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名將】寧遠巡撫丘禾嘉
明末著名的抗清將領袁崇煥出生於廣東新莞,這讓廣東人梁啟超先生非常自豪。他說:「吾粵崎嶇嶺表,數千年來,與中原之關係甚淺薄,於歷史上求足以當一國之人物者,渺不可睹。」而「若夫以一身之言動、進退、生死,關係國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於古未始有之。有之,則袁督師其人也。」於是,他自謙地說:「蒙雖不文,烏可以已,作《袁督師傳》。」照此說來,貴州與廣東相比,數千年來,與中原之關係更為淺薄。但在這塊偏僻的土地上,倒也不乏人才輩出。與袁督師同時,而且就在袁督師奮勇抗清的關外那片戰場上,也活躍過一位從貴州大山裡走出去的抗清將領。由於他戰功顯著,在雄偉的山海關城牆上,至今還屹立著他英姿颯爽的戎裝塑像。他,就是貴州人丘禾嘉。 丘禾嘉,字獻之,貴州新添衛(今貴州貴定)人。丘家在當時可謂名聲顯赫,因為丘禾嘉還有個也很了不起的哥哥,叫丘禾實。丘禾實是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進士,選庶吉士,入翰林院。入翰林院,這可是個殊榮,特別是丘禾實是「雲貴兩省士子入翰林院第一人」。丘禾嘉跟他哥哥一樣,也走上了科考入仕之途,於萬曆四十年考中舉人。 丘禾嘉與袁督師袁崇煥很有些相似之處。同為文人,袁崇煥好談兵,而丘禾嘉呢,在《明史》其本傳中,也說他「好談兵」。好在,這兩位文人都不是紙上談兵。明天啟年間,自稱「羅甸大王」的彝族人安邦彥起兵造反,丘禾嘉不僅捐資造械,還組織鄉勇與之對抗,並生擒安邦彥部下何中蔚,丘禾嘉的軍事才能得到初步展示。 丘禾嘉萬曆四十年中舉後,選派祁門教諭。這個職務大約相當於現在的縣教育局局長。後經貴州巡撫蔡復一舉薦,遷翰林待詔。這是個閑職,皇帝有事就召你去辦,無事,就呆著。有趣的是,四川人也曾把理髮匠稱之為「待詔」。當然,這稱呼早已不用了。 明末戰亂頻仍。關外,後金(清)對中原大地垂涎已久,邊關戰事不斷;黃河兩岸,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烽火此起彼伏。內外交困,於是,軍事人才便成了朝廷最急需的人才。1627年朱由檢繼位,次年改年號崇禎。崇禎元年,有人推薦丘禾嘉懂軍事,上面就叫他寫一篇軍事策略的文章。崇禎帝看後很欣賞,當即授他兵部職方司主事。主事雖只是六品小官,但丘禾嘉畢竟是進入兵部(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工作了。 崇禎三年正月,遼薊總督梁廷棟出任兵部尚書,以山海關總兵馬世龍有違節制,而令丘禾嘉到其軍中任監軍。這時關外戰局已經對明王朝極其不利,永平、灤州、遷安和遵化四城已被清軍攻破,明軍最高統帥孫承宗駐關門,與部下失去聯絡,薊遼總督張鳳翼的援兵未至,而順天巡撫方大任年老體弱無法帶兵打仗。在此緊要關頭,是丘禾嘉打通聯絡,帶兵進入開城。崇禎三年二月,清軍來攻開城,丘禾嘉拼力死守,清軍強攻不下,只得退兵。不久,清軍又攻古治鄉,丘禾嘉令副將何可綱、張洪謨、金國奇、劉光祚等迎戰。在丘禾嘉的指揮下,明軍一鼓作氣,收復了永平、灤州、遷安和遵化四城,於是,丘禾嘉名聲大振。 寧遠原來設有巡撫一職,因原巡撫畢自肅在兵變中遇害之後,便廢除了寧遠巡撫這一職位,而以軍事最高長官經略兼任。永平四城收復後,又議恢復寧遠巡撫一職。兵部尚書梁廷棟便極力推薦丘禾嘉。梁廷棟的推薦得到批准,於是,從貴州大山裡走出去的丘禾嘉被破格提升為右僉都御史、寧遠巡撫,併兼管山海關諸處。 然而,此時的明王朝已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藥了。梁啟超說此時的明王朝是「君庸、帥愎、將疲、卒孱」。明朝末期,宦官當道,暗無天日。朱由檢上台後,雖殺了權宦魏忠賢,但朝廷上下,散沙一盤。尤其可怕的是,文武大臣之間的窩裡斗。戰場上的將領一旦立功,就馬上會遭到自己營壘里射來的冷箭。先後如此中箭的統兵元帥,就有熊廷弼、孫承宗,尤其是袁崇煥這些有才能而讓清軍畏懼的人。 我們的軍歌唱道「步調一致才能得勝利」,而與清軍對壘的明軍,不僅難保步調一致,將領之間也常明爭暗鬥。如任巡撫之職的丘禾嘉,在築城乃至作戰等方案上就和最高統帥孫承宗常有分歧。崇禎四年長山之敗,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僅明軍兩員大將吳襄、宗偉不和,而身為撫巡的丘禾嘉也「屢易師期」。而巡撫丘禾嘉與總兵祖大壽,更顯得水火不容:「禾嘉訐(揭發別人陰私)祖大壽,大壽亦發其贓私。」幸好在處理丘、祖之間的矛盾時,統帥孫承宗採取了「抑使弗奏,密聞於朝」的辦法,未將他們的矛盾公開化。明軍內部如此不和諧,如何能敵鬥志正盛的清軍? 但明王朝的最終滅亡,應當說,是滅在了明朝皇帝自己的手中。明末皇帝,實非一個「庸」字所能概括。就以對待自己的臣子來說,崇禎朱由檢與清初雄主皇太極相比,一個是肚量如海,一個是殘暴似狼。崇禎四年,明軍總兵祖大壽困守大凌河城,孤立無援,在糧食吃光「人相食」的情況下,只好開城投降皇太極。投降後,祖大壽以自己的家屬在錦州為借口,要求帶兵攻打錦州。祖大壽一到錦州,馬上又投入明朝陣營。即便這樣,皇太極也沒有為難祖大壽在盛京的親人,反而對祖大壽的子孫「厚撫之」。崇禎十五年,祖大壽再次被圍,又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再次降清。皇太極部下都勸皇太極殺掉祖大壽,即使不殺,但也不能再重用。皇太極不聽,說祖大壽「久守者,讀書明理之效」,仍讓祖大壽當了總兵。崇禎就不是這樣了。僅聽謠言,就殘忍地活剮了一代名將袁崇煥。殺袁崇煥,崇禎親手敲響了明朝滅亡的喪鐘。對曾立下戰功、在朝廷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不得已再次起用的經略遼東熊廷弼,僅一次戰敗,就將其斬首,而且「傳首九邊,田產籍沒,家屬為奴」。崇禎皇帝如此對待浴血奮戰的將領,明軍上下,無不心灰意冷。梁啟超嘆曰:「明之政府,殆不可以處矣!」 丘禾嘉於崇禎三年正月出關,至崇禎五年,在兩年多的時間裡,在局部的戰鬥中雖有斬獲,但對於大廈將傾的明王朝說來,丘禾嘉的這些小勝,無異於杯水車薪。而在這一段時間裡,丘禾嘉的日子過得也不平靜。在祖大壽第一次降清時,丘禾嘉就對朝廷作了誤報,說祖大壽是突圍出來的。在得知祖大壽投降的真相後,他趕忙上表,「引罪請死」。這次崇禎皇帝又作了個匪夷所思的決定:沒有責怪祖大壽,反而「嚴旨飭禾嘉」。丘禾嘉與同僚之間的關係也不太和諧,尤其和督師孫承宗的關係緊張,「禾嘉持論每與承宗異,不為所喜,時有詆諆。」與主帥意見不和,還常被主帥告狀,與同僚關係也不好,朝廷上的種種議論對丘禾嘉越來越不利,在這樣的情況下,丘禾嘉唯一的選擇,就只有退出關外這一是非之地了。於是,丘禾嘉以有病為由,堅請辭職。 崇禎五年(1632年)四月,朝廷終於同意了丘禾嘉的請求,下詔准許他還京。大約丘禾嘉身體確實不適,因而「令其妻代陳病狀」,之後「乃命歸田」。遺憾的是,這位從貴州走出去的大山之子,未及走出都城,便撒手西去了。 在一些介紹丘禾嘉的文章中提到,丘禾嘉收復永平等四城後,崇禎皇帝很高興,特賜「倚為長城」或「帝倚長城」金匾一塊。但在《明史》丘禾嘉的本傳中未曾提及,《明史》相關資料中也未看到,不知出於何處。 貴州貴定縣城郊,清澈的洛白河蜿蜒於青翠的叢山之中,這裡已是飄流愛好者的勝地。距洛白河飄流終點不遠的半山腰上,有一座大圓墳,當地人稱「遼王墳」,這就是丘禾嘉的長眠之地。寧遠巡撫丘禾嘉,雄偉的山海關上有他的塑像,這是貴州的光榮,更是貴定的驕傲。現在不少地方都在搞名人效應,以至於小說中西門慶這樣的人物也被拉出來做招牌。那麼,丘禾嘉作為一名實打實的抗清英雄,貴定縣是否在條件許可的時候,在適當的地點,也為他塑上一尊像,讓更多的人知道他、紀念他呢?
版權所有:文史天地
推薦閱讀:
※國軍名將薛岳和抗日戰爭中的萬家嶺大捷
※名將蒙冤慘遭醢刑
※北伐中原——白袍戰神陳慶之奇蹟般的北伐之路
TAG:名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