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可圈可點哲理詩

可圈可點哲理詩

什麼是哲理詩?簡言之,凡是表現詩人的哲學觀點、反映哲學道理的詩,都屬於哲理詩。哲理詩內容深沉渾厚、含蓄、雋永,多將哲學的抽象哲理含蘊於鮮明的藝術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都是四句的絕句,新詩則一至四句或更多句的均有出現。古代哲理詩,如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詩人游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從中揭示一種生活哲理來啟發讀者的思考和領悟。這首絕句的長處不在於形象或感情,而在於富有理趣。現代哲理詩,如陳毅的《冬夜雜詠·青松》:「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元帥詩人陳毅借雪中松的藝術形象,暗喻不被認識的高尚人格情操。

寫作哲理詩,要語出自然,有警句創見,避免概念化、一般化,切忌人云亦云,淺薄無味。

哲理詩大體有兩類:

一是沒有具體的意象的哲理詩。

這類詩的基本特點是有一定的詩意,但不夠含蓄,往往是「概念大於形象」。因而人們可以認為這不是上乘的作品。如:「被打倒的/沒人同情/擊倒他人的/反得一筆可觀的獎金」(《世界拳王爭霸賽》)。但它畢竟對生活進行提煉,語言簡潔,內蘊深刻,也不失為一首好哲理詩。

二是含有鮮明意象的哲理詩。這類詩,之所以倍受讚賞,是因為具有兩個突出特徵:既具有系列生動意象,又含蓄,不露理。

  哲理詩很鮮明的一個特點,便是從「靜」的物象寫出「動」的思想,表現了詩人對周圍的人、情、物、態的濃厚的人文關懷。它們往往從一種人們熟視無睹的小事物、小景象中反映出大主題。如張勵志先生的《豆芽》:好端端的子兒/無奈被人放進水缸/浸泡幾天幾夜變成/白髮蒼蒼老頭——/長長的鬍子/瘦瘦的身材/不像人也不像鬼/差強人意被逼/推向市場/可憐巴巴地/出賣形象/兜售青脆。

  這首詩,使讀者產生強大的震撼力,人們立即聯想到被逼「出賣形象」侵害人權的種種罪惡交易。因此這類哲理詩,往往觸及重大社會主題,它的美學價值已經超越文學,而進入社會學、人類學範疇。當然,有的哲理詩,既不表現驚心動魄的情感,也不表達深不可測的哲理,有的只是表達一種生活情趣,給人們一種美感享受而已。如《翠竹》:別以為我身材苗條/鳥就不買我的賬/風老是欺負我/親一口就跑。

  哲理詩,首先必須是詩,要具備詩的內質。意象要鮮活,主題要含蓄。

這首詩有新思想,這種思想前人有過,卻沒有說過,蘇軾說出來了。要知道世上多少事,想到容易做到難。有些人三歲想到的事六十歲也未必做到。由此看來,蘇軾這首詩是「以議論入詩」的典範,是宋詩的一種革新。這正是蘇軾哲理的價值所在,或者說是蘇軾的功勞。「唐詩主情,宋詩主理」,既然要說理,就得「以文入詩」,因為詩寫情,文說理;既然要說理,就得「以議論入詩」,因為不議理不明。自南宋嚴羽在《滄浪詩話·詩評》中發難,到清代這七百年間,不少學者批評宋詩「以文入詩,以議論入詩」,覺得沒有「詩味兒」了,蘇軾反其道而行之,用自己的哲理詩維護了宋詩。

我們不妨再看一首《獨覺》:

倏然獨覺午窗明,欲覺猶聞醉鼾聲。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裡的「獨覺」,暗指禪語,一語雙關。即一個人只要悟透世界,瞭然於心,那麼對於人生的凄風苦雨也就能安然處之,恬然對待了。到此,讓我們抄錄蘇軾的一首詞:《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不知你讀後能否理解?


推薦閱讀:

又幽默又極富哲理的一則小笑話(值得一看
怎麼理解「壽衣沒有口袋。」這一句格言?
易中天講的很有哲理的十句話
哲理語句6
特號刁民的人生哲理

TAG:哲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