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世界上都有哪些國家過春節(組圖)

春節是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同時也是亞洲一些國家的傳統大節,如韓國,韓國是一個非常遵從傳統的國度,韓國人一直保留著以農曆一月一日迎接新年的習俗,韓國稱春節為「舍爾」,意思是新年之首,也稱「舊正」。全國放假,人們紛紛從城市返回故鄉,春運的繁忙跟中國一樣。春節全家人團聚在一起,祭祀祖先,在家靜心祝福,祈求好運。

  春節的前一天,整個家族聚在一起做祭祀食物。因為是向祖先進奉的食物,所以要用心做,做得漂亮些,以表示對祖先的尊敬。

韓國人過春節的文化習俗,據說可以追溯到古新羅時代。韓國春節也在正月初一,韓國人稱為「舊正」,傳統上又稱「元旦」、「元日」、「歲首」, 與我國春節相似。每到除夕,韓國人也是千方百計與家人團聚、共享天倫。春節一大早,舉行「茶禮」,即在宗祠或住宅的廳里擺設年禮、歲酒、年糕片湯等,進行家庭祭祀,這個過程也叫做「祭禮」。然後全家一起吃「歲餐」,歲餐相當於我國大年三十的年夜飯。年飯後,收拾好飯桌,互相拜年,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年糕湯,韓國人認為吃了它就算長了一歲。接著還要「省墓」,即到先人的墓地,擺上祭品,進行祭奠。

  初一下午,人們互相走親串友,給親朋好友拜年。如今,更多的人用賀年卡和禮物來互賀春節。春節期間有很多民俗活動,如擲骰子、放風箏、抽陀螺、踏蹺蹺板等。 懸掛「福笊籬」的習俗,至今在一些地方特別是農村,仍很流行。http://www.gsm010.cn/h/2390.html

越南隆重歡慶春節,春節有國家假日,過節習俗與中國傳統春節習俗大同小異,臘月二十三開始過年,臘月三十除夕守歲,放鞭炮,吃團圓飯,團圓飯中一定要吃糯米大粽。大年初一拜年、趕廟會。

越南是中南半島上漢化程度最高的國家,其文化習俗基本與中國相鄰的廣西、雲南類似。作為節日,越南也有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但在人們的心目中,一年中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仍然是春節。迄今越南仍是一個農民佔大多數的國家。按照傳統的說法,春節的本意在於讓百姓在一年的辛勤勞作之後,能有一段閑暇和寬鬆的時間同親朋好友歡聚,享受一下豐收的喜悅,期盼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越南人過春節最具民族特色的是年粽和糯米餅。越南的年粽做法跟中國的粽子一樣,不過是方形的,而且大得多,一般用200克糯米做成,中間包上200克豬肉和150克綠豆沙,外裹芭蕉葉。傳說年粽象徵大地,綠色顯示生機勃勃,中間包裹的豬肉與綠豆沙則代表飛禽走獸、草木繁生。

新加坡春節是國家法定假日,放假兩天,春節期間,新加坡大街小巷張燈結綵,商場擠滿了購買年貨的市民,春聯、年畫、鮮花是搶手的年貨。節日期間,人們相互拜年,拜年不提貴重禮品,只帶兩個桔子,進門捧給主人,桔與「吉」諧音,象徵大吉大利。新加坡是個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國家,一年中各種民族節日很多。重要的有華人的春節、西方的聖誕節、馬來人的開齋節、印度人的大寶森節、新加坡國慶節。新加坡華人佔總人口的75%以上,所以中華傳統的春節是最隆重、最具影響力的節日。

  新加坡人把春節叫華人新年,英文叫Chinese New Year或Lunar New Year,以示區分New Year(元旦)和馬來人的新年。在這裡我就介紹幾個新加坡人過春節的特點。每逢春節,新加坡華人家家戶戶寫春聯、貼福字,屋裡屋外紅紅火火;買年貨、做年菜、除夕吃團圓飯喜氣洋洋;民間也興拜年、祝福、送紅包和壓歲錢,圖個吉利。南洋華人還用獨特的方式來歡慶華人年,那就是一家人歡聚一堂「撈魚生」。「撈魚生」是一種菜式,以生魚條為主食,加以有色蔬菜和水果絲、白芝麻、花生碎,調和五香粉、胡椒粉、醬汁等,裝成一個大盤。「撈魚生」儀式開始時,便由一人發令,其他人一起把大盤中的菜物高高撈起,並齊聲高喊:「撈起,撈起(撈喜),撈到風生水起,一年好過一年」 。「撈魚生」帶有吉祥的意味,祈求來年好運,能發大財。一份考究的魚生,價值新幣千元以上。我多次品嘗過這種既當菜又當飯的魚生,確有其特色,但並無當地人那份興緻和著迷。

春節的市場上張燈結綵,人山人海,一派繁忙景象。特別是牛車水(唐人街)更是大量出售華人風味食品,中國民族服飾和林林總總的吉祥物。那裡鑼鼓喧天,舞龍隊、舞獅隊盡情表演。一年中唯有春節這一天,這裡可以燃放煙花炮竹,節日的氣氛非常濃郁。

「春到河畔迎新年」 是每年春節活動的重頭戲,舉行的地點是濱海灣。在那裡春節期間有各種文藝演出,有各式雜貨市場,有中華各地特色小吃,還有迎新燈展,並在新加坡河兩岸燃放大型煙花。2012年春節還展出70多手工扎制的巨龍形彩燈,四川成都的燈彩,廣西民俗文化表演,還有LED舞龍隊,都是新的亮點。一年一度的妝藝大遊行,往年都在烏節路等鬧市區舉行,今年移至新加坡河進行水上大遊行,載歌載舞如同揚州古運河花船表演,不知哪個更加出色。聞名遐邇的新加坡風景區聖淘沙,新春花會已經開幕,100萬株花卉竟相綻放,奼紫嫣紅,爭奇鬥豔,美不勝收,這可算是熱帶雨林的南洋島國春節展示的一大特色。

春節在馬來西亞也是法定假日,過年習俗跟中國大致相同,由於當地華人多來自福建,受閩南習俗影響,所以過年一定要買鳳梨,閩南語「鳳梨」與「旺來」諧音,鳳梨就成了春節的吉祥水果。

日本人過春節

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前,採用的是傳統曆法,新年也在農曆正月初一,明治維新以後,才改過公曆新年。現在日本沖繩地區,民間還過春節。在日本的華人區也過春節,如關西神戶的南京町,每年春節都要舉行盛大的迎春慶祝會,吸引了許多遊客前往觀賞。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dca8b70100p98s.html馬來西亞過春節馬來西亞過春節習俗與中國大致相同,由於當地華人多來自福建,受閩南文化影響,人們過春節一定要買鳳梨(菠蘿),閩南語「鳳梨」與「旺來」諧音,鳳梨就成了春節的吉祥水果。節日期間人們相互拜年時,喜歡帶一些橘子,進門送給主人,橘與「吉」諧音,象徵大吉大利

馬來西亞過春節習俗與中國大致相同,由於當地華人多來自福建,受閩南文化影響,人們過春節一定要買鳳梨(菠蘿),閩南語「鳳梨」與「旺來」諧音,鳳梨就成了春節的吉祥水果。節日期間人們相互拜年時,喜歡帶一些橘子,進門送給主人,橘與「吉」諧音,象徵大吉大利。

馬來西亞過春節習俗與中國大致相同,由於當地華人多來自福建,受閩南文化影響,人們過春節一定要買鳳梨(菠蘿),閩南語「鳳梨」與「旺來」諧音,鳳梨就成了春節的吉祥水果。節日期間人們相互拜年時,喜歡帶一些橘子,進門送給主人,橘與「吉」諧音,象徵大吉大利。

放鞭炮是過春節的標誌。這兩年馬來西亞政府宣布解禁燃放鞭炮,給每年歡慶農曆新年的華人一個大喜訊。於是,從歲末除夕到大年初一,即使到了元宵節,大街小巷到處爆竹連聲,此起彼伏。孩子們歡樂地爭執著,誰放的爆竹最響亮,誰放的煙花最美麗;而這嘰喳爭論的童稚聲,總被連綿不絕的鞭炮聲所淹沒。

在歐美地區,華人將春節帶到了這裡,隨著中國華人人數的增多與經濟社會力量的增強,春節日益成為華人文化身份的展示日。法國巴黎每年春節期間舉辦彩裝大遊行。美國紐約市在2003年將春節定為市民的公共假日,專門為華人安排了燃放鞭炮的時間與地點。春節大遊行是紐約市的重要觀光項目。加拿大春節也日益成為地方重大節日,從多倫多到溫哥華,春節期間華人都要舉行大型的遊行聯歡活動。印度尼西亞過春節

臨近傳統節日春節,印度尼西亞瀰漫著濃郁的節日氣氛。首都雅加達的商場超市掛滿了大紅燈籠和中國結,有些商場還搭起了販賣中國傳統臘肉乾、應子梅等的臨時攤位,紅蠟燭、紅年糕、各式各樣的紅色佩飾以及大紅喜字令人目不暇接。在班芝蘭一帶的唐人街,造型各異的各類鞭炮品種齊全,年糕專賣店的貨架上擺滿了各類年糕,糖果店裡的巧克力、蜜餞、開心果、瓜子、花生、山楂、梅子等一應俱全,紅梅、金橘等印尼華人春節必備的裝飾品銷路也格外地好。

除夕當天,人們要到廟堂進香祈禱,希望一年健康平安、萬事如意。除夕夜,大多華人都會聚集在老人家裡吃團圓飯,家中年長者接受兒孫們的拜年,老人則向晚輩發放紅包,然後兒孫們與老人合影,之後是全家聚餐。直到深夜,晚輩們才告別老人,各自回家。  印尼華人過春節的另一特色是公益色彩濃。各華社團體、宗親會、互助會和廟堂組織獻血、分發食品等社會公益活動,希望所有人都能過一個美滿幸福的春節。

  軍民一家,共慶朝鮮族春節習俗

朝鮮過春節朝鮮也有過春節的習俗,朝鮮管春節叫年節。每年陰曆初一,朝鮮人帶著新的憧憬和期望熱熱鬧鬧地過年,這是一年中最大的民俗節日。為了過年,人們把屋裡屋外收拾得乾乾淨淨,縫製新裝,做特種飯菜。朝鮮也有過春節的習俗,朝鮮管春節叫年節。每年陰曆初一,朝鮮人帶著新的憧憬和期望熱熱鬧鬧地過年,這是一年中最大的民俗節日。為了過年,人們把屋裡屋外收拾得乾乾淨淨,縫製新裝,做特種飯菜。

節日飲食主要有年糕湯、煎餅、江米條、食糖、柿干、松子、柿餅汁、蜜糯湯、米花果兒等。這些節日飲食中不可缺的是年糕湯,人們說每年吃一大碗就長一歲。每到過年這一天,無論是誰都要互相拜年。凌晨時開始祭祖。祭祖儀式結束後,全家人按輩分依次拜年,然後,到村裡的長輩和老師家拜年。拜年的時候,互相說些萬事如意等吉利的話,表示祝福。這一天,家家愉快地吃應時飯菜。人們把過年的飯菜叫做歲餐,過年喝的酒,叫做歲酒。

過年的飯菜很豐盛,有糕片湯、糯米糕、蒸糕、煎餅類、糖果類、柿餅汁、蜜糯湯、烤肉等。其中,糕片湯是不可缺少的和最有代表性的。過年這天早晨喝的酒叫「屠蘇酒」,是用多種藥材泡製的。喝「屠蘇酒」已成為朝鮮民族過年的一種習慣。過年,更令人快樂的是男女老少都要參加的各種遊戲,有壓跳板、盪鞦韆、滑冰車、踢毽子、和抽陀螺等。抽陀螺在中國玩得也很普遍。目前朝鮮過春節是光有假日沒有什麼供應。每個人根據自家的情況過節。而金正日的生日的2.16和金日成的生日4.15的時候,不但放假,還家家戶戶免費供應酒、肉、糧食等。

蒙古人過春節不像漢人一樣講究幾盤幾碗。春節的節日食品是包子,不是發麵的,和包餃子一樣,餃子形狀或包子形狀都行,蒸出來就叫包子。任何時間,只要有客人上門,第一件事就是蒸包子,一天吃上五六頓包子一點不稀奇。

朝鮮族阿媽舞姿優美,為新年祈福泰國華人過春節泰國最大的節日是潑水節,音譯是宋干節,它是一個宗教味濃厚的民俗節。全國放假3天,加上前後的雙休日,是泰國的黃金周。

泰國華裔估計總數當在1000萬人以上,華人過年,有3大內容:一團聚,二祭祖,三玩樂。這和祖居地風俗一脈相承,但又有些變化。離鄉背井的華人,在一個陌生的國度里討生活相當不易,能有機會團聚,就越發彌足珍貴;國內過年,送神迎神的較多。泰國的華人將它移向祭祖有它的道理。幾百年以來,他們的祖先坐紅頭船,下七洲洋,熬過了千辛萬苦,才來到暹羅(1939年後改稱泰國)。其中被大海的風浪、疾病、窮困、勞累吞噬的生命不計其數。祖宗為他們創下基業,飲水思源,這是他們心中最聖潔的感情。過年當然離不開吃。吃,其實是一種文化。年夜飯的重要,不僅僅在於它的豐盛,而在於它表現出來的親情和氛圍。華人過去過年大吃大喝,不是因為富而恰恰是因為窮。隨著經濟地位的改善,越來越多的華人把過年轉向了休閑、旅遊、度假等文化消費上。

緬甸人的新年,是在每年四月中旬的潑水節的最後一天,因此,緬甸人的潑水節和新年已合二為一了。潑水節通常歷時三、四天,在節日的第二天,男女老少都有洗頭的習慣,除非當天與生日相剋,才改在第三天。節日期間,無論城鄉,人人都身著盛裝,互相潑水嬉戲,表示滌舊迎新之意。有的人用番櫻桃花枝,從銀缽中蘸取浸有玫瑰花瓣的清水,輕輕地向別人身上抖灑。更多的人則喜歡整桶整盆地潑,甚至用水龍管噴射。小孩用水槍向大人進攻,也不會受責罵。人們被潑得愈多,就愈高興。反之,如果在潑水節期間不曾被他人潑水,新的一年將是不吉利的。每年一次的潑水節,也是青年們在良辰美景中交際的好時機,不少青年人藉此良機結成良緣。還是過潑水節。

目前除了中國過春節以外、朝鮮、韓國、日本、東南亞華人人口較多受到中華文明影響的國家都過中國傳統農曆新年。例如:新加坡、泰國、越南、寮國、緬甸、汶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還包括蒙古等。廣義地說;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農曆新年。越南、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這些國家都把春節列為了法定假日。 轉載

寮國新年的由來及其慶祝活動簡介http://blog.sina.com.cn/s/blog_7a08b54d0100qowd.html

推薦閱讀:

新申·亞麻面料夢想家 讓愛回+ | 大年初一,亞麻新衣煥新顏
台灣開放陸客赴台健檢 首發團春節前成行 ——中新網
請收下我大年初一的祝福
新年著裝怎樣選購才更為合理?
2015春節祝福語大全

TAG:春節 | 國家 | 世界 | 轉載 | 組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