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治病要治本

治病要治本人不平衡会摔跤,体不平衡会生病

  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学会适应规则。商场有商场的规则,职场有职场的规则,而身体要想保证健康,就必须适应身体的规则。

  身体的规则看起来数以万计,好像是一部繁杂的律法,难以掌握,但所有的律法都符合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不带来伤害和不便。身体的规律虽数以万计,但是它终归有一条主线连接着。这个主线是什么呢那就是平衡。

  人不平衡会摔跤,身体不平衡就会生病。

  要想不摔跤、要想不生病,就要维持身体的平衡。身体一切的平衡都归结于阴阳平衡。无论是脏腑平衡、动静平衡、经络平衡,还是四时平衡、饮食平衡,都是以阴阳平衡为基础的。阴阳平衡的原则是主导,其他的一切诸如运动、营养、使用经络,都是具体的方法。

  有人问,那我们如何维护身体的阴阳相对平衡呢关键是要做好日常保养,细节决定健康,这个细节便来源于平时的点滴保养。

  假设有一辆汽车,以下有两种使用方法,我们会选哪一种呢

  1.一个驾驶员不懂交通规则,不懂汽车保养,只知道开车,这部车很快就会进入维修厂,更换零件并提早报废。

  2.一个驾驶员深谙交通规则,平时能够做到认真保养。这部汽车运行不仅良好,而且很少去维修,使用寿命也很长。

  显然,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后一个答案。其实我们的身体就像一部汽车,由新到旧,直至报废,是一个需要不断保养的过程。如何驾驶和保养身体这部车,是我们最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学问。

  作为一个合格的驾驶员,一定要懂得交通规则、熟练驾驶技术,并且开着一辆没有问题的汽车,才能上路。可是,我们生活中许多人很少研究人体运行的规则,如同不合格的司机驾驶汽车上路一样,因而造成人体这部汽车过早地报废。如果我们能够学会保养和驾驶人体这部汽车的技术,延缓车子损害的速度,则能够健康平安地渡过人生。

  我们以流感来举例,流感相当于祖国医学温病之风温范畴。孔派认为,这类疾病的发生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而这个内因就是阴虚内热。为什么有的人容易感染,而有的人不易感染呢这取决于自身的正气强弱。如果没有阴虚内热这个内因,病毒在体内也就没有了生存的环境。如果你这个驾驶员的驾车技术很熟练、又重在平时保养(内因),即使车子旧点(外因)也能减少大修的次数。

  《无病一身轻二》正是讲述关于对身体这部车如何进行内部保养的问题,它重点着眼于如何通过日常保养来维护身体的平衡——阴阳平衡。

  只有阴阳平衡,才会健康一生。

  赵宇宁

  2008年9月10日于北京孔伯华养生医馆

人体生命活动也是阴阳的运动。《易经·系辞》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宇宙混沌初开时是一片氤氲元气,然后逐渐划分为阴阳之气,于是阴阳交合,刚柔成体,从此便有了人类。人的身体也是由阴阳气化所产生出来的,因此人的身体机能也不能脱离阴阳的范畴。

  可以说,没有阴阳就没有世界,没有阴阳就没有运动,没有阴阳就没有生命,没有阴阳就没有人类。那么阴阳平衡又是指什么呢所谓的阴阳平衡,从中医角度来讲,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的相互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阴阳双方虽然不断地处在相互对抗、相互排斥、相互作用的运动中,彼此之间随时发生着消长和转化,但阴阳双方仍然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结构关系。

  也正是因为阴阳的平衡不是固定的、绝对的,因此,这样的平衡很容易打破、很容易失衡。如果阴阳失衡,就会患病,甚至死亡。所以养生的宗旨就是维护生命的阴阳平衡。

  如何使身体阴阳相对平衡,做到无病一身轻呢《无病一身轻二》为我们破解了防病治病的秘密。全书系统地阐述了阴阳的基本概念、人为什么会生病以及如何维护人体的阴阳平衡。值得强调的是,该书结合孔门医学理论体系结构,提出当今社会都市人群普遍存在的阴虚、内热、脾湿三种情况是导致人体阴阳失衡并最终导致疾病发生的罪魁祸首。结果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要想健康一生,就要做到阴阳平衡。

  也许一提起阴阳,人们往往就会联想到迷信的说法,因此,在这里我有必要声明一点:本书所涉及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知识均秉承中医经典和个人临证体会,中医学博大精深,文中遗漏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指正,以期携手为中国老百姓的健康贡献绵薄之力。

第一章 阴阳——身体的幕后操盘手

  中医指出,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两个事物或现象的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是一切事物属性的纲领,是一切事物生长、发展、变化的根源。就好像股票的升升降降一样,在那看似眼花缭乱的升降背后,其实都有一个操盘手在掌控;而阴阳相摩便是我们身体的幕后操盘手。

  中医不治病而是调理身体

  别把阴阳想得太神秘

  理解了阴阳就理解了中医

  阴阳是中医八纲辨证中的总纲

  阴阳平衡是五行和谐的基础

  第二章 关于疾病,你是这样想的吗——阴阳失衡导致健康“出轨”

  阴阳调和就是我们最好的养生方法。如果阳气过强,不能密藏,那么阴气就要亏耗,人就会生病。只有阴气平和,阳气密藏,精神才会旺盛。如果阴阳离而不相交,那精气也就随之而竭尽了。

  病不一定是坏事,它是检验身体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阴阳会失衡

  生病过程是正气与邪气打架的过程

  火气大是现代人的通病

  亚健康是阴阳失衡的片首曲

  阴阳失衡,百病始生

  第三章 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你的“硬件”结构决定了你的健康

  五脏六腑绝对是人体的硬件。脏腑有阴阳之分,五脏属里,故为阴;六腑属表,故为阳。

  五脏是指心、肺、脾、肝、肾。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以及藏神,主志的功效。其生理作用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的“老大”是心。五脏间的各种生理功能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以保持其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它们的共同功能是受纳腐熟不谷、传化精微、排泄糟粕。

  五脏六腑之间的各种生理功能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以保持着人体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

  学会调整脏腑平衡,以激发人体自我修复潜能

  养心——心是五脏六腑的“君主”

  护肝——肝是调气机的“大将军”

  润肺——让人体的空调正常运行

  健脾——照顾好你的“后勤部长”

  补肾——肾是人的先天之本

  壮胆——胆是勇敢的“先锋官”

  保胃——保胃气是保胃之阴阳

  顺小肠——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通大肠——保持大便通畅是保养大肠的关键

  助膀胱——别让尿成为致病因子

  理三焦——三焦是元气和水液的重要通道

  第四章 经脉也分阴阳——会使用经络的人会养生

  经络也有阴阳之分。按人体内外侧来分阴阳,以位于人体躯干背面的和四肢外侧的为阳,而以位于前面的和内侧的为阴;按人体上下分阴阳,那么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经络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它是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最有价值的良药。

  经络是调节阴阳平衡最有价值的良药

  手太阴肺经——让肺经不再受伤害

  手少阴心经——天天好心情,多按心脉经

  手厥阴心包经——常按心包经,赛过吃人参

  足太阴脾经——女性最应该关注脾经

  足少阴肾经——补肾要从肾经穴位开始

  足厥阴肝经——疏肝解郁的法宝

  手太阳小肠经——不容忽视的小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治手脚冰冷要从三焦经入手

  手阳明大肠经——平衡阴阳,从“肠”计议

  足太阳膀胱经——爱膀胱经等于爱自己

  足少阳胆经——常敲胆经一身轻

  足阳明胃经——常敲胃经助长寿

第五章 食物本性——食物的阴阳属性决定你该吃什么

  不同的机体发生疾病,都为阴阳失衡所致。而食物的寒热温凉属性,也就是食物的本性,恰可以调节不同机体的阴阳虚实,以防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阴证的人宜食用温性、热性的阳性食物,阳证的人宜食用寒性、凉性的阴性食物。人体阴阳的兴旺盛衰,正是依靠食物的这种阴阳属性来调节和维持,因此,人们在选用食物或食疗时,应分清阴阳,科学搭配,以保身体健康。

  需要注意的是,食物的阴阳属性还有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它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改变的。

  熟知食物本性是不生病的关键

  谨和五味是延年长寿的捷径

  补益其实就是补阴阳

  饮食有节——只有吃得舒服你才舒服

  有补有排,阴阳方平衡

  阴阳型肥胖者可以这样吃

  韩国的五色饮食来源于中国文化

  第六章 动为阳,静为阴——以太极的方式动静结合调节阴阳平衡

  生命在于运动,更在于静养。按照《周易》的阴阳原理,动则生阳,静则生阴。比较而言,练动功的,动则生阳,可以增强精力,提高工作效率;练静功的,静则生阴,可以降低人体的消耗,人的寿命也相对较长。二者在时间分配上,应是三分运动七分静养,动静结合,方可达到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动生阳,静生阴——养身要动,养心要静

  睡眠是人类最好的静养

  神奇的静养功——常入静可以控制气的消耗

  不可思议的太极拳——三招太极抵御中年危机

  最实用的五禽戏——跟动物也能学养生

  第七章 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掌握四时变化是养命的根本

  中医养生讲究因时制宜,这是“天人相应”的大道,也是对大自然的最好适应。这里的“天”,即环境,是指春、夏、秋、冬四季。人及大部分生命都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人相应,就是利用四季循环来维持人的本源、阴阳的平衡。大自然巧妙地安排四季与人“相应”,即“天人合一”,就是说养生要“顺四时,适寒暑”,不违天时。古人有云:“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

  四时阴阳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根本

  春生——春天是最宜养生气的季节

  夏长——有生长才会有收获

  秋收——收获金秋时也要收获健康

  冬藏——冬天藏好了,春天才会有生机

  第八章 找对根源,治对病——阴阳平衡疗法是献给众生的厚礼

  人体阴阳不平衡,就会出现阴阳偏盛偏衰的现象,就会出现病理的现象。因此,治理身体疾病必须以阴阳为根本。医生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就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来调节患者的阴阳,使其恢复到平衡的状态。

  治病养生力求于“平”

  得了流行性感冒,内外都要治

  治疗神经官能症,心理疏导最关键

  急性胃肠炎——吃出来的病也可以吃回去

  糖尿病的问题在肾

  后 记 传授医理,造福百姓

  附 录1 人体十四经脉主治病症及穴位使用指南

  附 录2 常用穴位位置及主治一览表

  附 录3 《黄帝内经》养生小秘密

第一章 阴阳——身体的幕后操盘手

  中医指出,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两个事物或现象的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是一切事物属性的纲领,是一切事物生长、发展、变化的根源。就好像股票的升升降降一样,在那看似眼花缭乱的升降背后,其实都有一个操盘手在掌控;而阴阳相摩便是我们身体的幕后操盘手。

  中医不治病而是调理身体

  《素问·调经论》:“阳注于阴,阴满于外,阴阳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网上曾见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位专门研究中医药的企业老总,在谈到现代人为什么病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治的时候,他开出了自己的“药方”,那就是缺少“平衡”。比如说,一个人感觉不舒服了,大夫到野地里揪几把野草、野花什么的,拿回来熬一熬喝;或者用银针扎几个穴位,就能治病。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平时饮食、起居以妄为常,破坏了人体的平衡,只有靠针灸、药物来恢复人体的平衡,才能帮助我们把病祛除。

  中医的作用,能这样来解释,也许很多人都是第一回听说。但仔细想来,道理还真就这么简单,这不就是中医里讲究的阴阳平衡道理吗

  生活中很多人问我:中医的精髓是什么最重要、最核心的东西又是什么我告诉他们,中医的精髓是辨证施治,最重要、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客观、就是一分为二、就是阴阳!

  对于阴阳你看不到,摸不着,但它却是我们身体的“内核”!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我们的方方面面都要围绕它,离开它就不行!离开它,我们的世界将会是一片混沌,我们将不会有生命,健康也就无从说起!

  在谈到治病求本的问题上,很多人都知道:从某个角度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当我们再问一句中医怎么治本或者中医通过什么来治本呢很多人又不知所云。其实,这个“本”就是阴阳,还是要在阴阳里寻求。阴阳就是这样一个关系到方方面面的、最本始的东西。

  一直以来,中医都是以阴阳五行相生相依的原理用以指导养生防病治病的。

  古希腊著名力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尽管此话有道理,但这根本就不可能实现。别说找不到这个支点,就连足够长的杠杆也找不到。但是与其道理相通的是,我们可以用中医这个支点来撬起我们身体这个地球。也就是说,我们仅仅通过中医养生之道花费很小的力气,就可以调节身体阴阳,可让自己的身体保养得很好,防患于未然。

  很多人不相信,中医真有这么神奇吗下面是一个真实病例,拿出来与大家一同分享中医的神奇效果。

  曾经有一位高级领导,也是先辈孔少华先生的老患者,有一次高热持续20多天不退,找过很多名医诊治无效,西医用各种抗生素也无效;后找到

  孔老,经辨证诊断属于湿热与阴虚合而为病。此种类型是患者素体阴虚湿热,兼感外邪所致,或者湿温失治,日久伤阴而成。因此孔老以桑菊饮、银翘散、白虎汤、青蒿鳖甲汤、三仁汤合方治疗,仅服药两剂烧即退下。

  现将常用方摘录如下:

  生鳖甲15克(先煎),嫩青蒿10克,地骨皮10克,生知柏各10克,银柴胡10克,条黄芩10克,法半夏10克,金银花15克,青连翘10克,霜桑叶10克,生甘草3克,滑石块15克,鲜茅苇根30克,杏仁泥10克,白蔻仁5克,生薏苡仁30克,鲜石斛30克,鲜生地30克。

  中医的神奇其实就在于它调节了人体的阴阳动态平衡,同样的发烧,并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这就是中医的精髓所在。本案例就是充分考虑到患者的体质及已发烧20多天的客观情况,辨证施治的典型病例。

  寻医记

  问:请问老师,中医强调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进行辨证治疗,这是什么意思

  答:中医学通常把人体看成是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虽然有一定的关系,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体的正气。在治疗疾病时强调“辨证论治”,同时也强调“治未病”。这些都是中医最基本的特点。但其最具特色的是在整体观念下进行辨证论治。

  这里我们谈谈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以期读者们更好地了解中医。

  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其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在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上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和相互影响的,并认为人体与外界自然环境也是一个相适应的统一整体。这种人体内在环境的统一性和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整体观念,即天人相应。在诊治疾病上,要求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查看五官、形体、舌脉等外在表现,可知道体内病变的脏腑,进而确定如何治疗。如患暴发火眼,病人通常是眼白红赤肿痛,怕光流泪,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这是肝经实火,肝火上炎的症状,在治疗时可用清肝泻火之类的药物。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我们说的辨证,就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将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就是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病首先着眼于证,而不是病的异同。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治疗方法不同,这是“同病异治”。如同是痢疾病,有属湿热和虚寒等不同的“证”,要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而不同疾病,只要证候相同,便可以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如有3个患者,医生为他们的处方中开了一样的药。这时病人会问:我是高血压,他是失眠,另一个人是眩晕怎么给我们开了一样的药呢但从脉象上看,这3个人是同一个“证”。

  中医学运用辨证论治的规律,不在于病的异同,而在于“证”的区别,不同的证治法不同,相同的证治法相同。

  问:你好!我是一名中学生,爱好中医,在看一些中医书籍时,总看到一些什么脉弦数、脉滑数的,不知这些如何理解

  答:很多人接触中医时,都会遇到这些难懂的词句。脉弦数所指的“弦脉”就是有弓弦感觉的脉搏形态。就像我们按到琴弦一样,绷得较紧,端直而长,直起直落。弦脉是肝胆病的主脉,肝为刚脏,病则经脉筋经紧急,所以脉端直而弦。痛证脉也多是弦象,因胃腹痛多是肝气横逆克伐脾土所致。此外,痛证多由寒邪引起,寒主收引,使经脉绷急,此时脉弦。某些动脉硬化的病人是典型的弦脉。

  另一种是滑脉。滑脉是脉来流利,应指圆滑,就像是珠走玉盘一样,滚滚滑利。滑脉主痰饮。因为痰饮内阻,在正气不虚的情况下,可出现气血涌流,所以脉显滑利。一般情况下,那些高烧病人,热鼓血行,脉也滑利;女性受孕之后,气血涌流以养胎儿,也是典型的滑脉。

  上述只是针对一般规律而言,实际临床情况较为复杂,还要四诊合参才是。此外,实际临床中更应该考虑人体体质上的差异,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别把阴阳想得太神秘

  《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

  人体的结构是相当复杂和精密的,也许是当今地球上进化最完美的生物,用中医名词解释,就是阴阳高度的平衡和与自然高度的适应性。

  在这里,我们重点谈阴阳平衡。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总纲、大纲,其间的学问是丰富的、深奥的。中医所说的阴阳是合乎辩证法的,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中医不科学。中医所说的阴与阳,与算命术士所说的阴阳,完全不是一回事。正如网络上的一位网友所说:“阴阳其实主要就是来说明事物的可分性、相对性、运动性、相互转化性等,确实没什么值得神秘的,尤其不要与江湖术士之糟粕混淆!”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进一步了解“身体—疾病—阴阳”之间的关系。

  阴阳的最初含义非常朴素,它用来表示阳光的向背,向为阳,背为阴,也就是说,阳光照到的地方为阳,照不到的地方为阴。后来我们的祖先用阴阳表示气候的寒暖,进而推广之,用阴阳表示一切相对的事物,如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

  《说文解字》指出:“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从阜;声;阳,高明也。从阜,易声。”从中可知,阴阳并不神秘。它们作为一对名词,本义各表示“山阜”的一部分;“阳”代表日光照射的一面,“阴”代表日光照射不到的一面。

  《周易·系辞》中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意思是说:一阴一阳是表示事物发展变化的一种方法。“一阴一阳之谓道”表示了万物的阴阳属性,万物均有阴阳。天为阳,地为阴;太阳为阳,月亮为阴;其他依赖太阳之光热而生长的万物均属于阴。因此,依照万物均有阴阳属性和阴阳变化的特点,后世易学家对万物的阴阳属性作了归类:

  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及其功能状态类似:光热、上升、强大、运动、速度、向外、亢进、兴奋、春夏、功能的都属阳。

  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及其功能状态类似:晦暗、寒冷、下降、弱小、沉静、缓慢、抑制、衰退、秋冬、物质的等均属阴。

  事物阴阳属性归类表

  阴阳

  属性 空间(方位) 时间 温度 湿度 亮度 质地状况事物运动状态

  阳 上、外、左、南、东、天、表 昼、春夏 温热 干燥 明亮 轻、清 上升、动、兴奋、前进

  阴 下、内、右、北、西、地、里 夜、秋冬 寒凉 湿润 晦暗 重、浊 下降、静、抑制、衰退

  阴阳的划分具有相关性与普遍性,一方面凡用阴阳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均属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一定要建立在同一个基础之上。就拿人的性别来说,女性为阴,男性为阳;而相对于人的性格来说,温柔为阴、刚强为阳。虽然女性性格多温柔,男性多刚强,但也有例外情况。另一方面,凡属于相关的事物或现象,或者同一个事物的内部,其各自的特性也可用阴阳加以概括分析。

  阴阳的划分也具有相对性。凡用阴阳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其阴阳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时是可以转化的。就拿白天相对于晚上来说,根据阴阳属性划分,晚上为阴,白天为阳;但属于白天的下午相对于同属于白天的上午而言,则上午为阳,下午为阴。

  我们的机体内也蕴涵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易经》指出,人的身体是由阴阳气化所产生出来的,所以人的身体机能也不能脱离阴阳的范畴。机体内的阴阳的分类与自然界分类相似。

  就身体部位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以脏腑来分,五脏(心、肝、脾、肺、肾)为阴,这是因为它们的功能相对六腑而言以静为主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为阳,因其功能相对五脏来说以动为主。五脏之中,根据位置不同又可分为阳脏(心、肺)和阴脏(肝、脾、肾),每一脏腑之中又可将其功能归为阳,而其物质归为阴。人身上的经络也分阴阳,经络分为阳经、阴经。所以,我们的每一个器官,在不同的对比分类中,其阴阳是不同的。

  此外,身体生长、人体运动、性格刚强坚韧、心情兴奋愉快、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等都属于阳性;而性格内向、生活态度消极、心情愁闷等则属于阴性。

  总而言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与之对立的另外一个事物,任何事物自身又包含对立统一的面。而这其中,阴阳变化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变化。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阴阳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

  寻医记

  问: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老年人还有再生能力,这与天地阴阳有关吗

  答:这些老年人本身先天禀赋超常,且后天效法天地的阴阳变化之道,遵循了日月运行的规律,根据四时气候的不同以及寒暑变化来调养身体,使得气血经脉通畅,肾脏精气旺盛,故能再生。当然,这也是有一定极限的,超过这个极限精气也就竭尽了

理解了阴阳就理解了中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中医治病,其目的就在于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使其达到平衡状态。因此了解阴阳学说的内容对理解中医有着重要的帮助。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阴阳对立 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所谓的阴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比如说,白天与晚上,白天为阳,晚上自然为阴。在白天人的生理功能是以兴奋的“阳”为主的,而夜间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的“阴”为主;如果我们晚上加班熬夜,或者白天睡觉、晚上工作,这种黑白颠倒的生活违背了自然规律,久而久之就会破坏体内的阴阳平衡,自然会生病。

  《内经》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它的运用范围较广,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如天与地,天为阳,地为阴),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人体的上与下,上为阳,下为阴)。

  阴阳对立不是静止、凝固的,而是有联系的,即所谓阴阳制约。

  用现代哲学术语来说,就是阴阳的对立斗争。没有斗争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变化。当然,有了斗争就有胜负,如果阴阳的对立斗争激化,打破了动态的平衡,出现阴阳胜负,阴阳失调,就会导致疾病。

  ——阴阳互根 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昼与夜,昼为阳,夜为阴,没有昼怎么能有夜呢热与冷,热为阳,冷为阴,没有冷就无所谓的热。所以说,阴阳互根互用,相互依存,各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正如《类经图翼·阴阳体象》中所说:“阴无阳不生,阳无阴不成。”

  比如说,有的夫妻家庭不和,有的夫妻闹离婚,这是为什么呢用阴阳互根的原理去分析,就是夫妻双方都没有意识到彼此必须互相依存,没有了其中一方,另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如果夫妻一方只强调自己,只要对方迁就自己,自己不迁就对方,这最终就可能导致夫妻关系破裂。如果在“不和”的时候就能认识到“依存”的重要,双方都各退一步,也许就能海阔天空,重归于好。

  就人的心理需要来说,如果没有别人的需要,你的需要也就没有意义。男女之情也是一样,如果对方不喜欢你,你就无须强求,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

  ——阴阳消长 阴阳消长是阴阳对立双方的增减、盛衰、进退的运动。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这种消长变化的动态平衡是相对的,其消长规律为阳消阴长,阴消阳长。举例来说,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地以抑制为主。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慢慢升发、渐盛,阴气减弱,人体的生理功能也由抑制慢慢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阴气慢慢升发、渐盛,阳气减弱,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

  拿一个人的心理需要来说,阴阳的相互消长即表现在:当一个人为了实现某种需要时,他总要牺牲别的需要,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得失”的问题。你要得到这方面的满足,就必须付出另一方面的需要。熊掌与鱼是不可能同时得到的,我们清楚这一点就能尽量不去做极端的选择。头脑冷静的人牢记这一点,就会从容地处理自己的选择,克制自己被诱惑起来的冲动和欲望。

  在疾病的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阴阳消长的过程。一方太过,必然导致另一方不及,反之亦然。阴阳偏盛,是属于阴阳消长中的某一方“长”的太过的病变;而阴阳偏衰,是属于阴阳某一方面“消”的太过的病变。阴阳偏盛偏衰就是阴阳异常消长病变规律的高度概括。

  ——阴阳转化 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正所谓原始反终、物极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烧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表现。可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

  我们了解了阴阳学说的这些基本内容,对于理解中医学对阴阳学说的运用就容易得多了。

  寻医记

  问:人体阴阳的出入有先后顺序吗

  答:在人体内,阴阳的出入是同时的。阳向里入的同时,阴则向外出,阴阳两道并行不悖。一般情况下,阴阳出入量是相等的,称为“平”;阴阳是相贯通的,阳入则阴出,阳生则阴长,阳杀则阴藏。不要误解为阴阳相互矛盾,其实它就像人体中动静脉结构一样,各自出入,并行不悖。只有这样理解,阴阳的道理就活起来了。

阴阳是中医八纲辨证中的总纲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中医,曾被有些人认为是不科学的,特别是它的理论,总觉得与现代的科学名词挂不上钩,许多抽象的用语,如经络、三焦、阴平阳秘等等都拿不到化验室,难登现代科学的大雅之堂;比不了现代科学能通过仪器检验和化验,在人们面前展示,像西医那样有根有据。因此,中医曾一度受到冲击,也曾出现过西医热。一段时期内,中医好还是西医好,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其实很简单,中医是我国的原创医学,本就不是现代概念下的科学,对此笔者始终认为没有必要遮遮掩掩。但中医学是科学的,和现代医学相比,所关注的层面不一样,并没有一个比较的标准,因此没有可比性,更不能简单地以物质眼光看待中医学,因为中医学还包含了精神层面的东西,甚至哲学社会文化属性等。

  近年来,在中国、在西方,甚至在全世界,中医的地位又开始上升,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中医自身确实存在着不可磨灭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它在治病救人方面的功绩。中医的辨证论治,很少产生西医西药的副作用;某些在西医看来需要切除的器官,中医可以通过药物使其恢复正常;某些西医诊断的不治之症,中医也有一些相应的治疗办法……中医具有这些长处,在当今信息时代重新受到重视也成为一种必然。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中医理论的根本。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阴阳学说就没有我们现在的中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这样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什么是“本”?这个“本”就是阴阳。所谓天地之道,是探讨宇宙万物生生变化的自然规律,应用到我们人体就是阴阳两纲,并在此基础上引申出的表里、虚实、寒热六要(有说是八纲辨证)。

  我们研究中医时,离不开天地,而阴阳是天地之道,是万物的纲纪,大家可以掂量一下这个分量,有什么东西还能离得开这个阴阳。阴阳是变化的根本,一切事物的变化都离不开阴阳。

  阴阳作为万物的纲纪,同时中医也将阴阳作为认识疾病的总纲。中医对人体的结构、功能、人体的病理变化,都是用阴阳理论进行解释的。而且中医诊断中的八纲辨证最后还是要归到阴阳这个根本上来。“六要”可分属于阴阳,故八纲应以阴阳为总纲,如阳证可概括表证、热证、实证,多见于正邪两旺,抗病力强或疾病初期;阴证可概括里证、寒证、虚证,多见于正邪两衰,抗病力低或疾病的后期。

  中医诊病治病之根本,全在阴阳辨证,而后是虚实、表里、寒热。明代名医张景岳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所以中医在临床诊病中之首务,在于辨明是阴证还是阳证,如果失去这个前提,后面的事情也许全是错误,因为失去了根本。一个中医水平的高低,也就是鉴别病因和病机是属阴还是属阳的能力。

  中医几千年前的法则为什么还可以治今天的病它的真正精髓就在于——辨证论治。人们在诊断病情时,如说话声音比正常洪亮者属阳,声音低微者则属阴;面部色泽比正常人偏鲜明者通常属阳,面色晦暗者则属阴;如果脉搏跳动比平时速度更快、位置更表浅、力量更大的属阳,相反脉搏跳动更慢、更深、力量更小的则属阴等等。

  中医通过这些内容辨证施治,就可以逐步辨清疾病的部位、性质、程度以及病理变化趋势等,从而进一步区分整个疾病的阴阳属性。如疾病的位置在人体的浅表,疾病是由于人体阴阳物质或功能比正常偏多引起的(中医称为实证),病人体温升高或自己感到身体发热(称为热证)之类的疾病属阳;而相反,病位更深、虚证、寒证则属阴。

  既然疾病是由于阴阳失去平衡引起的,那么治疗疾病也围绕调整阴阳来进行,目标是恢复阴阳的平衡协调。因此,如果是寒病(阴)?,就用可以发热的药(阳)来平衡;反之热病用寒药来治;如果是阴阳某方面绝对过剩,就用有驱除作用的药,把多出来的部分“泻”掉;如果是阴阳某方面相对不足,就用有补益作用的药来补足……这些都是中医“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等治疗原则,这些原则也是根据阴阳关系而确定的。即使治疗疾病所用的药物,也要分阴阳属性,如寒凉性药物属阴,温热性药物属阳等等。

  阴阳学说贯穿了中医学理论的各个方面,是中医学最基本的概念和思维方式。阴阳的概念在现代人眼中也显得有点太玄妙神秘,似乎很难理解,但是,从上面可以看出,其实只要了解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独特思考方式和思考角度,理解阴阳概念其实并不难。

  寻医记

  问:近几十年来,有些学者喜欢用“阴阳平衡”来替换“阴平阳秘”,那么,阴平阳秘的说法是否可以代替阴阳平衡呢

  答:解释古书最好用经解的方法。用“阴阳平衡”来替换“阴平阳秘”,似乎这是用现代语言对中医学的新阐释,促进了中医学的现代化。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平衡”是近代概念而非现代概念。在医学界,人们的科学观念是以近代自然科学特别是牛顿力学为基础来理解“平衡”的。用“阴阳平衡”取代“阴平阳秘”的实际结果,是删除了“阴平阳秘”论的许多更重要的内容,而把对它的理解引向简化和浅化。简化和浅化的结果往往失于偏颇!

 阴阳平衡是五行和谐的基础

  《素问·生气通天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古书中经常提到“四时五行”或“四方五行”,说到五行,那何为五行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五行中“行”的甲骨文写法: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甲骨文的“行”,是一个十字路口的形象。《说文解字》中说:“行,道也。”这里,“行”暗含着四个方向、四种行动的意思。如果一个人站在这个“行”字的中央,也就是处于十字路口时,会有五种选择:前进、后退、左拐、右行,而另一种选择就是“不选择”,也就是站在原地不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所以说“行”有五,是指的四种“行”以及一种“不行”。从字面上看,“行”字本身就是四种行动方向的象形,当然同时也就包括了那个无形的“中”。

  五行与“木、火、土、金、水”又怎么扯上关系的呢《黄帝内经》认为,凡是天地之间,四方上下之内的一切事物,无论是地上划分的九州,或者是人体中的九窍、五脏、十二关节,都是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相互贯通的。由自然界阴阳之气变化而产生了木、火、土、金、水五行,并且可以根据五行的性质,将一切事物加以概括和分类。《黄帝内经》又说:“东方生风,风生木”、“南方生热,热生火”、“中央生湿,湿生土”、“西方生燥,燥生金”、“北方生寒,寒生水”。这样,五行便演变成了我们所说的“木、火、土、金、水”。

  从中医观点来看,阴阳平衡是五行和谐的基础。五行之间同样保持着阴阳消长转化的关系,其中,木、火、土、金、水又分阴阳。

  中医学里讲,只有阴阳保持平衡,五行之间的承制关系才能正常进行,五行之间也才能保持和谐。

  ——五行的属性

  “木曰曲直”:指树木生长的状态,有升发、向上、向外、舒展等特性,凡具有升发、向上、向外、舒畅之特性的事物均属“木”。

  “火曰炎上”:炎上指火具有温热、上升之特性,凡具有温热、升腾、向上之特性的事物均属“火”。

  “土曰稼穑”:稼者,育种,穑者,收获,指土有播种和收获的作用,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特性的事物均属“土”。

  “金曰从革”:从者,顺存,革者,变革,指金有克刚、清润、变革之特性,凡具有清润、敛降特性者统属“金”。

  “水曰润下”:指水有滋润或向下的特性,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特性的事物统属为“水”。

  ——五行具有相生相克的特点

  五行相生:即五行顺位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即五行隔位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相克,有利于保持阴阳的相对平衡。生与克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无生,就不足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无克,就不足以保持平衡,形成紊乱。

  中医有“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方法,根治的办法常常是治母也治子。有一位针灸医师曾为一位患者治疗腰痛病,扎针20天之后,她的腰痛渐渐痊愈了。她还说:“原来的咳嗽也好多了。”这是因为金生水,肺金是肾之母,因此治其子竟将母病也治好了。值得说明的是:不一定所有人都适合这个方法,因为人是复杂的。

  要想五行和谐,更要注重食补。《黄帝内经》认为:如黑色食品入肾和膀胱;红色食品入心、和小肠;白色食品入肺和大肠;黄色食品入脾、胃;绿色食品入肝、胆。因此,肾虚者宜多吃黑芝麻、黑木耳之类黑色食品;肝病者要多吃青菜和水果;脾胃病、肺病患者宜吃黄色与白色食品,如胡萝卜、黄豆、百合、银耳、莲子等;心脏病患者宜吃荔枝(壳红)、红皮花生米等。

  当然,这些只是一般规律,生活中要因人而异,补也要补得适当,要注意饮食多样化,不宜挑食、偏食、滥食,否则人体会发生紊乱,导致阴阳失衡而引起疾病。

  寻医记:五脏是否有五行之分

  答:有!

  肝具有升发的特性,故肝属木——肝在体主筋,开窍于目。

  心具有温煦的作用,故心属火——心在体主脉,开窍于舌。

  脾具有生化的特性,故脾属土——脾在体主肌肉,开窍于口。

  肺具有肃降的特性,故肺属金——肺在体主皮毛,开窍于鼻。

  肾具有主水的特性,故肾属水——肾在体主骨生髓,开窍于耳及二阴。

  问:从五行分布来看,中央的位置很特殊,“中央生湿,湿生土”,而脾又属土,这也决定了脾在人体的重要地位,如何解释这一说法呢

  答:脾属土。以脾的造字来说,左边的部分为“肉月”,右边为“卑”。《周易·系辞》认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从这里可以看出,卑是地、是土。所以,脾的这样一个造字,便将它的属性、它的定位很明确地表达出来。脾的定位在土,脾的性质在土。

  “土”的最大的特性是生化、承载、收纳,意思是说:植物种在土里,从土里吸收一切营养;土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万物之母。脾胃有消化吸收的作用,脾胃把食物的营养吸收进人体各个器官,二者的特性都是供应营养,故脾属土。这里也反映出,多吃埋在深土里的食物是可以健脾的。

  土何以配湿呢土是万物之母,是生养万物的。土不能离开湿,如果土失去湿性就会变成焦土了,就像大地如果持续干旱,就会种不成庄稼。当然,土也不能过湿,如果过湿就会涝。脾的特性是喜燥恶湿的。

第二章 关于疾病,你是这样想的吗——阴阳失衡导致健康“出轨”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的相互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阴阳平衡的关键,在于阴气宁静、阳气固密。如果阴或阳单方面偏盛,则失去平衡和协调,就如同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没有夏天一样,其结果可想而知。

  因此可以说,阴阳调和就是我们最好的养生方法。如果阳气过强,不能密藏,那么阴气就要亏耗,人就会生病。只有阴气平和,阳气密藏,精神才会旺盛。如果阴阳离而不相交,那精气也就随之而竭尽了。

  病不一定是坏事,它是检验身体的唯一标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身热,腠理闭,而粗,为之傀仰,汗不出而热,干齿,以烦谗,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也,病之形能也。”

  没有人愿意生病,它不仅会让人身体难受,而且也会使人的心理不自在。

  事实上,疾病真的那么可怕吗其实不然,疾病是不速之客,但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你不可生硬地去拒绝它,那样它也会与你对着干。你可以换一个思路来对待它,把它当作朋友。因为它是上天给你送来的礼物,它会让你的身心会变得更加健康。

  国外一位教授研究表明,常患感冒的人特别不易患癌症。为什么会这样呢据有关专家分析,这可能是因为人在患感冒时,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了“作战细胞”,它既能对付感冒病毒,又能同时攻击正在发生异常增生的细胞,从而防止了癌变。

  另有报道称,患有某些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如果同时又患有其他较重疾病,当其他疾病被治愈后,先前的精神病也会奇迹般地消失。

  有人认为,血癌病人如果再得了病毒性肝炎,应该会在雪上加霜的袭击下,死得会更快一些。其实不然。美国的最新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病上加病者的平均生存期反而比没有得病毒性肝炎的人活得更久:前者是765天,后者是495天。

  说到这里,只是想告诉大家一件事——得了病其实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如何对待它。有时,疾病就像一个淘气的孩子,只要你管理好他,他就会变得很听话了。

  也许有人会问了,你说得病不一定是坏事,为什么我国每年因疾病死亡的人数却不断地增加呢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回答,那就是很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

  现代人群当中,包括高知阶层和白领,有一种非常有害的认识误区,认为青壮年正是精力充沛、大展宏图的好时机,应当把宝贵光阴都用在事业上,全然没有珍惜健康的观念。能吃、能睡就是没病,有点小毛病坚持一下就能顶过去。结果病情严重时才如梦初醒,但是一切都已经太迟了。

  梅艳芳、傅彪、陈逸飞、王均瑶、汤君年、孙德棣……这些誉满中外的人物英年早逝已不是什么新闻。国家痛失英才,家庭支离破碎,此时除了为之惋惜、悲痛外,剩下的就是一声叹息了。这也正应了中岛博士的一句预警:“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此外,中医典籍中也有这样一句话:人之死于病者十之一二,死于医者十之八九。此话仔细捉摸,意蕴深远,值得注意。

  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实疾病也是检验我们身体是否健康的唯一标准。

  寻医记

  问:看来,病了其实并不可怕,可是我们如何来战胜它呢

  答:对于疾病,最好的治疗方式就是定期检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此外,心理调养也很关键。

  人有七情,分属五脏。五脏有阴阳,七情也有阴阳。七情对立又统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维持平衡。机体中的阴阳二气平衡的人,都具有良好的心理自我调理能力。善于心理平衡的人,很少会因情志的波动而影响健康;即使身患疾病,这些人也会善于调节机体的心理平衡,进而恢复身体的阴阳平衡。

  在生活当中,我们常会看到有很多人都通过和病魔的顽强斗争,重又获得了新生!他们都是善于调节心理平衡的高手,他们不仅没有失去美好的生命,而且更深刻地懂得了生命的可贵,清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珍惜好每一天的幸福生活,为未来努力奋斗。从此生命也赋予了他们更加绚丽的色彩,他们也为自己的人生增加了一定的宽度,提高了一定的浓度!

  问:中医治病用药讲究辨证论治,讲究因人、因地和因时的原则,为什么这样说呢

  答:中医治病讲究临症必须灵活变通才能奏效,这个变通指的是用药。在治疗和用药方面,一定要因时为用、因地制宜和因人而施。

  举例来说,春天“感冒”和夏天“感冒”,在治疗用药选择上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因时而用的原则:同一种病,北方人和南方人其施用药物也是不一样的,这是因地制宜;至于因人施用,则是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存在差异,虽然感受到的外邪是一样的,但病情的深浅一定会存在差异,因而其处方用药量自然会有区别。

  试想,我们用同一个矛、同一种力量去刺不同厚度的钢板和铁皮,显而易见铁皮的损坏程度较钢板要严重得多。中医治疗好比是修复被刺坏的钢板和铁皮,其修复方法会根据两者损坏的不同程度而有所区别。

  为什么老年人怕患感冒,感冒对于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来说,算不得什么,但对于体弱多病的人来说,就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而重视不仅仅在预防上,还要考虑在用药上的正确选择。

为什么阴阳会失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阴阳的平衡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这样的平衡很容易打破。如同婚姻一样,这种脆弱的平衡需要精心呵护,一旦保养不慎,就很容易出现阴阳失衡。

  凡事皆有因,我们的机体内的阴阳活动为什么会失衡呢

  ——阴阳平衡本身就是动态的

  人体内的平衡是动态变化的。阴阳平衡也是动态的平衡。所谓阴阳的动态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量的比例是不断变化的但又稳定于正常限度之内的状态,是动态的平衡,而非绝对的静止。这并不是说在正常或生理情况下,人体内的阴阳双方不存在相互排斥,只是阴阳双方的相互排斥在正常情况下表现不出来或表现不明显,人们很难觉察出来。

  前面我们说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是互根、互补、互制、互化的。如果一旦有一方出现不足,或者有余,那么,人体另一方就会代偿弥补,假如我们代偿弥补失调,那么,阳气和阴精不能够维持正常的平衡,如此阴阳就会失去相对的平衡。

  ——外感六淫导致阴阳失衡

  从季节气候变化来看,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气候中温热属阳,寒凉属阴。寒、热、温、凉是从四季气候的角度对气温的分类,实际上在自然界中还有其他各种复杂气候的变化,也就是阴阳学说中的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错综复杂变化。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得出了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可分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

  正常的六气不易致病,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或在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导致阴阳失衡,进而发生疾病。这种六气,相对或者绝对太过成为致病因素时便称为“六淫”。我们知道,淋雨了会感冒,忽冷忽热的天气会引起身体不适,冬季老年人易患哮喘,夏季小儿童易腹泻……这些身体内部的失衡都与“六淫”有密切关系。

  ——七情内扰导致阴阳失衡

  剧烈的情绪变化,会使阴阳平衡失调,影响人的气血正常运行,导致气血功能紊乱。《素问·举痛论》中这样指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中医认为,七情分属于五脏,为五脏所主。正常情况下,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忧)为肺志,恐(惊)为肾志,一旦七情中有一方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人的阴阳、气血、脏腑出现问题。

  “范进中举”是七情致病的典型例子。当范进经历多次考试不中的情况后,很是伤心,当他后来一次得知自己中了举人之后,过度高兴,便发起了疯来(喜属火),开始手舞足蹈。这时人们找来了范进那个杀猪的岳父胡屠夫。范进平时也最怕胡屠夫(惊恐属水)。胡屠夫见范进这样,二话不说上去就是一巴掌。范进受到这种打击后,神志也恢复清醒了(水克火)。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不同的情志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关联,一种情志会对另一种情志产生制约的作用,中医称之为“情志相胜”。

  根据《黄帝内经》中五脏相克的关系,对应到情志上就是:怒伤肝,悲(忧)胜怒;喜伤心,恐(惊)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悲)伤肺,喜胜忧(悲);恐(惊)伤肾,思胜恐(惊)。“范进中举”中用的是“恐(惊)胜喜”,利用范进对他岳父的惊恐心里来治疗他因过喜而出现疯癫,以使他的神志清醒。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例子:男人发怒时,只要见到女人一哭、一悲,就会心软了、脾气也就发不出来了,这是“悲(忧)胜怒”在起作用;有的女子去千里之外找寻自己的男友,不畏沿途种种磨难,这是因为她内心的思念已经远远战胜了内心的恐惧。

  ——人体的不断老化加速阴阳失衡

  人的身体是一个不断老化的过程,从成长到衰老,失衡伴随人的一生。从生理的角度,这是因为人的生命过程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但新陈代谢实际上是两个相反的力量与过程同时作用的结果。在成长的阶段,新细胞生成的数量与速度超过旧细胞死亡的数量与速度,所以人会长高,体重增加,内脏机能也会不断增强;到成年以后,这两种力量势均力敌,所以人的身高体重与机能维持相对的稳定;到了晚年,新细胞生成的速度大大减慢,这就表现为人的机能逐渐下降。此时,机体的平衡状态也越来越差,被打破的平衡也越来越多,人的病痛和疲倦感随着不同的失衡而产生,这是人体的自然规律。反之,如果我们能够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自然也就延缓了衰老的进程。

  ——其他因素导致阴阳失衡

  除了上述因素外,生态环境被破坏、绿地减少、温室效应加剧、大气污染、电子产品污染、食物污染、噪音污染……这些污染也已经严重地破坏了我们体内的阴阳平衡。此外,我们还要为生活奔波、为房子拼命、为车子加油……一切的一切,使我们不堪重负。心理的失衡又会引起机体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阴阳平衡更加可望而不可及了。

  寻医记

  问:听人们常说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具体是指什么

  答: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空气流动为“风”,温度降低为“寒”,温度增高为“热”,湿度增高为“湿”,湿度减弱为“燥”,其中暑热再进一步就可化为“火”。

  问:进入深秋以来,气温下降的幅度很大,每日的气温变化也比较快,稍不注意就容易感冒。有人认为感冒了只要补一补就可以了,真是这样吗

  答:这种想法是大错而特错了。感冒时不宜大补,因为感冒时人体正常阴阳平衡被打破了,此时脾胃功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果急于在感冒期间进补,会使病情迁延复杂,而且大补还会伤及脾胃。如,感冒时服用人参,很可能会引起食欲不振、胸满腹胀、剧烈咳嗽、夜难成眠、烦躁不安,还会引起牙龈、鼻腔等处出血。此时可食白萝卜以解此症。

生病过程是正气与邪气打架的过程

  《伤寒论》:“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

  阴阳失衡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一般可归纳为阴或阳的偏盛偏衰以及对另一方的累及等,这些可统称为“阴阳不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正邪抗争,各有胜负的过程。

  正,即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抗病、康复能力。一般来说,凡正气不足的人,汗毛孔(腠理)容易松弛,失去其护卫表皮的功能作用,因而最容易感受四时流行之气,使四时之气自表皮而入;发则会出现咳嗽、流涕、头昏,或发热、怕风等伤风症状。此外,有的病人小便点滴不畅、滴沥不尽一天数十次,这也是正气不足的表现,正所谓“有癃者,一日数十漫,此(正气)不足也”(《素问·奇病论》)。

  邪,又称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六淫、饮食失宜、七情内伤、劳逸损伤、外伤、寄生虫、虫兽所伤等,也包括机体内部继发产生的病理代谢产物,如淤血、痰饮、宿食、水湿、结石等,具有伤害正气、引起疾病的破坏作用,即所谓的“邪气发病”。身体发热如火炭般热,颈部和胸部有阻塞不通的感觉,人迎脉盛,呼吸喘促而气上逆,这些都是邪气亢盛有余、正邪两旺的现象。

  通常来讲,邪气侵犯人体后,正气与邪气就会相互发生作用,一方面是邪气对机体的正气起着破坏和损害作用,另一方面正气对邪气的损害起着抵御及驱除邪气,并消除其不良影响的作用。因此,正邪的斗争及其在斗争中邪正双方力量的盛衰变化,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影响着病机、病症的虚实变化,而且直接影响着疾病的转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也就是正邪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

  在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正气与邪气这两种力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其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力量对比的消长盛衰变化,并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即邪气增长而亢盛,经过斗争,邪胜正虚,则正气必然虚损而衰退;正气增长而旺盛,经过斗争,正胜邪退,则邪气必然消退而衰减。

  治病如打仗,打仗要讲究方法。我们知道,邪气侵袭人体,引起体内正邪相搏是一种自然现象,就像两国边境会有军事对峙一样,不宜大动干戈,解决的办法在于提高自身的防御能力,主张和平用药注重化解。这才是治病的上策。

  先辈孔少华先生曾治疗一例小儿高热患者,因辨证用药准确,故而显效。

  刘某,男,7个月。一月前感冒,发热,吃西药退烧药、消炎药后烧仍不退,反致药物过敏,全身起红色皮疹,后又出现两次心衰;经抢救脱险,持续高烧一个月,经骨穿检查均无异常,后经人介绍来诊,症见:发热达39℃,口唇红赤,精神尚可,咳嗽有痰,不易出,全身红色皮疹,指纹深紫,仍在风关。热仍在阳明气分,仍宜清解。

  处方:生石膏10克(先煎),薄荷3克,地骨皮5克,霜桑叶5克,杭菊花5克,金银花7克,青连翘5克,鲜茅苇根10克,全蝉衣5克,条黄芩7克,全瓜蒌10克,杏仁泥5克,滑石块8克,羚羊角粉1克(先煎),紫雪半支分冲,2剂。

  复诊:药进一剂后高烧退,现症仍见咳嗽,皮疹未退,上方加净蛇蜕5克、桑白皮5克、川贝母3克、白蒺藜5克,又进5剂,痊愈。

  此例其实就是一例简单的太阴风温外感,然治不得法,表邪未解,里热未清,此小儿体内热偏盛,而且兼有湿邪,西药虽消炎退烧,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儿体内之积热;而且此小儿尚有药物过敏的问题,这种药物过敏或与患儿体内有湿热有关,而且药物过敏也可能是高热不退的原因之一。

  患儿虽发烧一月,且曾经出现两次心衰,但来诊时,体质尚可,热仍在阳明气分。其全身红色皮疹乃是药物过敏所致,原因是体内有湿气,并非热入营血,故仍以清解阳明为主;白虎银翘桑菊同施,薄荷、地骨皮以退热,滑石利湿,内热偏盛,又加羚羊、紫雪,咳嗽有痰,痰热蕴肺,加杏仁、瓜蒌、桑白皮、川贝母,皮肤湿疹,加蝉衣、蛇蜕、白蒺藜,方证相对,故能使一月之高烧,一剂而退,数剂而愈。

  寻医记

  问:中医治病是如何扶正祛邪的

  答:所谓的扶正,就是通过选用扶正的药物或其他方法,来增强人的体质,提高抗病防病的能力,以达到战胜疾病的目的。一般情况下,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病情,可选用具有益气、养血、滋阴、补阳等作用的中药来扶正。祛邪,就是祛除体内的邪气,以达到邪去正复的目的。临床上可根据不同的病情而选用具有发表、攻下、清解、消导等药物来祛除体内邪气。

火气大是现代人的通病

  《素问·上古天真论》:“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子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今天,无论我们走到那里,不管是在地铁中、在公交车上,还是在超市中……几乎都会听到现代人对工作的叹息声、对老板的抱怨声。以前这种现象是很少见的,现代人的身上似乎都有把无明之火,稍有风吹草动,一点就燃;要不与人大动干戈,要不自生闷气频频上火。

  佛家有云:贪生水,嗔生火。全球这么多人的内火释放出来,该有多大的能量啊!这种巨大的热能绝不亚于增加了几个太阳。看起来全球气温的持续上升,除了与社会环境有关之外,人在其中大概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笑)。

  爱发火、爱上火,这是现代人典型的“病”。现代人的火怎么就这么大呢

  孔氏认为,现代人爱发火的原因主要有三:阴虚、内热、脾湿。这三大原因也是导致人体阴阳失衡并最终导致疾病发生的罪魁祸首。

  ——阴虚

  什么是阴虚呢前面我们讲过了,人体中存在阴阳二气,正常人其阴阳二气是相对平衡的,阴虚就是阴亏了。阴虚了,阳相对也就盛了,内热就是这样形成的,这起码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般来说,火分阴阳,阳火,属实火。阴火属虚火。阴虚内热的人多表现为一般所说的“上火”,老百姓认为容易“上火”。上火了怎么办就要去灭火孔派认为,上火是人体阴阳失衡的表现,是功能性的,此时调理一下即可恢复人体功能使之协调平衡;人体功能长期失衡,则会由量变到质变。中医对上火的治疗,道理很简单,两种方法:一,阴虚火旺类应以滋阴为要。二,若属实火,则宜火郁发之,开门驱寇,寇就是火,打开门将敌寇赶出去,人体阴阳也就平衡了。

  现代人出现的阴虚多为肝肾阴虚。肾主水,主阴,为先天之本;肝主血,为肾之子。乙癸同源,肝肾一体,为一身阴血之本。现代人就像《黄帝内经》中所说的一样“不知持满,不时御神”,“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多有伤阴之患,“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其他如五志化火,湿热内蕴等皆易伤阴,当今中老年人肝肾阴虚者更为常见。

  很多人爱加班熬夜,其实熬夜最伤阴。晚上是阴气旺盛之时,此时最宜睡觉,而熬夜是刻意地改变人体内的生物钟,改变生活规律,很容易伤阴。如果你实在没办法,一定要加班熬夜,最好在晚餐时多吃一些滋阴的食物,如百合、莲子、山药、银耳、红枣、核桃等食物。

  肝肾阴虚体质的人应该多做运动。在运动方面可选择中低强度的运动,如散步、八段锦、太极拳等相对静养运动方式。要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和低头弯腰的动作,如果头部的位置突然低于心脏水平位置,就会有大量的血液突然流向脑部,造成脑部血管内压突然爆发式地增高,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脑部小血管薄弱处容易被冲破,从而造成脑溢血。所以,肝肾阴虚者在选择运动方式时应尽量避免急剧低头弯腰的动作。

  ——内热

  《素问·调经论篇》中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从中可以看出,阴虚是内热产生的原因,关键在于劳倦之后而形气衰少,也就指劳倦伤脾,脾气不能运化水谷,饱食水谷郁于胃中,郁而化热。

  先辈孔少华先生也这样认为:“现代都市人群因精神压力过大、熬夜以及过食肥甘厚味等诸多原因,造成都市人群体质以内热者为多,尤以阴虚内热者更为常见。”阴虚必生内热,此即前人所说之相火为病,又因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精神压力大,此皆易引起肝气不舒之患,合于今人阴虚内热之体,患病则或为肝阳上亢或为肝气横逆。

  经常上班的人会发现,平时在单位里最爱发火的人多是领导层的高管们。为什么他们更爱发火呢这是因为他们平时工作压力大,又没有时间减压,长期如此,他们自持清高正确,不顾客观认识,主观上更易发火,这些人很容易表现出肝阳上亢的症状。除爱发火、爱上火外,平时还易表现出面红耳赤、眩晕、头疼、口苦,大便结、小便黄等症。对于这样的人,平时也要经常食用一些滋阴类的食物。

  ——脾湿

  现代人脾湿者也很多,一方面是因为肝气不舒,肝属木,脾属土,木犯脾土,脾胃受伤,脾失健运所致。当然,更多的是因为今天生活条件提高,食品极大丰富,人们只为饱口腹之欲,暴饮暴食,而运动反而减少,使摄入多于需要,超过人体运化能力,水谷精微代谢失调,聚而化为痰湿。所以许多病是吃出来的,当今最常见的富贵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都是吃出来的。孔老认为:“湿聚成痰,流注全身,变症百出。怪病皆有痰作祟,今人湿热为病者十之八九,故余临床喜用清利湿热化痰之法。”

  综合以上三点,阴虚、内热、脾湿,是现代人尤其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三个体质倾向,也是致病的三个主要因素。这三个因素常常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纠缠在一起发病,错综复杂,虽症状百出,而其理则一。

  以上也是孔派治疗常见疾病的基本思路,以此为基础辨证施治、随证化裁,治疗一般常见疾病皆能取得较好疗效。孔老又认为现代人气虚阳虚者少,阴虚湿热者多,故他临症时一般慎温补,以防助热敛邪之患。

  寻医记

  问:生活中有的人常四肢发热,受风邪后就会发高烧,就好像被火烤一样,这是什么原因

  答:其实《黄帝内经》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阴气虚,阳气盛,四肢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也就是说,这种人阴虚阳盛,四肢属阳,风邪也属阳,本来这种人就有四肢发热的阳性症状,再受到风邪的侵袭,两种阳叠加在一起,就会助长火势。而病人身体内阴气虚少,不能制约亢盛的阳气,就好比用很少的水无法烧灭旺盛的火一样。所以造成病人体内阳气单独亢盛。而阳气独亢,阴气就不能正常生长。阳气独亢到一定程度,人的生机就自行停止了。

  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描述人的生长规律时有“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之说,这里的“阴气自半”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呢

  答:有关这一点,学术上有很多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是人体的阴精和阳气都亏损了一半;有的人认为是人体的阴气损耗了一半,我个人的理解就是,肾阴亏其半,肾阴亏了,则阴虚不能潜阳,水不涵木,而肝为刚脏,必须借助于肾水以涵濡肝,否则即升腾上逆,上冲于脑则为高血压之象,或为脑血管病之潜在因素(俗称肝火旺)。这也符合中医中风病以及眩晕(高血压)发病机理和原因。

亚健康是阴阳失衡的片首曲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其实,上面我们所说的现代人爱发火、现代人多阴虚……这些因素都是亚健康的主要症状。亚健康的症状当然还有很多,其中便秘是另一典型。

  “现在终于感觉身体清爽了……”前几天,供职于一家外企的张女士发出这样的感叹!张女士是这家公司的高管,长年坐办公室,而且由于工作需要,吃喝宴请,常摄入一些高营养食物,平时又缺乏运动,便秘已有一年时间了。每到需要排便的时候就非常难受,并且排泄物干结如羊屎状,还伴有明显的腹痛、腹胀。

  后来她到医院做检查,医生对她说这种便秘是胃肠失和引起的。医生告诉她,经常顺时针按摩腹部,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坚持一个月,可改善这种排便不畅的情况。为什么按摩腹部可以治疗这种便秘呢人的腹部是很多重要经脉循行和汇聚之地,是人体气血循环、阴阳升降之通道。通过对腹部的按摩,可以防治五脏六腑本身所产生的病变,并保持十二经脉的气血旺盛、循行畅通、减少废物的滞留,从而对人体各部分起到治疗和调整的作用。

  怎样做按摩呢有两种方法:一是采用“二指叠按法”,即两拇指重叠,按的轻重以手下有脉搏跳动和不感觉痛为宜;二是采用“波浪式推压法”,即两手手指并拢,自然伸直,左手掌置于右手指背上,右手掌指平贴腹部,用力向前推按,继而左掌用力向后压,一推一回,由上而下慢慢移动,好像水中的浪花一样。

  重点按摩的穴位有:中脘(位于脐上4寸,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之中点)、建里(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3寸)、天枢(位于人体腹部,肚脐向左右各2寸宽处)。

  坚持了一个月后,张女士腹痛、腹胀均消失。

  以上胃肠性亚健康只是众多亚健康中的一种。无疑,亚健康是人类健康的头号大敌,是破坏人体阴阳平衡的第一隐形杀手。

  周围的朋友经常问我,天天亚健康、亚健康的,可究竟什么样的状态是亚健康我现在可以告诉大家,如果把疾病比喻是一部电影大片儿的话,那么亚健康便是它的片首曲。从专业角度来讲,亚健康状态是一个介于健康与疾病边缘的状态。也就是说,你再往前走一步,就不是亚健康了,疾病症状很明确了或者能化验或检查出来了,就是器质性或者功能性病变了。

  中医学虽然没有亚健康这个词,但早就有这个概念,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预防为主”的医疗指导思想,我们不仅仅有这个思想,同时在长期的经验总结中,形成了针对疾病的一整套防治体系,这就是中医的“治未病”、“辨证论治”,也是中医学的伟大之处。

  针对无病,但从其阴阳失衡所表现出的症状,中医可以调理;有病,其对应的是“病”的症状,中医也可以治疗。无病不等于说身体内的“阴阳”就平衡了,而长期使自己身体内的“阴阳”处于不平衡状态,就会从量变发展到质变。一旦到了质变,无论是中医还是现代医学,在治疗上都会存在一定难度,所以古人早就提出过“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精髓。

  从中医角度讲,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所说的内伤杂病中众多症候的综合表现。中医认为健康是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亚健康和疾病都属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状态,只不过亚健康是轻度阴阳失衡,而疾病是重度的阴阳失衡。值得庆幸的是,亚健康具有可逆转性的特点,也就是说亚健康经过正确的养生保健的干预可以恢复为健康。

  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机体各器官功能性变化。具体表现为精神不振、情绪低落、浑身无力、容易疲倦、精力不集中、健忘、眼睛疲劳、视力下降、睡眠不良、早晨起床有不快感、颈肩僵硬、手足发凉或手足麻木感、心悸气短、胃闷不适、乏力、情绪不稳(如情绪低落、紧张、烦躁、忧虑)等症状。其中,经常感到疲惫不堪,又没有查出其他疾病,这就是典型的“亚健康状态”。

  有报道说,当今世界约有50%~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在25~35岁人群中此比例呈上升趋势。亚健康以脑力劳动者居多,在脑力劳动者,又以白领居多。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6年人才蓝皮书》指出: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下降,“过劳死”现象日益严重,七成知识分子走在“过劳死”边缘,终日处于亚健康状态。

  治疗亚健康状态,是防止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中医“治未病”的目的。根据每个人个体体质的不同进行辨证治疗,有助于阻断亚健康状态发展到疾病状态。

  中医认为亚健康状态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关系最为密切。长期的身心疲劳,容易耗损肝、脾、肾三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脏腑虚劳,外邪易侵,“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因此在调治亚健康上应从护肝、脾、肾三脏入手,扶正祛邪。

  对于肝郁气滞型(症见心情郁闷,或心烦易怒,胸胁胀满,善太息。兼见心悸不寐,上腹饱胀不适,口苦,舌淡红或暗红,脉弦或细涩)的症候,治以疏肝理气。

  对于心脾两虚型(症见心悸,失眠,神倦乏力,气短懒言,兼见面色不华,自汗出,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的症候,可补养心脾。

  对于肝肾阴虚型(症见形体消瘦,腰膝酸软,口干咽燥,伴有潮热多汗,失眠多梦,五心烦热,梦遗滑精,或带下淋漓,舌红苔少,脉细)的症候,可滋补肝肾。孔老则以滋潜渗化入手,效果颇佳,其处方如下:

  生牡蛎30克,生石决明15克,生赭石12克,旋复花12克,桑寄生30克,炒知柏各10克,川牛膝15克,滑石快10克,橘子络15克,橘子核15克,法半夏10克,霍石斛30克,云茯苓30克,莱菔子15克,血琥珀5克。

  说明:本书所列处方,仅供参考,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寻医记

  问: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人更易出现亚健康

  答:首当其冲的是白领阶层,为什么呢最难辞其咎的就是他们的不良工作和生活习惯。社会和工作的压力让这些人经常处于紧张的状态;经常加班导致的生物钟改变,内分泌功能紊乱;长期缺乏运动也会导致健康问题。

  其次是经常用脑的上班族。那些经常从事紧张的脑力劳动者,由于大脑消耗氧和营养物质以及产生的代谢废物会随着用脑过度而变得越来越多,达到一定程度时,兴奋就会转为抑制,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头昏脑涨、反应不灵敏等症状的出现。

  另外,那些三班倒的员工及重体力劳动者也是亚健康的受害者。人的生命活动主要靠脑垂体分泌的激素进行调节。晚上10点至第二天的6点,脑垂体激素分泌量最多,所以那些三班倒的员工,生物钟颠倒错乱,这样就会使多种激素的分泌机能紊乱,从而出现食欲不振、失眠多梦、精神萎靡、思维判断能力变得迟钝等症状。此外,人在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大运动量锻炼时,由于时间过长,肌肉过度紧张,生物能源消耗过多,就会使机体产生疲劳,进而容易产生亚健康状态。

  问:老师您好,我是一家建筑工地的工人,每年夏天天气炎热时,干活时总是感觉浑身无力,身体显得特别虚弱,我的很多工友也都是这样,请问我们是不是亚健康状态呢

  答:这很有可能!建议您工作前多喝乌梅泡水,或茶水,因为夏日炎炎,造成水液大亏,因此当以保存阴为要!还有一点很重要您可以多睡“子午觉”。《黄帝内经》认为,夜半子时(23点~1点)为阴阳大会,水火交泰之际,称为“合阴”,是一天中阴气最重之时,此时是睡眠的最佳时机,对调节亚健康状态也极有好处。

阴阳失衡,百病始生

  《素问》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根本,阴阳失衡却是致病的源泉,它直接把保护我们身体健康的外衣撕裂,让我们的身体成为病毒的攻击对象。

  一个人的身体若长期保持阴阳平衡,生命就会非常有活力,生理机能会很好,心理承受力会很强,能吃能睡,气色较好,心情会很愉快,精神也很旺盛。反之,如果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就会出现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变化。

  阴阳失衡又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运动失常的概括。由于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也必须通过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阴阳失衡又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

  阴阳失衡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阴阳盛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转化以及阴阳亡失等几个方面,其中阴阳盛衰则是各种疾病最基本的病理变化,这种变化通过疾病性质的寒热而表现出来。阴阳盛衰,是阴和阳的偏盛或偏衰,而表现为或寒或热、或实或虚的病理变化。

  ——阴阳偏盛

  何为阴阳偏盛呢简单地说就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阴胜则寒

  阴胜,是指阴邪致病,导致机体机能障碍,体内阴气绝对亢盛的病理变化。阴胜多由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寒湿中阻,阳不制阴而致阴寒内盛。

  阴以寒、静、湿为其特点,故阴偏盛产生的寒性病变以及湿、静之象,表现为形寒、肢冷、喜暖、口淡不渴、苔白、脉迟等。所以说:“阴胜则寒”。由于阴的一方偏盛,常常耗伤阳气,会导致阳的一方偏衰,从而出现恶寒、腹痛、溲清便溏等。这种阳气偏衰的表现是由于阴胜所引起的,故称“阴胜则阳病”。

  阳胜则热

  阳胜,是指阳邪致病,导致机体机能亢奋,体内阳气绝对亢盛的病理变化。阳主动,主升而为热,所以阳偏盛时,多见机体的机能活动亢奋、代谢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一般来说,阳胜的病机,多指阳气亢盛而阴液未虚的实热证。

  阳以热、动、燥为主要特点,故阳气偏盛产生热性病变以及燥、动之象,出现发热、烦躁、舌红苔黄、脉数等,同时还会出现口渴、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等阳盛伤阴,阴液不足的症状,故称“阳胜则阴病”,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阳胜。

  ——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素问·调经论》

  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正所谓“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阴虚则热

  阴虚在前面我们提到过,用专业术语讲,阴虚就是指体内的阴液不足,滋养、濡润作用明显不足的病理状态。阴虚多由于阳邪伤阴,或因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因久病耗伤阴液所致。现代人多阴虚。阴虚则热表现为,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红升火、消瘦、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

  阳虚则寒

  阳虚,是指体内阳气不足,温煦、推动作用明显衰退的病理状态。阳虚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过劳,过度受寒、药物过量、久病失养、饮食不当等损伤阳气所致。

  阳虚则寒,虽也可见到面色觥白、畏寒肢冷、舌淡、脉迟等寒象,但还有喜静蜷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表现。

  先辈孔少华生前曾治疗这样一位中年女患者:此前她曾患感冒,感冒好了后,头却疼得厉害。尤其是到了半夜头痛如裂,第二天清晨,又会稍轻一点。孔老为其把脉,见其脉象沉迟,尺脉尤甚,舌淡苔白。舌脉合诊,一派寒象。这时孔老考虑她每到半夜头痛如裂,可能是伤寒所致的厥阴头痛。

  于是孔老为她开了3副吴茱萸汤方(吴茱萸10克,人参12克,大枣12克,生姜15克)为其祛寒气。这位女患者见只开了4味药,心中存有疑惑。孔老说,你可以先试一副,有效果了再来取后两副。第二天下午,这位女患者兴冲冲地找到孔老,说:真见效果,服完药后,头痛减轻很多了,现在只是稍稍有点麻。孔老接着把后两副药给了她,以巩固疗效。

  中医治病讲究的是辨证施治,“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总之,尽管疾病的病理变化的非常复杂,但是总不外乎阴阳失衡所致。而阴阳的偏盛和偏衰是阴阳失衡中最基本的变化。

  寻医记

  问:我知道,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可是由于每一个病的症状表现复杂,而且病情又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所以每个病所表现的症状也是不一样的。这时该怎么办呢

  答:在辨证过程中,不要拘泥于一点,要进行全面分析。一个病所表现的症状,往往是很多症状综合在一起,因而就不会表现出单纯的阳证或阴证,而且疾病的属阴属阳是随着病情的变化而转化,有因误治导致阳证转为阴证的,有初起阳证日久正虚而变为阴证的。

  举例来说,有头疽(发生于肌肤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由于所发部位之不同,或形态之各异,而有许许多多之命名。如发背、搭手、背疽、脑疽、脑后发)初起属阳证,因病处脓血大泄而正虚不复,从而由阳证转为阴证;反之,因治之得法,病邪由里向外,正气渐复,阴证又转为阳证。

  因此,在辨阴证阳证的过程中,应以动态的眼光去辨别病情。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辨证,实施有效的治疗方法。

  问:在人体的阴阳失衡之前,最容易失衡的是身体中的寒热气。受四季气候变化的影响,寒热变化非常多,而一天之中,夜间冷、早晨冷,中午热,温差变化每天不同,再加上风雨变化,寒和热随时会威胁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我们中国人的病中因为受寒而生病的较多。因此,排除体内寒气对于身体健康显得至关重要。我想问一下,有没有一些简单的方法排除体内的寒气

  答:这里我强调一下,感受寒气只是致病的外因。而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个内因以现代都市人群普遍存在的情况来看,当以阴虚、内热和脾湿为主,所以我说并不是因为受寒,更重要的是因为自身的体质,极容易通过外来寒邪侵袭而获病。因此我们在临床治疗中所遇见的大多数患者,基本上属于此类情况,治疗法则以清热、滋阴、化湿为主。

  你刚才所说的寒气,我个人理解还是外来因素,可以通过一些简单动作,将体内寒气排出。比如说提肛运动就是一种很好的通过自身调节抵御外来寒气的方法。

  提肛运动是一种自身调节的运动。夏天,吹空调时如果觉得冷,则可以深吸一口气;缓缓提肛,直到气息满时,然后吐气,并松肛,这样,在提气和提肛的同时,会有效抵御外来寒气。

  还有一种抵御寒气的方法就是两手相对,摩擦大鱼际部位直至身体微微发热、似有汗出,这种方法,简便易学,疗效显著,甚至在感冒的初期都有很好的效果。经现代科学验证可以明显地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

  经常进行呼吸锻炼配合导引术也可以排除体内湿热。如八段锦等导引术,不仅可以协调体内平衡,还可以有针对性地锻炼五脏的功能,使人体正气更加旺盛。

  此外,通过运动,或是蒸桑拿,发出汗来,都有助于将湿热排出体外,但过度虚弱的人不能靠此来发汗,还是要向医生请教适合自己的方法。

 第三章 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你的“硬件”结构决定了你的健康

  五脏六腑绝对是人体的硬件。脏腑有阴阳之分,五脏属里,故为阴;六腑属表,故为阳。

  五脏是指心、肺、脾、肝、肾。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以及藏神,主志的功效。其生理作用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的“老大”是心。五脏间的各种生理功能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以保持其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它们的共同功能是受纳腐熟不谷、传化精微、排泄糟粕。

  五脏六腑之间的各种生理功能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以保持着人体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五脏六腑绝对是人体的硬件。脏腑有阴阳之分,五脏属里,故为阴;六腑属表,故为阳。

  五脏是指心、肺、脾、肝、肾。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以及藏神,主志的功效。其生理作用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的“老大”是心。五脏间的各种生理功能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以保持其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它们的共同功能是受纳腐熟不谷、传化精微、排泄糟粕。

  五脏六腑之间的各种生理功能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以保持着人体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

  学会调整脏腑平衡,以激发人体自我修复潜能

  《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人体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寄居着数以万计的“微小生命体”。在显微镜下,无数种细菌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便如此,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活得好好的,这是因为,人体有很强的自我平衡潜能。

  比如说发热。当致病邪侵入人体后,主宰调节体温的功能的皮毛就很快地紧闭,使体内的热量不再外泄,体温自然而然就会升高。这既能使外来的病邪活动能力减弱,增强了自身的代谢能力;又可以使体内脏器产生大量白血球,细胞活动能力增强,磨刀擦枪,投入战斗。

  通常情况下,即使发生疾病,机体本身也能充分应付。当然,不是所有疾病都是靠机体自行治愈,有些病还是要靠药物、手术、心理等手段来治疗。多数情况,外源性病因及药物在疾病发生与治疗的过程中只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扮演主要角色的却是人体自身。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果体内正气充足,邪气就不会破坏体内的阴阳平衡。

  疾病与人体两者难以割裂,就如同皮与毛的关系。在治疗时不能一味“追杀疾病”而不顾人体的承受能力。要知道,任何药物对人体都有损害,它在“追杀疾病”的同时也会破坏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功能。

  中医治病讲究调节大环境,只要将脏腑器官失衡的环境改变,使之达到阴阳平衡,那么疾病就会不治自愈。正像各种自然疗法,如按摩经络,没用一点药,只是循经推导,改善体内环境,提高免疫力,最终也会战胜疾病。

  脏腑之间具有互相支持的协同作战能力,这样可以使全身阴阳协调,维持整体的健康状态。如肝主升发,它善于升发阳气,宣散郁滞,调畅气机、通利气血,所以能够促进脾胃升降;而肝和肺的合作就更加重要了,因为肝属木主升,肺属金主降,他们的运作使得气机有升有降,有升有降才达到了平衡。如果其中有一个功能失调,那么人体的气机升降就会失去平衡,而且最后阴阳不调、气血不周,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不能循环流通,全身就会生病。

  脏腑协调能力决定了人体自我修复潜能的大小。从养生角度来看,协调脏腑是通过一系列养生手段和措施来实现的。怎样来协调呢一方面要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另一方面还要“纠偏”,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以纠正其偏差。中医称之为“扶正固本”,就是重视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用各种手段去恢复、促进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这个所谓的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用现代观念来理解,就是脏腑组织的细胞再生能力。有许多的病,如肝病、肾病、心脏病,其致病因素为多发性的、非特异性的、隐蔽性的。或查不出来,或虽查出来却无特异性的治疗。此时我们就可以应用各种手段去促进其自身的修复能力、恢复促进其细胞再生,通过这种途径而使脏腑组织得以平衡,生理功能紊乱得以恢复。

  “邪去正自安。”如果在疾病早期及时控制、去除致病因素,机体内在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就有机会恢复正常了。如细菌性肺炎、伤寒、痢疾等病及时用药控制,去除致病因素。一旦致病因素及时去除,就算有脏腑组织的细胞损害,腑组织仍然可以依靠细胞再生机制进行自我修复。

  任何疾病都会对人体生命产生威胁。人体的自我康复系统,对付各种疾病,都是整体一致的。这就好比一个国家,在对付外敌的入侵,或是内部发生动乱时,都应该有序地组织与之相适应的力量,绝不是不分主次,倾巢出动;一定要根据对抗的需要,恰如其分地予以解决。这是保护自身康复系统最好的措施。

  寻医记

  问:如何来调养五脏平衡,发挥身体的自我修复潜能呢

  答:其实,《黄帝内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简单而又实用的方法。《黄帝内经》认为,用五味以治五脏,可宣通腠理,运行津液,而通气血。

  肝主春木之气,在足厥阴经,为阴木,在足少阳经为阳木,春天应以这两经作为主治。肝性苦躁急,应该吃甘味药以缓和它。

  心主夏火之气,在手少阴经、手太阳经,夏天应以这两经作为主治。心性苦涣散,应该用酸味药来收敛它。

  脾主长夏土之气,在足太阴经、足阳明经,长夏应以这两经作为主治。脾性怕湿,应该用咸味药以燥其湿。

  肺主秋金之气,在手太阴经、手阳明经,秋天应以这两经作为主治。肺气上逆,应该用苦味药以泄其气。

  肾主冬水之气,在足少阴经、足太阳经,冬天应以这两经作为主治。肾性怕干燥,应该用辛润药来润养它。

养心——心是五脏六腑的“君主”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我们的心脏就像一个荷花的花苞一样,倒挂于我们的胸腔。心是五脏之首,是人体的“皇帝”,《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与神志、舌、脉、面部是一家,心是主宰。

  心主血脉。主,有主持、主宰的意思。心通过自身的搏动和血管构成的闭合回路将血液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身各处,为全身器官提供活动时所需的养分,并带走其活动所产生的代谢产物。也就是说,心的功能旺盛则全身组织器官得到的营养就充足,反之,全身组织器官就会因营养不足而导致功能减退,甚至衰竭。

  心的正常搏动,主要靠心气的作用。如果一个人的心气旺盛,血液便能流注并营养全身,面色也会变得红润有光泽;如果一个人的心气不足,则血行不畅或血脉空虚,就会出现心悸气短等现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雷气通于心”,心能搅动四肢百体,故雷气通心也。经常听到相关报道,说某某人由于打雷或听到鞭炮声眼睛视力恢复、多年的哑巴开了口、植物人苏醒了;现代医院在抢救病危之人时,也会采取电击方法,来唤醒心脏。

  除心气外还有心阳、心阴、心血三方面。如果心阳虚,会导致心动迟缓,血脉拘急,血行瘀滞。心阳虚者,在夏季应避免多出汗。如因汗多出现心慌气短的症状时,可用西洋参3~5克泡水饮用。如果为心阴虚,则会导致心动过速,脉管弛张,血流加快。心阴虚者需要注意少劳累、少出汗、多吃养心阴的食物如冰糖大枣粥等或服用中成药天王补心丹。心血虚的患者多见心阴虚的症状并发面色恍白、口唇无华等血虚的征象,多由思虑过度耗伤心血所致,多见心脾两虚,建议服用人参归脾丸等药物补益心脾。

  心主神志。《灵枢·邪客篇》说:“心者,精神之所舍也。”神志,即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同时,心所营运的血液,又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可见,心主神志的功能,与它营运血液的作用是密切相关的。心所营运的血脉充盈,则神志清晰,思考敏捷,精神旺盛。

  心是“神”住的地方。心主神志的功能必须在心主阳气、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时,才能相互为用,互相促进。心脏具有充沛的阳气,才能营运血脉;有足够的血脉,才能蕴蓄阳气,安神定志;只有具备宁静的神志,才能较好地支配阳气和血脉的正常生理功能。

  心为五脏之首,平时我们在养心时首先就要安心神,只有把这个“君王”稳住了,其他五脏就好管理了。你想,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君主,群龙无首,那怎么可能治理好呢

  ——养心关键在夏季

  夏季养心要做到以下几点:

  在起居方面,要做到晚睡早起,晚睡以适应夏热的气候,早起以顺应昼长的规律;午时是气血流注心经的时间,此时宜小憩,一般来说休息30分钟就可以了。

  在穿衣方面,夏天出汗较多,衣服一定要选择轻薄的,平时亦要勤洗勤换。

  在饮食方面,要适当多补充一些酸味、甜味的食物,少吃热性的食物。平时适当吃一些酸梅汤、凉粉、糖拌西红柿、绿豆粥等食物,可以清热消暑,增加体内水分,以补充出汗的消耗。还有羊肉,韭菜,赤小豆,薤白。说到薤白,大家可能会陌生,薤白在东北叫小根蒜,在广东叫荞头,可用薤白炒猪心,养心安神又可口!

  ——养心先静心

  养身必先养心,养心必先静心。对于心气不足的人平时要减少过量运动,少出汗。平时要多静坐。静则安神。可在树阴下或屋内静坐30分钟;也可以采取听轻音乐、看优美图画、钓鱼、打太极拳等方式来入静。此外,还要保持情绪愉快、轻松。

  ——多练养心功法

  闭目吞津是一个不错的养心功法。取一安静位置,端坐,两臂保持自然下垂,放在腿上,双目微闭,调匀呼吸,口微闭,静坐片刻,待口中津液较多时,将其吞咽,可连续吞咽3次。将上下牙叩动,叩齿15次。此功法具有养心安神、固齿健脾的功效。

  ——多按摩心脏

  平时多按摩心脏,有助于增强心脏的功能。闲暇时,你可以平坐于地板上,保持头正身直,全身放松,思想集中,将左手掌放于右手背上,使两手相叠,轻轻按于心脏位置,先向左下旋转12圈,再向右下旋转12圈,意念在心脏,使气随手转,而血随气涌。

  心脏从人出生那一时刻起,到生命结束前一秒钟,始终分秒不停地工作着,从不休息。它是人类最完美、最优秀、最可靠的朋友。假如全世界海选,仅评出一位“古今中外最佳君主”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选心脏。

  寻医记

  问:有人说,舌不灵活就要及时检查心脏,请问老师这有道理吗

  答: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中医所说的心脏是宏观上的,这一点值得注意。中医认为,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心脏有病,可先反映于舌。当心脏保持阴阳平衡时,我们的口齿流利,思维敏捷;当我们的心脏阴阳失衡时,我们的言语就难以表达清楚,甚至出现口吃现象;当心脏有病时,舌头就会焦躁,就会卷起变短,不尝五味。因此,如果舌不灵、舌麻、不能辨五味时,一定要及时检查心脏。

  要爱护心脏,平时就要多做舌保健操(古称:赤龙捣海),这对心脏有一定的好处。你可以找个安静的地方,闭目养神10分钟后,开始伸缩舌,舌左右摆动及舌在口腔内做顺逆时针划圆各10次。搅拌舌下廉泉穴的津液慢慢咽下,然后收功。通过舌对心的良性刺激,可以保证心的功能保持良好状态。

  问: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请问老师,笑对心脏有哪些好处

  答:当然,正常的开怀大笑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灵丹妙药。英美科学家曾对52个国家1.1万多名心脏病患者的研究发现,在患者心脏病发作前一年,因工作、家庭、经济困难、抑郁和其他原因而承受的压力,比健康人要大很多。研究还发现,看15分钟喜剧电影,可以给人带来45分钟的外周血管松弛和血流量增加。但凡事都有个度和量的问题,任何事情都不能过,兴奋太过也不好,我们还是主张平和。评书《岳飞传》有“笑死牛皋”一节,虽是评书之语,也必有来源,因此还是适度为好。

  问:我父亲今年55岁,最近不知怎么了,身体变瘦了,而且身上忽冷忽热,每天在午时之后出现恶寒。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答:午时,即中午11点~下午1点,是心经当令时间。一天内从午时到子时的时间段,是阴气始生,逐渐阴气旺盛。人身阴阳和则应之而不病。如自午时至子时发病而自子时至午时不发病者,多为阴虚血少,不应自然界阳消阴长之势。根据《黄帝内经》中养阴调护的原理,在养生方面应以养阴补血为主,平时可多吃一些滋阴的食物。

护肝——肝是调气机的“大将军”

  《素问·灵兰秘典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脏位于人体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素问·灵兰秘典》:“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如果说心是一个国家的元首,那么肝无疑就是一位领军的大将军了。与很多将军一样,肝是位脾气暴躁的主儿,极易生气。为什么呢因为它主疏泄,可以调畅气机,运行血液疏布津液,还可以促进脾的运化和情志的调畅。

  在阴阳五行中,肝属木,应自然界春生之气,宜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既不抑郁也不亢奋的冲和之象,才能维持正常的疏泄功能。如果肝功能失调,我们身体就会出现胸肋、两乳、小腹部胀痛不适等肝郁气滞的表现,以及头痛、心情抑郁、脾气暴躁的肝火上亢等症状。

  肝脏阴阳要是不平衡就会导致肝气不得宣发,甚或郁结,胆汁的分泌量减少,两眼看不清事物。养肝最好的季节是春天,肝应春气,春季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有利于肝气的升发、调畅。但如自然界春季风气太盛,会对肝产生不利的影响。

  如果肝脏阳气充足,而阴气缺失,进一步发展,就会造成肝脏阴血两虚的情况。就会由于肝脏阴血不足,运行迟滞,导致血脉不通畅,而使人患病。这时皮肤会变得干枯,甚至身上出现斑点,如果感染了病毒邪气就可能患上肝炎,久治不愈迁延而成肝硬化。

  肝虚有肝阴虚和肝阳虚之分。进一步发展又会出现气血阴阳不足的多种变证。

  当然整体上来讲肝脏的肝气肝阳的病变以实证居多,而肝阴肝血的病变则以虚证居多。

  ——肝阴虚者的调养

  肝阴虚是肝的阴液亏虚、濡养功能减弱所致的病症,为肝的虚热证。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或肝病、温热病后期耗伤阴液使濡养功能不足所致。眩晕耳鸣,目涩干痛,胁肋疼痛,面部烘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舌燥,或手足蠕动后红少津,脉弦细数等,是肝阴虚的表现。肝阴虚者在治疗上应以滋阴养肝为主。

  肝应春气,在春三月时,要注意养肝阴、滋肝血,多吃枸杞泡茶、当归炖肉,或以鲜荷叶、鲜薄荷、麦冬代茶饮,以滋养阴液、调畅肝气。曾有个朋友因生意上的事气得右眼皮总是跳,又不肯服药,于是建议用以上的三种药代茶饮,喝了五天症状就轻了,又喝两周就好了!

  作息上要少熬夜、少劳累可以保肝阴。这里我们重点强调一下熬夜这个问题。丑时即夜里1点到凌晨3点,是气血流注肝经的时间,此时最宜休息。“人卧血归于肝”,肝主藏血,人在睡眠时血可养肝。如果我们在此时还不休息的话,血液无法归原养肝,这就好像银行的存款,如果你一直不存,天天支出去花费,早晚有一天会变成空头。

  我们的肝脏就是人体血液的银行、血液的仓库,需要随时存入,如果你要天天透支,它就要接受一大堆的垃圾。因为所有的污染到了人体内,第一个要应付它的就是肝脏。这样我们的肝脏在超负荷下运转,难免会有闪失。我们经常会发现,周围一些人的面色青灰,情志倦怠且经常烦躁,这就与他们不良作息习惯有很大关系。所以,我们要养好肝,在丑时一定要睡觉,而且必须要“在这段时间内睡着才算”。

  ——肝阳虚者的调养

  肝阳虚的人易疲倦、生机不振、情绪低落、怕冷乏力、面色晦暗,舌淡苔白,脉弱无力,左关脉尤甚。这就需要温肝阳,要注意避寒就温,平时可多晒太阳。此外,还要多喝鸡汤,鸡汤具有滋养肝脏的功效。当然肝阳虚的患者还是少见的,多见的是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阳上亢等实证。

  作为将军之官,肝脏是专门为身体打仗的。任何不属于人体内的外来敌人入侵,肝脏马上就去对付它,人体有那么多的状况需要肝脏应付,肝固然容易受伤害。因此,要照顾我们的身体先要从照顾肝开始。

  寻医记

  问:由于工作原因,我平时总是陪客户喝酒,而且工作时也是经常加班加点。我知道,这两样对自己的肝脏都不好,可是为了工作还得硬着头皮撑下去。我想问一下老师平时我该怎样保养它呢

  答:喝酒、熬夜是最损害肝的。尽管是因为工作需要,但是你还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不要怕丢工作而丢了健康,这是划不来的。我建议你平时除了少喝酒、早睡外,还要注意这样几点:

  不要总发怒,人在大怒之后,气与形相脱离,就会伤肝。

  要避风,肝恶风,风是最容易往肝里走的。

  平时可服用西洋参类以振奋肝的生机,如玫瑰芪茶,就是用玫瑰花、西洋参、黄芪、枸杞子、去子红枣各5克,用1000毫升的水煎成500毫升水,再加入一些冰糖就可以了。

  在饮食上,可食用芹菜蜜汁、双耳粥,白萝卜炖牛肉,凉拌豆芽等食物,对养肝有不错功效。如果是工作需要,酒不得不喝,可用三花饮(金银花10克,玫瑰花10克,葛花15克)泡水代茶饮。曾经把这个方子告诉一个经商的朋友,据他说:一次他去应个酒局,忙着要走也顾不得放几克了,抓了很多来泡水,结果那天喝了三斤白酒竟然没有喝醉了!

  问:请问有没有简单的方法来判断自己的肝是否有问题

  答:一般来说,想了解肝脏情况,你除可用血液检查法外,还可以由尿检验肝病,此种方法效果不错。只要观察尿即可发现很多问题。观察尿时,应采取清晨起床时第一次排的尿,因浓度较高,检验的结果较为正确。

  一个人的肝有毛病时,尿中因含有尿胆素或者胆红素等代谢产物,所以尿的颜色呈黄褐色或淡黄褐色,类似于啤酒的颜色,同时,我们若仔细观察尿液上的泡沫,可发现健康人排出的尿,其泡沫呈白色,而肝有疾病的人排出的尿,其泡沫略带有暗黄色。

  如出现以上情况,请速找医生做检查。“尽早发现,尽早治疗”才是维护健康的最好方法。

 润肺——让人体的空调正常运行

  《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肺位于胸腔之内,膈膜之上,左右各一个,上连气道,并通过口鼻与外界直接相通。肺的形状像一只悬挂着的磬,将整个胸腔填满,所以中医认为称肺为“华盖”(华盖原指古代帝王所乘车子的伞形遮蔽物,在此引申为肺的位置最高)。

  肺,不仅位于五脏最高位置,而且也具有非同寻常的本事。《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如果把心比作是一位君主、把肝比作是一位将军的话,那肺就像一位辅佐君主的宰相一样,协助心脏治理全身,调节气血营卫,沟通和营养各个脏腑。肺开窍于鼻,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肺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进行体内外气体的交换。通过肺的呼吸作用,我们可以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从而进行吐故纳新,实现体内外气的交换,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

  寅时即凌晨3~5点,是气血流注肺经之时。这时大地阴阳开始发生转化,由阴转阳。人体此时也进入阳气渐盛之时。此刻肝脏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这时人们最需要保持熟睡。

  肺为“娇脏”,它十分娇贵。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而发病。肺主皮毛,通过口鼻与外界相通,自然界寒、热、燥、湿等邪气,常易侵犯到肺脏。人体内的水饮痰湿也常停积于肺,其他脏腑的病变也常影响到肺脏。由于肺体娇嫩,又易受侵害,因此不管是外感或者内伤,常可见到肺脏的病症。

  肺与秋气相应。肺气通于秋,在生理上,肺性喜清润,与秋季气候清肃、空气明润相通应;在病理上,秋季气候干燥,容易伤害肺津,引起口鼻干燥、干咳少痰、痰少而粘的肺燥证。

  判断一个人肺脏的阴阳是否平衡,可看其“皮毛”。如果一个人面容光洁,皮肤和毛发均有光泽,则表示其肺脏功能平衡,生理活动井然有序。女子肺脏阴阳平衡,肌肤就会白嫩、润滑、有光泽;男子肺脏阴阳平衡,肌肤就会致密、强健、有光泽。如果肺脏阴阳不平衡,就会出现皮肤色杂暗淡、肤质干燥,毛发脱落,容易产生悲伤情绪,甚至导致抑郁症。

  在秋三月,肺脏阳气旺,而阴气弱,自然界中一片万物枯萎消损,凋敝萧瑟的景象,这时的肺脏容易受到干燥气候的伤害,患上肺燥热病。如果是从鼻子中进入了风燥邪气,很容易就会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出现鼻塞和喷嚏等症状,进一步会导致肺部的严重疾患。如果肺脏阴气重,而阳气弱,人的反应是身体黝黑、虚弱、怕冷,很容易感到劳累;情绪上则会出现忧伤、悲愁等表现。

  肺气虚是指肺气虚弱,肺的功能活动减弱。多由久咳耗伤肺气或久病引起肺虚,或气的生成不足所致。平时多表现为咳喘无力,气短,动则尤甚,痰多清稀;声低懒言,面色淡白,神倦疲乏;或有恶风,自汗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脉虚。

  肺气虚者可多做深呼吸以增强肺功能。平时要多吃补肺气、养肺阴的药物,如沙参、太子参、西洋参等。如用西洋参3克煎水服,以补肺气。还可以吃一点点桂圆肉,一个朋友冬天总是咳嗽,笔者告诉他是肺气虚,可吃点桂圆肉,于是他买了500克桂圆肉大吃特吃,咳嗽好了,就是流了三次鼻血。因此一定少吃,不能过量!同时还应多做锻炼肺经的运动,并学习按摩导引、气功保健,以增强机能、改变体质。一旦察觉肺系病症状,即早治愈,以绝后患。

  寻医记

  问:平时总听人说腹式呼吸对人体健康有利,可是究竟怎么来做呢平时我们的呼吸难道不是腹部呼吸吗

  答:我们平时的呼吸方法都属于胸式呼吸,这种呼吸法并不能大量地吸入新鲜空气,而腹式呼吸法可以吸得更深入,让机体主动地排除废物。其实腹式呼吸很简单:把气深吸到腹部的同时鼓起小腹,引气沉于下丹田(在脐下3寸)。停顿几秒钟后,再把气从鼻孔呼出。呼气过程不能少于8秒钟。可以每天晚上睡前平躺在床上进行。

  问:请问老师,我今年62岁了,平时身体很好,只是最近总感到呼多吸少,气吸不进肺,这是为什么呢

  答:这可能是由于肺肾皆虚、肾不纳气所致。人的呼吸不仅靠肺,也要靠肾。一般来说,浅表呼吸,有肺就可以了,但深呼吸需要肺肾相配合才能完成。肺的呼吸功能要靠肾协助,只有肾气充盛时,吸入之气才能顺降归纳入肾,如果肾气虚,不能纳气,就会形成气浮在上不能归原的情况,这样就会形成呼吸无根、动则气喘的现象。生活中,一些老年人肾气虚衰,无力配合肺进行呼吸,就会出现呼多吸少、气不归元的情况。因此,要真正做到有效呼吸,养肺同时还须护肾(可参见“补肾”一节)。

  问:我的儿子最近总是干咳,有时无痰,或痰少而粘,有时痰中还带有血丝,口干咽燥,这几天也变得越来越瘦了,经常有盗汗现象,请问老师这是什么情况啊我现在该怎么办啊

  答:你儿子有可能是阴虚内热所致,可通过饮食来调理。例如,用百合50克,冰糖适量一同煮食,一天两次,可以起到润肺止咳的功效或服养阴清肺丸。平时也要常吃百合、银耳、杏仁、藕、沙参、麦冬、核桃、白萝卜。

健脾——照顾好你的“后勤部长”

  《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禀之官。”

  脾是五脏之一,它在人体生命整个活动过程中占有特殊地位。中医认为,脾生肺,心生脾,称之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用现代话来说,脾是我们身体的“后勤部长”。

  脾主生化。我们知道,脾属土,土是主生化的,你看梨子是从土中长出的,苹果也是从土中长出的,小麦、水稻还是从土中长出的。人也一样,也离不开这个土。为什么很多人坐飞机会晕机、感觉不舒服呢就是因为人的双脚离地了,离开了土,没有了根,感觉心里没着没落的,就会不舒服。

  脾主升清。升,即上升之意;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脾气主升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将精微物质上输于心肺,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二是维持人体各内脏的正常位置。如果脾的升清作用失司,就会出现头晕、目眩等症状。如果清阳不升,清浊不分,混合下注,就会发生遗精、带下、腹胀、腹泻的症状;如果久泄不愈,又常伴有身倦无力,气短,懒言等症状。

  脾主统血。脾是气血生化的源头。脾气旺盛,就能保证体内气血充足,气能摄血,这样,生成之血就能在脉管内运行,不致逸出脉外。如果脾气虚弱,统血功能失职,血液运行将失其常规而逸出脉外,就会出现出血症状,如便血、尿血、皮下出血等。

  脾与胃相表里,关系自然十分密切。因为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精微,脾将胃消化出的营养精华运输到其他器官。

  由于脾的功能是以运化、升清、统血为主,均依赖于“气”的推动、固摄。而且脾主运化水液,主升动,又是“阴中之至阴”,需依赖阳气的鼓动、气化。所以脾尤重气、阳的作用。如果脾脏的阳气不振,就会出现中焦运化失司,脾不升清还会导致身体内器官移位。

  脾的阳气易受伤害。因脾主运化水液,故湿邪侵犯人体,最易伤害脾阳。特别是在长夏时节,在五脏中,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而长夏湿气当令,故脾气应于长夏。因长夏湿气当令,脾比较喜欢干燥、厌恶潮湿,故湿邪易于侵及脾脏,导致运化失常。

  如果脾脏的阳气受伤,则会出现脾气虚弱。脾气虚损就没有足够的气来支持肌肉的活动,人就会出现肌肉酸懒、懈怠、乏力、气短、乏力、脱肛、甚至是大便溏稀泄泻;精神上会出现心烦、疲惫、思虑过度、胆小多疑等症状。因此,在长夏季节,可适当用藿香、佩兰等芳香药物,以醒脾燥湿。

  脾虚有脾阳虚和脾阴虚之分:

  ——脾阳虚者的调养

  脾阳虚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脾胃虚寒。多是因为平时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一般会出现纳呆腹胀、脘腹痛而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症。饮食上要多吃馒头片,烤面包等烤制焦香的食物,有利健脾。在治疗上应以健脾温中为主,一般以附子理中丸等药物来治疗。

  ——脾阴虚者的调养

  脾阴虚指脾精不足。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各部的濡养,有赖脾气散精输布。如果胃阴虚,或脾虚不运,阳损及阴,或饮食营养不足,都会使脾气散精无源而致本证。出现脾阴虚时多有胃阴虚症状,并见肌肉消瘦,体倦乏力等。多见于各类营养不良证。补脾阴的药物以怀山药、太子参等见长。

  寻医记

  问:脾脏虽然是我们身体中是五脏之一,但是以前我们并没有注意到它的重要性。在脾脏生病时我们通常会选择切掉脾脏。多数人认为,全脾切除术操作简单、止血可靠、并发症少、死亡率低,一般外伤性脾破裂、肝硬化、脾肿大,血液病导致的脾肿大等常规治疗多选择切脾治疗方法。我想问一下老师,全脾切除术真是一点问题没有吗

  答:首先,中医概念的脾脏与西医解剖学意义上的脾脏概念有部分重合,但并不是仅限于解剖学意义上的某个器官。以往我们以为脾脏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很多患者选择了脾全切术。最新研究发现,切除脾脏会有很多并发症。毕竟脾是我们的五脏之一,这些脏器自然是一个不能少。切除脾脏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免疫方面,比如切除脾脏后部分免疫球蛋白和免疫补体明显降低,患者免疫力下降,对感染和肿瘤的抵抗能力都会下降,尤其多发于5岁以下的患儿,严重者还会有死亡的危险。

  当然,对于那些因疾病原因已做脾全切术者,也不要过分背上心理包袱。相对来说,切除脾脏对人体的损伤还是很小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积极锻炼身体,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同时,要少吃对肝脏有害的食物。

  问:生活当中,我们如何保持脾的阴阳平衡呢

  答: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可适度补充蔬菜和水果,脾苦湿,食苦以燥之,“脾欲缓,食甘以缓之”因此应适度吃些天然的甜味食物,宜吃些苦瓜,薏米,小米,鸡胗,猪肚,羊肚,牛肉。但不宜过食甜味食物,如柿子,糯米,粳米等

  对于脾“喜燥恶湿”的特点,可控制和减轻环境潮湿。

  由于脾在窍为口,可适量地咀嚼自己喜爱、口味好的食物,有利于保持脾的阴阳平衡。

  尽量少吃生冷油腻食物,保证脾脏的运化功能正常。

  问:请问脾阳虚感冒如何治疗

  答:一般情况下,脾阳虚感受风寒者可见畏寒发热,鼻流清涕,头痛身楚,食少便溏,四肢不温,脘腹胀满,面白少华,腹痛喜暖喜按,面浮肢肿,舌质胖嫩而淡,苔白薄腻,脉浮缓等症。

  在治疗方面,可采用按摩法来治疗。用推法从印堂开始,向上沿前额发际至头维(在头侧部发际里,位于发际点向上一指宽,嘴动时肌肉也会动之处)、太阳,往返3~4遍,配合按印堂、鱼腰、太阳、百会等穴;用推法沿颈部两侧膀胱经上下往返治疗3~4分钟;再按揉风池、风府、天柱等穴;最后用轻柔的按揉法在气海、关元、足三里、中脘等穴治疗,每穴约3分钟。

  此外,还可以用芫荽加味汤熏洗,取一把芫荽,再取防风、荆芥、桂枝各15克,水煎。先用蒸气熏浴,再用毛巾蘸洗胸背、头面及四肢。对治疗脾阳虚感冒有不错的效果。

补肾——肾是人的先天之本

  《素问·灵兰秘典论》:“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说起肾脏,人们除了知道它是男性性功能的主宰之外,还有些什么呢其实,肾脏的能力远不止这么些,肾功能的好坏与人体健康有着极其广泛的联系。

  肾的府第位于我们的腰部,左右各有一个,故有“腰为肾之府”之说。肾藏精有“先天之本”之称主生长发育生殖为全身阴阳之根本。此外,肾主水液,主纳气。肾气亏损,阳气虚弱,腰膝酸软,易感风寒,易生疾病。

  肾藏精。“精”是精华,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所藏的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来自于父母,是与生俱来的;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化生,转输五脏六腑,成为脏腑之精。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之精的滋养。肾所藏之精会生成肾气,肾气的充盈与否与人体的生、长、壮、老、死的生命过程密切相关。

  肾气属于元气的一部分。元气包括元阴和元阳。元阴与元阳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人体生长发育、繁衍生息,这两种物质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它们藏在哪里呢那就是肾。由于肾所藏的元阴与元阳是生命的原物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源泉所在,所以我们把肾称为“先天之本”。

  那么,平时我们该怎样补肾呢中医认为,肾虚之症有阴虚、阳虚之分,补肾应当针对肾阴、肾阳的不同,进行对症治疗。

  ——肾阳虚者的调养

  肾阳虚相当于肾这部机器动力不足,肾阳虚的人比较怕冷,手脚易凉,舌嫩胖、苔白,易疲劳,精神疲惫,面色青白无光。肾阳虚者,可在饮食上吃一些味道咸的食物来滋补(不宜过咸,咸吃多了也会伤肾气)。在药物上可以服用金匮肾气丸以温补肾阳。在冬天,天气寒冷,肾阳比较虚弱的人,平时要做到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到太阳升起时再起来,否则来年春天就会下肢无力,很难承受春天的生发之气。

  ——肾阴虚者的调养

  冬天虽寒冷,但也有一部分人,因为失于调养而易生内热,内热又可伤阴,导致阴亏,也就是我们要说的肾阴虚。肾阴虚者一般比较怕热,手足心及其内心燥热(五心烦热),午后明显加重,舌瘦、舌红,苔少而燥,燥热不安,颧红。

  肾阴虚者,在饮食方面可以吃一些滋补肾阴、养阴润燥的食物来润它,平时可吃枸杞、山药、何首乌炖肉以及一些黑色食物,如墨鱼、黑枣、黑芝麻、黑豆、黑米等。药物可服用六味地黄丸。此外,还要节制嗜好和欲念,节欲才能保精。要注意保护后背,可以多用热水泡脚。

  寻医记

  问:您好,我是广东人,平时我很喜欢吃一些海鲜以期能补肾,而且我们这里的人多数都喜欢吃海鲜,不知道吃海鲜真的能补肾吗

  答:有些海鲜的确有补肾作用,但是你要注意,补肾不是盲目补的。补肾应当采用相应方法对症进行。比如说,常吃牡蛎适用于肾精虚损的人,常吃海参适合于肾虚阳痿的人;海参粥、海参鸡汤等对肾虚引起的阳痿、遗尿、性功能减退等颇有补益。

  对于某些西医检查肾功能不好的人,更要注意不要乱补。边吃海鲜边喝啤酒的习惯,其实对肾脏的影响是很不好的,还极易引起痛风症,严重者还会引起慢性肾衰。此外,肾功能不好的人要少进食过咸、油腻、辛辣的食物以及番薯、土豆、蚕豆等食物。

  问:如何判断自己肾功能的好与坏

  答:通常情况下,一个肾功能比较好的人,其精神也好,平时走路脚步轻快、不失眠、耳聪目明。而肾功能比较差的人,夜尿比较多,经常有头昏眼花、腰痛腿软、眼圈发黑,容易脱发等问题。此外,你还可以根据日常的尿量来判断,一般正常人每天的排尿量应该在1500~2000毫升(相当于3~4瓶矿泉水那么多)毫升左右,正常饮水的情况下多于2500毫升或少于400毫升有可能是肾脏出现问题了,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问:我是一位白领,最近不知什么原因出现了黑眼圈,身体虽然没觉得有什么不舒服,可是心理上总感觉不舒服。我听人说,出现黑眼圈是因为肾虚所致,我想问一问是不是这样啊该怎么办啊

  答:黑眼圈是眼眶周围发黑、发青的一种表现,它困扰着我们周围很多人。当然,黑眼圈并不一定是由肾虚所致。你是一位白领,可能由于平时竞争压力大,生活没规律,情绪不稳定所致。眼睑(眼皮)及其周围组织很薄,如劳累、失眠后,眼睑长时间收缩,容易引起结缔组织血管充血,血流不畅,微循环障碍,导致眼圈发黑。

  如果你的身体并无其他不适,单纯眼圈黑则不是病态,用不着担惊害怕。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生活规律化,少熬夜,保证充足睡眠。饮食口味宜清淡,勿贪吃辛辣、炸烤等易“上火”的食品。也可用鲜薄荷和绿茶敷在眼睛周围,还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做眼保健操,一天做三次持之以恒必然显效。

  如果真是肾虚所致,会出现这样的症状:头发缺少光泽,口干舌燥,面色灰暗;有的人有黑眼圈,还会出现喉咙干痛;过度劳累后还出现腰膝酸软;晚上尿频尿急,早晨腹泻,冬天怕冷,经常头晕、小腹胀痛,女性出现月经不调等症。此时需要辨证用药,肾阴虚者可选用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之类;肾阳虚者宜温补,可选用桂附地黄丸之类,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胆——胆是勇敢的“先锋官”

  《素问·灵兰秘典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胆是一中空的囊状器官,内藏胆汁。位于右胁之内,附于肝的短叶之间,是六腑之首。又因为胆藏精汁,与六腑运化水谷,传导糟粕有别,故又属“奇恒之腑”。

  胆具有决断功能。胆气充实,则行事果断,脏腑气血功能发挥正常。

  《素问·灵兰秘典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中正者,不偏不倚,才能维持公正。

  ——胆藏精汁,主疏泄

  胆汁在肝的疏泄作用下进入胆囊、浓缩;同时,又在肝胆二气的疏泄作用下流入小肠,对食物作进一步的消化吸收。因此,胆汁疏泄正常,对脾胃、小肠的功能活动都十分有益。相反,如果胆失疏泄,胆汁藏泄功能发生障碍,就会影响到脾胃,使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失常,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厌油腻食物,腹胀,便溏,或胁下胀满疼痛等症。如胆汁上逆,会出现口苦,呕吐黄绿苦水等;如果胆汁外溢,会导致巩膜和肌肤发黄而产生黄疸等症。

  人在子时前入睡最宜养胆。而且子时一阳生,此时入睡,有利于协调平衡人体的阴阳。

  ——胆主决断,调情志

  中医认为,胆的生理功能,与人体情志活动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对事物的决断及勇怯方面。胆气豪壮者,剧烈的精神刺激对其所造成的影响不大,且恢复也较快。所以说,气以胆壮,邪不可干。如果胆的功能失常,就会出现情志方面的变化。胆气虚弱的人,在受到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时,易生疾病,表现为胆怯易惊、善恐、失眠、多梦等精神情志病变。

  一般来说,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和对行动的决心,都是从胆发出来的。俗话说,“胆有多清,脑有多清。”如果胆不清了,头脑自然一片混乱,头脑不清自然无法做决断;胆清了,头脑也清醒,决断也容易做了。

  胆的功能正常,则其他脏腑也会平安无事,因此《黄帝内经》中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之说,也就是说“十一脏皆赖胆气以为和”。为什么说

  “十一脏取决于胆”,而不说“十一脏取决于肝”呢这是因为肝为阴木,

  胆为阳木,是阳中之少阳。这种初生的阳气是维持整个人体生命活动不断进行并欣欣向荣不可缺少的力量;其他十一脏的功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胆的少阳之气。

  寻医记

  问:我患了胆囊炎有好几年了,胁肋经常疼痛,请问老师这种情况能通过饮食来调养吗

  答:对胆囊炎出现胁肋疼痛者建议到医院求诊,证属湿热而且就诊困难者可取猪苦胆10个(连同胆汁),绿豆250克,甘草50克。将绿豆分别装于苦胆中,然后用线缝紧,洗净苦胆,放入锅内蒸约2小时,取出捣烂,再用甘草煎汁混合为制成丸10克,烤干备用。可以每天早、中、晚各服1丸,先用1疗程(10天)试一试。还有一类,不属于湿热之证,建议患者服用舒肝和胃丸和香砂养胃丸。此外,在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少食油腻,炸烤食物,寒凉之物,及避免暴饮暴食,防止胆囊过度紧缩、胆汁排出增加。适度吃些水果,美国最新的一项调查还发现,女性多食用橙子,可以预防和减少胆囊炎的发生。此外,还要保持大便畅通,可吃些杏仁,核桃仁之类,多喝些红茶,进行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

  问:我最近总是失眠,到医院就诊说是胆虚不眠,请问老师我平时如何调养

  答:胆虚不眠多是因为胆虚受邪,神气不宁所致的失眠。《圣济总录》中指出:“胆虚不得眠者,胆为中正之官,是少阳其经也。若其经不足,复受风邪则胆寒,故虚烦而寝卧不安也。”可以选用炒枣仁研末,以酒调服,以补肝温胆。还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用新青皮烘热,熨两眼,每晚1次。每次20分钟左右,坚持一段时间也颇有疗效。

保胃——保胃气是保胃之阴阳

  《素问·五脏别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胃居于中焦,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肠。胃分为三个部分,上部为贲门,称为上脘;下部为幽门,为下院;中部为胃体,为中脘。

  胃是人体能量的发源地。《素问·五脏别论篇》指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其意思是说,胃是存贮饮食的器官,有“水谷之海”之称,它是生成营养物质供给五脏六腑活动的源泉。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降浊,以通降为和。

  胃主受纳腐熟(初步加工消化)水谷。饮食从口而入,经过食道,进入胃里。饮食在胃内,经过揉磨和消化作用,使之变为食糜,并下移于小肠,为进一步消化打下基础。如胃有病变,就会影响胃的受纳水谷功能,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认为“人以胃气为本”。胃主受纳功能的强弱,取决于胃气的盛衰,反映于能吃与不能吃。能吃则胃的受纳功能强;不能吃则胃的受纳功能弱。

  胃气可表现在食欲、舌苔、脉象和面色等方面。一般以食欲如常,舌苔正常,面色荣润,脉象从容和缓,不快不慢,称之为有胃气。临床上,往往以胃气之有无作为判断疾病预后的重要依据,即“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保护胃气,其实就是保护脾胃的功能。

  现代人工作忙,早晨上班不爱吃早餐,这种习惯是很不好的。要养护胃气不能忘记吃早餐,而且早餐的质量一定要好。什么时候吃早餐好呢应该在辰时,即早上7~9点,此时胃气充盛最宜养胃。早餐吃什么好呢早餐宜食五谷类主食,不宜荤腥。一般来说,起床后活动30分钟再吃早餐最为适宜,早餐应该是享用热稀饭、热燕麦粥、热豆花、热豆浆和芝麻糊等,再配着吃蔬菜、面包、水果等。

  辰时是人体阳气旺盛的时候,此时吃饭最易消化,再多热量也能吸收,正常吃早餐是不会肥胖的。因此,有些人为了减肥不吃早饭的做法是错误的。

  胃气不足会出现胃虚症——胃阳虚、胃阴虚、胃气虚。

  ——胃阳虚者的调养

  胃阳虚是指胃阳不足,虚寒内生,以致胃失和降。主要表现为胃脘部隐痛,每遇寒冷而发,喜温喜按,饮食减少且喜进热食,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多因素体阳虚,过食生冷或胃部受寒以及过服苦寒药物损伤胃阳所致。

  胃阳虚者在饮食上要加强调养。比如,用羊肉250克洗净切片,与小米100克入锅内,加少许姜、盐等调料煮粥温食,适用于治疗脾胃阳虚所致的反胃呕吐、食欲不振、形体消瘦、畏寒等症。在中药治疗上应以温阳建中为主,可用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之类。

  ——胃阴虚者的调养

  胃阴虚是指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主要表现为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或胃脘嘈杂,或脘痞不舒,或干呕呃逆,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胃阴虚者可食具有滋养胃阴、胃津作用的食物,如小麦、牛奶、鸡蛋、猪肉、银耳、燕窝、枇杷、梨、苹果、豆腐等。如用干银耳15克,置大碗中,加冰糖10克、清水200毫升,上笼蒸1小时左右即可食用,可养胃津。

  胃阴虚者平时忌食性质温热,有助热伤阴作用的食物,如狗肉、羊肉、鸡肉、海虾、辛辣等。

  ——胃气虚者的调养

  胃气虚是指胃气虚弱,受纳无权,腐熟无力。常表现为胃部痞闷,口淡乏味,不思饮食,大便稀烂、消化不良等。多因饮食不节,或服药不当,或他脏有病损伤胃气所致。

  对于脾胃虚弱,胃脘饱胀,食欲不振的胃气虚者,可焦饭锅粑60克,砂仁、陈皮、白术各6克,共为细末,每服6克,每日2次,连服数日。

  对于年老体弱,胃气虚弱,大便溏泻的胃气虚者,可于秋冬季节每日食大枣5个。如果在煮小米粥时,加入大枣和山药适量,则补益胃气效果更好。

  人体欲得劳动,能使谷气得消。适当的运动对于脾胃的调养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寻医记

  问:我这段时间总觉得胃不舒服,有一天,我睡醒后突然感到头昏脑涨,身体还发热,胃腹部冷痛、胀气,还伴有恶心想吐的感觉。请问老师这是怎么回事我平时该怎么养胃

  答:你可能患了脾湿外感型脾胃病。外感病多因于风邪所致,平时可用平胃散加杏仁、葛根、藿香、桂枝、羌活、防风等辛散祛风和胃的药物,一起服用。此外,还可以将它们与瘦肉、牛肉共煮,不但味道鲜美,也是时令补品。

  还可以进行自我导引来调养胃(见后页图):取坐位,双手握住脚,将双脚收至腹部前方;保持此姿势慢慢后躺;腹部用力,双手尽可能紧握脚,背部往前后方向运动。在做这个动作时,要适可而止,否则会扭伤颈部。

  在古代,还有一种导引术“叫花功”对于治疗脾胃疾患有很大的帮助,具体内容,它文另述。

  问:我是一个长途汽车司机,平时吃饭不定时,而且自己也爱吃酸辣等刺激性的食物,最近总是感觉胃痛,主要是上腹部。请问老师有没有什么偏方、验方能治胃痛啊

  答: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出现胃痛,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的隐痛。有的在吃饭后不久发生,有的在肚子饿的时候发作,大部分病人伴有嗳气和吐酸水。胃痛的病人,往往有消化道的慢性病变,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人常以胃痛为主要表现,如不及时治疗或保养,容易并发出血以及胃穿孔等症。若真有胃炎或消化性溃疡,建议及时去医院诊治。

  对于您这种情况,应要少吃辛辣的食物,多吃些柔软好消化的食物。尽量按时吃饭,实在太忙就在该吃饭时,吃一点苏打饼干之类的小点心。

  偏方验方对胃痛有一定疗效,但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切不可自行服用!

 顺小肠——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位于腹中,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接阑门与大肠相连,是一个较长管道器官。小肠与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与心相表里,属火属阳。中医称小肠为“受盛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这样告诉了人们小肠的生理功能——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受盛化物

  受盛有接受,以器盛物之意;化物具有变化、消化之意。小肠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故小肠是接受胃内容物的盛器。受盛化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接受经胃消化后的食物,起到容器的作用;二是指饮食物缓慢下输,必须在小肠内停留一定的时间,以利于进一步地消化吸收。

  如果小肠受盛功能失调,传化停止,则气机失于通调,滞而为痛,表现为腹部疼痛等。如化物功能失常,可以导致消化、吸收障碍,表现为腹胀、腹泻、便溏等。

  ——泌别清浊

  泌,即分泌;别,即分别、分离;清,指水谷精微,即具有营养作用的物质;

  浊,即代谢产物。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将小肠消化后的食物分为清、浊两个部分;二是将水谷精微吸收,把糟粕部分排入大肠;三是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并将无用水液泌渗入膀胱而为尿。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小肠的生理功能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小肠出现病变,不仅引起消化功能失常,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还会影响到大小便的排泄,如小便短少,大便稀溏等。

  要保养好小肠,平时要从饮食上入手。通常情况下,在下午13~15点,此时是小肠经当令,也是保养小肠最佳时段。因此,午餐一定要在下午13点之前吃完,这样到了小肠经当令的时间就可以最大化地吸收食物的营养。

  午餐一定要吃好,饮食的营养价值要高、要精、要丰富。午餐以简单、重质不重量为原则,避免吃得过饱,否则整个下午都会觉得没有精神。午餐可以选择增强心脏功能的食物,如羊肉、牛肉、山楂、草莓、萝卜、胡萝卜、黄豆及胡椒、辣椒、紫苏等稍带一些香椒味的食物。不过羊肉含有较多脂肪,只能吃少量,牛肉也不宜吃得太多。

  如果午餐吸收不好的话,就会在体内产生大量的垃圾。一些女性常长黄褐斑,有的医家认为属于小肠有病,光靠美容是没用的,还要重视内部调养。

  寻医记

  问:请问小肠虚寒怎么治疗

  答:小肠虚寒是指小肠化物及泌别清浊的功能失调,阴寒内盛。主要以小腹隐痛,肠鸣泄泻,小便频数不利为主要表证。常见于泄泻、腹痛,常会导致慢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在治疗上应以温阳散寒,行气止痛为主。可用厚朴温中汤等方剂。

  问:我最近几天总感到胸闷心慌,脸红心跳,尤其是下午两点多钟更是厉害,我判断可能是心脏有问题,可是先后到医院检查了几次,又查不出心脏有什么问题。请问老师这是怎么回事

  答:这说明你的心脏可能有问题了。我们知道,心和小肠相表里。表为阳,里为阴。阳出了问题,阴也会出问题,反之,心脏病在最初很可能会表现在小肠经上。

  可为什么查不出来原因呢我们知道,西医主要靠仪器来检查,有时相信仪器超过相信自己,而中医主要是针对人的感觉,我们有可能在把脉的时候,判断出身体功能性的病变,而仪器还不能检查出器质性的改变。

  要知道根据中医理论,小肠属于阳,小肠和心脏是表里关系。外边的小肠出现了问题,里边的心脏肯定也逃脱不了干系。如果在下午1~3点左右,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则说明你的心脏功能开始出现问题了。此时的脸红是一种心火上炎的现象,如果出现红色桃花状,好像化妆一样,那就要注意了,特别是在眉毛的正中间。你需要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通大肠——保持大便通畅是保养大肠的关键

  《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大肠安家于腹中,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下端紧接肛门,大肠与肺通过经脉相互络属,互为表里。其生理功能是传导糟粕。正如《素问·灵兰秘典》所言:“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什么是“传导”呢从字面上理解,我们就可知道,即传送和疏导的意思。正常的消化过程是食物进入口中,经过嘴的咀嚼,传到食道、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最后通过肛门排出。整个过程在12~24小时内完成,其目的是为确保废物不致在肠中停留以及接触肠壁时间太久,导致废物被人体再吸收,造成体内中毒现象。其中,大肠的传导占有很重要的作用。

  大肠的传导功能什么时候发挥得最好呢那就是卯时,卯时即上午的5点至7点,此时是大肠在值班。它值班时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排便,排便是大肠功能的最直接表现。我们在起床后宜先喝杯温开水,然后去卫生间把一天积攒下来的废物都排出体外。如果在水中再加入少量的食盐,还可用于防治尿酸偏高的痛风症。此外晨起一杯水,还可稀释血液,有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就像我们使用汽车一段时间之后,就必须进行加油和保养一样,大肠在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也要进行调整和保养。

  平时我们吃的肉类、鱼、蛋、油炸食品、精制糖、酒精、咖啡、茶、盐、各种调味品以及食物添加剂等,这些经高度加工处理过和煮熟的食物,缺少正常消化过程中所需要的酵素,纤维在加工过程中损失很多,也因而增加了食物通过大肠的时间,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便秘。而便秘是大肠阴阳不平衡的直接结果,便秘也是百病之源。

  如果把肌体的生理活动过程比喻成一条河,那么,大肠就像是源头。如果大肠受到污染,就像整条大河的源头受到污染。如果不及时治理源头,污染物就会殃及整个大河的中、下游。轻者会出现思维迟钝,导致压抑、烦躁、健忘、精神不振、昏昏欲睡、皮肤的老化等;重者会导致肝部疾病、慢性胃炎,甚至还会诱发大肠癌和直肠癌等。

  我们如何来保养我们的大肠呢

  保持均衡膳食。每日饮食要做到粗细搭配,荤素都吃,尤其是要常吃些全谷类、薯类、豆类、蔬菜瓜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也可吃些果仁类食品,如杏仁,葵花子,鲜桃仁。关于鲜桃仁的吃法,是取新鲜桃仁两个捣碎,用蜂蜜泡一下以后再吃,可以润肠通便

  常做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具体做法参见“润肺”一节)可以促进肠蠕动,加速体内毒素的排出,是最有效的“通便药”。吸气和呼气时都要顺其自然的深呼深吸。

  经常进行运动。一些体育运动,如俯卧撑、转腰揉腹等,有利于增强腹肌,促进肠道蠕动,加速粪便排出,但无论何种运动都需要长期坚持。

  保持良好情绪。一个人的情绪好坏,如紧张、焦虑、压抑、恼怒、忧愁等不良情绪,都会导致胃肠道生理功能发生紊乱,引起肠道内微生态环境失衡。因此,要想肠道好,先来平衡一下自己的情绪吧!

  这些方法其实很简单,关键是你有没有毅力来坚持。坚持就是胜利!

  寻医记

  问:请问肠子需要经常清洗吗有没有简单的方法可以清洗

  答:一般来说,正常人是没有必要人为地去洗肠子的。因为人的肠子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洁能力,否则自己也得把自己臭死!当然你的肠子生病了,就会表现出便秘。为了不使肠垢秘结,每周应让肠子有一次休息的机会,你可以少吃或吃流质、半流质食物;每天空腹饮水(1~2杯)一次;平时还要多吃含纤维素的蔬菜。

  问:老师你好,最近我排便很没规律,有时一天要拉很多次,不仅大便稀薄,而且还有很多黏液,甚至排出的全为黏液,但没有脓血出现,而有时好几天排不出大便。有几次我吃了一些泻药,但是排出的大便也常呈羊粪样粒状,外面常有白色黏液包裹。而且经常伴有下腹部阵阵腹痛,尤其是便前或饭后,那难以忍受的左下腹疼痛把我折磨得痛不欲生。最近我单位有一同事被确诊为肠癌,我觉得她的病症与我的很相似。我现在很害怕,我是不是也患了肠癌啊我该怎么办

  答:你可以先去医院做一下钡剂灌肠或乙状结肠镜检查,以确诊是否患有肠癌。

  根据你所说的情况,肠癌的可能性不大,你这种病很可能是“结肠易激综合征”。这种病多见于中、青年。多与心情不舒畅、劳累过度、饮食不当(吃冷食或刺激性食物)、天气变化等因素有关,这才惹得大肠“反复无常”。也就是说,你的大肠现在处于一种高度的易激状态,只要稍受刺激,肠壁就会痉挛疼痛,轻则出现黏液性肠泻,重则由于痉挛过度,不仅腹痛难忍,且可发生便秘。

  如果真是这种情况,你可以找医生开一些调节神经和调节肠道功能的药物。此外,生活中不要有思想负担,精神上要乐观开朗,工作上要劳逸适度,饮食上要加强营养调节,使你的植物神经系统恢复到健康平衡状态,这样易激动的大肠自然也就会安分守己。

助膀胱——别让尿成为致病因子

  《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膀胱,中医称为净府,《素问·汤液醪醴论》:“开鬼门,洁净府。”膀胱位于小腹中央,为贮存和排泄尿液的主要器官。膀胱与肾相连,通过经脉相互络属,互为表里。

  《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州都是河流口岸之处,而膀胱的位置最低,是全身水液汇聚的地方,所以将其称为“州都之官”。我们的身体只有通过膀胱的气化作用,才能使多余的水液排出,而成为小便。

  膀胱是参与津液代谢的脏腑之一,而尿液是从津液所化。人体饮入的水液,在肺、脾、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下,化为津液分布于全身,而经过津液代谢后多余的水液,经三焦水道到达肾和膀胱,并由膀胱暂时收留。尿液在膀胱内贮留至一定程度时,在膀胱气化作用下排出体外。

  所谓的膀胱气化就是指膀胱的贮尿和排尿作用。膀胱气化隶属于肾气的气化,尿液的贮藏和排泄,全赖于肾气的气化功能。膀胱气化失常多与肾气的气化功能失常有关。一般将膀胱病变的实证,仍归属于膀胱气化失常,而将其虚证归属于肾气的气化功能失常。膀胱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或为小便不利,尿有余沥,甚至尿闭;或是遗尿,严重者还会出现小便失禁。

  膀胱与肾精气相通,在人体膀胱相对在外,肾相对在里,所谓互为表里。膀胱的功能受肾的影响,因此冬天既要养肾也要养膀胱。

  很多人在冬天夜里就寝后因怕冷而长时间憋尿,其实憋尿对膀胱的危害是很大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长时间憋尿会使膀胱内的尿液越积越多,含有细菌和有毒物质的尿液未能及时排出,这样很容易引起人体代谢产物对人体的刺激或者逆行感染等疾病。严重时,尿路感染还会向上蔓延至肾脏引起肾炎,影响肾功能。

  另有资料表明,排尿次数与膀胱癌的发病率关系密切,排尿次数越少,患膀胱癌的危险性就越大,因为憋尿增加了尿中致癌物质对膀胱的作用时间。

  要帮助你的膀胱,还要保养好你的盆底肌肉(骨盆底部肌肉)。定时排便,防止便秘;做规律的盆底肌肉锻炼有助于增加盆底肌肉的张力。盆底肌肉锻炼以收缩锻炼耻尾肌为主。锻炼收缩肛门动作持续3秒钟为1次有效收缩,每天可以不定时做一些锻炼。

  寻医记

  问:我是一名男孩,今年15岁了,最近每次排尿时都感觉已经尿完了,可是却仍有小股尿流滴到长裤或裤头上。有几次滴在明显处,被班里的男同学看到了,他们对我好一翻嘲笑,让我很是难堪。请问这是怎么回事我该如何解决

  答:你这种问题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不好的排便习惯导致的。如,排尿时没有将裤子退到足够低,从而压迫了尿道,阻碍了尿流。以后在排尿时,你可以将裤头退到离阴茎足够远的地方;此外,你可以在排尿结束前,在阴囊下面轻轻地压一压,使可能残存的尿液都排出来。

  另一方面你可能是由肌肉无力(如尿失禁)引起的。你可练习一下以下动作,以提高你对尿道的控制力:慢慢地用力收缩平时你用来停止尿流的肌肉,然后放松。每天做3组,每组5次。等症状改善后,每组再增加次数。

  问:我本人天生很害羞,就连小便时也是这样,在公共场所就不能正常排尿,只有在自己家里才能正常排尿。有一次我在外地,本来尿意十足,却怎么也不能排出尿来,把我憋得难受,用了很大的力,才勉强排出一点点。这些年来,我没少吃苦,看过几次西医、吃过很多药,也没有什么起色。请问老师我该怎么办啊

  答:你可能患上了膀胱害羞综合征,与其说一种膀胱病变,倒不如说是一种严重的社会恐惧症。这种症状的严重程度不相同,有的只需一个分隔间;有的则在公用小便处无法小便,自己家除外;有的则更严重。

  为了克服这一问题,你可以专门拿出1个小时的时间,到设有分隔间和小便池的公用厕所来进行专门训练。事前,你要喝足够多的水或饮料,让尿充满膀胱直到忍受不住时,到分隔间(关上分隔间的门)去尿出少量尿液,然后努力停止。两分钟后,你再次小便(你可试着打开分隔间的门),再次中断尿流,并从分隔间里转移到公用小便池来小便。你可以先隔着几个小便池,然后你再试着挨着别人的小便池小便。如果在经过6次治疗后仍没有起色,你一定要去看心理医生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了。

理三焦——三焦是元气和水液的重要通道

  《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是上、中、下三焦的总称,也是六腑之一。三焦可使各个脏腑间能够相互合作、步调一致,同心同德地为身体服务。

  三焦的生理功能是主持诸气,总司人的气化。《难经·六十六难》指出:“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素问·灵兰秘典论》还这样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也就是说,三焦也可以使全身的水道通畅,所以把它又称为“决渎之官”。人体中的水液之所以能够正常地排泄,这与三焦的气化作用是分不开的。

  关于三焦,由于某些具体的概念不够明确,从《难经》提出“有名无形”后,引起后世的争议,但是人们对三焦的生理功能的认识一致的。因此,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对三焦的认识,不能只是拘泥于它是哪个实质性器官和指某个实际部分,而是在于研究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三焦有各自的生理特点:

  ——上焦如雾

  上焦为横膈以上,包括心肺、胸、头面部及上肢。《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关于上焦的生理特点,《灵枢·营卫生会》概括为“上焦如雾”。也就是说,上焦心肺敷布气

  血,就像雾露弥漫的样子,灌溉并温养全身脏腑组织的作用。

  ——中焦如沤

  中焦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部位,包括脾、胃、肝、胆等脏腑。中焦的生理功能特点,实际上包括了整个脾胃的运化功能,《灵枢·营卫生会》概括为“中焦如沤”。所谓“如沤(浸泡的意思)”,是形容中焦脾胃腐熟、运化水谷,进而化生气血的作用。

  ——下焦如渎

  下焦是指胃以下部位,包括大肠、小肠、肾、膀胱等。但由于肝肾同源,肝肾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关系,又将肝肾都归属于下焦。《灵枢·营卫生会》将下焦的生理功能概括为“下焦如渎”。所谓“如渎(沟渠的意思)”,是形容下焦肾与膀胱排泄水液的作用,犹如疏通沟渠,使水浊不断外流的状态。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阴阳平衡直接受三焦的管理,如果三焦不通,必然是疾病丛生。如何保养三焦呢中医认为,亥时三焦通百脉。亥时即晚上21~23点,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就会得到休养生息,对身体十分有益。

  在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很多百岁老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亥时睡觉。只可惜现代人很少能做到,所以在街上看到气色红润的人越来越少,女性涂脂抹粉,掩盖“锈脸”的越来越多。因此,亥时照顾好你的三焦对于平衡阴阳具有重要的意义。

  寻医记

  问:平时生活中,我们如何来照顾好自己的三焦呢

  答:我们可以通过饮食调养来照顾自己的三焦。中医认为,绿豆芽性味甘、寒,可利三焦。《本草纲目》指出豆芽能“解酒毒,热毒,利三焦”。但脾胃虚寒之人,不宜久食。

  具体做法:取绿豆芽250克,去杂质,洗净,与平时炒菜一样。此菜可解热毒,利三焦。对于热毒疮疡,小便赤热不利等症有良好功效。

 第四章 经脉也分阴阳——会使用经络的人会养生

  学习中医有许多方法,可以从中医最基础的理论开始,也可以从中医药学开始,也可以直接参研《黄帝内经》。但是,如果你想真正了解中医的实质,想获得最有价值的成效,那么,认识经络无疑是最好的办法。经络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想了解中医就得了解经络,想较快地取得效果,也得了解经络,因此了解和认识经络是认识中医的较好途径!

  经络也有阴阳之分。按人体内外侧来分阴阳,以位于人体躯干背面的和四肢外侧的为阳,而以位于前面的和内侧的为阴;按人体上下分阴阳,那么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经络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它是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最有价值的良药。

  经络是调节阴阳平衡最有价值的良药

  《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国家的发展、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通讯、交通的适度密集与畅通,同样,对于人体而言,想要获得健康,想要阴阳平衡,也离不开经络系统。经络系统就是身体这个国家所有的交通系统和通讯系统。

  虽然人体的经络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左右的通道。人体的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共同组成的。经就是干线,络就是旁支。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它是“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黄帝内经》中指出,经络内联五脏六腑,在外分布于五官综合系统、四肢百骸,沟通表里、上下、内外,将人体的各部分连接成有机的、与自然界阴阳密不可分的整体。

  经络也有阴阳之分。按人体内外侧来分阴阳,以位于人体躯干背面的和四肢外侧的为阳,而以位于后前面的和内侧的为阴;按人体上下分阴阳,那么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

  经络可以调整体内阴阳平衡,可以主宰人的生命。生,经络则通畅;病,经络则堵塞;死,经络也就不存在了。从经络角度来看,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经络堵塞不通畅了。因此,要调阴阳、治百病先要疏通经络。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在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沟通脏腑,加强表里经的联系。十二经脉的命名是以经脉所属的脏腑名称、循行部位的上下内外以及其阴阳属性命名的。我们知道,脏为阴、腑为阳,凡是隶属于脏的经脉为阴经;隶属于腑的经脉为阳经。这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包括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足三阴经(包括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手三阳经(包括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包括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的阴阳五行属性表

  五行   阴经(所属)         阳经(所属)

  金    手太阴肺经(肺)      手阳明大肠经(大肠)

  火    手少阴心经(心)      手太阳小肠经(小肠)

  相火   手厥阴心包经(心包)    手少阳三焦经(三焦)

  土    足太阴脾经(脾)      足阳明胃经(胃)

  水    足少阴肾经(肾)      足太阳膀胱经(膀胱)

  木    足厥阴肝经(肝)      足少阳胆经(胆)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余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十二经别按经脉的表里关系分成六组,称为六合。十二经别构成了经脉的离(分别、分支)、合(会合、合并)、出(浅出)、入(深入)的关系,扩大了十二经脉的循行范围,加强了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称十五络脉,它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侧三部的重要支脉,起沟通表里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终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连属于筋肉关节的部分。它的主要作用是联结筋肉,约束骨骼,利于关节的屈伸,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

  ——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经络系统在体表的分部,也是络脉之气在皮肤所散布的部位。十二皮部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

  经络是生命体信息交流及物质、能量传递的组织结构基础,而疏通经络是提高生命质量和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最佳捷径。

  寻医记

  问:请问老师,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简单的方法可以通经络的

  答:其实生活中通经络的方法有很多。如刮手指类似于民间的刮痧疗法,而刮痧疗法,就是循经走穴,刺激有关的穴位和经络,激发经气,使经络畅通,有利于气血循环,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例如,常刮拇指健大脑;常刮食指可养胃;常刮中指可强心;常刮无名指肝得和;常刮小指壮双肾。你还可以买一块牛角刮板,每天坚持刮手指。早上用刮板在每个手指的背上刮50下左右,左手刮好了再刮右手。

  此外,一些食物也有助于调节人体的经络,如生地粥:用鲜生地50克(干品10克),洗净,加适量水,煎煮1小时,去渣,再加入淘净的粳米100克,煮烂成粥,每日晨服,能够滋阴补肺。

  问:经络与穴位关系密切,刺激经络其实就是刺激穴位,可是穴位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来找到自己的穴位呢

  答:穴位也就是腧穴。《千金翼方》说:“凡孔穴者,是经络所行往来处,引气远入抽病也。”说明腧穴从属于经络。中医认为,脏腑疾病能使某些相应腧穴出现异常反应,刺激这些异常反应点或相关腧穴,对相应脏腑的功能活动具有相对特异的调整作用。

  我们找穴位就要找它的反应点:比如我们身体有异常情况,穴位上便会出现各种反应,这些反应包括:压痛(用手压会有痛感)、硬结(用手指触摸有硬结)、感觉敏感(稍微一刺激皮肤会刺痒)、色素沉淀(有黑痣或斑)、温度变化(和周围皮肤有温差,发凉或者发烫)。在找穴位时如果有以上反映便找对了。

  此外,还有指寸定位法,又称手指比量法。就是将我们自己的手指作为找穴位的尺度。中指屈曲时,中节桡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为一寸;大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是“一寸”。

  把四指并拢,第二关节的宽度就是“三寸”。指寸定位法使用方便,但对儿童和身材高矮胖瘦者易有误差,必须在骨度分寸的基础上应用,不能以指寸倍量全身各部,以免长短失度。

手太阴肺经——让肺经不再受伤害

  《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太阴肺经主要作用是维持肺的功能。因此调理好肺经,对改善呼吸,滋养皮肤有很大的帮助。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走到大肠,回过来沿着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门),上行通过膈肌,归属于肺。从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穴、云门穴),向下沿着上臂内侧,走在手少阴、手厥阴经的前面(天府穴、侠白穴),经过肘部(尺泽穴),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穴),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穴、太渊穴),到达大鱼际部,沿边际(鱼际穴),出拇指内侧末端(少商穴)。它的另一条支脉,从手腕后分出,沿着食指内侧直行到达指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肺经上共有11个穴位: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其中9穴分布于上肢掌面桡侧,2穴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末穴少商。

  如果你的肺经出现病变,就会出现胸部满闷,咳嗽,气喘,锁骨上窝痛,心胸烦满,小便频数,肩背、上肢前边外侧发冷,麻木酸痛等症。人的气血在夜里3~5点(寅时)开始通过肺经,如果此时若出现症状,可能是你的肺有问题了。

  要让我们的肺经不再受伤害就要坚持按摩,以下方法可供大家参考:

  ——中府能丰胸

  中府穴位于胸前壁外上方,当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6寸,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处。按摩时,我们用双手拇指同时压两边的中府穴,每次至少压5下效果较好,每下压3~5秒钟,长期坚持具有丰胸的功效。此外,常按摩此穴对咳嗽、哮喘、胸闷、胸膜炎、肩背痛、腹胀等症也有好处。

  ——云门通肺气

  云门,即云气所出之门,意指肺气由此而出。它位于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6寸处。经常按摩此穴可通肺气,对治疗咳嗽、哮喘、胸痛、胸闷、肩背痛有一定的功效。

  ——尺泽除肺热

  尺泽穴位于前臂稍屈,正当时横纹中,靠肱二头肌腱之外侧凹陷处。肺热失眠者,可以按摩手肘内侧的尺泽穴,帮助泄除肺热。这个穴位在按压时,力度要稍微大一点,以按压有酸麻胀的感觉为好,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经常按摩此穴,对于肘臂挛痛、咳喘、胸胁胀满、小儿惊风等病症也有很好的治疗功效。

  ——孔最最清热

  孔最穴位于前臂桡侧,尺泽与太渊的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经常按摩此穴有清热解表、调肺降气、润肺止血的作用,可治咳嗽、咯血、音哑、咽喉痛、肘臂痛等。

  ——鱼际善治喘

  鱼际穴位于第一掌骨掌侧中点赤白肉际。患有哮喘的病人,平时用双手交替按两手大拇指根部鱼际穴,再用右手大拇指与食指直接按摩位于第一胸椎处的华盖穴,一日3次。每次20分钟左右。—般坚持按摩一周,可改善病情。

  ——少商清肺热、止呃逆

  少商穴位于拇指桡侧距指甲角1分许,经常按摩少商穴可以调节肺的功能,促进肺清除燥热。此外,用指压少商穴可以治疗打呃。指压少商穴时,要用意念把上逆之气往下引,至下复丹田,再由下吞咽口水,如此数次即可止住,压时以有酸痛感为宜,持续1分钟左右即可见效。

  ——列缺止疼痛,排毒又美容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即两手虎口交叉,食指尖下所指筋骨凹陷处)。中医有“颈项列缺寻”之说,即指颈项部酸痛、僵硬可取该穴进行按摩,还可缓解头痛、咳嗽、哮喘等症。同时,由于列缺是络穴(络脉在经脉别出部位的穴位,具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因此经常按摩或敲打列缺还能改善气血运行,从而减缓一些病的反复发作,如治疗痤疮,黄褐斑,在睡前轻轻敲打列缺,足三里各30次,坚持一段时间,就可以减少痤疮发生,黄褐斑也能逐渐减退。

  肺是五脏中的非常娇嫩的脏器,同样肺经也是人体最容易受伤害的经。

  因此,平时要通过按摩等保健方法,来保护好肺经气血运行的通畅,才是养生正道。

  寻医记

  问:我最近睡眠不好,每晚睡眠都会出现头疼,翻来覆去的总也睡不着。有人说睡眠与肺热有关,是这样吗

  答:从中医观点来看,睡眠的问题主要与肺热、肝热、胃不和有关。肺热会使人失眠,肝热使人睡不沉稳,胃不和会使人体的入睡时间发生变化。

  你这种情况多属肺热,可以按摩手肘内侧的尺泽穴,帮助泄除肺热。当然,有时肺热的产生也会由于心火太盛或肝热而引起,此时还需先泄除肝热和心火。

  在平时生活中,还要多在睡前搓搓脚心,这样可起到刺激脚心涌泉穴的作用,还能滋阴补肾、颐养五脏六腑,提高睡眠质量。

  具体的做法:用温水将脚洗干净,擦干脚后将一条腿盘在另外一条腿上,脚心朝向对侧,搓右脚心时用左手,左脚心时用右手,然后再转圈搓,直至发热。搓完后,用拇指和食指逐个按摩脚趾,用力不宜过大,再用温水洗手就可以了。在揉搓按摩不要乱用按摩精油,有些含有化学物质的按摩精油渗透皮肤可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问:我父亲的哮喘病经常发作,每次发作时弄得全家人又是打急救电话,又是喂他吃药,忙得一团糟。等救护车到时,全家人也是急出一身冷汗。请问有没有暂时缓解的方法

  答:在哮喘发作时,你可以按揉他的鱼际穴,这样可以暂时缓解发作症状。可用大拇指的指端,在病人一侧鱼际穴处用力向下按压,并作左右方向按揉,力量以患者有明显的酸胀感为宜,频率约每分钟100次,一般按揉2分钟左右就可取得效果。

手少阴心经——天天好心情,多按心脉经

  《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心经是维持心脏功能的经脉,自然是人的生死命脉。

  手少阴心经:开始于心中,出来后联系心脏周围的组织,向下通过膈肌,联络小肠。其中一条支脉,通过心脏周围的组织,沿着咽喉上行到眼睛,联系眼内和脑内的组织;另有一条直行的经脉,从心脏上行到肺,再向下通过腋窝,走到上臂,沿上臂内侧的后边,走在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后边,到达肘内,再沿着前臂内侧后边,到达掌后小拇指侧豌豆骨部进入手掌内侧后边,沿小拇指桡侧到达小指的前端,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如果一个人的心经发生病变,就会表现喉咙干燥、头痛、心痛、口渴、目黄、胸胁痛和上肢,手掌心热痛。

  手少阴心经穴位有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等。这些穴位对调节心理疾病有显著效果。

  中医学认为心主神志。一个心情好坏自然与心经有直接的关系。经常按摩通里穴(仰掌,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处)和通里穴(仰掌屈指,小指指尖所指的横纹上,第4、5掌骨之间,4、5掌指关节后方)具有清心宁神的作用,且有助于缓解神经性心悸、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神经衰弱等病。

  谈到了心经,就不能不谈心脏病。如果不是心脏的器质性疾病,只是年纪大或紧张引起的心律不齐,或轻微的心前区不适时,可立刻按压心经穴位,如神门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再加足三里穴,可改善这种不适的症状。

  适量轻按极泉穴可以改善心脏不适症状。极泉穴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将右手四指放在左侧胸大肌外侧,拇指置按胸大肌内侧,再用食、中指自然轻轻地点按在腋下极泉穴;边做捏拿胸大肌,边用食指、中指轻轻点揉极泉穴,反复操作10次;然后再换手同法操作。常按摩此穴有宁心安神、解郁止惊的功效。

  此外,常按少海穴(屈肘,当肘横纹内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可缓解心痛、肘臂挛痛、目眩、头颈痛、腋胁痛等;常按青灵穴(当极泉穴与少海穴的连线上,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可缓解胁痛、肩臂痛;常按少冲穴(小指桡侧,距指甲角1分许),可改善心悸、胸痛、中风昏迷等症。

  何时按摩心经穴位最好呢当然是在午时最好,因为此时是心经值班,阳气最盛,此时按摩心经,可以鼓舞心气,从而达到畅通气血的目的;按摩后再午睡片刻,效果会更好。

  寻医记

  问:随着现代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新的压力,精神压力很大,体力上的消耗也越来越大。很多人更是“积劳成疾”。有时我们会出现浑身无力,头脑不清,心悸气短,失眠健忘,上火便秘,食欲不振等情况。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呢

  答:如果你感觉身体劳累,你最先要做的是给你的心脏补充一些能量,以便心脏保持正常的能力来继续工作。按摩心经是不错的方法。你可以用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按住自己的肚脐上方任脉(身体前面的中心线),按顺时针方向揉动,边揉边向上移动。

  一直揉到与两乳平齐的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之中点)。再向左横向揉动。当揉过乳头一寸时,转而向上沿心包经的走向揉到肩窝,并绕过肩窝揉向手臂,沿手臂的中线揉到左手中指尖。左、右各进行3~5遍。此法可补心气不足,补充体力。

  问:请问面瘫与心经有内在联系吗

  答:一般情况下,外邪很少会直接冲撞心经引起面瘫。但面瘫发生后,阳明经的气血郁滞,会引起心经病变,为子病及母(阳明属土,心经属火,火生土,是母与子的关系),产生心火上炙,如出现心烦、急躁及口舌味觉障碍等症状。因此,发生面瘫时,面颊内侧不适或伴有心烦及舌味觉障碍时可取心经穴位,例如通里穴等。

手厥阴心包经——常按心包经,赛过吃人参

  《灵枢·经脉》:“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手厥阴心包经:开始于胸中,出来后归属于心脏的包络,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其中一条支脉,从胸中分出,沿胸内出于胁部,在腋下三寸的部位(天池穴),上行至腋窝下,沿上臂内侧,进入肘中,下向前臂,过腕部两筋(掌长肌腱与桡侧屈肌腱)之间,进入掌中(劳宫穴),沿中指桡侧,出中指桡侧端(中冲穴)。另外一条支脉,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走到指端(关冲穴),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本经发生异常变化,就会出现手心热、臂肘挛急、胸肋支满、心慌、面红、心烦、心痛等症状。

  心包经上共有9个穴位,其中天泉,曲泽,隙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等穴位分布在上肢掌面,天池穴在前胸上部。首穴天池,末穴中冲。主治脉所发生的疾病,如心烦、心痛、掌心发热等症状。

  尽管这条经络穴位很少,但每个穴位都是“无价之宝”,都是调节阴阳平衡的“好手”。

  在这条经脉上,劳宫穴(握拳时,当中指指尖指点掌心处,即第二、三掌骨间,掌横纹上。)与心经的通里穴、少府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你在参加考试、面试或者是在其他重要的场合出现紧张、心跳过速时,你可以按按劳宫穴(左手效果比较好)。用不了多长时间,你就会恢复平静。

  常按劳宫穴也可以缓解精神疲劳,调节轻度阴阳失衡。将一手握拳,用中指尖按压另一手的劳宫穴,或两手间夹一个核桃或钢球之类的东西,使其在劳宫穴上旋转按摩,均能很快使精神疲劳的症状缓解,并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如果配合起身走动或闭目聆听美妙、轻松的音乐,则效果更佳。

  除了劳宫穴外,刺激内关穴(腕横纹正中直上2寸,两筋之间),可治腰痛,呕吐,心悸,失眠;刺激曲泽穴(在肘横纹正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可用于上肢酸痛,中暑。

  中医五行理论,心属火,脾主土,火能生土,心脏“快乐”了,脾也会变得“快乐”。脾脏是人体免疫系统最重要的器官,因此经常按摩心包经还可以增强人的免疫力。

  很多人都知道,中药中有很多的养心药,其中人参是最好的养心药,其实,我还要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按摩心包经和服用人参有着相似甚至更好的养心效果。

  寻医记

  问:我是一个胖女孩,身高1.55米,体重已经达到了50多千克了。为了减肥我是吃尽苦头,可是一直不得效果。前一阵子,在一本书中看到说按摩心包经可以减肥,真是这样吗

  答:从理论上说是这样,但是减肥也不是盲目的,要因人而异,你一定要分清原因,再对症施治。通常情况下,肥胖不是吃得太多,而是排得太少。当一个人的身体血气能量不够,没有足够的能量将身体内部的废物排出体外时,这些垃圾就会堆积在身体内部组织的间隙里。随着堆积垃圾的逐渐增加,人就慢慢的胖起来。

  如果经常按摩心包经,使心脏经常保持在最佳的状态,经络中的气血能通畅的流动,这样就可以防止人体堆积新的垃圾,并将其中的垃圾带走。

  按压心包经要先从胸到手循经按压,只要沿着循经线一点一点地按压过去,遇到痛点就停住,直到它不痛为止,要让按压到的每一点都能传导到心里去。每一点的按压都要深透、速度不宜过快、时间要长,但力量不宜过重。

  问:我患胃病十多年了,尽管吃了不少药,可至今还伴有胃痛、胃胀气,现在不知如何是好

  答:胃病需要“三分治,七分养”,除了加强饮食调养外,常按心包经的劳宫穴也有和胃除湿的功效。你可以用双手掌交换按摩胃部和腹部,帮助胃肠部蠕动消化。

  下面是一则捂胃法,你可以试一试。具体方法是:将双手掌相合时,双手掌的劳宫穴相对捂着胃部;再将双脚相叠。按住片刻,稍停,胃部会出现热气和舒适感。这样,用本身的气,通过双手掌劳宫穴位,传达到胃部,达到养胃的目的。

足太阴脾经——女性最应该关注脾经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足内侧赤白肉际上行,经过核骨小头后(第一跖骨小头),上行到内踝前边,走到小腿内侧,沿胫骨后边走行,当走到内踝以上八寸的部位,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经过膝膑,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归属于脾,联络胃。向上穿过横膈,沿食管两旁上行,连系舌根,散布在舌下。它有一支脉,从胃分出,上行穿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本经发生异常变动时,就会出现舌根强直、食则呕吐、胃脘疼痛、腹内发胀、时时嗳气等症状。在排除大便或矢气后,就会感到脘腹轻快,就像病愈了。此外,还会出现全身上下均感沉重等病象。

  如何知道脾经有问题呢《素问·五脏生成篇》记载:“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也就是说,口唇的色泽是否红润,实际上是脾运化功能状态的外在体现。脾的功能好,表现为消化吸收好,血中营养足,嘴唇红润。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

  脾经共有21个穴位。11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内侧面,10个穴位分布在侧胸腹部。首穴隐白,末穴大包。其中隐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冲门都是一些比较常用的穴位。脾经穴位对妇科病也颇有疗效。

  隐白——调经疏血,健脾补肝。

  隐白穴位于足大拇指的内侧,距趾甲角1分许。可用用来治疗月经先期,月经过时不止,崩漏,尿血,便血。

  我医馆针灸推拿科郑清伟大夫曾接待过这样一位女性患者,她主诉自己时常月经量多,且来势很猛,已经持续数日,还是出血不止,最近小腹部还有绷紧拘急感或空虚感。郑大夫为她诊脉为血崩,是脾经出了问题。于是郑大夫选择了为其艾灸隐白穴。这是因为血崩的主要是由于冲任两脉不固,脏腑失调所致。因此,在治疗上应着重补肝健脾益肾,调养冲任,以健脾为主的方法,通过艾灸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来,郑大夫还将此法教于患者,嘱其先灸一侧,然后灸另一侧,每日可灸3~4次,待出血停止后可再继续灸1~2天。

  具体方法介绍如下:将艾条的一头点燃后,悬于一侧隐白穴上1.5厘米处,悬灸20分钟左右,见隐白穴周围皮色转红后即止。这一方法还可以用来治疗因月经失调引起的许多症状,如失眠,烦躁,痤疮,皮肤粗糙等。

  三阴交——妇科要穴,调理三经。

  三阴交穴是脾、肾、肝三条经脉相交之处,它位于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的地方。经常按摩此穴,可防治月经不调、痛经、白带多、崩漏、盆腔炎、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神经衰弱等症。但要注意的是,传说古人用此穴进行堕胎,因此怀孕的女性不宜对此穴进行按摩。

  除了隐白穴、三阴交穴外,脾经上的冲门穴有健脾利湿,调经止带的功效;血海穴也可以调理女性月经不调等症,阴陵泉利水消肿,化痰祛湿,对减肥有一定的作用……可以说,脾经应是女性朋友最值得关注的经脉。

  寻医记

  问:我今年25岁,可谓正值青春年华,可是近年来也不知怎么了,我是越长越胖,而且经常气短乏力、腹胀、腹泻、怕冷、爱出汗。为了减肥,我有时一整天不吃饭,可效果不大。在单位,看着别的女同事身材曼妙,我却无法炫耀自己的青春,只有拼命地工作,以求心理平衡。我现在真的很苦恼,老师我现在该怎么办啊

  答:前面我们说过,肥胖不是吃得过多,而是排得太少。

  肥胖作为人体失调的一种现象,大多因为脾、肾两个脏器功能阳气不足或情绪刺激,出现功能紊乱。根据你所说的情况,你属于脾肾阳虚型肥胖。主要是因为你体内的阳气不足,血液流动缓慢,新陈代谢活动减弱,最终导致此种肥胖。在治疗上,就要多注意补血、补充元气,以健旺脾肾功能,减轻体重。

  你可以试一试按摩:身体上有配4穴全身位置用经常按摩,可调节体内气血,以助减肥。它们分别是关元穴(腹部肚脐下方约1.5寸处)、气海穴(肚脐下方约3寸处)、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1横指处)、三阴交穴(下肢内踝上3寸、胫骨后缘处)。按摩需要长期坚持,还要注意合理饮食,加强体育锻炼。

足少阴肾经——补肾要从肾经穴位开始

  《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脏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支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分出一条支脉进入足跟;沿小腿内侧后缘上行,过胭窝内侧,至大腿内后侧,通过脊柱,归属于肾,络于膀胱。直行的经脉,从肾上行,通过肝,膈,进入肺中,沿喉咙,挟于舌根部。另有一支脉,从肺中分出,络心脏,注入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本经发生异常变动时,就会出现饥饿而不想进食,面色憔悴、黝黑无泽,咳嗽痰唾带血,喘息有声,刚坐下来又想站起来,两目视物模糊不清,肾气虚容易发生恐惧。

  肾经上共有27个穴位,其中,涌泉、太溪是本经穴位中两个非常重要的穴位。

  涌泉——肾经之气的源泉,调理人体的关键

  涌泉的本意是指水由下向上冒出,不高喷,称为涌泉。因此一般解释涌泉为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所以,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个方面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经常按摩涌泉可以辅助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综合征,妇女病、老年人的哮喘,肾脏病等。以及自汗,健忘、失眠、多寐、眩晕、焦躁、畏冷等症。

  如何利用涌泉穴来保养身体呢利用刺激涌泉穴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方法有很多,归结起来可分为三类:一是用药物烘烤、熏洗;二是用灸疗、膏贴;三是用各种按摩手法或其他的物理性方法。下面介绍两个常用的方法:一、睡前端坐,用手掌托来回搓摩涌泉及足底部10次,要满面搓,以感觉发烫发热为宜,搓完后,再用大拇指指肚点按涌泉10下,以感觉酸痛为度,两脚互换。需要注意的是,女性月经期间、高血压患者不宜练此法。二、用热水加陈醋浸泡双侧涌泉穴。热水以自己能适应为度,加少许陈醋,每日临睡觉前浸泡15~30分钟。

  平时临睡前用热水泡泡脚,再用手指按压涌泉穴,有助于改善性功能,还能提升睡眠质量。

  太溪——补肾回阳,百病可调

  太溪(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是足少阴肾经之“输”穴,是古代医籍中记述的“回阳九穴” 之一,具有明显补肾作用。

  太溪穴对很多慢性病有治疗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肾炎、膀胱炎、踝关节扭伤等病,对于咽喉肿痛,齿痛龈肿,耳聋耳鸣,视力减退,咳嗽,气喘,手足畏寒,月经不调、遗精、遗尿等症都有很好的疗效。一般可用对侧手的拇指按揉,也可以使用按摩棒或光滑的木棒按揉,力量以感觉酸胀为度。

  对于高血压肾炎病人,按揉此穴后可使高血压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对尿蛋白有一定治疗效果。对于手脚怕冷或发凉的病人,可在睡前按摩太溪穴,在每天反复刺激之下,慢慢会感觉到暖和的。

  寻医记

  问:涌泉穴在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我想知道它还能治哪些病

  答:利用涌泉穴可以治疗很多疾病:

  1 治咳嗽

  用川黄连、法半夏各等份,研成细末,大蒜泥2 克,加入蜂蜜调成糊。

  置于胶布上,巾敷双侧涌泉穴。

  2 治痛经

  将白芥子12 克,研为细末,加面粉适量,米醋调为稀糊状,外敷足心涌泉穴,包扎固定,每日换一次。配合外敷关元、气海穴效果更佳。

  3 治鼻出血

  用生蒜3 瓣捣成泥,涂在布上,外敷涌泉穴处。右鼻出血敷右脚,左鼻出血敷左脚,两侧出血敷双脚。此方对阴虚火旺、血不循经的鼻出血者有效。

  还可用一端为圆头棒状物,或自来水钢笔,垂直压迫鼻出血者(男左女右)的涌泉穴。

足厥阴肝经——疏肝解郁的法宝

  《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胭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足厥阴肝经:起于大趾背毫毛部(大敦),向上沿着足背内侧(行间、太冲),离内踝一寸(中封),上行小腿内侧(会三阴交;经蠡沟、中都、膝关),离内踝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膝内侧(曲泉),沿着大腿内侧(阴包、足五里、阴廉),进入阴毛中,环绕阴部,至小腹(急脉;会冲门、府舍、曲骨、中极、关元),夹胃旁边,归属于肝,络于胆(章门、期门);向上通过膈肌,分布胁肋部,沿气管之后,进入喉头部,继续上行到眼后的脉络,然后上行到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它的一个支脉,从眼后的脉络分出,下行至颊里,环绕在口唇的里边。另一支脉,从肝分出,通过膈肌,上注肺中,交于手太阴肺经。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腰痛得不好前俯后仰,男人可出现小肠疝气,女人可出现小腹部肿胀,严重的甚至咽喉发干,面色灰暗,颜色失去光泽等。足厥阴肝经一共有14个穴位,左右两侧共28穴,其中12穴分布于腹部和胸部,12穴在下肢。首穴大敦,末穴期门。下面主要谈谈三个穴:太冲,行间,大敦。

  太冲——想快速化解怒气,就按摩太冲穴吧!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是肝经的原穴,“原”有“发源、原动力”之意。内经有“五脏六腑之有疾者,皆取其原”之说,故太冲穴在养生领域有广泛的作用。

  太冲穴是女性常用穴位,经常按摩此穴可疏肝解郁,调理气血,化湿通经。可用于胁腹满痛,头痛目眩,口,疝痛,小便不利,月经不调等症。

  中医说“怒伤肝”,虽然我们知道生气会伤身体,毕竟“烦事千万件,生气总不断”,生气是在所难免的。对于女性而言,发怒不仅仅极易诱发乳腺增生、经血不调等妇科疾患,对容颜也是最大的威胁和损伤。

  人在爆怒时会脸红脖子粗,血管扩张使头颈部充血,中枢神经对血管的调节机能失调,影响颜面健康肤色。在连续不断的怒火刺激下,皮肤色泽会变暗,面部会失去弹性而加速松弛,出现皱纹,使细胞加快角化而衰老。生活中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脾气暴躁、爱发怒的女人,容易出现皱纹,老得也更快。因此生气以后,我们一定要按摩一下太冲穴,这是一个很好的补救方法。

  大敦——轻轻一按,焦虑全无,神清气爽

  大敦穴也是女性常用穴,大敦穴位于在足大趾末节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处。常按摩大敦对女性月经不调、闭经、崩漏有很好的疗效。除此之外,大敦穴还是自古以来被视为镇静及恢复神智的要穴。因此用手指按压大敦可以起到缓解焦虑急躁,早晨起来后头昏脑涨的感觉。

  行间穴(位于在足背部,第一、二趾间缝纹端处),可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痛经、带下等症。

  除了经常按摩肝经穴位、保持心情舒畅外,还要从食疗方面进补!比如中医认为鸡属木,有升腾之性,鸡毛、鸡肉都是呈梳理状似木,尤其那些自然生长的鸡,其肉的纹理与木材纹理相近。因此可以吃些鸡肉,鸡肝。如鸡肝补血养肝温胃,将鸡肝切片同大米一起煮食,名曰鸡肝粥。还可以吃些扁豆、白豆、青菜、小麦,白萝卜,就会心平气和。特别是小麦,和吃鸡一样也补肝,都是补。不过一个急快,一个温和;北方麦子多,以面食为主,南方吃鸡多,也正是这个道理。

  寻医记

  问:我老婆最近工作忙,总在单位加班,前不久腰开始疼上了,吃了一些西药,也不见好,这可怎么办啊另外,补充一点,我老婆偏胖,不知与这有没有关系

  答:对于那些长期坐办公室的人来说,肥胖的确会给脊椎带来一定的负荷而引发腰痛。如果是突然性腰痛,你可以帮她按按太冲穴。用拇指指尖对穴位慢慢地进行垂直按压,一次持续5秒钟左右,直到疼痛缓解为止。在生活中,还要让她避免过度劳累,工作时要保持良好的坐姿,精神上不要过于紧张。

  问:老师,肝经还有哪些重要穴位都有什么作用

  答:肝经上有很多重要穴位,如行间穴,可疏肝理气,调营活血,泻热通经;章门穴,可疏肝健脾、理气化湿、清热散结,治胸胁痛、胸闷;期门穴,可疏肝健脾,和胃降逆,治胸胁痛。

 手太阳小肠经——不容忽视的小肠经

  《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顺,抵鼻,至目内眦。”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穴),沿手掌小指侧,上行到腕部,经过尺骨小头,向上沿着尺骨下缘,在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经过,沿着上臂外后侧,到达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部,交会肩上,前行向下入缺盆,深入体腔,联络心脏,沿食管,通过膈肌,到达胃部,向下归属于小肠。

  它还有两个分支,一个分支,从缺盆出来,沿着颈部上行到面颊,到达外眼角,转向后面,进入耳中(听宫穴)。另一分支,从面颊部分出,上行至目眶下,入内眼角 (睛明穴),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眼黄、重听、脸颊、喉咙肿痛,上臂至肘部会出现麻痹、压迫感,疼痛等症状,还有头重、头痛的感觉。

  如果小肠经出现异常,压迫后背腰部的小肠俞穴位,会感觉到好像有硬块一样。压迫此处真的发现有硬块时,可以刺激小肠经上的穴道,以减轻不舒服的症状。

  小肠经共有19个穴位。8个穴位分布在上肢背面的尺侧,11个穴位在肩、颈、面部。首穴少泽,然后是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脏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脏,末穴为听宫。

  腕骨——要想颈椎安,常揉腕骨穴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穴),沿手掌小指侧,上行到腕部,经过尺骨小头,向上沿着尺骨下缘,在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经过,沿着上臂外后侧,到达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部,交会肩上,前行向下入缺盆,深入体腔,联络心脏,沿食管,通过膈肌,到达胃部,向下归属于小肠。

  它还有两个分支,一个分支,从缺盆出来,沿着颈部上行到面颊,到达外眼角,转向后面,进入耳中(听宫穴)。另一分支,从面颊部分出,上行至目眶下,入内眼角 (睛明穴),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眼黄、重听、脸颊、喉咙肿痛,上臂至肘部会出现麻痹、压迫感,疼痛等症状,还有头重、头痛的感觉。

  如果小肠经出现异常,压迫后背腰部的小肠俞穴位,会感觉到好像有硬块一样。压迫此处真的发现有硬块时,可以刺激小肠经上的穴道,以减轻不舒服的症状。

  小肠经共有19个穴位。8个穴位分布在上肢背面的尺侧,11个穴位在肩、颈、面部。首穴少泽,然后是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脏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脏,末穴为听宫。

  腕骨——要想颈椎安,常揉腕骨穴

  寻医记

  问:古人视玉如宝,更有人以佩玉石作为养生之道,请问佩玉真的可以养生吗

  答:玉是一种天然矿产,而矿物是中药中的“另类分子”。中医认为,玉石是蓄“气”最充沛的物质,故经常佩戴玉器能使玉石中含有的微量元素

  (如金、银、硅、锌、铁、硒等)通过皮肤吸入人体内,从而能平衡阴阳气血的失调,助人长寿。《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早有记载:玉石有“除中热,解烦懑,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养五脏,安魂魄,疏血脉,明耳目”等疗效。

  小肠经上的养老穴位于人手腕背侧,常佩戴玉镯,可得到长期的良性按摩,对改善老年人视力模糊等病有良好的疗效,而且还可蓄元气、调精神。

  当然,所选玉石一定以上等天然玉为准,一些劣等玉石佩戴不当,还会影响身体健康。

  问:我以前身体一直很好的,现在不知道是怎么了,总是出现耳鸣,并且伴有头痛、目眩头昏等情况,请问有什么好法子治疗吗

  答:小肠经上的听宫穴(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有宁神志、宣通耳窍之效。你可以找一个专业的医师针刺此穴,此时你会感觉局部酸胀,慢慢扩散至半侧面部,也可能伴有鼓膜向外鼓胀的感觉。温灸3~5分钟也可。

手少阳三焦经——治手脚冰冷要从三焦经入手

  《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臀外两骨之间,贯肘,循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顺。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经过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着手背,向经过尺骨和桡骨之间,过肘尖,沿上臂外侧,到达肩部,交出于足少阳经之后,前行进入缺盆,分布于膻中,联络心包,向下穿过膈肌,从胸至腹,依次属于上、中、下三焦。

  它的一个支脉,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经颈至耳后,直上出耳上角,转向下,经面颊部到达眼眶下面。

  另一个支脉,从耳后分出,入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前,在面颊部与前一分支相交,到外眼角(瞳子髎穴),交于足少阳胆经。

  三焦经一侧面有23穴(左右两侧共46穴),其中13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正中线上,10穴在颈、侧头部。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

  阳池——调理三焦,温暖全身

  阳池穴在腕背横纹中,当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取穴时,先将手背往上翘,在手腕上会出现几道皱褶,在靠近手背那一侧的皱褶上按压,在中心处会找到一个压痛点,此处就是阳池穴。阳池穴对三焦经失调可发挥神奇力量的。刺激阳池穴可以恢复三焦经的功能,将热能传达到全身,最适合那些惧冷症患者。

  每逢秋冬临近,总有大批的女性朋友成为医馆的常客,这些病人大多都是手、脚冰冷以及腰寒等惧冷症的“忠实粉丝”。有人做统计发现,生活中有一半的女性都有发冷的现象。

  一次,有一位中年女性到医馆来看病,她是一个典型的惧冷症患者,严重到夜间常因四肢冰冷而无法入睡的程度。白天的情况虽然好一些,但也是感觉冷。后来,医馆的按摩专家夏作亭医生告诉她,经常按摩阳池穴可改善这种症状。

  按摩阳池穴,最好是慢慢地进行,时间要长,力度要缓。最好是两手一齐用,先以一只手的中指按压另一手的阳池穴,再换过来用另一只手来做。这种姿势可以自然地使力量由中指传到阳池穴内,还用不着别人帮忙。除按摩阳池穴外,我们还可以刺激关冲(无名指尺侧端,距指甲角约1分许)、命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两穴以及手心上的劳宫穴,对改善发冷症效果更好。

  阳池穴的用途有很多,不仅可以治惧冷症,还可以调节内脏器官的功能,对感冒、气喘、胃肠病、肾功能失调等疾病也有一定的帮助,它与大肠经上的合谷穴合称“万能穴位”。

  现代人用电脑者很多,所以患有“鼠标手”的人也很多。鼠标手多是腕关节劳损过度所致。如果你感觉手腕不舒服,可以合按阳池穴和位于腕关节掌侧第一横纹正中、两筋之间的大陵穴。具体方法是:将健肢拇指指腹放在患腕的大陵穴,中指指腹放在阳池穴上,适当对合用力按压0.5~1分钟。有疏通经络,滑利关节的作用,可防治“鼠标手”。

  说到这儿,我们不得不对中医穴位治疗肃然起敬,它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只要刺激一个穴位,就能将刺激通过经络传到有关的内脏器官,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也。

  寻医记

  问:我儿子今年26岁,虽说是个大小伙子,身体阳气肯定十足,可是最近我摸他的手时总感觉冰凉。请问老师,你说的这种方法对他们男性也管用吗

  答:如果他真患有惧冷症,自然管用。很多人都认为惧冷症是女性的专利,其实生活中很多男性为此病所苦。因此,你可以让他多按摩阳池穴。如果平时觉得手脚发冷时,不妨两个手背互相摩擦,这样也能使手脚暖和起来。此外,如果因惧冷症而无法入睡者,在睡觉前应使用这个方法,然后立刻再盖上棉被,就会使身体变得暖和起来。

手阳明大肠经——平衡阴阳,从“肠”计议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音鱼,肩胛骨与锁骨相连的地方)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人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沿食指桡侧向上,通过第一、二掌骨之间(合谷穴),过两筋之间凹陷处,沿上肢外侧前缘,经肘外侧,通过上臂外侧前边,上肩,经过肩峰部前边,向上交会于大椎穴,然后向下注入缺盆,联络肺脏,再向下贯穿膈膜至大肠,归属于大肠。

  它的支脉,从缺盆上行到颈旁,通过面颊,进入到下齿槽,出来沿着口角,交会在人中部位交叉,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行到鼻孔旁,接足阳明胃经。

  大肠经共有20穴,其中15穴分布在上肢背面的桡侧,5穴在颈、面部。首穴商阳,末穴迎香。

  大肠经在十二经中有独特的应用,其养阳、生津、通腑有着他经未能及的作用。大肠主津,津液运行正常,皮肤才能滑润光泽;如果津液不足,则皮肤会出现皱纹,同时也会生出多种疾病。

  一个人长期便秘,他的皮肤一定比正常人衰老得早。此时应取大肠经的腧穴以疏通糟粕之去路,保持正常的体液代谢,让津液濡养皮肤。如按摩合谷穴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如何取穴呢用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拇指尖下便是此穴。取穴后,用一侧拇指指腹按住合谷穴,轻轻揉动,以酸胀感为宜,每侧1分钟左右,揉2分钟即可。

  合谷穴是清热止痛的良穴,经常按摩此穴还可缓解因便秘造成的头晕、饮食不振、情绪烦躁、黄褐斑、痤疮和腹痛等症。需要注意的是,女性朋友在怀孕时,不要使用此穴。

  合谷穴还是一个急救穴。如果因中暑、中风、虚脱等导致晕厥时,病人突然晕倒。此时可用拇指掐捏患者的合谷穴,持续两三分钟,晕厥一般可缓解。如果同时用指尖掐按人中穴,醒脑回苏的效果更好。笔者一个朋友的父亲一次得急性咽炎,痛得厉害,因为工作忙没时间看病,于是上班坐公车就按摩合谷穴,一天两次,每次五十下,本来只是想将就一下,不料揉了两天竟也渐渐好了。

  用食指指腹点按合谷穴和三阴交穴还可缓解痛经,每穴各点按1分钟,以达到有酸、麻、胀的感觉时效果为好。

  除合谷穴,大肠经上的迎香穴也有妙用。迎香穴在鼻翼最宽处的两边,如果在大便时按揉迎香穴,还可以起到通便的作用。天天坚持按揉迎香穴,再配合充足的睡眠和适量多饮水,还可有效预防感冒。

  在众多名人当中,宋美龄——这位曾被美国《时代杂志》选为封面人物的风云人物,也是一位很会调养大肠经的专家。

  宋美龄的优雅风度与其从小受到的培养和中西文化的熏陶自然分不开,但出众容颜却受益于平时的细心保养。据说宋美龄深谙清肠美容之道,每日的清肠按摩是宋美龄每天晚上必做的功课,就像洗脸、沐浴一样。每天睡醒后,宋美龄都会让侍从为其按摩手臂和腿部和关节处,除了活络筋骨,按摩手臂其实也是按摩大肠经,这样可以促使血液循环,帮助肠胃消化代谢。

  肠道有人体第二大脑之称,好的肠道是我们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法宝;反之,就会成为万病之源、成为人体衰老的加速器!因此,照顾自己的大肠经其实就是照顾我们的肠道。

  问:我患神经性头痛很多年了,犯病时整夜失眠,而且记忆力也远不如从前了。我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

  答:你可以经常按摩合谷穴配内庭穴(位于双足第二、三趾之间),可缓解神经性头痛。

  按摩合谷穴时,用双手拇指以顺时针方向交替按摩;按摩内庭穴时,用双手拇指直接点压双足二、三趾之间,可起到立即止痛效果,每日坚持2~3次,每次10分钟左右。一般按摩3~5日就会起到明显的效果。

  在治疗期间,要戒烟酒;要多吃海产品、豆制品以及各种新鲜蔬菜和水果;每晚坚持在临睡前用热水烫脚20分钟。

  寻医记

  问:人为什么总要放屁呢放屁多是不是有病了呢

  答:人们吃下去的食物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发酵、分解、腐败,就会产生一些气体。这些气体越积越多就会刺激肠道蠕动。在蠕动波的推动下,这些气体由肛门排出体外,就产生了屁。一般来说,高蛋白饮食在腐败时会产生大量类硫化氢气体(臭鸡蛋的味道),会有一种特殊的臭味。所以说,吃得越香(肉类、油炸食品)放屁越臭。如果屁多且臭,这说明蛋白质饮食吃得过多了,肠胃负担太重了,应减少或立即改为素食,以防止发生肠胃疾病。

足太阳膀胱经——爱膀胱经等于爱自己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颧,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支者,从巅人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入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环跳穴部位),循髀外后廉下合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中最长的一条经脉,是一条可以走到脑部的经脉。

  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行达额部,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它有一条支脉,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它的直行经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连络于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颈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分左右沿肩胛内侧,挟脊柱两旁下行,至腰部(肾俞穴),穿过脊旁肌肉,深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

  另有一条支脉,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外侧后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穴)。

  还有一条支脉,从项部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外侧后缘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沿小腿外侧后缘下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我们的膀胱经就如同城市中的各种排污管道,汇聚多处的污水,最后到达膀胱储存后排出。

  本经发生异常变动时,就会出现气上冲而感头痛,眼球疼痛的好像要从眼眶中脱出来一样,颈项就好像在被牵拔般紧张疼痛,脊柱和腰部疼痛剧烈,髋关节不能屈伸,膝部发麻,小腿肚疼痛。

  膀胱经一侧有67穴(左右两侧共134穴),其中49穴分布于头面部、后颈部和背腰部之督脉的两侧,余18穴则分布于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及足的外侧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阴。

  在膀胱经中,睛明穴(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应该是女性朋友的最爱。因为睛明穴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而长期坚持按摩睛明穴可祛除皱纹。用食指按住双侧睛明穴,每秒做强按压一次,要天天坚持才有效果。

  膀胱经上的至阴穴是一个妇科要穴。此穴位于足小趾的外侧,古书《医宗金鉴》中记载这个穴位可以用于治疗因为胎位不正造成的难产。曾听一个女中医谈到至阴穴的效果时,现身说法地讲到,在她怀孕时胎位不正,灸过至阴穴后就正了,不料过两天检查时发现又不正了,只得再灸,又灸了三次,小宝宝才老实了,终于顺产了。其他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痛经、更年期综合征及乳痈、乳癖等,采用针灸至阴穴可获得一定功效。

  说到膀胱经,还有一个穴位必须提及,那就是委中穴。腰痛疼痛、腰扭伤等病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而委中穴是这些病的克星。“腰背委中求”,这是“四总穴歌”的一句。委中穴是四总穴中的要穴,“腰背委中求”就是说凡腰背病症都可取委中穴治疗。

  取委中穴时,应采用俯卧的取穴姿势,此穴位于人体的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中间,即膝盖里侧中央。经常按摩此穴具有舒筋通络、散淤活血、清热解毒的功效。

  爱膀胱经等于爱自己,就让我们一起来关爱人体这条最长的经脉吧!

  寻医记

  问:我最近用电脑时间过长,眼睛感觉发胀,而且感觉视力有所下降,平时像我们经常用电脑的人如何来保养自己的眼睛呢

  答:其实保养眼睛的方法有很多,你可以用拇指弯曲的突出部左右交替叩击双侧攒竹穴(位于眉头陷中,是眼部保健要穴),每穴15~20次,用力以微感不适为度。也可用食指尖点按睛明穴,按时吸气,松时呼气,共36次,然后轻揉36次,每次停留2~3秒。长期坚持可消除额痛、眼胀、恢复视力疲劳等作用。

  还可以用根据情况,选用鲜芦根,菊花,麦冬,决明子,鲜薄荷泡水喝。

  问:对于久坐办公室工作,或长期使用电脑的人,除了视力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外,另一个大敌就是颈椎病,不知有没有好的办法来解决

  答:久坐办公室的上班族,其颈肩部很容易疼痛、僵硬,如果此时用手触及大杼穴(在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就会有异常的压痛感。这主要是因为,不当的姿势、过度的紧张使颈肩部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脉气受阻,大杼穴就容易气血不通。因此,保持大杼穴气血畅通,就能改善颈椎病的症状。

  刚开始感颈肩不适时,要经常按摩、揉擦大杼穴,沿着大杼穴上下拍打,每天抽时间做2~3次,每次10分钟左右,可以促进气血的畅通。如果颈椎病已经形成,出现明显的颈肩背部疼痛时,还需要配合风池、肩井、外关等穴位,可以用按摩、梅花针敲打以及拔火罐的方法。平时生活也要放松身心,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长时间疲劳等。

足少阳胆经——常敲胆经一身轻

  《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顺,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髀枢)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之间,循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瞳子髎穴),上行至额角(颔厌穴),还行向下至耳后(完骨穴),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向后折至风池穴,沿颈部下行至肩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前行入缺盆。

  它的一个支脉是从耳后完骨穴分出,经翳风穴入耳中,走过耳前,到达外眼角。一个支脉是从外眼角分出,下行至大迎穴,交于手少阳经面颊部支脉,行至眼眶下,向下经过下颌角部(颊车穴),下行颈部,经人迎穴旁,与前脉会合于缺盆。由此向下进入胸中,穿过膈肌,联络肝脏,属于胆。沿胁内,出于腹股沟动脉处(气街穴),绕外阴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部(环跳穴)。

  另有一个直行的经脉,从缺盆下行至腋下(渊液穴),沿胸侧,通过季胁(日月穴),下行至髋关节与前脉会合,向下沿大腿外侧,经膝关节外侧,腓骨前面,直至腓骨下端,外踝之前,沿足背经过足第四趾外侧端(窍阴穴)。

  此外,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足背(足临泣穴)分出,沿着第一、二跖骨之间,出足大趾外侧端(大敦),回过来贯穿爪甲,出行在爪甲后方的丛毛之中。脉气由此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胆经共有44个穴位,有15个穴位分布在下肢的外侧面,29个穴位在臀、侧胸、侧头部。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窍阴。

  中医学认为,当脏器功能不佳时,刺激其相关的经络,可以强化经络的机能,因此解决胆功能不佳的最好方法,就是刺激胆经。

  前面我们说过,胆是主决断的。平时我们在思考问题难做决定时,会有反复挠头的动作,其实这是刺激胆经在帮助我们做决定。这是因为,人的头部胆经比较丰富,挠头的地方就是胆经经过的地方,而挠头可以刺激胆经活络,帮助我们做决断。我们的胆经在身体两侧也有分布,因此平时工作累了,可以站起来伸伸懒腰,这也是在刺激胆经,可让头脑保持清醒。

  平时我们还可以常做敲胆经的动作。敲胆经其实就是敲两条大腿,一条腿一条腿敲还是两条腿一起敲随便你,敲胆经只需敲得大腿外侧的胆经筋有温热感就可以了,这样可以刺激胆汁的分泌。

  《人体使用手册》的作者吴清忠先生在书中提到:血气能量是人体最重要的健康的指针,而经常敲胆经可以补充身体的血气能量。我们每天在大腿外侧的4个穴位点(环跳、风市、中渎、阳陵泉)适度敲打,每敲打4下为一次,各200下左右。敲打时需要适度用力,以每秒大约两下的节奏敲,这样更能有效刺激穴位。

  由于敲胆经可以使胆经的活动加速,将大腿外侧堆积在胆经上的垃圾排出,因此,这个运动还会使臀部和大腿外侧的脂肪减少,有助于减肥。患有脂肪肝和胆结石,胆囊炎的患者,还可加上丘墟,通过此法可以有效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寻医记

  :我怀孕7个月了,由于平时营养过剩,现在的身体已经明显变胖了,脚也浮肿了很多。请问老师我这样可以敲胆经吗

  答:怀孕的人不能敲胆经,否则会对胎儿有影响。

  问:我患有胆囊炎,每次发作时都是疼痛难忍,可是由于家离医院较远,每次发作送到医院后都已经疼得不行了,请问老师有没有暂时止痛的方法

  答:你可以用点压法止痛。在右小腿外侧腓骨小头下寻找压痛敏感点,此点多在阳陵泉穴上;然后用两手大拇指分别按压此穴,并持续按揉2分钟,可获得一定止痛效果,并建议找医生服用中药治疗。

足阳明胃经——常敲胃经助长寿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音遏,鼻梁的下陷部)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人中指内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上至鼻根中,在内眼角处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沿鼻外侧下行,入上齿中,回出来挟着口的两旁,环绕嘴唇,向下交会于任脉的承浆穴;然后退回来沿着下颌的后下方,浅出于本经的大迎穴,沿着下颌角(颊车穴),上至耳前,经过足少阳胆经的上关穴,沿鬓发边际,上抵头角(头维穴),行至额前(神庭穴)。

  它有一条支脉,由大迎穴的前方,向下至人迎穴,再沿喉咙进入缺盆,向下通过膈肌,归属于胃,联络脾脏。其直行的经脉,由缺盆向下,沿乳房内侧下行,向下沿着脐的两侧,最后进入到腹股沟动脉部。

  另一条支脉,起于胃的下口处,再沿腹部的内侧下行,到达腹股沟动脉部部位,与前面的直行的经脉相会合,再由此下行,沿大腿外侧的前缘到达髀关穴处,而后至伏兔穴,再下至膝盖,沿胫骨前外侧,直至足背部,进入足的中趾内侧。另有一条支脉,由膝下三寸处分出后下行到足的中趾外侧;还有一条支脉,起于背的冲阳穴,再进入足大趾,然后直出于大趾末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如果胃经的经气发生异常变动,就会出现全身发冷战栗,就好像被凉水淋洒一样以及频频呻吟,呵欠连天、额部肤色黯黑,且病发时见到火光就会烦躁不安,听到木器发出的声音就非常恐惧,心跳加剧。发作严重时,就会出现病人喜欢登高而歌,裸身乱跑,并伴有腹胀肠鸣的症状。

  胃经一侧有45穴(左右两侧共9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侧面,30穴在腹、胸部与头面部。首穴承泣,末穴为历兑。

  足三里——人体的保健穴

  在胃经的众穴位中,足三里的最为重要。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膝下约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五行学认为,胃属土,胃经上的足三里是土经中的土穴,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

  生活中我们虽然把很多看似有营养的东西都吃到肚子里去了,但由于有的人胃肠功能不好,使得吸收能力很低,吃进身体里的食物经常因为无法吸收而直接排出,这时吃再好的东西也没有多大作用。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常按足三里,坚持每天用手指揉上5分钟,不到10天,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消化好了,饭量也增加了,饭后不会再有不舒服的感觉了,而且不会经常拉肚子了。

  如果你有感冒征兆,可用艾条点燃后对准足三里灸,注意保持距离皮肤2厘米左右,以局部感温热而无灼痛为宜。每天1次,连续2~3天,能够帮你防治感冒。

  对于患有胃痛或肠炎腹部绞痛时,用拇指按揉足三里,双侧交替进行,由轻到重,每侧3~5分钟,缓解疼痛的效果非常显著。

  常按足三里不仅有防病治病功效,平时坚持按摩还有通脏腑、补中气之力。每日用中指用力叩打足三里穴60次,长期坚持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尽管针灸的效果会更好,但是我们并不主张非专业医疗人员用它,因为这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且必须要有专门的医生才可以操作;按摩效果虽慢但副作用也较小,且长期坚持对身体也是大有好处的。

  寻医记

  问:人上了年纪,皮肤也变松了,有没有好的办法使皮肤紧致起来

  答:经常按摩人迎穴有此功效。人迎穴位于颈部,前颈喉结外侧大约3厘米处。经常用指轻压人迎穴,有利于加速面部血液循环也可使脸部皮肤紧缩。

  问:为了减肥,我每天早上都不吃早餐,可是这样的结果却是越来越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答: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你虽然不吃早餐,可是到了午餐时饥肠辘辘,饥不择食,不知不觉中过度进食,引起能量摄入过多,多余的能量在体内转化为脂肪蓄积引起肥胖。

  前面我们提过,吃早饭是不容易发胖的。这是因为,上午是阳气充足的时候,也是人体阳气气机最旺盛的时候。在早晨7~9点是胃经当令的时段,此时吃早餐最容易消化。而到了9点以后是脾经当令的时段,脾主运化,它会把食物变成精血,输送到人的五脏去,所以吃再多的早餐也不会引起身体发胖。

 第五章 食物本性——食物的阴阳属性决定你该吃什么

  不同的机体发生疾病,都为阴阳失衡所致。而食物的寒热温凉属性,也就是食物的本性,恰可以调节不同机体的阴阳虚实,以防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阴证的人宜食用温性、热性的阳性食物,阳证的人宜食用寒性、凉性的阴性食物。人体阴阳的兴旺盛衰,正是依靠食物的这种阴阳属性来调节和维持,因此,人们在选用食物或食疗时,应分清阴阳,科学搭配,以保身体健康。

  需要注意的是,食物的阴阳属性还有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它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改变的。

  熟知食物本性是不生病的关键

  《素问·气法时论》:“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阴阳学说同样也适用于食物,也就是说食物也分阴阳。我们上面说过,不同的机体发生疾病,都为阴阳失衡所致。而食物的寒热温凉属性,也就是食物的本性,恰可以调节不同机体的阴阳虚实,以防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

  虽然我们古代的前辈们手中没有先进的仪器能够为食物的阴阳定性定量,但他们从“象”出发,他们可以从食物的外形与味道,食物进入人体产生的寒热温凉作用,向上向外或向下向内作用的方向以及食物生长的地点、气候、季节的不同,来判断食物的阴阳属性。最后,他们根据食物的性质把它们分成5种,即热性、温性、平性、凉性、寒性,也称之为“五性”。

  ——热性和温性食物

  热性和温性食物属阳,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只不过热性食物的温阳作用较强烈,温性食物的温阳作用较弱、较平稳。如牛肉、羊肉、狗肉、丁香、生姜、饴糖等。一般来说,属阳的食物可治疗寒证,如冬天吃一些羊肉、狗肉可缓解手脚冰凉等症。

  ——寒性和凉性食物

  寒性和凉性食物属阴,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寒性食物清热泻火作用较强,凉性食物的清热泻火作用较弱、较稳妥。如平素吃的猪肉、鸭肉、蟹、粟米、菠菜、黄瓜、西瓜、梨等。属阴的食物可以治疗热证,如夏天吃一些苦瓜可治暑热证,秋天吃梨可滋阴润燥。

  ——平性食物

  如果食物的性质是介于“温”和“寒”中间,就叫做平性食物。对于阴阳两虚或阴阳不虚病症者,则宜食平性食物,如蜜、百合等。

  人体阴阳的兴旺盛衰,正是依靠食物的阴阳属性来调节和维持,因此,人们在选用食物或食疗时,应分清阴阳,科学搭配,以保身体健康。

  世界上没有纯阴之体,也没有纯阳之体。任何物质总有阴阳两个方面,但阴阳不可能绝对相等,总有差异,由此决定了物质的性质,也就分出了物质的性别。我们在区分食物的阴阳属性时,不能简单化,而是要全方位、多方面地考虑食物生长的地带与气候、生长方式与速度、外形大小、颜色、气味、口感、体温、主要化学成分以及烹饪所需时间的长短等诸多因素,最后才能给食物进行阴阳定性定量。

  中医认为,任何疾病无论是多么复杂,都可以用阴阳来分类,即有的属阴,有的属阳。在进行饮食治疗上,一定要分清疾病属阴还是属阳,即阴证还是阳证,然后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应的食物。如果不清楚食物的阴阳属性,就无法以此来养生防病。

  先辈孔少华先生就多次强调在饮食调养方面一定要注重食物的阴阳属性。孔老生前烧得一手好菜,什么海参、鲍鱼、鱼翅等都是在家自己烧,这一手烧菜的本事得益于以前孔家的大厨师春园。有一次,卫生部原部长崔月犁曾来家中作客,孔老准备了上汤清炒丝瓜、鲍鱼、海参、罐焖牛腩四菜,但见他信手拈来,须臾即已上桌。同来的崔部长之子见状,问道:“孔大夫,我父亲的身体可以吃这些吗”孔老回道:“海参、鲍鱼都是筵席上常备的滋补珍品,其药性在《温病条辨》中早有记载,放心食用。”崔部长临走前和孔老说,今天这顿饭是他吃得最舒服的一顿。

  后来,我翻阅《温病条辨》及《本草纲目》等书,发现海参和鲍鱼不仅具很高的营养价值,其祛病之功效同样不可忽视。《温病条辨》记载:海参、鲍鱼其味咸走肾,性平善滋阴血,二者补肾益精;而孔老所以取牛腩,实则是避羊肉、鸡汤燥热之性,养血润燥;丝瓜则有通络之效,更适合中老年人群食用,以预防冠心病、中风等。然鲍鱼、翅类所用鸡汤,我个人的理解是只取其味,不取其气,孔老这一搭配可谓双绝。

  孔老还曾给我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古有一人在他乡患肺热,遍求名医诊治无效。在返回故里途中遇一高人,告知他尚有一法可试,令其购市售红肖梨二担,置于马上,边行边食,夜宿时将梨捣烂而去汁饮。此人遵嘱而行,果然病除。后世遂传此梨有解毒之效,于是市价扶摇直上。”其实究其因,是取梨之甘寒清润、生津止渴之故,而并非所传可解毒之神效。

  如今每到秋季,我也常以鸭梨2个配以杏仁10克煮水之法送与亲朋好友,以预防秋燥,润肺化痰之效果甚好。如今冬虫夏草之神效似乎使人们进入一个误区,此亦世风之变,物识之变所然。中医有这样一句话“有病则药当之”,这个药应该是适合你病症的那味药,而非越贵越好;饮食也是如此,应该是适合你身体的食物。

  寻医记

  问:为什么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了,吃得好了、玩得好了,心态却变得更浮躁了呢

  答:这主要因为我们吃得好了,整天大鱼大肉的,我们的身体也相继出现了阴阳失衡的状况。这些大鱼大肉多为阳性食物,常吃这些食物,人的心态也具有与“阳”相似的特性,变得躁动不安。因此,对于那些神经常处于兴奋状态的现代人来说,在饮食中应多加入一些镇静、使肌肉松弛的阴性食品。

  据有关专家统计表明,我们平时摄取的食物中80%的成分是阳性的。因此,有国外专家建议,现代人在每天食谱中要有7成左右呈阴性食物和1成左右阳性食物。具体的做法为:50%~60%为精食,25%~30%为蔬菜(其中1/3是生的),10%为煮好的豆类或者海藻,5%为含有豆类和谷物的蔬菜汤。

  问:老师,请问有没有区分食物阴阳属性的简便方法

  答:以下是辨明食物阴阳属性的简便方法:

  从味道上辨别:

  从食物味道上辨别食物的阴阳属性,重点要注意苦味、辛味、咸味。一般来说,咸味的鱼类、蛤类、海藻类偏属阴性食物(部分海杂鱼除外);具有苦、辛味的韭菜、生姜、大蒜、大葱、猪肝等属阳性食物。

  从部位上辨别:

  一般来说,根与茎与叶相比属阳,叶与根相比属阴。如牛蒡、洋葱、红薯、藕、芋头、土豆等等根菜与叶菜相比较属阳;而白菜、菠菜、卷心菜等叶菜和含水分较多的黄瓜、茄子、西红柿等果菜与根菜相比属阴。在这当中,还有一些特例,如萝卜虽是根菜,但由于含水分较多,其性属阴;卷心菜由于靠近根部,水分较少,在叶菜当中,其性属阳。还有,头为诸阳之会,动物的头多属阳。

  从地区上辨别:

  温暖的地区、陆地上及塑料大棚中生产的食物和这些场所以外的地方生产的食物相比属阴,反之,这些场所以外的地方生产的食物属阳。如土豆、大豆等生长在寒冷的地方的食品与香蕉、西瓜、等生长在温暖地方的食物相比,当属阳性。

  从盛产期上辨别:

  如盛产于夏季的西瓜等食物应属阴性。

谨和五味是延年长寿的捷径

  《素问·至真要大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味道。实际上还有淡味、涩味,习惯上把淡附于甘味,把涩附于咸味。《黄帝内经》认为,五味分入五脏,各有阴阳偏性。五味阴阳的划分是依据其性能功效来分类的,故清代高世

  《黄帝素问直解》这样说:“气味辛甘,从中达外,主能发散,故为阳;气味

  酸苦,从中上下,主能涌泄,故为阴。”

  五味对人们究竟有什么作用呢《黄帝内经》中这样说:“辛散、酸收、

  甘缓、苦坚、咸软。”

  ——辛味食物

  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即辛散,如生姜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的作用。

  ——酸味食物

  有收敛、固涩作用,即酸收,如乌梅收固涩肠止泻;山楂有开胃消食、化滞之功效。

  ——甘味食物

  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即甘缓,如饴糖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之功效,可用于解除劳倦伤脾、纳食减少等症。

  ——苦味食物

  有泻下、泻火降逆、燥湿及坚阴的作用,即苦坚,多用于热性体质,如苦瓜用于内热上炎的病症。

  ——咸味食物

  有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即咸软,如海蜇、淡盐水可用于大便秘结。

  食物的五味,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长寿。食物的五味宜忌,不仅要与食物的四气、归经相结合,还要考虑到它的季节变化、病情性质和个人体质。《黄帝内经》中指出,脾病者,宜食粳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

  中国传统医学的食物五味理论是指导传统饮食宜忌的重要依据。五味调和,脏腑得益,人体健康;五味偏嗜,或不遵宜忌,将导致五脏的阴阳失衡,进而生成疾病。

  《黄帝内经》中指出:阴精的产生,来源于饮食五味,但是贮藏阴精的五脏,也可以因为五味太过而受伤害。比如说,过食酸味食物,会使肝气偏盛,从而伤害脾脏,使脾气衰竭;过食咸味食物,会使骨质受到损伤,可以引起肌肉的消瘦萎缩,或者心气抑郁;过食甜味食物,可以引起心烦胸闷,面色发黑,或者使肾气失去平衡;过食苦味食物会使脾气受伤而不濡润,胃气受伤而胀满;过多吃辛味食物会使筋脉损伤而变得松弛无力,精神也变得消沉。

  因此,我们要明确一点,饮食五味虽然可以养生,但是偏嗜五味,导致饮食五味太过又会损伤人体,我们应“谨和五味”,才能享有天赋的寿命。

  人人若是知道这个道理,吃什么东西都不要太过,就会很少生病;很少生病,身体自然就健康;身体健康,才是人生的一种幸福。

  寻医记

  问:老师你好,我这个人平时喜欢吃酸味的东西,有人说春天要少吃酸味食物,这有没有道理

  答:春季不应该过吃“酸”的食物,这是因为,春属木旺,木最旺盛,如果此时再吃酸的食物,它会更旺盛了。凡事过由不及。如果在春季吃了太多的酸,就会伤及肝,肝开窍于目,一旦伤及官窍眼睛就看容易视物不清。

  在春季,还要少吃生冷油腻的食物,此时可以多食一些性味甘平的食物,如瘦肉、蛋类、牛奶、蜂蜜、豆制品、新鲜蔬菜。

  问:食物的归经与五味有关系吗

  答: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关系的。一般来说,辣味食物归肺经,甘味食物归脾经,酸味食物归肝经,苦味食物归心经,咸味食物肾经。

补益其实就是补阴阳

  阴阳平衡,百病不生——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黄帝内经》指出:如果我们体内的阴气偏盛了,阳气必然受损害。同样,如果阳气偏盛了,阴气自然就会受到损害。因此,需要不停地补充营养,这就是“补益”,“补益”就是补充人体的阴阳气血,使其维持生命的平衡,而补充阴阳气血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食补。

  食补之所以具有养生和防治疾病的效能,就在于各种食补品都是禀受天地阴阳之气而生,是天地阴阳之气矛盾运动的产物,各自具有不同的属性。

  俗话说“药食同源”。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来选择具有不同特点和功效的药物用于调节阴阳失衡、脏腑不调、气血淤滞等异常状况,同样也可以用食物来平衡阴阳、协调脏腑健康,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现代人喜欢吃川菜,四川的地域特点是阴湿重,在四川吃点热性食物,可以发散湿气、不生病,是一种找平衡的方法;在北京,气候偏燥,就不宜多吃热性的东西。热性体质的人吃多了更容易上火,但对寒性体质的人来说,稍微多吃一点没有问题。

  不同的体质吃不同的食物,这是防病养生的关键。

  张女士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最近她感觉不舒服,于是到医院看病。她对医生说,她现在也算是一个高级白领,平时工作非常勤奋,业绩总是受到老总的夸赞。可是自从有了孩子后,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本来是一个非常勤奋好学的人,现在变得越来越懒了,工作效率也大不如从前了;本来很漂亮的她,现在却是容颜尽失,更是懒于打扮,还时常感到腰疼腿软、心慌气短、记忆力下降,十分疲惫,做事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她为此也很苦恼。

  其实像她这种情况也不是什么大病,只是张女士在怀孕期间补充的营养不平衡,像她这种产后女性,在孕育、哺乳、工作中,都要消耗大量的体液,很容易出现上述这种虚损的症状。这种情况只需要调整一下饮食结构就可以了。

  根据张女士现在的情况,需要补肾阴,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食补,比如黑芝麻、鳖甲、龟板、枸杞子等食物都可补肾阴。最重要的是还要做到生活规律、心情舒畅、经常参加户外锻炼。

  你也许会说,我现在也属于阴虚,我也可以这样做吧!当然可以,问题是一定要对证。一定根据具体需要,也就是在脏腑功能低弱、气血津液不足等虚弱情况下才可以应用,而且要区分阴阳、气血及五脏、六腑,有针对性地给予补益,方可起到扶持正气、保持健康的目的。

  此外,应用食补是为了纠正气血阴阳的亏损,促进五脏六腑的功能,改善身体状况,达到平衡,保持健康。但由于补品本身的偏性,过用补品,一方面会破坏已有的平衡,另一方面还会妨碍脏腑的功能。如过用滋阴,会因寒凉太过损伤人体阳气,或滋腻生湿,困脾胃;过用温补,会因助阳化火,损伤阴精,同样会破坏阴阳平衡。所以食补的应用要注意权衡守度。

  寻医记

  问:我的手脚总是冰凉,我想问一下,除了上面提到了一些按摩法外,能不能通过饮食来调节

  答:一般情况下,怕冷与饮食中矿物质缺乏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缺钙,会影响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缩性和兴奋性。因此,冬季可适当多吃奶制品、豆制品、虾皮等富含钙质的食物。此外,人体甲状腺可分泌一种叫甲状腺素的激素,具有产热效应,而甲状腺素由碘和酪氨酸组成,酪氨酸可由体内合成,碘却必须依靠“外援”,因此,冬季应适当多吃点海带、紫菜、贝壳类等含碘丰富的食物。

  问:水土不服是怎么回事

  答:生活当中,很多人到了别的气候带就会出现水土不服,其中一条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不同地带生活的人所形成用于适合消化食物的消化酶是不一样的,不同地区的人有一些酶可能没有或者其数量比较少,这就造成本地人到了外地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因此,要克服这种情况就要尽量选择吃自己所处的气候带生长的食品。

饮食有节——只有吃得舒服你才舒服

  《素问·太阴阳明论》:“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下为飧泄,久为肠脏。”

  阴虚补阴,阳虚补阳,但凡事不可过之。过多吃阴寒凉泻之物便会产生阴盛阳衰;过多吃燥性温补性食物就是阳盛阴衰。这无形中涉及饮食中另一个关键要素——饮食有节。

  《黄帝内经》中说:“饮食有节……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说明了节制饮食对人体的重要意义。相反,若不节制饮食,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想什么时候喝,就什么时候喝,就会对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管子》说:“饮食有节……则身体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千金要方》里亦云:“饮食过多则聚积,渴饮过多则成痰。”《本草纲目》指出:“饮食不节,杀人顷刻。”

  从病因分类来说,《黄帝内经》认为饮食所伤是内因,所以说“阴受之则入(累及)五脏”。

  饮食要有节制,不能随心所欲,要讲究吃的科学和方法。具体地说,就是要注意饮食的量和进食时间。如何做到饮食有节呢我这里给大家开个方子,大家可以试一试。

  ——饮食有节,八分为宜

  当暴饮暴食成为一种习惯时,你一定要改变这种习惯。由于人们在吃饭后,身体中的大部分血液会集中到胃肠道中帮助消化和吸收,而在此期间人的大脑正处于缺血缺氧状态之中。此时,如果是暴饮暴食,不自觉的加餐,直到吃到吃不下去为止,或者一餐吃了相当于2~3餐热量的食物,这样会不可避免地会给肠胃造成负担,从而引发各种各样的胃肠道疾病。因此,饮食以八分饱为宜。

  ——饮食清淡,少荤多素

  适当食用肉类食品能补虚强身,但不要让它成为你贪吃的借口。平时要少吃动物性食品,多吃富含维生素和高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豆类和薯类,促使体内疲劳时所存积的代谢物得以排除,多吃含钾食物(甲亢患者除外),如干果、豆类、海产品等,保持细胞水分,增强其活性。

  ——少食多餐,重视早餐

  少食多餐可避免暴饮暴食对身体带来的损害。对一些老年人及患有胃病的人来说,少吃多餐可能更为有益。同时,早餐的作用不容忽视,早餐吃好既可提高上午的工作学习效率,也可预防因饥饿而至中餐暴饮暴食。一般来说,起床后活动30分钟再吃早餐最为适宜,因为这时人的食欲最旺盛。早餐应该是享用热稀饭、热羊乳、热燕麦粥、热豆花、热豆浆和芝麻糊等,再配着吃蔬菜、面包、水果。

  ——夏秋季节,忌食油腻

  夏秋季节,天气炎热,人们喜欢生食瓜果及冷饮,又喜欢贪风纳凉,此时如果过食油腻的肉类食品,必然引起腹泻及其他疾病。夏季饮食一般以清淡、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为佳。

  饮食有节,给你的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舒服的感觉。只有吃得舒服你才舒服。

  寻医记

  问:我本来不是很胖,可是由于平时爱吃零食,而且越吃越上瘾,现在也变得越来越胖了,我现在该怎么办啊

  答:的确无节制的饮食会使人染上“吃瘾”。刚开始暴饮暴食时,你可能没有理会身体的饥饿或饱胀,只是盲目过量摄入了一些食物,时间一长,饮食紊乱就会导致神经控制上的紊乱,而后又会加剧饮食紊乱,如此恶性循环,最终使你成为肥胖的受害者。

  一旦染上“吃瘾”,要想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比让有烟瘾和毒瘾的隐君子戒掉其恶习更困难。因此,你必须有打持久战的心理,你可以在感到饿的时候再吃东西,吃得精致、素淡一点,快要饱的时候就坚决放下筷子,离开餐桌。

  问:老师,能不能告诉我几种最合理的食物搭配

  答:食物搭配合理,才能调补身体的阴阳。比如,羊肉与生姜搭配,羊肉具有补气血和温肾阳的功效,生姜有止痛祛风湿等作用,二者搭配,可治腰背冷痛、四肢风湿疼痛等;而且生姜还可去羊肉的腥膻之力。鸭肉与山药搭配,鸭肉滋阴,具有消热止咳的作用,山药也有很好的补阴功效,二者同食,可除油腻,补肺效果尤佳。

  此外,鱼肉配豆腐、甲鱼配蜜糖、猪肝配菠菜,都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

有补有排,阴阳方平衡

  维护补与排的平衡就必须要重视体内代谢废物对健康的危害,应及时将代谢垃圾排出体外,减少危害。

  生活好了,有钱了,可以天天补了,可是在“补”的同时你注意“排”了吗

  以食进补是为身体充电,注入生命的活力,相反,没有人会重视排泄。要知道,补为阳,排泄为阴,人们每天的饮食既要补益,也要清理,才能维持生命的阴阳平衡。

  当人体连续不断地从外界取得生命必需物质时,如果只吸收不排出,我们的身体就会成为一个垃圾场。这些垃圾是:人从外界摄入食物、空气和水之后,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及生命活动进程中未被排除体外的、残存并滞积在体内的各种废物。人体的各种器官和细胞组织如果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必然会受到伤害。

  俄罗斯一位著名养生专家这样说:“一切疾病的主要原因和根源,就在于人的肌体在不同层次上滞积了各种垃圾。”

  也许你不相信,但有据为证。伦敦一名医生解剖一名死者的大肠,从中取出10千克陈旧并已“变成像石头一样硬”的粪便,并将其作为陈列展品至今仍存放在盛有酒精的玻璃罐中。德国一位杰出的外科医生解剖了280名死者的内脏,在其中240名死者的肠道内壁上发现淤积有硬石状粪便污垢。

  如果对人的肝脏进行一次清理,也许你会很惊奇:自己的肝胆中怎会有这些脏东西!

  体内垃圾都分布在哪里呢实际上,在人的所有器官中,包括血液、淋巴、皮肤乃至在每一细胞中都存在不同的垃圾。俄罗斯和乌克兰著名的人体清理专家通过对人体进行多次的全面清理,得出如下结论:

  从肠道中清除多年积存的陈腐粪便1~15千克(这其中还不包括正常的粪便);

  从肝脏、胆囊和胆管中清除腐败的胆汁、胆红素性结石及其他结石,胆固醇形成的栓塞物及丝状、片状物0.5~5千克;

  从各关节部位清除各种无机盐类可达3千克;

  清除若干人体的各类其他污染物(通过饮水、食品和吸入的氯、硝酸盐等)。

  从种种数据表明,维护补与排的平衡就必须要重视体内代谢废物对健康的危害,应及时将代谢垃圾排出体外,减少危害。

  饮食是人的命脉,而排泄并不比饮食的养生作用差。吃,能制造体内垃圾,同样我们也通过吃来排除体内垃圾,关键是你一定要吃对。

  ——常吃海带可减少放射物质对身体的影响

  海带中的胶质成分能促进体内的放射性物质随尿液排出体外,从而减少放射性物质在人体内的积聚。

  ——常喝绿豆汤解百毒

  中医认为,绿豆可解百毒,能帮助体内毒物的排泄,促进机体的正常代谢。

  ——常吃黑木耳和菌类植物可抗癌

  据研究,黑木耳有良好的抗癌作用,菌类含有丰富的硒。经常服用可降血压、降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常吃蔬果清毒素

  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是人体内的“清洁剂”,能清除体内堆积的毒素和废物。

  吃美食固然是一种享受,但是吃的同时你是否也在享受“排”的快乐呢!想要获得健康,往往就在这一念之间。

  寻医记

  问:听说喝水也能排除体内垃圾,可怎样喝水才有更好地排除体内垃圾呢

  答:喝水最好在清晨。晨起一杯温开水,有利于肝、肾代谢和降血压,防止心肌梗塞。人经过几个小时的睡眠后,消化道已经排空,此时喝一杯温开水,就能很快被吸收入血液循环,稀释血液,对体内各器官进行一次“大清洗”。

阴阳型肥胖者可以这样吃

  《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在中医眼里,肥胖的根本原因就是体内的阴阳失衡所致,这直接影响到人体体液的酸碱度及酶的存活度。

  中医眼里,肥胖可分为气虚型、肾阳不足型、脾虚湿阻型、胃热脾滞型等多种类型。但是,真的要你自行诊断属于哪种类型恐怕很难,因为只有经验相当丰富的中医大夫,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其实我们不用担心,我们把这些肥胖类型再进步归类,将肥胖分为阴型肥胖和阳型肥胖,这样做比较容易得多。

  前几日,我一位久居美国的朋友打来电话说,从纽约回国办事,顺道想来看看我。等到我家见到他时才发现,这位老兄变化可真大。除了脸部还依稀留有当年的轮廓外,身材已是大大的发福了。一番寒暄后,我连忙让座,他一屁股下去,我暗自心疼啊,可怜我那沙发了。

  我开玩笑地说:“还是国外的水养人啊!”

  “唉,这哪里是养人啊,简直是遭罪啊!对了,听说你现在医术不错,不知我这是不是病啊!”

  “我也不定能看得好,你可以先说说你的情况!”

  “前几年啊,我只是腹部发胖,平时也经常锻炼,你看我现在的身体还很结实呢可是这几年比以前更能吃了,特别喜欢吃冷的东西,现在全身都变胖了,而且还特别容易出汗、便秘。”

  “你的血压现在怎么样”

  “血压有点偏高。”

  我又为他把了脉,我告诉他这是典型的阳性肥胖。

  “怎么肥胖还有阴性和阳性的吗”他不解地问。

  “是啊!你这种肥胖是因为平时饮食过量,又吃过多油腻、高热量的食物,以致脂肪过度囤积。虽然你自身代谢良好,活动量高,但因为吃得太多,热量还是无法完全被消耗,进而导致肥胖。”

  “那么说,我以后要一定要少吃了”

  “对,一定要减少你的食量,此外,平时要多吃蔬菜、水果,不要吃煎炸、油腻食品以及甜点零食;要多喝温热的饮料或茶水,如果真的想喝或吃一些冰冷的食物或饮料,必先喝下一杯温热水才行,绝不能再空腹吃或喝冰冷食品。否则内脏一旦感觉寒冷,各种疾病就可能接踵而来。”

  朋友带着“这能行吗”的疑问回美国了。两个月过去了,这事情我已经忘了。当再次接到他的电话时,他很兴奋地说,他现在减肥已经见成效了。我对他说你需要坚持,坚持才是最后的胜利。

  有人说,你只介绍了阳性肥胖,那阴性肥胖怎么办啊大家别忙,我现在告诉您。

  如果你是下半身肥胖,肌肉显得松软,容易痰多、水肿,吃得过少也不瘦,手脚冰冷那么你可能是阴性肥胖。平时不要胡乱的节食,因为阴性肥胖的人是需要能减肥又能补身的方法才能成功。

  阴性肥胖者在平时要多喝温热的饮料或茶水,也不能喝冰冷的饮料。可适当吃一点辛辣食品,如生姜、花椒、胡椒、辣椒等,这样可以提升基础代谢功能。当然,这还要考虑自身有无其他疾病,若平素内火过旺的人,就不宜过食上述食物。

  寻医记

  问:有人说经常喝汤会使人变胖,是这样吗

  答:这要看你是在饭前喝还是在饭后喝。饭后喝汤是导致肥胖的原因之一。一般来说,饭已经吃饱了,再喝汤容易导致营养过剩,造成肥胖。你可以选择饭前喝汤,俗话说,饭前先喝汤,胜过良药方。饭前喝汤可使胃内食物充分贴近胃壁,增强饱腹感,从而抑制摄食中枢,降低人的食欲。

  以下是我向阴性肥胖者提供的两款食疗方,可以试一试:

  冬瓜蛤蜊汤:

  将带皮的冬瓜洗净切为块,蛤蜊清理干净,水中泡半小时,去杂质;加入煮沸,将这些材料放入锅中,用文火煮2小时,加入适量的盐调味。

  冬笋鲤鱼汤:

  将黑豆炒至豆皮裂开,用清水洗净;水煮沸,放入清理干净的鲤鱼以及竹笋、姜片、黑豆,煮约半小时左右,加入适量的精盐和调味料调味即可饮用。

  问:我单位有一同事本身就瘦小,平时总是大鱼大肉地补,可是那也不胖。他特爱喝茶,也不知是因为喝茶的原因,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反正本来瘦小的他现在是越来越瘦了。请问喝茶真能减肥吗

  答:茶叶含有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等400多种有机物,此外还含有钠、钾、铁等近30种微量元素。茶除了具有强心利尿、消食除腻、提神解乏等功效外,其中的茶多酚还具有降低血脂、分解脂肪、增加毛细血管活性等作用。因此,茶叶具有一定的减肥作用。

  有这样的报道,肥胖者每天饮5~6杯乌龙茶,4周后胆固醇平均由6.04mmol/L下降到5.66mmol/L,体重降了2千克;8周后胆固醇降到5.46mmol/L,体重降了3千克。看来,肥胖者多饮茶是有好处的。乌龙茶、普洱茶及其他常见茶叶等均具有较好的减肥功效。

韩国的五色饮食来源于中国文化

  《寿亲养老书》:“水陆之物为饮食者不管千百品,其五气、五味、冷热、补泻之性,亦皆禀于阴阳五行,与药无殊,人若知其食性,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也,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

  去过几次韩国,对韩国印象最深的就是——红辣辣的泡菜、五彩的拌饭,还有那光洁透亮的打糕……这些食品不仅味道独特,而且色泽亮丽,可谓色味俱佳。

  与我国的饮食相比,韩国饮食似乎更注重颜色,无论是宴会上的九色盘、神仙炉,还是日常料理的泡菜、酱汤,无不追求五色俱全。我最喜欢吃的就是韩国的泡菜,韩国泡菜可谓是五色(白、黄、红、绿、黑五种颜色的食物)俱全。白菜为白色、配料中大葱为绿色、辣椒酱为红色、白菜心为黄色、虾酱为黑色。

  为什么韩国人如此重视饮食颜色且追求五色俱全呢我当时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后来我再研读《黄帝内经》时明白了个中的奥秘,原来韩国对饮食颜色的追求居然与中国的阴阳五行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我曾对朋友们大力推荐韩国的饮食,我对他们说韩国的五色饮食可谓是送给全世界的最好的礼物。朋友们问我,韩国的五色饮食真有那么好吗也许作为读者的您也不相信。且听我细细道来。

  《黄帝内经》根据五行学说,把五色五味与自然界众多的事物、属性联系起来。而在人体则以五脏为中心五色五味皆与五脏相配属。《黄帝内经》指出,绿色属木,是肝之色;红色属火,是心之色;黄色属土,是脾之色;白色属金,是肺之色;黑色属水,是肾之色。五色滋润五脏,方可达到健康还原的最终目的。

  举例来说,青色(绿色)的食物益肝,如青椒;而红色的食物益心(这里的“心”包括整个循环系统),如红豆、甘薯、红辣椒、红枣等;黑色的食物益肾,黑色食物包括一切深色的,如紫米、黑豆、黑芝麻等;白色食物益肺,如洋葱,平日里吸烟的人可要多吃一些洋葱。据说,患肺癌的人可以将洋葱片串成串挂在脖子上,会觉得很舒服,而且洋葱会变黑,它的神效可见一斑。当然,这里的五色食物的颜色是指原物的颜色,可不是指加工之后的颜色。

  在韩国,他们的日常习俗也与五色有密切关系。

  每年的正月十五,韩国人都要吃“甑糕”,甑糕是将粳米用南天竹的叶子和茎皮包上,使其呈青色。在阴阳五行中,青色为东,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传说这一习俗源于对一种鸟的感谢。

  韩国产妇生孩子时要喝裙带菜汤,此汤为黑色。从阴阳五行看,血属于心,心在五行中为火,而黑色五行归水,据水克火的原理,黑色的饮食可以止血、补血。对于产妇来说,喝裙带菜汤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生活中,很多都喜欢“盖浇饭”,可是你知道吗“盖浇饭”在韩国饮食中也是阴阳五行颜色观的另一体现。

  韩国人的五色“盖浇饭”是祭祀祖先神灵的代表食品。韩国的《是议全书》中指出:“盖浇饭”是在做好的米饭上放各色蔬菜,而不是将蔬菜与粳米混合之后再将米饭蒸熟。这样可以保持蔬菜的鲜亮鲜色。

  韩国人的盖浇饭随着季节的变化也会有所不同。比如说,立春时节吃五辛菜“盖浇饭”,三月份吃有杜鹃花叶和松子的“盖浇板”等,但蔬菜的颜色总是离不开五色,也以此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悼念。因为在阴阳五行中,五色皆为阳,皆是华美、吉祥的象征,因此,人们常以五色的饮食进行祈祷,祈求万事顺利。

  韩国人在饮食色彩上对五色的偏爱已超出视觉上的美感,而把五色作为一种具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来追求。五色俱全,五味俱佳,人们在享受美味满足身体需要的同时获得了一种精神美感。

  对养生的关注,对健康的需求,人们常常将眼光投放在昂贵的补品上,殊不知这样耗了财而收效甚微,自然也不能尽如人意。其实物美价廉的食物才是我们真正所需要的。

  寻医记

  问:我听说五色养生蔬菜汤符合五行调和对应身体五脏六腑的原理,这五色蔬菜都包括哪些啊

  答:五色养生蔬菜汤就是将绿、红、黄、白、黑五种颜色的蔬菜混合在一起,共煮成汤。绿色为白萝卜叶,红色为胡萝卜,黄色为牛蒡,白色为白萝卜,黑色为香菇,它们分别代表了木、火、土、金、水五行。

  问:红色属火,是心之苗,那么平时我们多吃红色食物,是不是心情也会变得快乐

  答:红色食物在视觉上能给人刺激,让人胃口大开,精神振奋,因此,红色食物是抑郁症患者的首选食物。此外,红色食物还能减轻疲劳,激发食欲,有驱寒作用,可以令人精神抖擞,增强自信及意志力,使人充满力量。

  问:五味和五色与人体相应,那么吃五色食物对人的容颜有影响吗

  答:有影响。比如说,红色应心,苦味入心,如果你想使面色红润,可多补充一些红色、味苦的食物,如西红柿、橘子等;青色应肝,酸味入肝,面色发青的人不宜多食青色及味酸的食物;黄色应脾,甘味入脾,脸色缺少明黄色的,可辅以黄色、味甘的食物,如胡萝卜等;白色应肺,辛味入肺,想要肌肤美白,可常食白色、辛味的食物,如牛奶、豆浆等;黑色应肾,咸味入肾,面黑者要少吃黑色及咸味食物。

  问:我家里上有老(老妈),下有小(儿子)。前一段时间小的不爱吃饭,老的忙着照顾小的,可是也不知怎么搞的,他们两个现在吃饭都没有胃口了。老的说吃不下,吃点就感觉饱了,而且便秘,这几天身体也变得瘦了;而小的是压根就不吃正餐,只吃零食。我和爱人平时上班忙,没时间照料他们。我现在是又可怜老的,又心疼小的。你说我现在该怎么办啊

  答:现在都市中的老年人与小孩的脾胃功能一般都不好。在五色食物中,黄色甘味入脾,你可以让老人和小孩吃蒸山药,以调理脾胃功能。山药色白味甘,并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经常食用可以缓解便秘。此外,在饭前不宜给孩子吃零食,吃饭时也不宜喝碳酸饮料,这都容易伤脾胃,而且含热量太多。这也是爱吃甜食的人易长胖的原因。


推薦閱讀:

應用推拿的方法治療小兒食積,不但有滿意的療效,還無毒副作用
防癌治病 (評論: 元祖蔬菜湯強健法)
百部治病驗方
治病必求其本論
小腿受涼就痛?

TAG:治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