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鮮為人知的一段短暫婚姻,令人感慨萬千

用戶1914800349

(魯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紹興人,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朱安,魯迅的原配夫人,一個傳統的、目不識丁的小腳女人,已被歲月埋葬在歷史的風塵中,被世人遺忘得好久好久了。

「這是母親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能好好地供養它,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魯迅的這句表白很著名,曾被許多人引用,以證明他對原配夫人朱安確實毫無感情,只有供養的義務。後來,魯迅與他的學生許廣平結合,生下海嬰,最終離開舊家庭,走向新天地開始新生活,拯救了自己,而朱安只能留在家鄉西三條,留在「黑暗的閘門」裡面。

朱安卑微的一生只能寂寞地活著,寂寞地死去。但作為魯迅先生的原配夫人,她是做到了有尊嚴地活著;魯迅死後,任憑窮困怎樣地逼迫她,也不忍心賣掉魯迅先生的遺物,確實無愧於舊中國傳統婦女的形象。

(朱安,魯迅的原配夫人)

故事就從二十世紀初葉說起吧,1899年周朱兩家訂立婚約,1903年夏,魯迅從日本回國探親,但朱安的父親卻在這期間過世,所以婚禮並沒有如期舉行。1906年,轉眼又是兩年過去了,淅江紹興一帶向有「養女不過二十六」的規矩,而朱安已經28歲了。安姑娘在年復一年的等待中蹉跎了歲月,在那個年代,到了她這樣的年紀還沒有出嫁,可想而知處境是尷尬的。

期間,魯迅曾從日本來信,提出要朱家姑娘另外嫁人,但家人勸說魯迅,強調這婚事不能退聘,否則,悔婚於周家朱家名譽都不好,朱家姑娘更沒人要娶了。作為讓步,魯迅又提出希望女方放足、進學堂,但朱家拒絕了。應該說,魯迅勸朱家姑娘放腳讀書,也不是心血來潮,而是真心希望縮短兩人之間的差距。如果朱家姑娘能寫信,互相通通信,或許多少能培養出一些感情吧?由於種種原因吧,朱安在這兩方面都沒能做到。

魯迅遲遲不歸,使得周朱兩家的長輩都很焦急。只能以家人病危為由讓魯迅速歸。同時開始重修家中的房屋,準備為魯迅辦婚事。在清末的中國,包辦婚姻是天經地義,悔婚是很嚴重的事。魯迅既然不忍拂逆母親的意思,那麼就只能犧牲掉個人的意志,默默地接受這命運。

(魯迅1903年攝於日本東京)

1906年農曆六月初六,魯迅與朱安在周家新台門的大廳舉行了婚禮。從1899年與周家少爺訂婚到二人舉行結婚儀式,朱安等了七年,終於等來了這一天。魯迅留洋多年,接受了新學的洗禮,不僅自己剪了辮,也很反對女人纏足。這一點朱家也明白,於是這天朱家特意讓新娘穿上大一號的鞋子,假裝大腳。而身為新郎的魯迅,那時看上去是個英俊的青年,臉上生著白白的皮膚,身材比新娘高一點。而新娘顯得身材矮小,面孔是長的馬臉,別的外表的缺點似乎沒有。雖然魯迅像木偶似的走完了這一系列麻煩的儀式,可是新婚燕爾他卻做得很決絕,搬出新房,睡到了母親的房中。大家都不知道新婚之夜究竟發生了什麼,魯迅為什麼會這麼失望。由此看來,魯迅和朱安婚後感情不和,形同陌路,這在新婚之夜就已經定局。

在中國兩千多年來一夫多妻制的社會裡,女性向來只是一件附屬品,一件等待被接受的「禮物」,她的命運取決於能否被贈送到一個好人家,能否被接受者喜愛或善待。因為「母親」(其實是母親所代表的社會和家族)的要求,魯迅被迫成為「禮物」的接受者。可惜的是,作為「禮物」的朱安本人是無法意識到這一點的。也許,就是在那一刻,她想到自己就像一隻蝸牛,只要慢慢爬,慢慢熬,總能等到周家少爺回心轉意的那一天。

(魯迅、許廣平一家三口)

眾所周知,在以後漫長的歲月里,魯迅最終還是和她的夫人、進步學生許廣平女士一起走完了相親相愛的一生······

故事簡單地講完了,朱安的一生其實就是封建舊中國廣大婦女的形象縮影。三從四德、終其一生去維護一種封建體制的沿襲,何其悲哀!沒有愛情為基礎的婚姻是可怕的也是可悲的,從這故事裡我們不止有感嘆也會有憤怒吧。正如魯迅先生對舊封建社會的人物所言: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推薦閱讀:

紅樓夢故事:4人生日宴上為何史湘雲被多罰了3杯酒?第3個原因最讓女人感慨
為何每到節日鬱悶的卻總是我們這些人? -----一位下崗的朋友說自己父親節觸景生情而產生出的感慨!
網路感慨
醫院,一個讓人成長的地方

TAG:婚姻 | 魯迅 | 為人 | 感慨 | 先生 | 生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