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斯塔科維奇《24首前奏與賦格》上、下集(純音樂)

肖斯塔科維奇《24首前奏與賦格》上、下集【專輯簡介】

肖斯塔科維奇《24首前奏與賦格》Shostakovich: 24 Preludes and Fugues 2CD(上、下集)Shostakovich: 24 Preludes and Fugues, Op. 87又名: 肖斯塔科維奇《24首前奏與賦格》表演者: Dmitry Shostakovich / Konstantin Scherbakov介質: Audio CD發行時間: 2001-02-20出版者: Naxos唱片數: 2條型碼: 0636943474525前奏曲與賦格,是巴洛克時代鍵盤樂的代表性形式,巴赫據24調創作的48首前奏曲與賦格,被稱之鍵盤樂的「舊約聖經」,肖斯塔科維奇這套作品,OP.87,作於1948年遭批判後的1950-1951年,有「新約聖經」之稱。1950年7月,肖斯塔科維奇赴萊比錫擔任巴赫200年紀念音樂會的評審員,他因追憶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之偉大而開始創作,其中不僅模仿了巴赫時代的形式,也糅進了俄羅斯民族音樂風格。

【曲目】Disc: 11. Moderato 2. Moderato3. Allegro 4. Fugue5. Moderato Non Troppo 6. Allegro Molto7. Andante 8. Adagio9. Allegretto 10. Allegretto11. Allegretto 12. Moderato13. Allegro Poco Moderato 14. Allegretto15. Allegretto 16. Andante17. Moderato Non Troppo 18. Allegro19.Allegro 20. Moderato21. Allegro 22. Allegro23. Andante 24. Allegro

【曲目】Disc: 21. Moderato Con Moto 2. Adagio3. Adagio 4. Allegro Non Troppo5. Moderato Non Troppo 6. Allegretto7. Allegro Molto 8. Andante9. Allegretto 10. Allegretto11. Moderato 12. Moderato Con Moto13. Allegretto 14. Moderato Con Moto15. Moderato 16. Moderato17. Allegro Non Troppo 18. Allegro Non Troppo19. Moderato Non Troppo 20. Moderato21. Adagio 22. Moderato Con Moto23. Andante 24. Moderato

【關於音樂】我不想推銷肖斯塔科維奇,推銷這個辭彙本身就帶有非自然性,音樂(包括對音樂的選擇)貴在自然,但如果要論20世紀能稱得上偉大的作曲家,老肖必居其一,亦或居其首,它在音樂創作上的成就,以我個人看,當在普羅科菲耶夫和巴托克之上,他的15首交響曲和15首弦樂四重奏就整體而言代表著20世紀音樂創作的最高成就,這些長大而又極難應付的曲式體裁,在老肖手裡顯得遊刃有餘,作品激情十足而又技法高超,大開大合的結構、低音域與高音域反向開闊的延深、富於表情的旋律、多變的調性,以及機智、幽默、冷嘲與譏諷的語彙風格,在交響與室內樂創作上都是極少見的,而他的《24首前奏曲與賦格》則達到了20世紀音樂創作的巔峰,我至今仍堅持認為,拋開附屬於音樂之上的其它屬性,單就藝術成就論,此作是20世紀音樂寶庫一顆璀璨的明珠。但令人難解之處隨之而來,版本少的可憐,和它的藝術成就很不相稱,歐美鋼琴家60年來無一人錄製,如果說「冷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藝術交流上的隔合,那麼80年代後仍無人問津尤令人費解,更令人費解之處在蘇俄,歐美鋼琴家「集體抵觸」或有緣由,蘇俄你本國的演奏家應有熱情吧,這樣與情與理才說的過去吧,不然!一線大家只有尼奶奶錄了兩版,另一個錄了的是阿什肯那奇,而兩個蘇俄鋼琴巨擎李赫特只錄了幾首,十分不「熱情」,吉列爾斯則一首不錄,中生代中,萊昂斯卡婭和傑出的加夫里諾夫、索科洛夫都未錄製,只有二線的謝爾巴科夫、新人梅尼科夫各錄了一版,齊了,老肖這部傑作只有這可憐的幾版。原因何在呢?很難說清,此作作於1951年,創作緣由與在東德萊比錫慶祝巴赫200年祭相關,東西方戰後的冷戰自50年代開始加劇,造成雙方在文化交流上的停滯,這能說通,但雙方在文化包括音樂上的交流自60年代已經開始解凍,此後50年光景歐美鋼琴家還不碰這部作品說明原因並非在此,而蘇俄自身的鋼琴大家也只有尼古拉耶娃有熱情錄製(她是作品的被題獻者,先後於1962年,87年和1990年錄製,其中1962年早以絕版),另一大家阿什肯那奇遲至1999年才在DECCA搞了一版,除此就是謝爾巴科夫和梅尼科夫,我對版本所知不多,老肖此作怕就這幾版,蘇俄的鋼琴大家不比歐美少,但對此作的「集體冷漠」更為令我不解,具體原因很難確定,我個人以為部分原因怕是在作品本身。如果對巴赫的《平均律》熟悉,聽過老肖此作顯然能看出其明顯的差別,形式與內容差別都明顯,老肖首先在內容上注入了較多情感性與標題性的東西,音樂語言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現代感,似乎每一首作品都或隱或顯地影像對應著畫面和場景,亦或是老肖個性上心理訴求的音樂表現形態,從這一點講,它顯然迥別於巴赫作品中巴洛克式的清純,或者說:同是平均律形式,它並不「純凈」(當然,這要看你咋理解),常接觸古典音樂者會了解,當音樂有時過於「具像」時,往往會給理解與接受帶來難度,這其實也是純音樂與標題音樂的區別,音樂越苛守於音樂自身,它的織體就越「純凈」,因為訴求與情感被「均分」於每個音符,也就不可能表現出明顯的「具像」,你不能說巴洛克音樂沒有情感,但它的「訴求欲」相對要低的多,在我看來,這是老肖《24首前奏與賦格》和巴赫《平均律》之間最明顯的區別,聽聽第8號升f小調賦格,創作時是必定有一個「影像」的,音樂本身是在一次次勾勒還原這個「影像」,而第9號E大調的前奏曲就像是兩個具有鮮明對立性格者之間的對話~~,這樣的例子頗多,無須一一列舉,可以這樣說,這部作品,保有著巴洛克體裁的形式與賦格的一般規則,但音樂語言與表現力明顯具有現代色彩,合乎邏輯的說法是:每一時代都有與其相適應的語境環境,特別是音樂創作,說到底都離不開時代特性,你讓老肖完全「還原」巴洛克風貌根本不可能,所以,「舊瓶裝新酒」是必然。調性運用上的差別同樣明顯,以賦格看,呈示部都嚴守著規則,但隨後的展開有變化,啥變化?——較多使用遠關係調,顯然,調性的布局範圍擴大了,它打破了調性陳述與發展的一般規則,體現出老肖嚴守與創新「並存」的賦格思路,而傳統賦格在主題的展開輪迴中一般不會向遠關係調漂移,這種不協和的調性運用顯然是現代筆法,但它的可貴則在於,老肖在傳統與現代的思路上始終保持著清醒的藝術的選擇,運用大膽,不失傳統,又不失新穎,從第一首開始到最後,兩者的布局均衡,當然,這樣運用的結果則是:老肖的賦格顯然要比巴洛克時代的賦格「複雜」,調性的複雜必然帶來結構上的複雜,從聽感上說是「頭緒」增多,音樂這個東西,清純就不能太複雜,頭緒就不能太多,巴洛克作品宗教式的清純預示著精神的純凈與單一,音樂沒有必要瞥向更多的調性選擇,而老肖無疑大為豐富了調性範圍,它使得對位與色彩的選擇性變得更加豐富,能夠在相對短小的篇幅中最大限度滿足你的音樂訴求與情感訴求,以第一首為例,前奏曲已經表現出音樂脫離開主屬音,向遠關係調漂移,其根由則在於:既要表現出巴洛克薩拉班德的純美與溫馨,又要注入俄羅斯情感色彩(現代色彩),它就必然要依靠調性改變來達到,巴洛克式穩守在主屬音與主和弦的調性模式達不到這種要求,音樂發展向遠關係調走就是必然選擇,但相應的附屬產品是——難度增加,純凈感降低,有兩全的選擇嗎?我看沒有,這是音樂發展的必然,老肖做的已經足夠好,相當夠好,讓這部《24首前奏曲與賦格》完全復歸於巴洛克風貌在創作上並無意義,因為它與時代相悖,當然,這樣的結果是:僅僅在演奏上,也需要演奏家有足夠清晰、足夠精密的「賦格頭腦」,需要對作品極廣博深奧內涵的深刻理解與清晰認知,它顯然比演奏《平均律》難度要大。德奧系鋼琴家的保守、歐美藝術家對俄現代作品特別是老肖的不解、這部傑作自身難度與跨越時代的多維特性、俄羅斯藝術家在詮釋上對主流音樂的渴望、甚爾包括市場需求等等陰差陽錯的緣由,造成了這部傑作演奏版本的稀少。版本上,尼古拉耶娃兩個版是當然的首選,她在音樂的表現形式與演奏的精神氣質上「雙向出色」,線性之清晰、音粒之透澈、層次與對位之嚴密,更主要的是演奏精神的強大,那番冷峻與渾圓以及音樂表達的多重多維指向,都使得她的演奏最為貼近老肖的精神本體,確是表現出權威樣的大氣與渾然天成的成色,這樣的大型作品,晚年的尼奶奶始終保持著充沛的演奏精神,堪稱無一絲懈怠,而且越往後越好,真是了得,聽聽此版第2、3張,令人「愛不釋耳」,兩版中,1987年的melodiya版從演繹的角度看更為精到,鍵感與氣質氣色給人以天然般的凝聚感,除了第一首的賦格略為有些散外,其它23首以我看均無可挑剔,再版的regis版在音質上略有提升,色彩亮了一些,而給我的感覺反倒不如原版古樸平實。DECCA於1999年出版了鋼琴兼指揮名家阿什肯那奇的版本,但並未引人注目,阿氏的演奏一板一眼,倒是顯出大家的規矩,也注意到了作品本身突出的對比性,色彩感不錯,走鍵更是其「強項」,快速伶俐中仍能保持著較好的彈性,與尼古拉耶娃比較,他的不足在於精神氣質上顯得羸弱,整體上對內涵詮釋的豐富性不夠,因而在音質的堅實與內在張力上差一口氣,精神氣質的強硬與演奏的內在張力並不僅僅表現在觸鍵的力度上。肯斯 加列特1991年ECM版是一富於特點的演奏版,加列特是美國很有名聲的爵士鋼琴家,60年代中期開始爵士演奏生涯,八十年代跨界轉向古典領域,他的演奏力圖淡化作品中俄羅斯厚重的情趣,進而靠近巴洛克的清純,但第一首C大調並未給我好印象,前奏曲用意明顯,因而步態相對輕鬆些,但賦格太慢了,慢到使音樂變型,而從效果看,並沒有表現出足以這樣慢的理由,第二號的前奏曲演奏又過於匆忙,加列特的用意在於強調對比,但比性不佳,這版演奏的特色並不在對比上,而在於音色優美,長期的爵士鋼琴習慣使他琴風洒脫,音粒圓潤流利,同時又強調節奏的美感,如果論誰能把老肖此作彈至美境,我投加列特一票,這版演奏清柔優美、流利如珠,當然,爵士鋼琴家一普遍的不足(如果能說是不足)在於觸鍵缺乏表達內蘊時所必需的沉力與張力,他們大多能很漂亮的揚起來,而在詮釋上則較難於在沉下去中作文章,但加列特不愧為名家,他聰明地發揮出自己的特長,同時通過演奏的側重,又巧妙避免了過於露拙,美國人就是靈光,知道如何揚長避短,因而演奏靈光閃閃,透著既興的美感,儘管在演繹的深度、層次與賦格的精確感上有不足,我反到以為比阿什肯那奇在風格上更有特點,可惜此版網上找不到。謝爾巴科夫這版演奏以不俗的表演證明了自己的實力,能夠簽約到這樣出色而又年富力強的鋼琴家,拿索斯唱片公司算是討到了大便宜,而把這版演奏與加列特版對比著聽,會覺察到倆人明顯不同的琴風與演奏方向,謝爾巴科夫顯然更「古典」,走鍵頗具筋骨,音體堅實、應變敏銳,對作品吃的很透徹,又能把理解的精神在鍵盤上全面展現出來,真不錯。

【關於鋼琴演奏家】彈奏老蕭傑作的這位俄羅斯鋼琴大師Konstantin Scherbakov1963年生於俄羅斯西伯利亞的Barnaul. 他在1983年獲得著名的拉克曼尼諾夫大賽冠軍,更在著名的瑞士琉森音樂節被譽為現代的拉克曼尼諾夫。1990年他在Asolo室內樂節連續4場鋼琴獨奏中演奏了拉克曼尼諾夫所有鋼琴作品,獲得極高評價,更獲得20世紀鋼琴巨匠Sviatoslav Richter的稱頌,這為他在國際古典樂壇上發展奠下基礎。Konstantin Scherbakov於11歲作為貝多芬第一鋼琴協奏曲的鋼琴獨奏者第一次公開首演,之後他到莫斯科的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繼續進修音樂,師從傳奇鋼琴老是Lev Naumov,之後更成為了他的助手。在得到一些列國際音樂大獎後(包括Montreal, Bolzano,羅馬,蘇黎世等),Konstantin Scherbakov與所有蘇聯最重要的交響樂團都有合作演出,更在超過100個城市舉行過獨奏會。自從1992年後, 定居與於瑞士。除了獨奏會,與管弦樂團合作與世界巡演,在歐洲的電視電台廣播演出以外,他也在各大重要的音樂節舉行音樂會,包括法蘭克福, Bregenz, Bodensee, Luzerne, Ruhr Klavier-Festival, Bad Kissingen, Schubertiade Feldkirch and Salzburg等等。Konstantin其中一個獨特之處,就是他龐大的演奏曲目,包括超過50組協奏曲和獨奏曲目,在錄音專輯裡面他製作和演奏的錄音從巴赫到李察. 施特勞斯(Richard Strauss)到史克里亞賓(Scriabin), 貝多芬到Metner和Respighi,在世界著名古典音樂品牌Naxos製作了大量錄音專輯。他在Naxos的錄音貢獻包括該品牌的李斯特鋼琴音樂,其中李斯特編曲的貝多芬交響曲第九更獲得2005年德國樂評大獎(German Critics』 Prize,為歐洲最高古典音樂榮譽之一)。另外Godowsky的E小調奏鳴曲也在2001年獲得了當年12月的德國樂評大獎。他的蕭斯塔科維奇(Shostakovich)24首前奏和賦格曲贏得了2001年戛納的古典音樂獎(為歐洲另一重要古典音樂大獎,獲得此大獎殊榮的20世紀殿堂級鋼琴大師包括內田光子Uchida, 白蘭度Alfred Brendel和Askenazy)。2005年Konstantin Scherbakov在薩爾斯堡音樂節(Salzburg Festival)的2個獨奏會上演奏整套曲目,得到了極高的評價。自1998年Konstantin Scherbakov為蘇黎世大學的音樂教授,同時也是包括Busoni(Bolzano), ARD(穆尼克),李斯特(魏瑪),柴爾夫斯基青年鋼琴大賽等國際頂尖音樂大賽的評委之一。音樂支持 音樂堡音樂論壇音樂編輯 wa38cc 制 作 噹噹日誌圖片 說的空間 日誌編輯 秋日私語【相關鏈接】:1.http://www.56.com/u48/v_NjMwMDAxMTc.html2.http://www.56.com/u32/v_NjMwMDA0NTM.html
推薦閱讀:

肖斯塔科維奇回憶錄序

TAG:音樂 | 純音樂 | 賦格 | 肖斯塔科維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