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歷史學·第一章中國上古年代考·第一節
中國上古年代考·第一節
(《姓氏歷史學》第一章)
廣西興業縣石南鎮塘格村 黎開文 著於1996至2004年
聯繫地址: E-mail:gxxylkw@163.com
2010年8月1日至9月22日修訂並增加第九節內容,2011年10至12月修改定稿,至2012年5月12日星期六15:30於南寧市全部錄入電腦。
【《中國上古年代考》可作為專門史學工具書單冊岀版,此書如能面世,將為研究上古史、姓氏史迎來一新時代。】
本章共九節:
第一節、相關文獻資料匯總;
第二節、從遠古結繩而治時代(燧人氏)到文明初創時期的伏羲時代;
第三節、從文獻資料看炎、黃二帝時期及夏、商、周三朝存世多少年;
第四節、考定伏羲時代,炎、黃二帝時期及夏、商、周三朝起止干支公元紀年;
第五節、考定「黃帝紀元」四百八十年間各帝在位年限及起止干支公元紀年;
第六節、堯帝117歲,舜帝111歲;
第七節、考定周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之年;
第八節、中國上古年代表;
第九節、中國歷史年代干支公元紀年逐年對照簡表(從伏羲元年公元前4012年屠雍大荒落【己巳】至2103年癸亥)。
第一節 相關文獻資料匯總
1、「伏羲在位一百一十五年」
《史記索隱·三皇本紀》「太昊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都於陳,東封泰山,立一百一十五年崩。其後裔當春秋時有任、宿、須句、顓臾,皆風姓之胤也。」黎開文注釋(下文凡加註釋、按均是指本書作者):「雷澤」在今山東省荷澤市。「成紀」在今甘肅省秦安縣渭河支流葫蘆河畔五營鄉邵店村東邊仰韶文化遺址。「蛇身人首」:蛇身指身穿狀如蛇皮的木皮衣;蛇身人首指伏羲風姓家族所供奉的宗祖神圖騰像,原形為弱水河中的蛇身人面怪獸「葜窳」。「陳」:伏羲首都,在今河南省淮陽市宛丘。「任」:伏羲風姓後代分支出的任國,在今山東省濟寧市西南。「宿」:伏羲風姓後代分支出的宿國,在今山東省東平縣。「須句」:伏羲風姓後代分支出的須句國,在今山東省東平縣東部須城鎮。「顓臾」:伏羲風姓後代分支出的顓臾國,春秋時代成為魯國附庸,故都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北九十里顓臾城。
清朝賀應思《三字經註解備要》「伏羲氏,風姓,號太昊,以木德王,建都宛丘。始畫八卦,造琴瑟,教嫁娶,作書契代結繩,造網罟以教佃漁。在位115年。」注「宛丘」:伏羲首都,至周朝時代為周王族異姓侯國之一陳國首都,在今河南省淮陽市境內。
2、炎帝神農姜姓家族統治時代五百三十年
《史記索隱·三皇本紀》「……女媧氏末,神農氏作。……炎帝神農氏,姜姓,母曰女登(《中華全史演義》作安登),有媧氏之女,風姓,為少典(公孫少典)妃,感神龍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因以為姓。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命官,立一百二十年崩,葬長沙。神農氏本起烈山,故左氏稱烈山氏之子曰柱,亦曰厲山氏,《禮》曰『厲山氏之有天下』是也。神農納奔水氏之女曰聽詙為妃,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軒轅氏興焉。」
烈山氏,伏羲時代第二帝朱襄(鍥形文字發明者)的後代。朱襄之子祝融,任火官,封地在厲山,掌管焚燒山林墾荒,故稱烈山氏。火官祝融之子柱,襲封厲山諸侯,亦稱厲山氏,後繼位為帝,即赤帝祝融氏,在位一百年,始植百穀,歿封第一代農神「后稷神農」。上古文獻中,「後」乃天子、帝王之意,男性;春秋以後,才逐漸衍變成帝王正妻王后的意思,女性。現代漢語「子孫後代」的「後」字,在古文中是繁體「後」字。「后稷神農」即帝柱赤帝祝融氏,下傳十七代為炎帝神農姜石年。《呂氏春秋》「神農十七世有天下,與天下同之也。神農:炎帝也。農植嘉穀,化養萬民,天下號之曰『神農』」。按:此處原注釋有誤。炎帝神農姜石年,下傳十七代,早已滅於黃帝軒轅。此處「神農」,當指帝柱即赤帝祝融氏「后稷神」。下傳十七代為炎帝神農姜石年,始嘗百草,始教耕,故亦號「神農」,死後被追祀為第二代「后稷」稷官農正之神「神農」。至於周王族始祖姬棄,善植百穀,堯帝舉為農正「后稷」之官,那又是另一個時代的人物,死後被追祀為第三代「后稷」稷官農正之神。也就是說在炎帝姜姓家族統治時代,人們奉祀的「后稷神農」指赤帝祝融氏;在黃帝姬姓家族統治時代至夏朝時代,人們奉祀的「后稷神農」指炎帝神農姜石年;在商、周朝直至現代人們奉祀的「后稷神農」,均指堯帝、舜帝時期教民耕種的稷官農正姬棄,即周朝王族姬姓始祖。
炎帝神農姜石年在位一百二十年,《中華全史演義》則雲『在位一百四十年,南巡至長沙之茶鄉,無疾而逝,長沙,今屬湖南省茶鄉即茶陵縣是也,壽168歲。」其餘各帝,均見《中華全史演義》「神農氏納奔水氏女曰聽詙,生帝臨魁,在位八十年。臨魁生帝承,在位六十年。承生帝明,在位四十九年。(按《謝氏族譜》、《盧氏族譜》均載『二世祖臨魁公,在位八十年,妣有邰氏女,子帝承、帝黎。』)明生帝宜,在位四十五年。宜生帝來,在位四十八年。來生帝里,在位四十三年。帝里生節莖。莖生克及戲,皆不在位。克生子榆罔立,居空桑。榆罔遜位,安置於潞。計榆罔在位五十五年,而神農氏之血胤以亡。神農氏之母安登生二子:長為炎帝神農氏;其弟則世嗣少典氏,為諸侯。至帝榆罔時,少典國君之妃曰附寶者,祁於野,見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懷妊孕二十四月,乃生軒轅氏。因產於軒轅之丘,名曰軒轅。軒轅丘在在今河南省新鄭縣境內。軒轅氏,姓公孫,長於姬水,又以姬為姓,國於有熊(今河南省新鄭縣),故號有熊氏。以土德王天下,土屬黃色,爰號黃帝。自即帝位後,都涿鹿,今直隸省涿鹿縣治是也。」據此,可知炎、黃二帝,是先後相承的兩個不同歷史時代的開國人物,並且相差有五百三十年,絕對不是《國語·晉語》所說的同胞兩弟。
唐高宗《御賜黃氏發祖源流諭》「朕按爾姓發源,蓋自炎帝神農氏以來,得天子之位百四十年。傳帝臨,在位八十年。臨帝子帝承,在位六十年。承帝子帝明,在位四十九年。明帝子帝宣,在位四十五年。宣帝子帝來,在位四十八年。來帝子帝哀,在位四十三年。哀帝子節莖,生克及戲,皆不在位。克生帝榆罔,因諸侯離心,其臣蚩尤作亂,而帝遷都於涿鹿。其諸侯侵犯,帝不能禁,在位五十五年。眾諸侯咸來賓從。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尊為黃帝有熊氏。黃帝母曰附寶,初,見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懷孕二十四月,而生於軒轅之丘,因名軒轅。(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言聰明。因於有熊氏,是為黃帝。黃中之色,自然之勝,萬世不易。帝始作制度,得中和,萬世常存,故稱黃帝也。(黃)帝之四妃,得生二十五子,在位百年,亨壽一百十有二歲,葬於橋山,即今延安府四鄱縣北。黃帝娶西陵氏之女曰嫘祖,生昌意不得位。昌意娶蜀山之女曰昌仆,是為女樞,感瑤光貫日月之祥而生顓頊。顓頊初佐少昊帝,國於高陽號高陽氏,年二十即位。顓頊帝靜淵而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故後世稱為歷宗,在位七十八年,壽97歲,葬於濮陽,即今東昌府。娶鄒屠氏之女,生駱明,駱明之傳夏禹也。生蒼舒、隤凱、禱戲、大臨、龐降、庭堅、中庸、仲達,稱『八愷』。又娶隤勝氏之女,生卷章、穹蟬。(黎開文按:應為顓頊帝又娶騰隍氏即隤勝氏之女生伯稱、老童、窮蟬。伯稱即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及吳回。老童生重、黎。重任顓頊帝高陽氏時代木正之官別稱南正重;黎任顓頊帝高陽氏時代火正之官別稱北正黎。而卷章之子重黎、吳回則相繼擔任帝嚳高辛氏時代火正之官,帝嚳賜號祝融。)穹(窮)蟬之傳大舜也。而卷章娶女嬌,生子曰黎(重黎)、曰回(吳回)。黎(應為重黎)代(黎)為祝融官,佐(帝嚳)高辛氏。回(吳回)娶夏侯氏,生陸終。陸終娶鬼方氏,生六子,曰樊人、曰惠連、曰錢堅、曰會人、曰曹安、曰季連。長子樊人,治水有功,舜封昆吾。三子錢堅封於彭城。四子會人封於鄭圩。五子曹安封於邾圩。六子季連封於楚地。而次子惠連封於黃國,以國為氏。爾姓固岀於黃帝,而封於惠連為授姓始祖也。系出神明,准志譜諜,永傳勿替。特諭。」(註:此諭於唐高宗咸享元年670年冬臘月命下。摘自廣西陸川縣《黎官唐(伯寬)公族譜》)
炎帝神農姜姓家族統治時代五百三十年中,各帝在位先後順序年數排列如下,以便下文進一步推排干支公元對應紀年:
炎帝神農姜石年在位一百二十年;炎帝姜臨魁在位八十年;炎帝姜承在位六十年;炎帝姜黎在位三十年(530年減去其餘已知八帝在位年數,得出帝承在位三十年);炎帝姜明在位四十九年;炎帝姜宜在位四十五年;炎帝姜來在位四十八年;炎帝姜里(哀)在位四十三年;炎帝姜榆罔在位五十五年。
以上年數,可直接用來推排干支公元紀年。這九帝共在位五百三十年,但相互之間,大都不是父子關係。本書敘述到炎帝神農及後代姓氏分支的章節中,再詳細列明其世次關係。
上古文獻中,不同的歷史時期,對「年」的說法也不同。漢朝學者蔡邕《獨斷》載「唐(堯帝)、虞(舜帝)曰『載』。『載』,歲也,言一歲莫不覆載,故曰『載』也。夏曰『歲』,一曰『稔』也。商曰『祀』。周曰『年』。」堯帝、舜帝時代,稱「一年」為「一載」。夏朝時代,稱「一年」為「一歲」或「一稔」。商朝時代,稱「一年」為「一祀」。周朝時代,稱「一年」為「一年」,這種說法一直沿用到現代。
3、「黃帝紀元」時代各帝在位年數的相關文獻資料
清朝賀應思《三字經註解備要》「黃帝有熊氏,姓公孫,又姬姓,名曰軒轅,諸侯尊為天子,以土德王,故曰黃帝,建都涿鹿,作甲子,造律呂,耕田,貨幣,舟車,宮室,畫野分州,弓矢,紀官,冠裳,曆數。二十五子,在位百年。堯帝都平陽,在位七十二年(按:此與《書經·堯典》『帝在位百單一〈101〉年』不附,不採用作推排干支公元紀年)。舜帝都蒲阪,在位六十一年(按:此指舜的一生中行帝職的六十一年,其中包括攝政二十八年、稱帝五十年期間行帝職的三十三年,後十七年為夏禹攝政時期。若以舜帝在位六十一年來推排干支公元紀年,則有重複且與《書經·舜典》記載『帝在位五十載』不相附,故不採用)。夏禹都平邑,人統寅正(以寅月為正月),共十七主,四百三十九年(此與文獻記載『夏王朝四百五十八年』不相附,不採用)。商湯都西亳(今河南省偃師縣),地統丑正(以丑月為正月),改年曰祀,三十主,共六百四十四年。周武王天統子正(以子月為正月),建都鎬京,三十七主,共八百六十七年(應再加入周公旦攝政的七年,實為八百七十四年)。」
清朝王相著《三字經訓詁》「黃帝之子(應為曾孫)少昊帝金天氏,在位八十四年。黃帝之孫(應為玄孫)顓頊帝高陽氏,在位七十五年(應為七十八年)。堯帝在位七十二年(應為一百零一年)。舜帝在位六十一年(應為五十年)。自黃帝至舜,凡六世(應為十二世)四百八十年。夏曆十七世,凡四百五十八年。商傳祚二十八世,六百四十四年。凡東、西周,共三十八世,八百七十四年。」
清末民初章炳麟重訂《三字經》「夏凡十七主,四百二十二年(應為四百五十八年)。商二十八主,六百六十一年(應為六百四十四年)。周三十八主,八百六十七年(應為八百七十四年)。」
以上所引年數,能夠準確地用來推算干支公元紀年的,只有如下幾個:黃帝至舜帝即「黃帝紀元時代」四百八十年。其中:黃帝在位一百年(內含在「炎帝紀元」五百三十年內最後十年的攝政時期);少昊帝金天氏在位八十四年;夏王朝四百五十八年;商王朝六百四十四年;周王朝八百七十四年。有了這幾個年代數字,還得找幾個具體到某一年的干支紀年,才能推排出完整的歷史年代,並換算成公元前某某年。
4、以下所引幾條資料,為本書分清上古歷史時期斷代,推排干支、公元紀年的最重要依據
﹝1﹞、《史記·封禪書》「黃帝己酉年朔旦冬至,得寶鼎神爵,得天之紀。」這一個己酉年,無論是說黃帝元年己酉,還是說黃帝六十一年己酉,都直接關係到黃帝本人。
(2)、《竹書紀年》「黃帝軒轅氏五十九年,貫匈氏來賓。」
(3)、《史記·楚世家》「帝嚳以庚寅日誅重黎。」《山海經》「帝嚳以庚寅誅重黎。」這一個庚寅年,是現存所有涉及到黃帝紀元時代的文獻中,出現的唯一確切干支紀年。因為帝嚳在位七十年,期間只會出現一個庚寅年,不會有重複,這一年是公元前2431年庚寅。
(4)、《竹書紀年》「帝啟八年,帝使孟塗如巴泣訟。」
(5)、《呂氏春秋》「周武王九年,東觀兵,至孟津,彗星出。」這一條文獻記載至關重要,彗星即哈雷彗星,平均76﹒1年為一個回歸周期。以此逆推,武王九年是公元前1133戊辰,這一年哈雷彗星出現,絕對準確。從民間《羅氏族譜》得到印證:「羅氏始祖鄶公字匡正,原姓妘名里,商紂王八年(應為十六年)甲寅(公元前1147年)生。周武王九年(公元前1133年)戊辰,奉命南征宜城(今湖北省宜城)有功,晉封子爵,時年十五歲,國於宜城,鎮守楚北。武王三年(周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的第三年,即公元前1127年)甲戌,封土宜城(正式冊封羅國),世襲子爵,國於羅水之陽,故曰羅國。再傳至羅班公,字煌,號懷沙,周宣王三十七年(公元前791年)庚戌生,世襲羅子。魯桓公十三年(即周桓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99年)壬午,楚國派屈瑕伐羅國。屈瑕因驕失敗,縊於荒谷,群師囚於冶父,而羅國賴以存。事詳見《春秋》及《左傳》。復傳至羅萬通公,字思晦,周襄王二十二年辛卯(公元前630年)生。周定王十一年乙丑(公元前596年),楚莊王報荒谷之恥,遂滅羅國。羅萬通公出亡下邑,避隱襄陽黃龍檔山林中居焉。卒於蓼國。後宗室散佚。羅國經二十四君,五百三十七年(公元前1133年戊辰至公元前596年乙丑),為楚所滅(註:括弧內文字為筆者所加。摘自廣東省南雄市珠璣巷羅氏宗祠羅加金先生2004年贈《羅氏源流》)。」
(6)、《中華全史演義》「夏少康封子無餘於會稽,以奉禹祀,號于越。至允常稱王。允常子勾踐,滅吳而國強。六傳而至越王無疆,伐楚為楚所敗而地削。再七傳至閩君搖,佐諸侯平秦,漢高祖封為越王。至漢武帝三十一年,始平東越,東越繇王居股殺東越王余善以降。共一千九百五十九年而亡。」查《中國歷史年代簡表》「漢武帝三十一年」即西漢武帝劉徹元封元年辛未,公元前110年。由此上推一千九百五十九個干支即公元前2068年癸巳,此即為夏帝姒少康封其子無餘為越侯國之年。越國歷經夏、商、周、秦,延續至漢朝,存世一千九百五十九年(公元前2068年癸巳至公元前110年辛未),這是中國歷史上存世最為長久的一個地方政權。
(7)、《中華全史演義》「又有薛,任姓,侯爵。夏禹封奚仲於薛,凡一千九百餘年,為宋王偃所滅。」北宋洪邁《容齋隨筆·薛國長久》「薛之祖(是)奚仲,黃帝子禺陽任國後代,為夏禹掌車服大夫,自此受封。歷商及周末,始為宋偃王所滅。其享國一千九百餘年,傳六十四代。三代(夏、商、周)諸侯,莫之與比。」宋偃王即宋君偃,公元前328年癸巳至公元前286年乙亥在位,滅於齊(國)、魏(國)、楚(國),即位第十一年(公元前318年癸卯)自立為王,「東敗齊,取五城;南敗楚,取地三百里;西敗魏軍,乃與齊、魏為敵國」。薛國在今山東省滕縣南部,當被滅於公元前318年癸卯。夏禹在公元前2232年己酉即位,薛國也在此年受封,下傳至公元前318年癸卯滅亡,存世一千九百一十四年。
(8)、《史記·周本紀》「周王赧五十九年,滅於秦。」查《中國歷史年代簡表》,此年為公元前256年乙巳。
5、明朝呂安世原輯、民國蔡東藩增訂《中華全史演義》所列中國遠古、上古王朝帝王年代
「自盤古至今(中華民國元年,即1912年),共六萬九千一百有九年。數之確否,無從證實。天皇氏,一萬八千歲。地皇氏,一萬八千歲。人皇氏,一萬五千六百年。」據此,可推知:盤古氏時期,傳世一萬四千七百四十年(14740年)。「自黃帝後,至今(中華民國元年,即1912年)相距四千六百零八年(4608年)。」按:此說不準確。其書中下文所列至周朝部分,漏掉周簡王在位十四年、周靈王在位廿七年、周景王在位廿五年、周敬王在位四十四年,應加入。伏羲風姓家族統治時代多少年?《中華全史演義》中沒有說到。
炎帝神農姜姓家族統治時代五百三十年,前已述及,今引如下:
炎帝神農姜石年在位一百二十年;
炎帝姜臨魁在位八十年;
炎帝姜承在位六十年;
炎帝姜黎在位三十年;
炎帝姜明在位四十九年;
炎帝姜宜在位四十五年;
炎帝姜來在位四十八年;
炎帝姜里(哀)在位四十三年;
炎帝姜榆罔在位五十五年。
黃帝紀元姬姓家族統治時代四百八十年:
黃帝在位一百年(應減去攝政的十年);
少昊帝在位八十四年;
顓頊帝在位七十八年;
帝嚳在位七十年;
帝摯在位八年;
堯帝在位一百年(應為一百零一年),後有堯喪二年(列入舜帝在位年數);
舜帝在位四十八年(應為五十年),後有舜喪二年(列入夏禹在位年數)。」
*以上自黃帝至舜帝,共四百九十年,應減去黃帝攝政的十年,為四百八十年,方與文獻記載「自黃帝至舜帝四百八十年」相符合。
夏王朝姒姓家族統治時代四百五十八年:
「夏禹八年(應加入舜喪二年,實為十年);啟九年(應為十六年);太康二十九年;仲康十三年(應為十四年);相二十八年;夷羿及寒浞寒澆父子篡國共四十年(夷羿篡夏八年;寒浞寒澆父子篡夏三十二年);少康六十一年(應為二十一年);杼十七年;槐二十六年(應為四十四年);芒十八年(應為五十八年);泄十六年(應為二十五年);不降五十九年;扃二十一年;廑二十一年(應為二十年);孔甲三十一年(應為九年);皋十一年(應為三年);發十九年(應為十三年);桀五十三年(應為三十一年)。」
《史記·夏本紀》「(禹)十年,帝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
《路史·後紀》「啟在位十有六歲,年九十一。」
《路史·後紀》「太康在位十有九歲,失政,又十歲而歲。」《帝王世紀》「太康在位二十九年。」
《尚書注》「夏都安邑,在河(黃河)之北。太康立十九年,為羿所拒,遂居河南之陽夏。廿九年崩,弟仲康立。仲康十四年崩,子相立。羿但據冀州河北之地,不臣於夏而已,未必執夏之政柄。故《五子之歌》但以冀方為言也。羿亦好游田,其臣寒浞弒之而篡其位。及夏後相自河南遷河北帝丘,在位二十八年方為寒浞之子澆所弒。夏道中絕者四十年,而少康復興焉。」
《竹書紀年(今本)》「(帝相)二十八年,寒浞使其子澆弒帝,後緡歸於有仍。」
《通鑑外紀》「(夷)羿八年,(寒)浞三十二年,共四十年。」「少康在位二十一年。」
《竹書紀年(今本)》「(少康)二十一年,陟。」
《竹書紀年(今本)》「帝杼十七年,陟。」《帝王世紀》、《通鑑外紀》「帝杼在位十七年。」
《竹書紀年(今本)》「後芬(槐)立四十四年,陟。」「帝芒五十八年,陟。」「帝泄二十五年,陟。」「帝不降五十九年,遜位於弟扃。」《帝王世紀》「帝扃在位二十一年。」「帝廑(胤甲)在位二十年。」
《竹書紀年(今本)》「帝孔甲九年,陟。」「帝昊(皋)三年,陟。」
《通鑑外紀》「帝發在位十三年。」
《竹書紀年(今本)》「帝癸(謚桀)三十一年,商自陑征夏邑,克昆吾。大雷雨,戰於鳴條,夏師敗績,桀岀奔三朡。商師征三朡,戰於郕,獲桀於焦門,放之南巢。」
商王朝子姓家族統治時代六百四十四年:
「商湯十三年;太甲三十三年(應為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十二年);沃丁二十九年;太庚二十五年;小甲十七年;雍己十二年;太戊七十五年;仲丁十三年(應為九年);外壬十五年;河亶甲九年;祖乙十九年;祖辛十六年;沃甲二十五年;祖丁三十二年(應為九年);南庚二十五年(應為二十九年);陽甲七年(應為十七年);盤庚二十八年;小辛二十一年;小乙二十八年(應為十年);武丁五十九年;祖庚七年;祖甲三十三年;廩辛六年;庚丁二十一年(應為八年);武乙四年(應為三十五年);大丁三年(應為十三年);帝乙三十七年(應為九年);紂三十二年(應為五十二年)。」
《韓詩內傳》「湯為天子十三年,百歲而崩。」
《竹書紀年(今本)》「外丙,名勝,(在位)二年,陟。」「仲壬,名庸,(在位)四年,陟。」「太甲,名至,(在位)十二年,陟。」「沃丁,名絢,(在位)十九年(《通鑑外紀》『沃丁在位二十九年。』),陟。」「小庚(《史記》作『太庚』),名辨。」《史記索隱》「帝太庚在位二十五年崩。」
《竹書紀年(今本)》「小甲,名高,(在位)十七年,陟。」「雍己,名,(在位)十二年,陟。」「太戊(中宗),名密,(在位)七十五年,陟。」《書經·周書·無逸》「肆中宗之享國,七十有五年。」《史記索隱》「中宗在位七十有五年崩。」
《竹書紀年(今本)》「仲丁,名庄,(在位)九年,陟。」「外壬,名發,(在位)十年(《御覽》八十三引《史記》『帝外壬在位十五年。』),陟。」「河亶甲,名整,(在位)九年,陟。」「祖乙,名滕,(在位)十九年,陟。」「祖辛,名旦,(在位)五年(《御覽》八十三引《史記》『祖辛在位十六年),陟。」「沃甲,名踰,(在位)五年(《御覽》八十三引《史記》『沃甲在位二十五年』),陟。」
「祖丁,名新,(在位)九年,陟。」「南庚,名更,(在位)六年(《御覽》八十三引《史記》『南庚在位二十九年』),陟。」「陽甲,名和,(在位)四年(《御覽》八十三引《史記》『陽甲在位十七年』),陟。」「盤庚,名旬,(在位)二十八年,陟。」「小辛,名頌,(在位)三年(《御覽》八十三引《史記》『小辛在位二十一年』),陟。」「小乙,名歛,(在位)十年,陟。」「武丁,名昭,(在位)五十九年,陟。」「祖庚,名曜,(在位)十一年(《御覽》八十三引《史記》『祖庚在位七年』),陟。」「祖甲,名載,(在位)三十三年,陟。」「馮辛(《史記》作廩辛),名囂,(在位)四年(《御覽》八十三引《史記》『廩辛在位六年』),陟。」「庚丁,名囂,(在位)八年,陟。」「武乙,名瞿,(在位)三十五年,陟。」「文丁(《史記》作大丁),名托,(在位)十三年,陟。」「帝乙,名羨,(在位)九年,陟。」「帝辛(即殷紂王),名受,(在位)五十二年,冬十有二月,周師有事於上帝,庸、蜀、羌、髳、、微、盧、彭、濮從周師伐殷。」
周王朝姬姓家族統治時代八百七十四年:
「周武王七年」;周公旦攝政七年(查閱《尚書·周書》成王13歲嗣位,20歲正式登基稱王。這中間七年是周公旦攝政,應排入這七年的干支方不亂);成王三十七年;康王二十六年;昭王五十一年;穆王五十五年;共王十二年;懿王二十五年;孝王十五年;夷王十六年;厲王五十一年(應為厲王三十七年、周召共和十四年;現代中學《中國歷史》教科書,最遠的干支公元對照紀年,只追上到周召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庚申);宣王四十六年;幽王十一年;平王五十一年;桓王二十三年;庄王十五年;厘王五年;惠王二十五年;襄王三十三年;頃王六年;匡王六年;定王二十一年」;簡王十四年;靈王二十七年;景王二十五年;悼王繼位當年崩;敬王四十四年;「元王七年;定王二十八年;哀王繼位當年被弒;思王繼位當年被弒;考王十五年;威烈王二十四年;安王二十六年;烈王七年;顯王四十八年;慎靚王六年;赧王五十九年,滅於秦國」周王朝紀元,至此結束。
《帝王世紀》引《漢書·歷律志》「周公攝政七年……是歲十二月戊辰晦(三十日),周公以反(返)政。」《世記·周本紀》「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長,周公反(返)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
《竹書紀年(今本)》「(周成王在位)三十七年夏四月乙丑(日),王陟。」「(周康王在位)二十六年秋九月已未(日),王陟。」
《帝王世紀》「(周)昭王在位五十一年。」
《歷記·周本紀》「(周)穆王立五十五年,崩。」
《竹書紀年(今本)》「(周共王)十二年,王陟。」「(周懿王)二十五年,王陟。」「(周孝王)九年(《御覽》八十四引《史記》『孝王在位十五年』),王陟。」
《帝王世紀》「(周夷王)十六年,王崩。」
《歷記·周本紀》「(周)厲王三十四年,王益嚴,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三年(即厲王三十七年),(國人)乃相與畔,襲厲王(『國人暴動』)。厲王岀奔於彘。……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厲王死於彘。太子靜長於召公家,二相乃公立之為王,是為宣王。」「(周宣王在位)四十六年,宣王崩。」
《竹書紀年(今本)》「(周幽王)十一年春正月,日暈。申人、鄫人及犬戎入宗周(鎬京)弒(幽)王及鄭桓公。犬戎殺王子伯服。申侯、魯侯、許男、鄭子立宜臼(周平王)於申;虢公翰立王子余臣於攜。」「先是申侯、魯侯、許文公立(周)平王於申。以本太子,故稱天王。(周)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於攜。周二王並立。(攜王)二十一年,攜王為晉文公所殺。以本非適,故稱攜王。」「(周平王)五十一年三月庚戌(日),王陟。」「(周桓王)二十三年三月乙未(日),王陟。」「(周莊王)十五年,王陟。」「(周)釐王,名胡齊,五年,王陟。」「(周)惠王,名閬,二十五年(冬十有二月丁未),王陟。」「(周)襄王,名鄭,三十三年,王陟。子頃王壬臣立。」「(周)頃王,六年,王陟。」「(周)匡王,名班,六年(冬十月乙亥),王陟。」「(周)定王,(名瑜,匡王弟),二十一年(十一月己酉),王陟。」「(周)簡王,(定王子,名夷),十四年(九月辛酉),王陟。」「(周)靈王,(簡王子,名泄心),二十七年(十有二月甲寅),王陟。」「(周)景王,(靈王子,名貴),二十五年,晉頃公平王室亂,立敬王。」「(周)敬王,(名丐,景王子),四十四年,王陟。」「(周)元王,(名仁,敬王子),二十八年,王陟。」「(周)考王(《史記·周本紀》『定王崩,哀王立。三月,思王立。五月,少弟嵬立,是為考王),十五年,王陟。」「(周)威烈王,(名午,考王子),二十四年,王陟。」「(周)安王,名驕,威烈王子),三十六年,王陟。」「(周)烈王,(名喜,安王子),七年,王陟。」「(周)顯王,(烈王弟,名扁),四十八年,王陟。」「(周)慎靚王,(名定,顯王子),六年崩。」
《史記·周本紀》「慎靚王立六年,崩,子赧王延立。……五十九年,秦取韓陽城、負黍,西周恐,倍(背)秦,與諸侯約從,將天下銳師出伊闕攻秦,令秦無得通陽城。秦昭王怒,使將軍樛攻西周。西周君奔秦,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秦受其獻歸其君於周。周君、王赧卒。周民遂東亡。秦取九鼎寶器,而遷西周公於憚狐。後七歲,秦莊襄王滅東(西)。東、西周皆入於秦,周既不祀。」
查《中國歷史年代簡表》「周赧王五十九年,為公元前256年乙巳。」
周赧王滅亡後,「東、西周君七年」,此七年(公元前255年丙午至公元前250年辛亥)屬東周王朝滅亡後至秦皇朝建立前,六國相拼的三十六年內(公元前256年乙巳至公元前221年庚辰,這七年干支,不能再計入周朝存世的八百七十四年干支里。
周王朝存世八百七十四年,減去上述歷任周王在位年數及周公旦攝政七年,得知周武王滅殷建周后在位年數應為七年。
秦皇朝十五年:秦始皇十二年,秦二世三年。
(待續)推薦閱讀:
※中、西、日年代對照表
※80年代北京那些老照片催人淚下,每一張都是滿滿的回憶
※流金歲月:70-80年代老電影插曲精選20首!
※【中舞網特別推薦】盤點金星黃豆豆譚元元桃李杯時代視頻合輯,看舞蹈家青澀年代完美基本功!
※(4)【上古史】之【夏代帝王年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