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孔子故里志概述

孔子故里志

第一篇孔子第二篇孔氏宗族第三篇孔氏教育及著述第四篇孔廟第五篇孔林第六篇孔府第七篇文物管理第八篇孔子研究第九篇故里建設第十篇附錄孔子故里志概述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出生在春秋末期魯國陬邑昌平鄉,即今山東省曲阜市境內。曲阜地處山東中南部,東依起伏的丘陵,西瀕平野大澤,南通江淮,北接華北平原,氣候溫潤,土質肥沃,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先民們就已在這裡生息繁衍。在曲阜境內發現的分布廣泛、數量眾多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證明,曲阜是山東早期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據《竹書紀年》載,商第十八王南庚曾在曲阜建都。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後,建國封邦,周公旦被封於魯,其子伯禽代為就國,建都曲阜。由於周公的業績,魯國受到特殊優遇,除封土賜民外,還賜給一批典章文物,享有郊祭周文王等天子的禮儀。魯國由此得以直接繼承和保存周王朝的禮樂文化。魯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吳國的季札訪魯,曾「請觀於周樂」;魯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晉韓宣子訪魯,「觀書於太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曾感嘆地說:「周禮盡在魯矣!」至春秋後期,魯國仍是各諸侯國矚目的禮樂文明之邦,並成為周文化的代表。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社會大動蕩的時代。魯國獨有的文化氛圍,使孔子既承受了商文化的影響,又受到濃重的周魯文化的薰陶。他一生勤奮好學,面對動蕩的社會現實,結合自己對社會的觀察認識,學習總結前代歷史文化遺產,創立了自己的思想學說,提出了自己的社會理想。為推行其思想學說,他適齊,仕魯,周遊列國,積極從事政治活動,並創辦私學,打破「學在官府」的傳統,以「誨人不倦」的精神收徒講學,傳播文化,培育了大量人才。孔子的思想學說,以「仁」為核心,以「禮」為行為規範,以「中庸」為思想方法。他所提出的社會原則和社會理想包括豐富的多層次的內涵:既維護以君、臣、父、子為核心的宗法等級制度,又強調各等級之間應該互相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尤其還倡導一種從天子到庶人、從治世到修身都應當具有的、以「仁」「德」「忠」「恕」為中心的道德精神。他的思想學說具有明顯的政治倫理道德化、倫理道德政治化的特色。孔子的思想學說體系在當世及其以後的戰國時期,雖被尊為「顯學」,但只是一派學說。直至漢代,經過總結秦朝滅亡的經驗教訓和對百家各派的選擇,漢武帝採納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才被確立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此後,雖然在封建政權交替轉換時期,孔子的地位時有降低,但每當新的封建王朝建立,為了鞏固統治秩序,當政者又總是進一步地給予肯定和抬高。儒家思想體系本身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經過不斷的發展和改造,變得更加符合維護封建社會制度的需要。因而儒家思想在歷時兩千多年的封建時代里,始終占支配地位。在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以後,歷代帝王為了表示對其開創者的尊崇,不斷給孔子加封增謚。漢平帝始封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到元武宗時已升為「大成至聖文宣王」,至清初更被推崇為「萬世師表」。孔子的弟子及重要傳人也受到沾溉:顏回被尊為「復聖」,曾參被尊為「宗聖」,子思被尊為「述聖」,孟軻被尊為「亞聖」。孔子的嫡裔在漢高祖時被封為「奉祀君」,至宋代改封為世襲「衍聖公」,且此封號一直延襲到民國24年,兩千年來,倍受當政者的隆崇和優待。在封爵贈謚的同時,歷代封建王朝對孔子的尊崇,還以種種物化形態表現出來,經長期積累,在孔子故里形成了一批極其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孔子逝世後,起初是以宅為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至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劉邦過魯「以太牢祀孔子」,漢桓帝永壽二年(156年)魯相韓敕以官錢修飾孔廟,才逐步改變了宅廟的性質,使之成為官設的廟堂。後代帝王綿延相繼,不斷營飾修繕,至唐太宗不但下詔在京城和全國皆為孔子立廟,而且令兗州建闕里孔子廟,從而使曲阜的孔廟規格升高,規模擴大。此後,歷經宋、金、元、明、清,每當孔廟年久失修,或遭兵燹、天災,當朝帝王總是不惜重金,予以修飾營造,廟制規模越來越大。尤其是明正德年間,為了加強對孔廟的保護,將距今址以東4公里處的曲阜縣城移至孔廟所在地,以城衛廟,使整個曲阜縣城成了孔廟的外圍建築。至清末民初,孔廟終於被營造成一個世界罕見的具有特殊文化意義的龐大建築群。孔廟共由104座466間建築物組成,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佔地9.6公頃。建築風格為典型的中國古典式,雕樑畫棟,飛檐斗。建築布局為軸對稱式,九進院落沿中軸線南北排列,同時向左右兩翼均衡展開;在空間上層次分明,主體建築大成殿雄踞中央,周圍建築參差錯落,前拱後衛;庭院之中,點綴以蒼松翠柏。整組建築,布局合理,疏密有序,金碧交輝,氣勢宏偉。孔廟的建築既仿帝王宮殿之制,又有著特殊的思想文化內涵:大成殿祀奉孔子及其思想學說的主要傳人四聖、十二哲,兩廡供奉孔子弟子及歷代受儒家推崇和對儒學發展做出過貢獻的先賢、先儒;廟中門、坊、殿、堂的題名及匾額,所用辭語或出自儒家典籍,或是對孔子及儒家思想學說的讚辭。一座孔廟,實際上成了儒家思想在整個封建時代所佔地位的物化象徵。其每一建築,甚至在一石、一柱、一花紋、一雕飾中,又無不蘊含著人民群眾的智慧。這使孔廟不僅以其特有的深廣內涵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而且在中國建築史、美學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成為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的典型實例和吸引國內外遊人的一大人文景觀。孔林是孔子故里又一重要歷史文化遺存。孔子逝世後,人們以特殊的方式表達對他的緬懷,其弟子有的廬墓,有的「各持其方樹來種之」,奠定了陵墓的文化園林性質。其後,隨著孔子地位的提高,孔氏子孫的繁衍,在歷代帝王的優崇之下,孔子墓地面積不斷擴大,擴展成孔氏家族墓地。孔子的後裔不斷提高墓葬規格,樹碑立碣,建牌立坊,鐫造石儀,名士顯宦紛紛為之篆額題文,進一步豐富了林墓的文化意義。後人還繼承了原有的傳統,不斷地栽植佳樹名木,使孔林最終發展成一個佔地183.33公頃、保存樹木42000餘棵、墳冢十餘萬個、碑刻4003通的大型人造園林。郭沫若有詩云:「遺愛在人存槁楷,後凋垂世仰青松。」置身於蒼莽的林墓之間,人們便會受到一種悠遠文化氣息的薰陶。孔廟和孔林,以及其他與孔子(包括其弟子)有關的遺迹,均受到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視與保護,成為具有文化內涵的紀念物。儒家思想被確立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以後,在孔子故里所形成的又一特殊社會歷史現象,是孔子的後裔繁衍成一個龐大的族系,並成為中國封建社會「與國咸休」的大家族。自孔子至孔德成兩千四百多年間,孔氏宗族的嫡系沿傳已有七十七代,世次極為顯明。不僅嫡裔如此,庶裔旁支也建宗立派,尤其是自孔仁玉之後,逐步發展成「五位、二十派、六十戶」枝脈完整的族系。整個宗族有嚴密的管理系統,訂有族訓箴規,隨著子孫的繁衍不斷續修譜牒,從而維繫了如此之久的家族世系。這不僅國內獨一無二,世界上也絕無僅有,成為封建宗法等級制度的歷史標本。從「奉祀君」到「衍聖公」,均系特設爵位,實際職能是保證對孔子的奉祀。為了奉祀的需要,從漢代開始賜給食邑,宋代改賜祭田,後又增加了學田;從南朝劉宋開始賜給戶人。隨著孔子地位的升高,賜給的田地越來越多,再加上孔氏不斷自置私田,經歷代積累,至清代孔府鼎盛時期,它所佔有的祭田總計2157大頃,欽賜的廟戶、佃戶達數萬人之眾。孔子的嫡裔為管理如此龐大的田產和名目眾多的租稅,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田產租稅管理制度。孔府的祭田、學田分設五屯四廠十八官莊,屯有屯官,廠有總甲,庄有庄頭,各種地租剝削形態均可見到,是封建經濟形式的典型代表。「衍聖公府」屬於官衙性質,除主持對孔子的奉祀外,還要管理田產、戶人,處理宗族事務,設置有完整的辦事機構,配備有經朝廷認可品位的眾多執事人員,儼然是一握有相當權力的政權組織。孔氏後裔和一般貴族不同,一直注重對其先祖思想學說的承傳和對其子弟的教育。據《史記》載,司馬遷適魯瞻仰孔子遺迹時,曾親見「諸生以時習禮其家」。其後,孔氏「世以家學相承,自為師友」。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下詔於孔子廟外「廣為屋宇,以居學者」。至宋真宗改家學為廟學,逐漸演變為孔、顏、孟三氏學,發展為孔、顏、孟、曾四氏學。歷代封建王朝對孔氏家族教育給予特別的優遇:自宋代始,不斷撥給學田;科舉上,從明代始,無論是縣學生徒,還是鄉試歲貢,均給四氏學專有名額,而且特賜功名。因此,在孔子後裔中產生了許多卓有建樹的名人,留下了大量有深遠影響的論著。據統計,歷代孔子子孫有著述者240餘人,著作620餘種。這是孔子思想影響的直接表現,也是孔氏後裔對中國思想文化發展所做的重要貢獻。宋以前,孔氏的嫡裔子孫居住在闕里故宅,自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孔宗願被封為衍聖公,始開府立第,以後不斷擴建,至清代中期,宅第佔地約12公頃,房屋560餘間,為一大型建築群落,是國內少見的古建築群。孔府特殊的文化地位,使之積聚了大量珍貴的文物藏品,其中一些藏品具有特殊的文物價值。如它所存留的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至1948年的各種文書檔案,內容系統、完整、全面,是世所罕見的私家檔案,對研究16世紀以後四百多年來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孔子故里,因其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以及保存了大量珍貴的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物化資料,而成為國際矚目的歷史文化名城。1919年「五四」運動以後,儒家思想作為社會統治思想的地位已經動搖;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它成為供人們研究、學習和吸收借鑒的文化遺產。孔子故里所保存的遺迹和紀念物,也改變了原有專供人們崇奉膜拜的性質,而成為反映民族文化傳統和藝術創造精神的珍貴歷史遺存。早在1938年,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中就提出:「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新中國建立後,學術界開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孔子及其思想學說進行研究,60年代初形成熱潮。「文化大革命」時期,由於「左」的錯誤影響,對孔子採取了不加分析一概否定的態度。從70年代後期開始,隨著學術研究氣氛的正常化和對民族文化傳統的深入探討,以及對外文化交流的發展,孔子及儒家思想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國內外許多學者積極探討儒家的倫理思想、道德精神與現代文明的關係,研究儒家學說在現代經濟管理中的作用,取得了一大批新的成果。隨著孔子研究的深入,孔子故里日益為世人所矚目。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和各級人民政府為保護文物古迹、發展社會經濟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在長期的摸索中制定出保護故城、建設新城的科學規劃。1946年曲阜第一次解放,曲泗縣委、縣政府便發布了保護文物的布告;1949年3月,縣人民政府就建立了文物保護管理機構;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孔廟、孔林、孔府及魯國故城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7年,山東省革命委員會公布顏廟等11處古迹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國務院公布曲阜為全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四十年來,國家共撥款2000餘萬元維修孔廟、孔林、孔府等文化遺存。對於文物藏品,一方面著力加強管理和保護,一方面進行研究和整理,1991年國家又投資800萬元,興建了擁有現代化設備的文物檔案館。改革開放以來,故里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保護故城、建設新城已取得顯著成效,工農業生產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文化教育欣欣向榮。隨著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孔子故里以其固有的古樸典雅的特色,融入現代的精神氣派,必將以嶄新的面貌,在山東,在中國,在世界,展現出更加引人矚目的風采。
推薦閱讀:

丹道概述
《維摩詰經》要義概述
佛教唐密概述
兩漢經學概述:漢代經學為什麼衰落?
玄空飛星概述

TAG:孔子 | 概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