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蘇軾2  自古英才出少年

演講人:康震

講師簡介: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李白學會會員、中國韻文學會會員。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出版各類學術著作4部,先後榮獲省部級以上教學科研獎勵5項,主持、參與的省部級以上教學科研項目4項。

內容簡介:蘇軾是中國古代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無不樣樣精通、造詣深厚,甚至可以說,從文學藝術的全面性和綜合實力上考量,蘇軾堪稱空前絕後的一代奇才。蘇軾帶給我們無數的憧憬和享受,也帶給我們一個大大的困惑:那就是這樣一個文學藝術上的天才與全才,究竟是如何煉成的?從眉山小鎮到名震天下,蘇軾到底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的成才秘訣呢?  蘇軾的天賦異稟確實超乎常人,但在實際的學習中如何運用這樣的稟賦,才是成才的重要條件。而蘇軾的成才恰恰不是恃才自傲、坐吃山空,靠的是他難得的勤奮和勇氣,尤其是在大多數人墨守陳規、人云亦云之時,蘇軾卻總能大膽質疑,不落窠臼。對前輩、對老師的尊重,不等於盲從,只有千錘百鍊,才能百鍊成鋼,才能化為自己血液里的東西。那麼,蘇軾究竟是如何在對前輩的質疑中一步步前進的呢?  蘇軾才華橫溢,很快引起了世人的注意。其中既有四川當地的行政首長、益州知州張方平,也有朝廷重臣、文壇領袖歐陽修。難能可貴的是,這兩個人本為政見不合的「對頭」,老死不相往來,卻因為蘇軾的出現而摒棄前嫌,並且竭盡全力,扶持和獎掖蘇軾這個晚生後輩。在蘇軾成才的的道路上,張方平和歐陽修,就是兩位不可或缺的引路人。那麼,蘇軾到底是什麼地方,讓這兩位引路人能夠如此不遺餘力?他們之間究竟發生了怎樣精彩的故事呢?

全文:

蘇軾的身上,他能夠成功有他自身的主觀的因素,也有很多客觀的因素。主觀的因素是什麼呢?第一,聰明。這沒辦法。問題是我們現在孩子也都挺聰明的,你得聰明到正道上。舉個例子,蘇軾小時候也是上學的,在眉山的時候有個當地的老師叫劉巨,蘇軾小時候還有其他的一些孩子們就跟著這劉巨老師去上課,就跟我們現在上小學、上幼兒園一樣,那時候蘇軾還很小,大概就是六、七歲的樣子,這上課的時候,我們知道在古代的時候,因為你將來考科舉是要考詩這些東西,老師上課的時候也得講,讓你寫作文,老師自己先得做個示範,寫首詩對不對?劉老師寫了兩句詩,這詩的名字叫《鷺鷥詩》,鷺鷥就是那種水鳥,這詩裡邊有兩句寫得挺好,怎麼說呢?「漁人忽驚起,雪片逐風斜。」寫的什麼意思呢?不是寫鷺鷥的嗎?鷺鷥是水鳥,冬天的時候,這鷺鷥從水裡頭飛起來,打魚的人看到了,受了驚嚇,「漁人忽驚起」,這漁人受了驚嚇站起身來的時候,看到了一幅景象,什麼景象?「雪片逐風斜」,正是漫天大雪,這個雪片隨著風走,「逐風斜」,一陣風吹過來,本來是風吹雪片的,他說是雪片逐風而去。你看,大家能想到這個場景吧?茫茫一片的江上,大雪飄飄,挺好,很有意境了吧?老師給你出了個範文,寫了一首詩。蘇軾舉手發言,說先生這詩寫得確實挺好,寫得真不錯,可是,我覺得你這個雪片沒有歸宿,隨風而去,沒根,不好,我看要改它一改。劉老師說那你打算怎麼改呢?他說「漁人忽驚起,雪片落蒹葭。」「蒹葭」是什麼呢?「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就是蘆葦,說「雪片落蒹葭」不是很好嗎?茫茫的大雪,一片一片地紛紛揚揚地落在那一望無際的蘆葦上,這蘆葦在風中搖曳,雪片也在風中飄灑,彼此呼應,豈不更好?劉老師一聽:你姓蘇是吧?你爸是蘇洵我認得。劉老師說你說得好,我當不了你的老師。這當然是老師謙虛的話,畢竟他是個小孩。但是由這個小例子能看出什麼啊?蘇軾在很小的時候,他的這個詩才,他對於事物的描寫的這種能力、這種敏銳的程度,就已經很高了,這是天賦英才,沒法子,打小就聰明。這說明你要成才底子得好,底料得高級,生就聰明。  光聰明還不行,我們知道有很多聰明人是很討厭的,凈顯擺自己。蘇軾很小的時候不光是聰明,而且氣質不同凡響。這何以見得呢?他不是後來被貶到黃州了嗎?被貶到黃州之後,黃州這個地方除了長江水,沒什麼好看的,他弟弟蘇轍去黃州探望他的時候,兩個人就在黃州周圍有一座山叫西山,他們到西山上去玩兒,兩個人去玩,他陪他哥哥去遊山玩水的時候,就想到在童年的時候,他跟他哥哥出去玩的情景,蘇轍在他的回憶當中是這麼說的,說我小時候,他比他哥哥就小三歲,我小時候跟在我哥哥屁股後頭去玩的時候,我看到過那時候我這小哥不同凡響的風采,這是他大了以後的回憶,說  「從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蘇轍《欒城集》  看到有那好山好水,我哥哥就把衣襟捲起來,撩起衣襟,噌的一下就先跑上去,看見水愛,看見山也愛,要有那個好風景的地方,他半天爬不到那地兒去,到不了那地方,回到家來悵惘數日,好幾天心裡頭就不高興,這說明蘇軾是一個什麼呢?非常熱愛山水的人,從小的時候就這樣。接下來寫得更絕,說  「至其翩然獨往,逍遙泉石之上,擷林卉,拾澗實,酌水而飲之,見者以為仙也。」——蘇轍《欒城集》  要是他一個人出去玩的時候,你就看他,在山石之間,在泉水的旁邊,「翩然獨往」,一個人很瀟洒地、飄然地就去了,到那兒去怎麼辦呢?看見那個有花有草的地方就摘朵花下來;看到有泉水的地方就喝泉水,看到那個松子掉下來,他撿一顆松子或撿一松塔,在自然和山水之間非常逍遙地、非常瀟洒地遊玩,看見的人都以為是個小神仙呢。  這說明什麼呢?蘇軾身上有一種天然的氣質,他不光聰明,而且有一種飄逸的氣質和風度,這就是文人氣。這也是什麼呢,與生俱來的。所以我們得注意孩子從小的氣質的培養很重要。如果他小時候老注意你發工資,這就比較麻煩,你知道吧?他就老注意這些方面。蘇軾他從小在四川這個地方,在眉山這個地方,雖然算不上是絕佳的風景,但是此人卻有著不凡的氣度,這也是從小的氣質,這是一種養成。這是蘇轍回憶他哥哥,這兩點:一個是從小聰明,再一個是從小氣質非常地好,有一種不凡的氣度。  解說:蘇軾的天賦異稟確實超乎常人,但在實際的學習中,如何運用這樣的稟賦,才是成才的必要條件。而蘇軾的成才恰恰不是恃才自傲、坐吃山空,靠的是他難得的勤奮和勇氣。尤其是在大多數人墨守成規、人云亦云之時,蘇軾卻總能大膽質疑、不落窠臼。對前輩對老師的尊重不等於盲從,只有千錘百鍊才能百鍊成鋼,才能化為自己血液里的東西。那麼蘇軾究竟是如何在對長輩的質疑中一步步前進的呢?  蘇軾膽子非常大,勇於質疑。就這一點我們現在很多學生都做不到。小時候(蘇軾我剛才說了)不是他也上小學嗎,他上學的時候正好是宋仁宗慶曆年間,我們原來講歐陽修的時候說過,歐陽修那時候參與了范仲淹主持的「慶曆新政」,就是變法改革。這變法改革當時「慶曆新政」期間出了幾個很有名的人物,像范仲淹這我不用說了,韓琦、富弼還有歐陽修,當時這個變法裡頭有一個很重要的人物我們原來也講過叫石介。石介當時為了歌頌這幾個人專門寫了一首詩,叫《慶曆盛德詩》,歌頌他們怎麼怎麼好的我們就不細說了。這首詩當時流傳很廣,這詩是在京城寫的,你想京城當時在開封,那離眉山十萬八千里呢。這麼說吧,眉山相對於當時的京城,那就是一個小小的小地方,窮鄉僻壤。這詩流傳到那兒,流傳到那以後,蘇軾的老師(他不是那個劉老師了)就拿到了這個之後就給先生們在這傳著看這首詩。蘇軾當時年齡很小,幾歲的孩子,他就在旁邊偷偷地看,老師沒給他看,他偷偷地看,他看的時候就問老師,他說這個詩裡邊寫的這些人都是些什麼人呢?老師一看挺可笑的,你問什麼人?反正沒你。老師說這些人你沒必要知道,你知道了也沒什麼用,你也不懂。  要是一般孩子遭了這個搶白之後就說那算了,不懂,老師說沒用,那我是聽話的孩子,我們都是三好學生,就不用問了。蘇軾沒有,蘇軾的原話是說:  「此天人也耶,則不敢知。若亦人耳,何為其不可。」——蘇軾《范文正公集敘》  說如果這些人都是天人,就是天上的人,神仙,我沒必要知道。如果他們都是人,我憑什麼不能知道啊,我憑什麼不能知道啊?老師一看,說是,他們不是神仙,他們確實是人,你有權利知道。就告訴他了,全都告訴他了。蘇軾後來回憶說,那麼小的時候我就知道當時在朝廷裡邊有范仲淹,有歐陽修這些正人君子,那時候我就知道。所以後來他到京城去趕考,考科舉的時候見到歐陽修,他們之間能結下很深厚的友誼,當然是忘年交了。後來歐陽修是他的老師,這就一點都不奇怪了。這說明什麼呢,蘇軾小的時候在學習上主動性非常強,膽子很大。敢於質疑。你想在那個時代,老師跟學生的關係在某種程度上還不是完全平等的。所以這能看出他在天性裡邊,有一種主動性的這樣一種個性。咱們說在北宋的時代,其實不光是在北宋,就包括在唐宋時期,四川這個地方是「天府之國」,自成一統。它跟中原地區不但距離遠,人家李白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所以自古進川和出川都是走的水路,但是這也能說明四川和中原地區距離遠,交通很不方便。你想蘇洵帶上他的兩個兒子到京城去趕考,這是對他們來講很大的一件事情,那等於是鄉巴佬進京趕考,就跟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似的,你得見到很多大官,很多大文人。  我跟你說,蘇軾雖然當時是個鄉下小子,他還真不怕這個。他父親帶著他們倆先去了成都,當時叫益州,益州的知州叫張方平,也是大文人。見到張方平之後,有一天張方平就問蘇洵,問他們的爸爸,說你們家孩子現在在看些什麼書啊?蘇洵就照實回答說他們打算再看一遍《漢書》、班固的《漢書》。張方平這個人不得了,大家對他不了解,此人記憶超強。從小家裡窮買不起書凈借書看,只看一遍,過目不忘,當時就能把書給人還了。張方平聽了以後很不以為然說怎麼叫再看一遍《漢書》,這玩意兒看一遍就夠了,沒必要再看第二遍。你說老蘇能說什麼呀,老蘇回到家就告訴他這大兒子蘇軾說,人說了,只看一遍就行了,有點看不起那意思,說這怎麼還看第二遍。蘇軾說你沒告訴他嗎?有人還要看第三遍呢!告訴你,《漢書》我都看過三遍了。我們知道蘇軾看《漢書》是超過三遍的,這並不等於說蘇軾不聰明,而是蘇軾要告訴他說你聰明這不錯,可是我的刻苦也是一種天才,你能刻過我嗎?作為一個少年,當時蘇軾還不到二十歲,這就是說他在求知的道路上,他是有勇氣的。面對權威的那種不大和諧的評價他也有自己的主張,這個很難。  我們現在一般你碰到一個學問家或者碰到一個前輩,「老師,應該怎麼讀書啊?怎麼才能學好?」他會給你說一、說二、說三,我們一般都拿一本就記下來了。我們現在家長帶著孩子,聽了各種各樣數不清的雜七雜八的講座,都說我們能讓孩子學好,拿本就記就記,記完回來,就告訴孩子說應該像他這麼學。蘇軾不弄這個。你看一遍就行是不是?對不起,你說我看兩遍,我還看第三遍呢,而且我看這三遍是真有效果。所以你注意,獨立性的思考,不依附於權威的思考,有質疑的勇氣,這是我們以前對蘇軾不了解的地方。我們總覺得蘇軾很快樂,很淵博,很聰明,過目不忘。錯了,他的刻苦的精神也是異乎尋常的。所以你看我們前面說了他聰明,他氣質不同,而且他在學習上有自己的態度。  解說:在蘇軾生活的北宋時期,讀書人的學習環境基本上是私塾教育與家庭教育結合的,這樣的教育未免有些刻板的地方,而少年兒童正是天真爛漫、喜愛嬉笑玩鬧的時期,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如何讓天賦異稟、敢於質疑的蘇軾健康成長呢?    蘇軾從小生活的環境是非常好的,什麼樣的環境呢?雅趣並存。既很雅緻,同時又很有趣。我們先來說一個雅的,一說這雅的,你就知道這是怎麼回事,蘇軾小時候,十二歲的時候,家裡頭跟他弟弟蘇轍一塊兒玩,在地上挖東西。小孩,男孩,逮什麼挖什麼,挖呀、挖呀就挖出一塊石頭來了,這塊石頭特別地特殊,非常地光滑。蘇軾後來形容說像魚的皮膚一樣非常地滑嫩,而且是青綠色的。用墨在上面、拿這個筆研墨、弄墨的時候,它非常地吃墨。也就是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硯台的材料,而且它不存水,這是上好的硯。兄弟倆把這挖出來之後給他爸爸,蘇洵一看,要是我們家人的話,「幹嘛呢?趕緊還不做點奧數題去?玩什麼石頭呢?」沒有,蘇洵一看這塊石頭說什麼?說「此乃天硯也。」什麼叫「天硯」啊?那就是老天爺的,最高級的硯,上天所賜的天生的一塊硯。這樣的硯是非常高級的,是有硯之德,但是「於形略不足爾」。什麼意思?說這長的形狀有點差勁,但是,已經具備了硯台所應該有的內涵和品質。硯台的內涵和品質是什麼呢?就是默默無聞地為毛筆和墨汁服務,它有潛在之德。後來就把這硯台交給他兩個兒子,說你們好好地使用,這叫「文字之祥」,你們用了這個硯,將來寫文章就會與眾不同。蘇軾後來遭了「烏台詩案」被抓到監獄裡頭,被貶黃州,這方硯就找不著了。後來,又過了好幾年之後,突然有一天在書架子上翻書,突然看見這方硯,大喜過望,非常高興,把兩個兒子叫來,告訴他們當年我的爸爸,你們的爺爺,是怎麼告訴我這個硯台是怎麼怎麼怎麼回事,它是天之硯,有硯之德。雖然現在裝這硯的匣子有點不怎麼好看,可是這並不重要,最關鍵的是它天然所成,又具有硯之內涵,是硯中之極品。所以你們拿這硯就想到你們的爺爺,拿這硯就想到文章之事。你看人家這童年,沒治了,玩一塊石頭,都能玩出道德來。這就是小時候的環境,這說明他父親蘇洵對他的這個教育是無處不在的。  這是「雅」。還有「趣」,這可特有趣。我們不要以為蘇軾從小的時候天天坐那兒讀書。不是,跟他弟弟玩得歡實著呢。他們都玩兒什麼呀?都玩些比較高雅的遊戲。有一天晚上的時候跟院子里的其他幾個小朋友坐一塊瞎聊天,聊了一會兒,大家就玩對句。其中一個甲說「夜松偃仰如醉」,什麼意思啊?晚上的時候,你看這個松樹,「偃仰如醉」,因為松樹的姿態是什麼呢?有的枝高一點,有的枝低一點,非常地舒展,看上去好像是一個人喝醉酒了一樣,偃仰如醉,「夜松偃仰如醉」。說對得好。第二位小朋友乙怎麼說呢?「夏雨凄涼如秋」,夏天的時候下一場雨,天氣涼了,秋天到了。這也挺好。第三個是蘇軾,蘇軾說什麼呢?「有客高吟擁鼻」,來了一個人,這麼好的景緻,這麼好的松樹,這麼好的夜晚,仰起臉來,大聲地吟誦著詩。這也好。最後「小蘇」出場了,小蘇比他們都小,當時就吟詩一句——「無人共吃饅頭」。他小啊,他哥哥說「有客高吟擁鼻」,他說「無人共吃饅頭」。你看,前面還挺雅的,後面雖然有點俗,但是你想,讓一個十來歲的孩子,你從小就跟這些小夥伴在一塊對對句,雖然對到最後稍微有點扯,但這是對句啊。看上去是遊戲,實際上是在玩高雅的一種遊戲。我說了,這是一種環境的熏陶,它不是刻意地要教給你什麼知識。你想這幾個小孩在一塊兒,雖然說「無人共吃饅頭」這個說出來有點瘮得慌,但是它說明這些小孩從小在一塊接受的這個環境的教育,那跟我們現在真的是有很大的不同。  解說:蘇軾才華橫溢,很快引起了世人的注意,其中既有四川當地的行政首長益州知州張方平,也有朝廷重臣文壇領袖歐陽修。難能可貴的是這兩個人本為政見不合的對手,老死不相往來,卻因為蘇軾的出現而摒棄前嫌,又竭盡全力扶持和獎掖蘇軾這個後生晚輩。在蘇軾成才的道路上,張方平和歐陽修就是兩位不可或缺的引路人。那麼蘇軾到底是什麼地方讓這兩位引路人能夠如此不遺餘力,他們之間究竟發生了怎樣精彩的故事呢?  還有,必不可缺的,蘇軾因為個人的天資高,他始終有貴人相助,這個也非常要緊。我剛才說了張方平這個人,張方平是個益州的知州,蘇洵帶著兄弟兩個去拜訪他,可是張方平說什麼?張方平說你找我有什麼用啊?我在文壇上、我在政界,我不算什麼,我就是一個小力笨兒,根本不成。你們得應該去找歐陽修,歐陽修是大才,是文壇的領袖,而且是科舉的首領,他就主持科舉的,你得去找他,我來推薦。這話大家聽著比較正常,大家可能不知道,張方平和歐陽修是政敵,歐陽修當年參加范仲淹主持的「慶曆新政」,張方平是堅決反對的,兩個人就因此結了梁子,關係很差,幾乎不往來。可是張方平這人有個好處,他認定蘇軾兄弟,包括蘇洵在內是人才,他說我給你推薦,他就寫了一封信,把這「三蘇」推薦給歐陽修。歐陽修也很難得,見到了「三蘇」是張方平推薦的,並不認為自己跟張方平有過節、有宿怨,所以就對「三蘇」有什麼成見。恰恰相反,他只看文章,只看人品,不看誰是推薦者。他說什麼呢?「後來文章當在此」,你們寫的文章,這才是未來文章發展的方向。不但積極地推薦「三蘇」,而且在科舉當中,我們知道對於蘇軾和蘇轍未來的發展都給予了多方的關照。  所以我們說貴人相助,張方平是個貴人,歐陽修也是貴人,可是這倆貴人之間是有矛盾的。這說明什麼?說明當時在北宋時期,在對待人才的問題上,只要是為朝廷推薦人才,他們往往可以盡棄前嫌,這就是蘇軾和蘇轍幸運的地方,他們趕上一個好的時代。雖然個人之間有意氣之爭,有政見之爭,但是從來不耽擱後進之士。你要是沒有這個先決條件,蘇軾能否順利地出仕,能否順利地走上文壇的高峰,就很難講了。  歐陽修對蘇軾的這種獎掖和提攜,可以說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他給副考官梅堯臣寫過一封信,在信裡邊他說我最近讀蘇軾的書,讀蘇軾的文章頭上冒汗,為什麼頭上冒汗呢,覺得真是個人才,大大的人才,快哉快哉!我讀他的文章很痛快,而且到我這個年齡本來才能悟出的道理,這小子他都給說出來了,跟我的見地一樣深刻,跟我的見地一樣相同。我非常吃驚,我當為此人放出一頭。我是文壇領袖不錯,我這文壇領袖現在占著道呢,我要為蘇軾讓出一條路來,讓他能夠出頭。歐陽修本身也是非常有才華的,雖然他不能畫,他書法也很厲害,他是「經史子集」無一不通,也是北宋時期數一數二的博物學家,讓這樣一個人講出剛才那番話,主動願意為這後進之士讓出一條路來,讓他出頭,說句實在話,從古到今這樣的人並不多見。所以我們說蘇軾自己有良好的條件,但同時他也趕上了一個好時候,趕上了一個非常好的人文的環境。  蘇軾當年跟他弟弟去趕考,住在旅館裡邊,突然有個讀書人叫晁端彥敲門來拜訪他,說你不認識我,我也不認識你,我為什麼來找你啊?我跟歐陽公、跟歐陽修我交往多年,他告訴我說你是個人才,將來必然會有很大的出息,他還說他要給你讓出一條路讓你出頭的,所以特別囑咐我來拜訪你,跟你交個朋友。這個晁端彥後來跟蘇軾一起中了嘉佑二年的進士,是同科的進士。你看歐陽修不但自己為蘇軾大講特講好話,而且把他認識的年輕朋友也推薦給蘇軾,讓他們自己互相之間要多多結識,這叫什麼,這就是士林的領袖,這就是文壇的盟主。  所以我剛才說了,蘇軾他成功,蘇軾他能長成現在這個樣,他有很多具體的因素,不是一個或者兩個單獨的因素所能造成的。除了前面那些因素,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元素,就是四川眉山這個地方是個很神奇的地方,經常流傳著很多神秘的傳說,這種神秘的東西為蘇軾的氣質的養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基礎。  蘇軾後來回憶說,他七歲的時候,在眉山有個老尼姑九十多歲了,姓朱,硃紅色的朱,說這老尼姑九十多歲了,不是個一般的尼姑,原來也不是干這個的,在幾十年前,這個尼姑當年還是朱姑娘的時候,是五代十國的時候,有一個國叫後蜀國,這個後蜀國的頭兒叫孟昶,這是個皇帝,後蜀國的皇帝。孟昶有個貴妃很有名,叫花蕊夫人。這朱姑娘當年就是這花蕊夫人的跟班,是小宮女。知道了吧,蘇軾七歲的時候經常到這尼姑庵裡頭找這老太太玩,這老太太就告訴他,當年自己年輕的時候親眼所見,見什麼了?有一天,夏天的晚上天氣特別熱,這朱姑娘,就是這小跟班,就看見這個花蕊夫人和孟皇帝兩個人手拉著手,坐在一個水池邊上,在那兒納涼,看上去情投意合、妙不可言。孟昶雖然是皇帝,詩詞寫得特別好,當時就寫了一首詩送給自己的貴妃。那時候蘇軾還能把這首詩全部背下來,但是等到蘇軾回憶這個故事的時候,已經過去很多年了,想不起來了,只記得頭前兩句,頭前兩句是什麼呢?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  寫的什麼呢?就是美人長得是冰清玉潔,在這樣一個像水晶宮殿一樣的皇宮裡邊,在這樣一個美妙的夜晚,跟自己的心上人,跟自己的貴妃在一塊兒,那簡直是滿室生香。頭兩句寫這意思的,過去這麼多年了,後邊那幾句都給忘了,就剩這兩句了。蘇軾一不做二不休,這時候正在黃州的時候,就著前面這兩句,寫了一首詞《洞仙歌》,是一首非常好的詞,詞曰: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  水殿風來暗香滿。  綉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  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  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  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蘇軾《洞仙歌》  這首詞大家可能並不熟悉,這並不是這首詞的重點。這首詞的重點是,在黃州、在蘇軾被貶的時候,他想起他七歲那年,跟這九十(多)歲的老太太那兒聽到了這首詩,他現在還記得前兩句。在一個幼小的童年的心目當中,這毫無疑問是一個非常非常浪漫的故事,也是一個非常非常傳奇的故事,一個九十歲的老太原來見證過一段風流浪漫的歷史,而且它是真實的。最難得的是蘇軾在被貶的那種窘境的情況下,依然願意就著前面那兩句寫出後邊他的想像,讓它成為一首完整的篇章,這毫無疑問寄託了詩人,一種埋藏已久的對浪漫的想像,你能說蘇軾的成長沒有受到這花蕊夫人的影響嗎?他沒有受到在正史當中見不著的個人浪漫史的影響嗎?不可能。我們以前了解蘇軾總是說博覽群書,不錯,博覽群書是很重要,可是博覽群書之後很多人都成為學問家了,他不一定成為詩人;他就是成為詩人,他不一定成為一個有趣的詩人;他成了有趣的詩人,不一定成為可愛的詩人。  我前面說什麼來著,蘇軾不但是讓我們感到崇拜,不但覺得可敬,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很可愛,他除了可愛他還很飄逸,他為什麼會很飄逸呢?因為身上有一種神秘的氣息,這種神秘的氣息其實就是詩人的氣質,不能太實在,不能太老實,得有點鬼機靈,這就是靈氣。  所以四川這個地方,我們可以說養育了蘇軾。蘇軾自己天資聰穎,毫不為錯,但是他周圍的環境包括我們剛才講到的貴人的這樣的相助,各方面的元素湊合在一起,使得蘇軾的成長之路不但很順利而且很健康;不但很健康,而且非常地饒有趣味。這就是為什麼蘇軾到了中晚年的時候他還一再地回憶起他青少年的故事,所以我們說在蘇軾的成長道路上,能夠給我們現在提供很多的借鑒,實際上用我們現代的語言來講就是一種非常良好的人文的環境。當然了,在蘇軾以後的成長道路當中,這種人文環境裡頭培養出來的很浪漫的、很洒脫的、很飄逸的氣質,也給他帶來很多很多的麻煩,這就是我們在後邊要接著講的。好,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蘇東坡:誰說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老子一直在危房裡辦公
蘇軾和杜甫:他們的中年況味,他們的春天和秋天
蘇軾全詞賞析
蘇軾 洞庭春色賦(刻石)
讀書之人不可與交

TAG:蘇軾 | 少年 | 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