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視的創傷 | 孩子不想上學的背後

列夫,托爾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

這句話前半句表達的是共同,後半句是差異,前者襯托後者而存在,然而托爾斯泰想要強調的差異,在中國卻有了些許「變化」。

當今的中國,家庭中的孩子都成為了被環繞的中心,因此家庭中的「不幸」也大都由孩子而呈現出來。這些「不幸」中最常見的就是孩子厭學。之前曾播出過的紀錄片《鏡子》,就講述了這麼幾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的故事。厭學成為了當前家庭教育一個重要問題。

01

什麼是厭學?

在心理學中,厭學通常指學生對學習持有否定的內在反應傾向,包括厭學情緒、厭學態度和厭學行為,其主要特徵是對學習厭惡、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經常逃學或曠課(傅安球, 2002)。

患有厭學症的學生往往表現為學習目的不明確,對學習毫無興趣、厭惡學習,把學習視為負擔,害怕考試,厭惡書本、老師和學校;在行動上,不認真聽課,不完成作業,經常曠課逃學,乃至輟學;更有甚者在生理上會出現頭痛、胸悶、心慌、氣短等癥狀,嚴重者一提到學習就噁心、頭暈、脾氣暴躁甚至歇斯底里、情緒失控等,無法進行正常的學習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偶爾出現抱怨「學習好累」、上課不聽講,不交作業,這些短暫性的行為或想法,是和厭學不一樣的,這些表現通常是厭學情緒,它有時是孩子排解內心壓力的一種方式,但也需引起老師和家長的重視(閆萬龍, 2007)。

02

孩子不想上學的背後——隱性創傷

《地球上的星星》是一部關於有學習障礙的孩子如何獲得成長的溫暖影片。我們將以此影片為例,和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以及應對措施。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個名叫伊夏的小男孩,他就如夜空中千千萬萬的星星般,只是一個普通的三年級小學生。

但是,他卻又是一顆孤獨的星星,因為他有學習障礙。在學校里,他受到老師的責罵、同學的欺負,沒有朋友,只能躲在角落裡偷偷擦拭嘴角流下的血;在家裡,他有一位強勢的爸爸,認為分數代表一切。在爸爸的培養之下,他的哥哥成績優異,是父母和老師眼中的好學生;相比哥哥的優秀,伊夏更加無法得到爸爸的歡心。而他的媽媽是一位焦慮的母親,一心希望伊夏能夠成為像他哥哥一樣優秀的好學生。

這樣的生活讓伊夏感覺越來越不開心,對學習也喪失了興趣。

實際上,沒有孩子會無緣無故的不想上學,出現厭學情緒的背後往往存在著某些被忽視的隱形創傷,這通常涉及四個方面:社會、家庭、學校以及孩子個人。

社會因素

伊夏雖然學習方面存在困難,但是他卻有著更豐富的想像力和繪畫天賦,但是家長和老師只看重他的分數,忽略了他其他方面的才能。伊夏在古板的學校生活里並不快樂,他只能選擇逃課出去感受大自然,去尋找他眼中的美,那些在水裡游著的小魚兒,髒兮兮的小水坑以及一切生活中看似平凡的事物,在伊夏的眼中卻是充滿色彩的。

伊夏的父母和老師對他的高要求很大程度上受社會因素的影響。當選拔人才唯分是用,素質教育依然抵不過應試教育的背景下,這種重成績輕能力的人才選拔標準容易導致學生厭學。

「你不好好讀書將來找不到好工作。」社會在評價學生時,往往過分看中學習分數而忽視學生的能力水平,致使大部分能力強而一時成績略差的學生得不到公正評價而喪失學習信心,產生厭學情緒(蔡桂芬, 2007)。

而社會因素的發展就會直接的使學校和家長們在對孩子的教育當中忽視素質教育,只看成績,對課外活動不重視,孩子沒有機會參與豐富多樣的活動,長此以往,孩子極有可能對學習產生厭惡情緒。

家庭因素

儘管伊夏本身就存在學習困難問題,但是父母依然對他有著嚴苛的高標準,希望他能像哥哥一樣優秀。

家長作為孩子主要的親密對象,其對孩子的期望水平往往對孩子的學業以及生活方方面面有重要影響。對孩子過高或過低的期望或者是心口不一的行為,這些都可能導致學生厭學。

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忽視孩子的心理發展水平和現有的學習能力,為孩子帶來過重的心理壓力與繁重的學習任務。同時,家長的高要求使得孩子易產生害怕失敗的心理。當孩子經常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時,易產生挫敗感,繼而喪失自信心和進取心,厭學情緒隨之產生。

父母對孩子期望過低,學生失去了追求的動力,不願意在學習上吃苦,敷衍、逃避學習的行為就有可能出現。有些家長雖然表面上看重孩子的素質教育,但總是在孩子面前嘮叨分數的重要性,也會使孩子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如何是好。

此外,父母衝突較多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更有可能產生學業不良等適應性問題(Harold, 2007)。這是可能是因為父母的感情不和、頻繁衝突,會給孩子帶來難過、自責、等負性情緒,從而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生活。已有研究證明,父母婚姻質量越低,孩子越有可能產生抑鬱、焦慮等消極情緒(王美芳,2010)。

學校因素

後來,伊夏的父母為了伊夏能夠取得好成績,把他送到了一所寄宿學校。在新的學校里,老師總是一板一眼的,學生也是一板一眼的回應老師,每天重複著相同的學習生活,天馬行空的伊夏在這裡被壓迫,被嘲笑,變得越來越沉默不語。

學校作為孩子直接接受教育的地方,對孩子影響深遠。若老師教學中採用簡單粗暴的批評方式教育學生。這種以批評為主的教育方法極易使學生產生自卑和厭學情緒,難以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感,從而導致厭學。此外,學業負擔過重,每日過多的作業、任務,也可能會導致孩子厭學。

個人因素

伊夏存在學習障礙,這對他來說學習課本知識本就是一個極大的挑戰。除此之外,很多潛在的心理困擾也會讓孩子表現出厭學的行為。

例如有些孩子因為害怕在學校被欺凌因此選擇逃避去學校這個讓他覺得不安全的地方;有些孩子因為擔心自己在學校的表現會受到其他孩子的嘲笑或者老師的指責因此不想去學校這個讓他們感到焦慮的地方;

有些孩子會把學校發生的一切不好事情都內歸因於自己的失敗,導致自己的學習興緻低下、自信心弱,做事鬱鬱寡歡,不願意再去學校學習;還有的孩子在學校受到過創傷性的經歷,每次回學校都會讓他覺得沒辦法集中注意力、沒辦法和老師學生相處、學校是一個讓他們想要逃離的地方…

還有其他種種內在的情緒因素和外在的行為因素都會導致厭學這個行為表現,而理解厭學的根源就需要更多的去了解孩子本身。

03

孩子不想上學我們能做什麼?

1.正確評估孩子的學習能力,確定合理的成長目標。

對於伊夏來說,讀書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當父母和老師把知識強加給他時,他無法消化吸收。然而轉學後,尼克老師發現了伊夏擁有豐富想像力的特點和他繪畫上的特質,找到了適合伊夏的學習方法,幫助伊夏獲得了成長。

《小王子》里有一句話說得很好: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小孩,只是他們忘了自己曾經是小孩。老師和家長要明確「成績不能代表一切」,不是每個孩子都擅長數理化,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性,他們的成長都有著自己的軌跡。

孩子或許不太懂成人世界的規則,但是他們卻有著無限的可能性。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成長規律、認知規律、興趣特長等綜合考慮,為孩子分階段制定科學有效的成長目標,讓孩子體驗到學習的快樂。隨著小目標的逐漸積累,最終實現大目標(訾世華, 2013)。

2.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尼克老師在教伊夏拼寫時,運用拼圖、畫畫、捏橡皮泥等方式,激發起伊夏的興趣,讓他學會了拼寫和閱讀。

學生能夠通過自身建立的興趣點來產生學習動機,學習動機又會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它會促使學生專心致志的學習,並主動克服學習中產生的問題(Cooper, H., Steenbergenhu, S., & Dent, A. L. , 2012)。因此,在學習中要不斷積極培養孩子對學習的濃厚興趣,從而激發自身的內在驅動力,通過增加學習效率來減少課業負擔。

3.培養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從小就生活在老師的指責和同學的嘲笑中的伊夏,從未被老師表揚過,直到尼克老師在課上肯定了伊夏,這讓伊夏逐漸建立起信心。他開始願意在課上積極回答問題,這種信心帶給他披荊斬棘的力量,讓伊夏最終在全校的繪畫比賽中獲得冠軍。

老師和家長要注意批評的場合和尺度,要以激勵為主,少用批評指責。對孩子取得的進步要給予可定和表揚,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使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對自己形成正確的認識,積極面對困難和挫折,始終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學習的任務,並且會完成的很好,然後慢慢的學會適應學校生活(曾紅, 2013)。

4.把父母的問題還給父母。

紀伯倫在他的詩《論孩子》中寫道:「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你要向他們學習,而不是使他們像你,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會在昨日流連。」

當父母把對自己的期望強加給孩子時,要了解到父母是孩子生活的引導者而非決定者。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他不應該成為實現父母願望或彌補父母遺憾的「替代品」。生而為人,孩子們擁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不妨多了解孩子對於學習的想法,並在充分尊重孩子想法的基礎之上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和交流,指導孩子進行正確的學習價值觀(Epstein, J. L., & Van Voorhis, F. L. , 2001)。

5.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相愛。

從孩子生命伊始,家庭就開始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影響了。有研究發現,如果孩子能夠免受父母衝突的傷害,得到有愛的、可靠地、持續性的養育,那麼他們就更可能幸福成長(羅蘭·米勒, 米勒, & 王偉平, 2015)。因此,父母要注意不要讓成人之間的問題影響到孩子,不要把孩子牽扯到夫妻之間的衝突中去,為孩子營造溫暖和諧的家庭環境,讓孩子能夠健康、快樂成長。

6.可以帶孩子在一些心理測評機構或者心理諮詢機構做測評,對孩子的問題進行一個全面的評估,判斷孩子的厭學的背後是否有一些心理障礙的問題。只有找到厭學背後的原因,才能解決厭學的問題(北師大心理學部心理健康服務中心預約電話010-58809250)。

最後,每一個孩子都是一顆星星,它們看似平凡而渺小,卻隱藏著巨大能量。儘管有時它們會被烏雲遮住光芒,隱匿在深藍的夜空中,但我們要相信,有了愛與自由,它們終將會在自己的軌道上綻放獨一無二的光芒。

作者 | 袁雷、楊爍

責編 | 陳師韜、徐非兒

美編 | 楊爍


推薦閱讀:

俞吾金|形而上學的三次翻轉
我們為什麼要上學,甚至上大學?
孫儷誇鄧超是好爸爸,早上7點就起床送孩子上學 | 新鮮娛樂
孩子從小就從父母的身上學到如何跟人和睦相處
學生上學帶手機應該怎樣處理才合理?

TAG:孩子 | 上學 | 背後 | 創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