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王剛等人談收藏 搞收藏怎能開口閉口都是錢?

藝術品中充斥的銅臭,讓王剛鄙視不已,儘管他也會為撿漏失敗而鬧不開心。昨天,出現在「解放文化講壇」的馬未都、王剛和海岩大談收藏,言語中不乏對當下收藏界一些現象的擔憂。

馬未都、王剛、海岩齊聚滬上談收藏 搞收藏怎能開口閉口都是錢?(圖)

價值觀

怎麼開口就問錢?

現在,收藏儼然就只剩一個「錢」字。王剛昨天說,有次他去參加魯豫的節目,席間魯豫指著一件文物就問,這東西值多少錢。「我當時心裡就納悶,這麼知性的主持人怎麼開口就問錢,就對她說:『你怎麼不問我這是什麼年代的文物之類的問題呢?』」

外人張口閉口談錢,顯然讓這些珍愛收藏的明星藏家們很反感。「把價值和價格混同,在收藏界已經成為很普遍的現象。」海岩說。海岩正在寫一個以西安近年來一起轟動全國的盜墓案為原型的電影劇本,案子破了後,被盜文物從美國追回,在為此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記者們都追問這文物值多少錢,讓海岩大跌眼鏡。

過去藝術品的價值由藝術家說了算,可現在卻由資本說了算,海岩無奈於如此具有欣賞性和文化底蘊的藝術品,就這樣沾滿銅臭。價格掩蓋了價值。

關於「錢」字的另一個令明星藏家頭疼的問題是價格虛高。去年中國藝術品市場過億的拍品有16件。「以前一件拍品過100萬就已經掌聲雷動了,但現在不過億,市場上根本沒掌聲。」王剛說,他看不懂現在的市場。2008年王剛看中了一件瓷器,舉牌到180萬,認定這東西也就值這個價了,結果竟以599萬成交。「虛火」還不僅止於此,兩年後這件瓷器再次上拍,估價飆升到700萬到900萬,最後以3584萬成交,這讓原本看有價無市笑話的王剛徹底傻眼,「我心裡真有點後悔。現在不快樂,就是這錢給鬧的。」

贗品多

揮錘揮到把自己砸傷

藝術品市場,自古就是贗品比真品多,但如今市場上贗品之多,令人吃驚。王剛在北京台主持有一檔《鑒寶》欄目,最出彩處就是要將贗品當場揮錘砸爛。「現在這個市場的贗品猛如虎,砸也砸不完。有兩次我揮錘還把自己給砸傷了,不過我還是要堅決地砸下去。」

有一份報告稱,現在民間收藏中的贗品率已經高達95%,「我覺得我們文化中對於知假造假這種行為還是能夠容忍,這是我比較擔心的。而且我們買贗品的時候往往抱著圖利的心態,這種心態也有問題。」也許王剛看得更深遠,他認為贗品不僅僅存在於收藏,在假人、假貨層出不窮的現在,贗品也在成為一個社會現象。「我在節目里砸的不僅僅是贗品,還有社會上那些假的事和人。」

贗品一多,就難免給看走眼的藏家造成巨大煩惱。馬未都昨天說,現在贗品太多,他幫人鑒寶都必須是藏家一個人來,親屬在外等候。「記得有次一對夫妻來我這邊鑒寶,我說這是假的,那個妻子當場就打了男的一個耳光。」

收藏觀

看重投資還是真心喜愛?

既然把「錢」字看得那麼重,那收藏界里便難免大興投資之風。就像王剛沒買成的那件瓷器一樣,藝術品只不過是某些人轉手賺差價的玩意兒。「我想每個收藏者應該追問自己,到底是在投資交易,還是出於單純的喜愛。」在海岩看來,要談收藏的藝術和文化,看的就是藏家是否真心地喜愛收藏。「只有真喜愛,你才能通過收藏讓自己的品格和良知從偉大祖先的遺產中獲得提升。但很多人根本沒搞清楚這件事。」海岩還認為,熱愛文物也是愛國的一種表現:「如果一個年輕人對本國文化和文物都不喜歡,他會愛國嗎?」

收藏因為寄託了太多的文化和情感,它才成為讓無數人如醉如痴的一門藝術。這點馬未都深有體會。1980年代,北京城南有個撿破爛的張老頭,他撿完破爛後會把混在裡面的文物剝離出來單獨賣。「有一年他賣給我一把壺,15元,把壺交到我手的時候他有點戀戀不捨,摸著壺說:『多好的壺啊,給你了。』我覺得每件文物上一定會有人的情感。」

版權聲明:本文由古玩元素網針對青年報進行整理,如涉及到版權及時聯繫我們,其他同行轉載請聯繫我們,否則一律投訴到底!


推薦閱讀:

如何選風水好樓層?(必須收藏)
賓士車標的設計來自於中國商周時期?
雷哥出品,你有過收藏嗎?收藏的東西具備收藏價值嗎?如何辨別具有收藏價值的物件
經典個性簽名收藏館【 八】

TAG:收藏 | 馬未都 | 王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