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中國城市的秘密!

中國經濟目前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工業化超前、城市化滯後」,這是中國經濟的階段性特徵,也幫助指明了未來的發展方向。

2016年,中國的工業化率(39.9%)遠遠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值(26.5%),而城市化率(57.4%)與世界平均水平非常接近(54.3%)。作為比較,2015年G7國家的工業化率為24.4%,城市化率為80.7%。隨著經濟的進一步增長,我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將向這些國家靠攏。

毋庸置疑,中國的經濟成就,歸結於工業化的巨大成功。中國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GDP總量11.20萬億美元,是美國GDP總量的3/5,,印度GDP總量的5倍。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工業化已經取得顯著成就。從經濟數據上看,22015年,中國主要大宗商品的消費總量居世界前列。其中煤炭、粗鋼、精銅、電力消費總量均為世界第一,石油消費量也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1]。另外,2015年,中國汽車汽車、空調、冰箱、洗衣機、彩電、電腦、手機等大件消費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其中電腦、空調、彩電更是佔到全球總產量的80%-90%。

而城市化水平的滯後一方面是由於戶籍制度限制了勞動力流動,另一方面與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有關,新中國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與改革開放後財政分權體制都使得中國具有資本密集型投資傾向,使城市部門資本深化,吸納勞動力的能力降低,擴大了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差距。

城市化的發展將會拉動中國內需增長、促進消費升級和產業升級,成為經濟增長的持續動力。經濟增長由工業驅動轉向城市驅動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世界工廠的逐漸飽和,未來中國的經濟增長將越來越依靠科技創新和服務業發展,而這一切的基礎都將是城市化的發展。

換言之,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正在從「工業化」轉型為「城市化」——理解這一點,對於理解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走向,以及資產價格,都有重要意義。

一、拐點2013年

中國經濟增長模式2013年前後發生了一次重大改變:分析中國近十幾年的宏觀數據,可以看到2013年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拐點。在2013年之前,大城市的經濟增速和人口增速都低於小城市,而2013年之後,大城市的經濟增速和人口增速不僅反超小城市,而且差距有逐漸增大的趨勢。

這個拐點的背後蘊含著怎麼樣的經濟學含義?我們認為,這個拐點背後的經濟學邏輯是經濟發展模式的改變。2013年之前,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是工業驅動,小城市依靠廉價的資本和勞動力,通過出口加工等行業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但是2013年之後,世界市場趨於飽和,單純靠簡單的工業生產,擴大市場規模這條路已經行不通了。

這時候,經濟的增長只能依靠那些有內生增長動力的地方,也就是大城市。大城市依然可以依靠消費升級、產業升級、科技創新獲得增長動力。也就是說,2013年的經濟增長拐點標誌著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從工業驅動轉為城市驅動。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個邏輯,我們對中國主要城市進行了分組研究,從城市級別,GDP規模,和人口規模幾個變數來討論不同城市發展速度的變化。

按城市級別分組

縱觀近二十年中國各級城市的經濟增速,可以看到幾個重要拐點:

第一個是2001年,中國加入WTO,三線城市經濟增速開始追趕一、二線城市[2]。2001年,三線城市的經濟增速還落後一、二線城市3%,這個差距逐年縮小,到2006年,三線城市經濟增速徹底反超一、二線城市。

第二個拐點是2009年,四萬億政策刺激經濟,一線城市與二、三線城市經濟增速的差距進一步擴大,一線城市和二、三線城市的經濟增速的差距從2009年的3%擴大到2011年的5%。2012年新一代領導班子上台,中國經濟進入後四萬億時期,一線城市與二、三線城市經濟增速的差距縮小。2013年,一線城市經濟增速反超二、三線城市。

2004-2012年,二線城市和三線城市的年均GDP增長率比一線城市高3-4個百分點。而2013-2015年,這個關係卻發生了反轉。一線城市的增長率反超二三線城市,三線城市經濟增速被一二線城市甩開。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人口增長率(戶籍人口)的關係在2013年前後卻沒有發生變化,都是大城市高於小城市,呈階梯狀分布。值得注意的是,人口的增長率的差距拉大,2013-2015年三線城市人口幾乎為0增長。這意味著中國已經步入了人口農村和三線城市向一、二線大都市圈遷移的階段。

按GDP分組

將所有城市按照2004年和2013年GDP分別分組,可以更加直觀的看到斷點。2004-2012年,經濟越發達的地區,GDP年均增長率越低,人口增長率越高。2013-2015年,經濟越發達的地區,GDP年均增長率越高,人口年均增長率也越高,而且差距進一步拉開。在經濟最不發達的城市中,人口出現普遍的負增長。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態勢愈發明顯。

圖註:2004年和2013年的GDP分組依據不同,圖中只展示2004年的分組依據。2013年相應的分組依據為0-500億,500-1000億,1000-1500億,1500-2000億,2000-5000億,5000-10000億,10000億以上。

按人口分組

按照各城市2004年和2013年的戶籍人口分組,可以看到規模不同的城市在2013年同樣存在拐點。2004-2012年,人口越多的城市GDP增長率越低;2013-2015年,人口越多的城市GDP增長率越高。

2004-2012年,人口規模最小的城市人口增長率最高,而到了2013-2015年,人口規模最小的城市,人口增長率幾乎為0,反而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人口增長率最高,大城市的人口集聚效應愈發明顯。

圖註:2004年和2013年人口的分組沒有發生變化

二、拐點背後

經濟發展模式的改變

2013年前後也是中國產業結構變化的分水嶺。從2012到2013年前後開始,第二產業比重開始急劇下滑,第三產業比重開始加速上升,投資比重下滑,消費比重上漲。

和產業結構變化相關

2013之前,GDP增長主要依靠第二產業拉動。2013年之後,第三產業對GDP增長的拉動力反超第二產業,且有平穩上升的趨勢。而第二產業對GDP增長的拉動力有持續下降的趨勢。

從支出法的角度看,消費和投資是拉動中國GDP增長的兩股主要力量,這些年來二者的關係交替領先。2013年之後,消費對於GDP的拉動力佔據了主導的地位,投資與消費的差距達到了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後的最大值。

城市產業結構

總體而言,大城市第三產業佔比較高,小城市第二產業佔比較高。2015年,一線城市第三產業佔比接近七成,二線城市第三產業佔比約五成,三線產業佔比不到四成。

一線城市消費比重較投資比重高,經濟非常倚重消費。而二線三線城市的投資比重更高,三線城市的投資和GDP之比超過0.9。三線城市對於投資的依賴非常高。

區域產業結構

東、中、西部的產業結構呈階梯狀分布,東部第三產業佔比最大,西部第二產業佔比最大。東部消費品零售比重最高,西部固定資產投資比重最高。

可以看出東、中、西部經濟發展的模式存在本質的差異,東部主要依靠消費,依靠第三產業拉動經濟增長,而中、西部主要依靠投資,依靠第二產業帶動經濟增長。

按東、中、西部分組

2013年對於中國的區域發展,也是一個分水嶺。2004-2012年,西部的GDP增長率領先於東部,中部和西部的人口增長率都領先東部。而2013-2015年,東部地區經濟增速反超中、西部,人口增長率更是遠遠甩開中、西部。2013年之後,中部的經濟增長率驟降,人口更是變成負增長。

不同產業結構的分水嶺

2013年不僅是城市規模層面上經濟發展的拐點,同樣也是產業結構層面經濟的拐點。通過對於城市發展模式的劃分,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拐點深層的邏輯。

根據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相對高低,把城市分為工業主導和服務業主導。根據消費品零售額和固定資產投資額的相對高低,把城市分為消費主導和投資主導。

2004-2012年,工業主導與服務業主導的城市在GDP增長率和人口增長率方面都是平分秋色。到了2013-2015年,工業主導的城市被服務業主導的城市甩開,無論是人口增長率還是GDP增長率都遠遠落後於服務業主導的城市。

這樣的反轉在消費與投資的劃分更加明顯。在2004-2012年,無論是GDP增速還是人口增速,投資主導的城市都佔了上風。而到了2013-2015年,局勢反了過來,消費主導的城市的GDP和人口增長率都反超投資主導的城市,人口增長率更是高出了十幾倍。

股票市場的分水嶺

Wind資訊借鑒國內外證券市場的行業分類標準,推出了一套行業分類標準,把中國的上市公司分成100多個行業,做出一套行業指數。我們又從這100多個行業中挑出其中消費類、服務類和工業類行業,分別計算其指數的平均值,得到消費指數、服務指數、科技指數和工業指數。

2013年也是股票市場的拐點。消費指數與工業指數的比值在2000年到2009年之間呈波動下降的趨勢。2009年之後,這個比值開始上升,2012年之後消費指數開始超過工業指數,並且差距迅速拉大。2012年初,兩者比值接近於1,到2018年初,兩者比值已經超過1.8,也就是說這六年間,消費類股票的表現要比工業類股票好80%。

服務指數與工業指數的比值也呈現這樣的趨勢。2000-2012年,服務業指數與工業指數的比值呈下降趨勢。2013年之後,這個比值出現斷崖式增長。從2013年1月份的0.8上升到2018年4月份的1.4,上升了75%。這說明2013年之後,服務類的上市公司表現遠遠好於工業類上市公司的表現。

科學技術行業與工業指數的比值同樣是在2013年之後迅速飛增。這個比值從2013年1月份接近於1上升到2018年4月份接近於2,五年間上升了近100%。

註:

[1] 其中,煤炭消費量佔全球消費總量的50.6%,粗鋼消費量佔全球消費總量的42.3%,精銅消費量佔全球消費總量的41.4%,電力消費量佔全球消費總量的22.6%

[2] 本文中,我們定義一線城市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二線城市為天津、重慶、武漢、南京、杭州、成都、鄭州、合肥、福州、廈門、長沙、佛山、東莞、蘇州、瀋陽、西安、大連、濟南、青島、寧波、無錫、長春、哈爾濱、太原、南昌、石家莊、貴陽、昆明、南寧、海口、三亞、呼和浩特、蘭州、溫州、西寧、銀川、烏魯木齊。我們把三線及以下城市都歸入三線城市。

[3]東中西部劃分方式如下:東部: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中部:河北、遼寧、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

END


推薦閱讀:

昆明巫家壩機場是否本應作為機場保留下來?
香港、東京、首爾、上海和新加坡五座城市各自的優缺點有哪些?
活生生的創意生態:大年二十九探訪北京751工廠
小城故事多之北極圈附近的『大城市』:奧盧

TAG:城市 | 中國 | 中國城市 | 秘密 |