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總規修編下的城市機遇
新時代下,中國城市發展規劃建設令人期待。
去年,住建部指導了北京、上海完成總規修編並獲批通過。同時,在廣州、成都等15個城市和兩個省(江蘇、浙江)開展了新一輪城市總規編製試點。
正如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秘書長馮奎所言,四大城市的新總規反映了國際化背景下,中國城市的發展方向。
讓規劃不再「高冷」
在今年1月底舉行的四川省兩會上,四川省人大代表、成都市規劃局局長張瑛可謂非常忙碌,小組審議時,他不斷被提問,小到家門口的地鐵站設置,大到天府國際機場與成都市區的直連直通,他一邊解釋一邊擦額頭的汗水。
的確,生活在日新月異的城市,它的發展關係著每位居民的美好生活。而城市規劃作為「引領者」,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關注,討論度空前。
所以,這就不難理解,無論是北京、上海的新總規獲批,還是廣州、成都的新總規公開徵求意見,消息一出總是吸引「10萬 」的閱讀量。
「城市規劃其實挺『高冷』的,都是些術語,現在的草案公示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讓老百姓看得懂,還是很親切的。」曾主持廣州總規修編的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科技促進處處長彭小雷看到了這種新的變化。
按照他的話說,過去的公示,由於內容太專業,大部分人其實是看不懂的,現在把一些民生指標放進規劃中,讓老白姓能夠體會得到,未來還可以監督政府對規劃的落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轉變」。加之自媒體時代,信息傳遞方式花樣百出,講道理也更深入淺出,規劃變得不那麼遙遠。
然而,城市高速建設的過程中也留下了不少短板,隨著矛盾日益凸顯,社會對於城市規劃的認識也在不斷提升。
去年,住建部確定在廣州、成都等15個城市進行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編製改革試點,按要求,總規應該成為「各個地方有效落實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手段」。
而在今年2月舉行的地方兩會上,成都將新總規提交審議,讓全體市民與公眾媒體當「閱卷人」,不僅開全國之先河,更顯示出抓住歷史機遇崛起的決心。
「人多不一定難管」
縱觀這一輪城市總規修編,人口規模無疑是最受關注的地方之一。
廣州和成都的雄心引起了廣泛討論。但疑問不是沒有,「2000多萬人如何管理?」「會不會引發新的『大城市病』?」
對此,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王凱打了一個比方,「一屋子幼兒園小孩可能不好管,一屋子大學生好管。小孩子無意識,所以顯得很混亂,大學生自控能力更強,有一套規則在心裡。」
在他看來,談論一座城市的人多一點還是少一點,並沒有太大意義,「不是人多就有事,更多考驗的是管理能力、治理水平。」
從現實情況來看,人口向大城市集聚仍是趨勢。以成都為例,作為西部最活躍的城市,必然具有吸引力。
城市功能與人口規模密不可分,在規劃界也是共識。「城市功能」能否具備、是否完備,主要是看有沒有人口的支撐。
設想一下,如果一家古董店或高端服務店,開在偏遠的郊區,光顧的人很少,該如何經營下去呢?換句話說,城市密度對於城市發展也很重要。
「所以成都一定程度上做得大一些,從道理上講沒有錯。關鍵在於提供一個有品質的規劃引導。」王凱認為。
如何在人口規模擴大的同時,不成為下一個「臃腫的胖子」?
劉太格的建議是,拆分。「不要把超大城市當成一個城市來看,而是當成一個城市群——每個『城市』人口規模控制在300萬~500萬左右,『城市』功能高度齊全,成為一個獨立『城市』,減少交通必要性」,在他看來,「成都人口提高到2300萬,與我的觀點不謀而合。」
宜居從基礎做起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出,要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而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人,要加強精細化服務、人性化管理,使人人都有公平發展機會,讓居民生活得方便、舒心。
城市發展越來越回歸於人的需求。仔細讀每個城市的總規,以人為本、宜居都是繞不開的概念。但究竟什麼是「以人為本」?落到實處的「宜居」又是什麼樣?
按照王凱的說法,就是我們過去做了40年比較「糙」的事,現在該向「精緻生活」轉變了。
他以15分鐘生活圈為例說道,以工作地點/居住地點為中心、半徑一公里的範圍是城市宜居的細胞,是基礎空間。但在過去的發展中,這部分確實是最薄弱的環節。
「老百姓下樓買菜方不方便?出門5分鐘能不能見到綠地?辦公樓里的人是不是下樓就能買包煙?這些問題都沒有做好的話,真正的世界城市、全球城市,又從何談起?」王凱說。
當城市發展從高速度進入高質量階段,需要在做新增內容的時候做「精」,同時,還要把過去的短板補上。
就拿出行來說,目前很多大城市都在發展軌道交通,通車裡程快速增長,但在如何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上,仍面臨自行車亂放、站點設置不合理等情況,同時,在線網建設上,密度不足仍然影響著通行的便利。
「宜居並非是要多麼『高大上』,而是從基礎做起,包括設施的完備和品質的提升,做好細節。」他說。
彭小雷持相似的看法,所謂宜居,一定是讓人做所有事情都很舒服,「廣州、成都的生活性就很強,能夠提供多元化的服務。」他說,「從某種角度來講,這就是一座城市的價值所在。」
就好比作為城市生活舞台的街道,就可以提供更多選擇。「如果下班路上路過商業街,看到合適的東西可以給小孩兒買回家。」王凱說,「街道空間的價值和意義,不僅僅是『有個地方走』,生活需要這樣的不確定性、多樣性和趣味性。」
向新加坡取經
城市發展過程中,另一個繞不開的字眼,是生態建設。尊重和保護山水、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這輪總規修編的一大亮點。
幾天前,劉太格被邀請到成都參加了一場專題研討會,主題就是公園城市規劃建設。成都一方參會的都是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領域的相關人士,帶著急切的心情,向這位規劃界泰斗學習。
作為全球聞名的花園城市,新加坡的城市形態堪稱典範。劉太格被稱為現代新加坡城市形態奠基人,包括成都在內眾多中國城市都開始頻繁向新加坡「取經」,無論是理念,還是制度設計、實際操作,都希望能與全球先進城市接軌。
在這位大師眼裡,公園城市要美麗宜居,一個必要條件是尊重和保護生態本底,通過打造基本功能齊全的獨立「城市」減少不必要的出行,從而降低擁堵、減少排放,提高生活宜居性。
他更是現場下了一個一千萬元的賭約,「你找不到第二個山水相同的城市」,以此強調要學會尊重和保護山水生態。劉太格說,「每個城市都想做特色,我想說每個城市最大的特色,就是自己的山水。」
他進一步指出,「有特色的山水必須保留,這是第一位的。山和水的關係是自然生態演化的,破壞山和水就等於破壞生態,並且山水在短時間內不能再生,有能力就一定要保留。」
新加坡的成功,離不開對制度的嚴格執行。新加坡花園城市的最大秘訣,是道路斷面必須不折不扣地種樹種草。所有的路,無一例外。
此外,新加坡還規定衛星鎮里必須有公園,公園大小與人口、步行半徑相關。而在中央商務區,作為城市的形象,則會有幾個比較大的公園,既作為裝飾,也體現宜居。
來源:城市進化論
推薦閱讀:
※世界鐘錶業孕育發展新機遇 中國市場供需兩旺
※清朝錯失八次自強機遇
※3年內如何從職場小白變成年薪50w的總監
※國內信用證及國內證福費廷新機遇
※機遇降臨時 好好把握 緣分來的時候 好好珍惜它 相愛相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