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唐女著裝有多辣?
導讀
范冰冰的《武媚娘傳奇》開播大熱熒屏,片中女子們身著的一件件袒胸露乳的服飾引發了大眾的爭議。短暫下線之後,「波濤洶湧」的場面再不復見,連「唐太宗」的腦袋都被切掉了一半。唐朝女子是怎樣穿衣的呢?真的如此開放嗎?
尚美、開放、兼容的社會風氣,讓唐朝美女展現出前所未有的追逐時尚、表達自我的勇氣。除了展露事業線,還有更多哪怕在現代也堪稱時尚的著裝品位……
「淡紅衫子掩酥胸」:領口低開,也分場合
一位古代服飾研究者說:」唐代女裝的基本穿著是三件套:裙、衫、帔。而《武媚娘傳奇》劇中主角衣服和唐朝一點關係也沒有,只有宮女之類的服飾,稍許有些唐朝服飾的影子在」。
值得注意的是,「袒領裝」在歷史上確實存在。「胸前如雪臉如花」、「長留白雪占胸前」、「粉胸半掩疑晴雪」、 「參差羞殺雪芙蓉」,可見唐朝美女們確實沒少露事業線。但電視劇中常常設置的酥胸半露領口低開的情況,並非初唐就有。到武周開元前後,衫子的領口才開得較低,出現一些「淡紅衫子掩酥胸」的畫面,酥胸半露的裝束一般只在特定場合穿著,如在宮廷、閨房中。
「酥胸半露」,還帶來另一種「歷史誤會」——唐朝,真是胖妹的天堂么?事實上,所謂的唐代「以胖為美」,歷經演變,整體而言,並非真胖,只是十分豐滿而已。
初唐時期,從閻立本的《步輦圖》看,抬著李世民的九位宮女都很苗條。中唐,社會物質生活極大地豐富,貴族階層普遍奢靡,也使得審美逐漸開始了細微的變化。從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中看,幾位畫得比較大的幾位貴婦人,比宮女們高貴,盤發和簪花使得這些貴婦「頭大」、「臉大」,單看局部,畫中這些女性都是體態婀娜,風姿綽約。敦煌莫高窟第321窟西壁兩身雙飛天:臉大、胸大、臂如白藕,但還遠遠稱不上胖的程度。敦煌莫高窟第45窟彩繪迦葉、菩薩也只是比之前豐滿健美。尤其旁邊的迦葉塑像,瘦得甚至能看到胸骨。發展到《虢國夫人游春圖》(虢國夫人是楊貴妃三姐)。圖中女性人物,比初唐的畫作豐滿了許多。到敦煌壁畫《都督夫人禮佛圖》,中唐後期的世俗人物方可看出女性普遍開始胖胖的了。到了晚唐,社會開始急劇動蕩,貴族生活水平也開始逐漸下降,並且由於戰爭需要,審美又重新向清瘦、矯健滑落。
唐代服飾的空前繁榮, 表現出古今中外服飾文化的大交流與大融合,顯示出「無所顧忌的引進和吸收」、「無所顧忌的改革與創新」,由遮蔽而趨暴露,圖案由簡單趨於複雜,色彩由簡樸趨於奢華。
「慣束羅裙半露胸」——唐朝女子衣裝之開放是歷代沒有的,即使是現代人也為之驚嘆不已。初唐時宮中漸漸流行低領露胸的服飾,在盛唐時風行,民間也紛紛效仿。《簪花仕女圖》中的女子長裙提至胸前袒露胸背、裸臂、僅披紗羅的著裝形象,就是最典型的「大袖紗羅衫」的形式。唐代女裙裙腰提高後上身多不穿內衣,體現其雍容、富態、豐腴之美, 披紗羅講究「羅薄透凝脂」的幽柔清沏。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面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 從而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 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唐代女性追求時髦。政治、法律、道德、禮儀都不能約束這種強烈的好美之心和對時尚的追逐。貴賤、男女、夷夏的界限都被沖毀了。與今天世界範圍時尚現狀相似的是,唐代的時尚主要由宮中(今天是王室)、貴婦(今天是富商太太和社交名媛、部分白領) 、以聲色技藝娛人行業的從業女性來引領風騷。
「著丈夫靴衫便帽」:開放自由 女著男裝《中華古今注》記:「至天寶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便帽,內外一體也。」從一些陶俑和畫作來看,婦女穿著男裝,並不都配套戴襆頭,也有挽各式髮髻而單穿圓領袍衫的。女子著男裝,於秀美俏麗之中,別具一種瀟洒英俊的風度」。
女著男裝,也可能是受到了胡服之啟發,因胡人本就男女同裝。唐王朝是世界範圍內文明的佼佼者,許多民族和國家在這時還處於進化過程的起步階段。中國服飾在經歷了先秦的積澱,秦漢魏晉時期的發展基礎之上,才有了唐代服飾的繁榮與絢麗,中國服飾在秦漢時期,處於發展階段時期,男女衣式差別不大,均是以深衣袍服為主,而在首服上相去甚遠。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發達、文明的進步,男女衣式逐漸有了分水嶺,各自顯現了不同的特色與風格。在唐代,胡人的男女衣式尚處在差別不大的階段,而此時的唐代女子,慣看豐美瑩潤的女裝和搖曳多姿的妝飾,忽如一夜春風來的胡服以及男裝,風流瀟洒、耳目一新,立刻被唐代女子借鑒吸納。
同時也因為唐代女子的社會生活豐富,著裝自由度很大,男女地位較以前相比沒有那麼懸殊,女子獵奇心理和求同存異心理作用,使得女子對男裝青睞有加。從高宗到睿宗統治時期,武則天、韋後、安樂公主、太平公主、玉真公主、金仙公主等女性給社會造成一個所謂「女人國」的形象,傳說武則天在襁褓中時,就衣男子服,有天子相;太平公主也曾作武官裝束,參加內宴」在傳統的男性權威的思想意識支配下,出頭露面的女性,往往要以男裝的形象站在人們面前,這恐怕也是唐朝前期女性最初穿著男服的一個潛在的心理暗示的結果。
「女為胡婦學胡妝」: 便於歌舞 以博寵幸唐人崇尚胡服。西北少數民族多以游牧、漁獵為生,其服飾特徵多為短衣、左枉,腰間系革帶,下著長褲和革靴,衣身緊窄,便於活動,史稱「胡服」。到了唐代,多將包括西北少數民族服飾在內的,以及流行於西域地區甚至印度、波斯阿拉伯、伊朗等國的外來服飾一律統稱為「胡服」。
女子著胡服者甚多。這種現象與當時的文化生活有密切關係,尤其是胡舞的流行,對婦女服裝的變化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唐人喜歡舞蹈,尤其喜歡跳胡舞。據說唐玄宗、楊貴妃都是「善胡舞」的能手,由於統治者的提倡,胡舞在民間也非常盛行,用白居易的話來說,一時間」臣妾人人學團轉」,簡直到了入魔的程度。因為對胡舞的崇尚,發展到對胡服的模仿,進而出現了「胡妝」盛行的情況。正如元稹《法曲》一詩所稱:」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 竟紛泊。」 從文獻記載來看,胡舞的動作姿態,與舞蹈者的衣帽裝飾有密切關係。
唐代胡服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來自西域、龜茲,間接則出於波斯影響,特徵為頭戴渾脫帽,身著圓領或翻領小袖衣衫,條紋卷口褲,足蹬透空軟底錦黝靴,出行騎馬必戴帷帽。後期則如白居易新樂府所詠「時世妝」形容,特徵為烏蠻椎髻,眉做八字低肇,臉敷黃粉,唇注烏膏,影響實出自吐蕃。
當然,女子著胡服者眾多,其中不乏遊戲與獵奇以博寵幸之因。由此不難發現,影響服裝這門藝術的緣由,是何其多元——受地方傳統文化的影響,受所在國家社會、政治、經濟環境的影響,在各種文明交流融合的過程中,亦受「國際」影響。
推薦閱讀:
※[轉載]辛苦復辛苦,辛金命人為何苦?
※(35)[轉載]命理研究心得
※【轉載】怡人的庭院《極品美圖40幅》
※[轉載]紅山文化中的猴崇拜現象
※[轉載]女童掛脖露肩+剪裁圖
TAG: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