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強日本咖啡館攻略!

每日正午十二點,和站長說一句:「設計說」三個字,站長會為您推送一條設計物語,或文字,或圖片,或聲音。感受設計的力量,體會生命的藝術,365天,365句經典,我們相約每日正午時分,不見不散。

From:吃很重要( ID:wehavetoeat)

(投稿作品)

吃很重要

在所有日本旅行飲食消遣里,有一項性價超高、但常常被忽略的旅行體驗:到咖啡專門店喝咖啡。即使你對咖啡不太感興趣,我也強烈建議你不要就此打住。

如果你恰好逛過東京代官山鳥屋書店( T-Stie 旗艦店),可能會在本土雜誌部那找到一整條日語咖啡雜誌,教你怎麼買咖啡豆、怎麼在家自己做手沖、日本大中小城市哪裡又開了不錯的咖啡館、還有介紹全球咖啡勝地等等。只有你想不到,沒有這些咖啡雜誌覆蓋不到的,精細得嚇人。

▲ 日本咖啡雜誌 ? Eric Tessier / 網路圖片

日本人 400 多年前就開始接觸咖啡,最早的豆子據說是荷蘭商人帶過去的。但咖啡文化真正意義上在日本開花,應該要從 1868 年神戶港開始進口咖啡開始算起。東京第一家咖啡專門店是 1888 年開業的,到 1930 年代光東京就有了三千多家咖啡專門店。按照神戶 UCC 咖啡博物館館長在一次媒體採訪里的說法,二戰時日本咖啡豆進口暫停了,但戰後復甦得很快,1960 年代(日本中產階級飛速崛起的同一時期),全日本已有 16 萬家咖啡專門店。

當然,買雜誌或者看資料,無法和直接到咖啡專門店喝咖啡相比,還是要親身去喝一下,直接體驗日本咖啡文化最好。現在日本的咖啡文化層次是非常豐富的,既有本土傳統獨立咖啡店(本篇主角),亦有主打意式咖啡的新一代咖啡館,還有赫然從美國殺到東京開店的 Blue Bottle 等「第三波咖啡浪潮」代表咖啡店。

▲ ku:nel 雜誌咖啡特輯 uguisustore

話說「第三波咖啡浪潮」( 「Third Wave Movement」,Wikipedia 上顯示早在 2002 年這個概念就被提出)概念再度受追捧,很可能得益於像 Blue Bottle 這樣明星企業誕生的緣故。實際上「第三波咖啡浪潮」是一個非常美國的概念,它主要描述的是美國本土咖啡館文化的演變。但是現在感覺外延也大了,只要一個咖啡館,搞得儀器整齊點,VI 整體有點想法,出售的 SKU 再少點,貌似都有機會被冠以「第三波咖啡浪潮」這頂帽子。

總體來說,受這波浪潮影響的咖啡館滿足這樣一些特點:新一代年輕人對精品咖啡有追求,不滿足於以星巴克為代表的快餐式連鎖咖啡館,認為喝咖啡也應該可以像喝紅酒一樣講究,在咖啡豆品種上追根溯源,喝咖啡時講究品嘗方法、追求心目中極致的口感。而因為需要滿足這些要求,這類咖啡館大部分都配有搪瓷手沖壺啦、法蘭絨濾袋啦、虹吸壺啦等等,讓人做咖啡做得比較慢的器具。

▲ 東京南青山的 Blue Bottle Coffee ? Good Coffee

其實我是想說,這「第三波咖啡浪潮」玩的都是日本老一輩玩兒剩下的。搞法是差不多,差的是底蘊。

(此時你可能隱隱有上當的感覺,假如我告訴你我也上過當,你會不會好受點?)

上面我一直在使用「咖啡專門店」而不是「咖啡店」,主要是為了避免混淆。咖啡專門店( 「kōhī senmonten」 )是只賣咖啡這一種飲品的店。對中國人來說,它們也很好辨認,因為門牌上通常直接就會寫著「xx 珈琲店」。這種「珈琲店」除了做咖啡,常常還銷售自家研製烘培的咖啡豆( house blend ),裝修自帶古樸憂鬱風,一走進店裡感覺被拉回至少 70 年——而且往往不是故意裝修成那樣的,很多店家的確就是從上世紀中葉就開始經營。除了只供應咖啡以外,他們通常也出售咖啡豆。

▲ 位於東京的喫茶店「茶亭羽當」? 茶亭羽當官網

還有一類名稱更常見,也可以喝到精品咖啡的地方是「喫茶店」( 「kissaten」 )。雖然「喫茶店」字面意思是「喝茶的店」,但是不少也像傳統獨立咖啡店那樣做咖啡(或者咖啡甚至是主打),只是裝潢更多樣化(不一定是古樸復古風格),另外也做點厚吐司、義大利面或者薄荷冰飲等。總體上,更接近現代人需求。我自己理解,「喫茶店」有店像新式咖啡館( café )與老式「珈琲店」的中間產物,「喫茶店」更貼近咖啡專門店一些,café 則更接近我們更熟悉的、有吃有喝的咖啡館。不過話說回來,分類是這樣分,名稱其實也有混用,有一些老式咖啡館也取名「某某 café 」。

▲ L』Ambre 門牌上寫著 「Coffee Only」

(字隱藏在照片暗部…)

比如 Café de L』Ambre ,就是日本傳統咖啡專門店的典型代表。真不敢相信我竟然就這樣輕描淡寫地就寫到了 L』Ambre …我明明摩拳擦掌了幾周、準備隆重回憶這家世界級咖啡店的。說它是世界級一點都不為過(早有耳聞或者親自去過的讀者,應該不會反對我這個說法):1948 年在東京銀座一條窄巷裡開業,從來不開分店,直到現在依然堅持只做咖啡,已經超過百歲的老闆時至今日依然親自參與打理店鋪。

▲ L』Ambre 室內座位? Hengtee Lim / Sprudge.com

幾十年來, L』Ambre 幾乎被全世界主流媒體報道過,也被全世界各流派咖啡愛好者膜拜過,不僅僅出於它對品質、水準、自身風格的堅持,它在一定程度上還成為了日式咖啡專門店的「活標本」,承載了日本老一輩咖啡人對咖啡的全部追求,在日漸喧鬧的咖啡館流派中給出它眼中的,咖啡專門店的定義。

對於像我一樣以遊客身份造訪的客人來說,雖然去過 L』Ambre 幾次,卻也絕對不敢以熟客自居。L』Ambre 的氛圍是典型的老式咖啡專門店風格,那個年代的「商務感」,實際上主要客人也是拎皮包的日本上班中年。我會覺得那個紅色破損皮座椅加吧台的陳設、以及通常煙霧繚繞的氛圍,非常王家衛,這就是遊客眼光的理解。

▲ 2014 年剛過百歲生日的 L"Ambre 創始人 Ichiro Sekiguchi ? Hengtee Lim / Sprudge.com

▲ L』Ambre 咖啡師 Fujihiko Hayashi? Lyhon Chiu, Flickr

偶爾你能在裡頭碰上的老闆,很精神地坐在門口小房間里烘豆子。永遠在崗的 4 位員工各自帶著微笑。烘培助理Uchida ,不在烘培的時候可能在結帳。永遠在吧台後做咖啡的Fujihiko Hayashi (創始人Ichiro Sekiguchi 的侄子)。那位貌似主要負責準備咖啡豆和杯具的女士,英文好像是幾位里最不流利的。年紀最輕的小哥一般負責接待,他基本可以一眼看出你會不會說日語,用標準服務笑容把你迎進店落座後,就把英文菜單擺放在你面前。

初次接觸到這份菜單,人可能會陷入一種朦朧狀態。我後來偶然在美國學者Amanda Mayer Stinchecum 早在 1993 年給《洛杉磯時報》寫過的一篇專欄里,讀到同樣的狀態。她寫道,要讀懂 L』Ambre 的飲料單,可能需要具備像紅酒專家一樣的功力。

▲ L』Ambre 咖啡單

L』Ambre 的咖啡單一面是足以晃瞎眼的「創意咖啡」,有類似維也納咖啡的加入鮮奶油的品種,亦有配合咖啡凍成冰後製成的冰咖啡;另一面又是一張為專業咖啡愛好者準備的、讓業餘客人再次摸不著頭腦的咖啡單,既有單品也有混合豆子。1.69 盎司的 single cup 售價從 770 日元起跳,3.38 盎司的 double cup 售價 970 日元起跳。

▲ L』Ambre 保留最傳統的日式咖啡做法

Hayashi 每做完一杯咖啡都要重新把法蘭絨濾袋搓洗、浸泡在冷水中。因為咖啡油脂都會粘在濾袋的布面上,氧化後留下不好聞的味道,所以 Hayashi 強調法蘭絨濾袋要一直保持濕潤,只有在下一次使用的前一刻,才把它吹乾使用。

點完咖啡後觀摩 Hayashi 先生做咖啡,幾乎又是在 L』Ambre 喝咖啡的「固定體驗項目」。Hayashi 頭部緊貼脖子的角度,手臂彎曲的角度,還有緊縮雙眉半眯著眼睛的神情,已經成了這家店的招牌;他做咖啡的手法,更是顛覆所有新派精品咖啡店可能跟你講的——等會兒,到底是誰顛覆了誰呢突然搞不清楚了——比如堅持用燒得沸騰的水(新派咖啡師會主張不用滾燙的水),比如用老式咖啡襪子而不用濾杯。

▲ L』Ambre 出品的咖啡 ? AARON FREY for Frshgrnd

在所有細節里最嚇人的,可能是 L』Ambre 所用的豆子。如果你願意,你能喝到收割於 1976 年的咖啡豆子(簡直是殭屍豆啊!),其餘出產 10 年以上的豆子也比比皆是。我專門請教了朋友鐵皮(他是國內較早推出掛耳咖啡的品牌「永璞」的創始人),這咖啡單上寫的真是咖啡豆的年份嗎?鐵皮解釋說,日本傳統咖啡店經常會在烘培之前,先將生豆放在合適的環境里保存一段時間、讓它自然發酵(類似牛排的「熟成」過程)。這個做法不是日本獨有,但一般生豆最多放兩年,不像日本的做法那樣一放放 10 年甚至以上。

這種經過極長時間熟成的陳年咖啡豆,必須用深度烘培。所以 L』Ambre 和很多日本老式咖啡館裡用的豆子,比你在其他地方買到的顏色深非常多。這也解答了我另一個疑問,為什麼從這些日本咖啡專門店購買的咖啡豆通常酸度較低、口感深沉,原來也是和烘培深淺有關(需要說明的是,深度烘培不只能針對陳年豆,非陳年豆也可採用深度烘培;現在不少咖啡館更願意採用淺度烘培,因其更能展現咖啡豆豐富的層次感)。

優秀而有特色的咖啡館,遍布日本全國大中城市,第三波浪潮風或傳統咖啡專門店都有。但我還是強烈推薦像 L』Ambre 一樣的老派咖啡館。沒別的原因,就因為別處沒見過這麼搞的。

日本咖啡專門店出售的手沖咖啡(一杯不可續杯、份量約為星巴克 Tall 杯一半左右),價格在 800~1500 日元不等(日元匯率變化較大,實時自己查下吧)。作為咖啡單體價格並不便宜,但作為一種體驗性消費,可謂垂手可得。

下面整理了 5 個日本城市的 10 家咖啡店,專門店、綜合性均有,希望對你有用。

||| 東京 |||

No.1 Café de L』Ambre

◎ 東京都中央區銀座 8-10-15

1948 年開業的世界級珈琲店,只做咖啡。

No.2 Kusamakura(草枕)

◎ 東京都港區西新橋 1-10-1(虎之門附近)

由於氛圍營造特別好,有人說這裡特適合思考(可能因為配了書吧顯得特別有文化吧,可是都是日語),工作日營業至晚上 11:00 (比大多數咖啡館開得晚)。也是採用傳統法蘭絨濾袋做咖啡的店,除咖啡以外還提供芝士蛋糕。

專門教你散步、喝咖啡的川口葉子在《東京喫茶店》書中亦有推薦

No.3 茶房 神田伯刺西爾

◎ 東京都千代田區神田神保町 1-7

位於舊書店密布的神保町,不那麼「純粹」的咖啡店,除了提供自家烘焙咖啡,也有紅茶等飲料、咖啡凍和蛋糕等甜點,還供應午餐。較有特色的是店內裝飾(一大特色是有一座圍爐),可以感受到在東洋風格下喝(來自)西洋的咖啡的混合感。

專門教你散步、喝咖啡的川口葉子在《東京喫茶店》書中亦有推薦

No.4 FUGLEN TOKYO

◎ 東京都渋谷區富ケ谷1-16-11

日本傳統咖啡人愛好深烘,來自北歐的「鳥咖啡」則偏好使用淺烘和果味豐富的咖啡豆;當然店內風格也是濃濃的北歐現代風。「鳥咖啡」老店 1963 年在奧斯陸開張,後來也是被日本咖啡文化吸引,才跑到東京來開店的。這家店晚上會變身雞尾酒吧,雖然室內氛圍已經很棒,還是特別推薦室外座位。

||| 京都 |||

No.5 六曜社 地下店

◎ 京都府京都市中京區大黒町40-1 B1F

位於人比較多的商業區,1950 年開業的咖啡店, 甜甜圈配咖啡好像是標配點單,店內裝飾風格就像是刻著「日式西洋風」5 個字,有點老酒店大堂的感覺。全店可抽煙,成人感倍增。營業時間超長,從早上 8 點一直營業到晚間 11 點。

建築設計生活雜誌 CASA Brutus 京都特輯推薦

No.6 Coffee House Maki

◎ 京都市上京區河原町今出川上ル清龍町211

遠離購物區和旅遊區,在比較僻靜的河邊,店面非常不起眼。適合在河邊跑步完以後稍作休息的咖啡館,和風雞蛋三明治是當店特色。是一家不怎麼宣傳自己咖啡做得怎樣,但當你踏進店那一刻就立刻知道它靠譜的低調店鋪。

No.7 築地

◎ 京都市中京區河原町四條上ル東入ル

有點猶豫要不要放進來,因為貌似點不在咖啡了。 1930 年代開業,歐洲老洋房穿越感濃厚的咖啡館,有種進了童話主題公園的感覺。但是稍微提醒一下是有比較重煙味的童話主題公園。

被不知多少旅行博客寫過…

||| 大阪 |||

No.8

TAKAMURA Wine & Coffee Roasters

◎ 大阪市西區江戶堀 2-2-18

又一家場景感爆棚、風格較潮的店(大阪咖啡店的氛圍感覺整體比東京要年輕),開在一個大倉庫里,室內裝飾走復古工業風,一大特色是兼營咖啡和酒,並且把兩種飲品風格融合得很好,場內現場烘焙單品咖啡豆。

||| 福岡 |||

No.9 屋根里 貘

◎ 福岡市中央區天神3-4-14 高栄ビル2F

1970 年代就開業的音樂復古咖啡館(開業時他們的裝修風格還不能被叫做「復古裝修」,維持到現在看起來就很復古),老闆是一對文藝老夫婦(英文不怎麼好),店內菜單是用舊黑膠唱片所做(沒有英文)。咖啡和食物水準中規中矩,但是情懷滿分,是另一種體驗吧。

D&Department 旗下旅行手冊《d design travel》推薦

||| 金澤 |||

No.10 東出珈琲店

◎ 石川縣金澤市十間町 42

在以日式傳統甜點著稱的金澤,反而能找到這樣專註做咖啡的咖啡專門店(店內用的話也可以點蛋糕,放心),有點驚喜。我想一牆的深烘豆已經說明了一切,豆子最少 100 克起售,很適合採購在家做手沖的豆子。

推薦閱讀:

過去主要賣咖啡給高級酒店和咖啡館的 illy,現在要直面消費者了【好奇心日報】
當星巴克成為爛大街的牌子,有個咖啡館作為革命者又融到了7000萬美金(據說下一站中國?)。。。
在澳洲的咖啡首都,這21間咖啡館一定要去
咖啡館的歷史片斷
巴黎和維也納的咖啡館沒有人,有的只是一條條自由散漫的靈魂

TAG:日本 | 咖啡館 | 咖啡 | 攻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