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楞嚴經》輕鬆學  卷九(4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前無新證,歸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無所見。心中忽然生大枯渴,於一切時沉憶不散,將此以為勤精進相,此名修心無慧自失。

「又有一些三昧當中的善男子,到達『色陰盡』之後,親見『色陰』覆蓋已經消散,而『受陰區宇』之虛明境界顯得異常明白,此時,就其證量來說,往前尚未破除『受陰』,暫時沒有新成就;往後,則『色陰』已經破盡,喪失了往日的依附之所。」

「於是,他們便心生迷茫而變得智力衰微,落入了『色陰』與『受陰』之間的中間地帶,竟然兩頭都看不到希望。在這樣的心境當中,忽然升起了極度的枯竭與渴望,在一切時候,都沉湎於一種微細的憶想,要麼回憶『色陰』境界,要麼渴望超越『受陰』境界,如此憶想不停而不願離開,並把這種微細憶想就當做是勤奮精進的禪修之相,這叫做『修心無慧自失』。」

【中隳(音:灰)地】中間地帶。「隳」:1、毀壞;2、通「惰」,怠惰。此處是「毀壞」之義。

【修心無慧自失】禪修之心定多慧少而自行迷失之境界。所謂「無慧」,就是缺少智慧。

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覺了不迷,久自銷歇)

「覺悟明了就沒有過失,這並非是聖者證果之境界。(只要及時覺察而不沉迷於其中,時間長了,它自己就會消失。)」

在這裡,譯文省略了「覺了不迷,久自銷歇」一句,以下都一樣。大約是為了行文簡潔,此乃文言文特色之一,但其法義仍是必要的。

若作聖解,則有憶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懸在一處,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如果當做聖境來理解,就會有一類『憶魔』趁機進入禪修者的心腑,從早到晚把心念撮弄成一團,懸在前後無著落之處,這樣就喪失了三昧正受,將來命終之後,便會隨著業力而輪轉墮落。」

【撮心】此處指撮弄心念,陷入了微細憶想當中,取捨不定。

「受陰境界」第四種,叫做「用心亡失恆審,溺於知見」: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慧力過定,失於猛利。以諸勝性懷於心中,自心已疑是盧舍那,得少為足,此名用心亡失恆審,溺於知見。

「又有一些三昧當中的善男子,到達『色陰盡』之後,親見『色陰』覆蓋已經消散,而『受陰區宇』之虛明境界顯得異常明白,其智慧力超過了定力,慧多定少的緣故,反而失去了智慧之猛利,無力進一步修證。於是,便把所見之佛心與光明勝性等等,牢牢地懷抱於心中,甚至在心裡懷疑自己就是報身盧舍那佛,因而不思進取,停留於此,得少為足,這叫做『用心亡失恆審,溺於知見』。」

【用心亡失恆審,溺於知見】以有功用心,因慧多定少而失去了恆常覺照,沉溺於法理知見之境界。

問:為何「慧多定少」反而會失去智慧之猛利呢?

答:「慧」者,覺知明了;「定」者,專註不散。只有足夠專註,心之智慧才會猛利,才會有力量;一旦「定力」不足,心不夠專註,則覺知明了的程度便會減弱,反而會失去智慧之猛利。

因此,定慧必須平等一如,才能夠發揮其智慧猛利之功效。假如「定多慧少」,便容易陷入「枯定」;假如「慧多定少」,便容易發起「狂慧」,落入知見當中,甚至錯認為自己已經成佛,等等。

所謂「恆審」,即恆常覺照,是指禪修當中自心本有的一種自然觀察,並非刻意進行的。一旦禪修者「慧多定少」,便會陷入「狂慧」的虛妄分別當中,此時,自心本有的恆常覺照便會失去,被分別知見所代替。

這種恆常覺照,也就是自心隨時的反觀內省,反省自己是否已經陷入了「分別」和「執著」當中,是否已經陷入了「煩惱」當中,等等。它是極為可貴的內省智慧,需要大家通過禪修和學習來逐步顯發它,培育它。

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覺悟明了就沒有過失,這並非是聖者證果之境界。(只要及時覺察而不沉迷於其中,時間長了,它自己就會消失。)」

諸如此類的境界,該如何覺悟?就是要發揮「恆常覺照」之內省智慧,隨時反觀內省,不要輕易相信自己的心,而需要依據佛經的開示來衡量自己的證量。因此,禪修之前的系統經論之學習不可缺少。否則,到時候很難自行覺悟。

假如大家把《楞嚴經》仔細學清楚了,未來,無論在禪修當中遇到什麼境界,都將能夠及時覺悟。這就是如來教法無形當中的加持力,也是阿賴耶識內在的熏習、執持之功能。

若作聖解,則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見人自言我得無上第一義諦。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如果當做聖境來理解,就會有一類『下劣易知足魔』趁機進入禪修者的心腑,逢人便自言自語說:我已經得到了最無上的第一義諦,已經成佛,等等。這樣就喪失了三昧正受,將來命終之後,便會隨著業力而輪轉墮落。」

像這樣自作聖解,自稱已經得證第一義諦,等等,都屬於「大妄語」的範疇。「大妄語」之過失是很嚴重的,因此而造下的罪業通常將是無間地獄之罪,修行人對此必須謹慎、再謹慎。況且,即便是真正的無漏聖者,真正的佛陀,一般也不會自行標榜,除非是為了啟發弟子們的信心,方才會偶爾流露。

「受陰境界」第五種,叫做「修行失於方便」: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新證未獲,故心已亡,歷覽二際,自生艱險。於心忽然生無盡憂,如坐鐵床,如飲毒藥,心不欲活,常求於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脫,此名修行失於方便。

「又有一些三昧當中的善男子,到達『色陰盡』之後,親見『色陰』覆蓋已經消散,而『受陰區宇』之虛明境界顯得異常明白。由於『受陰』未破,尚未到達新的證悟境界;而『色陰』已盡,過去的心境已經消亡。如此前後觀察,兩頭沒有著落,自己誤入了進退兩難之境地。於是,心裏面忽然產生了無窮無盡的憂愁,猶如坐在鐵釘床上面,也猶如喝了毒藥一般,內心痛不欲生。時常會央求別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以便儘早獲得解脫,這叫做『修行失於方便』。」

【修行失於方便】修行當中失去了智慧覺照之方便,而發生的境界。

一切修行,無論是禪修還是平日修學經論,等等,最根本處在於智慧觀照。因此,在菩薩「六度萬行」當中,世尊獨標「般若波羅蜜」為「第一波羅蜜」,足見「般若智慧」之觀照乃是學佛之根本。

佛法當中所言「智慧」,都指「般若」,而不同於人世間的「聰明智慧」。前者重點在於「明了」,後者特點在於「分別」。

問:「不分別」怎能夠「明了」呢?

答:對於初學者來說,不是「不分別」,而是要學習「善分別」,雖然分別,卻不應當執著於分別的結果,以為就是那樣。對於老修行來說,即便「不分別」,也能夠「明了」,心本來具有如此功能,不假思維分別,直接明白,那便是般若智慧的初步呈現。

此類「修行失於方便」的禪修者,沒有充分認識到自身修行的難能可貴,已經遠遠勝過了一般被「色陰」所覆蓋的凡夫眾生;也沒有認識到修行乃是多生多劫之事,絕非一生之事,因此需要髮長遠心,循序漸進,堅持不懈,未來終究會獲得圓滿解脫。

他們因此陷入了進退兩難之境地,甚至心生無盡憂愁而痛不欲生,這都是缺少「般若智慧」的表現。需要及時醒悟,否則很容易發生自殺、自殘等等悲慘行為。

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覺悟明了就沒有過失,這並非是聖者證果之境界。(只要及時覺察而不沉迷於其中,時間長了,它自己就會消失。)」

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常憂愁魔入其心腑,手執刀劍自割其肉,欣其舍壽。或常憂愁,走入山林,不耐見人。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如果當做聖境來理解,就會有一類『常憂愁魔』趁機進入禪修者的心腑,於是,他們便會手拿刀劍,自己割自己的肉,欣然嚮往死亡。或者時常憂愁不已,獨自躲進山林,無法忍受與人打交道,等等。這樣就喪失了三昧正受,將來命終之後,便會隨著業力而輪轉墮落。」

真正的修行人不懼怕死亡,但也不會期盼死亡;不攀緣一切眾生,但也不會厭煩與人的正常往來,更不會厭惡一切眾生。所謂「正受」,必然合於「中道」,而不會落入任何偏執。因為,所有的「偏執」都是一種「著相」,都是心有所住,都與修行背道而馳。

證得「三昧正受」的禪修者應當沒有憂愁,也沒有狂喜,其心如如,非生非滅,不變不遷,那才是本來心的顯現。

「受陰境界」第六種,叫做「輕安無慧自禁」: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處清凈中。心安隱後,忽然自有無限喜生,心中歡悅不能自止,此名輕安無慧自禁。

「又有一些三昧當中的善男子,到達『色陰盡』之後,親見『色陰』覆蓋已經消散,而『受陰區宇』之虛明境界顯得異常明白,已經親見諸佛之心,處於自性清凈當中。如此內心安定之後,忽然自行發生了無限歡喜,心中太過歡樂喜悅了,以至於無法自行控制,這叫做『輕安無慧自禁』。」

【安隱】安定。

【自止】自製,自己控制,自行控制。

【輕安無慧自禁】定心成就發生輕安,其中具有無限歡喜,卻因缺少智慧而無法自制之境界。

對於修行人來說,一切喜怒哀樂可以隨緣發生,但不應當失去自制力;否則,就說明即將誤入「魔境界」了,必須及時醒悟。自制力來源於智慧,通常所說的「理智」是也;智慧則來自於經論的熏習和啟發,以及適度的思維觀察。

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覺悟明了就沒有過失,這並非是聖者證果之境界。(只要及時覺察而不沉迷於其中,時間長了,它自己就會消失。)」

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好喜樂魔入其心腑,見人則笑,於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謂已得無礙解脫。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如果當做聖境來理解,就會有一類『好喜樂魔』趁機進入禪修者的心腑,於是他逢人就笑,常常在大路旁自歌自舞,自稱已經得到了無礙解脫,等等。這樣就喪失了三昧正受,將來命終之後,便會隨著業力而輪轉墮落。」

【衢(音:渠)】四通八達的道路。

【無礙解脫】沒有了任何障礙的大自在、大解脫之境界,通常指諸佛和大菩薩的甚深成就。

「受陰境界」第七種,叫做「見勝無慧自救」: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自謂已足。忽有無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與過慢,及慢過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時俱發。心中尚輕十方如來,何況下位聲聞緣覺,此名見勝無慧自救。

「又有一些三昧當中的善男子,到達『色陰盡』之後,親見『色陰』覆蓋已經消散,而『受陰區宇』之虛明境界顯得異常明白,自以為已經獲得完全覺悟。於是,忽然就會有無緣無故的『大我慢』生起,乃至於包括『慢』和『過慢』,及『慢過慢』,或者『增上慢』,再或者『卑劣慢』等等『七種慢』,都會一起發作。如此禪修者,其心中尚且輕視十方世界的如來,又何況居於如來下位的聲聞、緣覺等聖者呢,這叫做『見勝無慧自救』。」

【大我慢】一味地抬高自己,貶低別人,叫做「大我慢」。

【慢】輕視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或者輕視那些與自己同等水平的人,都叫做「慢」。

【過慢】以為自己勝過同等水平的人,或者以為自己已經不遜於那些勝過自己的人,因此而懷有輕視之心,叫做「過慢」。

【慢過慢】實際上不如別人,卻以為自己已經勝過別人,因此而懷有輕視之心,叫做「慢過慢」。

【增上慢】尚未證得某些境界,卻以為自己已經證得,即「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叫做「增上慢」。

【卑劣慢】自甘卑劣,認為別人也都一樣卑劣,甚至還不如自己,如此輕視別人,叫做「卑劣慢」。

【見勝無慧自救】見「色陰盡」且「受陰區宇」明白顯現,誤以為自己已經獲得最殊勝證量,缺少自省智慧而無法自救之境界。

在以上各種「慢」之外,還有一種「邪慢」,即一部分邪見者,本來沒有道德,卻偏偏自認為道德高尚,反而輕視那些有道德的人,名叫「邪慢」。

所謂「慢」,就是指輕視之心。作為修行人,應當時常檢點自己,不可以懷有任何輕視之心,即便對於那些惡人或愚痴的人也是一樣,應當同情與憐憫,而不應當輕視。

反過來,修行人也不應當過於「高看」別人,只是一味地景仰諸聖賢大德,卻不敢見賢思齊,因而陷入自卑心理,這也是不如法的。修行者面對任何人都應當「不卑不亢」,平等相處。這種平等,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人格平等」,乃至於眾生與眾生之間的「眾生平等」。

問:如何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

答:不干涉別人,不干擾別人,不欺負別人,不主宰別人;同時,不受別人干涉,不受別人干擾,不受別人欺負,也不受別人主宰。如此光明磊落地與人相處,相互尊重,堪稱「平等」。

其中,所謂的「別人」,是指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包括「佛陀」,包括「老師」,包括「領導」,包括「父母」,也包括「親友」、「同事」、「子女」或「弟子」、「學生」,等等。總之,每個人都應當具有「獨立而完整的人格」,都應當受到一樣的合理尊重,那才是平等社會。

問:假如身處「不平等社會」,該如何修行呢?

答:不管別人如何,也不論社會大環境如何,自己都要盡量做一個「平等待人」的人,做一個懷有「平等心」的人,這就是修行的過程。誰做到了,誰就會比較容易獲得覺悟與解脫。因為,平等心最接近「佛性」和「空性」。

諸如此類「慢習」的生起,正是無始以來深藏在阿賴耶識當中習氣種子的發作。沒關係,只要認識它,明白它,深深覺悟到「自性」當中本沒有這些虛妄習氣,它們只是隨著妄想而顯現的假相,完全不必當真,更不可錯認為聖境,則沒有過失:

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覺悟明了就沒有過失,這並非是聖者證果之境界。(只要及時覺察而不沉迷於其中,時間長了,它自己就會消失。)」

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禮塔廟,摧毀經像,謂檀越言:此是金銅,或是土木,經是樹葉,或是氎華。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卻崇土木,實為顛倒。其深信者,從其毀碎,埋棄地中,疑誤眾生,入無間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如果當做聖境來理解,就會有一類『大我慢魔』趁機進入禪修者的心腑,從此,他們不僅不再禮拜佛塔寺廟,還會惡意摧毀佛經和佛像,並對施主們說:這些佛像都是金銀銅鐵,或者泥巴、木頭等等;佛經是樹葉或紙張,還有絹帛之類沒有生命的東西。自己的肉身本來就是真常法身,不知道好好恭敬自己,卻反而崇拜這些泥巴、木頭之類,實在是太顛倒了。」

「那些深信不疑的追隨者,就會和他們一起摧毀佛經佛像,掩埋丟棄於地下。如此誤導眾生,讓他們不再相信佛經和佛像的功德,同時造下了極重罪業,命終之後將會墮入無間地獄。禪修者從此也喪失了三昧正受,將來命終之後,便會隨著業力而輪轉墮落。」

【氎(音:疊)華】華貴的細棉布,也指絹帛之類紡織品,可以用來書寫經文。

關於「佛像」的功德,世尊曾經親自為第一尊佛像摸頂授記,讓「佛像」代表自己與未來的眾生廣結佛緣,種下解脫的善根。因此,佛弟子們恭敬禮拜佛像,其實是在恭敬禮拜佛陀,而並非某些人所認為的「偶像崇拜」。其道理,就和一般人恭敬祖輩的畫像或照片一樣。關於「佛經」的功德,乃是如來正法之載體,也是「法身」如來教化眾生的方便流布,一切諸佛殊勝教義都在其中,更是毋庸置疑。

「受陰境界」第八種,叫做「因慧獲諸輕清」: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於精明中圓悟精理,得大隨順。其心忽生無量輕安,已言成聖,得大自在,此名因慧獲諸輕清。

「又有一些三昧當中的善男子,到達『色陰盡』之後,親見『色陰』覆蓋已經消散,而『受陰區宇』之虛明境界顯得異常明白,他們從離念精明之心當中,圓融開悟了精明之心即是佛心的妙理,似乎得到了如佛陀一般的廣大自在之隨順。於是,他們心裡忽然產生了無量無邊的輕鬆安樂,便說自己已經成就無漏聖果,已經得到了大自在之究竟解脫,這叫做『因慧獲諸輕清』。」

【大隨順】如佛陀一般的廣大自在之隨順。《圓覺經》云:「大覺悉圓滿,名為遍隨順。」諸佛世尊以圓滿智慧照了一切,皆平等如幻,因此得以成就廣大自在之隨順,不必另求圓滿,一切無非圓滿。

【因慧獲諸輕清】因為開悟圓融智慧,而獲得了無量輕安與清凈之境界。

此「因慧獲諸輕清」,如果不落入大妄語當中,本來屬於善境界,只要及時覺悟,就不要緊:

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覺悟明了就沒有過失,這並非是聖者證果之境界。(只要及時覺察而不沉迷於其中,時間長了,它自己就會消失。)」

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好輕清魔入其心腑,自謂滿足,更不求進。此等多作無聞比丘,疑誤眾生,墮阿鼻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如果當做聖境來理解,就會有一類『好輕清魔』趁機進入禪修者的心腑,自稱已經滿足無上菩提,再也不求上進了。此類禪修者往往會成為無聞比丘之類,因大妄語而誹謗佛法,甚至誤導有緣弟子,帶領他們一同誹謗佛法,造下極重罪業,命終之後便會一同墮入無間地獄。禪修者從此也喪失了三昧正受,將來命終之後,便會隨著業力而輪轉墮落。」

「受陰境界」第九種,叫做「空心現前,乃至心生長斷滅解」: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於明悟中得虛明性,其中忽然歸向永滅,撥無因果,一向入空,(此名)空心現前,乃至心生長斷滅解。

「又有一些三昧當中的善男子,到達『色陰盡』之後,親見『色陰』覆蓋已經消散,而『受陰區宇』之虛明境界顯得異常明白,他們在此『受陰明白』之光明悟境當中,得以顯發自性虛明之妙性,在其中忽然發生錯認,竟然歸向了永遠寂滅,陷入了『拔無因果』之謬見,一直往『斷滅空』的方向發展,這叫做『空心現前,乃至心生長斷滅解』。」

【空心現前,乃至心生長斷滅解】空性心境現前,於是從心裡發生了永遠斷滅之見解。

依據上下文,本句前面似乎遺漏了「此名」一詞,特此補出。歷代法師也有其它不同解讀,例如《楞嚴經指掌疏》建議增補一句經文,云:「此名定心沉沒,失於照應。」但畢竟不如「此名空心現前,乃至心生長斷滅解」更為恰如其分。

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覺悟明了就沒有過失,這並非是聖者證果之境界。(只要及時覺察而不沉迷於其中,時間長了,它自己就會消失。)」

若作聖解,則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謗持戒名為小乘;菩薩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於信心檀越,飲酒啖肉,廣行淫穢。因魔力故,攝其前人不生疑謗。鬼心久入,或食屎尿,與酒肉等,一種俱空。破佛律儀,誤入人罪。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如果當做聖境來理解,就會有一類『空魔』趁機進入禪修者的心腑,於是,他們便會誹謗說,持比丘戒和比丘尼戒屬於小乘人的修行;大乘菩薩覺悟『畢竟空』之後,哪裡還會有什麼『持戒』和『犯戒』的差別呢?這些人常常與有信心的施主們一起飲酒吃肉,甚至與許多人一同淫亂。由於得到魔力加持的緣故,攝受了信眾們的心,讓他們不會產生懷疑和非議。」

「當鬼怪魔類入心久了以後,他們有時甚至會吃屎喝尿,就像吃肉喝酒一樣,以此來宣揚凈穢平等無別,所謂『一種俱空』之邪說。既破壞了佛陀制定的戒律與威儀,也將會誤導弟子們一同違法犯罪,並最終受到國法制裁。禪修者從此也喪失了三昧正受,將來命終之後,便會隨著業力而輪轉墮落。」

【一種俱空】指所謂清凈、污穢都一樣,都歸於空無所有的邪說。

甚深佛法當中,確有「凈穢平等一如」之說,但並不等於混淆了「清凈」與「污穢」,更不等於否定了其隨緣之安立。佛法所謂的「空」,就是指「一切法如幻」,而絕不是指「一切法不存在」,或「一切差別不存在」。其中深意,請大家仔細體會。

【誤入人罪】不知不覺當中違犯了國家法律,犯了人間之罪。

諸如「廣行淫穢」之類,在大多數國家都是違法的,罪名叫做「聚眾淫亂」,將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就「法理」和日常修行來說,大家平時確實應當培養自己的「平等心」,盡量不要執著於「清凈」和「污穢」等概念,才更有利於明心見性,以及未來的證果和解脫。

但那絕不意味著「吃肉喝酒」和「廣行淫慾」也是修行,乃至於「吃屎喝尿」與「吃飯喝水」一樣平等,此乃諸魔鬼怪的邪說與邪行,且需小心。

目前社會上有一類所謂「靈修」與「禪修」活動,其內容最終會把學員們引向「廣行淫慾」之類,以便達到所謂「徹底敞開心靈」之目的。這些純屬諸魔鬼怪之邪行,請大家務必認清並遠離。

「受陰境界」第十種,叫做「定境安順入心,無慧自持,誤入諸欲」: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味其虛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無限愛生,愛極發狂,便為貪慾,此名定境安順入心,無慧自持,誤入諸欲。

「又有一些三昧當中的善男子,到達『色陰盡』之後,親見『色陰』覆蓋已經消散,而『受陰區宇』之虛明境界顯得異常明白,他們反覆體味其虛明受用,越來越深入心中。於是,他們心裡忽然發生了無限廣大之愛,愛到了極點,心就發狂了,便轉變為世俗貪慾,這叫做『定境安順入心,無慧自持,誤入諸欲』。」

【定境安順入心,無慧自持,誤入諸欲】「受陰區宇」的三昧定境之虛明安樂深入內心,因缺少自省智慧而無力把持,誤入種種世間貪慾之境界。

禪修者一旦發現自己生起了世俗貪慾,即男女慾望,就應當明白,此乃習氣顯現,也是禪修的誤區,必須及時遠離,不可以放任自己繼續下去。

實際上,三昧正定當中的「受用」,遠遠勝過世間男女慾望的快樂,只是由於禪修者智慧不充分,未能及時覺察,才誤入了慾望習氣當中。此時:

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覺悟明了就沒有過失,這並非是聖者證果之境界。(只要及時覺察而不沉迷於其中,時間長了,它自己就會消失。)」

若作聖解,則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說欲為菩提道,化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於末世中攝其凡愚,其數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滿千萬。魔心生厭,離其身體,威德既無,陷於王難,疑誤眾生入無間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如果當做聖境來理解,就會有一類『欲魔』趁機進入禪修者的心腑,於是,他們便會一直宣說,男女欲愛就是真正的菩提道。並教化自己的白衣弟子們,應當相互之間不分男女,不分身份地平等實施欲愛;那些依教奉行,能夠平等實施淫慾的人,就叫做受持正法的法子。」

「得到『欲魔』等鬼神之力加持的緣故,這些人往往能夠在末法時代當中,攝受許多愚痴凡夫,其數量多達百人,乃至於一、二百,或者五、六百,甚至多達成千上萬。」

「當『欲魔』等鬼怪玩久了以後,它們就會厭倦而離開禪修者的身體。於是,禪修者便忽然失去了往日的威德神力,再也不靈了,很快就會因『聚眾淫亂』等罪名而遭遇國法的制裁。如此誤導眾生,讓他們因縱慾淫亂而造下了極重罪業,命終之後將會墮入無間地獄。禪修者從此也喪失了三昧正受,將來命終之後,便會隨著業力而輪轉墮落。」

【平等行欲】相互之間不分男女,不分身份地平等實施欲愛。

這就是典型的「聚眾淫亂」,發源於歐美國家,正在逐漸風靡全球。究其根本,實乃「妖魔鬼怪」入心,鬼力所攝受的緣故,參與者便會痴迷於其中。

人世間的事情,未必一定由人做主,許多時候,都有「天神」或者「諸魔鬼神」參與其中。道德高尚之人,身心清凈之人,通常會得到「天神」等護法善神的加持;而道德敗壞之人,以及偏執入魔之人,則往往會得到「諸魔鬼神」的加持。

加持不同,結果就不同,未來世的去處更加不同。善神加持則愈加清凈、高尚;惡神加持則更加墮落、卑瑣,乃至於窮凶極惡。

總之,十種「受陰境界」,大體屬於禪修當中的種種「納受」習氣之顯現,只要禪修者及時覺悟,不要沉迷於其中而誤認為聖境,就沒有過失。反之,如果以聖境自居,則會得到諸魔鬼神之加持而誤入歧途,造業墮落,遙遙難歸。

隨著三昧定境的不斷深入,歷經種種「受陰境界」之後,禪修者終將到達「受陰盡」,並證入「想陰區宇」,繼續破除「五陰」的禪修解脫之路。

於是,世尊對十種「受陰境界」進行小結: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受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

「阿難,這十種禪修境界,都是因為在『受陰區宇』當中,所用三昧離受之定心(包含離念精明之心)與執著『受陰』之納受習氣相互交戰,因此會顯現出這些境界。」

【受陰用心交互】在「受陰區宇」當中,所用三昧離受之定心(包含離念精明之心)與執著「受陰」之納受習氣相互交戰。

在「受陰區宇」當中,禪修之心也就是「離受」之心,禪修者試圖超越「受陰」覆蓋的緣故。此「離受」之心與無始以來的「納受」之習氣相互交戰,便會顯現出這十種「受陰境界」。

只要如此觀察明了,就不會被種種境界所迷惑。反之:

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

「有些禪修眾生因為愚痴迷惑的緣故,沒有能力思量辨別,一旦遇到這些境界因緣,自己就無知地迷惑了;甚至會說自己已經證得無漏聖果,於是造下『大妄語』之罪業,將來便會墮落於無間地獄。」

因此,世尊繼續叮囑阿難尊者:

汝等亦當將如來語,於我滅後傳示末法,遍令眾生開悟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你們大家還應當把如來的這些法語,在如來滅度以後,於末法時代當中宣講流傳,讓所有的眾生都能夠開悟如此法義。不要讓天魔、鬼神們得到機會來擾亂禪修者,這將會保護那些禪修者,讓他們能夠一路成就無上菩提。」

在「五十陰魔」當中,第三是「想陰境界」十種:

在「想陰境界」之前,先看如何是「想陰區宇」與「想陰盡」。世尊說道: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就。從是凡身,上歷菩薩六十聖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

「阿難,這些修行三昧正定的善男子,到達『受陰盡』之後,雖然還不是諸漏已盡的聖者,但他們的精明之心已經可以離開其身形,猶如飛鳥出籠一般,成功擺脫了色身的束縛。」

「他們從這個『心離其形』的凡夫『心識之身』開始修學菩薩道,通過『三漸次』開悟『無生法忍』,然後到達『干慧地』,往上經歷『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等覺』,直達『妙覺』佛果,在經歷這六十個位次的修行過程當中,逐漸成就『意生身』,最終能夠隨心自在地往來一切地方,沒有了任何障礙。」

【凡身】這裡不是指禪修者的「色身」,而是指其「心離其形」的心識之身,即一般所說的「元神出竅」之「元神」,也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它離開身體以後,也可以變化顯現為某種身形,但不屬於「色身」,沒有「色礙」的緣故。也不同於聖者的「意生身」,所去範圍有限的緣故,不能完全自在的緣故,名為離開色身之後的「凡身」。

【菩薩六十聖位】通指菩薩修行當中,超凡入聖的所有位次,即:「三漸次」、「干慧地」、「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妙覺」佛果,合稱「菩薩六十聖位」。其中有凡有聖,方便稱呼而已。

【意生身】各部經論所述略有差別,經查閱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據《楞伽經》卷二云:「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疾無礙,故名意生。」又云:「住第八菩薩地,得離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得意生身。」

又《楞伽經》卷三云:「佛告大慧,有三種意生身。云何為三?所謂三昧樂正受意生身,覺法自性性意生身,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修行者了知,初地上增進相,得三種身。」

關於這三種「意生身」,據《楞伽經》相關經文,從初地起修,大約在三地、四地,菩薩可以成就第一種意生身:三昧樂正受意生身;大約到了八地,菩薩可以成就第二種意生身:覺法自性性意生身;大約到了九地、十地,菩薩可以成就第三種意生身: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

這段經文當中,世尊云:「從是凡身,上歷菩薩六十聖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與《楞伽經》經文吻合,其含義就是:禪修者到達「受陰盡」,所成就的「心離其形,如鳥出籠」之身乃是「凡身」,即一般所說的「元神出竅」之類,那並非真正的「意生身」。

此時,禪修者有可能尚未開悟「無生法忍」,而只是一個具有「世間禪定」的凡夫;那麼,如果他想進一步獲得解脫,就需要從「三漸次」開始修行,並開悟「無生法忍」,其後經歷「干慧地」,「十信」、「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等覺」,才到達「妙覺」佛果,成就圓滿解脫。期間,至少要到初地以上,才能夠逐漸成就意生身;大約要到「九地」或「十地」,方才圓滿具足三種「意生身」。

問:這樣說來,「破五陰」只是定中禪修而已,與菩薩「解脫道」之位次並無關係,是嗎?

答:也不盡然。「色陰盡」、「受陰盡」、「想陰盡」和「行陰盡」,屬於「外道」與「菩薩道」之共法,只要具有充足的定力,無論有沒有大乘解脫智慧,都可以成就。

但「識陰盡」則不同,「外道」修行人最多到達「識陰境界」第八種,成為「天魔」,而無法破盡識陰;「定性聲聞」最多到達「識陰境界」第九種,成「趣寂果」,也無法破盡識陰;「定性緣覺」最多到達「識陰境界」第十種,成「湛明果」,仍無法破盡識陰。

其中,「天魔」尚未出離生死輪迴,天壽盡了以後,還會隨業流轉。「定性聲聞」和「定性緣覺」則會進入甚深禪定,即所謂的「偏真涅槃」;出定以後,得到諸佛教化,才能夠發菩提心,以大乘甚深智慧破盡「識陰」,到達「識陰盡」。於是具足「六根互用」,直入菩薩「金剛乾慧地」,迅速證入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詳見《楞嚴經》卷十。

因此,菩薩經由「三漸次」開悟「無生法忍」之後,只做到了「理則頓悟,乘悟並銷」;要想徹底超出生死輪迴,則「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必須一步步禪修,到達「識陰盡」才可以。而要想到達「識陰盡」,必須經由「色陰盡」、「受陰盡」、「想陰盡」和「行陰盡」,一步步修行而來,都不可缺少。世尊卷十云:「生因識有,滅從色除」是也,後文再詳說。

另外,大家要注意,即便是無漏聖者,具足「神足通」,其「色身」也無法做到「隨往無礙」,四大「色身」難以超越種種因緣。而聖者的「意生身」則可以做到自在往來一切處,沒有了任何障礙,因為「意生身」沒有實體,不受「四大」所約束的緣故。

到達「受陰盡」的禪修者,雖然已經能夠「心離其形,如鳥出籠」,但其「心識之身」並不能夠完全自在,因為,他們還在「想陰」覆蓋當中,那就是「想陰區宇」: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雖則無別所知,其言已成音韻倫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語,此則名為想陰區宇。

「就好比人們在熟睡當中說夢話一樣,說夢話的人雖然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但他的夢話已經形成了完整的語言形態,讓一旁沒睡的人能夠聽懂他的夢話,這叫做『想陰區宇』。」

【寱(音:囈)言】「寱」是「囈」的異體字,「寱言」即「囈語」,熟睡當中說夢話,自己卻並不清楚。

【音韻倫次】完整有序的語言音聲之形態。

所謂「是人雖則無別所知」,熟睡當中的人,前五識暫時休息,不發生作用,只有第六意識(夢中獨頭意識)在活動。因此,他在夢裡和別人說話的時候,偶爾也會不自覺地說出夢話來,但他自己是聽不到的,因為「耳根」在休息,暫時不發生作用(雖然聽不到,他當時仍然知道,那是獨頭意識的覺知性在起作用)。旁邊沒睡的人卻可以聽得清清楚楚,醒了以後問他,往往記不得了(一般人心念粗亂,很容易忘記夢境,甚至以為自己根本就沒做夢)。

但有些修行好而心念清晰的人,會驚訝地反問:「咦,我在夢裡和別人說話,你咋會知道呢?」他們能夠清晰記得大部分夢境,不再完全被「夢想」所覆蓋,已經開始突破「想陰」的束縛了。這樣的人一直禪修下去,早晚會超越「想陰」,到達「想陰盡」:

若動念盡,浮想銷除,於覺明心如去塵垢,一倫生死,首尾圓照,名想陰盡。是人則能超煩惱濁,觀其所由,融通妄想以為其本。

「禪修者進一步深入三昧,其心體之『動念』已經消盡,則在『動念』基礎上的第六意識之『虛浮妄想』便會隨之徹底消除。此時,就如同除去了『覺明心體』上面的塵垢一般,能夠把三界十二類眾生的『分段生死』,從頭到尾,圓明覺照得清清楚楚,這叫做『想陰盡』。」

「於是,這位禪修者便能夠超越『五濁』當中的『煩惱濁』,再來觀察所謂『煩惱濁』之根由,隨心體之無明『妄動』而發生的『融通妄想』就是其根本。」

【覺明心】指第八阿賴耶識之本體,本具覺知明了。其中尚有「無明」的緣故,不稱為「妙覺明心」。

【一倫生死】此處指「兩種生死」當中的「分段生死」,自成一類,「一倫」即「一類」。

【想陰盡】指「五蘊」之「想蘊」化為了清凈光明之念,平常生活裡面,包括熟睡當中,幾乎沒有了無聊夢想,做到了「醒睡一如」。但是,絕不等於禪修者完全沒有了「第六意識」之心念,心念仍舊可以隨緣發生,只是不再成為一種「覆蓋」,故名「想陰盡」。

【煩惱濁】「六識」與「六塵」相互交織,使「心精」之本覺明了轉變為濁用,並將會因攀緣「順境界」而發生貪心,因攀緣「逆境界」而發生嗔心,等等,心念因而變得渾濁與煩惱不堪,名為「煩惱濁」。(具體可參考《楞嚴經》卷四)

【融通妄想】即後文卷十「五種妄想」當中的「融通第三妄想」,其內容就是眾生隨「無明」而有心體「妄動」,隨「妄動」而發生了「虛浮妄想」,進而「六識」分別「六塵」,便會發生種種心念渾濁與煩惱。

此「融通妄想」在,「想陰區宇」就在,「五濁」當中的「煩惱濁」便得以顯現。

禪修者從「想陰區宇」到「想陰盡」的禪修過程當中,有可能出現十種「想陰境界」,如果不能夠善於識別,便會誤入「想陰魔」。

以下,世尊便具體宣講十種「想陰境界」,都屬於諸魔、鬼神、精怪等等之變化擾亂。

「想陰境界」第一種,叫做「怪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

阿難,彼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圓明,銳其精思,貪求善巧。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阿難,這些禪修的善男子到達『受陰盡』之後,其『受陰』變得虛融微妙,不會再遭遇以往攀緣境界之邪思邪慮的干擾,得以發生圓明深定。」

「在這樣的圓明三昧當中,禪修者因習氣作用,忽然生起了貪愛圓明之心,便用其精明思慮來進行猛利觀察,渴望求得各種善巧神通與變化。」

「此時,天魔終於等到了機會,於是派遣一類飛行精怪,去附體到別人身上,那個被附體的人忽然能夠開口講說經法。」

【邪慮】此處指攀緣境界並貪著感受的邪思邪慮,屬於前五識的「了別」與「粘著」,而不屬於第六意識的「分別」與「執著」。被此類邪思邪慮所主宰,就是「受陰」覆蓋的典型特徵。

需要說明的是,禪修者在「受陰區宇」當中,因為尚未破盡「受陰」,仍被種種感受所影響的緣故,會被諸魔、鬼神、精怪等所附體。當禪修者破盡「受陰」,抵達「受陰盡」,進入「想陰區宇」之後,已經不會再被種種感受所影響,此時,諸魔、鬼神、精怪等等,已經無法直接來附體了。

守候在一旁的天魔看到有機可乘,知道禪修者起了「貪求善巧」之心,也就是「貪求巧妙的神通變化」之心,便派遣飛行精怪去附體到別人身上,再通過那個被附體的人顯現種種「巧妙的神通變化」,來攝受並擾亂禪修者。按俗話說,這就叫做「借刀殺人」。

於是:

其人不覺是其魔著,自言謂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巧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其形斯須,或作比丘令彼人見,或為帝釋,或為婦女,或比丘尼,或寢暗室身有光明。

「被附體的人根本無法覺察自己已經中招,已被魔怪附體,反而誤以為自己獲得了成就,於是便自稱已經證得無上涅槃。」

「接著,在魔怪無形當中的加持之下,被附體的人特意來到了那位『貪求善巧』的禪修者所在之處,先升座為他們說法,以佛菩薩自居。」

「然後,其身形在頃刻之間,有時忽然變成了一位比丘,特意讓大家看見;有時忽然變成了帝釋天王,莊嚴無比;有時忽然變成了婦女;有時忽然變成了一位比丘尼,等等。有時,夜間休息的時候,身上還會放出光明。」

【無上涅槃】即「大般涅槃」,獲得了最究竟解脫之圓滿佛果。

【斯須】一會兒,少頃之間。

諸如此類的巧妙變化,恰恰是那位「貪求善巧」的禪修者想要求得的。於是,他和他的小夥伴們驚呆了:哎呀!我等何德何能,竟然迎來了一位如此不可思議的大菩薩,怎敢不頂戴受持呢!

於是:

是人愚迷,惑為菩薩,信其教化。搖蕩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慾。口中好言災祥變異,或言如來某處出世;或言劫火,或說刀兵,恐怖於人,令其家資無故耗散。

「這位禪修者愚痴著迷的緣故,迷惑地把被附體的人當做是菩薩,信受了他的教化。於是,在精怪加持下,被附體的人一步步動搖禪修者的心念,讓他失去三昧,再逐漸引導他破壞佛戒,暗暗地施行淫慾。」

「被精怪附體的人,每每喜好預言吉凶禍福,或者宣稱某某地方有佛出世;或者預言劫末火災即將到來,或者預言刀兵劫即將到來,等等。專門恐嚇禪修者等人,讓他們趕緊布施供養以求得平安,就這樣,把他們的家財資產無緣無故地都耗散掉了。」

此類受天魔派遣而來的鬼怪是:

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

「這叫做遇物成形的怪鬼,年歲久了化為魔怪,在天魔派遣下附體到別人身上,前來擾亂禪修者。」

魔怪之心乃是妄想煩惱之心,來附體久了,目的達到了,也玩膩了,它就厭煩了。於是:

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老怪鬼附體久了,便會產生厭煩之心,而離開被附體的人,於是,被附體的人再也沒有了神通變化,沒有了自保的法力,這些被魔怪所迷惑的師徒們便會因種種罪行,一同遭遇國法制裁。」

「你們這些禪修者,應當提早覺悟,才不會造下輪迴罪業;假如因無知而迷惑於其中的話,難免會造下極重惡業,在去世以後墮入無間地獄。」

至於這些師徒們被國法制裁的理由,一般是「聚眾淫亂」、「謠言惑眾」、「非法斂財」,等等。

仔細學習《楞嚴經》之後,禪修者不難識別出這些魔怪,以及被魔怪附體的人,因而一旦深入三昧,遇到此類情形,也不會盲目信受。這就是學習經教的好處,猶如看好地圖、熟識地形與方位之後方才踏上旅途,便不會走錯路了。

「想陰境界」第二種,叫做「魃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

阿難,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遊盪,飛其精思,貪求經歷。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阿難,還有一些禪修的善男子到達『受陰盡』之後,其『受陰』變得虛融微妙,不會再遭遇以往攀緣境界之邪思邪慮的干擾,得以發生圓明深定。」

「在這樣的圓明三昧當中,禪修者因習氣作用,忽然生起了貪愛遊盪之心,便飛動其精明思慮來進行猛利觀察,渴望求得遊歷十方佛國凈土的神通。」

「此時,天魔終於等到了機會,於是派遣一類飛行精怪,去附體到別人身上,那個被附體的人忽然能夠開口講說經法。」

【貪求經歷】渴望求得自在暢遊的神通,以便能夠去遊歷十方佛國凈土。「經歷」:遊歷。

其人亦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游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自形無變,其聽法者,忽自見身坐寶蓮華,全體化成紫金光聚。一眾聽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

「被附體的人也無法覺察自己已經被魔怪控制,反而誤以為自己獲得了成就,於是同樣自稱已經證得無上涅槃。」

「接著,在魔怪無形當中的加持之下,被附體的人特意來到了那位『貪求經歷』的禪修者所在之處,先升座為他們說法,以佛菩薩自居。」

「然後,說法者身形不變,卻讓聽法的人們發生了變化,他們忽然見到自身坐在了七寶蓮花上面,全身都化成了如佛陀一般的紫金色光明。所有在座聽法的人們,每個人都是這樣,大家都驚嘆不已,既然已經坐在七寶蓮花上面了,哪裡還需要再去遊歷十方凈土呢!真是從未有過的殊勝啊。」

所謂「心愛遊盪」與「貪求經歷」,無非是為了暢遊十方佛國,乃至於化身在凈土當中,見佛聞法,位登不退。可如今,在這位「大菩薩」的加持下,竟然已經凈土現前,大家都坐在了七寶蓮花上面,都成了會放光的「菩薩」,禪修者和他的小夥伴們怎會不驚訝萬分,乃至於感恩戴德呢!

由此可見,越是妖魔鬼怪,越喜愛賣弄神通,以此來迷惑愚痴眾生。如何是「愚痴眾生」?以境界為實有,僅僅通過現象來觀察一切,其心時常「住相」,名為「愚痴眾生」。若心不住相,即是菩薩。

是人愚迷,惑為菩薩。淫逸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慾。口中好言諸佛應世,某處某人,當是某佛化身來此,某人即是某菩薩等,來化人間。其人見故,心生傾渴,邪見密興,種智銷滅。

「這位禪修者愚痴著迷的緣故,迷惑地把被附體的人當做是菩薩,信受了他的教化。於是,在精怪加持下,被附體的人先教禪修者散心放逸,讓他失去三昧,再逐漸引導他們破壞佛戒,暗暗地施行淫慾。」

「被精怪附體的人,每每喜好預言諸佛應世,說某處的某人,就是某某佛化身而來;某人就是某某菩薩,前來人間教化眾生,等等。」

「禪修者等人,見到被精怪附體的人具有如此不可思議的神通與加持力,都從內心當中敬仰無比,紛紛追隨其教化,暗暗地奉行邪見,原來的正法智慧之種子則逐漸消滅。」

【傾渴】為之傾倒,敬仰無比。

【種智】原指根本智慧,所謂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此處則指正法的智慧種子。

此類受天魔派遣而來的鬼怪是:

此名魃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

「這叫做遇風成形的魃鬼,年歲久了化為魔怪,在天魔派遣下附體到別人身上,前來擾亂禪修者。」

魔怪附體久了,難免會厭煩,於是:

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老魃鬼附體久了,便會產生厭煩之心,而離開被附體的人,於是,被附體的人再也沒有了神通變化,沒有了自保的法力,這些被魔怪所迷惑的師徒們便會因種種罪行,一同遭遇國法制裁。」

「你們這些禪修者,應當提早覺悟,才不會造下輪迴罪業;假如因無知而迷惑於其中的話,難免會造下極重惡業,在去世以後墮入無間地獄。」

「想陰境界」第三種,叫做「魅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綿【氵曶】,澄其精思,貪求契合。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還有一些禪修的善男子,到達『受陰盡』之後,其『受陰』變得虛融微妙,不會再遭遇以往攀緣境界之邪思邪慮的干擾,得以發生圓明深定。」

「在這樣的圓明三昧當中,禪修者因習氣作用,忽然生起了想要與諸佛聖者綿密契合的貪愛之心,便澄清其精明思慮來進行猛利觀察,渴望求得與諸佛菩薩的法身相契合。」

「此時,天魔終於等到了機會,於是派遣一類飛行精怪,去附體到別人身上,那個被附體的人忽然能夠開口講說經法。」

所謂「心愛綿【氵曶】」,就是想要與諸佛菩薩等聖者的法身相契合,而且是綿密契合。其實,一切眾生本在諸佛法身當中,只要禪修者安然於三昧正定,歇落種種分別妄想,自然能夠與法身相契合,且無二無別,根本不需要生起貪愛之心。

此貪愛之心一旦產生,禪修者就在不知不覺當中陷入了分別妄想,反而背離了清凈法身。同時,也讓天魔有了可乘之機:

其人實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合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其形及彼聽法之人,外無遷變,令其聽者未聞法前,心自開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見地獄,或知人間好惡諸事,或口說偈,或自誦經。各各歡娛,得未曾有。

「被附體的人根本無法覺察自己已經被魔怪控制,也會誤以為自己獲得了成就,同樣自稱已經證得無上涅槃。」

「接著,在魔怪無形當中的加持之下,被附體的人特意來到了那位『貪求契合』的禪修者所在之處,為他們升座說法,以佛菩薩自居。」

「表面上,說法者的身形,以及聽法大眾的外表都沒有變化;卻暗中加持,讓大家在聽法之前,內心自然開悟,提前知曉了後面的法義。而且,似乎大家念念之中都在不停進步,有人得到了宿命通,有人成就了他心通,有人見到了地獄,有人預知了人世間的種種善惡因果,有人忽然能夠親口說出無數佛偈,有人則能夠自然背誦出許多經文,等等。於是,大家都興奮不已,以為自己的心已經與諸佛法身相契合,真是從未有過的殊勝啊。」

假如禪修者安住清凈定心,一旦與諸佛法身相契合,的確會發生如上的類似功德,而且更加殊勝。可怕的是,在魔怪加持下,也會發生相似功德,對於那些「貪求契合」的禪修者來說,這實在是太具有殺傷力了,正是自己想要的。因此,他們往往難以識破魔怪的伎倆,究其根本,都是自己的「貪求之心」在作怪。

於是:

是人愚迷,惑為菩薩。綿愛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慾。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後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薩亦然。其人見故,洗滌本心,易入邪悟。

「這位禪修者愚痴著迷的緣故,迷惑地把被附體的人當做是菩薩,信受了他的教化。於是,他們糾纏貪愛於被精怪加持的心境,漸漸失去三昧,並奉行精怪的教導而破壞佛戒,暗中施行淫慾。」

「被精怪附體的人,每每喜好說佛也有大小和層次的不同,某某佛是領先的佛,某某佛則是位居其後的佛;在所有的佛當中,其中也有真佛和假佛的差別,還有男佛和女佛的不同,菩薩們也是這樣,等等。」

「禪修者等人,見到被精怪附體的人具有如此不可思議的加持力,大家內心都有了神奇感應,於是不再懷疑,紛紛捨棄各自本來的發心和見解,改學精怪的邪法。」

【佛有大小】佛也有大小和層次的不同。

這是邪魔外道常見的邪說之一。「佛」的真實義乃是指「清凈法身佛」,它無相無形,非生非滅,乃是法界的遍在之性,故名「毗盧遮那」,譯為「遍一切處」。任何一尊佛,都圓滿覺悟了「清凈法身佛」,因此,究其本懷,不存在大小和層次的不同。

【真佛、假佛,男佛、女佛】在所有的佛當中,其中也有真佛和假佛的差別,還有男佛和女佛的不同。

此類說法,都屬於外道邪說,執著於「相」的緣故。《金剛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見就是指「清凈法身佛」,乃是「佛」之真實義。其中,無假無真、無男無女、無去無來、無是無非,乃至於無增無減、無垢無凈、無生無滅,等等。

僅就「成佛」的現象來說,出世做教主的「佛陀」都顯現為男身,所謂「諸佛皆以男身成道」是也。但是,大家千萬不要以為「法身佛」也有男女,那就大錯特錯了。清凈法身佛,非男亦非女;若方便化現,男女皆不妨。

問:關於「佛有大小」,天台宗不是有「六即佛」之說么?那豈不是說佛也有六個層次嗎?

答:非也。天台「六即佛」,只是方便闡述修行者的不同修證層次,其中:「理即佛」指一切芸芸眾生,本具清凈法身而未覺悟,只是就法理來說本來是佛,其實是未來佛和未成佛;「名字即佛」指修行者已經初步明了佛理,知道自己本來是佛,因此而發菩提心,發願成佛,發願度眾生,等等;「觀行即佛」指修行者依據所明了的法理而實踐禪觀,即理悟之後的實修過程;「相似即佛」指修行者已經相似見道,朦朧得見清凈法身,還不夠透徹;「分證即佛」指修行者已經親證法身,開始步步證入諸佛圓滿法界;「究竟即佛」才是指已經成就的佛陀,清凈法身圓滿顯現,一切功德完全具備。

其中,前五位都不稱為「佛」,而稱為「眾生」或「菩薩」,只有第六「究竟即佛」才稱之為佛陀。因此,本質說來,佛陀是沒有大小和層次之差別的。

此類受天魔派遣而來的鬼怪是:

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

「這叫做遇畜成形的魅鬼,年歲久了化為魔怪,在天魔派遣下附體到別人身上,前來擾亂禪修者。」

魔怪附體久了,難免會厭煩,於是:

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老魅鬼附體久了,便會產生厭煩之心而離開被附體的人,於是,被附體的人再也沒有了神通變化和加持力,也沒有了自保的法力,這些被魔怪所迷惑的師徒們便會因種種罪行,一同遭遇國法制裁。」

「你們這些禪修者,應當提早覺悟,才不會造下輪迴罪業;假如因無知而迷惑於其中的話,難免會造下極重惡業,在去世以後墮入無間地獄。」

至於這些師徒們被國法制裁的理由,與前文一樣,一般是「聚眾淫亂」、「謠言惑眾」、「非法斂財」,等等。

「想陰境界」第四種,叫做「蠱毒魘勝惡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


推薦閱讀:

輕鬆一刻,笑到抽筋
選對澱粉,輕鬆控糖
怎樣輕鬆度過更年期
輕鬆變大廚 | 湯煲粥菜譜大全(獨家做法)
教你如何輕鬆搞定修眉

TAG:輕鬆 | 修改 | 楞嚴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