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堵了又堵 先通血管再放個藥物球囊
新快報記者 梁瑜 通訊員 張燦城
幾年前因下肢動脈狹窄而在右下肢植入支架的75歲的林大爺,幾個月前,他的右下肢動脈再次出現閉塞。再放入一個支架,會讓他原本官腔已狹小的動脈更狹窄,更容易再閉塞。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介入血管外科用新技術幫他清除了狹窄血管壁上的血栓和鈣化並放入藥物塗層球囊,救了他幾近壞死的腿。
75歲大爺右下肢動脈再狹窄腳趾發黑
10個月前,林大爺右下肢出現疼痛,右腳大拇指出現潰瘍,局部皮膚髮黑,休息時疼痛明顯,並逐漸加重,甚至晚上睡覺也因疼痛無法入睡。經過多方求醫,保守治療都不見好轉。由於動脈血管狹窄堵塞,林大爺的腳不僅發麻而且發涼,腿痛也越來越歷害,後來連走路都成了問題。
林大爺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找到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介入血管外科的張艷副教授。經診斷,張艷判斷患者右下肢支架植入術後再閉塞,導致右下肢嚴重缺血。患者腘動脈和足背動脈完全觸及不到搏動,第一足趾皮膚已經發黑並且存在潰瘍,病情十分危急,如不及時恢復下肢血液流通,很快就會出現腳趾壞死範圍擴大和細菌感染,需要截肢才能挽救生命。
腔內斑塊旋切+藥物塗層球囊保住腿
介入血管外科立即展開科室病例討論,決定優先進行腔內斑塊旋切術清除股動脈支架內的斑塊,再行藥物塗層球囊擴張病變部位,保留原本的支架。該科李承志主治醫師表示,腔內斑塊旋切術是為血管減容,藥物塗層的作用是抑制斑塊增生。
由於患者的股動脈閉塞十分嚴重,股動脈支架內完全堵死,幾乎沒有血流,導管和導絲向前推進很困難,經過慎重考慮,手術團隊遂決定行逆向穿刺腓動脈。建立左側股總動脈到右側腓動脈通路,然後反覆通過Turberhawk斑塊旋切導管進行支架內斑塊旋切、藥物塗層球囊擴張。「這樣一方面可以儘快打通血管,儘力保肢,避免截肢風險,另一方面還可以提高患者的中遠期療效。」
幾個小時的手術後,林大爺膝上血管通了,膝下血管也通了,更為神奇的是疼痛立馬緩解了,小腿發熱了,腳趾頭也有感覺了。三天後,林大爺的病情進一步改善,疼痛麻木緩解了,右腳可以走路了。
李承志稱,新技術與傳統的治療下肢動脈支架內再狹窄的方法——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PTA)及支架植入術(PTS)相比,兩者短期效果近似,但遠期療效新技術有明顯優勢。「國外使用時間最長的時間有5年,國外統計的一年通暢率為70%;我國使用最長的是1年,平均一年通暢率為82%。」
推薦閱讀:
※解決癌症疼痛—非藥物治療
※藥物過敏 和劑量無關
※試圖通過藥物把仔豬斷奶腹瀉全面控制好,純屬做夢!我們養豬人應該從哪幾方面入手呢?
※常用藥物服用時間--胃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