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醫治癒奇病集成【27】

交接頭痛

[病案]李某,女,24歲。1975年6月20日初診。婚後半月,每當夫婦交接時即感頭痛,陰戶灼熱,無法忍受,曾在當地縣醫院婦產科檢查正常,服西藥安定、谷維素、安乃近無效。患者15歲初潮,經期正常,外貌健康,舌紅、苔薄,脈弦數。

[治則]滋腎清火。

[方葯]地黃12克,白芍10克,當歸6克,黃芩6克,知母6克,黃柏6克,柴胡5克,香附5克,生甘草3克。服15劑後,諸症消失,夫婦生活和諧,囑停葯。隨訪半年未再複發。(見《福建中醫藥》1981年第2期)

[評析]此症屬肝腎陰虛,陰虛火旺,肝火隨氣上下,上升至頭則為頭痛,下趨則為陰戶灼熱。治當以生地、白芍、當歸以滋肝腎之陰;黃芩、知母、黃柏而泄厥陰之相火,柴胡、香附以疏泄肝經之氣逆,火清無以干擾,則諸症均愈。(黃宣能)

同房發熱

[病案]閻某,女,26歲。1984年2月19日就診。婚後三年,每次房事後發熱,熱度在38~39℃之間,持續約1~2小時,不服用任何藥物熱度可自退。婚後不孕,月經正常,多次檢查未見異常。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

[治則]瀉火養陰。

[方葯]龍膽草10克,梔子10克,柴胡10克,當歸15克,玄參15克,澤瀉10克,丹皮15克,何首烏15克,蟬蛻20克。服3劑葯後同房發熱即止,停葯一周複發如故,再原方進服3劑同房發熱又止,不久即懷孕。1985年生一女孩,健康,二年來夫婦性生活正常,無發熱。(見《山東中醫雜誌》1991年第1期)

[評析]同房發熱,本病罕見。現代醫學報道有精子過敏症者房事後會發熱。今患者發熱系因沖任火旺,熱積胞中而致。方中龍膽草合梔子清肝火瀉沖任;丹皮合玄參清熱涼血除胞熱;蟬蛻、澤瀉清肝腎之餘熱;當歸、首烏養血補陰,柴胡舒肝理氣。全方共奏瀉火養陰之功,火熱除,沖任和,故同房發熱止,並能受孕有子。(李祥雲)

房事癱軟排液

[病案]倪某,女,26歲。1957年3月16日初診。結婚三年,夫妻感情好。婚後兩性一接觸陰道即排泄大量液體,性交時全身抖動不能忍耐,甚至意識艨朧全無知覺,性交後氣息奄奄,全身癱軟,二三天不能起床。故而以後避免房事,但病情繼續發展,以後發展到夫妻一有擁抱、親吻陰道即會排出大量液體,繼而全身癱軟,數日不能工作。平時頭暈目眩,腰酸體倦,不能耐勞,經行色淡量少,形體消瘦,面色晄白,舌質淡、少苔,脈弱。

[治則]溫補命門,填固下元。

[方葯]生龍骨18克,生牡蠣18克,熟地15克,山萸肉10克,山藥15克,茯苓10克,炙附片6克,肉桂3克,巴戟天10克,菟絲子10克,仙靈脾10克,遠志10克,五味子6克。服10劑後精神轉佳,體力增加,再行房事以及接吻擁抱時未再出現排液現象,房事後亦無全身癱軟現象。為鞏固療效,續用生龍骨60克,生牡蠣60克,熟地45克,山萸肉30克,山藥45克,茯苓45克,炙附片20克,肉桂10克,仙靈脾30克,巴戟天30克,菟絲子30克,鹿角膠30克,覆盆子30克,紫河車30克,共研細末,煉蜜泛丸,每丸10克,每次1丸,早晚服。一年後隨訪,身體健壯,性慾正常。(見《中醫醫案醫話集錦》,甘肅人民出版社)

[評析]房事癱軟與排液,臨床罕見,在女性稱為陰萎。陰萎與男性陽萎早泄相同,性慾一衝動隨即排液不能耐受,並出現全身顫抖。腎藏精,今患者之癥狀系命火不足,下元虛憊所致,命火不足則陰萎不興,下元虛憊則精關不固出現早泄。方以附桂八味丸去寒涼瀉下之丹皮、澤瀉,純補命門之火;仙靈脾補腎溫陽,壯陰萎之興,菟絲子、巴戟天壯元陽補腎固經;遠志、五味子強心腎斂陰精,龍骨、牡蠣益腎固精。全方配伍補命火、固下元,使陰萎振,早泄止,病癒。為鞏固療效,以該方為基礎加減製成丸藥,以理善後。(李祥雲)

外陰抽痛

[病案]蘇某,女,49歲。外陰及小腹向上抽痛,歷時月余,日趨加重。近日來艱於入廁,蹲久則劇痛難忍。幾經婦科檢查,均無異常發現。一年多來,月經三個月至半年一行,量少色暗,經臨小腹脹痛,並伴輕度乳脹。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緩。

[治則]理氣解郁,養血舒肝。

[方葯]熟地18克,白芍15克,當歸12克,黃芩9克,川楝子9克,柴胡6克,川芎6克,白芥子6克,枳殼6克,炮姜3克。並用大粒食鹽500克炒熱後熨小腹,每晚1次。服藥3劑,熱熨2次後,痛勢明顯減輕,但仍腹脹。此氣分藥力不及,仍步原意,更擬下方:橘核15克,橘葉15克,白芍15克,合歡皮12克,川棟子12克,當歸12克,鬱金12克,小茴香9克,烏葯9克,吳茱萸9克,陳皮9克,炒枳殼3克,肉桂3克,木香3克。用法同前。又服3劑,陰痛病除,腹脹止。(見《遼寧中醫雜誌》1986年第5期)

[評析]外陰為足厥陰肝經循行之處,情志不遂,肝氣鬱結,失其條達之性,或寒邪凝滯肝經,肝失疏泄,氣機不得流暢,均可導致外陰作痛。本案見陰戶小腹抽痛,又有經行乳脹,症屬肝鬱氣滯無疑。施治針對病機而立法遣葯,並輔以熱鹽熨敷,計日即收全功。《藥性論》:「婦人陰病,青布裹鹽熨之。」實踐證明,內外治療並用,收效頗為顯著。(馬蔭篤)

子夜外陰抽縮

[病案]周某,女,56歲。1984年4月14日診。三天前凌晨1時左右,陰戶收縮,拘緊內引,同時自覺心和雙手也隨之抽搐牽引,約三分鐘後復常。以後每夜到時又發。面色白,舌淡,脈細弱。

[治則]溫肝散寒。

[方葯]吳萸15克,當歸12克,肉桂5克,党參15克,荔核15克,橘核15克,小茴香12克,烏葯12克,艾葉12克,木瓜15克,甘草6克。1劑後諸症減輕,續服1劑痊癒。(見《四川中醫》1986年第11期)

[評析]婦人陰縮,臨床少見。然其病理與男子同,乃為寒客厥陰。總屬下焦陽虛寒甚,故用溫肝散寒之劑而效。(呂志連)

外陰內縮症

[病案]魏某,女,45歲。1958年冬天氣嚴寒,在農田幹活,汗出減衣,回家後即感寒冷不適,晚飯未吃即入睡,以後特別寒冷,半夜發生抖顫不已,繼則手足厥冷,不能伸屈自然,小腹拘痛,噁心嘔吐,約半小時之後突然感陰戶收縮,拘緊內引,自覺陰戶形成空洞,有冷氣衝出,小便時出,汗出如洗,言語如常,身體疲憊,苔白潤,脈微細。

[治則]溫陽散寒,通和血脈。

[方葯]當歸24克,桂枝15克,細辛6克,木通9克,酒芍藥15克,甘草9克,大棗10枚,生薑9克,吳茱萸9克,水煎,清酒兌服。一日服3次。連服2劑陰縮止,手足厥回,病癒。以後未見複發。(見《廣東中醫》1960年第6期)

[評析]外陰內縮症又稱為縮陰症。縮陰症可發生在男子,也可發生在女子。發生在男子是陰莖向腹內縮入,又可稱為縮陽症。縮陰症有的表現為乳房向胸部收縮,有的表現為陰戶內縮,此例即如此。該病多因平素腎元虛損,賊風侵襲,或房事後新感寒邪所致。《內經》雲:「諸寒收引皆屬於腎。」故治療應溫陽補腎散寒,通和血脈。今選用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薑湯主之,當歸四逆湯重在溫和血脈,吳茱萸溫厥陰經,生薑祛寒達邪於表,故寒怯脈絡通,陰戶不再拘緊收縮,病癒。(李祥雲)

仰卧性快感

[病案]張某,女,45歲。1983年3月15日就診。每性慾衝動發作則仰卧床上,兩目閉合,兩腿緊密併攏,繼而全身高度興奮,並有少量粘液自陰道流出,其性快感甚於與丈夫同房之程度,全過程約2~3分鐘,嗣後自感乏力,小腹隱痛,約4~5分鐘痛止。病已十年,初始多發於夜間,以後白天亦有發生,每天約2~3次,經常出現全身麻木而脹痛,胸悶心煩,納呆,氣急,夜寐少眠,腰膝酸痛,時時感覺自下而上熱氣蒸騰不舒,形體消瘦,多方求醫。治之無效。舌紅、苔薄黃,脈細數。

[治則]養陰清熱,交通心腎。

[方葯]黃柏18克,知母20克,熟地30克,龜版20克,炒棗仁18克,香櫞皮15克,生麥芽20克,甘草10克。服6劑性快感停止,又服24劑諸症均止。後又服知柏地黃丸鞏固之,隨訪至今未複發。(見《山東中醫雜誌》1991年第5期)

[評析]本病罕見,既非夢交,又非鬼交。性慾亢盛,腎精竭乏,腎水不足,相火偏旺,心腎不交,治當養陰瀉火,交通心腎。先用大補陰丸填精瀉火,加棗仁安神,並加生麥芽,香櫞皮、甘草疏肝健脾開胃,氣血生化有源,腎精得充。繼用知柏地黃丸相火乃平,故病癒。(李祥雲)

陰蝕

[病案]劉某,女,32歲。陰癢三年,奇癢難忍,甚則潰破流水,痛如火燎,坐卧不寧,夜不能寐。曾用抗過敏葯,中藥龍膽瀉肝湯及外冼方無效,多方求醫,陰癢如故,陰部潰爛成片流水。

[治則]清熱利濕,解毒殺蟲。

[方葯]苦參20克,黃連10克,木通10克,菊花13克,生甘草6克,澤瀉10克,防風10克,玄參13克,荊芥10克,地膚子13克,土茯苓15克,白蘚皮15克,蜂房8克,蒼朮10克。每日服1劑,服藥期間忌辛辣,節房事。服5劑陰癢減輕,蝕面縮小,服至20劑癢止,陰蝕愈,又服10劑鞏固療效。隨訪半年未見複發。(見《江西中醫藥》1981年第2期)

[評析]陰蝕又名陰瘡,多因濕熱下注,郁久生蟲,蟲蝕陰中,或濕熱毒邪腐蝕肌肉,日久潰蝕而致。以往雖用龍膽瀉肝湯之類,多因用藥偏於清熱利濕,病重葯輕,葯不及病,故未愈。今用清熱解毒,除濕止癢,佐殺蟲之劑,葯中病機,故病癒。(李祥雲)

氣胎

[病案]王某,女,44歲。1977午7月20日初診。患者結婚二十五年未孕,月經周期正常,量中色紫夾血塊,經前乳脹。有痛經史。丈夫於1974年因冠心病而死亡。1976年6月又再次婚配,現在的丈夫健康,但家庭不睦,心情不暢。末次月經1977年元月10日,行經五天凈,量中如以往,嗣後經閉二月未行,並伴有食欲不振,噁心,全身乏力不適感,之後腹部逐漸增大,現閉經四月余,自覺腹部出現胎動,腹部膨大,懷疑雙胎而來醫院就診檢查胎位。目前仍感胸悶脅脹,性情急躁,時欲嘆息,夜寐不佳。檢查:形體肥盛,面色黃黯,腹壁肥厚,未觸及胎兒及腫塊,但站立時腹部膨隆,似妊娠八個月大小。婦科檢查:宮體後位,小,其他無異常發現。舌質紫紅有瘀斑、苔薄黃,脈弦略數。診斷為氣胎。

[治則]理氣行血開郁。

[方葯]當歸15克,白芍15克,柴胡20克,茯苓15克,白朮15克,生地15克,五靈脂10克,蒲黃10克,香附15克,陳皮15克。服3劑排氣較多,胸悶及胃脘脹滿減輕,睡眠仍不佳,故上方加遠志15克,棗仁15克,又服3刑。為鞏固療效又服3劑,病癒。(見《遼寧中醫》1979年第5期)

[評析]氣胎臨床罕見。《續名醫類案》曰:「因當經著氣傷肝,久郁沖任血海,似懷胎而無形,此名氣胎。」該患者因家庭不睦,情緒憂結,肝氣鬱結,氣機運行不暢,導致氣滯血結,凝滯於胞宮,胞脈閉塞,經血不能下達,故經閉腹大,狀似懷孕而無形,甚則出現惡阻反應,並感胎動。今用逍遙散加減理氣行血開郁,僅服9劑中藥即病癒。(李祥雲)

血腹(黃體破裂)

[病案]劉某,女,16歲,未婚。1982年2月21日入院。患者月經周期不準,每每落後,經行腹痛,色紅量多,今停經三十三天。腹痛劇,拒按,面色晄白,心慌神疲,大便二日未解,見腹部微隆,行右下腹穿刺,抽出不凝之血液。患者無外傷史,無性交史,驗血常規:血紅蛋白80克/L(8克%),紅細胞2.8×1012/L(280萬/立方毫米),白細胞11.8×109/L(11800/立方毫米),中性細胞80%。淋巴細胞19%,單核細胞1%,診斷為黃體破裂出血。建議手術,患者拒絕,請中醫會診。舌質淡紅,苔薄黃欠潤,脈浮弦數。

[治則]活血祛瘀,益氣止血。

[方葯]紅花10克,生蒲黃10克,大黃10克,丹參12克,益母草15克,香附15克,党參15克,阿膠15克(烊化),蒲公英25克,白芍30克,麥冬30克,急煎一日分三次服。服2劑後腹痛驟減,原方再進服2劑,腹痛止,食慾增加,精神振,苔薄黃,大便不下。故原方加草豆蔻6克,又服4劑,大便下,諸恙均愈,出院。(見《湖北中醫雜誌》1983年第3期)

[評析]患者素來月經過期,今又過期,腹痛拒按,面色晄白,無外傷史,無性交史,下腹部穿刺抽出不凝之血液,故診斷為「黃體破裂出血」。一般是主張手術,但患者拒絕,要求中醫治療。因腹腔內出血,系血不循經,血瘀小腹,故用活血祛瘀之劑,兼用清熱涼血、養血行氣之品,攻中有補,陰陽調和,病癒。(李祥雲)

頑固尿失禁

[病案]譚某,女,49歲。1980年12月20日初診。患者在1953年產後三天喝了過鹹的豬蹄湯,又暴飲過量溫熱茶水,當日二便不通,腹大如鼓,以後雖經治療二便得利,但此後卻留下下腹墜脹、小便失禁之症,屢經治療至今二十二年罔效。證見:面色晄白,形體消瘦枯槁,神疲乏力,言語低微,腰酸腿軟,膝下涼,畏寒身冷,食慾不佳,口不渴,胸腹脹氣,大便溏薄,小便不斷遺出。舌質淡紅、苔白滑,脈沉細無力。尿常規檢查無異常。血紅蛋白65克/L(6.5克%)。

[治則]溫腎補脾,填精補髓。

[方葯]熟地30克,山藥20克,茯苓18克,澤瀉12克,丹參12克,益智仁12克,肉桂12克,山萸肉15克,白朮15克,党參24克,附片10克。服4劑腹脹好轉,尿次減少,飲食增加,因病程長,故改為丸劑以圖緩效,方葯為:熟地100克,山藥60克,茯苓30克,遠志30克,益智仁30克,補骨脂30克,紅參30克,白朮30克,鹿角膠30克,山萸肉50克,澤瀉20克,丹皮20克,肉桂20克,附片20克,五味子20克。共研細末,以蜜泛丸,每丸9克,每日三次,每次1丸,1料服完,小便即正常,飲食亦增,精神轉佳,氣色好轉。(見《湖北中醫雜誌》1983年第5期)

[評析]本病產後多瘀多虛是其特點,今患者飲食不節,又因前醫誤治致脾胃損傷,後天之脾病久影響先天之腎,腎虛氣化無權,開闔不利,小便失禁。《內經》云:「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歸於脾,脾氣散精,上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膀胱氣化正常則小便得利,今患者脾腎陽虛,影響膀胱氣化功能,故小便失禁。先擬重劑附桂地黃丸加味,僅服4劑,病見效機,故湯劑改為丸劑溫補脾腎。脾腎足膀胱氣化功能正常,久病治癒。(李祥雲)

陰挺、脫肛

[病案]劉某,女,26歲。患者於1982年3月順產一男嬰,產後五十餘日,因挑擔小麥百餘斤,即感下腹墜痛。次日出現陰中不適,如有物阻,大便秘結,解便後肛門脫出,須用手推入肛內,下次便時亦同前。陰中之物與褲相擦,疼痛甚劇,不能行動。遂請中醫診治。見其面色不華,形瘦,氣短自汗,神疲,子宮突至陰道口外約3厘米許並脫肛。舌質淡,苔薄白,脈右細弱,左關微弦而緩。此屬陰挺,脫肛合病。

[治則]益氣,升陷。

[方葯]黃芪50克,党參15克,升麻15克,白朮15克,續斷15克,炙甘草10克,枳實50克(炒),烏梅30克,金櫻子15克,魚腥草30克,水煎服。卧床休息。服2劑後,諸症明顯好轉,守方再進5劑,子宮已收,便時肛不外出,已能行動。囑其前往婦檢,已全複位,唯白帶較多。於前方內加炒白芷、鹽水炒黃柏,山藥以治其帶。服藥一月余,病告愈,隨訪至今未發。(見《四川中醫》1983年第6期)

[評析]陰挺、脫肛同時並見者較少見。病因在於臟氣虛,「用力太過,其氣下陷」,患者平素白帶較多,復因產後勞重,損及沖任,使元氣下陷,帶脈不約,導致陰挺,脫肛。根據《內經》「其下陷者,升而舉之」和「散者收之,損者益之」的治療原則,重用舉元煎甘溫益氣升陷,烏梅、金櫻子收斂因澀耗散之氣,續斷益腎固沖,約帶止痛,反佐一味枳實,其意不在消痞除滿,而在於增強子宮直腸的收縮,加速其複位:魚腥草清熱解毒以止帶。諸葯相伍,在辨證施治的同時結合運用現代藥理知識,所以收到滿意療效。(李祥雲)

精神失常(熱入血室)

[病案]劉某,女,21歲。1976年7月3日初診。一周前曾患外感,發熱惡寒,適逢月經來潮,以後寒熱止,但自覺胸脅脹滿,心煩意亂,耳中如聞異聲,眼中如見鬼神,狂言亂語,惶恐不安,入夜尤甚。曾去他院診斷為精神失常(癲狂),給予中西藥物治療無效,反覺口渴思飲,病情加劇。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則]和解少陽,瀉肝清熱。

[方葯]柴胡12克,清半夏9克,黃芩9克,党參9克,生赭石30克,靈磁石30克,當歸12克,白芍12克,甘草6克,生薑3片,大棗3枚。針刺:期門、百會、風池、陽白、印堂、內關、神門等。服2劑葯後神志已定,夜能入睡,恐懼之狀大減,唯感頭暈頭痛,口渴喜冷飲,心中煩亂,舌質紅、苔黃燥,脈洪數。考慮他院醫生已誤用攻下,津傷液耗,故用大劑白虎湯,方葯為:生石膏90克,知母9克,元參30克,丹皮15克,柴胡9克,當歸12克,白芍12克,甘草6克。服3劑病人告愈。(見《新中醫》1979年第1期)

[評析]熱入血室《傷寒論》有論述:「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夜則譫語,如見鬼狀,此為熱入血室……。」患者病初感受外邪,適逢經行,邪熱乘血室空虛因而內陷,表邪入里,陽熱內郁。血屬陰,氣屬陽,血為熱擾,氣分無病,故晝輕而夜重。此病不在表和胸膈,故不可汗、吐,病不屬陽明腑證,故不可攻下。只有以小柴胡湯驅內陷之邪熱,用當歸、白芍以活血化瘀,磁石、赭石寧心以安神,又可防柴胡之升舉太過。針刺期門、風池等穴以散風達邪、瀉肝清熱。複診見津枯熱盛,用白虎湯清熱,知母、元參養陰生津,丹皮佐當歸、白芍盪血室之瘀,柴胡瀉肝經之熱,故邪退熱除。(李祥雲)

厥證(神經官能症)

[病案]張某,女,63歲。於三十四年前,產後受寒,致寒熱往來,小腹脹滯,惡露漏下不止。經中醫診治,下瘀血塊而漏止。但自此後,每年入夏必發病一次。起病初如感冒,見發熱惡寒,頭項強痛,鼻塞體痛,乾嘔呃逆,右肋下隱痛,小腹作脹,腹嗚腹瀉,日2~3次。數日後,每至晚上9時左右,初覺體表發燙,灼如燔炭,欲裸露上身,或用冷水擦浴後稍感舒適。繼則胸脘滿悶,每隔數分鐘驚悸抽搐一次,神昏譫語,煩躁不寧,有欲死而後快之狀,持續4~5小時之久。至半夜1時許,患者神疲乏力,連續呵欠數分鐘,驚悸漸止,始能安睡。如此之狀,每日發作,病延三十餘年,多處求治未效。

[治則]和解少陽,鎮靜安神。

[方葯]軟柴胡12克,仙半夏5克,黃芩5克,制川軍6克,龍骨30克,牡蠣30克,生薑4片,大棗6枚,川桂枝10克,茯苓10克。1劑後患者即覺症減:2劑葯後,諸症大減;3劑葯後癥狀消失。幾十年之奇病頑疾,3劑即愈,其效神速。(見《上海中醫藥雜誌》1981年第2期)

[評析]本病略似《傷寒論》第107條之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症:「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本病屬三陽均受邪擾,太陽受邪,故見惡寒頭痛,鼻塞體痛,陽明受邪,故見壯熱,煩躁,神昏譫語,少陽受邪,故見胸肋隱痛等症。雖三陽俱病,但主要應治少陽,兼以瀉熱鎮驚,故用柴胡龍牡湯主之取得療效。本方治神經官能症及精神分裂症均有一定療效。(黃宣能)

臟躁

[病案]楊某,女,29歲。兩年前因產後失血過多,氣血虛弱,近又因驚嚇致精神失常,悲傷哭泣,狂笑無常而住院,給予鎮靜劑及針灸治療無效,仍頻發不止,且四肢抽搐,昏厥不省人事,伴怔忡不眠,自汗,煩躁眩暈,自言自語,口乾不思飲。苔薄質絳,脈弦細。

[治則]舒肝解郁,開竅鎮靜。

[方葯]當歸12克,生白芍12克,淮小麥30克,生甘草6克,橘皮6克,橘絡6克,龍齒15克,石菖蒲9克,遠志9克,合歡皮9克,柏子仁9克,大棗10枚。每次發作時加針灸刺人中。服3劑葯後每日仍發5~6次,但蘇醒較以前快,納食能進,但每夜僅睡1~2小時,多夢。以後在上方基礎上根據癥狀變化進行加減,加服琥珀多寐丸3克,白天服鎮心丸1粒。方藥用党參12克,黃芪12克,首烏12克,牡蠣30克,蓮心5克,珍珠粉0.3克(晨起空腹吞服),琥珀粉3克(晚上臨睡時服)。如此治療一月余,心神已定,睡眠亦安,精神轉好,食慾恢復正常,病癒出院。出院後按上方加減又行鞏固之,以後恢復工作,隨訪未再發作。(見《何子淮女科經驗集》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評析]臟躁多因心血不足,情志失常所致。《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曰:「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因心靜則神寧,若七情所傷,心不得寧,故煩躁,神志失常。母令子實,心病影響肝,肝病風動,四肢抽搐,頻發不止。今患者先是產後大出血,致氣血虛弱,近又驚嚇,故治療以甘麥大棗湯養心安神,和中緩急,加開竅鎮靜調理治之一月余,病癒。(李祥雲)

卵巢囊腫、輸卵管積水

[病案]唐某,女,35歲。1970年6月20日初診。結婚十年未孕,半年來小腹隱痛,腰酸痛,帶下增多,色黃有味,經醫院檢查:診斷為右側卵巢囊腫(5×5×6厘米),左側輸卵管積水(4×3×3厘米),曾囑其手術,患者不同意。患者平時胃納不佳,心煩易怒,苔白膩,舌質紅,脈沉弦。

[治則]清熱利濕,行氣豁痰。

[方葯]瞿麥12克,篇蓄9克,木通3克,車前子9克,滑石15克,黃芩9克,烏葯9克,萆薢12克,半夏9克,礞石15克,木香3克,砂仁6克。服藥15劑後,自覺腰痛腹痛減輕。按上方5劑量做成蜜丸,每丸9克,日服2丸。一月後檢查卵巢囊腫已消失,左側輸卵管積水呈條索狀增厚。上方加茯苓9克,繼服20劑,另用5劑做成蜜丸,服法同上,以鞏固療效。1972年7月複查一切情況良好,婦科檢查:附件陰性。(見《劉奉五婦科經驗》,人民衛生出版社)

[評析]卵巢囊腫或輸卵管積水與祖國醫學所指的「腸覃」相類似。《靈樞·水脹篇》曰:「腸覃……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系,癖而內著,惡氣乃起,瘡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共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此其候也。」本病多因寒涼傷於衛氣,水濕積聚不散所致,病程日久,寒濕化熱,煎熬水液,則逐漸粘稠如痰所致。本病例為濕熱下注痰凝絡阻,故用八正散加減,方中瞿麥、篇蓄、車前子、滑石、木通、黃芩清熱利濕,木香,砂仁、烏藥行氣瀉水;半夏、礞石豁痰散結。因病情緩慢,故製成丸藥久服,取其性緩而藥力持久,使本病癒。(李祥雲)

腸覃癥積(卵巢囊腫)

[病案]梅某,女,40歲。1977年3月7日初診。腹部有一腫塊已有五年,現漸至增大,曾於1977年2月去某醫院檢查:腹部隆起,可觸及平臍大小之包塊。婦科檢查:後穹窿飽滿,球行包塊不易推動。後住院進行手術,剖腹後見右側卵巢有如蘭球大小之囊性包塊,佔滿下腹腔,前壁光滑,後壁與後腹膜及腹主動脈粘連,因剝離困難,未行摘除即關閉腹腔,診斷為「卵巢囊腫」。爾後請中醫會診,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緩細。

[治則]破血祛瘀,益氣健脾。

[方葯]當歸12克,三棱9克,莪術9克,川芎9克,桃仁9克,紅花9克,炮山甲9克,白朮9克,党參15克。服15劑後,包塊逐漸縮小,但手術傷口未癒合,流清水,神疲乏力,倦怠頭昏,納差,故上方加黃芪30克。又服半月,腹部包坎縮小至拳頭大,傷口仍癒合不好,肢體睏倦,故養血活血同治,處方為:當歸9克,川芎9克,丹皮9克,赤芍9克,桃仁9克,紅花9克,白朮9克,白芷9克,紅藤30克,苡仁30克,冬瓜仁30克。又服10劑。4月27日行婦科檢查:包塊消失。仍感頭暈,食欲不振,傷口仍未完全癒合,給予益氣補血、理氣健胃消導之劑,方用八珍湯加減5劑以理善後。一年半後複查:包塊未見複發,身體完全恢復健康。(見《新中醫》1982年第7期)

[評析]腸覃癥積相當於現代醫學所指的卵巢囊腫,該病一般多採用手術治療,今患者卵巢囊腫較大,手術中因粘連不易剝離,故用中藥治療。採用破癥消結之三棱、莪術、桃仁、紅花、炮山甲、川芎攻伐力強;党參、白朮、當歸益氣補血,因剛動過手術,正氣虧損不耐攻伐,故加黃芪30克益氣。以後因癥瘕大減,手術傷口遲遲不癒合,故加紅藤、白芷,苡仁,冬瓜仁清熱解毒,利水滲濕,可促進傷口癒合。包塊消失之後,用八珍湯益氣補血以理善後。(李祥雲)
推薦閱讀:

你的情緒里藏著你的運氣
長大,是放棄和想像中的自己較勁的過程。
乳腺癌治癒率近幾年也在升高
老樹畫畫筆下的夏天:熱烈活著,詩意生活!

TAG:中醫 | 治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