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  (第九十四集)  2000/7/2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94

主講人 : 淨空法師

大乘無量壽經  (第九十四集)  2000/7/2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94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六面第一行,這個科題是「期如佛德」。這裡面有三小段,第一段「悲智如佛」,第二段「說法如佛」,第三段是「一切成佛」。請看經文:

  【如佛無礙智。所行慈愍行。】

  這是法藏菩薩修行證果的時候,期望自己能夠如十方一切諸佛相等,這是大願的圓滿。大乘經上佛常常告訴我們,證得究竟的佛果,確實是佛佛道同;可是在菩薩位次上,依舊還是願求佛德,願自己的福慧等同如來。所以第一句說,『如佛無礙智』。佛的智慧融通自在。融是圓融,通是通達,無需要思考,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期望,我想每一位同修都希望自己開智慧。自性本具般若智慧,是無礙的。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裡面給我們講的四種無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才是真正的大圓滿。

  「無礙智」是諸佛如來、一切眾生自性本具的德能。佛與法身大士這個智慧現前了;我們現在在凡夫位,這樣的智慧被我們的煩惱、習氣障礙住了,不是沒有!佛在《華嚴經》上說得很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佛一句話道破凡夫跟佛不相同的地方,就是凡夫有煩惱,有妄想分別執著,佛沒有。由此可知,去掉妄想分別執著,一切眾生就是如如佛、本來佛。這個偈頌最後一句是「一切皆成佛」,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現前修學最大的障難,就是不能夠克服煩惱習氣。可是一定要知道,煩惱習氣是非克服不可;你要不能克服煩惱習氣,你自己一定要曉得,你的果報決定在三途。所以我們要常想,地獄餓鬼畜生苦,我們要不要去做地獄餓鬼畜生?如果要做地獄餓鬼畜生,你的煩惱習氣就不要斷,你可以隨順你自己的煩惱習氣;如果你覺得三惡道恐怖,三惡道可畏,你真有畏懼之心,我想,你一定能克服你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古人教給我們,學佛要有畏心,畏心裏面最重要的,就是畏懼因果報應,這個事很現實。所以學佛沒有別的,轉煩惱為菩提而已;菩提就是「無礙智」。現在我們要問,怎麼個轉法?佛告訴我們,方法太多了;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是說方法很多。佛遺留給我們的經教,諸位都曉得佛家的《大藏經》,每一部經典裡面都說了許多法門,不只一個。你依一部經修,行;甚至於依一部經裡頭一句、兩句來修,也行。

  念佛人自古以來確實有不少人依大勢至菩薩的修行方法,「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就這八個字他一生信受奉行,他就能成無上道。都攝六根,就是我們講的斷除煩惱習氣,你要能把六根收回來。大勢至所講的這個原則,跟孟夫子所說的做學問無二無別,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求其放心,豈不就是都攝六根?把六根從六塵境界上收回來,這是大勢至菩薩用的方法。儒家教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就是孟夫子收其放心的具體說明。而大勢至所用的方法比這個還要精彩、還要精闢,我們要懂得!菩薩在順逆境緣之中,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能夠收攝六根;不是說六根不接觸,六根接觸,接觸而能不落印象,這就是都攝六根。

  在十二因緣裡面,跟我們講六道凡夫造業,這十二因緣裡頭只有三個:愛、取、有。菩薩示現在世間,與大眾、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他也示現「愛」,他也示現「取」,但是他沒「有」,高明在此地。沒「有」是什麼?我們今天所謂的這個「有」,就是你有了印象,你心裡已經有了,這個就麻煩大了。菩薩示現心裡頭沒有,心裏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叫都攝六根。眼見色、耳聞聲,在現相上可以跟大眾和光同塵,就像什麼?像唱戲、表演一樣,表演得很逼真,演員知道這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他不把它當真,不會落印象,阿賴耶識裡頭不落種子,這就是沒有「有」。他表演有愛、有取,他沒有「有」,這是功夫到家,所謂爐火純青,心地確實一塵不染;然後凈念相繼,他就成功了。必須到心裡一塵不染,心境一如,這個心是真心,這個心是真誠心、是清凈心、是平等心,用這個心來念佛,這叫凈念,決定沒有絲毫夾雜;相繼,永遠沒有間斷。這是真的念。他念,沒有間斷;不念,也沒有間斷。由此可知,間斷,不是念佛的名號,是念佛的那個心,心裏面有佛。佛是什麼?佛是圓滿的大覺。我們再說得清楚一點,佛就是覺、正、凈,自性覺、自性正、自性凈,永遠不失去,這叫做相繼。這是大勢至菩薩念佛的方法。

  我們明白了,想學學不到,也學得不像。什麼原因?我們沒有達到菩薩那個境界。所以大家讀《楞嚴經》一定要知道,《楞嚴經》二十五圓通,這二十五位菩薩是什麼地位?圓教初住位,那是大乘不是小乘。現在有一些同學專修這個法門,學大勢至的法門,問題是學得像還是學不像?對於菩薩這一段的開示,能不能真正圓滿的理解?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也有初學入手的方法。初學入手,還是用這一句佛號,六字洪名,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念掉。這是我們現前的境界,我們要不念佛就胡思亂想,妄想紛飛,連晚上睡覺都不老實,還打妄想,還在做惡夢,作夢是打妄想。所以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從來沒有間斷過。菩薩們是凈念相繼,我們今天是妄想相繼,晝夜相繼。如何能將這些雜念轉變成凈念,我們就成功了。

  什麼叫凈念?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叫凈念。這個裡面我們在講席裡頭講得很多。妄想分別執著的根,它從哪裡生起來的?從我執生起來的;再說得粗一點,從自私自利這個念頭生起來的。如果我們不把自私自利的念頭舍掉,我們這一生念佛,想念到功夫成片,難!有人念一輩子都沒有辦法做到功夫成片。出家老修行人,一天到晚在道場裡面手不離念珠,口不離佛號,念到八十、九十,功夫還不能成片。什麼原因?「我」沒有放下,這是大障礙,這是病根的所在。蓮池大師在《疏鈔》裡面雖然講得好,他用了一個比喻,他講念佛功夫,「明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這個話講得沒有錯。可是你要記住,念佛必須放下萬緣,這才叫功夫。萬緣里最重要的,放下我執,《金剛經》上講的「無我相」;你有我相就不行,你的功夫就不得力。

  每一個人都知道,大乘經教裡面,要破我執,要破法執。世尊當年在世,講般若講了二十二年。般若的內容是什麼?無非是破我、法二執而已。《金剛經》是《大般若》的綱要,這是古來祖師大德都肯定的。《金剛經》上的四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們要向這個目標方向去努力;念沒用處,講也沒用處,心行相應才有受用,所以要認真做。祖師大德常常勉勵我們,心要像佛心,念頭要像佛的念頭,行為要像佛的行為,這叫做學佛。本經裡面所記載的,阿彌陀佛的存心、念頭、行為,都在這一部經上。我們將這個經念得很熟,理解得很透徹,要將經文字字句句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這叫學佛,這叫做念佛。尤其是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我們這才是真正的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念佛法門無比的深妙,這是世尊在《大集經》上說的:「若人但念阿彌陀佛,是即無上深妙禪。」念這個佛號不但是禪,釋迦牟尼佛說的,無上深妙禪,這個話是真的。所以這個法門諸佛讚歎;修學這個法門,諸佛護念,龍天善神守護。我們在這些年當中,很明顯的覺察到這個事實。我們在世界許許多多地方講經,講其他的經論,包括講《華嚴經》,都比不上講《無量壽經》法緣殊勝。這是什麼原因?這個地方我們就體會到,這是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所以講這一部經的法緣特別殊勝。我自己講經四十年深深體會到,太明顯了。諸佛護念,正因為這個法門是無上深妙禪,如來心心相印,祖祖心心相傳,就是這個法門,比《楞嚴經》上講的奢摩他、三摩地、禪那還要殊勝。這個道理太深了、太難懂了。

  法藏菩薩示現修行證果第一願,「如佛無礙智,所行慈愍行」。我們自己修行需要智慧,沒有智慧就盲修瞎練,不能沒有智慧。智慧從哪裡來要知道。我們的智慧被煩惱障礙住了,煩惱障就是自私自利,就是貪瞋痴慢。另外還有一個障礙,所知障。所知障是什麼?是自己的見解,中國人所謂的成見,「某人成見很深,自以為是」,這個障礙也非常嚴重。兩種障礙,煩惱障跟所知障,障住了。凈宗法門就是用這一句佛號來破除二障,恢復自己的清凈心。先度自己,再幫助眾生,也就是先成就自己的智慧,然後智慧現前了,有能力為一切眾生演說妙法,幫助一切眾生無有障礙,自利利他,所以一定要求智慧。諸位記住,要求智慧一定要先斷煩惱,在生活裡頭去鍛煉,處事待人接物當中去鍛煉。佛教菩薩四攝六度,就是鍛煉的具體辦法。

  佛教導我們修布施。四攝第一個是布施,六度第一個也是布施。布施是什麼意思?它的精義,是教我們在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都為一切眾生著想,這叫布施。如果起心動念為自己著想,這叫夾雜不善;我們的功夫之所以不能成就,就是也想到佛法,也想到眾生,可是沒有把自己忘掉,到最後自己的利害,依舊佔了很重要的一個部分,甚至於把想幫助別人這個好事都打斷。念頭打斷,行動打斷,這是什麼?煩惱起現行,自私自利的念頭起現行。於是你修的因不圓滿,你遇到的緣不圓滿,果報當然就不圓滿。這道理我們要懂。

  「所行慈愍行」,行是行為。行為裡面包括:思想、念頭,意業的行為;言語,口業的行為;身體造作,身業的行為。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慈愍一切眾生。佛法里常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憐憫眾生,平等的救濟,平等的協助。救助一切眾生裡面最重要的,就是把佛法教給他,幫助他破迷開悟。他只要一開悟,他自自然然就會修學圓滿的因,他會得圓滿的果報。凡夫修行因緣不能圓滿是迷,所以教他、勸導他斷惡修善,那是救急,不是救根本;救根本,一定要幫他破迷開悟。

  破迷開悟唯一的方法,方法裡頭最好、最普遍的,是教學。像我們這樣的法會,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就是用這個方法,跟大家講經說法。講經說法,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上課。我們現在講講經說法,人家說你們是宗教、是迷信;說我們來上課,大家聽到意思就很清晰,他是去上課。上什麼課?上《無量壽經》,我們來上課的。要把經本裡面的道理,細細深入的提出來討論。而佛在經典裡面的教訓,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勘驗,提出自己的心得報告,互相勉勵,這是幫助眾生斷惡修善、破迷開悟,這叫慈愍行,這是大慈大悲的事業。悲智雙運,功德才圓滿;偏重一邊,就不圓滿。

  古代王陽明先生,那也是個虔誠佛教徒,很多人知道他提倡「知行合一」的學說。知行合一的學說從哪來的?就是佛家講的智悲雙運、解行並重。他是從佛法裡頭學去的,把它用在學術上,所以一般人看到很希奇,我們學佛的人聽到不希奇,幾千年前佛就常講。「所行慈愍行」,這就是行佛所行。底下這一句:

  【常作天人師。得為三界雄。】

  這兩句話就是人天師範。師是表率的意思,我們起心動念、言語行為,都要做世間人的表率,要糾正世間人所犯的錯誤。我們細細觀察現前的社會,現在的社會,大眾他每天想什麼,再聽聽他說什麼,仔細觀察他在做什麼。這就跟醫生對一個病人診斷一樣,先要聽、要看、要仔細觀察,他究竟得的是什麼病;然後為他說法,才契機契理,應病與葯,藥到病除。但是今天社會大眾的病非常複雜,非常多、非常嚴重,再好的醫生都束手無策,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好言規勸他不能接受,他不以為然;就像吸毒,他已經上癮了,很不容易戒除,戒除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在現前這樣的社會,你真的是明白了,首先要救自己。這個不是自私自利,這是經典裡面常說的,佛不度無緣之人。我跟佛有緣,什麼有緣?我能夠信、我能夠解、我能夠依教奉行,具足這三個條件,這是與佛有緣。有緣的人,只要你自己珍惜你的緣分,你認真努力好學,你就能得度。

  現前的社會是亂世,我們所接觸的大眾,不善的緣多,善緣少,所以定功就非常需要。定功是不受外面環境干擾,不受外面環境誘惑。這個話說來容易,做起來難。難在哪裡?難在我們沒有智慧,迷惑顛倒。所以世出世間大聖大賢教導我們修身處世、修行證果的原理原則,我們縱然聽了,也相信、也懂得了,就是做不到;在現代社會更不容易做到。所以我們要多想一想,怎樣能夠做到?儒家講得簡單,都是講的綱領,第一個要知止。「知止」這兩個字,要看看過去儒家的講解,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說法並不一致。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多少也開一點小智慧,看儒家的經典,就像吃冰淇淋一樣,不難。知止裡頭有兩個重要的意思。第一個,止於什麼地方,這就是我們佛家裡面講的發願,世間人所講的立志,這個很重要。志不立,你的一生就像一個小船漂流在大海里,你沒有方向、沒有目標,你怎麼用功努力都不會有結果。知止,知道自己的方向,知道自己的目標。這一條非常重要,先決的條件。

  古大德學佛,像《壇經》裡面記載的,惠能大師他知止,所以他成就好快。他止在哪裡?止於佛。他到黃梅,五祖問他:「你來求什麼?」他很簡單:「我來求作佛。」他止於佛。他的方向目標正確,所以人家能在短短期間當中成為一代祖師,就是他知止。我們今天到這裡來修學沒有成就,那是當然之理。「你們到這裡來幹什麼?」「我到這兒來聽經的,我到這兒來學講經的。」你不是到這兒來作佛!所以你沒有止,你那個心是動的,像水上的浮萍漂浮不定,怎麼能有成就?

  知止第二個意思是知足,特別是在物質生活這一方面,要能滿足,對於現實生活環境要滿足。當然這是外國人很不喜歡聽的話,為什麼?你對於現實生活環境滿足,這社會就不進步了。確實,今天物質文明的進步非常快速,帶給我們有什麼好處?我們要多想想。物質文明的進步,把你自己的德行破壞,把你的家庭毀掉,把你的社會搞亂。你們想想是不是?你們家庭裡面的小孩,今天聯合日報,我沒有看報紙,我偶然看到有個標題字很大,寫的就是:「父母,你曉不曉得你的小孩在那裡想什麼?」這個問題很嚴重。

  新加坡是個現代都市,一般家庭裡面都有電腦、都有網路,小孩天天在那裡看,看什麼你知不知道?電視還算不錯,政府有控制,不善的這些內容不容許播出,可是網路就沒有辦法控制了。所以科技的發達,你要曉得,把我們的倫理道德毀掉了。你的小孩在家裡天天接觸這些東西,你的家庭被毀滅掉,社會動亂不安,這是科技物質文明發達的果報。所以我們今天享受一點科技的便利,但是你想,付出的代價有多少?把我們身家性命、整個社會安全付出去了。值不值得?不值得。中國古人聰明,中國人不是不懂科學技術,不願意發展,不走這個方向。為什麼?他懂得後果不堪設想,所以不搞這些。外國人敢搞、喜歡搞,拚命在這裡發展,沒有受到聖賢的教誨。他要是念中國古書,我相信他不願意搞這個事情;他要是修學大乘佛法,他也不會搞這個事情。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反省的。

  我們今天不是反科學。我們在這個經上看到,科學家所希求的種種神通方便,大乘經上講得很多,無需要借重這一些機械,我們自性裡頭的本能圓滿具足。世尊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那邊人的生活,想吃飯了,這個飯菜就擺在你面前,樣樣都是合自己口味的,無需要烹飪。不但無需要烹飪,我們今天給你幾十道菜的時候,你還要慢慢去排;你那個念頭一動已經排好了,不需要人工,現在科學做不到。吃完了不想吃了,東西就沒有了,桌子乾乾淨淨的,不必收拾,也不用洗碗。今天這個科學能做到嗎?所以西方世界是科學的世界,佛家不反對科學,必須到那個程度才能有這個受用。

  極樂世界的人,經典上告訴我們,每天到他方世界去參訪諸佛如來,飛行自在。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我們今天要計算的時候,是用光年計算。我們的飛機、火箭,飛行工具,比他差太遠了,他一念就到。再大的距離,經上講,常常去參訪,十方諸佛世界參訪回來了,也不過是一頓飯的時間。時間很短,十方諸佛那裡你都去過了,到那邊去供養佛,親近如來,聽如來講經說法。交通資訊,我們這裡比起極樂世界差太遠了。這是講到科學技術,哪裡能比得上極樂世界?所以我往年在美國講經,美國學科技、學工程師的人很多,我說:「真的要想學,學一流的,要到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學。阿彌陀佛是虛空法界最偉大的科學家,萬德萬能。」

  佛菩薩念念為眾生真正的幸福,決定不會給眾生一絲毫的副作用在裡面。這個食物,天然的食物養人;現在食物裡面,用一些化學成分在裡面,讓人吃了長一些奇奇怪怪的病,所以愈想愈是得不償失。在古時候,世出世間的大聖大賢,他們的生活方式回歸自然,自然才是最健康的,違背自然就不健康了。人為之美,決定比不上自然之美。這一些問題擺在我們面前多想想,你才不會迷惑。不會被科學技術、不會被現代文明所迷惑,你的頭腦會清醒一點,你才會有一點智慧。種善因決定得善果,什麼是善?為一切眾生真實幸福去著想,這是善。雖然你造作的是利益社會、利益眾生,可是這裡頭有副作用,不善,你的善裡頭夾雜不善。你必須要想到,你所夾雜的這個不善,產生什麼樣的後果,這個不能不知道,如果後果是嚴重的,這事情做不得。

  『天人師』、『三界雄』,三界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雄是英雄。什麼是英雄?別人辦不到的你能辦到,這個人稱之為英雄。世出世間聖賢教誨裡面,多半是指能斷煩惱,能剋制自己的,這是英雄。不是叫你對付別人,對付別人不算英雄;對付自己,克服自己的貪瞋痴慢,克服自己自私自利,這個人是英雄。佛經里給我們說的,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眾生,都沒有把自私自利放棄,只是往上界去,他們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的煩惱比較淡一點。縱然到非想非非想天,這個煩惱還在,沒有斷根,所以他出不了三界,這個不算英雄。能斷見思煩惱、超越三界六道,這人是英雄。這個人示範給我們看,為我們做出榜樣、做出模範,這叫「天人師」。

  與前面兩句有密切連帶的關係,那就是說我們決定要求智慧,要修慈愍行。佛法,「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如果用現代最簡單的話來說,慈悲就是愛。佛法的教學,愛的教育;愛一切眾生,不分國土、不分族類,也不分宗教信仰,真誠清凈平等的慈悲,平等的大愛,這是佛法教學。古德告訴我們,這是凡夫修行成佛的正因,智慧跟慈悲;有智慧就不迷,有慈悲就沒有自私自利。

  再接著我們看底下這一首:

  【說法師子吼。廣度諸有情。】

  這就是將天人師、三界雄落實了。落實,一定要說法。『師子吼』是比喻,佛經裡面常用這個比喻。獅是百獸之王,獅子一吼,這些小動物聽到獅子的吼音,腿都發軟,都跑不動。佛在經上常用這個來比喻世尊說法的威德,稱之為「師子吼」,能伏世間所有的邪知邪見,這個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許多。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印度確實是宗教之國。那一些宗教裡面修行人也非等閑之輩,他們真的修定、修慧,遇到佛都被佛說服,什麼原因?因為他們那個「我」沒有放棄,自私自利沒有放棄,這個就不如佛了。

  我們要把這兩個做一個細細的去比較、較量,為什麼佛有那麼高的智慧?當年印度婆羅門,婆羅門就是現在的印度教,新加坡稱為興都教,它的歷史,現在世界上公認是八千五百年,我們佛教的歷史才二千五百年,它比我們早多了。他們自己說有一萬多年,印度不重視歷史,是一個很古老的宗教。他們修行修禪定,佛經裡面常講的四禪八定,跟他們修行的完全相同。定功能超越空間維次;六道是不同的空間維次,他們用禪定的方法突破。所以六道輪迴不是佛說的,婆羅門教說的,他們對於六道的狀況說得很清楚,那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在佛法裡面講他是現量境界,他不是比量、他不是推想,他在定中確實見到,定中超越時空,他能見到過去現在未來。但是六道怎麼來的?他就不曉得,所以他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佛出現在世間來教導他們,六道是怎麼來的,要怎樣才能夠超越六道。他們沒有辦法,佛教他們。他修到第八定,不錯,這定功還不夠,還要加深,到第九定修成功了,就超越六道輪迴。所以諸位讀《楞嚴經》,阿羅漢所得到的是九次第定,這個超越三界了。可是縱然得第九定證阿羅漢果,還是不究竟。正是所謂「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佛有這個智慧,佛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智慧從哪裡來的?那個根就是沒有自私自利,就是《金剛經》上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從這兒來的,煩惱障、所知障都拔除了。煩惱障斷掉,就能出六道輪迴;所知障破掉,就能超越十法界。這些大道理,這個事實真相,佛要不說,世間沒有人知道。所以一個真正覺悟的人,要發心常作天人師,要發心說法師子吼,要斷煩惱、要求智慧。

  『廣度諸有情』,這個願是根本大願,一般人這個願發不出來。為什麼發不出來?不知道虛空法界一切有情眾生跟我是什麼關係,沒有搞清楚。「別人家的事情,我管他幹什麼?他遭難與我不相干。」沒有起心動念想去幫助他。如果這個人是你的父母、是你的兄弟、是你的朋友,你聽到之後你立刻就動心,「他在遭難,我要想盡辦法去幫助他。」這是世間人之常情。我們迷,實在講,就迷在此地,不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不知道這個事實。這個事實不知道的人可就太多太多了。誰知道?只有佛跟法身菩薩知道。權教菩薩、阿羅漢、辟支佛還不行,法身菩薩知道,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

  諸位讀大乘經,也許你曾經讀過大乘經上講的,「身土一如」。我們凈土宗講到常寂光土,常寂光,身跟土是一不是二,這個很難理解。依正不二,性相一如,真妄不二,理事不二,這些話說的是什麼?你仔細去想一想,就是說明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不是二,這是諸佛如來親證的境界。如來親證,我們茫然,這是怎麼回事情?實在講,就如同我們這一個身體,我們整個身體,我們自己親證,清清楚楚這是我們一個身體。可是你要再問一問,這身體裡頭每一個細胞跟一個細胞,它不承認這整個身體是它。我們曉得我們身體是由無數細胞組織成的,細胞組成了器官,器官組成了身體。我們在虛空法界,我們這個人就好像一個細胞一樣,不知道虛空法界是一體、是自己,願心發不出來。什麼時候真正覺悟虛空法界是一體,你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跟諸佛如來一樣,真的發起來了,一點都不假。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十法界裡面的人都沒有。我們也是在經典上聽佛說的,聽古大德這麼講的,沒有法子親證,所以我們對於別人的愛心就很淡薄,對於自己的愛心很重,差別就從這兒生的。

  決定做不到愛人如己,捨己為人做不到,這是什麼?迷而不覺。所以佛很慈悲,佛也有許多方法,時時刻刻提示我們、啟發我們,在生活當中都念念不忘。佛教給我們穿的衣,這個衣叫袈裟。什麼叫袈裟?袈裟是梵語,翻譯出來叫「染色衣」,它不是個正色;許許多多顏色混在一起,這個顏色就叫做袈裟。我們穿的這個衣服的顏色,就是很多顏色。正色是五色,中國跟印度都是講五色,紅、黃、藍、白、黑,這叫五色,是正色。五種顏色混合在一起染成的,這叫袈裟色,現在人的說法,這叫多元文化,我們穿這個衣是多元文化;你們穿一種顏色的,那是單一的文化,這是多元文化。佛教我們穿衣,一定要染這種顏色,就是時時刻刻提醒你,不同的族類、不同的文化,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混合在一。吃飯,飯也叫袈裟,是飯跟菜混合在一個缽裡頭;從前托缽,一個缽裡頭。我們今天用碗,裝在一個碗裡頭,不是分開一個菜、一個菜分的,統統混合在一起,袈裟味。

  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佛用這些方便法啟發我們。可是我們天天這樣做,已經做到麻木了,根本就把佛的意思忘掉了。不但教我們穿袈裟色,而且還把這個衣服一塊一塊像格子一樣畫起來,這個意思就更深了。每一個格,代表一個族類、代表一個族群、代表一個不同的文化,或者我們說,代表所有不同的宗教,披在一身,一體;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不是二。大乘經上常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就這個意思。所以我們看到古代造像,我在北京歷史博物館看到的青州出土的佛像,毗盧遮那的佛像。這有一千七百多年了,色彩還能看得出來,袈裟上每一格所畫的,它畫十法界,上面這一層佛法界,下面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下面是餓鬼、畜生、地獄。

  我看到這個圖,才曉得我們這個衣叫福田衣。什麼叫福田衣?什麼是福田?世間出世間所有一切眾生能夠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這叫福,這才叫福田。所以佛在這一件衣裡頭表達了,一個格子一個格子是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宗教,披在一個身上,和睦相處;每一格一樣大,代表平等。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這個人有福了。什麼人沒有福?對一切人不平等,這個人沒福;他跟一切眾生相處,必定不能和睦,貢高傲慢,輕視別人。你輕視別人,別人也輕視你,這裡面才產生誤會,產生怨恨,化為鬥爭。佛家常講,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都是不了解事實真相所產生的。佛說法,就是為了「廣度諸有情」,所以佛法是師道。師道必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沒有孝道就沒有師道。今天教學困難,不但是佛法的教育,世間普通的教育,做老師的人都感覺到非常困惑。原因在什麼地方?孝道沒有,學生不懂得尊師重道,同事當中也不懂得互相尊重。

  今天晚上有一位同修告訴我,他是從事教育工作的,好心教學,遇到許多障難,他告訴我。我在美國見過,我在加州遇到一位教授,他有許多好的東西發表出來,可是沒有想到,同事當中有人竊取他的,偷他的東西換一個名字發表,這是不知道尊重,這屬於偷盜、屬於欺詐。校方對待他非常不公平,他是中國人,你說不受歧視很難,所以他一氣之下,他辭掉了,不教書了。他去開一個飯館,在洛杉磯跟幾個朋友合夥開一個四川館子。以後遇到佛法,聽到我講經,聽得很歡喜,非常用心來學習。現在他會講經,講得很好,到處有人請他講經,這也很快樂,也很自在。這些事情你要真是想通了,屬於什麼?冤冤相報。所以被人欺負,也不會怨恨他,反而更快樂、更自在。如果沒有這些事情發生,我相信還在學校埋頭苦幹,去做一些研究工作,哪有這麼自在!這個在佛法修學上,是逆增上緣。遇到這些挫折學佛,啟發他學佛的念頭,學佛更認真、更努力,在佛法上得到成就,未嘗不是好事!

  所以凡事多想想,想想前因,想想後果,我們就心平氣和,不會怨天尤人。順境、逆境,善緣、惡緣,沒有一樣不好,統統好,我們多快樂!這是真正把念頭轉過來了。總是培養自己純善之心,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決定不可以有一個惡念,這樣才好。佛在《十善業道經》上教我們的,菩薩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這是如來真實教誨。末後這兩句:

  【圓滿昔所願。一切皆成佛。】

  這一願是尤其殊勝,殊勝到極處!昔願,過去發的願,就是前面所講的四十八願。法藏菩薩這四十八願,一一都是功圓果滿,所以稱之為『圓滿昔所願』。「圓滿昔所願」之後,『一切皆成佛』,這一句話的意思很難懂,深妙至極!黃念祖老居士在註解裡面說:「奇哉!奇哉!粉碎虛空!此正是四十八願之本體。從此一句,流出四十八願。一一之願,亦只是顯此一句(也就是這一願)。」。他這個話不容易說出,如果不是契入這個境界,這一句話絕對說不出來。這一句「一切皆成佛」,其實就是《華嚴經》裡面所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你們想想對不對?這是他親證的境界,也就是我常常講的一句話,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跟這個經上「一切皆成佛」,跟《華嚴經》上「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你們想一想,一個境界。契入這個境界,圓滿的菩提心現前,慈悲心現前。具體而言,就是前面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從這一句裡頭流出來的,四十八願總結起來就是這一句,「一切皆成佛」而已。

  黃老居士舉《往生論》三種莊嚴作證。《往生論》裡面三種莊嚴是佛土莊嚴、佛莊嚴、菩薩莊嚴;佛菩薩是正報,佛土是依報,我們通常講依正莊嚴。《往生論》上說了三個,三種莊嚴。三種莊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凈句。清凈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用這個來解釋這一句很好。可是我們要細心的去觀察,才知道這一句跟《往生論》裡面講的三種莊嚴(依正莊嚴),是一不是二。尤其他說的,「入一法句」,一法句是「清凈句」,清凈句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真實智慧是正報,無為法身是依報,依正是一不是二,這就是「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正報是有情,依報是無情。我們現在學術界裡面,將一切萬物分為動物、植物、礦物,動物有情的,植物跟礦物無情的;在佛法稱為正報跟依報,正報是有情,依報是無情。但是情與無情是一不是二,這個話比較難懂。可是今天的科學家他懂得,情與無情確確實實是一不是二。雖然他能夠懂得,但是不能究竟,不能徹底。什麼原因?他的「我」沒有忘掉,根在我執。他沒有做到忘我,他要做到忘我的話,他就入佛智慧。由此可知,我、自私自利,這是一個基本的障礙,這個障礙不能拔除,決定不能入佛慧,佛的智慧、佛的境界你不容易體會得到。

  我們同學,特別是發心學講經說法的同學,你們要發大心,要發作佛的心,十法界我們走佛的道路,不走其他的道路,你才會有成就,你才能真正續佛慧命,廣度眾生。如果這裡面夾雜自私自利,不但不能廣度眾生,不能續佛慧命,怕的是自己免不了墮落,免不了三途果報,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要真正發心,要放下萬緣,決定不為自己,為一切沒有覺悟的眾生,念念幫助他覺悟,這就是「說法師子吼」的意義。說什麼法?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幫助一切眾生皆成佛道。所以自己要具足一個佛的模樣,人家見到才能相信,才能夠向你學習;你自己不像一個佛的樣子,你勸人,人家有疑惑。《往生論》裡面講的清凈句,「清凈」兩個字很重要,與凈宗有密切的關係。我們常說入道有三門:覺、正、凈。凈宗所走的是凈門,清凈心,清凈心裏面決定不容許染污。可是諸位要曉得,自私自利這個念頭是根本的污染;無量無邊的污染,都跟這個扯上關係。

  古大德常常教導我們,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根本是心地。於是我們明白了,我們凈宗的根本是什麼?是清凈心,所以說「心凈則佛土凈」。我們心不清凈怎麼行?如來果地,法身菩薩所證得的,叫一真法界。我們在大乘經上看到,一真法界裡面一毛、一塵,《華嚴經》上常講,毛端,正報最小的,微塵,依報最小的,雖然最小可是都具足圓明的性德。所以毛孔微塵,這裡面諸佛大士做道場,講經說法。佛的道場沒有縮小,毛端微塵沒有放大,能夠周遍互融。這個道理不可思議,我們怎麼想都想不通。這叫一真一切真。毛端微塵,都是圓融的果海,顯教、密教都是這個說法,有情無情都是本來佛。所以這一句,我們千萬不能夠疏忽,要細心去體會。法藏比丘示現為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極樂世界,廣度無量無邊眾生當生成佛,大願的核心就在這一句。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新華社的這篇文章《李光耀女兒反對「膜李」》?
去新加坡,買什麼禮物送給男朋友好呢?跪求?
想出國讀研,正在考慮去新加坡,聽說新加坡碩士教育很水,這是真的嗎?

TAG:新加坡 | 佛教 | 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