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觀察】佛護法師: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 (二一) —— 「人...
上回學完《金剛經》第十六分,也即經的前半部分,談到索法師說「《金剛經》沒有藏文講記,印度也只一本」的不靠譜。今天補充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據《大智度論》和無著菩薩論及傳到東土後,吉藏、智者等大師的弘傳,「《金剛經》的二周說」(即須菩提經首提的兩個問題,重複了兩次)為大多數人共許,近代江味農居士更從「總說和分說」釋二周。總說方面,江居士認為前十六分是「約境明無住」,後十六分是「約心明無住」。
二、智者大師據《大智度論》說《大般若經》兩番囑累(前宣說般若體,後宣說般若方便)而判《金剛經》初問初答為般若道,後問後答為方便道。般若無住的現覺,是離相菩提的分證。按菩提說,二道即五階菩提:發心菩提(發世俗菩提心)、伏心菩提、明心菩提(發勝義菩提心)、出到菩提、究竟菩提。這也是傳統上釋《金剛經》的重要角度。
三、《金剛經》的思辨模式:「如來說什麼,即非什麼,是名什麼。」第一句舉法:所聽聞、所見到,所修學、所成就的;第二句約第一義而說「即非」;第三句是世俗的假名。
(例: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今天繼續學習《金剛經》第十六分及相應的索法師釋文。
【經文】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1、索文:
此時須菩提在佛前陳白:世尊,行持大乘法的善男善女,已發非常殊勝的無上正等覺菩提心,爾後應以何方法安住所緣,又以何方法繼續修持菩提心、六度萬行,以何方法調伏自心?
心是萬法的根本,八萬四千法蘊主要為了調伏自心。每個眾生的心有所不同,如一般的凡夫人與研究學習宗派者相比較,學宗派者較勝一籌,與阿羅漢相比,阿羅漢的心寂靜調柔;阿羅漢與菩薩相比,菩薩的心更寂靜;菩薩與佛陀相比較,佛的心最寂靜調伏。學佛發菩提心,最究竟的目的是調伏自心,這首先則應了知自心依何安住。此經主要強調降伏自心,如何調伏呢?
【按】「無上正等覺菩提心」是索法師新造。漢語里只有「無上正等覺心」。「心是萬法的根本,八萬四千法蘊主要是為了調伏自心」,我是第一次見到這麼奇葩地解釋「心是萬法的根本」的。「阿羅漢與菩薩相比,菩薩的心更寂靜」,也是第一次看到拿「心寂靜」來比較各階位聖者的高下的。
「上來講般若道,以下說方便道。方便道即現證般若,進而到達佛果的階段。須菩提的請問,及如來的答覆,與前一樣。不同的,即在答發心的末後,多了『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一句。眾譯相同,惟有玄奘所譯,前文也有此一句。上來說到明心菩提,約從凡入聖的悟證說,是成果;但望於究竟佛果,這才是無相發心的起點,即是發勝義菩提心。前文所問發心,以立願普度眾生而發,是世俗菩提心。此處,由深悟無我,見如來法身,從悲智一如中發心,即諸經所說的『紹隆佛種』,『是真佛子』。前後同樣的是發無上大菩提心,所以須菩提又重行拈出舊問題,請示佛陀:應怎樣安住?怎樣的降伏其心?」(見印順法師《金剛經講記》)
【經文】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2、索文:
佛陀告訴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無上正等覺心應如是觀想,首先發菩提心:我應度化一切眾生得到佛的涅槃果位,世俗中滅度一切眾生,而在勝義中,能滅度者與所滅度的眾生都不存在。為什麼?須菩提,如果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不是真正的菩薩。原因是什麼?須菩提,發菩提心的無上正等覺者實際並不存在。
佛陀所說調伏自心安住法界本面的方法非常多,但在八萬四千法中,菩提心最為殊勝,相續中有菩提心,佛法就已全部具足,不再需要其他的修法,若無菩提心,其他任何法也就沒有多大意義。華智仁波切在《如何發菩提心》中說:「有者此足夠,無者不可缺。」嘎當派的《加行寶鬘論》中,也敘述了菩提心的殊勝功德,並引用了許多經論的教證。
形象上的發菩提心不可取,一定要在自己的相續中生起真實的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才可調伏自心。
所謂世俗菩提心,即發心觀想:三界中所有的眾生,無一不曾做自己的父母,他們現在沉溺在輪迴的苦海,我應想盡一切辦法救度這些可憐的眾生,使他們得到佛的果位獲得究竟的大安樂。在名言中依諷誦、修持、積累資糧來調伏自心,依勝義諦言自心不執諸相以達到寂滅的境界,得佛的果位,即是調心的方法。
《入行論》中將世俗菩提心分為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世俗所有的調心法中,發菩提心最為殊勝。就勝義而言亦如前所述,實際是無有滅度一個實有眾生,所滅度、能滅度的形象也不存在。
作為修行者,必須以勝義與世俗次第分析萬法,若不如是則不能達究竟。月稱論師在《入中論》中云:「由於諸法見真妄,故得諸法二種體,說見真境即真諦,所見虛妄名俗諦。」因為諸法能見到真與妄,故結論也有二種,一是勝義諦,一是世俗諦。菩提心必須分為二種,即勝義菩提心與世俗菩提心,依次第為眾生說,先令了解世俗名言諦,再深入諸法實相勝義諦。《六十正理論》中云:「欲求正行者,初說一切有,於法已無貪,然後說寂滅。」圓滿世俗菩提心並非萬法的究竟實相,也非究竟的發心,應以空性般若智慧攝持,如是發心才堪稱究竟,依此發心才必定可以使自己的心調柔寂靜。
為什麼所滅度的眾生不存在呢?依發大心菩薩而言,若認為實相中世俗菩提心依然實有存在,這種發心則不究竟,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執著,此菩薩也非真正的菩薩。諸佛經中一再宣說:一切相都是虛妄不實的。如《中論》云:「如佛經所說,虛誑妄取相,諸行妄取故,是名為虛誑。」以般若波羅蜜多來抉擇,發菩提心的菩薩不應有四相執著,如果有相狀分別則不能稱為菩薩。
本來智慧前,任何相狀也不成立,若實相中有相狀,則以勝義量抉擇時也應存在,諸佛菩薩應能見到,但他們未見,勝義量抉擇也不存在,實相中沒有發無上正等覺心的菩薩存在。同理,菩薩發的菩提心也不存在,以無實質發心存在稱為勝義菩提心。勝義中,有無一切法都不成立,發心者不存在,所發的心亦是無生無實的。釋迦佛因地發心,最終獲得正等覺如來的果位,這一切實相中皆不成立,以下以比喻說明。
【按】「本來智慧前,任何相狀也不成立,若實相中有相狀,則以勝義量抉擇時也應存在」,這好像在說,智慧具有破壞「相狀」的作用。實際上緣起性空不是割裂的,如果智慧前「任何相狀也不成立」,緣起法豈不被智慧破壞了?
「勝義量抉擇也不存在,實相中沒有發無上正等覺心的菩薩存在」這段漢語很難懂。讀者替換一下,把「實相」替換成「空性」,勝義量也替換成「空」,替換完再看索法師的解釋,簡直不知所云。
看看《六祖口訣》:
「須菩提問佛: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若有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依何法而住?如何降伏其心?佛言:當發度脫一切眾生心。度脫一切眾生盡,得成佛已,不得見有一眾生是我滅度者。何以故?為除能所心也,除有眾生心也,亦除我見心也。」
印順法師說:
「因發勝義菩提心,即從畢竟空中,起無緣大悲以入世度生。以大悲為本的菩提心,始終不二,僅有似悟與真悟的不同而已。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前說所度的眾生實不可得,如有所得即著於我等四相,是就所觀的所化境(眾生)而說。
「雖悟得補特伽羅無我,而在修證的實踐上,不一定能內觀無我,盡離薩迦耶見(我我所執)。此處,即不但外觀所化的眾生不可得,更能反觀自身,即能發心能度眾生的菩薩(我)也不可得。
「依修行的次第說:先觀所緣的一切,色聲等諸法,人、天等眾生,都無自性可得,不可取,不可著;但因薩迦耶見相應的能觀者,未能遮遣,還未能現證。進一步,反觀發菩提心者,修菩薩行者不可得,即心亦不可得,不見少許法(若色若心)有自性,可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這才薩迦耶見(生死根)拔,盡一切戲論而悟入無分別法性。中觀者廣明一切我法皆空,而以離薩迦耶見的我我所執,為入法的不二門,即是此義。
「無所化的眾生相可得,無能發心的菩薩可得;這樣的降伏其心,即能安住大菩提心,從三界中出,到一切智海中住。……本經於此智證的方便道中,特重於無我的開示。這即是說:即使是聖智現覺,也還是空無我的。」
【經文】「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3、索文:
佛問:須菩提,你是怎麼想的?釋迦牟尼佛在燃燈佛前有沒有獲得無上正等覺心之法?
須菩提回答說:世尊,根據我對佛所說深意的理解,您在燃燈佛面前沒有得過成就無上圓滿正等覺之法。佛稱讚說:非常對!非常對!實相中如來沒有法得無上圓滿正等覺。
此處兩個「如是」,與一般凡夫的語言不同,凡夫如果重複什麼話無有意義,但是佛陀說一句重複一句都有甚深的密義,需要用智慧仔細思維才能通達。
此處的兩個「如是」,其一說明在世俗諦中世尊在燃燈佛前得過法,其二是說勝義中未曾得法。
根據《賢劫經》,以前釋迦佛在大釋迦佛前供養妙衣,發菩提心時說:如來您的身相如何,將來我成佛時也如是,您的壽命、眷屬、剎土等的一切相狀,將來我成佛時,也如彼等。然而如來有形相存在全部是就世間而言,真正在勝義中如來什麼法都未得過。正如《楞嚴經》云:「大慧,有無不生,是故諸法無有生。」
【按】經文「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索法師理解為「實相中如來沒有法得無上圓滿正等覺」。《六祖口訣》說:「有法者,我人等四法是也。不除四法終不得菩提。若言我發菩提心者,亦是人我等法。人我等法,是煩惱根本。」
索法師說「此處的兩個『如是』,其一說明在世俗諦中世尊在燃燈佛前得過法,其二是說勝義中未曾得法。」相當奇葩的解釋。
江居士說:
「兩言如是,許其非無法非有法之說不謬。『實無』略斷,『有法得阿耨菩提』連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原問辭,加『如來』,如來是性德之稱。覺性圓明,『名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法塵便非圓明,何名得無上菩提?故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猶言得成如來、有法如來得、有法得成如來。實無,謂彼時在然燈佛所,實無絲毫有法得成如來之心。不曰『得成如來』,曰『如來得阿耨菩提』,因正在破法執,故帶無上菩提法來說,明實因心中無此果法而後得成如來。
「印長老所解不謬。長老以果明因,故舉『佛言』;世尊約性德明覺性圓明哪容有法,故舉『如來』。使知雖得而實無所得,方為性德圓彰之如來。為下文『如來者諸法如義』作前提。」
【經文】「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4、索文:
須菩提,如果有殊勝正等覺菩提心獲得的相狀,那燃燈佛根本不給我授記:你於來世,當會成就佛果,名號為釋迦牟尼。
在九十一個大劫以前,世尊為法雲比丘,有的經典中也說為賢慧婆羅門,當時得無生法忍而得到燃燈佛授記:將來你在娑婆世界作佛,號釋迦牟尼,度化無量眾生。名言中雖有此事,而在勝義中如果執著真正有一個所得之法,燃燈佛即根本不會予以授記。如果真正有一法是實有存在,則其本性永恆不變,不會有未來如夢如幻的顯現,也不可能有當時的示現。名言中有燃燈佛授記,是說明萬法並非實有的一種象徵,以諸法性空而有緣起,有種種緣起顯現萬法而知法性本空。
【按】經文「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索法師釋為「如果有殊勝正等覺菩提心獲得的相狀」。熟悉的套路,世俗諦有,勝義諦無。「名言中有燃燈佛授記,是說明萬法並非實有的一種象徵,以諸法性空而有緣起,有種種緣起顯現萬法而知法性本空。」要知道,緣起性空不是割裂的。「以有空性故,一切法得成」,索法師卻總是「隔別二諦」,把緣起性空打成兩截。非常不符合中觀見。
江居士說:「上皆就今日佛地果位,明昔時八地因心。此中就昔得授記之果行,明今初發覺之因心。故上說皆為此處作引案。以成佛成如來由於昔日之授記。而昔日授記實由於證法無生。一切發覺初心之菩薩,若知得有法則不授記,無法乃與授記。則受持讀誦此經必應如教,於一切法無住而住。方為信心不逆荷擔如來。方能生福滅罪當得菩提。其義昭然若揭。」
【經文】「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5、索文:
正因為萬法無一法實有存在,得不到一個成無上圓滿正等覺之實有法,所以燃燈佛給我授記:「你於來世,定當作佛,名號為釋迦牟尼。」
當時世尊得無生忍在燃燈佛前發願,燃燈佛雙足置於世尊頭頂,一邊加持一邊授記:你將來於娑婆國土作三界導師,號釋迦牟尼佛(詳見《百業經》)。燃燈佛之所以如是授記,是因為世尊當時已悟入無生大空實相,了知無有一法實有存在。
麥彭仁波切說:在所有的所知法中,如果有一法是成實之法,那麼形形色色的所知法,全部不可顯現,正因為無成實法的緣故,無邊的所知也能夠顯現。宗喀巴大師亦說:如果萬法真正於實相中存在,則不會顯現。如鏡子里山河大地的實體不存在,若真實存在,則不可能顯現在小小的鏡子中。整部經有時說有,有時說沒有,看上去一句話中有兩個相互矛盾的觀點出現,一會兒得授記,一會兒又未得授記,如果勝義諦和世俗諦沒有分開分析,講解或研究修學《金剛經》確實很困難。
【按】索法師說「燃燈佛雙足置於世尊頭頂」,還加註「詳見《百業經》」。讀者們想像一下場景:釋迦佛是站?跪?五體投地?燃燈佛「雙足置於世尊頭頂」,能想像得到嗎?
《六祖口訣》說:「佛言:實無我人眾生壽者,始得授菩提記。我若發菩提心,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以實無所得,然燈始與我授記。此一段乃『總成須菩提無我義』。佛言諸法如義者,諸法即是色聲香味觸法。於此六塵中善能分別,而要體湛然不染不著,曾無變異,如空不動,圓通瑩徹,歷劫常存,是名諸法如義。《菩薩瓔珞經》云:『毀譽不動,是如來行。』《入佛境界經》云:『諸欲不染故,敬禮無所觀。』」
【經文】「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6、索文:
為什麼呢?如來者即是諸法的本義,真正證悟了真如稱為如來。
如來是佛的十種名號之一。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為佛的十種名號,代表佛的十種不同功德。如來的「如」即指真如之意,真如是一切諸法的本相,也可稱之為法界性,「來」指已經到達了這種境界。藏傳佛教的一些高僧大德把「如來」解釋為已經如理如實地來到了真如之地。《成唯識論》中云:「真為真實,顯非虞誑,如謂如常,表為一邊。」即真指真實,如指如常,表示不容易衰變意即達到了真實的地位。《宗鏡錄》中云:「言法味者,即真如真為。」所謂的法味即真如,真正如來的證相叫真正的法味,通達了真如的本性,才得到真正的法味。如來同真如實際是一個意思,聲聞羅漢菩薩未究竟通達,最後到佛陀果位時才究竟通達真如本性。
為什麼說釋迦牟尼佛不實有能得授記,如果實有不能得授記?原因是佛陀並非形象表面所看到的有鼻有眼有具體形象,在勝義中實相中,佛乃一切諸法的本相,一切諸法真如實相也就是真正的如來。此處清楚地指出真正的如來、真正的法是什麼。
【按】索法師引《宗鏡錄》「言法味者,即真如真為。」解釋說「所謂的法味即真如,真正如來的證相叫真正的法味,通達了真如的本性,才得到真正的法味。」諸位讀者,看得懂嗎?什麼叫「真正如來的證相叫真正的法味」?
【經文】「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7、索文:
如果世間有人說:如來已經獲得無上圓滿正等覺之果位。須菩提,在實相上,佛從未得實有之法,以獲得圓滿正等覺之果。
此處鳩摩羅什譯文與玄奘、義凈譯文不同,但意義沒有差別。玄奘譯為:「若如是說如來、應供正等覺能證阿耨多三藐三菩提者,當知此言為不真實。」義凈譯:「若言如來證得無上覺者,是為妄語。」
未通達般若密意的分別尋伺者,認為如來真實獲得無上正等覺的果位,但這並不正確,雖然佛陀自己在菩提樹下入定,獲得成就時說:「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證得猶如甘露法性義。」在名言中釋迦牟尼佛很明顯的宣說了,他確實得到了無上正等覺。在眾生面前世尊確是顯現了先發菩提心,中間修六度萬行,最後現前色身與法身的果位。但此處佛陀從勝義實相的角度,對須菩提說:佛於三藐三菩提實無所得,在實相上,如來的身相也非實有存在。
【按】多麼熟悉的套路。真是「自古真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江居士說:「若有,或有。上文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恐不得意,聞如來即諸法如義,懷疑既是如來之義,為諸法一如,則無菩提可得。何故上言如來得阿耨菩提?遮疑故設一『或有』,疑其仍為有法,不知實無有法。為明其覺已究竟無以名之,名為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約性德言,實是諸法一如。不曰如來而曰佛,明稱為得菩提者,顯其已證無上正等覺,即諸法一如之果。豈謂有菩提法可得,何疑之有。下文以無實無虛,明說得而實無所得,雖無所得而亦不妨名之曰得。」
【經文】「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8、索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的無上正等菩提,於彼中遠離實有邊也遠離虛無空邊。因此如來說,於實相中,一切法皆是平等大空之佛法。須菩提,所說的一切法,並非實有,所以只是名言。
釋迦牟尼佛在印度金剛座,摧毀群魔顯現成就菩提,於鹿野苑等處轉法輪,這些情況是不虛的事實,任何一個科學家和理論家如果說這是迷信,則與歷史事實相違。但在勝義實相中,諸法無有實存,世尊在金剛座成就菩提,獲得如來正等覺轉*輪等都不存在。《三昧王經》云:如果一些人以貪慾心做夢時,也會有享受對境,但一旦醒覺時,一切都無實有,諸法應如是觀。世尊得法如夢中顯現,在夢中不虛存在,但醒時找不到任何實有。從勝義角度觀察,世尊成佛的這些現象都不存在,而世俗的角度中卻無欺顯現,不僅世尊所得的法,世間任何一法、任何一個行為皆可如此觀待。但現在世間人對中觀沒有聞思修行的緣故,認為四大皆空,因果是空、念經也是空、發菩提心也不存在,另一些人執著實有,一切所見所聞都是實有,甚至如來也被看成一個真正實有的人,持這些見者都已入邪道,始終見不到如來的本面。
「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已歸納了整個宇宙人生的真理。觀察任何法時都應用無實無虛來觀待,一方面應好好的取捨因果,護持戒律;一方面應了達一切法非為實有,實相中遠離一切戲執。在《文殊經》中,文殊菩薩問舍利子:要信仰的最殊勝的佛法是什麼?舍利子告文殊菩薩:諸法無有自性,即是最殊勝的佛法。了達諸法皆是緣起性空之實義,既無實體可緣執,也不滅緣起不墮斷邊,一切法皆是等凈離戲之智慧光明,此即無實無虛,無有一法不是佛法。漢地的惠中禪師在講解此經至萬法都是佛法處,有一弟子問:若法皆是佛法,那麼做殺人放火等壞事,是不是佛法?國師微微一笑說:殺人放火實際也不離佛法,其本性是空性。確實如禪師所言:在勝義中諸法本體無取無舍無可緣執,殺人放火也可包括在佛法中,但在名言中諸法也有善惡取捨,自心陷於名言分別之境者,仍難脫善惡業果的系縛,所以殺人放火是應舍之法。
從顯法的角度而言,如來轉了三次法輪,宣說了八萬四千法門。在名言中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為了斷除眾生的貪嗔痴,令其趣入菩提道而傳,但在勝義實相的角度,佛所說的法皆非法,唯是隨順眾生的名言習慣,而安立了一切法的名稱,實際理體中不著一塵,所謂的一切法非真正實有,能言所言全都不存在。
【按】套路得人心。索法師世俗諦有,勝義諦無的套路又來了,說什麼「但在勝義實相的角度,佛所說的法皆非法,唯是隨順眾生的名言習慣,而安立了一切法的名稱,實際理體中不著一塵,所謂的一切法非真正實有,能言所言全都不存在。」套路之外,還有一句「不存在」。套路太多,讀者已明。索法師翻譯經文為「於是中,謂所得中也。意謂,縱許如人所言,如來得菩提。殊不知如來所得者,惟一無實無虛耳。無實無虛,即是諸法如義也。此義當廣演說,以便領會。」江居士說:「於是中,謂所得中。縱許如人所言,如來得菩提。殊不知如來所得,惟一『無實無虛』。無實無虛,即是諸法如義……佛說此科之意,凡以明菩提無相而已。以無相故,所以無法發菩提,無法得菩提。故曰無實。以無相故,所以非一法是菩提,乃法法是菩提,是為無虛。是故,承無實無虛。由是諸法緣生而無實,同一如實而無虛之故,所以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即以無實無虛,顯明一切皆是。還以一切皆是,證成諸法一如。展轉相生,展轉相釋,展轉相成,其實皆明一義。云何一義?應無所住。此佛法之所以無一不圓,佛說法之所以無往不妙也。」
【經文】「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9、索文:
世尊言:須菩提,就象人身成長增大。須菩提說:「世尊,如來所言人身體長大,在實際並不是大身,而是在名言中稱做大身。」
這是用比喻說明名言、勝義的區分。嘎馬拉希拉釋此為從智慧方面講,初地菩薩到佛陀之間智慧越來越增上,佛陀的智慧最為深廣。以人身為喻,從名言中可以說人身有一種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而一地至十地菩薩的智慧也是如此;但在勝義中,以佛智所見人身的大小、菩薩的智慧變化都是不成立的。所以須菩提說:如來所說的人身長大,實際上並不是長大,本來不存在大的概念,實際中沒有大的存在故可假立大的名言概念。《楞嚴經》中云:「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對世俗凡夫來說大小是矛盾的,小中不可能有大,大中不可能有小,而從萬法無自性的角度來說,這是可以成立的。如米拉日巴未縮小,牛角也未增大,但米拉日巴的身體可以原原本本的坐在牛角裡面,這在聖者的境界中是可以不相矛盾的存在。身體在勝義中不可說什麼大小,大就是小,小就是大,所謂的大小只是迷亂眾生前的一種假立法。如夢中自己的身體非常高大,但那個高大並不是真正的高大,夢中本來無實質的肉身,怎麼會有高大?就象石女兒本不存在,怎麼會有石女兒身體的大小,同樣現在世俗名言所謂的增高長大,這些也不成立。
嘎瑪拉希拉將登地菩薩的智慧增大與人身體的成長作喻,由此可知名言中一地到十地菩薩有各自之果,但在勝義中都如虛空中的鮮花一般,無絲毫實質。
【按】套路依舊得人心!「但在勝義中,以佛智所見人身的大小、菩薩的智慧變化都是不成立的。所以須菩提說:如來所說的人身長大,實際上並不是長大,本來不存在大的概念,實際中沒有大的存在故可假立大的名言概念。」不管引多少經、論,列多少名字,都無法掩蓋索法師的窘困!因為這裡根本不是說人身長大。不過索法師的世俗諦有,勝義諦無的套路用起來沒完沒了。「由此可知名言中一地到十地菩薩有各自之果,但在勝義中都如虛空中的鮮花一般,無絲毫實質。」看看江居士說的:「譬如人身長大,即前解分中所言,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身如須彌,故曰長大。指佛之報身。因前已說過,長老深知其義,故不待辭畢,即申明其義: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是名,不無長大身相;則非,既曰長大,尚落數量。應離相觀之,則法身無邊,乃為絕對之大。長老所以不待辭畢,令人曉然,此即前說過之身如須彌山王。曰如來說,正明報身與法身一如。上三科,得此科而後徹底顯了。上約名號、果德、諸法以明如,皆是法說。此約報身明如,是喻說,故曰譬如。恐聞法說不瞭然,因喻說而得瞭然。上法說,但明其理。此喻說,乃是實據。得事實以證明,其理益信而有徵。」
【經文】「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10、索文:
須菩提,同樣,如果有些菩薩說『我要滅度天下一切眾生",這不是真正的菩薩,為什麼呢?因為有相狀執著即不是菩薩,在實相中不執任何法叫做真實的菩薩,所以佛說:證悟一切法實相時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遠離一切相。
【按】經文「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索法師釋為「所以佛說:證悟一切法實相時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遠離一切相。」各位讀者覺得對嗎?
11、索文:
在名言現相中,菩薩的智慧就象人的身體一樣越來越長大,但實際上菩薩與佛的智慧也不存在,就象前面觀察人身長大的結果不存在一樣。本經中有許多隱藏的比喻,如果未認真觀察則無法察覺,但深入細緻研究推敲時,人身長大是暗喻智慧的增長,人身長大不成立即智慧增長不存在,又以小身比作菩薩的智慧,大身不成立即喻示佛陀的智慧非實有存在。
如果有菩薩認為實有我要滅度天下無邊的眾生,這不是真正的菩薩,雖然他發了菩提心,但是未證悟般若實相、未以空慧攝持故,只是世俗菩薩,世俗菩薩有相狀執著所以不是真實的菩薩。《大智度論》中將所謂的相分為三種:名字相,法相,無相相。菩薩、柱子等萬法的名稱,是一種相狀,即為名字相;五蘊所攝的法相,如自相續的分別念,全部包括在法相之中,發菩提心實際也是一種法相;對空性方面的執著也是一種相,即無相相。根據《大智度論》的觀點,發菩提心也是一種法相,而有相狀執就得不到生死的解脫,因此有相狀執的菩薩,不是真實的菩薩。了義的菩薩已證悟無任何實有法,如文殊、彌勒、普賢等大菩薩,佛陀經常在了義經典中提到他們的境界,在他們的境界中沒有自己是菩薩的執著與真實度眾生的執著相。
《六祖壇經》中云:「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與上述意義契合一味。菩薩必須要遠離一切外相,遠離一切外相即是無相。真正的菩薩遠離一切相,為什麼?佛在本經中再再重複:一切法的實相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一切法在真實中不存在,因此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怎麼會有呢?《涅槃經》亦云:「一切法悉無有我。」佛在《涅槃經》《圓覺經》為主的諸多經典中指出真正有相狀的我並不存在,一切法也是不存在的,因此怎麼能承許菩薩、我、人、眾生、壽者之法存在呢?
【按】索法師上面的釋文很長,大大小小的問題層出不窮。讀者有興趣,可以自己找找看。據說,最好的老師,教會人家方法。大家不妨用索法師的方法,來找找看。索法師說「了義的菩薩已證悟無任何實有法」,最好明示幾地菩薩算了義菩薩。且讀者也可思考,這了義菩薩無任何執著,那他和佛的究竟覺差別何在?「指出真正有相狀的我並不存在,一切法也是不存在的,因此怎麼能承許菩薩、我、人、眾生、壽者之法存在呢?」索法師這個說法的主語「佛在《涅槃經》《圓覺經》為主的諸多經典中」應該換成「佛在以般若經為主的諸多經典中」,既比較合適佛經實際,也讓人知道他是在釋《金剛般若》。
【經文】「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12、索文:
須菩提,發菩提心的菩薩如果認為:我應當莊嚴佛土。若菩薩有這種發心,則非真正的菩薩。如來所說的莊嚴佛土,於實相中不是莊嚴,只是名言中假立謂之莊嚴。
……若密宗而言,密嚴剎土是不生不滅的,如《金剛尖本續》云:「無上密嚴歡喜土,密嚴剎土無壞滅,於此諸佛法圓滿,受用身相而出現。」漢傳佛教中未提及,而藏傳佛教中許多高僧大德清凈現量中所現的香巴拉剎土、清凈的持明空行剎土、東方現喜剎土等,有許多非常稀有的莊嚴剎土。如是十方無量剎土,從勝義角度而觀,能莊嚴者與所莊嚴佛土都不應執著,因為經論所說的莊嚴剎土是名言中成立的。所謂的莊嚴剎土實際並不是真實中存在,而是通過修行以後,在暫時的凈現量前顯現的,勝義諦中菩薩清凈剎土的實執並不存在。若心清凈,則佛土也清凈,《維摩詰經》云:「心凈則佛土凈。」贊《法界論》云:「此無上剎極妙嚴,我謂三心會一處。」此中「三心」是指未來、過去、現在之心。名言有莊嚴剎土與勝義中無有,二者是否衝突矛盾呢?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說:從表面看有無二者似乎對立,實際二者並不相違。凡夫人分別念認為莊嚴剎土存在,有無二者不可能於一法上同時成立。世俗名言中暫時可以理解有莊嚴,但如果承認有一法本體實有存在,則不是真實莊嚴。猶如在鏡子中看見一個莊嚴佛國剎土,若此剎土實有存在,則不可能於鏡中顯現,以無實有故,鏡中可以有此顯現法。所以無莊嚴即是莊嚴,勝義和世俗所攝之一切法,全部都是這樣的本性。
【按】索法師在謗凈土。佛的「實報莊嚴土」不存在嗎?讀者還記得第十二講《莊嚴凈土分》,索法師怎樣說凈土的嗎?「莊嚴的剎土真正實相中肯定不成立……總而言之,最究竟是清凈自心一切戲執,得到剎土清凈,此外,沒有其他任何清凈剎土。無論琉璃世界、極樂世界、娑婆世界,這些在名言凈見量或觀現世量中暫時成立,但在真正的本來實相中,這些清凈與不清凈的剎土都不成立。」真是無知無畏,「若密宗而言,密嚴剎土是不生不滅的,如《金剛尖本續》云:「無上密嚴歡喜土,密嚴剎土無壞滅,於此諸佛法圓滿,受用身相而出現。」漢傳佛教中未提及,而藏傳佛教中許多高僧大德清凈現量中所現的香巴拉剎土、清凈的持明空行剎土、東方現喜剎土等,有許多非常稀有的莊嚴剎土。」對比這段話的前後文,是不是在無知的毀謗漢傳佛教的凈土信仰?再對比他第十分的釋,是不是自語相違,胡說八道?
【經文】「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13、索文:
須菩提,如果菩薩通達了無我法,證悟諸法空性之義,佛說此是真正的菩薩。
學習大乘者必須要通達人無我與法無我的本義,否則不僅得不到菩薩的果位,聲聞緣覺的果位亦無法獲得。龍樹菩薩云:「得無我智者,是則名中觀,得無我智者,是人為稀有。」誰得到無我智慧可以名之為真正的中觀者,得到無我智慧的人形象雖與普通凡夫一樣,但實際上其境界無法言說。無我法與通達者都是非常稀有罕見的,必須通過觀察、實修的方法了達般若無我空性,否則根本不能稱之為菩薩或成就者。若未通達人法二無我,依舊執著名相,雖然經過多生累劫苦修佛法,始終不會得到大小乘的果位,如《圓覺經》云:「雖經多劫,勤苦修道,耽名有為,不成聖果。
【按】索法師添加了「證悟諸法空性之義」。索法師說「學習大乘者必須要通達人無我與法無我的本義」;還說「否則不僅得不到菩薩的果位」,然後說「聲聞緣覺的果位亦無法獲得」,最後這句話其實很多餘。索法師又引龍樹菩薩語並釋。諸位讀者,「是名為中觀」,應為「這就名叫『中道正觀』」;至於「得無我智者,是人為稀有」,怎會有「形象雖與普通凡夫一樣,但實際上其境界無法言說」的意思?太能扯了吧!又索法師怎麼學漢語的呢?把「通達無我法者」,竟然理解為「無我法與通達者」!推薦三種漢地的釋,看索法師有否閱盡,有否更高明吧!《六祖口訣》說:「於諸法相,無所滯礙,是名通達。不作解法心,是名無我法。隨分行持,亦得名為菩薩,然未為真菩薩。解行圓滿,一切能所已盡,方得名真是菩薩。」江味農居士說:「無我法,即是法無我。證得諸法之一如,謂之法無我;通達一如之諸法,謂之無我法。」
禪林網
公眾平台聲明
以上內容並不反映或代表禪林之意見及觀點,轉發及引用請自行核實或抉擇。本平台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註明來源及作者,請重編錄用者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權。
禪 林 chanlin
禪 宗 智 慧 的 傳 播 者
【微信號】chanlinorg
禪林APP下載
蘋果/安卓
蘋果版 | 安卓版
推薦閱讀:
※影視標的哪家強?——影視精選,五大金剛
※少林秘傳一指金剛功
※成觀法師與穢跡金剛法
※【心經連載】《心經》是具有加持的金剛咒語,功德不可思議
※金剛經研究(吳汝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