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抱著手機群發祝福,卻在父母面前開不了口

我 相 信 這 么 好 看 的 你

已 經 置 頂了 我

01

上次發起過「逃離北上廣」活動的新世相,這次又在微博上辦了一場談話節目:「中秋節,為什麼不想回家。」小小琪看完以後,有些感慨。

對於中國人來說,中秋自古都有一種別樣的意義。從丫丫學語時,你就會背誦: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等到年長離家,獨在異鄉為異客的你,會自動腦補「每逢佳節倍思親」。乃至於現在,打開微信,成百上千條節日祝福的消息會向你噴涌而來,大體無外乎四個字:闔家團圓~

這種家庭觀念猶如基因,早就種在了我們的心裡,以至於一旦我們過中秋不回家,心裡總覺得不安,好像缺少了一塊東西。

可當你回家面對父母時,另一種奇怪的氛圍又會佔據心頭:我究竟應該和父母說些什麼?談工作,他們總說你老是跳槽不安分;談生活,他們總嫌你夜夜笙歌,不注意休息;談婚姻,他們總勸你早點嫁人,別老折騰。

你責怪他們不懂你,煩你,老是吵你,難得回趟家還讓人清凈。轉身之間,你回到房裡,又開始刷著朋友圈,跟好朋友抱怨父母的嘮叨,然後計劃明天去哪兒一起哈皮。父母則一聲嘆息,回到自己的卧室,順帶關上了客廳的燈。對話不歡而散。

黑暗中,看著閃耀的電子屏幕,你或許才意識到,父母,好像已經很久不再是我們生命里的主角了。

我們很久沒和他們好好聊聊了。

02

我很喜歡的辯論選手邱晨,也面臨著和我們相同的問題。今天34歲的她,平均每兩年就會換一個工作,從香港到北京,從內陸小城到一個也許我們都未曾聽說的城市。記者、編輯、設計師、辯論教練,凡是你能想像的工作,她都干過。

工作種類差異巨大,工作地點天南海北,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居無定所,離家很遠。

邱晨的父母只有她一個獨女。每當往家裡打電話的時候,她的父母也會嘮叨:什麼時候安定下來啊,找個離家近的工作,你看我周圍親朋的小孩,他們工作的地方都離家挺近的。

我並不知道邱晨以前是如何終結這種尷尬的話題,但今天,借著「新世相·科沃斯機器人」舉辦的「中秋節,為什麼不想回家」這個活動,我看到了她和父親面對面交流這個嚴肅話題的場景。

在這樣一場不得不進行的對話里,很多我們平時刻意迴避的話題,能有機會完全展現在兩個人的面前。

如果不溝通,隔閡始終就在那裡,不離不棄。這個道理,身為好好說話團隊主創人員之一的邱晨,肯定也懂。正如「好好說話「的理念一樣,所有的情感問題,說到底,都是溝通問題。

比如邱晨的父親的開場白,依然還是平日里聽得不勝其煩的話:

「為什麼又換工作了」「以後晚上11點睡覺」「有時間多回家」「別再折騰了」「安定下來」blablabla……

不滿還是以前的不滿,但在女兒面前,父親在最後還多加了一句:

「爸爸知道你不耐煩,可我們也感到很委屈。」

父親平靜地說出那句話的時候,我看到邱晨的眼角有淚滑過。

邱晨的爸爸接著說道:

「其實這些問題,現在我們漸漸也看開了。你一直跳槽,可你每次都會跟我解釋跳槽的理由,我們也全明白,工作不開心,再安定可能也用處不大。」

「我相信你不結婚有自己的理由,可我們現在也相信,你不結婚依然也可以過得很好。但你需要給我們一個過程,去讓我們真的相信。」

「像我們這種老一輩,總是相信正確的時間該做正確的事兒,是人生成功的一個規矩。但其實,我們也知道,婚姻本身不是一種美好的東西,只有好的婚姻才是,這種東西,不必強求。」

「以前聽你說了很多,爸爸也試著從你的角度去理解你,祝福你。人生幾十年,婚姻也不是唯一的追求,爸爸也相信,更有意義的追求,是這一生過得有意思,快樂,而且健康。這就足夠了。」

「以前我老是跟你說要你回家,可現在呢,我也經常會看你的微博來掌握你的動態。我就很欣賞你在網上跟你的掐架,為了觀念吵架,只要吵出道理,都是值得的。而且你吵得也很有意思……」

「我現在很高興的告訴你,我相信你,你會有一個有價值的人生。跟那些好朋友在一起,你也不會感到孤獨。」

小小琪聽完以後,跟邱晨一樣,淚如雨下。

年邁的他們可能跟不上潮流,可因為有你,他們願意去學用QQ、微信、微博;

他們可能不知道你現在的工作,可因為是你,他們願意轉發各種養生雞湯,怕你太累。

他們可能不知道你現在的感情狀況,可因為是你,他們願意發那些老年人表情包,怕你孤獨。

給他們機會,好好交流,他們會認同你的價值。

只需要你多一點耐心。哪怕你不回家,經常打個電話好好交流,他們都會理解的。只不過他們的回應也許很質樸:

好好吃飯,早點睡覺。

但請你記住,親密關係中的核心一點,就是真誠,這一點不僅適用於愛人,也適用於至親之人。

03

當然,父母的溝通也不是沒有反例。邱晨有這種的爸爸是幸運的,但價值觀的不同,有時候真的很傷感情。

比如「新世相·科沃斯機器人」舉辦的另一場父女對話。父親63歲,女兒32歲,未婚。

在對話的一開始,女兒就非常犀利地問道,「我32歲了還沒結婚,您覺得丟臉嗎?」

父親說,「沒有。這應該照你自己的打算來。」但他又說,「我們確實有壓力。」

女兒又問,「您覺得我過了30歲就開始貶值了嗎?」

父親有幾秒鐘的考慮,然後回答,「在父母心中自家孩子肯定是最好的。」這其實是在偷換概念了,潛台詞就是「在別人心中,你確實是貶值了。」

女兒再問,「您相信我一個人可以過得很好嗎?」

父親說,「兩個人的生活和單身的生活是不一樣的,你總要承擔起家庭的責任,也總會遇到那個命中注定的人。」

「如果我一直遇不到呢?」

「中國人這麼多,肯定會遇到的。」

「那您覺得我喜歡的是哪種類型的男生?」

父親喝了一口酒,不說話了。場面有點尷尬。

我認識一個姐姐,29歲的時候還單身,她媽媽就非常著急,總覺得「女人過了30就沒人要了」,動用了很多關係替她安排相親。姐姐沒辦法,只能每場都去,但就是哪個也不喜歡。她媽媽是這麼跟她說的:「女人一過25,就走下坡路了。」「30歲的女人,只能搭配50歲的男人」「再不結婚就錯過了黃金生育期了,等不起啊。」「你看我們周圍有誰三十歲還沒結婚的,你知道別人在背後會說你什麼嗎?你不嫌丟人,能不能替我和你爸想想?」「你都這個年紀了,還有什麼資格挑挑揀揀的,先找個條件好點的結了婚,感情遲早會有的。」

姐姐跟我說這事的時候,真的是又氣又無奈:「她就像把我當做一個商品,恨不得買一贈一賣出去。我真的很累,半刻也不想呆在家裡了。」

後來,這個姐姐真的自己一個人去了上海發展,今年已經是第四年了——還是未婚。

之前看過一故事,不知道是段子還是真事,說一大齡未婚朋友,回老家挽著她爸逛街,路過一個酒店門口廣場的婚禮拱門,穿過後她爸忽然說:「咱們再走一次吧,等你結婚我怕我走不動了。」朋友當場淚崩回滬後火速與多年男友攤牌,沒幾日兩人決定結婚。一切塵埃落定婚禮結束後,她得知拱門一事是全家人策劃,請教了多名成功逼婚人士,量身制定的親情殺。

真不知道到底是多大仇…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過得幸福快樂,也因此他們把子女的婚姻當做了自己的責任,只有看到子女結婚生子才覺得人生是完整的。在這個前提下,婚姻成為了被道德綁架的責任,結婚也許並不是因為真愛,而是我們迫切要去完成父母的人生責任;不婚就成了不孝。

價值觀世界觀的不同阻止了我們和父母之間有效的溝通。在父母看來,「隨便結婚總比不結婚要好」,但是我們更多的卻是堅持「絕不湊合」。當這種衝突越演越烈,我們就會害怕面對父母,面對家人,從而選擇遠遠離開他們,以逃避催婚帶給我們的沉重。

「不想回家」的背後,是我們對自己感情生活的一種保衛,也是對自己獨立人格的一種堅持。

只不過,這種堅持,需要時間才能驗證。你希望父母給你時間的同時,也希望你能好好給父母一點時間去適應。

04

龍應台在《目送》里的一句話一直讓我心有感觸: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其實父母和你都明白,這一世緣分,遲早有終止的那刻。所以何必非得等到結束的時候,才心生遺憾。跟中秋是否想回家一樣,他們並不在乎你是否真的在身邊,他們只是怕你還沒獨立,怕你跟幾十年前初生時一樣,哇哇啼哭,惘然無措。

地理上的遠近不是問題,心理上的疏遠才是核心。

心無掛礙,相隔數米也是天涯。心懷挂念,鵬程萬里也盡在咫尺。

告訴他們,你愛他們,就像他們愛你一樣。

和父親的健康關係對每個人都有意義。也許我們逃避得時間太久了,而沒有鼓起勇氣,克服難題,堅持坐下來認真談完一次。

通過這次「新世相·科沃斯機器人」舉辦的「中秋節為什麼不想回家」的活動,去告訴他你單身,但並不孤苦伶仃;去要求他理解你的性取向;去告訴他不生孩子是你深思熟慮後的人生選擇;去告訴他你有想追求的事業,而非只圖安穩。

去告訴他你真正的想法,去告訴他你是誰。

————引自「新世相」

看微博底下的留言,很多讀者都說,這場走心的談話活動,把他們都看哭了。誰都是第一次當父母,孩子長大後也會有孩子,直面父母總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課。新世相希望,能夠藉此機會,忠實記錄這一代青年人的成長,並對他們的未來有所助益。

也希望子女們可以好好說出那句話:

感謝此生有你,我已長大成人,剩下的路我可以自己走,希望您能安心。


< END >

推薦閱讀:

媽媽控制欲強,愛嘮叨怎麼辦?
有爺爺奶奶是一種怎樣的經歷?
不要讓你的父母毀掉了你
哪種命盤的父母管不住孩子
「不用擔心,我很好」這句話配上什麼樣的圖才是最合適的呢?

TAG:父母 | 手機 | 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