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大膽地肯定「中國模式」

自信大膽地肯定「中國模式」 ● 張維為      壇主小傳 張維為 復旦大學外文系畢業,日內瓦大學國際關係碩士、博士,曾為英國牛津大學訪問學者。80年代中期曾擔任鄧小平及中國其他領導人的英文翻譯,走訪過100多個國家。曾任美國韋伯斯特大學日內瓦校區國際關係教授,現為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日內瓦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人民網》專欄作家,復旦大學兼職教授。        核心提示        衡量一個國家人民的財富,有兩個指標非常重要,一個是貨幣實際購買力,另一個是家庭凈資產。   中國的崛起是傳統文明國家與現代國家疊合的崛起,用民主、專制兩分法對世界進行簡單分類,套到中國身上,一定會誤判中國。   中國的故事很精彩,但是我們沒有講好,背後的原因是我們缺乏話語和話語自信。   中國政權的合法性,首先是民心向背,得民心者得天下。其次是一套選賢任能的選拔制度。   主講人:日內瓦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張維為        10數億級人口國家的崛起        中國崛起了嗎?關於這個問題,前不久有個新聞,說的是中國的經濟總量超過了日本。在國際上,這個消息非常引人注目,幾乎所有主要媒體都在第一版上發表了評論,認為這是中國發展的里程碑,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將因此而改變。   反觀國內媒體,幾乎是一致的謙虛,認為雖然我們GDP超過了日本,但質量還不夠高,因為我們的人均GDP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我想,持這樣觀點的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認為我們中國應該繼續謙虛謹慎、韜光養晦;還有一種是不相信中國能發展起來,他們從根本上不看好中國模式。GDP第二又怎麼樣?1840年,中國GDP超過英國,但還是被打敗了,甲午戰爭的時候,中國GDP也比日本多,但中國也還是被打敗了。   對此,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中國GDP超過日本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其實,所有關於中國的排名,只要融入兩個指標,都要發生變化。第一個指標是貨幣的實際購買力。我們現在計算的GDP用的都是官方匯率,而官方匯率的計算實際上是失準的。比如在日本吃一碗面,比上海貴10倍,也就是說吃一碗面在日本創造的GDP, 比上海要多10倍,按此推算下來,結論自然失真。所以,真正經得起考驗的應該是購買力平價基礎上的國際比較。享譽世界的英國經濟歷史學家安格斯·麥迪遜,用購買力平價進行了國際比較,他得出的結論是,早在1992年中國經濟規模就超過了日本,到2009年的時候,中國經濟超過了包括英國、法國、德國在內的12個歐洲主要國家的總和。他還預測,到2015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將超過美國。   第二個指標,就是家庭凈資產,也就是一個家庭的住房、儲蓄、股票等減去所有債務之後的資產。中國人是世界上置業傳統最強的民族,非常重視安居。中國現在住房自有率已超過了所有的發達國家。國內民調顯示:90%的人認為有了自己的產權房,才有幸福感,而在國外,比如瑞士,房屋自有率只是36%,在我認識的瑞士人中,沒有在35歲前買房子的。大部分發達國家的人,一輩子工作得到的最大資產也就是一套房子。據美聯儲統計,美國家庭凈資產的中位水平,2009年因為金融危機已經降到了2004年的水平,為9.3萬美元,約合人民幣62萬元。現在中國多少家庭的凈資產達到或超過62萬元?我看,至少有數千萬甚至上億吧。從這個角度說,過去30年中國人的財富增長,沒有國家可以比擬。憑此一點,中國模式就值得肯定。   中國GDP超過日本,最大的意義在於,我們已經找到了一條基本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模式。   中國太大了,其人口規模等於100個中等的歐洲國家之和,歷史上中國也是一個「百國之和」的國家,所以看中國的問題,要有板塊概念才看得清楚。改革開放伊始,我們的思路就是讓一部分條件比較好的地區先發展起來,同時帶動其他地區。現在的中國,實際上已經形成了一個大約3億人口的「准發達國家」板塊。有了這個板塊的存在,中國不同地方就會學習,從而帶動整個中國的發展。這個板塊的硬體已經超過了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軟體與發達國家也可以一比,例如上海、北京人均壽命均超過紐約,社會治安普遍好於西方國家,這個板塊的居民住房水平超過了日本和中國香港。當然,有些方面要趕上發達國家還不容易,比如市民的文明素質,這需要更多的時間;再比如我們一些環境指標,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   我們看中國崛起時,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要以偏概全。其實,中國人口比美國多4倍多,理論上說,中國問題比美國多4倍也是正常的。但美國的問題不會比中國少,美國的監獄囚犯人數比中國多,儘管美國的人口連中國的四分之一都不到。美國今天還有多少大城市的居民晚上敢上街散步。這就是美國現在的治安水平。   我們可以看一看世界上主要國家崛起的歷史。18世紀、19世紀的時候,是千萬級人口國家的崛起,如英國、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20世紀是億級人口國家的崛起,如美國、日本等;21世紀是中國10億級人口國家的崛起,這是一種文明型國家的崛起。至於有人說中國經濟總量全球第二、人均統計排在世界上百位之後,這恐怕只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因為很多東西是無法平均的。中國更像一個數百人組成的超大型交響樂團,而小國家往往只相當於一個小提琴手,兩者很難比較,因為他們屬於不同質的國家。        中國模式是「最不壞」的模式        中國的發展究竟是一種什麼模式?   國內學者喜歡講「中國道路」,我這裡借用國際通用話語,稱之為「中國模式」。   我認為,中國模式有八個特點。   一是實踐理性,一切從實際出發。中國的文化傳統是入世的、務實的。中國的改革開放,其基本思路就是「摸著石頭過河」,先試驗,然後總結經驗教訓,壞的進行調整,好的進行推廣。在此基礎上,修改相關法律條令,最後修憲。西方指導下的變革則不同,第一步肯定是修憲,然後再是修改法律和條令,最後才是實踐。當然,我們的方式雖然並非十全十美,但至少讓中國避免了大的折騰,避免了大的顛覆性災難。所以我認為,實踐理性是中國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中國模式的哲學基礎。   二是強勢政府。在中國這麼一個超大型的國家,沒有一個強勢型的政府,很多事情很難做。據《瞭望》雜誌報道,2010年的春運總人數達到25億人次,這相當於在一個月時間內把整個美洲、非洲和歐洲的人口都挪動了一下,這是很不容易的。說白了,發展中國家,採取西方政治模式,就成了「軟政府」,要想實現國家的現代化幾乎不可能,因為這個政府缺少凝聚力、整合力和執行力。要建個橋、修個路,各個黨派會爭論不休,結果犧牲了多數民眾的利益。當然,強勢政府也有自己的問題,但總體來說利大於弊。強勢政府是中國的核心競爭力,強勢政府出現的問題需要逐步糾正,也可以糾正。   三是穩定優先。我們比較好地處理了穩定、改革和發展三者的關係。中國近代史上充滿動蕩,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改革開放的1980年,140年間,我們最長的太平年景沒有超過9年的,現代化進程一次一次地被打斷。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跨長度的持續穩定的發展,我們創造了讓世界震驚的中國奇蹟。實際上,走到世界任何一個有華人的地方,只要當地有比較穩定的政治環境和較為寬鬆的政策,華人總能通過勤勞致富,成為較為富裕的階層。非西方國家採用西方模式的最大問題,就是沒法保持社會穩定。   四是民生為大,以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為政府工作的首要目標。這也是中國幾千年來傳統的「民以食為天」等理念的延續。我們提出的「溫飽」、「小康」等目標,都是這種傳統理念的延續。雖然現在中國貧富差距很大,但討論這個問題時,我們要分清兩個概念,一個是絕對的貧富差距拉大,一個是相對的貧富差距拉大。窮的越來越窮,富的越來越富,這是絕對的貧富差距;窮人的情況也比過去好了,而富人好得更多,這是相對貧富差距拉大。我認為,中國屬於後一種情況。所以,我們一方面要處理好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另一方面也要理直氣壯地指出,我們「窮人」的日子也比過去好了很多。   在這種共識的基礎上,積極處理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處理好這個問題,對中國很重要。中國有很強的平等主義思想。從過去儒家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到後來無數次以平等為目的的運動,都表明了這一點。這個問題處理不好,中國的發展就會受到挫折。但同時,我們也要辯證地看這個問題,如果沒有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整個國家是發展不起來的。   五是順序差異,也就是比較正確的順序。我們的改革開放,和其他國家相比,比較有章法,這和中國人長於整體和全局考慮的思維觀有關。中國文化是最講究順序的,不喜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鄧小平在上世紀80年代為中國進行戰略設計時錶示,他的目標是到2050年完成中國的現代化,時間跨度長達70年。西方的政治制度,產生不了這樣目光遠大的領導人。我們改革的總體順序是,先農村後城市,先沿海後內地,先經濟為主後政治,改革不求一步到位,甚至允許走兩步退一步,但總體上保持了改革的連續性,最後通過積累來完成改革大業。   六是漸進改革。我們這個國家人口眾多,幅員遼闊,情況複雜,各項改革只能十分謹慎。現在看來,我們改革最精彩的就是我們拒絕了「休克療法」。「休克療法」在前蘇聯、東歐都造成了巨大的代價,所謂「休克」就是一瞬間完成私有化、市場化的經濟改革,政治上從一黨制變成多黨制,現在證明,這是十分幼稚的。當然,我們說漸進改革,並不是說改革的步伐都很慢,而是說指導改革的總體戰略是漸進的。但一旦做出了決定,我們的效率是非常高的。比如,建設四個特區,我們是今天決定、明天推土機就開始工作了。當然,這也有利有弊,要求我們的方針和政策比較正確。如果大的方針和政策出了問題,也會造成很大的麻煩。但我們通過漸進改革和不斷試錯的方法,就減少了出大問題的概率。   七是混合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一種混合經濟,就是「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的混合、市場的力量和政府的力量的混合、「市場經濟學」和「人本經濟學」的混合。這樣一種混合經濟雖有缺點,但總體上很有競爭力。我粗粗估算了一下,如果用消除貧困和實現現代化作為指標的話,中國比其他所有發展中國家都做得好。如果我們把發展中國家界定為農村人口佔總人口30%以上的國家,可以說沒有一個國家比我們做得更好;轉型經濟國家比如東歐和中亞的前社會主義國家,也沒有中國做得好。我們現在有不少方面確實開始「叫板」發達國家了,發達國家已經感到了來自中國的壓力。   八是全方位的對外開放。中國人有很強的學習傳統,「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和西方不一樣,西方是「三人行,我必為師」。人家即使有缺點,我們也能看到人家的優點;人家有優點,我們則看到更多的可以學習借鑒的地方。現在中國有4億多人在學英語,我們的出版物有20%是翻譯作品,這是一種高度的開放。當然,有的方面走過頭了,有些人變得非常崇洋媚外。但這沒有關係,因為更多的中國人在開放中找到了文化自信。中華文明是個很精彩的東西,把別人的好東西拿過來,一碰撞、一嫁接,就變得精彩萬分。   中國模式是「最不壞」的模式。我們的模式有自己的弊端,但橫向比較,其他國家的模式還不如我們的好。中國在過去30年里,完成了一場工業革命、技術革命和社會革命,避免了兩次國際金融海嘯。任何一個國家,在過去二三十年中如果做到其中一項,就很了不起了,但我們都做到了。就此一點,我們就可以自信地、大膽地肯定中國模式。        說好「中國話」,講好「中國故事」        中華文明是唯一延續到今天的古老文明,中國的崛起是傳統文明國家與現代國家疊加在一起的崛起,所以中國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都是獨特的。相比於美國短暫的歷史,中國的文化內涵比美國要豐富1000倍。所以,用美國那種「民主」、「專制」兩分法分析世界政治,並套到中國身上,只會導致誤判中國,而且,這種做法也是非常愚蠢的。   中國的故事很精彩,但我們還沒有講好。我們現在有些所謂「知識精英」,只會重複西方話語,毫無原創力,非常可惜。比如,中國成為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後,西方很震驚,就編出了各種各樣污衊中國的話,指責中國同非洲「獨裁政權」打交道,對非洲侵犯人權的國家給予援助等。我們官方的話語常常是以「不干涉別國內政」來應對,這種話語比較弱。如果我碰到這樣的問題,就會明確說:「根據中國模式和中國人的理念,消除貧困就是人權,而且是最大的人權;任何國家不能以任何借口阻礙幫助非洲國家的扶貧。」   如果一定要把世界的政治制度簡化為兩個類型,那我認為只有良治和劣治的區別。良治可以是西方的制度,也可以是非西方的制度;劣治可以是西方的制度,也可以是非西方制度。不管是一黨制、多黨制、無黨制,最後都要落實到我們給百姓提供了什麼,為他們創造了什麼價值,有沒有實現良好的政治治理。   西方政治體制,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簡單。它的特點就是先把社會打碎,然後再整合起來,其理由就是社會由不同的利益集團組成,每個利益集團都有自己的代表,這就是多黨制的來源。這些政黨,在法治的環境下進行博弈,最後通過票決製作出決定,其前提是大家都接受這個制度安排。   中國政治傳統中的合法性,就是民心向背的理念,得民心者得天下。現在有些學者認為,搞西方的民主才有利於穩定。但西方的民主制度實際上在人類歷史上只是一個很短暫的東西,兩千多年前古希臘曾發明了這種制度,但只局限於很小的城邦國家,所以每個市民都可以表達意見,但占人口大多數的人(比如婦女和奴隸等)卻沒有這種資格。這個制度被大思想家柏拉圖批評,認為是暴民治國。之後的兩千多年,西方几乎沒有人提民主。直到美國獨立後很多年,民主才逐步變為一個褒義詞,但即使在美國,「一人一票」也是到1965年才實現的,這離《獨立宣言》發表已經過去了100多年。不光是美國,整個西方世界都是在現代化完成之後才實行「一人一票」的。而這種制度現在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希臘、冰島破產了,英國、法國、美國也危機重重。   中國傳統合法性的另一個方面,是「選賢任能」的選拔制度。中國有長期的科舉考試製度傳統,不分貧賤、不分出身。此外,從秦始皇的時候就實行的郡縣制,比西方早了1600年,這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制度,而歐洲在文藝復興之前,一直是貴族繼承製度。所以,中國的合法性理念,既是傳統,也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   如何才能把中國模式用比較清晰易懂的語言講清楚?我想起了鄧小平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他說,「如果說我有什麼專業的話,那就是軍事。」作為一個指揮過千軍萬馬的大軍事家、大政治家,他知道為什麼我們的軍隊能打仗,因為我們的軍隊有自己的理念,有自己的軍魂,有自己的戰略戰術,它善於學習友軍乃至敵軍的一切長處,但從不放棄自己的優勢。這些,不就是中國模式的特點嗎?這樣的模式,能不成功嗎?        (本報記者 葛靈丹 根據張維為在江海大講壇的演講編輯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推薦閱讀:

34種模式----適合編織披肩花邊
開啟瘦手臂運動模式 甩掉蝴蝶袖塑纖細美臂
新加坡、德國模式:建立階梯化住房供應體系
利比亞模式會在敘利亞重演嗎?

TAG:中國 | 自信 | 模式 | 國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