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一本千古奇書,絕對讓你長智

大家先看一下簡介:酷吏周興臨死之際,看過此書,自嘆弗如,竟甘願受死;一代人傑宰相狄仁傑閱罷此書,冷汗直冒,卻不敢喊冤:雄才女皇武則天面對此書,嘆道:如此機心,朕未必過也。殺機遂生。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它是一道獨特的「風景」,一次必然的孽生,有著不同尋常的意味。  其一,它是人類有始以來,第一部製造冤獄的經典。  其二,它是酷吏政治中,第一部由酷吏所寫,赤裸裸的施惡告白。  其三,它是文明史上,第一部集邪惡智慧之大成的詭計全書。  其四,它第一次揭示了奸臣何以比忠臣過得更好的奧秘——權謀厚黑。書名我先賣個關子,讓大家猜一下 後面會附上。 《羅織經》中國權謀經典,為什麼毛能把中國人玩的團團轉,就是深的古人的權謀之術。 確實千古奇才啊,集合中國五千的年的權謀大成者。只是現代人不學無術,整天沉迷於一些其他的東西當中沒有關注而已。懂國人的心理 必須要看 古書啊,古人早已經總結好了世代不變的道理。羅織經 閱人卷第一 --------------------------------------------------------------------------------   人之情多矯,世之俗多偽,豈可信乎?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恥其匿怨而友人也。   【譯文】人們的情感許多是做出來的,世間的習俗許多是虛假的怎麼可以相信呢?孔子說:『甜言蜜語、和顏悅色、畢恭畢敬,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可恥的是他們心中藏著怨恨,表面卻與人要好的虛偽行徑。   人者多欲,其性尚私。成事享其功,敗事委其過,且聖人弗能逾者,概人之本然也。   【譯文】人的慾望是多種多樣的,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事情成功了便享受功勞,事情失敗了便推託過錯,聖人尚且不能超越這一點,這大概是人的本性所決定的吧。   多欲則貪,尚私則枉,其罪遂生。民之畏懲,吏之懼禍,或以斂行;但有機變,孰難料也。   【譯文】慾望多了就會起貪心,極端自私就會有偏差,罪惡從此便產生了。老百姓害怕懲罰,官吏恐遭禍患,不得不收斂自己的行為;一旦有了機緣變故,誰都無法預料了。   為害常因不察,致禍歸於不忍。桓公溺臣,身死實哀;夫差存越,終喪其吳。親無過父子,然廣逆恆有;恩莫逾君臣,則莽奸弗絕。是以人心多詐,不可視其表;世事寡情,善者終無功。信人莫若信己,防人毋存幸念。此道不修,夫庸為智者乎?   【譯文】人們受害常常是因為對人沒有仔細的察驗,人們遭受禍患往往是由於對人心慈手軟。齊桓公過份相信他的臣子,以致死亡實在讓人哀痛。吳王夫差沒有吞併越國,最後卻導致吳國的滅亡。關係親密沒有超過父子的,可是像楊廣那樣的逆子卻總是存在;施以恩德沒有超過君對臣的,但是像王莽那樣的奸臣起卻從未斷絕。因此說人的內心隱含著太多的欺騙,不能光看他的外表。世上的事缺少情愛,做好事的人最後卻得不到功勞。相信別人不如相信自己,防範別人不要心存僥倖。這種技藝學習,難道還能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嗎? 羅織經 事上卷第二 --------------------------------------------------------------------------------   為上者疑,為下者懼。上下背德,禍必興焉。   【譯文】上司的疑心重,下屬的恐懼就多。上司和下屬的心意不一致,禍事便由此產生了。   上者驕,安其心以順。上者懮,去其患以忠。順不避媚,忠不忌曲,雖為人詬亦不可少為也。上所予,自可取,生死於人,安能逆乎?是以智者善窺上意,愚者固持己見,福禍相異,咸於此耳。   【譯文】高高在上的人驕傲,順從他可使其心安。高高在上的人懮慮,忠於他可使其免除懮患。順從不要迴避獻媚,忠心不要忌諱無理,雖然遭人詆毀也不能少做。上司能給你什麼,自然能拿回什麼,生死都控於人手,怎麼能違背他們呢?因此有智慧的人擅長暗中猜度上司的心意,愚蠢的人只堅持自己的見解,他們福禍不同,都是源於這個原因。   人主莫喜強臣,臣下戒懷妄念。臣強則死,念妄則亡。周公尚畏焉,況他人乎?   【譯文】當主子的沒有喜歡手下的人勢力過於強大,當臣子的要戒除心中存有的非分之想。臣子權勢過大會招致死禍,想法荒謬會導致滅亡。周公姬旦尚且懼怕這些,何況是其他人呢?   上無不智,臣無至賢。功歸上,罪歸己。戒惕弗棄,智勇弗顯。雖至親亦忍絕,縱為惡亦不讓。誠如是也,非徒上寵,而又寵無衰矣。   【譯文】上司沒有不聰明的,下屬絕無最有德行的。功勞讓給上司,罪過留給自己。戒備警惕之心不要丟失,智慧勇力不要顯露。雖然是最親近的人也要忍心斷絕,縱然是乾邪惡的事也不躲避。如果真的做到這樣,不但上司會寵愛有加,而且寵信不會衰減。羅織經 治下卷第三 --------------------------------------------------------------------------------   甘居人下者鮮。御之失謀,非犯,則篡耳。   【譯文】自願處於下屬的人很少。上級對下級的管理如果沒有計謀,不是下級抵觸上級,就是下級奪取上級的權力。   上無威,下生亂。威成於禮,恃以刑,失之縱。私勿與人,謀必辟。幸非一人,專固害。機心信隱,交接靡密,庶下者知威而畏也。   【譯文】上司沒有威嚴,下屬就會鬧出禍事。威嚴從禮儀中樹立,依賴於刑罰,放任它就會喪失。秘密的事不要讓人參與,參與謀劃的人一定要清除。寵信不要固定在一個人的身上,讓一個人專權一定會帶來禍害。心思一定要隱藏起來,與人交往不能過分親密,希望下屬由此感知上司的威嚴而生敬畏。   下附上以成志,上恃下以成名。下有所求,其心必進,遷之宜緩,速則滿矣。上有所欲,其神若親,禮下勿辭,拒者無助矣。   【譯文】下屬依附上司才能成就志向,上司依靠才屬才能取得功名。下屬有貪求的東西,他的心自然會要求上進,提升他應該慢慢的來,太快他就滿足了。上司有想使用的人,他的神態要親切,以禮相待下屬不要推辭,不這樣做就沒有人協助他了。   人有所好,以好誘之無不取,人有所懼,以懼迫之無不納。才可用者,非大害而隱忍。其不可制,果大材而亦誅。賞勿吝,以墜其志。罰適時,以警其心。恩威同施,才德相較,苟無功,得無天耶?   【譯文】人有喜好的東西,用喜好的東西引誘他沒有收伏不了的。人有懼怕的東西,用懼怕的東西逼迫他沒有不接受的。有才能可以使用的人,沒有大的害處要暗中容忍。其人不能馴服,確實是才能出眾的也要誅殺。賞賜不要吝惜,用此消磨他們的意志。懲罰要適合時宜,以此讓他的心得到告誡。恩惠和威力一起施行,才能和品德互相比較,如果這樣做還沒有成效,莫非這就是天意吧?羅織經 控權卷第四 --------------------------------------------------------------------------------   權者,人莫離也。取之非易,守之尤艱;智不足弗得,謀有失竟患,死生事也。   【譯文】權力,是人們不可以缺少的。獲取權力不容易,保住權力更加艱難;智慧欠缺的人不能得到,謀略不當的人最終卻能帶來禍患,這是關係生死的大事。   假天用事,名之順也。自絕於天,敵之罪也。民有其愚,權有其智。德之不昭,人所難附焉。   【譯文】借用天意行事,名義上才適合正道。逆天而行,自作自受,這是敵人的罪名。讓老百姓愚昧無知,這是掌權者的聰明之處。恩惠不顯示出來,人們就很難依從了。   亂世用能,平則去患。盛事惟忠,庸則自從。名可易,實必爭;名實悖之,權之喪矣。嗜權逾命者,莫敢不為;權之弗讓也,其求乃極。機為要,無機自毀;事可絕,人倫亦滅。利祿為羈,去其實害;賞以虛名,收其本心。若此為之,權無不得,亦無失也。   【譯文】混亂動蕩的時代要使用有能力的人,天下平定了要剷除他們以絕後患。大治時期只使用忠於自己的人,平庸無才的人最易掌握和歸順。名稱可以改變,實權必須力爭;名稱和實權完全相反,權力就喪失了。酷好權力超過他性命的人,是沒有什麼不敢做;權力沒有主動讓給別人的,所以爭奪它的方法無所不用。時機十分重要,時機不當就會自取滅亡;事情可以做絕,尊卑長幼也能狠心滅殺。用錢財爵祿來拘束他們,以消除他們可能造成的實際危害;用虛假的名位來賞賜他們,以收買他們的人心。如果這樣行事,什麼權力都可以獲得,也不會失去。羅織經 制敵卷第五 --------------------------------------------------------------------------------   人皆有敵也。敵者,利害相衝,死生弗容;未察之無以辨友,非制之無以成業。此大害也,必絕之。   【譯文】人都有敵人的。敵人,是與他有利害衝突,生死不能相容的人。不能認清敵人就無法分辨朋友,不能制伏敵人就不能成就事業,這是最大的禍害,一定要根除它。   君子敵小人,亦小人也。小人友君子,亦君子也。名為虛,智者不計毀譽;利為上,愚者惟求良善。   【譯文】君子和小人為敵,也就變成小人了。小人和君子友善,也就變成君子了。名聲是虛的,有智慧的人不會計較別人的毀謗和稱讚;利益是至高無上的愚蠢的人才只是求取好的善名。   眾之敵,未可謂吾敵;上之敵,雖吾友亦敵也。親之故,不可道吾親;刑之故,向吾親亦棄也。惑敵於不覺,待時也。制敵於未動,先機也。構敵於為亂,不赦也。害敵於淫邪,不恥也。敵之大,無過不知;禍之烈,友敵為甚。使視人若寇,待親如疏,接友逾仇,縱人之惡余,而避其害,何損焉?   【譯文】人們共同的敵人,不能說一定是我的敵人;上司的敵人,雖然是我的朋友也要與他為敵。親戚的緣故,不能說就是我該親近的人;刑罰的緣故,如果是我的親人也要捨棄。在不知不覺中迷惑敵人,以等待時機。在敵人沒有行動的時候制伏他,這就是搶先佔有有利時機。在犯上作亂上構陷敵人,這是不能赦免的罪名。在淫穢邪惡之事上加害敵人,這最能讓人鄙視他。最大的敵人,是沒有比不知道誰是敵人更大的了;最深的禍害,以和敵人友善最為嚴重。假如把天下人看得像強盜一樣,對待親人像陌生人一樣,交接朋友超過了對仇人的態度,縱然人們厭惡我,卻能躲避禍害,以有什麼損失呢? 羅織經 固榮卷第六 --------------------------------------------------------------------------------   榮寵有初,鮮有終者;吉凶無常,智者少禍。榮寵非命,謀之而後善;吉凶擇人,慎之方消愆。   【譯文】顯達和寵幸有開始的時候,能保持到最後的就很少了;吉利和兇險沒有不變的,有智慧的人才能減少禍事。顯達和寵幸不是命里就有的,先有謀劃後才有成;吉利和兇險是選擇人的,謹慎小心才能消災免禍。   君命無違,榮之本也,智者捨身亦存續。後不乏人,榮之方久,賢者自苦亦惠嗣。官無定主,百變以悅其君。君有幸臣,無由亦須結納。人孰無親,罪人慎察其宗。人有賢愚,任人勿求過己。   【譯文】君主的命令不要違抗,這是顯達的根本,有智慧的人寧肯犧牲自己也要讓顯達延續下去。後代不缺乏人材,顯達才可持久,賢明的人情願自己吃苦也要惠及後人。官位沒有固定的主人,用機智多變取悅他的君主。君主都有寵幸的臣子,沒有什麼原由也必須和他們結交往來。人都有三親六故,懲罰人的時候一定要仔細審察他的家族。人有賢明和愚蠢之別,任用人不要要求他們的才能高過自己。   榮所眾羨,亦引眾怨。示上以足,示下以惠,怨自削減。大仇必去,小人勿輕,禍不可伏。喜怒無蹤,慎思及遠,人所難圖焉。   【譯文】顯達為眾人所羨慕,也能引發眾人的怨恨。對上司要表示心滿意足,對手下要施以恩惠,怨恨自然就會減少了。大的仇人一定要剷除,無恥小人不要輕視,禍患就不能隱藏。高興和憤怒的心情不露蹤跡,謹慎思考放眼遠處,人們就很難圖謀他了。 羅織經 保身卷第七 --------------------------------------------------------------------------------   世之道,人不自害而人害也;人之道,人不恕己而自恕也。   【譯文】世間的道理,人們不傷害自己卻遭到別人的傷害;做人的道理,別人不原諒自己而自己卻能原諒。   君子惜名,小人愛身。好名羈行,重利無虧。名德不昭,毀謗無損其身;義仁莫名,姦邪不以為患。陽以贊人,置其難堪而不覺;陰以行私,攻其諱處而自存。   【譯文】君子愛惜名譽,小人愛護自己。喜好名譽就會束縛人的行為,重視利益就不會吃虧。名望和德行不顯示,誹謗就不能損害他本身的清譽;義氣和仁德不顯露,奸詐邪惡的人就不會把他視為禍患。表面上讚美別人,讓他難以忍受卻不知真意;背地裡為達私利,攻擊他最忌諱的地方而保存自己。   庶人莫與官爭,貴人不結人怨。弱則保命,不可作強;強則斂翼,休求盡善。罪己宜苛,人憐不致大害。責人勿厲,小惠或有大得。   【譯文】老百姓不要與官府爭鬥,富貴的人不要輕易和人結下怨仇。身為弱者要保全性命,不能逞強顯能;身為強者要收斂羽翼,不可求取完美無缺。責備自己應該苛刻,使人憐憫就不會招致大的禍害。責罰他人不要過於嚴厲,小的恩惠有時能帶來大的收穫。   惡無定議,莫以惡為惡者顯;善無定評,勿以善為善者安。自憐人憐,自棄人棄。心無滯礙,害不侵矣。   【譯文】惡沒有固定的說法,不把惡當作惡的顯達;善沒有固定的評判,不把善視為善的人平安。自己憐惜自己別人才會憐惜,自己厭棄自己別人自會厭棄。思想沒有停滯阻礙,禍害就無法侵犯了。羅織經 察奸卷第八 --------------------------------------------------------------------------------   奸不自招,忠不自辯。奸者禍國,忠者禍身。   【譯文】奸臣不會自己招認,忠臣不能自己辯解。奸臣損害國家,忠臣損害自身。   無智無以成奸,其智陰也。有善無以為奸,其知存也。   【譯文】沒有智謀不能成為奸臣,他們的智謀都是陰險的。心存良善不會成為奸臣,他們的良知沒有喪失。   智不逾奸,伐之莫勝;知不至大,奸者難拒。忠奸堪易也。上所用者,奸亦為忠;上所棄者,忠亦為奸。   【譯文】智謀不超過奸臣,討伐他就不能獲勝;良知不深遠廣大,對奸臣就難以抗拒。忠臣和姦臣是可以變換的。君主任用信任的人,雖然是奸臣也被看做忠臣;君主拋棄不用的人,即使是忠臣也被視為奸臣。   勢變而人非,時遷而奸異,其名難恃,惟上堪恃耳。好惡生奸也。人之敵,非奸亦奸;人之友,其奸亦忠。   【譯文】時勢變了人就不同,時間變了奸臣就有分別,忠奸的名稱難以依賴,只有君主才可作為依仗。喜歡和厭惡產生奸臣。人們的敵人,不是奸臣的也被視為奸臣;人們的朋友,是奸臣的也被視為忠臣。   道同方獲其利,道異惟受其害。奸有益,人皆可為奸;忠致禍,人難為忠。奸眾而忠寡,世之實也;言忠而惡奸,世之表也。   【譯文】道義相同才能獲得利益,道義不同只有得到災害。當奸臣有好處,人們都可以成為奸臣;當忠臣招致禍患,人們就很難做忠臣了。奸臣多而忠臣少,這是世間真實的狀況;說自己是忠臣而厭惡奸臣,這是世間表面的現象。   惟上惟己,去表求實,奸者自見矣。   【譯文】只獻媚君主就是為了自己,去除表面探求實質,奸臣自然就會顯現出來了。羅織經 謀劃卷第九 --------------------------------------------------------------------------------   上不謀臣,下或不治;下不謀上,其身難晉;臣不謀僚,敵者勿去。官無恆友,禍存斯虛,勢之所然,智者弗怠焉。料敵以遠,須謀於今;去賊以盡,其謀無忌。欺君為大,加諸罪無可免;枉法不容,縱其為 禍方懲。   【譯文】君主不用計謀統御臣子,有的下屬就無法治理;下屬不用計謀對君主,他們自身的官職就難以晉陞;官員不用計謀對付同僚,他的敵人不能剷除。官場上沒有永遠的朋友,禍患常在片刻之間,這是形勢的必然,有智慧的人對此不能鬆懈。預料敵人能達到遠處,必須要在今天謀劃;剷除賊人要達到全殲,他的謀劃就不能有所忌諱。欺騙君主是大罪,把這個罪名強加在別人身上他就不能倖免;破壞法律不能寬容,放縱他以致出生禍亂才加以懲罰。   上謀臣以勢,勢不濟者以術。下謀上以術,術有窮者以力。臣謀以智,智無及者以害。事貴密焉,不密禍己;行貴速焉,緩則人先。其功反罪,彌消其根;其言設繆,益增人厭。行之不輟,不亦無敵乎?   【譯文】君主憑藉權勢謀劃臣子,勢力衰弱的時候要依靠權術。下屬依靠權術謀劃君主,權術窮盡的時候就憑藉實力。臣子用智計謀劃同僚,智計達不到的時候就用傷害。事情貴在保守秘密,不能保守秘密,就禍及自身;行動貴在迅速快捷,緩慢拖拉就讓別人佔了先機。設定一個荒謬的說法誣指是他說的,這最能增加人們的厭惡。謀划行為不停止,不是沒有敵手了嗎?問罪卷十 法之善惡,莫以文也,乃其行焉;刑之本哉,非罰罪也,乃明罪焉。   【譯文】法律的好壞,不在條文本身,而是它的執行;刑罰的根本,不在如何處罰犯罪,而是如何確定犯罪。   人皆可罪,罪人須定其人。罪不自招,密而舉之則顯。上不容罪,無諭則待,有諭則逮。人辯乃常,審之勿憫,刑之非輕,無不招也。或以拒死,畏罪釋耳。人無不黨,罪一人可舉其眾;供必無缺,善修之毋違其真。事至此也,罪可成矣。   【譯文】人都是可以定罪的,加罪於人必須先確定對象。罪行不會自動暴露,密告並檢舉他就會讓罪行顯現。君主不會容忍犯罪,沒有諭旨就耐心等待,有諭旨就馬上逮捕。人們自辨無罪是正常的,審訊他們不要心存憐憫,刑罰他們不能出手輕微,這樣做他們就沒有不招認的。有的人因為拒不認罪被責打致死,這種情況可用畏罪自殺來解釋說明。人沒有不結黨營私的,給一人定罪便可揭發出他的同夥;供狀必須沒有破綻,把被告供狀編撰修補使之不違反真實。事情做到這樣,罪案就可以成立了。   人異而心異,擇其弱者以攻之,其神必潰。   【譯文】人不同他們的思想就有差異,選擇他們的薄弱之處加以攻擊,他們的精神就會崩潰。   身同而懼同,以其至畏而刑之,其人固屈。憐不可存,憐人者無證其忠。友宜重懲,援友者惟其害。   【譯文】人的身體相同害怕責罰也相同,用他最畏懼的東西給他動刑,他就一定會屈服。不可以存有憐惜,憐惜別人的人並不能以此證明他的忠正。朋友應該從重懲處,幫助朋友的人只能給他自己招來禍害。   罪人或免人罪,難為亦為也。   【譯文】加罪於人或許能避免被人加罪,此事雖不容易也要勉為其難了。補卷十一十二,未譯刑罰卷十一 致人於死,莫逾構其反也;誘人以服,非刑之無得焉。刑有術,罰尚變,無所不施,人皆授首矣。 智者畏禍,愚者懼刑;言以誅人,刑之極也。明者識時,頑者辯理;勢以待人,罰之肇也。 死之能受,痛之難忍,刑人取其不堪。士不耐辱,人患株親,罰人伐其不甘。人不言罪,加其罪逾彼;證不可得,偽其證率真。刑有不及,陷無不至;不患罪無名,患上不疑也。 人刑者非刑也,罰人者非罰也。非人乃賤,非罰乃貴。賤則魚肉,貴則生死。人之取捨,無乃得此乎?瓜蔓卷十二 事不至大,無以驚人;案不及眾,功之匪顯。上以求安,下以邀寵,其冤固有,未可免也。 榮以榮人者榮,禍以禍人者禍。榮非己莫恃,禍惟他勿縱。罪無實者,他罪可代;惡無彰者,人惡以附。心之患者,置敵一黨;情之怨者,陷其姦邪。 官之友,民之敵;親之友,仇之敵,敵者無常也。榮之友,敗之敵;賤之友,貴之敵,友者有時也。是以權不可廢,廢則失本,情不可濫,濫則人忌;人不可密,密則疑生;心不可托,托則禍伏。智者不招己害,能者尋隙求功。餌之以逮,事無悖矣。 一、先確定對象。   二、從四面八方向中央發告密信件或檢舉信件,以期控制輿論。   三、等候有關機關或當權人物把這些信件「指示轉交」下來,再進行相關調查。  四、根據交辦的信件,把對象逮捕、審訊。   五、審訊時施用酷刑逼供,被告只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是招認,一是死於酷刑之下。   六、審訊時讓犯人們在口供中互相牽引,並擴大向外牽引,人數多寡和範圍大小,隨心所欲。   七、把被告口供整理編撰,使互相吻合,毫無破綻。  史稱「漢唐少冤獄」,不過也不是絕對的。漢有「鉤黨」,唐有「羅織」!《羅織經》是一部專講羅織罪名,角謀鬥智的書籍,是由武則天時唐朝酷吏來俊臣,萬國俊所著,實際上就是「整人經」,「害  人經」,交他們的門徒如何編造罪狀,安排情節,描繪細節,陷害無辜的人。他們還爭相發明了刑訊辦法,名目繁多,可謂整人有數。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它是一道獨特的"風景",有著不同尋常的意味。其一,它是人類有始以來,第一部製造冤獄的經典。其二,它是酷吏政治中,第一部由酷吏所寫,赤裸裸的施惡告白。其三,它是文明史上,第一部邪惡智慧之大成的詭計全書。其四,它第一次揭示了奸臣為何比忠臣過得更好的奧秘:權謀厚黑。 武則天稱帝以後,仍然保持著強烈的防範心理,酷吏政治在武周初期以更大規模迅速發展,甚至到了不可控制的程度。  中宗複位後,在神龍元年(705年)三月八日的詔書中,開列了一張二十七人的酷吏名單。其中大部分人作為酷吏的主要活動,都是在武則天稱帝之後進行的。在武則天恐怖政策的指導下,迎來了酷吏政治的高潮,相應的刑罰手段也達到了駭人聽聞的程度。  來俊臣的發家在天授年間(690-692年),並很快成為酷吏集團的首領。天授元年,他因告密累遷侍御史,加朝散大夫,二年擢拜左台御史中丞。來俊臣身上集中體現了酷吏的兩大特點,一是善於告密與羅織罪狀,二是極端殘忍。  來俊臣羅織罪狀的方法其實並不高明。具體做法是,招集無賴數百人,讓他們共同羅織,千里響應。欲誣陷一人,即在各地同時告發,造成證據互補,欺上瞞下。他還與同黨一起對告密深入研究,編撰出一本《告密羅織經》,從原理到技術都有詳細的介紹。採用他們介紹的方法,誣告的成功率極高。一旦遇有無法落實的案件,人們都說:「只要交給來俊臣推勘,一定能查獲實情 。」  武則天在洛陽皇城西面的麗景門內設立推事院,專門交由來俊臣等負責審判大案,號為「新開門」。只要被送往新開門受審,沒有人能夠清白出來。所以來俊臣的同黨侍御史王弘義得意地將麗景門戲稱為「例竟門」,言下之意是,入此門者必死無疑。  來俊臣等還發明了許多拷訊囚徒的嚴刑酷法。或以醋灌鼻,關押到地牢中;或將人放到瓮中,在瓮的四周燒火烤炙,並絕其糧飾,致使有的人被迫抽衣絮而食之;或者將人投到糞穢之中,備受荼毒。他還同索元禮等創造了十號大枷,冠以叫人聽而生畏的名字:一曰定百脈,二曰喘不得,三曰突地吼,四曰著即承,五曰失魂膽,六曰實同反,七曰反是實,八曰死豬愁,九曰求即死,十曰求破家。還有一種用鐵籠頭連著枷鎖的刑具,輪轉於地,囚犯轉眼間即悶絕身亡。還有許多的刑罰,都是將人折磨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武則天稱帝以後的濫刑維持了七年時間,到萬歲通天二年(697)六月,來俊臣被處以極刑,酷吏政治才告結束。  這一時期內酷吏經辦的政治案件,主要的有二十多宗,被整肅的主要對象是反對派官僚,包括一大批宰相。他們被整肅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純屬誣陷,有的則因貪臟枉法,有的因為與來俊臣等有私怨,有的則牽連於皇位繼承問題。  這一時期濫刑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酷吏自身也不斷受懲處。表明武則天既利用酷吏,又不允許他們走得太遠。  天授二年(691年)正月,御史中丞代理御史台長官的李嗣真上疏請求抑制酷吏、恤獄慎刑。武則天雖未能完全聽得進去,但在稍後的一、二月間,同時處決了惡貫滿盈的大酷吏丘神勣、周興、索元禮。  丘神勣在垂拱四年鎮壓琅琊王李衝起兵後,揮刀盡殺博州官吏,破千餘家,後來又參與審訊制獄;周興是武則天稱帝以前以宗室為主要整肅對象的恐怖政策的主要執行者,屢受制獄,被其陷害者數千人;索元禮是許多殘酷刑罰的發明人,揚州起兵後在洛州牧院首按制獄,心性殘忍,甚於虎狼,欠下了累累血債。丘神勣下獄後伏誅,索元禮是武則天為了安慰人心而殺的,周興之罪按律當死,武則天念其前功,改流嶺外,在路上被仇家所殺。同時處置這三名酷吏,標誌著武則天在控制監刑的問題上走出了艱難的第一歲。  天授三年一月,來俊臣等與武承嗣合謀,羅告宰相狄仁傑、任知古、裴行本以及御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等七人,以謀反罪將他們批捕下獄。由於狄仁傑首先承認「反是實」而未 及時行刑,贏得了機會,並拆下被頭帛巾書寫冤狀,經獄吏轉呈家人後由其子拆出,向武則天訴冤。後來,三個月前被處死的宰相樂思晦的不滿十歲的兒子求見,武則天深受觸動,召問狄仁傑。七人於是倖免一死,被免官或流放。在此案的處理過程中,酷吏們的種種劣跡多有敗露,武則天不得不對濫刑的做法重加考慮。狄仁傑等人的被免死,畢竟又在控制濫刑問題上前進了一步。   同年(天授三,如意元,長壽元,692年)夏秋間,朝中抑制酷吏的呼聲四起。萬年縣主簿徐堅上疏請退酷吏任寬平;右補闕朱敬則上疏以為革命之後眾心已定,請省刑尚寬;侍御史周矩上疏揭露酷吏的殘暴行徑,請緩刑用仁。武則天一改過去對此類奏疏不予理睬的態度,加以肯定並有所採納。對酷吏政治持反對態度的李昭德被拜為宰相,還指派監察御史嚴善思去按問一些有疑的在押犯人,查出被迫假伏罪的八百五十餘人。  一時間,羅織之黨為之不振,制獄稍衰。這一年正是武則天在七十餘歲高齡身體好轉、心情愉快的時候。為了紀念牙齒再生,改元長壽。  當年,被賜名為武家臣的酷吏來子珣被流放愛州(今越南靖化)而死。  長壽二年(693年)正月,侍御史徐有功因為擔保皇嗣德妃竇氏之母無罪,被誣告為黨同惡逆,酷吏們為其定罪絞刑。徐有功處之泰然,並乘武則天召問之機,再次聲明「好生,聖人之大德」的道理。武則大因此免除了竇母龐氏及其諸子的死罪。徐有功也幸免於難,當時被除名之後,不久又起用為左司郎中,後來官至司刑少卿,冒著生命危險救護了許多無辜之人,為抑制酷吏做出了重大貢獻。  同年二月,酷吏侍御史侯思止以違反民間蓄錦的規定,被宰相李昭德收審,杖殺於朝堂。  在此前後,酷吏們迫於受抑制、打擊的不利形勢,再次製造事端,利用武則天對此前受到整肅的宗室、大臣及家屬們的防範心理,上告被安置於嶺南的流人陰謀造反。兩年前傅遊藝就曾建議武則天盡殺嶺南流人,以絕後患。現在既然收到了他們謀反的報告,武則天決定派遣司刑(大理寺,評事萬國俊攝監察御史,前往按問。萬國俊是洛陽人,是以來俊臣為首的酷吏集團中的骨幹分子,曾參與編造《告密羅織經》,與來俊臣同按制獄。他來到廣州以後,把附近流人召到一起,假傳制命逼令自盡。流人號呼,稱冤不服。萬國俊將三百餘人驅趕到一處河灣一次全部殺死。然後捏造他們造反的證據,回京復命之時,乘機煽風點火,說:「諸道流人咸有怨望,若不及早採取措施,恐怕後果嚴重。」  分布在劍南、黔中、安南等地的流人,是流放各地的犯人,本來已經喪失了反抗能力。武則天沒有冷靜下來作仔細研究,再次表現出一個封建帝王的權力欲和殘忍的本性。在萬國俊的煽動下,武則天派出一批使巨,分赴各地處理流人謀反事件。這些人看到萬國俊因為殺人多而得到提拔,爭相仿效,展開了一場屠殺競賽。結果,最多的殺了九百人,有的殺了七百人,最少的也達到五百人。甚至有的流人是早年被放、而不是在武則天革命前後因罪流放的,也在這場殺人比賽中無辜斃命。武則天後來有所醒悟,制止了這種濫殺,下制規定:「被六道便所殺之家口未歸者,並遞還本管。」萬國俊、劉光業等出使六人後來也都不得善終,不久相繼慘死。  武則天逝世以後流行一種說法,認為遣使殺流人是她一種有意的安排,並乘機收拾外派的酷吏,達到滅絕流人和清除酷吏一箭雙鵰的目的。 《資治通鑒考異》引唐人潘遠《紀聞》載錄了旨在說明武則天此種用意的這個故事。不過,其中穿鑿的痕迹很明顯,是在否定武則天的政治氣氛下,利用了民間的一種傳聞。殺流人事件,主要還是酷吏集團為了製造不穩定的氣氛,以擺脫有可能被拋棄受整肅的被動局面而製造的。這是一場真正的陰謀。當然,武則天也要對此負主要責任。  但是,結束恐怖政治的步伐並末因此停止。第二年(長壽三,延載元,694年),來俊臣因貪污罪下獄,由御史中丞貶為殿中丞,九月再貶為同州參軍。同時,酷吏王弘義也被流放瓊州,緊接著被杖殺。  自來俊臣外貶之後,酷吏沉寂了幾年。後來由於一樁謀反案,使酷吏復又猖撅了大約半年時間。  萬歲通天二年(697年)正月,箕州刺史劉思禮與洛州錄事參軍綦連耀謀反的事件被明堂縣尉吉頊得知。吉頊寫狀告訴了已調任合宮縣尉的來俊臣,便其上疏告變。來俊臣重新受到重用。  劉思禮是太原元謀功臣劉世龍之侄。術士張憬藏看其相曰,當歷箕州而位至太師。若先當上箕州刺史,然後太師之位亦可求得。於是劉思禮慫恿綦連耀陰結朝士圖謀不軌,並暗定君臣之契。當時王勃之兄王勒任鳳閣舍人兼知天官(吏部)侍郎事,負責官員選任,安排劉思禮做了箕州刺史。王之弟監察御史王助將此事告訴了吉頊,不料被揭發。  武則天讓河內王武懿宗負責審查。武懿宗實際上也是一個未列入酷吏名單的大酷吏,自天授年間以來,多次審理大獄,喜誣陷人,時人以為僅次於周興、來俊臣。他答應劉思禮,只要把朝中與自已不和的那些人都牽連進去,就可免死。結果劉思禮廣引包括宰相李元素、孫元亨在內的海內名士三十六家,都被武懿宗屈打成招,全部族誅,親黨連坐被流放者達千餘人。來俊臣因此得到了提升。  在此前後,來俊臣也迎來了他的末日。他與秋官侍郎皇甫丈備誣告宰相李昭德謀反,昭德下獄。但他起用之後變本加厲,又進一步誣告武氏諸王、太平公主以及皇嗣李旦和廬陵王李哲,完全擺出了魚死網破的拚命架勢。  河東人衛逐忠首先揭發來俊臣的誣妄,武氏諸王及太平公主也乘機揭發其罪。在宰相王及善及新受信用的吉xu頤等人的勸說下,武則天批准了法司的判決,將來俊臣與李昭德同時棄市。李昭德之死當另有原因,而來俊臣被處決確實大快人心,仇家爭啃俊臣之肉,斯須而盡,抉眼剝面,披腹出心,騰踏成泥。武則天迫於公眾輿論,下制公布其罪惡,並決定剝奪其政治權力終身,全家抄沒。  來俊臣問斬之後,黨徒也都配流嶺南,標誌著酷吏政治的結束。【譯文】來俊臣,雍州人,父親來操,曾任松州長史。來俊臣從少年時起就是個詭譎奸詐、反覆無常、兇險邪惡、殘忍荒唐而且舉世無雙的傢伙。在武則天朝,由於他羅織罪名,誣告陷害各親王大臣,被授予朝散大夫。並授予他侍御史之職。在審理皇帝交辦的案子時,凡有不合他心意的,便對犯罪人實行株連,長幼都要坐連其族,一殺就是千餘家。滿朝文武大臣只是長嘆,沒有敢說話的。人們更懾於當時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他與自己的親信侍御史王弘義、侯恩止一起,專誣告那些士大夫們,不論是春季夏季,殺人不斷。當時在麗景門內設置了監獄,麗景門也叫做新開門,只要進入新開門,一百人里也難活下來一個人。王弘義則把麗景門戲稱為例竟門,意思是說凡是進入此門的人,小命都得完蛋。來俊臣還與他的黨羽朱南山等十幾個人,編製一篇《告密羅織經》,共有幾千字,都是預先有系統地按內容分例成細目,還要布置怎樣羅織犯罪人的事實和緣由,命令他的黨羽照此去告發,有時也把密告信投於匭院而讓皇帝知道,這種案子武則天多是委派來俊臣去審理。來俊臣另外製造了一種刑具,叫做"突地吼",凡是上了這種突地吼枷的,都要在地上不住地轉圈,很快便會暈倒。他又製造了十幾個枷,稱名為"見即承"。還有"鐵圈籠頭",當審訊囚犯時,在圈中加上楔子。其餘還有各種名號的刑具數十種,大致都是如此。囚犯不分其原來的身份貴賤,一律是先把枷棒放在地上,再把他叫到跟前對他說:"這就是刑具!"見到刑具的人立即魂飛魄散,無不自己誣陷自己的。而武則天又以高官厚祿給予重賞,因此他們爭比看誰更為殘酷。因而告密的人,在大街上紛然皆是,因而名流們在世短暫,出了名僅可經歷幾日而已。朝官們因為要去上朝,不定何時便會遭到襲擊,一旦被抓走便可能落得全家族被殺的結果。因此在與家人告別時便說:"不知道還能不能再相見?"天授年間,春官(禮部)尚書狄仁傑、天官(吏部)侍郎任令暉、文昌(尚書省)右丞盧獻等五人,一起被他們誣告,來俊臣既然是以滅族而為功業的,他自然就想要引導人家接受自己犯了反叛的罪名。他都是先奏請皇帝下令,再拿著皇上的敕書一審問他們就會承認自己的罪行,因為這樣還可以得到減免其他族人死罪的結果。來俊臣便以此辦法來威脅狄仁傑等,讓他們承認犯有反叛罪,狄仁傑誠懇地說道:"大周朝革命,萬事維新,唐室的舊臣,甘願聽從誅殺。反叛是事實。"來俊臣才稍微從寬處置。"判官王德壽對狄傑仁說:"尚書的事就算過去,並且能得到減免死罪的判決。我今天也是受人驅使,只是想求得少爬些台階,想憑藉尚書來牽連楊執柔可以嗎?"狄仁傑道:"要我怎麼辦?"王德壽說:"尚書從前在禮部,而楊執柔在禮部任某司的員外,你來牽連他一下還是完全可以的。"狄仁傑道:"皇天后土(地神)啊,竟然讓我狄仁傑幹這種事!"隨後一頭撞在柱子上,鮮血覆蓋了他的臉頰,王德壽十分恐懼而告辭。狄仁傑既然已承認自己犯了反叛罪,主管部門只是等待行刑的日期了,因此對他不再嚴防。他從看守者那裡借得筆硯,又扯了一塊頭巾在上面書寫起來,述說了自己的冤枉和遭受的痛苦,然後藏在綿衣內。他叫人告訴王德壽說:"現在天很熱了,請通知家人來把我的綿衣取走。"王德壽已不再懷疑他了。家人得到了綿衣中的書信,仁傑的兒子光遠拿著信說事情肯定會發生變化。他得到了召見,武則天看過信後有些不知所以,便把來俊臣叫來問道:"你說仁傑等已承認犯了反判罪,那為什麼今天他兒子又來訴冤呢?"來俊臣道:"這樣的人哪肯服罪呢?臣讓他坐卧息休得十分安穩,甚至連他們的頭巾衣帶也未去掉。"武則天命令通事舍人周琳去視察,來俊臣叫獄卒把巾、帶借給狄仁傑,並讓他在西則隨便行走站立,讓周琳觀看。周琳懼怕來俊臣,不敢向西看,只望著東面唯唯諾諾地答應而已。來俊臣讓周琳暫且留步,要讓他給捎去一份文狀。於是他命令判官假冒狄仁傑等寫了一份謝死表,代替他進呈給皇帝。鳳閣(中書省)侍郎樂思誨的兒子,八九歲時,他的家遭滅族禍,現在司農寺暫為差役,皇帝對他家過去的事改變了看法而得到召見,他向武則天講述了來俊臣如何苛刻狠毒,希望陛下把那些稱反叛的假狀子一一加以符合對照,結果不分大人小孩所有狀子都是一個樣,武則天心裡不解其意,於是召見狄仁傑等問道:"你們為什麼要承認反叛呢?"狄仁傑等回答說:"假如不承認,早死在枷棒下了。"武則天又問:"為什麼要寫謝死表呢?"狄仁傑等答道:"沒有寫過。"武則天拿出謝死表讓他們看,才知道那是別人背著他們代寫的,於是釋放了這五家。來俊臣還誣告過大將軍張虔勖、大將軍給使范雲仙,在洛陽州官署里,虔勖等不堪忍受痛苦,自訴對於國家有功,義正嚴辭,來俊臣竟命令衛士把他亂刀砍死。范雲仙也陳述自己一生服務於先朝,聲言司法官對他懲治的冤枉和痛苦,來俊臣下令割去了他的舌頭。士子和庶民見此都嚇破了膽,沒有敢說話的。來俊臣屢犯貪贓罪,被貶到同州任參軍,在那裡他曾強奪一個參軍同僚的妻子,並污辱了他的母親,也沒有敢說話的。不久又授予他河南縣尉,一直升任為太僕卿。武則天曾賜給他十個婢女。那還是在他剛剛被授予司農卿的時候。此時西番酋長大將軍斛瑟羅的家中有小婢能歌善舞,而來俊臣只有在司農卿時賜予的一般婢奴,於是就讓他的黨羽誣告斛瑟羅謀反,用意是想要謀取他的婢女。後來各酋長來到朝廷,他們個個割耳破面,來訴冤的有數十人,因而才沒有獲滅族罪。那時綦連耀與劉思禮等對朝廷有些議論,長安縣尉吉頊知道這件事,便告訴了來俊臣。來俊臣告發了此事,有數十人受到牽連而被滅族。來俊臣仗勢想要獨攬此功,又對吉頊羅織罪名,後來吉頊得到召見而在朝廷作了訴訟,唯有他倖免。來俊臣威逼強娶了太原王慶詵的女兒。來俊臣平素與河東衛遂忠有交情,衛遂忠的名望雖不顯赫,但是很好學,很有辯駁之才。有一天衛遂忠酒酣之後到來俊臣家去,當時來俊臣正與妻子的家人設宴聚會,守門人欺騙他說來俊臣出去了,衛遂忠知道他是說謊,便闖了進去,把他謾罵羞辱一頓。來俊臣由於在親戚面前遭人謾罵而感到羞恥,便指使人毆打他並把他反綁起來,很快又放了他,但是從此結下了讎隙,當來俊臣將要羅織罪名誣告武姓各王以及太平公主、張易之等人時,衛遂忠先揭穿了他的陰謀。儘管武則天一再保護他,但武姓各王及太平公主是很有威力的,他們一起詆毀進攻他,於是將他斬於鬧市並陳屍示眾。人們不論是老少都憎恨他,爭相去剮他的肉,很快就把他的肉割凈的。武則天後來醒悟,下詔書道:"來俊臣本來是個裡巷中的小人,向來輕薄險惡,但是他能極力地舉發那些有罪錯的人,應當說他還是獻出了一些忠誠的。但是各位王侯這些磐石宗枝們。一定要毀掉他,而南北衙的文武將相們,也都打算推倒他,那就應該給予他誅殺全部家族之罪,從而解除人們的憤恨。現已對他滅族,不論是士子庶民還是男人女人,人們都在大街上相互慶賀。 譯文閱人人們的情感許多是做出來的,世間的習俗許多是虛假的怎麼可以相信呢?孔子說:『甜言蜜語、和顏悅色、畢恭畢敬,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可恥的是他們心中藏著怨恨,表面卻與人要好的虛偽行徑人的慾望是多種多樣的,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事情成功了便享受功勞,事情失敗了便推託過錯,聖人尚且不能超越這一點,這大概是人的本性所決定的吧。慾望多了就會起貪心,極端自私就會有偏差,罪惡從此便產生了。老百姓害怕懲罰,官吏恐遭禍患,不得不收斂自己的行為;一旦有了機緣變故,誰都無法預料了。人們受害常常是因為對人沒有仔細的察驗,人們遭受禍患往往是由於對人心慈手軟。齊桓公過份相信他的臣子,以致死亡實在讓人哀痛。吳王夫差沒有吞併越國,最後卻導致吳國的滅亡。關係親密沒有超過父子的,可是像楊廣那樣的逆子卻總是存在;施以恩德沒有超過君對臣的,但是像王莽那樣的奸臣起卻從未斷絕。因此說人的內心隱含著太多的欺騙,不能光看他的外表。世上的事缺少情愛,做好事的人最後卻得不到功勞。相信別人不如相信自己,防範別人不要心存僥倖。不學這種技藝,難道還能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嗎?事上上司的疑心重,下屬的恐懼就多。上司和下屬的心意不一致,禍事便由此產生了。高高在上的人驕傲,順從他可使其心安。高高在上的人懮慮,忠於他可使其免除懮患。順從不要迴避獻媚,忠心不要忌諱無理,雖然遭人詆毀也不能少做。上司能給你什麼,自然能拿回什麼,生死都控於人手,怎麼能違背他們呢?因此有智慧的人擅長暗中猜度上司的心意,愚蠢的人只堅持自己的見解,他們福禍不同,都是源於這個原因。當主子的沒有喜歡手下的人勢力過於強大,當臣子的要戒除心中存有的非分之想。臣子權勢過大會招致死禍,想法荒謬會導致滅亡。周公姬旦尚且懼怕這些,何況是其他人呢?上司沒有不聰明的,下屬絕無最有德行的。功勞讓給上司,罪過留給自己。戒備警惕之心不要丟失,智慧勇力不要顯露。雖然是最親近的人也要忍心斷絕,縱然是乾邪惡的事也不躲避。如果真的做到這樣,不但上司會寵愛有加,而且寵信不會衰減。治下自願處於下屬的人很少。上級對下級的管理如果沒有計謀,不是下級抵觸上級,就是下級奪取上級的權力。 上司沒有威嚴,下屬就會鬧出禍事。威嚴從禮儀中樹立,依賴於刑罰,放任它就會喪失。秘密的事不要讓人參與,參與謀劃的人一定要清除。寵信不要固定在一個人的身上,讓一個人專權一定會帶來禍害。心思一定要隱藏起來,與人交往不能過分親密,希望下屬由此感知上司的威嚴而生敬畏。 下屬依附上司才能成就志向,上司依靠才屬才能取得功名。下屬有貪求的東西,他的心自然會要求上進,提升他應該慢慢的來,太快他就滿足了。上司有想使用的人,他的神態要親切,以禮相待下屬不要推辭,不這樣做就沒有人協助他了。人有喜好的東西,用喜好的東西引誘他沒有收伏不了的。人有懼怕的東西,用懼怕的東西逼迫他沒有不接受的。有才能可以使用的人,沒有大的害處要暗中容忍。其人不能馴服,確實是才能出眾的也要誅殺。賞賜不要吝惜,用此消磨他們的意志。懲罰要適合時宜,以此讓他的心得到告誡。恩惠和威力一起施行,才能和品德互相比較,如果這樣做還沒有成效,莫非這就是天意吧?控權權力,是人們不可以缺少的。獲取權力不容易,保住權力更加艱難;智慧欠缺的人不能得到,謀略不當的人最終卻能帶來禍患,這是關係生死的大事。借用天意行事,名義上才適合正道。逆天而行,自作自受,這是敵人的罪名。讓老百姓愚昧無知,這是掌權者的聰明之處。恩惠不顯示出來,人們就很難依從了。混亂動蕩的時代要使用有能力的人,天下平定了要剷除他們以絕後患。大治時期只使用忠於自己的人,平庸無才的人最易掌握和歸順。名稱可以改變,實權必須力爭;名稱和實權完全相反,權力就喪失了。酷好權力超過他性命的人,是沒有什麼不敢做;權力沒有主動讓給別人的,所以爭奪它的方法無所不用。時機十分重要,時機不當就會自取滅亡;事情可以做絕,尊卑長幼也能狠心滅殺。用錢財爵祿來拘束他們,以消除他們可能造成的實際危害;用虛假的名位來賞賜他們,以收買他們的人心。如果這樣行事,什麼權力都可以獲得,也不會失去。制敵人都有敵人的。敵人,是與他有利害衝突,生死不能相容的人。不能認清敵人就無法分辨朋友,不能制伏敵人就不能成就事業,這是最大的禍害,一定要根除它。君子和小人為敵,也就變成小人了。小人和君子友善,也就變成君子了。名聲是虛的,有智慧的人不會計較別人的毀謗和稱讚;利益是至高無上的愚蠢的人才只是求取好的善名。 人們共同的敵人,不能說一定是我的敵人;上司的敵人,雖然是我的朋友也要與他為敵。親戚的緣故,不能說就是我該親近的人;刑罰的緣故,如果是我的親人也要捨棄。在不知不覺中迷惑敵人,以等待時機。在敵人沒有行動的時候制伏他,這就是搶先佔有有利時機。在犯上作亂上構陷敵人,這是不能赦免的罪名。在淫穢邪惡之事上加害敵人,這最能讓人鄙視他。最大的敵人,是沒有比不知道誰是敵人更大的了;最深的禍害,以和敵人友善最為嚴重。假如把天下人看得像強盜一樣,對待親人像陌生人一樣,交接朋友超過了對仇人的態度,縱然人們厭惡我,卻能躲避禍害,以有什麼損失呢?固榮顯達和寵幸有開始的時候,能保持到最後的就很少了;吉利和兇險沒有不變的,有智慧的人才能減少禍事。顯達和寵幸不是命里就有的,先有謀劃後才有成;吉利和兇險是選擇人的,謹慎小心才能消災免禍。君主的命令不要違抗,這是顯達的根本,有智慧的人寧肯犧牲自己也要讓顯達延續下去。後代不缺乏人材,顯達才可持久,賢明的人情願自己吃苦也要惠及後人。官位沒有固定的主人,用機智多變取悅他的君主。君主都有寵幸的臣子,沒有什麼原由也必須和他們結交往來。人都有三親六故,懲罰人的時候一定要仔細審察他的家族。人有賢明和愚蠢之別,任用人不要要求他們的才能高過自己。 顯達為眾人所羨慕,也能引發眾人的怨恨。對上司要表示心滿意足,對手下要施以恩惠,怨恨自然就會減少了。大的仇人一定要剷除,無恥小人不要輕視,禍患就不能隱藏。高興和憤怒的心情不露蹤跡,謹慎思考放眼遠處,人們就很難圖謀他了。保身世間的道理,人們不傷害自己卻遭到別人的傷害;做人的道理,別人不原諒自己而自己卻能原諒。 君子愛惜名譽,小人愛護自己。喜好名譽就會束縛人的行為,重視利益就不會吃虧。名望和德行不顯示,誹謗就不能損害他本身的清譽;義氣和仁德不顯露,奸詐邪惡的人就不會把他視為禍患。表面上讚美別人,讓他難以忍受卻不知真意;背地裡為達私利,攻擊他最忌諱的地方而保存自己。 老百姓不要與官府爭鬥,富貴的人不要輕易和人結下怨仇。身為弱者要保全性命,不能逞強顯能;身為強者要收斂羽翼,不可求取完美無缺。責備自己應該苛刻,使人憐憫就不會招致大的禍害。責罰他人不要過於嚴厲,小的恩惠有時能帶來大的收穫。惡沒有固定的說法,不把惡當作惡的顯達;善沒有固定的評判,不把善視為善的人平安。自己憐惜自己別人才會憐惜,自己厭棄自己別人自會厭棄。思想沒有停滯阻礙,禍害就無法侵犯了。察奸奸臣不會自己招認,忠臣不能自己辯解。奸臣損害國家,忠臣損害自身。沒有智謀不能成為奸臣,他們的智謀都是陰險的。心存良善不會成為奸臣,他們的良知沒有喪失。 智謀不超過奸臣,討伐他就不能獲勝;良知不深遠廣大,對奸臣就難以抗拒。忠臣和姦臣是可以變換的。君主任用信任的人,雖然是奸臣也被看做忠臣;君主拋棄不用的人,即使是忠臣也被視為奸臣。 時勢變了人就不同,時間變了奸臣就有分別,忠奸的名稱難以依賴,只有君主才可作為依仗。喜歡和厭惡產生奸臣。人們的敵人,不是奸臣的也被視為奸臣;人們的朋友,是奸臣的也被視為忠臣。 道義相同才能獲得利益,道義不同只有得到災害。當奸臣有好處,人們都可以成為奸臣;當忠臣招致禍患,人們就很難做忠臣了。奸臣多而忠臣少,這是世間真實的狀況;說自己是忠臣而厭惡奸臣,這是世間表面的現象。 只獻媚君主就是為了自己,去除表面探求實質,奸臣自然就會顯現出來了。謀劃君主不用計謀統御臣子,有的下屬就無法治理;下屬不用計謀對君主,他們自身的官職就難以晉陞;官員不用計謀對付同僚,他的敵人不能剷除。官場上沒有永遠的朋友,禍患常在片刻之間,這是形勢的必然,有智慧的人對此不能鬆懈。預料敵人能達到遠處,必須要在今天謀劃;剷除賊人要達到全殲,他的謀劃就不能有所忌諱。欺騙君主是大罪,把這個罪名強加在別人身上他就不能倖免;破壞法律不能寬容,放縱他以致出生禍亂才加以懲罰。 君主憑藉權勢謀劃臣子,勢力衰弱的時候要依靠權術。下屬依靠權術謀劃君主,權術窮盡的時候就憑藉實力。臣子用智計謀劃同僚,智計達不到的時候就用傷害。事情貴在保守秘密,不能保守秘密,就禍及自身;行動貴在迅速快捷,緩慢拖拉就讓別人佔了先機。設定一個荒謬的說法誣指是他說的,這最能增加人們的厭惡。謀划行為不停止,不是沒有敵手了嗎?問罪法律的好壞,不在條文本身,而是它的執行;刑罰的根本,不在如何處罰犯罪,而是如何確定犯罪。 人都是可以定罪的,加罪於人必須先確定對象。罪行不會自動暴露,密告並檢舉他就會讓罪行顯現。君主不會容忍犯罪,沒有諭旨就耐心等待,有諭旨就馬上逮捕。人們自辨無罪是正常的,審訊他們不要心存憐憫,刑罰他們不能出手輕微,這樣做他們就沒有不招認的。有的人因為拒不認罪被責打致死,這種情況可用畏罪自殺來解釋說明。人沒有不結黨營私的,給一人定罪便可揭發出他的同夥;供狀必須沒有破綻,把被告供狀編撰修補使之不違反真實。事情做到這樣,罪案就可以成立了。人不同他們的思想就有差異,選擇他們的薄弱之處加以攻擊,他們的精神就會崩潰。 人的身體相同害怕責罰也相同,用他最畏懼的東西給他動刑,他就一定會屈服。不可以存有憐惜,憐惜別人的人並不能以此證明他的忠正。朋友應該從重懲處,幫助朋友的人只能給他自己招來禍害。 加罪於人或許能避免被人加罪,此事雖不容易也要勉為其難了。刑罰讓人達到死亡的境地,沒有比構陷他謀反更能奏效的事了;誘導人們做到服從,不刑罰他們就達不到目的。刑訊是講究方法的,責罰貴在有所變化,施行的手段沒有限制,人們就都會伏法認罪了。 有智慧的人畏懼禍事,愚笨的人害怕刑罰;用言語來殺人,這是刑罰中最高明的。聰明的人能認清當前的客觀形勢,愚頑的人卻一味辯說有理與無理;按照形勢的要求對待他人,這是責罰人的出發點。死亡可以接受,痛苦難以忍耐,給人動刑選取他們不能忍受的。讀書人忍耐不了屈辱,人們都擔心株連自己的親人,懲罰人要攻取他們不情願處。人們不承認有罪,就此加害他的罪名比原來的罪名還大;證據不能得到,偽造證據大概像真的一樣。刑罰有做不到的地方,誣陷卻什麼都可以做到;不要擔心給人加罪沒有名義,只擔心君主沒有猜疑之心。被人用刑的人會受到非人的待遇,懲罰別人的人自己也會避免懲罰。遭受非人的待遇就低賤,不受懲罰就高貴。低賤的人就任人宰割,高貴的人就主宰別人的生死命運。人們的選擇態度和行為,恐怕是源於此吧?瓜蔓事情不是很大,就不能讓人震驚。案件不是牽扯人多,功勞就不能顯現。君主用它來求取安定,臣子用它來邀功取寵,這裡的冤情一定會有,卻是不可能避免的。真正顯達是能讓他人也顯達的顯達,真正的禍患是能使他人也致禍的禍患。不是自己掙來的顯達不要倚仗,只要是他人的禍患就不要放過。罪名沒有實證,用其它的罪名來替代;惡行沒有顯露,用他人的惡行來依附。心腹的禍害,把他誣指為是敵人的同夥;情感上怨恨的人,陷害他是奸詐邪惡的小人。官吏的朋友,在以官吏為敵的百姓眼裡便是幫凶;親人的朋友,在和親人有仇的仇人眼中也成了敵人,所以說敵人是變化不定的。顯達時的朋友,敗落時就是敵人;貧賤時的朋友,富貴時就是敵人,所以說朋友是暫時的。因此說權力是不可廢棄的,廢棄了就失掉了根本;同情心是不能隨便施予的,太隨便了就會招人忌恨;與人交往不能過於親密,太親密就會產生疑慮;心裡話不能說出來,毫無保留就潛藏著禍患。有智慧的人不會為難怪狄仁傑也會流汗,確實夠邪惡,夠黑暗!!!

推薦閱讀:

千古高論 曠世絕學
詩詞賞析—十首悼亡詞,千古絕唱,讓人肝腸寸斷
百讀不厭:千古奇文《修身賦》
一人一首成名詩,人如其詩,千古名句
潑皮劉邦何以能成就千古霸業?

TAG:轉載 | 奇書 | 千古 | 絕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