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入門教程:宋代象棋棋子棋盤及規則的介紹
宋代象棋棋子棋盤及規則的介紹
宋代時,人們有著豐富的文娛活動,在當時諸如說唱、舞蹈、雜技、武術、相撲、圍棋等活動都受到人們的喜愛,在這些文娛活動之外,象棋也受到了人們的青睞。象棋在宋朝人的娛樂生活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當時的王公、士大夫、平民都很喜愛象棋,人們在用象棋娛樂生活的同時,也對當時象棋的制式進行了許多改進,使象棋在宋代迎來了它發展的重要時期。
宋代及宋代之前的象棋發展象棋棋譜,在古代又稱為象戲,在我國出現的時間很早。戰國時的《楚辭·招魂》篇便有記載:「藝該象棋,有六博些。分曹並進,道相追些。成梟而牟,呼五日些。」不過當時的象棋與現代象棋的制式並不相同,只是一種擲採行棋角勝的局戲。在這之後,象棋一直緩慢發展。南北朝時的北周武帝,曾制《象經》,將象棋棋子分為天文地理等十二類,與現代的象棋多有不同。唐朝後期的大臣牛僧孺曾記載了一種象棋,在他的記載中出現了 「一馬斜去三尺止,又一步卒橫出一尺」(高承:《事物紀原-博弈嬉戲部四十八》)的象棋棋子遊戲規則。可見在唐朝後期,象棋的遊戲方式已經與現代象棋有了相類似之處,不再是靠擲採行棋角勝的局戲了。
象棋在宋代迎來了其發展的黃金時期,當時的象棋愛好者為了使象棋更有遊戲性、趣味性、娛樂性,進一步改進了當時的象棋,使宋朝的象棋出現了眾多制式,如大象戲、小象戲、廣象戲和七國象棋等,並最終產生了與現代象棋相似的制式。
在北宋中前期,稱為大象戲的象棋制式是當時的主要形式。據晁補之《雞肋集》卷三五記載:「余為兒時,無他弄,見設局布棋??蓋局縱橫路十一,棋三十二為兩軍耳。」這種象棋由兩人進行遊戲,棋盤縱橫各11路,共有棋子32枚。晁補之在此基礎上對象棋進行了一些改進,使棋盤更為寬闊。當時的其他人也對象棋進行了改善,如司馬光的七國象棋等。
司馬光、晁補之生活在北宋中葉,隨著他們引發的改進象棋棋譜的潮流,一種與現代象棋相類似的制式也應在此時出現,並受到當時象棋遊戲者的歡迎,又經後人加工,形成現代象棋的制式,流傳至今。在1983年江油市出土的「宋代窯藏」文物中,有兩副珍貴的宋徽宗時期銅製象棋。其中有一副完整的當時象棋棋子,每一方各有卒5枚,象、馬、炮、車、士各2枚,將1枚,共32枚,與現代象棋的棋子完全相同(曾昌林:《宋代銅質中國象棋淺析》)。這批文物的發現可以說明北宋末時的象棋棋子已與現代象棋相同。而與現代象棋制式相似的棋盤也應在北宋末南宋初時出現。它的出現也許和宋朝時另一種棋類遊戲「打馬」有一定的關係。根據記載,打馬出現於三國時期,魏曹植始制,到宋朝時由於著名詞人李清照寫有《打馬圖序》而為人所知。打馬有著多種形式,是一種靠投擲色子而進行的遊戲,其棋子也與象棋有著很大的不同,諸如:「一將十馬者」,或「無將二十馬者」(李清照:《打馬圖序》)。可在李清照記載的打馬中,有一種樣式的棋盤圖與現代象棋的棋盤幾乎相同。打馬與象棋在當時是兩種不同的棋類遊戲,如「大小象戲、弈棋,又惟可容二人,獨採選、打馬特為閨房雅戲」,「世間玩戲之具惟奕盛傳,其次則象戲,又次則抹牌,近刻打馬圖人少習之」(李清照:《打馬圖序》)。而在打馬中出現類似現代象棋的棋盤,應該有兩種可能:其一,象棋發展到北宋中晚期時,當時的人們借鑒了打馬的這種棋盤並將其改進,使當時大象戲的32枚棋子融人其中,最終形成了現代象棋的雛形;其二,北宋中晚期時已經出現了現代象棋的雛形,打馬參照了當時已經出現的這種象棋棋盤,將其融入打馬遊戲中。
可見在北宋時,與現代象棋制式相似的棋子和棋盤已經形成,其行棋規則經後世之人逐漸完善後,最終流傳下來。源:<宋代的象棋>
推薦閱讀:
※[從零開始學化妝]從零開始學化妝超詳細化妝入門教程
※新編兒童國畫入門教程-瓢蟲畫法
※圍棋基礎入門教程
※國畫入門教程:《茄子的畫法》
※金口訣初級班快速入門教程《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