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千年帝都 牡丹花城
06-08
河洛之間有洛陽。洛陽是中華大古都,洛陽的歷史與文化,厚重而博大,無法用一個專門的時空來固定,如果我們需要用一個特定的文字來概括的話,那便是「聖」。猶如伊斯蘭文明、猶太文明的聖地與聖城一樣,中華文明的聖地是河南,中華文明的聖城便是洛陽。 洛陽大古都 傳承中華文明的聖城 在洛水與黃河交匯的這片豐沃平原的周圍,有山河相阻,從而形成了極為獨特的地理環境。《史記?周本紀》引用了周公對這個地方的評價:「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以致西周青銅器「何尊」的銘文,稱這裡為「中國」。在東西僅長50公里的河洛平原上保留著五大古都遺址。其中,第一個興起的都城遺址為二里頭遺址,該遺址位於偃師市的西偏南方向,總面積達375萬平方米,發現有宮殿基址、宗廟基址、手工業作坊及大型墓葬等遺存,為夏代國王桀都斟 之所在。第二個興起的都城遺址為偃師屍鄉溝商城,該城址位於偃師市區以西的地方,洛水之陽,城址平面呈南北長方形,南北長度為1700餘米,東西寬度在740~1215米之間,城內發現有與宮殿有關的小城,還發現有城門及大道,該城有可能為商代第一個王湯所居之諸亳之一。第三個興起的都城遺址為東周王城,該城址位於今洛陽市澗河以東的王城公園一帶,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3700米,東西寬2890米,城內西南部為宮殿區,北部則為手工業作坊區。在王城的基礎上形成了西漢的河南縣城。第四個興起的是漢魏洛陽故城,為東漢、曹魏、西晉與北魏的都城所在。該城址位於洛陽以東的洛水北岸,為南北向長方形,城牆總長約14公里,城內西北角有始築於曹魏的金鏞城,城內中部偏北有宮城,已發現有中央衙署集中的銅駝街、漢魏時的清暑殿、北魏洛陽名剎永寧寺,以及漢晉時的靈台與明堂遺址。第五個興起的是隋唐東都遺址,該城址位於今洛陽市區及城郊,外郭城周長約27.5公里,城內面積約47.3平方公里,郭城內街道縱橫相交構成里坊,並設有用於交易的三市,郭城西北隅為皇城。皇城的北部則為宮城,在東城外還發現有含嘉倉遺址等。洛陽除夏、商、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魏(李密)、鄭(王世充)、唐、後梁、後唐、後晉為都之外,新莽、北齊、北周、後周、宋、金、中華民國則為陪都或行都,建都歷史長1400餘年,在中國八大古都中,首屈一指。 洛陽歷史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文化之根的「河圖洛書」,誕生於此;周公在這裡制定禮樂,形成「三代」最具代表性的周禮;老子在這裡研究典籍文獻,並以此為基礎完成《道德經》;《詩經》首篇《周南》,收集的便是洛陽當地的民歌;西周初年遷洛的「殷頑民」,形成了中國最早的職業商人,東周時在這裡誕生了商聖白圭。東漢時的太學,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公立大學,在學人數最多時有3萬餘人,校舍1850間,並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招錄與教學管理辦法。王充在這裡完成了《論衡》,許慎在這裡完成了《說文解字》,班固在這裡撰寫了《漢書》、陳壽在這裡撰寫了《三國志》、司馬彪在這裡撰寫了《續漢書》,司馬光在這裡完成了史學巨著《資治通鑒》。張衡在這裡研製了渾天儀與地動儀,蔡倫在這裡發明了造紙術,華佗在洛陽研究中醫外科而知名。此外,《兩都賦》、《兩京賦》、《洛神賦》等文學名篇與洛陽有關,中國古代樂舞尤以洛陽百戲最為精華;真、草、隸、篆等書體的成熟也與洛陽有關,吳道子的《五聖圖》完成於洛陽,中國最大的藝術寶庫龍門石窟亦在洛陽。從以上掛一漏萬的記述中,也可以看到洛陽文化的厚重。而就學術層面而言,道學肇始於洛,儒學淵源於洛,經學興盛於洛,佛學首傳於洛,玄學形成於洛,理學尋源於洛。因此,洛陽是中華文化的聖城。 在歷史上,與洛陽關係最為密切者當數今西安市,二者同為中華大古都,但洛陽在多個層面上要優於西安。一是洛陽建都史可早到夏、商,而西安只是從西周時才為王都。二是在西周時,周公受命營建洛邑,並以此作為統治東方的政治中心。西漢初建時,劉邦也曾以洛陽為都城數月後,才正式定都長安。也就是說,大王朝即使不是首選洛陽,也要以洛陽作為陪都,以便更利於統治。三是當王朝的政治中心東移後,西安的中心地位不但受到削弱,有時也更沒有了陪都的地位。四是洛陽與西安作為漢唐大都,有著不同的風格,如長安城更為規範與嚴謹,洛陽則較之隨意,威嚴中不失親和力,在城市的布局上表現得最為明顯。五是當政治中心東移到開封之後,宋、金也仍以洛陽為陪都,北宋時的洛陽稱為「西京」,更以文化繁榮而著稱。六是就目前的城市地標而言,洛陽保留有龍門石窟、白馬寺、關林、周公廟等名勝,較之西安城市本身的名勝更具有震撼力。因此,就作為中華文化聖城的競爭優勢而言,洛陽要優於西安。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