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母親節,請共同發力免除准媽媽生產「苦難」
生產到底有多痛——因人而異,產婦對疼痛的敏感程度和耐受力存在很大個體差異,確有一部分產痛令人難以承受。一個悲傷的極端事例,是去年因難忍產痛而跳樓自殺的陝西榆林產婦馬茸茸。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曾在公益活動中利用模擬器請孕產婦丈夫自願參與體驗產痛,當痛感評級上升到7-8分(最高產痛是10分),僅幾分鐘,原本大義凜然的丈夫們大聲叫停,「受不了啦!」上海第一婦嬰保健院產房護士長、副主任護師厲躍紅說,「然而產婦可能要承受幾小時之久」。
生產之痛,並非所有人都能「忍忍就過去了」,也不是非得咬牙忍痛或者疼到哭天搶地、毫無尊嚴。在世界上,「無痛分娩」早已是一項成熟技術,無痛分娩率在歐美髮達國家已佔90%以上,而在我國,卻還不到10%。東姐最初很震驚:這完全和我國的國際地位不相稱啊?為什麼呢?
看來,了解無痛分娩;推廣無痛分娩,才是全社會送給母親的最大支持、最好禮物。
剛出生的寶寶聽著母親的心跳,感受著母親的溫暖。新媽媽覃女士說,這是她人生最幸福的時刻。
營養好了,「大胖小子」增加,產婦骨盆卻沒有同步「進化」,新媽媽很可能比祖奶奶們的產痛更劇
一婦嬰助產士團隊手繪的一張產程中自由體點陣圖
中國人向來認為,生孩子是一道「鬼門關」。西方的《聖經》也說,「你生產兒女必多受苦楚」。影視劇中生孩子的撕心裂肺甚至鬼哭狼嚎,讓人們認為產痛本屬「正常」。現在,生孩子是每個家庭的重大事件,母子平安已成常態。建國60 年來,孕產婦死亡率已從解放前的1500 /10萬,下降到2013年的23.2 /10萬,讓人額手稱慶。
平安,不意味著沒有痛苦,哭天搶地仍是中國生產常態。中國經濟體量已躍升世界第二,孕產婦卻沒能得到相應待遇。在全球範圍內,「分娩鎮痛」作為成熟技術,我國也應用了二十年以上,卻仍停留在不足一成的可憐成績。
「你知道無痛分娩嗎?」東姐在接受過高等教育、生活在一線城市的朋友微信群詢問,多數人答「不知道」,特別是男性——「生孩子哪有不疼的?忍一忍就過去了!」「打麻藥對孩子不好吧?」「女性產痛,是激發母愛的必由之路。」男士們不但想當然,而且理直氣壯。
產科專家提醒,隨著社會富裕和醫療進步,產婦分娩痛苦反而有加劇跡象。不少產婦保胎為重,營養增加,運動減少,更無需體力勞動,民間習俗又喜歡「大胖小子」,導致出生胎兒體重增加,胎兒頭骨發育更快更硬,但現代女性骨盆卻並未順應「進化」而變大,生產之痛於是變本加厲。片面主張所謂「自然」分娩,不藉助現代醫學手段,其實是對產婦生命和尊嚴的漠視。
鎮痛分娩率,從上海一婦嬰的70%到西部的3%,東西部、城與鄉落差極大
推廣分娩鎮痛,減少生育疼痛恐懼,可以大大降低剖宮產率
獨生子女政策的持續以及對生育疼痛的恐懼,曾讓國內醫院剖宮產率超過50%。近年來,從醫院到產婦家庭都更推崇順產,即自然分娩,認為在產婦手術風險、術後恢復和嬰兒發育等方面,都更有優勢。而順產往往被誤解為不用麻醉和器械等人工干預手段的「純天然」生產。
「所謂『自然』,應該與社會發展階段相對應。醫療技術進步,就要讓分娩變得更安全、更舒適。」上海一婦嬰產科主任應豪認為,推廣藥物鎮痛分娩,會讓更多因害怕疼痛要求剖宮產的孕婦選擇順產。
上海是國內無痛分娩開展最早、最普及的地區。全國產科規模最大醫院之一的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從2010年開始推行無痛分娩,目前實施椎管藥物鎮痛的產婦比例在70%以上,相對接近發達國家。在加大宣教,強化產程管理、普遍開展藥物性和非藥物性分娩鎮痛措施之後,該院剖宮產率已降低到39%,順產中的側切比例也從80%以上,大幅下降為13%。
但從全國範圍看,鎮痛分娩的開展不容樂觀。
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對全國各省區市46家婦產專科醫院、150萬名產婦的一項調查顯示,開展藥物鎮痛分娩,華東地區最為領先,約佔30%;華北、華南約為10%;比例最低的西北地區,還不到3%!
如果將這一調查擴大到更多在綜合性醫院、基層醫院生育的孕產婦,鎮痛分娩的比例只會更低。
推廣無痛分娩,障礙何在?一落後觀念蒙蔽二缺人才三少政策
在無痛分娩公益講座上,請准爸爸們體驗分娩疼痛到底有多痛
「實施無痛分娩,技術上不是問題,關鍵在於政策和觀念。不能讓產婦因痛自我傷害的悲劇重演了!」知名婦產科專家、上海市婦嬰保健院前院長段濤在接受東姐採訪時這樣說。
在段濤看來,無痛分娩技術不難掌握,在中國難以推廣的首要原因,是男權社會傳統觀念的束縛。有專家開了一句玩笑:要是男性生孩子,那無痛分娩早就實現了——畢竟領導大多是男性,社會上女性的話語權決策權依然有限。
「一些地方,很多產科醫生都會搶白叫痛的待產孕婦,『不痛怎麼生孩子』!」不少產婦家屬因為對分娩疼痛、危險性和藥物鎮痛的無知,擔心「上麻藥,影響我孫子怎麼辦」,而選擇讓孕產婦「再忍一忍」。
另一重障礙,是麻醉醫生和助產士人才短缺。我國麻醉醫師只有8.5萬人。如果按照歐美國家每萬人2.4個左右麻醉師的配備比例計算,缺口高達30-50萬。醫學進步使得中國醫院手術量連年增加,更突顯了麻醉醫生的短缺、工作壓力大,以至於成為勞累猝死最高發的醫生群體之一。
一位麻醉科醫生無奈地說,「經常有患者擔心麻醉意外,我可以負責任地說,麻醉意外的機率,要遠遠低於麻醉醫生的猝死率!」無痛分娩的過程會有數小時乃至更長,需要麻醉醫生和助產士定時巡視、監護,所獲卻遠不如一台手術的經濟效益。
一婦嬰手術麻醉科醫生趙青松在為產婦做分娩鎮痛
阻礙無痛分娩推廣的,還有其未列入經物價部門審核的單獨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的政策因素。醫院只能對實施無痛分娩中使用的麻醉藥品、器械等按價計費,而醫療服務、人工勞動等,就無法合理合法收費。在醫療資源不足、麻醉醫師本已超負荷的前提下,綜合性醫院及醫務人員對這項服務的推廣,註定缺乏動力。
於是,生產不疼的良方高懸,產婦還得在疼痛中輾轉。
據悉,中國的鎮痛分娩,婦產專科醫院的普及度高於綜合醫院,民營醫院普及度高於公立醫院,發達地區普及度比偏遠地區高。
快樂分娩,勢在必行——分娩鎮痛,能否納入醫保範疇
「我們是『賠本賺吆喝』。」上海一婦嬰院長萬小平教授無奈而堅定。雖然不能向患者收費,但為推動「無痛醫院」建設,該院在績效工資中設立專項,給麻醉醫生、護士提供一定補貼。有了「無痛醫院」的名氣,更多產婦選擇來這裡生產。
在段濤教授看來,無痛分娩不僅是鎮痛手段,更是「意外保險」。有些產婦在生產過程發生子宮脫垂、破裂等意外,如果已有椎管麻醉鎮痛基礎,可立即轉入剖宮產手術,最大限度降低母嬰風險。實施無痛分娩的產房,24小時配備助產士、產科醫生、新生兒醫生和麻醉醫生。不像許多醫院婦產科無常駐麻醉醫生,一旦意外只能臨時通知,「即便人在醫院,從一個病區趕到另一病區也要十幾分鐘到半小時」,加上等待麻醉生效時間,足以導致高危產婦瞬間奪命。
隨著二胎政策實施,高齡產婦、首次剖宮產造成疤痕子宮增加,這類意外的機率還可能增加,必須高度提防。
「實施分娩鎮痛,已到爆髮式增長階段。如何社會認識到位,提出無痛分娩要求的產婦會越來越多,」一婦嬰麻醉科主任劉志強認為,雖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推廣無痛分娩勢在必行。
專家們提醒,也要防止理解偏差。「無痛分娩」只是減輕痛感,比如歐洲實施標準是「可以行走的硬膜外麻醉」,且保留一定的、可以忍受的痛感,有利於生產。
5月13日,前一天剛剛無痛分娩生下二寶的付女士一家四口在一起度過母親節
各種障礙中,短期內最難補足的是人才短缺,畢竟醫生規範化培養周期長。在段濤看來,中西部地區應適當加強專科教育,嘗試經過一年短期培訓上崗的助理醫生、麻醉護士,與醫生配合工作,「有,總比沒有好!」
由於提倡西式接生,我國助產士學校紛紛停止招生。而產科醫生是「用99%的時間,為1%的意外做準備」,正常分娩更多陪伴產婦的是助產士。偏偏國內助產士缺乏專業職稱序列,職業晉陞混同於護士。恢復助產士職稱序列,重視助產士、麻醉護士等專業教育,是婦產專科的共同呼聲。
「多數國家助產士都有獨立行醫資格和有限處方權。我們的助產士門診只能做做諮詢。」一婦嬰護士長厲躍紅說。該院正在學習國外經驗,引入多數由退休護士或有護理基礎的人士,經過培訓擔任「導樂」,全程陪同生產,以彌補助產士人手不足。
專家擔心,明確定價、適當提高鎮痛分娩中麻醉師、助產士收入,或意味著加重產婦生育費用,容易導致無痛分娩淪為少數人享受的「奢侈品」。他們建議考慮將鎮痛分娩視為基本醫療需求,納入醫保制度。
本文圖片均由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提供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推薦閱讀:
※快樂孕育】生孩子太痛?掌握這些技巧讓你減輕疼痛,還生的快!
※飛機夢工廠——A350生產線全解析
※通風管道生產廠家@我的自信需要資本嗎?
※生孩子到底有多痛?有人說是10級煉獄,感覺肚子被撕開!
※【學習】橡膠生產常見疑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