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一二五一卷——第一二六0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二五一卷)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光照十千世界,偈頌第七首看起:

  【等觀眾生心,不起諸分別,入於真實境,如是業應作。】

  這是偈頌裡面的第四段,只有一首偈,說「等觀業」,平等觀察世間。清涼大師在《疏》裡面講得很好,「大悲同體,所以等觀」。這是說明為什麼要平等觀,道理在此地。整個宇宙同一個法身,包括虛空、法界、剎土、一切眾生,範圍之大是遍法界虛空界,時間之長沒有過去、未來。如果就凡夫見量來說,那是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同體!同是唯心所現,同是唯識所變,同體。所以,這裡面實實在在沒有差別,確實是平等的,大乘經教裡面,佛給我們示現得太多了。「生佛平等」,生是眾生,凡夫心目當中,諸佛如來在有情眾生裡面至高無上。佛講的時候,「生佛平等」,他不說「佛生平等」,把眾生抬在上面,佛放在底下,顯示一體。不但與有情眾生平等,與無情眾生也平等,與樹木花草、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平等,《華嚴經》上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自性清凈心裏面,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什麼時候這個平等能現前?平等現前,一定要離妄想、分別、執著,有妄想分別執著,決定不平等。怎麼個離法?清涼大師在此地,把這個原理原則說出來了。「見真息妄」,就不起分別了,妄想、分別、執著就斷了。真是真性,也是般若經上所說的諸法實相,宇宙人生真相你見到了,見到真相,妄念自然就沒有了。「妄盡契如,名入真實」,真實是性,入真實就是宗門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現在擺在我們面前,怎樣息妄?這是我們現前修行、學習主要的課題,這個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非常困難。原因是什麼?煩惱習氣太重了,再加上外面情與無情的誘惑,情是有情眾生,累劫的冤親債主;無情,我們講自然環境。不知道六道、人間是自己識心所變的,這是真相。不知道真相,在這個裡面,真是無緣無故生起了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沒有因的。

  《楞嚴經》上,佛給富樓那講的,舉的比喻是「迷頭認影」,這個比喻說得好,沒有原因,迷沒有原因,有因那就是真的,無因這才是虛妄。說到究竟處,六道、十法界這個因果都是無因,無因之因。因是虛妄的,所以智慧一照,它就沒有了。我們今天就是智慧生不起來,迷惑顛倒當家作主,問題都出在這個地方。要幫助別人先要救自己,佛在經上說得太多了,「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沒這個道理,你要想度眾生,先度自己。你看四弘誓願發願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這真的是無邊,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迷惑顛倒眾生,沒有數量。發這個大願,要想度眾生,從哪裡做起?從斷煩惱做起,「煩惱無盡誓願斷」,你不從自己做起,你就無法幫助別人。所以,斷煩惱是成就自己,學法門就是幫助別人。

  煩惱沒有斷盡,沒有資格學法門,為什麼?法門進不去。這一切經典,諸佛如來來給你講,給你講解、給你示現,你看不懂,你也聽不懂,就是所謂不解如來真實義。不但不解,有的時候解錯了,曲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看到這個樣子也搖頭嘆息。所以,緣不成熟,佛不來,來了沒用處。緣成熟了,你到處都看到佛,真正是古人所講,「左右逢源,觸目皆是」,緣成熟了。佛從哪裡來的?覺性,你的覺性就是感,性德自然就有應,感應道交。如果自己心一念迷、一念不覺,不覺就生貪瞋痴慢,貪瞋痴慢現前的時候,你六根接觸全是魔,沒有一樣不是魔。這什麼原因?也是感應!你自己的心變成魔,你所感應外面境界,那就是性德的應,性德之應也統統變成魔境。這就是佛在經上常講的「境隨心轉」,一念覺統統是佛,一念迷統統是魔,關鍵在覺迷。

  我們實在講,在六道里輪迴,折磨的時間太久了,習氣太深了,今天要想自救,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佛在大乘經上常常講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就這一句。這一句你要懂了,你要真干,你就有出頭的日子,你從迷惑裡面就能走出來,「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世尊這句話就是對我們真正的加持!受是接受,接受佛菩薩的教導,佛菩薩的教導就在經典里,這首先要接受。接受之後要保持,盡形壽,我活一天我就學一天,我一天都不離開。天資再笨都不怕,古人講,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不怕笨,不怕沒有記性,也不怕沒有悟性,只要你真干。真乾的人,我們一般講什麼?他沒有智慧,他有福,福至心靈,你真干你就是修福。佛經懂不懂?不懂,不懂可是我天天念,念不懂也念。天天念,天天不捨棄,一天接一天,念上個十年、二十年這開悟了。

  你說,奇怪,他怎麼會開悟?十年、二十年他心定了,就這麼個道理。他念經不打妄想、不起分別、不起執著,老老實實的一直念。念經我們過去也講過很多次,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規規矩矩、恭恭敬敬的念,就是持戒;一心專註,念的時候沒有雜念、沒有懷疑,就是修定;一個字沒有念錯,一句沒有念漏掉,就是修慧,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你只要天天修,不間斷的去修,十年、八年、二十年,哪有不開悟的道理!夏蓮居老居士講得好,你能這樣修學,三年不說話,他說准開悟,這夏老說的。這不說話厲害,不說話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真放下了;話多,說明你沒有放下,功夫愈深的人話愈少,這個我見過。

  章嘉大師我跟他三年,雖然不是天天見面,每個星期見一次面。言語少、話少,可是句句話都是金玉良言,一句廢話沒有,再嚴格的講,一個廢字都沒有。大師一生也是著作等身,他告訴我,他寫的東西大概也有四、五百萬字,完全是用藏文寫的。可惜在戰亂的時候沒有帶在身邊,這些東西可能都喪失了,非常可惜。在台灣時間並不久,他走的時候是六十幾歲,好象是六十四、五歲的時候走的。我們看他老人家威儀,行住坐卧都在定中。他教我看破,教我放下,我肯定他老人家看破、放下,讓我們在他行住坐卧當中能看出來,心地清凈、平等、慈悲。這樣的好人,當時在台灣沒有人親近他,真可惜,沒有人跟他學習。什麼原因?地位太高了,一般人不敢接近。我們初學佛,對佛法一無所知,有幸認識他老人家,真的沒想到老人家那麼樣的慈悲,那麼樣的平易近人。他還給我說過,一般我們佛門人對他有誤會,這個誤會就是認為他地位太高了,不敢接近他,他說:其實任何人來見我,我都歡迎。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我們學習不能不放下。放下是難,首先你要真正能夠理解,前面講的「觀身」,細細觀察去思惟。身體五官百骸無量細胞組成,每個細胞都能包容,都是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互助合作,這個身體健康。你能常常想這個問題,然後把身體放大,放到一個地球,你就曉得地球跟身體一樣,本來是包容的,本來是和諧的,本來是沒有衝突的、沒有誤會的。人與人之間,人與天地萬物之間,發生誤會、發生衝突,原因是什麼?迷,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凈,迷邪染髮生了誤會,覺正凈裡頭沒有,這個事實不能不知道。常常觀身體,健康的身體就是覺正凈,整個宇宙是自己。我在講席裡頭也常說,但是很少人能體會。虛空法界是自心相,法性;剎土、眾生是自身相,法身,這是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

  我們如果能夠常作如是觀,你就對於一切眾生心,自然就不起分別。分別尚且不起,你怎麼會有執著!這樣子只要能夠繼續不斷,功夫不斷,十年、八年、二十年,你能入境界,契入實相,這個地方講『入於真實境』。這樁事情急不得,綿綿密密功夫不能間斷,時間長了,是自自然然契入,只要用功,功夫如法、得力,你自己能感受得到。最明顯的煩惱輕、智慧長,譬如自己天資不好,遲鈍,記憶力不好,修學一段時期之後,記憶力轉好了,人轉聰明了,處事待人接物也靈活了,這是功夫得力的現象。在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雖然沒有學,自自然然合規矩,這個不可思議,沒有人教你。古來高僧大德,這種稟賦的人不少,他怎麼成就的?就是專心,所謂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遇到一個好老師,指點他一個法門,他能守得住,他能夠不懷疑,久久自然契入。

  所以,我們今天在根性上比不上古人的地方,我們的懷疑太多,這不是好事情,對於自己修行,決定有障礙。古人不懷疑,老師指定的,他就相信。我們今天是懷疑,一定要老師一樣一樣解釋清楚,我們的疑慮無量無邊,老師花兩百年的時間,也沒有辦法把我們的疑問解答完,你說你還能成就嗎?到你心定了,智慧開了,所有疑問都化解,你統統都明白了,這是什麼?這就屬於善根。多疑的人沒善根,我們常常說不老實,老實的人沒有疑問,老實的人肯定有成就。這個話我也說得很多,也有很多人錯會意思,他真的不老實,真的有疑問,因為聽我這樣一講,他有疑問也不來問了,這在修學態度上講也是錯誤。有疑一定要問,不問怎麼樣?不問障礙你修行,障礙你的定慧,你應當要問。不能夠說裝老實,你看看你的心就不誠實了,文非飾過,自欺欺人,這樣的人怎麼會有成就!

  世出世間法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成就的根就是誠,真誠。人只要有真誠,無論修什麼法門,沒有不成就的,這是世出世間成功的秘訣;你的成就大小,確確實實跟你的誠敬心成正比例。不怕魔障,我們說得清楚一點,不怕嫉妒,不怕毀謗,不怕破壞,真誠,什麼人都破不了你。誰能破自己?你自己破自己,那就沒辦法。你一起了懷疑心,那就完了,你真誠失掉了,魔得其便。真誠心,魔對你一點辦法都沒有,用盡方法手段,你老人家如如不動,一絲毫影響都沒有。釋迦牟尼佛示現給我們看,示現成佛的時候,八相成道裡頭有降魔,釋迦牟尼佛用什麼降魔?永遠保持真誠、清凈、平等。無論什麼境界,順境、逆境的時候如如不動,顯示出一片慈悲,無盡的智慧,魔到最後投降了,反過來給釋迦牟尼佛做護法神。這就是我們常講感化,把這些魔王外道感化了,他真正回過頭來,向釋迦牟尼佛學習,拜佛做老師,為佛的好弟子,接受佛的教誨。感化!

  在古印度有釋迦牟尼佛,在中國也有出了一個人,我們歷史上稱為大聖人,舜王,堯舜。我們在歷史上,看歷史上對於舜的記載,舜就是真誠感化,他不是用言教,他用身教。他處的環境,那是很惡劣的環境,他自己母親過世了,父親娶了個繼母,繼母生了個兒子,生了個女兒,這一家人都討厭他。父親受了繼母的影響,都想把他害死,事事都給他為難,處在這樣一個生活環境。鄰里鄉黨都替他打抱不平,說他父母有過失,不應該這樣對待自己的兒女。可是他對鄰里鄉黨講,我的父母沒有錯,過錯在我自己一身,我做得不好,讓我父母不高興。所以中國講孝,二十四孝,他排在第一。讓鄰里鄉黨不再批評他的父母。三年,終於把他父母感化,這一家感化,鄰里鄉黨都感化。真誠,所謂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唯有誠能夠感化,真誠到極處,慈悲到極處。只看到別人的好處,沒有看到別人的不是處;只看到自己的不是處,沒有看到自己的好處。

  我在日本參加國際和平會議裡頭,說了兩句話,我們今天要幫助這個世界化解衝突,促進安定和平,必須從自己本身錯誤觀念上著手。什麼錯誤觀念?今天一般世人起心動念「我是對的,你是錯的」。這個觀念就對立了,就矛盾了,就衝突了,你怎麼能化解?我們要做和平工作的人,我們化解,要把這個錯誤念頭改過來。從今而後,別人是對的,我是錯的。我又加強語氣,別人錯了也是對的,我錯了;我對了也是錯的。我這個話不是我發明的,大舜就是這樣的。我們今天講化解衝突,大舜化解他一家矛盾、衝突,他用什麼?他就是用這個方法,我講的話有根!我們要學,我這一生遭遇的挫折很多,跟我這些同學們你們都知道,我怎麼化解的?我就是懂得這個道理。

  所以有人問我,法師,自己對的也是錯的,這話怎麼講法?我就告訴他,如果我自己真的對了,我還到六道來嗎?我到六道來就錯了,就錯到底了。我要是真的對了,我應該在華藏世界,應該在極樂世界,我怎麼會搞六道輪迴?所以,人要承認自己的過失。大舜承認自己的過失,對了也是錯的,他是真誠,他沒有絲毫虛偽,所以到最後能夠把一家轉變為真正幸福美滿的家庭。家庭裡面父子兄弟一點矛盾都沒有,鄰里鄉黨轉過來了。當時的國君堯王,堯王聽說了,有這麼一個好人,召見!召見之後,堯把兩個女兒嫁給他,把王位讓給他。堯舜都是讓賢,禮讓,真正發現有賢能的人的時候,請他來,位置讓給他,這是我們中國古代的聖王。所以堯讓給舜,舜讓給禹,禹以後就變成家天下。禹讓給他兒子,他兒子太好了,百姓推崇,百姓愛戴、擁護。從此以後,就變成所謂家天下,傳給自己的子孫,所以這是有歷史淵源的。

  我們以佛陀的心行,以堯舜的心行,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學什麼?『等觀眾生心』。眾生心是極不平,特別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一天到晚都是胡思亂想,邪知邪見。但是你要曉得,妄想、邪見不是他的本性,他的本性是善的,本性本善,本性具足如來智慧德相,確實是平等的。你不要從習性上去看,你從本性上去看,舜能夠成功,可以說他就是看人的本性。習性之惡,習性是假的,本性是真的。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講,「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兩句話說得好。本有,決定能恢復,本無,決定可以斷掉,這是增長信心,使我們的信心永恆不退。我還沒有能感化他,那是我的真誠不夠,他的業障習氣當然也重,我的真誠不夠,我們不要去怪他,反求諸己。我自己做得不夠好,怎麼能怪別人?別人對我誤會,別人對我毀謗,必有原因,要把原因找到,要把原因消除。原因不在他,原因在我,這是關鍵的所在;原因都在他,我們永遠不能化解,原因在自己。

  當然說實在話,兩方面都有,我這方面先消除,他那方面就軟化了。諺語常講一個巴掌拍不響,要兩個巴掌,一邊消除了,那你只有一個手掌,打不起來了,這是真理!所以,化解衝突從哪裡?從我們自己內心,今天全世界確確實實有不少善心人士,大學的學者、教授,我見過很多,真有慈悲心,真想幫助這個世間化解衝突。我這麼大年歲,還要參與這些國際會議,原因在哪裡?他們雖然有熱心,不知道從自己內心化解起。所以我有緣跟他們在一起見面,我把我這點淺見貢獻給他們,我也把我自己一生學習經驗向他們報告,增長他們的信心。如果我們這麼多人聯手起來,大家都從自己內心來做起,以真誠心感化,一定產生力量。

  久而久之,天天反省,天天改過,天天自新,只見自己過,不見眾生過,我們才能契入實相,我們才能契入佛境界,這就是一般講的超凡入聖。最怕的是只見別人過,不見自己過,這個地獄有分。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句話就是此地經文上「等觀眾生心,不起諸分別」,不就是這個意思嗎?我們今天修道,為什麼功夫不得力?你細細想想原因是什麼?原因就在此地,天天只看到別人過失,心裡只記別人過失,口裡只是在議論別人過失,那就古人講的,你想成就只能等待驢年。我們中國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這是用畜生來做生肖,十二生肖裡頭,你知道有驢年嗎?有屬馬的,有沒有屬驢的?古大德講,等到驢年你才會有成就,沒有驢年,那你就沒指望了,你沒成就。所以要想成就,一定要回頭,這首偈非常重要!

  『如是業應作』,我們的妄,就是自是而非他,這就是妄。什麼時候這個妄盡了,一切都是我錯了,他對了,你就真回過頭了,你就入真實。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第八首偈:

  【悉舉無邊界,普飲一切海,神通大智力,如是業應作。】

  向下,也就是末後三首,講「大用業」,這三首都是法身菩薩的境界,我們只有讀誦的分,決定做不到,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三首第一首,就是第八首,講「神足通」,後面兩首「法智通」。神足通是神通變化。在小乘,三果聖人才有神足通,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的,初果有天眼、天耳通,二果有宿命通、他心通(宿命通是知道自己,知道自己過去生中所做的行業;他心通是知道別人的念頭,別人起心動念他知道),沒有神足通。神足通是變化,像小說里講孫悟空七十二變,那是屬於神足通。如果有神足通就方便了,從中國到澳洲來,不要坐飛機,在中國這個身突然不見了,在澳洲就出現了,他就有這個能力,但是還沒有漏盡通。到四果阿羅漢,六種神通具足,小乘!在我們看起來實在是了不起,在大乘菩薩看的時候是小事。

  大乘菩薩的六通比小乘高明太多,阿羅漢才能知五百世,菩薩的能力能夠知道過去、未來百劫千生,大菩薩們能知無量世,如來果地上是究竟圓滿。佛告訴我們,這六種神通是我們的本能,沒有什麼希奇,人人都有,一切眾生各個圓滿具足。問題在哪裡?問題他迷失了自性,他現在自性裡面摻雜著妄想、分別、執著,所以這個能力大幅度的衰弱了。現在眼能不能見?能見,隔一張紙就不能見了,隔一個牆那更不必說了。天眼開了,我們坐在房間裡面能看到牆外,沒有障礙。這些事情我們現代的人不難懂得,為什麼?現在如果我們搞一套科學的儀器,x光或者紫外線,它就能透過。我們用這個機器在房間裡面可以看到外面,透視。

  由這個地方我們就能想到,我們現在這個眼睛能見到的光波,非常非常窄小,比我們能見光波長的波我們見不到,比能見度的波度短的見不到。我們能夠想像得到,光的波無限的,宇宙之間不是一種光波,無量不同的波度,我們本來統統都能見到。統統都能見到,那什麼障礙都沒有,音聲也是如此,全都是波動現象。我們現在的聽,也只能聽到非常窄小的聲波,比這個聲波長的聽不到,比這個聲波短的也聽不到。我們要借用儀器,現在的收音機,我們知道聲波有長波、有短波。這就證明這個事情是可能的,是真實的,不是假的。怎麼樣突破?佛教我們修定,你得小定就能突破幾種,定功愈深你突破的範圍愈廣,你看到的境界愈大,就這麼個道理,現代科學能夠解釋。

  二果不但有天眼、天耳,還有他心、宿命,三果有神足,就是六種神通他有五種,他能變化。他沒有空間,他沒有時間,他能回到過去,也能到未來,時間、空間他突破了。他沒有距離,那就是突破了空間,他能分身,在同時、在不同的地方,他都能參與活動。我在《高僧傳》裡面看到一個故事,那是年輕的時候,剛學佛的時候,時間年歲太久了,我記不清楚是哪個人,《高僧傳》上有他,《神僧傳》裡面有他。唐朝時候在長安,他是印度人,到中國來弘法,在中國住了不少年,他要回去。這是個高僧,我們中國人對他都非常尊敬,聽說他要回去了,所以就禮請法師「明天到我家裡來應供」,法師很歡喜,答應他了。這個人走了,那個人又來了,又邀請他「明天到我家裡來應供」,法師統統答應了。

  第二天,法師到凡是答應的人家他都去應供。第三天走了,出發了,大家到十里長亭去送法師,每個人都歡喜。法師給我面子,昨天在我家應供;那個人說:不對,昨天明明在我家應供。這互相一傳,他昨天在五百家應供,他就分身分五百個身,每一家他都去了,才知道這個法師有神足通。有神足通的時候,他不是阿羅漢,他也是阿那含,不是四果,肯定是三果,他有這個能力。所以,這末後三段的大用,神足跟法智,我們只有看的分。我們仰慕,我們的學習還是要從根本,如果捨本逐末,我們這一生註定要空過,什麼成就都沒有,那就太可惜了。根本是什麼?《弟子規》,重要!《了凡四訓》。

  《了凡四訓》是教我們「深信因果」。這個深信因果,不是凈業三福裡面的深信因果,這個深信因果是相信我們一個人在世,每個人都一樣,你一生「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人如果能相信這個因果,心定了。為什麼?不妄求了,我一生都命里定的,我妄求求不到,肯定像袁了凡先生一樣,老老實實、規規矩矩做人,這就難得了,你是世間一個賢人君子。人人都是君子,這社會就安定,社會就和平,這社會上什麼災難也沒有。《了凡四訓》教給我們這個,這基本觀念。不但教這個,這是孔先生教的,雲谷禪師又教我們什麼?這個宿命,定數裡頭還有變數,這叫我們大開眼界。一切命中注定的,這沒有話說了,但是你要是斷惡修善,你那個註定的它會增長,福報增長、智慧增長、壽命增長,而且還有求必應;如果你要是作惡,你的福報折損,我們常講折福,你的智慧也折損,你的壽命也折損。你要是把這些事實真相的道理都搞通了,你決定不肯作惡。為什麼?作惡吃虧太大了。一定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

  你一個人明白了,你會帶動全家,像了凡先生一樣。你看看了凡先生他的命運,那是個讀書人,沒有功名,讀書人沒有功名,就是你命里,用現在的話來說,沒有學位。我們現在讀書,大概你能念到初中、高中,你命裡頭不能進大學,碩士、博士學位你拿不到。了凡先生命裡頭只有秀才,沒有舉人,沒有進士。你看看他接受雲谷禪師教誨,這個他轉過來了,他去考舉人居然考取了。考進士,進士大概考了三次,第三次考取了,這命里沒有的。命里沒有兒子,他夫妻兩個求兒子,果然生個兒子,命裡頭沒有的。命裡頭最高的官位只做到四川一個很小的縣的知縣,他居然做在京城旁邊,寶坻那是個大縣,直接歸皇帝管的,是個大縣,他在那裡去做知縣。壽命只有五十三歲,他沒有求壽命,沒有求長壽,五十三歲那一年平平安安度過,他活到七十四歲,多活了二十年。這些變數是他一生當中求得的,不是他命里有的。讀《了凡四訓》最重要的,是讓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你要想改造命運,你就照這個辦法去做,準定有效!

  我自己就是照《了凡四訓》修的,我沒有壽命,壽命比了凡先生還糟糕,了凡先生五十三,我只有四十五。我學佛也沒有求長壽,只是把時間定到四十五歲,求往生,四十五歲生一場病,沒往生,病好了。一生做弘法利生的事業,這個事業自自然然包含戒定慧三學在其中,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我命里是一點福報都沒有,功名也沒有,跟了凡先生比的時候,比他差遠了。我比他修的時間長,轉變的幅度比他大,今天不能說沒有福報,福報是自然的,這才叫真正的福報。為什麼?不操一點心,一切事,諺語講的心想事成,有求必應。這個提起來我要感謝章嘉大師,這是大師的教誨。我有《了凡四訓》的基礎,朱老居士送這本書給我,我好象是在兩個月當中,不到三個月,我把這本書從頭到尾看三十遍。

  書念一遍不行,沒有用處,遍數念多了,你體會就深了,印象深刻。愈想愈有道理,再對對自己的命運,對對自己的言行,一身都是過失,怎麼會有福報!我年輕時那個毛病,了凡先生有的那些毛病,我全有,他還有些好處,那些好處我還沒有,比不上他。沒有福報,這個我知道前世沒有修財布施,沒有壽命,前世不修無畏布施。幸虧好的,有點聰明智慧,這大概前世修法布施,著重在法布施,有點聰明智慧。沒有修財布施,所以生活貧窮潦倒,日子過得很苦,一個人勉強維持自己的生活。命裡頭沒有功名,學位也沒有,再加上短命,所以章嘉大師替我選擇這個行業,你想想我能不接受嗎?李老師,那不是告訴我一個人,是告訴我們所有的同學,勉勵我們發心學經教,學講經,他說這個可以消業障,增福慧。我有這兩個老師教導,講的是一個道理,所以我接受了。

  在那個時候我還有些同學,抗戰時期的老朋友,在台灣遇到,還不少,我們組織一個同學會,大概有將近兩百人的樣子。同事、朋友看到我學佛,出家了,都覺得我太消極:你怎麼會走到這個地步?他們很同情、很惋惜,我自己清楚,他們不了解我。我要在佛門裡面修真實的福慧,消除自己的宿業、業障,重新做人,改過自新。這麼多年來,我所走過的這個路,不是平坦的,不是好走的路,挫折很多很多。重大的挫折,有許多人一般人是沒有法子承受的,我都能承受。我知道一次大的挫折,我一定會有個大的提升,那是什麼?業障,我能夠消、化解業障,業障消除了。一般人遭受別人的毀謗、侮辱,一定要提出辯駁,我從來不辯駁,我完全默默的承受。什麼原因?佛菩薩、聖賢人告訴我們,這是業障現前,我接受了,接受沒有瞋恚心,沒有報復心,這業障消了。所以我還有感激的心、感恩的心,為什麼?他替我消業障,要不然我業障消不掉,佛家講重罪輕報!要不然我這些罪業,將來都是到三途地獄去消,現在這些人在這個時候就給我侮辱,處處給我做障礙,我就這樣消掉了,重罪輕報,要接受。

  所以,遇到這些境界現前,這是逆緣、惡境,我們自己認真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如果沒有,這很冤枉,冤枉更好。為什麼?夙世的罪業消了。有,那是現前的罪業消掉、報掉了。沒有的時候,冤枉,實際上不是冤枉,過去生中的罪業,過去生中沒有這個罪業,你不可能遇到這種事情。所以,總是永遠抱著化敵為友、化怨為親、化迷為悟,總是化解。這一化解,境界就好了,顯著的提升。今天我們在此地建這個道場,大家看到都歡喜,我哪有這個福報,這個福報是這一生學佛修來的,不是我命中有的。我命中連個小草蓬都沒有,比不上了凡先生,他還有一點,還能維持一個小家庭,夫妻兩個還能過日子,我沒有這個能力。

  所以,我們今天讀到這個「大用」,要知道怎樣學習。這個裡面所講的,法身菩薩的境界,連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都沒分,這是圓教三賢十地菩薩,他們的業用。我們學大乘,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我們要有這個心。怎樣嚮往?決定求生凈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縱然是下下品往生,我們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這個業用現前,所以不是沒有指望。但是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要知道,先要學做個好人,這個萬萬不能疏忽,許多人疏忽了這點。為什麼印光法師教人從《了凡四訓》學起?這是印光大師教的,他老人家一生提倡《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我最初接觸到的時候我是很驚訝,他是我們凈土宗一代祖師,是民國年間以來真正的高僧大德,為什麼不弘揚佛法,極力提倡這三樣東西?

  我是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講經,離開台灣,算是出國講經。那次我在香港住四個月,兩個月在倓虛老法師的「中華佛教圖書館」,後兩個月在壽冶老和尚的藍塘道的講堂,講四個月。在倓老圖書館裡面,這裡面收集很多弘化社出版的書,弘化社是印光法師的佛經流通處。他老人家一生所有一切供養,信徒給他供養,他一分錢自己都沒有用,全部拿出來做印送經論、善書,就做這一樁事情。他真的是專,其他慈善事業他不做,他就做這個,法布施。我怎麼知道他一生做這麼一樁事情?他在晚年,大概是往生前一年還是兩年,在上海公開做了一次法會,「護國息災法會」。每天他老人家講一次開示,一共七天,最後一天傳授三皈五戒,總共八天。

  這八天的講記,這個小冊子我看到了。那個時候北方有災難,嚴重的水災、有旱災,他是特別從印經的款項撥三千大洋去賑災,我才曉得,他一生只做一樁事情,印經。嚴重災難,是把印經款項裡面撥一點出來,這都是教我們。實在講,印經是幫助人破迷開悟,這是救人從根本救起,真正的慈善救濟,印光法師在做,諸佛如來在做。不是世間一般人那種慈善救濟,你沒有吃,我送點糧食給你吃;沒有穿,我送點衣服給你穿;沒有地方住,我造幾間房子給你住。這是救人身命,救不了法身慧命,這是救一時,不能救永久。所以,聖賢人用教學的方法來幫助你,讓你開智慧,讓你斷惡修善,你業障消了,福報現前。讓你接受這些經論的熏陶,轉愚痴為智慧,你的福慧現前,你一年比一年殊勝,這叫真正救濟,這叫從根本救濟,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要了解這種事實真相。

  我這一生就是得的佛菩薩、聖賢真正救濟,不是我沒吃的時候,人家送點吃的給我,我沒穿的,人家送幾件衣服給我,不是;我所接受的是經教,天天在學習,逐漸逐漸道理明白了。所以才知道忍辱,逆來順受,在逆境裡面學習不生瞋恚,一點都不迷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才生感恩的心。你毀謗我、侮辱我,你替我消災,我感謝你。順境裡面,我知道是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生貪戀。貪瞋痴從哪裡斷?就從這裡斷,順境斷貪痴,逆境斷瞋恚。每天你睜開眼睛,豎起耳朵,從早到晚一切人事物,這就是我修行的道場。所以有人說,我修行不住在廟裡,我不是不住在廟裡,在台灣那個環境,我沒有廟住,每個廟都排斥我。為什麼要排斥?因為我要講經。廟裡頭跟我商量:你不要講經,你趕經懺佛事,我們都歡迎你。如果我要趕經懺佛事,哪個廟都歡迎我。講經不行:我們這裡不需要!我沒地方住,我堅持要學講經教。

  所以,到我講經二十年,我才有個小道場,「台北景美圖書館」。我建這個道場,那時候叫「佛教視聽圖書館」,因為我一有圖書館,我們就有錄相、錄音的設備,所以用現代化這些科學技術,我們是最初做的。但是我們的財力、物力、人力,非常有限,可是福慧真的是年年增長,我們的設備逐漸汰舊換新,走向現代化。當年方東美先生常常給我講,電視是個工具,許許多多人拿這個來造罪業,為什麼不用這個東西來教學?這個話我聽他老人家至少講過十幾遍,我的印象很深。但是那時候不敢想,這要多大的財力!所以我們能夠講經的時候,保存自己的錄音帶就不錯了。

  我們運用網際網路才六年,韓館長往生的第二年,我們才有網路的設備。走向衛星才一年多,我們是零三年元旦,衛星正式開播。這都是居士們自己搞的,我作夢也想不到,我知道這要用錢很多,我一分錢沒有。所以,陳居士把這個消息告訴我,開播了,我就趕緊查頻道,收來看看,還不錯。我就告訴她,看你壽命能維持幾天,還不錯,它還能活了一年多,現在告訴我沒有問題,能維持得下去。全世界聽眾很多,每個聽眾自自然然會寄點錢給她,她就夠用了。什麼人支持?聽眾支持。我們在此地建立道場,圖文巴佛教就是我們一家。這個地方沒有佛教徒,換句話說,這個地方決定沒有收入。許多人擔心我,我那個時候剛剛到圖文巴來:你怎麼活?這裡沒有信徒、沒有供養,你怎麼活得下去?

  當時,昆士蘭多元文化局的局長尤里,他是猶太籍的澳洲人,跟我很好,我們認識多年,大概七、八年前我們就認識。他就問我很多次,你怎麼會跑到圖文巴去?你在那裡怎麼活?你錢從哪裡來?我就告訴他,我說我在銀行設了個戶頭,我把我這個戶頭的號碼,從我們的網路傳出去,網路聽眾很多,就有人寄錢到我這個戶頭來。銀行管理的小姐她知道,她說你們是全世界很多人都寄錢給你們,我們的錢用不完。沒有向人化過一分錢,沒有問人要過一分錢,自然而來,這個自在。所以,錢多了我們多做事,多做好事,錢少少做,沒錢就不做,你說多快樂、多自在!所以我們這裡什麼壓力都沒有。今天在這個地方四眾同學,你們學不好是你們的煩惱,你們的業障,無論在精神、在物質上,絲毫壓力沒有。這個從因果上來說,是我們一生修學的,這個福報是這一生修得的,不是前世的。

  同學們昨天還來給我說,「我們大家都在享師父的福報」,這算你們是覺悟了。但是你曉不曉得,你們自己要修,你們自己好好的修,將來我不在了,你們的福報還是很大,比現在還大。你自己不肯修,你享我的福報,我要是走了,你們的福報也就完了,這個道理要懂,這個道理重要。你看看我這一生怎麼修的,你就照我這個樣子學就行了,保證你的福報綿綿不盡,為什麼不幹?現在這個道場有了點規模,還有善心的同修,發心替我們建個圖書館。圖書館在我想,差不多要一年半到兩年,這個落成之後,我們所有工程這方面,硬體設備就到此為止,不再添加了。我們每年辦四次短期講座,歡迎海外的同修,這都是我們的護法,歡迎他到這個地方來參學。

  我們在此地講經報答他們,讓他們來看看,他們常常寄錢給我們,看看我們的成果。如果他聽了都不滿意,看得都不滿意,他以後就不寄錢了。人家以財供養,我們要以法供養回報,這是世尊在世就是如此。世尊在世,是接受人家四事供養,每天去托缽,但是天天說法,天天教學,回饋。你對我財供養,我對整個社會法供養,為社會、為國家、為世界祈福,這飯不是白吃的。這一點我們有沒有向釋迦牟尼佛學習?你們沒有,我天天在干,我這些年來,每天我都做一場三時繫念,供養法界虛空界一切神靈,我不但祈求世界和平,我祈求的是宇宙和平。我們這個銀河系、太陽系在宇宙裡頭,不在宇宙之外,我祈求十方諸佛剎土,這裡面所有的十法界眾生,我迴向給他們。大乘教裡面教我們「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真心本來就是如此。所以要把心量拓開,跟虛空法界一樣,真正做到「等觀眾生心,不起諸分別」,我們雖然還沒有入真實境,總是向這個方向、向這個目標天天邁進。

  這是我學的,我天天在干,我希望我們大家一起來干,那這個道場更殊勝。你們的成就,你們的福慧決定年年不一樣,每個人都能夠如理如法,契入少分佛菩薩的境界,這個道場在這個世間,就像一般世俗人講,一定放光,遍照世界。為什麼不幹?你們一定要知道,你們還很年輕,我老了,我會比你們先走,這是肯定的。所以你們要有高度的警覺,我走了之後你們要能夠接下去,千萬不要說我走了之後,這裡福慧都沒有了。以後怎麼樣?以後你們要插牌子賣道場,那就很悲哀,希望你們不要走上這窮途末路。宿命裡頭有變數,知道變數的時候,我們認真努力發憤修學,功不唐捐,這是我天天期望你們大家的。

  道場最可貴的就是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彼此能包容,彼此能合作,千萬不要樹立黨派。你們幾個人好的就一個集團,那幾個人好的又成一個集團,將來會分裂,將來會鬥爭,那你們的果報統統是阿鼻地獄。你們為什麼不求極樂世界?為什麼要往地獄去鑽?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所以真修,我們供養,我們建小茅蓬來供養真正修行人;這個道場,大道場照顧小茅蓬。真正修行、聽經、念佛,標準是每天聽四個小時經,念八個鐘點佛,這是我們要求的標準。你真正能做,你能夠拿到澳洲居留的身分,我們供養。三個人、五個人,我們建個小茅蓬來照顧你,成就你,你們在這個地方往生。現在時間到了,這一首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二五二卷)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光照十千世界,偈頌第八首看起:

  【悉舉無邊界,普飲一切海,神通大智力,如是業應作。】

  這是「大用業」三首偈的第一首,昨天也給諸位介紹過了。我們只偏重在現前我們的境界應當怎樣來學習,當然最重要的,學以致用。這個偈子也都說說,有這段文在,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實際上是我們本來的境界。你看佛在這個大經上常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說得這麼清楚。經上講十方三世佛,十方三世包括我們,我們是未來佛,所有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一隻小螞蟻、一個小昆蟲,都是未來佛。只是它們現在迷得比我們還深,造的業比我們還重,它變成那個樣子,它業障消盡了,它還是有覺悟的一天。所以,你不要從業相上去看,你從體性上去看,它就是佛!所以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力是講如來的十力,無畏是講四無畏,這都是講大用,體相用沒有兩樣。

  所以你要真正體會得到,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比一家人還要親密。所以生佛不二,自他一如,誰能入這個境界?在這個經上我們看到了,法身菩薩。你說入這個境界多自在,入這個境界才真正把自己找到,禪宗裡面常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你恢復到本來面目。這裡面所有一切煩惱,永遠不會起現行,連根都斷掉了。這個世界真的是極樂世界,沒有苦、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分別、沒有煩惱;這些不但事沒有,連名字都沒有。我們學佛終極的目標,這個目標、方向非常重要,我們要掌握到,我們就是學這個,希望恢復自己的性德,希望真正徹底明了宇宙的真相,真相是一體,這個我們不能不懂。

  現在我們來讀經文。『悉舉無邊界』,「悉」是圓滿,一個都沒有漏掉。「無邊界」,就是我們常講的遍法界虛空界,這個境界廣大沒有邊際,其廣無邊,其深無底。這兩句話真正的意思,我們沒有方法明了,讀《華嚴經》,在經文裡面我們才知道一點訊息,其廣無邊比較好懂,其深無底很難懂。《華嚴經》告訴我們,自性裡面完全沒有對立,所以這一點很重要。我們變成凡夫,無量劫不能夠超越六道輪迴,再說得不好聽一點,無量劫不能超越欲界;六道裡頭還有色界、無色界,我們沒分。無量劫都在六道裡頭欲界,這個小圈圈裡頭打滾,你說多可憐!什麼原因?就是你內心裡頭的矛盾、對立不能化解,所以幹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功。

  在六道裡面所有一切行業,佛說的、聖人說的,「惡多善少」,我們自己想想佛這些話,冷靜、仔細去想想,佛說得一點都不錯。我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想想是善多還是惡多?不想不知道,糊裡糊塗這一天過去了;認真反省檢點你就會發現,真的是惡多善少。我們天天在研究經教,天天在念佛,尚且如是。不讀經的人,不念佛的人更不得了,他們這一天行業當中,善,我們就算是很保守概略的估計,善比我們少一大半,惡比我們要多一大半,最保守的估計,所以出不了輪迴,宇宙事實真相是一無所知。在《華嚴經》上看到,這是我講的沒有對立,「自性裡頭沒有對立」,沒有對立就是深廣無盡,無邊界。佛在這個經上跟我們講微塵,他講了個大小,大是我們現在的法界,我們今天講宇宙,大;小,微塵,宇宙跟微塵兩個相比,平等。微塵不小,宇宙不大,何以見得?微塵裡面有世界,那個世界跟我們現前這個世界是一樣的,沒有兩樣。

  現在科學家,西方的科學家,大多數人都同意宇宙的形成是爆炸,大爆炸膨脹起來的這麼一個宇宙。現在的科學家同意這個說法,因為在望遠鏡裡面觀察,宇宙現在不斷的還是在膨脹。這個爆炸,什麼東西爆炸的?科學家名詞叫原點,就是那一點,那一點爆炸出來變成宇宙。那一點有多大?我們肉眼看不見,大概一般顯微鏡也看不見。我們看到科學家的報告,他舉的例子,我們頭髮。假如說這是一根頭髮,這就很粗了,假設這一根頭髮,把頭髮從這邊切斷。切斷的頭髮里有個平面,這個平面的直徑去排宇宙爆炸的原點,可以排多少個?一百億個,一根頭髮的直徑,能排一百億個原點。你說那個原點多小,那個原點爆炸出來的時候是大宇宙,這種說法跟《華嚴經》上佛講的,有異曲同工之妙。

  佛講微塵,那個原點也許就是佛講的微塵,微塵裡頭有世界,世界跟外面大世界一樣大。誰能到微塵裡面的世界去?佛在經上講普賢菩薩。你就想到一根頭髮的切斷,這個平面直徑上有一百億,我們這個空間有多少原點?無量無邊,沒法子計算,一個原點是一個世界。原點從哪裡來的?那科學家不知道了。這佛經上講得清楚,原點是微塵,微塵是自性變現出來的。現在科學家發現到「有」,有是從無生的,有是相,無是性。現在科學裡面的術語叫能量,能量不是物質,能量能變成物質,在某種條件之下變成物質,而物質又會回歸到能量,這種講法跟佛法相應。科學家是用數學來推算,而釋迦牟尼佛是佛眼五眼圓明,親自看到這個現象。佛眼能看到極微之微,能夠看到微塵裡面的世界,看到普賢菩薩去參訪,文殊、普賢都有這個能力,到微塵裡面的世界去參訪。

  微塵裡面的世界,要問問,它裡頭有沒有微塵?有,肯定裡頭有微塵,那個微塵裡頭又有世界,重重無盡,這叫無底!其深無底,其廣無邊,無邊界。「悉舉無邊界」,這是說法界的深廣。法界怎麼樣深,怎麼樣廣,是你自己的自性,這裡頭決定不能有分別,不能起心動念,為什麼?起心動念就迷了,你就見不到圓滿的境界。迷了之後,充其量你是見到局部,迷得愈深,你能夠見的量愈小;迷得淺、迷得薄,你能夠見到大一層,通是迷悟。聲聞、緣覺、菩薩,迷悟不同,凡夫迷得深,一點都不覺悟,所以煩惱習氣偏重,般若智慧完全不能現前,佛給你講經說法聽不懂,你無法體會佛說的真實義。

  『普飲一切海』,這也是比喻,「海」是大海,地球上的大海,我們見到的。一切星球裡面都有大海,也許你說現在我們科學家,望遠鏡已經發展得很高明,我們觀察到月球上沒有水,火星上沒有水,土星是因為有很濃厚的雲層蓋覆住,有沒有水不敢確定,現在大家在探測。圍繞著太陽這些行星,距離地球比較近,太空探險的時候,這是列入第一個對象。好象發現太陽系裡面的星球,能夠住人、有水,還就是這個地球。地球在太空當中看是藍色的,這「一切海」。但我們相信宇宙無窮大,太陽系不曉得有多少,一個太陽系如果有一個像地球這樣,那也不得了,這個數字也是無量無邊,何況不見得。這要講到什麼?講到不同維次空間。由於空間維次不相同,在另一個空間維次裡面,他們看到了海洋,我們在三度空間看不到,這些都非常可能。

  依據佛經典上說法,國土,就是我們現在講星球,是依報,依報決定有正報,依報隨著正報轉。要是我們能認同這個理論,就肯定每個星球上都有有情眾生在居住。不可能說這有個依報,它沒有正報,這怎麼講也講不通。要沒有正報的時候,依報不能存在,依正的關係非常密切。像我們一個人一樣,我們人的精神這個部分,這是正報,肉體是依報,依正不能分家。正報沒有了,我們就說這個人死了,人死了,這個身體幾天就腐爛,就化為微塵,就回歸成泥土。他怎麼能分開?你想到這個道理的時候,我們就能體會到,能夠相信所有這些星球,大大小小,統統(我們講人,就用這個代名詞)有人居住。但是這個人是什麼樣子的,我們不知道,我們看不見他,也許他看見我們,也許他看不見我們。這一切海裡面,就是所有一切依報裡頭,都有海,都有水。

  「普」,普是平等、普遍,「普飲一切海」,這是顯的大神通。我們沒有這種能力,這個能力只有法身菩薩能夠表演給你看。如果從表法的這方面來說,我們就比較好懂,從事上講這很難,表法上講就容易懂。表法裡頭就代表的「廣學多聞」,「一切海」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法門無量」;「普飲」就是「誓願學」,這個表法也了不起。我們中國古人常講學無止境,因為它底下有一句『神通大智力』,你沒有「大智」,你怎麼會通達!唯有大智沒有一樣不通達,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性相、事理、因果,沒有一樣不通達。這就是我們一般宗教裡面讚美神,神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個「神通大智力」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究竟圓滿的神通。『如是業應作』,你沒有這個能力,神通是屬於德能,沒有這個能力,雖然有願、雖然有智慧,你還是不能幫助眾生,要有能力,神通是屬於能力。廣學多聞,法門無量誓願學,這樣才能夠興起大用,廣度眾生。

  末後這兩首,清涼大師跟我們講,「法智通」。前面一首就是第九首,「知土」,後面一首,「知佛」;換句話說,前面這首是知依報,後面這首是知正報。依正是一不是二,這樣才圓滿、才究竟,這是真真實實的大學問,說實在話,絕對不是一生能辦得到的,我們一生壽命太短了。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讀到,凈宗同學每個人都讀過《無量壽經》,我知道有很多人以《無量壽經》做為自己的日課,早晚課,很好。在《無量壽經》上我們看到法藏比丘,這是阿彌陀佛在因地,他跟世間自在王學習,世間自在王是他的老師。學習多久?千億歲!你就曉得,沒有這麼長的時間,你畢不了業,他課程有那麼多。我們就麻煩大了,我們的壽命活一百歲的人都不多,千億歲的課程你怎麼修?所以,完成這個學業真的要無量劫。我們決定不可能生生世世接著學,這決定不可能,所以進得少退得多,這才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經上通常講無量劫,這是真話,並不過分。

  一轉世有隔陰之迷,就是大幅度的退轉。來生,來生非常難得是你接著來生又得人身,很難!得不到人身,學習的機會就失掉,幾時能再得人身?得人身難,真難。你從佛在經上給我們講三世因果,你就知道,得人身的條件是要五戒十善,那我們想想,我們這一生當中,五戒十善修得怎麼樣?五戒十善在這一生修學可以打五十分,來生能不能得人身不保險。最安全、最保險的,來生還能得人身,五戒十善應該要打八十分,你能不能做到?五戒十善能夠做到圓滿,能夠打滿分,得一百分,你在天道,你不是在人道,那叫上品十善,生欲界天,多分都是生四王天、忉利天。幾個人?世間人絕大多數,五戒十善的成績是五十分以下,不及格,這些人的果報三途去了,畜生、餓鬼、地獄,這個三途進去容易出來難,很不容易!

  你要把這些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你才曉得佛在經上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聞佛法多麼希有,真的是無量劫才碰到過一次;開經偈上講「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這一生遇到了,這一生遇到是百千萬劫碰到一次。彭際清居士講這樁事情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日」,無量劫當中希有難逢,我們今天逢到,怎麼能不珍惜!怎樣珍惜?拚命學習,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能不能做得到?能!要怎樣做?萬緣放下。給你說老實話,弘法利生的緣都要放下,念念把弘法利生的緣抓住,把自己覺正凈疏忽了,你還是不能成就。那是什麼?你在這個世間造的是善業,善業來生頂多是人天福報。來生的時候,你能不能遇到善知識?往往來生福報很大,做國王、做大臣、做大富長者,把修行學佛這個事情忘掉了。縱然遇到緣的時候不相信,太多了!你有大福報,你有權、你有勢,很容易造罪業;福報享完,你的罪業又現前。

  所以,聞佛法的機緣不容易,太難太難了,這些道理不能不懂。佛在經上常講,時時刻刻提醒我們,但是我們是警覺心不夠。學佛的人,誰不知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誰又珍惜這樁事情?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一生不曉得講多少遍,真正能體會到、警覺到的有幾個人?世尊在世的時候尚且如此,又何況世尊現在已經滅度三千年,今天哪個人聽到這個話會把它當真,會把它記住,會把它放在心上!我在這一生當中,好象一個都沒有遇到過,沒聽人說過。這句話要真懂了,我相信他萬緣放下,一生拚命真干,決定不會鬆懈。為什麼?他知道這個緣分太希有了。弘法利生的事情附帶的,隨緣做,說老實話,可做可不做;自己看破放下,信願持名求生凈土,那非做不可!這個要不認真做的話,你這一生就空過;空過再要遇到,那你就要想到,又要再過無量劫才碰到一次。

  這個無量劫的當中,就是李老師以前常講的,長劫輪迴。你在這個輪迴里,不知道輪迴多少遍,不知道要吃盡多少苦頭,才能把宿業消除。消除宿業,你的善根、福德現前,這又得人身。但是你要曉得,得人身的時候必有餘業,就跟老子所說,「和大怨,必有餘怨」,你的余怨、余習就變成業障。這是我們只要細心觀察、體會就明白,我這一生不就是的!得人身,遇佛法,為什麼不能用功認真努力的去修學?裡面有無量劫生生世世的余怨,佛法裡面稱為業習煩惱種子,這個東西在作祟,造成障礙。這種障礙能夠消除化解,要靠什麼?靠緣分,你有很好的緣分,這個很難得,可遇不可求。遇到好的老師,好的同參道友,好的修學環境,你知道珍惜,你能夠抓住,沒有空過,你成功了。

  這種環境,有!在我一生修學過程當中,你們大家看到,方東美先生,好老師。他一輩子教學,學生有多少?幾個學生得真正的利益?章嘉大師是好老師,李炳南教授,好老師,學生多多。李老師在台灣,我們最保守的估計,跟他學佛的人五十萬人以上,幾個人真正抓住這個機會,這一生成就的?我們知道他老人家在台灣三十八年,弘揚凈土。跟他學佛的,真正念佛往生的,我們保守的來說,大概有三百人,稍微誇張一點的說,也不可能超過五百人,這就不得了!你看看大慈菩薩的偈,你這一生,真正能夠幫助兩個人往生,大慈菩薩講,超過你自己的境界;你能夠幫助十幾個人往生,那你的功德就無量。李老師能夠幫助幾百人往生。你要曉得跟他學佛的人超過五十萬,真正往生的人不到五百人!所以李老師常說,一萬人當中只有兩、三個。他講的話對,正確,這個話不是隨便講的,真的,不是假的。

  五十萬人當中不過是五百人,所以多麼希有,多麼難逢。這些往生的,真正叫有緣人,真正叫根熟的人,聽了之後他認真,他真的是萬緣放下。這些人在台中很不容易,李老師在台中講經,一個星期講一次,這些念佛同修有很多人沒有辦法來聽經。但是李老師很慈悲,讓他們每個月跟老師見面一次,分批。所以,李老師每天接見台中蓮友,每天兩個小時,讓這些人輪流來見面,來給他們解答問題;經教上的問題,修行上的問題,還有日常生活當中所遭遇到的問題,老師慈悲統統都解答,一個月一次。他把這些人組成四十八個念佛班,這四十八個有班大的,有班小的,小的兩個班合起來,三個班合起來,所以每個月都可以跟老師見一次面。親近善知識。

  親近善知識最重要的,印光大師講的,誠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不能成就的呢?誠敬的心不足,這不能成就。這就是說,緣不是沒有,真有,遇到了你不知道珍惜。什麼叫珍惜?依教奉行才是珍惜,直下承當,依教奉行那叫珍惜,真干!這裡頭最重要的、關鍵的,放下,放下妄想,放下雜念。道場裡頭最忌諱的,叫雜心閑話,雜心,你心裡很亂;閑話,就是你的廢話很多,每天心靜不下來,廢話很多。這種人是決定不能成就,即使出家了多半都是墮落,這就是諺語裡頭所謂「地獄門前僧道多」,他是造這種業的。在佛門裡面,福報是修了一點,罪業造得比福報還要多、還要重。所以他是先墮地獄,罪業消除之後,他才能得一點人天福報。

  我們現在積極在編輯一本書,我們從《大藏經》把佛講地獄的這些經文都把它找出來,我們將來印成一個單行本。這裡頭總共有二十多種,我們把它集起來訂成一本,《諸經佛說地獄集要》,我們會很快把這個書出版,在這個時代這本書非常需要。我們仔細看看佛在經上講,什麼因墮什麼樣的地獄,受什麼樣的罪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一般大家平常看不到的,平常能看到的就是《地藏經》,《地藏經》只是舉幾個例子說,不詳細。佛講地獄講得最詳細的是《正法念處經》,有很長的一段經文,我們現在全部把它節錄出來,應當要學習。這才是真正知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真的,你真正明白,這個世間是非人我、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你自然就放下,不再干這個,為什麼?這是輪迴業,你還干輪迴業?西方極樂世界金色光明的大道擺在你面前,你不走這條路,你走哪一條?

  真正修凈土,心凈則佛土凈。念佛人,你看大勢菩薩教我們,歷代祖師大德教我們,「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你就成功了。這裡面最嚴重的,夾雜,夾雜不是一心,亂心、雜心!雜心、亂心念佛沒效果,真正效果是一心念佛,不夾雜就是一心,比什麼都重要。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偈頌第九首:

  【思惟諸國土,色與非色相,一切悉能知,如是業應作。】

  這都是法身菩薩的境界。這首偈,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跟我們講「知土」。「於中初一知土,法性土為非色,余皆為色,此二融即,皆悉委知」,清涼大師給我們注的。『色』是物質,『非色』不是物質,法性土不是物質,法性土是什麼?在我們凈土宗就是所說的常寂光土。凈宗講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這三種土都有色;常寂光凈土無色,法性土。法性土在哪裡?給諸位說,法性土無處不在,遍一切處,遍一切時,無處無時不在,我們凡夫不能證得。不但凡夫不能證得,二乘不能證得,權教菩薩不能證得,天台宗裡面所講的藏教佛、通教佛也不能證得,就在現前,不能證得。什麼人能證得?明心見性,那個性就是法性土,見性的人他證得。見性的人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超越十法界了,不在十法界裡面。十法界裡面的人沒辦法,在你面前你也見不到。法性土,這是我們應該知道的,有這麼一回事情,雖然不能證得,知道,這是法身菩薩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

  「此二融即」,這句話非常重要。這是什麼?性相是一,色與無色是一,無色是性,色是相;無色是理,色是事。所以大乘法里常講,「性相一如,理事不二」,這就是融即;「融」是圓融,「即」就是,性就是相,相就是性。這個話很難懂。古來祖師大德用金跟器來做比喻,把金比作體、比作理,這是比喻;器比作事、比作相。譬如這個世間人,我們常常看到有人戴著戒指,有很多人我們看他戴手鐲,常常看到人戴項鏈,黃金的,都是金的。如果從器上講,不一樣。你戴的是什麼?戒指。戒指不是手鐲,手鐲不是項鏈,這相上說的。如果從性上、從體上講,譬如你戴的是什麼?黃金;戒指是黃金,手鐲也是黃金,項鏈也是黃金,統統是一樣的。從事相上講不一樣,你從體質上講,全是一樣的,所謂是「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都是。你做成一千種、一萬種,全是黃金,你只看到黃金,全部都明了了。相有差別,性無差別,性跟相是一不是二。

  如果著相的人,著相的人、不見性的人,你跟他講我現在要黃金,要多少黃金,叫你到首飾店裡面你去給我拿來,我現在要十兩黃金。他到金鋪裡頭去一看,半兩都沒有,哪裡有黃金?他看到什麼?這是戒指,這是手鐲,這是項鏈,他看到這個東西,不知道這是黃金。如果明白人,這個東西統統是黃金,隨便拿個什麼東西秤一秤,秤個十兩拿來就行了。戒指也行,手鐲也行,什麼都行,那黃金,秤一秤足十兩就行了。你要是不懂得的話,你要一定找黃金,這裡只有戒指沒有黃金,只有手鐲沒有黃金,那你不是半兩也找不到?古大德這個比喻容易懂,把金比作性,比作非色,把器比作色,在這裡面你一定要體會它是一,它不是二。器會變,體不會變。今天這個戒指我不喜歡它,我可以把它改造成耳環,我可以把它改成一條金煉條,它會變,但是金不會變。這就說明,性永恆不變,相隨緣隨變,所以相是妄的,性是真的。

  既然相跟性是一,然後你就能體會到,性不變,相也不變。相上不變的是什麼?相上不變的是它的性。性跟相是決定不能分家的,分了家怎麼樣?分了家,性相都沒有了。我問你要金,我不要金器,到哪裡去找金?你找到一個金條,它有條的相,它還是器;你講一塊,一塊也是器。你說我形相都不要,我只要金,到哪兒找?沒有了。性相、理事,真相如是。所以真在哪裡?真跟妄是一不是二,離了真沒有妄,離了妄沒有真。真,好比我們一個人,我們把人當作真;妄相,我們站在燈光下的一個影子,影子跟人不能離開。人變化小,那個影子千變萬化,為什麼?燈隨便移,燈一移動,影子就不一樣了,馬上影子有短、有長、有肥、有瘦不相同,千變萬化,這個人身坐在這裡沒變化。

  我們坐在攝影棚,攝影棚四面八方都有燈光,統統開了這光很勻;如果只開一面的光,這一面就有黑影。開左面的光,黑影在右面,開右面的光,黑影在左面,開前面的光,影在後面,開後面的光,影在前面。這就是什麼?相雖然千變萬化,性不變,離了性沒有相,離了相沒有性。此二融即,你統統都清楚、都明了,你的見解是正確的,你的見解是圓融的。圓就是什麼?揀別你不是偏見,你是正確的理解,所以叫正知正見,你不是偏見,不是邪見。清涼大師的意思,我們明白了。

  我們看這首偈,『思惟諸國土』,「諸國土」有兩個講法,一個是「一切諸佛剎土」,這是一個說法;一個就是「一個佛土裡面,它有同居土、有方便土、有實報土、有寂光土」,這就是諸國土。兩種講法都講得通,你去思惟,你去觀察。

  『色與非色相』,法性土沒有相,非色相;其他的土都有相,都有色相。你要記住般若經上講的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千萬不要執著:十法界裡面、六道裡面這些國土是虛妄的,一真法界那是真的!你要這樣想,錯了,大錯了。這就好比是什麼?我剛才舉的這個影子來說,我們六道裡面影子大概是假的,身是真的,不知道影子跟身子的關係,它是一體,它不能分。所以,你才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錯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正知正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錯了,一真法界是跟十法界相對說的,有沒有一真?有沒有十法界?我們常講六道、十法界是假的,覺後空空無大千;沒有六道,沒有十法界,還有一真法界嗎?有,是有,不能說沒有。但是絕對沒有一真法界這個名詞,絕對沒有這個念頭,這個意思很深,要細心去體會。

  老子所說,「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這兩句話的意思跟我們講的相應,境界現前你說不出來,你也不能想像,所謂是「動念即乖,開口便錯」。為什麼?動念,你起心動念,你落在無明裡頭;開口,你就有分別,你就有執著,你就迷了。六根對六塵境界,如果離妄想、分別、執著,十法界又何嘗不是一真法界!這是什麼說法?就是清涼大師在此地講的,「此二融即」。一真法界是常寂光土,其餘的一切有色的,十法界也有色,六道也有色。這就好象金器一樣,十法界裡面的色相,就好象普通人戴的金戒指、手鐲之類的。諸佛剎土,特別是講實報莊嚴土,就像黃金做的皇冠一樣,美不勝收。皇冠那個黃金,跟你戒指上的黃金是相同的,沒有兩樣。所以從體上講,我們六道這是凡聖同居土,六道裡面這個土的體(理體)就是常寂光,是法性土。相上不一樣,性上跟諸佛剎土沒有兩樣,這兩個才能融即。

  你就曉得,佛與大菩薩離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法性土變現出來的報土,無比的莊嚴,這裡面沒有一絲毫的缺陷,就變成極樂世界了。凡夫迷失了自性,無緣無故生起妄想、分別、執著,無量無邊的妄想分別執著,法性土現出來的就是穢土。這個道理,我們如果用江本勝博士水結晶的實驗,就不難懂。我們把水比喻作法性土,把它的結晶比喻作報土,你看看,我們以最善的心、最好的心、最清凈的心面對著這個水,水的結晶非常之美。從顯微鏡你去看,看到的結晶把照片照下來,你看多好看;如果我們用惡意,「我討厭你,不喜歡你」,用這個態度的時候,你再看結晶馬上就變了,變得很醜陋,變得很難看。最糟糕的是什麼?最糟糕的是你根本不理它,不理它,它的樣子是最糟糕的,完全不關心它。

  他做這三種實驗,一個是善的,一個是惡的,一個是完全不理它,同樣一杯水,隨著念頭起變化。這不就是佛在大乘經上常常講,依報隨著正報轉,一切法從心想生,不就這麼回事情嗎!它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因為色與非色相是一不是二,金與萬種器是一不是二。水,我們看結晶的照片,千千萬萬張,都是一個水變現的,不二。江博士的,江本博士的實驗(日本人姓是雙姓,江本是姓,他的名字是一個字。江本是姓,我們不要以為中國人講江博士,那就錯了,江本博士),十年來做這個實驗的工作,從來沒有兩個畫面是相同的,真的,就彷彿我們世間人指紋一樣,全世界這麼多人,指紋找不到相同的。他說水結晶的圖案,沒有相同的。你要問為什麼?我們學佛的人應該懂得,我們的念頭不一樣,前念跟後念不相同。

  這一生當中,起心動念,你想想看,什麼時候你念頭相同過?同樣我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前面阿彌陀佛跟後面阿彌陀佛里,絕對不一樣。到什麼時候才相同?入了定就相同。你沒有入定,因為你的心是散亂的,散亂心怎麼會相同?甚深禪定裡面相同。完全相同,佛經上常講,唯佛與佛才完全相同;等覺菩薩跟等覺菩薩都不能完全相同。佛證到圓滿了,連最深的、最後的那一品生相無明也斷了,所以說佛佛道同。佛跟佛相是相同,佛跟佛面貌是相同,沒有一樣不同。這就是什麼?唯心所現,他沒有一點點障礙,沒有受一點點的影響,所以他是相同的。等覺以下,念頭沒斷,我們講起心動念,念頭沒斷。等覺菩薩的念頭是最為微細,別人不知道,佛看得出來,還有極其微細的波動;到如來的時候完全不動,沒有餘習了。

  這樁事情,佛跟菩薩的差別,我初學佛的時候,我向章嘉大師請教,差別到底在哪裡?章嘉大師給我舉了個比喻,因為那個時候,我看他,在他家裡客廳,他的房子不是寺廟,是一棟日本式的房子,也是個花園別墅,政府給他的。我們見他的時候都在客廳,客廳掛了一個從前人叫自鳴鐘,現在很少看見。現在都用電池,那時候用鐘擺,要上發條,每天都要上發條。所以在那個時代,手錶也不是用電池的,也是用發條,每天都要上,一天不上它就停了。所以發條在那個時代每個人都知道,很普遍,他就用這個比喻。他說鐘錶裡頭的發條,捲起來的,你把它鋪平了,只要一放手,它又捲起來了。必須兩邊按住,不按住的時候,它就會捲起來,這就是像菩薩。佛是什麼樣?佛給它按平,它不再捲起來,確確實實是擺平了,那是佛。所以,真正是平的,平的,大家決定是一樣的;如果它捲起來,每個發條卷的幅度不相同,看到是相同,實際不相同。他用這個比喻跟我講,我能體會。

  這就是我們一般講,無始劫來熏習的煩惱習氣,你才曉得好不容易斷!斷這個習氣,不能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那是增長他的習氣,你怎麼能斷得掉?所以法身菩薩修行的方法,跟我們完全不一樣,我們要認真努力用功;法身菩薩修行,此處用不上力。用不上力,功夫怎麼用法?怎麼樣斷他的余習?古人跟我們講,他們那個功夫叫「無功用道」,無功用道可不好懂。這些在我們修學過程當中,這些問題不能不請教老師。什麼叫無功用道?老師有善巧方便,他舉行船,特別是從前帆船、劃的小船,這個例子也很容易觀察到。

  在長江,在河流裡面,抗戰時期,我們遇到渡河的時候,全都是帆船跟搖櫓、搖槳的,都是這些小船。船將要靠岸,先把帆收下來,然後靠搖櫓,慢慢的接近岸邊。到距離岸邊很近的時候,槳跟櫓都收起來,用什麼?用竹竿,兩面撐,慢慢把船讓它靠岸,速度很慢。這是什麼?這都是用功,搖櫓,我們在用功;撐船,拿竹竿撐船,還是在用力。可是接近岸的時候,大概在十公尺的樣子,這距離很近了,這個時候竹竿也不能用了,統統收下來,讓這個船自自然然,它還有餘力,自自然然往岸邊接近。李老師說,這個時候叫無功用道。你撐竹竿的時候你用力,這不是無功,划船的時候、搖櫓的時候這不是,這是用力。我們今天修行,就是搖櫓、撐著竹竿的時候;法身菩薩用功,什麼都不能用,就是船快接近岸了,自自然然的它靠上去。所以說用不得力,一用力就錯了,一用力就撞上岸了,那就錯了,所以這真正用不上力。

  法身菩薩,你想想看,圓教初住,明心見性了,他分別、執著已經完全斷掉。所余的什麼?余的是無明,破無明的時候,跟我們這裡修行完全不一樣,我們所有一切修行方法,對破無明用不上,用不上力。他那個地方是無功用道,一切隨其自然。這些菩薩也非常了不起,他怎麼樣?他能跟九法界的眾生感應道交,現身說法,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無論現什麼身,無論在哪一道,遍法界虛空界他都去。在這個時候,諸位一定要知道,到圓教初住的時候,時間沒有了,空間沒有了。十法界裡面有時空,也就是說有距離、有先後,先後是時間,遠近距離是空間。在一真法界裡頭,因為他見性了,他與性德相應,與性德相應就沒有距離,所以他感應那麼快,我們這念頭一動,他感應就來了。

  《彌陀經》上佛跟我們講,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這個地方十萬億佛國土。這是隨著我們說的,我們凡夫講的十萬億佛國土,一個佛國土是一個大千世界,這當中隔了十萬個大千世界。可是在佛菩薩,他距離沒有了,距離沒有怎麼樣?就在面前。我們迷的時候有十萬億佛國土,覺的時候就在面前,距離沒有了。迷的時候有時間,過去無量劫,未來無量劫;覺的時候,無量劫變成一念了。《華嚴經》上講,一念可以展開為無量劫,迷了;無量劫變成一念,覺了。世出世法裡頭,真正關鍵的問題,就在覺迷,覺了才知道整個宇宙是一體;迷了的時候不知道,把一體把它分割了。那個分割是你錯誤,是你的錯誤妄想,事實上沒有。所以,迷的時候真的像作夢,永嘉大師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覺了之後,能夠任意到你夢中去作佛事,建水月道場,作夢中佛事,很有味道。

  我們現在科學家,怎麼樣叫超越時空?根本沒有時空,你要超越幹什麼?超越這個念頭,你永遠不能超越,你有妄念,虛空就是妄念變現出來的,你怎麼能夠超越它?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沒有了,還用得著超越嗎?非常可惜,這些聰明的科學家沒有讀到佛經,沒有緣分。他要讀到佛經,這些人是聰明人,比我們一般人學佛要快得多,這就是說緣,過去生中跟佛沒有結緣。我們雖然沒有科學家那麼樣的聰明智慧,我們與佛有緣,佛所講的這些東西,聽聽科學家所講的,有些相應,能幫助我們理解。我們對於佛所講的,這個宇宙之間一切性相、理事、因果,我們能生信心,能幫助我們斷疑生信。

  所以說,『一切悉能知』,這句話我們是多麼的嚮往,多麼的羨慕。我們今天要求知,怎麼樣求都沒有辦法知,那怎麼辦?不求就都知了。求知這個念頭是所知障;我、我所放不下,名聞利養放不下,五欲六塵放不下,這是煩惱障,兩大障礙。每一種障礙細說都是無量無邊,佛法裡面常講,八萬四千塵勞煩惱。煩惱八萬四千,所知也八萬四千,根源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那是根。所以祖師大德們常講,會修行的人從根本修。你要斷煩惱障,就是貪瞋痴慢,這是煩惱障,你就從這裡下手。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貪、不瞋、不痴、不貢高我慢,這個能斷煩惱障;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破所知障。這兩個障破了之後,「一切悉能知」,一切悉能知是你的本能;換句話說,遍法界虛空界裡頭的一切,你本來知道。現在不知道了,不知道就是這兩種障礙把你障住了。這個知就是般若智慧,自性本具、本有。你對於宇宙之間萬事萬物,你都會做,你有能力,什麼事你都內行,沒有一樣是外行的。都能做得圓圓滿滿,沒有一點缺陷,有這麼大的能力,萬德萬能。這個能力失掉了,現在什麼都不會了,這是障,這兩種障礙障住了。

  第三個,我們現在世間人講福報,福是相好,相好就是福報,你性德裡頭的福報是圓滿的,顯現出來的是華藏世界,我們在這經上看到、讀到;極樂世界,在往生經裡面讀到。正報,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現在都沒有了。現在這個相這麼都醜陋,身體這麼不好,全都是煩惱二障障礙了自性,變現出現前的境界,在這裡頭受苦受難。所以佛才是真正慈悲救世者,他幫助我們覺悟,一覺悟一切都恢復了。我們的智慧、我們的德能、我們的福報,跟一切諸佛無二無別,我們居住的環境是極樂世界!

  所以有些學佛的人,初學,讀了《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總不以為然。他們始終羨慕真正修行人應該過清苦的生活,他說你看看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過得帝王也不如。沒錯,世間帝王那個生活,是多少人在經營供養他的;西方極樂世界那個生活,是自然變現的。那個七寶宮殿,並不是要工程師去設計,要去買這些材料,要多少工人去做,沒有,自然變現的,法爾如是,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這是什麼個道理?就是你裡頭沒有絲毫障礙,性德現前就是這個樣子。十法界愈往下愈遞減,下面不如上面,為什麼?愈往下,障礙愈嚴重,障礙愈多,就是這麼個道理。

  在一真法界,就是十法界再上面去,沒有障礙,一切都是自然的。飲食起居不需要人料理,往生經裡面告訴我們,這諸位念過的,你到西方極樂世界要想吃飯,七寶的餐具就現前。百味佳肴,這是舉比喻,比喻什麼?我們人世間的帝王,帝王吃飯是一百道菜,這是規矩。他的菜碗都不大,小小的碟子,一百道,每餐都是這樣的。所以佛在經上講就用這個比喻,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你想吃飯,也是一百道菜,自然來的。它沒有廚房,沒有廚師,念頭一動它就擺在你面前。不想要了,就沒有了,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又不要收碟子,也不要洗碗了。性德,法爾如是。這是科學家天天在追求的美夢,你說這個生活多自在!你居住的房子裡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什麼東西都沒有,空空曠曠的,你說多舒服。客人來了,那邊一個椅子,椅子就在了,就變現出來了,隨著心念它變化,客人離開了,椅子也沒有了。這個道理現在科學家懂,能與質的轉變,物質是能量變現出來的。

  如果有這麼好,都能夠隨心所欲的變化,那多好,這才叫真正幸福美滿,真正的自在快樂。我們活在這個世間,富貴人家房舍、日用品一大堆,要搬個家,幾個卡車都拖不動,累死了。所以,你要是讀古德講的往生經,往生經就是包括凈土全部的經典,你看看西方極樂世界人的生活,你會非常羨慕。一切生活所需,應念現前;不需要的時候,立刻就沒有了,這個世界永遠是清凈的,一塵不染。所以不需要掃地,不需要抹桌子,不需要,十方世界裡頭找不到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只要我們肯去,沒有一個去不成,所謂是萬修萬人去。你為什麼不去?你為什麼貪戀這個世間?凡是去不了的,不是別的,對這個世間貪戀,對這個世間放不下。

  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跟西方極樂世界一樣,但是你不容易去,那修就困難了。為什麼?妄想、分別、執著統統要斷,不斷不能去。西方極樂世界最殊勝的,一切諸佛讚歎的,你的煩惱習氣不斷也能去,我們才有分。這個不斷,你要曉得,阿賴耶識裡頭習氣種子沒斷,現行要伏住。其他的諸佛剎土是滅斷,西方極樂世界是要伏斷,只要你伏住它,不起現行,就是不起作用,就能往生,這就方便太多了。我們果然搞清楚、搞明白,把現前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有,很好,沒有也很好,絕不被外面境界所轉,我這一句佛號功夫得力,就能往生,萬修萬人去。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二五三卷)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光照十千世界,偈頌最後一首看起:

  【十方國土塵,一塵為一佛,悉能知其數,如是業應作。】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的提示,這一首「知佛」,前面一首是知依報的環境,經文雖然說得很簡單,意思是無盡的深廣。宇宙是我們的生活環境,如果對宇宙的真相不能夠明了,肯定造成我們嚴重的誤會。我們對於宇宙之間萬事萬物,肯定是看錯、想錯了,一定就會做錯、說錯了,這些錯誤決定破壞自然生態平衡。大自然生態平衡要是被破壞,災難就來了,這是一般人講的天災。我們學佛,稍稍契入經教的人,就曉得這個世間決定沒有自然的災害,世出世間法總逃不出因果報應。大自然的災害,地球上地殼的變化,洪水、地震、火山,乃至於星球的碰撞,我們現在一般都認為這是自然災害,這不是人力能夠抗拒的,不是人力所能違的。但是在佛法裡面,這是錯誤見解,佛法講什麼?依報隨著正報轉。星球是依報,山河大地是依報,隨著正報轉。

  正報是什麼?一切有情眾生起心動念,如果認識正確,起心動念與大自然的法則、與大自然的運轉相應,什麼災害都沒有。何以知道?華藏世界沒有災害,極樂世界沒有災害,什麼洪水,沒聽說過;地震,沒聽說過;火山爆發,沒聽說過;星球撞擊,沒聽說過。為什麼?那個地方的人、居民接受佛菩薩的教誨,各個人都是純凈純善。我們中國古聖先賢體會到這個道理,所以提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諸佛報土裡面沒有政府,極樂世界沒有聽說有個國王,有個上帝,沒有聽說過;華藏世界上也沒有。沒有軍隊,沒有警察,也沒有法律,也沒有法官,它只有一個東西,老師!老師在那裡天天教導大家,這很值得我們深思。

  教育辦好了,天下太平,什麼事都沒有,各個人都無量壽,各個人都心想事成;從起心動念到一切作為,沒有絲毫不善,確確實實做到純凈純善。現在社會上的政府、軍隊、警察、司法,沒有這個必要,用不著,人人皆和善。從來沒有一個有惡念的人,不要說有惡行為,身沒有殺盜淫;口決定沒有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決定沒有;意清凈,決定沒有貪瞋痴。這個世界好,只有教育,天天接受老師在教誨。西方極樂世界的老師,阿彌陀佛,老師又非常的開明,對於學生沒有約束,聽本師阿彌陀佛的教誨,本師又常常勸導你們,到十方諸佛剎土去參學去。十方去拜佛,拜佛一定要帶上禮物,香花、幢幡,都是供佛的供具,從哪裡來?真叫心想事成,念頭才一動,這些供具都在手上,到佛那個地方供養佛,佛為你說法,為大眾說法。佛佛道同,縱然講的方式不一樣,方向、原理、原則、目的完全相同,佛佛道同。這樣你修學的信心自然堅定,我老師這樣說,你看這尊佛也是這麼說,再拜訪那尊佛,也是這麼說,真理!我們中國諺語所謂「英雄所見,大略相同」。

  所以自古以來,你要想家庭興旺,你要注重家庭教育。你要想自己這一生興旺,你得要好好的求學,具足高尚的品德,真實的學問,你自自然然在這一生當中,過得幸福、快樂、美滿。這些不一定在社會上有很崇高的地位,不見得,有很多的財富,也不見得。你看看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的,他日常生活三衣一缽,什麼都沒有。他是王子出身,實在講,如果他不出家,他什麼都有,舍掉了,做給我們看。耶穌基督當年在世間,也是什麼都沒有,到處流浪,教學。孔老夫子是平民,物質生活過得很簡單、很樸素。

  世出世間這些大聖人,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他們生活快樂,「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快樂就是幸福,就是圓滿。這個快樂不是從外頭來的,是從心性裡面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真樂,那不是假樂。你要沒有見性,這個樂趣你無法體會,你沒嘗到,見了性,你才知道佛菩薩之樂。你沒有達到孔夫子的境界,你不知道孔夫子之樂。孔夫子示現的世間聖人,那個教學之樂我們能體會得到。遇到真正好的學生,所謂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大樂也」!這個學生將來能成大器,是他培養出來的,教出來的,這是人生一大快事。這是《論語》裡面所說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那個樂乎我們能體會到,而悅乎就體會不到了,你不契入境界你不知道。

  我們學佛,學佛你要不認真,你不真干,不依教奉行,那個悅乎你也是得不到。因為得不到,所以你每天生活還是很苦,妄念多、煩惱多、憂慮多、疑惑多,所以你會退轉,你對於學習沒有信心。沒有信心怎麼辦?把這個當一種行業來看,我依靠這個生活!於是佛說的這些經,不懂,佛講的這些戒律完全不能遵守,這就是從前李老師常說的,說得很不好聽,開廟店,把它當商業來辦。我開個廟,每天這些信徒來拜佛,你來招呼他,他到這個地方來給你供養。居然(這是我親耳聽到的)出家人在一起,不是一個寺廟的,問什麼?「最近你生意好不好?」我聽了都呆了!這個生意是什麼?經懺佛事,經懺佛事看作生意,你看怎麼得了!不是沒有,真有!生意好不好?收入怎麼樣?談這些。沒有聽說交換過修行心得,沒有聽說交換過研究心得,沒有。我是往年在台北,那是剛出家沒多久,偶爾聽到這些事情,我們聽了都呆了,怎麼會有這種事情!聽了不敢講,剛剛出家沒多久。

  所以,佛法之衰,其來有自,不是沒有原因的。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寺院裡面把教育捨棄了,不講經、不教學;修行,修行變成法會。念佛,這打佛七,一個佛七幾百人參加,法會。李老師在台中打過兩次佛七,他老人家自己主持的。那是早年,我沒有到台中去,我跟他不認識。我認識他的時候,他在台中講經說法第十年,第十年還是十一年我認識他的。他告訴我,真正打佛七,人數決定不能超過十個人。他告訴我為什麼?主七的和尚,這個諸位記住,我前面跟諸位講過,和尚就是主持佛七,這個指導的人稱和尚,不一定是出家。李老師是在家,在家他當主七和尚。他說十個人以上,主七和尚的精神照顧不到。每個人用功的情形,主七和尚都知道,看得很清楚,要注意觀察。為什麼?怕出毛病。真正用功,有的時候業障現前,魔障現前。他在將現前未現前的時候,主七和尚就會幫助他,伏住他的魔障,有這種能力。禪堂禪七亦復如是,你要是十個人以上,那就做法會沒有問題,精神照顧不到。

  就是這樣子,他老人家在台中打幾次佛七,其中有兩次有同修出了障礙,業障現前。我們一般講,這個人神識失常,一般人叫神經病,出了這個事情。出了事情他要負責任,人家是好好的人進你的念佛堂,出去之後,會變成瘋瘋顛顛,這成了什麼話?不但罵你,而且把佛教形象都破壞了。所以他要特別照顧這個人,他告訴我,花多少時間?半年!半年才幫他恢復正常。我們當時聽了,那是剛剛出家沒有多久,對這個事情陌生,不知道。李老師講,如果你在參加佛七或者禪七,這種真正修行的、共修的道場,你不用功不出事,魔不來找你。魔是什麼?都是你過去的冤家對頭,你真用功,用功得力的時候,他將來要報復,報復不到,你走了,他找不到你了。所以,你功夫沒有成就的時候,他就來找你麻煩,就來障礙你,絕對不讓你有成就。不用功沒有魔事,魔在那裡笑話你,因為你現在還有點福報,他還不得其便,來報復你時間還沒有成熟,他在那裡看,在那裡等。你一真用功他著急,為什麼?他怕你往生,往生之後,仇再也不能報了。魔鬼的執著,比人要超過很多倍。

  所以,真正修行,你決定要把你的冤親債主的牌位要供在道場裡面,時時刻刻把我自己修行的功德迴向給他們,同成佛道。我念佛,我代你們念,我拜佛,我代你們拜,誰懂得這些?你能這樣做,你的冤親債主看到心裡也歡喜,你代我做,好,我們彼此都有好處,饒了你!不找你麻煩。你把這些冤親債主都忘掉了,沒放在心上,你搞你自己的,他怎麼肯饒你!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們要知道。尤其是在現代這個社會、這個時代,報怨、報仇、討債,不曉得有多少,障緣特別多。所以,搞得以後李老師不敢打佛七了。以後搞的什麼?也搞佛七法會,不敢真干,真干太費事。出了這麼兩樁事情,都要搞半年多,才能幫助他恢復正常。所以他把這個事情告訴我,也提醒我們,以後如果像自己主持這種法事,小心謹慎,給我們做參考,對環境,尤其是人事環境要認識清楚。

  自己在這個時代用功,要懂得不拘形式,古人所講的重實質,不重形式;如果在形式上做出來,如果只注重形式,沒有實質,沒用處。形式上做得很如法,真用功,嫉妒、障礙一定出現,毀謗、侮辱、陷害統統都來了,你要是招架不住,往往就退轉。這是現前的,無論是在家、出家,幾乎每個人都碰到的事實真相。不拘形式比較好一點,避免造成嫉妒,盡量不要讓人嫉妒。這小心謹慎,就是一般人講低姿勢,處處表現出謙虛、恭敬,不自以為是,你就能減少障礙。決定不要批評別人,別人做得不對也不能批評,我做得很對也不必稱說,默默的去做就好。別人的好處讚歎,別人的過失不提,不但不提,根本就不放在心上,若無其事!要學著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是功夫。對自己,我們是修念佛法門,我們求的是念佛三昧,對念佛三昧准有幫助。

  環境不能不認識,歷史不能不知道。你是這個國家的人,這個國家民族的歷史你要是不知道,愛國、愛家之心一定很淡薄。凡是有很熱烈愛家、愛國,他愛家的時候,他對他家的歷史知道。我們中國人重視家譜,我這個家族的來源,這個家族的始祖,在中國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之前,近的也能夠追溯到一千多年,一千多年當然是支派。這個家族淵遠流長,你能夠清楚歷代出多少人物,對國家有多少貢獻,你怎麼會不珍惜?怎麼會不愛它?對國家歷史明了,你能夠愛國。現在有些人(那在佛法講確實是魔)否定歷史,說是什麼?歷史都是傳說,靠不住的,不是真實的,這個思想可不得了。這個思想,把後來的這些往後的後代,愛國、愛家的心統統破壞掉。我們佛門的人知道,要負因果責任,這還得了!你不是那個時候的人,距離你現在有千百年了,你怎麼知道人家寫的是假的?

  讀書存疑可以,但是一定要斷疑。所以,現在學校裡頭有考古學,把它當做專門一種科學來研究。考古學就是要很認真、仔細去考察,古時候留下來的這些歷史,考證它是不是真的?考古學對我們社會有什麼貢獻?對社會大眾有什麼貢獻?斷疑生信。你說中國講到堯、舜、禹、湯、黃帝,確確實實有。他當年出現的這些地區,他的這些歷史的史跡,到現在都還在,代代有人承傳,這些歷史文物保護,一磚一瓦都是無價之寶!這塊石頭,黃帝從前在這裡坐過的,這塊土地,他從前在這裡站過的。這些東西一文不值,歷史價值啟發人的信心,你知道這是事實,那他講的話,代代相傳下來,當然也不是假的。古人誠實,不說假話,現在人講話靠不住,你能夠說從前的人講話也靠不住嗎?

  現在年輕人確實不相信,為什麼?從他生下來,到他長成,沒有聽說人家講過真話的,都騙他,他已經養成習慣。所以有人說古人東西不可以相信,他會點頭,他能接受。這些話對我講,我不能接受,為什麼?我們小時候住在農村,我們這個縣城是個小城,我們是鄉下人,人與人之間往來都誠實,沒有欺騙人的。小店裡面去買東西,常常家裡沒有錢,沒有錢什麼?叫賒帳,有錢的時候再還給你。現在我需要的時候,你東西先給我,甚至於都沒有記帳的,完全憑信用。有時候時間久了,老闆忘掉了,欠錢的人是把錢還來了;現在這個社會沒有了,你講給人聽,不相信!但是我相信,我親自遇到過的。小時候不到十歲,母親要我到小店裡去賒東西,就給我。真的,什麼時候有錢趕緊送去,人就這麼厚道,我親自遇到過的。

  到台灣那個時候,我二十三、四歲,我喜歡讀書,常常逛書店,所以書店的人都認識我。我看到很好的書,很想要,身上沒有錢,跟老闆說:我有錢的時候我再付給你,行不行?老闆居然能相信我,他看到我不是個騙子。等到我一發工資,我頭一個就去還這個錢。我有個同事,他年歲比我大,地位也比我高。有一天我們兩個一同去逛書店,我沒有帶錢,那個書很好,我要賒它,他給我,又不要記帳。他在旁邊看呆了,他說你的信用不錯,人家能信得過你。我說是!

  人要誠信,不能欺人,所以了解得愈深情愈厚。我們在苦難的時候,人家會幫助我們,我們要記住這一份恩情,這些人都不在了。我們現在年歲大了,看到很多年輕受苦受難的,我們看到之後主動幫助他,沒有理由,也不希求回報。什麼道理?天性。孟子講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現在少了,少是什麼?被物慾蓋覆住。這是我們一般講的良心,良心決定在,良心決定有,人性本善。現在為什麼變成不善?迷了,被煩惱、惡習蓋覆住,是這麼個道理。只要稍微清醒一點,良心發現,人憑著天良去做事、去生活,快樂無比!昧著良心,縱然得到地位,縱然得到財富,他心不安;疑神疑鬼,處處要隱瞞怕別人知道,怕別人陷害,怕別人奪取,一天到晚提心弔膽,一生沒有安全感,你說這個日子過的多難過。雖得的那一點,我們常講得不償失,你得到東西有限,你付出的代價太大太大了,不值得!所以真正通達了,確實可以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無爭無求自己樣樣都不會缺乏,你說多自在。所以,認識環境重要,認識環境要讀書、要求學,教育比什麼都重要。

  這首偈「知佛」,這個不容易,知人都難,你怎麼會知佛?經上說的例子,這個例子是不可思議的,我們凡夫根本沒有辦法。『十方國土塵』,國土是星球,大的講是星系,星球、星系怎麼成就的?微塵集聚而成的。《金剛經》上講「一合相」,一就是塵;合,集合在一起就變成一個星球,這個現在大家都懂。天文學家告訴我們幾乎是常常有,在理論上講,應當是天天都有,星球爆炸,爆炸就變成微塵。可是也時常有新星發現,那個新星是什麼?那些微塵又聚集起來變成星,變成一個新星。所以,世界也不例外,緣聚緣散,緣就是微塵,它聚集就有,它散掉就沒有了。你深入觀察,微塵聚集的時候國土不生,微塵散的時候國土也不滅。為什麼?本來就沒有國土,本來就是微塵,微塵聚。

  微塵的這個現象,現在我們知道,科學家也發現,剎那生滅。它從哪裡來的?能量變現出來的。能量何以能夠變成物質?大乘經教里佛說,無量因緣,無量因緣就是「不是單純的一個條件」,許許多多的條件,它統統具足了,能量現物質,變現出物質。那個緣要是散掉,欠缺了,這一粒微塵立刻又變成能量。這是近代科學家很清楚、很明了的,能與質是可以互相轉變。原子彈也是基於這個理論發明的,就是把物質解放成能量,產生這麼大的威力。但是怎樣把能量變成物質,科學家知道這是可能,但是現在技術上做不到,還不知道用什麼方法。能、質轉變非常靈活、非常自在的,是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我說我們這個世界科學發達,跟西方世界比,那是大巫見小巫,人家那是研究所,我們這是幼稚園,不能比。

  就以飲食來說,人家一動念想吃什麼東西,已經在面前了,現代科學家能不能做到?做不到。理論上講得通,為什麼?物質是能量變現的。吃完不要了,不要了就又把它化成能量,沒有了。連碗筷不要收拾,也不要洗,它自然就沒有了,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不是神話,這是科學,現在人講科學,不是神話。哪一天科學家也能夠像極樂世界一樣,這樣隨心所欲的將能與質轉變,到那時候你才相信「極樂世界是真的,不是假的」,現在為什麼不相信?

  『一塵為一佛』,這也不是假的。前面我們念過「一塵一世界」,這一個世界是個圓滿的世界,一塵就是一個宇宙。這一個世界裡面有佛,一個世界有一個佛,三千大千世界。這一塵裡面有無量無邊的大千世界,不止是一個大千世界,無量無邊大千世界。這裡面既然有佛,你想想看,有沒有菩薩?當然有;佛是老師,有老師當然有學生。有佛自自然然就有十法界,就有十法界裡面無量無邊這些眾生。覺悟的,聲聞、緣覺、菩薩、佛,迷惑的是六道凡夫。現在那些都不講,單單講佛,一塵為一佛。『悉能知其數』,誰能知道他有多少?這是告訴你,佛知道!法身菩薩也知道,確實知道,他不能夠知道究竟圓滿,他不能知道,要隨著他修行功夫的大小。像我們講菩薩的品位,十住菩薩所知道的,就比不上十行菩薩;十行菩薩知道的,比不上十地菩薩;十地地菩薩知道的,比不上等覺菩薩;等覺菩薩知道的比不上如來,比不上究竟滿圓的佛。

  這裡面講的神通、智慧有差別,法身菩薩有四十一個階級,就是因為他們的道行、他們的智慧有差別。到究竟果位就圓滿,那個時候叫佛佛道同,完全就一樣了,真平等,不是假平等。「悉能知其數」,這是舉一個例子。這裡頭還有很深的意思,什麼意思?「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華嚴經》上說的這句,這是深意,這是密意。就是情與無情全是佛,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等到哪一天明心見性,你才覺悟到是真的。但是遍法界虛空界,你不能完全知道,你六根能夠接觸到的你知道,還有你六根接觸不到的。譬如以眼見,十住菩薩比不上十行位,十住菩薩能夠見百千大千世界,十行菩薩能夠見億萬大千世界,不一樣,比喻裡頭說。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清涼大師在這段經文最後有一段開示,說展轉的大意,我們把這個經文念一念。「又十展轉者,初悲欲救生」,他把這十首偈連起來說,做總結。第一首是「大悲下救業,不求自利」,所以說「永出人天」。法身菩薩他們的境界我們無法想像,為什麼?他們已經離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們的境界,我們不但不能夠說,說不出來,我們連想都想像不到。他真的是大悲心,大悲心起用,他有沒有說我要發大悲心?沒有。大悲心是自然的,沒有起心動念,自性裡頭具足圓圓滿滿的大悲心。眾生有感,他自自然然起作用,決定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這叫不可思不可議。法身菩薩完全都是性德起用,跟十法界不一樣。所以十法界稱為凡,法身菩薩才稱為聖人。

  十法界裡面有四聖法界,有六道輪迴,六道稱為內凡,六道之內的;四聖法界稱為外凡,他也是凡夫,外凡,他是六道之外的。大乘教裡頭講內凡跟外凡,為什麼說他是凡夫?他沒有見性,他不是自性起用,他還是八識。不過他那個八識(四聖法界的八識)與性德相應,所以天台家稱為相似佛;六即佛裡頭相似,不是真的,但很像,像真的,他不是真的,這個意思我們不能不知道。六道裡面那完全不一樣,不相似,現在我們這個社會太離譜了。從前還講倫理道德,倫理道德就接近了,有一點樣子,稱不上相似,跟相似已經搭上邊,到相似位就脫離六道。現在很糟糕,現在這個世間,我看天台大師要在世的話,也會講一個相似即,相似即不是向上相似,向下相似。下是什麼?下是三途;我們現在這個人間跟三途相似,不跟四聖相似,這還得了嗎?

  十法界裡面講大慈大悲,真的是發心,諸位曉得,發心就起心動念,我起這個念頭是慈悲,我起這個念頭是無條件的幫助苦難眾生,這是相似;在一真法界裡頭也是這樣做法,沒起心、沒動念。所以我們就曉得,慈悲是性德裡頭圓滿具足的,不起心動念他就有。自然流露,自然現相,自然教化眾生,而且也是自然圓滿具足,這稱之為「不思議解脫境界」。

  下面九首偈都是大悲心的流程,大悲心的現相,這些現相全是自然的。佛在此地勸導我們應當學,你看每首偈末後一句,「如是業應作」。我們如是業應作,我們做得再好是相似,縱然我們能夠做到不執著、不分別,可是我們還是起心動念。諸佛菩薩示現在十法界,我們凡夫眼光裡面來看他,他也有執著,他也有分別,他也有起心動念,這是我們凡夫看到的,實際上他沒有。但是在相上他真有,那是什麼?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隨順眾生的執著而執著,「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如果不隨順眾生,就沒有辦法教眾生,你要想教化眾生,你一定要懂得隨順眾生,這一點我們要學。

  因為眾生品類不相同,我們今天講的是,族類不一樣,宗教信仰不一樣,歷史的淵源不一樣,文化不一樣,乃至於生活方式不一樣,對於一切人事物的看法也不一樣,這些我相信大家能理解,而且很明顯。今人跟古人不一樣,古人教人禮讓,現在人教人競爭;古人教人捨己為人,現在人教人損人利己。你要不損人的話,你自己就沒法子得利益,我自己得利益,一定會傷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傷人不在乎。不相同,思想、見解都不一樣。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那是有真智慧,有真實的善巧方便。他不管是什麼樣的人他都適合,他都能把這些眾生搞得服服貼貼。這是什麼?我們凡夫講真誠!真誠是性德,他不要作假,他不要作弊,他沒有欺騙。一片真誠,就能夠應各個不同的文化,各個不同的族群,各個不同的思想見解,真誠心就融化了。

  真誠落實在事相上就是善巧方便,看起來好象佛菩薩應化,他沒有一個原則,他沒有一個方向,其實他有,你不知道。他所做的是潛移默化,讓人不知不覺的當中,淡化了分別、執著;只要分別、執著淡化,與道就相應了,這個道就是自性。雖然不能完全相應,方向相同,目標遙遠那是真的,方向準確了,你會愈走愈近。這是苦口婆心,看到好象是沒有原則,沒有一定的方針,他是活的,這才是真實智慧,權巧方便。無論導向哪一邊都是不善的,不善的裡面要如何能夠做到保全,盡量減少災害,這就對了。古人講的話說「兩害相權取其輕」。不是對自己有利害,自己沒有利害,眾生的利害,這是聖人,聖人無我。我們要學,這是勸我們學,勸我們要學發菩提心。菩提心裡頭最重要的,是發大悲救度苦難眾生的心,下化就是救苦救難。要學能夠捨己為人,自己受再大的苦難無所謂。

  要幫助眾生,你自己不能不修養你的德行,成就你的智慧,現在講成就你的學問。所以下面四首偈,「修智上攀業」。首先講信,對於佛菩薩你要有信心;對於佛菩薩的教誨,經教,你要有信心;對於依教修行的這些善友,你要有信心。為什麼?有信心你才歡喜學習,你才真正懂得,我學習佛菩薩的教誨,以聖人的教誨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這是世間第一樁事業;真正有價值的事業,真正有意義的事業,這一生決定沒有空過。對於自己來講,「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對大眾來講,與一切眾生同學、同事、同樂,不亦樂乎!這裡頭沒有地位的高下,沒有尊卑,平等的。「樂佛功德」,歡喜聖人的教誨,受持讀誦,依教奉行。

  第三個教我們「念佛」,念是真修,念茲在茲,念念不忘!心像佛心,佛心是什麼?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常存此心,心像佛。願像佛,什麼願?四弘誓願!「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這是佛願;「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普賢十願是更圓滿,法身菩薩都學普賢十願。「禮敬諸佛」,在這個世間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毋不敬,尊重、敬愛。「稱讚如來」,如來是講的性德,見一切眾生與性德相應,稱讚。與性德不相應的,絕口不提,不但不說,心裡頭不放這些東西,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我們的心就不善;不放在心上,保持心地的純善,這有意義、有價值。供養,真誠、恭敬心的布施就叫做供養,所以普賢第三願,他不講布施,他講供養,「廣修供養」,廣是平等,盡心儘力就是圓滿的供養。

  「懺除業障」,懺除業障裡頭最有效的,古德所講的「聞過則喜」,聽說別人說我們的過失,歡喜!恭敬順受,我要接受,順從接受。接受過來自己認真反省,有沒有這個過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絕不可以責備別人。如果好象我沒有這個過失,他要說,「你冤枉我了」!你要原諒他,也許他沒有看清楚,他看錯誤了,他誤會了,我們不能放在心上,不要去責怪他。如果往深處去想,可能我這一世沒有做,我前世做了,那就是佛法裡面講的,過去生中的宿業。他能說出我這些過失,都是替我消業障。現在有這個過失,是替我消現前的業障;現在我沒有這個過失,他要這樣說法,是消我過去生中的業障。都是我的恩人,都是真正善知識,懺除業障。

  「常隨佛學」,常隨佛學就是「受持讀誦,為人演說」。經教不能一天不讀,不能一天不講,讀是自省,不讀則不智;為人演說是化他,不說則不仁。仁慈從哪裡表現?歡喜為人演說,做給人看,為人解說,這樣才是真正常隨佛學。「請轉法輪,請佛住世」,不是請別人,請自己!請別人,人家不答應,你不就生煩惱了!所以這個佛是誰?是自性佛,是請自己。這個語有雙關,遇到真正的善知識,別人不會請,別人不認識,我認識,我代他們來請。我對於善知識恭敬供養,做給他們看。尤其是後學,年輕的這些學人,上一代的人不提拔他,他怎麼能成就?怎樣提拔他?稱讚他,請他講經,我帶頭來聽,讓一般人看到:這個法師大概講得不錯,你看看這些老人,有學問、有德行的人,他都在聽!做影響眾,把年輕的法師抬舉上來,這是培養下一代,提升下一代,要靠上一代的人有心去做。使一般大眾對年輕人生起信心。年輕人要認真努力真干,你不能辜負上一代,你要不認真、不努力、不認真干,煩惱、妄想還是一大堆,人家想提拔你提不起來,這就錯了。

  我這一生當中愛才,歡喜提拔人,全心全力照顧人,只要你真干,我真的會幫助你。你不肯真干,心口不相應,心行與道德相違背,與性德相違背,這就沒有法子了,拉都拉不起來。所以,「常念佛功德」重要,古人講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再接著「學彼佛功德」,清涼大師為我們開示講得好,不雜修、不亂修,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你才能夠契入境界,你才能夠法喜充滿,才能像孔老夫子一樣,嘗到了法味,不亦悅乎。

  第六首講到「內照」。內照,清涼大師在此地說,「學他不如自觀」,內觀,這是功夫真正上軌道,教我們從觀身會開悟。我在這個地方跟諸位也做了相當詳細的說明,因為我這些年來常常教人觀身,我教人觀身是身體五官百骸統統是和諧的。我教人觀察我們的身體是多元的,許許多多不同的器官組成,彼此都能包容,彼此沒有一個對立,彼此都能和睦,彼此都能互助合作,這帶給身體健康,健康長壽。你明白這個道理,宇宙是多元的,世界是多元的,所以我們對於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要包容。地球像一個人,不同的國家,一切的不同就是器官;一定要包容,一定要尊重,一切要互助合作,地球就健康。地球健康,所有居住在地球上的眾生都幸福、都快樂、都美滿。

  因為現在這個社會不安定、不和平,所以我要人觀身,從觀身這個地方開發智慧,這是觀身小的作用。《華嚴》這個地方觀身那是大作用,為什麼?跟宇宙相應,人身是小宇宙,身外是大宇宙,小宇宙跟大宇宙是一不是二。你要真正懂得這個意思,小宇宙跟大宇宙融成一片,這就是入佛知見,這就是證入佛的境界;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由此可知,觀照般若的重要,觀照功夫深就照住,再深是照見,照見就契入了;先叫你觀實相,然後叫你住在實相,最後是照見實相。

  第四段,一首偈,「等觀業」。清涼大師在此地說得好,「自觀不及物我齊致」,你看「學他不如自觀,自觀不及物我齊致」。自觀是你一個人成就,我一人成就的時候,為什麼不叫大家一起成就?這是什麼?教學、傳道,佛法裡面講傳法;傳法不是現在講開個法會,寫個什麼證書傳授給你。不!你要真正有道才行。傳法一定是在一起共修,共修多少年了,我們一起學習。到最後,老和尚退位,或者往生了,這種承傳的工作交給你,交給一個人或者交給很多人都行,代代承傳。我們以禪宗為例子,達摩祖師到中國來,代代都是單傳,傳一個人。到六祖惠能大師,他就傳很多人,傳了四十三個人。在中國禪宗裡面史無前例,惠能大師之前沒有這種盛況,惠能大師之後也沒有這個盛況。

  所以,我在初學佛的時候,方東美先生就告訴我,學佛可不能學惠能,惠能是天才,我們學不到。那是一步登天,真的上了天,成功的人。我們沒這個本事,一步登不了,你要學他,一定在半空中掉下來,摔死了,這是方老師給我說的。所以他說我們是中下根性,一定是從漸教學起,像上學念書一樣,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年年向上提升,穩穩噹噹。能大師那是天才,小學、中學、大學都沒有念,一下就念博士班,他居然就畢業了,這是千萬人當中難得有這麼一個人。我們求學學道,最重要的要有自知之明,自己修學有一點成就,有些志同道合的在一起修學,相輔相成。老師教學生,學生也幫助老師,這個樣子自自然然有成就。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你看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孔老夫子晚年教學,學生有三千人,成就的,真正有成就的、深通六藝的,七十二個人。真的是自學不亦悅乎,共學,大家在一起學不亦樂乎,真樂!物質生活過得再清苦,也是非常快樂。

  從前求學、修道,老師選擇的都是選擇非常幽雅清凈的環境建立道場,儒家建立書院。自己在那個地方學習,天下有志一同都歡迎你來學習。儒家叫書院,就是佛家的道場;道教里講的道觀,佛家稱寺院。其實名稱不同,意義沒有兩樣,都是學習的場所,教學的場所,在一塊共同學習的場所,沒有兩樣。所以自學一定要發展到大家一起來共學。自學是什麼?沒有成就,到有成就的時候一定要教人,諺語所謂「教學相長」,進步快。教學當中,往往一些學生提出問題,是自己沒有想到的,自己沒發現的。這個問題提出來,有沒有能力解答?如果沒有能力解答,再學,再去找哪些資料,你看沒有人提起就疏忽了。

  就像我們最近,因為江老師畫的「地獄變相圖」,他要不畫「地獄變相圖」,我們對於世尊一生講經說法講到地獄的事情,沒有注意到。我們通常學習的,只是學習《地藏菩薩本願經》,在這裡面看到一些說明地獄的狀況。道教裡面,有一本《玉曆寶鈔》,這裡面是說地獄的狀況,講到十殿閻王。在過去中國,每個城市一定有城隍廟,城隍廟裡面的閻王殿,幾乎都是依照《玉曆寶鈔》來建造的。所以江老師這幅畫主要也是根據《玉曆寶鈔》。由於這個因緣,我們不能不對地獄要做深入的了解,我們有三個同學,已經做了不少天,查《大藏經》。現在已經查出二十五種經論裡面講到地獄,有些講得很簡單,有些講得非常詳細。

  我們想把這二十五種經論,世尊講到地獄這些經文,我們把它會集起來編成一本書,《諸經佛說地獄集要》。看這一本,佛在一切經論上所講的地獄你統統見到,都是經典的原文,每一節都有出處,它是出在哪個經上的,什麼人翻譯的,什麼年代的。這就是沒有這個因素,我們想不起來,我們不會去查。現在我們這裡學院,同學很多,不要我自己親自去操心,我找幾個同學,把這個工作給他。我說你們這幾個人成立一個小組,「地獄調查小組」,希望你們用兩個星期到三星期的時間,這個工作完成。他們日夜不眠不休的在做,做得很快樂。對於世尊講的因果報應,講得太詳細了,什麼樣的業因得什麼樣的果報,真正是業因果報是絲毫不爽。

  這個事實真相明白之後才曉得,諺語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真的明白了,對自己這一生修持會有很大幫助。為什麼?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然知道謹慎,知道約束自己,不敢造罪業,不敢動一個不善的念頭。為什麼?知道將來有果報!我們相信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妄語者、不誑語者,我們對佛要不相信,還信什麼人!我們依他為老師,我們對老師的話一點折扣都不能打,要把它牢牢的記住,依教奉行。要知道「存好心,行好事,說好話,做好人」,決定不吃虧。有很多人不相信,說那這樣做的時候,我在這個社會上不處處吃虧、上當!一點都不吃虧,一點都不會上當。

  我自己學習佛法五十三年,章嘉大師告訴我的,他教我修布施,佛在經上講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老師教我的,我真干,我這一生當中就是干這三種布施。有沒有果報?我沒想到,老師雖然講的是有果報,但是我不重視果報,我也沒有想到我要得果報;我只知道我應該這樣做,盡心儘力去做,我有多大能力我做多少,我也不攀緣。所以,我學佛二十年,我們自己有個小道場,「華藏圖書館」。又過了三年,簡豐文居士供養一層樓房,就是杭州南路五十五號三樓,我們把這個地方做「佛陀教育基金會」,地方不大。做什麼工作?就是做法布施、無畏布施,無畏布施就是慈善救濟,我們什麼都不求;什麼都不求,這些年來真的果報很明顯的現前。沒有福報,現在幾乎是心想事成,智慧真的是增長,健康長壽,這大家都看到。老師的話是真的,佛的話是真的。不相信的人你不肯做,你什麼都得不到,相信的人佔了便宜。真的像一般基督教信上帝一樣,信的人得救,信的人有福了。

  這講到等觀,接著說「入真滯寂,當起大用」,最後的三首偈,這第五段,「大用業」。「用何所為」,怎樣修這大用?要把心量拓開,「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才能夠利益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這才叫真正的究竟圓滿。現在時間到了,這一大段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二五四卷)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光照百千世界,長行,我們先把長行經文念一遍:

  【爾時光明過十千世界。】

  這個『過』是超過,前面那一段經文是十千,光照十千世界,超過『十千世界』就到百千世界。

  【遍照東方百千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世界無量無邊,我們要了解事實真相。百世界也好,千世界也好,『百千世界』也好,乃至於無量無邊世界,實在說那就是一個世界,這一個世界叫一真法界。無量無邊世界都是一真法界幻化出來的,怎麼會幻化出來?佛在大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無量無邊世界是從心想生的。我們的妄想、雜念你說有多少?從早到晚,在一年當中,從初一到臘月三十,肯定沒有兩個念頭是完全相同的,這有多少!十年,你的一生一世,你還有過去世,過去還有過去。所以妄念、念頭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念頭就把一真法界變成無量無邊的世界;念頭要是熄掉,沒有了,無量無邊世界也不見了,回歸到一真法界。所以永嘉講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夢是迷夢,迷夢裡頭明明有無量無邊的世界;「覺後空空無大千」,這一覺過來的時候,無量無邊世界總是一真法界,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要明白。既然在迷,就是你有妄念,有妄念就會有這些東西出現,妄念消除之後,這個境界都不見了。

  佛慈悲,到如來果地,妄念確實沒有了,可是依然不斷,這才顯示出真正慈悲。因為他要斷了的話,他就不會再回到「百千世界」裡面來了,他真的出離了,他不再回來。不再回來,自己是圓滿成就,功德圓滿了,對眾生是毫無利益,他走了。所以,一切諸佛如來,大乘經上講「留惑度生」,那個惑是什麼?就是那一品生相無明他不會斷,等覺菩薩是沒有能力斷,諸佛如來是有能力斷而不斷,他要把這個留著。留著幹什麼?留著他才能給無量無邊世界裡面的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他就有應;如果那一品斷掉之後,眾生有感,他也不會有應。真慈悲!有能力斷,不斷,有能力出離,不離。為什麼?知道還有許許多多迷惑顛倒眾生需要幫助,這是我們應當學的。

  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出離?給諸位說,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是求智慧,是學本事。那個地方好比是一切諸佛共同在那裡建一個佛教大學,十方世界有緣的眾生,都歡迎你到這個學校來修學,阿彌陀佛是校長。既然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共同立的,所以每尊佛都有護持這個道場的使命,十方諸佛在無量無邊世界為這個學校招生。你想想看,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凈宗法門,是不是在招生?諸佛如來在十方為阿彌陀佛、為極樂世界招生!擁護這個學校,護持這個道場,成就這個道場裡面所有的學生。道場裡面老師,當然最主要的是阿彌陀佛,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都是這個道場的教授。諸大菩薩在這個道場擔任助教,那些助教是什麼人?等覺菩薩,經上講「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上善是等覺,上善擔任助教,一切諸佛如來擔任教授,這還得了!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進了這個大學。

  凡聖同居土就像是什麼?預備班一樣,預科。我們在那個地方真正還消除業障,業障不消除不行。四弘誓願這個原則在西方極樂世界還是要遵守,「煩惱無盡誓願斷」,在凡聖同居土裡,要把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斷盡。我們在娑婆世界裡斷不了,壽命太短,時間不夠用,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也是無量壽。那個地方的環境好、老師好、助教好、同學好,沒有一個人有惡念,惡業種子、習氣有,它不會起現行。不會是怎麼?緣太好,你每天接觸的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自己縱然有點煩惱,那個善人會原諒我們,不會給我們對立,不會給我們起衝突;我們再不高興,人家很高興,人家寬宏大量。所以到那個地方消業障快速、穩當,肯定把你業障習氣消盡。

  所以,你的見思煩惱斷盡、消盡了,塵沙煩惱消盡了。見思煩惱沒有消除盡,你不能離凡聖同居土;消盡了,你就離凡聖同居土,你就升級,升到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裡還有塵沙惑,塵沙惑要消盡了,那你就又要升一級,你就離開方便土,你就往生到實報土。到實報土,你見到阿彌陀佛,見到諸佛如來,是見報身,不是化身。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你見到阿彌陀佛,見到諸佛菩薩,都是化身。但是他那個化身殊勝,他那個化身幾乎跟報身一樣,不是我們這個世界,釋迦牟尼佛應化在我們這個世界的應化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裡面的佛菩薩化身,我們知道,應化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為什麼?我們每個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你看四十八願裡面講,就是生到凡聖同居土也是紫磨真金色身,具足像佛一樣的相好光明,這不是我們自己修的,這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威神加持的。十方世界沒這個事情,神通道力佛力加持,好象都現前。這是無比殊勝的道場,無比殊勝修學的場所。世尊在經上說,多少菩薩希求而沒有這個緣分,這個緣分就是跟西方極樂世界結法緣,你才有這個緣分,你不結法緣,哪來的緣分!

  緣結得最殊勝的是什麼?是建凈宗道場。你在這個地方建了凈宗道場,是夏蓮居老居士教導我們的,建個「凈宗學會」,提倡修學這個法門,這個緣可結得殊勝了。在我們這個地方立一個「凈宗學院」,這個緣是殊勝當中第一殊勝。凈宗學會在世界上,大概也有,我估計也應該將近有兩百多個,有兩百到三百個凈宗學會,凈宗學院才一個。建立這個道場的人,不知道自己有福,我要不說出來不知道。不知道跟阿彌陀佛,跟十方諸佛如來結的那個緣之深,不可思議。心思細密之人,粗心大意的人不知道,心思細密之人應當知道,諺語所謂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微密觀照,細心思惟其中真相不難明了。

  我們今天人手不足,許多地方希望我們去建道場,所以今天我們最重要的一樁大事,是培養師資。希望同學們無論在家、出家,發大心,發大願,真正發大心、大願,必須把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要捨棄;你要不捨棄,你發的那個大心、大願是假的,不是真的。一心一意來修凈土,來學經教,把續佛慧命、弘法利生這個使命承擔下來,直下承當。世間人認為這是苦事情,沒有人願意做。你說出家,我當年出家、受戒,我們同戒的同學不少,有一百多人,幾個人這一生做弘法利生的事情?為什麼不幹?弘法利生太辛苦了,沒有人供養,生活沒有辦法維持。所以,你要能過最辛苦的生活,你要把它熬過。

  一般道場,道場裡面靠法會、靠經懺佛事來維持;不像古時候道場,古時候道場自己有固定的收入。那是什麼?那是有些大富長者對寺廟裡面供養,他不是供養錢財,他是供養山林、田地。在家學佛很虔誠的,因為在過去是私有財產,我到臨命終的時候,我的子孫都能夠獨立,不依賴遺產,所以老人把自己的房子、把自己家裡面的田地都捐給寺廟。寺廟拿這些土地、田地讓農民去耕種,收租,農民耕種一年有收入,收成了,分一些給寺廟,所以寺廟的經濟有來源。山林都租給農民,農民在山上種樹木、水果,種這些蔬菜,山林都有生產。所以寺廟的收入是固定的,不靠經懺佛事,不靠法會。一年做幾次法會,那是報恩,不靠這個為收入。所以來參加法會的,在法會當中帶牌位超度的,都不收錢的,供養是隨意的,這是古時候的道場。現在道場裡面,經懺佛事、法會都收錢的,靠這個做收入,這是現在道場跟古時候的道場不一樣。所以,現在真正修行人比古時候苦,要苦很多倍,要真正來煎熬。

  但是你信佛就沒事,信佛是什麼?真正修行人有諸佛護念,有護法神照顧。生活雖然苦,但是你決定能吃飽,決定可以穿暖,決定還有地方住,你要相信佛會供養你,佛會幫助你;你這個信心沒有的時候,那就不行了。我真修行,我沒得吃怎麼辦?我沒得穿,我沒有地方住怎麼樣?那是對佛菩薩的信心失掉了。我有一年,就是四十五歲,壽命該絕的那一年,這個我印象很深刻,靈源老和尚是我的尊證師,受出家戒的時候三師七證,他是七證之一。老和尚很慈悲,那一年結夏安居叫我到道場,他的道場,他是住持,為安居的同學們講《楞嚴經》,三個月。我很歡喜!上了十方大覺寺,在基隆山上,我講了一個月,好象講了三卷,我就生病了。

  我知道壽命到了,回到木柵去養病,實在講去念佛求往生,壽命到了。我也不看醫生也不吃藥,因為我很清楚、很明了,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你的命到了,壽命到了,還醫什麼?所以,每天喝點稀飯,吃一點鹹菜,油統統都斷掉,每天念佛求生凈土。難得台大跟師大有四個年輕的學生照顧我,輪流來照顧,他們兩個人一班、兩個人一班,輪流照顧。一個月之後我的病就好了,這一關就過了,四十五歲那年就沒事了,就生這場病。所以,一切要相信佛菩薩,要相信護法神。我那一年在夏安居的時候,因為他的講堂在韋馱殿的後面,我跟大家講,我說:講到信佛,我們對佛有信心,我們這個道場不做經懺、不做法會,我們認真在這裡修行,不要去攀緣,不要去看信徒的臉色,一心一意向道。如果我們要是餓死、凍死了,我就指著我們講堂前面韋馱菩薩,我說韋馱菩薩要撤職查辦!他們寒毛直豎,我敢說這個大話。韋馱菩薩護持,我們餓死、凍死了,韋馱菩薩不撤職查辦嗎?我們要相信他。

  今天你要搞經懺佛事,你要做法會,你要依靠信徒、巴結信徒;換句話說,你不信佛,你不相信有護法神。佛走了,護法神落得清閑自在,你們自己會照顧自己,不需要我照顧。錯了!我們自己照顧自己非常辛苦,心不在道。如果真的修道人,你這樣做,你餓死、凍死了,佛法是假的,你做這種示現的時候,全世界的人都不要佛法。為什麼?假的,你看看,真正修行,餓死、凍死了,你學這個幹什麼?真正修行人有佛菩薩護持,有護法神護持,他雖然凍他不死,他雖然餓他也不死。他受凍受餓,那是什麼?那是消業障;業障消除的時候,他的福慧一定現前。我這一生能夠把這個關口統統都平平安安度過,我相信我的老師教誨,章嘉大師教我的。一生髮願續佛慧命、弘法利生,真正把如來的家業擔當起來,他說你一生佛菩薩照顧你,你什麼都不要操心!我相信他老人家的話。你看這五十三年來,有感應!我真的沒有凍死,也沒有餓死。苦是受得很多,最初十五年,也不是一個短時間,那要咬緊牙根度過,這個不能不知道。

  所以,今天信佛,我們要特彆強調,學佛的人不信佛,學佛的人不肯依教奉行,不要講依教奉行,教是什麼都不知道。他不研究經,他不讀經,教是什麼都不知道,還談什麼奉行?他所行的,依舊是煩惱習氣;他所想的,還離不開名聞利養;他所受的,他離不開五欲六塵,這就糟了。這一生不靠自己,佛菩薩不會護念你,護法神不會照顧你;你要把這個統統放下了,護法神就不能不照顧你。我們今天有這麼一點小福報,我們是非常喜歡、我們理解,照顧真正修行人,使你物質生活條件,你不用憂愁,你一心辦道。

  所以我們學院,我主張在幽靜的環境里,我們多買幾棟房子。做什麼?當茅蓬住,真正發心修行的,我們照顧,你在這裡好好用功,我們四事供養,你一點都不要操心。我們供養你到往生,你要不能往生?那你將來就是「披毛戴角還」。真正念佛求往生,萬緣放下,這就是跟阿彌陀佛結緣,跟十方一切諸佛結緣,無比殊勝的法緣。我們這裡講到百千世界,你要不通教理,你怎麼會知道這些事?不知道這些事,你怎麼會去做?古來這些祖師大德都知道,在中國這四大名山,這是樣本,佛教裡面的樣板。這個大道場香火鼎盛,那是什麼?那是結緣的、接引的,接引大眾的,是給一切大眾修福的場所。

  福從哪裡來?每個道場,你去看看山志,大小小廟,包括茅蓬,至少也有一百多個。它有很多小廟,小廟裡面都是住五、六個人,茅蓬裡面住兩、三個人,小茅蓬,這個大道場供養。他們裡面住茅蓬的,住小廟的,真修行,跟外面人不接觸的。他們生活所需,大廟供養,大廟每個星期或者是每半個月,要派人去補給生活必需品,糧食、油鹽、蔬菜。有些蔬菜自己種,因為自己茅蓬旁邊都有土地,可以種菜,不足的地方這個大廟供養他們。那些叫真修行,那是福田!福田不在大廟,福田在那些地方真正修行人,他才有福,才種到福。如果沒有那些修行人住小茅蓬真修行,哪來的福!

  這些道理現在人有幾個人想到?你要想到你會去做,你想都想不到,作夢也沒想到,所以你根本不知道去做。所以,我讓這邊常住,常常到外面去看看有房子,距離比較遠一點,偏僻一點,安靜一點的地方。一棟房子住兩、三個人修行,你說多好,跟外緣全部斷絕,連電話都沒有。我們需要水,實在講,有的偏遠地區連電都不要,要電幹什麼?水不能夠少,電可以不要,晚上點蠟燭,真正修行人早睡早起。

  我早年跟懺雲法師住茅蓬,在埔里住茅蓬,那時候沒有電,也沒有水,水是我們從山上泉水,用竹子把竹節打通,用竹子一根接一根接個管道,山上泉水流下來,我們不要挑水。沒有電,點油燈,油燈比蠟燭便宜,一個玻璃杯,用棉線做一個捻子,自己做油燈,一個油燈就夠了,佛堂裡面點油燈。早晨兩點鐘起床,晚上八點鐘睡覺,是我們睡眠時間。兩點鐘起床是拜佛,每個人都是起來拜佛,拜兩個小時,拜三百拜。拜得快的,可以拜四、五百拜,當然最好速度不快不慢,兩個小時拜三百拜。兩點起來,你漱漱口,整理一下,兩點半開始,自己做自己的功課,到四點半。四點半,這個時候念佛,繞佛、念佛,或者誦經,誦經都是背誦。身體不好的時候,你再回去睡個回籠覺,行。工作的人,我們年輕人工作,我們拜完佛之後,就要下廚房準備早餐,六點鐘吃早餐。吃完早餐之後,天亮了,這個時候可以讀經,八點到十點鐘,這時候讀經。

  每天有正常的功課,功課不是一起做,各人做各人的功課,在一起做,各人做各人的。誦經不出聲就不妨礙,我念《無量壽經》,你念《法華經》,他念《金剛經》都行,不出聲音,彼此大家沒有妨礙。真干!干累了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干,不分晝夜,功夫真得力,沒有雜念。所以真修行的道場,這裡頭沒有電視,沒有收音機,沒有電話。只要有電話,准不能修行,廢話太多了,雜心閑話,你的心定不下來。道場,你真的是六根清凈,所有社會上這些污染,你統統都離開了。你還有電話,還有傳真,你怎麼能得清凈?還有電視,就更糟糕,完了,你跟普通住家有什麼兩樣?真正要建小茅蓬、建小道場成就人,不能不知道這些原則。所以我們讀這些經文感慨萬千,看看我們現前的社會,這麼多好心人學佛,為什麼不能成就?原因很多,說之不盡。我們再把下面文念下去:

  【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

  說『閻浮提』到『究竟天』,就是把每個世界裡面的六道都講到了,百千世界,每個世界裡頭都有六道,都有十法界。

  【其中所有,悉皆明現。】

  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統統看得清清楚楚,看得明明白白,這裡頭許許多多芸芸眾生,都迷在裡頭。迷了他就造業,造業哪有不受報的道理!受報都是自己業力變現出來的,千萬不能夠怨天尤人;一個個全是自作自受,你要怨天尤人那就罪上又加罪。你要知道那是自作自受,所受都是在消業。《玉曆寶鈔》裡面是有說,說得不夠清楚,明白人一看懂得,不了解事實真相的人還是不懂,看到之後還是不懂,說得不夠詳細。我們這次有這麼個機緣,盡量做補充的說明,然後你才真正了解,一切眾生在這個世間,生生世世永無間斷,全是業力在支配。業有定業,有不定業,所以數有定數、有變數,有宿命,也能轉命運,活的,不是死的。明白這個道理,才曉得懺悔功德不可思議,造作再重的罪業,只要真誠懺悔,它就消掉,消得很快,他的罪報就可以不受。

  正是因為這個道理,所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古人講「一聲佛號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一點都不過分。那我們天天念佛,為什麼罪業還這麼重?無量劫造的罪業太重太重了,天天在消還消不了。實在講,經上講得沒錯,這一聲佛號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可是我們念不行,我們念也消,為什麼?我們的心不誠、心不真,真誠心念佛才有這個力量。我們散亂心、懷疑的心、猶豫不決的心夾雜在念佛裡頭,把這個念佛功德減損了,虧折了。人家念一聲佛號,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我們念一聲佛號,能夠消一生的罪業,就不得了!恐怕一生的罪業都消不掉。這就是什麼?覺迷的問題,誠敬的問題。印祖講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我們迷而不覺,雖然修行、念佛,毫無誠意,難怪古來祖師譏諷我們,說我們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

  不是佛經不靈,是我們對佛經完全不能了解,產生莫大的誤會,望文生義,斷章取義,所以造成誤會。不是經不靈,經是真靈,經一點錯誤都沒有,我們錯會了意思。所以經教不學,你怎麼修行?盲修瞎練!你看佛教導我們,信、受,我們的信是迷信,因為迷信,我們對於佛陀教誨沒有接受。根本就沒有接受,還談什麼持?持是保持,什麼都談不上,所以後面全沒有了。從這個地方我們深深能體會到,世尊當年在世,為什麼天天為人講經?從來沒有看到世尊帶哪個人念一天佛,沒有。如果有,這是大事,經上有記載,沒有。釋迦牟尼佛哪一天帶著幾個人在哪裡去參禪?沒有。為什麼?修行是你自己的事情,你明白了,你自己就會了,老師不管你這些事情的。老師的責任,就是幫助你破迷開悟,老師就這個,這是老師的事情。你有疑問,老師幫助你解決;你修行遇到困難,你向老師請教,老師幫助你突破這個困境。老師在教學,你學會了自己就什麼都行了。智慧、德能、相好自然現前,老師慈悲,教學、教化。下面我們就看到老師教學了。

  【彼一一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

  『閻浮提』,你看看,佛講經他講得很親切,那麼多世界,舉出一個例子,「閻浮提」。我們這個世界就叫做閻浮提洲,回歸到我們現前,親切!我們看到佛菩薩在這個世間建立道場教化眾生,建立道場不一定要建立一個有形式的道場。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找一棵大樹底下,坐在那個地方,學生圍繞著一起來講經、來說法、來研究、來討論、來解答問題,那個地方就是道場,不一定要建立形式。佛所在之處,那個處所就是道場。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再看百千世界長行文:

  【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

  前面說的老師,每個閻浮提都有佛示現在這個地方,說法教化眾生。有老師一定有學生,世間人愚痴,沒有慧,不認識善知識,不知道去求學,所以一定要有『菩薩』來協助。菩薩有多少?那一定看這個地區人的福報,這個時代、這個地區眾生福報成熟了,就會有許許多多菩薩示現。你看在中國歷史上,隋唐時代,佛教十個宗派都是在那個時候建立的。十個宗派的開山祖師,都是大菩薩再來的,護持的長者居士都不是凡人,真的是應以什麼身出世,他們就現什麼樣的身分。在家、出家的,菩薩都來合作,大家聯合唱這台戲,廣度眾生。

  眾生福報衰退,業障現前,佛菩薩也就離開了。取而代之的是什麼人?魔來了,魔王、魔子魔孫。為什麼?眾生造作罪業多,這些魔王、外道他們到這個世間來,必定是助長一切眾生的罪業,讓你加快墮落到三途。由此可知,是佛來,還是魔來,因緣都是自己善、不善行業的感召。所以,大乘經上給你講真話,無佛亦無魔。善心、善行就變現出諸佛菩薩,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的心想是善,境界上就變出許許多多的佛菩薩,那就是性德自然而應,善它就有善應。如果我們的念頭、行為都是惡的,違背了倫理道德,所感的、變現出來的境界都是妖魔鬼怪。妖魔鬼怪跟諸佛菩薩是一不是二,善心應的就是佛菩薩,惡念應的就是妖魔鬼怪,佛菩薩跟妖魔鬼怪是同一個體,共同一法身,共同一個法性,原理我們不能不清楚。

  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對於魔跟佛平等觀,你的心平等性現前了。如果我們喜歡佛,討厭魔,你心不平等,你是凡夫,你沒有入境界。你入境界,心是平等的,心平等,受就平等,在極樂世界沒有樂受,在阿鼻地獄沒有苦受,平等的,平等才叫一真法界。所以諸佛菩薩的示現,我們要特別留意,他展現的叫至善,儒家講「止於至善」,這句話意思很深,這是善的感應。佛出世,菩薩『圍繞』,菩薩示現做我們的學長,你看看他對老師那種心態,他求學的方法。老師給我們講,我們從這些學長身上看到,老師研教,他們在示現、在表演,那我們的進步就快了。我們所聽到的,實實在在看到有一批人在真做。這下面接著說:

  【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

  這是外來的,前面是此地的,佛出現了,先是此地菩薩,此地菩薩也是『十佛剎微塵數』所共圍繞;講「十佛剎微塵數」就是圓滿,表圓滿的意思。這個教學聲名遠播,這有好老師,有好的學習道場,外面聽的人,四面八方聽到的人也都來參學。顯示出多元文化有教無類,絕不限於我這一個地區,從外地來的,從外國來的,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信仰,統統歡迎,一視同仁。不但佛教如此,每個宗教都如此,佛教徒要想去拜耶穌,基督教徒並不反對。佛教徒要想去學《聖經》,聖經學院不會拒絕,它很歡迎你來學習。印度尼西亞伊斯蘭的經學院,你要想去到那裡面去讀書,他歡迎,他不會排斥你。每個宗教都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一定要知道這個事實真相。

  實在講,每個宗教的創始人都是佛菩薩示現的,應以什麼身分得度就現什麼身分,應以什麼方法教化,他就用什麼方法,「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所以,日本中村康隆老和尚,我是三年前第一次跟他見面,今年他九十九歲,我跟他見面那一年,他九十七歲,很歡喜見到我,告訴我,全世界每個宗教創始人,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我聽了很歡喜,他老人家也給我印證,我這個想法、看法沒錯。他下面那些弟子們,下了殿堂出來之後,他那些弟子們當中有一個,大概是他們那邊當家的,橋本。告訴我,他說:凈空法師,我們老和尚講的這個話,他一生從來沒講過!他們都是老和尚常隨弟子,老和尚從來沒有講過,怎麼會講出全世界所有宗教的創始人,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這個話就是告訴我們,全世界宗教是一家人,不要排斥,都要尊敬、要包容、要敬愛、要互助合作,都是來教化眾生的,都是來成就眾生的。

  眾生根性不相同,所以就開了很多不同的科目,就是這麼個意思。眾生想學什麼,佛菩薩就教你什麼,你看多慈悲!佛菩薩一點點分別、執著都沒有,永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我們為什麼遭遇到這麼多的困難?佛菩薩為什麼一點障礙都沒有?他恆順。像老子舉的比喻「上善若水」,他用水來比喻上善,上善就是最上的善,隨緣。你看水,放在圓杯子裡面,它就是圓的;你放在一個方的杯子,它就是方的。它沒有說,我一定要圓的,一定要方的,沒有。水在河流流動的時候,這個地方有障礙,它拐彎從那裡流去了,它不跟你對抗,所以它沒有障礙。這都是古聖先賢教導我們要學習的,這是真實智慧,不要固執,不要執著,隨緣,你就得自在;一定要執著自己的成見,你就生煩惱了。煩惱不是別人加給我們的,是我們自己沒有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煩惱的根都拔掉了。自性裡頭沒有煩惱,自性裡頭也沒有所知障。

  這些地方,我們不但看到道場的殊勝,我們要學習,《華嚴經》里真的字字句句我們永遠學不盡。這是外面來的參學的學人,我們現在這個小道場,圖文巴的學院,你看看,從全世界各地來的同參道友,絡繹不絕。我知道的,每個月都有旅遊的團體到山上來,學院接待。我常常看到的,是在齋堂,大家吃飯的時候,歡歡喜喜聚集在一堂。因為我上課,我在攝影棚,但是講堂裡面我也能看得見。我們講堂有閉路電視,我在攝影棚能看到大家,大家在講堂,在銀幕當中也能看到我。

  【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

  這跟前面講的完全是一樣,全是表法的,我們不能不知道。清涼大師在《疏》裡頭,有一句提示給我們,「即第二答佛威德問,威德約身故」。這是講這一章,就是光照百千世界這一章,有十首偈。前面大問裡面,有問佛威德,這十首偈也是答威德問。威德一定離不開身相,威德是從身相上顯示出來的。我們現在看偈頌,偈頌前面有一行說偈儀,我們念一遍: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這一行經文是說偈的儀式,我們看下面第一首:

  【若以威德色種族,而見人中調御師,是為病眼顛倒見,彼不能知最勝法。】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這個十首偈可以分為兩大段,前面五首講「法身」,後面五首講「智身」。講法身裡面,第一首「揀迷」,揀是揀別。迷惑顛倒的眾生見不到如來法身,這是我們不難理解的。可是向上去,我們免不了有懷疑,阿羅漢有沒有見到?辟支佛有沒有見到?菩薩有沒有見到?我們通常講菩薩、講佛,都講十法界裡頭的,不知道有個一真法界,我們都講十法界。十法界裡面菩薩、佛都沒有見到法身,什麼原因?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放下。十法界裡面的聲聞、緣覺、菩薩、佛,說老實話,執著放下了,決定沒有執著,分別還有。四聖法界,分別就有四種輕重不同,在下面的,分別很重,阿羅漢、辟支佛。上面,分別就比較輕,菩薩、佛分別輕,他還是有,他沒斷,這就是迷,就是顛倒。如果把分別也統統都放下了,他就離開十法界,離開十法界你才能見到如來法身。見到如來法身,你自己就是法身菩薩,破一品無明、見一分法身,你就超越十法界了。

  在我們《華嚴》圓教,十信菩薩沒有見法身,見法身是初住菩薩,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證一分法身就是見如來法身。見如來法身才算是真正成就,你學佛成就了,沒有見如來法身不能算成就。所以在四聖法界裡面,大乘教裡面稱為小果;你學佛得個小的果報,相似的果報,不是真實的。真實的大果,那要破一品無明、見一分法身,那是真實大果,你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算是你真正有成就,這是很不容易的一樁事情。說實實在在的話,我們從經教裡面去看,理論、方法、境界、果報,我們沒有辦法。不要說別的,第一關執著,就是見思煩惱,你能放下嗎?你要是放不下,六道出不去。

  現在我們不談六道,六道裡頭色界天、無色界天,我們不談,你能不能把五欲六塵的享受完全舍掉?舍掉不是從形式上,形式上舍掉、放下了,你心裡念頭上還有,那不行!你還有這個念頭的話,出不了欲界,三界裡頭的欲界;換句話說,你在這三界裡頭,無量劫來生死輪迴,上,出不了欲界,下面到阿鼻地獄。佛在經上常講,在這種狀況之中,肯定是在三途的時間長,在人天的時間短。三途是你的老家,是你的家,人、天是你出來觀光旅遊,來度假的。佛菩薩在經論里用這個比喻來給我們說,我們細心想想,他有道理,人間的壽命不長,鬼、畜、地獄的時間長。欲界天的壽命,從我們來看那很長,但是要比起地獄,那還是小巫見大巫,地獄時間比欲界天長多了。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往上去都是倍倍相乘。化樂天,第五層天,壽命一天等於我們這個世間八百年。再上去欲界天頂,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一天也不過是一千六百年;我們人間一千六百年,他那裡一天,那跟地獄比,不能比。地獄種類很多,差別很多,我們現在人講時差,地獄裡面時差很大。從前李老師跟大專學生上課,介紹說明地獄,他講最普通的,不是很重的地獄,地獄一天是人間多少年?二千七百年,普通的,不說阿鼻地獄。普通一般地獄,一天是人間二千七百年,你就曉得比第六天長多了。阿鼻地獄裡面的壽命無量劫,你不知道懺悔,你永遠不能出來。地獄裡頭的情形,有同學來找過我,希望我跟大家說說。我說,行!我另外找時間,但是我們先要把這個書印出來,《諸經佛說地獄集要》。

  我們在《大藏經》總共查到有二十五部經,我們只把經典裡面講地獄這部分節錄出來,印成一冊,供養我們同學。這裡面說得很詳細,一定要讀,不讀不知道自己每天有沒有過失,讀了之後,你才曉得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犯了些什麼過失,我們可以把這個書當做「功過格」來學習,這分量也多,很詳細。在過去祖師大德們,特別是印光大師,他沒有用這些教材,他取的是道家的《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他取這兩樣東西。教我們依這兩樣東西好好修學,代替戒律。祖師用心之苦,知道的人很少。

  在現在這個社會當中,我在極力提倡,在印光大師給我們立的這個基礎之下,還要加《弟子規》。為什麼?你要沒有《弟子規》的基礎,《太上感應篇》跟《文昌帝君陰騭文》,你怎麼學都不得力,就像蓋房子一樣,你沒有地基。《感應篇》跟《文昌帝君陰騭文》已經是基礎了,基礎之基礎是《弟子規》。沒有《弟子規》,就像樹一樣,那個根,那根不會活;有《弟子規》在下面,那個根會活。你才曉得這個事情重要,不能不學。那個東西不是念的,不是背的,也不是講給人聽的,是要自己真正做到,天天要做。念念行行不捨棄,你的修行、學道你有根,你怎麼會不成就!

  我希望這個《諸經佛說地獄集要》,這有相當的分量,提供你做參考,希望常常閱讀,反省、檢點、改過自新。從哪裡下手?還是要從《感應篇》、《陰騭文》下手。印祖給我們講得非常有道理,決定不可以疏忽,因為《感應篇》跟《陰騭文》分量不多,每一句都是我們每天必需要反省、檢點的科目。它說的是惡,我們有沒有犯?它說的是善,這條是善,我們有沒有去做?佛家所說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祖師把這個德目提出來,對了,我們應當依教奉行。

  這是我們看到清涼大師科題裡面講的「揀迷」,使我們想到迴向偈,祖師所說的「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這樣才能夠破迷開悟。消三障煩惱是因,得智慧明了是果,你要不消三障煩惱,哪裡來的智慧!這個兩句偈子里說明,般若智慧是我們人人自性里本來具足的,本有的。現在迷了,現在智慧沒有了,智慧完全變成煩惱,所以能夠把三障煩惱消除,智慧就現前。四弘誓願裡頭,「法門無量誓願學」那是開智慧,可是前面「煩惱無盡誓願斷」,你要不斷煩惱,哪個法門你都修不成!煩惱一斷,任何一個法門都能夠貫通一切法門,一門通,無量法門通,一經通,一切經通,這個道理不能不懂。你要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什麼最重要?斷煩惱最重要。用什麼方法斷煩惱?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異口同音都叫我們持戒,所有一切戒律那是斷煩惱的方法。你要是輕視戒律,你要不肯依教奉行,你的煩惱永遠斷不了。

  諸佛如來在經教上教導我們,因戒得定,持戒的人心地清凈,斷惡修善。佛教總綱領的地方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兩句就是持戒。諸惡莫作是「止持」,一切不善的不可以做、不可以說;不但不能做、不能說,念頭都不可以有,止持。眾善奉行是「作持」,你必須要做的,不善的不能做,善的一定要做。斷惡修善從這兒下手。慢慢功夫成熟了,佛再教你離念,就是離執著,斷惡不執著斷惡的心行,修善不執著修善的心行,你才能得清凈心。天天斷惡,天天修善,執著在我今天斷了幾樁惡,我今天修了幾樁善,這只是世間善業,心不清凈。為什麼?分別、執著沒放下。是好事情,不能得定,這樣修行,他的果報在人天,不能開智慧。所以要學什麼?學不著相,不著相就不分別,那功夫就提升了。

  修善不著修善的相,斷惡不著斷惡的相,永遠保持心地的清凈、平等,清凈、平等能生智慧。所以,我們只要著相,清凈平等心決定不能現前。清凈、平等沒有,再跟你講,真誠、正覺、慈悲也沒有。所以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沒有發菩提心。沒有發菩提心,那就是說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他沒有。菩提心是真心,他們的心很善良,他們的心是接近菩提心。所以天台大師講相似即,相似不是真的,這個我們要懂。我們一定要經過這個道路,一定是先得相似,然後從相似裡頭再得真實,沒有別的,放下而已。真放下!世出世間法決定要放下,一絲毫不能沾染,我們這才懂得放下的重要,放下的必要,不但是重要,必要!不能不放下;不放下,念佛不能往生,不放下,念佛品位不能夠增高,這個虧真正吃大了。

  我們在這一生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要記住學「隨緣」,學「什麼都好」。要學幫助別人,這是大小乘教裡頭佛都說,特別是大乘教。老師也特別提示,與一切眾生結善緣,與一切眾生結法緣,處處給人方便,菩薩業;處處都顧到自己的利益,不肯給別人方便,錯了。錯在哪裡?錯在我們的分別、執著非常不容易放下。一切都無所謂,學個什麼?我的都是你的,你的還是你的,這真的隨緣,真的放下。我放得乾乾淨淨,你的,我決不要你的。你有這種心量,說老實話,不念佛,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肯定生天,你的福報絕不在人間,人間沒有這麼大的福報,真正懂得修福。

  所以,福報最大的是捨己為人,念念為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苦難眾生著想。我有多大能力,我貢獻多大能力,決定沒有保留,這個人的福報不可思議!福報的大小,是隨著他的心量,譬如我們用財布施,財布施福報大小,不在財富多少,是在心量大小。心量大,施捨的錢少,得大福;心量小,施捨的錢再多,也是得小福。這個道理《了凡四訓》都講得很透徹、很清楚,不能不知道。你不知道你就不曉得怎麼修,知道你就懂得怎麼修法,修個三年五載,那個福報多少劫都受用不盡。這個地方要有智慧,要提高警覺,絕不享受福報。為什麼?你有享受福報這個意念,你出不了六道,你就不能往生。

  我只知道修福,只知道利益眾生,絕對沒有享受福報這個念頭,你的心清凈,心凈則佛土凈。這樣的人,要是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具足往生的條件,他在臨命終時,一念十念肯定往生。為什麼?心清凈!天上人間福報決定沒有貪圖,能放下乾乾淨淨。捨己為人,是菩薩應該做的事業,為什麼?自他不二,情與無情同一個法性,同一個法身,還有什麼話好說!捨己為人是應當做的,就好象做父母對他的嬰兒一樣,才生下來幾個月,一、兩歲,完全以他為重。諸佛菩薩看一切眾生,真的就像看嬰孩一樣,沒有自己的念頭,全心全力照顧他,這是無量無邊的功德,無量無邊的福德,都在裡頭,我們要知道、要曉得怎樣去修學。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二五五卷)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光照百千世界,偈頌第一首看起:

  【若以威德色種族,而見人中調御師,是為病眼顛倒見,彼不能知最勝法。】

  諸佛如來色相無邊,決定不能夠局限在一個很小的範圍,你沒有辦法見到圓滿。所以,這首偈是責備一些行人(修行人)為什麼不能見法身?見如來就是見法身。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講,第一首到第五首都是講「法身」,後面五首偈是講「智身」,「前五法身,後五智身」,不能見法身。他註解裡面說得很好,「謂以威德」,『威德』裡面就包含著「自在熾盛」。「色相」裡面就包含「端嚴吉祥」,端莊、莊嚴、吉祥。『種族』裡面就包含「名稱尊貴」。梵語稱「薄伽梵」,這是世尊的德號,薄伽梵沒有辦法翻,在我們中國辭彙裡面找不到,因為這個名稱裡面含了六個意思,剛才我們都讀過了。薄伽梵裡面,有自在的意思,有熾盛的意思,有端嚴的意思,有吉祥的意思,有名稱的意思,有尊貴的意思,在中國確實找不到一個名詞裡頭有這六個意思。所以不得已翻音,音譯,然後再加註解,註解裡頭就有這六個意思。

  在這偈頌裡面說三個,三個就把薄伽梵六個意思統統包括了。「威德」,威德裡面就有自在的意思、熾盛的意思,如果不自在,這個熾盛(我們一般講旺盛)哪裡能算威德!所以它含著有這兩個意思在。『色』是色相,相好光明,所以它有端嚴,端正莊嚴,有端嚴、有吉祥這兩個意思。「種族」裡頭也有兩個意思,「名稱」,名稱就是名聞。這個種族旺,這個種族盛,在這個世間,我們今天講在國際上,提到的時候人都能知道,現代的話叫知名度很高。最後一個意思「尊貴」,我們今天說貴族,這個族群是貴族,知名度很高。所以它含有這麼多意思,稱薄伽梵。

  清涼大師接著告訴我們,為什麼你錯了?你錯在哪裡?在我們世間人來講,沒錯,一點都不錯。這種見解在六道裡頭,決定不錯;在十法界裡面也講得過去,也不錯;在一真法界裡頭就錯了。為什麼?著相!諸位要曉得,一真法界裡頭不著相。所以,清涼在此地說「雖是薄伽」,這是省略,後面尾音是梵,薄伽梵。「而見從外來」,你這種看法是從外來,「取相乖於最勝,故為倒見」,你是著了相。就跟佛在《金剛經》上所說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這個人見不到如來;如來是講的性,見不到法性,見不到法身。怎樣你才能見到法身,就是見到法性?離相!離相心地清凈,清凈心就是法性,清凈心對的一切境界就叫法身,妙就妙在此地。

  如果我們心地清凈,一念不生,我們常說(常說有好處,讓我們同學們印象加深)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果然這四句統統做到了,連這四句也沒有了。你有了這四句還是著相,「我現在不錯!我已經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你想想,他有沒有執著?他有沒有分別?他有沒有起心動念?統統具足,這個人不能見如來。連這個念頭也沒有了,連這四句也斷掉了,真正契入清凈寂滅,這時候的心就是法性,這時候的萬事、萬物、萬法就是法身。為什麼?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的現象,法性所現的,唯心所現!唯心所現的就叫法身,能現的就是法性,法身跟法性是一不是二。就如同金跟器一樣,「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跟器不能分,法身跟法性是一不是二。這個境界不是十法界眾生的境界,十法界裡面包括四聖,六凡就不必說了,四聖都達不到了,六凡哪有指望!所以佛法到究竟處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開口便錯,動念皆乖」。

  給你說的四句,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四句是法喻,你可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執著那就有了,就著相。這四句都不能執著,你才真的清凈了,清凈就是真誠。所以,曾國藩在讀書筆記裡頭,曾國藩讀書的書房,他題了個名字叫「求闕齋」。你看看我們世間人都求圓滿,什麼事都求圓滿,曾國藩是個讀書人,他明理。人不能到一切圓滿,滿招損,這是《易經》上說的。所以他不像別人,他求缺,我樣樣都欠缺一點,這個好!《易經》上,「謙受益」,謙虛的人得利益,樣樣自滿的人損失就大了。這是六十四卦裡面的謙卦,地山謙。山是高高在上,現在山在哪裡?山在地底下,地在山上面,表謙虛的意思,「滿招損,謙受益」,所以他的書房叫求闕齋。《求闕齋筆記》,這是曾國藩讀書筆記,對誠下了個定義,誠什麼意思?他說「一念不生是謂誠」;換句話說,起心動念,誠就沒有了,這個說法跟佛經上講的相應。

  真心,誠是真心,真心沒有念頭,真心離念,它不是無,真心真有。真心,我們六根都接觸不到,眼看不見,耳聽不見,鼻也聞不到,舌也嘗不到,身也摸不到,意也想不到;不管你怎麼想,不是的,不想就都是。法性、法身在哪裡?從來也沒有離開過我們,為什麼我們見不到?就是起心動念,造成障礙;不起心、不動念,沒有一法不是。所以古人常說,哪一法不是佛法!到你真的不起心、不動念,法法皆是,沒有一法不是佛法。我們把那個佛法換個詞,一樣的意思,哪一法不是法身?一切諸法皆是法身。離念就見到了,從法身上見法性,法身是相,性相是一不是二。性在哪裡?當相即是。我們現在因為大乘經念多了,世尊為我們講解,我們已經有深刻的印象,我們也曉得當相即是,但是怎麼樣?不得受用。受用是什麼?三明六通,智慧德相;我們這個沒有,三明六通沒有,智慧德相沒有,得不到受用。

  得不到受用是:我們會說,沒有入境界。為什麼沒有入境界?我們的心還不夠清凈,還是會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著相。那怎麼辦?要修行!修行,行是行為,修是修正,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叫做修行。現在我們最重要修什麼行?就是修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最高級的。這個我也常講,難,真難!不起心、不動念真難。不得已而求其次,能夠跟這個相應,能夠跟這個接近,修什麼?修不執著、不分別。這是什麼?這是十法界眾生修的。不起心、不動念是一真法界法身菩薩修的,當然我們不是法身菩薩,我們在這上真的是用不上力,一點辦法都沒有。我們現在從不執著下手。果然世出世間法都不執著,你這個心清凈一大半,至少清凈個百分之七十。好象一瓶濁水,混濁的水,現在慢慢沉澱,下面還有混濁,上面百分之七十乾淨了,清水現出來了。執著,嚴重的執著,你這個水百分之百全是混濁的。這個東西要有耐心,就是要讓它沉澱,要給它時間,同時不能動搖;動搖,一晃的時候,它又不行了,它又混濁了。你看這個,你就懂得修行方法了。

  所以,我們在順境、逆境,順境逆境就好比風浪,境界風動。在境界風動裡面你保住,不受外面境界影響,心是清凈的,不隨外面境界起風浪。一切不分別、不執著,永遠保持清凈平等覺,這是真修!我們現在最常用的方式,是讀經、念佛。我們經行是念佛,我們拜佛也是念佛,這幾種方式混合在一起用,你能保持身體健康。長時間在那裡坐,坐久了,不行,你走動走動,常常拜佛,對身體健康一定有好處。早年我在洛杉磯遇到一個同修,大概六十多歲,上了年歲,行動都不很方便。他來看我,問我,怎麼樣能夠保持一個健康的身體?他不能夠盤腿坐,我教他拜佛,我說你一天拜一百拜,早晨拜五十拜,晚上拜五十拜。他拜了一年,一年之後來告訴我,他說:法師,現在我可以雙盤,整個身體關節靈活了。

  身,身是個機器,要動,身不動就壞了。心,它不是物質,它是靜的,空就靈,所謂是空寂靈明,心不能動。心裡頭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心在動;心動,心就不健康,它不能動。身一定要動,身不動身就不健康。所以養身要動,養心要靜,佛法裡面講這個養身之道,真有大學問在其中。心是靜的,身是動的,你經行,身是動的,拜佛,身是動的,雖然在動,心裡頭一念不生。妄念止不住,怎麼辦?念佛!用一句佛號把所有一切雜念打掉,就為這個念佛的。不念佛怎麼樣?就胡思亂想!以一念止一切妄念,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你才真正懂得修行,心靜,身動。

  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嚴重的錯誤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嚴重錯誤。工作,那我們要問,我們在這個世間,世間人都在分別、都在執著,我們要不要?要!恆順眾生,隨著眾生的執著而執著,隨著眾生的分別而分別,外面的;裡面呢?裡面確實沒有分別,確實沒有執著,這就對了。外面面對一切眾生,就像舞台,在舞台上表演,裡面那是舞台的幕後。幕後跟幕前不一樣,幕後是真的,表演是假的。表演是為他,利益一切眾生,是為度化眾生廣開方便之門;幕後是自己,這個道理不能不懂。所以這首偈,錯,錯在哪裡?錯在著相,這是執著有威德、有色相、有種族,還執著這些。

  『而見人中調御師』,「調御師」是佛的十號之一。我們今天在這裡看到這個德號,有很深刻的感觸。調御師,要用我們現代話來說,這是個什麼身分?和事佬,調是調和。現代我們的社會不安定、不太平,衝突、矛盾到處都是,普遍發生在家庭、團體裡面,社會裡。這個世界上,所謂志士仁人發心出來做和事佬,幫助這個社會化解衝突,促進安定和平,調御就有這個意思。調御兩個字原本是比喻,比喻駕車,古時候的車,一般的馬車,平民馬車是一匹馬,在社會上有身分、有地位,富貴人家兩匹馬,兩匹馬拉車。你怎麼樣調理,使這兩匹馬動作一致,你來駕御它。地位最高的、做大官的四匹馬,天子是六匹馬,馬匹愈多,這個調御的功夫就愈要高明。這個比喻什麼?這個國家有眾多的人民,你如何能夠把他們調理好?讓這些人和睦相處,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這是調御師的本事。

  所以這樁事情,看起來好象是平常小事,實際上這裡頭有大學問。今天整個社會動亂,就是我們失去調御,失去調御,用現在的話就是失控!御也是控制,調和控制。佛有這個能力,九法界眾生無量無邊,佛有智慧、有善巧方便,佛能夠調御。那我們就要問,佛現在為什麼不來?我們這個世間這麼樣亂,人這麼苦,他怎麼不來?佛法當中又說,佛不度無緣之人,這就說明,佛菩薩現在為什麼不來?現在眾生跟佛菩薩無緣。什麼叫無緣?不接受;不是佛不來,不接受。佛來了要教他們,他們排斥、毀謗、陷害,甚至於驅逐出境,有什麼法子!所以佛菩薩不來,不來是大慈大悲。因為佛菩薩在遍法界虛空界是大聖人,人對待大聖人排斥、毀謗,那個罪比什麼都重,所以佛不來。不來怎麼樣?不來,你不會毀謗他,你也不會去侮辱他,他不在,他不來,使你不造這個重罪,慈悲!你歡喜他,你能接受他,他就來了,你只稍稍有一點不歡喜,他走了。所以,來是大慈大悲,去也是大慈大悲,決定只有一個願望,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諸佛菩薩絕對不會給眾生增加絲毫的苦難,他決定不會做,他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離苦得樂是果,果必有因,不修因哪來的果!因是什麼?因是破迷開悟。所以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只有一樁事情,就是教學,用教學的方法,幫助你破迷開悟。一切苦是從迷來的,一切樂是從悟來的,覺悟就樂了,生活再苦,他也快樂,這真的,不是假的。許多同學讀過《論語》,你看看孔老夫子讚歎他一個最得意的學生顏回。顏回的物質生活,大概在所有同學裡面是最苦的,我們現在一般,特別是學佛的人講沒有福報,佛家的話講,過去生中沒有修財布施,所以物質生活過得很苦。

  《論語》裡面,夫子說(大概夫子去看過,了解他)「簞食瓢飲」,吃飯連個飯碗都沒有,窮到這個程度。用什麼東西裝飯?用竹子編個簍子,當做飯碗,簞食。喝水連個杯子也沒有,用葫蘆瓢,簞食瓢飲,形容他生活清苦到這種程度。這樣的生活,一般人哪裡還會樂?夫子很感嘆的說,一般常人過這種生活,他會過得很苦;而顏回,一天到晚快快樂樂,歡歡喜喜。這就是說明,顏回在物質生活上雖然很清苦,精神生活非常充沛,法喜充滿。正是《論語》頭一句話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顏回做到了。天天跟聖人學習,學習到的東西,全部落實在生活上,所以夫子讚歎他「回也不改其樂」。真快樂,一點憂慮、苦都看不出來,在顏回完全沒有,叫離苦得樂。

  離苦得樂,實實在在講,不是改善你的物質生活,那是什麼?那是個人福報,那怎麼能勉強?佛也辦不到,聖人辦不到。改變你對宇宙人生的看法,正確的看法,你以前看法錯誤了,幫助你改善,對於宇宙人生有正確的看法,你就很快樂了。這個裡面還有很深的意思,佛法裡頭常講密意,密意就是太深了,一般人沒有辦法懂得。佛法裡頭講密,不是神秘,不是秘密,是深密,道理太深了,一般人不懂。所以佛只有深密,沒有秘密。密意是什麼?密意是:心要是純善,物質環境都能改變。這是我們從日本江本博士水實驗裡面證明出來了。同樣是一碗飯,我們吃的時候,這碗飯不好吃。那個人他對這碗吃得很香,吃得很甜,吃得很快樂。什麼原因?他心歡喜,那個歡喜心,把這碗飯裡面的結晶變得非常之美。那個討厭的人、不歡喜的人,平常豐富的餐飲吃慣了,看到這個愁眉苦臉,一點都不歡喜,那個飯的結晶變得很醜陋。這叫什麼?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從這裡可以證明。

  所以我們就想到,顏回的心地清凈、平等,快樂無比,他那個簡陋的物質(現在人講磁場,我們中國人講氣氛),那個磁場、氣氛美好到極處。這個事情佛在經上常說,我們很不容易理解,今天有科學家他們用科學方法把它證明了,難得!尤其是這種大乘經,佛告訴我們,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用這種心,虛空法界,從法性土到同居土,從一真法界到阿鼻地獄,統統平等。為什麼?你心平等。那我們要問,有沒有天堂?有!有沒有地獄?有!佛菩薩在天堂很樂,在地獄也很樂,境隨心轉!天堂是舞台表演,地獄也是舞台表演,表演得都非常逼真,一流演員,都得獎,都得第一等獎。演天堂的得一等獎,演地獄的也得一等獎,演得好!

  他在天堂沒有樂受,在地獄沒有苦受,他在表演。什麼人表演?悟了的人都在表演,迷了的人在裡頭受罪。罪從哪裡來的?是你自己迷得來的,本來沒有;本無苦樂,苦樂是相對的,相對的離開了,有真樂。所以諸位要知道,極樂世界不是苦樂的樂,你要把那個樂當成苦樂的樂,你在六道,你在十法界,你沒有超越。那個樂怎麼解釋?苦樂兩邊統統都沒有叫樂,真樂!你還覺得有苦、有樂,換句話說,你心還不清凈,你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樂!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的境界,你沒有辦法體會,你無法想像,所以對你來說這不可思議。

  後面這兩句話說,『是為病眼顛倒見』,病眼顛倒見都是比喻,你眼睛有毛病,毛病從哪裡來的?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的眼就有病,你的見就有病,見錯了。你怎麼可以用威德、色、種族見如來?此地說了三個,《金剛經》上說,若以色見如來,講一個。這是錯誤的,不能以色見如來。我們換句話說,不以色能不能見如來?還是不能見如來。為什麼?以色見如來,你著在「有」這邊,不以色見如來,你著在「空」那邊,你統統都在執著,你都著相,所以這是很難很難。一般講,這是大乘經上常講的,凡夫著有,二乘著空,阿羅漢、辟支佛著空,統統見不到如來。見如來就是見性,見如來就是見法身,十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佛都沒有見性,都沒有證法身。什麼原因?他不是倒在這邊,就是倒在那邊。

  兩邊都不倒了,十法界裡面菩薩跟佛,兩邊都不著了。兩邊都不著是什麼?中道。我兩邊都不著了,中道,中道還是著了,你看,中道跟兩邊又對立,總是抓一邊。超越十法界的人怎麼說?「兩邊不立,中道不存」,空有兩邊我不執著,中道也不執著,這出去了。但是一般在講經教學裡頭,都叫你離兩邊,用中;佛法講中道,儒家講中庸,他兩邊是離開了,他抓住個中。是比兩邊好一點,在世間法裡面講正確,一點都不錯,懂得用中,可是這個沒有辦法,不能超越世間。超越世間,這種分別、執著要斷掉,有這個分別、執著就是有障礙,障礙你明心見性,障礙你見法身。用中是對的,執著中就錯了,你還執著、分別中,這就沒有辦法了,「顛倒見」。

  『彼不能知最勝法』,「最勝法」是明心見性,最勝法是佛知佛見。你看《法華經》上,《法華經》終極的目標是「入佛知見」,經文一開端就講出來,「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是《法華經》的宗旨。聖賢人教學,第一句話就把他的宗旨端出來,我們就學這個。儒家教童蒙,《三字經》上,頭一句話就端出來了,「人之初,性本善」。儒家教學目的何在?就是希望在這一生當中,證明人性本善,你對於一切人的觀察就會改觀,人性本善。不善的人,如何把他恢復為本善,這是教育,這教育成功。方法,世出世間聖人都是用教學的方法,讀書目的在哪裡?在變化氣質。佛經,佛經教學的目的在哪裡?在轉凡成聖;轉迷為悟,轉凡成聖。你看看,世出世間一樣不一樣?很不可思議。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這首偈就介紹到此地。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下面第二首偈頌:

  【如來色形諸相等,一切世間莫能測,億那由劫共思量,色相威德轉無邊。】

  這後面,前面一段講的是法身,法身五首偈,前面一首是錯誤,揀別你著相錯誤;後面這四首「示悟,顯最勝法」。前面講最勝法,什麼是最勝法?這個地方顯示給我們看看。這裡面有四首偈,這是第一首,十首的順序是第二首,這一首是說明「如來色相無邊,故超情莫測」。「無邊」有兩個意思,第一是「深,隨一一相稱真無邊」。第二個意思是「廣,謂具十蓮華藏塵數之相」。《華嚴經》上,才真正把德相說清楚、說明白。我們常常看古大德講經說法,或者是在文字裡面,引用《華嚴經》上一句話,「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德相究竟是什麼?沒有人能夠講得清楚、說得明白,所以總是含糊籠統。信仰的心生不起來,尊重學習的心當然更就沒有,不識貨!這個地方我們遇到了,這幾首偈要給我們介紹。

  第一句說,『如來色形諸相等』,「色」是色相,「形」是形相;身體的形狀是屬於形相,身體上的光彩這屬於色相。「諸相」就是我們平常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但是法身如來、法身菩薩的色相,我們沒有辦法去想像。『一切世間莫能測』,這個「一切世間」是講十法界,三途不必說了,我們人沒有辦法想像,諸天也不行,沒有這個智慧。我們再看四聖法界,阿羅漢行不行?辟支佛行不行?菩薩行不行?十法界裡面的佛都不行!為什麼?沒見性,必得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什麼叫無明?就是我們常常講的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有粗細不同,起心動念就是無明。佛法裡面講起心動念的程度,起心動念是一種波動的現象,有大的波動、有小的波動、有微細的波動,分成四十一個等級,愈往後面愈微細;大的波,小的波,愈往後愈微細。你能夠把大的波動、粗的波動斷掉了,細的波動還有,你才破一品無明;破這一品無明,你就證得法身。

  你證到法身的時候,佛在這裡所講的你才能接受,你才能相信,你才能體會得。雖然體會得,你還沒有證得,你才證得一分,四十一分你才得到一分。這一分非常非常可貴,真的入佛知見,真的入了佛的家,你進了大門!進這個門,你就決定不會退轉。我們常講,你就證得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華嚴經》上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別教是初地菩薩,也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斷證的功夫相同,智慧不一樣。圓教初住菩薩聰明,別教初地就顯得愚鈍,藏、通、別、圓真的是從根性上講的。這是說「一切世間莫能測」,莫能測也是個雙關語。第一個意思,一切世間眾生根本就沒有能力來測度;第二個意思,一切世間眾生決定不能夠測度,不能測度你才能體會得到,稍稍生一念測度的心,就像前面講的,他就錯了,所謂是起心便錯,動念皆乖。

  你才發現在法身上,不可以用這種心態,這個心態與性德完全相違背,因為自性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那是自性。要相應才能契入,不相應不能契入,這個道理總要曉得。所以,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明心見性,這實在講很重要,縱然做不到,我們要朝這個路上走,方向、路子決定不錯。至於我們功夫能走到哪裡,那是另當別論,路走得沒錯,方向決定沒錯。如果真正能夠走到了,破一品無明、見一分法身了,這個往生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花開見佛悟無生」!你不是生同居土,也不是生方便土,你是生實報莊嚴土。你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是法身如來,不是應化身,那怎麼會一樣!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下下品往生的人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常說的,聽經、聞法、念佛,消業障!業障是什麼?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就把這個東西消掉了,分別、執著統統消掉,你就生實報莊嚴土。下下品人在西方極樂世界,把這個業障消掉要多少時間?《觀無量壽佛經》裡面,世尊告訴我們,十二大劫。我們看到十二大劫,嚇一跳,好長好長的時間!但是你要想一想,如果在他方諸佛世界,就是依《華嚴經》來說,華藏世界,你要把分別、執著斷掉,需要多少時間?一般大乘經上講的,無量劫。這兩個一比較,你就知道,無量劫跟十二劫比,十二劫太短太短了。那是什麼?下下品往生的人,所以這個帳你要好好算算!下下品往生的,下下品是什麼人?造作五逆十惡,臨終懺悔往生的。想想我們有沒有造這種重罪?我們沒造,以我們這一生,一生沒有害人之心,一生沒有占別人便宜的念頭,一生沒有重大的過失。我們念佛求往生,不會在下下品,至少至少也在下中品,下上品,這是我們自己能想得到的,肯定的。佛經上講這極重罪業,我們沒造。

  我們對父母、對師長雖然孝敬是不夠,可是比起現在社會一般人,我們就算不錯了,所謂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所以,九品往生,中品是沒有問題的。上品呢?那我們要努力爭取,我們最近這十幾年來,特別提出修行綱領二十個字,「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如果依這二十個字修行,那就是把我們的品位提升,我們可以從中品提升到上品。凡聖同居土裡面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我們希望爭取到這個品位往生。這個品位往生到凡聖同居土,就是消業障,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是消業障,消妄想、執著,大概要多少時間?我們一般估計大概是四劫。你看從十二劫就能夠提升到四、五劫的時間,這是我從前講《彌陀經》,跟大家細細算這個帳。

  如果在這個世界,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花開見佛,就見報身如來。為什麼?你妄想、分別、執著在這個世界消掉了。所以,同修們一定要知道,執著不得,執著不害別人,害自己,分別也不害別人,害自己。我們今天動個念頭害人,人家真正受害的,給諸位說,我常常講三分,自己受害七分。我這個說法,跟諸位講,真正叫方便說,要真實說,真實說我們想種種方法去害別人,別人受害的得一分,他受一分害,自己受九分害。我這個話一點都不過分,諸位要是細細看看《大藏經》裡面講地獄果報,你就明白了。害人真正是害自己,騙人真正是騙自己,這種起心動念、這個行為,都是罪障,一定要到地獄三途去消,你說你是不是害自己!你的業障沒有消掉,你念佛不能往生,你在輪迴裡面得不到人身。

  雖然修這人天福報,人天福報以後才享,你先去消業障。業障消完之後,你有餘福,你過去造的這些善業,余福,到轉輪王那裡去,轉輪王分配到人間或者到天上。到人間、天上去幹什麼?消福,你過去修了福,福也要消受,就是你去消受福,福報;到三途地獄,那是你去消業障,罪業。所以,這些東西都是自己心想而生,變現出來的自作自受,不是別人給你的。你一定要曉得,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佛法經論裡頭,諸佛菩薩所說,沒有一個字是假話,沒有一句話是妄語,字字句句真實不虛,千萬不要看錯了。看錯了,將來你要吃大虧,你要受大苦。

  第三句,這是假設的話,『億那由劫』,「那由他」是極大的一個數字的單位,不是一個那由他,億那由他,下面不是講年月日是講「劫」。一般講劫,沒有說大劫小劫,肯定是大劫。如果要小劫的話,它一定標出來,億那由小劫,它一定標出來,沒有標出來就是大劫。大劫是怎麼算的?大劫是講世界的成住壞空,這個世界成、住、壞、空,這四個叫中劫,四個中劫叫一大劫;換句話說,一大劫就是這個星系成住壞空一個反覆,成住壞空又成,這是一個大劫,這是多少年月日就不曉得了,以這個為單位。億那由他劫,不是你一個去思量,『共思量』,這個共思量是哪些人?一切世間,一切世間所有的人,我們共同來想。想什麼?想佛的色身相好,這麼長的時間,十法界所有的人我們共同來想。

  『色相威德轉無邊』,著重在這個「轉」字,永遠想不盡,愈想愈多,你沒有辦法想像。這裡頭的經文真是密意無邊,含藏很深的密意,我們先說,然後再解釋這個文,因為這個文清涼大師有註解。密意清涼大師沒說,那是什麼?東西不能想,愈想愈多。為什麼?佛講得很清楚,「一切法從心想生」,不想就沒有,愈想就愈多,哪有止境!哪有完了!你要懂這個意思,愈想愈多,我們希望善多惡少,你為什麼不專想善法?你為什麼不專念人善?專看人善?諸佛菩薩專看人善,不念人惡,所以他的世界沒有惡,純凈純善,還不是從心想生的嗎?如果我一個人懂得這個道理,我把我的念頭轉過來了,決定不想一切眾生不善,專想一切眾生的善,我個人的心善、思想善、行為善,決定跟諸佛如來剎土相應。這一相應就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跟諸佛如來、一切善神、一切善人,心心相應,通了,你想是不是?我一切不善法都不想了,跟一切魔外、不善的東西不相應,自然隔絕。這裡頭含藏的密意,我們要能體會到,如果我們落實了,真的叫大用無邊。

  順境、善緣變得更順、更善,逆境、惡緣也把它轉成順境善緣,境隨心轉,轉都在念頭,不在別的。我們在這個世界,看到有些特異功能的人,表演給我們看,物體他能夠移動,用他精神的力量來移動。你給它擺得遠遠的,他的注意力一集中,他可以把這個花盆移到這邊,這邊花盆移到這一邊,它兩個對調,可不可能?可能。他的精神意志在這裡集中,決定沒有一個妄想,沒有一個雜念,有一個妄想雜念,他的法就破了。這就是古人所講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完全證實了「一切法從心想生」。特異功能的人,他只是懂得短暫的時間他能起作用,時間長了,他起妄想,他還是有分別、執著,這個能力就沒有了。

  我曾經在加州遇到過,那個時候好象中國派了有幾個特異功能到美國表演。每個人的專長也不一樣,我遇到的,我們佛法裡面講有天眼,在中國人講他是x光眼。他能看透人的身體,能夠看到你裡面的五臟六腑,他有這個能力。年齡很輕,二十幾歲,他這是天生的,與生俱來的。我們同修當中問他,你這個能力會不會喪失?他說會,大概到三、四十歲,能力就沒有了。什麼原因?接受外面環境的干擾,他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沒有了。由此可知,這還是從神通、從禪定生,定能生神通。他在表演的時候,他把萬緣放下,真的一個雜念不生,集中精神意志來看你。我們有位同學做試驗,讓他來看,他一看就指出,他說你肺里從前得過肺結核,但是沒有關係,很多年前已經鈣化了,現在還有個疤。他指出位置在什麼地方,她嚇了一跳,因為這個秘密沒有人知道,只有她父母曉得。她結婚多少年,都養了孩子,先生不知道,被他揭穿了,所以她相信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她把這個事情來告訴我,我就跟她講這個原理,精神意志集中,短暫的時間,幾分鐘的時間裡面一個雜念都沒有,他就起這個作用。移動外面的物質也是這種能力,這不可思議。說實在話,哪個沒有?各個人都有,就是你今天你的意志不能集中,你的妄念止不住,他們這些年輕人妄念能夠止個幾分鐘。實際上只要能夠止幾秒鐘的時間,他就能給你看穿,他不要很長的時間。像我們照x光照片,幾秒鐘就照完了;換句話說,我們連一秒鐘都沒有辦法,都止不住,一秒鐘裡頭不知道起多少妄念。他們能夠止個幾秒鐘,能夠止個幾分鐘的話,他就能夠移動物質,就有這個能力。看透你身體各部分,幾秒鐘就行了,移動外面的物體的話,那時間要長一點,精神意志要集中幾分鐘才行,才能把外面遠地方的物質移動。所以我們曉

  現在的科學,都是偏重研究物理,不知道心理的能量,心能比物質的能量不曉得要大多少倍?諸佛菩薩神通廣大,六根的作用都是遍法界虛空界,佛跟我們講這是本能,不是修來的,不是練功練來的,本能,人人都有。佛講障礙是妄想、分別、執著,把你的本能障礙了,你今天真的能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你就恢復了。看透一個人內身,這有什麼了不起?你能夠看透山河大地,你能夠看透無量的太空,你有這麼大的能力,所以是你本能。經上講「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你說我們虧吃多大!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還是妄想分別執著。學佛功夫好一點的,好在哪裡?對這些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一點,還是執著,不像從前執著那麼嚴重。放下一點點你就得一點受用,這一點受用對你自己來講,你過去所沒有的,你就覺得這個受用太大了。你要能夠更進步、更提升,多放下一點,我常講你的福德、你的智慧、你的清涼自在,你自己覺察當中一定是大幅度,相當程度的提升。

  我們對於這個世間所有一切人事物,何必要佔有,放不下就是因為要佔有,而不知道放下得大自在。我要錢幹什麼?能把錢放下之後,我所需要的東西統統都有,隨心所欲,這個多自在,得失的念頭斷掉了。你看世間人很糟糕,沒有的時候想求,求來的時候怕丟掉,一天到晚提心弔膽,心裡的負擔多重,心裡壓力多大,他的日子過得很痛苦!他做了皇帝也不行,他擁有億萬財產也不行,我們常講富而不樂,精神、身體壓力太大。不如貧而樂,什麼都沒有的人,身心輕鬆愉快,什麼壓力都沒有,這不是富貴金錢能買得到的。這是我們要深深去思考的,我們要懂得,要認真努力去學習。

  佛所給我們講的全是我們自己本能,全是自己性分當中本有的,自性裡頭本來具足,沒有一樣東西是外來的。所以佛法講內學,一切不從外面求,從內心裡頭求,從心性裡面求,真的一點都不假。連這個世界都是心性變現的,所謂是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法是所變的,我們稱為法身,性是能變的,稱之為法性,它是一不是二。法外無心,心外無法,就是告訴你它是一體,沒有內外,你執著有內外,錯了。所以前面責備你看錯了,那是什麼?心外求法,以為心外真有。眼是見性,以為見性之外真有,不曉得外面跟見性是一體,他錯就錯在這裡。你知道一切是一,一就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二才有分別、才有言說。

  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頭教導我們,雖然講的是教我們聽經聞法,但是那個原則六根全用得上。他教我們聽經怎樣聽?「離言說相」,就是你不要分別、執著言語,聽,聽不執著、不分別言說。「離文字相」,經典是文字,我們眼睛看,看的時候不分別、不執著。「離心緣相」,心緣相是想,是思想、是見解,思想、見解也要放下,你就入佛境界了。你才懂得如來所說真實義,開經偈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離妄想、分別、執著聽經聞法,你就解如來真實義;帶著妄想分別執著,你來聽經、來聞法,你不解如來真實義。前面一首偈,你把這些都搞明白、搞清楚,你就懂得前面一首偈它錯在哪裡?不解如來真實義,見不到事實真相,諸法實相,諸法實相非有非無。所以,這裡講「色相威德轉無邊」,因為你共思量,你會愈想愈多,永無止境,你怎麼辦?

  我們再看,清涼大師註解裡頭所說的。他說這首偈說明「如來色相無邊」,諸位要知道,說如來色相無邊,如來是我們自己本人,如來是講我們的法性,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本性顯現出來的色相沒有邊際。色相從哪裡來的?心現的,如來就是我們的真心,就是本性,真心本性能現色相。能現色相,這個色相沒有邊際,我們現在這個身體是自性顯現的,一切眾生心性顯現的,能現的是一個心性,所現的無量無邊。我們舉個例子,諸位從這個比喻當中去體會,佛經裡頭,世尊常常用夢境做比喻。我們知道夢,現在人講意識心變的,能變成夢境的意識心是一個,所變成夢的境界天天晚上不一樣。你一生做了多少夢,你想想看,有哪天的夢跟哪天是一樣,沒有。能現是一,所現無量無邊,你從這個事實當中,總能體會到一點訊息。

  所以說「超情莫測」,情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叫情識、情見,凡夫有,聖人沒有。給你講十法界都是凡夫,聖人指法身菩薩以上,就是一真法界裡面的眾生,沒有,他們妄想、分別、執著都斷了。超情不可以測度,在凡夫講,你沒有辦法測度,無量無邊你怎麼測度?在聖人來講,不要測度,為什麼?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測度它幹什麼?你不叫自找苦吃,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這莫測也是雙關的意思,聖者根本不起心動念;六道眾生天天打妄想,妄想永遠打不斷。

  從事上講,色相無邊,無邊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深,一個是廣。「深故,隨一一相稱真無邊」,森羅萬象無論哪個現相,經上常講的,大是講世界,他的世界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星系,像銀河系,大是講一個星系。小是講微塵,微塵我們肉眼看不見,現在科學家所發現的,我們已經曉得原子,比原子更小的,電子;比電子更小的,粒子;比粒子更小的,現在發現叫夸克。是不是還有更小的?沒有發現。原子我們肉眼就看不見了,要在高倍的顯微鏡下才能發現。佛法講的微塵,這最小的,阿羅漢的天眼都看不見。微塵裡頭有世界,深!微塵世界裡頭又有微塵,那個微塵裡頭又有世界,重重無盡,這叫深。為什麼?稱真!自性沒有大小,自性沒有先後,自性沒有長短,自性沒有對立,不可思議。所以,其深無底,其廣無邊。我們自己的真如自性,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你怎麼能去思!你怎麼能去議!你不思、不議,境界就在你面前,一思一議全錯了,稱性!

  「廣」,這是舉個比喻,在菩薩境界裡頭,到底有多大?「具十蓮華藏塵數之相」,十個蓮華藏還是有數量,實際上跟你講,沒有數量,無量無邊。蓮華藏,我們在前面「世界成就品」看過,最大的世界叫華藏世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極樂世界都在華藏世界的同一層。佛講華藏世界二十層,像二十層大樓一樣,西方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都在第十三層,你說這個世界多大?我們今天科學還沒想到,科學跟佛在經上怎麼能比?深廣無盡,你愈想愈大,愈想愈深,妙不可言,這就是證明一切法從心想生。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二五六卷)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光照百千世界,偈頌第三首看起:

  【如來非以相為體。但是無相寂滅法。身相威儀悉具足。世間隨樂皆得見。】

  這首偈清涼大師告訴我們,是「釋上二義」,「次偈」就是這首偈,解釋前面所講的兩個意思,就是深,就是廣,解釋如來色相無邊。四句前面兩句就解釋深,「相即無相」,故深;後半是解釋廣,「無相之相」,就是廣,沒有邊際。這兩句話的意思,實在講也是非常的深廣。我們看經文。

  『如來非以相為體』,「相」是所現,「體」是能現,但是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就深廣無際。「如來」在此地是說的性(法性),是說的法身,法性跟法身是一不是二。法性是體,法身是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就是古人所講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從這個比喻裡面去細心的思惟、觀察,你才知道宇宙的實相,佛法裡面講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相你才能了解,你才能明白。明白之後,你的思想、見解純正,你的行為純正,你不會造業,你不會去製造三途六道,不會搞這個東西。如果對於事實真相不明了、不明白,往往對人對事對物想錯了、看錯了,那造作,就是罪業;做錯了,說錯了也是做錯了,說是口在作,作業,身語意三業都錯了。那就是迴向偈裡面,普賢菩薩所說的,大家天天念誦,業由心起,由三業造作,果報是三途六道。這個東西原本是沒有的,就是迷失了自性,迷失了事實真相,做這麼大的過失,受這麼多冤枉的苦報。什麼時候醒悟過來,什麼時候你回頭,所以真的是回頭是岸!不能夠覺悟,永遠在裡頭流轉。

  迴向偈講得好,講的意思也很深,「往昔所造諸惡業」,往昔包括過去世,過去無始,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造業。怎麼造的?「皆由無始貪瞋痴」,這是因。「從身語意之所生」,身語意是緣,貪瞋痴在裡面發動,身語意在執行,就造業了。貪瞋痴是完全把事實真相搞錯了,才起貪瞋痴。覺悟的人沒有貪瞋痴,覺悟的人是戒定慧;戒定慧,身語意業就是善業,是凈業。戒定慧實在講是三個等級,有戒無定,善業雖然不能出六道,生天,人天福報。如果有定,善業就往上提升,有定生色界天、無色界天;沒有定只有戒生欲界天。如果有慧,那就好了,有慧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那是至善,儒家講的「止於至善」,你的身語意一切所造與慧相應,你是佛菩薩。他的生處是華藏,是極樂世界。你要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你才知道佛陀教育是非接受不可。怎麼能不受這個教育?不受這個教育那真叫這一生白來了,這一生的輪迴很冤枉,毫無收穫。

  說個實實在在的話,不能接受聖賢教誨,人的煩惱習氣,外面五欲六塵的緣,總是惡多善少。內裡面習氣惡多善少,外面外緣也是惡多善少,這個狀況之下,就肯定你要造惡業。累積惡業,肯定你的果報在三途,這是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接受如來的教誨,就不一樣,你把這些事實真相就搞清楚、搞明白了,想想我們,「如來非以相為體」,想想我們六道眾生的人,我們六道眾生人跟如來恰恰相反,我們是以相為體。執著這個身是我,執著這些身外之物是我所,堅固執著,不肯放下。如來心目當中這個身是什麼?外面環境是什麼?「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人家不著相。

  不著相是覺,著相是迷,不著相自自然然與戒定慧相應,為什麼?戒定慧是性德,是每個人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戒律不是釋迦牟尼佛制定的,不是釋迦牟尼佛寫出來的,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寫過字,只是說法。把他所講的記錄下來,那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學生們做的。學生們怕世尊教誨將來時間長了會消失了,所以從他們記憶當中,把它記錄下來,經典是這麼成就的。孔老夫子還有著作,他還寫過東西,釋迦牟尼佛沒有寫過東西,自在!我們今天講輕鬆,心清凈、身輕鬆,身心絲毫壓力都沒有。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他也不要準備,他也沒有教科書,說得頭頭是道,思想、言說有條不紊,智慧!哪裡來的?自性本具的。

  所以,戒律是自性本具最完美的德行,一絲毫欠缺都沒有,這個我們要明了。明了之後,你就歡喜接受,歡喜學習,這是我自己,我本來是這樣的。我現在犯戒了,那我錯了。不說別的,你就以《十善業道》來講,這是最基本的,我自性裡面本有的善德,不傷害一切眾生。不但不傷害他,眾生因我而生煩惱,我就有罪過,我怎麼能叫他生煩惱?應當令一切眾生常生歡喜心,這是性德,我本性原來是這樣的。自性絕對沒有絲毫占別人便宜的念頭,占別人便宜這是盜戒,連佔別人便宜的念頭都沒有,怎麼會幹偷盜?所以你要曉得,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五十戒,無量的戒行,儒家講三千威儀,佛家講八萬細行,性德。你本來就是這樣的,把你這些好的德行記錄下來,就變成戒律。釋迦牟尼佛一生為我們示現,他每天處事待人接物,你看他是怎麼做的,記錄下來就是戒律,佛完全隨順性德,沒有絲毫違犯。八相成道是性德的流露,總與性體相應,這點我們要明了,我們要學習。

  不要著相,著相錯了,著相,心就迷失了。我們為什麼不見性?迷在相裡頭,對形相、色相堅固的執著,不肯放下,不能忍讓,虧吃在這個地方。所以不能夠恆順眾生,不能夠隨喜功德,他不知道隨喜是隨喜法性,恆順,恆順眾生是恆順法性。錯的也恆順嗎?對,你要用智慧去觀察,這個錯誤能不能挽救,如果不能挽救,業力,眾生的業力。業力現前,佛也沒有法子,佛沒有法子怎麼辦?順,不違逆,順他才能夠把傷害(佛本身沒有傷害,就是眾生受害,所以佛菩薩念念是以眾生福祉為懷,沒有自己),怎樣讓這些眾生受到傷害儘可能的減少,這就對了。所以恆順裡頭肯定是把眾生傷害減低,這是好事情,這是慧行。你看戒行、定行、慧行,我們沒有,我們要學。

  底下這句好,顯出他的身,『但是無相寂滅法』。「無相」不是沒有相,所以清涼大師解釋這個深,「相即無相」,所以深!這個無相是相即無相,為什麼?從體上看。體是什麼?體是清凈寂滅,我們現在看這個相,如果你要看一切色相之體,它是什麼?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垢不凈。你看天堂如是,你看地獄亦如是,這個時候就叫什麼?一相無二相。凡夫看天堂跟地獄的相,差別太大太大了,佛菩薩沒有,平等的。怎麼平等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句話你知道,天堂是相,虛妄,等於虛妄,地獄也是相,也等於是虛妄,虛妄跟虛妄不是一樣的嗎?只要你不著相,你去見性,一樣的。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天堂是有為法,夢幻泡影;地獄也是有為法,也是夢幻泡影。它怎麼不平等!它有什麼兩樣!迷的時候不一樣,悟的時候都一樣。而且悟的時候都一樣是怎麼樣?統統是一真法界,天堂是一真法界,地獄也是一真法界;善人是一真法界,惡人還是一真法界,這我們不懂了。對,你是不懂,為什麼不懂?你不覺,你著相,你不知道體性。體性清凈寂滅,永恆的清凈寂滅,清凈寂滅一絲毫沒有起過變化,那是真的。所以相是妄的,相千變萬化,隨著你的念頭在變化。古人講「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從這個上面去觀察也能夠體會到。我們用黃金做個佛像,這是佛法界,這等於說現身,現佛法界。我現在不要這個佛像,我把它改鑄成一個小狗、小貓,這畜生相。這個畜生相這塊黃金,就是從前做佛像的那個黃金,所以從體上看的時候,佛像現在變成小貓、小狗的相,相不一樣了,體一樣,體沒有兩樣。

  十法界依正莊嚴,相不一樣,體一樣,所以體「但是無相寂滅法」。你能夠在相上看出無相,你就見到法性,就見到清凈寂滅法。這個清凈寂滅法就是法性,宗門裡面講明心見性,明心是什麼?明是覺悟,他心不迷了,清醒過來了。見性是什麼?相上見性,就是這一句!什麼叫見性?「但是無相寂滅法」。虛空是,但是無相寂滅法;法界,但是無相寂滅法,剎土眾生,但是無相寂滅法;我們看山河大地、樹木花草、芸芸眾生,但是無相寂滅法,恭喜你,你明心見性了。離了相,到哪裡去見性?性相一如,性相不二,要離了相,性也沒有了。你能不能離開相?不能,虛空有虛空的相,還是清凈寂滅法。性在哪裡?遍虛空、遍法界。

  我們現在這個身體「但是無相寂滅法」,你知不知道?《金剛經》上講「一合相」,宇宙是一合相,地球是一合相,我們身體也是一合相。一是什麼?微塵,佛法裡面講微塵。現在科學家講什麼?講原子、粒子,這是物質裡頭最小的。宇宙之間萬事萬物,都是這個基本的東西組合的,所謂是排列的方程式不相同,你把它分解開來,完全相同。一塊金鋼鑽,這是世間最貴重的金屬,你把它分析出來,分析到最後也是原子、電子;你在地上撿塊石頭,你把這個石頭把它分析到最後也是原子、電子,跟金鋼鑽的原子、電子完全相同。這塊金鋼鑽跟這塊石頭平等的,無二無別!只是這些原子、電子組合排列的方式不一樣,基本的這些物質完全相同。

  我們凡夫不知道這些事情,執著在相上,這個貴,這個賤,不平的心生起來了。這是什麼?這迷了,真正覺悟是平等的,沒有貴賤。所以覺悟的人一心無二心,一心就是平等心,二心就不平等。覺悟的人對整個宇宙是平等的,不但一切有情眾生平等,無情眾生也平等,我跟樹木花草都平等。地上一棵小草,這棵小草怎麼樣?我們曉得佛經上講微塵聚,許許多多微塵組合成這個小草。我這個身體也是微塵聚,把它整個分析出來,我這個身體的基本物質跟那個小草的完全相同,一點差別都沒有,它怎麼不一樣?所以,宗教裡頭有些話,聽起來很有味道。宗教裡面說,人從哪裡來的?上帝是拿到地上泥土捏成形象,吹一口氣就變成人,所以人死了之後,還歸回到泥土。你想想這個話,真的,泥土你把它分析,分析到最後也是原子、電子、粒子;身體這些物質分析的時候,跟它一樣,沒有兩樣。

  你從相上看,錯了,相千變萬化,會變的都不是真的;你從性上看,它不滅,不生不滅,它是真的。只要你著相你就見不到性,所以科學家不能見性,為什麼原因?著相!把物質分到最後,他還是執著了相,分析成原子,執著原子的相,分析成電子,著了電子的相,分析成粒子,著了粒子的相。現在分析得更小,科學愈來愈進步了,現在的名詞叫夸克,又著了夸克的相。所以他怎麼能見性?放下就見了,回頭就是岸,他就回不了頭,他就放不下,所以他永遠不能見性,道理在此地。佛法的高明,一開頭就教你放下,就教你對一切人事物,看淡一點。分別、執著雖然不能完全放下,希望一年比一年淡,一月比一月淡,哪天真的放下了,你就明心見性,你就成佛了。所以,無相寂滅法,這上面加個但是,好!所有一切法,可以說皆是無相寂滅法,但是就是皆是,或者總是。無相寂滅那就其深無底,你能再看上,相上無相,這是從相見性。自古以來,真正修行人、大修行人都是從這裡悟入的。

  後面兩句是講廣,廣是從相上說的,色相無邊,『身相威儀悉具足』。清涼大師說得好,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的剎土眾生,那是什麼?那是「無相之相」,所有的相都是無相之相。無相什麼?心。相是什麼?我們今天講的物質,這些物質統統是心變現的,唯心所現。心無相它能現相,心能現,相所現,能現的永恆不變,所以叫真的;所現的剎那生滅,所以是假的,無相之相。這首偈,如果諸位真的通達、明白了,那我就跟你講個實話,一切有情沒有生滅,有情眾生沒有生老病死,沒有生死。一切無情眾生,花草樹木,沒有生住異滅,沒有生滅。一切礦物、山河大地,一切星球沒有壞空。生老病死、生住異滅、成住壞空,幻相,迷的人他見到,覺悟的人沒有。迷的人,他怎麼會見到?夢中見到,夢幻泡影,你在作夢你見到,清醒的人見不到。

  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乃至於二乘聖者,他們有緣,小乘回小向大,他也會到六道、三途應化,幫助有緣的眾生,來現身,「身相威儀悉具足」。『世間隨樂皆得見』,有緣!有緣你都見到了。這個示現跟六道裡面的眾生受報,有什麼兩樣?六道眾生受報是迷,迷而不覺。諸佛菩薩、聲聞應化在世間,雖然有色相,覺而不迷,他絕對不會著相。他住在哪裡?心安住在哪裡?心安住在清凈寂滅法,他心是定的。他對人、對事、對物就像舞台表演,做種種演說,佛在經上給我們說「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他們示現表演給我們看,讓我們覺悟:他做得對,應該向他學習!我們說他做得對,向他學習,我們著相,他怎麼?他在表演,他不著相,不能不知道。

  清涼大師這兩句,「相即無相,無相即相」,總的說法,總的綱領。下面他又說,「廣復有二」,這個廣就是後面這兩句無相之相。第一個是「無限因成」,第二個是「應機普現」。無限因成,就是佛在大經上常講無量因緣,現在人講條件,佛講因緣,現在人講條件。不是單純條件現的相,就是一微塵都是無量因緣。一根小草,一棵大樹,一個有情眾生,都是無量因緣成就的。無量因緣沒有法子講,所以世尊教學用歸納的方法,把無量因緣最後歸納為四大類,這四大類裡頭,每一類都是無量,我們要懂得。第一類是「親因緣」,親因緣是什麼?能現、能變的,性識,這個稱為無量,它不落在數量裡頭,這前面跟諸位講的,它不落在數量裡頭。後面三個緣是有數量,「所緣緣」,所緣緣是你攀緣,你起心動念都在攀緣。攀緣有粗細不相同,粗的我們自己知道,細的不知道,微細的攀緣自己完全不曉得。「無間緣」,也是無量無邊,所以它從來不間斷。外面是「增上緣」,增上緣是外面的助緣,也是無量無邊,哪有那麼簡單!這成就了,成一粒微塵,成一棵小草,成一個有情眾生。

  應機普現,這是佛菩薩,這不是業力,六道凡夫是業力。四聖法界,業力沒有脫盡,還有餘習,多分願力,就是多分的願力跟少分的業力和合,四聖法界。到一真法界、到菩薩,我們講只有願力,沒有業力。應機普現,這是法身菩薩,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我們人生在世,你在這一生,接觸過一切人事物,都是與你有緣的。這裡面的緣,有善緣,有惡緣,有非善非惡之緣,總不外乎這三大類。沒有緣你這一生遇不到,凡是遇到的統統是有緣,我們凡夫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也不知道惜緣;惜是珍惜,你知道就珍惜了,應當珍惜。為什麼?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不但要珍惜還要廣結善緣。為什麼?將來自己成就了的時候,普度眾生,沒有緣你度不了他,幫不上他忙,他跟你沒有緣。城東老母跟釋迦牟尼佛沒有緣,釋迦牟尼佛用什麼神通去度她,她不接受。世尊示現一個例子來給我們看,讓我們了解這樁事情。

  今年東天目山齊居士,到澳洲圖文巴我們這個小道場來參訪,她非常歡喜。在浙江接洽了一個劇團,要帶到澳洲來表演,六十個人,很大的一個團體。來表演給我們這邊的同學們看,我們怎麼能當得起?萬里迢迢到這個地方來表演,我們承受不了。可是我想想這是樁好事,應當把它做成中澳文化交流,這就有意義了,敦睦邦交,讓澳洲人了解中國文化。但是怎麼樣?京劇現在不但外國人看不懂,恐怕我們道場人也看不懂,所以我們非常感激她。有人建議,今年圖文巴建市一百周年紀念,能有這些表演的節目,那也是我們對當地居民一個很好的表示。他們歡迎什麼?歡迎雜耍,雜耍他們看得懂,看得很熱鬧,會鼓掌,京劇來唱戲,他們不懂。所以現在,我們就改成請齊居士派雜耍團到這裡來表演,人數只有三十個人,好事情。我們跟中國駐澳洲的大使館交涉,希望大使館來安排,他們到澳洲各個大都市去表演,敦睦邦交,廣結善緣,好事情!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我們再接著看第三首後面這兩句:

  【身相威儀悉具足。世間隨樂皆得見。】

  這兩句清涼大師講廣,解釋前面的廣,廣有兩個意思,「無限因成,應機普現」。無限因成在《鈔》裡面他引用《華嚴經》前面一些眾神所說的偈子。譬如他說的「主水神」,有首偈子講「清凈慈門剎塵數,共生如來一妙相,一一諸相莫不然,是故見者無厭足」。《鈔》裡面諸位可以看,我們只舉這一個例子來說。佛、菩薩示現,世尊當年在世示現的相好,是隨順我們世間人。我們世間人講貴相,都是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就示現一個圓滿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沒有一樣不隨順。在什麼地方,隨順那個地方眾生的知見。實際上,在如來的國土,實報莊嚴土,那裡面現的相是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華嚴經》上所說的。這是什麼?這本相,完全是自性裡面流露的,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正是「離世間品」裡頭所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相好,無量無邊相好,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

  自性裡頭,何以有這樣殊勝的相好?自性裡頭有無量無盡的因緣,所以他能夠隨機普現。隨機普現是應化在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國土,應以什麼身現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法來教化就用什麼法。所以清涼大師說「色無定色,形無定形,相無定相,法無定法」,全是活的。既然是無定,你就曉得那是相,不是體,能現、能應之體永恆不變;所現、所應之相,那真叫「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兩句話,世尊在楞嚴會上講的。千變萬化,一個眾生,一個人。一個人他在一生長成的時候,他的思想、他的見解、他的行為是會有變化的,不定。少年時候,對一切人事物有少年的看法,中年的時候有中年的看法,老年的時候有老年的看法。青少年的時候作惡,也許到老年的時候改過自新,這種人多得是。讀書人,德行有缺陷的地方,說不定過幾時他能改進,古人所謂「士別三日,刮目相看」。三天沒有見到,他這三天,天天在讀經,天天在改過,進步了,以前那個毛病習氣沒有了。

  這是講什麼?真正用功,真正做學問,真正是改過之人。世間儒釋道,包括其他國家裡面所有宗教的經典裡面的教學,可以說最重視的就是懺悔,懺悔就是改過自新。這是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轉凡成聖的不二法門。所以不怕有過失,怕的是你不能改。哪個人不希望改過?他為什麼不能改?他不知道這是過失。不知道這是過失,這叫迷。怎樣破迷?那就要教,所以這些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應化在世間,來幹什麼?說真話,就是一樁事情,幫助你破迷開悟;改過自新是你自己的事情,佛菩薩不用管這個。因為你破迷開悟了,自自然然你就會改過。所以修行,佛菩薩才不管你修行的事情,只管教育。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的是這樣的。

  在《無量壽經》上我們看到,世間自在王教導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因地上叫法藏比丘。你看他教法藏比丘,沒有教他修行,只是幫助他破迷開悟,悟了之後,他自己會修行。你看看,法藏五劫修行。他接受世間自在王的教誨,時間長,千億歲!佛的壽命長,有這麼長的時間他才能成就。我們這個世間,死是個魔,《八大人覺經》,佛講的四種魔,五陰魔、煩惱魔、死魔。死怎麼是魔?你東西還沒有學完,壽命到了,你說糟不糟糕?縱然你這一生修得不錯,來生再得人身,繼續再干,這一個生死至少耽誤二十年,中斷二十年。這二十年中斷,既然是緣分好,又遇到善知識,還是得從頭來起。過去世有點善根,比別人學得快一點,依舊是要重頭學起,這個折磨對我們修學進度,實在是很大的障礙。所以最重要是什麼?壽命要長。我們要想求壽命長,除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到哪裡去找長壽命?

  長壽,佛在經上講,無畏布施果報得健康長壽,我們無畏布施太少太少了。而我們今天所造作的,跟無畏布施恰恰相反,果報怎麼樣?果報就是短命,多災多病。為什麼說我們不修無畏布施?我們處處總是找人家麻煩,處處總是想障礙別人,這是什麼?這是無畏布施的反面,無畏布施處處叫別人得安全感,沒有恐怖,沒有畏懼,使一切眾生心境平安,這是無畏布施。我不修無畏布施,我處處找人麻煩,我處處給人不方便,這個果報是什麼?這個果報,你要看到「地獄變相圖」你就曉得了。你不給別人方便,別人會給你方便嗎?所以總是觸處成障,不知道業因在哪裡!我們從早到晚接觸一切人事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在修,明了的人修善,決定不造惡;不明了的人,天天修什麼?修惡業,他不是修善業。但是他自己不知道那是惡業,果報現前,後悔來不及了。

  所以,佛教導我們修行總原則,兩句話,「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說盡了。你有沒有給人方便?你處處在找人麻煩,跟那個方便相違背;處處挑人毛病,你跟慈悲相違背。換句話說,你天天在學佛,你所行的跟佛背道而馳,你怎麼能得福!你要想修健康長壽,你記住這兩句話,肯定得到,「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戒定慧三學在裡面,十善業道在裡面,凈業三福在裡面,那是細說,這兩句是總說。時時刻刻想想,我對一切人事物有沒有慈悲?我身語意所表演的,對人方不方便?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是大開方便之門,他怎麼開?就是在十法界應化,應以什麼身得度,色無定色,形無定形,相無定相,法無定法,這就叫大開方便之門。一切都是以眾生的福祉為懷,所以佛能夠自在現身,隨緣說法,廣度眾生。

  我們天天在學教,在研究經,我們在研究的時候,你聽到點頭,出了講堂,忘得乾乾淨淨。講堂里聽到點頭,出去搖頭,所以你沒有成就,你天天在造業。《地藏經》上講的話,你有沒有記住?「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這句經文給我們很大的警惕。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不是罪業?自己要常常反省,常常觀察,然後才慢慢的遠離。如果沒有這種高度的警覺心,為什麼?他這個習氣已經養成習慣了,真的是習慣成自然,不知不覺的就起現行。所以經教學了幾十年,沒用處。幾十年在熏習,還是煩惱厲害,敵不過煩惱。這是什麼原因?總的原因來講,不好學,不想學!

  往年,李老師曾經跟我說過,不止說一次,所以我們的記憶很深刻。他說他老人家講經,聽經的人很多,老師講一般聽經人能聽多少?聽一成、兩成;心不在焉,雖然坐在講堂裡頭,若有若無,還在打妄想。甚至於坐得遠一點,還在雜心閑話,一面聽經一面在聊天,沒聽進去。因為那個時候我們在學經教,學講經,對我們班上同學們講。他說,你們學經教的,學經教還要怎麼樣?「仔細聽,明天要覆講!」明天叫你重新覆講一遍,他說那個覆講的人,大概可以聽到六成。為什麼?他明天要講,所以他全部精神貫注在聽;他要不覆講,老師講,頂多聽兩成就不得了了。為什麼?他不要講,所以他沒有這個壓力,他的精神不能集中,聽不到東西。

  我們在台中算是外地,我們從台北到台中,外地人。所以對於聞法的機緣非常珍惜,不知道能在台中住多久!住一天,這一天難得,所以我到台中去聽經,就跟當地人不一樣。當地人無所謂,反正老師常住在台中,他又不離開,今年不會還有明年,明年不會還有後年。等到老師走了,這才嘆息,沒有學到東西,好吧,等來生好了。所以擺在面前的機會,往往就錯過了。我們外地來的,非常珍惜,所以我在那裡聽經就非常認真。老師把我排的座位排在第一個,面對著他的講台,我是全心貫注。所以我每聽一堂,你要叫我來覆講,我有把握能講到九成半,我有這個能力,我還不需要記筆記,你才能學到東西。真正聽懂了,聽明白了,在日常生活當中煩惱起現行的時候能夠覺察。所以古人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能覺察,一覺察,這個煩惱馬上就降溫,伏住了。縱然有發作,那個發作的溫度也降低了,這是什麼?這叫修行,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

  所以,你要不認真的聽,聽上十年,說老實話,不認真聽,聽上十年大概等於我聽經一個月。我聽一個月有受用,你聽十年未必有受用,這樣說你還不如我,所以你不能聚精會神專心來學習,你怎麼能學到東西!世間小小的這些技藝,都要用心你才能學到。你學木匠,你學個機械匠,你要不全心全力去學,你還是學不會。世法尚且如此,何況聖賢的大法,你不認真學習怎麼行?認真學習你才真正對老師感恩戴德。佛菩薩難,無相現相,現相幫助。相無定相,形無定形,色無定色,這個恩德多大!隨心應量,契機,令一切接觸的人,這些眾生生歡喜心。『世間隨樂皆得見』。這就是恆順眾生,總是隨著眾生的歡喜做出種種示現。

  我們今天要把這個本事學會了,得到什麼結果?人緣好。你要會的時候,你能夠學會這套本事,你到哪個地方,人人都喜歡你,人人都愛戴你,你的人緣好;我們學佛的人,法緣好。這裡面有個秘訣,你要是抓不到這個秘訣,你就是完全學這個樣子,也未必有好的法緣。那個秘訣是什麼?真誠!你不是真誠心,做不到。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經四帖疏》裡面教導我們,「一切從真實心中作」。對一切人、對一切事物,真誠心,真誠心能感動人;心不誠,你的根是虛偽的,裝出樣子裝得再好,總有漏洞被人揭穿。一揭穿,一文不值,假的,騙人的,裝模作樣的。所以關鍵,你看世出世間一些成功的人,特別是求學、求道的,他成就的,沒有別的,真誠。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認真學習。

  一個人人緣好、法緣好,那恭喜你,無論世出世間法沒有不通的。我們世間人常講,某人貴人多,就是幫助你的人多,擁護你的人多;同樣的,反面是嫉妒你的人也很多,毀謗你的人也很多,陷害你的人也很多。這兩方面,在我想像當中,應當是成正比例。可是你真正修行人,心地真誠,你不會把這個放在心上。對於那些嫉妒的、毀謗的、陷害的,若無其事,以真誠心對人。他跟你碰到頭的時候,有個現象出現,什麼現象?是想害你,一遇到你的時候不忍心害你。這個事情自古以來真有!為什麼不忍心害你?人有良心,看到是個好人,我是恨他,我是討厭他,是想害他,見了面,算了!饒過他!這就是至誠能感人。

  諸佛菩薩所以能感人,不為自己,就是被人害死,佛菩薩也非常歡喜。為什麼?你把他害死了,佛菩薩有沒有生死?沒有,沒有生死。像我們這些凡夫,分別、執著還沒有能完全放下,我們今天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受人家的陷害,被人害死了,你要是真正契入佛法境界,你也很歡喜。為什麼歡喜?他幫助我提升,我這一生在人間,至少我死了之後會升天。這個世間好苦,他讓我少受一點苦,讓我趕快升天去享樂,離開人間到天上,還是教化天上眾生。所以,一點怨恨心沒有,一點報復的念頭沒有,還感激他,他讓我提升的時間提早了,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所以有什麼可怕的?還需要什麼防禦?不需要,真正修道人沒有害人之心,也沒有防人之心,你的心才清凈,你的心才真誠。如果還有防人之心,你的心夾雜了,不真誠、不清凈、不平等,與道不相應!

  你想想看,我們是防人陷害重要,還是提升自己的靈性重要?這樁事情你要搞明白、搞通達了,人生在世,提升靈性重要,生死不重要。你來到這個世間,這個世間哪個人不死?生死是很平常的事,生死不值得放在心上。人生在世,一定要曉得,把提升自己靈性放在心上,提升靈性的方法就是道德。我們重視道德,比重視生命還要重,生命不值得重視。生命都不重視了,諸位想想,這世間還有什麼東西你會放在心上?沒有了!道不可須臾離,離開道,你就真的叫大錯特錯了。念念與道德相應,道是什麼?道是體,就是自性,就是性德;身語意都與性德相應,這就叫德。行道履德這個多快樂,多安穩。雖然是亂世,他亂他的與我不相干,他住亂世,我住凈土,這都是真的。你怎麼住凈土?心凈則佛土凈,心凈此土凈,這個土是佛土。

  佛在大乘經上常講「境隨心轉」,這個話是真話,是真理。既然境隨心轉,我的心是清凈,我的居住的環境(就是土)就清凈;我心不清凈,我居住的環境就不清凈。我心慈悲,我的環境就慈悲;我的心平等,我這環境就平等;我的心真誠,這個環境真誠,境隨心轉。真誠、清凈、平等心,你就能見佛,佛在哪裡?「但是無相寂滅法」,你就見到法身佛了。一見一切見,法身佛見到了,報身佛、應身佛,統統見到了。我們今天見不到,就是真誠、清凈、平等心沒有能夠恢復,我們有嚴重的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見性,也說為障礙見道,我們沒法子見道,見道就是見性。所以,學佛不能不認真,不能不懺悔,不能不消業障。帶業往生是沒錯,總希望自己帶的業比別人少一點,帶的業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

  唐朝時候智者大師往生,學生們問他,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什麼品位?他老人家說,我是因為領眾,就是寺廟做住持,要管事,操心!所以品位不高,五品位往生,五品位是生凡聖同居土。如果我要不領眾,要不管事,我的品位就很高。我們知道,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應化來的,他往生,生凡聖同居土嗎?那麼他講這個話是什麼意思,我們要懂。如果是凡夫,那就是他所說的。但是你要記住,這裡頭又有密意在裡頭,你有把握生凡聖同居土;你要沒有把握,那就麻煩大了,那就是諺語裡面所講的「地獄門前僧道多」!你這一生做住持,管很多人事物,死了之後,還是要到地獄,這個不能不知道。

  所以他有底限,我可以做住持,可以為大家服務,犧牲自己的品位,菩薩!他真有能力往生,往生品位下一點沒有關係,我犧牲品位,我要幫助大家,大慈大悲,捨己為人。他雖然往生的品位不高,但是在極樂世界,他品位提升會很快,為什麼?到西方極樂世界他不要管事了,肯定向上提升,他有大功德,他成就那麼多人。這是告訴我們,最低限度你要有能力往生凡聖同居土,才可以在寺院裡頭管事;如果沒有這個能力,不能管事,好好修行。這裡頭有密意在裡頭,聽話要會聽,要懂得他說話的用意,我們才真正能學到東西,真正知道怎麼個做法。假如我確實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自己知道,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無量壽經》上講的都相應,那肯定往生。我不希求高品位,我能把我的時間、精力照顧大眾,幫助大眾,成就大眾,這個功德很大。

  大慈菩薩講得好,你能幫助兩個人往生,真正往生,就比你自己精進;能夠幫助十幾個人,你的福德就很大很大。你將來往生還會著急嗎?這些往生的人都會感你的恩,不是忘恩負義的,將來你臨命終時,他們一定拉著阿彌陀佛:我們到極樂世界,他幫忙的,沒有他我們怎麼能來,現在他快要臨命終了,我們一起去迎接他。知恩報恩!除非怎麼?除非自己犯過失,跟佛菩薩這邊感應不能現前,那你造作的罪業;你要是不造罪業的話,肯定有善果。領眾做住持大公無私,沒有名聞利養,沒有五欲六塵的享受,沒有貪瞋痴慢,住持正法,照顧大眾修行,這是菩薩事業。雖然精神不能夠完全用在自己修行上,要分很多心,我剛才講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境界向上提升比別人快速。所謂是天下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這一定的道理。

  智者大師給我們做這個示現,菩薩一切時、一切處都有捨己為人之心,都有成就別人的意願,這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住持正法,幫助一切行人,特別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要從歷史上來說,是佛法危急存亡之秋。佛法這盞燈只剩了一個燈芯,在大風大浪之下,很容易就滅掉了,滅掉就沒有了。在這個時候,我們能夠續佛慧命,你們諸位想想,這是多大的功德!續佛慧命從哪裡做起?從自己本身做起。怎麼做?依教奉行,就是佛的一句話,「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一切為正法,一切為眾生,為正法久住,為眾生醒悟過來,認識佛法、了解佛法,進一步歡喜學習佛法,自己捨身命也在所不惜。

  犧牲身命都在所不惜了,那還有什麼畏懼的?還有什麼能障礙你?沒有了。何況只要你發心,這樁事情諸佛護念,護法龍天保佑你。挫折、災難決定不能避免,但是你的心正、行正,決定沒有畏懼,決定沒有恐怖,所謂是心安理得,我的理純正,心就安。有佛菩薩、護法神照顧,什麼樣的災難自然就化解了,這樁事業做成功了,這叫如來家業。能維護、能有成就,不是自己功勞,我們自己哪有這個能力?哪有這個智慧?諸佛如來加持的,龍天善神保佑的,這個時代、這個地區眾生有福報,自己決定不居功。不要以為我做了多少好事,錯了,我沒有能力,一切都是佛力加持,這就對了。這首偈意思深廣無盡,我們要會學,不要說一生受用無窮,生生世世受用無窮。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二五七卷)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光照百千世界,偈頌第四首看起:

  【佛法微妙難可量。一切言說莫能及。非是和合非不合。體性寂滅無諸相。】

  清涼大師在《疏》裡面告訴我們,這首偈「明所證超情,以成前義」。前面講的最勝法,超越情見,這首偈為我們做解釋,情是情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佛法超越情執,這就是為什麼科學、哲學,世間一切學術,沒有方法能夠理解佛法,因為世間所有一切方法都不離情識。大乘經教里給我們講,我們用思惟、用研究,這是用的第六意識,這就叫情見。第六意識能力確實很大,它能夠緣虛空法界,對外;對內,它能夠緣到阿賴耶識,就是沒有辦法見自性。為什麼?自性不是色法,不是物質,你在對外緣緣不到。對內,阿賴耶,藏識,含藏無始劫以來無量無邊的業習種子。這個業習種子的現象,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波動,微細的波動;第六意識也是波動,波動能緣波動。可是真如本性是不動的,清凈寂滅,它就緣不到了。波動入這個境界,它的能力全喪失了,所以沒有辦法緣到。

  要怎樣才能緣得到?不用第六識就緣到了。所以大乘教,大乘宗派裡頭八個宗派,方法儘管不同,方向、目標、原理、原則都是相同的,那就是離心意識,你可不能用這個東西。由此可知,這世間的科學、哲學,所有一切學術,都是用心意識。不用心意識,我們就叫它做禪定,所以佛法叫參究,不叫研究。為什麼?研究是用心意識的,沒有離開用心意識。我們多想、多看、多思惟,全是意識。不用心意識就是不能想,不用思想,不用分別,不用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是定。定中的境界跟自性清凈寂滅相應,所以它能見,它能夠契入,道理在此地,事實真相亦復如是。

  我們一般講,你用研究來學佛法,古德常講你錯用了心!八識五十一心所都是妄心,有為法,佛法是無為法,有為不能夠契入無為,無為還需要無為才能夠契入。無為就是不用心意識,不用心意識叫參究,不叫研究。禪宗裡面用參究,參禪;教下叫參學,不叫研學,你就明了。教下,老和尚講經說法不用心意識,說而無說,無說而說。會聽的人,參學也不用心意識,聽而無聽,無聽而聽,他能契入。《起信論》上,馬鳴菩薩教我們,參學必需要懂得「離言說相」,就是對於講經說法的言語、言說,不分別、不執著。你只管聽,聽的時候決定不用分別、執著,這個高明,這會聽。不用分別心就是不用第六意識,不執著就是不用第七識,我們凡夫學習都是用第六識、第七識。第六識分別,第七識執著,第八識是檔案室,儲存資料的,我們一般講落印象。印象落在哪裡?落在第八識裡頭。那是個資料庫,裡面內容非常豐富,無量劫來起心動念統統儲藏在這個裡面。

  阿賴耶識不是物質,它的體就是真如本性,迷了叫阿賴耶,覺悟了就是自性。所以阿賴耶識,佛常講它的性質是真妄和合,體是真的,起作用是妄的。作用為什麼會變成妄的?實在講,受第七、第六連累,自己做不了主,第六、第七識當家作主,就是分別、執著當家作主,自己做不了主。它是真性,是迷惑顛倒的真性,迷而不覺的自性;轉過來覺而不迷,它就是佛,是這麼個性質。我們學人蔘學在哪裡參學?生活當中參學,工作裡面參學,待人接物之處參學,一切時、一切處都是你參學的道場,問題是你會嗎!怎麼個參法?我們並沒有離開一切時、一切處,沒離開,在一切時一切處裡面學不分別、不執著。學個什麼?什麼都好!你先學這個,從這裡入門。果然於世出世間法統統不執著(這個不執著是講內心),六道就沒有了。果然不分別,十法界就沒有了,最後那個起心動念,是到一真法界慢慢去了。到真正究竟不起心、不動念,那就是究竟圓滿佛果,前面講過很多次,起心動念能伏一品,那叫斷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

  所以這首偈子一開頭,『佛法微妙難可量』,「量」是度量。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說得好,「前半正顯」,前半就是前面兩句,『一切言說莫能及』。「謂欲言其有,體相寂滅,欲言其無,色相無邊,故止言微妙,唯智方契」。我們看這一句解釋,到底它是有還是無?你說它有,性體寂滅,現的相也是寂滅。體寂滅容易懂,為什麼?體不是物質。相寂滅就難懂,最不容易懂,相是一切現相。相真的是沒有,大乘經教里常講「當相即空,了不可得」。「般若經」上,總而言之一句話,「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頭一個我們這個身,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是妄心,我們的身是幻色,夢幻泡影;身、心都是夢幻泡影,所以當相即空,當體皆空,確確實實不可得。可是我們迷在色相裡面,以為色相真有,於是在色相里起了錯覺。這個錯覺時間久了,誤會深了(真的是誤會,會是體會,錯誤的體會),誤以為真,誤以為實,於是在這個夢幻泡影之中起分別、起執著。

  業是什麼造的?業是分別、執著造的,於體性不相干,於幻相也不相干,這個要知道。所以在六道三途裡面受苦,這叫冤枉,那種受苦的狀況,就像我們作惡夢一樣,你說冤不冤枉!夢中的體相完全沒有,這個我們醒過來之後曉得,可是在夢中不知道是作夢,以為那是真的。遇到一個老虎要吃你,遇到一個人要追你、殺你,到處找地方躲避,嚇得一身冷汗,驚醒來一場夢;夢裡明明有六趣,六趣就是一場惡夢。四聖法界里是一場美夢,總而言之,都不是真實的。兩個較量之下,比較說法,所以稱佛的境界稱為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也不可以執著,你要執著就又錯了,你一分別、一執著,一真馬上就變成了十法界。不可以起心動念,不可以分別執著,你才能契入一真,你才能證得一真。才一動念,一真就變了,變質了,馬上變質。所以,這個事情我們講,不可以說有,不可以說無,這個話廢話,為什麼?你已經起心動念。真正沒有起心動念,哪來的有無?哪裡來的問號?所以,世尊為我們說法,不得已而用了個名詞「微妙」。微妙就是不能說有,不能說無,連有無這個念頭都沒有,這才是微妙。

  下一句說「欲言其無,色相無邊」。前面你說有,有,體相寂滅,你說它無,色相無邊。真的是無量無邊。微塵裡面有世界,那個世界裡頭又有微塵,微塵裡頭又有世界,重重無盡,沒有底。深處看沒有底,廣處看沒有邊,都是色相,色相無邊,你不能說它無。無邊的色相,體相寂滅,你不能說它有,難懂!可是現在怎麼樣?現在我們面對著電視機的螢幕,這個螢幕色相無邊,你從這裡想這兩句話。體就是電視機的螢幕,它能現相;它沒有相,它能現相,它清凈寂滅,能現無邊色相。現無邊色相,你們諸位想想,它跟它的體有沒有絲毫染著,沒有!你看到這個色相,色相不是真的,色相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所以體相寂滅。

  現在我們對於電視、電影,它的原理我們懂得,電影銀幕上的畫面是幻燈片打上去的,它的底片是幻燈片,連續的。鏡頭開關換得太快了,我們眼睛來不及觀察,以為它是真的,這個道理我們懂。電視比那個更細密,電視的畫面是由點組成線,由線組成面,速度太快了,這是電磁波。電磁波的速度,幾乎跟光波相同,一秒鐘三十萬公里。這個螢幕不大,它裡頭有多少條組織?你看電視機,愈是高級的電視機,線條愈多,由於速度太快,我們看到好象是真的有畫面。所以今天從我們電視,或者是從網路的螢光幕上,你體會這個經文,跟清涼大師的註解,「欲言其有,體相寂滅,欲言其無,色相無邊」。這個用在我們現在的電視跟網路螢光幕上,能夠體會得到這個意思。我們說它有、說它無,起這個念頭已經錯了,你儘管欣賞,儘管去用它,絕對不要起心動念,那就正確了。

  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應化在九法界,應化在六道三途,跟我們凡夫完全一樣。不同的地方在哪裡?他知道諸法實相,他應化教化無量無邊眾生,從來沒有起心動念。不一樣的就在此地!我們的心,常住妄念,動的,像水煮開了一樣,停不下來。佛菩薩心是定的,那個水一絲毫染污沒有,一絲毫波浪沒有,不動。不動,這個水就像一面鏡子,它能照見,照見諸法實相。那個水是動的,像開水一樣的時候,滾開水一樣,它是動的,它也是水,它靜不下來,照的能力失掉了。失掉,它也起作用,也有照的作用,把外面境界照得零零亂亂,照得一塌糊塗,它以為那是真相。這是我們六道凡夫的境界,我們都自以為是,我沒有看錯,我沒有聽錯,其實全錯了。心水不動的時候,你看的才是正確的;你在波動的時候,你怎麼能看到真相!所以說唯智方契,智就是智慧,智慧是從禪定生的。凈宗大德常說清凈心生智慧,《金剛經》上也說得非常好,「信心清凈,則生實相」,實相是般若,你就能見到宇宙的真相,清凈。

  下面講,你現在用心去思慮、去度量,比較、度量,大師在這裡說得很好,「理圓言偏」,這句話怎麼說?理無量無邊,言語是有限量的,說不出來。不但言語是有限量的,思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分別的能力,也有限量的,前面跟諸位說了,它有邊際。思惟八個識裡面,第六意識的作用最大,佛給我們講,對外能夠緣虛空法界,對內能緣阿賴耶識,能緣第八識,能力太大太大了。緣不到真性,對外緣不到法身,對內緣不到法性,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明心見性,它緣不到。所以,第六意識要用我們一般的講法,它能緣十法界,它緣不到一真法界。這就是說,它能力雖然很大,還是有量的,還是有邊際的,不像真心。真心就是法性,沒有邊際,那是真的;體是真的,相是真的,作用也是真的,一真一切真!迷了之後,變成阿賴耶識,一妄一切妄。絕對沒有說是一半是真的,一半是妄的,沒有這個道理。所以,「故言說莫及」,言說是有限的,說不出來。

  再看下面兩句,『非是和合非不合,體性寂滅無諸相』。清涼大師註解裡面給我們講,「後半重釋」,後面兩句再來解釋。「謂因緣非不合,住體非和合」,這兩句話很重要!眾生有感,他自然就有應,感應和合,你有感才有應。「和合」什麼?就像茶杯跟蓋子一樣。我們有個杯子,佛給個蓋子給我們,恰恰好,兩個東西能夠合起來,眾生有感佛就有應,這個相是和合的。和合這裡頭又有不相同地方,我們是凡夫,他是佛,「住體也非和合」,他住的是性體,我們住的是輪迴。輪迴的因是煩惱,六道輪迴的業因是什麼?分別、執著,我們住在分別執著裡頭,妄想、分別、執著;人家住在清凈寂滅,清凈寂滅是體,不和合。我們現在講,從存心不一樣,從相上來講一樣。

  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也是父母所生,現的八相成道,入胎、出生、求學、修道、降魔、證果、教化眾生,最後入般涅盤,跟我們一般人有什麼兩樣?我們每個人還不是投胎,世間人一般人講,我們的投胎到這裡來是業力,不是感應,業力來的。司理這個事情的,十王殿里的轉輪王,他管這個事情,他來審察你的業緣。善業,送你到善地方去投生,你惡業(還有餘的惡業),那就到不善的地方投生;善的地方,人天兩道,不善的地方,三惡道。他沒有權力做主你到哪一道哪一道,他沒有這個權,完全根據你的業習所感。所以他是辦事的,就像法官判案子一樣,法官沒有權判你,他沒有權,根據你所造的業來審判,閻王也是如此。所以,無論你到哪一道,你自己一定要明了,自作自受。佛菩薩大慈大悲幫不上忙,鬼神就是再惡也不敢害你,你自己造什麼樣的業,感什麼樣的果報。生生世世業果牽連,所謂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循環,這個事情麻煩了。

  佛家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怎麼不空?因變成果,因空了,果又變成因,果也空了,因果是萬法之一,它怎麼不空!「轉變不空」,因變成果,果又變成因,因又變成果,這叫轉變不空;「相續不空」,因果相續;「循環不空」,它有這三個東西,這三個東西它永遠不空。無論什麼人,你都沒有辦法逃過,縱然是成了佛,佛還是沒有辦法離開因果。你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五重因果,講的是因果;《妙法蓮華經》,一乘因果;我們現在講的這段經文,十信因果;下面一會,十住因果。這是差別因果、平等因果,離不開。明白人絕不造惡業,絕不造惡緣,回歸到自性、性德,純凈純善。一切的惡因、惡緣,根源都是迷失自性,這個道理我們要懂,迷失自性是十法界的根源。悟入心性,十法界就沒有了,哪裡有三途六道?永嘉大師講的一點都不錯,「覺後空空無大千」,無大千,沒有十法界,迷了有,覺了就沒有,所以體相都是寂滅的。

  佛菩薩應化在其中,佛菩薩知道體相都寂滅,所以萬象森羅他如如不動,他住在寂滅相裡頭,大乘經形容他們,「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他常在定,定生慧,慧放光照見《心經》上講的「五蘊皆空」,那就是清凈寂滅,了不可得;「般若經」上講的「畢竟空、不可得」,照見。他在這個裡面沒有別的,喚醒這些迷惑顛倒眾生而已,這就是教化,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用我們的話來講。我們想想,如果不是佛教導我們,我們怎麼會知道眼前森羅萬象是清凈寂滅相?你怎麼講我也不相信,我說你頭腦有問題。你怎麼睜著眼睛胡說八道?誰能相信你?我們今天要說真話,給你說,沒人相信。說假話,大家都相信,假話就是隨順眾生,大家都喜歡,大家都相信;講真話,眾生不喜歡,眾生不高興。不學佛的人如是,學佛的人亦如是,為什麼?學佛的人沒有醒過來,雖然學佛,功行不夠。

  「體性寂滅無諸相」,清涼大師註解裡頭,「又緣起修成非不合,契真相盡非和合」,他這個幾句講得很透徹。緣起修那是和合,非不合就是和合。在修行功夫到一定的程度,契入實相,與實相相應,這時候就不是和合了。怎麼不和合?入了實相,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兩個才能和合,一個怎麼和合!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二就有和合,一哪來的和合!一真,一真裡頭沒有和合,二就有和合,三就有和合,一就沒有了。自己的心跟虛空法界融合成一體,心成一體,身自然就是一體,身跟剎土眾生融成一體,和合的相不可得,沒有了。這些話,諸位要多想想,慢慢先把這個意思搞懂,然後再認真努力學習。學習就在生活當中,就在六根接觸六塵之處,大道場。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第四首偈,清涼大師《疏》最後一段,「又緣即非緣,故非和合,非緣即緣,故非不合,合相離故無諸相,非合亦離,體寂滅也」。這幾句話也是解釋:

  【非是和合非不合。體性寂滅無諸相。】

  這兩句意思很深,很不好懂,使我們想到佛在《楞嚴經》裡面用了很長一段經文講,『和合非和合』,這個地方所講的就是結論。必需要通達真相,否則的話,和合、不和合,我們依舊落在妄想、分別、執著上,沒有辦法契入;離妄想分別執著,真相才看到了。佛說「和合」,佛說「非和合」,在他,怎麼樣講都對,我們怎麼說都錯。他說和合有說和合的道理,他說非和合有非和合的道理。這個地方講緣,佛法常講緣起,可是緣起後頭性空。緣起是講相,性空是講性,是講體性。緣前面講了,無量因緣,這個地方佛又說了,「緣即非緣」。無量因緣從哪來的?都是從妄想、分別、執著里來的,緣再多再多,歸納起來,總不外乎這三大類。這三大類一展開,無量無邊,妄想無量無邊,分別無量無邊,執著無量無邊,這緣。自性清凈寂滅之中,哪有這些東西!有這些東西,你還能清凈嗎?你還能寂滅嗎?沒有,清凈心中一法不立,妄想、分別、執著都盡了。所以緣即非緣,要懂這個,這是真相,緣即非緣,和合就是非和合。

  「非緣即緣」,妄想、分別、執著,相有體無,事有理無,凡夫執著有,聖人眼睛裡頭沒有。就凡夫來說,佛說法,常言說得好,佛依二諦說法,一個是真諦,一個是俗諦。真諦就是隨著佛自己親證境界來說,講諸法實相,告訴你沒有,體相都是寂滅的,體相都不可得,這是如來境界,這是實相。凡夫不懂,那怎麼樣?隨順凡夫。隨順凡夫是什麼?有,你執著有,我也隨順你有,因為你執著有。所以佛用的名詞很妙,妙有,不是真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真空何以不空?真空是性,它能現相。可是現相,你要曉得,相都是從心想生,如果沒有心想,相也沒有了。一真法界有沒有相?有相!極樂世界有沒有相?有相!那我們要問,阿彌陀佛、毗盧遮那佛,還有沒有起心動念?你要是說他沒有起心動念,相就沒有了;你要說起心動念也不對,他確實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微妙難可量」!

  他真的是不起心、不動念,但是他又起心動念,這怎麼回事情?自分來說,不起心、不動念,為度眾生,他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才能現相,這不現相,我怎麼去度眾生?怎麼去幫你忙?這不就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嗎!大乘教裡面講,大慈大悲留惑潤生,這個了不起。那個惑是什麼?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無明,有能力斷而不斷,就是等覺菩薩。一般等覺菩薩,他真的是等覺菩薩,他那一品生相無明沒有能力斷,這真的是等覺。諸佛如來有能力斷而不斷,這一品生相無明我要保留,因為生相無明一斷,相就沒有了,你看「生相無明」。如來跟等覺菩薩是一樣,骨子裡頭不一樣,一個是有能力斷而不斷,慈悲!一個是還沒有能力斷。但是真正修到有能力斷,他也不斷,留這一品無明幫助十法界的眾生。所以,你不能說他有,也不能說他無。

  所以「非緣即緣,故非不合」,佛跟十法界融合成一體。「合離相故無諸相」,離相,像《金剛經》上講的離四相、離四見。所以,即相離相,相在,知道這個相是幻相,這個相是無所有,這個相是畢竟空,這個相是不可得。不是說相沒有了,相沒有了你說畢竟空、無所有,這毫無意義,那誰不知道?這個話有什麼微妙?三歲小孩都知道,沒有!東西明明擺在這裡,你說它無所有、畢竟空,這個奇怪了,這就不可思議了。森羅萬象在面前,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現在的科學家已經發現了,發現什麼?根本沒有物質的存在,這個跟佛法講的很接近。森羅萬象是物質,所以根本沒有物質存在,物質是什麼?物質只是一種能量波動的現象。科學愈研究愈接近,科學家很了不起,很聰明,發現了。發現,他不能解決問題,什麼原因?沒有離開心意識,他的發現是用現代先進的科學儀器,研究物理。

  用儀器、用數學發現物質不存在。物質是一種波動現象,跟佛經上講的一樣,佛法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不覺生三細」,三細相裡頭就有物質。「境界為緣長六粗」,就是這個基本的物質開始組合,這個組合就變成大千世界。組合需要多長的時間?剎那之間;說真話,沒有時間,沒有空間。現在科學家也發現了,空間跟時間不是真的,他說在某種條件之下,空間等於零;空間等於零,沒有距離了,遠近沒有了,遠近是一。時間沒有了,先後沒有了,無量劫就在現前,無量劫前在現前,無量劫以後也在現前,你全看到了,這是事實真相。時間、空間,遠近距離,前後,過去現在未來,從哪裡來的?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真的,凡夫起了無明之後,作繭自縛,就像蠶一樣,作成繭把自己關在裡頭。這個繭是什麼?繭就是時空,時空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生的。

  在《百法》裡面它屬於不相應行法,所謂不相應,它跟心法不相應,它跟心所法不相應,它跟色法也不相應,但是它有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性質?我們現在人講抽象的概念。與心心所不相應,它不是心,它不是心所,它不是色,但是與心心所又脫不了關係,完全是虛妄的,唯識三性裡面「遍計所執性」。你說我們一般心心所、色法,「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就是經上講的眾緣和合而生,這依他起。它完全是抽象概念,是個錯覺。所以「合相離」,合就是和合,和合的相離了,你不執著了,「無諸相」,當相即空,即相離相,大乘經上常說,「般若經」上講得多。就在相上離四相,就在相上離四見,這是什麼人?法身菩薩,不再執著,不再分別了。

  「非合亦離,體寂滅也」,體寂滅是什麼意思?非合亦離,自性現前,法性現前了。這一段講法身,法身露出來了,那就是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離、即」統統離了,「合、非合」都放下了,清凈心現前。清凈心現前,清凈心就是法性,這一現前,森羅萬象就是法相,就是法身。蘇東坡當年游廬山做了一首詩,這詩裡頭有兩句很有名的話,他說「溪聲儘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這是詩人剎那之間的靈感,他沒有真的證得,他要是真的證得,他就是法身菩薩。他能觸動他的靈感,前世是出家人,史書上有記載的,過去生中學佛,阿賴耶識裡頭佛的種子深厚。他這一生又到人道來了,人道來沒出家,可是對於佛法非常愛好,做了官。出家人法布施多,為人講經說法,所以聰明智慧,文章寫得好,都有因緣的。《鈔》我們就省略掉了,我們再看第五首偈,法身最後一首。

  【佛身無生超戲論。非是蘊聚差別法。得自在力決定見。所行無畏離言道。】

  我們還是要看清涼大師的註解,這第四段「有一偈」,這首偈,「明能證超絕,結歸佛身」。這個『佛身』就是佛的法身,不能不證,證就是契入境界。超絕,超妄想、分別、執著,超心行、言說,所謂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絕!絕思量,想想,不用這個了;絕言說,為什麼?說不出來,事實真相說不出來。結歸到「佛身」,佛身就是法身,見到法身了。我們看清涼大師的開示,「上來體性寂滅遣有」,這有,這個有是講色相,這個有是講物質。從性上講清凈寂滅,從相上講,「身相具足遣無」,你不能說它無。有無兩邊都離開了,你了解事實真相。「非合不合」,不能說和合,也不能說不和合。「遣俱有無」,有無兩邊都離開了。

  「而復謂佛是非有非無,還成戲論」。我們可不可以說,佛非有非無?不能說,說了都有過失。為什麼說有過失?你說佛非有非無,我們細心去思惟,你這個話裡頭有沒有分別執著?有沒有起心動念?如果有分別、執著,「佛是非有非無」,你有這個執著你是凡夫。你不執著,你的起心動念,因為你不起心動念,你就不可能有這個念頭生,你不可能有這個言語。起心動念怎麼樣?無明沒有破。

  你有分別、執著,你是六道裡面凡夫。你還起心動念,充其量你是四聖法界的外凡,這就知道,錯了,所謂是「開口便錯,動念即乖」,這才是事實真相。所以「還成戲論」,戲論就是開玩笑,我們講開玩笑。佛的戒律絕對禁止戲論,我們一般講開玩笑。佛為什麼禁止?有道理!世間人沒有智慧,煩惱習氣很深,人與人之間只要是相識,過去生中都有業因。過去生中業因,佛總的給我們說,不外乎四大類,就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人跟人相識決定不出這四種關係。所以過去生中有餘怨,余恩、余怨,有餘業,這一生遇到了。如果我們過去生中沒有餘怨,沒有關係,開什麼玩笑都無所謂,心地坦然,完全不在乎,哈哈一笑了之,過去生中有善緣。如果過去生中還有餘怨,那很麻煩。

  是開玩笑,所謂是言者無心,聽者有意,會把過去生中的余怨把它勾引出來。雞毛蒜皮小事,小事就演變成嚴重的誤會,誤會就變成衝突,衝突就造成這兩個人的對敵,過去生中的余怨,會造成這個現象。現在我們看到這個世間,這種現象就太普遍了,說明什麼?現在在世間這些人,人與人之間,過去生中結的恩少,結的怨多,怨很深。所以,不相識的人,完全沒有關係的人,你偶爾看他一眼,他就來找你麻煩:你為什麼看我一眼?過去生中的余怨!趕緊道歉,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承認錯了,我是無意的,錯了。如果你要是不服氣的話,兩個人馬上打起來,跟前世有密切的關係。所以我們生在這個世間,如果要不學佛,要不修道,這個日子怎麼過法,活不下去。我們也能跟一般人一樣去作惡嗎?我們知道作惡,眼前也許得一點小便宜,後果不堪設想,後果肯定是三途地獄,不得了!

  《地藏經》上說果報,略說,沒有詳細說。我們現在在《大藏經》裡面搜集了二十五種經論,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地獄,講得很詳細,看了之後毛骨悚然。看了之後,才真正知道,不念佛不得了!不往生不得了!如果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還在六道裡頭輪迴,縱然來生,這一生算不錯,沒有造作惡業,來生再能得人天身;來生得人天,享富貴,你能保證不造業嗎?這一生當中,我沒有跟人結過怨,你能保證你過去生生世世沒有冤親債主嗎?說老實話,肯定有!肯定有怎麼辦?所以,這些逼迫著你,你不求生凈土不行,你只有這條路走。這條路是個活路,其餘條條都是死路;換句話說,沒有第二條路好走。八萬四千法門,理上講沒有錯,平等;事上講,自己的業障太重,不是法門不好,自己的業障太重,沒有條件修學那些法門。因為那些法門完全要靠自力,斷惑證真,我們今天煩惱斷不了,所以不能不求帶業往生。

  帶業往生,煩惱不需要斷,但是什麼?煩惱要能夠伏住,伏煩惱比斷煩惱容易得多!這樁事情只要我們有相當高度的警覺,能辦得到。所以古大德講,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也就是說,伏煩惱人人都能辦得到,問題就是看你自己是不是肯真干,你真干,行!真能伏得住。你不肯真干,不行,你伏不住,伏不住念佛也去不了。所以有高度的警覺心。在日常生活當中,對於一切人事物,特別是人,對什麼樣的人都要忍耐。尤其是逆境、惡緣,為什麼?逆境、惡緣,你要能夠善於處理,消業障消得快。逆境惡緣裡面,不生瞋恚心,不生報復心,我們的業障就消了。順境善緣不起貪心,不生愚痴,業障也消了。一般人對於順境善緣容易起貪痴,翻過來,逆境惡緣容易起瞋恚,所以境界都是引發你的貪瞋痴。你能在境緣當中讓貪瞋痴不起,這就有功夫,這就是高明處,消業障最快。

  所以,人在這個世間從早到晚,你所接觸的這一切人事物,就在這磨練,你要是不會消業障,你就增長貪瞋痴。順境、善緣起貪痴,貪痴增長,惡緣你會起瞋恨,瞋恚增長,貪瞋痴三毒增長,麻煩就大了。三毒是三惡道的業因,貪心墮餓鬼,瞋恚墮地獄,愚痴墮畜生,貪瞋痴是三惡道的業因。戒定慧是三善道的業因,戒是人道的業因,定是天道的業因。欲界天從第三層天就要修定,夜摩、兜率、化樂、他化,這四層欲界天都修定,定沒有修成,在佛教名詞叫未到定,他真的是修了,不及格。現在學校念書,這個功課學分他修了,考試不及格。六十分及格,他考三十分、考四十分、考五十分,不及格。如果及格了?及格了,他就到色界天去了。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空天,那是你定功的等級不相同,我們講定功深度不一樣,定功愈深升得愈高。

  從定開慧,法身菩薩了,超越十法界。十法界都是修定,也有智慧,智慧不到家、不及格。開的智慧及格了,他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所以三善道,人道、天道、菩薩道,戒定慧是這三道,貪瞋痴是下三道。我們願意走哪個道?佛菩薩絕對沒有限制,聽君自便,你喜歡走哪個道你就走哪個道。佛菩薩不限制人,佛菩薩永遠隨緣而不攀緣,佛菩薩教,很有耐心,生生世世誘導你,這是我們不能不佩服。

  我們再看下面清涼大師的開示,他老人家引《中觀論》上的話來說,「中論雲,戲論破慧眼,是皆不見佛,故次遣之」。開玩笑不但不能造成誤會,開玩笑障礙智慧。你說為什麼?你想想就明白了。慧是從定生的,人開玩笑心是浮躁的,開玩笑的時候清凈心就沒有了;換句話說,開玩笑破壞清凈心,心不清凈不生智慧,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佛要叫我們離開戲論。可是世間人喜歡開玩笑,如果人在一起都不說話,都不開玩笑,很嚴肅,這有什麼意思?這樣的人很多,這樣的人對於佛法、對於修道,茫然無知。不但對於學佛、修道他無知,他就連儒家的境界都不懂。

  你看看儒家講的「君子之交淡如水」,他要在這個境界里,他覺得毫無意義。我跟你交朋友,一天到晚得嘻嘻哈哈,吃喝玩樂,這好朋友。天天在一塊板著面孔,這麼嚴肅,一句笑話都不能說,他跟你不是同倫,不是一類的,不是一類的合不起來。真的,《易經》裡面所講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所以你看這個世間,喜歡打牌的,朋友都是打牌的;喜歡跳舞的,朋友都是跳舞的;喜歡唱歌的,朋友都是唱歌的;喜歡打球的,朋友都是打球的。這就是物以類聚,他不是一類他聚不起來。喜歡學佛的,朋友都是學佛的。他不是你這一倫,他到你這一倫來格格不入,總覺得很不習慣。就好象我們一個人常年住在鄉村,過那種清凈,習慣清凈的生活,都市那種繁華他非常不喜歡,住了兩天他想回到鄉下去。同樣的,住在都市裡,繁華生活過習慣了,叫他到鄉村裡,這個地方太寂寞了,沒有地方玩,住兩天,他走了。這些事情我們看得太多太多了,所以都沒有錯,習慣成自然。

  再看「謂妄惑不生,故非蘊聚,起心則生,便成戲論」。這是這個經文裡面講的,『佛身無生超戲論,非是蘊聚差別法』。這個「蘊」就是五蘊,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六道凡夫五蘊身,你決定不出這個三類,這個三類展開就是一切萬物,一切萬物總不出這個範圍,蘊、處、界這三個範圍出不去。佛不是的,佛超越了。這三個範圍與「戲論」都有關係,所以起心則生,生五蘊,生十二處、十八界。佛講的這個戲論太微細了,我們凡夫覺察不出來。「決定見者,不隨境相,名自在力,有無不能累其神,故無畏也,非言行處,為絕言道」,這幾句話說得好。「決定見」,這揀別不是虛妄見,凡夫是虛妄見,聖人是決定見,決定見就是見事實真相。所以,不隨境相,就是不被外面境界相的影響,這就自在了。我們還受外面境界影響,不自在!他為什麼不受外面境界影響?因為他知道外面境界相都不是實在的,都是夢幻泡影,都是非相、非非相,順逆、境界都不影響。有無不能累其神,有相、無相他不影響,所以他無畏。這不是言行處,言是言語,行是心行,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是如來、法身菩薩的境界,在此地清涼大師明白給我們指出來,法身境界。這個五首偈講法身,往後五首偈講智身,這一段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二五八卷)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光照百千世界,偈頌第六首看起:

  【身心悉平等。內外皆解脫。永劫住正念。無著無所系。】

  向後這五首是講如來的智身,前五首是講法身。佛門當中,常常聽到有句話說「向上一著」,這句話不僅僅是禪宗裡面常說,教下也不例外。向上,上指什麼?上指明心見性,在教下就是大開圓解。向上一著是佛知佛見,不是十法界眾生的見解,上的標準是在此地。在這裡面法性、法相是一不是二,說有一切有,說空一切空,說無一切無,尤其不可思議的,空、有、無是一又不是三,一而三,三而一。這是十法界,尤其是六道眾生,百思莫解,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情,這是諸法實相。佛菩薩實報莊嚴土如是,佛菩薩看我們這些凡夫,方便有餘土是四聖法界,凡聖同居土是六道眾生,亦如是,沒有兩樣。雖如是,凡夫見不到,不但凡夫見不到,二乘也見不到,二乘就是四聖法界。

  佛菩薩這個境界講給凡夫聽,凡夫搖頭不能接受,不能相信;給二乘人講,二乘人裡面有些聰明的,他能肯定,他能相信,但是他見不到這個境界。所以這個境界,《華嚴經》裡面稱為「不思議解脫境界」,這個境界裡頭沒有對立的,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裡面沒有矛盾,沒有對立,永遠是一片和諧,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對凡夫講,有法性、有法身、有智身,《華嚴經》上講的十種身。在如來知見裡面,說這些身就錯了,就是迷惑顛倒,哪來這麼多廢話!哪來這麼多分別、執著!這些總的原則、總的綱領我們要曉得。然後你讀《華嚴經》你才能體會到裡面的義趣,雖然得不到利益,你不能契入,不能入它的境界,但是解悟!

  修行實在說是先解後行,要證悟才得受用,解悟不得受用,但是解悟是證悟的先決條件。解悟能幫助你增長信心,能加強你的願力,讓你勇猛精進,解悟是推動的力量。你為什麼會勇猛精進?你理解,你知道有這樁事情,現在認真努力修行,求證。所以,解悟就有必要了。那麼跟你講智身,這就屬於解悟,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現在我們迷失,要怎樣恢復?這個地方教導我們。

  第一句『身心悉平等,內外皆解脫』。我們現在的身不平等,為什麼身不平等?因為你心不平等。心是身的主宰,身是心的附屬,主人不自在,你手下這些人他怎麼會得自在!不自在的原因是不平等。我們講真心,真心是菩提心,佛法稱為菩提心,真心、覺悟的心,覺悟的心裏面必定包括「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這個地方同學們一定要曉得,這五條你有一條,其他四條統統具足。你心平等,決定清凈、決定真誠、決定正覺、決定慈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五就是一,一就是五,不可能說這五個我有一條,其他的四條我還沒有,沒有這個道理;你一條具足,統統具足。心要不平等,心就不清凈,心就不真誠,心就沒有慈悲。

  所以,我們首先要求身心平等,這比什麼都重要!這在修行裡面,就是古大德常說的,從根本修,會修的人從根本修。就像一棵大樹,會砍樹的人從根本砍掉,樹整個就倒了。不會砍樹的人,他可麻煩了,尋枝摘葉。他先把樹葉一片一片摘下來,然後把小樹枝再剪下來,再把樹榦砍下來,慢慢再砍到根,你說這多費事,多費時間!那個聰明人把根挖起來,樹不就全部拿走了嗎?哪有這麼費事!根本是修心,先要讓心平等。心裏面為什麼不平等?世間人常講,一般人心有千千結,這話沒有錯。千千是形容詞,不是數字,要從數量上講,我們前面說過,落在數量上,心有無量無邊的結。你起心動念,起一個念頭都是結,善念是結,惡念也是結,無記業是無明結。一天到晚就在打結,你什麼時候能解開?結怨當中,你不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互相矛盾,互相對立,這都不是外頭,自己內心。

  我跟某人對立,我跟某樁事情對立,那個人又不在面前,事也不在身邊,你對立了。我跟某人的見解對立,我不贊成他,那個人可能是古人。世間人不相信佛法的人,跟釋迦牟尼佛對立,釋迦牟尼佛是三千年前的人。你不相信這些經教,你跟這些法對立,你跟這些修學法的人對立。這些人、這些法究竟是些什麼?不知道!聽人說的,人云亦云,這個就很容易產生誤會。你說對立,你把他調查清楚,那麼你對立不冤枉他;你沒有把他調查清楚,你跟他對立,你就冤枉人!到底是好人、是壞人,是善法、是惡法,你先要把他搞清楚、搞明白,然後才可以批評,才可以表態。你根本沒有搞清楚、沒有搞明白,你就把你的態度擺出來,真的是坑死人,冤枉死人,你要不要負責任?到最後搞清楚了:我很抱歉,我對不起你!這句話就能把問題擺平嗎?擺不平!

  你在社會上有地位、你有權勢,受冤枉的人對你不敢怎麼樣,可是你要曉得,你的地位、你的權勢有一天會失掉。失掉之後,這些心裡有怨恨的人,他會不會報復你?你不要想別的,想自己,有一個有權勢、有地位的人,我對他無可奈何,他冤枉我,使我蒙受很大的傷害。到有一天他的權勢完全失掉的時候,我會不會報復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就曉得了!尤其是學佛的人明了,因果通三世。你的福報很大,這一生不能報復你,來生再報復。有的人福報的確很大,來生還有餘福,譬如說這一生他大福報,他做了總統,死了之後還有餘福。余福是什麼?來一生他會做部長,部長死了之後他還有餘福,他還能做局長、處長。過個三世、五世,福報完了,沒有了。所以,佛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聚會時,果報還自受」,這佛經上說的。有的果報,要是真的是有高明的人觀察,你這個果報冤結,千百世以前結的怨,所以那個怨恨藏在阿賴耶識里多深,這一生當中碰到了。

  化解冤結不在外面,從自己的內心。世間人不了解這個道理,認為化解冤結是在外面,是調停雙方,雙方談條件,吃虧的人怎樣去補償他;用這個方法來化解,化解不了。怨懟一定是雙方的,一邊,這個冤結決定起不來,所以說孤掌難鳴。你明白這個道理,雙方的,我只要把我自己這一方化解掉,那一邊一個巴掌拍不響,這問題才真正解決。解決之道還不是這麼簡單,我這邊擺平了,我要幫助他擺平。我怎麼擺平?開悟,覺悟了!我先覺,他還不覺,我先覺覺後覺,我要幫助他覺悟。覺悟之後。雙方都平了,這是真正平等,究竟平等,內外都解脫了。內決定在先,外決定在後,先後順序不能顛倒,這是道,道是自然的法則。

  所以我們的功夫,首先就是要化解內在的對立,不怕別人跟我作對,就怕我跟人作對。人跟我作對,我不跟他作對,沒事情。縱然過去還有餘怨,遇到了,他看你不順眼,狠狠的把你臭罵一頓。他迷,他不覺悟,我覺而不迷,我知道,他為什麼這麼生氣?我過去生中就這樣對待他。現在遇到了,他用這個方式對待我,應該的。他罵,我洗耳恭聽,一句話不回,他罵累了,他就休息了,就不罵了。罵完之後,回去幾天,好好想想,想通了,他來跟你道歉:對不起,我那天對你頂撞。我們笑笑,好朋友了,為什麼?結解開了。如果他罵我的時候,我不服氣,我要跟他對罵,好了,這一吵沒完沒了,生生世世都沒完沒了。所以,內心裏面的對立化解的時候,對方的對立很容易化解。以後是真正好朋友,真正的知心,真正會照顧、會合作,一點點嫌疑、猜忌都沒有,是個可以信賴的人。

  這個事情智慧處理,沒有智慧不行,尤其我們現在生在這個動亂的時代。動亂的時代,眾生愚痴的多,覺悟的少;造惡的多,造善的少,所以是亂世。災難頻繁,眾生生活得非常辛苦。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漸漸對這個事理明白了、通達了,自己得受用,證明佛的教誨是真實不虛,他真正能幫助我們離苦得樂。這個學問就是真實的,不是假的。你看看,世間什麼樣的學術能幫助我們離苦得樂?科學技術是幫助我們,好象是離苦得樂,而實際上,你仔細想想,有問題。我得了這麼一點小便宜,科學技術改善我們生活方式,可是你要想想看,你付出的代價多少?付出什麼代價?破壞了我們倫理道德的思想,破壞了我們生存地球環境的平衡,造成我們許多錯誤的知見,帶來了許許多多天災人禍,我們要付出這樣的代價。這個代價如果說不能夠覺悟,不能回頭,繼續還下去,到最後,是世界上許許多多宗教經典裡面講的世界末日。到最後總結,是整個世界毀滅。幾個人看清楚,幾個人覺悟了?

  看清楚、覺悟的人,現在的科學這些技術用起來很方便,覺悟的人在這裡頭有選擇。哪些東西生活可以用得上,方便一點,我採取少分。少分也有破壞力,但是破壞力不大,我還能承受;破壞力大的,有很大傷害的,我們自然懂得怎樣處理。我們想想,第二次大戰的時代,或者在二戰之前,資訊不發達。在那個時候遠距離通訊用電報,把文字變成數字,由數字變成符號,這樣傳給對方。對方傳到之後,從前那個老的電報,大家曉得那種很長紙條裡頭符號,符號把它翻成數字,數字再把它翻成文字,很費事,好幾道手續,這樣傳遞訊息,很不方便。郵件,因為交通不方便,國外的郵件,中國到美國的郵件,快遞得要兩個月,普通信件大概是三個月;國內鄰縣,隔一個縣,隔兩個縣,寄一封信大概也要兩個星期才能收到。

  我們在抗戰期間,交通工具是走路,是兩條腿去走。我在那七、八年當中走了十個省,每天都要走路,至少五、六十里,多的要走上一百多里,走路是平常事。每年在一個地方居住,最長不會超過兩個月,最短的,一天,第二天就走了,哪有現在這麼方便!我們現在在澳洲,澳洲到中國一萬多里,那個時候坐船,從中國到澳洲已經有輪船了,大概也要一個月。這個距離跟美國差不多,中國到美國要坐一個月的船,你說多不方便!現在飛機方便,一個月的旅程,幾個小時就到了。資訊發達,無線電話,國際漫遊,方便多了。可是怎樣?想想從前不方便那個時候,我們的心是平靜的。戰亂的時候還是平靜的,戰爭沒有到我們面前,距離還有十幾里路,我們這裡就很平靜。耳朵能夠聽到槍炮的聲音,但是這個地方決定沒有發生傷亡,還是過太平日子,現在人無法想像。沒有電話,耳根清凈,一天到晚戴上個耳機廢話滿天,身心都不清凈,身心都不平等。

  這是科學技術帶來的災難,好象是無形的,你不知道它是災難。現在我們有些人懂得了,手機用多了之後,將來你付出的代價,是半邊腦袋起了故障。所以醫生告訴我們,手機用的愈少愈好,不要用無線的東西,它的波剌激我們的腦神經,作用很大,我們會受到傷害,受電波的干擾。所以,醫生建議我們盡量用老的電話,有線的,那個還是有傷害,傷害的輕。無線電的比有線的,波動強度大概是十幾二十倍,常常用決定傷害你的聽力。聽力影響你的視力,影響你的思考,你付出的代價太大了。再說最普遍的,現在電視,電視裡面是些什麼節目?殺盜淫妄,貪瞋痴慢,你的身心怎麼能夠得到平衡?一天到晚誘導你胡思亂想,你就不知不覺的上了當,受它的引誘,也就糊裡糊塗、胡思亂想過一輩子。來生的果報更可怕,來生的果報都在三途地獄,一生沒有聽到正法,一生沒有見到過正人君子,這才叫真正可悲。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得好,我們念一念。這個地方講「後五智身中,初」,初就是第六首,就是我們念的這一首,「知解脫智,謂外身非業系,內心無取著,為皆解脫」,『內外皆解脫』。外身,「非」是不為,不為業系縛,這個話怎麼說?外面不受外境的影響,你外就解脫了。但是外與內有密切的關聯,內心必須做到無取著,於一切法無所取,不執著,你外才能離,外面才能夠離相,才能夠隨緣。外面離什麼?外面離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你不受五欲六塵的誘惑,你能夠放下名聞利養,你得自在了,你就有智慧了。墮落在名利、五欲六塵裡面,苦不堪言!墮落在名利裡面,現在人所說的高官貴爵;墮落在五欲六塵裡面,叫福報大,擁有億萬財富。一個是貴人,一個是富人,富貴都是一般人所嚮往的,明白的人知道,這兩樣東西決定不是好東西,現在如果你要是受了,來生的麻煩大。

  所以聰明有智慧的人,過去生中修的有這個福報,他怎樣?他不受,釋迦牟尼佛就給我們現的這個例子。釋迦牟尼佛,貴,是國王,他是王子,他不出家就繼承王位,他是凈飯大王的長子;富,我們中國古人所講「貴為天子,富有四海」。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他都得到了,得到怎麼樣?他捨棄,不要了,出家修道去了。這就是告訴我們,人都希求富貴,釋迦牟尼佛統統得到了,他去修道,這不就是告訴我們,修道比人間富貴更殊勝,人間富貴比不上修道,所以他才有這樣的選擇。為什麼?人間富貴只享一世,如果你真正是明道、得道,你的富貴永遠享不完。在佛門自古就有這麼一句話說,「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你讀了《華嚴經》之後,你才曉得人間帝王比不上,諸天的天王也比不上。而後你才曉得,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捨棄人間富貴去修道?

  人間帝王,你這一個國家的人民對你尊敬,你是國王,外國人也對你另眼相看,你是某國國王。佛門裡頭真正悟入佛境界的時候,九法界眾生對你尊敬,諸佛護念,一切善神擁護,不善的神不敢接近你。哪裡是人間天上富貴能比的!難怪釋迦牟尼佛把這個小富貴放下,他去取大富貴,短暫的富貴放下,他去取永恆的富貴。他不是講給我們聽,他示範,他做給我們看。所以,身決定不受外面環境的影響,外身非業系,內心對於人間天上一切諸法,絕對沒有佔有的念頭;有佔有的念頭,據為己有,他就有取、有著,這個念頭沒有。沒有得失的念頭,一切日常應用的東西,有很好,沒有也好,樣樣都好。不是我一定要有,我一定要舍,沒有一定的,隨緣!隨緣是智慧,什麼都好,你就自在、安樂,這個叫做解脫。把你的妄想、分別解除了,化解了,於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

  脫是脫苦,你看看執著,執著之苦是六道輪迴,於一切法當中不執著了,六道沒有了,六道脫了,脫離六道輪迴。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分別,分別的念頭斷掉了,十法界脫了,脫離十法界。脫離十法界你到哪裡去?一真法界,你入了佛的法界,你入了華藏世界,你入了極樂世界。解、脫,解是因,脫是果,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真正叫脫離苦海。

  「常契等理,故云正念」,等是平等,契是契入、契合,就是心念念都能夠契合平等,我們講的是念念都與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相應;念念都是這個心、這個念就是正念。『永劫住正念』,「正念」無念,無邪念,不是什麼念都沒有,正念裡面有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雖有,他又沒有分別,又沒有執著,他也沒有起心,也沒有動念,所以佛在經上常常講微妙。我們今天常常念著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我們還在這裡分別它,我們還在這裡執著它,這不叫正念,這叫分別名相,執著名相,心沒起來。如果契入的話,契入的話我們的心,內心,對自己確確實實是清凈平等覺,對一切眾生決定是大慈大悲。自受用、他受用的體決定是真誠,真誠是體,清凈平等覺是自受用,大慈大悲是他受用,對人。

  「又內脫二障,外用無羈,此明自在」。我們常講自在隨緣,看破、放下、自在、隨緣,這是起用。內脫二障就是煩惱障、所知障,就是分別、執著,執著是煩惱障,分別是所知障,二障離開了。那麼你起作用,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你就得自在了。我們常講事事如意,得心應手,這是自在。所以『無著無所系』,這個「無著無所系」,清涼大師這句話就是解釋這句經文。內脫二障,外用無羈,自在,這是智身。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下面第七首偈:

  【意凈光明者。所行無染著。智眼靡不周。廣大利眾生。】

  《疏》裡面說「下四」,就是向下四首偈,第七、第八、第九、第十,這四首偈所說的是「大用自在」,這個用是智慧起用。諸位要記住,前面一首是講知解脫智,解脫智起作用就是這後面四首偈,這四首偈解釋智慧起用,「展轉相釋」。我們現在看第一首,第一首是剛才我們念的這首,「初一以寂照智利生」,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它會展轉說。這首是寂而常照,著重在寂,寂就是心地清凈,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都能保持著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些話字字句句的義理、境界,都是深廣沒有邊際!一般初學聽了之後,自己以為懂了,實際上,實際上完全不懂。為什麼?他心不寂靜,他還胡思亂想。真正到寂靜的時候,妄想沒有了。

  前面這首偈,我們剛剛念過,「永劫住正念」,他妄想沒有了。我們念佛人當然沒有這種境界,這是佛菩薩境界,法身菩薩境界。念佛人有正念,正念是什麼?正念是阿彌陀佛,他起心動念,念念之中都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他沒有第二個念頭,這是念佛人的正念,功夫念到這個程度,決定往生!往生是真正的大事,你這一生作佛去了,什麼樣的人才在這一生當中能作佛?大善根、大福德,沒有大善根、大福德做不到。這個善根、福德是他自己無量劫修行成就的,不是這一生修的,一生不能成就。這樣的人,他在沒有遇到佛法之前,他心地一定是清凈慈悲,一定是沒有憂慮,沒有煩惱,能放得下,一定是很隨和(很隨和就是佛法裡面講自在隨緣),能看得出來,這個人有福,真正有福報。

  我在初出家的時候,剛剛受了戒,民國五十年代的時候。佛光山剛剛開山沒有多久,山上只有一棟房子,東方佛教學院。星雲法師請我到他那個學院做教務主任,給學生們上課,我在山上住了十個月,早期那學生我都很熟。那個時候是一片荒山,沒有柏油路,鋪的石子路。有一天晚上,月光非常好,我帶了幾個學生在它前面,學院前面有個小池塘,以後做了放生池,有個小池塘,那時候還是原始的。我們坐在那邊賞月,談談佛法,答覆學生們問題。沒有一會兒,有個工人,這工人是在佛光山做長工的,因為這個山上工程不間斷,它有包工,附近的這些農民,在山上做工的。他看到我們這些人在聊天,他也來了,我們也很歡迎他。

  他是台南將軍鄉人,在山上做長工,他給我們講一個故事,就是將軍鄉他們家鄉,很熟悉的一位老太太,念佛往生,站著走的。這樁事情現在還有人知道,我前幾年到高雄提到這個事情,當時有人跟我說他們知道,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這位工人給我們講,勸我們要認真念佛,他說往生不是假的,親眼看見的,站著走的。就給我們敘說這個事情的真相,他們都很熟。他說這個老太太看起來也很平常,跟一般人沒有什麼兩樣,但這個老太太心腸非常好,肯布施,肯幫助別人,很慈悲,家境能過得去。兒女都成立了,自己一生也不知道什麼叫佛,什麼叫神,搞不清楚,反正是只要是廟她就去拜,神道不分,廣結善緣。三年前兒子娶了個媳婦,媳婦是學佛的,懂得佛法,就勸她婆婆不要去亂拜,亂拜沒好處。勸她專拜阿彌陀佛,專念阿彌陀佛,這樣將來往生極樂世界,好!

  你看這個老太太,她就聽媳婦的勸告,家裡面設了個佛堂,供西方三聖。老太太從此以後其他的廟就很少去了,天天在家裡念佛、拜佛,這就修凈土了,三年。往生的這一天,她不告訴家人(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告訴家人,家人會障礙她,她就去不成了),氣也不吭一聲,她是晚上走的。晚上吃晚飯,她就跟她兒子媳婦講:你們先吃,我洗個澡。真的,她洗了澡,換了衣服。兒子媳婦很孝順,等了很久老太太沒有出來,就去找。到她房間去看,真的是洗了澡,換了衣服,人不在房間,到哪裡去了?走到佛堂裡面,看她老人家穿了海青,站在佛的面前,站在佛堂當中,面對著佛像。叫她也不答應,再細細一看,她已經死了,站著走的。這馬上就轟動了將軍鄉,當然她兒子媳婦都懂得佛法,非常歡喜,三年成功。

  然後鄉里的人就想老太婆的生平,真正是個好人,真正是個非常心地善良、慈悲之人。不懂得佛法之前,是神道統統都拜,接受媳婦勸告之後,就萬緣放下,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她雖然不認識字,她學會了念《彌陀經》,每天念經拜佛,一樣照顧家務事,一點都沒有妨礙。心地清凈,萬緣放下,放下是心放下,不是事放下,事她照做!這是我們看到一個站著走的。所以你說念佛念多久?三年,站著走的,無比殊勝。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是非人我、貪瞋痴慢統統放下,沒障礙了,這是我們看到的。我到佛光山一年,一年前,那個人是親眼看見的,告訴我們念佛往生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這些出家人被這些長工教訓一頓,他來跟我們講開示,我們洗耳恭聽,這樁事情我在講經的時候也講過好幾次。

  第二個,那也是真的,不是假的。一九八三年,我在舊金山講經,住在甘太太的老人公寓。這個老人公寓是猶太人辦的,辦得很好,裡面有四百多個單位,都是退休的老人。有些夫妻兩個,多數是單身的,物質照顧,生活照顧得很周到,所以請我在這裡面講經,講一個星期。甘太太告訴我一樁事情,她的親戚,也是個老太太。媳婦生小孩(就她的孫子了),生小孩要人照顧,所以就想到他的母親,從台灣把他母親接到舊金山,照顧小孩,做家事。因為兒子、媳婦都上班,這在美國很正常,夫妻兩個都上班,都是不是把自己的母親,就是把外婆找來,帶小孩,做家事。這樣大概在美國住了幾年,她的孫子上幼稚園了,那我們知道,應該她的孫子有三、四歲了,所以她在美國住的時間也很長。念佛,她也沒有參加任何法會,也不到哪裡,因為她的家務事情一個人承擔,何況又要帶小孩,也沒有時間出來。別人也不曉得她是怎麼用功法,都不知道。

  她走的這一天,不知道什麼時候走的。因為每天早晨,老太太起來煮早飯,燒飯,讓兒子、媳婦吃了飯上班,小孩吃了飯之後上學。上學多半是父母上班的時候,把小孩送到學校,他們下班的時候,再從學校接回來,在美國都是這樣的。這天早晨,老太太沒起來,這就不正常了,開她的房門,美國老人的房門,雖關起來沒有鎖,它方便,怕出什麼事情。房門一打開,看到老太太穿得整整齊齊,盤腿坐在床上,叫她,叫她不答應,細細一看,死了,不曉得什麼時候死的!坐著走的。厲害在哪裡?兒子、媳婦、孫子的孝服,她都做好了。大概平常他們上班,小孩上學,她在家裡沒有事情,給他們做孝服。自己寫了遺囑,擺在自己的面前,後事交代清清楚楚。這個老太太厲害,也是一聲都不吭,當然晚上走的,晚上什麼時候走的,沒有人知道。

  這是給我們現在念佛求往生的人做了最好的榜樣。妨不妨礙工作?一點都不妨礙,你看家庭事務料理的真是一點都不亂,有條不紊,一家都生歡喜心。家裡人雖然知道老太太念佛,不知道她是什麼功夫,臨終這一招一示現,她度了很多人,讓很多念佛人看到,真的,不是假的。你看昨天晚上,有說有笑若無其事,到第二天她走了。過去生中修積的善根、福德,這一生當中成熟!所以修行,環境比什麼都重要。我們看到很多修行的,都是在家裡成功,道場沒有看到有成就的。什麼原因?道場人多口雜,這個環境現象干擾你。你在自己家庭裡頭,所以像美國這種家庭是最好不過了,白天家裡沒有人,大人上班,小孩上學,老人只一個人在家裡。美國居住的環境也好,每個家庭庭院都很大,不像我們中國人,住的房子都挨著房子擠在一起。美國都不是,每家都有相當的距離,清凈。這種清凈環境對她是再適合也不過了,這真能成就,給我們說明《華嚴》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真實智慧,真實的成就。

  這兩個例子,站著走的,坐著走的,沒有生病,預知時至,她不說就是了。舊金山這個老太太尤其厲害,在我們想,至少三個月之前她知道,為什麼?她把她家裡人的後事交代得那麼清楚,她有遺囑,而且每個人的孝服她都把它做好了,你在美國哪裡去找孝服?找不到。她預先都想到,預先做好了。這個經上講的,如果是求往生,念佛往生,我們必須要學習『意凈光明者,所行無染著』,這兩句話重要。「意」是心,心地清凈,清凈心生智慧,所以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講,「意凈,寂也,光明,照也」。「以寂照智利生」,他不是自了漢,這點你要懂得。他雖然不說法,他臨終這是表演、示現,讓所有親戚朋友、念佛人增長了信心,然後回憶他在世的時候,一生的心行,那就是榜樣。心地一定清凈,日常生活當中,一定是利益一切眾生,這是為大家現身說法。

  下面接著說,「凈故無著」,他不執著,心清凈,不執著,執著心就不清凈。「明」,光明,他有智慧,「智周」。智慧,「周」,這個地方是講法身菩薩智慧周遍法界,「故能大作佛事」。什麼叫大作佛事?與遍法界一切剎土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他就有應,這叫大作佛事。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所以身無定身,形無定形,法無定法,大作佛事。一個道場有沒有成就,從哪裡看?不是香火盛,不是你道場人眾多,而是你道場在這個時代來講,真正念佛往生的有多少人!確定是真往生的,一點都不假的,不生病,站著走,坐著走,預知時至,這才是成就。

  東天目山我們常常讚歎它,這不是我們跟它有什麼感情,沒有這一套。我們是看到這個山上念佛人,這幾年來在那邊真正念佛往生的,好象有十幾個,其中有一個站著走的。齊居士告訴我的,有些老太太很窮、很苦,一身都是病,到山上來,求齊居士要進念佛堂,而且告訴齊居士:我到念佛堂來,我三個月就往生。齊居士很慈悲,可憐她,這麼可憐的人,收她:好,你就來念佛,進念佛堂!三個月她真走了,好象差一、兩天滿三個月。沒想到這預知時至,平常真看不出來。道場殊勝,真正念佛往生的有多少人!她現在這個地方,念佛大概有三、四百人,幾乎每年都有兩、三個往生,而且都是預知時至,都是瑞相很好。有人一、兩個星期之前知道,有人兩、三個月之前知道,所以一個念佛道場有這樣殊勝,我們很少聽說。

  前些年我們在新加坡,我們看到居士林的老林長陳光別老居士,他在往生之前,找我給他做三皈依。他生病,病的時間很長,每天躺在病床,聽《無量壽經》。我在新加坡講《無量壽經》的錄相帶,送到他家裡。每天聽八個小時,反覆的聽,一遍一遍反覆的聽,聽了兩年。除了聽經之外,就念佛,他確實萬緣放下,兩年真成功了。有一天告訴李木源,他要往生,聽經聽了兩年,念佛念了兩年,他真的懂得,真的明白了。李居士告訴他,不行,你不能走,我們居士林,你要是走了之後後繼無人,人事上不能穩定,你生病沒有關係,只要你在,居士林上上下下心都是定的,決定不能走,多住幾年!老居士想想點點頭:好吧,再住兩年。兩年之後,果然往生。參加居士林最後一屆董事會董事的就職,他坐著輪椅去參加的,樣樣都交代了。林長交給李木源居士,他真走了,真往生了。

  他的往生很奇怪,是他的冤親債主附在一個居士身上跟我們講的。冤親債主有幾十個人在他家裡,老居士是真正念佛,有護法神保護,他真往生了。這些冤親債主到居士林,因為他在往生的時候,我們培訓班的同學分班,每四個人一班,輪流助念,日夜不休息。這些冤親債主,就是附在這些法師們的身上回到居士林,跟著法師到居士林來。居士林有護法神,他們是老林長的冤親債主,他們也沒有惡意,所以護法神不阻攔他們,讓他們進來。進來之後,在念佛堂附在一位女居士的身上,杜美璇居士,她來見過我。附身說出來,他們說老林長往生極樂世界,我們是他的冤親債主,我們看到也很歡喜。現在到居士林來,我們沒有惡意,我們有兩個要求,第一個要求皈依(那時候我正在香港講經,他們打電話給我),我說趕快給他們做皈依,給這些鬼神做皈依。

  第二個要求,就是他們要聽經,指定要聽《地藏經》。他要聽經,那時候我們就講,我們五樓是講堂,常常有法師在講經,你們可以到五樓去聽經。這些鬼神要求,他說五樓的光太大,我們不敢進去,最後要求在二樓齋堂(二樓、一樓都是屬於齋堂),齋堂裡面放電視,播放我們講經的錄影帶,他要求聽《地藏經》。所以那個錄影帶播放日夜都不停,供養鬼神的。他說我們聽經聞法修行,我們也希望往生,他說我們自然就走了。所以我在新加坡的時候,二樓跟一樓播放講經的錄影帶,從來都沒有停止過,日夜不間斷,緣很殊勝。這是菩薩大作佛事,我們也要小作佛事。從這個之後,我們通過靈媒知道很多這些訊息,鬼神都在祈求聽經、念佛,希望我們的道場真正虔誠學佛的這些居士,幫助這些鬼神。就是晚上你在家裡播放錄相帶供養他們,有很多人都做。

  鬼神到這兒來聽經,我們一般人看不見,小孩看見,兩、三歲的小孩,心地清凈,他們看到。我聽說有個居士,家裡面播放《地藏經》錄影帶,他那個孫子,小孩告訴他,怎麼我們家裡統統都是鬼,好多好多,到處都是。家裡人一聽,頭都發麻,不敢放了。所以他來問,我就告訴他,應當繼續放,這些鬼神都是善的,決定沒有作惡的,他們是你們家的護法神,他們會保佑你們家,你們不要害怕。所以因為這樁事情,楊老師就特別教他,對鬼神要啟請,把他當做賓客來招待,要有禮貌,不能夠隨便,讓這些鬼神歡喜、尊重。你對他尊重,他對你也尊重,彼此和睦相處,大家在一起共修,真正希望同生極樂國。

  現在這些科學工具,對我們來講是好的,我們要好好利用它。所以我們的學院,我們的電視只有一個頻道,我們裝了一個大耳朵,你們看到了,中國人叫鍋,大鍋。我們這個天線只收一個頻道,華藏衛星電視台,只收這個,其他的頻道統統收不到。所以,你只要把電視一打開,就是講經的節目,二十四小時不中斷。這麼好的工具我們一定要懂得用,從前方東美先生非常感嘆,他常常講:這麼好的工具,為什麼不用來教學?為什麼不用在正面?天天教社會、教大眾殺盜淫妄,這還得了嗎!社會動亂的根源,災難的根源,方先生講就是電視,害死人,擾亂社會,製造麻煩。所以好好的運用它,電視本身沒有過失,它沒有善惡,它沒有是非,在用的人,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經文後面兩句說,『智眼靡不周,廣大利眾生』。佛法所求的,沒有別的,智慧!智慧從哪裡來的?從寂靜來的。寂靜怎麼得到的?從持戒來的,所以,佛、菩薩教化眾生,三大綱領,戒定慧叫三學。你看看佛教的經典《大藏經》,《大藏經》的分類就是這三大類。經是定學,律是戒學,論是慧學,《大藏經》的分類就是經律論,叫三藏,藏就是庫藏。所以,乾隆皇帝把中國這些古籍重新整理,也把它分類,分做四大類,叫經、史、子、集,稱為「四庫」,庫跟藏是一個意思,我想「四庫」的靈感一定是從三藏裡面來的。

  由此可知,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從持戒學起。現在我勸導大家,我們從哪裡學起?我們從《弟子規》學起,要給社會大眾做個好榜樣。我們教年輕人學這個功課,我們老人自己都在學,讓年輕人看到,「你看,老人他們都在學」,增長他們的信心。「我們老了,這個小朋友學的,是你們學的」。小朋友說:你們不學,叫我學,我不相信!他沒有信心。小孩看看你們大人,你叫我要這樣做、那樣做,你自己沒有做到,他的信心怎麼能生得起來?所以,教人要身教,以身作則,釋迦牟尼佛一生的示現,以身作則,他所講的他統統做到了,這叫聖人。做到了以後才跟人說,聖人,說了之後自己努力把它做到,這是賢人。說了做不到,這凡夫,不得受用,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我們要曉得,我們不是聖人,我們要學賢人,聽了、讀到了、明白了,就要認真去干。認真去干,自他二利,自己得度,又利益眾生,讓眾生看了之後啟發悟性,我們現在一般人講,給眾生的啟示。不見得每個眾生都看得出來,每個眾生都覺悟,那是什麼?緣不一樣。我們天天在做,肯定有眾生看到我們的做法,覺悟了、回頭了。人當中沒有,鬼神裡頭都有,這些靈媒透來的訊息說,鬼神今天修行比人認真,鬼神修行比人修得好,鬼神往生的比人多。我們聽到這些話之後,我是有很深的感觸,今天人不如鬼,我們對鬼神不能不尊敬,不能不刮目相看。

  所以,我們的心、念頭真的要轉過來,以往以來,我們起心動念都是為自己,雖然是為別人,但是自己是主。如果利害一衝突,自利跟利他衝突的時候,往往就放棄利他,先尋求自利,這是我們一般初學佛的人心態,這正常的。自古以來,哪個初學不是這樣的?漸漸契入了,慢慢經聽多、讀多了,逐漸明白了,把自己這個錯誤觀念糾正過來。念念想眾生的利益、眾生的福祉,肯犧牲自己,捨己為人。學佛之後,生活簡單了,布衣素食,不再吃眾生肉,生活簡單多了;換句話說,我們生活費用就減少了,還有多餘的這些財物,都可以布施給需要的眾生。

  前天市政府找我去照像,說是要放在市政府那邊,我就去了。攝影師是個專業的,照得是不錯,他給我照了不少張。每一張他都有版權,我們不能翻印他的,我們要想要,他賣給我們。他說他給我照的那些張,連底片統統可以賣給我,多少錢?澳幣一百萬,藝術家。我聽了之後,我們最近在印度尼西亞設的獎學金,在回教大學,我們一年十萬塊錢,幫助多少學生?正科生四百人,研究生三百人,幫助七百個學生一年的學雜費,還有吃住。這一百萬可以供養七百個學生,十年!所以最後我說,我照片一張都不要,我要這幹什麼?看我都不去看它。你說,那些苦難的學生很可憐!我自己過去是因為家裡沒有錢,繳不起學費,失學了,我學業沒有完成。我今天有這個能力,我要幫助窮苦學生。所以這些照片我不要了,看都不看,隨它去。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二五九卷)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光照百千世界,偈頌第八首看起:

  【一身為無量,無量復為一,了知諸世間,現形遍一切。】

  這首偈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得好,他說「云何利生,謂變化智自在,上半一多無礙,下半隨器普現」。注得簡單明了,我們應該怎樣學習?讀聖賢書這點非常重要,智慧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包括處事待人接物,這在佛法裡頭稱之為權巧方便。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方便要智,沒有智哪來的方便?方是方法、方式,便是便宜,也就是最適合的。這個最適合沒一定的,一定是在當時、當地、人事合起來,這種方式、這種方法再好也不過了,最為妥善的,這叫方便。這要沒有智慧做不到。所以方便是活活潑潑,如果是死守成規,方便就沒有了。

  規矩不能沒有,但是在應用的時候,古人講得好,你要懂得通權達變,你才能把這個事情做得恰當、做得圓滿。所以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這是真實的學問,真實的智慧,也是最不容易學的。我們看兩個人,這兩個人都有智慧,都有學問,都有豐富的經驗,而在一個時,就是同時同處同一樁事情,同是這麼多人,兩個人處理的方法不完全相同。尤其是在現代這個時代,人多會多,常常開會,會裡面往往是議而不能決,決而不能行,行而達不到效果。你要問這是什麼?智不足,真正的原因是在此地。因此讀書,尤其讀聖賢書不能不開悟,開悟就是活的,不開悟就是死的;書上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不開悟是死的,開悟是活的,開悟就能夠通權達變,這點比什麼都重要。

  特別是我們生活在現代這個社會,從朝至暮千變萬化,你沒有真實智慧行不通。我們舉個例子,古時候聖賢君子以言教人,有許許多多著作,在那個時候寫一本書在他不難,可是出版就不容易。何況古時候教化眾生的大權在帝王,帝王的事業有三樁事,所謂「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皇帝就這三樁事情。君,領導這個國家,這是君王,我們今天講這是他的政治地位。作之親,他要愛民,愛民如子,你愛他你要養他,念念要以人民福祉為懷,這是親;就像做父母,念念都想到他兒女,要好好的去養育他。師是教他,你不但要養他,你還要教他,不能叫他學壞。所以,君王有教化眾生的大權。換句話說,社會上一些言論,特別是出版的文字,如果是違背倫理道德的,破壞倫理道德的,現在講倫理道德很多人都不懂;換句話說,破壞社會安定和平的,破壞人民團結的,這些言論文字是被禁止的,那是犯法的,嚴重甚至於死罪。

  不像現在,現在是民主開放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而且印刷術非常方便;在從前不容易,從前書要刻版,很不是一樁容易事情。你一本書多少塊版,一塊一塊木板刻下來,印的時候也很費事。古時候印,沒有油墨,用松煙,松枝燒的煙,用這個煙刷,刷在版上一張一張的印。我小時候常常見過,那個時候印刷術並不發達,在現在南京金陵刻經處還有。如果諸位去參觀古時候印書,你到南京去看,一張一張的,但是現在不用松煙,用油墨,這比從前進步多了,印出來的效果比以前松煙那要好看多了。我到金陵刻經處參觀過,金陵刻經處還送了我一套玄奘大師所譯的經論,現在放在我們的圖書館裡面,這些都是木刻版刷的線裝書。

  你要問有沒有好處?真的有好處,所謂是決定沒有邪知邪見,這個言論跟出版,乃至於藝術表演,古時候有個原則必須要遵守的,邪正依這個原則來定,這個原則就是孔老夫子講的「思無邪」。如果你的言論,你的文字,誘導社會大眾脫離正知正見,這個問題很嚴重,就會造成社會動亂,造成人心理上的不安,所以國家禁止,政府禁止。學校教育以孔孟的典籍為主要的教科書。讀書的目的志在聖賢,為什麼讀書?讀書就是希望自己在這一生當中,能夠成聖人、成賢人、成君子;人人都是君子,社會上都是好人。

  所以從前的書籍,一直到民國初年,民國初年才有「版權所有」。中國以前的古書,有很多勸善的都是「歡迎翻印,歡迎流通,功德無量」。在沒有這些印刷的地方,用什麼方法流通?抄寫,手寫。古時候大戶人家(這有錢的人),請物質生活困難的那些窮秀才,請他到家裡來,請幾個人天天抄書,抄來流通。書是手抄的,手寫的。諸位看看我們現在書架上放的《四庫全書》,《四庫全書》都是手寫,字寫得好,你看起來是真舒服。那些人要在我們今天的社會都是書法家,在那個時候不行,在那個時候會寫字的人太多,比你寫得好的人太多了;今天沒有人會寫字,能寫出這個字,書法家。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此一時彼一時。我們現在這些思想方式,在古時候是決定行不通,古時候那個方式拿到今天來也很難實施。

  那你就曉得,時代在變,人的思想在變,生活方式在變,我們生活的環境都在變。如何能保持永恆不變的一個原理原則,在事相上能夠跟得上這個時代。說跟得上這個時代已經很委屈了,應該怎麼樣?應該是領導這個時代,使這樣一個時代人民也能過最幸福美滿的生活。現在政治制度變了,從前帝王確實有這個心,為什麼?他那個帝王是世世代代傳下去的,你做得不好就被別人取而代之,你就國破家亡,所以總是小心翼翼栽培接班人,希望人民能夠愛戴君王、擁護君王,他不造反。在民主制度底下,政府這些領導人,民選的,任期很短,因此怎麼樣?他這個責任的心就少,我這四年做好就行了,就交給別人了。在這個心態上,遠遠不如古時候的帝王。也就是古時候帝王那個責任心非常重,真正為人民做事情,為人民福祉來服務。諸位如果不細讀歷史你不知道,你細讀歷史,你把這個政治制度冷靜平心的比較一下,它的利害得失你就完全明了了。

  菩薩利益眾生亦復如是,用什麼?一定要用智慧,所以菩薩求學求什麼?求智慧,求智慧是求開悟。佛門求開悟,儒家也求開悟。如果讀書不開悟,在一般儒家講的是書獃子,食而不化,書念得很好,都能背誦,照著古人註解的講法都講得不錯。但是到生活上去,沒用處,什麼都用不上。日常生活都用不上,何況待人接物!這書獃子。所以讀書貴在有悟處,古人講悟性,老師觀察學生,哪個學生有悟性,這學生有前途。學生沒有悟性,很難,一生能夠樂樂融融過一輩子算不錯了,做不了大事,他不能通權達變。世出世法都要講求悟性。

  佛法裡面的菩薩,菩薩要教化一切眾生,這一切眾生我們當然不能夠用《華嚴》這個境界,《華嚴》菩薩是教遍法界虛空界的眾生,我們今天把範圍縮小,這個地球。這個地球上的眾生族類差別很多。膚色,這諸位曉得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紅種人,膚色差別就很多。歷史文化不相同,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不一樣,生活方式不一樣,飲食起居不一樣,信仰不一樣。你要幫助他們,要教導他們,讓一切眾生都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彼此能包容,彼此能尊敬,彼此能合作。這是什麼學問?這就是通權達變,什麼學問都行,只要你悟了。你不悟你做不到,你這一接觸,格格不入,他不能包容你,你也不能包容他,都會指責對方錯誤,「我沒有錯,他們不行,沒法子教」,不知道是自己的過失。教學,學生哪有過失?教得好與不好,老師的事情,學生學得好不好也是老師的事情;會教,學生都能學好,不會教,好學生跟著你也沒有法子。這些原理原則不能不知道。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出來,「變化智自在」,這是我們現在一般人講的通了,覺悟就通了,可是覺悟真不容易,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我早年求學,老師教我,我們是中上根性,不是上上根性,中上根性。少年失學,生在戰亂,我記得我十一歲那年蘆溝橋事變,中日戰爭爆發,這個戰爭八年才結束。那個時候正是讀書的年齡十一歲,由於戰亂我十四歲就失學,離開家庭自己要養自己,苦不堪言,吃盡苦頭,對於人生體驗比一般年輕人深刻,沒有吃過苦頭的人不知道,所以對於求學這樁事情看得很重。學校要繳學費,繳不起念不起書,但是找書本自己在家裡念,這是從來沒有中斷過,而且比在學校里的學生還要用功。因為學校里有人教,我沒有人教,沒有人教,你自己不用功怎麼辦?要自學。所以我到二十幾歲,雖然沒有念過高中,沒有念過大學,一般大學生甚至於研究所的學生,我跟他接觸,我們在言談討論當中,我不輸給他們;他們是在學校學的,我是在家裡學的。

  逃難當中一個小行李,那再重要的就是我幾本書本。你要自己不發憤不用功,你將來怎麼辦?現在年輕人,好,他有依靠。我在十四歲就沒有依靠了,要靠自己才能活得下去,時勢逼著你不能不發憤,不能不讀書。所以還有點悟性,所學的東西還都能用得上。爾後遇到佛法,二十六歲遇到佛法,跟著李老師學講經,從前我學的那些東西統統都管用,在講經教學都能夠引用到,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都能用得上。這是這首偈前提的話,現在我們言歸正傳看經文。

  『一身為無量』。我們要學,我們身是一,無量是什麼?無量是身分,在不同的場合現不同的身分,這不就是無量嗎?我們不能像佛菩薩,他能夠示現無量身,這個我們做不到,我們沒有那麼大的神通。他應以什麼身得度就能現什麼身,我們做不到。做不到怎麼?不得已而求其次,我們可以用種種不同的身分。所以格里菲斯大學校長,我們前幾年見面的時候,我們談得很投緣。他們學校有多元文化的教學,目的就是化解族群跟宗教的矛盾、衝突,目的希望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都能夠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互助合作,共同來繁榮這個社會。

  我在沒有來到澳洲之前,在新加坡住了三年半,在那個地方曾經做這些事情,跟新加坡九個宗教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所以校長知道,他非常歡迎我,希望我在這方面為社會多做一點工作,這是好事情,所以校長建議,希望我代表學校參加聯合國的和平的活動。但是他告訴我,聯合國許許多多的會議,邀請的都是學者專家,宗教界的人士比較少,所以學校送我一個學位,邀請我擔任學校教授,什麼用意?這就是「一身為無量」,將來在國際上活動用學者的身分、用教授的身分,不用宗教的身分,這個活動的範圍就大很多很多。所以去年我參加曼谷的聯合國的和平會議,今年一月參加日本岡山的也是聯合國的和平會議,都是用這個身分。今年我們參加印尼伊斯蘭教的活動,我們成為伊斯蘭教的好朋友。這是說在某種狀況之下,我們用不同的身分好辦事,方向、目標永遠不變。

  我也常常教導我們的同學們,人生到這個世間來,來幹什麼?不學佛的時候迷惑顛倒,真的一生醉生夢死,不知道從哪裡來,死了之後不曉得到哪裡去。佛法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這一生何其幸運得人身聞佛法,這才曉得人生在世,最可貴的,最應當要做的第一樁大事情,提升自己的靈性,決不是在這個世間爭取榮華富貴,那就錯了,為什麼?榮華富貴帶不去,提高靈性帶得去,這是第一樁大事情。可是你要往上提升,就是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希求往生的人有多少,絕大多數做不到,什麼原因?冤親債主不饒你,於是提升靈性這樁事情,必須怎樣把冤親債主和解,這就是化解冤親,這是大事。

  冤親債主這個問題,不但是我們自己問題,也是一切眾生、全人類共同的問題。我常常講大乘經裡面講的了義。今天我們為自己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還有多餘的時間,應該為一切眾生化解怨結,做這個事情對自己有大利益,什麼利益?是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殊勝的增上緣。我們肯為別人調解,化干戈為玉帛,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宿世的冤親債主必定也有人幫助我們化解,如是因,如是果報,種善因一定得善果。所以我們這兩樁事情是一樁事情,一體的兩面。要在這一生當中,從人道提升到極樂世界,那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正修,還要助修,正助雙修,助修是什麼?助修就是這一生當中,要把宿世、今生的冤親債主,把他化解掉。這個事情太難了,我想跟他化解,他不跟我化解。這個沒有關係,只要自己內心化解了,那邊就很容易解決,這個道理我說得很多。

  首先,要從內心把對一切人事物對立、矛盾、誤會消除,消除得乾乾淨淨,自己內心身心平和,這才能幫助別人。用自己化解冤親的經驗幫助別人,希望別人也能夠從這方面化解,這真的化解了。這個世界上要是有很多人,我們能夠找到幾千人、幾萬人同心同力來做,這個世間的衝突我相信是可以化解的,安定和平是可以實現的。必須以身作則,你自己做不到,光是口說沒有用處,誰相信你?真做到了,處處忍讓,念念尊敬,自己謙虛卑下,時時想到給別人方便,自己受點委屈沒有關係,業障消了。所以我們以再多的身分,再多的活動,我們的宗旨、目標沒有變,化解衝突消業障,幫助眾生消業障是真正消自己的業障。業障消除,一心稱念求願往生,哪有不生的道理!這是前面兩句,我們懂得怎麼個學法,在這個多元文化的世界,我們要懂得運用各種不同的身分,善巧方便自行化他。

  後面這兩句,『了知諸世間,現形遍一切』。這裡頭最重要的是「了知諸世間」,了知諸世間,在我們現前學習來說,你得要有豐富的常識,你要多接觸。這個世界各個地區、各種族群、各種宗教,都是我們現身的場所,你對它不了解怎麼行?這就是現在在這個世間決定要開放,決定不能拘束在一個地區,跟其他地方互相不往來。這個時代過去了,古時候可以,現在不可以了。現在的資訊發達,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出了一點事情,幾分鐘、幾十分鐘,全世界人都知道了,這是過去所沒有的。交通便捷,環繞地球一周,現在飛機的速度不過兩天而已,真的,地球是變成一個地球村了,我們對這個村子點點滴滴不能不知道。

  所以世界的歷史地理尤其是文化,變成什麼?你必須要明了的,為什麼?要去,你要到美國去,美國的歷史、地理、文化你不能不知道;你不知道,你到那裡去你就感覺到非常陌生,什麼都不方便。美國歷史你要不要讀?你不讀行嗎?不讀你行不通。他們的風俗習慣你要是不懂得、不學習,你到那個地方去,你不能夠打進他們的社會;換句話說,你跟那些人格格不入,你不能不學。你要到歐洲去,你要不要學歐洲的東西?你要到非洲去,要不要學非洲的東西?你要到中國去,你要不要學中國的東西?不能不學。我們到哪個國家地區,在沒有去之前,現在人講惡補,補習,總得要用兩、三個月的時間去閱讀這些資料,去向人請教,聽人講解,然後到那邊去才能跟人家打成一片,才能受到那邊人的歡迎;他會對你感覺到很親切,你對我們了解這麼清楚。

  友誼沒有別的,建立在互相了解,了解愈深刻友誼愈堅固。除非是宿世的冤業,那是另當別論,或者是今世受一些有心人的挑撥離間產生誤會,這又是一種。沒有說是沒有原因,統統有業因。果報有業因,業因有果報,因果循環,因果相續,所以不能不化解。化解是大學問,化解是大事一樁,不是小事。這是諸佛菩薩、聖賢教誨真正的目的。你有這個能力,你能化解自己,你也能化解你家庭,你也能化解親戚朋友,能化解社會國家。這些是緣分。你有這個能力再加上緣,你能辦大事,你能普度眾生。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下面第九首:

  【此身無所從,亦無所積聚,眾生分別故,見佛種種身。】

  清涼大師說這首偈,說明「一多所從」,所從就是所從來,為什麼會有一,為什麼會有多,這種現象是怎麼來的?當然這也是個重要問題,不能不說,不說眾生有疑惑,所以一定要把真相說清楚。註解裡面講「以無生智,隨物而感,謂一身多身,但由眾生分別心起,故無積無從」。佛與法身菩薩證得法性,法性也就是法身;法身的體是法性,法性的相是法身,性相是一不是二。所謂法身無身,無身是一,現身,現身是隨著眾生的感而應的,眾生無量無邊,法性隨順眾生之感,那個感是分別,所以佛在大乘經上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心想就是分別,從起心動念生,從分別生,從執著生,一切眾生妄想分別執著無量無邊,所以諸佛菩薩就有無量無邊身,這是一定的道理。

  無量無邊身有隱、有顯。隱,身在不在?在,看不見,六根接觸不到,接觸不到為什麼說有?因為你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這個波非常微弱,再微弱它也現相。心太粗了,所以這種微細的相你沒有在意,你沒有觀察到,不是它沒有。粗重的分別,那是大波大浪,這個顯應就很明顯,你就能接觸得到,這是什麼東西?我們今天講虛空法界、山河大地、樹木花草、芸芸眾生,沒有一法不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誰的心?自己的心,誰的識?自己的識,不是隨別人。別人沒有辦法變境界給你看,佛都做不到,可是別人能給我們做增上緣,我們受別人影響,那個影響是什麼?見色聞聲,見到外面境界相自己接受,接受的時候在自己意識、末那裡頭,變起一個現相自己來受。唯識經論裡面講得詳細,這是佛給我們講真正的事實真相,你要是通達明了再不會冤枉人。你要是冤枉人那罪過很重,別人確實沒有給你受,你自己變現出境界自己受。

  我們舉個比喻,我們從逆境裡頭來說,我們看到一個很討厭的人、很不喜歡的人,見了心裡就不高興,是不是這個人給我的受?不是的。這個人現的那個相,我們的眼睛就像照相機一樣,把他那個相照進來,照進來印在我們眼識里,眼識就好象是底片,這個相印在我們眼識,眼識沒有分別,眼識沒有執著,就像照相機一樣它把他照下來,照下來之後,把這張相片傳給第六識,傳給第六識也不是像現在這樣傳真,不是這個意思;傳給第六識,第六識接受過去之後,第六識也有相分,就是第六識它那個螢光幕,從眼識這個螢幕傳給它,那個螢光幕里現相。諸位要記清楚,分別,它不是分別眼識這個螢光幕,它是分別第六意識自己的螢光幕。我們現在用螢幕來傳遞,這個大家知道。於是第六意識分別,第六意識的見分緣自己第六意識的相分。每個識都有四分,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它不會緣前五識的,它是緣自己的相分。前五識是對外面境界接觸,它只管傳遞,它接觸之後馬上傳遞進去,傳給第六,傳給第七,傳給第八。傳給第六分別,傳給第七執著,它們都互通的。

  第六意識分別,立刻就傳給第七、第八,第八是檔案室歸檔。所以第七識的執著,不是執著第六識的相分,是執著第七識自己的相分。你要是把這個搞清楚的時候,你要是怪外頭人,人家真是冤枉死了,跟外頭境界不相干。你所有的活動,六、七識都不對外,阿賴耶只是倉庫,只是資料室;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來的統統歸檔。所以真正起作用的就是第六跟第七,轉識成智是六、七先轉;六、七是因上轉,五、八是果地轉,所以五、八你用功用不上。六、七轉了,五、八跟著轉,你在五、八上下功夫,沒有辦法,做不到。所以唯識經論裡頭,把這個事情講得透徹,這才是佛家講的心理學,比大學裡頭講的那個心理學高明太多了。我們讀了唯識經論,再看大學裡頭那些資料教科書,沒看頭,長篇大論說一大堆,一大本、一大本都沒有說到關鍵上去。佛法裡頭這些論典分量都不多,字字句句說到關鍵上,你讀了之後不能不佩服。

  所以古德常講自作自受,這句話的意思非常之深,一般人聽了怎麼樣?真的是似懂非懂,你說他不懂好象是懂,你說他懂他真不懂,他要真懂了他的問題解決了,什麼問題?絕對不會怨天尤人。懂了之後,無論受什麼苦難不會怪人,怪自己傻,為什麼自己第六意識見分分別自己的相分,又傳遞給第七識去執著;第七識也是自己的見分執著自己的相分。這真的非常微細,你念了之後也非常有趣味,真是個新聞。為什麼?一生以來從來沒有想到過,從來沒有聽說過,哪裡知道我們裡面的情形是這樣的複雜!

  人,內裡面身體跟思想這個複雜情形,跟外面大宇宙完全相同,不增不減,無二無別。所以人身是個小宇宙,外面是大宇宙,小宇宙通了,大宇宙就不難,也通了,一通一切通。你看看佛在經上常常用身做比喻,觀身,你能常作如是觀,容易開悟。唯識裡面講的事實真相,確實能夠幫助你建立正確的人生宇宙觀,用佛法的術語來講,正確的了解諸法實相。根源,無生智,這是般若智慧,知道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一切法不來,一切法不去。世尊在楞嚴會上所說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速度太快了,這真正是高速度,我們現在人間科技達不到。在這種高速之下,我們迷了,不知道真相。真相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不知道;不知道它是不來不去。不知道也還好,麻煩在哪裡?強不知以為知,麻煩出來了,那怎麼樣?錯解了,誤會了,誤會的根在這個地方。對宇宙人生真相誤會的根源,你從這裡才找到。你為什麼會誤會,從哪裡誤會起,這找到了。從根源消除,當然是最高明的。所以大師在此地講「以無生智,隨物而感」。

  下面是解釋,「一身多身,但由眾生分別心起,所以無積無從」。它是變化的,而且有無是一不是二,一身無量身,不能說有、不能說無,你要說無,它確實有現相;你要說有,這個相不存在。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相,你要曉得叫相續相,就像我們看電影銀幕上的相一樣,相續相,它是個生滅相。電影上銀幕現的相,一秒鐘那個幻燈片換二十四張,一秒鐘二十四張我們就覺得它的速度太快,所謂是目不暇接;誤會、看錯了,以為是真的,其實是一張一張幻燈片放的。那個幻燈打開,就是這個放映機,放映機的鏡頭打開,這一張幻燈片照在這個銀幕上,立刻把它關起來,關起來的時候換第二張,再把鏡頭打開,第二張現出來了。它是一張一張連著的,連著速度快了,你就不知道它是一張一張在換,就不知道了。

  一秒鐘換二十四張就把我們搞糊塗了,就把我們欺騙了,我們迷在其中。那現實這個環境,一秒鐘生滅多少次?《仁王經》上世尊方便說,世尊給我們講一彈指,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所以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我們一個健康的人,手腳很靈活的人,我們彈指會彈得很快,你算算看一秒鐘只要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正好兩個十萬八千;換句話說,一秒鐘這個現相的生滅二十一萬六千次。電影銀幕上一秒鐘二十四次,你就不知道它的生滅了,現在是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次,相續相。我們在電影銀幕看的是相續相,那個相續相慢動作,很慢很慢,我們現實環境是很快速度的相續相。

  我講這段經文,我記得好象是用七、八個小時說明這個現象。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對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相,對自己的身體,再也不執著了,為什麼?執著不到;再也不打妄想了,為什麼?想像不到。真的,想叫妄想,執叫妄執,哪有這回事情。你的喜怒哀樂愛惡欲都是自作自受,全是假的,一場空,絕非事實。這一般人見不到,要不是佛給我們說,我們怎麼會知道?我說佛在《仁王經》這個說法是方便說,為什麼?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次,不快,比光的速度慢,比電磁波的速度也慢,所以我們知道佛是方便說。而實際上呢?實際上那是億萬分之一秒,不是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秒,不是,億萬分之一秒,無法想像。你才動個一念頭,這個念頭就是幾十萬分之一秒,這是事實真相。這個現象法爾如是,它是自然的,本來就是這樣的。只是眾生迷了,迷而不覺,法身菩薩才覺而不迷,見到事實真相。

  見到事實真相,叫見道。什麼人見道?法身菩薩,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見一分法身,那就叫見道,就是見到事實真相,不再迷惑了。見到這個事實真相,你才真正明了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自己,叫清凈法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你的大慈大悲從法性裡面流露出來,遍滿法界虛空界,你的慈悲,你的愛心遍法界虛空界,你的智慧、你的德能、你的相好,沒有一樣不是遍法界虛空界。跟法界虛空界,上自一切諸佛下至地獄眾生融成一體。這是事實真相。這個時候你才曉得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什麼關係,就好象全身許許多多這些細胞,這些細胞跟自己什麼關係你明白了,一體。

  一切諸法,無一不是清凈的,無一不是平等的,所以無積無從。一切諸法無所有,哪有積?哪有從?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一念他就現相,無念就不現相。下面大師用比喻來說,這個比喻也是世間人常常講的,我們中國人常說「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只有一個在天上,晚上在河邊,哪個地方有水,水裡頭就有月亮的影子。天上那個月是一,水裡面的月亮是多,「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讓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佛菩薩現無量無邊身,就像水中月,而且現的身不一樣,色不一樣,形不一樣,相不一樣,名字不一樣,這是什麼原因?眾生分別心不一樣,總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再說,不要說佛了,回過頭來我們細心觀察自己,我們自己這個相,我要問昨天這個相跟今天這個相一樣不一樣?你說也一樣,錯了,怎麼可能一樣?要是一樣的話,就等於說我們這個底片(幻燈片)放在銀幕上沒有換,沒有換就一樣,它要換了的話,不一樣。像看電影,你看到那個相是一樣的,一秒鐘換二十四次,它怎麼會一樣!我們現在這個相,就是依《仁王經》上佛講的這個,一秒鐘它要換二十一萬六千次,怎麼會一樣?不要說昨天跟今天不一樣,我剛才講的是用昨天跟今天相比,那今天,上一個點鐘跟現在,一樣不一樣?再說前一分鐘跟這一分鐘,一樣不一樣?再說前一秒鐘跟這一秒鐘,一樣不一樣?不一樣。不一樣就答對了,就用《仁王經》的說法,一秒鐘它就換了二十一萬六千次,你怎麼會一樣,永遠不停。這叫什麼?五蘊裡頭這叫行,八苦裡面這叫行苦,行苦就是不住,它停不住。停住就好了,停住不就變成長生不老了。說剎那不住,時間太長了,剎那太長了,一剎那九百生滅。你明白這個道理,底下這句你就很好懂。

  『見佛種種身』。一秒當中,一秒這麼長的時間,佛這個身已經現了多少次?二十一萬六千次,不是種種身嗎?誰見到?法身菩薩見到了,法身菩薩那個眼睛厲害,我們的眼睛不行。我們的眼睛看到幻燈機,不能看電影,幻燈機上我們按一個鈕換一張,按個鈕換一張,我們看到底片的生滅,看到它換片子。電影機裡面的速度我們就看不出來,何況我們現實環境。依佛所講的,佛的方便說,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這是真相,諸法實相。

  所有一切法,沒有一法例外的,我們人身體是如此,我如此,你也如此,他也如此,各個如此,花草樹木也如此,桌椅板凳也如此,山河大地也如此,沒有一樣的。這一張桌子擺在此地,前一秒鐘跟後一秒鐘它已經現了多少個相?二十一萬六千次。我們今天要這個說法,跟一般人說,人家說我們神經病,頭腦有問題。他說這明明沒有變,這個樣子,昨天是這個樣子,今天還是這個樣子,哪裡變?跟這些人就方便說,你說沒變,好,就沒變;你說一樣,好,就一樣,真的行得通。你一定說它不一樣,一定要說它有變化,那兩個人就打架去了。

  人與人都能交往,要記住和為貴,他錯了跟他錯,表面上跟他錯,內里我清楚,表面上裝糊塗,我們才能相處。不裝糊塗,日子不能過。在這個裡面,那個和為貴也看到了。所現一切相都是性德變現的,唯心所現。性德裡面沒有衝突,性德裡頭沒有矛盾,性德裡頭沒有誤會,所以宇宙是和諧的。宇宙之間萬事萬物是相輔相成,互助合作的,決定沒有衝突。衝突不是自性,自性決定沒有衝突,和為貴。法性原本就是這個樣子,《易經》裡面稱為太和,太和就是法性,太和就是道,隨順太和就是德,道德。怎麼隨順?性德,性德是和睦,我們懂得用和睦,守住和睦。你懂得用和睦,中和,中和是德。中是什麼?不偏不邪就叫做中。不偏不邪沒有邪惡,自性裡頭沒有邪惡,自性裡頭是至善,儒家講的「止於至善」,至善是性德。儒家講中庸,用中,佛法講中道,所以這是性德的大用。我們講體相用,太和是體,中和是用,保和是相。

  北京皇宮裡面三個大殿,就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三和表示什麼?道德。太和是道,中和、保和是德,完全隨順,太和。所以,古聖先王都懂得以道治國,以德化民(用德教化人民)。他根據什麼?在佛法講就是法性、法相,他隨順法性、法相,那還有什麼話說!在現在人來講,他隨順大自然的法則,大自然的原理原則,這就決定沒有錯誤。大自然裡頭沒有分別,大自然裡頭沒有執著,大自然裡面沒有自私自利,沒有是非人我,沒有貪瞋痴慢,沒有五欲六塵,它的運作永遠是平等的,永遠是和諧的。我們講的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永恆的,都是遍法界虛空界;真誠遍法界虛空界,清凈平等遍法界虛空界,正覺慈悲遍法界虛空界。你說人在這個境界裡頭,何等的幸福,何等的圓滿,圓滿比美滿更勝一籌,美滿不見得圓,圓滿決定美滿。

  如果我們明白這些道理,了解這些事實真相,稍稍契入幾分,你就對這門學問欲罷不能;我可以不睡覺,我可以不吃飯,這個東西不能不學。所以孔老夫子自己說,那是真話,也給我們做榜樣。夫子說我曾經一天不吃飯,一夜不睡覺,我在那裡想,想來想去不如學也。「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所以治己,是對治自己的,不學則不智;教所以治人,教是教別人,不教則不仁,你不教就沒有慈悲心,沒有慈悲心什麼都沒有了。這個道理我們懂,「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它是一體的。你沒有慈悲,你真誠沒有了,清凈平等正覺都沒有,這五條有一個全都有,決定分不開。什麼是慈悲?真誠是慈悲,清凈是慈悲,平等是慈悲,正覺是慈悲。再把事相連上去,看破是慈悲,放下是慈悲,自在是慈悲,隨緣是慈悲,念佛是慈悲,沒一樣不是慈悲。慈悲就包括了一切法,一法如是,法法如是,你才曉得它的關係。

  為什麼這樣?一體,見了性才曉得,性德。性德不能分割,一證一切證,一通一切通。所以古人講一經通一切經都通了;一法明了,法法都明了,這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世出世間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要是把那個根本通達了,性識通達了,要不要學?不要學,全通了。這是甚深大法,法法平等,無論哪一法都能通到性識,因為什麼?它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它的根是一個,世出世間萬事萬法根是一個。

  所以你要有恆心、要有耐心,不要去換,這一法通到底,通到明心見性,到明心見性一切法自然通達。但是每個人無量劫來習性不相同,這是我們愚痴、遲鈍原因之所在。如果我們這一生學的這個法門,我們過去生中曾經學過,那就快,你阿賴耶識裡頭有種子,現在又遇到,這個種子印象加深,你悟得快。如果你現在學的這個法門,過去生中沒學的,很困難,覺得很生澀,很不容易理解,說明過去生中沒有學過。這種情形,我相信我們每個同學都有經驗。你不相信,你把《大藏經》翻來看看,有些真的很喜歡,有些看不進去,不想看,不是不好。這個在佛法術語裡面講,叫契機、不契機。機跟過去生中有關聯。

  佛法八個宗派,像密咒,有人一學密咒他就朗朗上口,他就音念得很準確,很快就能背誦,過去生中學過。有些人對這個密咒就一點都不能接受,你教他念,教了好幾遍,他記不住,這是什麼?過去生中沒有學過,初學就很生了。過去生中學過的,你接著干很熟,你要說沒有過去生中的因緣,怎麼會有這個現象?那這個現象講不通。有這種現象,肯定人有過去生,過去生還有過去生,既然有過去生當然有來生。這個地方也能夠很明顯的讓你覺察到,一切眾生都有三世,不能不信。

  學佛是教我們開智慧。真正要開智慧,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對人對事對物你要細心,佛經上講的「微密觀照」。這四個字我們要是做不到,我們就換句話說,細心觀察,這個總可以試。細心觀察的時候,你就能夠看到一些徵兆,從這些徵兆更深入的去觀察,你就能了解事實真相。縱然見不到,能體會得到,你對於聖賢人的教誨就生信心了。信心的建立實在是不容易,有信心你就有受用,沒有信心很難有受用。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二六0卷)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光照百千世界,偈頌最後一首看起:

  【心分別世間,是心無所有,如來知此法,如是見佛身。】

  這四句偈義理很深,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後偈」就是最後這首,「復拂前跡」。拂,我們用現在的話大家容易懂,就是否定,前面所說的現在完全把它否定。「謂即前分別之器」,前面所講完全是分別,器就是器世間,就是說我們這個物質的世界,包括虛空、空間、時間都包括在裡頭,包括剎土所有一切眾生,這叫器世界,「亦無所有」。完全是講諸法實相!怎麼說無所有?真的是無所有。這我們在前面也講過不少次。一切諸法,佛說幻有,幻有不是真有,確確實實就像我們看電影,銀幕裡面景象一樣;像我們看電視,這個電視畫面上的景象一樣,有即無有。現畫面的時候,你就要知道那就是沒有,不是不現畫面的時候知道沒有。現畫面的時候,你知道那是有,那你就錯了,現畫面的時候,它這個銀幕還是乾乾淨淨,一塵不染。

  這就是大乘佛家常講,當相即空。不是說相沒有了是空,相沒有了是空好懂,那三歲小孩都懂得。當相即空,那就是智慧,它有沒有相?有相,有相曉得是什麼?空的。空是什麼?銀幕絲毫不沾染,為什麼?它確實不存在。你講這個畫面,畫面已經過去了。《金剛經》上講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把心換個字,過去相不可得,現在相不可得,未來相也不可得。心是能現,相是所現,能現都三心不可得,它所現的相怎麼會可得!所以,末後他一定要把它否定,要不否定的話,他根本就不了解事實真相。

  相有性無,事有理無,那個有是幻有。有,不是真有,所有一切有法,佛家講的有為法,有為法都是剎那生滅。這個剎那是形容詞,不是真的一剎那,因為事實真相比這個一剎那短得太多,一剎那太長,《仁王經》上講一剎那就已經有九百生滅了。所以我們凡夫,不但是凡夫,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都見不到真相,這個原因就是粗心大意,這是真的,實實在在粗心大意。粗心大意這句話真正意思懂得的人也不多,沒有少分契入境界,這句話不懂,含糊籠統的好象有這麼回事情,真相不知道。粗心到底粗到什程度?大意到底大到什麼程度?不曉得,含糊籠統。不但凡夫含糊籠統,多少世間名人學者也是含糊籠統,我還見到一些大學名教授,國內外,跟他談起來的時候也是含糊籠統,實在是不容易。

  這是大經大論裡面佛常說的,「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那就是世間聰明智慧的人,佛講的他不懂,一定要有人說。什麼人說?過來人說,不是過來人他說不出來,他也不懂。所謂過來人,就是佛法裡面講修行證果的人,那就沒錯;修行而不能證果,還沒證果,他所說的是聽說的,聽佛這麼說的,聽祖師這麼說,自己沒親證。如果自己親證,那就不一樣。我聽佛說,我可以給他證明,他講的話沒錯,為什麼?我證到了,我見到了。所以佛說那個說法的人標準在此地,這個標準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法身菩薩。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證一分法身,這是法身菩薩。他不在十法界,他在一真法界。

  這些人應化到我們世間,來給我們說法;這些人示現在世間,身分不一定,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無論現什麼身他都是佛,他都是菩薩,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甚至於他現個乞丐身,我們世間人看到,叫化子,討飯的,不知道,連虛雲老和尚這樣的大德都不知道。你看他朝五台山,那是真正誠心把朝山的功德迴向給他的母親,迴向給他的冤親債主,三步一拜;三步一拜不分寒暑,三年才拜到五台山。這樣虔誠,那麼樣的辛苦。尤其是冬天,冬天跟夏天,嚴熱、酷寒,那很難度過,他還要拜。所以兩次冬天都生病了,在荒山野嶺,四周圍沒有人家,那真可憐。這感動了菩薩,菩薩化身,菩薩是什麼身分?乞丐要飯的。路上碰到一個乞丐,乞丐看到他那麼可憐,就發心來照顧他。他就問這個乞丐:你叫什麼名字?他說他姓文,他叫吉,吉凶的吉,叫文吉。住在哪裡?他說:住在五台山。他說:我就是要朝山的,朝五台山。難得難得,我的家鄉在那邊,我照顧你。他說:你到五台山去問我,大家都知道。他就記在心裡,第二年在路上又碰到文吉,文吉救了他兩次命,所以到五台山拜文殊菩薩之後,就打聽問這個人,他就說明他朝山經過,遇到這個乞丐兩次救他。人家說那是文殊菩薩,他才恍然大悟,當時不知道。

  這叫什麼?善人,天無絕人之路,到你在最辛苦的時候,佛菩薩出現了,他以乞丐的身分來幫助你、來照顧你,你不會懷疑。如果是其他的身分,你覺得奇怪,你一個人怎麼會跑到這個地方來?怎麼會走到這個路上?討飯的,到處跑。所以佛菩薩無處不現身。千萬不要想到,我們起心動念,做什麼事情,佛菩薩不知道,那你錯了。你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諸佛菩薩統統看在眼裡,你精進他也看在眼裡,你退墮他也看在眼裡。你動一個善念、動一個惡念,佛菩薩統知道。你只能欺騙自己,你不能欺騙佛菩薩;你能欺騙迷惑顛倒的凡夫,你欺騙不了真正有學問的人。真有學問的人看到你,不說你,你不要以為他被你蒙蔽,那你錯了。這些都是早年李老師教給我們的。

  求佛菩薩在哪裡求?在自己內心求,只要求心正、心凈、心善,你只在這上求。不必巴結權勢,有權有勢不巴結,連諸佛菩薩也不用巴結。世間正人君子你想巴結他,沒有用處。天地神明,什麼叫神明?我們中國辭彙裡面給神明有個定義,聰明正直謂之神。正直是神,沒有私心,沒有偏心,沒有偏愛,大公無私,這種人叫神明,所以這些我們都要搞清楚,都要搞明白。所以,今天許許多多社會問題,多少人在這裡研究尋求解決之道,而束手無策。什麼原因?沒有找到根本。解決這個大問題,你要找不到根本的話,就跟治病一樣,這個病的根源沒找到。這個地方腫給它消腫,這個腫的根源在哪裡不知道,看到好象消了,根沒拔掉,過幾天又發了。這個地方這是講到根源,虛空從哪裡來的?宇宙從哪裡來的?一切萬事萬法從哪裡來的?從『心分別』來的。

  心分別才有『世間』,這個世間就包括了一切。「世」是時間,你看三個時,過去、現在、未來,中國古人講三十年為一世,所以這個世的符號就這麼划出來的,卅底下一,三十年一世一個段落,這講時間。那個間,間跟界,有講世間、世界,「間」是講空間,四方四維上下這是界,世間就是世界。世間裡面,所有一切萬事萬物就都包括了,所以講世間、講世界就統統都包括了,怎麼來的?心分別來的。你要是不相信,不相信我問你,你有沒有做過夢?如果你曾經做過夢,問你夢中有沒有虛空?夢中有沒有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夢中有沒有山河大地?夢中有沒有樹木花草?夢中有沒有很多很多人、有很多很多事?有,有這個經驗。那要問夢從哪裡來?常常作夢、天天作夢,做的夢還都不一樣,這是什麼緣故,要找它的根。為什麼有的人作夢很複雜,有的人作夢比較單純;有的人夢多,有的人夢少,這什麼原因?佛在這裡告訴我們,心分別。

  我們就知道,妄念多的人一定夢多,夢一定很複雜;妄念少的人一定夢少,他的夢也比較單純。從我們自己本身經驗上來講,自己確實有這個體驗,自己能證明,沒有學佛之前夢多,而且是什麼?惡夢多,幾乎天天都是被惡夢驚醒。學佛之後,大概在學佛前五年,差不多,跟沒有學佛前,沒有大的變化。但是學佛十年,你就會覺得有顯著的變化,怎麼樣?夢少了,特別是惡夢好象漸漸沒有了,夢中境界還都平平安安。如果能有二十年、三十年這麼鍥而不捨的話,你也會常作夢,夢什麼?夢佛菩薩,夢聽經,夢念佛,夢這個。四十年、五十年這樣一個境界,夢中也是一樣,起心動念都是想到一切苦難眾生,夢中亦復如是,怎樣去幫助這些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就學佛四、五十年,有沒有離開世間?沒離開,為什麼沒離開?還有念頭,有念就不能離開,無念才能離開。我們怎麼修?說老實話離開六道不容易,離開六道,執著沒有了。離開十法界更難,十法界是分別。

  所以,你一定要真的覺悟,『是心無所有』。所以真正修行人,常言說得好,大修行人他們從哪裡下手?從根本下手。什麼是根本?心是根本,念頭是根本,一般講的心都講念頭,起心動念是根本。從根本修,不是說把惡的念頭換成善念,染念換成凈念,不是的,那還不是從根本修,那是很接近根本,不是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你要了解心是什麼,如果真正觀察到心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入這個境界你才真清凈。這個真正叫究竟圓滿,這個境界叫大涅盤,寂靜。

  能現能變的心識尚且不可得,哪裡還有世間?哪裡還有諸法?世間跟諸法都沒有了。那要問,世間跟諸法在不在?在,在怎麼會沒有了?當相即空。不是說把這個相滅掉之後是空,是說空跟有都空,空不可得,有也不可得,空有是一不是二,這是佛境界。世間人為什麼入不進去?他就是把空跟有分作兩樁事情,空不是有,有不是空,這個難了,這是永劫都不能契入。那你要問:這個現相怎麼產生的?還是分別執著,你分別空不是有、有不是空;你執著空不是有、有不是空,還不是錯在這裡。你為什麼這樣堅固執著?這種執著障礙你見性,障礙你得定,障礙你開慧,障礙你入佛知見,障礙你契入佛凈土,你這個虧吃大了。

  清涼在這個註解裡頭說得很好,他這個科題「復拂前跡」。這是真正如來說法總的原則,一種模式給你講,講到最後是統統否定,讓你在這裡面體會到事實真相,你可一點都不能執著。這是佛說法,這是跟你講真法,如果沒有這兩句,佛說法只說了一半;最後有這兩句,佛說的法大圓滿。你自己對世出世間一切理事性相因果,你都明了,你都懂得,這是智慧;你絲毫都不執著,那是大定,定慧合起來就是寂靜涅盤。寂靜涅盤不是死了以後才證的,當下證得的,證得之後永遠不失。那是什麼?你住在涅盤裡頭,雖住涅盤又不離生死,妙,這微妙!

  為什麼不離生死?看眾生太可憐,看眾生太苦了。絕對不是說我入這個境界,不理你們了,算了,你們去搞你們的去。那這是什麼?那是小乘,小乘不究竟,小乘縱然「好,不理你們了」,走了,住在涅盤裡去了,享受清凈寂滅的法樂。我們常講人畢竟有天理良心,人有良心,良心就是什麼?佛性。所以佛說阿羅漢住偏真涅盤兩萬劫,這是講最大的極限;他不理你們了,離開了,時間最長的是兩萬大劫。兩萬大劫之後他還會回頭,回小向大,他發菩提心,慈悲心現前,還是要幫助眾生。辟支佛比阿羅漢根性要利,辟支佛有的時候看到度眾生很辛苦、很麻煩,眾生不聽,還要毀謗,甚至於還陷害你,算了不幹了,不願意行菩薩道,菩薩道太辛苦、太難行了,退心了。他住涅盤一萬劫,比阿羅漢快,阿羅漢兩萬劫,他是一萬劫他就回頭。回頭,就是我們世間俗話可以能在那裡想像,叫良心發現,這大家容易懂。他回頭,回頭還是要幫助苦難眾生。

  我們知道菩薩裡頭,最了不起的一位菩薩,叫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為什麼?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就是不忍心看到這些罪苦眾生。地藏菩薩到底是怎麼回事情?給諸位說,是真如自性裡面一片真誠的慈悲心,這一點真誠慈悲心就是地藏王菩薩,特別憐憫地獄眾生,這是最苦。這個慈悲心遍滿法界虛空界平等的,那就是觀世音菩薩。諸位要知道,地藏、觀音都是大慈大悲變現出來的,一個是平等的慈悲心,一個是特別憐憫苦難的慈悲心,就這麼一點。特別同情,要幫助苦難眾生,這個要先幫助他,這個心變成地藏。所以你曉得,一切諸佛如來、一切法身菩薩,全是性德自自然然顯露的。遍法界虛空界所謂是一個心,一心一智慧,共同一法身,哪有不和睦的道理。

  今天這個世界真的不和,我和,他不肯跟我和,這是什麼原因?我學了我才願意跟人家和,我要是沒有學,我跟他一樣,我也不會跟你和。由此可知,在眾生法界裡面,最重要的是教學,你要教他,你要引導他,你要幫助他覺悟。世出世間無上的法寶就是覺悟,覺悟才是真正把問題解決;不覺悟,財富解決不了問題,權勢解決不了問題,科學技術也不能解決問題。教育,教育看教什麼?現在這些教育,著重在科學技術,工商業的發展,怎麼樣賺錢,怎麼樣享受。這種教育不能解決問題,不但不能解決問題,製造社會問題。

  社會何以有衝突?不平就衝突了;諸佛的世界何以沒有衝突?平等,平等就不起衝突,高下就起衝突。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的世界,華藏世界是平等的世界,你知道平等就沒有衝突。平等是怎樣得來的?覺悟的教育得來的,覺悟就平等,你看看這個地方講「是心無所有」,平等了,這還有什麼話說!我們明白之後,我們跟諸佛菩薩平等了,我們跟一切眾生平等了。跟諸佛菩薩平等,那是我們的享受,那是我們的家園。跟一切眾生平等,一切眾生不知道,我跟一切眾生,我來教他,我來幫助他。他貪,貪而無厭,他有貪瞋痴慢,他要什麼,我統統都給他。讓他在這裡面覺悟,讓他在這裡面反省,他會得到啟示,你所要的我都給你。

  貪而無厭,你有沒有快樂?沒有快樂,你得到之後又怕失掉,患得患失。沒有的時候想盡方法把它得到,得到之後又想盡方法來保護,怕丟掉,最後怎麼樣?最後還是丟掉。為什麼?你要死,你死了什麼都帶不去,沒有一樣是你的。古大德講的話你不懂,講的什麼話?「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你也常常聽,有時候你也會講,可是你還是放不下。沒有一樣東西能帶得去,你爭它幹什麼?你看看祖師大德都是再來人,他給我們示現的,有很好,沒有也很好;沒有的時候不爭,有的時候決定不貪戀,永遠保持心地清凈平等。這個清凈平等是最高的享受,心平氣和,心平氣和那這個人健康長壽,百病不生。凡是生病,出了麻煩,都是心不平氣不和,這裡頭就出了障礙。

  世間凡是於社會、於眾生不利的事情,不但不可以做,念頭都沒有,都不能有。凡是跟眾生有利益的事情,有很大利益的事情,隨緣而不攀緣,沒有這個緣你一定想做,那不是自找苦吃?好事尚且不是那麼積極,你說學佛的人很消極,他不是消極,緣不成熟,你積極沒有用處。所以佛菩薩常常講,時節因緣,譬如你種一棵桃樹,你想這個桃樹結成桃子,你能夠有收成有得吃,要三年。你不能種下去,三個月你就給我長桃,長不出來,你想什麼方法,你只有把這棵樹毀壞掉;你得好好的培養它,有耐心,你要等三年,這叫時節因緣。對於社會、對眾生有大利益的事情,還是要時節因緣,有因有緣,因是什麼?眾生有福。眾生沒有福,緣再殊勝都不行,因緣要聚會,有因沒有緣不能成就,有緣沒有因也不能成就。就好比說,我們以植物來講,種子是因,我有種子,我有這個因。土壤、水分、肥料、陽光這都是緣,如果缺少緣,你光有這個種子,它不能生長。我把這個種子放在茶杯裡頭,放一百年它也不會發芽,一定要埋在土裡才行。這些淺顯的道理不難懂,為什麼我們常常把它疏忽了?

  現在這個社會亂了,亂世,亂的因是什麼?因是居住在這個世間的居民阿賴耶識裡頭不善的種子太多了,這是因,我們學佛的人知道。緣是什麼?緣是這個時代沒有聖賢人教化。聖賢人不來,魔就來了。魔來教化眾生,又有這麼好的科學工具,他天天在這裡教你,教全世界的人,教什麼?教你貪婪,教你貪瞋痴,教你殺盜淫妄,教你自私自利,教你損人利己,這個教法,把阿賴耶裡頭所有那些惡的種子,全部讓你現行,善的種子把它壓抑,惡種子全部現行,這是因緣。你看到今天這個世間,你是看到果,你不知道因緣。所以很多熱心人士想幫助這個世間化解衝突,促進安定和平,多少人在這裡努力幾十年,沒消息。

  我在日本岡山聯合國和平會議裡頭就講到。聯合國從成立以來,二次大戰之後成立以來,七十多年,謀求化解衝突,促進安定和平,多少人在努力,一年不曉得開多少次會議。可是這個世間,我們所看到的結果,這個動亂一年比一年頻繁,災難一次比一次嚴重,根本沒有緩和的跡象,所以許多人對於和平喪失信心。會議當中,聯合國的一位官員(他是南美洲的代表)發表演說。我聽了之後,我很有感受,他講得非常好。我問他,你的理念怎樣落實?他感覺到很茫然,沒有法子落實。這個會議的時間有限,到第二天我約他,我們一起吃早餐,我們有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單獨來研究討論。光是空口說白話沒用處,要從內心裡頭。所以我就告訴他這一點,從內心裡頭,讓我們身心和平,我就教他。最後會議結束之後,我請所有與會人員吃飯,這個晚宴是我跟大會主席合請的。本來大會主席請,我不知道他請,我就提出來說我要請大家吃飯。他說:我已經說了。我說:那這樣好了,我們兩個一起請,我們兩個合請。

  在這個晚餐裡頭,我就特別提出,我們要改變思想,要改變觀念,否則的話,和平永遠不會落實。改變什麼樣的思想?這個思想是我們一直犯的錯誤,那就是「我對,別人不對」。我們今天,你看在開會的這些從事於世界和平工作人員,我們講的都是對的,我們想的都是對的,社會上那些搗亂分子都是不對的,我說這是我們不能化解和平真正的原因。應該怎麼做法?應該把你念頭轉過來,「他們是對的,我是錯的,他們錯了也是對的,我對了也是錯的」。這參加的大家聽了都楞住,聽了我的話點點頭又搖頭,做不到。我就說:做不到,和平永遠不能實現;如果我們咬緊牙根能做到,那我們對於世界和平,對於化解衝突,就做出了真正的貢獻。

  去年七月我在曼谷也是參加聯合國的會議,回來之後就想,我們要做一個示範,就好象做一個模型,讓那些人來看。我們做一個和平社區,這裡面真正能夠落實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這是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宗教的教育,聖賢的教育,結合成一體,在這個社區教化。我回來跟我們這邊多元文化部的部長,公民部長,我跟他談了很多,他非常贊成。所以那時我就想到圖文巴這個小城,可以做實驗,這個地區做一個實驗,全世界第一個和平城市,讓聯合國搞和平的人到我們這邊來參觀,這個小城是一家人,這個小城彼此居民都能互相尊重,互相包容,相親相愛,互助合作,好!全世界第一個和平城市,部長非常歡喜。

  回來我跟市長談,市長就告訴我,我們這個城市信仰宗教的人口只佔百分之二十二;換句話說,百分之七十八不相信宗教,裡面還有一部分的人是排斥宗教,難辦。這是什麼?隨緣,換句話說,緣還是不成熟。所以又有一個緣出現,機會出現,印度尼西亞,印度尼西亞信仰宗教的人占他們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五。我說這個有機會,機會來了,所以印尼我去了兩次,我很努力的在那邊進行,希望什麼?希望能夠有一個小城市做一個實驗區,看看我們大家能不能和睦相處、能不能平等對待?現在時間到了。

  【心分別世間,是心無所有,如來知此法,如是見佛身。】

  這首偈文字不多,只有二十個字,義理非常的深廣,把世出世間法全部都包括在裡面。所以,如果不是從上面我們一直學到此地,這個話就沒辦法說明。實在講,你想都想不到,你怎麼能說?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心想生,心想就是分別,我們常講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都是虛妄,都不是真實。雖然是妄,你不能說它沒有,所謂是夢裡明明有六趣,你不能說它沒有,你也不能說它有。你說它有、說它沒有都錯了,或者你說它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都是錯的。錯在哪裡?錯在你起心動念。怎樣才是正確的?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正確!一點錯誤都沒有。所以古人講這些事情,這是講事實真相、世出世法,「開口便錯,動念即乖」。起心動念錯了,那你開口當然更錯了。

  宗門教學的方法,向上一著,就是教你在一切法裡頭不起心、不動念,只是逼著你,逼你開悟,但是你要是那個根性才行,不是那個根性,不行。從前李老師教導我們常說棒喝,呵斥你,棒打你,他一喝一打,那個人就開悟了;就好象睡著的人,一聲大叫、一棒打下,他醒起來了,驚醒了,那就成功了。他說像我們這些人,他一喝我們嚇死了,一打我們死掉了,活不過來,被他棒喝,棒喝之下打死了。所以你要曉得那些祖師大德他看人的,你不是這個材料,他也不打你,他不喝你,他對你客客氣氣。你真是這種材料的人,他用這種所謂毒辣的手段,一下就把你逼開悟了。教的人,說實在話不是普通人,棒喝下面成就的人也不是普通人。我們一般講不是凡人,凡人沒有這個本事,沒有這個手段,凡人一喝一打就死了,活不過來。這就所謂是宗門接引上上根人,教下接引中下根人,也有上根人,上中下三根人,宗門是接上上根人。

  我們不是上上根人,不能學上上法,學不到。中下根人遇到善知識能成就,還是自己有善根、有福德,自己善根福德不足,縱然遇到善知識也不能成就。這個事實,我們從歷史上你能體會到,歷史上諸佛菩薩、聖賢來應化的很多。他住世幾十年,接觸的人很多,接受他教誨的人很多,成就的人沒幾個,絕大多數的人沒沒無聞,那是什麼原因?不是這個根器。所以縱然遇到善知識也不行,善知識對你來講是緣,你自己要有因。就好比說,你自己是個很好的種子,遇到這個緣,那你將來一定生根、茁壯、開花、結果,你長成一棵大樹。你自己不是這個種子,你遇到這麼勝的緣,你那個種子是個小草,遇到那麼樣的勝緣,將來長出來的還是個草。你的種子是個大樹的種子,遇到這個緣,那你將來長成大樹,不一樣,這就是個人的善根不相同。

  《彌陀經》上給我們講,「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我們今天缺乏的是什麼?缺乏的是善根。我們不但今天沒有根,連善都成問題,甚至於善惡都分不清楚,這個問題嚴重了,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分不清楚。世間人覺得什麼是善?名聞利養是善,功名富貴是善,五欲六塵享受這是善,他在愚痴這個。其實佛菩薩、聖人,都把這個東西丟掉,釋迦牟尼佛自己做例子、做榜樣給我們看,世間人認為那些善的,他都不要;世間人認為不善的,他就要。三衣一缽,天天到外面乞食,這個世間人覺得這是最不善,因為什麼?乞丐。他為什麼過那個生活?

  由此可知,真正聖賢人跟世間的人想法、看法不一樣。再給你說得明白一點,享受的不一樣。世間人享受五欲六塵之樂,我們佛門叫紅福,紅是紅塵,紅塵裡面的福報,這個福報是他們自己以為福報。佛菩薩隨他說,你說你有福報,我也好,跟你說吧!實在講,佛菩薩沒有看在眼裡,佛菩薩享的是清福,清凈無為。什麼叫清福?六根在六塵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清福。清福不是找一個清凈環境裡面去享受,那你就錯了,什麼環境都是清福,跟紅塵人住在一起,他享的是世間紅塵之福,我享的是清福,不一樣。

  紅塵福報裡頭有憂慮、有煩惱、有牽掛;清福裡頭什麼都沒有,沒有分別,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得失。清福是自在的,紅福操心,煩心操心。不必分地區,世間人住在山林,住在寺院,他心裡妄念不斷,他的憂慮、牽掛、操心不斷;換句話說,清福他沒有享到,清凈修行的道場,他並沒有享到清福。真正心地清凈的人,住在居士家裡,住在紅塵裡面去弘法,他永遠是在清福,心地清凈,一塵不染。為什麼?他與『是心無所有』相應,他與寂靜涅盤相應,雖在紅塵裡面弘法利生,雖然跟紅塵人和光同塵,打成一片,跟他們也熱熱鬧鬧,嘻嘻哈哈,這就是宗門所說的「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所以我們學佛同學無論在家出家,你首先要明了,你要確定你自己的方向目標,我這一生來,要來幹什麼?真正的大事,用我們現在最容易明了的話來說,就是往生凈土;因為靠自己明心見性是做不到的,我們只有唯一的,就這麼一樁大事,我要求生凈土。往生凈土就等於成佛,把自己從凡夫境界提升到佛法界,這是我們唯一一樁大事。其他的事情都是雞毛蒜皮,不值得一提。我這樁大事沒有辦好,我不要干別的大事,為什麼?干別的事情,會妨礙我的事情,我不能幹。自己這樁事情有把握了,把握在哪裡?心清凈,心凈則佛土凈。這個有沒有把握,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我起心動念跟阿彌陀佛相不相應,也就是我起心動念像不像阿彌陀佛起心動念,我的願望像不像阿彌陀佛的願望,我的造作、我的言語像不像阿彌陀佛的造作言語?如果像,你就有把握往生,如果不像,那往生就靠不住。真正有把握往生,那我們要幫助別人。幫助別人的方式很多,這就講緣,你要認識緣,你要懂得隨緣,無論在什麼場合都可以幫助人。

  李老師當年勸我們這班年輕人發心學講經、學弘法,緣。他也是在台中做實驗,實驗到最後他很沮喪。為什麼?參加學講演、學講經的,女同學多,男的少,女的多,女生真的很聰明,他也很喜歡。剛剛學會了,不到兩年結婚了,一結婚有了家庭,完了。老師說我這番心血白費了。她要照顧家,生了小孩要照顧小孩,沒有法子出來講經;男的一結婚有家庭、有事業,所以才知道這個事情不容易。最後他辦了一個內典研究班,學生只有八個人,裡頭有三個女生,他要求:你們不可以結婚,要抱獨身主義,我才收你(三個聽說現在在台中蓮社都擔任工作服務,沒結婚)。很不容易。

  這個事情是終身的事業,是大事業,你要有興趣,要有耐心,要能夠把世緣都放得下。還有名利心,不行,不可以,你決定學不好。真的要像善導大師所說的,佛教我們做的,認真努力去做,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決定不可以違犯。每天展開經卷,就是接受佛菩薩的教誨,所學的東西一定要能夠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最高的原則就是空有,空有是一不是二,你要會用,會用就是善巧方便,智慧的落實,自性般若智慧表現在生活當中,在佛法里稱為善巧方便,真得受用。這個時候才有法喜充滿,這個時候才有常生歡喜心;你不能夠契入境界,你的歡喜心從哪來?所以學佛退轉的人很多,為什麼會退轉?得不到法喜。他學這個東西感到枯燥無味,沒有世間法有用處。

  確實世間法學容易,佛法難,難在哪裡?難在你放不下。你真能放下,不難,不能放下,真難。能真放下的,你才懂得如來真實義;你不能放下的,你就是讀遍《大藏經》,你也不知道如來真實義,你所覺的那個意思,都是你的胡思亂想,絕對不是佛的意思。告訴你,佛沒有意思,這我在以前教學的時候常說,我跟大家講,佛經字字句句沒有意思,可是字字句句又有無量義。你要認為這個佛經有意思,錯了,那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到什麼時候你才能看到佛的意思?自己完全沒有意思,你就看到佛的意思。佛的意思是什麼?就是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隨著你功夫的淺深,你功夫深你看得深,字字句句看得深、看得廣。你功夫淺看得淺,就這麼個道理。《金剛經》上兩句經文講得好,「信心清凈,則生實相」,就這個意思。我們的心不清凈,所以我們的信沒有根,不踏實,禁不起考驗。

  末後兩句『如來知此法,如是見佛身』。「如來」是從自性上講的,《金剛經》上世尊為我們解釋這兩個字,「如來者,諸法如義」,這兩句話講得好,什麼叫如來?「如」是講性,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識用一個「如」來代表;所現所變,來,「來」是相。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性相是一不是二,這叫如來。你能入這個境界,你就叫如來,如來就是佛,所以什麼人入這個境界?圓教初住菩薩就入這個境界,就證得如來,所以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如來知此法」,這句話的意思我們簡單的講,可以說法身菩薩知此法,「如是見佛身」,這就叫見佛身。只要你懂得如來兩個字的意思,你就見到佛身,見佛什麼身?見佛法身,在大乘教裡面,諸位常常念清凈法身佛。

  這兩句清涼說得好,「兼通結上」,雖然是這十首偈裡面的總結,它也能總結「光明覺品」前面所說的,這兩句話能做總結。我們看清涼大師註解裡面對這兩句話的講法,只有「兼通結上」這句。這是講見性,真正明了諸法實相,跟諸佛如來所見所知完全相同,諸佛如來的佛知佛見如是而已。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從來沒有離開過,但是從來也不覺悟,迷而不覺;諸佛菩薩,我們講法身菩薩,他們跟我們不相同的地方就在這一點,他們也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覺而不迷。覺而不迷就是如來,迷而不覺就是凡夫,我們差別就在此地。

  大乘性宗跟相宗,目標方向完全相同,用的手段不相同;性宗是在綱領上下功夫,相宗是在細節上下功夫。所以性宗比相宗成就快,性宗是上根人,中下根人在性宗裡面成就很困難很困難。但是相宗確實中下根人能成就,為什麼?他很踏實。方東美先生以前舉比喻跟我們說,好象我們上一層樓,上樓,上樓有樓梯,相宗是爬樓梯,步步踏實,一階一階上去。性宗的話,性宗那就是真的他有這種功夫,他一跳就上去了,那不是每個人都有這個功夫的,上乘人。禪宗是接上上乘人,上乘裡頭再去選拔,那是頂尖的人物。

  學貴自知之明,這是古人講的,求學一定要曉得自己的根性,這比什麼都重要。我自己什麼樣的根性,選擇什麼樣的法門我會有成就。相宗是慢、穩,爬樓梯,你爬一階你就高一級,就像我們一般念書循序漸進,有小學、中學、大學,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年年往上升得要二十幾年。天才兒童他不必要,他可以跳班,確實世間有很聰明的小朋友,十一、二歲去念研究所、去念博士班,這種人太少了,億萬人當中難得找到一個,我們稱之為天才兒童。宗門是接引天才兒童的,所以有很多人學習禪宗不能成就,不但不能開悟,連禪定都得不到,那是什麼原因?他不知道自己的根性。就像一個人,普通根性的人,叫他去念書,他去念博士班,從小念到老,也沒有拿到博士,什麼原因?不是這個根性。如果是從小學、中學、大學一直念上來,二十多年,他確實可以拿到博士,他的方法錯誤。

  所以我們自己學佛要知道自己的根性,我們知道自己的煩惱斷不了,真的沒有這個能力,所以選擇凈宗法門,希望帶業往生。這是我們有把握的,我們自己確實能走得通的,也是諸佛菩薩教導我們,萬修萬人去。這個法門所以不能成就,那是你不肯放下,原因在這裡。只要你能夠把這個世間,所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決定成功。這個菩提心,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很簡單的講法,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我這一生當中,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待人接物,我都用這個心。起心動念一定是清凈的,一定是平等的,一定是慈悲的,一定是真誠的,我就用這個心。我把世緣統統放下。統統放下不是說你不做,什麼工作都不礙事,事可以做,不放在心上,隨緣做,盡心儘力去做這就功德圓滿。

  我做事情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人家讚歎我,阿彌陀佛,人家來罵我、責備我、說我錯了,阿彌陀佛。不分別,不執著,我每天在做什麼?供養大眾修福。《彌陀經》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盡量多修一點福,多種一點善根,緣是具足了,緣沒有問題,這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放下萬緣,這就是緣,你這條件具足,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我們是往生到極樂世界,如是見佛身,這是我們跟華嚴宗不相同的地方。華嚴宗是如來知此法,如是見佛身;我們是往生極樂世界,如是見佛身。所以見佛身都是一樣的,方法不一樣。《華嚴》這個方法我們學不到,我們學凈土方法。

  凈土裡頭最殊勝的,這諸位都知道,《大乘無量壽經》。我跟同學們說過,這一本經要念、要聽、要學,我講了十一遍,一定要依教奉行。把經裡面講的道理變成自己的思想,把經裡面的教訓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完全都做到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無量壽經》完全相應,恭喜你,你是決定生實報莊嚴土上上品。你到極樂世界就是圓滿的佛果,為什麼?《無量壽經》上你百分之百做到。百分之百我沒有辦法做到,我能做到百分之八十、能做到百分之七十,你決定生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裡頭有九品,你生在下三品。你能做到百分之六十、百分之七十,你可以生方便有餘土。最少你要能做到百分之二十,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百分之二十做不到,就是兩成你做不到,往生沒有希望,沒有把握。兩成是下下品往生,所以我們目標定在哪裡?至少定在一半,凡聖同居土是穩穩噹噹往生,至少要做一半。我們認真努力發憤,不要再留戀這個世間,這個世間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值得我們留戀,留戀也是枉然,為什麼?它不可得,它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所以你常常想到這句話,一切法,這是世尊二十二年般若的總結,「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常常想這個。你常常想,常常念,自然你就放下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能不放下,不放下虧吃大了,不可以不放下。我們這個身在此地,利用這個身體修福,所謂借假修真,怎麼修法?利益一切眾生。

  今天真實的利益,最大的利益,就是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因為現在這個社會的病,動亂,人跟人不和,心理不平,我們能夠表現這個,自己真正能做到,能夠表現給大家看,給別人做個好樣子,這就是你對苦難眾生做出了最大的貢獻,你是在真修行,你是真正在做利益眾生的工作。所以這個事情要做出來,空口說不行,要真正做出來,從內心做一個大的轉變。口說得再好聽,沒用,人家未必相信你。

  現在這個世間信人很難,為什麼?說假話的人太多了。所以你說的是真的時候,人家聽了,假的不是真的,你仔細看看他做的是什麼?一看到你所作所為,你這個話都被人揭穿了,誰相信你?所以一定要做出一個樣子,這個樣子就是說到做到,說出來的話決定兌現,決定沒有妄語。我做不到的事情,不說,我能夠說到,我就能做到。可是有些時候,說了之後還是做不到,為什麼?緣不成熟,我自己沒有助手,這就是緣不成熟。那我們說話,當然就要小心謹慎,這個過失我們到現在都沒有辦法避免。那就是我們對這個外緣,觀察、評估能力不夠,誤以為緣很深,實際上跟我們自己的理想差很多。

  就像我在前面跟諸位講的,我們真的是很希望做一個和平的城市,這要從小鎮做最好,還是老子「小國寡民」,好治。你這個行政區域很小,小鎮,居住的人口不多,容易教,可以把它做成一個示範。領導的人只要真正像古人講的,這三個字也就是你的使命、你的責任,「君親師」,你只把這三個字做到了,你就是聖王、聖人。你是這個地方的領導人,就是王。在中國古時代,像現在的縣市長、村鎮長都是諸侯,一個小地盤就是一個小國,他就具足這三個責任,君親師。他領導這個地方,養育這個地方的人民,我們現在講是經濟、生活條件,要照顧得很周到;教育,你要教他,教他做個聖人,教他做個賢人,最低限度也教他做個好人,這個小鎮就變成全世界的典範、模範。

  老子在晚年,真的自己想搞這麼一個地方,沒有搞成,這是他的理想,他沒有搞成。我相信孔子也是有這個理想,周遊列國,沒有人用他,沒有搞成,以後回家教學去了。老子沒有搞成,他隱居了,所以我們現在,我現在也周遊列國,也在宣傳這個理念,希望能夠遇到一個緣分。當然我不是個領導人,我可以把我們這些想法告訴領導人,領導人如果能接受,這是聖王,這就有緣。君親師,我可以幫助他教學。他能找到三個好的幫手,一個是領導的幫手,能夠幫助他做這個市政全盤的策劃設計,這是道;另外一個,有一個搞經濟的好手,能夠把這個地方的工商業繁榮起來,讓人民的生活富裕;第三個幫手,找一個好老師能把聖賢教育、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在這個地方好好的教導這個社區的人民。有這三個幫手就成功了,聖王有這麼三個得力助手。

  這些因,剛才講了,真正的因,這個地區居民有福,那是真正因。遇到有這麼多好人在這裡辦事情,緣。所以,人的福報很重要很重要,不能不修福!不修福,有福的地方你都不能住,你住不住。中國堪輿家(就是看風水的人)常說,「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這個地方是福地,你沒有福報,你在那裡住不住,你在那個地方能住的話,那你真的有福。我們沒有福的人要跑到福地來,好好修行,好好念佛,事事能夠包容、能夠忍讓,這就是修福。你現在會學,現在會修,福地也能住下去。如果不是真修、不是真學,自己的毛病習氣都改不掉,這個福地你沒有辦法,早晚你還是要走路。這我相信,我們很多同學都有這個經驗,從經驗當中要吸取寶貴的教訓,改往修來,這就對了。我們這首偈、這一段落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五一一集)
五一出遊不選「大路貨」春季觀鳥正當時
五一快樂-信仰持幣,必賺五億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二五一集)——(第二六0集)
五一出遊穿什麼

TAG:凈空法師 | 法師 | 五一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