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論語·述而篇(33)夫子不認為自己是聖人

原文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注釋(1)若,《爾雅·釋名》:「若,順也。」《說文》:「若,擇菜也。」即擇撿菜蔬。另一種說法認為,「若」是「杜若」,是一種香草。本章是假如、如果的意思。(2)豈,《說文》:「豈,還師振旅樂也。一曰欲也,登也。」即迎接軍隊得勝歸來和歡送軍隊出征時演奏的鼓樂,用以振奮士氣。一種說法認為,「豈」是期望,「豈」是登高。本章是副詞,表示反問、揣度或期望。(3)敢,《說文》:「敢,進取也。」本義是勇敢,有膽量。(4)抑,《說文》:「抑,按也。」本義是按、向下壓。本章為助詞,用在句首。(5)厭,《說文》:「厭,笮也。」即壓榨。清段玉裁註:「笮者,迫也。此義今人字作壓,乃古今字之殊。」本章是引申義滿足的意思。(6)誨,《說文》:「誨,曉教也。」即啟示明曉,開導說教。清段玉裁註:「曉教者。明曉而教之也。訓以柔克。誨以剛克。」本義是教導(孩子)。本章是教誨的意思。(7)倦,《說文》:「倦,罷也。」即力量用盡。本章是疲倦的意思。(8)雲,《說文》:「雲,山川氣也。」清段玉裁註:「天降時雨。山川出雲。」本章是說、說法的意思。(9)正,《說文》:「正,是也。」即糾正,使恰當。本章是恰好、正好的意思。(10)唯,《說文》:「唯,諾也。」即諾,答應。本章表示確定,相當於「是」。【譯文】孔子說:「如果說到別人稱我是聖者和仁者,我哪裡敢接受?或許我做到了追求聖者和仁者的境界永遠不滿足,教育教導他人不知道疲倦,這就是別人稱謂我聖者和仁者的說法吧!」公西華說:「這恰好是弟子不能學到的。」【解讀】聖人的出現,在當時社會是有很多評論的。就比如毛澤東的偉大,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在訪問中國時見到毛澤東,他感慨地說:「毛澤東的確是一位聖人,是一位詩人、哲學家和導師」。其實,從毛澤東在世到現在,認為毛澤東是聖人的大有人在,同時也有部分別有用心或者鼠目寸光的人貶低、攻擊毛澤東。1966年《紅旗》雜誌第12期發表題為《紅衛兵贊》的評論員文章。在文章結束的最後口號用語中第一次使用這個口號:「偉大的導師,偉大的領袖,偉大的統帥,偉大的舵手毛主席萬歲!」1970年12月18日,毛澤東在接見國際友人埃德加·斯諾時表示對「四個偉大」「討嫌」,這個口號遂停止使用。那麼,孔子在世時,對他的評價也已經有了,那就是說他是「聖者」和「仁者」。看看孔老夫子是如何面對這些評價的?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什麼是聖人?什麼是仁者?南懷瑾先生認為,中國文化,在三代以後,便建立了一個作人的最高標準,就是聖。和印度的佛、中國的仙、西方文化的神,差不多同一個觀念。聖之次為賢,賢者也就是君子。再下來是仁者。《孔子家語·五儀解》載,魯哀公想了解魯國的人才,以便任用。孔子說人才有五個等次,分別是:庸人、士人、君子、賢人、聖人。分清這五類人,治世的方法就都具備了。《孟子·公孫丑上》記載,「曰:「惡!是何言也?昔者子貢、問於孔子曰:『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夫聖,孔子不居,是何言也?」意思是說,孟子說:「唉呀,你這是什麼話呢?從前子貢向孔子問道:『先生是聖人嗎?』孔子說:『聖人那是我做不到的,我只是學習不滿足,教育他人不知疲倦。』子貢說:『學習不滿足,是智慧;教育他人不知疲倦,是仁者。既有仁又有智,先生就是聖人了。』那聖人,孔子都不敢自居,你的話說到哪兒去了?」按子貢的說法,孔子既有「智」又有「仁」,那就是「聖」。所以,孔子面對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說,如果說我有聖者的境界與仁者的境界,那這我怎麼敢當?孔子是不敢認同別人對自己這麼高的評價的。孔子認為自己在兩方面努力做了,就是「為之不厭,誨人不倦」。這是對第二章「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的重複,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意思相近,但是兩者之間還是有明顯差別的。學而不厭,指的是學習,做學問。為之不厭,這個「為之」是指追求達到「聖和仁」的境界,之,指聖與仁之道。為之不厭就是追求聖者和仁者的境界永遠也不會感到滿足。誨人不倦是教育別人永遠不知疲倦。這裡指孔子做到了兩方面,一是自己追求聖者和仁者的境界不滿足,一是教導教育他人不疲倦。云爾,代指對孔子「聖與仁」的稱謂。已矣,語氣詞。用於句末,與「矣」同義。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一:「『已』為語終之詞,則與『矣』同義;連言之則曰『已矣』。」所以孔子說,或許我做到了追求聖者和仁者的境界永遠不滿足,教育教導他人永遠不疲倦,就可以稱謂我是聖者和仁者吧!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從公西華對孔子的回答,說明這是孔子晚年說的話,因為公西華比孔子小四十二歲。「為之不厭,誨人不倦」這兩點表面看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很難,尤其當年紀大的時候更不易做到。但孔子一直到死的時候,始終還在提升自己、教育他人的方面努力去做,這就是聖人的表徵。公西華的回答,告訴我們與聖人孔子在提升自己和幫助他人方面的差別,就是我們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提升自己容易「厭」,就是滿足,我們太容易覺得自己了不起了,讀了一點書,肚子里有一點東西,就感覺自己了不起了;一是我們在幫助他人學習方面容易「倦」,就是疲倦,我們當別人的老師能不能做到不厭其煩、不知疲倦地對待求學者,這是顯而易見的問題,尤其是如今的教師隊伍,從大學到小學,這個「師範」沒辦法提了。所以公西華說,這恰恰是我們這些做弟子的不能學到的。各位君子,「天山國學苑」公眾微信平台,「集百家之說,近一家之言」,每日解讀一句《論語》,告訴你被誤讀的《論語》背後。「天山國學苑」公眾微信號:tshgxy。

得其精髓精研易學、人物誌、冰鑒二十餘載儒學和大乘佛法踐行者詩人,西域文化研究學者王宏傑天山國學苑

品讀經典 升華人生

版主微信號:yizhihua505

交流電話:18167881155

推薦閱讀:

大而不當「康聖人」
誰是與孔子齊名的東方聖人 ?
強者自救 聖者渡人
聖人的境界不可測度

TAG:論語 | 聖人 | 自己 | 認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