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佛教出家人衣食住行的問答交流貼

關於佛教出家人衣食住行的問答交流貼佛教, 出家人, 問答, 衣食住行, 交流分享到: QQ空間 騰訊微博 新浪微博 搜狐微博 開心網 人人網

泰無聊微博

首先,介紹一下出家人大致的作息安排:  每個大的寺廟的作息都是大同小異的,只是有些時間推前或者退後而已。下面是按照某大寺廟的作息安排列出的:  早上  早板(起床) 4:30(有些寺廟是3點30-4點不等)  早課 5:00(有些寺廟是1個小時,有些是1個半小時)  早齋(早飯) 6:00(按照明相出來的時間(曙光的強度能夠讓你看清掌紋的時候)而定,稍稍推前或推後。  打掃 6:30打掃寺院里的庭院,或者是勞動  誦經 7:00  小食 9:00因為有些寺廟是過午不食的,就是晚上不吃晚飯,所以有吃小食的時間,稱為小食,是有別於正餐。有些不過午的寺廟則沒有這個時間。  個人功課 9:00-11:00有些是個人的功課時間,比如誦經,拜佛,持咒,聽經,或者自己研讀經典。  午齋 11:00-12:00這個時間也是根據不同的寺廟而推前或推後的,因為嚴格的遵照佛陀所定的戒律來說過了太陽正中的時候,就是過午,就不再進食了。所以古代是看日晷的時間而定的。現在一般是定12:00左右,過午不食的寺廟的僧人就不再吃東西了。  午休 12:30-13:30因為出家人起的早,所以一般都有午休的時間,但是不會太長,否則下午容易昏沉。只是調劑一下而已。  共修 14:00-15:30一般有些寺廟會定共修的功課,或者打坐,或者念佛,或者聽法,或者誦經,沒有具體而定,有些寺廟在這個時間段,也是個人的用功時間。  晚課 16:00-17:00一般是一小時左右的晚課,有些寺廟是1個半小時左右。  藥石(晚飯) 17:00-18:00有些寺廟是沒有過午不食的,就會在這個時間吃飯,但是之所以稱為藥石,是告訴大家這個時間本來是不能吃飯的,但是因為過午不食,大家身體無法支持,所以晚飯是做治療「餓」這個病而吃的,而不是為了貪圖美味而吃的。  共修 18:00-21:00這個時間一般也是寺廟的共修的時間,也是打坐,念佛,誦經,拜佛等功課的時間。之所以共修,是因為大家一起修行會有一個良好的氛圍。有些寺廟這個時間也是自己用功的時間,有些人也會在這個時間抄寫經書,或者是研讀經典。  止靜(休息)21:30一般的寺廟這個時間就是休息的時候,打過止靜板之後,寺廟之內一片寧靜。也有人在這個時候坐禪,因為比較安靜。我先來問問吧        去寺廟拜佛的時候正逢殿內在念經 是我第一次聽經 竟流淚不止 是何故?      ————————————————————————————  其實很多人都會有這種現象,聽聞佛法喜極而泣,這是法喜(聞法或味法而生喜,是曰法喜)的一種表現。其實說白了就是為佛法所感動。  有時有些人見到大自然的美麗景色也會不自覺地流淚,這也是一種感動。    呵呵,如果說是前世的因緣或許會有人噴我,但的確是因為過去生你曾經聽聞過這部經,也有過同樣的感動,現在是歷史重演了。    談談個人的感受,本人念經的時候,曾有過很愉悅,甚至身心踴躍的感覺,但是卻沒有嘗試過淚流滿面的感受,當時就起了一個念頭,就是有個想法:為什麼我不會像別人那樣淚流滿面呢?    過後不久,本人因為很偶然的因緣,在藏經中拜讀了《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密多經》。在讀到其中的一句的時候,眼淚自然而然地就流了下來,當時自己還不知道,覺得臉濕濕的,一擦才知道自己流淚了。但是心中的感受卻不是悲傷,而是感受到一種從心底湧出的愉悅,擋也當不住。    有過這次經歷才相信原來聽聞佛經真的會流淚歡喜的。另外,經典的依據是:  《無量壽經》第四十六品雲:    若有眾生,得聞佛聲,慈心清凈,踴躍歡喜,衣毛為起,或淚出者,皆因前世曾做佛道,故非凡人。我來問幾個問題:1,出家人飲食是什麼樣的,大家的健康怎麼樣,壽命怎麼樣?    2,你們看的都是什麼書?能否推薦幾本書我看?    暫時這些問題。望回答。  —————————————————————————————  1、出家人的飲食,這是個比較大的概念,分為兩個個細項說吧  (1)漢傳佛教的飲食,從南北朝時的梁武帝提倡素食開始,素食一直是漢傳佛教的習慣。因為不但《大般涅槃經》中提及不食眾生肉,而且在《楞伽經》等經典中也有提及,食肉是斷大悲種的。藏傳和南傳佛教中卻是沒有限定要食素,這個也和他們所處的環境有關,藏傳佛教地處高原,蔬菜難以生長,如果只是吃青稞類的食物,在高寒地帶,熱量不足,身體難以維持;南傳佛教因為是托缽乞食為生,所以也無法挑剔,如果一定要在家人為你準備素食,也不太實際。  (2)現在的出家人的飲食,因為地域和經濟條件不同,所以也有所差別。素食之中,如果調配好營養,其實也不會造成營養的缺乏,最可怕的是,偏食從而造成營養的缺乏,使身體處於亞健康的狀態。蔬菜類,豆類,堅果類,海藻之類的食品也是素食營養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只吃一種很明顯是不夠的。  有些地區的寺廟,如果經濟允許,營養均衡,加上適當的身體鍛煉(其實拜佛除卻功德不說,也是一種很好的鍛煉身體的方式),一般出家人身體都很好。而且如果是山居,接近大自然,長壽是必然的。  但是有些地區的寺廟經濟不好,營養長期缺乏,比如長期只是以鹹菜及少量的蔬菜維持,沒有豆類以及堅果類的食物補充,營養當然是不夠的。如果再加上修法不得當,身體自然不好,長壽也是奢談了。  壽命的長短,除了決定於個人的身體素質、飲食營養以及居住條件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個人的業力。所以也是不能一概而論,一切都是存在變數的。    2、至於看的書,是根據個人的條件決定的。在古代和現在一些道場,是師父規定弟子的所閱讀的經書,一則是根據弟子的悟性和根器而定,二則是怕弟子閱讀太雜,而導致在知見未穩之前造成偏失。一旦見錯了,要回頭就要花一番大功夫了。  而現在網路發達,藏經也有了電子版,個人收藏、閱讀大藏經已經不是難事。所以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閱讀。比如本人比較喜歡般若類的經典,就常在藏經中尋找般若類的經典來閱讀。  而其他的出家人,有各自的功課,和持誦的經典,這個也不好說具體那一部是必讀的。所謂持誦,是指長期讀誦某一部經典,當作每日功課的一部分,進而深研該經的經意,儘力把經典的精神和自己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  至於推薦的書籍,個人認為需要對您負責:在推薦之前,還是要了解您的興趣,和對佛教的了解程度,以及您的文化背景,這樣才能作出比較好的建議。否則如果是您已經有一定的基礎,那推薦初機的讀物您就無法升起興趣;如果您對佛教是有抵觸情緒的,那又有別的書籍,可供選擇;如果您對佛教有興趣,那閱讀的書籍也是不同的。  一般來說,對於剛剛開始接觸的佛教的朋友,個人會建議閱讀一些近代的高僧傳記,比如《影塵回憶錄》、《一夢漫言》、《虛雲老和尚年譜》等,一方面裡面行文比較樸實,接近生活,另外,對一些佛教的術語,裡面也會有所說明,而且故事性強,比較讓人感興趣。進而可以根據對自己的興趣,而在常見的經典中選擇幾部來閱讀,最好是先讀原典,有興趣後再在藏經中找著述,如果覺得文言文太難,可以看看民國時期的一些大德的註解,這樣比較簡單。再進一步,可以讀讀中國佛教史,對歷史有個大概的把握。因為佛教的典籍浩如煙海,我們需要有所選擇。而選擇的出發點是,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這是個人的一點小小建議. 我已經看破紅塵,一心想出家,不知道現在還有不有遠離塵世的地方,  ————————————————————————————  世間處處是紅塵,如果看破了,就沒有您的立身之處了。  如果真的看破了紅塵,處處都是凈土;如果沒有還沒有看破,那還是繼續努力吧。  出家不是消極逃避,真正的出家人,紅塵才是煉心度生的道場。沒有在紅塵滾滾中歷煉過,沒有在紅塵滾滾中保持向道之心的魄力。還是不要出家了。想要清凈的環境,可以試試短期出家,或者旅遊,方式方法都很多的。請不要拿佛門當避難所。  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所能為也。因為帝王將相征服的外在,而出家人征服的是自己的心,追求的是覺悟的人生。  自認為看破紅塵的人,其實還沒有真的看破紅塵中。真正看破紅塵的人,當下就是凈土。但是沒有深厚禪定的功夫的人也是沒有資格說當下是凈土的話。只談和尚的啊。        請問那種景區的和尚,就是完全商業化的和尚。        拿旅遊銷售提成生活的和尚,他們被佛教如何看待的。        荒謬的是,他們很多人不知道出於什麼目的,有的也相信因果,也經常做些善事。 但是他們的錢還是香客和遊客的收入。甚至很豐厚。    我感覺不應該的。        我們有必要對待他們恭敬的態度嗎?(雖然不尊敬?)    ————————————————————————————  如果是真正寺廟的出家人,他們雖然是這樣做,但是他們還是作為正式的出家人存在的。本人曾經聽人提起過,收門票也是宗教局所迫,也有很多出家人是不願意去做,但是被逼的,很無奈,有些出家人就做在那邊自己打坐,或者念佛號,或者持咒,或者自己背誦經典。  如果只是穿著出家人衣服打工的人,那如果您無視他,也是情有可原的。  一言以蔽之:  恭敬出家人,哪怕是稍稍點頭微笑乃至禮拜供養,都有功德在。《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中曾說,哪怕有人身上有袈裟,就是出家人法衣的一縷,也可以得到諸天鬼神的護佑,也可以得到國王百官的供養,因為法衣功德殊勝不可計量故。  所以說,恭敬出家人(哪怕他是一個沒有修行的出家人),也有您的功德;只要您起了一念的恭敬心,福德也就種下了,就下播下了種子,會有發芽的一天。  如果不恭敬出家人,就象沒有播種的田地,自然沒有福德的收穫。  恭敬與否取決於您的一念心,而不是取決於外境所見的好壞。出家人之所以是眾生的福田,因為他們是人天師範,更是因為他有出離的心,這一念心哪怕升起一剎那,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  如果您不信佛,不尊敬出家人,也是無可厚非的。  畢竟,如果在路邊有個老人家,他是一個學術界的有名人士,如果您不認識他,不和他行禮致意,這也是無可厚非的。就像您不了解出家功德的殊勝一樣,不尊敬出家人也是無可厚非的。只是個人的信仰問題而已。  新問題,如何區別出家人,和商業袈裟族。    我個人沒有能力進行區分。  ——————————————————————————  呵呵,這個沒有約定俗成的界定,是您自己的分法吧。那在您產生分別的時候,心裡已經是有了答案的了呀。那又何必問別人呢?    如果一定要本人回答,那我想說的是:  以前我們去朝山之前,聽前輩說,菩薩會示現不同的形象出現在朝山的人面前,而如果智慧不夠的,往往會當面錯過。當時年輕氣盛,只是一笑置之,不以為然。  後來在朝山的時候,真的遇到了一件事情(具體的事情就不說了,免得有些不信佛的朋友起誹謗的念頭),在事後才知道是菩薩示現,不由地嘆息,自己的智慧實在是不夠。  所以要想不再錯過值得您尊敬的人的話,最笨的方法也是最聰明的方法就是:尊敬您身邊的每一個人。  因為我們的肉眼凡胎是無法分辨清楚菩薩和眾生的區別。只有在我們以看待菩薩的眼光看待尊敬身邊的每一個人,我們的心才會變得柔和,我們的心境也會更為接近我們所要達成的境界(這個境界,在出家人來說是成佛的境界,在其他人的眼中有不同的追求,所以就不做界定了)。出家的條件:  出家之前,一般會先問遮難,也就是佛門中常說的「十三難,十六遮」這些條件在戒律中稱為難遮2,出家受沙彌戒一定要先問難遮。其內容列表歸納如下:   1、罪行嚴重     污尼(在家時,曾姦汙清凈比丘尼)     邊罪(曾出家,犯根本戒)     賊住(曾冒充比丘,盜聽說戒,接受供養等)     五逆(殺父、殺母、殺羅漢、破僧、出佛身血)   2、不屬人類     非人(鬼神變化為人)     畜生(天龍變化為人)   3、身體病弱或生理缺陷     黃門(男根有缺陷者)     二形(同時具是男女根者)     有病(有癲誑等病者)     非丈夫(不能忍耐受苦者)   4、條件不具     年紀不合格(七歲以下或七十以上者)     衣缽不具(不具有袈裟、缽孟者)   5、智力低劣     不知自己名字者     不知和尚名字     破內外道(信外道和佛教反覆不定者)   6、家庭和社會不允許     父母不允許     負債     官人(國家重要軍政人員)     奴婢   以上六類十九種人不具備出家受戒的條件。     另外,國家也有詳細的規定:  1.父母親或監護人的同意許可,持父母同意的書面材料,和身份證、戶籍證明(由派出所開)、身體健康證明到你認為有緣的寺院。  2. 四肢齊全。(缺欠手腳、手腳歪曲、癱瘓、小兒麻痹症患者、麻瘋病患者、歪頭等不能端正走路者,不可受戒出家。)  3. 五官端正。(瞎眼、鬥雞眼、耳聾、耳缺、歪嘴、兔嘴或缺嘴、啞巴等,是不可受戒出家的。)  4. 沒有染上會傳染的嚴重疾病。(如愛滋病,多種皮膚病等。但傷風感冒不在此例。)  5. 沒有債務問題纏身者。(如:破產、生意失敗而欠下一身債務者。)  6. 沒有違犯國家法律(刑事)或正在打官司等事纏身者。(指遭警方通緝者。若曾是犯罪,但已刑滿出獄者不在此例。)  7. 年齡不小過7歲,不大於60歲。  8. 精神健全。(指沒有患上任何精神病,如:精神衰弱症、精神分裂症、羊癲症之類會失去知覺理智而失態之病症。)  9. 心理健全、正常。(雙性人不可出家。)  10. 要求出家者,須本人自願,六根具足(包括無生理缺陷),身體健康,信仰虔誠,愛國守法(包括無法律糾紛),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父母許可,無婚姻戀愛關係。寺院對要求出家者,經查明身份來歷,認定符合出家條件,經僧團一年以上考察合格(考驗階段要做的事情:背誦五堂功課、學習沙彌律儀、學佛教基礎知),可以拜一個比丘,女性則拜比丘尼為剃度師,定期在佛前舉行剃度儀式,即剃去鬚髮,以僧裝更換世俗服裝,去俗姓,改姓釋,並由師父按各自法派取一法名與法號。並按規定發給度牒。然後經過短期修學,求受十戒,這就成為沙彌或沙彌尼。沙彌是根據古代印度語音譯的,意義是「息惡行善」者。取得了沙彌或沙彌尼的資格,即為比丘或比丘尼的候補者。現在腦子裡非常混亂,對於神佛我是很崇敬的。但是越是了解越是迷惑,我到底是佛教信徒還是道教信徒我都不確定。上面這句話也許已經范了什麼忌諱,請原諒還未入門還什麼都不懂的我。上次發貼到蓮篷鬼話求助,有朋友說佛道雙修,我自認沒有那麼大的智慧和能力,所以還請老師指引我!  ——————————————————————————  呵呵,道教方面的,本人不太了解,不方便發表意見。  如果是佛教的信徒的話,也就是我們說的居士,一般是要到寺廟裡面進行皈依儀式,受三皈或齊受三皈五戒的男女信眾才稱為真正意義上的居士。  呵呵,按照這位朋友的敘述,好像只是對佛道方面感興趣而已。如果是您想聽本人的建議,本人的意見是如果不確定自己的心的時候,還是多行善事,不要把不必要的心裡壓力加在自己心上,只要對得起良心就好。信佛還是信道,如果您自己不能決定的話,就讓歲月來替您決定吧,因為時間的流逝可以讓我們看清楚更多的東西。  到了一定的時候,您覺得那個更適合您,就投入其中,堅定地走下去吧。  人生沒有別人能為您做決定,一切取決於自己的信念。  人可以騙盡天下人,卻騙不了自己的心。因為帝王將相征服的外在,而出家人征服的是自己的心,追求的是覺悟的人生。    ---------------------    我本來是很喜歡您這句話的。  ————————————————————  現在不喜歡了?呵呵        可是出家人都是不幹活被奉養的,用不勞而獲來征服自己的心,這樣是不是很自私啊?        說話多有得罪,請見諒。  ————————————————————————  呵呵,出家人不幹活而被奉養?用不勞而獲來征服自己的心,這樣是不是很自私?  呵呵,這位朋友是不是對佛教的了解不多呢?這個問題要從印度佛教開始說起:  佛教源於印度,而印度的民情是他們的修道之人(稱為沙門,就是出家的修道之人,不單指佛教),都是以乞討為生,因為他們認為如果去謀生的話就會使他們思考人生的時間減少,而印度對修道之人也是從來很尊敬的,都很樂意供給飯食,所以乞討也不成問題)而且印度中南部的水果等豐富,就算他們不乞討,也可以水果為生。當時佛陀成道之後,也遵循印度的風俗,以乞討為生,更有些出家人僅僅日中一食。這是印度的風俗。現在南傳的國家,奉佛教為國教,他們乞討為生也是不成問題的)  當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乞討就成為一件很受爭議的事情,因為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認為乞討是可恥的。於是在唐代,馬祖道一禪師和百丈懷海禪師致力於改革,而形成現在的叢林制度,出家人也是自食其力,百丈禪師更有著名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公案傳世。這種農禪的家風,至今流傳不衰,很多地方都是如此。比如江西的雲居山真如寺等等大的寺廟。  而在當今社會,如果僧人每日上街乞討,無疑是行不通的。所以,通過施主的布施而維持生計是必然的。因為不是每個寺院都有條件可以在山中,可以讓人隨意開墾的。  如果說出家人不勞而獲卻是錯了,只能說是社會的分工不同。佛門中警語:「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皮毛帶角還。」出家人以修行為本分,在自修的基礎上,為眾生解開疑惑。以慈悲喜舍度生。如果有人混飯三界,將來還是要還的,這點您不用擔心。  如果往淺的方面說,打個比方,就象社會分工一樣,有人耕作,有人寫作,您能說寫作的人只是付出腦力,沒有付出體力,他是不勞而獲的蛀蟲嗎?或許您會說,他有付出腦力,也是工作的一種啊。  嗯,回到您說的問題上來,出家人努力修行,教化眾生,這也是工作的一種,您能否認嗎?  記得有個故事:有一位農夫看到釋迦牟尼佛托缽乞食,農夫就問:「喬答摩,我們耕作從而獲得糧食;你不事勞作,怎麼也想獲得食物?」佛陀回答:「你在耕作,我也在耕作。你耕的是土地,我耕的是心田,我在眾生的心田播撒善根的種子,以精進為犁,驅使禪定的牛,而讓它長出豐富的福德智慧來。所以說我也在耕作。」農夫聽後很是歡喜,並供養釋迦牟尼佛飲食。請問大師:佛教宗派之間有何同異?  ——————————————————————————  阿彌陀佛!不敢當大師的稱謂,在成佛的路上,本人只是初學,和大家一起學習。  呵呵,您的問題很大,但是本人從總體上來說吧。  佛教本無宗派之分,而之所以形成現在種種的宗派,是因為各宗派的祖師解讀佛法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因為眾生有不同的根器,所以祖師慈悲,開創了不同的宗派。我們專修一個宗派可以到達彼岸,就象條條大路通長安一樣。打個比方,佛法像大樹的根部,而宗派就象樹枝,都是從樹根伸展出去的,源於樹根,是整體的一個部分。  但是如果死執一個宗派的門戶之間,認為自己的宗派才是殊勝的,別的宗派都不如自己,那誤的是自己,不是這個宗派。就象一位禪師所說的:「江湖本無障人之心,而人自障。」  一言以蔽之,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但是適合您的,不一定適合別人,不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別人,因為每個人的機緣和根器都不同啊。所以請千萬小心。  阿彌陀佛~    我想請問師傅個問題:    在寺廟中抽的簽,是按什麼解說的?有沒有參考典籍?    解簽時,同樣的簽是不是還因時間、男女、老幼、胖瘦等因素而異?    還有解簽的師傅大都需要什麼樣的條件?  ——————————————————————    呵呵,按照佛教的戒律,是不允許出家人以醫卜星相等為業的,那不是出家人的正業。所以,相信您能明白本人的意思吧?    如果您覺得求籤可以幫到您的忙,可以去讓您覺得心安的地方。出家人的生活是不是就是青燈古佛  ——————————————————————  嗯,這個問題其實應該是蠻多朋友想知道的吧。  因為佛教有不同的宗派,而且有不同的寺廟和道場,所以修行的風格不同。  有些寺廟在深山之中,還保留著古樸的風貌,奉行農禪的家風。  有些寺廟處在鬧市之中,出家眾不但講經弘法,也會做佛事。  有些寺廟因為宗教局的逼迫,被迫開放供遊客觀光,形同鬧市,試問,那個真心出家的人會喜歡一個整天喧鬧不休的環境呢?沒錯,雖說久了會習慣,我們也習慣收攝六根,不去理會那些喧鬧,也就是比較流行的可玩笑式的說法:屏蔽外界的干擾。但是,如果能夠清凈當然是更好的。  有些寺廟以佛事為生,這個,本人了解的不多,也不方便評價了,只能說有些寺廟附近的眾生更喜歡接受這種度生方便吧。  有些寺廟有條件開放,在寺內定期展開講座,定期開展短期的出家體驗活動。  中國有度牒並登記在簿的出家人大約20-30萬左右。寺廟星羅棋布,不計其數。出家人有多少種  ————————————————————————————  出家人分為男女二眾,  男眾:剃度出家的男眾未受沙彌戒的稱為形同沙彌,受了十支沙彌戒的,稱為法同沙彌。而受具足戒的男眾稱為比丘,也就是世俗人口中稱的和尚,但是和尚這個稱呼,梵文音譯為鄔波馱耶( Upadhyaya),原意為親教師,也唯有受了比丘戒十年以上,並且熟知比丘及比丘尼的二部大律之後,才有資格為人剃度、為人授戒、才稱為鄔波馱耶。和現代人口中有些蔑視的稱呼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女眾:剃度出家的女眾未受沙彌尼戒的稱為形同沙彌尼,受了十支沙彌尼戒的,稱為法同沙彌尼。而受了具足戒的女眾稱為比丘尼。而在沙彌尼和比丘尼的階段之間還有一個階段,呵呵,鑒於各位朋友都不是出家人,所以就不方便說了。比丘尼的尼字:《善見論》曰:「尼者女也。」文句二之上曰:「尼者,天竺女人通名也。」是代表女性的意思。  至於對出家人的稱呼。嗯。看了一下大家的稱呼,貌似五花八門的都有呢^_^一般來說,我們在街上遇到出家人,如果是佛教的居士遇到出家人一般會合十行禮,口稱:師父,阿彌陀佛!如果是不信佛的朋友,也不妨一笑而過。稱呼對方為和尚或尼姑,是很不禮貌的稱呼,會引起對方的反感,也是一種不尊重對方,更不尊重自己的做法。如果大家不介意的話,可以稱呼對方為師父,其實只是一句稱謂而已^_^相信這點不難做到吧,呵呵。  樓主,我問三個問題。    1.我看到這樣一個說法。說宣公養著兩隻白鴿,宣公自己說這兩隻白鴿是他在唐朝時的兩個徒弟。宣公也算有修為之人了吧,請問為什麼他教的弟子輪迴了旁生到當了只鳥?這算不算教不嚴,師之惰?宣公的弟子尚且輪為鳥,我們一般人修行恐怕也是杯水車薪吧。哈哈。     2.你們常說西邊極樂,你們說得六道輪迴是多麼痛苦的事。請問,你們是否聽過「子非魚,安知魚之不樂」,好好的自然輪迴規律,為什麼被你們說成是水深火熱呢?你們常說成佛快樂,但是有的生命也認為自己很快樂啊,比如人吃飯覺得香,狗吃屎也覺得香啊。六道輪迴如春夏秋冬般循環,有何不好?     3.成佛後,應該沒有任何遺憾和追求了吧。記得一句話「佛曰:沒有遺憾,給你再多也不會快樂。」既沒有追求和遺憾,那活著的是為了什麼?極樂從何說起呢?        註:本人沒有其他意思,只是將心中之不惑說出,還問樓主不吝賜教。  ————————————————————————————————————————  呵呵,這位朋友的疑問真多啊,那就慢慢來一起討論吧。  1、嗯,這個怎麼說呢?首先,本人不了解宣公門下的事情,也不知道前因後果,是不宜做出任何評價的。其次,就事論事而言,在佛門之中,菩薩為了度化眾生也會化作種種的化身,如觀音菩薩便有三十二應化身,眾生當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並沒有說一定在旁生就是說墮落了,在佛陀的本生故事中,佛陀在過去生也曾示現為獸王等旁生相,難道這也是墮落了嗎?呵呵,如果您認為這樣是墮落,那就隨您的心意說吧。  2、呵呵,不是西邊極樂,而是西方極樂,而且極樂世界也不是在我們所知道的方向上的西方。因為方向是約定俗成的說法,只是為了指明一個方位而已。並不是說是固定的,我們站著南極的中心的時候,我們的四面八方都是北方,不是嗎?所說的極樂,是相對世間有限的快樂而說。其實說實在的,絕對的樂和絕對苦一樣難以讓人接受,就象絕對的光明就等於黑暗一樣。而且,西方極樂世界在成佛的大路上也只是一個化城,也是一個休息站,在那個地方沒有那麼多的惡緣,可以讓人好好的修學佛法,就是說和善人們在一起,自然而然也就不會為惡了。在極樂世界學有所成還是要迴轉娑婆度眾生的,因為沒有理由自己在岸上,看著自己的同胞在水裡撲騰的道理。  呵呵,六道輪迴不是被佛教的教義說得痛苦的,這個只是佛陀以慧眼發現的事實,並將這個事實陳述出來而已。如果您覺得弱肉強食,生靈塗炭,活著的人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著,在臨死之前又彷徨不知道自己死後會如何,是好端端的自然輪迴規律,那本人也無話可說。您願意自然而然的輪迴,本人也沒有阻止您的理由啊。  成佛快樂?貌似沒有這個說法耶,只有說學佛的路上會有法喜,而在修習的路上,修到四禪便是舍念清凈了,也就是不執著喜樂,一種身心平靜的狀態,詳細的狀態可以看看《摩訶止觀》一書,如果不願意看,那隨您的意。試問,只是在初步的四禪便捨棄樂受了,更何況更為高深的佛果呢?呵呵,是不是您對佛教的了解太少了些了呢?眾生的快樂是在不快樂的基礎上,遇到一點適意的境界,就覺得自己是快樂,怎知,快樂與痛苦是並行的,沒有痛苦,有怎麼會有與之相對的快樂呢?更何況這種快樂是短暫的,您有看過一個人,從出生到長大,到死去,一直都是沉浸在快樂中的,一點痛苦也沒有的嗎?您覺得,在刀頭舔蜜一般的快樂,沒有任何不好的話,本人也無話可說的呢^_^  3、成佛之後,最大的責任和義務是度化眾生呢^_^呵呵,這個是經典中的說法,本人還沒有成佛,所以不能告訴您答案呢。如果日後成佛了,知道了答案,再告訴您吧^_^身為佛弟子,我們的最高志願便是成佛呢^_^樓主,戒律有雲「盡形壽不殺生」,為何「金剛也有怒目時」?此其一;    其二,佛陀成佛之日,不許其女性親屬入我佛門,後准。是否有違「眾生平等」之說。同理,有「丐、惡、淫」等等諸生。    阿彌陀佛。  ——————————————————————————  一、戒律裡面說的不殺生和金剛怒目貌似沒有什麼聯繫呢^_^  關於金剛怒目的意義,見宋·龐世英《談藪·薛道衡》:「隋吏部侍郎薛道衡嘗游鐘山開善寺,謂小僧曰:『金剛何為努(怒)目?菩薩何為低眉?』小僧答曰:『金剛努(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道衡憮然,不能對。」  這裡也只是降服而已,沒有說消滅或者殺死或者除滅啊?  二、佛陀成佛之日,不許其女性親屬入我佛門,後准。  呵呵,不知道這段文字是出自那裡的?有沒有原文出處?  本人所了解的事情是這樣的:  佛陀當時創立僧團,他的姨母大愛道想隨佛陀出家,但是佛陀說:如果僧團中有女眾的話,使我法早滅五百年,為了使佛法流傳更久,使更多眾生可以得到佛法的利益,所以佛陀沒有同意。後來,是阿難尊者代為祈請,佛陀便說,如果女眾遵循佛陀所定的法則的話,可以使法滅推遲五百年,大愛道同意了,於是佛陀便開許女眾出家。  這裡要說明的是,佛陀嚴格要求的是出家現僧相的人,並不是說不許女性或者身有殘疾等等的人入佛門,要知道,佛教中有四眾弟子,就算是不出家,也可以在家當居士的,更可以受菩薩戒。  因為出家的弟子是人天師範,如果一個出家人長得五官不正,身有殘疾殘疾,站在您面前,您還會聽他講說佛法嗎?估計早就掉頭離去了吧?須知眾生都是重視皮相的。如果一位出家人就算是相貌平平,但是他威儀具足的出現在您面前,那您至少對佛教會有些好感吧?  再說了,十三難十六遮只是對出家弟子的限定,對於受菩薩戒的在家弟子,佛陀沒有做太多的限定,只要能聽懂傳戒的戒師為之宣說的戒條就可以了,所謂「但解法師語者,皆可受戒」。——不知大師能否推薦幾本佛教方面的書呢?先謝過大師O(∩_∩)O~    ——————————————————  呵呵,這個要看個人的興趣而定的。  本人剛剛開始接觸的佛法的時候就很喜歡禪宗的典籍,嗯,基本上都是每天抱著啃的。  後來實在是不知所云,所以就轉向讀大德的傳記,然後再開始閱讀經典的。  您不妨先看看祖師的傳記,先看看自己比較喜歡那個宗派,然後再決定自己所要看的書,這樣或許會比較好呢^_^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呢^_^----------------------------------------------------------------------------------------------------------彌陀佛,師傅說的實在太好了,總之就是看的很舒服。還有就是覺得師傅也許是位活潑的師傅吧。    能再問點衣食住行的問題嗎?(請您隨意回答)    出家後就真的就要和家人親友不聯繫嗎?    像您這樣可以上網,是一般的小師傅也可以的嗎?想用電腦什麼的是自己想買就可以的還是有啥規定的?(實在是很俗氣的問題,見諒)    最後對「開光」這個,很想知道一般我們是如何才能讓師傅幫我們做呢?(對那些廟宇旁邊自詡都開過光的物品實在抱有懷疑態度)    謝謝!    ——————————————————————  1、出家之後也是可以和親友聯繫的,甚至如果你是獨生子女,父母無人照顧,也可以在父母身邊盡孝的。常所說的辭親割愛是指從心裡捨去對世間情愛的執著,將這種情愛升華為慈悲喜舍之心,這樣就不會為情感迷惑我們的眼睛,可以更為智慧的去做取捨,去做利益眾生的事業。所謂當局者迷,當我們陷入情愛之中的時候,往往會看不清世間的真相呢^_^當然,我們大家都是凡夫,對事物、親情的執著還是有的,只能說,我們在努力的去實踐,使自己往理想的目標一步步的前進。  2、呵呵,上網現在不是特別稀罕的事情,只是網路上森羅萬象什麼都有,這就要自己去取捨了。不過還是有很多地方因為經濟的原因沒法上網,也沒有接觸電腦呢^_^不過也有很多出家眾不願意用電腦,也不願意上網^_^呵呵,本人只是學習的需要,所以最近在網上待著呢^_^這段時間過去,估計上網的時間也會少的。  3、嗯,開光嘛,請允許本人引用一段文字,看完相信您會心裡有數的。    開光,又稱開光明、開眼、開明、開眼供養,就是新佛像、佛畫完成要置於佛殿、佛室時舉行替佛開眼的儀式。《禪林象器箋·垂說門》中說:「凡新造佛祖神大像者,請宗師家,立地數語,作筆點勢,直點開他金剛正眼,此為開眼佛事,又名開光明。」《佛說一切如來安像三昧儀軌經》曰:『復為佛像,開眼之光明,如點眼相似,即誦開眼光真言二道。《事師五十頌》中稱"開光"為"聖住","聖住"為標準稱呼,意為請佛菩薩安住。     呵呵,典籍之中說的開光的對象是指佛菩薩的聖像等,並沒有把小工藝品也列在開光範圍內呢^_^可見,這個「開光」的字眼是被別人混用了噢^_^  呵呵,在教內,通常如果是我們自己請的佛珠會請自己的師父或者是尊長為我們「加持」而不稱為「開光」呢^_^----------------------------------------------------------------------------------------------------------我只能明白好像開光是表法的,每個人都有佛性,我們可以用佛的形象來內觀自己,告誡自己,佛是我們的榜樣,其實如果自己真心修行,有無佛像無關重要,關鍵是通過修行,越來越近的靠近佛,最終成佛。我只是自己的觀點,不一定對,阿彌陀佛。  ————————————————————  開光的確是表法的,雖然我們不應該執著它,但是在某時某地,適應一些眾生的根機所致,佛像的開光還是必須的。  有無佛像無關重要,這句話對於開悟的人來說,是正確的;但是對於我們這些沒有開悟的人來說,就是不對的嘍,因為我們還沒有達到那個境界呢。^_^  所以佛像作為修行的助緣,這個可以有^_^  但是如果太執著於佛像,那也是不對的呢。呵呵。因為我們在禮佛的時候,都要觀想佛像是沒有質愛的光明體呢。如果有形有像有實質,那又是不對的了。佛法讓我們去除執著,有怎麼會讓我們執著於佛像呢^_^  但是無可否認,眾生大都都是執相的,見到莊嚴的佛像,大家都會很歡喜呢^_^甚至不信佛的人,見到莊嚴的佛像,也會很欣賞的呢。----------------------------------------------------------------------------------------------------------我覺得這個「過午不食」的規矩很利於減肥啊,難怪正統的和尚一般都比較清瘦呢。  ————————————————  呵呵,這位朋友說笑了^_^    過午不食的原因是,因為如果腹中有食物,胃部和腸道就會需要大量的血液去幫助消化,而大腦的供血相對就會減少了。如果修禪定的話,就容易昏沉。相反的話,大腦供血足,打坐的時候比較容易入定。  在印度,因為出家人是托缽乞食,然後在樹下或者精舍內安坐修習禪定,身體消耗不大,所以過午不食的話,身體也能吃的消。  如果像農禪並重的寺廟,下午要出坡(就是下田地勞動)所以如果晚上不吃飯的話,身體會透支的。^_^畢竟18個小時沒有進食呢^_^    清瘦與否不是決定一個人是否修行的因素。  打個比方,有些在家的朋友,就算是光喝水也會胖,也有人拚命吃也不會胖呢^_^這點似乎不是絕對的呢。呵呵。----------------------------------------------------------------------------------------------------------向大家推薦一個佛典下載的地方:  中華佛典寶庫http://www.fodian.net/hanchuan/hanchuan.htm  裡面佛典的目錄如下:大家可以按需下載     ◆ 藏要(chm版)【支那內學院歐陽競無 編】      ◆ 凈土五經(chm版)【印光法師 編定,清涼書屋點校】      ◆ 五燈會元      ◆ 古尊宿語錄      ◆ 中國佛教【中國佛教協會編】      ◆ 金剛決疑【憨山大師著】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江味農著】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華藏上師講授】       ◆ 金剛經白話述義【王驤陸著】      ◆ 勝鬘經講記【印順法師講】      ◆ 地藏本願經講記【聖一老法師述】      ◆ 維摩詰經別記【太虛大師著】      ◆ 心經講演錄【貢噶呼圖克圖】      ◆ 心經抉隱【母音老人著】      ◆ 心經講記【聖一法師述】      ◆ 楞嚴懸鏡【憨山大師著】      ◆ 楞嚴經注【王治平著】      ◆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華藏上師開示】       ◆ 十善業道經的啟示【濟群法師講】       ◆ 普賢行願品講記【濟群法師講】       ◆ 中觀論頌講記【印順法師講】      ◆ 中觀今論【印順法師講】      ◆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演培法師釋】      ◆ 八識規矩頌貫珠解【范古農述】      ◆ 佛法總學【太虛大師】      ◆ 法性空慧學【太虛大師】      ◆ 法相唯識學【太虛大師】      ◆ 法界圓覺學【太虛大師】      ◆ 佛法原理與做人【太虛大師】      ◆ 我的宗教體驗【太虛大師】      ◆ 歐陽竟無文集      ◆ 虛雲老和尚文匯【印順法師集】      ◆ 慧明法師開示錄(電子書) ◆ TXT壓縮      ◆ 月溪禪師問答錄      ◆ 禪宗大意【正果法師著】      ◆ 船子和尚撥棹歌      ◆ 「乙亥講演錄」等兩篇【王驤陸講】      ◆ 「略論明心見性」等五篇【母音老人著】      ◆ 維摩精舍叢書三篇【袁煥仙講】      ◆ 論開悟(60K)【賈題韜講述】      ◆ 禪學隨筆(119K)【鈴木大拙著】      ◆ 佛法要領(37K)【劉洙源著】      ◆ 「略說修學菩提心」等三篇(26K)【越塵著】      ◆ 憨山大師自敘年譜(30K)      ◆ 虛雲和尚自述年譜      ◆ 太虛大師年譜      ◆ 來果禪師開示錄(電子書) ◆ TXT壓縮      ◆ 一代高僧廣欽老和尚語錄(電子書) ◆ TXT壓縮      ◆ 凈土十疑論白話釋【智者大師說】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解(一校, 378K)【黃念祖著】      ◆ 心聲錄等四篇(297K)【黃念祖著】      ◆ 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黃念祖居士講】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李炳南居士著】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講記【凈空法師講】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凈空法師講】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凈空法師講】       ◆ 菩薩學處【太虛大師講述】      ◆ 戒律學綱要(選錄)【聖嚴法師著】      ◆ 菩薩道的修行【鄭振煌居士講】       ◆ 什麼是佛法【張澄基教授講】      ◆ 什麼叫修行【凈元禪師著】       ◆ 佛學基礎知識【廣超法師講】      ◆ 「正信的佛教」、「學佛入門」、「學佛群疑」三篇(373K)【聖嚴法師著】      ◆ 人有二十難(60K)【證嚴法師著】      ◆ 「學佛是怎麼一回事」等兩篇(37K)【徐恆志著】      ◆ 佛教常識答問【趙朴初居士】      ◆ 三皈·五戒·十善·四攝·六度【茗山法師】      ◆ 皈依的意義【聖嚴法師】      ◆ 受戒的好處【星雲法師】      ◆ 了凡四訓(18K)【袁了凡著】       ◆ 般若思想在中國漢族地區的發展【巨贊法師】      ◆ 《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述意【巨贊法師】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直解【憨山大師】      ◆ 宗門武庫【參學比丘道謙編】      ◆ 百法論議【憨山大師】      ◆ 大乘絕對論【月溪法師】      ◆ 試談空有之諍的焦點所在【巨贊法師】      ◆ 地藏菩薩本跡錄【李圓凈編集】      ◆ 法苑談叢【周叔迦】      ◆ 揣籥錄【顧隨】      ◆ 蓮宗祖師傳略【善慧蓮 編】      ◆ 一夢漫言【明·見月老人】 ◆ TXT壓縮      ◆ 佛教與山【集體編著】      ◆ 性緣問題之申論【智諭老和尚著】      ◆ 華嚴五教止觀淺導【智諭老和尚著】      ◆ 華嚴一乘十玄門修學記【智諭老和尚著】      ◆ 華嚴一乘十玄門探玄【智諭老和尚著】      ◆ 華嚴經義海百門述義【智諭老和尚著】      ◆ 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直解【智諭老和尚著】      ◆ 《維摩詰所說經》講義(完整版)【靜波法師 述】      ◆ 林間錄【宋 慧洪 著】      ◆ 禪門鍛煉說【晦山戒顯著】      ◆ 古農佛學答問【范古農 著】      ◆ 白話百喻經故事      ◆ 《越塵集》chm版、 ◆ 《越塵集》txt版、 ◆ 《越塵集》35字/行txt版 【越塵居士網文集】      ◆ 智諭老和尚著作集 (chm版,13M)      ◆ 太平廣記中的佛教記載      ◆ 《宗鏡錄》略講【南懷謹 講】      ◆ 《祖堂集》      ◆ 《般若花》【徐恆志 著】      ◆ 蕅益大師文集(chm版)(寶庫根據現有電子文檔編輯)      ◆ 《印光法師嘉言錄》(chm版)◆ txt壓縮      ◆ 《金剛經說什麼》(E書形式)【南懷謹 著】      ◆ 楞嚴通議(chm版)【憨山大師 著】◆ txt壓縮      ◆ 中國佛教史籍概論【陳垣 撰】      ◆ 徹悟大師遺集【喚醒、了睿輯錄】      ◆ 日本佛教史【聖嚴法師 著】      ◆ 博山和尚參禪警語【明·元來 撰】      ◆ 《中國禪學》第一卷(chm版)【河北禪學研究所】      ◆ 諦閑大師遺集      ◆ 《佛說盂蘭盆經》講義(電子書)【圓瑛大師講】      ◆ 佛教入門(chm版)【聖嚴法師講】      ◆ 智諭法師佛學著作全集(chm版)      ◆ 佛陀的一生(chm版)【星雲大師著】      ◆ 十大弟子傳(chm版)【星雲大師著】      ◆ 禪畫禪話(chm版)      ◆ 參學瑣談(電子書)【台灣 真華法師】      ◆ 濟公全傳(chm版)      ◆ 濟公活佛傳奇錄(電子書)      ◆ 了凡四訓(chm版)      ◆ 龍舒增廣凈土文(chm版)【宋 王日休譔】      ◆ 《增廣文鈔》(chm版)【印光大師 著】  ◆ 句讀TXT版      ◆ 安士全書(chm版) ◆ TXT壓縮版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chm版)【圓瑛大師】      ◆ 省庵法師語錄(chm版)【[清]彭際清居士 編訂 清涼書屋 點校】      ◆ 凈土警語(chm版)【[清]行策大師 著 清涼書屋 點校】      ◆ 《廣弘明集·慈濟篇》(chm版)【大唐西明寺釋道宣撰,清涼書屋校注】      ◆ 《無上清涼——弘一大師墨寶舍利》(chm版, 7.3M)【上海龍華古寺編】      ◆ 《《晚晴集·寒笳集·格言別錄》》(chm版)【弘一大師編訂,清涼書屋校注】      ◆ 《印光法師文鈔集後編》(chm版)【弘一大師撰,清涼書屋點校】      ◆ 《西方發願文》專集(chm版)【蓮池大師等 著 清涼書屋校釋】      ◆ 慧律法師文集(電子書)      ◆ 大乘百法明門論解疏(電子書)【窺基、普光、德清、智旭四家解疏】      ◆ 念佛警策【[清]彭際清 纂,清涼書屋點校】      ◆ 拜佛與醫學(電子書, 12M)【道證法師編述】      ◆ 念佛鏡【[唐]道鏡、善道共集,清涼書屋點校】      ◆ 天台緣起中道實相論(電子書)【陳英善著,台灣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之五】      ◆ 僧肇思想探究(電子書)【塗艷秋著,台灣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之六】      ◆ 六度四攝與《瑜伽論.戒品》之關係(電子書)【釋體韜著,台灣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之十三】      ◆ 大乘止觀導論─梵本《大乘莊嚴經論·教授教誡品》初探(電子書)【釋惠敏·關則富合著,台灣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之十四】      ◆ 《金剛經》的現代意義【濟群法師 著】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 著】      ◆ 《十善業道經》的啟示【濟群法師 著】      ◆ 《瑜伽菩薩戒》要義【濟群法師 著】      ◆ 《戒律與禪法》(電子書)【釋惠敏著,台灣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之二十】      ◆ 觀世音菩薩靈應事迹實錄【智成居士敬輯,清涼書屋製作】      ◆ 南海普陀山傳奇異聞錄【煮雲法師著,清涼書屋製作】      ◆ 佛教教理研究(電子書)【水野弘元著,釋惠敏譯,台灣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之二十三】      ◆ 天台懺法之研究(電子書)【釋大睿著,台灣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之二十五】      ◆ 續比丘尼傳【沙門震華編述,蔡日新點校】      ◆ 印光法師文鈔一、二、三編(chm版)【凈土典籍小組錄校,中華佛典寶庫製作】      ◆ 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電子書)【憨山大師筆記】      ◆ 紫柏大師生平及其思想研究(電子書)【范佳玲著,台灣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之二十八】      ◆ 釋迦如來教法滅盡記【清涼書屋輯校】      ◆ 壇經講座(電子書) ◆ TXT文件壓縮【賈題韜講述】      ◆ 禪宗宗派源流(chm版)      ◆ 弘一大師講演錄(電子書)      ◆ 因是子靜坐法(電子書)      ◆ 觀音慈林集、觀音持驗紀(CHM版)【清 弘贊、周克複撰】      ◆ 成唯識論疏翼(FoRead版,解壓後請先閱讀FoRead.chm)【韓鏡清 著】      ◆ 漢月法藏之禪法研究(電子書)【釋見一著,台灣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之二十六】      ◆ 劉常凈《三論宗》文集(電子書)【劉常凈著】      ◆ 《曇鸞法師文集》(CHM版)【北魏·曇鸞法師著 清涼書屋點校】      ◆ 《法華特論》(CHM版)【馮達庵著,「唐密圓音」網站錄入】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電子書)【諦閑大師遺著】      ◆ 常用佛經難字讀音      ◆ 廬山凈土集(CHM)【[東晉]慧遠法師等著 清涼書屋敬輯】      ◆ 智者大師凈土文集(CHM)【[隋]智者大師著 清涼書屋敬輯】      ◆ 佛法──解脫的原理和行法(電子書)【凈行法師 編著】      ◆ 凈土深義(電子書)【台灣法藏法師宣講】      ◆ 佛教與山(電子書)【集體編著】◆ txt壓縮      ◆ 《心密文集》V1.1 (chm版, 5.7M)【佛心中心法三代祖師文集,佛心中心法論壇編輯】      ◆ 智慧與解脫——《維摩詰經》釋論(電子書)【妙華法師 著】      ◆ 印光大師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CHM)【[民國]印光法師說 清涼書屋點校】      ◆ 王維詠佛詩文集(CHM)【[唐]王維 著 清涼書屋輯】      ◆ 安樂集(CHM)【[唐]道綽法師著 清涼書屋點校】      ◆ 佛經民間故事 (CHM)【〔台灣〕陳鴻瀅 編著】      ◆ 凈土十要(CHM)【蕅益大師選定】      ◆ 凈土五經一論(CHM)      ◆ 優婆塞五戒便學錄釋聖聞 彙編      ◆ 心經廣義(電子書)【馮達庵 述】      ◆ 《趙州禪師語錄》壁觀(電子書)【馮學成 著】      ◆ 菩薩戒本經講記(CHM)【妙境長老】(2004.05.16)      ◆ 大乘止觀述記(CHM)【南嶽禪師授,諦閑大師說】(2004.06.09)      ◆ 新編佛教念誦集(CHM,V2.3)【中華佛教在線、中華佛典寶庫 敬編】(2004.07.09修訂)RAR壓縮文件      ◆ 彌陀疏鈔【[明]蓮池大師 述】txt壓縮(2004.07.18更新)      ◆ 閱藏知津(txt壓縮)【(錄自《蕅益大師全集》)】(2004.8.4)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CHM)【陳義孝 著】(2004.8.8)        ◆ 馬鳴等五菩薩傳(CHM)(2004.9.21)        ◆ 《蓮舟集》V1.1(CHM) TXT壓縮版 EBook版 EBook版(BIG5)【網海蓮舟論壇、中華佛典寶庫、中華佛教在線編輯】(2004.11.7更新)        ◆ 地藏菩薩聖德大觀(chm版)【弘一法師編述,清涼書屋校訂】(2004.9.29更新)        ◆ 《西方確指》(chm版)【覺明妙行菩薩著,清涼書屋點校】(2004.9.29)        ◆ 《初機凈業指南》(chm版)【[明]蓮池大師著,清涼書屋點校】(2004.9.29)        ◆ 雲棲凈土匯語(chm版)【[明]蓮池大師著,清涼書屋點校】(2004.9.29更新)        ◆ 龍舒增廣凈土文(chm版)【宋 王日休譔】(2004.10.1更新)        ◆ 飭終須知(chm版)【釋世了 述】(2004.10.4更新)        ◆ 周易禪解(簡體chm版)【蕅益大師著】繁體chm版 純文本壓縮(2004.10.4更新)        ◆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chm版)【康僧鎧譯,慧遠撰疏】(2004.10.10)        ◆ 水月齋《指月錄》(chm版)【明 瞿汝稷集】繁體版chm 版 版繁體版txt(2004.10.13)        ◆ 《竹窗隨筆》(chm版)【明 蓮池大師著】(2004.10.14)        ◆ 禪宗大意(chm版)【正果法師著】純文本壓縮(2004.10.16更新)        ◆ 《觀世音菩薩本跡感應頌》(chm版)【許止凈居士著述 印光法師校閱】(2004.10.26)        ◆ 《往生集》(chm版)【蓮池大師,清涼書屋點校】(2004.12.16)        ◆ 《全本西齋凈土詩》(chm版)【楚石禪師,清涼書屋點校】(2004.12.16)        ◆ 《勸修念佛法門》(chm版)【圓瑛法師,清涼書屋點校】(2004.12.16)        ◆ 《金光明經(附懺儀)》(chm版)(2005.1.1)        ◆ 《慈悲道場懺法》(pdf版)【梁·諸大法師集撰】(2005.1.1)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chm版)【唐沙門善導集記】(2005.1.1)        ◆ 《夢遊集》(chm版,簡體版)【明·憨山老人】繁體版(2005.1.1)        ◆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及懺儀》(chm版)(2005.1.1)        ◆ 《大方廣佛華嚴經》(chm版)(2005.2.6)        ◆ 《妙法蓮華經》(chm版)(2005.2.6)        ◆ 慈悲道場懺法(chm版)(2005.2.6)        ◆ 慈悲三昧水懺(chm版)(2005.2.6)        ◆ 法華三昧懺儀(chm版)(2005.2.6)        ◆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箋要》(chm版)【蕅益大師箋要,弘一大師校對補釋】(2005.2.6)        ◆ 惟賢法師文集(chm版)【根據惟賢法師著作編輯】(2005.2.6)        ◆ 《心靈鎖鑰》(chm版)【馮學成 著】(2005.2.8)        ◆ 《普賢行願品》觀修原理(chm版)【濟群法師 講述】(2005.2.8)        ◆ 佛教律學入門(CHM)【虛雲大師】(2005.3.16更新)        ◆ 凈土宗教程(電子書)【大安法師著】(2005.3.16)        ◆ 大乘起信論新釋(chm版)【湯次了榮著,豐子愷譯】(2005.4.5)        ◆ 僧詩句集(chm版)(2005.4.5)          ◆ 靈峰宗論(chm簡體版)【蕅益大師 著】◆ txt繁體版壓縮(2005.4.5更新)        ◆ 慧律法師文集(chm版)(2005.4.30)        ◆ 《辨法法性論》講記(chm版)【印順法師 講】(2005.4.30)        ◆ 《天台四教儀集注輔宏記》(CHM)【高麗沙門諦觀錄,南天竺沙門蒙潤集注,清比丘性權匯補輔宏記,清三寶弟子錢∴庵較訂,天台嫡裔比丘諦閑編科參梓】(2005.6.17)        ◆ 皈依修學手冊(EBook)【濟群法師著】(2006.6.28)        ◆ 認識菩提心(EBook)【濟群法師著】(2006.6.28)        ◆ 《徑中徑又徑征義譯註》、《凈土的見證》(EBook)【李隆蓮譯註,陳柏達居士著】(2006.7.25)        ◆ 從住持三寶到自性三寶(CHM)【濟群法師著】(2005.9.20)        ◆ 授居家二眾三皈、五戒儀規(2005.10.4)        ◆ 本煥法師開示錄(EBook)(2005.10.4)        ◆ 《心經》蠡測(CHM)【牧牛老人著】(2005.10.4)        ◆ 棒喝截流(EBook)【馮學成著】(2005.10.4)        ◆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EBook)【大願法師著】(2005.10.4)        ◆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EBook)【大願法師著】(2005.10.4)        ◆ 定慧之路(CHM)【致光法師 講述】(2005.11.22)        ◆ 如實觀照(CHM)【體方法師 講述】(2005.12.6)        ◆ 安樂妙寶(CHM)【范古農著,慧律法師校訂】(2006.1.6)        ◆ 每周證嚴法師說故事(CHM)【證嚴法師 述】(2006.1.16更新)        ◆ 達摩易筋經(EBook)(2006.1.16)        ◆ 《唯識札記》(CHM)【惟賢法師著】(2006.2.25)        ◆ 《華嚴要義》(CHM)【惟賢法師著】(2006.3.2)        ◆ 《心經詮注》(繁體版CHM)【周止庵居士 著述】簡體版CHM(2006.3.16修訂)        ◆ 《瑜伽師地論》(簡體標點版CHM)【彌勒菩薩造,玄奘大師譯】(2006.3.28)        ◆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CHM)【陳義孝居士演述】(2006.3.31)        ◆ 《弘一大師講演文集》(CHM)【弘一大師】(2006.3.31)        ◆ 《壽康寶鑒》(CHM)【印光法師 編】(2006.3.31更新)        ◆ 《永思集》(CHM)【印光大師】(2006.3.31更新)        ◆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CHM)【李凈通居士編】(2006.3.31更新)          ◆ 《佛法在人間》(CHM)【惟賢法師北京弘法講演集】(2006.4.18)        ◆ 《於凌波唯識文集》(CHM)【於凌波居士講授】(2006.4.24)        ◆ 《慈氏學九種譯著》(CHM)【韓鏡清譯】(2006.4.25)        ◆ 《佛教基本知識》(CHM)【正果法師著】(2006.5.18)        ◆ 《無門直指》(CHM)【程叔彪居士著】(2006.6.5)        ◆ 《廬山慧遠法師文鈔》(CHM)【[民國]沙健庵、項智源編、清涼書屋點校】(2006.6.27)        ◆ 《物猶如此》(CHM)【[清]徐謙 編、清涼書屋點校】(2006.6.27)        ◆ 《修行開示》(CHM)【般若寺成剛法師講述】(2006.7.4)        ◆ 《遺教三經解》(CHM)【蕅益大師解,張景崗點校】(2006.11.10)        ◆ 《金剛經註解》(DOC)【滌華禪師解,附傳記】(2006.11.22)        ◆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CHM)【釋惟賢 著】(2006.12.19)        ◆ 《楞嚴大義》(CHM)【釋惟賢 著】(2006.12.19)        ◆ 《佛教問答750題》(TXT)【諦閑法師、范古農居士答】(2006.12.20)        ◆ 《證嚴法師靜思語》(CHM)【證嚴法師】(2006.12.21)        ◆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DOC)【韓清凈 著】(2007.6.18)PDF版         ◆ 《可許則許》(CHM)【陳海量 著】(2007.8.18)        ◆ 《佛教聖典》(CHM)【關世謙居士譯】(2007.8.18)        ◆ 《凈業導》(CHM)【黃念祖居士】(2007.10.3)        ◆ 《慧律禪師語錄精華》(CHM)(2007.10.3)        ◆ 《虛雲老和尚文集》(CHM)(2007.12.30)        ◆ 《普賢行願品講要》(CHM)【惟賢法師講】(2007.12.30)        ◆ 《太虛大師全集》(簡體CHM) 繁體CHM(2008.2.7)        ◆ 唐三藏法師玄奘年譜(PDF)【唐曜 著】(2008.2.12)        ◆ 唐玄奘一生修行歷程(通俗讀物,CHM)【俞佩明 著】(2008.2.12)        ◆ 天台圓頓止觀「事修·理觀」雙重奏——以《摩訶止觀》為主(DOC)【陳英善 著】(2008.2.12)        ◆ 天台圓教的義理詮釋與觀點建立之省思(PDF)【尤惠貞 著】(2008.2.12)        ◆ 智者大師早期止觀架構之基礎——以《釋禪波羅蜜次第禪門》中的「四禪」為中心(PDF)【王惠昕 著】(2008.2.12)        ◆ 《壇經》研究方法的反省與拓展—從《壇經》的版本考證談起(PDF)【何照清 著】(2008.2.12)        ◆ 瑜伽菩薩戒要義(CHM)【濟群法師】(2008.2.12)        ◆ 緣生可貴(DOC)【雲開 撰】(2008.2.12)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PDF)【coze整理】(2008.2.12)        ◆ 禪宗祖師外傳(章回體小說,CHM)【為天 著】(2008.2.12)        ◆ 印度早期中觀三部論注釋《中論》皈敬偈的比較(DOC)【鄭寶蓮】(2008.2.12)        ◆ 宗教義自我的現象學導向與我對佛教的教相判釋(中之一)(PDF)【吳汝鈞】(2008.2.12)        ◆ 唯識種子斷論(PDF)【徐東來】(2008.2.12)        ◆ 榮格心理學與佛教相應觀念之研究(PDF)【王信宜 著】(2008.2.12)          ◆ 兒童佛學課本(CHM)【馬來西亞佛教資訊網】(2008.2.19)          ◆ 兒童佛學課上冊(DOC)【索達吉堪布編】(2008.2.19)          ◆ 兒童佛學課下冊(DOC)【索達吉堪布編】(2008.2.19)       ◆ 碧岩錄【佛果圓悟禪師 著】(2008.4.6)        ◆ 古梵文佛教咒語全集【簡豐祺 校注,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2008.5.1)        ◆ 《金剛經註解》(附《千古一泰無名僧》)【滌華禪師著,摘自陳曉東佛教作品網】(2008.7.2)          ◆ 《華嚴文選》【成一法師】(2008.9.30)          ◆ 《大無量壽經甄解》【道隱法師著】(2008.9.30)          ◆ 《漢傳禪觀遺珍集》(2008.9.30)          ◆ 《佛說無量壽經宗要、箋注合刊》【元曉大師撰,丁福保箋注】(2008.9.30)          ◆ 《凈土宗祖師及高僧的故事》(2008.9.30)          ◆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釋大寂著】(2008.9.30)          ◆ 《解脫之道——四聖諦與緣起與大乘不共慧》(DOC)【體方法師】(2008.9.30)          ◆ 《現代職場的練心術:佛是一棵樹》【房放 著】(2008.9.30)          ◆ 《體光老和尚開示錄》V2.0 (Ebook)(2009.3.4更新)          ◆ 《慈航大師全集·紀念全集》(CHM,簡體) CHM,繁體(2009.1.1)        ◆ 《藥師經法研究第一、二輯)》(CHM)【吳立民居士著】(2009.2.1)         ◆ 《不可思議解脫經》今譯(EBook)【羅克 譯】(2009.9.7)         ◆ 楊仁山居士文集(內含8個文章:楊仁山居士傳記、闡教編、大宗地玄文本論略注、等不等觀雜錄、佛教初學課本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略論、經典發隱、十宗略說)(2009.11.3)   

[size=-1]作者:念念觀自在 回復日期:2009-12-28 09:59:32 

  下面是藏傳佛典:http://www.fodian.net/zangchuan/zangchuan.htm        ◆ 心經藏譯【釋迦牟尼佛 說】       ◆ 成就真實戒經【釋迦牟尼佛 說】       ◆ 現觀莊嚴論【彌勒菩薩造】      ◆ 辨法法性論【彌勒菩薩造】      ◆ 七十空性論【龍樹菩薩造】      ◆ 隨念三寶經註疏【法尊法師譯,益西彭措堪布著】      ◆ 隨念三寶經淺說【法尊法師口說,弟子云根記】      ◆ 百業經【晉美彭措法王傳講·堪布索達吉譯導】      ◆ 緣起贊五十八頌【宗喀巴大師造·昂旺朗吉堪布釋】      ◆ 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宗喀巴大師造,法尊法師譯】      ◆ 菩提道次第攝受求加持頌【宗喀巴大師造】      ◆ 三主要道【宗喀巴大師造頌·帕綳喀大師講授】      ◆ 菩提道次第攝頌略解【宗喀巴大師造·安欽上師說解】      ◆ 菩提道次第心論【宗喀巴大師造·能海上師集】      ◆ 三主要道頌簡釋【宗喀巴大師造頌·堪布索達吉講述】      ◆ 中論略義【宗喀巴大師造疏·觀空法師譯漢】      ◆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月稱論師造頌·宗喀巴大師造疏·法尊法師譯漢】      ◆ 直指覺性赤見自解【蓮花生大師著】      ◆ 菩提道燈論【阿底峽尊者造】      ◆ 入二諦【阿底峽尊者著】      ◆ 成就勝道寶蔓集【岡波巴大師著】      ◆ 蓮華生大士應化因緣經【諾那呼圖克圖口授】      ◆ 實相寶藏論【龍欽巴尊者造】      ◆ 實相寶藏論釋【龍欽巴尊者造】      ◆ 昂旺朗吉堪布文選      ◆ 西藏生死書【索甲仁波切著】      ◆ 密勒日巴尊者傳【張澄基著】      ◆ 密勒日巴歌集【張澄基著】      ◆ 凈土法門之鑰【華藏祖師述】      ◆ 略說佛教各派互不相違【堪布索達吉著】      ◆ 四加行和上師瑜伽【頂果欽哲仁波切講】      ◆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華智仁波切 著,索達吉 堪布 譯】      ◆ 金剛薩垛修法如意寶珠講記【益西彭措堪布講解】      ◆ 修心八頌略釋【朗日塘巴尊者造頌·索達吉堪布傳釋】      ◆ 解脫莊嚴寶-大乘菩提道次第論【岡波巴大師造】      ◆ 打開滿足之門【堪忍法師著】      ◆ 凈土教言【麥彭仁波切著】      ◆ 法尊法師佛學論文集(54篇,電子書)【法尊法師著】 ◆ TXT壓縮      ◆ 密宗法語【超一法師開示】      ◆ 金剛乘密法概論【覺囊派法王多羅那他尊者著】      ◆ 密宗斷惑論【堪布索達吉著】      ◆ 藏傳佛教各宗教義及密宗漫談【劉立千居士著】      ◆ 獅吼棒喝--大藏寺祈竹仁波切問答選錄      ◆ 壽份無量--修持延壽本尊法門【大藏寺祈竹活佛講】      ◆ 阿底峽尊者傳      ◆ 能海上師永懷錄      ◆ 能海上師傳 ◆ TXT壓縮      ◆ 《佛法三根本要義》通俗解說【多識活佛著】      ◆ 末法時代的虹化大成就者      ◆ 根松成林嘉活佛開示      ◆ 「要明確學法的目的和方式」等三篇【智敏上師著】      ◆ 二十世紀末超類絕倫的虹身示現      ◆ 大手印系列【沙門慧賢傳】      ◆ 入菩薩行論廣解【隆蓮法師 譯解】      ◆ 智者喜晏-灌頂寶蔓前行略論【蔣揚親繞 著】      ◆ 劍輪修心法【印度·法護大師著】      ◆ 劍輪修心法注釋【印度·法護大師著,嗄汪達耶格西注釋】      ◆ 中觀寶鬘論頌顯明要義釋【龍樹菩薩造頌、甲操傑大師釋】      ◆ 中觀四百論釋【聖天菩薩造頌、甲操傑大師造釋、法尊法師(從藏)譯頌、任傑(從藏)譯釋】      ◆ 入中論日光疏【月稱論師 造頌、法尊法師譯頌、益西彭措 著】      ◆ 修心八頌略釋【朗日塘巴 造頌、索達吉堪布 傳釋】      ◆ 《佛子行三十七頌》簡釋【土美仁波切 造頌,慈誠羅珠堪布 講述】      ◆ 金剛功德經【堪布索達吉譯】      ◆ 觀音心咒轉經輪功德【恰美仁波切著,堪布索達吉譯】      ◆ 甘露心華--菩提道次第論《道之三主要》釋義【祈竹仁寶哲 述】      ◆ 心靈甘露--大藏寺祈竹仁寶哲嘉言      ◆ 大圓滿的加行見地【敦珠法王開示】      ◆ 《入中觀般若論》漢譯本及略釋【月稱論師造,桂·廓巴拉則由梵譯藏,桑周札喜活佛由藏譯漢】      ◆ 證悟的女性【堪布卡塔仁波切 著】      ◆ 《圓覺心法指歸》【智敏·慧華上師】      ◆ 智敏·慧華金剛上師開示錄      ◆ 諾那華藏經舍《學佛?學魔?》【智敏·慧華上師】      ◆ 《動靜皆修一心三觀》【智敏·慧華上師】      ◆ 普賢王如來大力願頌【金剛上師諾那呼圖克圖傳授】      ◆ 《普賢王如來祈禱能顯自然智根本願文》和宗薩仁波切的講解【】 ◆ 另一譯本【根松成林曲傑嘉才仁波且譯】      ◆ 智慧品釋·澄清寶珠論【寂天菩薩造原頌,麥彭仁波切釋,索達吉堪布譯】      ◆ 君主法規——護地莊嚴論【麥彭仁波切著,堪布索達吉譯】      ◆ 麥彭仁波切教言【晉美彭措法王講授,堪布索達吉口譯】      ◆ 量理寶藏論【薩迦班智達著,堪布索達吉譯】      ◆ 智慧決定本來清凈解脫見【蓮花生大師】      ◆ 讀《實相寶藏論釋》筆記──關於大圓滿的思想【劉立千著】      ◆ 中論廣釋·因緣品【宗喀巴著,許得存譯】      修次中篇【蓮花戒大師作,施護三藏譯,嘉瓦仁波切講授】      ◆ 修行之道【泰·錫度仁波切】      ◆ 隨念三寶經淺說【法尊法師】      ◆ 九次第定釋(節錄)【達吉上師講授】      ◆ 略說三主要道心要【昂旺敦振】      ◆ 《佛法三根本要義》通俗解說【多識活佛】      ◆ 格魯派公案系列【鴻泥整理】      ◆ 印度佛教史【多羅那他 著】      ◆ 法王晉美彭措傳【索達吉堪布 著】      ◆ 集量論略解【陳那菩薩造,沙門法尊譯編】      ◆ 悲慘世界【索達吉堪布著】      ◆ 辨了不了義論釋難【僧海大師造 法尊法師譯】      ◆ 隨念三寶經註疏——吉祥妙音【益西彭措堪布 著】      ◆ 觀住輪番凈心法【全知麥彭仁波切造,益西彭措堪布譯】      ◆ 格言寶藏論釋【薩迦班智達造頌,索達吉堪布譯釋】      ◆ 君主法規論釋【全知麥彭仁波切造頌,堪布索達吉譯釋】      ◆ 菩薩戒律儀論/入中論略釋般若燈【大法王白瑪旺甲造,堪布益西彭措譯/堪布益西彭措著】      ◆ 菩提道次第傳承諸師修心語錄選集 一切悉地生源【優婆塞·絳巴妥默著】      ◆ 歸依三寶始終學修攝要頌【能海上師集述】      ◆ 修定修觀法要【昂旺朗吉堪布口授,郭和卿譯】      ◆ 入中論講記【法尊法師講述,隆蓮法師筆記】      ◆ 文殊贊並釋【吉祥智慧功德賢 造】      ◆ 大乘修心七義論貫注【雍增·赤江仁波切 貫注】      ◆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麥彭仁波切造頌,索達吉堪布譯頌,益西彭措講授】      ◆ 教言彙集【索達吉堪布譯講】      ◆ 走向解脫·在家篇【堪布益西彭措著】      ◆ 走向解脫·菩薩戒品【堪布益西彭措著】      ◆ 醒夢辯論歌·幻化音樂註疏——虛空藏【麥彭仁波切造,堪布益西彭措注】      ◆ 智海浪花——一百二十五位知識分子的學佛歷程【索達吉堪布撰寫前言】      ◆ 生死之輪圖【大藏寺祈竹活佛講】      ◆ 金剛經釋(chm版)【索達吉堪布著】      ◆ 生生世世攝受願文【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著】      ◆ 蓮花生大師本生傳【洛著嘉措、俄東瓦拉 譯】 ◆ TXT壓縮版      ◆ 蓮花生大師傳略【爾金林巴 發掘】      ◆ 聖妙吉祥真實名經廣釋【月官菩薩著 林崇安教授翻譯】      ◆ 中觀根本慧論文句釋寶鬘論【龍樹菩薩造頌,僧成大師釋,任傑譯漢】      ◆ 六十正理論釋【龍樹菩薩造頌,甲操傑大師釋,任傑譯漢】      ◆ 七十空性論科攝【龍樹菩薩 造,勝友與智軍論師譯藏,法尊法師由藏譯漢並講授】      ◆ 土觀宗派源流(chm版)【土觀·羅桑卻吉尼瑪 著,劉立千 譯】      ◆ 前行念誦儀軌·開顯解脫道略釋【麥彭仁波切造頌,益西彭措堪布講授】      ◆ 醒夢辯論歌·幻化音樂 註疏虛空藏【麥彭仁波切造頌,益西彭措堪布講授】      ◆ 地道建立【三寶無畏王大師造,法尊法師譯】      ◆ 阿秋喇嘛文集(chm版)【根據網上文章編輯】      ◆ 成就山法精華--大圓滿修持精要【敦珠寧波車開示】      ◆ 加行之大圓滿見【敦珠寧波車開示】      ◆ 密勒日巴尊者傳【張澄基著】      ◆ 入中論自釋【月稱論師造 法尊法師譯】      ◆ 至尊宗喀巴大師傳【法王周加巷 著 郭和卿 譯】      ◆ 現觀莊嚴論略解【彌勒菩薩造頌 法尊法師譯釋】       ◆ 釋量論略解【法稱論師著,法尊法師譯】      ◆ 智慧的能量(chm版)【堪忍尊者 著】      ◆ 格薩爾王傳(chm版) ◆ txt壓縮版      ◆ 格薩爾經典大戰(chm版) ◆ txt壓縮版      ◆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chm版)【麥彭仁波切 著】      ◆ 覺囊派教法史【覺囊派前法王阿旺·洛追扎巴著 許得存譯】      ◆ 西藏王統記(chm版)【索南堅贊著,劉立千譯】      ◆ 量理寶藏論(chm版) ◆ txt壓縮版【薩班·慶喜幢 編著,明性法師 中譯】      ◆ 宗喀巴大師傳【法尊法師編譯】      ◆ 菩薩戒品釋【宗喀巴大師 著】      ◆ 精研論【龍樹菩薩 造】      ◆ 藏傳佛教格魯派史略【賽倉·洛桑華丹仁波且著】      ◆ 生死無懼(chm版)【索甲仁波且著】      ◆ 因果明鏡論【益西彭措堪布著】      ◆ 普賢行願品略釋願海舟(chm版) ◆ TXT壓縮版【益西彭措堪布 著】      ◆ 喚醒沉睡的佛(chm版)【泰錫度仁波且 著】      ◆ 煙酒殺生過患【班瑪樂夏嘉措著,索達吉堪布譯】      ◆ 事師五十頌釋【宗喀巴大師造,索達吉堪布譯】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又名《大通方廣經》,《聖大解脫經》,chm版)、 ◆ TXT壓縮版      ◆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華藏上師】      ◆ 八十四大成就者傳【明吉·金貝巴班智達口授傳承,蔣揚·欽哲·汪波等編纂】      ◆ 了義炬(電子書)【姜貢康著仁波切著述 鄭振煌譯】      ◆ 大威德之光--密宗大師熱羅多吉扎奇異一生【熱 益西森格 著, 多識 洛桑圖丹瓊排 譯】      ◆ 解脫莊嚴寶論概說(電子書)【堪布卡塔仁波切講,含「大手印無上心要」「死亡無懼」「轉識成智」「談發菩提心」等四篇】 ◆ TXT壓縮版      ◆ 藏傳佛教噶舉派史略(電子書)【措如·次朗 著】◆ TXT壓縮版      ◆ 西藏古代佛教史(電子書, 5.28M)【敦珠金剛上師造】◆ TXT版      ◆ 道一至道十八【丹迥·冉那班雜仁波切開示】      ◆ 顯密問答錄(chm版)【索達吉堪布 著】      ◆ 紅史(電子書)【蔡巴·貢噶多吉 著】      ◆ 七系付法傳(電子書)【多羅那他著,郭元興譯】      ◆ 《聖八吉祥偈》講解(電子書)【第三世巴都祖古仁波切著】 ◆ TXT壓縮版       ◆ 前世今生論(DOC文件)【慈誠羅珠堪布著,索達吉堪布譯】      ◆ 聖妙吉祥真實名經講述(電子書)【直貢法王澈贊仁波切 講述】      ◆ 菩提道次第略論釋【宗喀巴大師造·昂旺朗吉堪布釋】      ◆ 卡塔仁波切文集(二)(電子書)【含「岡波巴四法」、「入悲智之門」、「證悟的女性」】      ◆ 創古仁波切文集(電子書)【含「三乘佛法心要」「轉心四思惟」「止觀禪修」「月燈」「佛性《究竟一乘寶性論》十講」】      ◆ 入菩薩行論(電子書)【寂天菩薩 造,貢噶旺秋仁波切 講述】      ◆ 輪迴是戰場,菩薩是勇敢的戰士(chm版)【第三世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開示】      ◆ 《福德根源》--印度歷代上師生平史傳(電子書)【林凡音 譯,大藏寺編輯】      ◆ 《薩迦世系史續編》(電子書)【袞噶羅追 著】      ◆ 薩迦派上師開示錄(電子書)【含「遠離四種執著修心法集解」「智慧甘霖薩迦法王訪問記」「佛所行處——道果心印加持海」「如是我聞」「金剛上師桑吉銀登仁波切」】      ◆ 西藏醫學點滴(電子書)【祈竹仁寶哲】      ◆ 了義炬·活用佛法(電子書)【姜貢康著仁波切、塔湯仁波切著】      ◆ 蔣貢康楚文集(電子書)【含「修心七要」「無雲晴空 」「無死之歌」】      ◆ 創巴仁波切文集(電子書)【含「動中修行」「自由的迷思」「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chm版)【宗薩欽哲仁波切著】 ◆ TXT版壓縮      ◆ 大圓滿之門——秋吉林巴新岩藏法(電子書)【秋吉林巴掘藏,祖古烏金仁波切等講述】 ◆ TXT版壓縮      ◆ 伏虎—無明煩惱對治法(電子書)【阿康圖庫仁波切 著】      ◆ 菩提道次第廣論(電子書)【宗喀巴大師造,法尊法師譯】 ◆ TXT版壓縮      ◆ 蓮花生大士七章祈請頌(電子書)      ◆ 空,大自在的微笑——空性禪修次第(電子書)【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 著】      ◆ 《寶性論新譯》(電子書)【彌勒菩薩造,無著論師釋,談錫永譯】      ◆ 廣釋菩提心論【蓮華戒菩薩造,施護譯】      ◆ 追尋無暇甘露(電子書)【堪布昆丘嘉真 著】      ◆ 照見清凈心—禪修入門指導(電子書)【波卡仁波切 著】      ◆ 洛本仁波切文集(含《藏傳佛教概說》《大乘佛教簡介》《四共加行》《上師的特質》《大手印的前行》等八篇(電子書)【洛本仁波切講】      ◆ 藏傳因明學(電子書)【楊化群 著譯】      ◆ 《入菩薩行》(電子書)【久美多傑堪布 講解,新加坡寧瑪噶陀佛學會 整理】      ◆ 圓覺心法指歸(電子書) ◆ TXT壓縮【智敏、慧華金剛上師開示錄】      ◆ 極樂願文大疏(電子書)【拉喇曲智仁波切著,堪布索達吉譯】      ◆ 探索夢的奧秘(電子書)【丹增嘉措活佛著,沃薩汪波譯】      ◆ 活佛的世界——金席大師貢唐倉      ◆ 大手印教言--—催動空行心弦(電子書)【第十六世噶瑪巴著,黃英傑譯】      ◆ 密宗法義精要(電子書)【西藏根桑澤程仁波車著】      ◆ 《四法寶鬘》導讀(電子書)【龍欽巴著, 談錫永導讀】      ◆ 德格版西藏大藏經目錄(tif多頁圖像)      ◆ 祖師真影──大圓滿隆欽寧提傳承祖師口傳故事擷英(電子書)      ◆ 菩提道次第略論(電子書)【宗喀巴大師造,大勇法師譯】      ◆ 走近當代覺囊的法王(電子書)【陳曉東 著】      ◆ 覺囊派教法史(電子書)【阿旺·洛追扎巴 著】      ◆ 九乘次第論集(電子書)【敦珠法王等著, 許錫恩譯】      ◆ 宗喀巴大師應化因緣集(CHM)    ◆ 古印度中觀九種論著(CHM)【任傑居士譯】        ◆ 蓮師教言集(chm版)【中華佛典寶庫根據網上文章編輯】      ◆ 西藏度亡經(正文部分)(chm,另一版本)【達瓦桑杜 英譯藏,徐進夫 藏譯漢】    ◆ 三乘佛法指要(電子書)【卡盧仁波切手稿】      ◆ 略講觀修佛法僧三寶功德及其意義(CHM)【任傑 編撰】(2004.10.23)      ◆ 走 向 解 脫——三乘根本戒概述 上(在家篇)(CHM)【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2005.2.8)      ◆ 旅途的腳印——索達吉堪布日記(CHM)(2005.3.16)      ◆ 博士訪談錄(CHM)【索達吉堪布 著】(2005.3.16)      ◆ 大乘無上續論(CHM)【彌勒菩薩 造,遍知多羅瓦 著,堪布益西彭措 譯】(2005.3.28)      ◆ 阿格旺波尊者自傳(CHM)【迦造堪布譯】(2005.3.28)      ◆ 中有教授聽聞解脫密法(CHM)【孫景風敬譯】(2005.4.30)      ◆ 菩薩戒律儀論(CHM)【大法王白瑪旺甲 造,堪布益西彭措 譯】(2005.4.30更新)      ◆ 八大手印(CHM)【法尊法師譯】(2006.3.16更新)      ◆ 無垢友尊者及其所造《頓入無分別修習義》研究(PDF,附相關佛經)【沈衛榮】(2006.6.12)      ◆ 竅訣寶藏論釋(DOC)【無垢光尊者著頌,索達吉堪布譯釋】(2006.8.3)      ◆ 中觀論釋·句義明鏡論(DOC)【聖天菩薩造頌,法尊法師譯頌,索達吉堪布著疏】(2006.8.3)      ◆ 七十空性論釋(DOC)【龍樹菩薩造,崔忠鎮原譯,索達吉堪布講釋】(2006.8.3)      ◆ 教言彙集(附「贊戒論淺釋」)(DOC)【索達吉堪布譯集】(2006.8.3)      ◆ 竅訣薈萃(DOC)【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傳授,索達吉堪布譯釋】(2006.8.3)      ◆ 直指大印(CHM)【止貢噶舉實修手冊系列】(2006.9.14)      ◆ 見即解脫(CHM)【止貢噶舉實修手冊系列】(2006.9.14)      ◆ 俱舍問答(CHM)【索達吉堪布 擬問並解答】(2007.1.25)      ◆ 俱舍論頌講記(CHM)【世親論師造頌,索達吉堪布講譯】(2001.1.25)      ◆ 入行論釋·善說海【索達吉堪布譯】(2001.7.25)      ◆ 般若鋒兮金剛焰【作者 釋智誠 秋吉彭措】(2007.4.4)      ◆ 中觀精要【根登曲佩 著】(2007.8.20)      ◆ 般若波羅密多教授現證壯嚴論釋【彌勒菩薩造頌、獅子賢論師注釋】(2007.11.8)      ◆ 解脫道總要——《出世法言?蓮苑歌舞》所述加行修法略說(DOC)【索達吉堪布 釋】(2008.2.12)      ◆ 自我教言淺釋(DOC)【華智仁波切造頌,索達吉堪布譯釋】(2008.2.12)      ◆ 三十忠告論要義簡疏(DOC)【全知無垢光尊者造頌,索達吉堪布著釋】(2008.2.12)      ◆ 諸佛菩薩名號集——寶珠鬘(DOC)【麥彭仁波切著,索達吉堪布譯】(2008.2.12)      ◆ 念佛法會儀軌(DOC)【麥彭仁波切著,索達吉堪布譯】(2008.2.12)      ◆ 中論釋(CHM)【麥彭仁波切著,索達吉堪布譯】(2008.2.12)      ◆ 俱舍論釋(CHM)【蔣陽洛德汪波尊者著,索達吉堪布譯】(2008.2.12)      ◆ 因明論集(DOC)【索達吉堪布譯】(2008.2.12)      ◆ 西藏佛教史考(TXT)【矢崎正見 著】(2008.2.12)      ◆ 寧瑪派祈禱大法會法本(DOC)(2008.4.14) 法會照片(17M) 聖地照片(22M)      ◆ 菩提道次第師師相承傳(上下集,PDF,6M)【雲增.耶喜絳稱大師著,郭和卿 居士譯】(2008.7.10)      ◆ 《聖誦妙吉祥名經》(DOC)【仁欽卻札譯師由梵譯漢】(2008.8.18)      ◆ 《菩提道次第六加行法》(DOC)【能海上師譯】(2008.8.18)      ◆ 《聖大悲觀自在讚頌啟請文》(DOC)【第七世達賴喇嘛賢劫海造】(2008.8.18)      ◆ 《寶相贊》(DOC)【能海上師集】(2008.8.18)      ◆ 法會大開示(第一、二、三輯)(《岡波巴大師全集》之二;CHM)【岡波巴著,智學師譯】(2008.9.30)      ◆ 《菩提道次第師師相承傳》(PDF)【雲增.耶喜絳稱大師著,郭和卿 居士譯】(2008.9.30)      ◆ 《菩提道次第傳承諸師修心語錄選集——一切悉地生源》(EXE)【優婆塞·絳巴妥默著】(2008.9.30)      ◆ 貢噶呼圖克圖心經講演錄(TXT)【貢噶呼圖克圖】(2008.9.30)      ◆ 《正見_佛陀的證悟》(TXT)【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2008.9.30)      ◆ 《觀世音·噶瑪巴2》(EBOOK)【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2008.9.30)      ◆ 《噶瑪巴的黃金珠蔓》(EBOOK)【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2008.9.30)      ◆ 《德瑪:功用、伏藏與掘藏》(DOC)【珠古東珠仁波切著】(2008.9.30)      ◆ 《生死的幻覺》(TXT)【佐欽白瑪格桑法王著】(2008.9.30)      ◆ 般若波羅密多教授現證莊嚴論〔根本頌、義疏、文句頌解〕三種合刊(DOC)【能海上師全集第五輯】(2009.1.1)    

[size=-1]作者:念念觀自在 回復日期:2009-12-28 10:01:56 

  南傳佛典:  http://www.fodian.net/nanchuan/nanchuan.htm         ◆ 南傳大般涅槃經    ◆ 法句經      ◆ 念住經      ◆ 吉祥經      ◆ 白話大念住經      ◆ 巴利語佛典·經集 ◆ 經集介紹與討論      ◆ 攝阿毗達摩義論〖阿耨樓陀造〗      ◆ 泰國南藏佛陀語錄〖皇波折羅禪那 編〗      ◆ 佛陀傳      ◆ 長老尊者舍利弗傳      ◆ 佛陀的啟示〖羅睺羅·化普樂 著〗      ◆ 阿含經隨身剪輯〖庄春江居士編著〗      ◆ 中阿含經十二選〖庄春江居士編著〗      ◆ 佛陀法語〖荷盟賀士 編〗      ◆ 靜止的流水〖阿姜 查法師著〗      ◆ 森林裡的一棵樹〖阿姜 查法師著〗      ◆ 阿姜查的禪修世界〖阿姜 查法師著〗      ◆ 佛使比丘的修行世界〖佛使比丘著〗      ◆ 上座部佛教的某些殊勝特色〖佛使比丘著〗       ◆ 當代南傳佛教大師(chm版)〖傑克·康菲爾德 著〗 ◆ txt壓縮版      ◆ 內觀基礎〖書,多人著譯〗      ◆ 內觀次第馬哈希法師著 智如比丘譯〗      ◆ 以法為贈禮〖阿姜 查法師著〗      ◆ 內觀的開發〖阿姜念 著〗      ◆ 四念處選章〖馬哈希大法師作〗      ◆ 一問一智慧〖佛使尊者作〗      ◆ 解脫自在園十年〖佛使尊者作〗      ◆ 行禪〖一行禪師作〗      ◆ 證入「無我」的利益〖緬甸 雷迪大師 著〗      ◆ 尊者阿迦曼傳〖阿迦摩訶布瓦 著〗      ◆ 史念原始佛法〖希爾伯列克 著〗      ◆ 四念處〖曾銀湖 編譯〗      ◆ 念住呼吸〖泰文原著:尊者阿迦李達摩達羅,英文翻譯:譚尼沙羅比丘,中文翻譯:曾銀湖〗      ◆ 南傳菩薩道〖明昆三藏持者大長老 著〗      ◆ 菩提資糧〖帕奧禪師講〗      ◆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英編者:菩提比丘,中譯者:尋法比丘      ◆ 智慧之光〖帕奧禪師講〗      ◆ 觀察緣起〖帕奧禪師講〗      ◆ 解脫心〖阿迦曼 講〗      ◆ 上座部佛教的某些殊勝特色〖佛使比丘 講〗      ◆ 菡萏逸香〖阿迦曼尊者講 曾銀湖譯〗      ◆ 無上的布施〖緬甸毛淡棉帕〗      ◆ 內觀禪修:基本和進階練習〖馬哈希法師 著〗      ◆ 印度佛教史〖平川彰著 ,顯如法師譯〗      ◆ 去塵除垢〖帕奧禪師 講〗      ◆ 如實知見〖帕奧禪師 講〗      ◆ 泰國大藏經律藏·戒律綱要      ◆ 讓火山止息〖捨棄我禪師著〗      ◆ 南北傳《長阿含經》對照(CHM版)      ◆ 南北傳《中阿含經》對照(CHM版)      ◆ 南北傳《雜阿含經》對照(CHM版)      ◆ 阿毗達摩導讀(CHM版)      ◆ 清凈道論(CHM版) ◆ txt壓縮版      ◆ 太陽我的心〖一行禪師著〗      ◆ 七凈門與禪觀諸境〖瑪哈希法師 著〗      ◆ 滅苦之道〖法遵(圓行)比丘尼著〗      ◆ 阿羅漢的足跡(電子版)〖緬甸雷迪大師 著〗,◆ txt版      ◆ 原始佛教的特質(電子書)〖水野弘元著,如實譯〗      ◆ 原始佛教思想論(電子書)〖木村泰賢著 著〗      ◆ 大雄如來傳(CHM版)      ◆ 《佛教教理研究》(電子書)〖水野弘元 著,台灣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之二十三〗      ◆ 森林裡的一棵樹〖阿姜 查法師著〗 ◆ txt壓縮      ◆ 奉持八關齋戒(DOC文件)      ◆ 覺悟之路(電子書)〖那爛陀長老著,學愚法師譯〗      ◆ 釋迦牟尼佛傳(chm)〖星雲大師著〗      ◆ 十大弟子傳(chm)〖星雲大師著〗      ◆ 一行禪師佛學講演錄(電子書)〖一行禪師著,明潔、明堯譯〗      ◆ 如何無憂無懼過生活(電子書)〖達摩難陀法師著〗      ◆ 初探南傳佛教興盛之因(電子書)〖凈因法師著〗      ◆ 圓亨寺所譯《漢譯南傳大藏經》中,經藏之"中部經、長部經、相應部經"       ◆ 《善見律毗婆沙》〖覺音尊者對於上座部律的概述,簫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 《小尼迦耶 小誦九經》〖圓亨寺譯〗      ◆ 正念之道〖帕奧禪師講〗      ◆ 轉正法輪〖帕奧禪師講〗      ◆ 身念處禪觀修法〖阿姜念著〗      ◆ 《生活中的緣起》(chm版)〖佛使比丘著〗(2005.2.6)      ◆ 《佛陀的啟示》(chm版)【羅睺羅尊者 著】(2005.4.30)      ◆ 《雜阿含經》(chm版)(清涼書屋校勘標點)(2006.3.31)      ◆ 《做個喜悅的人——念處新論》(chm)〖[台灣]苟嘉陵 著〗(2006.8.11)      ◆ 《三十七道品導引手冊》(chm)〖(緬甸 雷迪大師 著,U Sein Nyo Tun 英譯,台灣 蔡文熙 中譯)〗(2006.9.26)      ◆ 《如實之道——佛法修持生活上的省思》(chm)〖阿姜查的弟子們開示選輯〗(2006.9.28)      ◆ 《你的煩惱熄滅了嗎?》(DOC)〖台灣 曦比丘〗(2006.11.22)      ◆ 《佛法真實的面貌》(DOC)〖佛使比丘 著〗(2007.10.4)      ◆ 「止禪」與「觀禪」的差別(PDF)〖明法比丘整理〗(2008.2.12)      ◆ 「奉持八關齋戒」(DOC)〖蘇達.法拉.布達哥斯阿闍黎(那那瓦拉 上座) 編著〗(2008.2.12)      ◆ 《就在今生》(PDF)〖班迪達尊者著〗(2008.2.12)      ◆ 《別輕視煩惱,你將會被取笑》(PDF)〖德加尼亞 著〗(2008.2.12)      ◆ 當代緬甸內觀修行傳統的興起與巴利學界對於「干觀者」的諍論(PDF)〖溫宗堃〗(2008.2.12)      ◆ 別輕視煩惱,你將會被取笑(PDF)〖西亞多 烏 德加尼亞 著〗(2008.5.1)         ◆ 漢譯南傳大藏經-律藏-三部完整版(PDF)〖台灣元亨寺版,36M〗(2008.5.12)    ◆ 漢譯南傳大藏經-經藏-五部完整版(CHM)〖台灣元亨寺版,86M〗(2008.5.12)      ◆ 《巴利語佛經選譯》(DOC)〖廖文燦譯〗(2008.5.12)      ◆ 《佛陀的聖弟子傳1:舍利弗&目犍連》(PDF)〖向智尊者 著〗(2008.5.12)      ◆ 《佛陀的聖弟子傳2:大迦葉-阿難》(PDF)〖向智尊者 著〗(2008.5.12)      ◆ 《聖弟子傳3:阿那律&迦旃延&央掘摩羅&質多比丘》(PDF)〖向智尊者 著〗(2008.5.12)      ◆ 《佛陀的聖弟子傳4:女弟子&在家弟子》(PDF)〖向智尊者 著〗(2008.5.12)      ◆ 《佛法 What the Buddha Taught》(DOC)〖斯里蘭卡 Bhante Walpola Rahula 羅侯羅.化普樂 法師 中譯者:鄭於中。本中譯作品與 顧法嚴 翻譯的 <佛陀的啟示> 為同一原書的不同譯本〗(2008.5.12)      ◆ 《沙門果經及註疏(Saamannaphala sutta)》(DOC)〖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 原著,德雄比丘(Bhikkhu Guoavara)譯〗(2008.5.12)      ◆ 《親近釋迦牟尼佛-從巴利藏經看佛陀的一生》(PDF)〖斯里蘭卡·髺智比丘著,釋見諦、牟志京漢譯〗(2008.5.12)      ◆ 《覺者之言》(PDF)〖斯里蘭卡 三界智尊者〗(2008.5.12)      ◆ 《觀呼吸-平靜的第一堂課》(PDF)〖德寶法師Bhante Hepepola Gnaratana著,賴隆彥漢譯〗(2008.5.12)      ◆ 《禪修之旅》(DOC,PDF)〖馬來西亞.焦諦卡禪師著,果儒譯〗(2008.5.12)      ◆ 《依止》(DOC,PDF)〖美國.譚尼沙羅 比丘著〗(2008.5.12)      ◆ 《佛陀法語》(DOC)〖舍衛城.達彌卡法師著〗(2008.5.12)      ◆ 《正念之道》(PDF)〖斯里蘭卡 向智尊者著〗(2008.5.12)      ◆ 《南傳五部經(有搜索)》(CHM)(2008.9.30)      ◆ 《四部阿含經白話翻譯》(DOC)〖悟慈長老〗(2008.9.30)      ◆ 《阿含要略》(DOC)〖楊郁文居士 著〗(2008.9.30)      ◆ 《阿姜查的禪修世界-戒》(DOC)〖阿姜查 著〗(2008.9.30)      ◆ 《漢譯南傳大藏經》譯文問題舉示評析——兼為巴利三藏的新譯催生(DOC)〖蔡奇林〗(2008.9.30)      ◆ 《清凈智論:巴漢對照》(PDF)〖馬哈希尊者著〗(2008.9.30)      ◆ 《上座部佛教與止觀》(PDF)(2008.9.30)       ◆ 須深經及其注釋(漢巴對照)(PDF)〖向智尊者 著〗(2008.9.30)      ◆ 走向寂靜——向智尊者作品選集(DOC)〖溫宗堃 譯〗(2008.9.30)     ◆ 佛教禪修與身心醫學——正念修行的療愈力量(PDF)〖溫宗堃〗(2008.9.30)      ◆ 漢譯《阿含經》與阿毗達磨論書中的「慧解脫」(PDF)〖溫宗堃〗(2008.9.30)      ◆ 《中部》〈念處經〉四念處禪修方法之研究——兼論馬哈希念處毗婆舍那禪法(PDF)〖溫宗堃〗(2008.9.30)      ◆ 毗婆舍那也是禪那?——巴利注釋文獻里的「觀相(禪那)」(PDF)〖溫宗堃〗(2008.9.30)      ◆ 新譯《清凈道論.說見清凈品》——並舉示、評析「葉均譯」及「元亨寺譯」兩譯本的問題(PDF)〖溫宗堃〗(2008.9.30)    ----------------------------------------------------------------------------------------------------------大師好!我很喜歡佛學,認為佛可以減少人的痛苦和狂妄,可是心中有個疑問,我見了漂亮女子,就會生淫心,總是不能消除這種衝動!佛真的可以使人見了美女不動心嗎?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可以男女結婚,佛教為什麼要禁止這人之大欲呢?象我這樣貪圖女色的人可以學佛嗎?有什麼辦法可以讓人戒除色慾呢?修行的年青和尚會有我的苦惱嗎?如何排解!謝謝大師解答,這是我一直不明白的。    ————————————————————————————————————  嗯。關於您的問題,蠻尷尬的。本人都在懷疑:您是不是有些想為難本人了。呵呵。有點傷腦筋。因為本人沒有這種體驗,不太好說呢。在事相方面,本人可能沒法了解您的感受了。  嗯。如果您同意的話,那本人就理上來回答您的問題可以嗎?  1、佛真的可以使人見了美女不動心嗎?  嗯,這個問題呢,很多人都以為佛教是要求別人壓制自己的慾望。其實呢,照佛經中所教導的方法,佛陀是要求我們從根源上斷除這種心念呢。在佛陀的教導中,會要求弟子修行不凈觀,就是觀我們的身體是由各種不凈之物組成的,沒有什麼可以貪愛的地方。詳細的修法,可以看看《禪法要解》大正藏第15冊。事實上,修一段時間的不凈觀,呵呵,特別是白骨觀之後,在自己眼中的人,都是白骨呢^_^不過有些眾生特別執著的,縱使是白骨,他也覺得很可愛呢,這個也是相當的無奈的。  事實上,如果是在您面前所謂的美人,是膿血骨髓皮毛等的組合體,估計您心裡也不會覺得特別的可愛吧?額,那個很抱歉,本人的確是不太了解這方面的心理呢。只是揣測,見笑了。  另外,在禪典裡面有個故事:有位國王,一直不相信年輕的比丘能夠持戒,於是問一位佛門的大德,這位大德說,可以做一個實驗,讓一個死刑犯,端著一碗滿滿油,從王宮的這頭走向另外一頭,而在路上多設采女宮娥,讓她們在路兩邊起舞,然後告知這個死刑犯,如果在走動的過程中,碗里的油溢出一滴,就砍掉他的頭。國王雖然對此很疑惑,但是也照做了。等死刑犯走到盡頭,這位大德問他:可曾留意剛剛的舞蹈可好看。死刑犯喘了口氣說:我關注碗里的油都來不及,那裡來得及看路邊的東西呢?這位大德就對在旁的國王說:大王,比丘亦復如是,在修行的道路上,生死輪迴如刀懸於頂,修行還怕來不及,也是無暇看顧其他的東西啊。國王由是信服。  2、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可以男女結婚,佛教為什麼要禁止這人之大欲呢?  佛陀沒有禁止這個大欲,只是佛陀發現,如果這個大欲沒有斷除,是無法通向解脫之路,他只是發現了這一點,並把這個經驗告訴大家而已。他也沒有說所有的人都要斷除慾望,他只是說,有志於追求佛道的人,就需要斷除大欲而已。《楞嚴經》中說:「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秖名熱]砂。何以故。此非飯本砂石成故。」如果您無志追求佛道,那是您的事情啊。^_^  3、象我這樣貪圖女色的人可以學佛嗎?  嗯,學佛,每個人都可以學的。沒有什麼特殊的條件呢^_^  4、有什麼辦法可以讓人戒除色慾呢?  嗯。這個,對世間人來說,是自己的事情吧^_^畢竟佛陀沒有要求在家居士戒除啊,在家的五戒中只是要求「不邪淫」呢。您不是出家人,不在戒除的界限之內呢^_^  5、修行的年青和尚會有我的苦惱嗎?如何排解!  嗯,這個問題,貌似沒有問過別人。本人沒有發言權。如果是問本人,請參看約法三章第三條。  另外想說的一點是:修行禪定所得的禪悅,是一種身心踴躍的愉悅,還有研讀佛典所得的法喜也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愉悅。本人覺得這些就很夠自己受用了,對別的沒有什麼興趣呢^_^----------------------------------------------------------------------------------------------------------大師好!我一直弄不明白:為什麼少林方丈釋永信大師,修了幾十年佛就成億萬富翁了?如此看來,創業不如修佛!  ————————  呵呵,不好意思。我不是他,所以也不清楚為什麼。  只是想說,主題輿論的導向,往往掩蓋了事實的真相。  嗯,就自己看到的事情說一下吧。  嗯,就本人所知,少林寺下設了許多下院,也有很多慈善機構,包括孤兒院等。  每年用於慈善方面的金額,遠遠大於消耗寺中出家人本身的衣食住行的費用。  本人所見的少林寺內真正的出家人,生活都很簡樸。  至於外界所見到的某些所謂武僧,有些只是剃著光頭的俗家弟子,不是真正受戒的出家人。當然,這個只是就本人所見而已。  曾經親見過永信法師本人,給個人的感覺是,是一個很實在的人,不浮華。  以上是個人的一點小感受,僅供參考。----------------------------------------------------------------------------------------------------------稱四皈依附佛外道,酒肉妄語邪淫的喇嘛邪教(藏密)為佛法,    樓主的皈依體還在嗎?  ——————————————————  不好意思,本人是對藏傳佛教不了解。  但是,就所知的而言。您對藏傳佛教也不了解呢^_^  所以,對於您的話,本人採取保留意見。  皈依體?  呵呵,請問您所了解的皈依體又是什麼呢?    「皈依」自入佛門以來,皈依是佛門每天必修的功課。  是否得皈依體,那因人而異,一旦得到了,就是盡形壽的。  請不要把佛法當作玩笑。謝謝。----------------------------------------------------------------------------------------------------------想知道你們一個月拿多少工資?誰發的工資?        有養老保險這些嗎?  ——————————————  呵呵,請參看約法三章第三條  同時想說的是,出家人所得的,是常住寺廟所發的,稱為單錢。  很多地方的單錢,也只是幾十塊而已。因為出家人吃住都歸常住寺廟管,只管修行,也沒有什麼地方要花太多的錢呢。----------------------------------------------------------------------------------------------------------因為以前經常在街邊看到有人持所謂生產隊或村上的證明文件來冒充出家人化緣或索要財物,當時也以為是真的出家人,後來接觸到了寺廟裡的一些正規的出家人,才知道他們是假的,感到比較鬱悶。身邊陸續也有朋友對此有疑惑,所以忍不住多說了幾句,也是想以正視聽。        如有不當之處,請指正。願師父吉祥如意,道業有成  ——————————————————  嗯嗯,謝謝您的提醒呢。  本來是打算今天碼字說明這個問題的,正好您提出來了,就一併說說吧  現在,正式的出家人,一般會有自己常住的寺廟,而寺廟會每月給常住的寺廟發給單錢。所以真正的出家人是不會在街上化緣的,更不要說拿佛像或者是什麼開光的護身符之類的東西賣錢了。這個販賣佛像是佛門的重罪,至於什麼護身符,只要受了三皈,就有護法護持,何況是受了具足戒呢。這些東西對出家人來說,根本就意義不大。所以更不可能整這些東西賣錢了。那是笑話^_^  所以如果大家以後在街上遇到這些兜售物品的所謂出家人,不怕麻煩的,請報警;怕麻煩的,請遠離,不能助長他們的風氣。----------------------------------------------------------------------------------------------------------但願我可以戒斷色慾的引誘,真正的做到禮佛以誠!樓主請你為我推薦一本適合學習的的佛經吧,請你替我念幾遍地藏經,消消我的災難,讓我在地獄裡少受點罪過,如果能早脫輪迴,我也念您菩薩的好!  ——————————————  阿彌陀佛^_^  善願必成。  至於推薦佛經,因為每個人的根器不同,所以每個人喜歡閱讀的經典都不同呢。^_^個人最愛的經典是《圓覺經》,如果您不介意的話,也可以讀誦這部經典的。如果您覺得這部經不適合您,您也可以自己選擇一部呢,總之,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_^  如果您不嫌棄個人修持淺陋,念經迴向的事情沒有問題的。只是請不要限定個人所念的經典,因為個人有自己的功課呢。如果您不介意的話,個人在讀誦自己常誦的經典之後一併為您迴向,這樣可以嗎?  呵呵,因為誦經後迴向都是普皆迴向的^_^  希望本帖的各位貼友和所有的眾生都能離苦得樂,善願必成^_^  個人感覺,懺悔之事,事情由自己造,就由自己懺悔,這樣的力量更大一些呢。如果覺得不對,那就徹底點斷除^_^懺悔的意義也在於不二過呢,懺悔不等於懊悔,懊悔會成為修行路上的障礙呢。  懺悔,在於發現自己的過失,深切反省,然後放下,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了。至於對過失的後果,當然是要自己一力承擔的。自己要為自己的事情負責噢^_^----------------------------------------------------------------------------------------------------------建議講一下關於在寺廟裡如何禮佛,與出家人交往方面的禮節,謝謝  ————————————————————————————  嗯,佛門的禮儀有很多,無法在貼中一一盡說。如果大家能耐心的看的話,個人推薦幾個視頻和幾篇文章大家可以參考一下。看完之後,如果有疑問的,我們可以再一起討論。不知道您認為如何呢?    佛門禮儀視頻:  1、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Panqa0CglX0/  2、http://you.video.sina.com.cn/b/18321557-1578800995.html    佛門禮儀文章:  1、http://tieba.baidu.com/f?kz=125706450  2、http://www.zh5000.com/ZHJD/zgsm/zgsm-0276.htm----------------------------------------------------------------------------------------------------------佛學太深奧了,我這樣的凡夫俗子什麼參悟不了    只有不做惡,多行善!!  ————————————————  呵呵,請不要妄自菲薄噢。  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總有適合您的。  不過,如果您不喜歡,那選擇自己喜歡的,也很好啊^_^---------------------------------------------------------------------------------------------------------頂禮師父!        以前我也去過一些寺廟,主要目的是遊玩。在寺廟裡除了能接觸到剃了頭(我不知道是不是出家人)售票檢票人員,    很難看到有僧人身影    我其實每次很想近距離了解一下寺院內的生活    最好能趕上有講經宣道課堂,能夠大致了解一些佛教或者佛法的入門    但每次都是只看到一些古建翠柏,看過之後印象全無,更別說有何收穫了    看到寺院里遊人如織,想必他們中的大多數也和我一樣    不知道是佛遠離了我們,還是我們遠離了佛?    我們這些對佛教基本沒有任何了解的人,除了看書自學外,還有什麼方法了解佛法呢?      ——————————————————  嗯,個人能夠理解您的心情。因為個人也是這麼過來的呢。  呵呵,剛剛開始的學佛的時候也是一個人自己默默的看書自學呢。隨著對佛法認識的深入,對佛法也升起了渴求之心,慢慢地就有了接觸出家師父的機會呢^_^  哈,剛剛開始和師父打交道的時候,也興奮了很久呢。  後來自己也成為了其中一員。  這讓個人明白了,只要您有心,佛菩薩是會指引您接觸佛門的。有些看似巧合的事情,卻又自然而然的發生了呢^_^  所以深深地感恩佛菩薩的加持呢^_^  祝福您,願您善願必成^_^---------------------------------------------------------------------------------------------------------頂禮師父!        以前我也去過一些寺廟,主要目的是遊玩。在寺廟裡除了能接觸到剃了頭(我不知道是不是出家人)售票檢票人員,    很難看到有僧人身影    我其實每次很想近距離了解一下寺院內的生活    最好能趕上有講經宣道課堂,能夠大致了解一些佛教或者佛法的入門    但每次都是只看到一些古建翠柏,看過之後印象全無,更別說有何收穫了    看到寺院里遊人如織,想必他們中的大多數也和我一樣    不知道是佛遠離了我們,還是我們遠離了佛?    我們這些對佛教基本沒有任何了解的人,除了看書自學外,還有什麼方法了解佛法呢?      ——————————————————  嗯,個人能夠理解您的心情。因為個人也是這麼過來的呢。  呵呵,剛剛開始的學佛的時候也是一個人自己默默的看書自學呢。隨著對佛法認識的深入,對佛法也升起了渴求之心,慢慢地就有了接觸出家師父的機會呢^_^  哈,剛剛開始和師父打交道的時候,也興奮了很久呢。  後來自己也成為了其中一員。  這讓個人明白了,只要您有心,佛菩薩是會指引您接觸佛門的。有些看似巧合的事情,卻又自然而然的發生了呢^_^  所以深深地感恩佛菩薩的加持呢^_^  祝福您,願您善願必成^_^--------------------------------------------------------------------------------------------------------我一直認為佛教在中國的現狀很尷尬。希望多些樓主這樣的僧人。        樓主大師,我一直反感很多寺廟的收費式的求籤、解簽、許願、還願行為,不知大師有何看法。    我還想弄明白,為什麼多數中國人對待佛教的態度如此勢利?求佛、拜佛是為了保佑自己的前程、婚姻、生個兒子等等之類的,為什麼會這樣自私狹隘?似乎無關自身的利益得失的話,他們壓根不會去理會什麼佛不佛。    是否梁武帝帶的頭?梁武帝普佛建廟,最終還是思忖這樣做有幾多個人功德。    ————————————————————  我一直認為佛教在中國的現狀很尷尬  ————————  呵呵,這個有同感呢^_^    我一直反感很多寺廟的收費式的求籤、解簽、許願、還願行為,不知大師有何看法。  ——————————————————————  求籤、解簽這個,呵呵,在佛門中本來是沒有的呢,也不知道是從何時開始流行的呢^_^  佛陀嚴禁弟子以醫卜星相為業呢^_^真正的出家人是不會以此謀生的。  至於寺院裡面居士們的許願還願,嗯,這個可以有的,畢竟只是一個精神的寄託,雖然說這是有些功利主義,但是不得不說,有些人也是憑藉這小小的寄託而度過了自己的一些難關呢。  呵呵,不知為何,突然想起了一個故事呢:  一次蘇東坡和佛印禪師結伴同遊,見到了一尊觀音菩薩像,菩薩手中拿著一串念珠。於是東坡問佛印:我們念觀音,觀音又念誰呢?佛印禪師答道:「南無觀世音菩薩。」東坡問:「為何觀音自念呢?」佛印禪師答道:「求人不如求己。」  呵呵,佛菩薩的確可以加被我們,但是也要我們自己準備好啊,如果自己不努力,等著天上掉餡餅,呵呵,似乎沒有這樣的好事呢?佛教中所說的因果,種何因得何果,我們播下善因,就會得到善果,種下惡因就會得到惡果,因果如影隨形,呵呵,是自作自受的呢^_^  很多人說覺得世間不公平,或者很憤憤不平,但是如果我們靜下心來,發現這個其實很公平的。打個比方,小甲在小乙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借口有事推脫了,沒有幫助小乙,他還以為自己很聰明;後來小甲自己遇到了麻煩,請小乙幫忙,小乙也以自己有事為理由推脫了。小甲就在大罵小乙不仗義。呵呵,真的是小乙不仗義嗎?自己如何對待別人,別人就會如何回報你,呵呵,這也是因果的體現之一呢。還有些因果的現象是帶有隱蔽性的,我們不仔細去觀察就不會發現呢^_^  只是有些不解,為何有些人相信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卻不相信自己種善得善,種惡得惡的因果呢^_^----------------------------------------------------------------------------------------------------------我個人也信佛,但是現在好多寺廟門票太貴,很想進去參拜一下,可是經常囊中羞澀或者心疼錢,請問會不會因為不捨得掏錢路過寺廟而不進去參拜,會不會佛祖怪罪啊,  ————————————————————————————  不會^_^呵呵,如果怕門票太貴,就去免票的寺廟^_^----------------------------------------------------------------------------------------------------------再就是感覺佛經好難懂啊,念起來也繞口,會不是我沒有佛緣啊  ——————————————————————  不會哪^_^個人剛剛開始學佛的時候念《藥師經》也是覺得很拗口呢,後來慢慢的就很溜了^_^  這位朋友加油噢~~~---------------------------------------------------------------------------------------------------------- 阿彌陀佛,大師辛苦!    請教三個問題:    一、何謂「末法時代」?    二、既然是「末法時代」了,為何還要法布施呢?    三、而今這世道,當真還有因果報應么?        再補充一個問題    想了解佛教的「唯識宗」,不知從哪本書入手?        請賜教,叩謝!  ——————————————————  阿彌陀佛^_^您好  一、呵呵,所謂的末法時代,個人想先知道您的看法呢^_^  嗯,這樣吧。個人先引用一下詞典裡面的解釋:  【末法思想】  釋尊入滅後,教法住世歷經正法、像法時代,而修行證悟者漸次減少,終於至末法時代,從此一萬年間,則僅殘存教法而已!人雖有秉教,而不能修行證果。此一萬年間,即稱末法,而此種末法思想,散見於諸經典中。末法思想,促成此時期教徒之反省與奮起,而使其開始思考、尋求解決挽救方法。我國文獻中,此種思想,最早見於北齊慧思(515~577)禪師立誓願文。其次為隋代信行(540~594)提倡之三階教,其以正法住世時為第一階,像法為第二階,末法為第三階,各階各有其相應法。一乘為第一階法,三乘為第二階法,普法為第三階法。認為當時已進入末法時代,若依前二階別法,來修行實甚困難!必須修行普法(全佛教),歸依一切三寶、斷除一切惡、修持一切善,始易有成!唐代道綽(562~645)、善導(613~681)大師等主張與末法相應之凈土教,強調懺悔、念佛等,實踐生活為信仰重點。日本平安朝中期,源信(942~1017)、源空(1133~1212)上人等亦繼承此一思想,而鼓吹凈土宗;日蓮(1222~1282)上人創立日蓮宗,亦因順應末法思想而成立!日本平安末期之『末法燈明記』一書,乃推動此思想最有力之著作。  [無量壽經下、善見律毗婆娑卷十八、往生禮讚、法苑珠林卷九八]  這是詞典裡面的解釋。  但是呢,我們所學和認為的是:所謂的末法,是佛陀的方便說法,是為了激起弟子精進修行的一種方便說呢^_^如果您感興趣的話,不妨讀讀《法華經》。相信您會找到答案的,如果讀過之後還有疑問的話,歡迎再一起討論呢^_^呵呵,如果您不願意看的話,個人感覺這個問題三言兩語無法說清呢^_^  ---------------------------------------------------------------------------------------------------------聽樓主解惑,方知佛界種種。樓主精通佛學,博古引今,以佛理教化眾生,實為我等俗子之榮幸,本人雖不通佛,但經大師言佛,隨也有心向佛,佛教化我等眾生向善,雖身處世俗紅塵也應心中有佛。6年前曾與一僧結緣金頂,即是因,今在天涯受師付解惑即是果,謝謝大師。臨了請問大師打坐和入定的感受,打坐是否可代替睡覺。     阿彌陀佛,  ——————————————————————————————  阿彌陀佛!    請問大師打坐和入定的感受,打坐是否可代替睡覺。  ————————————————  呵呵,我們對打坐的感受是不能執著的,而且有些境界一對人說就會沒有了。除了請自己的恩師為自己解惑之外,是不會把修行的境界輕易說出來的^_^這個很抱歉,不能說。    如果您想了解打坐方面的知識,可以看看智者大師的《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一書呢^_^    打坐代替睡覺。    嗯,怎麼說呢,這個不是一般人的境界。因為禪修到了一定的程度,對睡眠的需求會降低,但是不能完全取代睡眠,有時為了照顧這個身體,也會躺下來,讓身體休息一下,也會睡著,但是不同於一般人的昏睡。這個狀態蠻難描述的。呵呵,如果您修到了,自然就明白了,您要個人描述這個狀態,讓個人有些為難呢。^_^  有些人常坐不卧也是有的。只是個人見識比較少,還沒有親眼見識過,但是書籍中是有記載的呢^_^這個存疑求證吧。    ---------------------------------------------------------------------------------------------------------我問幾個問題:        1、出家人看電視嗎 ?如果不看的話,是否看報紙上的新聞或者聽收音機?如果都不看也不聽,他們是否對國家的、國際上的事情根本就沒有興趣去了解? 因為看你說的作息時間裡面好像沒有看電視的時間。        2、還聽說有的和尚與時俱進,也喜歡上網,那這個時間是算在哪個時間段里的?上網這種活動是寺廟允許的嗎?        3、去過很多寺廟,經常見到裡面的和尚有的在維持秩序,有的在廟裡晃來晃去,在大街上也經常能見到出家人,我說這些是想問出家人休息禮拜天嗎?是否每天都要按照您說的那個作息時間去做?        4、現在普通人去廟裡,要什麼手續才能見到主持?比如一個人心中有疑難的問題,想和主持聊聊,是否很容易?        先想到這麼多吧,希望別被列入約法三章裡面去。  ——————————————————————————————  呵呵,這位朋友的問題很多呢^_^  1、嗯,這個貌似很難回答耶,因為每個寺院的情況都不一樣呢,不好代替別人回答噢。嗯,至於本人,是沒有看電視的習慣的。對國家大事也會了解一些吧。了解的途徑有蠻多的,報紙偶爾也會看看。  2、呵呵,時間也是自己安排的,一般寺院除了早晚殿和共修的固定時間外,其他時間還是比較靈活的。每個地方都不同。所以,這個也好說呢。上網,作為弘法的途徑之一,自然是允許的。但是作為其他的用途的話,那就不在本人的了解範圍之內了噢。  3、呵呵,出家之後,嚴格來說,是沒有休息日的,早晚功課是每天必須的呢^_^個人貼出來的作息時間只是作為參考的,不是絕對的^_^每個寺院除了早晚課之外的作息時間是按照寺院各自的情況安排的呢。  4、呵呵,一般出家眾都有自己的功課和弘法的事務,所以蠻少會在外面走動的。主持更是要為整個寺廟的大大小小事情負責,呵呵,時間也是很有限的呢。如果有疑難問題的話,可以加入一些網上的佛法討論的群體先討論看看,或許會找到您需要的答案呢。如果想請教出家人的話,那就隨因緣吧,畢竟這個也是需要因緣的呢。  ---------------------------------------------------------------------------------------------------------- 什麼要禮拜佛像?心中有佛並銘記佛家之理不是最大的禮佛嗎為什麼還那麼做作?  ————————————————————————  呵呵,禮拜佛像的意義有很多,選其中幾點一起分享一下  嗯,首先確定的是,佛菩薩不需要我們去恭敬,他們不會說,如果你不恭敬我,我就不高興的^_^  我們禮佛的意義,一則在於降伏慢心,二則在於消除我們的業障,三則可以增長功德。這是佛菩薩慈悲宣說的法門。  佛像,確實是表法的,如果修得好的話,的確不需要藉助佛像,而且佛陀也不希望我們執著於佛像。但是我們如果剛剛開始入門,還是需要藉助佛像作為一個善緣的對境來降伏我們的慢心,我們不可能一蹴而就,直接模仿過來人說,這個是表法的,我們不需要佛像也可以修的很好,那個不是我們自己證得的境界,是別人告訴您的境界呢。  打個比方說,嗯,有個人建了兩層樓,他站在二樓,看到了很漂亮的風景,於是他和別人說,還是二樓好啊。一樓的風景就是沒有那麼好呢。別人聽他這麼說了,就覺得自己好像也在站在二樓上了,又對別人說,是啊,二樓的風景好啊,一樓的風景沒有必要去看呢,其實他還是在一樓呢^_^根本還沒有上樓呢。  這個比方或許不太恰當,但是相信大家可以明白我的意思吧?----------------------------------------------------------------------------------------------------------那位朋友說的是「春天乾的事情我知道我親力親為的,秋天挨餓我認!但幾輩子以前的事我幹嘛要認?」我覺得法師的例子解釋了後半句,對於「我知道我親力親為的」疑問似乎沒有解決?期待更圓滿的解釋!問題該是人為什麼記不起前生的事了?  ——————————————————  嗯,這個是疏忽,個人想想。  應該是個人的思維定勢是站在三世因果成立的基礎上說的,而這位朋友的提法是,他不承認三世因果。而個人所舉的例子是說明,我們不是什麼事情都會知道的,甚至我們三歲的時候的每一件事情,我們現在或許都記不住了,更何況是上輩子的事情呢。而這位朋友所說的的是,我上輩子已經過去了,現在沒有必要為過去的事情負責。恰恰是忽視了時間的連續性。    至於為何記不得上輩子的事情,但是大家是否知道,也有很多人是通過深度催眠而想起前世的事情呢?甚至有一位心理學教授曾經使用這種通過回憶前世的方法,來解決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疾病呢。呵呵,這又是另外一個範疇的事情了。  嗯,翻到了一個科學證明的視頻  因果輪迴的科學證明· 鍾茂森博士  http://www.amtb.org.tw/section1/ ... b_choice=72&amp;web_rel_index=1055  ----------------------------------------------------------------------------------------------------------《地藏經》里說有地獄,如果有地獄受折磨那我前世何來?我前世因為前世作惡變成狼的話那狼吃動物又做了惡怎麼辦這樣總受地獄或是投胎畜生的話什麼時候是盡頭?  ——————————————————————  呵呵,所謂的地獄就象是監獄一樣,如果沒有犯法,就不會到裡面去,更何況地獄的因是自己種下的,沒有做惡業,自然也就不會感得惡果。所以也有人說地獄雖有,但是對為善的人來說,它是沒有意義的。就象監獄一樣,只為犯人而設,如果遵紀守法,自然也就不會到監獄裡面了。  如果凡夫不了解佛法,不懂因果的道理,隨業流轉,只是覺得自己快意就好,不管身後,一直造惡,那自然就是一直受苦無間。如果了解佛法,知道因果的道理,種下了善的種子,自然也就會得到善果了。  佛為在家居士宣說了五戒,只要遵守了五戒,就是種下人天善果的,奉持五戒,就像是買了保險,不但是當世可以讓我們避免造下惡業,更可以讓我們來生感得善果。這是佛陀看到了輪迴的痛苦,所以為我們指出的一條明路。  呵呵,如果有些人覺得一定要碰得頭破血流,才去相信的話,那我們也是很無奈的呢^_^----------------------------------------------------------------------------------------------------------佛法無邊威力無窮慈悲為懷那佛為什麼不讓現在的人好過一點或是阻止末法時期的到來呢?佛是不是對某些事情也很無奈?  ————————  呵呵,嗯,佛陀可以告訴我們佛法的道理,也可以告訴我們怎麼去做才會出離輪迴的痛苦,但是路還是要我們自己去走的。就象我們吃飯,別人不會飽一樣^_^這個是沒有作弊的機會的呢  末法的概念也只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呢----------------------------------------------------------------------------------------------------------佛說看淡名利為什麼還要金裝?  ————————————  呵呵,貌似佛陀沒有在經典裡面說,他老人家需要金裝吧。  嗯,說說佛像的來歷吧。  佛在世的時候,曾到忉利天為去世的母親說法,但是優填王卻因思佛心切而病倒,並且對人說,如果不能見到如來聖像,不久必將憂愁命終。大臣們非常著急,於是商議請來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運用神通力,帶著雕刻師上到忉利天,親睹佛陀聖容,然後用紫檀木雕刻成高達五尺的佛像,讓優填王得以瞻仰,早晚禮拜,以解除思念之苦。這就是佛像雕刻的開始。  這是佛像的由來呢^_^----------------------------------------------------------------------------------------------------------請問法師,從阿含經中讀到,修習禪定一般都是坐著的(不知有沒有別的姿勢,但總是靜態的),而在不少大乘經典中,卻有語默動靜無不在定中的描述.進入禪定不是已經斷絕外緣了么,就像釋迦牟尼佛禪坐,雷電把旁邊的牛擊死都沒有聽到.該怎麼理解無時不在定的說法呢?      ——————————————————  嗯,如果說修習禪定,最適合的是七支坐法,這是最容易入定的。所以佛在時,比丘們都是用這個方法的。座上功夫純熟之後,就進一步在座下保持這種狀態。所以有「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的說法。進入禪定後,隨著所入的定不同,境界也是有所不同的。在某些定中,六根還是在作用的,只是不會隨外緣起伏。就象舍利弗在入禪定的時候,被大力鬼王打了一拳,出定之後,覺得頭有點痛的道理一樣。  「就像釋迦牟尼佛禪坐,雷電把旁邊的牛擊死都沒有聽到」這句話是出自那裡呢?請原諒個人見識淺陋,沒有發現出處呢。  無時不在定中,是佛和大菩薩的境界,如在《楞嚴經》中,佛陀所入的就是首楞嚴三昧。而在《圓覺經》中:佛陀是人三昧正受。  呵呵,我們不能把自己理解的定去揣測佛菩薩的定境呢。^_^  嗯,關於大乘的禪定,在《六祖壇經-坐禪品第五》中的一段話可以作為註解:  「師示眾云: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凈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size=-1]

前面看到說佛像稱為開光,小飾品稱為加持。二者有何區別。手珠有的是15顆,有的是18顆,有的是19顆,我有串念珠是108顆,分別有何寓意?      頂禮百拜!      ——————————————  阿彌陀佛^_^呵呵,那是自己的喜好問題呢。當初學佛的時候,請了一部法華經,結果它在書櫃了一呆就是一年多,後來是因為恩師喜歡讀法華,受恩師影響,所以才隨著開始讀法華的呢^_^後來讀到陀羅尼品的時候,覺得咒語很拗口,於是有段時間在讀經之後還專持陀羅尼品七遍,終於把咒語背下來了。^_^  關於開光和加持的區別,您有興趣可以先看看以下的資料:  開光:http://baike.baidu.com/view/112.htm?fr=ala0_1_1  加持: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0454195.html    而念珠的相關的知識如下:  傳入中國的經典有提及念珠的包括: 「木[木患]子經」,「校量數珠功德經」, 「金剛頂瑜伽念珠經」等, 主要內容是講述持珠念三寶之功德, 總括來說念珠可以令佛弟子自省, 高僧大德配戴掛珠時亦可增加威儀。  佛珠的種類  佛珠種類大致分成三類, 也是我們目錄中所分的手珠, 持珠及掛珠。    手珠 -- 一般是戴在手腕上, 亦可隨時拿在手上掐捻念佛, 顆數除了常見經書所戴的顆數外, 亦有視乎手腕粗幼及珠子的大小而定。    持珠 -- 一般是用較大顆的珠子, 拿在手上捻掐念佛之用, 顆數也是視乎珠子的大小按經書記載顆數穿成。    掛珠 -- 掛在頸上的佛珠, 一般是一百零八顆, 通常較大粒的是出家人平日及法會中配戴, 而在家佛弟子較少配戴, 不過因為經書及律制也沒有說明佛珠是出家人專用之物, 故近年亦多在家佛弟子戴在頸上。而一些較細粒穿成的掛珠則較多人拿在手上或撓在手上隨時掐捻念佛。我們為了方便介紹, 所有百零八顆的念珠也稱為掛珠, 但一些較細的不一定可以戴在頸上, 敬請留意。  佛珠的顆數  佛珠的顆數各本佛經所記戴也有不同, 現舉其中最常引述的供參考:    1. 金剛頂瑜伽念珠經 1080, 108, 54, 27 顆    2. 木[木患]子經 108 顆    3. 陀羅尼集經 108, 54, 42, 21 顆    4. 數珠功德經 108, 54, 27, 14 顆    5. 文殊儀軌經 1080, 108, 54, 36, 27, 18 顆    按「文殊儀軌經」(數珠儀則品) 說法最上品是 1080 顆, 上品 108 顆, 中品 54 顆, 下品 27 顆, 而顆數所代表的意義是歷代祖師為方便教化所說, 而非出自經典所戴, 現將常見的顆數意義簡述如下:    1080 顆 -- 表示十法界各有一百零八種煩惱, 合成為 1080 種煩惱, 十法界包括迷的六界: 地獄, 餓鬼, 畜生, 修羅, 人間及天上, 即是六道輪迴的世界, 後四界是聖者悟的世界, 即是: 聲聞, 緣覺, 菩薩及佛界。    108 顆 -- 表示求正百八三昧, 斷除一百零八種煩惱, 一百零八種煩惱一般說法是六根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各有苦、樂、舍三受, 合為十八種, 六根各有好、惡、平三種, 合為十八種, 總計三十六種, 再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合為一百零八種煩惱。    54 顆 -- 表示菩薩修行的五十四個階位, 即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四善根因地。    42 顆 -- 表示菩薩修行過程的四十二種階位, 即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及妙覺。    36 顆 -- 與 108 顆意義相同, 為便於攜帶將 108 顆除三份。    27 顆 -- 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之二十七賢位, 即前四向三果之十八有學與第四果阿羅漢之九無學。    21 顆 -- 表示十地、十波羅蜜、佛果等二十一位。    18 顆 -- 與 108 顆意義相同, 為便於攜帶將 108 顆除六份。    14 顆 -- 表示觀音菩薩的十四無畏。    念珠常附有母珠、數取、記子、記子留等。一般母珠是一顆 (亦有二顆), 母珠又稱達磨珠。數取 (亦叫隔珠, 間珠) 用以分隔一定顆數的佛珠。記子又稱弟子珠, 是串在母珠之另一端, 多以十顆為一小串, 表示十波羅蜜, 捻珠念佛滿一百零八次時即撥動一記子以為紀數。如在記子之上部另附上透明之小珠 (一般用水晶) 稱為助明、凈明、維摩、補處菩薩。記子留是指每串記子之末端所附的珠子。----------------------------------------------------------------------------------------------------------世間之苦,你自己都不敢去經歷,又談何超度他人?  親情牽掛,你自己都未曾經歷,又怎知人間還有天倫之樂?  史上最著名的和尚,實為唐僧,唐僧本是菩薩的大弟子,奈何十世修行,未成正果,卻練就成一塊被人家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唐僧肉,後來,菩薩為他找來三個弟子,保他去西天取經,一路上斬妖除魔,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取得真經,修成正果,立地成佛!  不去斬妖除末,不去歷經磨難,只怕那唐僧再輪迴千年也無法立地成佛!  ————————  嗯,再仔細想了想,或許這樣回答會好些。  這位朋友的論點是,沒有經歷過人生的苦,就沒法立地成佛,而且隱隱有說,沒有經歷過人生的苦,也就沒有資格談度化眾生。不知道這種理解是不是符合這位朋友的原意,如果不符合,請您指出。謝謝^_^  嗯,打個比方吧,經中說,佛是大醫王,能治眾生病。就以此為喻吧。  您的論調似乎就象是說,如果一個醫生,他沒有生過病,他就沒有資格用藥,沒有資格去救治病人。試問現實中的醫生是不是每種病都要得過,每種葯都要吃過,才有行醫的資格呢?  很明顯,不是的。  同理,佛法是教導我們走出痛苦和迷惑的方法,在這個路途中我們或許會遇到困難,但是還是會解決的。  但是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難道需要出家人每一種苦都經受過,這樣才有資格為別人說法嗎?  有些時候,我們只是需要把原則和大方向告訴別人,而眾生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去調整自己,達到解脫煩惱的目的。  而且,全國十幾億人中,正式出家人的數目才20-25萬左右,是大概算是數千到萬分之一之間吧。您覺得,會出現每個人都出家的情況嗎?  「所謂的和尚,佛法的最虔誠之弟子,恰恰是他們,千年以來,無形之中,非常嚴重地諷刺著佛法。」  不知道是怎麼個諷刺法呢?還是說,您所見的都是小說家言呢?  出家人,和大家一樣,也是過得很不容易的,但是有法喜支持我們,所以我們無論有多難,都會繼續走下去。僅此而已。  您在指責出家人種種不是的同時,您是否已經是一個在社會上人人稱道的成功人士,大家都喜歡親近的善者了呢?  呵呵,如果不是,那就請一起努力吧。  對出家人的道德期許值高不是壞事,但是請不要嚴以待人,寬以待己。不要過分苛求別人。  畢竟,活著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請多些寬容,多些微笑。^_^  ----------------------------------------------------------------------------------------------------------來的晚,不知樓主還在不在了,希望能得到回復。來求助的,其實壓力也沒有多大,但就是容易心很亂,煩躁,之前在網上下載了一段吟唱的大悲咒,發現很好,躁鬱的時候聽,還蠻靜心的。吟唱用的好像是梵文什麼的,聽不懂,想問您,念中文版本的有用嗎?如果可以,您能發一份準確版本的給我嗎?網上信息雜亂,我不大相信。  ————————————  呵呵,可以的。  但是個人建議您還是在大藏經先閱讀一下《大悲心陀羅尼經》呢  這部經的閱讀地址在http://www2.fodian.net/BaoKu/FoJingWenInfo.aspx?ID=T1060  是收在大藏經的密教部中的。  這部經說明了大悲咒的由來以及宣說了咒文,相信您閱讀此經之後,會對大悲咒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呢^_^----------------------------------------------------------------------------------------------------------今世印經者頗多,然凈宗書眾,而其他經典乏少,甚為遺憾哈。不是書凈宗不對,只是在下看來,像唯識的經典註解,實也是大大的功德。    呵呵,一時感慨。不知和尚所見古德註解從何而得?何處可購買?若的相助,偶的敬佩一定如滔滔長江之水。說的這想起那句詩來,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再次讚歎大和尚。  ————————  嗯,幫您留意一下書訊吧。  其實關於流通法寶的事我們也是很無奈的。  怎麼說呢。現在教界流通經書有名的地方有幾個:莆田廣化寺的流通處,虛雲印經功德藏,和西園寺的佛經贈送。  這三個地方流通的經書都是經過千難萬難的,最後實在沒法用出版號出版,也就很無奈的在出版的書籍後面打上「內部學習資料」的字樣,否則,這書還不讓印。不是不願意流通法寶,而是大人們卡的緊。  另外一方面很多人都是只是索取,沒有隨喜的,更何況這些事情也是需要發心去做的,因為收到大量請經的郵件,一一記錄,一一配書,一一郵寄是一件十分繁複的工作,而且即使是平郵,所需的費用累計起來也是很可觀的。所以深深地隨喜流通經典的各位菩薩們。  個人也曾經發心流通過一些法寶,但是作為出家人老是往郵局跑,也不像回事。而且,個人的單資不夠支付郵費,所以慢慢也就停了。(大家可以忽略這一行^_^)只是想說明勇猛心易發,而長遠心難持啊。  另外有件事情也是相當的鬱悶的。話說某基金會曾經大量的流通印刷精美而市面上又極少出現的各家典籍。很多生財有道的人就把腦筋動到了這方面,於是他們寫了無數的信,請了一集裝箱一集裝箱的法寶,然後呢,他們不是自己閱讀,也不是贈送結緣,而是標上動輒數百元的高價,在網上或者在書店出售。從此之後,某基金會再也不往我們這邊贈送結緣了,甚至以寺廟的名義請,也請不到了。得知這個消息,不由地黯然,不想說些什麼了。  另外,值得高興的一點是,現在有許多朋友主動發心,在淘寶開設結緣書籍的網店,雖然少,雖然也需要請書的朋友自付快遞費用,但是也為無法去寺院請書的朋友提供了方便,的確是很隨喜他們的發心的。----------------------------------------------------------------------------------------------------------就已經看過的說吧,您說您遇見過菩薩而當時並不知道,這個挺有意思的,您能說說當時的情形嗎。     繼續剛才您對我疑問的指點,國家意志會參與教化眾生的渠道中,難道國家意志用佛的智慧不能教化嗎,我們也學過好多的哲學知識,存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國家意識是崇尚唯物主義的,而宗教則崇尚唯心主義,所以現實中對宗教的框架也就存在了,那您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怎麼看的?     此外,我們都會有種疑惑就是,出家人和特異功能之人有什麼不同呢,現在也有不少特異功能之人為大眾提供解決人生問題的秘訣,比如出馬仙(東北這邊,我見過,真的神通廣大),那出家人也可以對我們的人生問題提供預測嗎(包括過去現在和將來)。     謝謝大師,恭候您指點迷津!  ——————————————  呵呵,歡迎您。  嗯,那件事情是件杯具,事後忍不住後悔了蠻久的。呵呵,不好意思呢。  唯心和唯物是手心和手背呢,是沒有矛盾的,不過一個是對內的研究,一個是對外的探索而已。沒有必要打架的。  出家人,首先是個人,不是神,但是出家人是為了出離生死輪迴,並且立志於度脫眾生出離輪迴而為自己的畢生目標的。神通可以有,但是那不是出家人所追求的。  民間的種種神明,是存在的,但是只要是引人向善的,和佛法並不相違背。  嗯,出家人如果修得宿命通是可以對人生做出預測的,但是我們更注重的是,對自己完美人格的培養和對自己身心的修正呢^_^  如果您是追求神通的話,很抱歉,幫不上您的忙了^_^因為在佛教看來,神通是修習禪定的副產品,但不是我們修行的目的呢。----------------------------------------------------------------------------------------------------------不過像我啥也不懂,從來沒有接觸過佛的人,第一步應該先看書嗎?還是去聽聽誰的講課?或是哪裡有針對啟蒙者的學習組織?    還有一個問題,我膽子比較小,怕見鬼神之類的物象,哪怕是描述。很怕靈堂墳墓這類事物,也很怕人死,所以進寺廟對我來說一直是一件大氣都不敢出的事情,我擔心這會不會對我接觸佛教內容有什麼不好的影響?謝謝樓主。。  ——————————————————————  呵呵,儘力吧,如果時間不允許,或許上來的時間比較少呢^_^  第一步可以先看看佛教方面的書籍呢^_^如果有條件的話,也可以聽聽法師的開示呢^_^  呵呵,不用怕的,因為如果受了三皈五戒,自然有護法保護你。而我們和鬼神是分屬兩個不同的空間,如果沒有什麼很特殊的事情,我們和他們是沒有交集的呢^_^不必害怕呢。  佛教就是讓我們看清人生的真相的。您可以先進來看看,如果害怕的話,可以和個人說說啊^_^----------------------------------------------------------------------------------------------------------法師新年好!    感謝開示。趁著不忙,我再問幾個問題哈:)    修定的時候,如般舟三昧的念佛,念到佛像在前立,放光說法(近似密宗的本尊現前),這應該是定中意識吧?這只是修定者內心的體驗,還是對外界也有影響?就是說,當時他身邊的人能覺察到他的不同嗎?    另外在楞嚴經中,記得有位菩薩是修水光三昧,入定時,童子在外只見到一篇水光,就扔了塊石頭,菩薩出定後感到不適,得知原因後重新入定讓童子從中取出石頭才好了。這麼看來,定中境界在外人也能覺察到呢?    懇請法師開示  ————————————  阿彌陀佛!呵呵,新年吉祥!  您的問題真多^_^  1、定境有很多中,各各不同。修行者的定境對外界的影響也是有,但是很多時候都是內證的境界。打個比方,在《比丘尼傳》中記載,有位尼師在拜佛的時候,入定了,見到自己上升天上聽彌勒菩薩說法。但是在別人眼中,她只是趴在拜墊上而已。又比如說,虛雲老和尚在當年的雲門事件中被毒打,以至於一息尚存,但是外人眼中他是奄奄一息,他老人家卻是也到了兜率內院中聽法去了。這些是內證的境界,不為外人所知。而且一般修行人也不會說,因為一對人說,定境就會消失。除非是對自己的學法恩師說,請恩師印證自己的境界時才會說的。  2、楞嚴經中所說的是月光童子菩薩的定境,他已修到可以轉換四大為水大了,已經是影響到外境了。所以這個不能拿來和上面的例子等同的。詳細的情況,建議詳細閱讀經文^_^  呵呵,冒昧地說一下,有時感覺您似乎有些好讀書不求甚解呢,呵呵,姑妄言之,姑妄聽之。只是個人的感覺,不能作準^_^如果讓您不高興,個人在此致歉。

[size=-1]

要是經典中的說法好像各各不同,有點疑問罷,問題在那擺著卻沒有合理的解釋是讓人難受的……法師慈悲,繼續開示哈    內證境中,如上升兜率天見彌勒,這是個人的體驗,和幻覺又有什麼區別呢?畢竟都不是大眾共見共聞的事情。  ————————  幻覺是一個人處在一個比較迷糊的精神狀態下的。  而內證的境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只有修到了,才會知道的。所以一般很多出家人都不會隨便提起,一個是因為說出來就會境界就會消失,而且要再修到這個境界,是相當的難的,另外是因為說出來因為對方沒有證到的話,比如普通人聽了,因為他沒有證到這個境界,容易起誹謗。所以為什麼在提及內證的時候,都是諱莫如深的。  如果您硬要個人說,也就只能用玄奘大師的話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雖然內證的境界我們不能體會到,但是如果是境界到了某一程度,我們還是可以通過種種表徵判斷的,其中之一就是,執著和煩惱是不是減少了。  如果還是執著「我」如何如何,那還是要繼續努力嘍。^_^  ----------------------------------------------------------------------------------------------------------提問】:想知道人離開凡世後的事情  ——————————  嗯,建議您讀一下中陰度脫的方面介紹。  因為這個說起來蠻複雜。  簡單的說來,人死之後,是隨業力流轉,生平做的那種業最多,就隨那種業力牽引,就像習慣一樣,我們平時養成的習慣,就會有一種慣性,就隨之而去。  如果平時修善業多,走時也是存善念,沒有冤親債主找多話,一般時得生天人,就是生天道和人道、阿修羅道。  如果惡業多,就會轉到三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之中。這不是由其他外力的因素決定的,而是由自己所做所為決定的。  以上是簡單的從這一世來看的。  如果過去生所做的善惡業的力量比較大,也會隨之流轉的。  這個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是說今生就決定如何如何的,除非有大的善惡業影響(大的善業如學佛修行改變自己的心行,大大惡業如殺人等等。)  那些說什麼殺蚊子下輩子就會變蚊子,殺人下輩子就會變人的,是邪見。  而說人死燈滅的,是斷滅見。這就算照唯物論的觀點而言,那也是違背了「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繫的」這一命題的。  這是泛泛而言的。如果具體說來,有各種不同的情況,也是因人而異的。    向您的外公致以哀思。阿彌陀佛!----------------------------------------------------------------------------------------------------------師父:我在看金剛經時,會有諸如以下看似前後矛盾的段落看不懂,請指點。    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  呵呵,這是般若系的經典。  您對此段不了解,是因為您對空有二者之間的關係不太了解呢。  如來說——,即非——,是名——。這個句式的表達,是告訴我們,如來所說的法,是筏喻,由其到彼岸,但是到了就要放下了。不能執著在文字相上。  這裡說的「如來」是指諸法本來,就第一義上說,以「如來說人身長大。即非大身。是名大身。」為例,「如來說人身長大」,是指,從諸法的第一義上來說人身長大,其實也是了不可得,只是為了對應眾生的根器而假名說的,所謂的人身長大也是如幻顯現的。就如同幻師變幻出來的幻境,你不能說它不存在,但是它也只是如幻的存在而已。  這個是破眾生的執著而言的。  呵呵,這裡面境界,如果修習禪定有得的,就很容易理解了,如果沒有修習過禪定,就會不太了解呢。  那種感覺,就像是一種水果,您從來沒有吃過,只是聽別人講過,您就算在文字上了解了,但是沒有吃過,還是不懂得裡面的真正滋味的呢^_^  如果您想在文字上進一步了解的話,不妨讀讀江味濃居士的《金剛經講記》^_^----------------------------------------------------------------------------------------------------------師父你好,我是一名居士,但是一直覺得自己在學佛的道路上走的緩慢,又缺乏指點,在此也向您提問幾個困惑的問題:    1、我曾看到過一個佛教知識問答上說,和尚一詞在佛教中就是老師的的意思,為何您前面說到稱呼和尚或尼姑是不敬,(尼姑倒確實是不敬的說法),究竟哪種說法是對的呢?    2、我皈依的寺廟在終南山上,因為工作的原因,實在慚愧,經常沒有時間去禮佛,在自身的學習上,也得不到師父的指點,只能自己東拼西湊的摸索,是不是應該和有興趣的同修一起共同學習呢,我長期在外國出差,請您指點我一個比較好的學習辦法。    3、每天應該念誦的經文可以推薦一個嗎,我想從頭開始,慢慢學,般若波羅密心經可以嗎?        阿彌陀佛!再次感謝!  ------------  阿彌陀佛^_^隨喜您學佛。  1、和尚一詞的含義,古今的意義有別,現在已經失去原來的意思了。  您不妨先看看^_^  【和尚】    或和闍羯磨。疏云:自古翻譯,多雜蕃胡,胡傳天語,不得聲實,故有訛僻。傳云:和尚,梵本正名鄔波遮迦。傳至於闐,翻為和尚,傳到此土,什師翻名力生。舍利弗問經云:夫出家者,舍其父母生死之家,入法門中,受微妙法。蓋師之力,生長法身,出功德財,養智慧命,功莫大焉。又和尚亦翻近誦,以弟子年少,不離於師,常逐常近,受經而誦。善見云:和尚外國語,漢言知有罪知無罪也。明了論本云:優波陀訶,翻為依學,依此人學戒定慧故,即和尚也。義凈云:鄔波陀耶,此雲親教師,由能教離出世業故。故和尚有二種:一依教,即受業也;二依止,即稟學也。毗奈耶云:弟子門人,才見師時,即須起立;若見親教,即舍依止。  FROM:【《翻譯名義集》南宋·法雲 著】  現在的人稱呼出家人「和尚」調侃的意味更重一些。所以在上面的帖子中說是有不敬的意味在。對於這種有調侃意味的稱呼,出家人自然是敬謝不敏了。^_^  2、學佛的方法有很多,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如果您長期在外出差,那堅持讀誦經典和論典,以及相關的書籍倒是不錯的選擇呢^_^而且在網上也有很多法師弘法的資料和經典講解的錄音流通,如果有興趣,不妨請來聽聽。當然,如果機緣到了,能夠親近善知識聞法修學自然更好了^_^不妨在迴向的時候將所有功德都迴向眾生之後,再求自己得遇善知識^_^  現在也不用太著急,只要機緣到了,您求法的心意夠切,自然會遇到善知識的^_^  3、如果您的時間充裕,不妨多讀讀幾部經典,然後在這些經典中選擇自己喜歡的經典來誦持,誦持不是指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的讀,而是指每天都堅持讀誦,如果是時間不夠,哪怕是讀一小段也可以,只要不斷就可以了,隔天有空再不上。這樣在心念中會形成一種相續,是一種清凈的等流,也是一種良好的習慣,可以讓自己的心慢慢地靜下來。久而久之,就能體會到其中的效果了。  如果是喜歡念心經的話,也很不錯的^_^最好念完之後,再堅持念後面的咒子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咒7遍以上,當然越多越好,如果實在是沒有時間堅持七遍也不錯的。^_^----------------------------------------------------------------------------------------------------------師父,我總想戒掉肉食,可是我發現自己不太容易戒掉,雖說吃肉吃的比較少了,但是還是不能完全戒掉,尤其海鮮什麼的,還是挺愛吃的,吃的不是很多了,就是不能完全戒掉。可是我也看過一些人寫的文章,有些人通過讀經或者念咒,他們真的就慢慢不再喜歡吃肉了,我不知讀什麼經可以戒掉肉食嗎?請樓主師父指教!謝了!  ——————  很隨喜您發心戒除肉食。^_^  按照您所說的情況,還是慢慢來吧。這對您來說還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我們首先要明白,吃素是因為悲憫眾生,不忍食眾生肉,所以才吃素的。試問,一方面說要度眾生,一方面又吃它的肉,世間有這樣的道理嗎?  如果您還是愛吃海鮮,那表明,您的心裡還是覺得吃素只是一種習慣,覺得人人都吃素,自己不吃,很不好意思,而不是出於悲心所為。  您所說的有人通過讀經或者念咒,就慢慢不再喜歡吃肉了,這是因為他們通過讀經和念咒,慢慢地心與佛法相應,悲心慢慢生起來,自然而然就不再喜歡吃肉了。不是說只有某一部經典才能讓自己不再吃肉,而是每一部經典,只要它能讓您都悲心生起來,都可以讓您不再願意吃肉。  吃素,悲心自然流露的結果。強迫自己吃素,是無法堅持一輩子的。比如有些人在齋日勉強自己吃素,過了齋日又拚命吃肉,想把齋日沒吃的補回來,這樣就失去了吃素的本來意義了。  您可以一方面讀誦自己喜歡讀誦的經典,一方面在自己能夠做到的情況下,少吃或者不吃肉。因為吃素,如果不是發自內心要吃,就失去了它的意義了。如果吃肉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那就讓人很無語了。  如果您有興趣看看這方面的經典,不妨讀讀《百業經》。  阿彌陀佛! 吃素的問題是這樣的,有人曾經說他自己的定力也很不夠,如果不是佛菩薩的加持,他也沒能力克服自己對肉的喜歡,只是他讀經一段時間後,再吃肉就覺得很不好吃了,這個人是不是比我等慧根深厚啊??我等該如何做啊??    ——————————  大丈夫,要斷就斷,不想斷就隨自己業力走,這是自己選擇的。何必如此首鼠兩端呢?  每個人的因緣都不同,為何一定要仿效別人呢?  有些人,一出生就不能吃肉,一吃就吐;有些人一受皈依,得到皈依體就不再吃了。有些人受了五戒還是一樣的吃。  那是每個人的因緣不同。何必要強求和別人一樣呢?  如果實在是覺得吃肉不好,就下決心斷了。  如果實在覺得肉很好吃,那就隨你自己的業力走,自己承擔其中的後果。何必一邊吃一邊後悔呢?吃素的問題是這樣的,有人曾經說他自己的定力也很不夠,如果不是佛菩薩的加持,他也沒能力克服自己對肉的喜歡,只是他讀經一段時間後,再吃肉就覺得很不好吃了,這個人是不是比我等慧根深厚啊??我等該如何做啊??  ——————  這就像吃飯一樣,有人只是果腹而已。有些人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  有些人心裡想吃純素,但是不可能勉強家裡人和他一樣,於是他就吃肉邊菜。  但是您說是因為海鮮好吃,所以才不能下定決心吃素的,這很明顯就是個人的問題。  這個就要靠自己去解決了,靠外力是沒有太大作用的,因為您已經確定:「海鮮好吃,讓我放棄很難」的想法了。  請問,您自己不想斷,這樣讓別人怎麼幫您?  阿彌陀佛!----------------------------------------------------------------------------------------------------------修行不在於是否剃度,        塵世間亦可修鍊        心中有佛即是修行.        正所謂心魔即魔,心佛即佛.      ————————————  呵呵,修行的確不在於是否剃度。  但是想要成佛,就必須剃度。  三世諸佛,都是現比丘相而成道的^_^  塵世間也是修行的場所之一。  「心中有佛即是修行」。  呵呵,對於我們來說,不但要心中有佛,而且要行佛子行,才是真正的修行呢。----------------------------------------------------------------------------------------------------------樓主我有一事糊塗,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里,釋迦牟尼佛說到 「彼佛壽命」多少多少劫,而我好像在哪兒看到是說佛壽命無窮盡,呵呵,有點記不清了。        佛能了脫生死,壽命無窮盡,似乎有些矛盾啊。    是比喻的方式嗎?        請解惑,謝謝  ——————  呵呵,在《法華經》中佛陀有很詳細的說法:  《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汝等諦聽。如來秘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余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諸善男子。於是中間。我說燃燈佛等。又復言其入於涅盤。如是皆以方便分別。諸善男子。若有眾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隨所應度。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亦復現言當入涅盤。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能令眾生髮歡喜心。諸善男子。如來。見諸眾生樂於小法德薄垢重者。為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  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為眾生故。以方便力言當滅度。」----------------------------------------------------------------------------------------------------------心裡有小疑惑,勞煩解說:關於持齋。    1 現在很多人指望養殖業改變他們的生活,如果不去買豬肉,雞 肉,對他們來說很殘酷,這該如何平衡?可能有人會說,這世上持齋的畢竟是少數,沒見到大多數人都是天天大魚大肉的在享用嗎?佛菩薩都是慈悲的,悲憫了一部分另一部分怎麼辦?    2 去親友處,遇上已煮好的肉食,(注意是遇上,不是特意為之去弄的。)如堅持不食,會勞煩別人特意為你做一次,也會讓本來很自然的關係蒙上陰影,還落下你的性格變了的評說,這應當怎麼處理。    3 孝順父母如在生活上沒給予很好的照顧,世俗的是隔三岔五沌點各種骨頭湯,買些肉食。自己不可能讓每個人認同自己,如不這樣做,就是虧待父母,這在內心也挺矛盾的。    提的問題挺沒水平的,勿忽略  ——————  其實,只要把握好以下三個原則,自己好好把握個中的尺度就好了。具體的情況,還是自己最了解的。  第一個原則是,佛法是圓融的,不是死板的。  第二個原則是,吃素的首要目的是培養我們的悲心,不是為了吃素而吃素。  第三個原則是,眾生歡喜,則諸佛歡喜。  照您的行文看來,或許您是比較內向,所以和旁邊的人也許會稍稍缺少一些溝通。  第一條,養殖業不是唯一的選擇,世間的行業那麼多種,一定要靠養殖業為生嗎?當然,如果是條件特殊,只能從事這個行業,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眾生都是愛惜自己生命的,我們身上劃破個傷口,流點血都痛的無法忍受,何況是眾生被殺呢?眾生在臨死的時候,那種怨念對人的影響是相當大的。有科學家研究,動物在被屠殺之前,血液裡面成份都轉成了毒素,有致癌的可能性。近年頻頻爆發的禽流感、瘋牛症、口蹄疫、豬流感還不是還不能說明些什麼呢?這個相信有識之士會慢慢認識到這點的,就不多說了。  第二條,如果您的親友知道您學佛吃素,應該不會勉強您吃肉的,而且餐桌上也不會都是肉食的,可以吃肉邊菜和青菜。如果您的親友對您學佛不了解,您可以打個方便妄語說,您最近在清理腸胃,吃點青菜會更好,對方也不會強求您吃的吧?或者您主動幫忙一起收拾碗筷之類的,這樣大家都會很和諧的,又怎麼會有陰影呢?這個只是參考意見,畢竟不清楚您身處的環境,所以也不方便說什麼。  第三條中,個人感覺盡孝的方式有很多種,肉食不是唯一的選擇,但是如果兩老都喜歡,您又不得不去做的話,那不妨為那些生靈念經或者念佛迴向,至心祈求它們可以早生凈土,因為凡是生物臨死的時候,都會有怨念的。將心比心,誰會對將要殺死自己的人感恩呢?而且如果為您父母身體著想,可以看看食療方面的書籍,其中素食養生的方子也是很多的,看看您是否願意去做了。  以上意見僅供參考。  依您的智慧,只要把握好原則,相信這些問題都不難解決吧?----------------------------------------------------------------------------------------------------------樓主說每天持念兩萬遍的觀音菩薩名號,我剛才以5秒3次算了一下,也要將近10個小時,這個是真實的嗎(相信是真的,但是還是希望再確認一下),這個太震撼了,我自認為每天自己看2個小時的佛經或者理論已經覺得不錯了,而且還有點強迫自己的味道,看來還得增加學習時間    另外,如果打坐了,你們每天花的時間是多少(回答的越多越好,咱受虐狂,見不得別人能承受,咱不能承受)      ——————————  呵呵,那時候還在上學,所以念的不算多。有時放假的時候,一天念可以念6萬,大約是花9小時。具體多少秒沒有算,只是念一萬大約是1個半小時上下。是念「南無觀世音菩薩」,用108顆的念珠計數的。  其實這個在佛門裡面根本不算什麼,也算蠻放逸的了,但是當時在念書,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現在每天兩萬是保底而已。  據個人所知,有幾位老和尚,都是一天念20萬左右的,他們的睡眠也是非常少,可以稱得上是念念念佛的。  還有一位尼眾法師在過堂念供的時間內,念完三遍《普賢行願品》。這些都是佛門公認的大德,他們也不是故意說出來炫耀的,是他們的侍者不經意之間說起的。  現在修般舟三昧的出家人也不在少數,那是常行念佛三昧,一天24小時都在走路念佛的,是在是累了,就在關房裡面拉一條繩子,手挽著繩子休息一下。連坐下來都不行,就更不要說倒下身子睡覺了。這樣要堅持90天,才算修圓滿的。  至於古代大德精進的故事就更不在話下了。前面提及的永明延壽禪師每日做108件佛事。詳細的事情可以讀讀《宋高僧傳》。  呵呵,至於個人用功的時間就保密了。因為說出來,有炫耀的嫌疑,反增別人口業。決定不說^_^----------------------------------------------------------------------------------------------------------師父,家裡的供果該怎麼處理呢??吃了覺得不敬,扔了又覺得不妥~~~~~~~應該怎麼樣才好呢???  ————————————  呵呵,家裡供果,是可以自己吃的。因為供佛的水果,只是表明我們供佛的心意,其實佛菩薩是不需要的,只是借這個供養的方式,來表達我們自己的心意而已。  但是如果是帶到廟裡供佛的水果,就是我們已經供養給三寶的東西了,因為我們已經在心裡舍給三寶了,那就是三寶物,是不能帶回來的噢。  嗯,其實不止是供果,甚至是新買回來的、我們喜歡的東西、在路上看到美麗的景色、漂亮的花草樹木,都可以在意想中供一下佛呢^_^這樣功德也會簌簌簌地往上增長呢。因為我們念念有佛,心中就保持著一種和悅的心態,對己對人,都很不錯呢^_^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人拿去神廟裡面拜神拿回來的東西,就不建議吃了,因為那些是被非人吸過精氣的食物,人吃了,是沒有什麼好處的。這個是善意提醒,請大家稍稍注意。或許有人敏感的話,就會感覺的很分明:那些已經供過鬼神的水果,一般色味都會差很多呢。----------------------------------------------------------------------------------------------------------觀觀師傅 有個問題要請教您啊 現在的佛教對於人死後捐獻眼角膜等器官有什麼看法呢? 請問這樣對捐獻者的往生會有什麼影響么?  ——————  其實,人對身體的執著是很深的,很多人在選擇捐獻器官的時候,是在生前,所以不知道死亡時候的痛苦。其實人在將死的時候,如生龜脫殼,是相當的痛苦的。死後的7天之內,人的神識一般不會離開身體,所以對人的身體做些什麼,都會影響到神識的,如果看到自己的身體收到破壞,有些人就會生嗔恨心,這樣對死者的神識不太好,一念嗔心起,是會墮入阿修羅道或者是蟒身的。  當然,如果是真的對自己的身體不執著了,發願布施自己身體的人,這樣的人是大菩薩,我們也是深深的佩服的呢。  所以器官捐獻最好是量力而行呢^_^能夠幫助更多人的當然更好,但是最好不要對死者造成太大的傷害呢。----------------------------------------------------------------------------------------------------------這裡,引用一個西方故事:多年前有個俄國的學者。一天,他在某大會場向人們講上帝絕對不可能存在。當聽眾感覺他言之有理時,他便高聲向上帝挑戰說:「上帝,假如你果真有靈,請你下來,在這廣大的群眾面前把我殺死,我們便相信你是存在的了!」他故意靜靜地等候了幾分鐘,當然上帝沒有下來殺死他。他便左顧右盼地向聽眾說:「你們都看見了,上帝根本不存在!」怎知有一位婦人,頭上裹著一條盤巾,站起來對他說:「先生,你的理論很高明,你是個飽學之士。我只是一個農村婦人,不能向你反駁,只想請你回答我心中的一個問題:我信奉耶穌多年以來,心中有了主的救恩,十分快樂;我更愛讀《聖經》,越讀越有味,我心中充滿耶穌給我的安慰;因為信奉耶穌,人生有了最大的快樂。請問:假如我死時發現上帝根本不存在,耶穌不是上帝的兒子,聖經全不可靠,我這一輩子信奉耶穌,損失了什麼?」 學者想了好一會兒,全場寂靜無聲,聽眾也很同意農村婦人的推理,連學者也驚嘆好單純的邏輯,他低聲回答:「女士,我想你一點兒損失也沒有。」農村婦人又向學者說道:「謝謝你這樣好的回答。我心中還有一個問題:當你死的時候,假如你發現果真有上帝,聖經是千真萬確,耶穌果然是神的兒子,也有天堂和地獄的存在,我想請問,你損失了什麼?」        那麼,作為一個信佛人,在這裡我想問的是:當你死的時候,假如你發現人死後果真有靈魂存在,靈魂果真會到閻王殿接受審判;佛經是千真萬確,果真「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者,如盲龜浮木伸頭(瞎眼的烏龜在大海里,大海里有個木板,木板當中有個洞,木板在大海里漂,瞎眼的烏龜頭一伸出來,剛好伸在木板洞里,這就是六道得人身的幾率),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請問,你損失了什麼?」  ——————————  呵呵,學習了。----------------------------------------------------------------------------------------------------------師傅好,我一直是一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曾經拜訪過一些寺廟,很喜歡那裡的環境,跪拜在佛像的腳下,覺得很溫暖,很感動,有想落淚的感覺,一年來看了很多關於佛教的書,有感於佛陀的偉大。但是「佛法難信」,有些地方我實在不解。感覺沒法證實。比如:1、佛以前的世界是什麼樣子。2中陰身怎麼證明。3、修到一定層次會有神通,誰見過這個神通呢,我對這一點尤其懷疑。你見過高僧大德,見過他們的神通了嗎。若果有我覺得也是魔術之類。4據說,佛祖釋伽摩尼出生時,就在地上走了7步,然後,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地下,惟我獨尊」.這更不可思議,我覺得佛陀也不會說這種話。盼望賜教,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  1、這個屬於十四無記的內容^_^佛陀一般不說呢。佛陀曾經打了個比方:去追溯世界起源,而不追求解脫,就好比有個人,中了一支毒箭,他的家人要幫他拔出來,他卻制止了家人的舉措,並且對他們說:「且慢,在知道這支箭是從哪裡射出來的之前,我是不會拔出這支箭的;在知道這支箭的質地,是誰所造的之前,我是不會拔出這支箭的;在知道這支箭是誰所射的前,我是不會拔出這支箭的。」還沒有等他追尋到答案的時候,他已經毒發身亡。  所以佛陀告訴我們,去追尋世界起源是毫無意義的,等成佛了之後,這些問題都會明白的。現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通過實踐,出離生死輪迴,並且救度眾生,不讓眾生再在輪迴中掙扎而無法解脫。  2、中陰身的證明^_^如果您不嫌時間長,那等您臨命終的時候體驗一下就知道了。如果是嫌時間太長的話,可以去請教那些開了天眼或者是有陰陽眼的朋友,問問他們是怎麼回事^_^如果您認為這些辦法都不可行,那可以試著跟著有禪定經驗的師父修修禪定,禪定修道一定階段,也是可以體驗中陰身的。  3、呵呵,神通是禪修的副產品之一^_^在佛門裡面是不提倡的,因為縱使有神通也不敵業力,所以在佛門裡面不講神通。過去有很多大德示現了神通之後,都會示寂,因為佛陀有明令禁止弟子使用神通。  4、呵呵,佛陀在這句話裡面的「我」的含義,按照個人所知的理解,這個「我」不是指他這個個體,而是指覺性而言呢^_^因為就像阿羅漢,如果沒有斷除我執,是不能證得阿羅漢果的,何況是大智的佛陀呢^_^所以這個「我」不能做我們平常所理解的指個體呢^_^這個是說,佛陀為我們打氣,讓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要直下承擔,有了成佛的決心,就會有修行的動力,去度化眾生。===================================================================我在東莞一外企打工,工作和生活壓力都很大;一偶然機會聽了大悲咒,覺得很好聽,所以我在網上下載了經常聽,順便也下載了《金剛經》 《阿尼陀經》等一些我不知道名稱的佛經,有時心煩或無聊鬱悶時就聽一聽。    請問大師:像我們凡人聽佛經有什麼講究嗎?比如有些經是不是不適合我們聽?哪些經是祈福的?哪些經是避災的?    因為我生活壓力較大,上要供養父母,下要撫養小孩(2個),買房還欠了債,所以聽佛經還有一個私心:希望佛能保佑我事業順利,收入增多,這種想法正常嗎?     ————————————————  呵呵,聽佛經最好是做在高處聽,就是平常的凳子上聽,不提倡坐在地板上或者是矮凳子上聽,尤其不要躺著聽,因為這樣對法寶不恭敬,每部經都有天人發願護持的,佛菩薩不會怪您,但是這些護法見人對法寶不恭敬是會生嗔恨心的,所以對法寶不恭敬,對自己不好^_^  佛經分經律論三藏,我們平時聽的經典,都是大家可以聽的呢^_^所有的經書都是可以祈福避災的。  呵呵,求佛菩薩加持是正常的心理,而且您的發心是為了贍養父母,和撫養孩子,這沒有什麼不好的。  但是需要說明的是,世間的一切不離是因果,想要獲得事業順利,收入增多的果報,就要修這個因呢^_^  要想自己做事情順利,平時就要與別人廣結善緣,急人所急,多幫助別人。  要收入增多,一方面需要自己多努力賺錢,另外一方面還要行布施,布施的概念包括了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施。財布施,大家都知道,就是在金錢上給予別人幫助,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財布施最勝者莫過於齋僧和供佛,因為三寶是眾生的福田,這是實打實的實話。不過如果您沒有這個信心,那就多幫助普通人吧,這個也是可以的,只是福報積累的慢些而已,也能獲得財富的果報。法布施,就包括為別人講解道理,最殊勝的是講述佛法,嗯,助印經書也包括在其中呢,不過如果您不信的話,這個也可以省略。就盡自己的能力,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把自己所了解的知識告訴別人,這也是屬於法布施的。無畏施,就是把不害怕布施給別人,比如說,如果別人遇到害怕的事情,您去安慰別人,讓他不再害怕等等。這些都是布施的具體內容,也是獲得財富的正因呢^_^===================================================================大師請教您:出家人除了不吃葷.也不能吃蛋和抽煙的嗎?謝謝    南無阿彌陀佛        ————  阿彌陀佛^_^  個人見識比較少,目前沒有在佛經裡面發現有明文規定不能吃蛋,但是許多大德都提倡不要吃蛋,所以,我們都是不吃的。  抽煙,在世間法上面來說,是有害健康的。在出世間法來說,抽煙會在頭頂形成一片雲障,會障礙中陰身。所以,雖然戒律裡面沒有明文說不能抽煙,但是,對於佛弟子來說,抽煙也是不適合的。因為和追求出離生死相悖。因為如果臨終的時候,頭頂有霧障,就無法隨佛菩薩接引的光而去,這是相當的可惜的。  對在家居士沒有這個要求,但是如果可以的話,還是不要吸煙為好。畢竟吸煙有害健康,不是嗎?^_^===================================================================請教師傅,在家人有證阿羅漢的嗎?如果有,那麼就師傅所知的,最快多久修成?您認為在家人是否不適合修禪,只適合修凈?廣欽老和尚說,在家人想修得怎樣是不可能的,只能求帶業往生。您的看法如何?      ——————————  呵呵,在家人最高只能證三果,不能證得四果阿羅漢呢^_^因為要證得四果,首先需要斷淫,因為淫是輪轉生死的正因,而證得四果的表徵之一是斷了分段生死,如果沒有斷淫,是不可能證得的。詳細的情況可以看看《俱舍論》與《楞嚴經》。  其實是否修禪或者適合修凈沒有一定的,因為每個人的因緣和福報不同,所以選擇的法門也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如果沒有師父指引,修禪容易出現偏差,所以相對來說凈土比較保險一些而已。  在家居士因為有家庭等責任分心,所以修行比較難以得力,但是如果真的能夠修上路,成就還是很大的。比如龐蘊居士等等。所以,如果沒有出家的因緣,在塵世修行也是可以的,只是阻力大一些而已^_^===================================================================請問念念觀自在:    1,在我們這個世界,時間的指向是否是單一的,普通人有無可能穿越,回到過去或者去到未來?    2,禪定的一定程度,時間是否有意義?    3,佛菩薩能否超越時間的限制?        謝謝!  ————————————  1、時間的概念也是相對的,都是因為有參照物而為了方便起見所以定下的。普通人通過修行,也是可以觀到過去和未來的,肉體的穿越是不太可能的,在中陰狀態下穿越是可以的。  2、在入甚深禪定的狀態下,已經超出了時間的概念了,自然也無法用時間來衡量。有時在定中的人以為是一剎那,但是出定之後,已經過去許多年了。  3、因為時間是相對的概念,佛菩薩是超越了這個範疇的,所以時間對佛菩薩來講,也失去像一般人而言的意義,但是為了化導眾生,所以還是承認時間的意義,否則就無法和一般人溝通了。===================================================================

推薦閱讀:

關於愛情的絕美句子100條 凄美之經典
思鄉之情的詩句,關於思鄉的古詩
關於酒的傷感句子,舉杯澆愁愁更愁
筆記整理-關於靠牆靜蹲
關於母愛的好段和名言

TAG:佛教 | 交流 | 出家 | 家人 | 衣食住行 | 關於 | 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