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年前加拿大報紙現「反對中國人炒房」報道(圖)|炒房|華人|中國勞工
原標題:132年前加拿大報紙驚現「反對中國人炒房」報道
《溫哥華每周先驅和北太平洋新聞報》。圖片來源: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檔案館
最近十多年,隨著國內大城市房價高企,中國資本也瞄準了海外投資,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房產投資神話。在加拿大溫哥華和多倫多,政府和主流媒體一直懷疑,以中國人為代表的海外買家是推動當地房價飆升的主要因素。遏制海外買家,恐怕是未來幾年加拿大房地產市場無法迴避的潛在旋律。
不過,政府公布的數據並不能證明是中國買家拉高了加拿大房價,但一份溫哥華早年的英文報紙卻明白無誤地顯示,一百多年前當地就出現了所謂「中國炒房團」以及當地人反對華人炒房的活動。
最近,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收購了一份英文報紙,名為《溫哥華每周先驅和北太平洋新聞報》(Vancouver Weekly Herald and North Pacific News,以下簡稱《每周先驅報》)。該報出版始於1886年初,比溫哥華市成立還早三個月,可以說是溫哥華的「新聞鼻祖」之一。
《溫哥華每周先驅和北太平洋新聞報》。圖片來源: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檔案館
一般來說,一百多年前的舊報紙,充其量也就有些新聞史價值。但這份報紙的獨特之處在於,其1886年1月15日版的新聞,竟然提到市鎮會議打擊中國人炒房活動。該新聞標題為《中國人問題》(The Chinese Question),主要涉及反對政府項目中的中國勞工立法和禁止中國人買房兩個問題。當時,溫哥華的兩個市鎮會議表示,將禁止將土地賣給中國人,因為民眾反映房價被抬高了。
看了這份報紙,一定會震驚於歷史敘事的相似。當下溫哥華和多倫多對中國買家的懷疑,簡直就是重複一百多年前的故事。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既然一百多年前溫哥華當地人就懷疑中國買家炒房,這說明當時來到加拿大的華人並非以往想像的一名不文。
1880年,加拿大聯邦準備修建太平洋鐵路,聽說中國人吃苦耐勞而且工資便宜,便委託中介赴華招募勞工。根據加拿大華裔作家賈葆蘅女士搜集的資料,1881年1月至1884年7月間,共有15701名華人先後從中國、美國舊金山等地進入維多利亞。至1887年,共計2.5萬餘華人進入加拿大,占當時卑詩省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大批中國勞工的到來減少了當地人的就業機會,增加了他們的工作壓力,華人因而備受當地工會的排斥。工會屢屢向市鎮會議或議會施壓,要求禁止中國勞工入境。
參與修築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的中國勞工。圖片來源:加拿大檔案館
進入加拿大的中國勞工,並沒有全部獲得修建鐵路的機會。真正受雇於鐵路公司的只有6500人,其他人大都隨著鐵路修建輾轉各地,做點小生意,提供後勤服務。總體來說,無論修鐵路還是做小生意,收入都十分有限,很難剩下余錢。即使剩下一點,也要寄回中國養活一家老小。
1884年,太平洋鐵路即將完工,鐵路公司開始陸續解僱工人。中國勞工或者去育空地區淘金,或者去墨西哥修建鐵路,更多人則流落卑詩街頭,無以為業。當地政府感覺中國勞工「經濟實惠」,準備在其他項目中繼續聘用,不料卻激起本地勞工普遍抗議。這便是上述報道中當地人反對政府針對中國勞工進行立法的背景。
其實,當時維多利亞、溫哥華等地華人只能從事低端體力工作,一年工資不到300加元,扣除每年衣食、房租及雜費,精打細算也就剩40多加元,根本不可能買房或買地,更談不上抬高房價。倒是有些在美國發跡的華人或從事中介生意的華人積累了一定財富,具備買地建房的實力。《每周先驅報》中兩個市鎮會議抵制向中國人出售土地,針對的很可能就是他們。
賈葆蘅女士參與了《加拿大華僑移民史》的撰寫,她認為,當時溫哥華兩個市鎮議會不允許華人買地買房,完全是出於歧視。不過,從當時排華主力是工人來看,這裡面可能也不僅僅是歧視。一方面,1880年代,能夠在溫哥華買地買房的華人屈指可數,不可能抬高房價;另一方面,華人與當地人各自住在不同的社區,相互之間幾乎不存在流動,華人買地建房很難影響到當地社區的房價。
一種可能是,這兩個市鎮會議受到當地工會壓力才禁止向華人出售土地,而工會的真實目的是不希望看到有人向中國勞工提供落腳之地,迫使華人離開,確保自己的就業機會。
責任編輯:桂強
炒房華人中國勞工
推薦閱讀:
※資料瀏覽 - 汽車品牌辭彙中英對照 - 翻譯中國--- E時代的翻譯! 中國人的翻譯!
※中國人得肝癌十有八九都是因吃它,還不戒掉,下一個就找上你
※中國人提前到來的「中年危機」!
※新中式沙發牆,高貴不庸俗,這才是中國人家中該有的調性
※最適合中國人的飲食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