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傳播時代公眾媒介素養中信息觀的觀照與培養
自媒體傳播時代對公眾媒介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社會轉型時期,面對信息海洋中膚淺信息泛濫、虛假信息橫行、安全信息失竊等現象,社會公眾更需要樹立正確的信息觀。本文通過對現狀的分析,提出在海量信息交流中學會倫理堅守、交互信息分享中堅持理性消費、文化信息傳播中注重信息安全這三種培養策略。
媒介素養的概念最早由英國學者提出,最初目的是為對抗由電影普及所造成的流行文化對傳統教育的衝擊。美國媒介教育研究中心認為,媒介素養是指人們面對媒介的各種信息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思辨性應變能力以及創造和製作媒介信息的能力。①在國內,媒介素養教育在理論和實踐上大多都是遵循與參照西方的發展模式。隨著網路傳播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信息交流的頻繁,出現了一種全新的信息傳播範式——互動式傳播,尤其是基於Web2.0技術以微博、微信等社會網路為代表的網路虛擬社區的形成更是將互聯網的交互性能發揮到了極致,使之成為一種參與式媒介樣式。開放成熟化的信息傳播環境與複雜多元化的信息發布平台使得公眾在紛繁複雜的信息選擇中茫然失措。信息傳播的複雜與多變深刻地影響著我國公眾對傳播信息的選擇權和認知能力,社會公眾媒介素養信息觀教育時代來臨。
自媒體傳播對公眾媒介素養培養提出新要求
自媒體(We Media)是分析博客發展時引入的一個概念。丹?吉爾默(Dan Gillmor)在其著作《自媒體:草根新聞,源於大眾,為了大眾》(「We 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中首次提到。書中對「自媒體」進行了明確的定義:「『自媒體』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後,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開放性、易用性、高時效、互動性強是其最顯著的特點。」②國內公開發表的文獻中最早涉及自媒體研究的當屬鄧新民《自媒體:新媒體發展的最新階段及其特點》。他認為,自媒體是新媒體發展的最新階段,核心是基於普通市民對於信息的自主提供與分享。但是他並沒有定義何為自媒體和自媒體傳播,只是概括了自媒體具有自主性越來越強、發展越來越快、應用越來越廣、作用越來越大、管理越來越難等特點。③
「自媒體」與「自媒體傳播」是在特殊的政治、文化與技術環境的背景下產生的,預示了數字革命對空間、權力和政治所帶來的解放,猛烈衝擊了傳統信息傳播模式,展示了令人激動的新發展新趨勢。互聯網應用技術的發展,不僅撼動傳統大眾傳媒的發展格局,也使信息傳播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隨著數字化、多媒體化和網路化的發展,人類進入到基於公眾對於傳播信息的自主提供與分享為核心的以「用戶中心」或者是「去中心化」的自媒體傳播時代。自媒體的出現開啟了信息傳播多元化的時代,引發了信息傳播的重大變革。
在現代社會,媒介素養已然成為現代公民必備的基本素養之一,世界各國都不斷地致力於媒介素養教育,提升公眾媒介素養。進入自媒體傳播時代,伴隨著信息傳播方式的巨大變革,公眾的媒介素養教育也應當與時俱進,才能適應日益變化的傳播環境的新要求。其要求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從傳播到互播的轉變對公眾信息傳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媒介日益發達的今天,傳統媒體單向傳播方式已經不適應現代信息傳播發展的要求。技術的支持是媒介形態演變的強大動力,同時技術的發展與創新也深刻改變著媒介的觀念和公眾的需求。隨著傳播技術的不斷發展,基於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傳播個體提供信息生產、積累、共享、傳播的獨立空間,使得面向多數人的、內容兼具私密性和公開性的交互信息傳播走上歷史舞台。
不同於傳統媒體的單向傳播方式,自媒體傳播的核心是公眾對於傳播信息的自主選擇與共享。在「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新聞記者」的傳播環境下,公眾不僅需要掌握計算機和網路基本知識,還需要了解在信息載體中高效提取自己所需信息的傳播知識。可見,自主交叉互播的傳播方式對公眾傳播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自主內容的生產對公眾製作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來媒體內容生產的技術關鍵是微內容的聚合與開發。進入自媒體時代,知識生產方式發生轉移,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公眾自主信息內容的生產逐漸興起。相比較傳統媒體條件下的個人言論發表層層受阻,自媒體的興起大大改善了公眾公開發表言論的被動局面。博客、論壇、微博、微信等都成為人們意見表達的公開疆域。這種現象喻國明先生稱之為「全民DIY」:「簡單來說,DIY就是自己動手製作,沒有專業的限制,想做就做,每個人都可以利用DIY做出一份表達自我的『產品』來。」而所謂基於網路的內容生產DIY,其實就是全民出版、全民傳播的意思,它是一種全新的內容生產與消費的生產理念與消費模式。④
事實上,在現實的網路世界中,「全民DIY」現象無處不在,但也有其弊端,需要對公眾在自主信息內容生產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作為公眾自主信息內容生產重要場所的微博,侵權現象就不斷發生。例如2010年3月,著名體育評論員黃健翔所發的一條微博被張發財指為抄襲其前一天所發的微博,引發輿論關注,諸多網路大V參與其中,這使得自主信息內容生產中公眾製作信息的能力被提到重要議程。
傳播信息的便捷對公眾的信息辨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傳統媒體時代的媒介素養教育,強調培養公眾對媒體信息的分析與判斷能力。這種能力體現在對媒體傳播內容的品位、價值所做的判斷上。這樣一種判斷與選擇不僅有著「即時」的作用,更有著「延時」的影響,即對於個體的價值觀、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等將產生長遠影響。⑤進入互動式信息傳播時代,依託於互聯網傳播技術,紮根於普通公眾的自媒體,其與傳統媒體最大的區別在於分享信息的便捷性,這就要求公眾具備更高層次的辨析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自媒體的傳播路徑不再是傳統媒體的一對多的扇形模式,而是點對多的網狀模式。同時,不同的載體之間信息發送路徑完全沒有技術屏障,這使得公眾分享傳播信息具有快速便捷的特徵。這種便捷傳播信息的功能在方便公眾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弊端。公眾隨意的轉發與鏈接,使得信息傳播的真實性無從保障,各種虛假信息充斥網路,這就對公眾的信息辨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公眾媒介素養中的信息觀的觀照
自媒體傳播時代,信息發布技術通暢,資訊高度發達,快捷便利的閱讀與發布方式給公眾帶來了豐厚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公眾對媒體的依賴感加大。社會公眾雖已具備獲取、分析、傳播和使用各種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能力,但隨著日新月異的傳播技術的變革與信息平台的更迭,面對海量信息的公眾仍會不知所措、無從選擇。因此,樹立正確的媒介信息觀迫在眉睫。
(一)自媒體傳播時代公眾的信息歧途
媒介教育重在啟發公民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以求達到高度自律和對媒介的有效利用。⑥自媒體傳播由於難以監管、疏於監管,加之傳播門檻低、信息不對稱等原因使得公眾面對信息海洋中的膚淺信息、交互傳播下的虛假信息、文化融合里的非安全信息時無從應對,步入信息傳播的歧途,缺乏對信息傳播的批判意識,直接制約著健康的媒介素養信息觀的確立。
1.信息海洋中的膚淺信息泛濫
在信息社會,信息量正以指數函數的速度增加,人們享受著前所未有的信息便捷。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自媒體傳播手段的不斷更新,尤其是互動式傳播手段的實現,使公眾得以利用微博等互動式網路平台實現信息的大量傳播。在龐大複雜的信息傳播網路中,海量信息傳播也意味著膚淺冗餘信息的大量存在。現代信息技術大大縮短了信息傳播的時效性,半小時前的信息,也許就變成明日黃花,過時信息大量沉積於傳播網路中。膚淺、媚俗化的信息傳播更成為自媒體傳播中的頑疾。為了提高點擊量,社交網路平台中充斥著不堪入目的照片、粗俗挑逗的話語、攻擊他人的言論,這不僅嚴重影響著信息的有效傳遞與加工速度,還大大增加了用戶獲取和利用有效信息的難度。
2.交互傳播下的虛假信息橫行
網路中充斥著大量虛假信息。傳說中瑪雅人預言的2012年「世界末日」的來臨曾成為焦點網路事件,從淘寶商家的「末日用品」到房地產業的「末日抵押」,這些荒誕不經的虛假信息已全方位滲透到人們的生活當中,甚至對人們的生活造成困擾。
虛假信息是其生產者出於某種損人利己的目的而故意製造出來的。以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傳播平台由於其傳播的即時性、分享性更容易成為虛假信息傳播的幫凶。網路的虛擬性和便捷性,使得虛假信息的傳播產生了明顯的「蝴蝶效應」,某種集體認知一旦形成,將很難被打破,桑斯坦將其稱為「信息流瀑」。信息得到不斷強化之後,形成群體認知,對於任何個人來說,這種群體認知都代表了無形的群體權威。群體共識以權威信息的方式在互聯網上迅速散播,「流瀑」一旦形成,反對聲音就顯得比較微弱,⑦就算證實是虛假信息,也很難完全阻止其危害性傳播。
3.文化融合里的安全信息失竊
全球傳媒技術的日新月異,帶來傳播形態和傳播內容的不斷革新,信息傳播已然邁進全媒體發展、全方位傳播的時代。與此同時,社會的快速進步和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促使文化信息的交流能力在廣度、寬度和深度上得以提高。媒介網路的空前開放,使得安全信息失竊、泄密現象在文化融合中逐漸顯現。
在自媒體傳播時代,信息安全成為更大的隱患。特別是科技的發展會使人們有能力探究別人的隱私信息、竊取企業的商業秘密、打探政府部門和軍隊的機密,而在跨文化傳播中,信息安全現象升級為國際問題,影響力大大超過熱傳媒階段。⑧除此之外,公眾自主內容的生產與聚合,通過自媒體傳播與分享平台使得被動性泄密也時有發生。
信息歧途在網路世界普遍存在,自媒體傳播特性更是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公眾在點擊、轉發、共享的剎那間,信息歧途行為就可能隨之發生。隨意傳播信息導致整個網路文化品質得不到有效提高。經濟的高速發展要求社會公眾必須對媒體信息有選擇地識讀、理解、記憶,樹立正確的信息觀。
(二)自媒體傳播時代公眾的信息素養
1.信息社會需要可持續發展的信息觀
信息時代到來,人們越來越感受到信息的重要性。信息已經成為一種戰略資源、一種財富和生產力。1987年,世界環境和發展委員會提出可持續的發展戰略要求,主要指的是社會、經濟、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離不開信息資源的支持與保障,必須以信息資源為依託,以信息資源共享為抓手,核心在於要求人們準確、全面地掌握和利用信息資源,協調好人口、資源與發展的關係。正確的信息獲取可以使各門類信息及時有效地交流與傳播,加速物質、資源、人員的合理流動,促進生產、科技與商貿的增值,實現社會、經濟、資源的協調發展。
網路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得公眾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工作與生活目標實現隨時隨地獲得、發布和分享信息資源,將網路公共資源轉換為有益個人發展的信息。可持續發展信息觀是鼓勵社會公眾發展個人能動性的信息觀,是可以促進社會經濟健康發展的信息觀,是可持續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2.轉型期社會呼喚和諧發展的信息觀
當今中國,正面臨著歷史的機遇期與矛盾的凸顯期。隨著社會力量對比的變化以及在社會結構中國家、組織和個體之間關係的轉變,社會傳播環境也相應地發生了轉型。傳媒作為國家控制的重要工具,在社會發展的大系統中已經無法發揮以前「強效果論」所論及的社會控制作用。
隨著網路媒體的興起,自媒體傳播手段的不斷發展,公眾逐漸擺脫傳統單一傳播模式中被動的信息接收,獲得信息接受者與傳播者的雙重身份。在以往的傳統媒體里,信息是否傳播、何時傳播、如何傳播都要由媒介組織來決定,而自媒體信息傳播權則由個人控制,信息傳播自由度大大增加,獲取信息手段逐漸多樣。在網路公共領域中,公眾可以通過多樣化的信息傳播平台,從自己的利益、價值與信仰出發發表對公共問題的看法,最後通過辯論形成民意的表達,這樣的民意表達「來源並不是單純的個人偏好,而是私人對公共事務的關注與公開討論」。⑨只有如此,才能杜絕「信息流瀑」,促進理性、和諧的信息觀的形成,促進社會價值統一、社會共識與文化認同。
3.媒介社會要求培養文明發展的信息觀
在傳播媒介融合發展、信息傳播快而廣的媒介社會,培養公眾媒介素養中文明發展的信息觀,已成為國內外素質教育十分重視的熱點問題。
文明發展的信息觀的素質教育應重點強調「科學」與「人本」的平衡。所謂「科學」就是公眾需要成為一個具有信息素養的人,必須能夠充分地認識到何時需要信息,並有能力去有限地發現、探索、評價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所謂「人本」就是公眾需要樹立人本的信息觀,進一步要求對信息進行人性化、符合國家發展戰略的處理,尤其是以積極安全的信息造福人類,避免信息傳播給國家造成損害。在當今媒介融合時代,面對錯綜複雜的信息傳播時,只有將信息觀的「科學」與「人本」雙重要求納入到媒介素養教育與素質教育中,才能真正體現教育的與時俱進與社會文明發展的使命。
公眾媒介素養中的信息觀的培養
在自媒體傳播時代,影響公眾媒介素養中信息觀的因素涉及媒介環境與科技發展等多方面,是一個需要綜合考量的複雜系統。隨著傳播環境的不斷變化與科技傳播技術的交融,需要從整個社會宏觀環境層面考量公眾媒介素養中的信息觀培養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是需要發揮公眾的個人主觀能動性,在社會公眾預存知識積累的前提下進行信息傳播行為的善意引導與規勸。
海量信息交流中學會倫理堅守
隨著信息技術在社會中的普遍運用,信息倫理問題日益凸顯。自媒體傳播時代的公眾直接參与了信息的生產與傳播,再加上監管的不及時、不到位,在信息交流中逐漸顯現越來越多的道德倫理問題,影響了社會的和諧發展。規避與減少自媒體的消極影響,構建和諧健康的文化傳播環境是當前自媒體傳播面臨的重要課題。可是,外部規範只能通過內因起作用,公眾只有在信息互動交流中學會倫理堅守,在泛濫化感性信息空間里進行解讀和導航,才能正確認識事件或產品信息的全貌。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級到高級劃分成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⑩自媒體出現伊始,公眾基於人類本能的衝動,良莠不齊的信息傳播充斥其中。在自媒體文化傳播中,倫理價值的缺失導致文化走向庸俗、蕪雜和頹廢。當自媒體已然成為全社會接受的信息傳播發布平台,應該向著更高級別的需求發展。公眾在信息互動交流中應注重人文關懷及倫理堅守。人文關懷集中體現了對人的關心和尊重,它不僅著眼於生命關懷,而且著眼於人性、精神、情感和道德的關懷,把人的生存、人的健康發展作為報道傳播的價值取向。
交互信息分享中堅持理性消費
在網路信息社會,信息已成為社會生產和發展最重要的因素,在人們日常消費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信息消費這種新型的消費模式應運而生。信息消費是社會信息生產和交流過程的延續,是信息消費者獲取信息、認知信息內容和再生信息等基本環節所構成的社會活動。而公眾獲得、認知和利用信息的來源主要由媒體提供。新媒介技術條件下,媒介組織複雜化、信息源多樣化,經過自媒體傳播進行信息的交流分享更增加信息傳播的複雜性,空前海量的信息對公眾的信息接收與解讀能力提出了考驗。
信息傳播由靜態延伸到動態,由二維延伸到三維,傳播速度光電化、傳播內容多維化,所有這些,導致消費活動中閱讀載體電子化、再現形式的多樣化和信息消費互動化,導致公眾在面對眾多紛繁複雜、良莠不齊的信息傳播時解讀能力與批評能力下降。這就要求公眾在信息分享中必須堅持理性的媒介消費觀,無論是媒體提供的新聞報道,還是自媒體傳播的信息內容,都需要遵循「三品」原則。所謂「三品」原則即媒體信息應具備「文化品位,科學品質、教育品格」。只有堅持媒介信息的科學性、文化性和教育性,才能使得公眾能夠在「信息流瀑」中不迷失,從而獲取真實的、有利於公共意義空間形成的信息。
文化信息傳播中注重信息安全
全球化的技術革新使得信息傳播越來越便捷,文化傳播的速度逐漸加快、文化傳播的範圍逐漸擴大、文化傳播的滲透性逐漸增強、文化傳播的影響力逐漸提高。自媒體是公眾進行社會交往的工具和平台,在文化信息傳播中越來越重要。公眾在享受自媒體傳播帶來的豐富文化的同時,也需要警惕傳播中的信息安全。
自媒體由於其快速便捷性與互動分享性,在文化信息傳播中表現異常活躍。網路交互平台的信息隨意傳播,公眾個人隱私、企業商業信息及國家安全信息在互聯網隨處可見,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利用。公眾在文化信息傳播中必須樹立信息安全意識,強化信息保密原則,保持謹慎態度,從根源上杜絕信息泄露等危害信息安全的現象發生。
結語
進入自媒體傳播時代,信息傳播已由原來的單向傳播向雙向甚至多向傳播的態勢發展。自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由於其信息不對稱等因素造成信息傳播膚淺化、虛假化與危險化,需要在以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與文明發展的信息觀的指導下對公眾進行媒介素養教育,並從倫理堅守、理性消費與信息安全三個方面進行善意引導與規勸,充分調動公眾的個人主觀能動性,促使公眾從一個受眾的角度建構出一個以人的主體為核心的信息觀,以真正實現社會與個人互動的信息模式。
本文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媒介文化價值與實現機制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是14BXW059。
(作者黎澤潮系安徽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楊龍飛系該院2011級傳播學碩士研究生)
注釋:
①張開:《媒體素養教育在信息時代》,《現代傳播》2003年第1期。
②Dan Gillmor.We 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eople, for the People. http:// oreilly.com/ openbook/wemedia/ book/ index.html.
③鄧新民:《自媒體:新媒體發展的最新階段及其特點》,《探索》2006年第2期。
④喻國明:《微內容的聚合與開發——未來媒體內容生產的技術關鍵》,《青年記者》2006年第21期。
⑤彭蘭:《網路傳播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337頁。
⑥卜衛:《論媒介教育的意義、內容和方法》,《現代傳播》1997年第1期。
⑦禹衛華:《微博虛假信息傳播的新問題與應對——以「微博打拐」事件為例》,《新聞記者》2011年第5期。
⑧黎澤潮:《全媒體時代跨文化傳播的信息安全》,《新聞與傳播研究》2012年第1期。
⑨[德]尤爾根·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13頁。
⑩[美]馬斯洛:《馬斯洛人本哲學》,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第2頁。
賀修銘:《信息消費概念的確立及其理論基礎——兼論信息消費學的建設》,《圖書情報工作》1996年第4期。
黎澤潮、董保堂:《信息時代公眾媒介素養中消費觀的培養觀照》,《現代傳播》2010年第2期。
(本文刊於《新聞戰線》2016年第5期)
推薦閱讀:
※虐待罪與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的關係:從一起媒體典型案例說起?
※黃曉明斥責媒體曝光孩子正面照,為什麼有些明星不願意孩子被曝光?
※中國兵馬俑在美被盜拇指,中外媒體是怎麼報道的
※媒體:旺角清障後激進派深夜搞「野貓式佔領」
※2017錢景:自媒體 場景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