒有斷煩惱。四弘誓願你有「法門無量誓願學」,但是你沒有斷煩惱,那個結果是「增長邪見」。你學得愈多,你的邪見愈多。人家講得很明白!佛法要行,你才能得真實的受用。不在說得多,要在真正去奉行。

  「七者,增諸斗諍怨競之心」。喜歡戲論的人,好勝心很強,有好勝就生起爭執,好強鬥狠,現在所講的競爭。

  「八者,造作地獄惡趣之業」。起心動念,一切造作都是惡業。為什麼?與貪瞋痴相應。貪、瞋、痴、慢、嫉妒,這個就是三惡道的業因。

  「九者,當得醜陋不善之果」。因不善,果當然不善。

  「十者,舌不柔軟言詞謇澀」。說話困難,這現前的是果報。

  「十一者,所受教法不能憶持」。我們現在講健忘,佛法叫失念,正念常常忘失了。

  「十二者,於未聞經聞之不悟」。讀誦、聽聞不容易開悟。

  「十三者,諸善知識皆悉舍離」。善知識本來就很難遇到,縱然遇到了,因為志趣不相同,你也不會接受善知識教誨,善知識也不願意教你。

  「十四者,諸惡知識速當值遇」。這是臭味相投,很容易打成一片。

  「十五者,修行於道難得出離」。「道」就是指的大小乘佛法,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沒有辦法出離三界。

  「十六者,不悅意語數數常聞」。常常聽到不稱意的這些言語,也就是聽到別人說的話,自己心裡都很難過。

  「十七者,在在所生多諸疑惑」。「在在」是生生世世,煩惱覆心,業障習氣,叫你於正法多生疑惑。

  「十八者,常生難處不聞正法」。「難」就是三途八難,聞不到佛法。

  「十九者,修行白法多有障礙」。「白法」是善法。偶而善根現前,想做一點好事,總會有障礙。

  「二十者,於所受用多諸怨嫉」。自己在生活上,無論是物質、精神上的享受,總有一些人看到嫉妒,總有一些人埋怨,招來這一些不如意的果報。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下面是重頌。我們明天還有一次,這個進度要趕一趕,這個偈頌念一念好了。第一首:

  【現生常苦惱。離忍多瞋恚。怨讎生害心。是名戲論過。】

  「忍」是忍辱,沒有忍耐的心,多瞋恚。第二首:

  【魔及魔眷屬。皆生歡喜心。喪失諸善法。是名戲論過。】第三首:

  【未生善不生。常住於斗諍。造於惡趣業。是名戲論過。】

  佛的這些話,實在講都在我們的眼前。我們每天所看到的、所聽到的都是經上所說的,所以時時刻刻要提起警覺。第四首:

  【身形多醜陋。生於下劣家。發言常謇澀。是名戲論過。】第五首:

  【聞法不能持。或聞不入耳。常離諸善友。是名戲論過。】第六首:

  【值遇惡知識。於道難出離。常聞不順語。是名戲論過。】

  「道」就是六道。如果再說得嚴重一點叫惡道,三惡道!三惡道墮落容易,出來很難。第七首:

  【隨彼所生處。常懷疑惑心。於法不能了。是名戲論過。】第八首:

  【常生八難中。遠離無難處。具足無利益。是名戲論過。】

  「常生八難中」,前面講這個難就是三途八難。「遠離無難處」,沒有難處就是有佛法的地區,他很不容易生在這個地區。第九首:

  【於善多障礙。退失正思惟。所受多怨嫉。是名戲論過。】第十首:

  【如是諸過失。皆因戲論生。是故有智人。速疾當遠離。】

  這是總結前面所講的這二十種,都是因為戲論這個緣而生的。第十一首:

  【如是戲論者。難證大菩提。是故有智人。亦不應親近。】

  這是障道!第十二首:

  【戲論諍論處。多起諸煩惱。智者應遠離。當去百由旬。】

  「百由旬」是比喻,不一定真的要離這麼遠。佛陀在此地教我們,戲論的場所、諍論的場所,這裡面多起煩惱。學佛的人,遇到這個場所應當趕緊離開,不要去看熱鬧;看熱鬧會惹麻煩,那就起煩惱了。第十三首:

  【亦不近於彼。造立諸舍宅。是故出家人。不應住諍論。】

  諍論的地方、戲論的地方,我們住家最好離得遠遠的,住宅不要靠近他們。佛在這個地方說得好!第十四首:

  【汝等無田宅。妻子及僮僕,乃至榮位等,何緣興諍論。】

  「汝等無田宅」,這是講出家人。「田宅」是講恆產,出家人沒有恆產。但是現在出家人不一樣了,這是我們時時刻刻要生慚愧心,當然這裡面因素很多。現在出家人,實在講很苦,逼不得已,你自己沒有一個小地方,人家不讓你掛單,走頭無路,沒地方可以修行!這是被逼迫著不能不自己去搞一個小廟,但是要生慚愧心,要知道這個不如法。

  「妻子及僮僕,乃至榮位等,何緣興諍論」。「緣」是理由,你有什麼理由去跟人家諍論?你把世間一切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統統都放下了都捨棄了,你跟人家還有什麼爭的?第十五首:

  【出家住寂靜。身被於法服。諸仙咸敬事。當修忍辱心。】

  仙是仙人,仙人有智慧、有神通,看到你是真的修行人,他尊敬你。第十六者:

  【如是戲論者。增長毒害心。當墮於惡趣。是故應修忍。】

  怎樣離開這個戲論?要有耐心。你有耐心,你就能夠遠離。說實在話,現在這些戲論、諍論已經到你家裡來了。你不相信,你每天打開電視,電視裡面都是戲論,還有打架的、諍論的。你看到的時候,你那個心就隨他動,你就生煩惱了。遠離戲論與諍論,你家裡如果有電視機,趕快把它丟掉,才能遠離;報紙、雜誌都不要看,裡面都是戲論、諍論。它是一個惡緣,引起你的煩惱,這不是好事情,所以要有耐心,要修忍辱波羅密。這個意思很廣。第十七首:

  【囚禁及系縛。刑害而捶楚。如是等諸苦。皆由諍論生。】

  這一句裡面有現前的,你在諍論上得罪有威德的這一些冤家,他要殺害你,他可以假借罪名來陷害你,這在歷史上我們看到很多。諸位冷靜觀察,現實社會上也常常有這些事情。你現在判刑,被人關到監獄裡面去,受這些苦;將來在三途裡面受苦!地獄、餓鬼、畜生受這些苦,都是由諍論而生的。第十八首:

  【如是戲論者。常遇惡知識。名稱不增長。曾無歡喜心。】

  「名稱」,就是現在人所講的榮譽;社會大眾對你不稱讚。第十九首:

  【若舍於諍論。無能伺其便。眷屬不乖離。常遇於善友。】

  你能夠舍諍論,你的身心清凈,怨家對頭也找不到你的把柄、也沒有辦法陷害你。這是講世間法你所得的利益,你這一生能夠平平安安度過。第二十首:

  【於乘得清凈。業障盡無餘。摧伏於魔軍。勤修忍辱行。】

  「乘」是大乘小乘、三乘五乘,這是講佛法。你學佛,無論你修學哪一個法門,你都能得清凈,清凈是成就!《無量壽經》的經題「清凈、平等、覺」,將修學的綱領就標榜出來了。所以修凈土的人要知道修什麼?修清凈平等覺。你能夠得清凈平等覺,就決定往生。心凈則佛土凈,這才能感應道交。

  「業障盡無餘」,這是真的消業障了,清凈心現前,業障就消除了。

  「魔軍」,軍是比喻,魔在外面擾亂,你的心清凈就不會受外面境界的擾亂。所以你有定力,你能夠忍辱。第二十一首:

  【諍論多諸過。無諍具功德。若有修行者。當住於忍辱。】

  「諍論多諸過,無諍具功德」。這是兩個明顯的比較。

  「若有修行者,當住於忍辱」。真正發心修行的人,一定要修忍辱波羅密。佛在《金剛經》上給我們講,菩薩修學的六個綱領,六波羅密,特別將布施、忍辱說得最為詳盡,為什麼?六度裡面這兩條非常重要,布施是放下,忍辱是成就。你能放得下,不能忍,還是不能成就,你的功德保不住。所以忍辱是非常重要的,能忍後面才有精進、才有禪定、才有智慧。由此可知,你得定得慧,忍是個關鍵。你不能忍,這個定慧你是決定不能成就的。

  下面一段經文是彌勒菩薩問末法時期,這些菩薩們,像我們這些人,聽到佛這些教誨會不會覺悟?彌勒菩薩對我們很關心!佛說得很好,有,有覺悟的,但是大多數不覺悟,有少數覺悟的。少數就是《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少數善根福德因緣厚的,聽了佛的教誨覺悟了,真正反省檢點回頭了,斷惡修善。多數的業障深重,依舊是迷惑顛倒,還是照樣造惡業,將來還要墮惡道。

  佛的責任真的是盡到了,苦口婆心的教誨。可是我們自己想一想,是不是佛所說的這些少數的菩薩們?我們是不是少數菩薩當中的一個,還是那些多數不覺菩薩裡面的一個?這要自己去反省。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經 卷第六
前世業障深重今世萬事不順,靠施食度盡冤親債主獲新生——通靈老菩薩告訴我們施食真實效果,鼓舞人心!
第三章 般若妙用 第一節 菩薩境界
動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系列之...
今天二月二十一,恭敬普賢菩薩聖誕日

TAG:凈空法師 | 菩薩 | 法師 | 凈空 | 殊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