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紅白喜事
開篇導言:今年重陽節,央視記者數人在街頭採訪多名老年人,問「年輕時最希望做的事情是什麼?」,幾乎異口同聲答「好好工作。」這是多年來思想教育的惡果,他們年輕時無法掌握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現在還記憶猶新。
我們離開父母離開北京,一下子扎進「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村。上級命名我們叫知識青年,農民們稱呼我們是大學生。現在還有人說我們把知識和文明帶到了農村。後來我們才發現,我們什麼都不是。農村根本不需要我們曾經在學校學過的那點可憐的書本知識。倒是缺少文化的農民,讓我們知道了真正知識,人生真諦的知識。現在我還這樣認為,是農民讓我們懂得了人生。
我曾問村裡的年輕人最渴望什麼,他們異口同聲答道——娶媳婦。與同行農村老教師長期交往交流,他們認為,人的一生只有三件事最重要——蓋房、生孩子、孝敬老人。
蓋房為的是結婚後分家單過,結婚為的是繁衍後代,繁衍的後代要侍候好老人。這是幾千年來中國農耕文化解釋人生最樸實的答案。人乃草木一生,農村人與城市人,皆如此。
什麼遠大理想,沒有「蓋房、生兒子、孝敬老人」,想什麼都不是。一輩子不結婚,人類能繁衍幾何。
到了農村還不放過我們,教育我們說,要紮根一輩子。為什麼生理成熟的知識青年不敢在農村戀愛結婚,因為他們根本不想在農村「蓋房」。時間久了,知識青年們實在等不及了,才有了集體大返城的思想基礎,要回故鄉「蓋房」。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紅白喜事」曰:男女結婚是喜事,高壽的人病逝的喪事叫喜喪,統稱紅白喜事。有時也說紅白事,泛指婚喪。
老式婚禮
自古以來,男婚女嫁被看成一生頭等「喜事」。中國長期封建社會的婚姻制度、禮俗中貫穿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從一而終」的倫理觀念,在老北京的舊式婚俗中也得到了反映;從訂婚到最後結合,需要經過許多繁瑣禮儀程序。
保親:即介紹婚姻,俗稱說媒。通過媒人介紹、男女雙方父母同意後,首先要過門戶帖,雙方各用一紅紙摺子,寫上姓名、年齡、籍貫、三代(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名號等,由媒人傳遞,即《儀禮》中所說的「問名」。隨後,男女雙方長輩選擇吉日和適當場合互相探視,了解對方家庭財產狀況、家庭名聲、姑娘品貌、姑爺身世等,是否門當戶對。
合婚:經過互相查訪,雙方主婚人均無異議,再過「八字帖」。男女雙方各用一紅紙的摺子,寫上出生年、月、日、時,請「星命家」測看男女雙方「八字」,叫「合婚」。因每個人的出生都有年、月、日、時四個部分,每個部分都占干、支各一個字,四個部分共計八個字,所以叫批「八字」。星命家稱男女兩方屬相必須相合才能結婚,以免婚後夫妻相剋或妨礙家運。
然後由「陰陽」先生根據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和屬相,寫出鑒定(如「相合相剋」等),再根據「黃道吉日」和喜神方位擇定迎娶日期以及忌什麼屬相等項,寫在一個紅紙摺子上,叫「龍鳳帖」。這就是舊時的結婚證書。
放定:男女雙方家長說媒、相親、訂婚後男方送彩禮往女家,表明聘定女方為妻。雖還未行婚禮,但女方名分已定,實際上夫妻關係已確立。舊日有放小定和放大定。少女訂婚後,習慣上要改變頭型髮式,過去少女留辮子,一般不扎辮根,一過小定,就要紮上紅辮根。講究一些的家庭放小定時,男方要送女方首飾四樣:戒指一個或一對;鐲子一對;耳環一對;項圈一個,金、銀或銀質包金不等。放大定意味著男女雙方聯姻已成最後定局。這時,男方要向女方送財禮,女方亦公開索要,有時雙方討價還價,成為買賣婚姻的集中表現。
陪奩:按老北京禮俗,女子出嫁的頭一天送嫁妝,請男賓(四人至八人),將娘家陪送的嫁妝送往男家,叫「陪奩」。女方收到男方送來的聘禮後,在出嫁前一天下午將娘家陪送的嫁妝送往男家。中等人家陪嫁一般為24抬、32抬,有的人家陪嫁有相應還禮之意,原則上以男方聘禮增一倍還禮。
嫁妝的多少一般根據女家家庭經濟狀況決定。當年老北京有童謠唱道:「月亮月亮照東窗,張家姑娘好嫁妝,金皮櫃,銀皮箱,虎皮椅子象牙床。錠兒粉,棒兒香,棉花胭脂二百張……」
迎娶:也叫「迎親」。迎娶有搭喜棚、布置喜房、安排娶親人員、發轎、儀仗、響器、轎子、新人上轎下轎、娶新歸途、婚後瑣禮等許多細緻講究和儀式。辦喜事的熱鬧情況,一切排場在迎娶儀式中有著集中表現。
花轎:吉期一到,喜轎執事上門,娘家忙著打發上轎,夫家忙著迎娶進門,排場大又隆重,禮數講兒也頂多,算給雙方的家境來了一場大展示。「娶親太太」扮演著重要角色,隨喜轎執事上門迎親,引導行禮。她主持婚禮儀式,另有儐相指導新郎新娘完成婚禮禮節。花轎是傳統婚禮的核心部分,分四人抬,八人抬二種,又有龍轎,鳳轎之分,除去轎夫之外,還有笙鑼,傘,扇等開始,一般的轎隊少則十幾人,多幾十人,很是壯觀;新人的服裝為鳳冠霞帔,或長袍馬褂。新娘蒙紅蓋頭,新郎手持的大紅綢等等;而儀式部分中的「邁火盆」、「邁馬鞍」、「射煞」等代表著夫妻二人在未來的生活中恩愛和美,幸福長久,更是都是傳統婚禮上所必不可少的。
洞房坐帳:新人拜過天地後,上炕抓蓋頭,夫婦才算正式見了面。拜堂後要「鬧新房」。新婚夫婦進行同吃子孫餑餑、喝交杯酒、撒床、上頭等儀式。貫穿著祝願新人稱心如意,家道發達興旺的主題。
洞房花燭夜後,第二天一早,新婚夫妻要一同祭拜神、佛和宗親三代,並拜見父母等長輩,定名分,認大小。
婚禮舉行後的第三天,通常新娘要回娘家與父兄親友行回見禮。這就是所謂「回門」,也叫「回酒」。一般是一大早娘家便派人趕著馬車來接新婦,新婦臨行前,向公婆叩頭,然後與新郎坐馬車到娘家會親。到娘家後,新婚夫婦要向家堂中的神、佛及宗親牌位行禮,然後給女方父母及長輩們行叩首禮。見完禮後,便擺開宴席,請新婚夫婦喝酒。飯後,新郎獨自回家,新娘則要到晚上才能回來。到了此時,一場富有戲劇色彩的婚禮才告閉幕。
喜轎鋪
早在清代,京城就出現了專門為結婚的人服務的行業——喜轎鋪,可以說是今天婚慶公司的「原始版」。主要是為結婚的人提供花轎,並附帶轎夫、鑼鼓手、執事等。
當時京城的結婚還普遍採取傳統的禮儀,於迎娶新娘時,照例用花轎,旗鑼傘扇、金燈執事,八面大鼓等。據《當代北京婚戀史話》記載:「當時的喜轎行業很興旺,四九城都有喜轎鋪,京城約有120餘家。在這些喜轎鋪中,可分兩類,一類是滿俗婚禮的喜轎鋪,這類多在內城;另一類是漢俗婚禮的喜轎鋪,這類多在外城。」
隨著二十世紀的來到,特別是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舊的封建禮教被逐漸否定,特別是傳統的結婚儀式因過於繁瑣,且費時費事,浪費錢財,常常把結婚當事人弄得疲憊不堪,於是一些上層人士和知識階層開始嘗試新的結婚儀式,謂之「文明結婚」。即男女雙方不再去「命館」合婚,也不必許什麼「龍鳳帖」,而是買來兩張印好的結婚證書,填上新郎、新娘的姓名、年齡、籍貫,舉行婚禮時,由證婚人、介紹人和男、女雙方主婚人印證就行了。結婚典禮可以在家裡舉行,也可以在飯莊舉行。新式婚禮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為此有識之士看準「文明結婚」這個「商機」,在京城開辦了供應新式結婚用品的服務商店。據《北京民俗文化史略》記載:民國四年(1915年),騾馬市大街開辦了「喜慶婚禮用品租賃社」,專門出租文明結婚的用品。它原本是一家有著30多年歷史的喜轎鋪,掌柜是山東人,很精明,他將舊式的花轎、鑼鼓手、執事等取消,改為備花車、司儀,同時向新郎、新娘出租結婚穿的禮服、花籃等。可以說「喜慶社」是京城第一家「婚慶公司」,所承辦的事宜與今天婚慶公司所承辦內容很相近,只是所提供的服務項目較少,經營規模也不大。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九月,江蘇無錫人郁熾昌在宣武門內絨線衚衕開辦了「紫房子新婚用品服務社」,為「文明結婚」的年輕人提供「一條龍」式服務。它專門出租「文明結婚」禮堂上用的各種陳設,新郎、新娘穿的西式禮服,新娘用的頭紗、珠冠、頭花、手花、花籃等,且代雇花車、樂隊、司儀,甚至連結婚典禮的儀式單都給印好了。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北平市社會局積極提倡「改進習俗,提倡節約」的「文明結婚儀式」,受到許多年輕人的響應,由此促進了「紫房子」的業務蒸蒸日上,並使原店址已不敷應用,1938年遷到六部口旁邊,三間紫色的大門臉兒較前更為壯觀。
此後,京城出現了多家為婚慶服務的行當,如東城的「福雙新婚用品服務社」,西城的「金麗新婚服務公司」,南城的「美馨新婚服務所」、「喜臨門婚慶服務公司」等,但其門店規模和服務業務與「紫房子」相比,均為遜色。
為了爭到客源,各婚慶服務社利用一切機會廣泛宣傳「文明結婚」的體面、省錢、省事等種種優點,同時擴大服務範圍。一些婚慶服務社的老闆還廣為結交社會各界名流,爭取他們的光顧與支持,以擴大影響。到上世紀40年代末,京城有婚慶公司近十家。
進入上世紀50年代後,京城的婚慶企業同其他私營企業一樣,在「公私合營」的歷史大潮中迎來了所有制的變革。有的停業,有的轉行,有的參加了「公私合營」,其業務較為單一,或改為照相館、有的改為服裝店,而婚慶服務的業務取消了。
直到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年輕人對新事物的不斷追求,婚禮的花樣越來越多,京城的婚慶公司又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
阜順喜轎鋪
阜順喜轎鋪是二三十年代北京外城一帶最有名的喜轎鋪之一。
轎子在中國東漢時就出現了,是一種走山路的交通工具,當時只是官僚和富戶乘坐,用它代步。結婚時,新娘子坐喜轎在唐和北宋時開始普遍了。
北京在明、清時期,姑娘出嫁都要坐婆家雇的喜轎,方可娶走。因此,當時的喜轎行業最為興旺,四九城都有轎子鋪,當時,京城約有120餘家。
在這些喜轎鋪中,可分兩類,一類是滿俗婚禮的喜轎鋪,這類多在內城;另一類是漢俗婚禮的喜轎鋪,這類多在外城。
進入民國時期,由於西方新潮傳入,結婚就有不坐轎而改乘馬車、汽車的。舉行新式婚禮,這只是極少數,用喜轎的還是絕大多數。
阜順喜轎鋪是一位叫盧三的人於民國九年(1920年)左右在崇文門南河漕衚衕路西開辦的。
喜轎鋪是賃貨鋪的買賣,「一本萬利」,只要拿出一些錢,置辦兩三乘轎子和一些「執事」,就可開業。抬轎子的轎夫和鼓號手、「執事」等都是臨時工,有事找來,事完就走。喜轎鋪的轎子、鼓號、「執事」等只要不壞就可長期使用,舊了油飾油飾再用。盧三看到喜轎鋪賺錢,所以辦起轎子鋪。
阜順喜轎鋪還沒有開張以前,在崇文門外東唐洗泊街就有一家喜轎鋪,字型大小「合興」,在南城很有名,前三門一帶有錢人家娶媳婦都用他家的轎子,有時內城漢人大戶也慕名光顧。
阜順喜轎鋪開業後,就把「合興」頂了。阜順喜轎鋪能發展起來,是因為經常更新轎圍,轎圍綉工精細,圖案新穎,鑼鼓執事齊全,轎夫、鑼鼓手、打「執事」的穿戴整齊,且租賃價便宜。
轎鋪掌柜由盧三自己擔任,長子盧國春、次子盧國璋是他的大幫手,既上櫃應買賣,又外出跟轎子,除去兩個兒子外,只雇一位賬房先生,一位干雜活的小夥計。其他轎夫、鑼鼓手、「執事」等人都是臨時工,用多少雇多少,開銷甚少。
由於轎子漂亮,鑼鼓手、「執事」整齊,要錢又少,所以買賣興隆,逐漸成了外城有名的轎子鋪。
阜順喜轎鋪抬的都是漢俗婚禮人家。漢俗嫁娶,新娘乘坐的是八人抬的紅緞繡花喜轎,繡的花樣,有「禧」字轎圍,有「麒麟送子」轎圍,有「富貴牡丹」轎圍,還有「龍鳳」轎圍等。
送親和娶親的女眷也坐轎子,坐的是綠轎。紅轎在前,綠轎在後。紅轎前面順序排列為:鑼、鼓響器、各樣「執事」。
發轎時樂器演奏「花得勝」,來迴路上演奏「續道德袍」,新娘子上、下轎時,演奏「合樂」。
喜轎鋪在「黃道吉日」時,俗說「好時」買賣多;「黑道日」是不吉祥的日子,就沒有買賣。阜順喜轎鋪轎廂多,「執事」、鑼鼓有好幾堂,一天能應「三伙」(一戶人家所用轎子和「執事」稱一夥)買賣。有時還要抬一夥「趕伙」,就是這一撥兒轎子、「執事」抬完,再去趕抬另一家。
「趕伙」轎子價錢便宜,但講究的人家是不用的。轎子一般要在上午八點左右就得在娶媳婦人家門前將轎子、鑼鼓、「執事」等擺放好,這叫「亮轎」。
「趕伙」轎子就得一切從簡,路上還要走得快,完事也得下午兩三點鐘,雇「趕伙」轎子大多是家境不富裕,圖省錢人家。
喜轎鋪之間的競爭有時在「亮轎」時。兩家或三家同在一個飯莊辦喜事,兩三家轎鋪,同時在外面「亮轎」,讓大家觀看,來比出高低。民國十九年(1930年)一個「好日子」,阜順喜轎鋪與「合興」喜轎鋪在路上相遇,兩家轎子都抬的是一紅二綠的「三乘轎」,傘扇「執事」齊全。
上午十一點左右,兩家的轎子在回抬新娘的路上相遇。「阜順」的轎子由北往南,「合興」的轎子由南往北,兩家轎子快遇到時,兩家都放慢腳步,鑼鼓齊鳴,轎夫都是兩眼前看,腰挺得很直;有時,前面喊「左門照」、「右門照」(這是左有障礙物,右有障礙物),讓後面轎夫注意。兩家轎子一左一右交錯走過時,步子更小,實際不是走,而是一點一點往前挪,轎子平穩已極,這時路上觀看的人很多。這次兩家轎子鋪在路上「亮轎」,雖然爭了個平手,可是,「合興」當時是個名鋪,「阜順」還是個無名鋪子,這次「亮轎」,「阜順」也就出了名。
隨著社會的前進,新式婚禮逐漸增多。30年代,青年男女不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找配偶的漸多,不「合婚」,不坐轎,只坐「彩車」。那種兩匹大馬拉的「彩車」,既簡化儀式,又經濟。
1949年後,政府提倡婚姻自主,反對包辦買賣婚姻,結婚儀式從簡,阜順喜轎鋪也就正式關閉了。
老北京人娶親講究排場,一切的氣派都要在迎娶上體現出來,大多有模仿帝王儀仗的趨向。婚姻是人生大事,雖然這些舉措逾禮,官府一般也不干涉。下面幾張照片是典型老北京漢族人的迎娶方式,儀仗禮器與滿族有明顯區分,拍攝於民國中期。
推薦閱讀:
※廊坊在北京和天津之間,為何發展並不突出?
※北京內澇的原因是排水能力太強嗎?
※京郊5條最贊的自駕游路線,年末最後的放鬆!
※北京霧霾強出新高度!網友各種吐槽段子來襲…(組圖)
※北京有哪些餐廳適合多人聚餐,味道也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