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衝突,掩蓋不了西方人不勞而獲的強盜本質

原創|鄭彪: 「文明的衝突」解析2016-11-04 鄭彪 東方思想庫

「文明的衝突」解析

鄭彪

十九世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把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這是近代人類思想史上一個劃時代的事件。於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開始了真刀真槍的公開對抗,「階級的衝突」被剩餘價值理論和階級鬥爭理論武裝起來,演變成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之間的「主義的衝突」,具有了你死我活的性質。第一次世界大戰打斷了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進程,也為馬克思列寧主義把科學社會主義變成實踐提供了歷史機遇。於是,勞動與資本的對抗外化為國家之間的政治對抗和後來國家集團之間的對抗。如果說,整個二十世紀的世界歷史是一部「主義的衝突」歷史,並不為過。其實,被「主義的衝突」所掩蓋著的仍是民族的衝突。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Arnoid J Toynbee,1889-1975)從文化角度提出關於文化的「挑戰與反應」學說,本質上還是民族衝突。他認為,挑戰與反應是文明成長的主要動力,當然也是文明(民族)滅亡的原因,那是因為落後民族沒有對外民族的挑戰做出成功應對,例如印地安人文明沒有成功地應對歐洲白人的入侵。全球化的歷史其實是歐洲白人對世界有色人種進行挑戰、擴張、征服、掠奪以及部分滅絕的歷史,日本是個例外。但是這個歷史過程為二十世紀「主義的衝突」所掩蓋,並由於戰後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的出現和東西方的軍事戰略均勢,由於殖民體系瓦解而從總體上遭到中斷。這當然不符合西方資本集團利益。所以,蘇聯解體以後,政治平衡打破,美國登上軍事顛峰,儼然以尼采哲學的「超人」自居來「重估一切價值」,於是「民族的衝突 」撕下了「主義」的面紗,「文明的衝突」自然就赤膊登場了。在西方看來,這就是冷戰結束的歷史意義。

一、「現代十字軍」的戰表

二次大戰以後美國不惜砸下重金搞「馬歇爾計劃」扶持歐洲,意在同社會主義國家對抗。但是,在強大的社會主義陣營和「核冬天」的巨大政治壓力下,地處美蘇之間的西歐國家大都走上了社會市場經濟和福利國家道路,實際上是在向社會主義方向和平演變。這與美國戰後的政治戰略是南轅北轍的。美國與西歐國家不同,西歐國家地理上靠近蘇聯,其中許多小國原本沒有爭奪世界霸權的野心和條件,也不想成為美蘇對抗的炮灰。德國經過兩次大戰的失敗,其悔過的表現不乏真誠和深刻的思考。這是西歐特別是北歐國家在福利國家道路上走得很遠的一個重要原因。美國不同,地處北美洲,周邊沒有敵人。美國是西方的政治領袖和霸主國,是民主形式掩蓋下的寡頭政治。雖然有羅斯福新政以及戰後改善民生的舉措,從根本上不過是為了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資本主義世界空前政治危機中挽救壟斷資本政權免遭滅頂之災,是在政治上採取的權宜之計。,戰後則是出於冷戰的政治需要,美國稱霸世界的念頭從未削弱過。不同的國情和地緣政治條件,是七十年代以後在世界諸多危機爆發的背景下除了英國以外的西歐國家與美國在政治上漸行漸遠的原因。從本質上說,在人類整體面臨危機的條件下,西歐更多地選擇共存、多元、民主、和諧的發展道路。而美國明知道只有一個地球,資源有限,石油危機、生態環境危機、人類生存危機,但是它斷然選擇了「贏家通吃」的道路,寧教我負天下人,不可教天下人負我。這是美國國際壟斷資本集團右翼的政治選擇。這些右翼寡頭推出的布希總統,頭腦和才具雖然平平,但是政治上強硬,又擁有這個集團最強烈的意識形態——資本主義民主、自由、人權掩蓋下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市場原教旨主義和基督教原教旨主義、法西斯主義的混合體,因此作總統最適合實現他們的利益。

推薦閱讀:

有哪些事情讓你突然對生活有了新的認識?
如果人類真的永生了會怎樣?
梅的意境,我喜歡! 段文明
英國這是怎麼了?
[原創]從提升旅遊文明素質說起 【甜蜜旅程】

TAG:文明 | 西方 | 衝突 | 本質 | 西方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