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四平戰役全程 – 鐵血網

  • 四平戰役全程
  • dxhlslia 發帖於:陸軍論壇 發布時間:2006-7-3 14:25:02

    複製鏈接

    收藏

    查看原帖【共4條評論】【瀏覽1164IP】

  • 今看有帖談論四平戰役,故此帖上四平戰役全程。(長了點,見諒。)

    一、決一死戰前的交鋒

    1946年初春後,中共中央仍未放棄和平的追求。中共中央此時的計劃是爭取共產黨在東北的部分地位,以利於和談中合法化,以儘可能多的保留一些人民抗戰的勝利果實。然而,國民黨仍堅持武力解決東北問題,根本不考慮將「和平」二字用於東北問題。

    2 月中旬,國民黨政府委派的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在北平拒絕同中共代表葉劍英談判東北問題。國民黨當局在二三月間調集7 個軍約25萬人進入東北,其中包括曾在印度和緬甸作過戰的精銳主力新二軍和新6 軍。

    3 月18日起,國民黨軍按計劃開始向瀋陽外圍發動進攻。18日,新6 軍除以第2U7 師留守瀋陽蘇家屯外,其主力第14師和新22師分別由蘇家屯向南。由遼中向東進軍。21日佔領遼陽。19日,進佔瀋陽的第52軍以其主力第2 和第25兩個師沿渾河兩岸東進撫順,遭東北民主聯軍阻擊。山東第1 師、萬毅縱隊及第3 師第7 旅於撫順西北的肥牛屯、蓮島灣地區,打擊了第25師,殲其2000餘人。21日,東北民主聯軍部主動撤出撫順。22日,第52軍佔領撫順,第25師隨即調頭南犯,與新6 軍合攻本溪。

      在向南滿進攻的同時,國民黨軍新1 軍沿中長鐵路線向北進攻;第71軍主力向康平、法庫進攻。

      3 月19日,新1 軍新30、新50師分別北犯鐵嶺,新38師也尾隨跟進。東北民主聯軍根據既定作戰方針,除主力迅速向四平西南和東南地區集結外,以第3 師第10旅首先在鐵嶺附近遲滯新1 軍前進,3 月23日下午,東北民主聯軍第10旅第30團在鐵嶺以南的遼海屯一帶與新30師一部激戰3 小時,即撤出戰鬥。3 月24日,雙方在鐵嶺車站附近發生爭奪戰後,新30師佔領鐵嶺。3 月25、26兩日,第10旅先後阻擊新30師於鐵嶺以北、開原以南的中固、孫家台、二檯子等地,予其以較大殺傷。新1 軍之新50師於27日佔領開原車站。第10旅第28團在清河鐵橋附近與南十社一帶殲其Zbo 余名,又將渡過清河的第50師一個連全部殲滅。國民黨軍於30日進佔開原,第10旅第四團在開原以北馬千總台與馬仲河一帶,冒雨繼續阻擊,節節抗擊。

      此時,東北民主聯軍在開原以北地區部隊,僅有第3 師第7 、第10旅。由撫順作戰後向中長路轉移的萬毅縱隊及第1 師尚在西豐以西國民黨軍側後,因連日大雨,行軍受阻,無法與西滿的兩個旅集中作戰。為拖住敵人,萬毅縱隊第10旅一部,暫在開原、鐵嶺間進行襲擊。由於國民黨軍主力在南滿,故東北民主聯軍決定將作戰重點放在北面,牽制南滿。調南滿之第3 縱隊第7 旅及保3 旅一部北移鐵嶺以東、撫順以北地區,以便集中兵力,在四平地區作戰。正面則以第3 師第7 旅在四平以南進行阻擊。以掩護主力集中。

      林彪是4 月4 日帶領指揮部到達四平的。當天晚上他致電黃克誠、李富春,指出:我此刻已到四平,對情況尚不了解,明天南去偵察地形。此次集中近六個旅的兵力,擬堅決與敵決一死戰。望以種種方法振奮軍心,一定要爭取勝利,以奠定東北局面。請將此報即轉東北局與中央。

      黃克誠收到林彪的電報後,立即轉報中共中央和東北局和新四軍3 師各部隊。電文曰:林總已到四平街,決心在四平地區與頑軍決一死戰,打垮頑軍進攻,以奠定東北局面,……因此四平地區的戰鬥,是決定現在和將來局勢變化的關健。必須動員全體軍人在林總司令決一死戰的決心下,以最高度的勇氣和犧牲精神來進行作戰。不惜任何犧牲和疲勞來達成爭取決戰勝利的光榮任務。

      4 月5 日,林彪親自繞四平轉了一圈,對四平地形心中有了數。當日再告中共中央和東北局:原預定於情況許可下,則利用雙廟子以南山地殲敵。如果兵力來不及反擊時,則決心死守四平,主力突擊側後。此間已在進行守城布置。

    毛澤東收到林彪的電報後,於6 日發電林彪、彭真,指出:集中6 個旅在四平地區殲滅敵人,非常正確。黨內如有動搖情緒,哪怕是微小的,均須堅決克服。希望你們在四平方面,能以多日反覆肉搏戰鬥,殲敵北進部隊的全部或大部,我軍即有數千傷亡,亦所不惜……如我能在三個月至半年內組織多次得力戰鬥,殲滅進攻之敵兵至9 個師,即可鍛煉自己,挫折敵人,開闢光明前途。為達此目的,必須準備數萬人傷亡。

      要有決心付出此項代價,才能打得出新局面。而在當前數日內,爭取四平、本溪兩個勝仗,則是關鍵。

      毛澤東的決心如此之大,對林彪等民主聯軍將領和指揮員是一個很大的鼓舞。自進入東北以來,部隊一路後撤,沒打上一個像樣的仗,上上下下氣都不順。即使是秀水河子一仗,打得那麼費勁,傷亡了不少老戰士、老骨幹,這口氣一直沒有出得來。這次在四平就是要擺開架勢與蔣介石的美械部隊大戰一場,讓他們也知道一下「老八路」的厲害。

      為了打好四平防禦這一仗,林彪首先調整部隊,部署四平外圍作戰。命令萬毅縱隊、第1 師及第3 師第8 旅主力迅速到達昌圖西北地區集結。

      4 月7 日,佔領昌圖的國民黨新1 軍在東北保安副司令長官梁華盛指揮下沿中長鐵路向東北進攻。新1 軍是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該軍軍長孫立人在第一次遠征緬甸作戰中,擔任新38師師長,親率小部人馬將英軍數千人從日軍重圍中救出。後在反攻緬北的作戰中,大量殲滅日軍精銳,被英美軍方稱之為「東方隆美爾」。這支部隊和新6 軍共為國民黨軍中裝備最精良的部隊,軍官和士兵中青年學生較多,文化素質也較高,全軍上下都是由美國人在印度蘭你一方訓練出來的,部隊戰鬥力較強,火力十分猛烈。在緬印作戰中,素有「常勝軍」之美稱。此時軍長孫立人還在英國接受英國女王的授勛,軍中一切主要由梁華盛主持。

      4 月8 日晚,東總集中12個團向此時已深人興隆泉、柳條溝、興隆嶺之新38師進擊,激戰一夜,殲新38師4 個整連。同時,第7 旅一部在朝陽堡攻擊新50師1 個團,殲其一部。兩次戰鬥共殲滅1200餘人,俘營長以下350 人。給予新1 軍以首次重創。

      這次戰鬥,給予新1 軍很大震動,梁華盛向鄭洞國通報情況稱:4 月8 日佔領四平街根本行不通,「越前進越感到兵力不足」,請求援兵鞏固側翼安全。

      與此同時,向泉頭車站攻擊的新1 軍第50師也遭到我軍的阻擊,連攻7 天7 夜未能得手,8 日晚又遭第7 旅打擊,傷亡甚重,便在第7 放陣地外圍構築工事,對第7 旅形成半圓形包圍態勢。4 月11日,新50師兵分5 路,每路以1 個營兵力,在猛烈炮火掩護下發起進攻。我第20團予以頑強阻擊,在完成泉頭車站守備任務、阻擊並削弱新50師後,傍晚主動撤離泉頭陣地,按預定計劃向北轉移,另以第19團在紅牛哨以南沿線阻擊國民黨軍。

      4 月13日,中共中央致電林彪、彭真指出:馬歇爾有於文日(12日)動身來華說。馬到華後東北可能停戰,國方必於數日內儘力攻奪四平、本溪以利談判。惰況如何望告。

      林彪立即按中央指示對堅守四平、本溪做了部署。

      就在新1 軍沿中長路向四平以南進攻的同時,其北犯的第71軍第87、第91師,企圖繞道八面城迂迴四平。71軍的裝備在國民黨軍中也屬上乘。然而,民主聯軍已在此張開了「口袋」。4 月9 日,林彪令獨立旅第3 團與配屬的第13團及1 個大隊從康平迅速趕往金家屯截擊。10日,殲其230 人。11日後,獨立旅第3 團、第24旅第70團(屬第10旅指揮)等部隊,沿金家屯以北公路節節抗擊,誘敵深人。以日,第10旅和獨立旅特務1 團投入戰鬥,獨立旅第3 團則迂迴敵後,東北民主聯軍主力在興隆泉殲滅新38師一部後,已在大窪、金山堡一帶設伏。

      4 月15日,國民黨第力軍87師一部行進至大窪的金山堡、秦家窩棚地區,中了民主聯軍的化裝埋伏,未及發揮美式火力的威力,就被民主聯軍繳械。緊接著,民主聯軍第1 師。第3 師第10旅、第8 旅、萬毅縱隊3 個團、獨立旅第3 團,遼西工人教導團等14個團的兵力,向第87師展開猛攻。經一夜激戰,第幼師大部被殲。增援來的敵91師一部被獨立旅第3 團等部擊潰。此役,共殲滅國民黨71軍中4400餘人。繳獲汽車30餘輛,各種炮31門,機槍136 挺,步槍1241支及大量軍用物資。

      此次戰鬥,是民主聯軍後退條件下打的又一個勝仗,是運動中殲敵的典型戰例。在作戰中林彪的戰術原則中的「一點兩面」戰術得到了運用。此戰傷亡少,繳獲大,受到了林彪的嘉獎。

      大窪、金山堡戰鬥後,東北民主聯軍又於4 月21日在四平西南的馬家店殲滅敵91師一個營,殲其80餘人。

      正當上述地區國共雙方激戰正酣之時,馬林諾夫斯基元帥和蘇軍總部撤離長春市。就在蘇軍撤走之前,蘇軍與東北局達成默契,要民主聯軍乘機進佔長春,蘇軍還下令所有的工礦企業放假一周,並通知在長春的大批日僑呆在家中不要外出。

      到底佔不佔長春呢?東北局在如此重大的問題上理所當然地要請示中共中央。但是林彪部對攻佔長春持有異議。4 月*日,他在致東北局和中共中央的電報中鑒於蔣介石繼續增兵東北的實際指出:「我固守四年和奪取長春的可能性和東北和平迅速實現的可能性均不大。因此我的方針應以消滅敵人為主,而不是保衛城市,以免被迫作戰。

      毛澤東於12日複電同意林彪這一意見。但是其間自接到了周恩來從重慶來電報告國民黨談判代表陳誠改變了原來所堅持的東北不屬於和談範圍的態度,開始贊成東北停戰維持現狀的情況,並建議我軍奪取長春以利於和談的情報後,毛澤東又開始考慮能否攻佔長春等大城市的問題了。於是,他向林彪。彭真轉達了周恩來的電報,並詢問攻打長春、哈爾濱有否把握?

      林彪和彭真領會了毛澤東的意圖,即於14日電示吉林軍區司令員周保中,對進攻長春市作了部署。

      長春為偽滿洲國的政治、經濟中心。1946年1 月,國民黨政府依據《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接管了長春,並將東北行營設於長春,委派大批官員到長春任職。同時還將冀東的原偽滿靖安軍鐵石部隊的姜鵬飛所部空運到長春。他們搜羅偽滿軍、警、憲、特及股匪,魚肉百姓,與進入東北的國民黨軍遙相呼應,不斷蠶食解放區,哈爾濱、齊齊哈爾也為敵偽盤踞,等待國民黨軍北上接收。

      按照中共中央關於保衛北滿的指示,東北民主聯軍第7 師、第359 旅、第3 師第8 旅一部,在東、北、西、南滿地方部隊配合下,在四平保衛戰的同時,於4 月18日至28日,連續解放了三市。

      當時,長春守軍有偽保安第2 、第4 總隊sop 人,吉林省15個保安支隊及1 個騎兵大隊8000人,偽警察2500人,及由戰敗日軍殘部組織的一支部隊,共2 萬餘人。其人數雖多,但系拼湊而成,散漫無鬥志,內部矛盾極大。主力為姜鵬飛所率的保安第2 總隊。市內除以建築物構成主要據點外,重要路口均設有工事。守衛要點為中央銀行、飛機場及南嶺等。

      東滿軍區(吉遼軍區)司令員周保中、政治委員林楓按照東總要求,以楊國夫的第7 師擔任主攻。計第20. 第21旅5 個團及第8 旅配屬4 個營,約11萬人,由楊國夫、劉其人指揮;北面及東北以曹里懷支隊及第23旅二個團擔任,計6000人,由曹里懷、譚甫仁指揮;南面及東南則由永吉、敦化、延吉各抽調1 個團擔任,共4000餘人,由賀慶積、鄧飛指揮。

      經數日激戰,長春解放。此役,共斃傷敵偽軍2000餘人,俘偽保安第4 總隊司令兼長春衛戍司令陳家桃市長趙君邁等1 萬餘人,其中日軍200 餘人。繳獲飛機1 架,各種炮56門,機槍432 挺,長短槍1.157 萬支,子彈110 萬發。東北民主聯軍亦傷亡1700餘人。

      長春之戰,東北民主聯軍推毀了國民黨在東北的重要堡壘,解放了長春80萬市民,極大地鼓舞了四平前線東北民主聯軍指戰員,震撼了國民黨軍。

      佔領長春,使民主聯軍收穫不小。黃克城曾說過:「國民黨當局本以為蘇軍撤出東北會對他們有利,卻未料到會促成我軍得以進佔大城市的局面,我軍進佔大城市後,裝備得到很大改善,給養也不成問題了,給了部隊以非常有利的休整、補充的時機。」

      毛澤東得知民主聯軍佔領長春的消息後,也十分欣慰,於4 月19日連發兩電給東北局,指出:長春佔領,對東北及全國大局有極大影響。望對有功將士傳令嘉獎。並指示「東北局應遷長春。」「考慮於短期內召集東北人民代表會議成立東北自治政府問題。」彭真也回電報告:「對於長春,我們決定採取鞏固與確保方針,爭取成為我們的首都。」

      4 月20日,毛澤東又一次致電東北局,指示說:「長春防禦工事一概保留,準備於必要時把長春變為馬德里。現在就要做此準備。」

      東北民主聯軍解放長春後,於4 月24日以嫩江軍區部隊及第3 師特務團進擊齊齊哈爾。25日晨,東北民主聯軍解放該市。俘匪首袁大衡、張伯全及偽市長以下1500餘人,繳獲坦克5 輛,機槍11挺、步、手槍1000餘支。向東北及南面逃竄的1500餘人亦被堵擊殲滅。

      4 月28日,東北民主聯軍又集中第359 旅、第7 師第19旅及龍江軍區警衛第3 旅、松江軍區獨立第5 、第7 團等部攻克了哈爾濱。是役,共殲滅土匪、偽軍5000餘人。

      東北民主聯軍解放長春、齊齊哈爾、哈爾濱三市,消除了北滿腹地隱患,鞏固了後方,配合和支援了四平前線作戰,同時也促進了發動群眾,建立鞏固根據地工作的迅速開展。

      在蘇軍從東北撤軍,國民黨軍向東北大舉進兵中蔣介石佔了一點便宜,但是在其攻佔戰略要地四平時,又讓民主聯軍佔了先,而且又丟失了長春,這使得蔣介石十分惱怒。熊式輝軍事上無能,范漢傑在東北國民黨軍將領中又沒有威信,還得杜聿明來東北才能使人放心。而此時杜聿明已經切掉了一隻腎,術後尚未痊癒。然而蔣介石顧不了這麼多了,急忙指示這位愛將返回東北主持軍事。杜聿明堪稱「忠勇」之將,不顧大手術未愈之苦,於4 月16日返回瀋陽,主持東北軍事。

      國民黨軍在向北進犯的同時,集中新6 軍最精銳的新22師及第14師,第71軍第88師,第94軍第5 師,第52軍第2.第25師共6 個師兵力向瀋陽以南大舉進攻。三四月間,先後佔領了遼陽、撫順、鞍山、海城、營口、大石橋等地後,又決定由第52軍軍長趙公武指揮其第25師、新6 軍第14師及第60軍第182 師第545 團,會攻本溪。

      本溪距瀋陽東南62公里,是東北的重要工業基地之一,南滿的煤鋼之都,瀋陽的東南門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駐守本溪的為東北民主聯軍遼東軍區程世才、蕭華部。

      為了保衛本溪、配合四平地區作戰,遼東軍區決定以第3 、第4 縱隊和保安第3 旅等部隊防守本溪。

      4 月1 日後,國民黨軍第52軍、新6 軍等部分分別由撫順和遼陽向本溪進攻。先後遭第7 、第8 、第9 旅所部的堅決反擊,共傷亡17ho餘人。

      4 月7 日,國民黨軍向本溪發起第二次進攻。第3 縱隊集中第7 、第9 兩個旅。於黃昏迂迴包圍了第25師一個團。激戰4 晝夜,共殲滅1800餘人。第10旅主力協同第8 旅在本溪西北之姚千戶屯、大英守屯。蘇家屯東南長嶺子地區,斃傷第14師副師長以下1380餘人,俘600 餘人。國民黨軍第二次進攻本溪計劃再告失敗。為增援四平作戰,林彪令程世才率第3 縱隊第7 、第8 旅於4 月20日北進四平。

      4 月27日,國民黨軍對本溪發動了第三次進攻。遼東軍區部隊經頑強抵抗擊退了國民黨軍多路進攻,並主動撤出戰鬥。5 月3 日,國民黨軍佔領本溪。

      本溪保衛戰,共斃傷俘國民黨軍4000餘人,減弱了其對四平進攻的力量;同時為東北民主聯軍向四平戰場集結兵力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四平決戰之一:老八路厲害

    自國民黨第刀軍在大窪、金山堡遭到打擊後,即放棄從左翼迂迴四平的打算,改向右翼新1 軍靠攏,並於4 月17日逼近四平;同日,新50師則由紅牛哨沿鐵路進至廟子溝以北、四平以南之山地;新38師於18日進佔四平以西之老四平,下午伸至以西的泉眼車站,並以小部隊向四平西北之任家屯方向活動。至此,四平已被國民黨軍弧形包圍,東滿、西滿之鐵路交通被截斷。鄭洞國、梁華盛親臨前線督戰。鄭洞國、梁華盛均為國民黨軍中所謂優秀軍事指揮官,參加過緬印遠征作戰,接受過美式軍事教育,這次親自抵近前線指揮,可見其對四平地區作戰的重視程度。

      為迎接日益迫近的四平保衛戰,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堅持控制四平的指示,東北局於4 月初在梅河口召開會議,專設研究保衛四平問題。計劃於四平以南,集中優勢兵力,於進犯四平之國民黨軍以殲滅性打擊,使其從根本上失去進攻力量。東總僅以保安第1 旅第1 團及萬毅縱隊第56團兩個團兵力守備四平地區,以一部主力在正面遲滯國民黨軍,而大部主力則集中其側後的八面城、梨樹等地區,並調已完成奪取長春任務的第7 師、曹里懷支隊、第8 旅第23團南下,第3 師第7 旅北上,投入保衛四平作戰。

      為了統一指揮,東總命令成立了四平衛戍司令部,保安第1 旅旅長馬仁興任司令員,中共四平市委書記劉瑞森任政治委員,左葉、鄧忠仁、楊尚儒任副司令員。4 月初,林彪移駐梨樹,指揮四平保衛戰。

      四平,位於東北平原中部,瀋陽、長春之間,中長、平(四平)齊(齊哈爾)、四(平)梅(河口)三條鐵路在此交匯,是連通東、西、南、北滿的重要交通樞紐,又是著名的糧食集散地。城北有北山掩護。城東亦有小山崗,南至瀋陽、北達長春均為一片平原,歷來為兵家必爭之要衝。

      然而,四平市區地勢又比較平坦,沒有防禦的城垣。該道東區多為中國老百姓居住區,平房矮小。道西區則為政權所在地和日本僑民居住地,有部分樓房。從地形上看,四平是一個易攻難守的城市。

      林彪對防禦作戰非常有研究,曾經在蘇聯養傷時寫過一些論文,並在黨內外發表過。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具有一定的軍事學術價值,曾受到蘇聯紅軍一些高級將領,甚至斯大林的讚賞。由於這裡地形條件不太好,林彪最初布防時並未將主力一線擺開,而只是擇其要道進行小部隊重點防禦。主力則處於機動位置,根據需要投入戰鬥。

      四平市區及市北高地為萬毅縱隊56團防守;西區由保安第1 旅防禦;第二、第2 、第7 師和黃3 師主力則分布於四平兩翼的要點地區。

      為避免被動,民主聯軍主要防線在市區以內的泊羅林子,市區的西北和東北的小高地上,爭取在四平城外與國民黨軍決戰。

      林彪等還要求各級指揮員奉命後,要以較大的決心堅守防線,沒有命令不得後退。這些命令對於打慣了游擊戰、運動戰而基本上沒有打過大規模陣地防禦戰的八路軍、新四軍部隊來說,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其間,防守部隊在四平城外構築了很長的一條交通壕。四平城內的小河流也被民主聯軍堵塞,讓小河漫出河床形成城外沼澤,以防止國民黨軍坦克的衝擊。此外,還在陣地間駕設了電話線,大大加強了各部間協調行動。防禦陣地內都設置了小缸、乾糧、彈藥和醫療用品,指戰員們大多為關內進入東北的老八路、老紅軍,政治素質相當高,作戰勇敢,他們士氣很高,準備同這些吃過洋麵包、喝過洋牛奶的曾參加過出國作戰的國民黨軍決一高下。

      四平保衛戰是繼東北民主聯軍解放四平後的第二次激戰。其戰役持續時間之長,雙方投入兵力之多,戰鬥之激烈,影響之大在東北戰場是空前的。

      四平保衛戰,從4 月18日國民黨軍進攻市郊開始,至5 月18日夜東北民主聯軍主動撤出為止,歷時31天。國民黨軍憑藉其美械裝備之優勢,在飛機、大炮、坦克掩護下,對四平進行了瘋狂進攻。東北民主聯軍晝夜浴血奮戰,粉碎了國民黨軍3 次預期佔領四平的計劃,消滅其大量有生力量,對於中國共產黨控制東北戰場局勢,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產生了深遠的政治影響。

      四平保衛戰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4 月18日至4 月曆日為第一階段,此階段國民黨軍銳氣正盛,連續猛攻,東北民主聯軍沉著頑強進行抵抗。4 月27日至5 月14日為第二階段,雙方形成對峙局面。5 月15日至5 月18日為第三階段,國民黨軍增援猛攻,東北民主聯軍實施戰略撤退。

      四平保衛戰第一階段於4 月18日打響。4 月18日上午,鄭洞國指揮新1 軍新30師以1 個團在猛烈炮火掩護下,開始同四平西南及南郊的海豐屯、前後玻林子和鴨湖泡等地發起正面進攻。東北民主聯軍守城部隊奮起還擊,四平保衛戰正式打響。由於攻城國民黨軍中有最為精銳的全美式裝備的部隊,其火力超過日軍最優秀部隊火力的許多倍,故其炮火猛烈程度是空前的。四平南外圍一線,炮火連天,硝煙瀰漫。東北民主聯軍主要陣地上,平均每分鐘遭受35發炮彈,陣地上彈痕累累,守城部隊利用鋼板構成的空心堡壘工事和組成的各堡壘間的交叉火力,得以牢固地堅守。新30師經過3 小時的炮火準備後,即向守城部隊接連發起3 次衝鋒。守城部隊陣地屹立不動。新30師為尋找突破四平正面防禦弱點,又於19日於正南、西南、東南分路進攻。向鐵路以西進攻時,被保1 團擊退,向鐵路以東進攻時,將第56團鴨湖泡陣地佔去一處。自20日起,新30師在四平南面以保1 團和第56團接合部為中心,向鐵路及其兩側陣地進攻,企圖沿鐵路突入市區。同時,新38師向四平西北三道林子、北山進攻,企圖佔領北山制高點,由北面突人城內,形成南北夾攻之勢。

      三道林子位於四平西北、楊木林子車站以酉,距四平1 公里,是東西走向長臂形高地,無論攻守均屬戰略制高點。

      守軍為民主聯軍保1 團第2 營。4 月19日,新38師派出小部隊進至四平西北的程家窩棚機場附近構築工事,其主力於20日進至小孤榆樹、江嘴子、條子河一帶。隨即以1 個營的兵力向三道林子進行偵察性進攻,遭第2 營抗擊,21日10時許,新38師又以1 個營兵力在強大炮火掩護下再次進攻,後經第2 營數次反擊後才阻止了其前進。

      新38師對三道林子、北山的進攻,給守城部隊以嚴重威脅。為確保四平側後安全,林彪調第3 師第7 旅進至楊木林子、莫雜貨鋪、八大泉眼一帶,沿北山由右後側延伸防線,防止新38師由四平西北重點突破造成合圍四平的態勢。

      毛澤東極為關注四平保衛戰的形勢。4 月21日,他電告林彪,指出:新1 軍是緬甸遠征軍,蔣軍主力,我必須集中絕對優勢兵力,養精蓄銳,待其疲勞不堪,糧彈而缺,選擇良好地形條件,以數日之連續戰鬥,將其各個擊破,全部或大部殲滅之,就可頓挫蔣方攻勢。

      4 月22日,新38師以兩個營兵力猛攻北山陣地,經連續4 次衝鋒,曾佔領部分陣地。第2 營又組織反衝鋒,奪回陣地。

      同日晚,毛澤東致電林彪說:「望死守四平,挫敵銳氣,奪取戰局好轉。」林彪根據毛澤東指示,下達了死守四平的命令。還在四平保衛戰前,林彪是一直主張邊戰邊退的,即使是打也是找到合適機會後才打的,原因是敵強我弱的總形勢沒有變化。然而,四平一戰,毛澤東決心那麼大,林彪當然予以高度重視,為了指揮好戰鬥,他嫌不足百人的民主聯軍總部機關人多。僅帶領幾名精幹參謀和幾名工作人員,1 部電台和不足20人的衛士,親臨前線布置作戰指揮。

      23日,林彪致電毛澤東,向中央表示了東北民主聯軍的決心。電文指出:「22日亥時電悉,當堅決執行,死守四平。」

      23日8 時10分,新38師再次猛攻北山,多次反覆衝殺,保玉團第1 營守軍以反衝鋒擊潰其進攻。雙方傷亡較重。當夜東總令民主聯軍中的頭號主力第7 旅投入戰鬥,由第7 旅第21團一部接替三道林子、北山防務,繼續堅守防禦;第7 旅第19. 第20團進至哈福車站、南塔山3315高地及羊鼻子山陣地。

      在此期間,國民黨軍又由南滿抽調第52軍第195 師北上增援,進至四平以南雙廟子一帶;第力軍第91師及第87師殘部,由大窪、八面城北進,企圖插至四平、長春之間,施行大迂迴。

      針對國民黨軍的布局,東總將四平外圍主力全部調至四平以東及以北布防。除第7 旅已進入陣地外,第8 、第10旅位於喇嘛店以北,第二師位於大房身、胡家窩棚地區,第1 師位於梨樹以南的平安堡、罐子洞地區,萬毅縱隊主力則轉至四平東南下三台、遮麻上霸、小紅山嘴一帶。使企圖向四平側後迂迴的第力軍未能得逞。

      與此同時,楊國夫所率第7 師於22、23兩日連續向新38師太平溝陣地展開攻擊。23日,該師第21旅亦進至四平東北的十里堡車站。其第61團進駐小橋子一帶,配屬該師的東滿第67團進駐四平以北小城子鐵路兩側地區。

      4 月24日,新38師又以1 個營兵力向三道林子、北山我第7 旅第21團陣地進攻。第3 連官兵躍出工事,與敵短兵肉搏。激戰1 小時,先後3 次反衝鋒,該部殲敵cd余名,擊傷新38師副師長,使該師進攻受挫。

      25日,戰事更為激烈。新38師再次向三道林子及北山發起殘酷進攻。第7 旅和第20旅指戰員抱著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連續打退新38師在坦克掩護下的5 次衝擊,共斃傷其300 餘人。當日晚,趁新38師疲憊之機,第7 旅和第20旅主動聯合出擊。第7 旅第19團攻奪小孤榆樹,連克3 座碉堡,收復1 座村莊。第20團亦佔領任家屯,殲其一部。第20旅第58、第59團也驅逐了三道林子附近的西太平溝之國民黨軍。此次出擊,共斃傷新38師300 餘人。

      新38師遭到夜襲後,26日沒敢進攻。當日晚,我第7 師一部在第19團配合下,襲擊了駐任家屯、牛城子新38師部隊,殲其一部。新38師連遭打擊後,戰局呈對峙狀態。

      在四平北面激烈戰鬥的同時,新1 軍在四平東南面也發動了猛烈進攻。

      4 月20日,新50師在四平東南向第56國陣地發起進攻。21日,第7 旅第21團向第56團接合部防禦。由於鴨湖泡防線後縮,其兩側的玻林子陣地即形成凸出。新50師為打開攻城缺口,自20日始的4 天時間裡,集中100 門大小火炮,以每分鐘25發炮彈的火力,向玻林子陣地猛烈轟擊,其步兵在密集火力掩護下反覆衝擊,均被保1 團擊退。為縮短第56團之防禦正面以增加其機動兵力,第7 旅第21團第2 、3 營於23日進入鐵路以東,協同守備四平東南陣地。

      在我守城部隊的頑強抗擊下,新50師幾天進攻均無大的進展,並遭致很大傷亡。24日,新50師第150 團集中至平東車站,由南向東迂迴,馮以一部伸至半拉山門一帶活動。新30師1 個也由南向東迂迴,企圖攻佔四平東南小高地,遭打擊後退回。

      26日,新50師第150 團兩個營約700 餘人在炮火掩護下,分兩路向我第56團東南高地進攻,遭第56團迎頭痛擊,斃傷其400 餘人。此次戰鬥,打擊了國民黨軍的囂張氣焰,粉碎了其從東南側尋找弱點進佔城區之企圖。

      至此,四平保衛戰第一階段戰鬥結束。

      在第一階段戰鬥中,國民黨軍集中力量先後從南、西、西北、東南多方面進攻四平,均遭到東北民主聯軍的沉重打擊,初次嘗到了「老八路」的厲害,以慘重之傷亡獲得微小進展,只好轉攻為防,固守待援。而在9 天保衛戰的同時,東北民主聯軍大部隊已相繼到達四平地區,從東至西組成幾十公里防線,保障了四平側翼安全,調整了部署,增加了守城部隊力量。

      4 月26日,中共中央致電林彪、彭真:馬歇爾已提出停戰方案,有停戰之可能。望加強四平守備兵力,鼓勵堅守,挫敵銳氣,爭取時間。對四平守軍望傳令嘉獎。

      就在同日,鄭洞國指揮新1 軍向四平城東再次攻擊。但沒佔到便宜,丟下百餘具屍體,退了回去。在城北三道林子,楊國夫指揮第7 師對新1 軍的攻擊進行反衝鋒,這一戰術在抗日戰爭中打日本人和打國民黨雜牌軍十分有效。然而對付新1 軍這樣裝備精良、火力極強的「王牌」部隊(新1 軍在1944年緬北反攻作戰中,就是使用這種美式裝備及襲擊戰術打得日本最精銳的第56師團全軍覆滅。當時日本人驚呼孫立人軍火力強過其數倍)就沒能奏效。結果在新1 軍強大火力下,以雙方傷亡500 人告終。

      在第一階段的四平保衛戰中,民主聯軍的成功的經驗和失利的教訓是很多的。

      第一階段的較量成功地挫傷了進攻的國民黨軍銳氣,使其再也不敢小視這些裝備破舊的「老八路」了。但是經過第一階段的作戰,民主聯軍不善於打正規戰,陣地戰的弱點也完全暴露無遺。比如,不懂得正確的火力配置是普遍存在的問題。民主聯軍只知道向正前方射擊,不知道組織交叉火力網;在防禦時只管自己眼前的敵人,不知道照顧兩側的友鄰部隊;不懂得武器保養方法。民主聯軍只知道拚命的使用武器,不知道槍筒溫度過高就不能使用的道理。還有就是不注意及時搶修工事造成不必要的傷亡;部隊換防不巧妙,結果國民黨軍摸到規律,因此常遭炮擊。

      對比之下,新1 軍則完全不同。新1 軍善於步炮協同作戰,炮兵火力運用十分熟練,時而打在陣地上,時而打在民主聯軍縱深預備隊頭上。但是,通過第一階段的較量,民主聯軍也抓住了新1 軍的致命弱點。這個弱點就是怕死,不敢近戰,害怕白刃格鬥(新1 軍步槍大多使用衝鋒槍和機槍,步兵極少),只要面對面的幹上了,新1 軍往往掉頭就跑,根本不敢與民主聯軍刺刀見紅。而恰恰相反的是,「老八路」英勇無畏,不怕犧牲的士氣使得新軍這隻「王牌軍」官兵為之膽寒。

    四平決戰之二:四平不是馬德里

    4 月27日,四平保衛戰進入第二階段。此時的四平前線國共兩軍已形成對峙狀態。對方都在進行新的戰鬥準備。

      4 月27日,毛澤東致電林彪:(一)四平守軍甚為英勇,望傳令獎勵;(二)請考慮增加一部分守軍(例如1 至2 個團),化四平街為馬德里。

      此份電報說明,毛澤東為了全國和戰全局,決心將四平和長春變為馬德里,堅決死守了。

      毛澤東關於「化四平街為馬德里」的口號,豈止用在四平一地,也非他一人所提出,林彪也有一份。自1945年11月初後,毛澤東和林彪之間就曾3 次研究關於「保衛馬德里」的問題。

      第一次是11月4 日,林彪即致電毛澤東為保衛瀋陽擬以一部守城,將主力控制在適當位置,專打敵之攻城軍隊的「保衛馬德里」式的作戰。該電文全文如下:毛主席:昨發之作戰意見諒達,茲補充如下,根據你的指示作內線作戰的打算。

      第一期作戰即我主力未到達,新部隊尚不能作戰時之作戰,擬以四個環節組成。即第一個環節為堅守海口,但海口不止三個,還另有三個不知頑攻哪一個,故無絕對把握完全做到使他不上陸。故第二個環節為集中主力消滅其一路,但其他路則只有遲滯鉗制。故第三個環節為遲滯敵人。第四個環節為進行瀋陽大保衛戰,故瀋陽為馬德里(以一部守城主力控制適當位置,打敵之攻城軍),擬據此方針以布置一切工作,望中央速考慮批示電復。

      林彪1945年11月4 日同日,林彪又將這一設想告知彭真、陳雲,並補充意見更加明確地提出準備保衛瀋陽約兩個月,該電指出:彭、陳:第一次作戰計劃,除原定的四個環節外,擬加上第四個環節,即決在瀋陽進行堅持持久的(約兩個月)保衛戰,一部守城,主動野戰,變瀋陽為馬德里,使每堅固房屋起堡壘的作用,此一點如你們同意,即請告XX給城防的諸兵器的幫助,對長春及其他大城市,亦當有守城思想與具體準備,林彪1945年11月4 日11月8 日,毛澤東批准了林彪的設想和部署。後由於人民自治軍放軍放棄了瀋陽,該部署未予實施。

      第二次是1946年4 月18日12時,由於長春地位突出,毛澤東於長春解放後第二天致電彭真,指出「應力爭保持長春於我手中,4 月19日7 時,毛澤東再電彭、林並轉周、陳、高,指出:長春佔領,對東北及全國大局有極大影響。……用全力奪取哈、齊兩市……用全力發動長、哈、市三市及長、哈、齊線東西兩側各200 里左右地區的數百萬群眾,幫助他們組織起來與武裝起來,作為控制全滿之中心區域,迅速準備一切為保衛長春而戰。……

      為全面實施以上部署,4 月20日,毛澤東發出關於南滿抽兩旅北開變長春為馬德里問題給東北局林的指示。該電文主要內容為:東北局及林:……準備於必要時把長春變為馬德里,……

      毛澤東以上兩次「保衛馬德里」部署,只是由於形勢的變化而未能實施。只有第三次在保衛四平的「馬德里」式的保衛戰中,才得到實施。

      4 月28日,毛澤東指示林彪,電文曰:從長春及南滿調來的主力軍集中後,我們意見只有花充分把握,能擊潰新1 軍並殲滅一大部,根本改變戰爭局面這樣的條件下,才應當使用主力軍,否則不宜輕易使用,留待將來使用為有利。

      從這份電報中,可以看出,毛澤東對於堅守四平的戰略主張沒有改變,還是要將四平變為馬德里。但在使用力量問題上,希望林彪儘可能不要將主力立即全部投入戰鬥,以備下一步使用。

      林彪對四平戰地情況了解得最清楚、就民主聯軍的裝備和戰術技術水平而言,根本不具備和國民黨王牌部隊進行正規的陣地防禦戰的條件,於是他於29日致電毛澤東,委婉地向毛澤東反映了四平前線所面臨的嚴重困難。該電指出:28日亥時電悉。近十日內恰值夜間無月亮,不便於我大軍的夜間進攻。又因地形平坦及新1 軍已構築陣地,且71軍及52軍、60軍各一個師已與該軍靠攏,故在十日內殲滅或擊潰該軍可能性不大。進入東北之敵;為國民黨最精銳的,新1 軍又為其最強者。

      故我軍雖英勇奮戰,傷亡重大,彈藥消耗甚多,但只能作部分的消滅與擊潰敵人,而難於全部擊潰與消滅。四平仍在我方,敵攻勢受挫,但正在調防,準備向我作新的進攻。以上情況供你們研究參考。

      困難要反映,但仗還要準備打。29日這一天,東北局以林彪、彭真、羅榮桓名義通令嘉獎有功部隊和將士。


    推薦閱讀:

    回放 | 暗度陳倉:古漢水地理與戰役成敗(書店裡的大學公開課第二季第二講筆記)
    中華民族近代三百年的命運竟然決定於這場戰役
    你知道解放海南島的戰役嗎?
    大明最屈辱戰役,亡猛將300名!輸了此戰,大明怎能不亡?
    為什麼說車臣戰爭中的格羅茲尼巷戰是冷戰後最慘烈的戰役?

    TAG:戰役 | 鐵血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