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之美 | 漢字的「六書」
漢字內部有其自身規律,古人以「六書」來總結。「六書」一詞最早見於《周禮·地官·保氏》,但未說明具體內容。漢代學者有了具體的闡釋,主要有三家之說:
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漢書·藝文志》)
鄭眾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周禮·地官·保氏》注)
許慎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說文解字·敘》)
漢字的「六書」
三家都源於劉歆。班固《漢書·藝文志》據劉歆《七略》編成,鄭眾是劉歆學生鄭興之子,許慎則師從劉歆學生賈徽之子賈逵。後世講「六書」多沿用許慎的名稱和定義。白平先生《古代漢語》「從六書中各類結構形成的先後考慮」,採用班固的次序,今從之。
「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象形1
象形字指純用點劃描摹物體的字。《說文解字·敘》中談到造字時說:「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這其實就是說,文字是人以自己為中心觀察天地萬物的結果,是取天地萬物之象而造出的,而天地萬象是宇宙存在的根據,這也就確立了象形文字在漢字中的主導地位,故人們有時用「象形字」代稱漢字。前人所謂象形兼會意、象形兼形聲等等的劃分,那都有點過於複雜化。我們的原則是:只要它的基礎主體是象形的,就可以歸於象形系列中,不必再作細分(引自劉毓慶先生《國學概論》。
茲舉部分象形字如下(篇幅關係,不附古文字形):人、自(鼻子)、隹、龜、雲、鼎、衣、果、齒、眉、首、頁、耳、舌、手、女、身、屍、心、鳥、燕、虎、龍、豕、魚。
象形字是漢字系統賴以建立的基礎,是用指事、會意、形聲等方法構成新字的部件。象形字後來大多被用作偏旁部首,所以學習和研究象形字是掌握漢字最為關鍵的環節。
指事2所謂「指事」,就是用象徵性的符號來表事。「視而可識,察而見意」,是指看到就能看到就能辨別或觀察以後就能明白字的意思。這類字或為純抽象符號,或為象形字上添加指事筆畫。例:
抽象符號類:二、上、下、小、少、回
象形+指示類:寸、亦、厷、刃、母、本、末
會意3會意字是兩個或兩以上意符構成的字,就是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獨體字為一個新字,其意義主要從形態上獲得。如:
盥、炙、明、涉、降、臽、益、棄、林、采、逐、朝、見、望、寇、監、保、疾、秉、即、刪、劣、飲、伐、役、取。
形聲4「以事為名,取譬相成」,就是取代表此類事物意義範疇的字為形旁,再取稱道此事物的詞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為聲旁,組成新字。江、河都是水流,故以水為形旁(意符),語言中發聲和「工」、「可」相近,故用這兩個字為聲旁。形聲字在漢字中數量最多。
轉注5
轉注是指讀音相近的字之間的意義聯繫。「建類一首,同意相受」,「建類」就是同訓的字群,「一首」就是同一語源,「同意相受」就是相互間的意義聯繫。如「考」和「老」,其本義都是年高的意思,這兩個字則在同一個韻部。這種情況的出現與方言有關。同一個字,在各地方言中就可能出現幾種不同的讀音。儘管語音有變化,但往往屬於層轉疊生的關係,是由一個讀音變化而來的,因此要麼聲母相同或相近,要麼韻母相同或相近。章太炎先生說:
古來語音不齊,因地而變,此方稱老,彼方稱考,此方造老,彼方造考,故有考老二文。造字之初,本各地同時並舉,太史採集異文,各地兼收,欲通四方之語,故立轉注一項。是可知轉注一項,與方言有關(《國學講演錄·小學略說》,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3頁)。
《說文》中的轉注字並不同,它是本義相同的兩個字間的互訓,如「葍,?也」,「,葍也」、「蓨,苗也」,「苗,蓨也」。
假借6假借與轉注一樣,都不是造字法,而是解釋文字既定意義的一種方法。《說文》說「本無其字,依聲相托」,就是指原本沒有這個字,但為了表示這個意思,只好借同音字來表達。比如,「令」,本義是號令;長,古文字中象長發老者形(《說文》曰「久遠也。」)。由長幼之長,引伸為長官之長;由發號令者謂之令,引伸為令尹、縣令之令。但原初造字並沒造出長官之長、縣令之令來。所以說「本無其字」。
《說文》所說的「假借」是借用本字來表示引申義,與我們今天對假借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有兩種情況:1)「本無其字,依聲相托」者,離開引申義說假借。如,「來」本為麥苗形,古「來」、「麥」音近,故借為來往的「來」。2)本有其字而用同音字代替。如:「蜚」本義為一種蟲子。《韓非子·外儲說》:「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蜚」借為飛。
「六書」是對漢字內部規律的歸納。象形、形聲、會意、指事,這四者與漢字結構規則有關。轉注、假借,則反映了漢字的使用特點,是對文字既定意義的解釋方法。有人稱之為「四體二用」,說法有一定道理。
首都文化智庫出品
「首都文化智庫」是北京師範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官方資訊平台。第一時間發布本院重要研究成果,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送文化創新、文化傳播領域的最新資訊。
推薦閱讀:
※當年中國為何要簡化漢字?(2009-03-04 18:36:24)轉載
※「法」字當選香港2015年度漢字
※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一)
※常用起名漢字按五行分布速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