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批儒家思想之二:儒學的人性認識誤區
06-08
歪批儒家思想之二:儒學的人性認識誤區儒家對中國人的道德教化,總體而言,失敗的比例要大一些,至少今天的社會道德現狀,與儒家的道德規範有很大差距。儒家道德教化失敗的原因有很多,最根本的原因是對人性的認識有誤區。下面是閑人以前寫的關於人性的帖子。人性永恆關於人性的爭論延續了幾千年,性善論和性惡論是兩種主流的觀點,性善性惡論也有一定的市場。要說清楚人的本性是什麼,首先要說清楚人是什麼,因此,需要從人類的起源說起。關於人類的起源,學術界並沒有定論,很多問題仍是未解之謎。比較流行的人類起源的學說,可以概括為三點認識:第一,人類是由類人猿進化過來的,類人猿的祖先是與其它動物沒有本質區別的動物,經過漫長的演化,類人猿學會了直立行走,大腦較其它動物比較發達,逐步演化成人。第二,地球上現有的人類,不論是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還是其他有色人種,都來自共同的一對人類祖先――生活在非洲的亞當和夏娃。第三,亞當和夏娃的子孫進化成不同的人種、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種、不同的民族,不僅具有不同的外表體征,還有更加不同的性格、文化和文明。人類進化的過程,可以簡單地描述如下:亞當和夏娃生育了一些兒女,他們的兒女和兒女結合,又生育出了更多的兒女,就這樣一代一代繁衍下去,經過若干年之後,在非洲的某個部位形成了一個以亞當和夏娃為祖先的人類部落。與亞當和夏娃同時期,還有一些其他人類部落,但不知為什麼,他們都沒有延續下來,這可能是人類起源問題永遠也解不開的一個迷。由於自然的原因或其他一些不可知的原因,在歷史的某一段時間,亞當和夏娃的後代分成若干個小的部落,他們朝著不同的方向遷移,這個遷移的過程可能是幾千年、幾萬年,也可能更長。由於遷移的方向和地域不同,所以每個部落的生存環境會有很大的差異。不同的生存環境決定了不同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不同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決定了不同的人種和不同的民族性格,不同的性格決定了不同的文化,從而產生了不同的人類文明。簡言之,環境決定生活,生活決定性格,性格決定文化,文化決定命運。這就是為什麼就整體而言,現今不同人種、不同民族人的生存狀況會有如此大差別的根本原因。綜上所述,可以得出三點結論:一.人類是智力最發達的動物;二.人類是近親,有共同的祖先;三.人類有共同的本性。人類與動物相同的本性,第一個是求生。人來到這個世上,不論高低貴賤,都有生存的權力;生存權是人的基本人權。為了生存,人有權力選擇更適合自己的生存環境,有權力改善自己的生存質量,也就是人有追求自身幸福的權力。人類與動物相同的本性,第二個是性慾。性無師自通,性衝動是人的本能,性不僅是繁衍的需要,還能使人享受歡愉的感受,性快感是任何其它快樂不能替代的。人類的性慾比動物要強很多倍,再兇猛的野獸都有發情期,人在青壯年時期,幾乎每時每刻都處在發情期。動物的性行為只是簡單的交配,人卻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性體驗。人是最具性能力的動物。人類與動物相同的本性,第三個是貪食。添飽肚子是人的生存需要,人人都嚮往美食,人以食為天。有吃的、能吃飽、吃的好、吃出文化、吃出健康、吃出檔次、吃出排場、吃出身份……,很多人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就是為了一個吃字。人類與動物相同的本性,第四個是親情。虎毒不食子,人類和動物一樣,普遍有親情。在親情方面,人類遠不如動物純真。殺子弒父、兄弟相殘、相互背叛、反目為仇的人間悲涼,在動物界並不多見。人類與動物相同的本性,第五個是自私。人也好,動物也好,都有親疏遠近。處於利益中心的是自己,向外擴展的第一層面是配偶、子女,第二層面是父母,第三層面是兄弟姐妹,再往後是朋友。人一般按照由內向外的順序關心自己的親朋好友,對於自己圈外的人和事,缺少關注和關心。人類與動物相同的本性,第六個是自由。喜尚自由是一切生靈的天性,即便是家養的寵物狗,也喜歡到室外自由地走動。人對自由的要求,比動物要強烈的多。一個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總是不喜歡大人的束縛。到了青少年時期,對來自父母、學校、社會的各種約束,普遍會有逆反心理。過分的束縛總會讓人感到不舒服。善惡屬於道德範疇,本性在先,道德在後,現在的人性,與沒有善惡道德時的人類本性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因此,人類的本性無所謂善惡。中國社會進入道德社會以後,傳統觀念一直是「人之初,性本善,人人皆可為堯舜」,所以我們一向主張以德治國,通過道德教化,使人「善始善終」,成為大公無私的堯舜。西方人的傳統觀念是「人之初,性本惡,人人皆可為惡魔」,所以他們一向重視依法治國,通過法律約束,使人「惡始善終」不至於成為惡魔。主張人性惡的社會,承認權力的腐蝕作用,重視社會制度的設計和建設;主張人性善的社會,將權力所有者美化成道德精英,不大重視權力制約制度的設計和建設。按照道德標準,人的本性可有善惡之分。東方人是人,西方人也是人,人性是一致的。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一直爭論不休。慾壑難填這個成語,很能說明人的本性。人有各種慾望,生欲、性慾、食慾、物慾、權欲、名欲等等,是人類永遠也得不到滿足的永恆慾望。不論人類如何進步,如何文明,如何道德,人類貪生怕死、迷戀情色、追求美食、嚮往自由、自私自利的本性都不會有根本的改變,只是有可能將這些本性套上道德的外衣,使人類變得更加虛偽和狡詐。壓抑、限制人性的社會是野蠻的社會。中國的「存天理、滅人慾」,西方的禁欲主義,都是在扭曲人性、摧殘人性。控制、改變人性的社會是愚昧的社會。企圖利用道德教化,通過「正確思想」灌輸,進行強制性的「三觀改造」等手段,將人改造成先人後己、大公無私的人的做法,雖然願望可能是好的,但其行為是在做「不可為而為之」的事情,是愚蠢的。一個文明進步的社會,應該認同、尊重人性。反人性,就是反人類,違反人性,就是違反自然法則,是不會取得預期效果的。好人不是天生的,壞人也不是天生的。以貪官為例,只要環境、條件成熟,人人皆可為貪官。一個人一旦掌握了權力,並且對權力缺乏有效的制約,他成為貪官的概率可以達到99%。貪官是不可避免的,只是人數的多少和貪污數額的大小不同而已。制約制度不健全的社會,是培植貪官的溫床。在制約嚴格的社會制度下,一些貪官可能成為好官、能官,至少不會有那麼多的巨貪。從這個意義上講,貪官的多少、貪污數額的大小,是衡量一個社會的制度是否科學合理的重要標誌。我們主張階級論,反對人性論,認為貧窮階級是道德的,富裕階級是不道德的,這是一種膚淺的認識。貧窮階級和富裕階級的人性是一致的,窮人乍富時的小人得志嘴臉比富人還可惡,富人不一定都為富不仁,行善樂施的多是他們。從人性的角度講,不論是大人物,還是小人物,都是一個德性。事實上,樸素的感情、純真的友情、善良的心性只存在於平民百姓中間;搞政治的人,要講究計謀、策略、權術之類的東西,地位越高、權力越大的人,越缺乏善良的德性。人性與文化修養、政治主張、社會形態、經濟地位、官位大小等沒有關係,人性是永恆的。易中天在回答為什麼會如此揣摩古人心思時,他說主要是出於對人性的把握。確實,古人是人,今人是人;英雄是人,平民是人;只要認同並準確把握永恆的人性,很多事情就不難理解。違反人性的人是有的,不論好人壞人,都不是正常人。非正常人是不能作為研究、認識人性的依據的。總之,人性是先天的、永恆的;人性在先,道德在後,人性無所謂善惡;人性一致,中國人與外國人、大人物與平民百姓具有相同的人性;人性既向善又向惡,好的社會制度應該是「抑惡揚善」,而不是「揚善抑惡」;如果有人說他先人後己、大公無私,他肯定是個騙子;階級身份是可變的,人性是不變的,階級論是荒謬的,人性論是科學的;認同人性、認識人性、把握人性、尊重人性,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加和諧美好。人性與領袖人性永恆不排斥人的差異,有學識、有能力、有心計的人能夠成為「人上人」,直至「人民領袖」。「人上人」也好,「人民領袖」也罷,他們也是人,也有與普通人相同的人性。對待領袖,可以有兩種態度:第一種態度認為人性不變,任何領袖都很有可能成為斯大林、柯林頓、尼克松,大屠殺、玩風流、搞陰謀,持這種態度的人可能尊重領袖,但絕不崇拜盲從,而且主張對領袖的監督制約。第二種態度認為人性不同,人為地為領袖戴上道德的面紗,將其置於社會的中心,將領袖變為人造的、不可侵犯的神人。多數情況下遭殃的不僅僅是人民,還有那些極力造神的人。人性與貪污貪污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它符合人性;貪污是不能容忍的,因為它違反公平。如果公共資源可以輕鬆據為己有,並且到手以後承擔風險的概率比較低,人人都可能成為貪污犯。唯利是圖、貪得無厭不僅僅是商業行為,更是權力行為。如果吃喝不用個人埋單,公車不用個人掏錢,出國不用個人自費,沒有人會拒絕這些好事。當大家都心安理得享用這些好事的時候,拒絕的人恐怕難以在這個圈子裡繼續生存。安排你參加一個公費「考察」團時,如果你非要堅持自費,估計要取消你的考察資格,既使不取消,以後也不會再給你出國「考察」的機會。一個大的工程項目,會有很多領導插手,如果你拒絕所有的「好處」,其他人就會提防你,甚至將你調離這個項目。久而久之,一塵不染幾乎成了不可能的事。有人可能問:人為什麼要貪污?不貪污不行嗎?其實道理很簡單。改善生存狀況需要錢,享受高檔住宅需要錢,包養二奶需要錢,子女出國成家需要錢……,幾乎人的所有慾望的滿足都需要錢。不貪污,錢從何來?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人對美酒佳肴、高檔享受、舒適安逸、性快樂體驗等的的慾望和追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正常人,那個不想吃好、住好,那個男人不想美女如雲?那個美女不想喬裝打扮?錢是滿足人的慾望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保證。對於官員來說,錢的數量滿足不了慾望的需求,錢的增長,永遠跟不上慾望的增長速度。供養一位二奶,他還想供養兩位、三位、四位,皇帝對自己的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從來就沒嫌多過;如果法律允許,並有足夠的財富支撐,恐怕所有男人都會嚮往天天「翻牌子」、常年不重樣的皇帝生活。貪婪是人的本性,官員貪污是不可避免的。有貪污條件的官員,肯定要貪污,條件越好,貪污越多;其它官員或百姓沒貪污,不是思想覺悟高,不是不想貪污,只是沒有貪污的條件。貪官看似貪污公共財產,實際上需要所有的納稅人為其埋單。權力導致腐敗,腐敗的實質是社會資源在二次分配時的不公平。納稅人的錢,一方面用來供養為自己服務的官員,一方面用來建設共同享用的公共設施,如果其中很大一部分被官員據為己有、被用來建設只供特^權享用的設施、被用來購置少數人的高檔消費品,其行為就是對納稅人的侵犯和剝奪。納稅人有權決定稅款的用途,有權知道稅款的去向,有權追究稅款的違法使用。一個合理合法的政府,應該向納稅人提供一種有效行使權力的程序和途徑。納稅人一旦參與稅款的監督管理,貪污就會不那麼容易,貪污的勢頭就能夠得到遏制。不讓納稅人有效參與稅款管理的制度,是縱容貪污、滋生腐敗的制度,是腐朽落後的制度。承認人性的貪婪,利用制度抑惡,通過抑惡揚善,這就是民主的精髓。否認人性的貪婪,迷戀道德教化,利用說教揚善,通過揚善抑惡,這就是反民主的愚昧或虛偽。人性與自私、自由人性是自私的,或者說自私是人性之一。自私並不可恥,可恥的是明明自私,卻裝出無私的樣子。我們雖然幾千年來一直做著自私的事情,但我們的道德總是不認同自私,一直認為自私是可恥的。多少年來的道德宣傳、道德教育,總是試圖讓大家忘記自己,讓大家為了國家、為了集體、為了他人、為了民眾、為了民族的利益奮鬥不息。中國人的虛偽,來源與此。自私是人的本性,「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說出的是普適真理。自私不是惡,自私應該得到尊重。自私的理論層次,是個人主義。個人主義認為:只有每個為了個人的名利努力奮鬥,社會才能進步、才能富有;社會是一個個獨立個人的整合,社會的責任是保護每個人的利益;個人的價值、個人的利益、個人的權力,是一個社會的最高價值;爭取、維護和捍衛個人利益,不得侵犯他人利益。個人主義是「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否認主觀為自己的自私本性,倡導主觀為他人的高尚品德,是我們的道德建設的最大誤區。西方的經濟理論之所以可行,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基於人是自私的這一基本判斷,二是堅持自由主義的原則。人只有在為自己做事的時候,才會具有極大的熱情,才會全身心地投入。看準了這一點,用利益原則加以誘惑,人的所有才智和潛能就能最大限度度得以發揮。在這個過程中,個人獲得了最大的利益,社會隨之也就增加了財富。由於自私的原因,社會財富由誰分配都不會公平;即使分配的公平,也很難得到所有人的認同。人對財富的佔有慾永無止境,成語叫慾壑難填,而社會財富總是有限的,所以共產主義的按需分配完全不可能。社會主義採用按勞分配也不可能公平,至少人們不會普遍認為公平,幾乎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付出的多,得到的少,就是那些不勞而獲的特.權人物,在他們內部也有各種「不平等」。我們說資本主義是按資分配,不過是一種概念化的偏見。資本主義的自由主義經濟的主要特徵是平等自由競爭。平等是指起點平等、機會平等,而不是財富平分。就像百米賽跑一樣,大家在同一起跑線上同時起跑,有同樣的機會,但只有跑在最前面的三位可以拿到獎牌和獎金。我們總是用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侵略掠奪否定自由競爭的原則,這是對自由競爭原則的曲解。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原則有其發展過程,前期只在一個國家之內適用,在國際間,確有野蠻成分。但是發展到今天,已經比較文明了。在歐洲自由貿易區、在北美自由貿易區,很難看到野蠻和血腥。WTO是一個世界性的自由貿易組織,我們也加入了進去。儘管如此,我們仍然時常貶低自由貿易,認為所謂自由競爭,仍然是富國對窮國的掠奪,仍然把窮國貧窮的原因算到幾十年、甚至100多年前的殖民掠奪的帳上,而對於日本在美國的監管下逐步富強,對於澳大利亞作為英聯邦國家可以富強等事例卻很少說。自由競爭是建立在誠信和契約的基礎上的,買賣雙方都有利可圖,成交與否是雙方自願的事,在這種情況下,還要強調不公平、強調一方在掠奪,就沒意思了。比如歐美要求人民幣升值,你可以聽,也可以不聽,至少現在是否升值完全由我們自己說了算。不升是為了利,升也是為了利,因此,沒必要拿公平、正義之類的東西譴責別人。總而言之,不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自私並不可恥;相互之間出於自私,可以爭奪利益,但沒有必要以自私為理由譴責別國和別人。以自私為理由譴責別國、別人的人,看似公平正義,其實多數都是偽君子。人性與性性不再是一個敏感話題,性仍然有很多禁區。李銀河是研究性的學者,即便是學者,也不能涉及性的禁區,否則,就不會有李銀河風波。性是永恆的人性,性觀念不是一成不變的,性道德、性法律應該隨著人們性觀念的變化而變化,傳統、保守、僵化的性道德、性法律是迂腐的。在人類社會早期,之所以有母系氏族社會的存在,大概就是因為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因。人類由群落進化到固定的家庭是一種進步,從一夫多妻制進化到一夫一妻制也是一種進步,女性從性奴隸、性工具中獲得解放,成為具有獨立人格的人更是一種進步。各種進步的結果,是人類的性行為更加文明和健康。被人們普遍認同、毫無爭議的性道德,是婚內美滿的性生活,但這只是一種理想道德。現實生活中人們遇到的性問題千奇百怪、五花八門,簡單的、理想的道德規範,難以解決現實中的各種問題。對於現實存在的「不道德」性現象,限制排斥和寬容認同,能夠反應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比如,對婚前性行為、同居、試婚等,我們目前只是消極地不提倡不限制,其實完全可以公開地認同,賦予他(她)們合情、合理、合法以及符合道德的地位。再比如,對於同性戀、同性婚姻、多邊戀、婚外戀、一夜情等「非道德」的社會存在,我們目前普遍持排斥態度,這種情形有點「多數人暴政」的成分;性取向完全是個人的事情,只要是雙方自願,並且不傷害他人,社會、他人無權干涉人們採取何種性生活。性道德、性法律不是萬能的,不是永恆的。性是人生必須的,假如人口性別比例嚴重失調,同齡男性是女性的兩倍以上,或者同齡女性是男性的兩倍以上,那麼一妻多夫、一夫多妻、同性婚姻等都應該是合法的,否則,將剝奪一部分人享受性生活的權力,而剝奪人的性權力是不人道、不道德的。性道德、性法律的形成和變更,應該有一個底線,這個底線就是允許每個人都能有性生活,都能享受性滿足的快樂。具體應該有一下幾點:自由選擇。人們有權自由選擇性夥伴、性伴侶。如果夫妻雙方感到性生活美滿,從一而終當然是最好的結果;如果夫妻雙方或一方對性生活不滿,任何一方都有權力選擇離異或享受婚外性生活。性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一個人應該盡量不傷害他人,但也沒有必要為了道德、為了對他人負責而犧牲自我。假如夫妻一方性冷淡、性障礙或喪失性能力,另一方可以繼續將其作為朋友、可以繼續照顧對方的生活,但沒必要死守終生。方式多樣。一夫一妻制的婚姻生活是理想的、道德的,但不是性的唯一選擇。性不只是人的本能,性的功能已不僅僅是繁衍人類;性是文化,性是人類重要的精神生活。美滿的性生活是人類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性缺乏、性冷淡、性障礙、性壓抑是導致人性變態的重要因素。對於沒有能力建立家庭、不願意建立家庭、長時間遠離家庭、不喜歡傳統家庭模式的人,應該允許他(她)們通過傳統家庭以外的渠道體驗性生活。平等自願。無論性觀念如何變化,無論採用那種性生活方式,平等自願都應該作為永久的道德和法律原則。任何不平等的性行為,任何違背他(她)人意願的性侵犯,都應該受到道德的譴責和法律的制裁。反之,只要是雙方自願的性行為,道德和法律都無權干涉。減少傷害。性傷害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完全杜絕性傷害是不可能的。婚外情並不違法法律,發生婚外情有各種複雜的原因,有婚外情的一方對無婚外情的另一方肯定要造成傷害,任何社會都無法完全杜絕婚外情,只是要盡量將傷害降低到最小限度。夫妻間,合則過,不合則離,但完全沒有必要反目為仇。婚外情與婚外性有很大不同。婚外情是對婚外性夥伴有感情,時間一般比較長久;婚外性只是本能需要、本能衝動所導致的一夜情或性交易,並不是感情上的背叛,是否能夠對配偶造成傷害,關鍵取決於配偶的性觀念。在一些性觀念比較開放的社會,如果夫妻長期不在一地,相互之間對婚外性都心照不宣,比較寬容。性與愛是可以分離的。對於性,並不是越傳統、越保守,就越道德。亂性當然不好,亂性會給人類、社會帶來眾多的不良問題,如艾滋病等等。但是,性解放對於人類未必弊多利少,西方社會衝破性禁錮、衝破黑暗的中世紀,性解放功不可沒。從某種意義上講,性解放就是人性解放。在現代世界,性觀念的開放程度,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誌。2000多年的孔孟道德,不但沒能「滅人慾,存天理」,實際的效果正相反,變成了「滅『天理』,存人慾」。符合人性的道德可以規範人的行為,協調人際關係,任何道德都改變不了人性。認同性、直面性、寬容性,不但不會使我們的社會墮落,反而會使社會不再虛偽做作,反而能使社會更加誠實和文明。中國人對待性,缺少真誠。中華民族不比世界上任何其它民族缺少性的渴望,中國人從來就不乏「男盜女娼」,中國人的性慾可能更濃更烈,不然,中國就不會成為世界上擁有「官妓」最早的國家,也不會繁殖出這麼多的人口。每個男人或女人,都曾有過性幻想。夫妻間增強性慾、提高性生活質量的秘訣之一,就是在做愛時把對方想像成另外一個異性伴侶。求新求奇是每個人都有的性趣。每個男人或女人,都曾有過自慰的經歷。雖然我們已經不再認為自慰手淫不道德或可恥,可絕大多數人還是迴避這個問題,能夠公開談論自慰、說出自慰感受的人更是寥寥無幾。一些年輕人由於經常自慰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沒有人能向其提供相關的知識和必要的幫助。父母對子女之所以不能開誠布公地談論性,是因為我們一直把性作為邪惡、下流的東西;一個父親(母親)如果能對兒子(女兒)說「我也曾經自慰,自慰是件很正常的事」時,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無師自通的性知識,遠不如正大光明的性教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取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趣。自己不做的事情,未必就不合理;自己贊同的事情,未必就一定要去做;異性戀完全可以寬容同性戀,認同多邊戀、一夜情的人,也不一定要去踐行。人們不可能選擇所有的性生活方式,但有選擇其中一種或幾種的自由和權力。從道德的角度講,每個人的性趣都是黑暗的、骯髒的。性觀念開放的人相對比較真誠,而性觀念迂腐的人多數都是虛偽的;明明內心世界充滿「男盜女娼」,卻總要披上仁義道德的外衣,以為高舉所謂純潔的旗幟,人們就會相信你沒有情慾,其實未必。兩情相樂應該是平等自願的事,佔有慾是最不公平、最不道德的性觀念。紅杏出牆,男人被稱為戴了綠帽子,這是男人的奇恥大辱。男人無論如何在外胡來,女人只能忍耐,甚至連個「綠帽子」都沒得戴。男人可以擁有三妻四妾,男人可以花天酒地,男人喪妻可以再續,女人喪夫卻要成為「烈女」……,這就是被我們一再意淫的傳統美德中的性道德。夫妻之間各自享有獨立的人格,婚姻只是一種契約,可立可廢;結婚證不是賣身契,不能以此就斷定相互間的歸屬關係。沒有婚外戀(情)說明夫妻生活美滿,有婚外戀(情)說明一方夫妻生活有缺陷,或者一方性無能;多數情況下,性背叛與感情背叛並不是一回事。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的說法有些絕對,但沒有和諧性生活的婚姻絕對是愛情的墳墓。維繫一個感情淡漠、缺乏美滿性生活的婚姻,應該屬於不道德行為。虛偽道德導致中國文人的人格分裂,在性道德方面的表現最為突出。明擺著是寫男歡女愛的詩句,卻偏要一本正經地弄出個「思無邪」。自古妻妾成群,混跡於歌妓、娼妓之間的,多是讀道德文章、寫道德文章的人。在性道德方面,我們不是缺少真誠,而是沒有真誠。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人性論將人的自然屬性放在第一位,認為人首先是自然的人;人的自然屬性是主千古不變的人性。階級論將人的社會屬性放在第一位,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在階級社會中,每個人都在一定的階級地位中生活,各種思想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是階級論的經典論斷。人的社會屬性真的能取代自然屬性的地位嗎?人類不是超自然產物,而是自然進化出的一個物種。幾千萬年以前的人類遠古祖先,不過是一些比較低級的生物形態。按照自然進化假說,人類從轅向人的進化過程經歷了1400萬年以上的歷程,就算進化的假說不完全真實,人類的進化過程至少也有幾十萬年。而人類文明史,最多的也不過五六千年,進入階級社會、開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則更短。人的自然屬性是在千百萬年的進化中形成的,能在短短的幾千年中發生根本的改變嗎?當然不能。企圖用幾年、幾十年的時間從根本上改變人的自然屬性的行為,實在是有些自不量力、蚍蜉撼樹。「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的說法,是故弄玄虛的賣弄,將其捧為哲學意義上的人,更是無稽之談。人首先是自然的、獨立的個體;沒有個體,那來的群體,那有什麼群體間的社會關係。「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人,以及隱士和「出世」的人,他們並沒有那麼複雜的社會關係,他們的本質還能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嗎?如果一個人或幾個人遠離喧囂的塵世,生活在渺無人煙的孤島上,他們的人性還是社會關係嗎?人性之所以不可更改、不可替代,是因為人性完全是自然的動物性本能。動物可以改良,但改良的方法,通常是在遺傳方面、在動物的生理功能方面下工夫。一條再聰明的警犬,無論訓犬員如何用功,也改變不了它作為狗的基本習性。人也是如此。比如人的性慾,任何教化、教育都改變不了,而且社會越進步、生活越富裕,人的性功能越強盛;要想控制,唯一的辦法就是改造人的性神經系統,要想杜絕男性性犯罪,最好的辦法就是將男人都變成太監,不過,即便是太監也有性的念想,而且太監都嚴重心理變態,他們在其它方面會表現的更加邪惡。人並不十分尊貴,「人是萬物之靈」不過是人類的一種自慰。人不過是智力比較發達的雜食動物。人不僅具有動物的本能,而且人在自私、貪慾、暴力等方面,比動物更不「道德」。人是自然的,是自然界的一個高級物種,人的自然屬性是永恆的人性。人性與公有制央視七台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有30幾戶人家的村子,共同擁有4000多畝的集體山林,臨村或其它地方的人經常到此偷偷砍伐樹木。山林歸集體所有,理論上講,丟失的樹木每個人都有份,但無人出面制止。三位黨員農民覺得山林是祖宗的遺產,是後代的福音,不能任其流失,所以就在政策尚不允許的情況下,徵得全體村民同意後,大家簽字畫押私自把山林給分了。分山林的時候,共同立下規矩:任何人只能看護好山林,不得私自隨意砍伐樹木。集體的東西無人看管,分到個人手裡以後,丟失的現象被有效地制止了。節目的本意是在講集體山林的產權問題,換一個角度,從中可以看到人性的真實:人們只關心自己的利益,不會自發地去關心集體;在民眾文化素質較低、公共事務意識不強的中國,更是如此。淡漠集體、關心自己古已有之,即便是在全國江山一片紅、大力弘揚集體主義的年代,農村出工不出力、城市上班打毛衣的事也是普遍存在的事實。「勞動成為生活的必須」大概是做夢時說出的囈語。人之所以會有付出,是因為他們認為能得到回報、得到利益。無私奉獻、大公無私的人可能有,但13億人中能有三五個也就不錯了,其他的都是假的、虛的。國有資產的流失、公共利益的被貪占,關鍵就是這些資產都是些沒有「主」的東西。公共資源、國有資產歸全民所有,如果所有者能夠自己選舉管理這些資產的代理人,還有可能關好,如果被一些自稱好漢的人長時間強佔了資產管理代理人的位置,管好這些資產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我寫過一個公有制是萬惡之源的帖子,現在更加確信這個論點。人性與道德道德能夠完善人性,也能夠扭曲人性,但改變不了人性。再強壯的人,也無法與虎豹才狼之類的兇猛野獸抗衡,人類早就懂得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為了戰勝兇猛的野獸,為了生存競爭,人類學會了合作;為了不相互殘殺,為了將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衝突降到最低程度,人們逐漸建立並共同遵守一些規則,這就是早期的道德。道德從來都是由強者制定,由弱者遵守的。基督教、孔孟之道等幾乎一切道德的普及,都首先要得到統治者的認同,並由統治者組織推行。沒有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孟之道不一定能成為中國人的道德教科書。道德具有潛移默化的功能,即便是違反人性的道德,推行的時間長了,也會成為人們的行為規範。「謊言說上一千遍也就成了真理」就是這個道理。中國人的神聖感、高貴感要強於西方人,我們從來不正視人性,總是弄一些道德的遮羞布對人性的所謂醜惡進行遮掩。西方人普遍接受宗教的願罪說,認為人天生就是罪惡的;人類要生存、要發展,必須抑惡,也就是人類要加強法律建設。只有承認惡、認識惡,才能抑制惡、剷除惡。主張道德的人,不一定都虛偽,都有險惡的用心,只是他們對人性缺乏真實的認識,或者主觀上不敢面對真實的人性,所以造成主觀意圖與客觀效果的不一致,甚至完全相悖的惡果。「十惡不赦」的十惡,幾乎都是道德罪,連殺人都不在其中。道德就是法律,法律就是道德,在中國,只要想置人於死地,給他扣上個不道德的帽子保准管用。「竹林七賢」標新立異和對禮教的反感,並不是他們不尊崇道德,而是因為當時孔子的禮教已經成為司馬氏用來迫害異己的工具;他要殺人,隨便給你扣上個不忠不孝的帽子就可以。其實,孔子的禮教一直就是統治者愚弄民眾、迫害異己的工具,不然魯迅怎麼會說字裡行間只有「吃人」二字。西方曾經政教合一,那是一段極其黑暗的歷史,如果沒有政教分離,西方不會有今天的繁榮、發達和文明。中國一直政德合一,並且中國的道德具有宗教的性質,所以,中國的政德合一與西方的政教合一併沒有太大的本質區別。權力一旦與控制人們思想的宗教或道德結合緊密,人民將被迫接受教化、說教,永無自由、永無權利、永無獨立、永無寧日。本文由<貼庫網>整理,全文地址:http://www.tieku001.com/79358/47.html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合婚合八字的三大誤區
※中國抗生素使用率超歐美3倍 用藥存在七大誤區
※女性戀愛誤區指南
※10個常見男生衣服搭配誤區
※警惕頸椎病的4大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